《劳动社会学》复习课重点内容
劳动社会学-复习资料 (1)

第一章结论1是以研究劳动这一社会现象与所构成的劳动问题为对象的社会学的分支学科,形成于19世纪20—30年代。
P12.P13P24、①处于劳动年龄范围内,即属于劳动适龄人口;②具有一定的体力和智力;③从事一定的社会生产劳动;④有相应的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P25,处于一定的劳动岗位,遵循一定的劳动规范,有目的、相对持续地从事或向他人提供有价值物品与服务活动的社会人。
P26功能及其运行规律进行研究的分支社会学。
其研究内容:①劳动社会学基本理论②劳动者③劳动的社会关系④劳动的社会结构⑤劳动组织及劳动组织方式⑥劳动与社会变迁P3 ~P47、科层制的基本要素是:①一整套始终如一的、需要严格执行的命令与服从关系,一种有组织的不平等制度②这些从属关系受严格的内部等级的支配,依从于复杂的任务或职务分工,按规则行事是人们的义务.③非人格性,各种权利关系都是刻板的、非个性化的、合理的体系.④人们凭借技术优势居于支配地位。
P68、①泰勒,经济人②梅耶,霍桑试验,社会人③制度学派的观点主要源自韦布夫妇10、古典经济学:威廉·配第亚当·斯密P811、现代劳动社会学主要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至今的学说.它分为两个阶段,一是1945-1975年前后;二是20世纪70年代末至今。
P812、新马克思主义,又称新马学派或激进学派,主要代表人物:马尔库塞、普兰查斯、汤姆森及马勒等。
13,它是一种基本的人类特质和社会特质。
14、新制度主义学派包括新集体主义、法团主义、新放任主义.P1115、劳动社会学研究方法论的基本观点:实际观点、实证观点、整体观点、发展的观点16、劳动社会学的基本研究类型:①描述性研究与解释性研究②横剖研究与纵贯研究③普查、抽样调查和个案调查.17、劳动社会学的具体研究方法:P17①社会调查法(常用的有:文献、访问/访谈法、问卷和实验四种调查法)问卷的结构一般包括前言、主体和结语三个组成部分.劳动社会学不只是纯理论的定性研究,而需要在占有大量实证性材料基础上进行定量分析。
劳动社会学复习重点

劳动社会学复习重点第一章:绪论名词解释:1.劳动社会学:是以研究劳动这一社会现象与所构成的劳动问题为对象的社会学的分支科学,形成于19世纪20-30年代。
这一名称最早出现于法国,1959年乔.弗里德曼和彼.纳维利首次使用这词。
2.劳动的基本含义,是指人类围绕各种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进行的生产活动和提供非物质形态的服务活动(选择或名词解释)3.劳动者是劳动社会学研究的主体。
(单选)劳动者,就是在一定的社会分工体系下,具有一定的劳动能力,处于一定的劳动岗位,遵循一定的劳动规范,有目的、相对持续地从事或向他人提供有价值物品与服务活动的社会人。
4.冲突:是指人与人、群体与群体之间激烈对立的社会互动方式和过程,她是一种基本的人类特质和社会特质。
5.冲突理论所重视的不仅是个人的、人际之间的或文化的层次,而是社会现实的结构层次,主要研究社会冲突的起因、形式、制约因素及影响。
6.问卷调查法:是调查者运用统一设计的问卷向被调查者了解情况或征询意见的方法。
其结构主要包括前言、主体和结语三部分。
7.社会统计法:运用统计学原理研究社会现象的数量关系的重要方法。
单选:1.劳动者是劳动社会学研究的主体。
(单选)2.马克思是最早对劳动问题进行综合研究的经济社会学家。
3.迪尔凯姆是法国著名的社会学家,他的思想对后来的功能主义、结构主义、社会语言学和后现代性的研究都有深远的影响。
4.马克斯·韦伯是一名著名的社会学家,他对劳动社会学的发展作出过的重要贡献。
5.泰勒是“科学管理”运动的创始人。
6、梅耶——“霍桑实验”,他认为工人是“社会人”不是“经济人”。
多选或简答:1.劳动社会学的研究内容的六个部分:(1)劳动社会学基本理论(2)劳动者(3)劳动的社会关系(4)劳动的社会结构(5)劳动组织及劳动组织方式(6)劳动与社会变迁。
2.反映劳动社会学的经典理论的人物:马克思、迪尔凯姆、韦伯、泰勒与梅耶。
3.科层制(韦伯)的基本要素:①一整套始终如一的、需要严格执行的命令及服从关系,一种有组织的不平等制度;②这些从属关系受严格的内部等级的支配,依从于复杂的任务或职务分工,按规则行事是人们的义务;③非人格性,各种权利关系都是刻板、非个性化的、合理性的体系;④人们凭借技术优势居于支配地位。
劳动社会学归纳重点

