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炮制学复习重点

合集下载

中药炮制学重点总结

中药炮制学重点总结

中药炮制学重点总结一、炮制方法和技术1.炙炒:通过火炙材料,使其变色或变形,以改变其性能和药效。

2.火炙:利用明火直接炙烤中药材,使其外观黄褐、表面起泡。

3.焙烘:利用火烘或沙烘中药材,使其温热、内敛。

4.灸熨:利用艾条燃烧对患部或穴位进行灼热刺激,以起到温通、散寒的作用。

5.炒煮:采用沸水或温水煮中药材,以炖煮药材,提取有效成分。

二、炮制对中药品质的影响1.改变药性:通过炮制改变中药材的颜色、质地、气味、味道等特性,使其具有特定的药性。

2.改善稳定性:炮制后,中药材中的一些化学成分会发生转化,使其更加稳定,降低药材的变质率。

3.增加疗效:炮制后,中药材中的有效成分会发生改变,使其具有更强的疗效。

4.减少毒副作用:一些药材经过炮制处理后,可以减少其毒性或副作用,提高其安全性。

5.方便用药:经过炮制处理后的中药材,其性状更加适合于制剂的加工、制成。

三、炮制中的常用药材1.附子:经过炙炒后,能够激发其热性,增强温阳补益的功效。

2.人参:经过蒸制后,能够使其具有补气养血、健脾益肺的功效。

3.甘草:经过炙炒后,能够使其甘草酸的含量减少,增强其补益脾胃、化痰止咳的功效。

4.当归:经过炙炒后,能够增加其补血活血的功效。

四、炮制的注意事项1.炮制器具:炮制时要选择合适的器具,炙炒要使用铁锅、卤炉等,火炙要使用明火或草灰,煎煮要使用陶瓷锅或煲炖等。

2.温度控制:炮制过程中要控制好温度,避免过高或过低的温度引起药材的变质或烧焦。

3.时间控制:炮制中要控制好时间,过长或过短的时间都会对药材的品质产生不良影响。

4.应用领域:炮制方法和技术应根据药材的性质和炮制目的进行选择和应用,不同的药材可能需要不同的炮制方法。

5.炮制前后的对照:炮制过程中应定期对比炮制前后的药材外观、性状等进行对照,以掌握炮制效果。

总而言之,中药炮制学是中医药学中一个重要的学科,它研究的是中药材的炮制方法、对中药品质的影响等内容。

了解中药炮制学的重点,对于提高中药品质、研发中药制剂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中药炮制学复习重点

中药炮制学复习重点

中药炮制学第一节概述中药必须经过炮制之后才能入药,这就是中医用药得特点之一。

中药炮制就是根据中医药理论,依照辩证施治用药得需要与药物自身性质,以及调剂、制剂得不同要求,所采取得一项制药技术。

中药炮制学就是专门研究中药炮制理论、工艺、规格标准、历史沿革及其发展方向得学科、上述概念可在A型题与X型题中出现。

汉代所说得“角发”“燔治”即就是最早得炭药--血余炭、“口父咀”即就是当时得切制饮片、到刘宋时代,雷敩撰成《雷公炮炙论》,就是我国第一部炮制专著、明代李时珍得《本草纲目》载药1892种,其中有330味中药记有“修治"专项。

明代缪希雍撰得《炮炙大法》就是我国第二部炮制专著,并将前人得炮制方法归纳为:雷公炮炙十七法、清代张仲岩著《修事指南》为我国第三部炮制专著,其中多源于《证类本草》与《本草纲目》,张氏认为炮制在中医药学中非常重要,她说:“炮制不明,药性不确,则汤方无准而病症无验也”。

多出A或B型题。

第二节中药炮制与临床疗效及其对药性得影响1.中药炮制与临床疗效中药炮制就是中医长期临床用药经验得总结。

炮制工艺得确定应以临床需求为依据。

炮制工艺就是否合理、方法就是否恰当,直接影响到临床疗效、中药得净制、切制、加热炮制与加辅料制均可影响临床疗效。

加热就是中药炮制得重要手段,其中炒制、煅制应用广泛。

许多中药经炒制后,可杀酶保苷,如芥子,牛蒡子等;煅制常用于处理矿物药,动物甲壳及化石类药物,能使质脆易碎,而且作用也会发生变化。

如白矾煅后燥湿、收敛作用增强、血余煅炭后能止血。

川乌、草乌加热煮制后,其毒性显著降低,保证了临床用药安全有效。

中药经辅料制后,在性味、功效、作用趋向归经与毒副作用方面都会发生某些变化,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疗效。

多出X型题。

2、炮制对药性得影响炮制对药性得影响包括对性味、升降浮沉、归经、毒性得影响等。

(1)炮制对四气五味得影响一就是通过“反制”纠正药物过偏之性,以缓与药性。

如栀子姜汁制后,能降低苦寒之性,以免伤中;二就是通过“从制”,使药物得性味增强,增强疗效。

(完整word版)中药炮制学(重点)

(完整word版)中药炮制学(重点)

中药炮制学(重点)第一章绪论1.中药炮制是根据中药理论,依照辩证施治用药的需要和药物的自身性质,以及调剂、制剂的不同要求,所采取的一项制药技术。

2.《雷公炮炙论》刘宋南北朝以“炮炙”作书名,而在正文中多用“修事”。

《本草纲目》李时珍明朝正文中设有“修制”专项。

《修事指南》张仲岩清朝以“修事”作书名,而正文中用“炮制”。

3. 三类分类法:明代陈嘉谟《本草蒙筌》 (此种分类方法基本能反映出炮制的特点,但对饮片切制及切制前的洁净和软化处理等未包括其中.)火制:煅、炮、炙、炒水制:渍、泡、洗水火共制:蒸、煮第二章中药炮制基本理论4. 制则(定义、举例)1)相反为制:指用药性相对立的辅料(含药物)或某种炮制方法来制约中药的偏性或改变药性。

【酒制大黄】2)相资为制:指用药性相似的辅料(含药物)或某种炮制方法来增强药效.资,有资助之意。

【盐制知母】3)相畏为制:指用某种辅料(含药物)来炮制某药物,以制约该药物的毒副作用.【生姜制半夏】4)相恶为制:指炮制时可以利用某种辅料或某种方法来减弱药物的烈性。

(即某种作用减弱,使之趋于平和,以免损伤正气。

)【麸炒枳壳、煨木香】5)相喜为制5。

醋制入肝经,蜜制入脾经,盐制入肾经6. 炮制对重要毒性的影响:炮制对中药的影响是通过炮制消除或降低药物治疗剂量下对人体的伤害,其主要途径:1)使毒性成分发生改变。

如:川乌、草乌等.2)使毒性成分含量减少。

如:巴豆、干漆等。

3)加入具解毒作用的辅料。

如:白矾制天南星、半夏等.(可降低毒性的辅料:甘草、生姜、醋、明矾、石灰、黑豆等。

)7. 改变药物作用的部位或增强对某部位的作用炮制可以改变药物的作用部位,如生诃子偏入肺经,长于清金敛肺利咽,用于治疗咽痛失音,肺虚久嗽。

煨诃子炮制后使涩敛之性增强,专入大肠经,增强了涩肠止泻的功效,用于老人久泻久痢及脱肛症。

炮制可以调整某些药物的一药多经,使其作用专一.如柴胡、香附等经醋制后有助于引药入肝经,更好地治疗肝经疾病。

中药炮制学复习

中药炮制学复习

中药炮制学复习资料09药材班整理一.名词解释1.相反为制:是指用药性相对立的辅料或中药来炮制,以制约中药的偏性或改变药性。

举例:酒制大黄;吴茱萸制黄连。

2.相资为制:是指用药性相似的辅料或中药来炮制,以增强药效,相当于中药配伍中的相须、相使。

举例:盐水制知母、黄柏;酒制仙茅。

3.走油:是指含有挥发油、脂肪油的中药,在一定温度、湿度的情况下,造成油脂外溢。

质地返软、发粘,颜色变深,并发出油败气味的现象。

举例:苦杏仁、桃仁。

4.对抗法:是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炮制品放在一起保存,以防止虫蛀或霉变的一种方法。

