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专题三第10课越州赵公救灾记学案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蚜20190423176.doc

合集下载

2018_2019学年高中语文专题三第10课越州赵公救灾记课件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

2018_2019学年高中语文专题三第10课越州赵公救灾记课件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
4.定语后置句 (1)民能自食者有几。(用助词“者”作后置定语的标志) (2)沟防构筑可僦民使治之者几所。(用助词“者”作后置定 语的标志) (3)募僧二人,属以视医药饮食。(数词“二”作“僧”的定 语,后置)
(4)公元丰二年以大学士加太子少保致仕,家于衢。(介宾短 语“于衢”作活用动词“家”的状语,后置)
其属”——在灾疫横肆的特殊情况下,为了百姓疾苦,敢 于打破僵死的陈规惯例,即所谓“故事,岁廪穷人,当给 粟三千石而止”,“法,廪穷人,尽三月当止”等,并坦 然为之承担责任。这与千百年来“不求有功,但求无过” 的昏官庸吏,不啻天渊之别。
[应用角度] 人类自诞生起,就从未间断过与灾害作斗争。不论在哪
4.本文描写赵公救灾,体现了作者的什么思想? 明确:本文描写赵公救灾,是希望所有官员都来学习赵公 勤政爱民的优秀品行。而赵公救灾恰是作者曾巩匡时救世、推 利天下的政治理想的体现。曾巩通过对赵公的赞赏,表达了自 己所追求的民本思想。
写法鉴赏 1.以史家的笔法有详有略地叙述 “九月”“十月朔”“明年春”等时间的交代和呼应,使
①僧道士食之羡粟书于.籍者其几具存 介词,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可译为“在”或“到” 8.于②取吏之不在职而寓于.境者 介词,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可译为“在” ③灾未有巨于.此也 介词,表比较,可译为“比”
①连使词各,书表以.对目的关系,可译为“来”,也可不译
这则素材可用到“民本”“担当”“为官”“效率”等 相关话题的写作中。
思维导图
一、 通假字 1.募僧二人,属.以视医药饮食,令无失所恃
同“ 嘱 ”,译为“委托” 2.公于此时,蚤.夜惫心力不少.懈,事细巨必躬亲
同“ 早 ”,译为“ 前 ” 同“ 稍 ”,译为“稍微,略微” 3.虽死,得无失敛.埋,皆公力也 同“ 殓 ”,译为“ 装殓 ”

越州赵公救灾记教案苏教版

越州赵公救灾记教案苏教版

越州赵公救灾记江苏省淮州中学杨霞教课目的:一、知识与能力、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能大概翻译课文。

、掌握文章将杂事写得富裕条理的特色。

二、过程与方法.朗诵点拨、指引赏析、感悟、理解、三、感情目标:、经过学习本文,学习做人的难得质量。

、培育学生的归纳归纳能力。

教课重难点:、掌握重要实词和特别句式。

、掌握文章将杂事写得富裕条理的特色。

课时:课时第一课时教课过程:一、导入:、以历史上的那些清正清廉有名人物导入。

、以将杂事写得详略适当、富裕条理的文章导入。

二、认识作者。

曾巩 (— )字子固,世称“南丰先生”,建昌南丰(今江西南丰)人,汉族,北宋散文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宋嘉祐二年(年)登进士第,小孩时代的曾巩,就与兄长曾布一道,好学苦读,自幼就表现出优秀的天分。

其弟曾肇在《亡兄行状》中称其“生而警敏,不类童子”,并且记忆力超群,“念书数万言,脱口辄诵”。

嘉祐二年(年),岁的他才考中了进士,被任命为太平州司法从军,踏上了宦途。

翌年,奉召回京,编校史馆书本,迁馆阁校勘、集贤(年 ),校理。

熙宁二年 (年)先后在齐、襄、洪、福、明、亳等州任知州,很有政声。

元丰三年徙知沧州,过京师,神宗召见时,他提出节俭为理财之要,颇得神宗欣赏,留三班院供事。

元丰四年,神宗以其精于史学,任命史馆修撰,编纂五朝史纲,未成。

元丰五年,拜中书舍人。

次年卒于江宁府。

理宗时追谥“订婚” 。

曾巩在政治舞台上的表现其实不算是很优秀,他的更大贡献在于学术思想和文学事业。

曾巩为文主张是靠近欧阳修的。

先道尔后文,但比欧阳修更重视于道。

文章写得自然朴实,独树一帜。

第一是论事之文写得纡余委备,委宛波折,与欧阳修近似。

其次,曾巩文章虽朴素少文,然亦时有摇摆之姿,纵横开合,犹如韩愈。

赠序之文,尤有特色。

代表作有《战国策目录序》、《宜黄县学记》、《墨池记》等。

三、初读文本,掌握文章内容。

、学生联合说明认识文本粗心。

明确文章的中心事件。

唐宋8大家散文选读教 精品学案:专题3 第10课 越州赵公救灾记 Word版含答案

唐宋8大家散文选读教 精品学案:专题3 第10课 越州赵公救灾记 Word版含答案

第2课桐叶封弟辩(自读课)(对应学生用书P4)走近作者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人,唐德宗贞元九年(793)进士,官至监察御史。

顺宗时王叔文执政,他任礼部员外郎,锐意政治改革。

不久,王叔文失败,他亦被贬为永州司马,迁柳州刺史。

卒于柳州。

他与韩愈皆倡导古文运动,同被列入唐宋八大家,并称“韩柳”。

其文章风格清峭,内容有反映人民生活疾苦的,有表现西南少数民族风情的,较多的是抒发内心的牢骚抑郁和去国离乡的悲哀。

现存有《柳河东集》。

相关背景永贞革新失败后,柳宗元花费大量精力阅读古今史书,对历史和现实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辨其误,指其失,其中充满着对现实政治的关怀。