12月15日--林可全华夏劳动社会学概念辨析归纳要点1.劳动社会化P23 vs 劳动者社会化p952.三方性结构27v s 三方性机制283.职业结构P39 vs 职业分层p1424.非正式结构p59 vs非正式组织p1805.艾尔需求层次vs马斯洛需求层次6.职业生涯原理P123 vs 职业生涯设计p1347.劳动关系vs 劳务关系200一、名词解析1、劳动指人类围绕各种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进行的生产活动和提供非物质形态的服务活动。
2、再社会化是因某些个人或团体基本社会化和继续社会化的中断或失败而进行的社会化补课。
3、职业是指人为维持自己的生计,同时实现社会联系和实现自我而进行的持续活动方式。
4、集体谈判是指资方和雇员代表借助谈判,旨在达成覆盖某一雇员群体的协议,以决定就业条件与待遇,协调雇佣关系的一种方法。
5、社会保障指劳动者及其家属由于生育、年老、疾病、工伤等原因而丧失劳动能力或失业,从而失去生活来源时,根据立法,由国家和社会提供一定程度的补偿和服务的社会保障制度。
6、劳动社会化是一个与生产力发展相联系的概念,主要是指孤立、狭小的劳动转变为由紧密的、大规模的分工和协作联系起来的共同劳动的过程。
7、劳动者社会化指的是社会将一个普通的社会人转变为一个能适应一定的社会和时代文化,掌握社会所需要的劳动技能和必要的劳动规范,遵守劳动纪律,适应工作环境的文化,从而履行合格的劳动的过程。
8、劳动关系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包括各类企业:个体工商户、事业单位等)在实现劳动过程中建立的社会经济关系。
9、劳务关系是指劳务关系的当事人依据民事法律规范而形成的关于一方向另一方提供劳动的权利和义务关系。
10、职业生涯管理指组织和个人根据组织发展和个人发展的需要,对职业生涯进行计划、发展和评估的过程,既包括个人的管理,也包括组织的管理。
11、职业生涯设计指的是一个人制定职业目标,确定实现目标的手段的不断发展的过程,它是个人一生中在事业发展上的战略设想和计划安排。
自考《劳动社会学》各章重点

劳动对社会政策的反馈
劳动者的利益诉求和行为选择也会对社会政 策的制定和实施产生影响,如劳动者参与工 会组织、罢工等行为对社会政策产生影响。
劳动政策的内容与特点
劳动政策的内容
包括就业政策、工资政策、工时政策、安全卫生政策等,旨在保障劳动者的权益和促进 劳动力市场的健康发展。
劳动政策的特点
具有法律性、强制性、公共性和福利性等特点,需要政府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并强制执行, 同时需要社会各界的参与和监督。
3
劳动与社会制度的相互依存
劳动与社会制度之间存在相互依存的关系,劳动 需要社会制度的支持和保障,而社会制度也需要 劳动的维系和发展。
不同社会制度下的劳动状况比较
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劳动状况
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劳动主要体现为雇佣劳动,劳动者与生产资料分离,工资水平受市场供求关系影响,劳动者权 益保障相对较弱。
工资水平提高
经济发展带来企业效益的提升 ,从而带动劳动者工资水平的 提高。
工作条件改善
经济发展促使企业更加注重工 作环境和员工福利,进而改善 工作条件。
职业发展机会增多
经济发展为劳动者提供了更多 的职业发展机会和晋升空间。
劳动对经济发展的贡献
创造价值
劳动者通过生产劳动为 社会创造价值,推动经
济的发展。
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劳动者的地位和权益也会有所不同,如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劳动者 权益问题和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劳动者权益保障。
劳动与社会制度的互动关系
1 2
劳动推动社会制度的变革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劳动的形式和性 质也在不断变化,这会对社会制度产生影响,推 动其变革。
社会制度制约劳动的发展
社会制度对劳动具有制约作用,不同的社会制度 下,劳动的发展也会受到不同的限制和影响。
广东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劳动社会学复习重点

名词解释:1、劳动:劳动的基本含义,是指人类围绕各种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进行的生产活动和提供非物质形态的服务活动。
(自觉性、目的性、创造性)2、劳动:劳动是指人类创造自身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有目的的生产活动和提供非物质形态的服务活动。
3、劳动社会学:劳动社会学士一门用社会学理论体系和方法对劳动者的社会劳动活动的结构、功能及其运行规律进行研究的分支社会学。
4、冲突:是指人与人、群体与群体之间激烈对立的社会互动方式和过程,它是一种基本的人类特质和社会特质。
5、社会统计法:是运用统计学原理研究社会现象的数量关系的重要方法。
6、劳动社会化:劳动社会化是一个与生产力发展相联系的概念,主要是指孤立的、狭小的劳动转变为紧密的、大规模分工和协作联系起来得共同劳动的过程。
7、劳动保护:劳动保护是指国家和社会(包括企业)为保护劳动者在生理、经济和社会各方面的权益而采取的各项保障和维护措施的统称。
8、劳动士气:劳动士气是指劳动者在劳动中的精神状态,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劳动积极性。
9、劳动者:就是在一定的社会分工体系下,具有一定的劳动能力,处于一定的劳动岗位,遵循一定的劳动规范,有目的地、相对持续地从事或向他人提供有价值物品与服务活动的社会人。
10、劳动者行为:劳动者行为是劳动者所发生的社会行为。
11、劳动效用就是这种以劳动行为而带来的物质和精神的满足。
12、劳动社会化:指的是社会将一个普通的社会人转变成一个能适应一定的社会和时代文化,掌握社会所需要的劳动技能和必要的劳动规范,遵守劳动纪律,适应工作环境的文化,从而履行合格的劳动的过程。
13、职业生涯:职业生涯即事业生涯,是指一个人一生连续担负的工作职业和工作职务的发展道路。
14、职业生涯管理:是指组织和个人根据组织发展和个人发展的需要,对职业生涯进行计划、发展和评估的过程,既包括个人的管理,也包括组织的管理。
15、职业锚:职业锚是一种指导、制约、稳定和整合个人职业决策的自我观。
(综合整理)《劳动社会学》章节复习知识点(课程代码:00294)

