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洞室岩土工程勘察
勘察设计中的岩土工程设计原则
2 详细描述安全稳定、经济合理4详细描述安全稳定、经济合理
地下工程设计案例分析
1 总结词
结构安全、功能完善
2 详细描述
结构安全、功能完善
3 总结词
结构安全、功能完善
4 详细描述
结构安全、功能完善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03
岩土工程设计原则
安全与经济性原则
安全原则
岩土工程设计应确保工程的安全性,包括结构安全、施工安全和使用安全。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地质条件、环境 因素和工程要求,采取合理的结构形式和施工方法,避免因设计不当导致的安全事故。
经济性原则
岩土工程设计应在满足安全性和功能性的前提下,尽量降低工程成本。设计时应进行经济比较和分析,合理选 用材料和设备,优化设计方案,以达到节约投资的目的。
岩土的物理性质
包括密度、含水率、孔隙比、渗透性等,这些参 数对岩土的力学性质和工程稳定性有重要影响。
3
岩土的力学性质
包括抗压强度、抗拉强度、抗剪强度等,这些参 数是进行岩土工程设计的重要依据。
岩土工程稳定性分析
岩土体稳定性分析
根据岩土类型、物理性质、力学性质等参数,分析岩 土体的稳定性,预测可能出现的工程地质问题。
预测工程地质变化
根据地质勘察资料,预测工程实 施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地质变化, 提前采取应对措施。
01
确定岩土工程性质
通过勘察了解岩土的物理性质、 化学性质、力学性质等,为后续 的岩土工程设计提供基础数据。
02
03
04
确定地基承载力
通过勘察了解地基的承载能力, 为建筑物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提供 依据。
勘察阶段划分
监测与观测
对模型施加各种荷载,模拟实际工程中的受 力情况。
岩土工程勘察-第十章-地下洞室的勘察与评价2
2. 岩性条件选择
➢ 岩性条件应选择比较坚硬、完整,力学性能较好且 风化轻微的岩体,特别注意岩体强度的选择。 ➢ 有软弱薄层状围岩,应尽量绕避。对于易于软化、 泥化和溶蚀的岩体及膨胀性和塑性岩体,也不利于围 岩稳定。 ➢ 层状岩体则以厚层结构为好,遇软硬及厚薄相间的 岩体,则应尽量将洞室顶板置于厚层坚硬岩体中。 ➢ 同一岩体内的压性断裂,往往上盘比较破碎,而下 盘比较完整,应将洞室置于下盘岩体中。
水文地质条件的选择
地下工程干燥无水时,有利于围岩稳定,因此 在地下工程选址时,最好选择地下水位以上的干燥 岩体或地下水量不大、无高压含水层的岩体内,应 尽可能避开饱水的松散土层、富水的断层破碎带及 岩溶化碳酸盐岩层。
地应力方向的选择
一般情况下,洞室轴向应与最大主应力方向垂 直,以改善洞室周边的应力状态,但当最大主应力 很大时,则洞轴向最好与之平行,以保证边墙的稳 定。
地段; ⑤ 地表倾斜大于10mm/m,地表曲率大于0.6mm/㎡,
或地表水平变形大于6mm/m 的地段。
下列地段作为建筑场地时,应评价其适宜性;
① 采空区采深采厚比小于30 的地段; ② 采深小,上覆岩层极坚硬,并采用非正规开采方
法的地段; ③ 地表倾斜为3~10mm/m,地表曲率为0.2~0.6mm/
3、地表移动盆地的分区
4、地表变形的分类 两种移动
垂直移动 水平移动
AB A B
三种变形
倾斜
i AB
A B
l AB
弯曲
KB
iAB iBC l12
水平变形
l
地表移动变形的计算 1、对于缓倾斜(倾角小于25º)矿层地表移动
和变形预测,可按表 10-23 计算。
2、矿层倾角近于水平或缓倾斜且开采已达充分 采动时,最大变形值可按表 10-24 计算。
岩土工程勘察报告
岩土工程勘察报告一、引言本次岩土工程勘察的目的是为某建筑项目提供地质资料,以便进行建筑规划和设计。
勘察任务包括查明建筑物范围内各层岩土的类别、结构、厚度、工程特性及物理力学性能指标,对场地稳定性和适宜性进行评价,并根据场地条件和施工条件,提出合理的基础类型建议,以及提出持力层和软弱下卧层的分布。
本次勘察采用了钻探、原位测试和室内试验等多种手段进行地质勘查工作。
二、勘察方法与技术1.钻探:本次勘察采用了钻探技术,通过钻机在地面钻孔,获取地下岩土样本,以了解地下岩土的类别、结构、厚度及物理力学性能指标。
2.原位测试:在钻孔中进行原位测试,包括标准贯入试验、静力触探试验等,以获取更准确的地质参数。
3.室内试验:对采集的岩土样本进行室内试验,包括常规土工试验、岩石力学试验等,以了解岩土的物理力学性能指标。
三、勘察结果1.岩土类别:根据钻探和室内试验结果,建筑物范围内岩土主要包括碎石土、黏性土、砂土和岩石等。
其中,碎石土具有较高的承载力和稳定性,但可能存在颗粒破碎和位移问题;黏性土具有较好的承载力和稳定性,但可能存在灵敏度和压缩性问题;砂土具有较高的承载力,但可能存在液化问题;岩石具有最高的承载力和稳定性,但可能存在风化和破碎问题。
2.场地稳定性与适宜性评价:根据勘察结果,建筑物范围内的岩土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和适宜性。
其中,碎石土和黏性土具有较高的稳定性,砂土和岩石也具有较好的稳定性。
因此,该场地适合进行建筑规划和设计。
3.基础类型建议:根据场地条件和施工条件,建议采用桩基础或复合基础。
对于桩基础,建议选择具有较高承载力和稳定性的岩石或砂土作为持力层;对于复合基础,建议选择黏性土作为持力层,并在下方铺设一定厚度的碎石或砂土作为垫层。
4.持力层和软弱下卧层分布:根据勘察结果,持力层主要分布在建筑物范围内的岩石或砂土层中。
软弱下卧层主要分布在黏性土层中,需要对其进行处理和加固。
四、结论与建议本次岩土工程勘察提供了详细的场地地质资料,为建筑规划和设计提供了重要依据。
8 地下洞室的岩土工程勘察
16.2.1 《工程岩体分级标准》(GB/T 50218-2014)
《工程岩体分级标准》(GB/T 502182014)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分两 步确定岩体级别,先确定岩体基本质量,再 结合具体工程特点确定岩体级别。
一、 定性分析
定性分析中岩体的基本质量指标由岩
石坚硬程度和岩体完整性两个因素来确定。
第16章 地下洞室的勘察与评价
16.1 概述 16.2 地下洞室围岩分类
16.3 地下洞室围岩稳定性评价
16.4 地下洞室位址选择的工程地质论证 16.5 地下洞室,岩土工程勘察要点
16.1 概述
一、地下洞室的概念 地下洞室:人工开挖或天然存在于岩土体内作为各 种用途的构筑物统称为地下洞室。 也有称为地下建筑或地下工程的。 起源:一是人类为了居住而挖掘的窑洞;二是为了 采掘地下资源而挖掘的矿山巷道等。 埋深2500m;跨度50m。
初始应力状态影响修正系数K3 K3 BQ
>550 1.0 0.5
550~451 450~351 1.0 0.5 1.0~1.5 0.5
350~251 1.0~1.5 0.5~1.0
≤250 1.0 0.5~1.0
初始应力状态 极高应力区 高应力区
Hale Waihona Puke 三、确定基本质量等级 岩体基本质量分级,应根据岩体基本质量的定 性特征和岩体基本质量指标(BQ)两者相结合,按 表 4.1.1 确定。
