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社会学》复习课重点内容

合集下载

劳动社会学归纳

劳动社会学归纳

劳动社会学归纳

1、劳动社会学这一名词的正式出现,最早是在法国。

2、1959年,法国社会学者乔.弗里德曼.纳维利首次使用“劳动社会学”一词,并创办了《劳动社会学》杂志,出版了相关的专着,促进了这一名词的流传。

3、劳动:是指人类围绕各种生活资料的生产资料进行的生产活动和提供非物质形态的服务活动。

4、劳动的本质特征:自觉性、目的性、创造性。劳动是受人的自觉意识支配的、能动的、为达到特定目的的活动。

5、劳动者:是劳动社会学研究的主体,是劳动领域中的关系和社会结构的基本要素。

6、劳动社会学所使用的是狭义上的劳动者,必须具备以下四个要素:处于劳动年龄范围内,即属于劳动适龄人口;具有一定的体力和智力;从事一定的社会生产劳动;有相应的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志愿者不是劳动者)

7、工作:是劳动的另一个层面,是人类通过劳动分工而进行的、有组织的、以获得劳动报酬为目的的生产活动。

8、职业是从个人活动出发产生的概念,行业是从社会经济活动出发产生的概念。

9、劳动社会学的研究内容:(1)劳动社会学基本理论(2)劳动者(3)劳动的社会关系(4)劳动的社会结构(5)劳动组织及劳动组织方式(6)劳动与社会变迁

10、劳动的社会关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劳动者与生产资料所有者之间的关系即劳资关系。

11、在劳资关系法规的规范下,工会组织与雇主的集体谈判制度已成为调整劳资关系的一个主要途径。

12、在18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劳动社会学的发展形成了几大流派。各流派的发展大都经历了三个阶段,即古典阶段,确立了各自学派所关注的基本命题;现代阶段,详尽阐述和发展了各自的理论立场;后现代阶段,修正、模仿、拼凑、挑战传统理论。

劳动社会学-复习资料

劳动社会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结论

119世纪20—30年代。P1

2是指人类围绕各种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进展的生产活动和提供非物质形态的效劳活动。P1

3P2

4、劳①处于劳动年龄围,即属于劳动适龄人

口;②具有一定的体力和智力;③从事一定的社会生产劳动;④有相应的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P2

5

的、相对持续地从事或向他人提供有价值物品与效劳活动的社会人。P2

6功能及其运行规律进展研究的分支社会学。其研究容:①劳动社会学根本理论②劳动者③劳动的社会关系④劳动的社会构造⑤劳动组织及劳动组织方式⑥劳动与社会变迁P3 ~ P4

7、科层制的根本要素是:①一整套始终如一的、需要严格执行的命令与服从关系,一种有组织的不平等制度②

这些附属关系受严格的部等级的支配,依从于复杂的任务或职务分工,按规则行事是人们的义务。③非人格性,各种权利关系都是刻板的、非个性化的、合理的体系。④人们凭借技术优势居于支配地位。P6

8、①泰勒,经济人②梅耶,霍桑试验,社会人③制度学派的观点主要源自韦布夫妇

10、古典经济学:威廉·配第亚当·斯密P8

11、现代劳动社会学主要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至今的学说。它分为两个阶段,一是1945-1975年前后;二是20世纪70年代末至今。P8

12、新马克思主义,又称新马学派或激进学派,主要代表人物:马尔库塞、普兰查斯、汤姆森及马勒等。

13

14、新制度主义学派包括新集体主义、法团主义、新放任主义。P11

15、劳动社会学研究方法论的根本观点:实际观点、实证观点、整体观点、开展的观点

16、劳动社会学的根本研究类型:①描述性研究与解释性研究②横剖研究与纵贯研究③普查、抽样调查和个案调查。

劳动社会学(第3章)

劳动社会学(第3章)

劳动社会学

第三章劳动者

本章重点

1.劳动者及其特征、素质

2.劳动者工作中的人际关系

3.企业文化及其内容、功能

4.劳动者行为及其类型

5.劳动效用

6.劳动者社会化及其内容、途径、进程

7.劳动时间

第一节劳动者与劳动力

•劳动者

–定义:社会分工+劳动能力+劳动岗位+劳动规范+活动–地位:研究主体&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的基本因素•劳动力

–定义:体力+智力→生产使用价值

–相关:劳动力人口;劳动力就业率、劳动力参与率劳动力人口数=劳动适龄人口数-非自立人口数+超过劳动年龄的在业人口数

劳动力就业率=在业人口数/劳动力人口数×100%

劳动力参与率=〔(在业人口数+正在谋业人口数)/劳动力人口数〕

×100%

第二节作为社会人的劳动者

•劳动者的素质

–自然素质

•体力:力量、速度、耐力、柔韧、灵敏

•智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考力、判断力

•心理因素:兴奋型、活泼型、安静型、抑制型–社会素质

•文化素质:文化水平、知识水平、技术水平

•思想道德素质——体现本质层面&最关键的部分

其包括为:价值观、劳动态度—9内容(“工作满意度”)