举例:丹皮与泽泻、山药、白术、天花粉等同贮;花椒与蕲蛇、白花蛇、蛤蚧、全蝎等同贮;人参与细辛;土鳖虫与大蒜。

5.饮片:凡是直接供中医临床调配处方或中成药生产用的所有药物,统称为饮片。

6.火力:是指火的大小或温度的高低,一般分为文火、中火、武火及文武火。

7.炒炭存性:炒炭时药物只能部分炭化,更不能灰化,未炭化部分应保存药物的固有气味。

花、草、叶等药材炒炭后仍可清晰辨别药物原形。

8.复制法:将净制或切制过的中药,加入一种或数种辅料,分步操作,以达到规定的质量要求为度。

二.选择题1.《黄帝内经》中“治半夏”即为修治过的半夏。

“角发”,“燔治”即是最早的炭药—血余炭。

“口父咀”是当时的切制饮片。

3.葛可久在《十药神书》中首先提出了炭药止血理论,“十灰散”是该书的方剂之一。

4.中药炮制教材多用的分类方法:工艺与辅料相结合分类法。

而药典采用新三类法(净制、切制、炮炙)。

5.《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是目前药品生产、使用、检验的基本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是国家级炮制标准;《中药饮片质量标准通则》(试行)、《全国中药炮制规范》为部颁标准。

6.炮制对四气五味的影响1)通过炮制,矫正药物过偏之性。

举例:吴茱萸制黄连;姜制栀子:以热治寒——反制2)通过炮制,使药物性味增强。

酒制仙茅(热者益热);胆汁制黄连(寒者益寒)——从制3)通过炮制,改变药物性味,扩大药物用途。

中药炮制复习重点总结

中药炮制复习重点总结

中药炮制复习题一、名词解释1、制霜法:药物经过去油制成松散粉末或析出细小结晶或升华,煎熬成粉渣的方法.2、炙法:将选净或切制后的药物,加入一定量的液体辅料拌炒,使辅料逐渐渗人药物组织4、相畏为制:利用某种辅料来炮制药物,以制约该药物的毒副作用,例如:生姜制半夏5、发芽法:将净选后的新鲜成熟的果实或种子,在一定的温度或湿度条件下,促使萌发幼芽的方法。

6、发酵法:经净制或处理后的药物,在一定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由于真菌和酶的催化分解作用,使药物发泡、生衣的方法。

7、水飞法:某些不溶于水的矿物质,利用粗细粉末在水中悬浮性不同,将不溶于水的矿物,贝壳类药物经反复研磨,而分离制备极细腻粉末的方法。

8、煅法:将药物直接放于无烟炉火中或适当的耐火容器内煅烧的一种方法.9、风化:指某些含有结晶水的矿物药,经风吹日晒或过分干燥而逐渐失去结晶水成为粉末的现象。

10、泛油即走油,指药物中所含的挥发油、油脂、糖类等,因受热或受潮在表面出现油状物质和质地返软、发黏、颜色变浑,发出油败气味的现象。

11、相资为制:用药性相似的辅料或某种炮制方法来增强药效,例如盐水制知母12、炒炭存性:是指药物炒炭时,走部分炭化,但应保存部份药物固有气味,不能全部炭化,更不能灰化。

13、煅淬法:将药物在高温有氧条件下煅烧至红透后,立即投入规定的液体辅料中骤然冷却的方法。

14、对抗: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药物同贮或采用一些有特殊气味的药物同贮而起到抑制虫蛀,霉变的方法。

15煨法:将药物用湿面或湿纸包裹,置于加热的滑石粉中,或将药物置于加热的麦麸中,或将药物铺摊吸油纸上,层层隔纸加热,以除去部分油质16蜜炙法:将净选或切制后的药物,加入一定量炼蜜拌炒的方法。

17燀法:将药物置沸水中浸煮短暂时问,取出,分离种皮的方法。

18辅料:是指具有辅助作用的附加物料,它对主药可起协调作用,或增强疗效,或降低毒性,或减轻副作用,或影响主药的理化性质.19酒炙法:将净选或切制后的药物,加入一定量酒拌炒的方法。

中药炮制学重点知识.doc

中药炮制学重点知识.doc

中药炮制学复习总结一、中药炮制的含义。

中药炮制是根据中医药理论,依照辨证施治用药需要和药物自身性质,以及调剂、制剂的不同要求,所采取的一项制药技术。

二、中药炮制学的含义。

中药炮制学是专门研究中药炮制理论、工艺、规格、质量标准、历史沿革及其发展方向的学科。

三、我国古代三部炮制专著的名称、成书年代及作者①《雷公炮炙论》南北朝刘宋时代雷②《炮炙大法》明代缪希雍③《修事指南》清代张仲岩四、炮制的历代称谓。

炮制的历代称谓有炮炙、修治、修事、修制、合和、合药、制药、治制、制造。

五、中药炮制对中药药性的影响包括哪些方面?①炮制对四气五味的影响反制:栀子苦寒之性甚强,经过辛温的姜汁制后,能降低苦寒之性,以免伤中,即所谓以热制寒。

从制:以辛热的酒制仙茅,增强了仙茅的温肾壮阳作用。

改变药物性味,扩大药物用途:生地甘寒,具有清热凉血、养阴生津作用,制成熟地后,转为甘温之品,具有滋阴补血的功效。

一者性寒、主清,一者性温、主补。

②炮制对升降浮沉的影响酒炒升,姜汁散,醋炒敛,盐水炒则下行③炮制对归经的影响心:童便、朱砂肝:醋、鳖鱼脾胃:姜、米、麦麸、土肺:蜂蜜、姜汁胃:盐、黑豆汁、羊脂油④炮制对药物毒性的影响毒的概念:①早期的“毒药”通常是药物的总称②所谓“毒”主要是指药物的偏性③后世医药著作中所称“毒”则是具有一定毒性和副作用的药物,用之不当,可导致中毒,与现代“毒“的概念是一致的。

六、中药炮制的目的,各举2例说明。

⑴消除或降低药物毒性或副作用。

如乌头生品毒大,外用,水浸、蒸煮后降毒,供内服;巴豆去油制霜,降毒,缓和药性。

⑵转变或缓和药物的性能。

由寒转温,如生地黄与地黄;由温转凉,如天南星与制南星;缓和药性,如麻黄与蜜麻黄;产生新疗效,如生石膏与煅石膏。

⑶增强药物疗效。

如羊脂炙淫羊藿可以增强补肾壮阳;醋制延胡索可以增强活血止痛。

⑷改变或增强药物作用的趋向。

如酒制升提—大黄生用治下焦实热,酒炙引药上行,清上焦实热;莱菔子—生用升散,涌吐风痰,炒制后主降,降气化痰,消食除胀。

中药炮制学(重点)

中药炮制学(重点)

中药炮制学(重点)中药炮制学(重点)第一章绪论中药炮制是一项制药技术,根据中药理论,根据辩证施治用药的需要和药物的自身性质,以及调剂、制剂的不同要求来进行。

历史上,中药炮制有不同的称呼,如《雷公炮炙论》、《本草纲目》、《修事指南》等。

分类法主要有火制、水制和水火共制,但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第二章中药炮制基本理论中药炮制的制则包括相反为制、相资为制、相畏为制、相恶为制和相喜为制。

