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共同体”:人与自然关系的新理念

合集下载

论人的共生共在视角中的人与自然关系——有感于张康之教授《为了人的共生共在》

论人的共生共在视角中的人与自然关系——有感于张康之教授《为了人的共生共在》

作者简介 :向玉琼 ,南京农 业大学公 共管理学院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1008—1569(2018)02—0047—08
在 漫长 的农 业社 会 中,人 基 本上是 依 赖 于 大 自然 的,人 从 自然 界 获取 生 活资料 和 资源 ,对 大 自然 无 限敬 畏 ,也充 满 了感 激 之情 。在 某 种程 度 上 ,甚 至 可 以把 人 看作 是 自然 的 一部 YJ'o工 业化进 程 实现 人与 自然 的分离 ,并 把 人 突 出到 高于 自然 的地位 之上 ,人成 为整 个 世 界 的中心, 也是社会治理的中心。面对 自然 ,人是主体 ,自然则是人可以征服的对象 ,而在人类社会中,却 形成了社会 的中心一 边缘结构,人类社会治理 又是在这种不平 等的社会 结构中展开的。不仅 如此 ,人 类 社会 内部 的关 系延 伸到 了人类 社会 与 自然 界 的关 系 上 ,人与 自然界 之 间也形 成了中 心一 边缘 结 构 。社 会 的 中心 一 边 缘 结 构 反 映 到 了社会 治 理 中,又 通 过 社会 治 理 进 一步 强 化了 人相 对 于 自然 的 中心地 位 ,而 自然则 是 人 类 无 限 地 攫 取资 源 和利 益 并无 声 地 承受 人 的 一切 消 极行 为后 果 的容 器 。随着 科 学 的发 展 ,人 类 控制 和 征服 自然 的能力 不 断增 强 ,也导 致 人与 自然 之 间关 系 的紧张 。根 据 一 种拟 .L4L的 比喻 ,在大 自然报 复 中人类 感 受 到 了生存压 力 。要 解决 人 类与 自然之 间的矛盾,需要重视 的不是技术 ,而是关 系和结构。张康之教授《为 人的共生共在》 一 书为我 们 解 决 人 类 与 自然 界之 间的矛盾 提 出了_一个正 确 的方 向,甚 至可 以说 为处 理 人 类 与 自然之 间的关 系提 出了一个 纲领 性 的原 则 。即只有用 共 生 共 在 的观 念 取代 人 类 中心 主义 的观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概念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概念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概念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指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是人与自然关系的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状态。

马克思认为,“人靠自然界生活”,自然不仅给人类提供了生活资料来源,如肥沃的土地、鱼产丰富的江河湖海等,而且给人类提供了生产资料来源。

自然物构成人类生存的自然条件,人类在同自然的互动中生产、生活、发展,人类善待自然,自然也会馈赠人类,但“如果说人靠科学和创造性天才征服了自然力,那么自然力也对人进行报复”。

自然是生命之母,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敬畏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

中国的古人早就认识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提出了天人合一的思想。

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法自然其实就是讲人类要遵循自然规律。

孔子说:“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

”意思是不用大网打鱼,不射夜宿之鸟。

荀子说:“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

”《吕氏春秋》中说:“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

”这些都是讲要对自然要取之以时、取之有度。

正如十九大报告指出,人类只有遵循自然规律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上走弯路,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这是无法抗拒的规律。

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

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

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关键词:自然;生命;生态系统一、树立正确的自然理念整体性新生态观念的确立。

首先是克服传统“人类中心主义”的狂妄?熏切实地为自己的行为承担起责任?熏以一种开放的宽容态度处理与他人、与世界的关系。

其次是重新肯定人与自然之间天然的和谐关系,它们存在共同的生态利益,应把人类发展与维护生态环境结合起来,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寻求社会发展,在发展的基础上改善生态环境。

事实上,良好的生态环境与自然资源的持续利用是人类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前提和物质基础。

最后必须考虑到发展的可持续性,社会发展既要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能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构成威胁,要强调代际平等与代内平等,社会的和谐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的一个根本条件是要使全体人民享受到社会进步带来的成果,创造稳定、健康、幸福的生活环境。

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正式进入了人们的研究视野。

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在当代已不再是一个理想的口号,它是我们基于全球性生态危机而提出来的关系到整个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现实问题。

自从布伦特兰女士提出“可持续发展”观念以来,强调全球性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已为世界各国所普遍接受,建立起一个新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地球生态圈”成为新世纪人们的共同愿望古希腊悲剧大师埃斯库罗斯说:“非但不能强制自然,还要顺从自然。

”中国古代的道家学派也持与此相近的观点,荀子却独树一帜,自信地宣布:“人定胜天。

”到了近代,西哲黑格尔说:“当人类欢呼对自然的胜利之时,也就是自然对人类惩罚的开始。

”恩格斯更明确的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

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

”自然是人类生存之本、发展之基。

自然界先于人类而存在,反映了自然界不依赖于人类而具有内在创造力,它创造了地球上适合于生命生存的环境和条件,创造了各种生物物种以及整个生态系统。

二、人对自然的依存关系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辩证关系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

在漫长的物种进化过程中,人从自然界脱颖而出,成为当之无愧的“万物之灵”。

怎样构建人与自然命运共同体

怎样构建人与自然命运共同体

怎样构建人与自然命运共同体
人与自然作为一个生命共同体并不会自然形成,自然界不会主动满足人,因而必须通过人的不懈努力建立起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系。

一是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要坚持绿色发展。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动态的、历史的。

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绝不能以停滞发展来实现。

事实证明,只有好的发展模式即绿色发展模式才能够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以破坏环境为代价的发展模式必然是“吃祖宗饭,断子孙路”,将会彻底瓦解人与自然永续存在的根基。