《劳动社会学》章节复习知识点(课程代码:00294)第一章:绪论一、单选、多选知识点1、劳动者是劳动社会学研究的主体。
2、马克思是最早对劳动问题进行综合研究的经济社会学家。
3、马克斯·韦伯是一名著名的社会学家,他对劳动社会学的发展作出过的重要贡献。
4、梅耶——“霍桑实验”,他认为工人是“社会人”不是“经济人”。
5、泰勒是“科学管理”运动的创始人。
6、迪尔凯姆是法国著名的社会学家,他的思想对后来的功能主义、结构主义、社会语言学和后现代性的研究都有深远的影响。
7、反映劳动社会学的经典理论的人物:马克思、迪尔凯姆、韦伯、泰勒与梅耶。
8、新马克思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马尔库塞、普兰查斯、汤普森及马勒。
9、新制度主义学派包括:新集体主义、法团主义、新放任主义。
10、劳动社会学研究方法论的基本观点:实际观点、实证观点、整体观点、发展的观点。
11、冲突理论所重视的不仅是个人的、人际之间的或文化的层次,而是社会现实的结构层次,主要研究社会冲突的起因、形式、制约因素及影响。
二、名称解释、简答12、劳动社会学:是以研究劳动这一社会现象与所构成的劳动问题为对象的社会学的分支科学,形成于 19 世纪 20-30 年代。
这一名称最早出现于法国,1959 年乔.弗里德曼和彼.纳维利首次使用这词。
13、劳动的基本含义,是指人类围绕各种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进行的生产活动和提供非物质形态的服务活动。
14、劳动者,就是在一定的社会分工体系下,具有一定的劳动能力,处于一定的劳动岗位,遵循一定的劳动规范,有目的、相对持续地从事或向他人提供有价值物品与服务活动的社会人。
15、冲突:是指人与人、群体与群体之间激烈对立的社会互动方式和过程,它是一种基本的人类特质和社会特质。
16、问卷调查法:是调查者运用统一设计的问卷向被调查者了解情况或征询意见的方法。
其结构主要包括前言、主体和结语三部分。
17、社会统计法:运用统计学原理研究社会现象的数量关系的重要方法。
劳动社会学复习资料

劳动社会学复习资料绪论1、劳动社会学的产生和发展受社会架构、经济架构、政治架构和学术架构影响。
2、研究劳动社会学应从劳动者个人层次、群体和组织层次、社会层面三个方面入手。
3、反映讲点劳动社会学的四个经典里程碑阶段:(1)马克思与恩格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学说的核心:异化、雇佣劳动和剩余价值学说以及历史唯物主义(2)迪尔凯姆主要贡献:《劳动的社会分工》思想:A、以劳动分工为基础,区分了两种不同类型的社会结构:机械团结(主要特征)有机团结(基础)社会一般是由机械化的团结向有机团结的社会进化B、分析了劳工的变态方式:失范形式的社会分工、强迫的分工(3)韦伯论述了资本主义现代生产的组织原则-科层制科层制的特点:a、内部分工b、职位分等c、组织成员都具备各种职业技术资格d、管理人员是专职的公职人员,而不是该企业的所有者e、组织内部排除私人感情,成员间的关系只是工作关系。
新教的职业观:(1)世俗工作是美好的,是人类生存的一个必要手段。
(2)被上帝挑选的人是上帝的工具(3)社会的基本单元是个人(4)泰罗与梅耶泰罗-管理之父,“科学管理”运动的创导人《工厂管理》《科学管理原理》梅耶:霍桑实验4、现代的劳动社会学的理论视角:⑴功能主义理论:社会行动系统的构成A、文化系统(模式维持)B、社会系统(整合功能)C、人格系统(目标达成)D、行为有机系统(适应功能)⑵冲突理论:达尔多夫:A阶级冲突已被由职业决定的地位等级关系所取代B、阶层流动(中国近年来阶层变化导致的社会稳定和不稳定因素)(3)新马克思主义学派(4)新制度主义学派:A法团主义(核心):利益协调B、自由主义的集体主义(集体谈判)C、个人主义的自由主义第二章1、劳动者:在一定的社会分工体系下,具有一定的劳动能力,处于一定的劳动岗位,遵循一定的劳动规范,有目的、相对持续地从事或向他人提供有价值物品与服务活动的人。
2、中国的劳动适龄人口:男:16 — 59岁,女:16 — 54岁3、劳动力资源:一个社会中有劳动能力、可以从事社会劳动的那部分人口总和。
最新自考人力资源管理(本科)00294劳动社会学重点复习资料资料

劳动社会学复习资料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劳动社会学的产生和研究内容1、劳动的基本含义,是指人类围绕各种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进行的生产活动和提供非物质形态的服务活动(选择或名词解释)2、劳动者是劳动社会学研究的主体。
劳动者,就是在一定的社会分工体系下,具有一定的劳动能力,处于一定的劳动岗位,遵循一定的劳动规范,有目的、相对持续地从事或向他人提供有价值物品与服务活动的社会人。
3、劳动社会学的研究内容包括:(1)劳动社会学基本理论(2)劳动者(3)劳动的社会关系(4)劳动的社会结构(5)劳动组织及劳动组织方式(6)劳动与社会变迁第二节1、科层制是韦伯根据纯粹理想型方法提出的组织内部职位分层、权利分等、分科设层、各司其职的组织结构形式及管理方式。
2、冲突理论:冲突是指人与人、群体与群体之间激烈对立的社会互动方式和过程,它是一种基本的人类物质和社会物质。
第三节1、劳动社会学研究方法论的基本观点确立科学的研究方法论是开展劳动社会学研究的前提和基础。
劳动社会学研究的方法论,可以概括为三个基本观点:(1)实际观点(2)实证观点(3)发展观点2、社会劳动学的具体研究方法一、社会调查法分为(1)文献调查法,也称历史调查法,是通过收集各种文献资料、摘取与调查课题的有关信息,以获取对某一社会事实的认识的方法。
(2)访问调查法,由访问者通过口头交谈的方式直接向被访问者提出问题,要求被访问者给予回答,双方进行交谈,从而获取所需信息,了解社会实际情况的方法。
(3)问卷调查法,是调查者运用统一设计的问卷向被调查者了解情况或垂询意见的方法。
(4)实验调查法,是实验者有目的、有意识地通过改变某些社会环境的实践活动来认识实验对象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方法。
二、社会统计法.三、比较分析法四、参与调查法。
第二章劳动第一节劳动与劳动的社会化1、劳动的概念:劳动是指人类创造自身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有目的的生产活动和提供非物质形态的服务活动。
《劳动社会学》复习课重点内容