此外,不同的炮制方法也会对药物的效果产生影响。

中药炮制还可以根据不同的经脉来进行,如醋制入肝经,蜜制入脾经,盐制入肾经。

同时,炮制还可以通过消除或降低药物治疗剂量下对人体的伤害来改变药物作用的部位或增强对某部位的作用。

第三章中药炮制对药物的影响中药炮制对含苷类药物的影响主要包括溶媒、易溶于水、易水解和防酶解。

同时,炮制方法也会对药物的效果产生影响,如少用醋炮制。

在饮片切制前,药材需要进行软化处理,以便切片更加均匀。

软化的要求如下:1)药材应选用新鲜、质地较硬的品种。

2)软化时间应控制在适当范围内,过长或过短都会影响切片效果。

3)软化过程中要注意水温和水量的控制,以免影响药材的药效。

4)软化后的药材应及时晾干,以免影响后续的加工和保存。

15.切片的要求:1)切片应均匀,大小适中,厚度一致。

2)切片应避免损伤药材的有效成分。

3)切片应保持干燥,避免受潮霉变。

4)切片应按照药材的不同部位和用途进行分类和包装。

1)软硬适度是指药材的硬度与合水率成反比关系,规定了药材的平均合水率。

药材软化需要控制含水率,以避免因水而伤害其药性。

2)药透水尽是指药材在适当水处理后,药材内部各部分水分的渗透速度为零,即各个部分的含水量相同。

15.片1)按厚度分类:极薄片为0.5mm以下,薄片为1~2mm,厚片为2~4mm。

2)按照片类型分类:顶片又称顶头片,斜片为椭圆形或长圆形的片,特点为个细、质地坚硬,直片又称顺刀片,特点为个粗、质地疏松,刨片又称压片。

中药炮制学复习材料

中药炮制学复习材料

中药炮制学复习材料第一部分:中药炮制的概述1.中药炮制的目的和意义-提高药效:炮制过程中可以改变药材的性味、药效,增加药物疗效。

-增加安全性:去除有毒成分,减轻副作用,提高药物的安全性。

-方便使用:炮制药材可以降低药材的料性,方便制剂的制备和用药。

2.中药炮制的方法和原则-干炒:用火烘干药材,强调药材的燥热性质,增加药效。

-炙炒:用火烘烤药材,重视药材的温热性质,增强功效。

-煅炼:用火炼烧药材,加大药材的温燥性质,增加药效。

-焙烧:用火反复烘烤药材,突出药材的温热性质,增强药效。

-酒制:用酒浸泡药材,以增加药物的温热性质,提高疗效。

第二部分:中药炮制的药材分类与特点1.干炒类药材-代表药材:干姜、生姜、细辛、五味子等。

-特点:能温阳散寒、解表发汗、化痰止咳等作用。

2.炙炒类药材-代表药材:甘草、人参、黄芪、白术等。

-特点:能补益气血、健脾益胃、提升阳气等作用。

3.煅炼类药材-代表药材:赭石、雄黄、砂糖、龙骨等。

-特点:能镇静安神、平肝潜阳、软堵散结等作用。

4.焙烧类药材-代表药材:炙甘草、炙白术、炙麦芽、炙黄芪等。

-特点:能温里行气、补脾和胃、固表止汗等作用。

5.酒制类药材-代表药材:当归、白芍、酒芩、熟地黄等。

-特点:能活血调经、益气补血、滋阴补肾等作用。

第三部分:炮制过程中的特性变化1.总论-性味变化:通过炮制过程,药材的性味可由寒凉转为温燥,或由寒凉转为温和。

-药效变化:药材的药效可以得到增强、减轻或改变。

2.中药炮制的化学变化-火力引发的化学反应:干炒、炙炒、煅炼和焙烧过程中,热量可以引发药材内部的化学反应,改变药材的物质组成。

-酒精提取的化学反应:酒制过程中,酒精可以提取药材的有效成分。

3.中药炮制的理化变化-药材的颜色、形态和气味等在炮制过程中会发生变化,如颜色由原来的黄色转为黑色,气味由原来的刺鼻变为芳香。

以上是中药炮制学的一些重要知识点,希望对你的复习有所帮助。

祝你取得好成绩!。

中药炮制复习重点总结

中药炮制复习重点总结

中药炮制复习重点总结中药炮制是指将天然药材处理成能够更好应用的药物形态的加工过程。

中药炮制是中医药学领域中的重要一环,掌握好中药炮制的方法和技巧对于合理使用中药、提高疗效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是中药炮制的复习重点总结。

一、中药炮制的基本概念和意义1.中药炮制的含义及目的;2.中药炮制与现代制剂炮制的区别;3.中药炮制的意义。

二、常用中药炮制方法1.炒制法:常用于制药和药膳烹调中;2.炙制法:常用于炙烤和灌肠等;3.焙制法:常用于提高药材质量和药用价值;4.酒制法:常用于增强药性和药味,提高疗效;5.曝晒法:常用于增加药材保存时间,提高药性。

三、常见中药炮制技巧1.调整火候:根据药材特性和要求,掌握好炮制的火候和时间;2.炒制的炒、炙制的炙、焙制的焙、酒制的浸渍时间及浸渍液浓度等;3.技巧小窍门:如炒制时要掌握好火候,防止过火炒糊;炙制时要注意保持一定的温度和时间;焙制时要掌握好火力调整等。

四、炮制后的药材性质变化1.体积变化:炮制后药材体积变化的原因及结果;2.颜色变化:炮制后药材颜色变化的原因及结果;3.气味变化:炮制后药材气味的变化情况及原因;4.药性变化:炮制后药材药性和药效的变化。

五、中药炮制的质量控制1.选材质量控制:从原材料选择、种类和产地等方面进行控制;2.工艺质量控制:掌握好炮制的方法和技巧,确保炮制的质量;3.药材炮制后的质量检验:通过外观、色、味、气味等进行质量检验;4.炮制质量控制的重要性。

六、中药炮制的注意事项1.药材炮制前的处理:包括清洗、晾干等;2.不同药材的炮制方法和要求;3.加热方式的选择:根据药材特性选择炒制、炙制、焙制等加热方式;4.温度和时间的掌握:根据药材特性和要求,掌握好炮制的温度和时间;5.不同天气条件下的炮制:根据天气情况调整炮制的方法和时间。

七、中药炮制的新技术和新方法1.微波炮制:利用微波技术进行药材炮制;2.超声炮制:利用超声波技术进行药材炮制;3.激光炮制:利用激光技术进行药材炮制;4.生物技术炮制:利用生物技术进行药材炮制。

中药炮制学_精华版(简答+大题+重点药)

中药炮制学_精华版(简答+大题+重点药)

中藥炮制學(加粗字體為重點)中药炮制学:是专门研究中药炮制理论、工艺、规格、质量标准、历史沿革及其发展方向的学科,是一门综合应用性学科。

(名詞解釋)中药炮制:是根据中医药理论,依照辩证施治用药需要和药物自身性质,以及调剂,制剂的不同要求,所采一炮制方法对临床疗效的影响1.净制①除去杂质②除去非药用部位或分离不同的药用部位③除去一些外形相似的其他有毒药物2.加工切制切制的目的是提高煎药质量或有利于进一步炮制和调配。

3.加热炮制加热是中药炮制的重要手段,其中炒制和煅制应用最为广泛。

制药原则:相反为制:是指用药性相对立的辅料或药物来制约偏性或改变药性。

如酒制大黄相资为制:是指用药性相似的辅料或某种炮制方法来增强疗效。

如盐制知母相畏(或相杀)为制:是指利用某种辅料来炮制药物,以制约该药物的毒副作用。

如生姜杀半夏、南星毒相恶为制:利用某种辅料或某种方法来减弱药物的烈性。

如米泔水制苍术二具体方法制其形:改变外形、药用部位制其性:改变性能制其味:调整五味或矫正劣味制其质:改变质地和性质炮制对药性的影响一、对四气五味的影响四气:寒凉温热(平性)五味:辛、甘、酸、苦、咸(淡、涩)有三种情况:一是“反制”,通过炮制纠正药物过偏之性。