坚持绿色发展就是保护和发展生产力,就是为全球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夯实基础、提供支撑。

二是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需要国际社会共同努力。

生态危机昭示了我们正处于一个单个人、单个的集群、单独的国家都无力应对它的时代。

生态无国界,生态危机是全球性危机、全人类的危机。

在生态危机面前,任何个人、组织团体和民族国家都无法独善其身,所以,“面对全球环境治理前所未有的困难,国际社会要以前所未有的雄心和行动,勇于担当,勠力同心,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三是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要体现全球正义或国际正义。

全球正义或国际正义以倡导多边主义为前提,以遵循
国际法为基础,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以倡导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为矫正机制,以保护人的生命福祉为价值圭臬。

任何形式的生态利己主义或生态殖民主义都是与全球正义或国际正义背道而驰的。

在全球生态治理过程中,各国应该“强化自身行动,深化伙伴关系,提升合作水平,在实现全球碳中和新征程中互学互鉴、互利共赢。

要携手合作,不要相互指责;要持之以恒,不要朝令夕改;要重信守诺,不要言而无信”。

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体

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体

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体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提出过程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作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时指出:“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

”2017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三十七次会议,会议强调,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

基本内涵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

我们要树立和践行山清水秀是无价之宝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视生态环境如生命,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为人民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

意义作用“打造‘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内容,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林和草,这个生命共同体是人类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组成了相互依存、不可或缺的共生共荣关系。

只有把“打造‘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作为重大民生实事紧紧抓在手上,对山水林田湖草等生态资源进行综合保护与修复,才能不断增强生命共同体的协同力和活力,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

实践要求一是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优先的方针,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让自然生态美永存人间,自然宁静、和谐美好。

二是要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给自然生态留下休养生息的时间和空间。

三是要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重点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

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

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
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是指人类与自然之间存在着一种互依
互存、相互关联的关系,人类不应该视自然为自己的私有财产和资源,而应该将自然看作是自己的伙伴和朋友。

这种理念与人类自古以来的对自然的剥削和破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它强调了人类与自然之间的互惠互利和相互尊重关系,提倡人类应该积极保护自然环境,同时尊重自然的规律和节奏,实现自然与人类的和谐共生。

这种理念在当今环保运动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推广,被认为是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建设绿色社会的重要基础和指导原则。

- 1 -。

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

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

46生命共同体也是生态文明的经典理念。

它是指互相依存、有机联系、休戚相关、生死与共的诸生命系统的整体。

它包括人类、动物、植物、微生物等生命体以及生命体赖以生存发展的生态环境。

我国传统文化中有许多生命共同体的元素,如老子的天地为父母,万物皆为子的思想,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等;18世纪初,英国的自然博物学家吉尔波•怀特倡导人类应当与其他有机体和平共存;达尔文的《物种进化论》也有生命共同体的要素,他认为人类和其他生物是在一个独特的共同的星球上旅行的诸兄弟同仁,是一丘之貉。

而且这些生物永远都是人类的家和亲族;19世纪中叶生态学家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Ecological Civilization Keywords 生态文明关键词文 廖福霖Man and Nature are Communities of Life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47投稿信箱 greenchina_b@和自然哲学家梭罗从生态科学视野,也有生命共同体的意蕴,认为对于肆意毁坏蹂躏自然界的其他生物体的人,应当如同虐待儿童一样被绳之以法;生态学的研究认为,如果一个物种在地球上灭绝,那么就会有28个物种相继灭绝,28的几何次级方最终使人类也灭绝,可以将此视为生命共同体的重要法则;20世纪中叶“四大绿色圣典”也都蕴含了生命共同体的重要内容。

马克思、恩格斯是生命共同体的奠基人,他们关于经济政治问题的大量论述中,特别是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一书,蕴含着丰富的生命共同体思想,其中他们也汲取了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生态学的合理内核。

习近平总书记发展并丰富了马克思、恩格斯的这些思想,明确提出科学阐述生命共同体的理念并用以指导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他在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提出,“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

习近平生命共同体理念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论基础,人类和山、水、林、田、湖都是生命共同体中的元素,他们组成紧密联系的自然—人—社会复合生态系统,同时每一个元素也都是一个有机生命体,是一个分系统,包括每个元素当中的各种生命体以及生命体赖以生存发展的环境(生命体之间也互为环境),而每一个分系统的生存与发展是整个生命共同体生存与发展的充分必要条件,又如习近平指出的,如果破坏了山,砍光了林,也就破坏了水,山变成了秃山,水就变成了洪水,泥沙俱下,地就变成了没有养分的不毛之地,水土流失,沟壑纵横。

“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的马克思主义存在论解读

“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的马克思主义存在论解读

第33卷第9期2021年9月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SOCIALSCIENCESJOURNALOFUNIVERSITIESINSHANXI Vol.33No.9Sep.2021 收稿日期:2021-06-25基金项目:山西农业大学哲学社会科学重点专题研究项目“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价值维度研究”(2020ZS11)作者简介:何永强(1992—),男,甘肃平凉人,山西农业大学助教,哲学硕士,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田云刚(1970—),男,山西晋城人,山西农业大学教授,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农村文化和地方文化的研究。

引文格式:何永强,田云刚.“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的马克思主义存在论解读[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21,33(9):31-35.“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的马克思主义存在论解读何永强,田云刚(山西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山西晋中030600)摘 要:“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内容,是对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具有哲学存在论层面的深刻内涵。

从马克思主义存在论的视角看,“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揭示了作为“自然界的存在”的人与作为“人的存在”的自然界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超越了人与自然二分的主体性自然哲学观念;揭示了人与自然以历史的、生成的方式而交织共生的存在方式,纠正了看待人与自然存在方式的现成性视角;揭示了人与自然共生共在的存在价值,超越了自然“外在价值”与“内在价值”的二分思维,对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马克思主义存在论;存在关系;存在方式;存在价值DOI:10.16396/j.cnki.sxgxskxb.2021.09.006中图分类号:B0-0;A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285(2021)09-0031-05 “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内容。

