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都市佛教_辨析_刘旭
刘旭山水画作品欣赏
刘旭山水画作品欣赏
刘旭,1987年生于山东,2010年毕业于北京人文大学艺术系油画专业,现为职业画家。
2010年作品《花卉》获青年美术作品展二等奖等;作品被国内外藏家收藏。
翠壑清流68×68 2012 刘旭叠翠泉声68×100 2013 刘旭鳞
嶺翠微68×68 2012 刘旭清风远壑34×168 2013 刘旭
刘旭具有温和、沉静的个性,身上有一种质朴、平常的气息,喜文房雅玩。
我与他的交流并不算深入,更多看到的是他的作品。
他基本功扎实,立足于传统大脉,主攻小写意青绿山水,已初具面貌,作品阔然明丽,有些出尘脱俗的感觉,又不失一种现代感。
中国的山水画先有设色,后有水墨,刘旭选择这个点,深挖传统,矢志传承发展,凭借他的新视野、新观念,必然会在画法、题材上不断往前推进。
不忘初心,坚守自己的文化理想,真实表达自我的心境,就是自信的表现。
宝君、鸿钧、刘旭的探索都没有偏离中国画的本源,传统让能他们走得更远,可以预期,值得期待。
现代作家新释四题(上)
现代作家新释四题(上)
吴福辉
【期刊名称】《语文知识》
【年(卷),期】2007(000)001
【摘要】本文是为四位现代作家选集所作的序或跋,对朱自清、庐隐、丰子恺、
冯至四位作家的创作,结合编选过程,作了新的阐释。
【总页数】4页(P28-31)
【作者】吴福辉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3.33
【相关文献】
1.现代小说家新释五题 [J], 吴福辉
2.作家传记研究的新突破——评朱旭晨《秋水斜阳芳菲度——中国现代女作家传
记研究》 [J], 全展
3.现代审美精神的张扬与新的文体意识的崛起——"第四代"报告文学作家创作论[J], 张瑷
4.现代作家新释四题(下) [J], 吴福辉
5.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综述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湖湘文化通论期末复习重点
《湖湘文化通论》期末复习重点考试题型:1、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选择题说明:考查各章节细微知识点,比如:1)、佛教传入中国始于西汉;传入湖南始于()时期。
A、晋代B、南北朝C、唐代D、三国答案:A2)、“汉魏最初名胜,湖湘第一道场”这幅对联指的是()。
A、麓山寺B、般若寺C、开福寺D、密印寺答案:A3)、中国佛教禅宗肇端于从印度来华的达摩禅师,下传五代,至六祖()始正式成立,他提出了即心成佛的“顿悟”思想,被佛教界誉为“南能北秀”。
A、希迁B、慧能C、怀让D、慧可答案:B2、简答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
简答题主要考查对教材各章节重点内容的记忆,如:1)、简述湖湘古代文学的成就。
2)、湖湘著名的教育家有哪些?3、论述题,一题,35分。
论述题说明主要要求对文化现象进行分析,评价.如:1)、湖湘文化是否属于楚文化的分支?2)、湖湘文化有哪些优良传统?有哪些负面影响?如何在今天发扬这些传统?3、综合论述题(每题35分,共35分)对于论述题,关键是要给出自己的观点并要加以说明。
在以往的考试中,经常有同学只写上很少几行字,这样得分会很低。
因为论述题重在论述,记分标准一般都是观点40%,论述60%。
问答思考题中分析的比重也达到50%考试范围:复习重点:1,文化的内涵与湖湘文化的内涵(形考册P1)2,湖南自然地理环境对湖湘文化的影响(课本P79)就空间而言,湖南三面环山,一面临水,是一块马蹄形的地域。
后有重山,前有大泽,在古代相对于中原地区来说是信息比较闭塞的地方,但另一方面又是“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的地方。
环境的艰苦,锻炼了人的坚强勇毅的性格。
环境的闭塞,培育了人的独立思考,不随人俯仰的精神。
古人所谓“深山大泽,实产龙蛇”,即此之谓。
从时间来看,楚人含有古蛮族的血统,后与炎黄文化融合,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接受了中原文化的影响,又保有蛮族文化生猛雄健的遗绪。
而地域的封闭性,更使这种独特的基因得以绵延不绝。
佛教和道教的比较研究
佛教和道教的比较研究佛教和道教是中国传统的两大宗教,它们源远流长,影响至今。
然而,对于它们的比较研究,我们却往往一知半解。
本文将从佛教和道教的起源、信仰中心、思想体系和实践方法等方面进行比较研究,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这两大宗教。