如姜栀子二是“从制”,通过炮制使药物的性味增强。

如胆黄连三是通过炮制,改变药物性味,扩大药物的用途。

如生地为清营凉血之品,而制成熟地后具有滋阴补血的功效。

所谓“毒”主要是指药物的毒性和偏性(副作用),炮制能消除或降低毒副作用。

中藥炮制的目的:毒去效存最主要的目的是减毒增效,满足临床需要。

1.降低或消除毒副作用2.改变或缓和药性3.增强药物的疗效4.改变或增强药物的作用趋向5.改变药物作用的部位或增强对某部位的作用6.便于调剂制剂7.洁净药物,利于贮藏保管8.利于服用炮制对药物化學成分的影响一、炮制对含生物碱类药物的影响1有效成分①性质稳定—可加热或用辅料处理,如醋元胡;②不耐热—生用,应避免或少加热,如石榴皮、山豆根;③水溶性大—少泡多润,如槟榔、苦参;2有毒成分通过炮制,转化成毒性较小的成分,如川乌二、炮制对含苷类药物的影响1有效成分:①破坏分解酶,如槐花、黄芩、苦杏仁;②避免醋制;③采用少泡多润的方法,如秦皮、大黄等;2非有效成分:通过水洗、在酸性条件下处理加以破坏。

中药炮制学复习重点

中药炮制学复习重点

1、加热制对含生物碱类中药有何影响?试举例说明。

(4分)加热制可使生物碱分解,结构变化或转化成新成分。

若生物碱为有毒成分,则适当加热以减毒,如马钱子、乌头等。

只要求举1例,若叙述正确。

生物碱为有效成分,尽量少加热,宜生用为宜,如石榴皮、龙胆草、山豆根等。

只要求举1例,若叙述正确。

2、炮制提高中药的疗效主要体现在那些方面,试举例说明。

(1)增加煎出,提高疗效果实种子类、矿物类、动物骨骼类等,经炮制可改变药材组织结构,使其溶出率增大。

(2)减少损失,保存药效含苷类药物适当加热,可破坏酶,保存苷。

如天麻蒸制等。

(3)辅料协同,增强疗效如蜜制黄芪,醋制元胡等(4)制备新药,扩大疗效如棕榈生品不入药,煅炭后供药用等3、根据黄芩的质地、成分及药性特点,简述其软化方法、切制片型,并说明其理由。

写出其常用的炮制品和各炮制品的作用特点。

应采蒸制或沸水煮等湿热软化;杀酶保苷,防止黄芩苷、汉黄芩苷酶解,解释清楚;切薄片,因质地坚硬;生黄芩清热泻火解毒力强;酒黄芩缓和苦寒之性,用于上焦肺热及四肢肌肉之湿热;黄芩炭以清热止血为主。

4、从现有研究结果说明马钱子砂烫、苦杏仁燀制可降低毒性、保证用药安全有效的科学内涵马钱子:经砂烫后,其所含的士的宁碱、马钱子碱分别转化成异士的宁碱和异马钱子碱及其它们的氮氧化物;被转化成的这些异型结构和氮氧化合物毒性变小,且保留了或增强了某些生物活性。

苦杏仁:苦杏仁炮制后,可起到破坏苦杏仁分解酶,保存苦杏仁苷的作用;并使其内服后苦~苷只在胃酸的作用下缓慢分解产生适量HCN起到止咳平喘作用,不致引起中毒。

4.5、川乌、巴豆供内服时应如何炮制,从现代科学角度说明其炮制减毒机制(1)川乌:蒸制或煮制;通过加水,加热处理,使极毒的双酯型生物碱水解为苯甲酰单酯型生物碱,进一步水解为毒性极少甚至无毒的胺醇型生物碱;或脂肪酰基取代乌头碱C8-OH上乙酰基,生成脂碱。

(2)巴豆:压油制霜或淀粉稀释制霜;巴豆主含巴豆油,巴豆油为其有效和有毒成分,尚含巴豆毒素,加热可破坏巴豆毒素,制霜可控制巴豆油含量,保证用药的安全有效。

中药炮制学重点总结

中药炮制学重点总结

中药炮制学重点总结一、中药炮制的概念和意义1.1 中药炮制的定义1.2 中药炮制的历史渊源1.3 中药炮制的意义和作用二、中药炮制的原则和方法2.1 中药炮制的基本原则2.2 中药炮制的方法分类2.2.1 煎煮类方法2.2.2 蒸制类方法2.2.3 炒炸类方法2.2.4 水洗类方法2.2.5 气蒸类方法三、中药炮制中的关键技术3.1 温度控制技术3.1.1 煎煮温度控制3.1.2 蒸制温度控制3.1.3 炒炸温度控制3.1.4 水洗温度控制3.1.5 气蒸温度控制3.2 时间控制技术3.2.1 煎煮时间控制3.2.2 蒸制时间控制3.2.3 炒炸时间控制3.2.4 水洗时间控制3.2.5 气蒸时间控制3.3 研究方法和质量控制3.3.1 中药炮制研究方法3.3.2 中药炮制质量控制四、中药炮制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4.1 炮制工艺不当引起的问题4.1.1 煎煮工艺不当的问题及解决方法4.1.2 蒸制工艺不当的问题及解决方法4.1.3 炒炸工艺不当的问题及解决方法4.1.4 水洗工艺不当的问题及解决方法4.1.5 气蒸工艺不当的问题及解决方法4.2 中药材质量问题及炮制对质量的影响4.2.1 质量问题分析4.2.2 炮制对质量的影响及控制方法五、中药炮制的发展和前景展望5.1 中药炮制技术的发展历程5.2 中药炮制产业的现状和问题5.3 中药炮制的未来发展趋势以上是对中药炮制学重点的总结,从概念、原则、方法、关键技术、问题与解决方法、质量控制以及发展与前景等多个层面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中药炮制学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和掌握中药炮制学的知识对于保证中药的质量和疗效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进步,中药炮制技术也将不断发展和创新,为中药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中药炮制学复习重点

中药炮制学复习重点

炮制复习第一章炮制绪论中药炮制——是根据中医药理论,依照辩证施治用药的要求和药物自身性质,以及调剂、制剂的不同要求,采取的一项制药技术。

历史又称炮炙、修治、修事、修制、合和、合药、制药、治、制、制造等。

今多用“炮制”和“炮炙”。

中药炮制学——专门研究中药炮制理论、工艺、规格标准、历史沿革及其发展方向的学科。

中药炮制的起源:中药的发现和应用,火的出现和应用,酒和陶器的发明和应用。

我国古代炮制专著。

南北朝刘宋时代·雷敩《雷公炮炙论》——总结前人的炮制经验撰写而成的。

为我国医药史上的第一部制药(炮制)专著。

明·缪希雍《炮炙大法》——为我国医药史上第二部炮制专著。

收录药物439种,将前人的炮制方法归纳了雷公炮炙十七法。

清·张仲岩《修事指南》——为我国医药史上第三部炮制专著。

收录药物232种中药炮制的分类1.雷公炮炙十七法:炮、爁、煿、炙、煨、炒、煅、炼、制、度、飞、伏、镑、摋、日煞、曝、露。

2.三类分类法:水制、火制、水火共制(药典方法:净制、切制、炮炙)五类分类法:三类 + 修制、其他制法六类分类法:五类+切制3.本草学分类法:药用部位(根、茎、叶)…4.工艺与辅料相结合分类法:炒、炙法第二章中药炮制基本理论中药炮制原则:运用中药七情合和的配伍理论,选择炮制方法和辅料,依据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者补之,实则泻之,以恢复人体阴阳平衡。