•劳动者的现代化—10特征

•劳动者的人格

–含义:心理特征的总和;反应方式+交往方式总和–人格因素的五维度

•外倾性;随和性;责任性;情绪稳定性;经验开放性。

–劳动者的自我控制——三种形式

•自主控制——相一致;

•诱导控制——不完全一致;

•胁迫控制——不一致。

•劳动者的观念

–效率观念;

–时间观念;

–企业效益与社会效益一致的观念;

–竞争与合作并存的观念;

–创新观念;

–自主观念;

–民主观念。

•先进的生产力是产生劳动者先进的价值观念的物质基础;劳动者先进价值观念对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显著的促进作用。

劳动社会学复习重点

劳动社会学复习重点

劳动社会学复习重点

第一章:绪论

名词解释:

1.劳动社会学:是以研究劳动这一社会现象与所构成的劳动问题为对象的社会学的分支科学,形成于19世纪20-30年代。这一名称最早出现于法国,1959年乔.弗里德曼和彼.纳维利首次使用这词。

2.劳动的基本含义,是指人类围绕各种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进行的生产活动和提供非物质形态的服务活动(选择或名词解释)

3.劳动者是劳动社会学研究的主体。(单选)劳动者,就是在一定的社会分工体系下,具有一定的劳动能力,处于一定的劳动岗位,遵循一定的劳动规范,有目的、相对持续地从事或向他人提供有价值物品与服务活动的社会人。

4.冲突:是指人与人、群体与群体之间激烈对立的社会互动方式和过程,她是一种基本的人类特质和社会特质。

5.冲突理论所重视的不仅是个人的、人际之间的或文化的层次,而是社会现实的结构层次,主要研究社会冲突的起因、形式、制约因素及影响。

6.问卷调查法:是调查者运用统一设计的问卷向被调查者了解情况或征询意见的方法。其结构主要包括前言、主体和结语三部分。

7.社会统计法:运用统计学原理研究社会现象的数量关系的重要方法。

单选:

1.劳动者是劳动社会学研究的主体。(单选)

2.马克思是最早对劳动问题进行综合研究的经济社会学家。

3.迪尔凯姆是法国著名的社会学家,他的思想对后来的功能主义、结构主义、社会语言学和后现代性的研究都有深远的影响。

4.马克斯·韦伯是一名著名的社会学家,他对劳动社会学的发展作出过的重要贡献。

5.泰勒是“科学管理”运动的创始人。

6、梅耶——“霍桑实验”,他认为工人是“社会人”不是“经济人”。

劳动社会学

劳动社会学

第二节 劳动的社会关系
• 劳动的自然关系与社会关系
– 劳动的自然关系——商品的使用价值 – 劳动的社会关系——商品的价值创造
• 是企业和劳动者之间的关系; • 是收到社会制度、国家和市场影响下的劳动关系
– 任何社会的经济活动都是自然关系和社会关系的 统一体。
• 市场机制基本关系
– 市场经济的经济运行主体
• 自主控制——相一致; • 诱导控制——不完全一致; • 胁迫控制——不一致。
• 劳动者的观念
– 效率观念;
– 时间观念;
– 企业效益与社会效益一致的观念; – 竞争与合作并存的观念; – 创新观念; – 自主观念;
– 民主观念。
• 先进的生产力是产生劳动者先进的价值观念 的物质基础。
第三节 劳动者与社会文化环境
• 劳动力
– 定义:体力+智力→生产使用价值
– 相关:劳动力人口;劳动力就业率、劳动力参与率
第二节 作为社会人的劳动者
• 劳动者的素质
– 自然素质
• 体力:力量、速度、耐力、柔韧、灵敏 • 智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考力、判断力 • 心理因素:兴奋型、活泼型、安静型、抑制型
– 社会素质
• 文化素质:文化水平、知识水平、技术水平
• 政府在劳动关系中的作用
– 劳动的社会结构——横向和纵向
– 劳动组织及劳动组织方式 – 劳动与社会变迁

社会学:劳动社会学考点巩固

社会学:劳动社会学考点巩固

社会学:劳动社会学考点巩固

1、单选从广义上讲,下列不属于劳动关系的是()

A.劳动力的使用关系

B.劳务关系

C.劳动服务关系

D.劳动管理关系

正确答案:B

2、单选古典组织理论形成于()