杜 甫 出 生 的 窑 洞
毛 泽 东 住 过 的 窑 洞
周 恩 来 的 窑 洞 卧 室
煤 矿 井
筒
煤 矿 巷
道
锦屏二级水电站超长引水隧洞
二、地下洞室的分类 1、按用途可分为: 交通隧道 水工隧洞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 50021 2001主编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施行日期:2 0 0 2 年3 月1 日关于发布国家标准《岩土工程勘察规范》的通知建标[2002]7 号根据我部《关于印发一九九八年工程建设国家标准制订、修订计划(第二批)的通知》(建标[1998]244 号)的要求,由建设部会同有关部门共同修订的《岩土工程勘察规范》,经有关部门会审,批准为国家标准,编号为GB50021 2001,自2002 年3月1 日起施行。
其中1.0.3、4.1.11、4.1.17、4.1.18、4.1.20、4.8.5、4.9.1、5.1.1、5.2.1、5.3.1、5.4.1、5.7.2、5.7.8、5.7.10、7.2.2、14.3.3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原《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 94 于2002 年12 月31 日废止。
本规范由建设部负责管理和对强制性条文的解释,建设部综合勘察研究设计院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建设部标准定额研究所组织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发行。
前言本规范是根据建设部建标[1998]244 号文的要求,对1994 年发布的《国标岩土工程勘察规范》的修订。
在修订过程中,主编单位建设部综合勘察研究设计院会同有关勘察、设计、科研、教学单位组成编制组,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征求意见,重点修改的部分编写了专题报告,并与正在实施和正在修订的有关国家标准进行了协调,经多次讨,论反复修,改先后形成了《初稿》、《征求意见稿》、《送审稿》经审查报批定稿。
本规范基本上保持了1994 年发布的《规范》的适用范围、总体框架和主要内容,作了局部调整。
现分为14 章:1.总则;2.术语和符号;3.勘察分级和岩土分类;4.各类工程的勘察基本要求;5.不良地质作用和地质灾害;6.特殊性岩土;7.地下水;8.工程地质测绘和调查;9.勘探和取样;10.原位测试;11.室内试验;12.水和土腐蚀性的评价;13.现场检验和监测;14.岩土工程分析评价和成果报告。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_50021-2001.doc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 50021 2001主编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施行日期:2 0 0 2 年3 月1 日关于发布国家标准《岩土工程勘察规范》的通知建标[2002]7 号根据我部《关于印发一九九八年工程建设国家标准制订、修订计划(第二批)的通知》(建标[1998]244 号)的要求,由建设部会同有关部门共同修订的《岩土工程勘察规范》,经有关部门会审,批准为国家标准,编号为GB50021 2001,自2002 年3月1 日起施行。
其中1.0.3、4.1.11、4.1.17、4.1.18、4.1.20、4.8.5、4.9.1、5.1.1、5.2.1、5.3.1、5.4.1、5.7.2、5.7.8、5.7.10、7.2.2、14.3.3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原《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 94 于2002 年12 月31 日废止。
本规范由建设部负责管理和对强制性条文的解释,建设部综合勘察研究设计院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建设部标准定额研究所组织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发行。
前言本规范是根据建设部建标[1998]244 号文的要求,对1994 年发布的《国标岩土工程勘察规范》的修订。
在修订过程中,主编单位建设部综合勘察研究设计院会同有关勘察、设计、科研、教学单位组成编制组,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征求意见,重点修改的部分编写了专题报告,并与正在实施和正在修订的有关国家标准进行了协调,经多次讨,论反复修,改先后形成了《初稿》、《征求意见稿》、《送审稿》经审查报批定稿。
本规范基本上保持了1994 年发布的《规范》的适用范围、总体框架和主要内容,作了局部调整。
现分为14 章:1.总则;2.术语和符号;3.勘察分级和岩土分类;4.各类工程的勘察基本要求;5.不良地质作用和地质灾害;6.特殊性岩土;7.地下水;8.工程地质测绘和调查;9.勘探和取样;10.原位测试;11.室内试验;12.水和土腐蚀性的评价;13.现场检验和监测;14.岩土工程分析评价和成果报告。
岩土工程7地下洞室
3
• 54
(4)以成地下洞室内可能产生渗漏泉涌, 影响地下洞室的正常使用。 二 工程因素: 后期人为形成的外在因素。 1 设计洞室断面形状不当或尺寸过大,产 生应力集中。 2 施工方法不当,如开挖没及时支护。 3 洞顶开挖时超挖形成积水,向洞内渗漏。 4 冷库设计或施工不当,洞周岩土体冻胀。
使结构发生变形和破坏。 5 已成洞室旁边开挖洞室,或在下采煤 (挖洞),使已成洞室破坏。 6 地震 爆破等作用下,因岩土体抗剪强度 降低产生变形和破坏。
7.5地下洞室岩爆及其特征 一 岩爆成因及分级 围岩内岩石性质和围岩应力大小
3
• 54
H (2.0 2.5)h0
二 岩体地下洞室 位置的选择 1 地质构造 、地层特性的影响 2 使用功能的考虑。 3 注意收集有关设计、 施工资料。 4 地下洞室的性能、规模、特点和与地面 建筑物的联系。 5 相临隧道间距的考虑。6 地下水的考虑 7 洞口位置与标高、洞轴走向、洞室断面 与长度等项选择。 8 方案比较与论证。
2003年7月1日9时左右,上海中山南路847号上海市音 像制品批发交易市场5层楼房发生倾斜,主楼裙房倒塌。 据悉,这是正在施工中的地铁4号线(浦东南路至南浦大 桥)区间隧道浦西联络通道发生大量流沙涌入,引起地面 大幅沉降所致。
三 土体洞室位置的选择 1 土体强度和含水情况。 应避免在有淤泥、软土、流沙及富含水的 土层及有可能冲刷、淹没的地带选择洞 址。 2 对邻近建筑物影响的考虑。 尽量离开重要建筑物一定的距离,不可从 高楼下直接通过。 3 施工方法的考虑。 4洞口位置与洞轴线走向的选择。
7地下洞室
第1节 洞室的类型和位置选择 一 洞室的类型 按使用功能分: 军事工程 、地下交通工程、 城市基础设施和共 同沟、 地下采掘空间 、地下工厂或车间、地下 仓储设备、 地下民用设施。