制则:相反为制:指用药性相对立的辅料或药物来制约偏性或改变药性。

如酒制黄连缓和其苦寒性相资为制:指用药性相似的辅料、药物或某种炮制方法来增强药效。

如米炒党参增强补脾止泻作用。

相畏为制:指用利用某种辅料或药物来炮制某药物,以制约其毒副作用。

如白矾制天南星降毒。

相恶为制:是中药配伍“相恶”的延伸应用。

指两种药物合用,一种药物能使另一种药物作用降低或功效丧失。

如米泔水制苍术缓和其燥烈性。

相喜为制:指用某种辅料或中药炮制,改善中药的形色气味,提高患者的信任感和接受度,利于服用,发挥药效,增加商品价值,如酒蒸紫河车,去除气味。

中药炮制学重点总结

中药炮制学重点总结

第一章序论第一节概述一、中药炮制的基本概念1、中药炮制按照中医药理论,根据药材自身性质,以及调剂、制剂和临床应用的需要,所采取的一项制药技术。

历史又称炮炙、修治、修事、修制等。

2、中药炮制学专门研究中药炮制理论、工艺、规格、质量标准、历史沿革及其发展方向的学科。

二、中药炮制的基本任务1、探讨炮制原理及理论*炮制原理:药物炮制的科学依据和药物炮制的作用。

在一定工艺条件下,药物在炮制过程中产生的理化变化,以及由此产生的药理作用改变和这些作用改变所产生的临床意义,从而对炮制方法作出一定的科学评价。

2、改进炮制工艺*科学、简单工艺——机械化、标准化、程控化3、制定饮片质量标准*系统、规范、科学、客观、现代根据饮片的特点,制定具体检测项目。

三、中药炮制学的特点1.对单位味中药进行炮制,临床用药是复方2.是工艺课,实践先于理论3.直接观察效果不容易4.炮制工艺要求依法炮制第二节中药炮制的起源与发展一、中药炮制的起源:1.起源于用药实践历史可追溯到原始社会。

人类为了服用药物,需要对其进行必要的处理,如洗净、劈开、打碎、用牙齿咬成碎粒等,这样就产生了中药炮制的萌芽(净制、切制)。

2.火的发现是中药炮制形成的关键3.酒的发明与应用丰富了用药经验,酒作为辅料被应用于炮制药物,充实了中药炮制内容(辅料制)。

此时,为中药炮制形成具备了条件。

4.陶器的发明与应用如砂锅、陶罐等烹饪器和储存器的发明为早期中药炮制的蒸法、煮制尖、煅制法以及存放中药汤剂等创造了必要的工具条件。

丰富与拓展了炮制的内容。

二、我国古代三部炮制专著的名称、成书年代及作者①《雷公炮炙论》南北朝刘宋时代我国第一部炮制专著。

②《炮炙大法》明代缪希雍第二部炮制专著③《修事指南》清代张仲岩第三部炮制专著。

第二章中药炮制与临床疗效第一节炮制是中医用药的特点1.中医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是指导中医临床施治的基础。

2.中药成分复杂,常一药多效。

3.炮制品种的选用,应明确体现辨证施治的特点第二节炮制方法与临床疗效的关系一、净制与临床疗效1.清除杂质;2.去除非药用部位,如:菟丝子,含有约18.0%的泥沙;3.各个部位作用不同,若一并入药,则难于达到治疗的目的;如:麻黄—茎与根作用不同。

中药炮制复习重点总结

中药炮制复习重点总结

24 渗析制霜法:药物与辅料经过加工析出细小结晶的方法。
25 心:心一般指根类药物的木质部或种子类药物的胚芽。 26 去心:指去除根的木质部和枯朽部分、种子的胚芽等。 27提净法:某些矿物药,特别是一些可溶性无机盐类药物,经过溶解,过滤,除净杂质后, 再进行重结晶,以进一步提纯药物。
28 土炒:土炒是将净药材与灶心土(伏龙肝)拌炒的方法。 29 饮片古称咀片,是指直接供中医临床调配处方或中成药生产用的所有药物. 29、三类分类法:它是明代陈嘉谟提出的,即以水制、火制、水火共制为纲,统领各种中 药的炮制,此法能反映炮制的特色,但不能包括炮制的全部内容。
性,或减轻副作用,或影响主药的理化性质.
19 酒炙法:将净选或切制后的药物,加入一定量酒拌炒的方法。
20 伤水:伤水是指药材吸水过多,成分流失的现象。 21 扣锅锻:药物在高温缺氧条件下煅烧成炭的方法。又称密闭煅、闷煅、暗煅。
22 切制法: 23 去油制霜法:药物经过适当加热去油制成松散粉末的方法。
30、五类分类法:包括它修治、水制、火制、水火共制、其他制法(不水火制),基本概括 了所有的炮制方法,较系统的反映药物的炮制工艺,而且能更有效的指导生产实际。
31.看水性:检查药材在水处理过程中的软化程度,即检查药材的吸水量。 二、简答题 1、简述中药炮制发展的四个时期。 中药炮制的发展大致可分为四个时期: 春秋战国至宋代(公元前 5 世纪至公元 12 世纪),是中药炮制技术的起始和形成时期; 金元、明时期(公元 13 世纪至 16 世纪),是炮制理论的形成时期; 清代(公元 17 世纪至 18 世纪),是炮制品种和技术的扩大应用时期; 现代(公元 19 世纪以后),是炮制振兴、发展时期。 2、明代陈嘉谟对中药炮制有何主要概括论述? 陈嘉谟在《本草蒙筌》的“制造资水火”中指出:“凡药制造,贵在适中,不及则功效难 求,太过则气味反失……匪故巧弄,各有意存。酒制升提,姜制发散,人盐走肾脏,仍仗 软坚,用醋注肝经且资住痛,童便制除劣性降下,米泔制去燥性和中,乳制滋润回枯助生 阴血,蜜制甘缓难化增益元阳,陈壁土制窃真气骤补中焦,麦麸皮制抑酷性勿伤上膈,乌 豆汤、甘草汤渍曝并解毒致令平和,羊酥油、猪脂油涂烧,咸渗骨容易脆断,有剜去瓤免 胀,有抽去心除烦……”第一次系统概括了辅料炮制的原则。 3、临床选用中药饮片的规则(掌握炮制品的特点,考虑组方意图) (1、质地极其致密、坚实的木质类及动物骨、角类药材,宜切极薄片,如羚羊角、苏木、 降香等

中药炮制学复习要点

中药炮制学复习要点

感谢02留学生金恩廷同学辛苦的整理中药炮制学复习要点名词解释:5个15分1.中药炮制:中药炮制是根据中医理论、中药药性及调剂、制剂的不同需求,对天然的中药材进行特殊加工制作的一项传统制药技术。

2.辅料:是指具有辅助作用的附加物料,它对主药可起协调作用,或增强疗效,或降低毒性,或减轻副作用,或影响主药的理化性质。

3.泛油:即走油,指药物中所含的挥发油、油脂、糖类等,因受热或受潮在表面出现油状物质和返软、发黏、颜色变浑、发出油败气味等现象。

4.对抗同贮: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药物同贮或采用一些有特殊气味的药物同贮而起到抑制虫蛀、霉变的方法。