A.20世纪30年代

B(江南博哥).Z0世纪40年代

C.20世纪50年代

D.世纪60年代

正确答案:A

3、名词解释职业

正确答案:是人维持自己的生计,同时实现社会联系和自我实现而进行的持续活动方式。

4、问答题试述劳动者社会化的内容与途径。

正确答案:劳动者社会化包括四方面的内容:

(1)学习和掌握一个职业必需的知识和技能

(2)了解和学习劳动规范,融入企业文化

(3)适应人际关系,实现角色转换

劳动者社会化有以下途径:

(1)家庭教化

(2)学校教化

(3)社会教化

(4)网络教化

(5)劳动组织教化

5、单选企业选择职工缘于()。

A.要素效用的最大化

B.需求满足的最大化

C.获得最佳资源配置

D.获得最大利润

正确答案:A

6、多选美国耶鲁大学的克来顿•艾尔德认为人有三种核心需要,它们是()

A.生理需要

B.生存需要

C.社交需要

D.关系需要

E.成长需要

正确答案:B, D, E

7、单选劳动争议的内容是()

A、劳动者之间的纠纷

B、劳动争议主体间的纠纷

C、雇主与劳动者之间的纠纷

D、政府与劳动者之间的纠纷

正确答案:B

8、单选下列不属于工会的基本性质的是()

A.群众性

B.阶级性

C.社会性

D.盈利性

正确答案:D

9、多选具体来看,我国改革中的政府管理职能主要有一下几点:()

A、转换管理体制

B、培育劳动市场

C、进行社会服务

D、加强宏观调控

E、建立保障机制

F、实施劳动监察

劳动社会学总复习1

劳动社会学总复习1

劳动社会学总复习

第一章绪论

1劳动:指人类围绕各种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进行的生产活动和提供非物质形态的服务活动。

2劳动者:指一切具有劳动能力、并从事一定社会生产劳动的人。

3劳动者具备的四个要素:A. 处于劳动年龄范围内,即属于劳动适齡人口;B.具有一定的体力和智力;C.从事一定的社会生产劳动;D.有相应的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

4社会群体的结构分布,包括劳动者的产业结构、职业结构、性别结构及其结构的变化,还包括特殊群体------残疾人、妇女、儿童、老年人的结构分布及其带来的劳动问题。

5韦伯论述了资本主义现代生产的组织原则----科层制。

6梅耶的霍桑实验对企业界和学术界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梅耶认为,工人是“社会人”

而不是“经济人”。

7劳动社会学研究方法论的基本观点:实际观点、实证观点、整体观点、发展的观点。8常用的社会调查法有:1.文献调查法;2.访问调查法【访谈法】);3.问卷调查法;4.实验调查法。

第二章劳动

1劳动的社会职能(重要)

1.1劳动创造社会财富;

1.2劳动改造和完善社会;

1.3劳动满足人的生存需要和发展需要。

2劳动社会化:是一个与生产力发展相联系的概念,主要是指孤立、狭小的劳动转变为由紧密的、大规模的分工和协作联系起来的共同劳动的过程。

3两方关系:最主要的是企业与劳动者之间建立的劳动关系。

4三方性结构:指在制定劳动法规、调整劳动关系、处理劳动争议过程中,政府、雇主和雇员共同参与决定,相互影响和制衡,这是调整劳动关系的有效机制。

5配第一拉克命题(重要):工业经济时代,各国劳动力转移普遍存在这样一种现象,即劳动力由第一产业转移到第二产业,等到第二产业有了一定发展后,劳动力又由第一、二产业转向第三产业。

(综合整理)《劳动社会学》章节复习知识点(课程代码:00294)

(综合整理)《劳动社会学》章节复习知识点(课程代码:00294)

《劳动社会学》章节复习知识点

(课程代码:00294)