10.岩土工程勘察-第十章-地下洞室的勘察与评价-王亚军
§10.1 初始应力、围岩应力和山岩应力
初始应力:地下洞室施工前就已经存在于岩体中的应力称。 围岩:应力重分布所波及的岩石。 围岩应力:围岩中重新分布后的地应力。 山岩压力:围岩作用于支护结构上的力。
2
• 第10章 地下洞室的勘察与评价
地下洞室:埋置于地下岩土体内的各种构筑物。
应用:铁路和公路隧道,矿山地下巷道, 国防地下仓库、指挥中心,城市地铁、地 下商场、地下体育馆、地下游泳池等。
锦屏二级水电站超长引水隧洞
地下洞室的开挖引起的问题:应力状态的变化 会引起不同程度的变形甚至破坏,地下洞室围岩的 变形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 这种朔性松胀的结果,使得原来洞壁附近岩石承受的应力 的一部分转移给邻近的岩体,因而邻近的岩体也产生朔性 变形,当应力足够大时,塑性变形的范围会向深部逐渐扩 展。由于这种塑性变形的结果,在洞室周围形成一个圈, 称为塑性松动圈。
围岩内的弹塑性应力分布
洞室开挖后,随着塑性松动圈的扩展,对支护产生的压 力用下式计算:
岩土工程勘察
Geotechnical Investigation
• 第10章 地下洞室的勘察与评价
武汉工程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 王亚军
第10章 地下洞室的勘察与评价
• §10.1 初始应力、围岩应力和山岩应力 • §10.2 围岩的变形和破坏形式 • §10.3 围岩分类 • §10.4 地下洞室稳定性评价 • §10.5 地下洞室位址和方向的选择 • §10.6 地下采空区 • §10.7 地下洞室的勘察要点
§10.3 围岩分类
地下洞室岩土工程勘察
地下洞室岩土工程勘察李守礼铁道第三勘察设计院地路处2003年12目录前言 02地下洞室的分类 03岩土工程勘察 03 1.2.1勘察阶段的划分、目的和要求 03 1. 2。
2交通隧道选线(址)原则 05 1.2.3 交通隧道勘察工作流程图: 07工程地质调查与测绘 08遥感图像地质解译 08勘探与测试 09各勘察阶段需提供的资料 10 1.2.8围岩分类 12围岩稳定性分析 18参考文献: 20前言为了便于广大技术人员进行地下工程和地下洞室的工程地质勘察设计,特将铁路、公路、水电、地下铁道、港口、工业民用建筑等有关地下洞室的勘察、文件资料整理以及围岩分类和围岩稳定性分析归纳在本文中,以供勘察设计时参考。
地下洞室岩土工程勘察地下洞室系指为了某种目的,修建在地面以下及山体内部的各类建筑物。
具有隔热、恒温、密闭、防震、隐蔽、不占地面土地、不干扰城市基础设施等诸多优点。
地下洞室的分类(见表、表)表按毛洞跨度分类表按用途分类由于地下洞室完全被包围在岩土体介质中,所以既要考虑如何防止周围介质对它的不良影响,如:围岩压力、地下水等,又要考虑如何利用周围介质的有利条件,如:把围岩改造成洞室本身的支护结构等。
岩土工程勘察勘察阶段的划分、目的和要求1.2.1.1勘察阶段的划分(见表)表 勘 察 阶 段 的 划 分各勘察阶段的目的和要求(见表)表各勘察阶段的目的和要求1. 2. 2交通隧道选线(址)原则1.2.2.1 一般地区隧道位置的选择a.应选择地质构造简单、地层单一、岩性完整、工程地质条件较好的地段,在倾斜岩层中,以隧道轴线垂直岩层走向为宜。
b.应选择在山体稳定、山形较完整、山体无冲沟,山洼等次地形切割不大、无软弱夹层、岩层基本稳定的地段通过。
c.应选择地下水影响小、无有害气体、无有用矿产和不含放射性元素的地层通过。
1.2.2.2 不良地质地区隧道位置的选择a.隧道顺褶曲构造布置时,一般避开褶曲轴部破碎带,选择两侧翼部地质较好的一侧通过。
岩土工程勘察等级、阶段划分及基本要求
勘察工作总体要求
查明场地及地基的稳定性、地层结构、持力层和下 卧层的工程特性、土的应力历史和地下水条件以及 不良地质作用等;
提供满足设计、施工所需的岩土技术参数,确定地 基承载力,预测地基变形性状;
提出地基基础、基坑支护、工程降水、地基处理及 施工方案设计的建议;
提出对建筑物有影响不良地质作用防治方案建议; 对于抗震设防烈度等于或大于6度的场地,进行场地
对高层建筑和需作变形计算的地基,控制性勘探孔 的深度应超过地基变形计算深度;高层建筑的一般 性勘探孔应达到基底下0.5~1.0倍的基础宽度,并深 入稳定分布的地层;
对仅有地下室的建筑或高层建筑的裙房,当不能 满足抗浮设计要求,需设置抗浮桩或锚杆时,勘 探孔深度应满足抗拔承载力评价的要求;
当有大面积地面堆载或软弱下卧层时, 应适当 加深控制性勘探孔的深度;
可行性研究勘察 →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址或确定场地
初步勘察
→ 初步设计或扩大初步设计
详细勘察
→ 施工图设计
三、房屋建筑及构筑物勘察各阶段基本要求
房屋建筑与构筑物是指一般房屋建筑、高层建筑、 大型公用建筑、工业厂房及烟囱、水塔、电视电讯塔 等高耸建筑物。此类工程的勘察应在收集建筑物上部 荷载、功能特点、结构类型、基础形式、埋置深度及 变形限制等有关方面资料的基础上进行。总体上,勘 察工作内容应满足以下要求:
地质环境破坏对岩土工程实践的负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往往对场地稳定性构成威胁。
地质环境的“强烈破坏”,是指由于地质环境的破坏, 已对工程安全构成直接威胁; 如矿山浅层采空导致明显的 地面变形、横跨地裂缝等。
“一般破坏”是指已有或将有地质环 境的干扰破坏, 但并不强烈,对工程安全的影响不严重。
岩土工程勘察报告编制标准
岩土工程勘察报告编制标准一、前言岩土工程勘察报告作为岩土工程设计和施工的基础文件,是确保岩土工程设计和施工质量的重要依据。
编制标准的制定旨在规范岩土工程勘察报告的编制,提高岩土工程勘察报告的编制质量和编制效率。
二、适用范围本标准适用于各类岩土工程勘察报告的编制。
其中,岩土工程包括但不限于土石方工程、基础工程、地下结构工程、地质灾害工程、交通运输工程、水利工程、矿山工程、海洋工程等。
三、报告编制原则1. 报告应真实、准确、全面地反映当地的地质情况和工程特点。
2. 报告应符合工程设计和施工的需要,具有可操作性。
3. 报告应符合国家规定和有关标准的要求。
4. 报告应具有较高的技术含量和可读性。
5. 报告应符合保密要求,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和资源。
四、报告编制内容1. 勘察范围和勘察对象;2. 勘察目的和依据;3. 地质情况和勘察结果分析;4. 工程特点和设计要求;5. 勘察过程和方法;6. 勘察数据处理和评价;7. 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措施;8. 勘察总结和结论。
五、报告编制要求1. 编制报告应按照工程地点、地质情况、工程特点进行分类编制。
2. 采用科学和规范的方法和标准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
3. 勘察过程中的照片、记录、报告、证明等必须保存完整。
4. 报告必须与实地勘察的数据相符合,不得包含虚假内容。
六、报告编制程序1. 报告编制应按照以下程序进行:(1)编制立项申请;(2)编制报告任务书;(3)编制勘察方案;(4)实施勘察工作并收集相关数据;(5)编制报告草稿并组织专家审定;(6)修改草稿并完成报告出版。