生命共同体人与自然关系理论的新境界

生命共同体人与自然关系理论的新境界

收稿日期:2020-03-21基金项目:教育部高校示范马克思主义学院和优秀教学科研团队建设项目(优秀中青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择优资助计划)‘ 互联网+ 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切实增强青年学生 四个意识 教学实践研究“(编号:18JDSZK147);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发展 十三五 规划青年课题‘ 微时代 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创新研究“(编号:2017GZQN26);国家社科基金 研究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重大研究专项项目‘ 以人为中心 发展思想研究“(编号:18VZT003)㊂作者简介:李珍(1983-),女,江西九江人,哲学博士,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㊂生命共同体:人与自然关系理论的新境界李㊀珍(中山大学㊀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㊀广州㊀510275)摘要: 生命共同体 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中的核心概念,是在新时代背景下对人与自然关系最科学㊁最深刻的揭示㊂它阐释了人与自然的同体性关系㊁人对自然的依赖性关系㊁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的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㊂人与自然不但是生命共同体而且是价值共同体,构建生命共同体的价值归宿是人的生存与发展,人不但是生命共同体中的成员,而且是人类命运共同体中的成员,这从根本上决定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超越西方人类中心论和生态中心论的理论特质㊂两个共同体互为促进㊁互为补充㊁互为支撑,构建出一种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生态治理观,从人㊁自然和社会三者之间和谐关系的建构重塑了世界文明的新秩序㊂关键词:生命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生态文明;人与自然中图分类号:D616㊀文献标识码:A㊀文章编号:1003-7462(2020)04-0110-06DOI :10.13977/ki.lnxk.2020.04.016生命共同体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中的核心概念,是在新时代背景下对人与自然关系最科学㊁最深刻的揭示,其根本宗旨在于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系,强调人类应当敬畏自然㊁尊重自然㊁顺应自然㊁保护自然,并按照这一宗旨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治理体系㊂本文从生命共同体的概念解析和价值指向入手,深入考察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命共同体重要论述的主要内容和理论特质,探讨生命共同体理念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㊂一㊁生命共同体的概念解析在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中, 生命共同体 概念常常在两种语境下出现:一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描述, 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 [1]50;二是对自然界诸要素关系的描述, 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 [2]㊂这两种对 生命共同体 概念的阐释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㊂从概念范畴上而言,后者被前者所蕴含,两种所描述的都是人与自然之间整体性㊁系统性的关系;从具体内容上而言,前者侧重于从理论维度阐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系,后者侧重于从实践维度分析生态诸要素系统治理的方法,分别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理论依据与实践依据㊂(一)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生命共同体概念所描述的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㊁顺应自然㊁保护自然㊂人类只有遵循自然规律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上走弯路,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这是无法抗拒的规律㊂ [1]50这既是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 天人合一 ㊁ 道法自然 等生态思想的创造性继承,也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的创新性发展㊂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论述主要包含以下几方面的涵义㊂第一,人与自然的同体性关系㊂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人类的身体器官与自我意识都是经过自然界长期演化所形成的,人是自然之子,自然界创造了人类㊂中华传统文化历来主张 天人合一 ,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终极目标是天地万物人为一体㊂董仲舒曾指出 天人之际,合二为一 ,天是大自然,人就是人类,人类与自然界本身就是一体的,相互融合㊂马克思恩格斯都提出了人与自然的同一性观点,马克思指出: 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 [3]209,从物质性上而言,自然界是先于人类存在的;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从生物进化的角度论证了人类如何从自然界中发展进化而来㊂人本身就是自然界的产物,这是人的自然属性㊂第二,人对自然的依赖性关系㊂人类作为一种生命存在,自然界是其赖以生存的基础,自然界为人类提供了物质生活资料,同时也是人类精神生产的前提与基础,因此马克思称自然界是人的 无机身体 ㊂ 自然界,就它自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㊂人靠自然界生活㊂这就是说,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处于持续不断的交互作用过程的㊁人的身体㊂ [3]161自然界也是人的精神的无机界, 是人必须事先进行加工以便享用和消化的精神食粮 [3]161㊂老子的 天地父母 思想所表现的也是人对自然的依赖性关系,将这种依赖关系比喻为子女与父母的关系㊂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㊂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㊂ [4]32天地生养万物,是人类的衣食之源㊁生存之本,所以人类对天地应该像对父母一样抱有感恩之心㊂第三,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㊂马克思认为,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是受动性与能动性的统一㊂马克思提出: 人作为自然存在物,而且作为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一方面具有自然力、生命力,是能动的自然存在物;这些力量作为天赋和才能㊁作为欲望存在于人身上;另一方面,人作为自然的㊁肉体的㊁感性的㊁对象性的存在物,同动植物一样,是受动的㊁受制约的和受限制的存在物,就是说,他的欲望的对象是作为不依赖于他的对象而存在于他之外的 [3]209㊂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为生态文明建设所带来的启示就是,人类必须尊重自然㊁顺应自然㊁保护自然,才能确保人类自身的生存与发展,人类对自然界的改造既要遵循自然规律,又要重视所带来的后果问题,否则自然界会对人类产生 复仇效应 ,从而限制人类社会的发展㊂(二)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生命共同体概念描述了生态诸要素之间的关联,将自然界看成是由各种生物相互依存㊁相互制约而组成的生态系统,习近平总书记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以系统性和整体性为特征的生态治理观,将系统哲学㊁生态科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应用于生态环境的治理之中,这是对唯物辩证法的最新发展和应用㊂系统论是唯物辩证法中的重要内容,其基本思想是将世界看成一个整体系统来对待,其本质特征在于物质间的整体性和相关性㊂系统在宇宙中普遍存在,恩格斯说: 我们所接触到的整个自然界构成一个体系,即各种物体相联系的总体,而我们在这里所理解的物体,是指所有的物质存在,从星球到原子,甚至直到以太粒子,如果我们承认以太粒子存在的话㊂ [5]514从世界观上来说,系统论指出世界上不存在互不相关的事物,一个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㊁事物内部的诸要素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的,因而所有的事物都处于系统之中㊂从方法论上而言,系统论指出人们在实践中应从系统的整体性和要素间的相关性出发,全面认识整体与部分㊁结构与功能㊁机体与环境等特性,从而把握事物的本质㊂生命共同体概念从理论建构和现实路径上继承和发展了系统论的主要观点㊂一方面,将 山水林田湖草 这一生物链看成一个有序的整体,并将人类置于这一系统之中,强调了人类与自然界的其他要素之间唇齿相依的共生关系㊂习近平总书记提出: 