第一章:绪论

一、单选、多选知识点

1、劳动者是劳动社会学研究的主体。

2、马克思是最早对劳动问题进行综合研究的经济社会学家。

3、马克斯·韦伯是一名著名的社会学家,他对劳动社会学的发展作出过

的重要贡献。

4、梅耶——“霍桑实验”,他认为工人是“社会人”不是“经济人”。

5、泰勒是“科学管理”运动的创始人。

6、迪尔凯姆是法国著名的社会学家,他的思想对后来的功能主义、结构

主义、社会语言学和后现代性的研究都有深远的影响。

7、反映劳动社会学的经典理论的人物:马克思、迪尔凯姆、韦伯、泰勒

与梅耶。

8、新马克思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马尔库塞、普兰查斯、汤普森及马勒。

9、新制度主义学派包括:新集体主义、法团主义、新放任主义。

10、劳动社会学研究方法论的基本观点:实际观点、实证观点、整体观点、

发展的观点。

11、冲突理论所重视的不仅是个人的、人际之间的或文化的层次,而是社

会现实的结构层次,主要研究社会冲突的起因、形式、制约因素及

影响。

二、名称解释、简答

12、劳动社会学:是以研究劳动这一社会现象与所构成的劳动问题为对象

的社会学的分支科学,形成于 19 世纪 20-30 年代。这一名称最早

出现于法国,1959 年乔.弗里德曼和彼.纳维利首次使用这词。

13、劳动的基本含义,是指人类围绕各种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进行的生产

活动和提供非物质形态的服务活动。

14、劳动者,就是在一定的社会分工体系下,具有一定的劳动能力,处于

一定的劳动岗位,遵循一定的劳动规范,有目的、相对持续地从事或向他人提供有价值物品与服务活动的社会人。

劳动社会学考试复习大纲汇总

劳动社会学考试复习大纲汇总

劳动社会学考试复习大纲汇总

考试题型包括:选择题(单项选择、多项选择,共50分,分布在练习册各章)、名词解释、简答题和论述题。

第1章绪论

1.劳动社会学这一名称于1959年由法国学者乔·弗里德曼和彼·纳维利最早提出。

2.劳动是指人类围绕各种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进行的生产活动和提供非物质形态的服务

活动。人类劳动具有自觉性、目的性和创造性3个本质特征。

3.劳动社会学:是一门用社会学理论体系和方法对劳动者的社会劳动活动的结构、功能及

其运行规律进行研究的分支社会学。

4.劳动社会学理论的发展经历了3个阶段:①古典阶段(各流派确立基本命题);②现代

阶段(各流派发展理论立场);③后现代阶段(修正、挑战传统理论)。

5.古典劳动社会学理论中的管理学派的代表人物分别是泰勒和梅耶,其中泰勒是“科学管

理”运动的创始人;梅耶则通过“霍桑实验”提出了工人是社会人而不是经济人的假设,并发现企业中除了正式组织外还有非正式组织的存在。社会人假设的提出,产业士气与劳动效率关系的揭示,以及非正式组织的提出,在管理学上开创了人际关系理论的新时代。

6.现代劳动社会学理论中的新制度主义学派包括了新集体主义、法团主义、新放任主义等。

其中新集体主义认为集体协商制度是最公正、有效的解决工业冲突的方法;法团主义强调政府在劳资互动中的作用,以利益协调为其理论核心;新放任主义则强调了市场制度的作用。

7.现代劳动社会学理论中的新管理学派包括行为科学理论、组织管理理论、人本管理理论

等,他们强调人本管理,强调企业内部利益的一致性,强调人力资本投资的重要性,并趋向以人力资源管理取代工会。

劳动社会学讲义

劳动社会学讲义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劳动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

1959年,法国学者乔·弗里德曼和彼·纳维利首次使用“劳动社会学”一词,并创办了《劳动社会学》杂志……

一、劳动社会学的产生条件

(一)总体而言,涉及两种需求

一是理论需求:工业化与后工业社会的复杂性提出许多需要解释的理论问题;

二是实践需求:工业社会与传统社会的巨大差别以及由传统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型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

(二)具体而言,包括四种因素

1、社会因素:

劳动过程与劳动领域内的劳动问题及衍生的大量社会问题,如剥削、异化、劳资关系、生产效率、全球化等。

2、经济因素:

围绕着企业的生产、生产资料使用、产品/收益的分配、劳动者就业、失业与贫困等一系列问题的理性解释;

当前的人力资本理论、社会网络理论、信任等问题的研究。

3、政治因素:

反映着劳动过程中权力运作,各种利益群体的相互关系及其可能采取的社会行动状况。

政府的关注,力图塑造一种利益平衡机制。

4、学术因素:

研究者、制度化的教研机构、专业团体、期刊等。

圣经:“你当竭力在神面前得蒙喜悦,作无愧的工人,按着正意分解真理的道。”(提后,2:15)

二、劳动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

(一)赵履宽的观点

揭示与把握劳动与社会两者间的相互作用的“规律性,探求劳动与社会之间的多方面联系,正是劳动社会学的对象和任务”。

“劳动社会学就是把劳动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作为人的社会行为,从劳动与社会的联系中来研究劳动问题。”

(二)本书作者的观点

劳动社会学是一门用社会学理论体系和方法对劳动者的社会劳动活动的结构、功能及其运行规律进行的分支社会学。

劳动社会学

劳动社会学


(简答题)
第四节 劳动环境

1.劳动保护:是指国家和社会(包括企业)为保护劳动
者在生理、经济和社会各方面的权益而采取的各项保障和 维护措施的统称。P49
2、劳动保护的主要内容 P50

劳动保护是指国家和社会(包括企业)为保护劳动者在生
产、经济和社会各方面的权益而采取的各项保障和维护措 施的统称。
第二章 劳动

第一节 劳动与劳动的社会化
第二节 劳动的社会关系


第三节 劳动的社会结构
第四节 劳动环境


第五节 劳动群体
第一节 劳动与劳动的社会化

1、劳动:劳动是指人类创造自身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物
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有目的的生产活动和提供非物质形 态的服务活动。(P22)(单选或名词解释)
工作中的人际关系是劳动场所中最基本的社会关系,主要