2010.7 劳动社会学复习重点1、劳动是指人类围绕各种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进行的生产活动和提供非物质形态的服务活动。
2、劳动社会学是一门用社会学理论体系和方法对劳动者的社会劳动活动的结构、功能及其运行规律进行研究的分支社会学。
3、劳动社会学基本研究类型:1)描述性研究与解释性研究;2)横剖研究与纵贯研究。
3)普查、抽样调查和个案调查。
4、个案调查是从研究对象中抽取少数个人或小型团体作为样本个体进行详尽调查的一种方法。
5、具体研究方法:1)社会调查法。
A、文献调查法B、访问调查法(访谈法)C、问卷调查法D实验调查法。
2)社会统计法。
3)比较分析法。
4)参与调查法。
6、社会调查法。
通过种种社会现象,深入实际对客观事物做系统周密的社会调查,以揭示劳动行为的一般规律及其在特定劳动环境中的规律的方法。
7、问卷调查法是调查者运用统一设计的问卷向被调查者了解情况或征询意见的方法。
8、社会统计法是运用统计学原理研究社会现象的数量关系的重要方法。
9、参与调查法指观察者有目的、有计划地运用自己的感觉器官或借助科学的观察仪器,直接了解当前正在发生的、处于自然状态下的社会现象。
10、实地观察可以下接获得资料,是一种获得非语言资料的有效方法,具有简便、易行的特点,但是往往受时空条件以及观察者本人自身条件控制,同时观察结果很难推断全局。
11、劳动的社会职能。
1)劳动创造社会财富。
2)劳动改造和完善社会。
3)劳动满足人的生存需要和发展需要。
12、劳动社会化是一个与生产力发展相联系的概念,主要是指孤立、狭小的劳动转变为由紧密的、大规模的分工和协作联系起来的共同劳动的过程。
13、劳动社会化的内容;1)生产资料使用社会化。
2)劳动操作过程的社会化。
3)劳动成果社会化。
14、劳动社会化的发展进程:四个阶段。
1)以手工劳动为基础的简单协作阶段。
2)以手工劳动为基础的工场手工业阶段。
3)机器和大工业阶段。
4)以微电子为主角的新的技术革命阶段。
劳动社会学复习资料

劳动社会学复习资料劳动社会学复习资料劳动社会学是研究劳动与社会关系的学科,关注劳动者在社会中的地位、角色和权益。
在现代社会中,劳动是社会生活的基础,对于个体和社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劳动社会学的基本概念和重要理论,以帮助读者复习和理解这一学科。
一、劳动社会学的基本概念劳动社会学是研究劳动与社会关系的学科,它关注劳动者在社会中的地位、角色和权益。
劳动是人类的基本活动之一,通过劳动,人们创造财富、满足需求,并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发展。
劳动社会学研究劳动与社会的相互作用,探讨劳动对于社会结构、社会关系和社会变迁的影响。
二、劳动社会学的重要理论1. 劳动分工理论劳动分工理论是劳动社会学的核心理论之一,它由亚当·斯密提出。
该理论认为,劳动分工是现代社会的基础,通过将劳动过程分解为不同的任务,提高了生产效率。
劳动分工不仅影响了经济领域,还对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产生了深远影响。
2. 劳动价值理论劳动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劳动社会学的重要理论基础。
该理论认为,劳动是价值的源泉,劳动者通过劳动创造了商品的价值。
劳动价值理论强调了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同时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剥削现象。
3. 社会分层理论社会分层理论是劳动社会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它关注社会中不同群体之间的地位差异和社会阶层的形成。
社会分层理论认为,社会地位的差异主要由经济、职业和教育等因素决定。
社会分层对于劳动者的生活机会、社会交往和社会认同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4. 劳动组织理论劳动组织理论研究劳动者在组织中的行为和关系。
劳动组织理论关注组织内部的权力结构、决策过程和劳动者的参与程度。
它探讨了劳动组织对于劳动者的激励、满足和发展的影响,以及劳动组织与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
三、劳动社会学的研究领域劳动社会学的研究领域广泛,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劳动市场与就业问题:研究劳动力供求关系、就业机会和失业问题等。
2. 劳动条件与工作环境:研究劳动者的工作条件、工时安排和工作环境对于劳动者身心健康的影响。
1劳动社会学复习重点

劳动社会学复习重点(第二章、第四章)一、简答题1、简述社会学意义上的劳动者的特征是什么?(p9)答:社会学意义上的劳动者具有以下特征:1)具有一定的劳动能力。
任何人只有达到一定的生理和心理成熟程度,具有相当的体力和智力后,才能成为劳动者。
2)处于一定的劳动岗位。
劳动岗位为劳动者提供了一定的劳动工具和劳动手段,也为劳动者提供了一定的合作群体。
3)遵循一定的劳动规范。
处于劳动岗位的人,还必须遵循一定的劳动规范。
劳动规范不仅是劳动的自然过程的要求,而且是劳动的社会过程的要求。
4)参与实际劳动过程。
劳动者在具备以上条件后,通过实际投身于现实的劳动过程,参与社会劳动才算是真正的劳动者。
2、劳动者的行为特点是什么?(p23-24)答:劳动者的行为通常有以下几个特点:1)与一定的目标有关;2)劳动者行为是与他人的互动中发生的;3)劳动者的个体行为与群体行为会对组织产生作用和影响;4)劳动者的社会行为会影响社会结构和社会发展。
3、劳动者正式群体行为的特点是什么?(p25)答:劳动者正式群体行为的特点是:1)服从组织的总目标;2)服从一定的合法权威;3)与劳动者在正式组织中的地位相符;4)受到各种正式的规章制度的限制。
4、劳动者非正式群体行为的特点是什么?(p25)答:劳动者非正式群体行为的特点是:1)具有同质性;2)有特定的行为符号,主要包括风俗习惯和规范;3)与正式群体目标可能一致,也可能不一致;4)以社会性行为为主,无正式的约束;5)同一非正式群体有共同的兴趣、信仰、价值观和行为取向。
5、劳动者社会化的特点包括哪些内容?(p32-33)答:劳动者社会化的特点包括:1)起点。
劳动者的社会化是从人进入一种职业或一个劳动岗位这一刻开始的。
2)目标。
劳动者社会化的目标是要使人成为合格的劳动者。
3)社会化施体。
即社会化的实施者,对劳动者社会化的主要力量来自劳动者的劳动岗位、班组、车间企业、行业以及与这些实体相关的劳动价值、劳动规范以及劳动技能。
劳动社会学复习资料