这篇史评,就是这样一篇短小精当而见解甚深的力作。

据《吕氏春秋·重言篇》和《说苑·君道篇》记载,周成王在一次与幼弟叔虞的嬉戏中,指着一片桐叶说要封他为诸侯。

后来成王的叔父周公便以此为据,说“天子无戏言”,要求成王兑现诺言,结果叔虞被封于唐。

对这样一件史事,前人不过读读而已,从未提出疑问,但柳宗元却从中发现一个事关重大的“王者之德”的问题。

古之传者有言, 成王以 桐 叶 与小弱 弟,古书上记载说,周成王拿着一片桐树叶子给年幼的弟弟,戏 曰:“以 封 汝。

”开玩笑说:“把这个作为封地给你。

”⎣⎡传(zhuàn )者:编写史书的人,或指吕不韦和刘向等,因为 ⎦⎤《吕氏春秋》和《说苑》都载有此故事。

小弱弟:幼弟,指武王幼子叔虞。

戏:开玩笑。

封:分封,古代帝王赐爵位和土地给臣子。

周公入 贺。

王 曰:“ 戏也。

”周公曰:“天子不可周公入宫庆贺。

成王解释说:“我是开玩笑呀。

”周公说:“天子不可戏。

”乃 封 小弱弟于唐。

以随便开玩笑。

”于是成王就把唐地封给了年幼的弟弟。

⎣⎡⎦⎤唐:西周国名,晋的前身,故地在今山西翼城县西。

吾意 不 然。

我认为这件事不可能是这样的。

⎣⎡⎦⎤意:认为。

王之 弟成王的弟弟如当封耶,周公宜 以时 言于王, 不 待其 戏果应当受封,周公就应及时地告诉成王,而不必等他开了玩笑而 贺以 成 之也; 不 当封耶,再去庆贺,趁机促成这件事;成王的弟弟如果不应当受封,周公 乃 成其不中之戏, 以周公这种做法就使一个不恰当的玩笑变成了事实,使成王把地以人 与小弱 者 为 之主, 其土地和百姓封给年幼的弟弟,让一个小孩成为一国之主,周公 得 为圣 乎?这样做能算是圣人吗?⎣⎡⎦⎤宜:应当。

越州赵公救灾记-苏教版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教案

越州赵公救灾记-苏教版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教案

越州赵公救灾记 - 苏教版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教案一、教学背景唐宋八大家散文作为中国古典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学生学习古典文学的必学内容之一。

其中,《越州赵公救灾记》作为王安石的代表作之一, 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和历史意义。

本教案主要针对苏教版的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系列教材中所收录的《越州赵公救灾记》,并结合本文的主旨和特点,制定了一系列教学活动。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学习掌握《越州赵公救灾记》的主要内容和情节发展;2.了解王安石的思想和文学创作特点;3.掌握散文的基本写作技巧和特点;4.理解古代社会灾害对人民的影响和救灾之道。

2.能力目标1.提高学生的文学阅读能力,培养学生对于古籍的阅读和理解能力;2.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文学创作能力;3.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三、教学内容1.教学重点1.W王安石的思想和文学创作特点;2.了解散文的基本写作技巧和特点;3.理解古代社会灾害对人民的影响和救灾之道。

2.教学难点1.如何理解王安石的信仰和思想;2.如何理解文中情节的发展和意义;3.如何理解散文的语言特点和写作技巧。

3.教学内容安排第一课时1.阅读《越州赵公救灾记》;2.理解和分析文中的情节发展和主旨;3.分析散文的写作技巧和特点。

第二课时1.了解王安石的思想和文学创作特点;2.分析王安石的信仰和思想对于散文创作的影响;3.分析散文的语言特点和文学价值。

第三课时1.讨论古代社会灾害对人民的影响;2.理解救灾的重要性以及救灾的方法;3.探讨如何将救灾精神运用到当代社会。

第四课时1.针对文中的重点段落作文;2.掌握古文写作技巧,并进行作文指导;3.了解文学创作的基本流程和技巧。

四、教学方法1.阅读分析法:通过对《越州赵公救灾记》的阅读分析,帮助学生理解文本意义和语言特点。

2.讲授法:通过讲授王安石的思想和散文写作技巧,提高学生对于古典文学的认识和理解。

3.讨论法:通过对古代社会灾害和救灾精神的讨论,提高学生的思考和批判性思维。

越州赵公救灾记教案

越州赵公救灾记教案

越州赵公救灾记——比救灾更重要的是心系社稷苍生,未雨绸缪一、相关人物曾巩(1019—1083),字子固,南丰(今属江西)人,世称“南丰先生”,北宋文学家。

嘉佑二年(1057)进士,任召编校史馆书籍,直至中书舍人,元丰六年卒于江宁府,谥号“文定”。

曾巩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是欧阳修“古文运动”的支持者和参与者。

著有《元丰类稿》50卷。

赵公赵抃(biàn)赵抃(1008~1084)字阅道,浙江衢州人。

景祐元年进士,任殿中侍御史,弹劾不避权势,时称“铁面御史”。

平时以一琴一鹤自随,为政简易,一清如水,长厚清修。

他看到人民安居乐业,就高兴地弹琴取乐;他时常用鹤毛的洁白勉励自己不贪污,用鹤头上的红色勉励自己赤心为国。

累官至参知政事,以太子少保致仕,卒后谥清献,苏轼曾为之作《赵清献公神道碑》。

二、文章脉络中心事件:救灾第1部分(1):写灾前准备第2部分(2、3):写救灾措施第3部分(4、5):写赵公救灾中的品德和救灾措施的意义。

第4部分(6):交代写作缘由三、文本解读第一段翻译:1、熙宁八年夏天,吴越一带遭遇严重旱灾。

九月,资政殿大学士、右谏议大夫赵公担任越州长官。

在百姓未被饥荒所苦之前,就下发文书询问所属各县:2、遭受灾害的有多少乡,能够养活自己的百姓有多少户,应当由官府供给救济粮的有多少人,可以雇用民工修筑沟渠堤防的有多少处,仓库里的钱粮可供发放的有多少,可以征募出粮的富户有多少,僧人道士有多余的粮食登记在簿籍上实际存在的有多少,让各县呈文上报知州,并且谨慎地作好准备。

思考:本文的中心事件是救灾,而作者并没有直接写救灾,却从救灾之前开始写起,这样写有什么作用?(3分)明确:(1)对人物进行总体勾画,给读者以总的印象,突出人物品德:遇事从容、严谨精细,具有远见卓识。

同时,从接连七问中也看到了赵公的忧心如焚。

(2)使救灾的记叙更加完整。

第二段翻译:1、州县官吏登记报告,全州孤儿、老人、疾病、体弱不能养活自己的共有二万一千九百多人。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专题三第10课越州赵公救灾记学案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蚜20190423176.doc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专题三第10课越州赵公救灾记学案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蚜20190423176.doc