起源与发展佛教源于印度,公元前6世纪,释迦牟尼在印度尼泊尔边境降生,成为佛教创始人。
随着历史的演进,佛教传到中国后,形成了新的佛教文化,形成了汉传佛教。
而道教则起源于中国,由于无法确定其创始人以及具体的创始时间,道教得以发展为一种民间宗教,其影响也为中国文化所承认。
信仰中心佛教信仰中心是佛陀,佛教徒信仰佛陀是一位德行高尚、智慧博大、拯救世人的宏伟伟人。
而道教信仰中心则是道家文化的创始人老子,老子曾表述过“道”和“德”的理论思想,并将这种道统持续地延伸下去。
思想体系佛教的基本教义为“四谛”,即“苦、集、灭、道”,主张通过尽量减少人的贪欲、嗔怒和愚痴来达到解脱。
佛教的中心思想是"缘起性空",所有的事物都是有缘、有因缘、环环相扣的。
而道教则主张“道”,认为万事万物都来源于道,通过炼丹功法和内丹修炼,让自己达到“身轻、神清、不老、不死”的境界。
实践方法佛教实践方法主要有行善积德、念佛和打坐,其中打坐是重要的修行方法,通过打坐让内心变得平静,达到某种境界。
道教则主要通过外丹修炼和内丹修炼的方法,此外,道教中的养生功法和武术内功也是重要的实践方法。
总结佛教和道教虽然在起源、信仰中心、思想体系和实践方法等方面存在着许多差异。
但是,它们都是在追求人类的精神境界和超脱肉身的道路上,在不同时期、不同背景下,创造出一种联系人类的文化和思想。
同时,佛教与道教相互交融,学习了对方的优点,一直都在共同受益和发展,二者也有许多相通之处,比如对人性的极致追求和对道德的卓越追求等等。
总之,我们应该尊重、理解和珍视两种宗教的文化传承,同时可以借鉴它们的优点和精华,以共同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和繁荣。
2013--2014学年第二学期广州校区公选课
经济贸易学院 经济贸易学院 经济贸易学院 经济贸易学院 经济贸易学院 经济贸易学院 经济贸易学院 法学院 法学院 法学院 法学院 法学院 法学院 法学院 法学院 法学院 地理与旅游学院 地理与旅游学院 地理与旅游学院 地理与旅游学院 地理与旅游学院 地理与旅游学院 公共管理学院 公共管理学院 公共管理学院 地理与旅游学院 地理与旅游学院 地理与旅游学院 地理与旅游学院 地理与旅游学院 地理与旅游学院 地理与旅游学院 地理与旅游学院 地理与旅游学院 地理与旅游学院 地理与旅游学院
贺骁 吕瑛 吕瑛 吕瑛 吕瑛 吕瑛 吕瑛 冯金文 冯金文 冯金文 何缨 熊育辉 熊育辉 刘红 刘红 谢雄伟 张玲 张玲 张玲 张玲 张玲 张玲 尹来盛 尹来盛 张浩然 阎伍玖 阎伍玖 叶浩 叶浩 黄燕 黄燕 黄燕 黄燕 黄燕 黄燕 阎伍玖
周三第7,8节{第1-16周} 周四第7,8节{第1-8周} 周三第7,8节{第1-8周} 周三第5,6节{第1-8周} 周一第7,8节{第1-8周} 周一第5,6节{第1-8周} 周四第5,6节{第1-8周} 周一第5,6节{第1-16周} 周一第7,8节{第1-16周} 周一第9,10节{第1-16周} 周四第9,10节{第1-16周} 周四第5,6节{第1-16周} 周四第7,8节{第1-16周} 周四第9,10,11节{第1-16周} 周四第5,6,7节{第1-16周} 周二第9,10,11节{第1-16周} 周四第5,6节{第1-8周} 周四第7,8节{第1-8周} 周四第9,10节{第1-8周} 周四第5,6节{第9-16周} 周四第7,8节{第9-16周} 周四第9,10节{第9-16周} 周四第1,2节{第1-16周} 周四第3,4节{第1-16周} 周一第9,10节{第1-16周} 周一第1,2节{第1-8周} 周一第3,4节{第1-8周} 周三第5,6节{第1-16周} 周三第7,8节{第1-16周} 周四第1,2节{第1-8周} 周四第3,4节{第1-8周} 周四第5,6节{第1-8周} 周四第1,2节{第9-16周} 周四第3,4节{第9-16周} 周四第5,6节{第9-16周} 周一第5,6节{第1-8周}
善道体系 得拥天地人和
善道体系得拥天地人和
刘锐
【期刊名称】《知识经济.中国直销》
【年(卷),期】2012(000)004
【摘要】"凭借我们所依托的事业发展平台以及搭建维系的人脉关系,未来我们必将在行业里大放异彩,创造更多的奇迹,彰显荣耀与辉煌,这是不容怀疑的事实!"谈到未来的发展规划与事业前景,金日科技善道体系两位创始人辛少华、高伟都显得自信满满,坚定的言语背后透露出一份对经营成功的执著与笃定。
【总页数】3页(P73-75)
【作者】刘锐
【作者单位】《知识经济.中国直销》记者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05
【相关文献】
1.基于"天地人三才之道"的植物景观营造理论体系构建——基于"天地人三才之道"的风景园林设计论研究(二) [J], 李树华