劳动社会学复习资料(老师划的重点在练习册上,如果有漏掉的各位补充一下!)第一章P6名词解释:劳动:是指人类围绕各种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进行的生产活动和提供非物质形态的服务活动。
问卷调查法:是调查者运用统一设计的问卷向被调查者了解情况或征询意见的方法。
简答:简要指出职业和行业之间的异同:职业作为人的一种标志,是劳动专门代和劳动分工的结果。
行业是社会劳动者在从事社会劳动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社会分工的集团概念。
职业与行业都是劳动者在社会活动过程中所形成的满足社会需要的功能要件;不同点是,职业是从个人活动出发产生的概念。
行业是从社会经济活动出发产生的概念。
第二章P18名词解释:劳动社会化:劳动社会化是一个与生产力发展相联系的概念,主要是指孤立、狭小的劳动转变为由紧密的、大规模的分工和协作联系起来的共同劳动的过程。
劳动保护:是指国家和社会(包括企业)为保护劳动者在生理、经济和社会各方面的权益而采取的各项保障和维护措施的统称。
人际吸引:人际吸引是指个体在客观上体验到的对他人的依存关系,是个体间在感情方面相互喜欢与亲和的表现。
群体结构:群体结构是对群体组成秩序的研究,指群体内部各构成部分之间所确立的关系形式。
简答:1. 简述劳动社会化的内容和发展过程?答:劳动社会化的内容主要包括三方面:(1)生产资料使用的社会化。
生产资料单个人分散使用变为许多人共同使用,从而导致生产资料使用方面的节约。
(2)劳动操作过程的社会化:劳动操作过程日益分解,每个人只完成总操作过程的极小部分。
从而使最终产品成为许多人共同完成的、名副其实的社会产品。
(3)劳动成果的社会化。
劳动的目的已不直接满足劳动者个人的需要,而是满足他人的、市场的、社会的需要。
劳动社会化的发展进程可分为四个阶段:以手工劳动为基础的简单协作阶段,以手工劳动为基础的工场手工工业阶段,机器和大工业阶段和以微电子为主角的新的技术革命阶段。
2. 为什么说劳动力的性别结构反映劳动社会的现状?试简要回答。
自学考试劳动社会学复习重点(完全版).doc

劳动社会学复习资料第一章绪论一、劳动社会学:是以研究劳动这一社会现彖与所构成的劳动问题为对彖的社会学的分支学科,形成于19世纪20・30年代。
出现在法国,法国社会学者乔•弗里徳曼和彼•纳维利。
二、劳动者是社会学研究的主体。
是基本要素。
广义的劳动者:指一些具有劳动能力的,并从事一定的社会生产劳动的人。
狭义的:处于劳动年龄。
具冇一定的体力和智力。
从事一定的社会生产劳动。
有劳动报酬和经营收入。
三、劳动:是指人类围绕各种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进行的生产活动和提供非物质形态的服务活动。
白觉性、目的性和创造性是人类劳动的本质特征。
四、劳动社会学的发展形成了几人流派。
各流派的发展人都经历了三个阶段:古典阶段、现代阶段和后现代阶段。
五、管理学派的代表任务是:泰勒和梅耶。
梅耶认为工人是“社会人”而不是“经济人”。
六、新制度主义学派包括:新集体主义、法团主义、新放任主义。
七、个案调查:是从研究对彖中抽取少数个人或小型团体作为样本进行详尽调査的一种方法。
八、问卷调查法:只调查者运用统一设计的问卷向被调查者了解情况或征询意见的方法。
九、实地观察:指观察者有冃的、有计划地运用口己的感觉器官或者借助科学的观察仪器, 直接了解当前正在发生的,处于自然状态下的社会现彖。
第二章劳动一、劳动社会化:是一个与生产力发展相联系的概念,主要是指孤立、狭小的劳动转变为由紧密的、大规模的分工和协作联系起來的共同劳动的过程。
二、劳动社会化的内容:1、牛:产资料社会化。
2、劳动操作过程社会化。
3、劳动成果的社会化。
三、广义上的市场经济运行主体,不但包括直接经济运行主体——企业和劳动者,还包括进行社会运行或者经济资源宏观配置的主体——国家,以及对金业的运行进行调节的无形主休——市场。
四、国家、企业、劳动者之间的联系,最主要的两方关系是企业与劳动者之间建立的劳动关系。
三方关系由劳工、雇主和政府构成。
五、第三产业以第一、二产业发展为基础,反过来又对第一、二产业的发展起到巨人的推动作用。
劳动社会学-复习资料 (1)