越州赵公救灾记走近作者曾巩(1019-1083),字子固,建昌南丰(今江西南丰)人,世称“南丰先生”。

北宋散文家,文学家。

嘉祐二年(1057)进士,曾任通判、太守、中书舍人。

留世《元丰类稿》《续元丰类稿》《外集》等。

曾巩文章“纡徐而不烦,简奥而不晦,卓然自成一家”。

他认为作文章应注重“事理”,要“穷尽事理”。

比较轻视辞章之文,而重视学术文章,尤重史传和碑志文。

相关背景越州,州治在今浙江绍兴。

赵公即赵抃,宋衢州西安人,字阅道。

赵抃居官正直无私,弹劾不避权贵。

由于他曾任殿中侍御史,所以京师中对他有“铁面御史”之誉。

后任右谏议大夫、资政殿大学士,晚年执越州政务,在越州政绩卓著。

特别是在熙宁八年、九年吴越饥疫兼作之际,赵抃在救灾中表现出卓越的见识和吏治才能,在朝野中颇负盛名。

《宋史·赵抃传》载:“吴越大饥痉,死者过半。

疗病埋死,而生者以全。

下令修城,使得食其力。

”曾巩曾出任越州通判,也出色地从事过救灾工作。

他记录赵抃救灾业绩,以期总结救灾经验,并盛赞赵抃的吏才与吏德,以为后人之鉴。

文意感知本文通过详细记载赵公在越州救灾的始末,总结了救灾的经验,歌颂了赵公关心民瘼的精神,并号召其他官吏以赵公为榜样,表现了作者“民为贵”“民惟邦本”的民本思想。

思维导图一、通假字1.募僧二人,属以视医药饮食,令无失所恃同“嘱”,译为“委托”2.公于此时,蚤夜惫心力不少懈,事细巨必躬亲同“早”,译为“前”同“稍”,译为“稍微,略微”3.虽死,得无失敛埋,皆公力也同“殓”,译为“装殓”4.公所拊循,民尤以为得其依归同“抚”,译为“抚慰,安抚”5.予故采于越,得公所推行,乐为之识其详同“志”,译为“记载”6.其直道正行在于朝廷、岂弟之实在于身者同“恺悌”,译为“和乐平易”二、古今异义1.故事,岁廪穷人,当给粟三千石而止古义:是“旧例”“先例”的意思今义:指运用通俗口语描写人物或事件、具有生动情节的文学体裁2.有上请者,或便宜,多辄行古义:这里是指对救灾有利今义:是方便合适、便利。

越州赵公救灾记学案苏教版优质教案

越州赵公救灾记学案苏教版优质教案

《越州赵公救灾记》教案执笔:郭连审查:高二语文备课组班级:学号:姓名:【学习目标】、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能大概翻译课文。

、培育自主归纳归纳能力,掌握文章将杂事写得富裕条理的特色。

、经过学习本文,学习做人的难得质量。

【知识累积】、古代的散文:我国古代为差别于韵文、骈文,凡不押韵、不重排偶的散体文章,包含经、传、史册在内,一律称之为散文。

、古代散文的发展:先秦散文→两汉散文→唐宋散文→明朝散文→清朝散文。

先秦散文:包含诸子散文和历史散文。

诸子散文以论说为主,如《论语》《孟子》《庄子》等;历史散文是以历史题材为主的散文,凡记述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文章和书本都属于历史散文范围,如《左传》等。

两汉散文:西汉司马迁的《史记》把列传散文发展到亘古未有的顶峰,东汉此后,除子,史专著外,开始出现了书,记,碑,铭,论,序等个体单篇散文。

唐宋散文:在“古文运动”的推进下,散文结构形象的方式日趋复杂,出现了文学散文,产生了许多优异的山川游记,寓言,列传,杂文等作品。

明朝散文:先有前后七子以古拟为主,后有唐宋派主张作品“皆自胸中流出”,较为有名的是归有光。

清朝散文:以桐城派为代表的清朝散文,更着重“义理”的表现。

并且桐城派的代表作家姚鼐对我国古代散文文体加以总结,分为类,包含论辩,序跋,奏议,书说,赠序,诏令,传状,碑志,杂说,箴铭,颂赞,辞赋,哀祭等。

、唐宋八大家的由来:唐朝韩愈、柳宗元,宋朝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八人的合称。

(学生阅读《唐宋八大家散文》)、作者介绍:(学生阅读《唐宋八大家散文》)、理清文本思路,用简短的语言分条归纳内容。

明确:第一部分():写灾前准备。

第二部分():写救灾举措。

第三部分():写赵公救灾中的道德和救灾举措的意义。

第四部分():交代写作缘故。

、(分)给以下加点字注音。

可僦()闭粜()籴()病坊(收瘞()廉价()遭灾()拊循(沴气()有间()岁廪()官粟(【稳固练习】、解说以下加点的字。

《越州赵公救灾记》教案

《越州赵公救灾记》教案
三、解题
(1)越州,州治在今浙江绍兴县。
(2)赵公即赵抃,宋衢州西安人,字阅道。赵抃居官正直无私,弹劾不避权贵。曾任殿中侍御史,有“铁面御史”之誉。后任右谏议大夫、资政殿大学士,晚年执越州政务,在越州治绩卓著。特别是在熙宁八年、九年吴越饥疫兼作之际,赵抃在救灾中表现出卓越的见识和吏治才能,在朝野中颇负盛名。
五、小结
本文通过一次救灾过程的叙述,为封建时代的一位清官树碑立传,也留下了一份古代荒政的珍贵资料。以史家笔法,井然有序地记述赵抃救灾的全过程,是本文的一个鲜明特点。
板书设计
(3)《宋史•赵抃传》载:“吴越大饥疫,死者过半。抃尽救荒之术,疗病埋死,而生者以全。下令修城,使得食其力。”曾巩曾出任越州通判,也出色地从事过救灾工作。他详录赵抃救灾业绩,以期总结救灾经验,并盛赞赵抃的吏才与吏德,以为后人之鉴。
二、整体感知
(一)诵读全文,正音断句
(二)梳理文本结构
(1)学生结合注释了解文本大意。明确文章的中心事件及按照什么顺序组织材料的?——救灾,时间顺序。
【探究1】结合赵抃的救灾措施,说说“其仁”的表现是什么?
可以说,赵抃是一位拥有杰出才能的古代官员,他之所以勇于打破常规,之所以尽心竭力、考虑周详、公而忘私,那时因为他关心民众疾苦,急百姓之所急,把老百姓的生命安全、生活保障放在第一位。他的救灾措施所表现出的“民为贵”的思想是“仁”的体现,这无论在哪个社会都是非常可贵的。同样,在汶川地震后,我们国家把救人当作头等大事,同样体现了对生命的珍爱、对人的尊重。
【探究2】作者认为“其法”最突出的亮点是什么?
先事而为计、素得之。其实,无论在哪个时代,面临灾害,预先作准备和平时留心都是最重要的两点。几年前的“非典”事件之后,灾害应急机制开始被普遍重视。汶川地震中部分倒塌的房屋也是由于设计建造时考虑不周所致。宋朝赵抃在旱灾来临前就已经做了各种准备,这的确可贵。所以,我们应该能够体会到赵抃的救灾措施于国、于民、于世的积极意义,曾巩所谓“其法足以传后”就在于此了。