2.探索天地人和中庸之道的黄金分割律 [J], 裴雪重
3.天地人和——武学文化中的阴阳之道 [J], 潘霜喜
4.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老子论自我与他人和谐相处之道 [J], 吴先伍
5.善道体系得拥天地人和 [J], 刘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都市佛教之特性及城市居士佛教考察
。实证研究
都市佛教之特性及城市居士佛教考察
金易明
内容提要:笔者由佛教与城市之间的互动性观点,提出两个方面的论证:一、当代
准备了群众基础。
近代“居士佛教”的倡导者和弄潮者,一般具有深厚的文化素养,如杨文会、龚自珍、魏源、 梁启超、谭嗣同等都是领时代之风气者,就是欧阳先生、吕潋、王恩洋等也系当时的学术巨匠。他们 得开放性佛学之熏陶,把佛教精神同民族学术、信仰建设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使佛教在近代社会找到 了自己立足的基础。
三、居士佛教的历史渊源和现实因素
-64・
万方数据
都市佛教之特性及城市居士佛教考察
山居士复兴中国佛教相呼应,奋起复兴印度佛教的元勋,也是两位白衣居士,斯里兰卡的达磨波罗和 印度的安培多格尔。其中,达磨波罗在上海曾与杨仁山居士会晤,得到杨仁山居士的赞助。同时,上 海与南京成为近代中国“居士佛教”的重镇,杨仁山、欧阳渐、吕澈、屈映光、范古农、高鹤年、丁 福保、王一亭、王季同、蒋维乔、江味农、关炯之、简玉阶、方子藩、郭元兴等近现代著名居士,都 具备了既拥有深厚佛学功底,又心怀虔敬信仰,且具有社会贤达身份地位,在社会各界、特别是政界 和现代工商界具有影响力。他们或籍隶江苏,或主要活动于南京、上海两地,成为现代“居士佛教” 的主力军和佛教复兴运动的发轫者。当时中国僧侣改革的领袖太虚大师面对僧制改革的屡屡失败,在 南京支那内学院随欧阳竟无先生等学习,深感僧尼对佛教革新漠不关心且隐有抵触,在《整理僧伽制 度论》中,萌生出建立居士团体以推动佛教改革的设想。 20世纪初,刚起步的民族工商业举步维艰,一些民族工商业者鉴于西方对我国的商品倾销策 略、及外来基督教的压力,纷纷皈依佛教,也纷纷组建或参与到居士团体,以便抗衡。1918年太虚大 师与章太炎、蒋作宾、陈裕时、张謇、王一亭等在上海成立的觉社便是近代居士团体之一,它标志着 佛教通过一大批居士开始同工商业阶层相结合。同年成立的上海居士林,后分为世界佛教居士林和上 海佛教净业社,林长先后由周舜卿、王一亭、聂云台等商界要人担任。1920年,汉口佛僧团成立,商 界著名人士王森甫为会长。该会后改组为汉口佛教正信会,成为独立的居士团体。在上海、武汉的带 动下,全国各省市也相继建立居士林,其中著名的有长沙佛教正信会、在北京成立的华北佛教居士林 等,天津、南京、重庆、成都、福州、香港等地也有类似组织。这些居士团体的成立,对佛教而言, 非凡意义可谓如何估计都不为过。 居士佛教的产生,对佛法教理的诠释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欧阳竞无、吕潋、江味农、韩清净 等一代佛学大师在中国佛教学术界所拥有的地位,至今都难以有人能够望其项背。特别是吕潋先生, 其出色的学术成就,使他享有与当代高僧、学问僧印顺导师齐名的美誉,故在中国佛教学术界有“台 湾有印顺,大陆有吕潋”一说。20世纪50年代前,中国佛教界出现了居士纷纷登堂讲经说法,纷纷伏 案诠释佛意的一道壮观的风景线。众多佛学著作都出自居士界饱学之士的笔端。更有许多学界的佛教 学者纷纷加盟佛学研究领域,如胡适、陈寅恪、梁漱溟、汤用彤等学界泰斗们,在佛学领域留下了非 凡的成果。 “居士佛教”的兴起,与现代中国城市民族工商业的崛起,有着密切的联系。正因为民族工商 业的崛起,一大批具有相当经济实力,经济上独立、信仰上虔诚、造诣上精深,与民间一般信佛居士 迥然不同的特殊居士群体的出现,使居士团体的形成,既有经济能力,也有社会影响力,更有信仰的 力量和精深的佛教造诣。由此,为居士佛教独立于僧团丛林,既准备了经济、社会、信仰等条件,也
佛教哲学考研真题试卷
佛教哲学考研真题试卷1. 简答题(1) 什么是佛教的四谛观?佛教的四谛观是佛陀所提出的基础教义,包括苦谛、集谛、灭谛和道谛。
其中,苦谛指出人类生活的苦难和痛苦,集谛阐明痛苦的根源在于欲望、贪attachment嗔怒ignorancee和无明ignorance,灭谛表明可以通过破除欲望来消除痛苦,而道谛则指引人们通过八正道实现解脱。
(2) 佛教的六度是什么?佛教的六度是佛陀提出的修行方法,包括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和般若智慧。
布施指发散心地,慷慨施与;持戒指遵守戒律,远离恶行;忍辱指忍受一切困难和委屈;精进指勤奋努力,积极修行;禅定指通过冥想达到专注和平静的境地;般若智慧指智慧与悟性,能够洞察一切事物的真相。