2. 报告草稿编制完成后,需经主持人审定并组织相关专家对报告进行审查和评审。
3. 报告出版必须经主持人和所有专家组成的审查委员会批准。
七、报告编制质量保证1. 报告编制应符合国家规定和有关标准的要求。
2. 报告编制质量应符合工程施工及其他相关方的要求。
3. 报告编制应受到监理单位和有关部门的监督和检查。
地下洞室的岩土工程勘察 PPT
K1-地下水影响修正系数; K2-主要软弱结构面产状影响修正系数; K3-初始应力状态影响修正系数。 其中K1、K2、K3值,可分别按表D.0.1-1、 D.0.1-2、D.0.1-3确定。无表中所列表情况时,修正
系数取零。[BQ]出现负值时,应按特殊问题处理。
地下洞室的岩土工程勘察
30
③岩体基本质量指标(BQ),应根据分级因素的定 量指标 Rc 的兆帕数值和 Kv,按下式计算:
BQ=90+3Rc+250Kv
注:使用上式时,应遵守下列限制条件:
①当Rc>90Kv+30时,应以Rc=90Kv+30和Kv代入 计算BQ值。 ②当Kv>0.04Rc+0.4时,应以Kv=0.04Rc+0.4和 Rc代入计算BQ值。
结构面结合程度的划分
表3.3.2
地下洞室的岩土工程勘察
28
二、定量指标及两者的对应关系
① 岩石坚硬程度的定量指标,应采用岩石单轴饱 和抗压强度 Rc ,Rc 应采用实测值。当无条件取 得实测值时,也可采用实测的岩石点荷载强度指数 ① IS(50)的值,并按下式换算:
Rc 22.82Is0(.5705)
17
各种类型的地下洞室,所产生的岩土工程问题 不尽相同,对地质条件的要求也不同,因而所采用 的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也不尽相同。
本章主要讨论单个水平人工岩石洞室的岩土工 程勘察与评价。
地下洞室的岩土工程勘察
18
16.2 地下洞室围岩分类
围岩分类是地下洞室围岩稳定性分析的基础、 也是解决地下洞室设计与施工工艺标准化的一个 重要途径。从岩体工程地质特征出发,总结在各 种围岩条件下的支护结构和施工工艺方面成功和 失败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经过分析概括,即可将 围岩归纳为几大类。
建筑工程物探的内容
建筑工程物探的内容
建筑工程物探是指利用物理、化学、地学等科学原理和方法,对建筑工程所需要的地下信息进行探测、分析、识别和解释的技术。
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地质勘察:通过地质勘察,可以了解地下岩土的性质、层位、构造和地形等信息,为建筑工程的设计和施工提供依据。
2. 地下水勘察:通过地下水勘察,可以了解地下水位、水质、水流方向和水文地质条件等信息,为地下结构的设计和防水处理提供依据。
3. 地下管线探测:通过地下管线探测,可以了解地下管线的位置、材质和管径等信息,为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的管线避让和管道工程的设计提供依据。
4. 地下洞室探测:通过地下洞室探测,可以了解地下洞室的位置、规模和形态等信息,为地下结构的设计和安全防范提供依据。
5. 地下障碍物探测:通过地下障碍物探测,可以了解地下障碍物的类型、位置和规模等信息,为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的障碍物避让和地下工程的设计提供依据。
总之,建筑工程物探的内容非常丰富,涉及到多种地下信息的探测和分析,为建筑工程的设计和施工提供了重要的支持和保障。
- 1 -。
专业知识-岩土工程勘察(六)_真题-无答案
专业知识-岩土工程勘察(六)(总分51,考试时间90分钟)一、单项选择题1. 地下洞室详细勘察时,按《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 50021—2001)(2009版),下列不正确。
A. 勘探点间距不应大于50m B. 勘探点宜在洞室中线外侧6~8m交叉布置 C. 采集试样及原位测试勘探孔数量不应少于勘探孔总数的2/3 D. 第四系中的一般性勘探孔可钻至基底设计标高下6~10m2. 一般新月形砂丘的方向表征当地的主风向。
A. 由凸出一侧指向凹形一侧的 B. 由凹形一侧指向凸出一侧的 C. 平行于弦的 D. 不一定3. 某砂土在5.0m处进行标准贯入试验,测得实测锤击数31击,触探杆长6.0m,该砂土的密实度为( )。
A. 松散 B. 稍密 C. 中密 D. 密实4. 点荷载强度指数Is(50)是指( )。
A. 50mm的正方形试件点荷载强度 B. 50mm的长方形试件沿50mm边长方向加荷时的点荷载强度 C. 圆柱形试件长度为50mm,沿轴向加压时的点荷载强度 D. 圆柱形试件直径为50mm径向加压时的点荷载强度5. 对建筑场地复杂程度的划分除考虑对建筑抗震的影响、不良地质作用的发育程度、地质环境的破坏程度及地形地貌的复杂程度外,还应考虑因素。
A. 场地地层的物理力学指标 B. 场地岩土层的厚度 C. 水文地质条件 D. 岩土层中地应力的分布及应力场特征6. 按《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 50021—2001)(2009版),水试样采取后应及时试验,下列说法中是不正确的。
A. 清洁水放置时间不宜超过72h B. 稍受污染水不宜超过48h C. 受污染水不宜超过12h D. 污染严重水不宜超过6h7. 按“公路勘察规范”,公路工程勘察阶段不包括。
A. 规划阶段工程地质勘察 B. 可行性研究阶段工程地质勘察 C. 初步设计工程地质勘察 D. 详细工程地质勘察8. 泥浆钻进时下述说法中不正确。
A. 泥皮具有保持孔壁的作用,泥皮越厚,性能越好 B. 泥浆具有护壁、堵漏的功能 C. 泥浆静切力越大,悬浮岩粉能力越强,不易漏失 D. 泥浆中加入石灰岩粉等物质时,泥浆的黏度增加,静切力增加9. 按“土工试验规程”,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时,不正确。
地下洞室的勘查基本要求
第一章地下洞室的勘查基本要求4.2.1本节适用于人工开挖的无压地下洞室的岩土工程勘察。
4.2.2地下洞室勘察的围岩分级方法应与地下洞室设计采用的标准一致。
4.2.3可行性研究勘察应通过搜集区域地质资料,现场踏勘和调查,了解拟选方案的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和环境条件,做出可行性评价,选择合适的洞址和洞口。
4.2.4初步勘察应采用工程地质测绘、勘探和测试等方法,初步查明选定方案的地质条件和环境条件,初步确定岩体质量等级(围岩类别),对洞址和洞口的稳定性做出评价,为初步设计提供依据。
4.2.5初步勘察时,工程地质测绘和调查应初步查明下列问题:1. 地貌形态和成因类型;2. 地层岩性、产状、厚度、风化程度;3. 断裂和主要裂隙的性质、产状、充填、胶结、贯通及组合关系;4. 不良地质作用的类型、规模和分布;5. 地震地质背景;6. 地应力的最大主应力作用方向;7. 地下水类型、埋藏条件、补给、排泄和动态变化;8. 地表水体的分布及其与地下水的关系,淤积物的特征;9. 洞室穿越地面建筑物、地下构筑物、管道等既有工程时的相互影响。