第一章结论1是以研究劳动这一社会现象与所构成的劳动问题为对象的社会学的分支学科,形成于19世纪20-30年代。
P12是指人类围绕各种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进行的生产活动和提供非物质形态的服务活动。
P13P24、必须具备以下四个要素:①处于劳动年龄范围内,即属于劳动适龄人口;②具有一定的体力和智力;③从事一定的社会生产劳动;④有相应的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
P25具有一定的劳动能力,处于一定的劳动岗位,遵循一定的劳动规范,有目的、相对持续地从事或向他人提供有价值物品与服务活动的社会人。
P26功能及其运行规律进行研究的分支社会学。
其研究内容:①劳动社会学基本理论②劳动者③劳动的社会关系④劳动的社会结构⑤劳动组织及劳动组织方式⑥劳动与社会变迁P3 ~ P47、科层制的基本要素是:①一整套始终如一的、需要严格执行的命令与服从关系,一种有组织的不平等制度②这些从属关系受严格的内部等级的支配,依从于复杂的任务或职务分工,按规则行事是人们的义务。
③非人格性,各种权利关系都是刻板的、非个性化的、合理的体系。
④人们凭借技术优势居于支配地位。
P68、①泰勒,经济人②梅耶,霍桑试验,社会人③制度学派的观点主要源自韦布夫妇10、古典经济学:威廉·配第亚当·斯密P811、现代劳动社会学主要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至今的学说。
它分为两个阶段,一是1945—1975年前后;二是20世纪70年代末至今.P812、新马克思主义,又称新马学派或激进学派,主要代表人物:马尔库塞、普兰查斯、汤姆森及马勒等。
13,它是一种基本的人类特质和社会特质。
14、新制度主义学派包括新集体主义、法团主义、新放任主义。
P1115、劳动社会学研究方法论的基本观点:实际观点、实证观点、整体观点、发展的观点16、劳动社会学的基本研究类型:①描述性研究与解释性研究②横剖研究与纵贯研究③普查、抽样调查和个案调查.17、劳动社会学的具体研究方法:P17①社会调查法(常用的有:文献、访问/访谈法、问卷和实验四种调查法).问卷的结构一般包括前言、主体和结语三个组成部分.究,而需要在占有大量实证性材料基础上进行定量分析。
自考《劳动社会学》各章重点

本章重点
1. 劳动社会学这一名称的正式出现,最早是 在法国
2. 劳动的基本含义。 3. 人类劳动的本质特征:自觉性、目的性
和创造性。 4. 劳动社会学基本研究类型 5. 劳动社会学的具体研究方法 6. 社会统计法
第二章 劳 动
本章重点 • 劳动的社会职能 • 劳动社会化、内容及其发展进程 • 职业是人们从事社会劳动的工作岗位 • 性别结构反映劳动社会的现状有哪些 • 年龄结构老龄化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 • 劳动保护及其内容 • 梅耶总结了霍桑实验的成果,提出了人际关系理论
第十一章 劳动与就业问题
本章重点
1. 弹性就业 2. 失业及其类型(P284~285) 3. 摩擦性失业 4. 失业治理的途径 5. 非正规就业的意义 6. 自主型农业劳动力转移对我国现代社会转型有着积极的
功能
第十二章 特殊劳动群体问题
本章重点
1. 特殊劳动群体的概念及其分类 2. 职业性别隔离 3. 职业结构 4. 提高我国女性人力资本投资的对策 5. 移民的成本的分析和主要表现
第十三章 中国当代劳动问题
本章重点1.二元经济 2.来自时期我国劳动关系变化及其特点 3.改善我国劳动关系的措施
着手
第六章 劳动组织
本章重点
1. 组织的概念及其构成要素 2. 组织文化 3. 组织机构设置主要的方法 4. 非正式组织具有的特点、作用(包括积极与消极) 5. 古典组织理论的代表人物有法国的法约尔、德国的韦伯、
英国的厄威克及美国的幕尼等。古典组织理论的核心是 组织结构的合理化。 6. 韦伯的三种权力 7. 劳动组合的类型 8. 人力资本化及其途径
之内容 • 影响人际吸引的直接的、具体的因素 • 传统的典型组织正式结构的类型 • 非正式结构的积极功能与消极功能 • 劳动士气
劳动社会学总复习课重点标记