包括劳动者之间的同事关系以及管理者与劳动者的上下级
关系。

4、企业文化:P86
企业文化是一种亚文化,是企业所特有的文化氛围。它既

反映着企业职工这个特殊群体的文化特征,又是一种企业
管理思想。它是一种以全体职工为中心,以培养具有管理 功能的精神文化为内容,以形成企业具有高度凝聚力的团 队精神为目标,使企业增强对外的竞争力和生存力,增强 对内的向心力和活力的管理思想和方法。

劳动社会学资料

劳动社会学资料
劳动社会学复习重点
第一章
• 1、劳动者:劳动者是劳动社会学研究的主体,是 劳动领域中的关系和社会结构的基本要素。从广 义上是指一切具有劳动能力并从事一定社会生产 劳动的人,从狭义的劳动者必须具备以下四个要 素:处于劳动年龄范围内,即属于劳动适龄人口, 具有一定的体力和智力,从事一定的社会生产劳 动,有相应的劳动报酬和经营收入 • 2、韦伯主义:马克斯.韦伯是德国社会学家,他的 工厂理论分析、科层制、伦理价值对劳动行为的 作用的思想是其代表理论,他的理论为劳动社会 学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二章
• 11、劳动保护概念:劳动保护是指国家和社会 (包括企业)为保护劳动者在生理、经济和社会 各方面的权益而采取的各项保障和维护措施的统 称 • 12、人际关系人的概念: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 在直接交往的过处程中,由思想、感情、行为相 互交流而产生的互动关系及所形成的心理关系、 心理上的距离。 • 13、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除了社会、经济、政治 等因系外,还受一些更为直接的、具体的因系影 响:A、能力B、品貌、气质C、报酬D、相似与 互补E、邻近与熟悉
第二章
• 10、年龄结构老龄化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人口 老龄化对经济发展带来一定的影响 A、首先:劳动年龄人口比重下降导致劳动力的不 足,劳动力是构成生产力的最其本的要素,劳动 力数量及其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重对经济发展有 着重要的影响 B、其次人口老龄化不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将会 对经济发展产生一些不利影响 C、第三,人口老龄化还会导致养老经费的不断增 加,从而导致消费基金的增加,使积累基金相对 减少,这对扩大投资无疑是不利的,从而对经济 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劳动社会学复习重点

劳动社会学复习重点
的具体体现。
劳动教育的内容与方法
劳动教育的内容
劳动教育主要包括劳动观念教育、劳动技能教育、劳动 法律法规教育和劳动安全教育等方面。
劳动教育的方法
劳动教育的方法包括理论教学、实践操作、案例分析、 角色扮演等多种形式,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 。
劳动精神与工匠精神的培养
劳动精神
劳动精神是指在劳动实践中形成的积极向上、勤奋进 取的精神状态,是劳动者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立法原则
劳动立法的基本原则包括保护劳动者权益、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维护社会稳定等 。
劳动合同与雇佣关系
劳动合同
劳动合同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确立劳动 关系、明确双方权利义务的协议。
雇佣关系
雇佣关系是指劳动者向用人单位提供劳动力 ,并接受其管理、指挥和监督的一种经济关 系。
工资、工时与休息休假制度
重要性
在现代社会,劳动是人们获取生活资料的 主要方式,劳动社会学对于理解社会经济 结构、社会分层和流动、社会公正等问题 具有重要意义,对于政策制定和劳动力市 场管理也具有指导作用。
理论流派与发展趋势
理论流派
劳动社会学主要有结构功能主义、冲突论、互动论等理论流 派,这些流派从不同的角度解释劳动现象,形成了丰富的理 论体系。
就业政策
包括政府为促进就业、减少失业而制定的各种政策,如积极的劳动力市场政策、 最低工资制度等。