4.2.6初步勘察时,勘探与测试应符合下列要求:1. 采用浅层地震剖面法或其他有效方法圈定隐伏断裂、构造破碎带,查明基岩埋深、划分风化带;2. 勘探点宜沿洞室外侧交叉布置,勘探点间距宜为100~200m,采取试样和原位测试勘探孔不宜少于勘探孔总数的2/3;控制性勘探孔深度,对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I级和Ⅱ级的岩体宜钻入洞底设计标高下1~3m;对Ⅲ级岩体宜钻入3~5m,对Ⅳ级、V级的岩体和土层,勘探孔深度应根据实际情况确定;3. 每一主要岩层和土层均应采取试样,当有地下水时应采取水试样;当洞区存在有害气体或地温异常时,应进行有害气体成分、含量或地温测定;对高地应力地区,应进行地应力量测;4. 必要时,可进行钻孔弹性波或声波测试,钻孔地震CT或钻孔电磁波CT测试;5. 室内岩石试验和土工试验项目,应按本规范第11章的规定执行。
[GB50021-94]岩土工程勘察规范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岩土工程勘察规范发布实施国家技术监督局联合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岩土工程勘察规范主编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个单位进行修实践经验最后由我部会主要内容有在编制过程中土工程界专家的建议经年号邮编建设部年月主要符号第一章总则第二章勘察分级和岩土分类第一节第二节岩土分类与鉴定第三章各类岩土工程勘察基本要求第一节房屋建筑与构筑物第二节地下洞室第三节岸边工程第四节管道与架空线路工程第五节尾矿坝与贮灰坝第六节边坡工程第七节基坑开挖与支护工程第八节第九节岩土加固与改良第十节现有建筑物的加载与保护第四章场地稳定性第一节岩溶第二节滑坡第三节崩塌第四节泥石流第五节采空区第六节地面沉降第七节强震区场地与地基第八节断裂第九节地震液化第五章特殊性岩土第一节湿陷性土第二节红粘土第五节填土第六节多年冻土第七节膨胀岩土第八节盐渍岩土第九节风化岩与残积土第十节污染土第六章地下水第一节地下水作用第二节地下水参数测定第三节地下水试样第四节工程降水第七章工程地质测绘与调查第八章勘探与取样第一节一般规定第二节钻探第三节第四节岩土取样第五节地球物理勘探第九章原位测试第一节一般规定第二节载荷试验第三节静力触探试验第四节圆锥动力触探第五节标准贯入试验第六节十字板剪切试验第七节旁压试验第八节现场剪切试验第九节波速测试第十节岩体原位应力测试第十一节块体基础振动测试第十章室内试验第一节一般规定第二节土的物理性质试验第三节土的压缩固结试验第四节土的抗剪强度试验第五节土的动力性质试验第一节一般规定第二节地基基础的检验与监测第三节岩土体性状的监测方法第四节地下水的监测第十二章岩土工程分析评价与成果报告第一节一般规定第二节岩土参数的分析与选定第三节反分析第四节成果报告的基本要求第十三章第一节调查内容第二节取样和测试项目第三节腐蚀性评价第四节防护措施附录一岩土分类附录二洞室围岩质量分级与围岩压力计算附录三岸边工程地基计算附录四附录五沉井外壁与土的单位摩阻力附录六泥石流的工程分类附录七附录八红粘土分类附录九多年冻土融陷性分级附录十附录十一盐渍土分类附录十二花岗岩残积土细粒土试验附录十三附录十四取土器技术标准和地球物理勘探方法附录十五原位测试方法的适用范围附录十六附录十七规范用词说明附加说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岩土工程勘察规范主要符号压缩系数基础底面或载荷板宽度回弹指数相对密实度地基变形模量地基承载力基本值静力触探头侧壁摩擦力土的液性指数土的塑性指数主动土压力系数轻型动力触探锤击数重型动力触探锤击数超固结比先期固结压力无侧限抗压强度土的饱和度孔隙水压力地层压缩波波速地层剪切波波速土的天然含水量冻土总含水量土的塑限地基压缩层计算深度国家技术监督局实施土的泊松比抗剪强度内摩擦角第一章总则第条第条第条第条可行性研究勘察应符合确定场地方案要求对面积不大且工程地质条件简单的场地或有建筑经验的地区第条第二章勘察分级和岩土分类第一节岩土工程勘察分级第条第条工程安全等级应根据工程破坏后果的严重性按表表工程安全等级安全等级破坏后果工程类型一级很严重重要工程二级严重一般工程三级不严重次要工程第条地震设防烈度等于或小于向二级三级推定以最先满足的为准条亦按本方法确定地基等级第条并应符合下列规定以及其他情况复杂需作专门处理的岩第条表岩土工程勘察等级划分勘察等级确定勘察等级的条件工程安全等级场地等级地基等级一级一级任意任意二级一级任意任意一级二级二级二级二级或三级三级二级三级一级任意任意一级二级二级三级二级三级三级三级二级三级三级二级或三级第二节岩土分类与鉴定第条岩石作为工程地基和环境可按下列原则分类当软化系数值小于或等于值大于第条对对岩浆岩和变质岩尚应描述矿并宜符合下列规定表岩层厚度分类第条土按堆积年代可划分为以下三类第四纪晚更新世文化期以来新近堆积的土层第条土根据有机质含量分类应符合本规范附录一附表第条碎石土和砂土的划分应符合本规范附录一附表粒径大于的颗粒不超过全部质量且塑性指数等于或小于的土应定为粉当塑性指数大于为粉质粘土当塑性指数大于注确定塑性指数塑限以搓条法为准第条土的综合定名除按颗粒级配或塑性指数定名外并应符合下列规定时宜定名为厚的土层写在前面时第条第条的第条砂土的密实度应根据标准贯入锤击数合表表按标准贯入锤击数第条粉土的密实度应根据孔隙比中密和密实其湿度应根据含水量密实度和湿度的确定应分别符合表和表的规表按孔隙比表按含水量第条粘性土的状态应根据液性指数表表按液性指数值确定粘性土状态第条其鉴定与描述除按本规范第针状和片状颗粒的含量以及颗粒表面的泥膜情况第条碎石料和砂料的分类应分别符合表和表表碎石料分类表砂料分类第条砂料的平均粒径和细度模数应按下列公式计算式中第三章各类岩土工程勘察基本要求第一节房屋建筑与构筑物第条其主要工作内容应符合下列规定第条可行性研究勘察阶段并应符合下列要求第条第条要工作第条在微地貌和地层变第条表注表中间距不适用于地球物理勘探第条初步勘察勘探孔深度可按表确定表勘探孔深度探井铲孔及原位测试孔旁压试验长期观测等钻孔除外第条控制性勘探孔宜占勘探孔总数的第条初步勘察取土试样和原位测试工作应符合下列要求每层土均应采其数量不得少于第条应根据其埋藏特征采取有代表性的水试样进行腐蚀性分析其取样地点不宜少于第条详细勘察应按不同建筑物或建筑群提出详细的岩土工程资料和设计所需的岩土技术参数对建筑地基应作出岩土工程分析评价治等具体方案作出论证和建议主要应进行下列工作对抗震设防烈度大于或等于度的场地并应计算当基坑降水设计时尚应查明水位变化幅度与规律提供地层的渗第条第条详细勘察的勘探点间距可按表表勘探点间距第条详细勘察勘探孔的深度自基础底面算起其值应符合下列规定当基础底面宽度不大于勘探孔深度对条形基础应为基础底面宽度的倍对单独柱基应为但不应小于基础的影响其深度可按表表控制性勘探孔深度当地基为多层土时可根据表列数值予以调整代替基础底面宽度第条详细勘察取样和测试应符合下列要求并宜取勘探孔总数的在地基主要受力层内宜为据不应少于的夹层或透镜体应采取土试样或进行孔内原位测第条岩土条件与原勘察资料不符时第条高层建筑详细勘察勘探点的布置除应符合第应满足下列要求其间距宜取个其中控制性勘探点不宜少于第条高层建筑勘探孔的深度宜按下列要求确定控制性勘探孔深度应大于压缩层的下限一般性勘探孔应能控制主要受力层式中与压缩层深度有关的经验系数注表中当土的堆积年代老密实或在地下水位以上时取小值反之取大值第条提供降水设计所需的计算参数和方案建议第条