(3) 什么是佛教的菩提心?佛教的菩提心指的是一种追求觉悟和利益众生的大慈悲心。
它是佛陀所提倡的修行境界,通过培养慈悲心和智慧,帮助他人实现解脱和觉悟。
菩提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发起菩提心,即发愿成为菩萨帮助众生,二是持菩提心,即在日常生活中无私奉献,利益他人。
2. 论述题佛教哲学与现代社会的关系佛教哲学作为一种古老而丰富的哲学思想体系,与现代社会有着密切的关系。
首先,佛教哲学强调非暴力和解决冲突的方法,对于现代社会中的冲突和暴力问题具有积极的影响。
佛陀教导人们以慈悲心对待他人,通过包容和理解来化解纷争。
这种思想在现代和平与人权的推动中发挥重要作用。
其次,佛教哲学强调对自我和内心的深度觉察,帮助人们减轻压力和焦虑,在面对现代社会的竞争和快节奏生活时提供一种平衡的力量。
此外,佛教对于环保和可持续发展也提出了重要的倡导,呼吁人们尊重自然和生命。
3. 分析题佛教中的中道观念佛教的中道观念是佛陀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旨在超越二元对立和极端的观念。
中道观念强调避免过度执着于任何极端,同时也不屈从于任何极端。
中道观念体现在佛陀的教诲中,如四谛观中的苦谛和道谛之间的关系。
苦谛指出痛苦的存在,但佛陀同时不赞同苦谛的悲观主义观点,而是提出通过克制欲望和修行八正道的方式来实现解脱。
写佛道区别的书
写佛道区别的书
1.《佛祖道影》——虚云大师重辑.中华书局出版
2.《成佛之道》——释印顺著.中华书局出版
3.《佛道散论》——蒙文通著》商务印书馆出版
4.《佛道文学论集》——孙昌武著.中华书局出版
5.《儒佛道思想家与中国思想文化》——洪修平著.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
6.《佛道文化通览》——张映勤著.西藏人民出版社出版
7.《佛教道教传播与中国文化》——刘晓英著.学苑出版社出版
8.《佛道禅心》——云峰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
9.《佛寺道观》——宋相阳著长江出版社出版
10.《佛道人生》——肖惠心著.中国民航出版社出版。
有关佛道之争的书籍
有关佛道之争的书籍
以下是一些关于佛道之争的书籍推荐:
1.《中国佛教史》(王宇堂著):全面探讨了中国佛教的历史发展,包括佛教与道教的关系及争议。
2.《道法与佛法:中国古代道教与佛教的合一与斗争》(杨守业著):详细介绍了中国古代佛教和道教之间的相互影响、合一和分歧。
3.《佛道之争与佛教的传入》(程克明著):通过对佛教传入中国过程中的元素和争议的考察,探讨了佛道之争对佛教传播的影响。
4.《道教史》(《中国文化中的宗教》系列之二)(刘无忌编著):介绍了道教的起源、发展和演变,包括与佛教的交流和互动。
5.《中国哲学史》(第四卷儒道佛三家鼎立)(冯友兰著):从哲学角度探讨了佛教与儒道之间的对立、相互影响和融合。
这些书籍可以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和探索佛道之争这一历史时期的宗教与哲学问题。
中国古代的佛教思想与道教思想
中国古代的佛教思想与道教思想中国古代是一个宗教多元的社会,佛教和道教是两大主要的宗教信仰。
这两种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非常深远,对于人们的世界观、价值观、以及生活方式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本文将从佛教思想和道教思想的起源、主要内容以及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佛教思想佛教起源于公元前6世纪的印度,由于汉代时期与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入的交流,逐渐成为中国古代社会中重要的思想流派之一。
佛教思想强调超脱世俗纷扰,修行追求解脱和涅槃境界。
其核心教义有“四圣谛”、“八正道”等。
1. 四圣谛佛教的四圣谛包括苦谛、集谛、灭谛和道谛。
苦谛指生命中的苦痛和烦恼,集谛表示苦痛由欲望引起,灭谛强调解脱的可能性,而道谛则是通过八正道实现解脱的道路。
2. 八正道八正道是佛教修行的基本准则,分为正见、正思、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和正定八个方面。
通过修行达到道德行为的提升和个人心灵境界的升华。
佛教思想的深入影响使得佛教在中国社会得到广泛传播和接受。