5.饮片:古称咀片,是指直接供中医临床调配处方或中成药生产用的所有药物。

6.炒炭存性:是指药物炒炭时,大部分炭化,但应保存部份药物固有气味,不能全部炭化,更不能灰化。

7.燀法:将药物置沸水中浸煮短暂时间,取出,分离种皮的方法称为燀法。

8.发芽法:将净选后的新鲜成熟的果实或种子,在一定的温度或湿度条件下,促使萌发幼芽的方法即发芽法。

9.发酵法:经净制或处理后的药物,在一定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由于真菌和酶的催化分解作用,使药物发泡、生衣的方法称为发酵法。

10.提凈法:某些矿物药,特别是一些可溶性无机盐类药物,经过溶解,过滤,除净杂质后,再进行重结晶,以进一歩纯净药物,这种方法称为提净法。

11.水飞法:某些不溶于水的矿物药,利用粗细粉末在水中悬浮性不同,将不溶于水的矿物、贝壳类药物经反复研磨,而分离制备极细腻粉末的方法,称为水飞法。

掌握内容:《黄帝内经素问‧缪刺论》中记载的“燔发”即是血余炭;“治半夏”即是炮制过的半夏张仲景的药物“有须烧炼炮炙,生熟有定”,开创了药物生熟异用学说的先导。

三本炮制专着:第一部南北朝刘宋时雷《雷公炮炙论》第二部明代缪希雍《炮炙大法》第三部清代张仲岩《修事指南》陈嘉谟对炮制的贡献:①归纳了辅料炮制的理论②提出三类分类法:水制、火制、水火共制《本草蒙筌》③提出炮制总则“凡药制造,贵在适中。

中药炮制学重点

中药炮制学重点

名解1.中药炮制学:根据中医药理论,依照辨证施治用药的需要和药物自身性质,以及调剂、制剂的不同要求,所采取的一项制药技术2.水飞法:某些不溶于水的矿物类药物,利用粗细粉末在水中悬浮性不同,将不溶于水的矿物、贝壳类药物经反复研磨,而分离制备极细腻粉末的方法3.饮片:狭义—切制成的片、丝、段、块等形饮片状的中药。

广义—中医理论指导下,供中医临床调配处方或生产中成药用的中药.包括霜、油、片、丝、段、块4.相资为制:用药性相似的辅料(或药物)或某种炮制方法来炮制药物,以增强药效。

5.看水性:检查药材在水处理过程中的软化程度,即检查药材的吸水量。

6.煅淬法将药物按明煅法煅烧至红透后,趁热投入规定的液体辅料(淬液)中浸淬,使之酥脆7.火候:指药物炮制的时间和程度,是药物受热程度、加热时间、火力大小的综合概念,即指在一定工艺条件下药物炮制的质量要求。

8.炒炭存性:炒炭时只能是药物外部碳化,内部人保留其固有的气味,花、叶全草类药物仍可清晰辨别其原型,且勿全部炭化,更不能灰化-9.净制:中药材在切制、炮炙或调配、制剂前,选取规定的药用部分,除去非药用部位、杂质、霉变品、虫蛀品及灰屑等,使药物达到药用纯度标准的处理方法。

10.中药炮制学:专门研究中药炮制理论、工艺、规格、质量标准、历史沿革及其发展方向的学科。

其他:1.我国古代三部炮制专著的成书年代及作者《五十二病方》(春秋战国)最早记载炮制内容的医方书《雷公炮炙论》(南北朝刘宋时代·雷敩,约五世纪)《新修本草》(唐·苏敬,公元659 年)《本草蒙筌》(明•陈嘉谟,1566年)《炮炙大法》(明·缪希雍,1622年)2.中药炮制研究的核心内容是什么?探讨炮制原理研究中药减毒、增效、缓和药性及产生新药效的原理等。

3.炮制的历代称谓: 炮制、炮炙、修治、修事、修制、合和、合药、制药、治、制、制造等4.a.中药炮制对中药药性的影响包括那几方面?对四气五味的影响;对升降沉浮的影响;对归经的影响;对中药毒性的影响b.炮制对药理化性质产生影响的三个主要因素(加热处理,水处理和辅料处理)5.中药炮制的目的,各举三例说明一、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马钱子、苍耳子、川乌二、改变或缓和药物的性能:密炙麻黄、酒炙黄连、大黄酒炙三、增强药物疗效:王不流行、杜仲盐炙、醋制柴胡四、改变或增强药物作用的趋向:酒大黄、炒莱菔子五、改变药物作用部位或增强对某部位的作用:砂仁盐制、醋制柴胡六、便于调剂和制剂:当归片、麻黄段、厚朴丝七、洁净药物,利于贮藏保管:蒸桑螵蛸、黄芩、天麻八、矫臭矫味,利于服用:紫河车、乳香、刺猬皮九、制备新药:血余炭6.a)中药常用炮制辅料,各种炮制辅料的作用及炮制作用,适用于炮制哪些药物液体辅料固体辅料b)对含生物碱的中药常用哪些辅料炮制------酒、醋等7.”凡药制造,贵在适中,不及则功效难求,太过则气味反失”一话是谁提出的(陈嘉谟)8.归纳“雷公炮制十七法“的作者炮、爁、煿、炙、煨、炒、煅、炼、制、度、飞、伏、镑、摋、日煞(晒)、曝、露。

中药炮制复习重点总结

中药炮制复习重点总结

中药炮制复习重点总结一、名词解释1、制霜法:药物经过去油制成松散粉末或析出细小结晶或升华,煎熬成粉渣的方法、2、炙法:将选净或切制后的药物,加入一定量的液体辅料拌炒,使辅料逐渐渗人药物组织4、相畏为制:利用某种辅料来炮制药物,以制约该药物的毒副作用,例如:生姜制半夏5、发芽法:将净选后的新鲜成熟的果实或种子,在一定的温度或湿度条件下,促使萌发幼芽的方法。

6、发酵法:经净制或处理后的药物,在一定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由于真菌和酶的催化分解作用,使药物发泡、生衣的方法。

7、水飞法:某些不溶于水的矿物质,利用粗细粉末在水中悬浮性不同,将不溶于水的矿物,贝壳类药物经反复研磨,而分离制备极细腻粉末的方法。

8、煅法:将药物直接放于无烟炉火中或适当的耐火容器内煅烧的一种方法、9、风化:指某些含有结晶水的矿物药,经风吹日晒或过分干燥而逐渐失去结晶水成为粉末的现象。

10、泛油即走油,指药物中所含的挥发油、油脂、糖类等,因受热或受潮在表面出现油状物质和质地返软、发黏、颜色变浑,发出油败气味的现象。

11、相资为制:用药性相似的辅料或某种炮制方法来增强药效,例如盐水制知母12、炒炭存性:是指药物炒炭时,走部分炭化,但应保存部份药物固有气味,不能全部炭化,更不能灰化。

13、煅淬法:将药物在高温有氧条件下煅烧至红透后,立即投入规定的液体辅料中骤然冷却的方法。

14、对抗: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药物同贮或采用一些有特殊气味的药物同贮而起到抑制虫蛀,霉变的方法。

15煨法:将药物用湿面或湿纸包裹,置于加热的滑石粉中,或将药物置于加热的麦麸中,或将药物铺摊吸油纸上,层层隔纸加热,以除去部分油质16蜜炙法:将净选或切制后的药物,加入一定量炼蜜拌炒的方法。

17燀法:将药物置沸水中浸煮短暂时问,取出,分离种皮的方法。

18辅料:是指具有辅助作用的附加物料,它对主药可起协调作用,或增强疗效,或降低毒性,或减轻副作用,或影响主药的理化性质、19酒炙法:将净选或切制后的药物,加入一定量酒拌炒的方法。