室内土工试验应符合下列要求试验的最大压力值应大于预计的有效土自重压力与附加压缩系数和压缩模量的计算应取自土的有效自重压力至有效自重压力与附加压力之和的压力段当需考虑深基坑开挖卸荷和再加荷影响时曲线和确定先期固结压力与压缩指数组当荷载施加速率较低时可采用宜采用自重压力预固结第条根据地按下列规定确定第条固结历史足对总沉降的大小和不同部位间的沉降差的限制外第二节地下洞室第条地下洞室的岩土工程勘察应符合下列要求第条地下洞室各勘察阶段的工作内容应符合下列规定初步查明各拟选方案的地质条件进行围岩的初步分类查明所选洞址的洞口及围岩的工程地质开挖中当发现与地质资料有重大不符时应提出修第条宜避开表水及地下水汇集的地段通过第条距洞壁外侧城市地区洞室的孔距不宜大于勘探孔深度应穿越洞底设计标高以下大型洞室或地质条件复杂的洞室需进行条件允许进行岩体应力和变第条第条岩体洞室围岩稳定性评价应采用工程地质分析与理论计算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并应符合下列规定第条宜采用机械掘进或控制爆破第条第条孔距宜取位宜小于勘探孔深度应达到洞底设计标高以下一倍洞径当遇暗浜等不良地质条件时其深度可取第条第条第条跨度第条本节规定适用于在水陆交界处或近岸浅水中兴建的水工建筑物第条岸边工程勘察应着重查明下列特征第条第条其工作内容除应满足本规范第七章的勘探孔深度一般为第条勘察工作应符合下列要求仍宜按本款第按表和表注以基岩为持力层的称岩基以土层为持力层的称土基第条勘探工作应符合下列要求和表各类建筑物所需物理力学性质试验项目可按本规范附录三附表可按本规范附录三附表表第条岸边工程应对验算岸坡和地基稳定性提出建议并应满足下列要求也可根据当地情况对直立式堤应计入波浪的作用对斜坡式堤可不计入波浪作用但当预计滑动面可能通过堤身时第条验算稳定性宜采用下列方法确定抗剪强度指标第条岸边工程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应包括下列内容第条第条对岩土第条勘察应符合下列要求阐述线路各方案通过地区包括第条第条段时宜避开下列河段第条初步勘察应包括下列内容第条对地质条件复杂的大中型河流跨越方案宜布置勘探点第条跨越工程详细勘察的内容及工作布置应按本第条列要求勘探点深度应达到管道埋设深度以下勘探点间距宜采用深度以下第条抗震设防烈度大于或等于第条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应包括下列内容以及设计和施工方案建第条第条第条对影响线路取舍的岩土工程问题作出评价勘察应符合下列要求并进行线路宜避开可采矿层第条第条选择架空线路工程的路径及线路大跨越地段可按本规范第条和第条详细勘察应符合下列要求弱夹层情况及其物理力学性质并提出处度时应判定饱和土在地第条详细勘察阶段对直线塔基和地质条件简单的地段可每个塔基布置一个勘探点深度宜根据杆塔受力性质和地质情况确定宜为基础埋置深度与基础底面宽度的第条第五节尾矿坝与贮灰坝第条第条第条第条初步勘察应符合下列要求第条工程地质测绘的比例尺宜采用勘探点的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其间距宜采用勘探点的数量确注当上述深度范围内遇到基岩时应穿过强风化带第条第条表尾矿库等级应符合表表尾矿库等级指标第条第条当场地抗震设防烈度为第条当条件允许第条尾矿坝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应符合下列要求根据并论证其应根据室第条第条第条可行性研究勘察应查明拟选灰坝坝址稳定的工程地质条件并对坝址的稳定性为第条坝轴第条灰坝坝型选择应符合下列要求第条对坝基的稳定和渗漏作出第条对岩土及沟谷形态变化不大的场地可沿坝对河沟洼地等的松软地第条初步设计勘察勘探点的布置每条勘探线上不少于第条初步设计勘察勘探点的深度在上述勘探第条施工图设计阶段仅对未查明的岩土工程问第条灰坝专门性勘察包括前期坝的下游坝面贴坡加高和坝前灰渣土上加筑子坝的并应符合下列要求宜沿后期平行坝轴线的勘探线不宜少于度或大于第条筑坝材料场筑坝材料的储量宜大于设计需要量的第条产地和储量筑坝材料的质量和储量并提出地基处理等有关岩坝基灰第六节边坡工程第条第条一般情况下边坡坡度容许值可按本规范附录四采第条在覆盖层地区还应查明其厚度及下伏基岩面的第条初对人工边坡提出最优开挖坡角必要时第条测绘范围应包勘探点间距不宜大于当遇有软弱夹层或不利结构面勘探点深度应穿过潜在滑动面并深入稳定层内角的钻孔每层的试样不应少于三轴试验的最高围压及直剪试验的最对控制边坡稳定的软弱面可进行原第条边坡的稳定评价宜采用工程地质类比法图解分析法和极限平衡计算法结合进第条评价边坡工程的稳定性和发展趋势并对下列不利条件进行分析或交角小于第条图解分析法宜根据赤平极射投影进行下列分析第条边坡稳定系数值第条边坡稳定系数的取值应符合下列要求值宜采用级为二级的边坡工程宜采用取大值值可采用第条宜进行边坡稳定的可靠性分析第条当需要对不稳定边坡加固时根据边坡的岩土工程条件可采用下列措施射混凝土等方法进行表面加固度大于第条边坡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应论述下列内容第七节基坑开挖与支护工程第条第条基坑开挖与支护工程勘察应满足下列要求在详细勘察阶段并宜在开挖边界外及开挖深度的对于软土勘探点的深度应满足本规范第并应评第条第条第条当墙背有地下水时力小于相应高度上的水压力时当主动土压力任何高度上小于倍土自重压力第条其计算应表锚杆挡土结构的土压力系数除应按表查出土压力系数的相应数值外尚应考条的规定外尚应符合下列规定土压力系数确定后土压力计算应符合本规范第条规定但宜按三角形分布并计入坑条规固深度及锚杆受力图锚杆体系稳定性检验范围系数宜取锚杆的拉拔试验不应少于实际使用锚杆总数的当无条件在粉土和砂土压浆锚固的锚杆抗拔力式中式中与粘性土不排水抗剪强度有关的折减系数确定图粘性土中锚杆抗拔力的折减系数应取足图当锚杆的间距小于图所示的距离或锚杆全设计拉力采用第条内撑式挡土结构的土压力分布应根据被支撑土体的土类确定侧视图锚杆在土体中的装设位置并应计入水压力和槽边第条验算基坑的基底数可按下式计算式中取值第条当基坑附近有建筑物时图中当基底下存在较厚的软粘土时图内撑式挡土结构土压力分布图形基坑的深宽比图基底稳定系数按图分为物的等级及其基底所在的区域按表确定基按图件的下端应落在当相邻基础位于应计入基础荷载对图深基开挖对相邻基础影响的分区表相邻建筑物基础处理要求第条基坑开挖与支护工程勘察报告应包括下列内容第条桩或墩的岩土工程勘察应包括下列内容第条桩或墩勘察应符合下列要求相邻勘探点的持力层层面高差不应超过当岩土条件复杂时每个大口径的桩或墩宜布置深度或在桩尖下取基础底面宽度的当在该深度范围内遇坚硬岩土层时可终止勘一般性勘探孔深度宜进入持力层对需要估算桩的极限摩阻力其固结压力应大于桩基土层实际受力条每个场地的载荷试验数量不宜少于个对承受较大水平荷载的桩或墩应进行水平载荷试验对承受上拔力的桩或第条桩或墩的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应包括下列内容根据原位测试和室内土工试验参数第条沉井的勘察应包括下列内容第条沉井勘察应符合下列要求面积小于应布置个勘探点面积等于或大于的大型沉井应布置大型沉控制孔宜占勘探点总数的第条沉井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应包括下列内容当采用排水法施工时应提出排水设施的要求及封