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越州赵公救灾记》教案设计

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越州赵公救灾记》教案设计
一、导入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突发8级大地震,破坏地区超过10万平方公里,共造成69227人死亡,374643人受伤,17923人失踪,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力最大的地震,也是唐山大地震后伤亡最惨重的一次。
2012年9月7日上午11时19分,云南昭通发生里氏5.7级地震(纬度27.5度,经度104度),震源深度为14公里。重庆有震感。地震造成彝良县、昭阳区和大关县等3个县(区)受灾,此次地震灾害已造成81人死亡。
1.诵读、理解词语——赵抃救灾中表现出的品德和救灾措施的意义(4、5)
2.探讨分析——作者对赵抃救灾是如何评价的?这体现了作者的什么思想?
【思考1】齐读第四节,思考此时作者给我们展现了赵公的哪些品德?
不怕承担责任;不惜功名利禄;为救灾公而忘私。
【思考2】找出集中评价赵抃救灾的一句话。
其施虽在越,其仁足以示天下;其事虽行于一时,其法足以传后。
特点:防患于未然,调查统计,全面细致。
赵抃:临事从容,严谨精细,具有远见卓识。
【思考2】本文的中心事件是救灾,而作者并没有直接写救灾,却从救灾之前开始写起,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1)对人物进行总体勾画,给读者以总的印象,突出人物品德:遇事从容、严谨精细,具有远见卓识。
(2)使救灾的记叙更加完整。
(3)同时,从接连七问中也看到了赵公的忧心如焚。突出作者所褒扬的民本思想。
灾难,历代都有。可以说,人类的历史,就是与各种灾害作斗争的历史。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曾任北宋中央政府和地方官吏,为官清明、关注民生、政绩斐然。他曾写过多篇关于救灾的文章,《越州赵公救灾记 》就是其中著名的一篇,现在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古人在救灾过程中体现出的智慧和思想。
二、知识链接
曾巩(1019~1083) 中国北宋散文家,字子固。南丰(今属江西)人。嘉祐二年(1057)进士,任召编校史馆书籍,官至中书舍人。曾巩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是欧阳修古文运动的支持者和参与者。主张先道而后文。其文自然淳朴,不甚讲究文采。在八大家中,他是情致较少的一个。他的文章绝少抒情作品,多为议论文和记叙文。他的散文以议论见长,立论精策。其记叙文中偶有写景之作,刻画极工。如《道山亭记》述山川之险,精雕细刻;《墨池记》谈古论今,不无卓见。《宋史•曾巩传》评其文“立言于欧阳修、王安石间,纡徐而不烦,简奥而不晦,卓然自成一家,可谓难矣”。曾巩也能诗。现存诗400余首,大都写得比较质朴,略似其文。他的各体诗中以七绝成就最高,如《西楼》、《城南》、《咏柳》等,精深工密,形象鲜明,称得上宋代近体诗中写景佳作。著作今存《元丰类稿》50卷,有《四部丛刊》影元本。

高中语文 3.3 越州赵公救灾记 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散文选读》

高中语文 3.3 越州赵公救灾记 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散文选读》
2.本文的中心事件是救灾,而作者并没有直接写救灾,却从救灾之 前开始写起,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提示:(1)对人物进行总体勾画,给读者以总的印象,突出人物品德: 遇事从容、严谨精细,具有远见卓识。同时,从接连七问中也看到了赵 公的忧心如焚。
(2)对救灾过程的记叙更加完整。
问题导学 自主探究 技法导析 文本图解
3.最后一段在文中有何作用?可否删除? 提示:文章的最后一段补充介绍赵公的为人。正是因为赵公为人正 直、厚道,所以才会在救灾过程中时时体恤百姓,关爱百姓。另外,作者在 这一段中明确了自己的写作目的,即供后人救灾时借鉴学习。综上所述, 最后一段不可以删除。
问题导学 自主探究 技法导析 文本图解
记述人物的文章重在对人物事迹的记叙,为什么本文作者在记叙完 赵公救灾后,第五段还费很多的笔墨评述赵公的事迹?
(4)岂弟之实在于身者(“岂弟”同“恺悌”,和乐平易)
3.一词多义
为书问属县(名词,文书)
(1)书 僧道士食之羡粟书于籍者其几具存(动词,写、登记)
报任安书(名词,信)
目标导航 文本助读 基础导练 预习导读
(2)处 处疾病之无归者(动词,安顿) 使在处随收瘗之(名词,地方) 虽死,得无失敛埋(助动词,能够)
提示:文章并未停留于写越州救灾其事和赵公其人,而是针对其事 其人进行议论,阐明主旨。文章从赵公救灾中总结出一系列辩证关系, 通过“民病而后图之”与“先事而为计”的不同、“不习而有为”与“素得之 者”的不同等进行对比。通过“不幸而遇岁之灾,推公之所已试,其科条可 不待顷而具,则公之泽岂小且近乎”,表明作者的写作意图。但我们不能 认为,曾巩对赵公“乐为之识其详”的原因仅仅就是这一点。应该说,赵公 越州救灾,是曾巩匡世济民、推利天下的政治理想的体现。曾巩之所以 对赵公“乐为之识其详”,是因为曾巩将他奉为楷模。