中药炮制学知识点总结

中药炮制学知识点总结

中药炮制学知识点总结1. 药材的采集中药材采集是中药炮制学的第一步,是中药制品加工的起点。

药材的采集应该选择在药用植物生长的最佳季节,通常是春季、夏季或秋季。

采收的时间应该避开阴雨天气和露水时间,以免影响药材的质量。

在采收过程中,应该选择成熟的药材,避免采收过期或未成熟的药材。

同时,在采集过程中应该避免损伤药材的根、茎、叶和花,防止对药材的质量造成影响。

2. 药材的鉴别药材的鉴别是中药炮制学的重要环节,是确保中药品质的前提条件。

药材的鉴别应该从外观、性状、气味、味道等方面进行综合鉴别,同时应该结合药材的产地、采收季节、保存状态等因素进行判断。

在鉴别的过程中,应该尽量避免使用单一的鉴别方法,而是应该采用多种鉴别方法相互印证,以确保鉴别的准确性。

3. 药材的贮藏药材的贮藏是中药炮制学的重要环节,是保证中药品质的关键环节。

药材在贮藏过程中,应该选择干燥、通风、避光、避潮的环境条件。

同时,应该防止虫蛀、发霉、霉变等现象的产生,保证药材的长期保存。

在贮藏过程中,应该对药材进行定期检查,及时清除已经有虫蛀、霉变的药材,以保证药材的质量。

4. 药材的加工药材的加工是中药炮制学中的重要环节,是将采集的生药材进行初步处理,使之适宜于中药制品的炮制加工。

药材的加工可以包括粉碎、碾磨、切片、研磨、蒸煮等过程,具体的加工方法根据药材的性质和制剂的要求进行选择。

在加工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加工的力度、时间、温度等因素,以确保加工的过程不会对药材的有效成分产生影响。

5. 药材的炮制药材的炮制是中药炮制学中的核心环节,是将加工好的药材进行配比、炮制加工,加工成成品中药制品。

炮制的方法根据具体的中药制剂和药材的性质进行选择,通常包括炖煮、水煎、蒸馏等方法。

在炮制的过程中,应该注意控制炮制的时间、温度、湿度等因素,以确保中药制品的质量和疗效。

中药炮制学是中医药学中一个重要的学科,具有深厚的历史和理论基础。

中药炮制学涉及的内容广泛,包括药材的采集、鉴别、贮藏、加工、炮制等各个环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药炮制学第一节概述中药必须经过炮制之后才能入药,这是中医用药的特点之一。

中药炮制是根据中医药理论,依照辩证施治用药的需要和药物自身性质,以及调剂、制剂的不同要求,所采取的一项制药技术。

中药炮制学是专门研究中药炮制理论、工艺、规格标准、历史沿革及其发展方向的学科。

上述概念可在A型题和X型题中出现。

汉代所说的“角发”“燔治”即是最早的炭药——血余炭。

“口父咀”即是当时的切制饮片。

到刘宋时代,雷敩撰成《雷公炮炙论》,是我国第一部炮制专著。

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载药1892种,其中有330味中药记有“修治”专项。

明代缪希雍撰的《炮炙大法》是我国第二部炮制专著,并将前人的炮制方法归纳为:雷公炮炙十七法。

清代张仲岩著《修事指南》为我国第三部炮制专著,其中多源于《证类本草》和《本草纲目》,张氏认为炮制在中医药学中非常重要,他说:“炮制不明,药性不确,则汤方无准而病症无验也”。

多出A 或B型题。

第二节中药炮制与临床疗效及其对药性的影响1.中药炮制与临床疗效中药炮制是中医长期临床用药经验的总结。

炮制工艺的确定应以临床需求为依据。

炮制工艺是否合理、方法是否恰当,直接影响到临床疗效。

中药的净制、切制、加热炮制与加辅料制均可影响临床疗效。

加热是中药炮制的重要手段,其中炒制、煅制应用广泛。

许多中药经炒制后,可杀酶保苷,如芥子,牛蒡子等;煅制常用于处理矿物药,动物甲壳及化石类药物,能使质脆易碎,而且作用也会发生变化。

如白矾煅后燥湿、收敛作用增强。

血余煅炭后能止血。

川乌、草乌加热煮制后,其毒性显著降低,保证了临床用药安全有效。

中药经辅料制后,在性味、功效、作用趋向归经和毒副作用方面都会发生某些变化,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疗效。

多出X型题。

2.炮制对药性的影响炮制对药性的影响包括对性味、升降浮沉、归经、毒性的影响等。

(1)炮制对四气五味的影响一是通过“反制”纠正药物过偏之性,以缓和药性。

如栀子姜汁制后,能降低苦寒之性,以免伤中;二是通过“从制”,使药物的性味增强,增强疗效。

如胆汁制黄连,增强黄连苦寒之性,所谓寒者益寒;酒制仙茅,增强仙茅温肾壮阳作用,所谓热者益热;三是通过炮制,改变药性,扩大药物的用途。

如天南星辛温,善于燥湿化痰,祛风止痉;加胆汁制成胆南星,则性味转为苦凉,具有清热化痰,熄风定惊的功效。

多出X型题或A、B型题。

(2)炮制对升降浮沉的影响药物经炮制后,可改变其作用趋向,如酒制引药上行,盐炙引药下行入肾经。

多出A或B型题。

(3)炮制对归经的影响中药炮制很多都是以归经理论作指导的,特别是用某些辅料炮制药物,如醋制入肝经,蜜制入脾经,盐制入肾经等。

多出A型题或B型题。

(4)炮制对毒性的影响去毒常用的炮制方法有净制、水泡漂、水飞、加热、加辅料处理、去油制霜等。

具有毒性的中药经炮制均可降低毒性。

多出X型题。

第三节中药炮制的目的及对药物理化性质的影响(一)中药炮制的目的中药炮制的目的是多方面的,往往一种炮制方法或者炮制一种药物,同时具有几方面的目的,这些虽有主次之分,但彼此之间又有密切的联系。

多出A或X型题。

答这部分的题目首先要结合中药学知识,熟悉药物的性味,为正确选择提供知识基础。

1. 有毒中药炮制均可降低毒性,如川乌、半夏、马钱子等;有些毒性药物炮制除降低毒性外,还可缓和药性,如甘遂、芫花醋炙,巴豆制霜均可缓和泻下作用。

2. 有副作用的药物炮制均可消除或减弱副作用,如柏子仁具有宁心安神、润肠通便等作用,生品服后产生滑肠致泻的作用,通过去油制霜炮制后即消除了致泻的副作用;瓜蒌仁制霜、马兜铃蜜炙可消除令人呕吐的副作用;厚朴姜炙、黄精蒸制可消除对咽喉的刺激性。

3. 改变药性生品、制品药性不同,临床应用各异。

如蒲黄生用性滑,活血化瘀,炒炭后性涩,止血;生甘草性凉,清热解毒,蜜炙后性温,能补中益气;生地黄性寒,清热凉血,熟地黄性温,滋阴补血;何首乌生用。

4.药性峻烈的药物经炮制可缓和药性。

如麻黄生用辛散解表发汗作用较强,蜜制后辛散作用缓和,发汗力减弱,而止咳平喘作用增强;苍术、枳壳麸炒缓和燥性;槐花炒黄、黄连酒炙、大黄酒炙缓和苦寒之性;牛蒡子炒黄缓和寒滑之性等。