底方法当采用井第九节岩土加固与改良第条岩土加固与改良应符合下列要求第条并宜符合下列要求式中指数可取的倍对渗透第条并应验算垫层底面下卧层的承载力和抗滑稳第条抗剪强度小于振冲孔间距可通过现场试验并按下式计算式中系数正方形布置为表填料级配适宜性评价按下式计算式中层厚度可按下式计算式中固深度第条列要求采用电渗排水时第条深层搅拌法宜用于淤泥和淤泥质土等软弱粘土并宜符合下列要求第条并宜符合下列要求第条第条第十节现有建筑物的加载与保护第条现有建筑物的加载与保护的岩土工程勘察应符合下列要求应分析新建建筑物在现有建筑物地基土中引起第条每幢单独建筑物的勘探点不应少于一倍基宽的深度范围内宜为第条其数量不应少于个土试样及旁压试验间距宜为压缩试验结果应以关系的形式整理第条评价地下水抽降影响的岩土工程勘察应符合下列要求压缩试验结果应以关系的形式整理第条评价深基坑开挖对邻近建筑物影响的岩土工程勘察宜符合下列要求提出坑现有和第条评价地下开挖对建筑物影响的岩土工程勘察应符合下列要求并提出第条评价桩基施工或强夯法加固地基土对建筑物影响的岩土工程勘察应符合下列桩步骤波形曲线第条评价地基与基础事故的岩土工程勘察应符合下列要求包括不合理的加载对斜坡的不适当开挖使滑坡复活以及振动效第四章场地稳定性第一节岩溶第条第条岩溶勘察应符合下列要求当基础采用大直径嵌岩桩或墩基时第条对于划分不同的第条各阶段的勘探方法应符合下列要求在测绘与物探中发现的异常地对建筑物基础以下和近旁的物探异常点或基础顶面荷载大于均应布置验证性当发现有危及工程安全的洞体时其勘探应符合下列规定当基底以下土层厚度不符合第当在预定深度内遇见洞体时应沿基础轴线或在每个单独基础位置上以较大密度布置静力触探或小口对大直径嵌岩桩或墩基以下桩径的倍并不应小于对重要或荷载较大的工程第条岩溶水呈集中渗流时第条岩溶勘察的测试和观测宜符合下列要求必要时可第条定性的不利影响倍或条形基础宽度的之一时第条当不符合本规范第顶板形状岩体结构及第条岩溶地基的处理应符合下列规定对土洞和塌陷宜采对重要第条第二节滑坡第条滑坡地区工程地质测绘与调查的内容应满足下列要求鼓丘等要素第条滑坡勘察的勘探工作应符合下列要求除沿主滑方向勘探孔的间距不宜大于在滑床转折处宜布设一定第条滑坡勘察的试验宜符合下列要求并应符合下列要求可取可取给定粘聚力或内摩擦角第条滑坡稳定性验算应符合下列要求可按本规范第图滑坡稳定系数计算可按图和下列公式计算式中应取负值块段的剩余下滑动力传递至应符合下式要求式中个式中第条滑坡的治理应符合下列要求并采取排水天沟截水或在滑坡当需考虑滑坡体上工程的安全时对抗滑地段可采应对滑坡体越过支挡区第条第条下列规定第条第条崩塌勘察工程地质测绘的比例尺宜采用尺宜采用第条第条崩塌区可根据其规模和处理的难易程度划分为以下三类类崩塌区落石方量大于类崩塌区介于类崩塌区落石方量小于第条类崩塌区线路工程通过第条对对易崩塌岩体应采用锚索或锚第四节泥石流第条泥石流勘察应在可行性研究或初步勘察阶段进行并应查明建筑场地及其上游并对其建筑场地作沟床的冲估算一次发后产生的灾害情况第条第条泥石流的工程分类划分第条类和类和线路应避类和线路可在洪积第条堆积区第条泥石流动态监测可采用下列方法进行泥石流基本参数变化的短周期动态第条其勘察应分别查明老采空区上覆岩层的稳定性并判定第条和预测下列内容第条对老采空区和现采空区第条规定第条对于缓倾可按表表地表移动和变形预测计算公式式中矿层的采出厚度主要影响半径第条采空区场地的建筑适宜性评价应根据开采情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下洞室岩土工程勘察李守礼铁道第三勘察设计院地路处2003年12目录前言 02地下洞室的分类 03岩土工程勘察 03 1.2.1勘察阶段的划分、目的和要求 03 1. 2。
2交通隧道选线(址)原则 05 1.2.3 交通隧道勘察工作流程图: 07工程地质调查与测绘 08遥感图像地质解译 08勘探与测试 09各勘察阶段需提供的资料 10 1.2.8围岩分类 12围岩稳定性分析 18参考文献: 20前言为了便于广大技术人员进行地下工程和地下洞室的工程地质勘察设计,特将铁路、公路、水电、地下铁道、港口、工业民用建筑等有关地下洞室的勘察、文件资料整理以及围岩分类和围岩稳定性分析归纳在本文中,以供勘察设计时参考。
地下洞室岩土工程勘察地下洞室系指为了某种目的,修建在地面以下及山体内部的各类建筑物。
具有隔热、恒温、密闭、防震、隐蔽、不占地面土地、不干扰城市基础设施等诸多优点。
地下洞室的分类(见表、表)表按毛洞跨度分类表按用途分类由于地下洞室完全被包围在岩土体介质中,所以既要考虑如何防止周围介质对它的不良影响,如:围岩压力、地下水等,又要考虑如何利用周围介质的有利条件,如:把围岩改造成洞室本身的支护结构等。
岩土工程勘察勘察阶段的划分、目的和要求1.2.1.1勘察阶段的划分(见表)表勘察阶段的划分各勘察阶段的目的和要求(见表)表各勘察阶段的目的和要求1. 2. 2交通隧道选线(址)原则1.2.2.1 一般地区隧道位置的选择a.应选择地质构造简单、地层单一、岩性完整、工程地质条件较好的地段,在倾斜岩层中,以隧道轴线垂直岩层走向为宜。
b.应选择在山体稳定、山形较完整、山体无冲沟,山洼等次地形切割不大、无软弱夹层、岩层基本稳定的地段通过。
c.应选择地下水影响小、无有害气体、无有用矿产和不含放射性元素的地层通过。
1.2.2.2 不良地质地区隧道位置的选择a.隧道顺褶曲构造布置时,一般避开褶曲轴部破碎带,选择两侧翼部地质较好的一侧通过。
b.隧道尽量避开断层破碎带,特别是含水丰富的破碎带;如必须穿越时,隧道应与之垂直或大角度斜交通过。
c.隧道洞身不应在滑坡、错落体内穿过;如必须通过此类地段时,应使洞身埋置在错落体或滑动面以下一定深度的稳固地层中。
d.当陡岸斜坡严重张裂不稳或山坡有严重崩塌时,隧道位置宜往里靠,置于稳固地层中;如确有困难时,应选择其范围最小且相对稳定的地段通过,并提出保证施工和洞身安全的有效措施。
当崩塌地段短,崩落石块小,情况不严重,可考虑明洞方案,或与路基防护工程作比较。
e.隧道应避免通过严重不良地质、地下水极为发育的低洼垭口处。
f.通过岩堆地段时,若经查明岩堆密实稳定,可修建隧道,但应避免洞身置于岩堆与基岩接触面处。
如属不稳定的岩堆,隧道应内移置于基岩中,并留有足够的安全厚度。
g.隧道穿过泥石流沟床下部时,应使洞身置于基岩中或稳定的地层内,并保证拱顶以上有一定的安全覆盖厚度。
如采用明洞方案时,明洞基础应置于基岩或牢固可靠的地基上,明洞洞顶回填应考虑河床下切和上涨以及相互转化的可能性,并加不小于的安全覆盖厚度。
h.隧道通过岩溶地区时,宜选择在难溶岩的地段和地下水不发育的地带。
力求避免穿越岩溶严重发育的地下溶洞、地下水富集区、地层松软地带及地质构造破碎带等地段,尽量避开易溶岩与难溶岩的接触带;不能避开时,宜选择在较狭窄、影响范围最小处,以垂直或大角度穿过。
i.隧道一般应尽量避开流砂地段;无法避开时,应选择其范围最小且相对稳定地段以短距离通过,并提出合理可行的工程处理措施,以确保施工和行车安全。
第四纪堆积层一般松软易坍,对施工极为不利,一般应避开;当隧道部分洞身无法避开时,应选择影响范围最小的地段通过,并按其性质和地下水情况采取合理的工程措施。
j.隧道尽量避开结构松散的冰碛层;必须通过冰碛层时,宜选择结构相对密实、影响范围最短的地段通过。
k.隧道宜避免穿越煤系地层和瓦斯含量较高的地带;当必须通过煤系地层时,力求隧道有一定厚度的隔层,或以大角度横穿,尽量减少其影响长度。
l.黄土地区隧道,应尽量避开有地下水活动、陷穴密集、冲沟发育、地层不稳和滑坡、泥石流等地段,宜选择在无地下水活动、密实稳定、远离陷穴群体的地段通过。