【学案导学设计】高中语文 第三专题 第10课 越州赵公救灾记学案 苏教版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

【学案导学设计】高中语文 第三专题 第10课 越州赵公救灾记学案 苏教版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

第10课越州赵公救灾记曾巩(1019-1083),字子固,建昌南丰(今属江西)人,人称“曾南丰”。

北宋散文家。

出身于儒学世家,嘉祐二年(1057)中进士,任太平州(今安徽当涂)司法参军,后入京任馆阁校勘、集贤校理,为实录检讨官,从事图书整理多年。

熙宁二年(1069),任越州(今浙江绍兴)通判。

后在多州任地方官,辗转各地。

元丰三年(1080)移知沧州,途经京城时被神宗召见,于三班院供事,次年迁史馆修撰,编修五朝国史。

元丰五年(1082)拜中书舍人,次年病逝于金陵(今江苏南京)。

曾巩一生主要在地方任职,或者在京城任馆职,没有参与实际的政治斗争。

他尊奉儒道,思想正统,被后世视为“醇儒”。

其文章风格质朴,议论文结构严谨,文字简洁;记叙文则纡徐委婉,近于其师欧阳修。

历来为后世大多数作家所推崇。

有《元丰类稿》。

古代的散文我国古代为了与韵文、骈文相区别,把不押韵、不重排偶的散体文章,包括经、传、史书在内,一律称之为散文。

越州,州治在今浙江绍兴县。

赵公即赵抃,宋衢州西安(今浙江衢州)人,字阅道。

赵抃居官正直无私,弹劾不避权贵。

曾任殿中侍御史,有“铁面御史”之誉。

晚年执越州政务,在越州治绩卓著。

特别是在熙宁八年、九年吴越饥疫兼作之际,赵抃在救灾中表现出卓越的见识和吏治才能,在朝野中颇负盛名。

曾巩曾出任越州通判,也出色地从事过救灾工作。

他详录赵抃救灾业绩,以期总结救灾经验,并盛赞赵抃的吏才与吏德,以为后人之鉴。

文章通过对一次救灾全过程的记述,为封建时代的一位清官树碑立传,也留下了一份古代政史的珍贵资料。

这是一篇调查记,记述赵抃在越州救灾的具体措施,意在表彰赵抃急民之难的负责精神和卓越的工作能力。

同时也是总结赵抃救灾的经验,为后来的官员们制定救灾措施提供参考资料。

在赵抃知越州前,曾巩曾任通判。

那时越州出现灾荒,作者本人也参与过救灾工作,采用过类似赵抃所用的方法,因而这篇调查记能写得如此翔实、顺畅,而且富有感情。

本文的优点之一在于把十分琐碎的事情写得有条不紊,而另一个好处是,作者并未停留在对具体事实的叙述上,还写出了赵抃遇事当机立断、敢于承担责任,而做事兢兢业业、事必躬亲的作风,使人能更深地了解赵抃的为人。

2018-2019学年语文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学案:03杂记+越州赵公救灾记

2018-2019学年语文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学案:03杂记+越州赵公救灾记

越州赵公救灾记本课话题——情系百姓朗读——课文中的名段法,廪穷人,尽三月当止,是岁尽五月而止。

事有非便文者,公一以自任,不以累其属。

有上请者,或便宜,多辄行。

公于此时,蚤夜惫心力不少懈,事细巨必躬亲。

给病者药食,多出私钱。

民不幸罹旱疫,得免于转死,虽死,得无失敛埋,皆公力也。

以民为本,情系百姓,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是责任和担当的体现,是高尚情怀的体现,也是立国之本,好官之根。

链接——生活中的素材草王坝曾缺水严重,村里人去最近的水源地挑水来回要走两个小时。

1958年,黄大发当选草王坝大队大队长。

他许下承诺“一定要想方设法通上水,让大家吃上米饭”。

这句话成了黄大发的人生信条。

36年来,黄大发忠实践行“修渠、致富”的誓言,带领群众靠着锄头、钢钎、铁锤和双手,在绝壁上凿出一条长9400米的“生命渠”,结束了草王坝长期缺水的历史,改善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和生活条件,乡亲们亲切地把这条渠称为“大发渠”,把他称为“当代愚公”。

2017年4月,中央宣传部授予黄大发“时代楷模”荣誉称号;9月,获得“2017年全国脱贫攻坚奖奋进奖”。

水过不去,拿命来铺,这是一个老党员为人民许下的誓言。

大发渠,云中穿,大伙吃上了白米饭。

三十六年,为梦想跋涉,僵直了手指,沧桑了面孔,但初心不变。

背诵——相关名言警句1.达人无不可,忘己爱苍生。

——王维《赠房卢氏琯》2.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3.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岳阳楼记》4.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

——吴兢《贞观政要·君道》5.夫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所以载舟,亦所以覆舟。

——《孔子家语》[知识·梳理] 第1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赵抃.( ) 廪.于官者( ) 无得闭粜.( ) 籴.者自便( ) 其众相蹂.( ) 灾沴.之行( ) 间⎩⎪⎨⎪⎧ 则有间.矣( )中间.( ) 处⎩⎪⎨⎪⎧处.疾病之无归者( )到处.( ) 【答案】 biàn lǐn tiào dí róu lì jiàn jiān chǔ chù 第2步识记通假——奥妙无穷方块字(1)蚤夜惫心力不少懈( )(2)乐为之识其详( )(3)岂弟之实在于身者( )【答案】 (1)“蚤”同“早”;“少”同“稍”,稍微,略微(2)“识”同“志”,记载 (3)“岂弟”同“恺悌”,和乐平易第3步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1)去⎩⎪⎨⎪⎧ 去.其家者勿给( )我从去.年辞帝京(《琵琶行 并序》)( )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五人墓碑记》)( )(2)如⎩⎪⎨⎪⎧自便如.受粟( )沛公起如.厕(《鸿门宴》)( )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邹忌讽齐王纳谏》)( )(3)且⎩⎪⎨⎪⎧ 忧其且.流亡也( )公之泽岂小且.近乎(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石壕吏》)( )【答案】 (1)动词,离开/形容词,过去的/动词,距离 (2)动词,如同/动词,往,到/动词,及,比得上 (3)副词,将/连词,表并列关系/副词,尚且/副词,暂且,姑且第4步词类活用——词性变化含义迥(1)人受粟日.一升( )________ (2)法.,廪穷人,尽三月当止( )________ (3)有上.请者( )________ (4)当廪.于官者几人( )________ (5)幼小半.之( )________ (6)民饥馑疾疠..( )________ (7)平.其价予民( )________ (8)又僦民完.城四千一百丈( )________ (9)其直.道正.行在于朝廷( )________ 【答案】 (1)名词作状语 每天 (2)名词作状语 按照旧法 (3)名词作状语 向上级(4)名词作动词 赈济、供给粮食 (5)名词作动词 减少一半 (6)名词作动词 染上疫病(7)动词的使动用法 使……平均 (8)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使……完整,修缮 (9)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使……刚直;使……端正第5步古今异义——词语的昨天和今天(1)故事..,岁廪穷人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真实的或虚构的用作讲述对象的事情,有连贯性,富吸引力,能感染人。