生态是统一的自然系统,是相互依存㊁紧密联系的有机链条㊂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林和草,这个生命共同体是人类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㊂ [6]另一方面,习近平总书记以生命共同体概念为基础,提出了生态治理观㊂他认为对生态系统的治理要用系统论的思想方法看问题,切记 种树的只管种树㊁治水的只管治水㊁护田的单纯护田,很容易顾此失彼,最终造成生态的系统破坏㊂ [7]47生命共同体概念的提出,真正改变了长久以来治山㊁治水㊁护田等多部门各自为战的工作格局,开创了生态系统诸要素整体保护㊁综合治理㊁系统修复的治理模式㊂习近平总书记对发展长江经济带的指示就充分体现了这一思想,他指出,长江经济带是一个整体,涉及到水㊁路㊁港㊁岸㊁产㊁城和生物㊁湿地㊁环境等多个方面,必须统筹规划㊁全面把握㊂[2]二、生命共同体的价值指向生命共同体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中的核心概念,它决定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价值指向,并从根本上决定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超越西方人类中心论和生态中心论的理论特质,对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㊂(一)构建生命共同体的价值归宿是人的生存与发展按照通常的理解,自然具有两种价值:工具价值与内在价值㊂工具价值是指自然物对人的有用性㊂因为学界对价值普遍的定义是客体能够满足主体需要的效用关系,而在主客关系之中,主体只能是人,所以自然的价值只能表现在自然对于人的工具价值㊂内在价值是指自然本身的价值,并不需要以人类为参照,是自然所固有的㊂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将自然的工具价值与内在价值相统一㊂虽然自然有其独立的价值,人的价值只是自然价值的一部分,但是,人是自然界的最高成就,是生命进化的最高形态,是自然界中唯一具有主观能动性的生物,人的价值是自然价值中最重要的部分㊂自从人在地球上出现之后,自然价值就离不开人,这正是马克思提出 人化自然 概念的目的所在㊂撇开人或人的生存和发展,自然就丧失了最高价值,自然的整体价值必然折损,它无法从自在状态转化为自为状态㊂所以,构建生命共同体最终的价值归宿仍然是人的生存与发展㊂习近平总书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这一理论归宿的突出体现,他指出: 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㊁更稳定的工作㊁更满意的收入㊁更可靠的社会保障㊁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㊁更舒适的居住条件㊁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㊁工作得更好㊁生活得更好㊂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㊂ [8]70以人民为中心是生态环境建设的根本宗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环境就是民生 [9]19,生态文明建设必须践行生态为民㊁生态惠民㊁生态利民,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人本主义思想㊂(二)人与自然是价值共同体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自然界是人 无机的身体 ,所以人与自然不但是生命共同体,还是价值共同体,两者之间 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㊂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强调了自然价值和自然资本的理念,尤其是自然价值增值,从而将自然价值与人类价值相统一㊂他说: 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自然价值和增值自然资本,就是保护经济社会发展潜力和后劲,使绿水青山持续发挥生态效益和经济社会效益㊂ [6]这一理念集中体现在习近平总书记著名的 两山论 中㊂ 两山论 生动形象地展示了人们对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之间关系认识的逐步深化:第一个阶段是 用绿水青山去换金山银山 [10]186,指的是我国早期经济的发展一直是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模式,重开发轻保护㊁重建设轻管护的思想普遍存在,生产力的发展往往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㊂第二个阶段是 既要金山银山,但是也要保住绿水青山 [10]186,这一阶段人们已经开始认识到经济发展必须以生态环境保护为基础和前提,因此,在巩固经济发展的同时,注重环境保护㊂第三个阶段是 绿水青山本身就是金山银山 [10]186,将自然本身看成是一种资本形式,它实质上是经济生态化与生态经济化的统一㊂经济生态化是指经济的增长不能以生态环境的牺牲为代价,必须引导生态驱动型和生态友好型产业的发展;生态经济化是指要将优质的生态环境转换成资本形式,根据环境资源的稀缺性赋予它合理的市场价格,实现有偿使用和交换,体现生态环境的自然价值㊂我国目前已经开启了产权制度改革,推行矿权㊁渔权㊁林权㊁水权等自然资源产权及生态权㊁排污权等环境资源产权的有偿使用和交易制度,探索建立生态保护补偿机制与奖惩制度㊂(三)对人类中心论和生态中心论的双重超越人类中心论和生态中心论是两种代表性的生态伦理思想,人类中心论将人类作为世界的中心与主宰,只承认自然的工具价值,否认自然的内在价值,因而人类对于自然界只有权利而没有责任和义务㊂生态中心论反对将人类作为价值尺度的唯一标准,承认自然本身具有内在价值,主张建立一个以生态为尺度的伦理道德体系㊂首先,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与人类中心论同样都是人本主义,但深化了 人 的内涵㊂ 人 不是费尔巴哈所说的 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 [3]501,而是在世界历史背景下的类存在, 人 不但是生命共同体中的成员,也是人类命运共同体中的成员,这里不但包涵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同体性关系,包涵了不同国家㊁不同民族㊁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民之间的共生性关系,还包涵了当代人与后代人之间的代际关系,这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对人类中心论的超越㊂其次,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与生态中心论同样都承认自然本身具有内在价值,但它并不是通过否定人类价值而确立自然价值,而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将两者统一㊂一个多世纪以来,人类中心论一直被认为是生态危机的思想根源,生态中心论在环境伦理话语体系中占据绝对的优势地位㊂虽然两者在基本立场上大为不同,但是理论逻辑却惊人地一致,即把人与自然对立起来㊂如果说人类中心论是 见人不见物 ,以人类的需求为价值的唯一判定标准,那么生态中心论就是 见物不见人 ,一方面赋予自然物以主体性,另一方面弱化甚至消解人类的主体性,而使得人与物同质化了,从而消解了人类的价值中心地位㊂但是这种思路却是不自洽的,为了将价值主体泛化为整个自然存在物,它消解了人的主体性;而为了将自然的内在价值论外化为人类的实际行动,它又必须承认人的能动性,因为生态保护的行动主体只能是人类,因此,这一思想缺乏理论上的自洽性和实践上的可行性㊂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则将自然价值与人类价值相统一,这是对生态中心论的超越㊂三、生命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交互式建构除了生命共同体之外,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另一个重要理念,生命共同体的构建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相辅相成㊂生命共同体立足于辩证唯物主义,阐释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人类命运共同体立足于历史唯物主义,描述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㊂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出了 自由人联合体 思想,这是他们对人类社会未来状态的设想㊂170多年之后,习近平总书记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对马克思关于实现 自由人联合体 的当今发展,是当代中国对人类命运发展的中国回答㊂[11]344生命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能够分别阐发出相对独立的话语体系与政策体系,但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中,它们互为促进㊁互为补充㊁互为支撑,构建出一种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生态治理观㊂传统意义上的 共同体 概念是一个狭义的社会文化概念,所阐释的是人类社会不同群体在共同条件下所结成的集体,共同体成员往往限定于人类社会成员之中㊂马克思恩格斯在论述唯物史观时,曾经提出了 社会有机体 概念,将作为人的 无机身体 的自然界也纳入为人类社会的组成部分,从而拓展和深化了共同体概念,但这种具有生态意蕴的概念长期以来却并未得到充分的挖掘与阐释㊂20世纪之后全球性的生态危机对长期占据主流㊁以人类为中心的传统自然观㊁社会观㊁伦理观及世界观发起了颠覆性挑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中的 共同体 概念已经明确地将地球上各种形式的生命列入 共同体 成员, 共同体 