劳动社会学1劳动的社会关系和劳动的社会化

劳动社会学1劳动的社会关系和劳动的社会化
答案:C
社会调查的类型包括(

A. 普查
B. 抽样调查
C. 访问调查
D. 个案调查
E. 文献调查
答案:ABD
第二章 劳动
第二章 劳动
1 劳动与劳动的社会化 2 劳动的社会关系 3 劳动的社会结构 4 劳动环境 5 劳动群体
2.1.1.2 劳动的共性与个性 【选择】
必要劳动 劳动
剩余劳动 分类依据:劳动的成果与劳动者的关系。
1.3.2.wk.baidu.com实际观点
1.3.2 劳动社会学研究方法论的基本观点 【简答】
第三节 劳动社会学的研究方法
方法论 具体方法
1. 实际观点 2. 实证观点 3. 整体观点 4. 发展观点
考虑现实条件——客观性 理论要通过经验资料的验证 站在社会有机体角度研究问题 从动态历史发展中研究问题
1.3.5.0 具体研究方法【选择】
第二节 劳动社会 学理论
发展阶段 古典
现代
韦伯主义 管理学派 冲突理论 新制度主义学派
1.2.1.4管理学派 1.2.1.4 管理学派 【选择】
第二节 劳动社会 学理论
发展阶段 古典
现代
韦伯主义 管理学派 冲突理论 新制度主义学派
泰勒—经济人—劳动者只追求经济利益 梅耶—社会人—劳动者还追求社会需求和经济需求
方法论 具体方法

《劳动社会学》复习资料(用)

《劳动社会学》复习资料(用)

《劳动社会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

1、论述劳动社会学理论的发展及各大流派的主要观点及其代表人物?5-13

1)古典劳动社会学理论:劳动价值、剩余价值及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功能主义和结构主义(迪尔凯姆);

科层制(韦伯);科学管理(泰勒);社会人(梅耶);制度学派(韦布夫妇)

2)现代劳动社会学:新马克思主义(马尔库塞、普兰查斯);冲突理论(达伦多夫、米尔斯);新制度主义(包括新集体主义、法团主义、新放任主义;新管理学派(包括科学理论、组织管理理论、人本理论);新经济社会学(斯威伯格、格兰诺维特)。

3)后现代阶段,修正、模仿、拼凑、挑战传统理论。

第二章

1、职业结构变迁的趋势是什么?请分析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的职业结构变化。42—44

1)趋势:是体力性的、非技术性职业的劳动者所占份额不断减少,而脑力性的、技术性职业的劳动者所占的份额不断提高.

2)结构变化:农业社会向非农业社会转型的特征;第二产业的产业工人的比重在20世纪工业化高潮中呈明显上

升;专业技术人员一直呈上升趋势;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主也有了快速的增长。

2、试阐述劳动士气激励理论中的人性假设X、Y、Z理论?67—71

X理论对人性假设的核心内容:

1)人的本性是不喜欢工作的,只要有可能、人就会逃避工作。

2)由于人天性不喜欢工作,对于绝大多数人必须加以强迫、控制、指挥才能迫使他为组织目标去工作。

3)一般人宁愿受别人指挥,希望逃责任,较少野心,对安全的需要高于一切。

4)人是非理性,本质上不能自律,易受他人影响.

5)一般人都是为自己的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参加工作的,只有金钱和其他的物质利益才能激励他们努力去工作。X理论任务管理措施:

人力管理《劳动社会学》串讲资料

人力管理《劳动社会学》串讲资料

2014年1月人力资源管理

《劳动社会学》串讲资料

考试题型

一、单项选择题: 20分(20题每题1分)

二、多项选择题: 30分(15题每题2分)

三、名词解释: 15分(5题每题3分)

四、简答题: 25分(5题每题5分)

五、论述题: 10分(1题10分)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劳动社会学的产生和研究内容

1、劳动的概念P1 (劳动的基本含义是指人类围绕各种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进行的生产活动和提供非物质形态的服务活动。)

2、劳动者的概念P2 (从社会学的角度,所谓劳动者就是在一定的社会分工体系下,具有一定的劳动能力,处于一定的劳动岗位,遵循一定的劳动规范,有目的、相对持续地从事或向他人提供有价值物品与服务活动的社会人。)

3、劳动的社会结构P4 ((1).社会横向结构--社会群体、社会组织。(2).社会纵向结构--由阶级、阶层等不同社会层次及其关系构成。)

第二节:劳动社会学理论

4.韦伯论述了资本主义现代生产的组织原则——科层制P6 (科层制是韦伯根据纯粹理想型方法提出的组织内部职位分层、权利分等、分科设层、各司其职的组织结构形式及管理方式。)

5.冲突理论P10-P11 (冲突,是指人与人、群体与群体之间激烈对立的社会互动方式和过程,它是一种基本的人类特质和社会特质。)

第三节:劳动社会学的研究方法

6、社会调查法P17-P19 (社会调查类型有普查、抽样调查和个案调查。常用的具体方法有文献调查法、访问调查法、问卷调查法和实验调查法。)

第二章:劳动

第一节:劳动和劳动的社会化

1.劳动的概念P22 (劳动是指人类创造自身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有目的的生产活动和提供非物质形态的服务活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0.7 劳动社会学复习重点

1、劳动是指人类围绕各种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进行的生产活动和提供非物质形态的服务活动。