高中语文《越州赵公救灾记》导学案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

高中语文《越州赵公救灾记》导学案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

《越州赵公救灾记》一、学习目标1.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以及通过本文所表现的思想2.了解赵抃在越州救灾的具体做法以及所表现出的特点3.理解文章叙述和议论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这样安排的作用二、古代散文的发展1、古代的散文:我国古代为区别于韵文、骈文,凡不押韵、不重排偶的散体文章,包括经、传、史书在内,一律称之为散文。

2、古代散文的发展:先秦散文→两汉散文→唐宋散文→明代散文→清代散文。

先秦散文:包括诸子散文和历史散文。

诸子散文以论说为主,如《论语》《孟子》《庄子》等;历史散文是以历史题材为主的散文,凡记述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文章和书籍都属于历史散文范畴,如《左传》等。

两汉散文:西汉司马迁的《史记》把传记散文发展到前所未有的高峰,东汉以后,除子,史专著外,开始出现了书,记,碑,铭,论,序等个体单篇散文。

唐宋散文:在“古文运动”的推动下,散文构造形象的方式日益繁复,出现了文学散文,产生了不少优秀的山水游记,寓言,传记,杂文等作品。

明代散文:先有前后七子以古拟为主,后有唐宋派主张作品“皆自胸中流出”,较为有名的是归有光。

清代散文:以桐城派为代表的清代散文,更注重“义理”的表现。

而且桐城派的代表作家姚鼐对我国古代散文文体加以总结,分为13类,包括论辩,序跋,奏议,书说,赠序,诏令,传状,碑志,杂说,箴铭,颂赞,辞赋,哀祭等。

三、作者简介、写作背景曾巩(1019~1083),中国北宋散文家,字子固。

南丰(今属江西)人,世称“南丰先生”。

嘉祐二年(1057)进士,任召编校史馆书籍,官至中书舍人。

曾巩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是欧阳修古文运动的支持者和参与者。

主张先道而后文。

其文自然淳朴,不甚讲究文采。

在八大家中,他是情致较少的一个。

他的文章绝少抒情作品,多为议论文和记叙文。

他的散文以议论见长,立论精策。

其记叙文中偶有写景之作,刻画极工。

如《道山亭记》述山川之险,精雕细刻;《墨池记》谈古论今,不无卓见。

《宋史·曾巩传》评其文“立言于欧阳修、王安石间,纡徐而不烦,简奥而不晦,卓然自成一家,可谓难矣”。

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越州赵公救灾记》学案设计(无答案)

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越州赵公救灾记》学案设计(无答案)
其事虽行于一时 民病而后图之
与夫先事而为计者 则有间矣 不习而有为 与夫素得之者 乐之为识其详
2、翻译下列句子
(1)蚤夜惫心力不少懈,事细巨必躬亲。
(2)岂独以慰越人之思,将使吏之有志于民者
(3)公所拊循,民尤以为得其依归。
(4)所以经营绥辑先后终始之际,委曲纤悉,无不备者。
(5)将使吏之有志于民者,不幸而遇岁之灾,推公之所已试,其科条可不待顷而具,则公之泽岂小且近乎!
课题
《越州赵公救灾记》第一课时
课型
新授
日期
2020.04
点拨与总结
主备人
审核人
班级
姓名
学习设计
【学习目标】
1、熟读文章,掌握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
2、把握文章将琐事写得富有条理的特点。
3、通过学习本文,学习做人的可贵品质。
【学习重点】
熟读文章,掌握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
【学习难点】
1、把握文章将琐事写得富有条理的特点。
2、通过学习本文,学习做人的可贵品质。
【独学】
1、作者简介
曾巩(1019—1083)字子固,世称“南丰先生”,南丰(今属江西)人。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儿童时代的曾巩,就与兄长曾布一道,勤学苦读,自幼就表现出良好的天赋。记忆力超群,“读书数万言,脱口辄诵”。 嘉祐二年(1057年),39岁的他才考取了进士,被任命为太平州司法参军,踏上了仕途。
二.笔记文 如<<梦溪笔谈>> <<世说新语>>等。
三.碑记 刻在石碑上记述人物生平事迹的。如<<五人墓碑记>>。
四.传记 可分为历史传记和文学传记。前者记实成分居多, 如《廉颇蔺相如列传》《越州赵公救灾记》。后者虚构成分多些,如《柳敬亭传》《大铁椎传》等。