佛教的教义、寺庙等成为了中国古代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了政治、哲学、文学、艺术等多个领域。
二、道教思想道教起源于中国,是中国古代独创的一种哲学思想和修行体系。
道德经是道教的核心经典,道教思想强调顺应自然,追求自由自在的生活。
1. 道道教的核心概念是“道”,指的是宇宙间的自然规律和终极真理。
道教提倡顺应自然,不与之争。
2. 无为而治道教强调无为而治的原则,主张顺其自然,不争不抗,让事物按照自然的发展规律自行进行,不加干预。
道教思想对于中国古代的社会、文化和艺术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在中国历史上,道教曾成为贵族和士人的流行信仰,在政治、军事、文化等领域都有重要地位。
三、佛教思想与道教思想的比较佛教和道教作为中国古代两大主要的宗教信仰,虽然有共通之处,但在思想观念上也存在明显的区别。
1. 世界观比较佛教思想认为世界是三世流转,强调轮回和业力的观念,而道教强调道法自然,追求超越尘世的自由。
清幽圣境宗教名山
清幽圣境宗教名山
佚名
【期刊名称】《浙江林业》
【年(卷),期】2018(0)1
【摘要】浙江的群山中多有宗教名山,它们历史悠久,飘忽着绿野仙踪。
【总页数】2页(P30-31)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新意微妙清幽华滋——著名山水画家林玉宇其人其画 [J], 王术福;
2.领羊吆猪:非战祀和的宗教圣境心结——略论羌族宗教经典《泽基格布》《必格溜》 [J], 赵曦;赵洋
3.宗教圣境与生物多样性保护 [J], 艾菊红
4.高古清幽的天籁之音——走近著名山水画家曹钧 [J], 赵澄
5.齐云山:无双圣境,江南第一名山 [J], 李金妹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了解佛学知识的书籍
了解佛学知识的书籍
佛教是印度发源的一种宗教,所以了解佛学知识,首先需要有一
定的宗教文化背景。
以下是几本介绍佛教背景和佛学思想的著作:
1.《佛教史》:作者是印度学者Hirakawa Akira,全面介绍了佛教的发展历程,涵盖了印度佛教、中原佛教、东亚佛教等重要时期和
地域的发展历史。
读者可以在该书中了解到佛教发展的社会背景、思
想传承和文化传播等方面的知识。
2. 《佛学大辞典》:该书是中国学者所编,收录了大量的佛教
术语、人名和地名等,是一本全面介绍佛学术语的重要工具书。
读者
可以从该书中了解各种佛学术语和概念的含义和起源。
3. 《大正新脩大藏经》:这是佛教最主要的经藏之一,收录了
大量的佛经和经论。
对于想深入了解佛教思想的读者来说,这是一本
不可或缺的参考书。
4.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这是佛教六部经藏之一,也是最重
要的经典之一。
该经以悟空所说的“心经”而著名,是了解佛教中重
要概念如因缘、空、无我等思想的重要读物。
5. 《菩提道次第廣論》:该书是8世纪印度大乘佛教大师阿底
峡耶所著,全面介绍了佛教修行的方法和路径,包括了道之次第、修
習法門、迷誤加持等方面。
该书对于想深入了解佛教修行的读者来说,是一本非常有价值的读物。
都市佛教的实证考察
都市佛教的实证考察作者:张文学来源:《学理论·下》2009年第07期摘要:本文运用田野调查等实证研究方法,以福州开元寺个案,归纳分析都市佛教社会参与的变化,观察都市佛教在社会功能上的转型。
本文对这个问题进行探索,目的是以之为都市佛教在现代社会的存适提供一个个案研究实例的参照。
研究结果表明,以佛教社会学的角度,对僧团进行多学科的个案研究,以反映出都市佛教不断转型的历史轨迹,也是有价值的。
关键词:都市佛教;现代转型;社会功能中图分类号:B94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09)17—0109—03一、問题的缘起都市佛教是相对于山林佛教而言,主要是指生活和修行在都市、以都市为主要宗教活动场所并具备现代社会的社会功能的佛教僧团及其所从事的佛教活动。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佛教跟社会的联系越加紧密,佛教在都市中的影响与作用也日益凸现,都市佛教这一议题也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所以全面把握佛教寺院在都市社会变迁中的现代化特质,从而为都市佛教的现代发展找到一条可能的路径,这对于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笔者认为这里所说的都市佛教不仅指地理位置处于都市之中的佛教寺院,更重要的是它代表着大乘佛教的一种入世的精神与普世的价值,及其在现代都市社会生活中所具有的活力。