2、劳动社会学是一门用社会学理论体系和方法对劳动者的社会劳动活动的结构、功能及其运行规律进行研究的分支

社会学。

3、劳动社会学基本研究类型:1)描述性研究与解释性研究;2)横剖研究与纵贯研究。3)普查、抽样调查和个案

调查。

4、个案调查是从研究对象中抽取少数个人或小型团体作为样本个体进行详尽调查的一种方法。

5、具体研究方法:1)社会调查法。A、文献调查法B、访问调查法(访谈法)C、问卷调查法D实验调查法。2)

社会统计法。3)比较分析法。4)参与调查法。

6、社会调查法。通过种种社会现象,深入实际对客观事物做系统周密的社会调查,以揭示劳动行为的一般规律及其

在特定劳动环境中的规律的方法。

7、问卷调查法是调查者运用统一设计的问卷向被调查者了解情况或征询意见的方法。

8、社会统计法是运用统计学原理研究社会现象的数量关系的重要方法。

9、参与调查法指观察者有目的、有计划地运用自己的感觉器官或借助科学的观察仪器,直接了解当前正在发生的、

处于自然状态下的社会现象。

10、实地观察可以下接获得资料,是一种获得非语言资料的有效方法,具有简便、易行的特点,但是往往受时空条件

以及观察者本人自身条件控制,同时观察结果很难推断全局。

11、劳动的社会职能。1)劳动创造社会财富。2)劳动改造和完善社会。3)劳动满足人的生存需要和发展需要。

12、劳动社会化是一个与生产力发展相联系的概念,主要是指孤立、狭小的劳动转变为由紧密的、大规模的分工和协

作联系起来的共同劳动的过程。

13、劳动社会化的内容;1)生产资料使用社会化。2)劳动操作过程的社会化。3)劳动成果社会化。

14、劳动社会化的发展进程:四个阶段。1)以手工劳动为基础的简单协作阶段。2)以手工劳动为基础的工场手工业

阶段。3)机器和大工业阶段。4)以微电子为主角的新的技术革命阶段。

15、职业:劳动者从事的相对稳定的、有经济收入的、专门的工作。

16、性别结构反映劳动社会的现状:

首先,女职工在全体职工中所占的比重反映了社会的文明程度。

其次,女职工在全体职工中所占的比重反映了生产装备的先进程度,只有当机械化和自动化在相当程度上消灭了重体力劳动,妇女才能大规模地参与工业生产劳动。

再次,男女劳动者在各行各业中的比例,反映着性别分工及其合理程度。

另外,妇女素质的高低,就业意识的强弱,家务劳动负担的多少,也可能影响女职工在全体职工中的比重。

17、年龄结构老龄化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

首先,劳动年龄人口比重的下降而导致劳动力的不足。

其次,人口年龄化会影响劳动生产率。

再次,人口年龄化还会导致养老经费的不断增加,从而导致消费基金的增加,使积累基金相对减少,这对扩大投资无疑是不利的,从而对经济产生不利影响。

另外,人口老龄化使老年人口比重增大,老年供养系数上升,意味着社会和企业用于供养老年人的费用增多。

18、劳动保护是指国家和社会(包括企业)为保护劳动者在生理、经济和社会各方面的权益而采取的各项保障和维护

措施的统称。

19、劳动保护的内容:1)劳动安全和健康保护。2)劳动的经济条件的保护。3)劳动的社会条件的保护。

20、梅耶总结了霍桑实验的成果,提成了人际关系理论(主要内容):

1)证明影响人劳动积极性的不仅有物质条件因素,也有社会和心理因素;工人不是单纯地追求经济效益的“经济人”,而是追求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社会人”。

2)影响工人劳动生产率的不仅仅是生产条件、劳动环境和待遇的改进,最重要的是工作中的人际关系。

3)传统管理只研究正式群体,而霍桑实验还提出非正式群体,这种非正式群体是自发形成的,有其特殊的感情和倾向,控制着成员的行为,还可影响正式组织中人们的行为。

4)在领导类型上,霍桑实验强调了领导和群众沟通意见的重要。

21、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除了社会、经济、政治等因素外,还受一些更为直接的具体的因素影响。1)能力。2)品貌、