5. 增强药物疗效可通过炮制后改变药物质地,使其质地酥脆、易于粉碎、利于成分的煎出而提高疗效。

如种子类药物炒黄;质地坚硬的矿物药、贝壳类煅制。

还可借助辅料的作用增强疗效,如蜜炙款冬花、紫菀等,由于蜂蜜的协同作用,可增强其润肺止咳作用;羊脂炙淫羊藿可增强其治疗阳痿的效能;胆汁制南星能增强其镇惊作用。

6.改变或增强药物作用的部位和趋向通过炮制可引药入经,改变作用部位及趋向。

如大黄酒炙能引药上行;柴胡、香附等经醋制后有助于引药入肝;小茴香、橘核等经盐制后,有助于引药入肾。

7.便于调剂和制剂矿物类、贝壳类及动物骨甲类药物,必须经过煅、煅淬、砂烫等,使其质地变为酥脆,易于粉碎及煎出有效成分。

8.有利于贮藏及保存药效(1)药物经过干燥处理,使药物含水量降低,避免霉烂变质,有利于贮存。

(2)一些昆虫类、动物类药物经过热处理,如蒸、炒等能杀死虫卵,防止孵化,便于贮存,如桑螵蛸等。

(3)植物种子类药物经过蒸、炒、燀等的加热处理,能终止种子发芽,便于贮存而不变质,如苏子、莱菔子等。

(4)加热处理可杀酶保苷,如黄芩、杏仁等。

9.矫味矫臭,利于服用动物类药物或其他有特殊臭味的药物,炮制后均能起到矫味矫臭的效果,如酒制乌梢蛇、紫河车、麸炒僵蚕、椿根皮,醋制乳香、没药,长流水漂洗人中白等。

10.提高药物净度,确保用药质量这是药物炮制的共同目的。

如种子类药物要去沙土、杂质,根类药物要去芦头,皮类药物要去粗皮等。

(二)炮制对药物理化性质的影响药物的理化性质是药物发挥临床作用的基础。

中药的化学成分组成相当复杂,经炮制后,由于加热、水浸及酒、醋、药汁等辅料处理,使中药的化学成分发生一系列的量变或质变。

炮制对主要活性成分的影响,应先了解各类成分的性质,再决定采取什么炮制方法以减少有效成分流失,提高溶出率,增强疗效;如何使有毒成分含量降低,保证用药安全。

1.炮制对含生物碱类药物的影响(1)辅料制常用酒和醋等作为炮制辅料,以提高溶出。

如醋制延胡索,使原以游离形式存在植物中、难溶于水的止痛和镇静有效成分延胡索乙素和延胡索丑素等,与醋酸结合生成醋酸盐,易溶于水,从而增强止痛效果。

(2)水处理小分子生物碱如槟榔碱,一些季铵类生物碱如小檗碱也能溶于水,应尽量减少与水接触时间,以免生物碱损失。

(3)加热草乌中剧毒的乌头碱在高温条件下水解成毒性小得多的乌头原碱;马钱子中的士的宁在加热条件下转变为毒性较小的异士的宁及其氮氧化合物等,可保证临床用药安全有效。

石榴皮、龙胆草、山豆根等,其所含有效物质生物碱遇热活性降低,影响疗效,以生用为宜。

2.炮制对含苷类药物的影响苷类一般易溶于水或乙醇中。

酒作为炮制常用辅料,可提高含苷药物的溶解度,而增强疗效。

处理时尽量少泡多润,以免溶解于水或发生水解而受损失,如大黄、甘草、秦皮等。

含苷类成分的药物通常同时含有相应的分解酶,在一定温度和湿度条件下可被相应的酶所水解,从而使有效成分减少,影响疗效,如槐花、苦杏仁、黄芩等。

含苷类药物常用炒、蒸、烘、燀等加热处理的方法破坏或抑制酶的活性,达到保证药物疗效的目的。

3.炮制对含挥发油类药物的影响含挥发油的药材应及时加工处理,干燥宜阴干,对加热处理尤须注意。

苍术经炮制后除去部分挥发油,可以降低其燥性。

乳香所含挥发油具有明显的毒性和强烈的刺激性,通过炮制后可大部分除去,有利于临床应用。

荆芥炒炭后,挥发油产生9种生荆芥油所没有的成分,并且具有止血作用。

4.炮制对含鞣质类药物的影响鞣质易溶于水,尤其易溶于热水,在炮制过程中用水处理时要格外注意。

鞣质对热较稳定,经高温处理一般变化不大。

5.炮制对含有机酸类药物的影响低分子的有机酸大多能溶于水,水浸制应尽量少泡多润;具有强烈酸性的有机酸,对口腔、胃刺激性大,经过热处理,可破坏一部分以适应临床需要,如焦山楂。

含有机酸的药物往往和含有生物碱的药物共制,以增强生物碱的溶解度,增强疗效,如吴茱萸制黄连。

6.炮制对含油脂类药物的影响脂肪油通常有润肠致泻作用。

有的油脂有毒,为了防止其作用过猛而引起呕吐等副作用,往往采取不同方法进行加工炮制,如柏子仁去油制霜降低滑肠作用;千金子去油制霜以减小毒性,使药力缓和;瓜蒌仁去油制霜以除令人恶心呕吐之弊,更适应于脾胃虚弱者;巴豆油既是有效成分,又是有毒成分,则宜控制用量,使达适中。

7.炮制对含无机化合物类药物的影响矿物类药物通常采用煅烧或煅红醋淬的方法,除了可改变其物理性状,易于粉碎,有利于有效成分煎出外,也有利于药物在胃肠道吸收,从而增强疗效,如磁石、自然铜、牡蛎等。

某些含结晶水的矿物,经煅制后,失去结晶水而改变药效,如石膏、明矾、寒水石等。

在加热炮制过程中,可改变某些药物的化学成分,产生治疗作用,如炉甘石原来的主要成分为碳酸锌,煅后变为氧化锌,具解毒、明目退翳、收湿止痒等作用。

第四节炮制常用辅料炮制辅料是指具有辅助作用的附加物料,它对主药起到增强疗效或降低毒性,或影响主药理化性质等作用。

常用的辅料分为两大类:液体辅料和固体辅料。

液体辅料主要包括酒、醋、盐水、生姜汁、蜂蜜、甘草汁、黑豆汁、米泔水等。

固体辅料主要包括稻米、麦麸、白矾、豆腐、土、蛤粉、河砂、滑石粉等。

首先要熟悉该辅料对药物有无药性影响,在哪些炮制方法中使用,使用中有何特点,目的是什么。

另外最好结合加辅料炒法和炙法等具体内容来综合记忆。

(一)液体辅料该类辅料须渗入药物组织内部,多以其自身的性质对药物药性产生影响。

1.酒有黄酒、白酒之分。

酒性大热、味甘、辛,能活血通络,祛风散寒,行药势,矫味矫臭。

所含主要成分乙醇是良好的溶酶,药物经酒制后,有助于有效成分的溶出,而增加疗效。

炙药多用黄酒,浸药多用白酒。

性味苦寒的药物酒炙可缓和药性,引药上行,如大黄、黄芩、黄柏等;活血化瘀、祛风通络的药物酒炙可协同增效,如当归、川芎。

有不良嗅味的药物酒炙可矫嗅去腥,如乌梢蛇、紫河车。

酒蒸主要增强药物的补益作用,如女贞子、肉苁蓉等。

2.醋古时称酢、醯、苦酒,常用米醋。

醋性味酸、苦温。

具有引药入肝、理气、止血、行水、消肿、解毒、散瘀止痛、矫味矫臭作用。

同时醋具酸性,能使药物中所含有的游离生物碱等成分结合成盐,增强溶解度而易煎出有效成分,提高疗效,如醋制延胡索等。

药物经醋炙,可引药入肝经,增强疗效,如乳香、三棱醋炙增强活血散瘀止痛作用;柴胡、香附醋炙增强疏肝止痛作用。

峻下逐水药醋炙降低毒性,缓和泻下作用,如甘遂、商陆等。

树脂类、动物粪便类药物醋炙可矫嗅矫味,如五灵脂、乳香、没药。

五味子醋蒸可协同增强酸涩收敛之性。

3.蜂蜜蜂蜜生则性凉,熟则性温,故能补中。

中药炮制常用的是炼蜜,能和药物起协同作用,增强药物疗效,或具解毒、缓和药性、矫味矫臭等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