有鉴于此,本文将以福州佛教寺庙K寺为个案,运用田野调查资料与相关文献材料,从社会学的角度对当代都市佛教的各种社会功能进行解读与思考,以期对佛教都市化发展中制定合理的策略提供一定的参考。
二、个案基本情况简介福州K寺兴建南朝梁太清年间,距今近1500年历史。
历史上,K寺历经许多天灾人祸,最近的一次是在20世纪中国文化大革命期间,K寺遭到严重破坏。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国范围内大城市的寺院开始陆续恢复开放,K寺也打开在文革中尘封多年的山门。
虽然百废待兴,但因地处都市,享有如经济较发达,人口密集,对外交流等有利条件,K寺适应并逐渐朝向佛教都市化模式发展。
在组织里修行——佛教徒“共修”话语与居士组织的现代性变迁
在组织里修行”佛教徒“共修”话语与居士组织的现代性变迁**摘要:佛教居士组织在现代社会日益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共修”作为一种话语对佛教居士组织的发展影响甚深$本文以某佛学研讨班为个案,描述了佛教徒日常“共修”的自我实践,与佛教居士组织变迁相互关联的过程,此种“共修”话语经由研讨班内的各种仪式内化为佛教徒的日常修行实践,并最终影响到整个佛教居士组织在现代社会的呈现$关键词:共修佛学研讨班居士组织在物质与科技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学佛成为非常困难的事情,因此必须要依靠团体的力量,才能保证道业不失。
的与自我实践不再局限于个体“自学”,其在各种组织里的“共修”越来越大的比重$与之相伴而生的,是各织化程度较高的佛教体的大量涌现$他在大媒、文化、现代技术影响下,呈现样化存在:师或法师供奉而形成的修学中心,以重要寺院山头为依皈的各种读书、学佛,在都涌现的大量“都市佛堂”,以“内观”体验活动为中心的指导中心,定期组织的放生活动小组,以*本文为国家社会基金项目"当代中国都市佛教信众自组织行为研究”(项目编号: 15CZJ024)的阶段性成果$"张蕾蕾,深圳市委党校哲学与文史教研部副教授$窒数生全学(第六辑?......Sociology of Religion(Vol.6)气功、瑜伽、灵修、养生乃至国学等面目岀现的各种有组织活动等$而这相比以为中心学佛的有了很大,形成了更为的佛教居士组织新景观。
文以某研讨班为个案,聚焦当代佛教徒在组织里修行的现象,探讨在现代化、城市化和全球化视野下,佛教徒“共修”的自践与佛教织变迁的相互关联$—关于某研讨班的田野考察之介绍作为本文个案的某研讨班,以学习研讨《菩提道次第广论》(以下简称广论)为主,起源于中国台,20世纪80年代由台师发起并倡议,涉足教育、护生、有机农业等多项公,现已成为影响力遍及全球的佛教团体$90年代传入大陆地区后,他们与多家寺院合作,逐渐在各地建立起为数众多而归属各异的研讨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进行 总结 的条 件 "0¹
金 易 明 :5佛 教 与 城 市 文 明 互 动 性 浅 谈 )
[ 中图分 类号 2 B g.4 2 [ 文献标 识码J A [ 文章编 号 2 04 39一 504 1(20 11)02一 00 62一 06
/ 都市佛 教 0概 念 提 出至 今 已 经 十年 了 , 在 这
新 的发 展机 遇 , 形 成 了富有 生命 力 的 , 与近 现
十年 中 , 佛 教界 ! 学 术界对 /都 市佛教 0的概 念进 行 了广泛 ! 全面 的探讨 , 并 形成 了不 少有价 值 的观 点 和材料 "尽 管 直接 以 /都 市佛 教 0为题 的作 品不算
代都 市特 点及要 求 由僧 团为主 对 市民进行佛 法弘扬 和 开展 宗教 活
动的人 间佛教 " /都市佛教 0 不同于 / 都市中的佛教 0, 它是 /都市 中
的佛 教 0在现 代 社会 的进 一 步发 展 , 它依 / 都 市 中的佛 教 0而得 名 ,
以都 市 为 自己存 续 的基础 空 间, 具有 明显 的现代 性 , 有强 烈的 整体 观念 和组 织观 念 , 发展 目标 明确 , 具 有 广 阔 的视 野 和超 前 的意 识 " / 都 市佛教 0是 / 人 间佛 教 0的一 个组 成 部 分 , 抑 或 是 大 陆 / 人 间佛 教 0在 当代 的一 种具 体表 现 , 是 / 佛 法在 世 间 0的现 实版 " / 都 市佛 教 0与 / 山林佛 教 0构 成 了大 陆 / 人 间 佛 教 0的 全部 内容 " / 都 市佛 教 0概 念提 出已经十年 , 它逐 渐 成 为 学者 重点 关 注 与研 究 的对 象 , 并 由此取 得 了一 系列成 果 " 随 着城 镇化 的普 及 , 将 会有越 来越 多的人加 入到 关 注和研 究 / 都 市
山林佛教而言 , 主要是指生活和修行在都市 !