气质。3)报酬。4)相似与互补。5)邻近与熟悉。

22、群体结构是对群体组成秩序的研究,指群体内部各构成部分之间所确立的关系形式。

23、群体的正式结构是指群体中的领导和工作人员之间根据指示规定和组织目标构成的一种有计划的组织格局以及

权利与责任上的正式联系,是组织内部各职能、各职权之间的制度化的相互关系形式。

24、传统的典型组织正式结构有如下几种类型:1)直线制结构。2)职能式结构。3)直线——职能式结构。4)水平

结构。5)矩阵结构。

25、直线制结构的四大特征:一条指挥的等级链;职能的专业化分工;权利和责任的一贯性政策;工作的标准化。

26、非正式结构的积极功能:第一,能够减轻成员在组织中的心理压力,增强组织的稳定性;第二,有助于增强社会

组织的灵活性。非正式结构的消极功能:第一,当非正式结构在目标、利益和规范等方面与正式结构不一致时,如果不加以合理引导,容易产生消极抵触情绪和逆反心理,破坏组织的整合力。第二,非正式结构容易形成传播“小道”消息和散布流言蜚语的源头,影响组织的凝聚力。第三,放任非正式结构的发展,还可能带来一些极端的情况,破坏组织的正常运行。

27、劳动士气指劳动者在劳动中的精神状态,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劳动积极性。

28、劳动者就是在一定的社会分工体系下,具有一定的劳动能力,处于一定的劳动岗位,遵循一定的劳动规范,有目

的地,相对持续地从事或向他人提供有价值物品与服务活动的社会人。

29、劳动者的特征:1)具有一定的劳动能力。2)处于一定的劳动岗位。3)处于劳动岗位的人还必须遵循一定的劳

动规范。4)参与实际劳动过程。

30、劳动者的素质:1)自然素质A体力B智力C心理因素。2)社会素质A文化素质B思想道德素质C劳动者的社

会化。

31、企业文化的含义:它是一种以全体职工为中心,以培养具有管理功能的精神文化为内容,以形成企业具有高度凝

聚力的团队精神为目标,使企业增强对外的竞争力和生存力,增强对内的向心力和活力的管理思想和方法。

32、企业文化的内容:1)企业价值观念2)企业意识3)管理方式4)企业规范5)企业英雄人物6)企业形象。

33、企业文化的功能:1)导向功能2)约束功能3)凝聚功能4)激励功能5)效率功能6)协调功能。

34、劳动者行为指的是劳动者在有意地构建其劳动时所进行的实践活动。

35、劳动效用:效用是经济学的概念,是指商品满足人的欲望的能力,劳动效用就是这种以劳动行为而带来的物质和

精神的满足,即效用(相应有劳动物质效用和劳动精神效用)。

36、劳动者社会化,指的是社会将一个普通的社会人转变成一个能适应一定的社会和时代文化,掌握社会所需要的劳

动技能和必要的劳动规范,遵守劳动纪律,适应工作环境,从而履行合格的劳动的过程。

37、劳动者社会化的内容:1)学习和掌握一个职业必需的知识和技能。2)了解和学习劳动规范融入企业文化。3)

适应人际关系,实现角色的转变。

38、劳动者社会化的途径:1)家庭教化。2)学校教化。3)社会教化。4)网络互动。5)劳动组织教化。

39、劳动社会化的进程:1)预期社会化。2)劳动者的初始社会化。3)劳动者基础社会化。4)劳动者的继续社会化。

40、劳动时间指人们参与社会劳动创造物质和精神财富以满足社会和个人需要的那部分时间,从广义上说,劳动时间

包括制度内工作时间、加班加点工作时间和在非本职岗位的其他工作时间。理论上,劳动时间不仅包真正作业时间,还包括由于停水、停电以及人为原因所造成损失的时间及工作准备时间,即上下班路途时间。

41、职业:指人为维持自己的生计,同时实现社会联系和实现自我而进行的持续活动方式。

42、职业的特征:1)社会性。2)差异性。3)层次性。4)时代性。

43、职业生涯,即事业生涯,是指一个人一生边疆担负的工作职业和工作职务的发展道路。

44、影响职业生涯的八大要素:1)健康。2)社会阶层。3)教育。4)性别。5)年龄。6)负担。7)自我观。8)地

理因素。

45、职业生涯管理是指组织和个人根据组织发展和个人发展的需要,对职业生涯进行计划、发展和评估的过程,既包

括个人的管理,也包括组织的管理。

46、职业生涯管理的基本内容:1)员工的自我评估。2)组织对员工的评估。3)职业培训与指导。4)制订员工发展

计划。

47、“职业锚”理论是在对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研究院毕业生的一项纵向研究基础上形成的,所谓“职业锚”,是

一种指导、制约、稳定和事例个人职业决策的自我观。

48、“职业锚”的五种类型。1)技术/职能型“职业锚”。2)管理能力型“职业锚”。3)安全/稳定型“职业锚”。4)

创造型“职业锚”。5)自主、独立型“职业锚”。

49、个人职业生涯发展计划基本上有三个方向:1)纵向发展。2)横向发展。3)向核心方向发展。

50、职业生涯发展与成功的道路:1)立足本职的道路。2)自学成长的道路。3)转换职业的道路。4)自主创业的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