劳动社会学总复习课
重点标记
------------------------------------------作者xxxx
------------------------------------------日期xxxx
【精品文档】
劳动社会学总复习课重点标记
劳动社会学P1劳动者P2冲突理论P10具体研究方法P17劳动的概念P22劳动的社会职能P23劳动社会化的内容P23三方性结构P27三方协调机制的职能
P29职业结构P41劳动保护的概念P49劳动群体的特征P55双因素理论P66劳动者的素质P75企业文化的含义P85企业文化功能P87劳动者社会化内容P95职业的特征P109职业概率的大小取决于4个条件P119职业生涯管理的基本内容P123职业瞄的五种类型P126职业生涯设计的基本概念P134影响职业声望评价的因素P141职业分层的概念P142社会分层的意义P153职业流动的个人特征P158劳动组织的含义P173非正式组织具有的特点P179劳动组合的类型P187劳动关系的概念P200影响劳动关系的重要因素P202劳动关系调整机制P212工会的职P能218薪酬及其理论P223影响收入分配的主要因素P227制约收入分配的经济因素P228劳动争议的概念P240劳动争议产生的原因P241社会保障的功能P251申请失业保险金应具备的条件P261养老保险的四种模式P265现行医疗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P275弹性就业P279摩擦性失业P284周期性失业和隐性失业P285自主型农业劳动力转移对我国现代社会转型有着积极的功能P294弱势群体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P301提高我国女性人力资本投资的对策P306移民的成本分析的人口迁移理论P314
目测全齐,仅供参考。
【精品文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0.7 劳动社会学复习重点1、劳动是指人类围绕各种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进行的生产活动和提供非物质形态的服务活动。
2、劳动社会学是一门用社会学理论体系和方法对劳动者的社会劳动活动的结构、功能及其运行规律进行研究的分支社会学。
3、劳动社会学基本研究类型:1)描述性研究与解释性研究;2)横剖研究与纵贯研究。
3)普查、抽样调查和个案调查。
4、个案调查是从研究对象中抽取少数个人或小型团体作为样本个体进行详尽调查的一种方法。
5、具体研究方法:1)社会调查法。
A、文献调查法B、访问调查法(访谈法)C、问卷调查法D实验调查法。
2)社会统计法。
3)比较分析法。
4)参与调查法。
6、社会调查法。
通过种种社会现象,深入实际对客观事物做系统周密的社会调查,以揭示劳动行为的一般规律及其在特定劳动环境中的规律的方法。
7、问卷调查法是调查者运用统一设计的问卷向被调查者了解情况或征询意见的方法。
8、社会统计法是运用统计学原理研究社会现象的数量关系的重要方法。
9、参与调查法指观察者有目的、有计划地运用自己的感觉器官或借助科学的观察仪器,直接了解当前正在发生的、处于自然状态下的社会现象。
10、实地观察可以下接获得资料,是一种获得非语言资料的有效方法,具有简便、易行的特点,但是往往受时空条件以及观察者本人自身条件控制,同时观察结果很难推断全局。
11、劳动的社会职能。
1)劳动创造社会财富。
2)劳动改造和完善社会。
3)劳动满足人的生存需要和发展需要。
12、劳动社会化是一个与生产力发展相联系的概念,主要是指孤立、狭小的劳动转变为由紧密的、大规模的分工和协作联系起来的共同劳动的过程。
13、劳动社会化的内容;1)生产资料使用社会化。
2)劳动操作过程的社会化。
3)劳动成果社会化。
14、劳动社会化的发展进程:四个阶段。
1)以手工劳动为基础的简单协作阶段。
2)以手工劳动为基础的工场手工业阶段。
3)机器和大工业阶段。
4)以微电子为主角的新的技术革命阶段。
15、职业:劳动者从事的相对稳定的、有经济收入的、专门的工作。
16、性别结构反映劳动社会的现状:首先,女职工在全体职工中所占的比重反映了社会的文明程度。
其次,女职工在全体职工中所占的比重反映了生产装备的先进程度,只有当机械化和自动化在相当程度上消灭了重体力劳动,妇女才能大规模地参与工业生产劳动。
再次,男女劳动者在各行各业中的比例,反映着性别分工及其合理程度。
另外,妇女素质的高低,就业意识的强弱,家务劳动负担的多少,也可能影响女职工在全体职工中的比重。
17、年龄结构老龄化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
首先,劳动年龄人口比重的下降而导致劳动力的不足。
其次,人口年龄化会影响劳动生产率。
再次,人口年龄化还会导致养老经费的不断增加,从而导致消费基金的增加,使积累基金相对减少,这对扩大投资无疑是不利的,从而对经济产生不利影响。
另外,人口老龄化使老年人口比重增大,老年供养系数上升,意味着社会和企业用于供养老年人的费用增多。
18、劳动保护是指国家和社会(包括企业)为保护劳动者在生理、经济和社会各方面的权益而采取的各项保障和维护措施的统称。
19、劳动保护的内容:1)劳动安全和健康保护。
2)劳动的经济条件的保护。
3)劳动的社会条件的保护。
20、梅耶总结了霍桑实验的成果,提成了人际关系理论(主要内容):1)证明影响人劳动积极性的不仅有物质条件因素,也有社会和心理因素;工人不是单纯地追求经济效益的“经济人”,而是追求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社会人”。
2)影响工人劳动生产率的不仅仅是生产条件、劳动环境和待遇的改进,最重要的是工作中的人际关系。
3)传统管理只研究正式群体,而霍桑实验还提出非正式群体,这种非正式群体是自发形成的,有其特殊的感情和倾向,控制着成员的行为,还可影响正式组织中人们的行为。
4)在领导类型上,霍桑实验强调了领导和群众沟通意见的重要。
21、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除了社会、经济、政治等因素外,还受一些更为直接的具体的因素影响。
1)能力。
2)品貌、气质。
3)报酬。
4)相似与互补。
5)邻近与熟悉。
22、群体结构是对群体组成秩序的研究,指群体内部各构成部分之间所确立的关系形式。
23、群体的正式结构是指群体中的领导和工作人员之间根据指示规定和组织目标构成的一种有计划的组织格局以及权利与责任上的正式联系,是组织内部各职能、各职权之间的制度化的相互关系形式。