概念已超出了人类社会成员的范畴,蕴含了人与自然㊁人与人㊁人与社会㊁社会与自然等各种关系㊂一方面,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指引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途径㊂生命共同体概念阐释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系,生态环境的系统性和整体性决定了生态文明建设必须突破工业文明时期以个体㊁群体或国家为利益主体,而将全人类作为不可分割的维护生态系统和代际公平的行动主体㊂因此,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下,立足于全球,着眼于全人类的共同发展与长远发展㊂在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中,人与自然的关系同时也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马克思在评论人类早期人与自然关系的时候指出: 人们对自然界的狭隘的关系决定着他们之间的狭隘的关系,而他们之间的狭隘的关系又决定着他们对自然界的狭隘的关系 [3]534注①㊂脱离人与人的关系㊁人与社会的关系去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天方夜谭㊂在当代,当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挑战了人类共同命运,只有将全人类作为 集体主体 ,消除国界之分㊁人种之别,共同平等地享有地球资源,合力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才能解决环境危机问题㊂习近平总书记 两山论 中所描述的人们对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之间关系认识的最高阶段 绿水青山本身就是金山银山 ,实质上就包含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习近平总书记对此深刻诠释,当人们 真正认识到生态问题无边界,认识到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地球是我们的共同家园,保护环境是全人类的共同责任,生态建设成为自觉行动,这是认识的第三阶段㊂ [10]13另一方面,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理念强化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㊂党的十八大以来, 人类命运共同体 理念逐渐成为我国全球政治参与和外交战略的重要指导思想㊂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包含了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世界各国共享发展的理念,二是中国致力于成为新的国际秩序中倡导者和促进者的目标㊂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包括了政治㊁安全㊁经济㊁文化和环境方面的架构,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上指出: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㊁普遍安全㊁共同繁荣㊁开放包容㊁清洁美丽的世界㊂ [1]58-59 清洁美丽 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五项核心内容之一,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才能重塑世界文明的新秩序㊂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体现出了一种与过去截然不同的国际关系战略,它所指向的是一个和平发展㊁开放包容㊁互利共赢的理念,要求全世界各民族国家在人㊁自然和社会三方面相统一,并在这一原则的基础上处置自己与他人㊁本国与他国㊁当代人与后代人的生态环境㊁自然资源㊁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的问题㊂面对日益严峻的资源枯竭和环境污染问题,世界各国都在尝试走绿色发展道路,西方国家绿色发展的环境整治战略可分为三派: 浅绿 ㊁ 深绿 和 红绿 ㊂ 浅绿 即前文中所提及的技术主义思路,坚持人类中心论,借助于市场经济手段缓解生态危机㊂ 深绿 即前文中所说的德治主义路线,坚持生态中心论,站在自然的立场上谴责人类的掠夺行为㊂这两种理论虽然表面上是相对的,实质上同样属于二元思维,将人与自然相对立,因而在实践中遭遇了各种困境㊂ 红绿主要由西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者所倡导,与 浅绿 ㊁ 深绿 两派相比,这一派的超越之处在于认为人与自然关系的矛盾源于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矛盾,提出解决生态危机的根源在于消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然而,资本并不是导致生态危机的唯一根源,如果诉诸于推翻资本主义来解决生态问题,这种策略只是一种乌托邦,并没有太实际的意义㊂一百多年以前,马克思恩格斯立足于资本主义社会的现实基础,提出了 两个和解 命题,即人与自然和解以及人与自身和解,只有扬弃私有制,实现共产主义,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解㊁人与人之间的和解㊂马克思指出: 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间㊁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㊁对象化和自我确证㊁自由和必然㊁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㊂ [3]185习近平总书记的两个共同体思想是对 两个和解 命题的当代诠释,个体与自然界㊁与其他个体㊁与人类社会乃至整个世界都发生着实际的联系,从而构成了生命共同体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前者凸显了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和解,后者则凸显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解㊂两个共同体思想从主体层面,提出了应对全球危机的策略,即一种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生态治理观,指明人类在面对全球生态危机的生存困境时必须联合起来,以合作共赢㊁公平正义的方式,共同解决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和作为个体的人与作为整体的人类之间的矛盾㊂综上所述,生命共同体理念远远超越了中西方传统生态哲学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将其上升为人㊁自然和社会三者之间和谐关系的建构,开创了人与自然关系理论的新境界㊂[12]可以相信,生命共同体理念不但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理论依据与实践依据,并且也为应对全球性生态危机㊁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㊂参考文献:[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㊀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2]习近平.在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J].求是,2019,(17).[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老子庄子选[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0.[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6]习近平.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J].求是,2019,(3).[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8]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9]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10]习近平.之江新语[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11]叶启绩,田明,欧阳剑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12]吴灿新.习近平生态哲学思想及其重大价值[J].岭南学刊,2018,(1).责任编辑:武晟(上接第109页)(五)引入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多维借力社会工作者等专业力量和志愿者,为贫困户㊁新脱贫户和相对贫困户提供综合的家庭社会工作服务㊁心理咨询和心理疏导服务㊂脱贫和小康不仅仅意味着收入脱贫㊁物质脱贫,还需要帮助贫困群体达致心理健康和搭建积极的社会关系,实现高质量减贫㊁脱贫和小康的目标㊂应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框架体系中引入社会工作者等专业力量助力贫困治理,这有助于提升贫困治理的 温度 和 质量 ㊂例如,引入社会工作者㊁心理师等为贫困家庭㊁边缘群体提供心理疏导㊁情感关怀等专业服务㊂扶贫部门可以协同民政部门,加快推进农村社会工作服务,尝试运用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和思维回应㊁提升贫困家庭面对突发疫情的抗逆力,助推贫困人口生成脱贫的内生动力㊂参考文献:[1]贺艳.如何克服疫情影响打赢脱贫攻坚战[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20,(3).[2]潘国臣,李雪.基于可持续生计框架(SLA)的脱贫风险分析与保险扶贫[J].保险研究,2016,(10).[3]张琦,薛亚硕.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对当前脱贫攻坚的影响及应对建议[EB/OL]./ wzsy/ycxw/2485955.shtml,中国经济新闻网,2020-02-19.[4]唐任伍.新冠肺炎疫情对农村脱贫攻坚战的挑战及其对策[EB/OL]./2020-02/17/con-tent_33560992.htm,光明网-理论频道,2020-02-17.责任编辑:王升平,谢青。