以都市 为主 要宗教 活动场 所 的佛教 僧 团及 其
所 从事 的佛教 活动 "Á
从上 面对 /都 市佛 教 0的界 说 来看 , 人 们 或说 其是 /活动 0, 或说 其是 佛教 的一个 /类别 0, 或 说其
的 , 无论其 存在 实体 模 式 , 还 是 教 义 学说 , 都
教"
¹
觉 醒 : 5都 市 佛 教 与 社 会 主 义 社 会 相 适 应 内 涵 初 探 6 , 见 中 国 佛教协会 ! 上 海 市 佛 教协 会 编 : 5佛 教 与 社 会 主 义 社 会 相 适 应
研 讨 会 (论 文 集 ) 6"
º
可参 看 释 索 :5都 市 佛 教 的 信 仰 结 构 与 活 动特 点 6, 载 5觉 群 6 第 9 期 ;刘 元 春 : 5社 会 城 市 化 发 展 中 的佛 教信 仰 问题 6, 见 觉
我 们 把 净 化 心 灵 !提 升 人 格 和 贞 定 生 命 作 为对 都 市佛 教 的定 位 , 也 得 以确 立 " 或 者 将 都 市佛教 放 在 整个 佛 教 系统 中加 以定 位 , 则 显然 应 该 说 它 是 人 间佛 教 的 一 个 组 成 部
分 "¾
今还没有一个确切 ! 统一的认识 , 而这正展现了对 都市佛教研究具有的广泛空间 " 0Â正是本着这样
了, 这类. 都 市佛 教 0 与当今 都 市 佛 教 的 含 义 应 该 还 是 有 质 的
区别的 "
令 哲学 关注
代 政 治 !经 济理 念 相 结合 的 !与 都 市 生 活 !伦 所谓 / 都 市 佛教 0是 与 山林 佛 教 ( 乡村 佛
理 规 范相 融合 的都 市佛 教 " 都 市佛 教 以城 市
编 :5都 市 中 的佛 教 6, 北 京 , 宗 教 文 化 出版 社 , 2 "" 4 ) " 本人最 早 于 2 "" o 年 底 在 5都 市 佛 教 与 社 会 主 义社 会 相 适 应 内 涵 初 探 6一 文 中 提 出 此 一 概 念 " 该 文 载 于 中 国 佛 教 协 会 ! 上 海市 佛 教 协 会 编 : 5佛 教 与 社 会 主 义 社 会 相 适 应 研 讨 会 (论 文 集 ) 6, 北京 , 宗 教 文 化 出 版 社 , 2002 " 在 大 陆 的 学 者 中 , 也 有
20 11 年 2 月 第4 3 卷 2 月号
学术 月刊
A ea d e m ie M o n th ly
F eb V o l. 4 3
, 2U l l N o .2
/都市佛教 0 辨析
刘 旭
(复旦 大学 哲学 学院 , 上海 2004 33 )
[摘
要 8/ 都 市佛教 0是 指 以都 市寺 院为 主要 活动 场 所 , 根 据 现
的知识 阶层 为 主干 , 以具有 远见 卓识 !开 阔胸
怀 的高僧 大德 为领 袖 ;依托 于开 放 的 !社会 意 识 活 跃的城 市氛 围 , 倡 导 人 间佛教 . , 注重佛 教 文化 !教 育 !出版 事 业 的拓 展 , 热心 社 会 公
和 谐 的社 会环 境为 其 弘法宗 旨 " À 在 综合 见到 的众 多定 义 的基础 上 , 对 / 都 市佛 教 0取 广 义 的概 念 , 即都市佛 教 是相对 于
起 来 的 "»
都 市佛 教 主要 是 以市 民为 其 传 播 对 象 , 以城 市为 其活 动背 景 的佛 教 " ¼ / 都 市佛教 0是 近来 才 出现 的一个 学术研 究概 念 , 系指 相对 于 农 村 和 山林 一类 佛 教 而 言 的 , 也就 是说 都 市 佛 教 指 的是 处 在 城 市 里 的 一类佛教 " ½
概还 有这 么 几种说 法 :