24、传统的典型组织正式结构有如下几种类型:1)直线制结构。
2)职能式结构。
3)直线——职能式结构。
4)水平结构。
5)矩阵结构。
25、直线制结构的四大特征:一条指挥的等级链;职能的专业化分工;权利和责任的一贯性政策;工作的标准化。
26、非正式结构的积极功能:第一,能够减轻成员在组织中的心理压力,增强组织的稳定性;第二,有助于增强社会组织的灵活性。
非正式结构的消极功能:第一,当非正式结构在目标、利益和规范等方面与正式结构不一致时,如果不加以合理引导,容易产生消极抵触情绪和逆反心理,破坏组织的整合力。
第二,非正式结构容易形成传播“小道”消息和散布流言蜚语的源头,影响组织的凝聚力。
第三,放任非正式结构的发展,还可能带来一些极端的情况,破坏组织的正常运行。
27、劳动士气指劳动者在劳动中的精神状态,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劳动积极性。
28、劳动者就是在一定的社会分工体系下,具有一定的劳动能力,处于一定的劳动岗位,遵循一定的劳动规范,有目的地,相对持续地从事或向他人提供有价值物品与服务活动的社会人。
29、劳动者的特征:1)具有一定的劳动能力。
2)处于一定的劳动岗位。
3)处于劳动岗位的人还必须遵循一定的劳动规范。
4)参与实际劳动过程。
30、劳动者的素质:1)自然素质A体力B智力C心理因素。
2)社会素质A文化素质B思想道德素质C劳动者的社会化。
31、企业文化的含义:它是一种以全体职工为中心,以培养具有管理功能的精神文化为内容,以形成企业具有高度凝聚力的团队精神为目标,使企业增强对外的竞争力和生存力,增强对内的向心力和活力的管理思想和方法。
32、企业文化的内容:1)企业价值观念2)企业意识3)管理方式4)企业规范5)企业英雄人物6)企业形象。
33、企业文化的功能:1)导向功能2)约束功能3)凝聚功能4)激励功能5)效率功能6)协调功能。
34、劳动者行为指的是劳动者在有意地构建其劳动时所进行的实践活动。
35、劳动效用:效用是经济学的概念,是指商品满足人的欲望的能力,劳动效用就是这种以劳动行为而带来的物质和精神的满足,即效用(相应有劳动物质效用和劳动精神效用)。
36、劳动者社会化,指的是社会将一个普通的社会人转变成一个能适应一定的社会和时代文化,掌握社会所需要的劳动技能和必要的劳动规范,遵守劳动纪律,适应工作环境,从而履行合格的劳动的过程。
37、劳动者社会化的内容:1)学习和掌握一个职业必需的知识和技能。
2)了解和学习劳动规范融入企业文化。
3)适应人际关系,实现角色的转变。
38、劳动者社会化的途径:1)家庭教化。
2)学校教化。
3)社会教化。
4)网络互动。
5)劳动组织教化。
39、劳动社会化的进程:1)预期社会化。
2)劳动者的初始社会化。
3)劳动者基础社会化。
4)劳动者的继续社会化。
40、劳动时间指人们参与社会劳动创造物质和精神财富以满足社会和个人需要的那部分时间,从广义上说,劳动时间包括制度内工作时间、加班加点工作时间和在非本职岗位的其他工作时间。
理论上,劳动时间不仅包真正作业时间,还包括由于停水、停电以及人为原因所造成损失的时间及工作准备时间,即上下班路途时间。
41、职业:指人为维持自己的生计,同时实现社会联系和实现自我而进行的持续活动方式。
42、职业的特征:1)社会性。
2)差异性。
3)层次性。
4)时代性。
43、职业生涯,即事业生涯,是指一个人一生边疆担负的工作职业和工作职务的发展道路。
44、影响职业生涯的八大要素:1)健康。
2)社会阶层。
3)教育。
4)性别。
5)年龄。
6)负担。
7)自我观。
8)地理因素。
45、职业生涯管理是指组织和个人根据组织发展和个人发展的需要,对职业生涯进行计划、发展和评估的过程,既包括个人的管理,也包括组织的管理。
46、职业生涯管理的基本内容:1)员工的自我评估。
2)组织对员工的评估。
3)职业培训与指导。
4)制订员工发展计划。
47、“职业锚”理论是在对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研究院毕业生的一项纵向研究基础上形成的,所谓“职业锚”,是一种指导、制约、稳定和事例个人职业决策的自我观。
48、“职业锚”的五种类型。
1)技术/职能型“职业锚”。
2)管理能力型“职业锚”。
3)安全/稳定型“职业锚”。
4)创造型“职业锚”。
5)自主、独立型“职业锚”。
49、个人职业生涯发展计划基本上有三个方向:1)纵向发展。
2)横向发展。
3)向核心方向发展。
50、职业生涯发展与成功的道路:1)立足本职的道路。
2)自学成长的道路。
3)转换职业的道路。
4)自主创业的道路。
51、职业生涯设计也叫职业规划或职业计划,指的是一个人制定职业目标,确定实现目标的手段的不断发展的过程,它是个人一生中在事业发展上的战略设想和计划安排。
52、职业生涯设计的基本内容:1)员工的自我评价。
2)组织对员工职业生涯的设计。
53、职业声望是与财富、权力并列的相对独立的要素,是一种特殊形式的社会舆论,反映了特定社会发展历史时期人们对职业的社会心理评价。
54、影响职业声望评价的因素:1)职业的社会功能。
2)职业要求。
3)职业报酬。
4)职业环境。
55、职业分层就是按照一定的标准,将劳动者所从事的职业区分为职业地位和声望不同的等级序列。
56、职业分层的具体内容表现为权力、收益和声望上的差别。
57、职业分层的意义:1)客观描述社会成员的基本构成。
A有利于理解社会B反映了社会变迁的过程和内容。
2)揭示社会资源配置机制。
3)缓和社会阶级矛盾,稳定社会。
4)对调整社会阶层结构提出政策建议。
58、职业流动是指劳动者为追求自身的发展、寻求自己的价值而改变工作岗位,改换职业的行为。
59、职业流动决策程序的六步骤:1)明确职业流动目标。
2)选取适宜的用人单位。
3)分析接收单位的状况。
4)分析由原单位流出的可能性。
5“流动”与“维持现状”的比较。
6)完成流动。
60、社会青年的职业流动趋势:1)从产业的角度看,当代青年人才主要流向于第三产业和高科技产业;2)从地域的角度看,当代人才主要流向经济发达地区、沿海开放城市以及海外发达国家;3)从企业的性质来看,当代青年人才主要流向外资企业、私营企业。
61、组织,从广义上说,组织是指由诸多要素按照一定方式相互联系起来的系统。
从狭义上说,组织就是指人们为着实现一定的目标,互相协作结合而成的集体或团体,如党团组织、工会组织、企业、军事组织等。
62、组织的构成要素:1)组织环境。
2)管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