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理解

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理解

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理解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理解导语:在当今世界,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成为一个日益重要的话题。

随着人类的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我们通常倾向于将人类和自然视为两个独立的实体,而忽略了它们之间的紧密联系。

然而,我们不能忽视的是,人类与自然之间存在着一种互动关系,我们是地球生命共同体中的一部分。

本文将以简单和易懂的方式来探讨这一主题,从而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一、人类与自然的关系1. 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我们人类是地球生命共同体中的一员。

我们和其他生物一样,都是依赖自然的资源和能量来生存和繁衍后代的。

2. 自然资源的依赖:我们的生活离不开自然资源。

水、食物、空气等都是我们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

我们需要珍惜和保护这些资源,以确保我们能够持续地从自然中获取所需。

3. 影响自然环境:人类的活动对自然环境有着巨大的影响。

工业污染、过度开垦和过度捕捞等行为会破坏生态系统的平衡,导致生物多样性下降,气候变化加剧等问题。

4. 自然对我们的影响:自然界的变化也会直接影响到我们的生活。

自然灾害如地震、洪水和干旱等会给我们带来极大的困扰和痛苦。

二、人类与自然的互动关系1. 互赖关系:人类和自然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的关系。

自然提供了我们生活所需的食物、水和空气等资源,而人类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创造力为自然提供了很多价值,如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等。

2. 人类对自然的改造:人类通过建立农田、城市和基础设施等方式改造了自然环境,以满足自己的需求。

然而,我们也要认识到,过度的改造和开发可能会带来环境破坏和生态失衡的问题。

3. 意识到依赖自然的重要性:我们应该意识到,我们生命的质量和幸福程度与自然环境的健康和平衡密切相关。

只有通过保护和维护自然,我们才能持续地获得所需的资源和支持。

三、人类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1. 可持续的生态系统:为了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我们需要建立可持续的生态系统。

这意味着我们需要采取措施来保护和恢复生物多样性,减少污染和浪费,并促进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结合实际,谈谈如何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结合实际,谈谈如何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结合实际,谈谈如何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关键词:生命共同体、油气资源开发、环境保护习总书记多次强调了“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理念,它揭示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人与自然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我们必须尊重、顺应和保护自然。

正确认识人与自然辩证统一的关系,我们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人作为自然存在物,依赖于自然界,自然界为人类提供赖以生存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