越州赵公救灾记学案讲课教案

越州赵公救灾记学案讲课教案

越州赵公救灾记学案高二语文选修《越州赵公救灾记》学案曾巩(1019-1083),字子固,建昌南丰(今属江西)人,人称“曾南丰”。

北宋散文家。

出身于儒学世家,嘉祐二年(1057)中进士,任太平州(今安徽当涂)司法参军,后入京任馆阁校勘、集贤校理,为实录检讨官,从事图书整理多年。

熙宁二年(1069),任越州(今浙江绍兴)通判。

后在多州任地方官,辗转各地。

元丰三年(1080)移知沧州,途经京城时被神宗召见,于三班院供事,次年迁史馆修撰,编修五朝国史。

元丰五年(1082)拜中书舍人,次年病逝于金陵(今江苏南京)。

曾巩一生主要在地方任职,或者在京城任馆职,没有参与实际的政治斗争。

他尊奉儒道,思想正统,被后世视为“醇儒”。

其文章风格质朴,议论文结构严谨,文字简洁;记叙文则纡徐委婉,近于其师欧阳修。

历来为后世大多数作家所推崇。

有《元丰类稿》。

古代的散文我国古代为了与韵文、骈文相区别,把不押韵、不重排偶的散体文章,包括经、传、史书在内,一律称之为散文。

越州,州治在今浙江绍兴县。

赵公即赵抃,宋衢州西安(今浙江衢州)人,字阅道。

赵抃居官正直无私,弹劾不避权贵。

曾任殿中侍御史,有“铁面御史”之誉。

晚年执越州政务,在越州治绩卓著。

特别是在熙宁八年、九年吴越饥疫兼作之际,赵抃在救灾中表现出卓越的见识和吏治才能,在朝野中颇负盛名。

曾巩曾出任越州通判,也出色地从事过救灾工作。

他详录赵抃救灾业绩,以期总结救灾经验,并盛赞赵抃的吏才与吏德,以为后人之鉴。

文章通过对一次救灾全过程的记述,为封建时代的一位清官树碑立传,也留下了一份古代政史的珍贵资料。

这是一篇调查记,记述赵抃在越州救灾的具体措施,意在表彰赵抃急民之难的负责精神和卓越的工作能力。

同时也是总结赵抃救灾的经验,为后来的官员们制定救灾措施提供参考资料。

在赵抃知越州前,曾巩曾任通判。

那时越州出现灾荒,作者本人也参与过救灾工作,采用过类似赵抃所用的方法,因而这篇调查记能写得如此翔实、顺畅,而且富有感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越州赵公救灾记走近作者曾巩(1019-1083),字子固,建昌南丰(今江西南丰)人,世称“南丰先生”。

北宋散文家,文学家。

嘉祐二年(1057)进士,曾任通判、太守、中书舍人。

留世《元丰类稿》《续元丰类稿》《外集》等。

曾巩文章“纡徐而不烦,简奥而不晦,卓然自成一家”。

他认为作文章应注重“事理”,要“穷尽事理”。

比较轻视辞章之文,而重视学术文章,尤重史传和碑志文。

相关背景越州,州治在今浙江绍兴。

赵公即赵抃,宋衢州西安人,字阅道。

赵抃居官正直无私,弹劾不避权贵。

由于他曾任殿中侍御史,所以京师中对他有“铁面御史”之誉。

后任右谏议大夫、资政殿大学士,晚年执越州政务,在越州政绩卓著。

特别是在熙宁八年、九年吴越饥疫兼作之际,赵抃在救灾中表现出卓越的见识和吏治才能,在朝野中颇负盛名。

《宋史·赵抃传》载:“吴越大饥痉,死者过半。

疗病埋死,而生者以全。

下令修城,使得食其力。

”曾巩曾出任越州通判,也出色地从事过救灾工作。

他记录赵抃救灾业绩,以期总结救灾经验,并盛赞赵抃的吏才与吏德,以为后人之鉴。

文意感知本文通过详细记载赵公在越州救灾的始末,总结了救灾的经验,歌颂了赵公关心民瘼的精神,并号召其他官吏以赵公为榜样,表现了作者“民为贵”“民惟邦本”的民本思想。

思维导图一、通假字1.募僧二人,属以视医药饮食,令无失所恃同“嘱”,译为“委托”2.公于此时,蚤夜惫心力不少懈,事细巨必躬亲同“早”,译为“前”同“稍”,译为“稍微,略微”3.虽死,得无失敛埋,皆公力也同“殓”,译为“装殓”4.公所拊循,民尤以为得其依归同“抚”,译为“抚慰,安抚”5.予故采于越,得公所推行,乐为之识其详同“志”,译为“记载”6.其直道正行在于朝廷、岂弟之实在于身者同“恺悌”,译为“和乐平易”二、古今异义1.故事,岁廪穷人,当给粟三千石而止古义:是“旧例”“先例”的意思今义:指运用通俗口语描写人物或事件、具有生动情节的文学体裁2.有上请者,或便宜,多辄行古义:这里是指对救灾有利今义:是方便合适、便利。

读biàn yí,与pián·yi不同三、一词多义1.有2.所3.与4.且5.为6.之7.者8.于9.以10.而四、词类活用名词活用(1)名词作状语天子东向忧劳,州县推布上恩,人人尽其力面向东(2)名词作动词公元丰二年以大学士加太子少保致仕,家于衢安家五、文言句式1.判断句虽死,得无失敛埋,皆公力也。

(用副词“皆”修饰,表示判断)2.省略句(1)募僧二人,属以视医药饮食。

(动词“属”的后面省略宾语“之”,即“僧”)(2)令无失所恃。

(动词“令”的后面省略宾语“其”,指那些病人)(3)不以累其属。

(介词“以”的后面省略宾语“之”,指“事有非便文者”)3.状语后置句(1)募僧二人,属以视医药饮食。

(介宾短语“以视医药饮食”作动词“属”的状语,后置)(2)公元丰二年以大学士加太子少保致仕,家于衢。

(介宾短语“于衢”作活用动词“家”的状语,后置)4.定语后置句(1)民能自食者有几。

(用助词“者”作后置定语的标志)(2)沟防构筑可僦民使治之者几所。

(用助词“者”作后置定语的标志)(3)募僧二人,属以视医药饮食。

(数词“二”作“僧”的定语,后置)1.本文的中心事件是救灾,而作者并没有直接写救灾,却从救灾之前开始写起,这样写有什么作用?明确:对人物进行总体勾画,给读者以总的印象,突出人物品德:遇事从容,严谨精细,具有远见卓识。

同时,从接连七问中也看到了赵公的忧心如焚。

(2)使救灾的记叙更加完整。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赵公从哪些方面去安排救饥、救疫工作的。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怎么样的赵公?明确:工作安排救饥(1)忧领粮秩序混乱——男女分开(2)忧百姓流亡——广设救济点(3)忧官吏不够——聘离职官员(4)虑能自食者——令富人开仓(5)虑需举债者——令富人放债严谨周密、细致深入的工作作风和忧民爱民的品格救疫(1)忧疾病无归者——为病坊,属人照顾(2)忧死无葬者——就地安葬3.文章最后一段在文中有何作用?试简析。