都 市佛 教 是 相对 于 山林 佛教 而 言 , 主 要 是 指 生活和 修 行在 都 市 !以都 市 为 主 要 宗教 活 动场 所 的佛 教 僧 团及 其 所 从 事 的 佛 教 活 动 "都 市佛 教 的形成 历 史 悠 久 , 它是 随 着 佛 教 的产 生 而产 生 , 伴 随 着佛 教 的发 展 而 发 展
学术月刊 2011 #2
在这个定义中, 第一 , 肯定 /都市佛教 0是 /人 间佛教 0的一种形式 , 必须有明显的人世性格并凸
文化 ! 服务的中心 ;都市具有凝聚 ! 贮存 ! 传递并进
一步发展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的社会功能 , 现代都市则是一个多功能的 ! 综合性的有机体 "
显佛教的超越特性 , 即能通过佛教特有的理念 ! 佛 事仪轨 ! 法师修持 , 甚至梵叹音乐等劝化世人净化
醒 编 : 5都 市 中 的佛 教 6;张 文 学 的硕 士 论 文 : 5都 市 佛 教 的 现
代 转 型 6" » ¼ ½ 业 露 化 :5 浅 议都 市 佛 教 6, 见觉 醒 编 : 5都 市 中的 佛 教 6" 宋 立 道 :5 都 市 佛 教 的 现 代 意 义 6, 见 觉 醒 编 : 5 都 市 中 的 佛
益事 业 " 而且 , 都 市佛 教 一 改 明 清之 际佛 教
只重经 忏 ! 淡 漠 弘法 的 陋 习, 法筵 常 开 不 衰 ,
对广 大教徒进行对机入理的教化;特别是 由 于都市居士普遍具有较高的文化修养和佛学 修养 , 因此居士佛教 的兴盛 , 成为都市佛教 的
重 要特 点 " 总之 , 都 市 佛 教 是适 应 现 代 都 市 社会 的政 治 !经 济 !文 化 和 社 会 伦 理 而 形 成
带有浓厚的都市化特色 " ¹ 即便如此 , 它仍引起了很多人的兴趣 , 并展开了有
意 义的探讨 " º
是 /模式 0 等等 " 总之 , 尚无一致的看法 , 且大多停
留在感性描述的层次 , 较少理性的精确判定 " /关
于都 市佛教的性质 ! 特点 ! 作用及走向等问题 , 至
最近几年 , 关于 /都市佛教 0的性质或 内容 , 大
教)同属于中国佛教体系中的, 以分布于都市 或都市周边的佛教寺 院为载体 的 , 以广大 的
都市及 周 边 市 民 为 信 众 基 础 的 一种 宗 教 活 动 , 其 主要 的功 能 是 满足 都 市 市 民 的精 神 需 求 , 为其 提供 精神 慰藉和 灵魂 板依 , 并 以创 建
平 民为基本信众基础 , 以受过现代文化熏陶
的特点 " 它以一种行业的面貌 出现 , 在都市 中首
题 , 并与当代都市之间有一种动态 的相互关系 , 即
先考虑的是其作为都市 中一员的存在和 发展 问 题 "相对于有组织的 /都市佛教 0, 它更容易受外
界的影响 , 而使 自己的宗 旨难 以贯彻坚持 " 随着
都市现代化步伐的加快 , 都市社会功能的凸显 , 它 有着朝体系化 ! 组织化 团体发展的诉求 , 其最后的
心灵 ! 引发冥想 , 并对人们的行为进行规范 " 因
此, 对它的讨论也必须是在 当代 /人间佛教 0的框
架下来进行 " 第二 , 它的活动范 围以都市及其周
围地 区为 主 , 以地域 性规 定 来作鉴 别 , 但 地域 范 围
都市发展的功能日趋复杂 , 既是社会经济发展的
必然结果 , 也是都市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 "
编 :5 都 市 中 的佛 教 6" 见 邹 卫 2 "" 6 年 硕 士 学 位 论 都 市 佛 教 基 本 概 念 0" 张 文学 : 5都 市 佛 教 的 现 代 转 型 6 , 第 l 章 / 绪论 0" 以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