人因自然而生,因此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我们必须遵循的客观规律。

作为一名以石油为特色的院校的学生来说,在保护自然方面大有可为。

“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

”《吕氏春秋》中这么说道。

在石油开采方面又何尝不是呢。

人靠自然界生活,自然不仅给人类提供了生活资料来源,如肥沃的土地、鱼产丰富的江河湖海等,而且给人类提供了生产资料来源。

石油不是鱼,它作为一种不可再生的资源,更应该做到取之有度。

若不正视这一事实,不遵循自然规律,在开发利用自然的道路迟早会上走弯路。

人与自然需要和谐共生,这就要求在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的同时,学会保护和修复自然。

就拿油气资源开采为例,首个阶段是钻探施工,即打一口垂直井,使钻进深度达到油气储层。

放入的金属套管紧靠土壤,随后注入大量水泥浆,将钻孔和其余土壤进行隔绝。

水泥浆作为非原土壤,在其注入地层后,是否会引起土壤性质发生变化是我们值得考虑的。

因为土壤性质的变化会极大程度的影响附近植被的生长状况,从而影响其他生物。

若产生的影响是负面的,也许造成的损失将是不可逆的。

如何小型化仪器设备是合理开采油气资源,影响环境最小化的有效方式之一。

当钻井完成以后,需要考虑环境修复问题。

一些常规井场包括开发压裂过程中所需的机械设备和管道结构,以及运输材料和诸如钻井液的化学物品来往于井场的基础设施,这些设施往往占地面积巨大。

为此,需要对大面积的土地进行清理,对植被进行砍伐。

因此,油气资源的开发,会引起植被破坏和水土流失。

场地的建设会破坏原有的大面积野生植被,影响野生动物的生存。

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人类进入工业文明时代以来,在创造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加速了对自然资源的攫取,打破了地球生态系统平衡,人与自然深层次矛盾日益显现。

近年来,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荒漠化加剧、极端气候事件频发,给人类生存和发展带来严峻挑战。

新冠肺炎疫情持续蔓延,使各国经济社会发展雪上加霜。

面对全球环境治理前所未有的困难,国际社会要以前所未有的雄心和行动,勇于担当,勠力同心,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

”大自然是包括人在内一切生物的摇篮,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

大自然孕育抚养了人类,人类应该以自然为根,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

不尊重自然,违背自然规律,只会遭到自然报复。

自然遭到系统性破坏,人类生存发展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我们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自然和生态环境,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格局。

——坚持绿色发展。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这是朴素的真理。

我们要摒弃损害甚至破坏生态环境的发展模式,摒棄以牺牲环境换取一时发展的短视做法。

要顺应当代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大方向,抓住绿色转型带来的巨大发展机遇,以创新为驱动,大力推进经济、能源、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全球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支撑。

——坚持系统治理。

山水林田湖草沙是不可分割的生态系统。

保护生态环境,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我们要按照生态系统的内在规律,统筹考虑自然生态各要素,从而达到增强生态系统循环能力、维护生态平衡的目标。

——坚持以人为本。

生态环境关系各国人民的福祉,我们必须充分考虑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优良环境的期待、对子孙后代的责任,探索保护环境和发展经济、创造就业、消除贫困的协同增效,在绿色转型过程中努力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增加各国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坚持多边主义。

我们要坚持以国际法为基础、以公平正义为要旨、以有效行动为导向,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遵循《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其《巴黎协定》的目标和原则,努力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强化自身行动,深化伙伴关系,提升合作水平,在实现全球碳中和新征程中互学互鉴、互利共赢。

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自然界是人类社会产生、发展的基础,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不能盲目地凌驾于自然之上。

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

只有尊重自然规律,才能少走弯路。

自然,从最广泛的意义上说,是自然的、物理的、物质的世界或宇宙。

“自然”可以指物理世界的现象,也可以指一般的生命。

自然可以指有生命的植物和动物的一般领域,在某些情况下可以指与无生命物体相关的过程——特定类型的事物存在的方式和它们自己的变化。

人造物体及人类间的相互作用并不是自然的一部分,除非被界定的是人性或“大自然全体”。

自然通常与超自然分开,和的概述被认为是一切事物的总和。

1。

试论“生命共同体”理念与庄子的“齐物”思想

试论“生命共同体”理念与庄子的“齐物”思想

试论“生命共同体”理念与庄子的“齐物”思想“生命共同体”是一个深刻的哲学概念,它强调了一种对生命的尊重、平等和和谐共处的理念。

而庄子的“齐物”思想,则是中国古代哲学中关于世界观的一种重要观念。

本文将从“生命共同体”理念与庄子的“齐物”思想的理论内涵、相似之处、现实意义等方面进行分析与探讨。

一、“生命共同体”理念的内涵“生命共同体”理念最早提出于20世纪初,是由美国生态学家奥登引入哲学领域的。

该理念认为,地球上的一切生物,包括人类在内,都是一个整体,相互依存、相互影响。

每个生物都是生命共同体中的一部分,同样享有生存的权利和价值。

“生命共同体”理念强调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处,主张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地球生态平衡,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该理念也呼吁人类在社会生活中要尊重他人的权利和尊严,消除各种形式的歧视和不公正,建立一个和谐、包容的社会共同体。

二、庄子的“齐物”思想的内涵庄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之一,他的思想被称为道家思想的代表,其中“齐物”思想是其思想体系中的一个重要部分。

庄子认为,万物都是平等的,没有所谓的高下贵贱,一切都是平等的。

庄子在《逍遥游》中写道:“鱼出游从容,是鲲之乐也。

树高流水,是鹿之乐也。

朱弦之齐,是鸿之乐也。

故曰鸡狗之乐,足以闻乎?有知甚鸡狗之乐其齐物也。

”这说明了庄子的“齐物”思想,即一切事物都是平等的,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庄子的“齐物”思想,主张万物平等、和谐共生。