明确:文章结尾既交代了写作的缘由,又补充介绍了赵公其他方面的品质、修养。

正是因为赵公为人正直、厚道,所以才会在救灾过程中时时体恤百姓,关爱百姓。

作者在这段中明确了自己的写作目的:供后人救灾时借鉴学习。

4.本文描写赵公救灾,体现了作者的什么思想?明确:本文描写赵公救灾,是希望所有官员都来学习赵公勤政爱民的优秀品行。

而赵公救灾恰是作者曾巩匡时救世、推利天下的政治理想的体现。

曾巩通过对赵公的赞赏,表达了自己所追求的民本思想。

写法鉴赏1.以史家的笔法有详有略地叙述“九月”“十月朔”“明年春”等时间的交代和呼应,使叙事条理十分清楚。

写救灾措施,详写“救饥”,略写“救疫”。

有详有略地记叙,使行文简练,重点突出。

2.对比手法的运用如第二段和第四段中,作者以一个“故事”、一个“法”,同赵抃的做法相比,突出了赵抃救灾突破常规的做法和高尚的人品。

3.纡徐曲折的笔法如第五段,虽直接写出了救灾之巨——吴越诸州县死了近一半人,对于当时的吏治却不能直接指责,而说天子忧劳,官吏尽力;同时特别指出了越州治下的百姓,“尤以为得其依归”,即以在赵抃治下为幸。

事实上,曾巩是以“死者殆半”的事实,曲折地指责了其他州县的救灾工作不力。

素材挖掘赵抃直言敢谏,“弹劾不避权幸”,素有“铁面御史”之称,“平生不治赀业,不畜声伎”(《宋史·赵抃传》)。

从《越州赵公救灾记》中,我们知道了“父母官”赵抃事无巨细地了解灾情,一一拿出切实可行的救灾措施,立即付诸行动,使“民不幸罹旱疫,得免于转死,虽死,得无失敛埋”,深刻感受到自始至终贯穿全文的民本主义思想。

在这种思想指导下任劳任怨的为吏之道更值得关注。

任劳,是赵抃为了救灾,“蚤夜惫心力不少懈”;任怨,是在救灾中“事有非便文者,公一以自任,不以累其属”——在灾疫横肆的特殊情况下,为了百姓疾苦,敢于打破僵死的陈规惯例,即所谓“故事,岁廪穷人,当给粟三千石而止”,“法,廪穷人,尽三月当止”等,并坦然为之承担责任。

这与千百年来“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昏官庸吏,不啻天渊之别。

[应用角度]人类自诞生起,就从未间断过与灾害作斗争。

不论在哪个朝代,都会有天灾,也不论在哪个朝代,或清明或黑暗,总的说来,都会有“庖有肥肉”“厩有肥马”而又能想到“野有饿莩”的官吏。

赵抃就是其中的一位。

这些官吏们具有“民本”的思想,懂得并且能够做到“以民为贵”;他们救灾的工作细致周到,富有成效。

他们的做法值得借鉴,而他们的为官之道、为民之心更值得褒奖与发扬。

这则素材可用到“民本”“担当”“为官”“效率”等相关话题的写作中。

(时间:40分钟分值:56分)一、基础达标(25分,选择题每小题3分)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属以视医药饮食属:委托B.书于籍者其几具存籍:登记C.所以经营绥辑先后终始之际经营:谋划D.乐为之识其详识:记述解析:选B B项,籍:簿籍。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使各书以对,而谨其备以若所为,求若所欲B.人受粟日一升,幼小半之久之,能以足音辨人C.而待熟,官为责其偿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D.与夫先事而为计者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解析:选C C项,均为介词,替。

A项,目的连词,来;介词,凭借;B项,代词,代一升粟;助词,用在时间词后,不译;D项,指示代词,那;句首发语词。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不是通假字的一项是()A.公于此时,蚤夜惫心力不少懈,事细巨必躬亲B.事有非便文者,公一以自任,不以累其属C.予故采于越,得公所推行,乐为之识其详D.其直道正行在于朝廷、岂弟之实在于身者解析:选B B项,累,读lěi,连累。

A项,“蚤”同“早”,“少”同“稍”;C项,“识”同“志”,记载;D项,“岂弟”同“恺悌”,和乐平易。

4.下列句子中,与例句句式特点相同的一项是()例:灾未有巨于此也A.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B.王尝语暴以好乐C.洎牧以谗诛D.古之人不余欺也解析:选B B项,与例句均为状语后置句。

A项,定语后置句;C项,被动句;D项,宾语前置句。

5.下列对文章内容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是一篇调查记,记叙赵抃在越州救灾始末,重在总结并推广他的救灾经验。

B.开篇简叙救灾前的调查,赵抃先行下文所属各县,询问与救灾有关系的六件事。

C.作者没有停留在具体事实的交代上,叙中有议,表彰了赵抃急民之难的负责精神。

D.文章不循常法,将广为收集的救灾琐碎诸事,不作裁减,逐一写来,有条不紊。

解析:选D D项,“不作裁减”错,应为“作了精心裁减”。

6.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忧其且流亡也,于城市郊野为给粟之所,凡五十有七。

(5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计官为不足用也,取吏之不在职而寓于境者,给其食而任以事。

(5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赵公)担心他们将要流亡,在城市和乡村都设置了发粮的地方,总共有五十七处。

(2)(赵公)估计到办理发粮的官吏不够用,便选取没有任职并住在越州境内的官吏,供给他们粮食并把事情委任给他们。

二、能力拓展(18分,选择题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0题。

宜黄县县学记[宋]曾巩盖凡人之起居、饮食、动作之小事,至于修身为国家天下之大体,皆自学出,而无斯须去于教也。

其动于视听四支者,必使其洽于内;其谨于初者,必使其要于终。

驯之以自然,而待之以积久。

噫!何其至也。

故其俗之成,则刑罚措;其材之成,则三公百官得其士;其为法之永,则中材可以守;其入人之深,则虽更衰世而不乱。

为教之极至此,鼓舞天下,而人不知其从之,岂用力也哉!及三代衰,圣人之制作尽坏,千余年之间,学有存者,亦非古法。

人之体性之举动,唯其所自肆,而临政治人之方,固不素讲。

士有聪明朴茂之质,而无教养之渐,则其材之不成,固然。

盖以不学未成之材,而为天下之吏,又承衰弊之后,而治不教之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