m.多年冻土地区,由于受冻脹、融沉、热融滑坍等多种特殊物理地质现象影响,隧道洞身应避免穿过地下冰及地下水发育的地带,不能避开时,应采取综合治理措施。
n.水库地区隧道位置,应避开受水库充水及消水影响易于发生坍塌病害的松散、破碎地带,选择在稳定的基岩或坍岸范围以外的稳固地层内。
O.隧道通过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在以上的强震区时,必须避开发震断层带,选择对抗震有利的地段修建。
p.对于地质构造复杂、岩体破碎、堆积厚度等工程地质条件较差的傍山偏压隧道,宜往里靠,增长隧道,避免短隧道群。
q.对于沿河傍山隧道应避开山体失稳、严重滑坡、崩塌、错落、岩堆等不良地质,并须考虑河流冲刷变化,隧道位置一般宜往内靠。
r.隧道宜避开高地应力区,不能避开时,洞轴宜平行最大主应力方向。
1.2.2.3水下隧道位置的选择a.应具有良好的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尽量选在古老的岩浆岩或沉积岩等比较坚硬、连续沉积或岩相相对稳定的岩层中。
在选定轴线时,应尽量避开大断裂破碎带、不整合接触带以及软弱夹层地带,严禁水下隧道轴线走向和断层走向一致,当避开有困难时可垂直通过大断层。
隧道轴线尽量选在岩体完整、岩性坚硬、无溶洞、无断层破碎带以及河床冲刷后淤积的覆盖层较薄而又无大冲沟的地段。
b.应尽量选择在厚层状隔水层或含水较少的不透水地层中通过,隧道应避免通过地下水中含有对混凝土有危害的盐类和腐蚀性物质。
c.水下隧道宜选在河床顺直、河道较窄、河水较浅又无深槽的地段;若难满足上述条件,则应考虑河幅宽窄与河水深浅的相互关系,作多方案比较。
d.隧道宜选在两岸山体整齐、河床段引道线形顺直、接线方便、河床水域相对稳定的地段,避免穿越支沟、小河和古河道。
e.宜选择在水压小、易处理的水域下通过,避免通过地质条件复杂、涌水、涌泥、涌砂石的地层。
f.水下隧道应避开地震区;当通过时,在隧道地段应采取加强措施。
1.2.2.4洞口位置的选择a.接近主洞口的道路工程量要小,尽量少破坏地形地貌。
b.平原地区隧道洞口不应选在河堤内,要设置在堤外,地形不允许时应构筑人工建筑物,采取防护措施。
c.隧道洞口位置应隐蔽,两个主隧道口应不同朝向,一般应相距较远,主隧道口外有屏障、山体稳定、岩层完整、施工方便、与洞外接线合理,不留病害。
d.洞口应尽量避开不良地质地段,选择在山坡稳定、覆盖层薄、无不良地质处通过;在地形、地质条件不利时宜早进洞、晚出洞、不留后患,具体要求如下:`a)隧道洞口应选择在山坡稳定、地质条件较好处,不应设在偏压很大及严重不良地质地段,宜避开排水困难的沟谷低洼处。
b)位于悬岩陡壁下的洞口,一般不宜切削原山坡。
当坡面及岩顶稳定,无落石或坍塌可能时,可贴壁进洞。
避免在不稳定悬岩陡壁下进洞,否则应延伸洞口接以明洞,其长度宜延伸到坍落可能影响的范围以外3m~5m,或采取其他措施,保证运营安全。
c)对于层面不稳定的岩层,开挖后容易引起顺层滑动或坍塌的地段,宜早进洞。
否则,应采取有效的工程措施防止病害。
d)在漫坡地段选择洞口位置时,应结合洞外路堑地质、弃渣处理、少占农田、填方利用、排水条件及有利施工等因素综合分析确定。
e)隧道洞口应避开居民点,当不能避开时应考虑施工爆破对人身及房屋等设施的影响和采取环境保护措施。
f)黄土地区隧道的洞口,应避免设在冲沟、陷穴附近,以免引起洞口坡面产生冲蚀、泥流或坍陷等病害。
在无地下水、密实、稳定的老黄土地区,除洞外有填方要求,经全面研究可适当的挖深进洞外,一般不宜挖深进洞。
g)地震区隧道洞口位置,不应设在受震后易于产生坍塌、滑坡、错落等不良地质处;宜选择在对抗震有利的地貌、地质处。
h)隧道洞口的边坡、仰坡必须保证稳定,其高度应根据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来确定。
一般洞口中心开挖深度及边坡、仰坡开挖高度,宜控制在表的数值之内。
表隧道洞口开挖深度、高度建议值i )隧道洞口的中线宜与地形等高线正交或接近正交。
如不能满足上述要求时,要尽量以大角度斜交进洞,并按下列规定处理:(a)当围岩为Ⅲ级及以上者,可采用斜交进洞其洞门端墙与线路中线交角不应小于45。
(b)岩石坚硬完整、不易风化者,可随天然地势进洞。
(c)在松散地层中,不宜采用斜交洞口。
(d)对岩层破碎、整体性差、斜交角度小的地段,应考虑延长隧道,修建明洞式洞口。
j)据隧道洞口地形、地质条件及排水等要求,需修建明洞(或棚洞)接长时,洞口应尽量设在山坡无病害的地方;不宜在滑坡、岩堆、泥石流等地段内修建。
k)严寒地区(包括多年冻土和积雪地区)的隧道洞口,应避开易产生热融滑坍、冰椎、冰丘、第四纪覆盖层及地下水发育的不良地质地段;一般宜早进洞出洞,尽量少破坏山坡。
1.2.3 交通隧道勘察工作流程图:调查、测绘的内容:a.查清洞址处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岩体中主要结构的类型、特征和组合关系,断层的位置、产状、间距、充填、含水、胶结情况以及不同产状节理的组合情况;b.土质洞室重点是查清地貌形态,土的成因类型,结构成分,密实程度,潮湿程度以及沟谷类型、发育程度、斜坡形态、稳定程度等;c.查明洞口、洞身是否通过煤层、矿体、采空区、气田、膨胀岩土地层、有害气体及富集放射性物质的地层等;d.查清不良地质、特殊岩土的类型、规模及其分布,并评价其对洞室的影响,特别是对洞口及边仰坡的影响;e.查清洞室通过地段的井、泉情况,分析水文地质条件,判明地下水类型,埋藏条件,水位、变化幅度、补给、排泄及动态情况,地表水与地下水的水力联系,预测洞身最大及正常分段涌水量,并取样做水质分析,确定地下水对混凝土及钢结构的腐蚀性;f.对于深埋交通隧道应预测洞身地温情况,深埋与构造应力集中地段:对坚硬、致密、性脆岩层应预测岩爆的可能性;对软质岩层应预测围岩大变形或蠕变变形的可能性;g.对于旁山隧道,外侧洞壁较薄时,应预测偏压的危害性;h.接长明洞地段,要查明明洞基底的工程地质条件;i.长大交通隧道应查明横洞、平行导坑、斜井及竖井等辅助坑道的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j.除上述各项外,水下隧道尚应重点调查与测绘以下内容:(a)查明隧道附近水域常水位、洪水位、水面宽、水深、流量、流速、水质、含砂量以及地下水与地表水补排关系和随季节变化规律等情况;(b)查明隧道通过地段的含水层、隔水层分布规律,所受地表水压力、方向、地下水类型、补给、径流、排泄条件等。
必要时,可填绘水文地质图;(c)查明地表水水域下面水底的地形、地貌、岩性、侵蚀与沉积特征和随季节变化的规律;(d)水下隧道调绘范围:长、大水下隧道一般应在预选轴线的上、下游各长5km,两岸各宽3km~5km 的范围内进行,比例尺1:1000~1:2000;短隧道以2km~3km为宜;(e)查明已有水库、水电站、水利设施等情况还应收集水利、水电方面近期或远期规划中拟建或在建项目资料,水下隧道尽可能避免修建在水库或水电站底下;(f)查明高层建筑、交通设施的在建和拟建项目,做到水下隧道修建和交通、城建等大型建设项目相协调;(g)水下隧道的调绘重点应放在水文地质调绘工作上,应对地表水、地下水进行调绘,作出涌水量评价,提出工程方案和工程措施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