他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自然规律的表现,都应该被看作平等的存在。

他反对人为地给事物加上高下贵贱的标签,强调事物之间的平等和和谐共处。

“生命共同体”理念与庄子的“齐物”思想在很多方面都有着相似之处。

它们都强调了生命之间的平等和和谐共处。

无论是“生命共同体”理念还是“齐物”思想,都强调了不同生命体之间的平等性,主张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应该平等相待,和谐共处。

它们都强调了生命之间的相互依存和相互影响。

无论是“生命共同体”理念还是“齐物”思想,都认为,世界上的一切生物都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没有哪一种生命可以单独存在。

生命共同体的概念和理解

生命共同体的概念和理解

生命共同体的概念和理解
生命共同体就是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

生命共同体即“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理念告诉大家,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最为基础的条件,是国家持续发展最为重要的基础。

人作为自然存在物,依赖于自然界,自然界为人类提供赖以生存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

人因自然而生,人与自然是一种共生关系,人类发展活动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这是人类必须遵循的客观规律。

面对生态问题的挑战,全人类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命运共同体。

在生态系统退化等严峻挑战面前,世界各国只有携手同行,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倡导低碳、循环、可持续的生产生活方式,才能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共谋全球生态文明之路。

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的价值意蕴

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的价值意蕴

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的价值意蕴作者:关朋来源:《学理论·下》2022年第03期摘要: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是应对全球生态挑战,化解全球生态危机,加强世界各国在全球生态领域团结与合作,构建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全球生态体系的思想理念,它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丰富的内涵和价值意蕴:它蕴含了“真”,体现其内在的合规律性;它蕴含了“善”,体现其内在的合目的性;它蕴含了“美”,体现其内在的合理想性;它蕴含的“真”“善”“美”的统一,这又体现其整体性的价值取向。

关键词: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真;善;美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22)03-0001-04习近平的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关注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和谐共生,通过调整、改造生态环境和建构生态体系和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实现人、自然、社会三者之间的有机统一。

习近平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包括保护全球生态、形成全球生态体系、共同建设生态文明的思想等内涵,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关注现代性,审视现代性,续写现代性,使现实世界更加体现人的意志,满足人的诉求,完善人的本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这些都构成了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的根本价值取向。

因此,我们就可以从真、善、美及其真善美统一四个维度,分析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所蕴含的内在价值意蕴。

一、真——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的合规律性从哲学角度来看,“真”就是一种本原的存在,指事物包含的客观法则,而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就是真的表现形式。

改造世界就是要通过对世界之“真”的揭示,在合乎规律的前提下使世界更好地体现人们的要求,更好地满足人们的需要。

1.蕴含人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客观规律。

马克思指出,“以往的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1]实践活动首先就是现实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活动。

人的类本质是一种社会关系,是一种不同于动物本能的活动,是人的一种自我、自由的实践活动。

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内容

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内容

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内容如下:
一、是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二、是要坚持绿色发展。

三、是要坚持系统治理。

四、是要坚持以人为本。

五、是要坚持多边主义。

六、是要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

这“六个坚持”体现了中国对人类应对气候变化,妥善处理人与自然关系,实现全人类可持续发展的远见卓识,展示了中国参与全球气候环境治理的宽广格局。

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含义:
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推动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是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人类永续发展的前提。

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关系到社会和谐、政治稳定,关系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申论热点: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

申论热点: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

申论热点: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这一观念在新时代愈发显得重要。

人类作为地球上最复杂,最具有思维和智慧的生物,存在于自然之中,却又是自然的一部分。

因此,我们和大自然的关系,既是相互依存的,也是相互制约的。

首先,人与自然的相互依存性,表现在人类获得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自然资源、生态系统服务以及各类气象因素上。

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大自然的生态环境。

像水、空气、土壤、植物等自然资源,是维系人类生命的基石。

而各类气象因素,除了直接影响生命健康外,还直接影响到人类的生产活动。

因此,我们要倍加珍惜自然资源,保持生态平衡,保护生态系统,不断探寻可持续发展的路径。

其次,人与自然的相互制约性,主要表现在人类对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污染和温室气体排放等行为,同时,自然的反过来也会产生灾害和变异等不利因素,威胁到人类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人类的生产活动和发展进程中,往往会由于盲目的产出和过度的消耗资源,给自然环境带来一定程度的破坏,污染和破坏。

这样,大量的环境污染,使得各自然环境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如严重的酸雨、臭氧层的破坏、气候变化等,更是对国家和人民的利益造成巨大的危害。

自然也会为我们带来地震、海啸、疾病等人类难以避免的灾害和不利环境影响。

因此,我们需要努力提升环境保护的意识,制定更为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推广可持续发展的生产和消费方式,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总之,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这一点,重视保护环境和生态,致力于实现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只有在这样的认知下,我们才能够在当前的生产生活中,切实提高资源的有效利用率,保证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让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共同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为了实现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入手。

首先,环境保护要落实到具体的制度和法律上。

我们需要建立起更加完善的环境保护制度,通过立法和监管,保护大自然的生态平衡。

同时,针对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行为实行严格的惩罚措施,防止环境违法行为的发生。

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生态观与实践论-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生态观与实践论-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生态观与实践论-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部分的内容应该涵盖对整篇文章的简要介绍,包括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生态观与实践论的主要内容和目的。

概述部分的内容可按如下方式编写:在当代社会中,人与自然的关系愈发紧密,人们意识到保护生态环境对于维系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性。

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生态观与实践论是一种新的生态保护理念,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以及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和相互依赖性。

本文旨在探讨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的概念、重要性以及实践与保护方面的问题。

首先,我们将介绍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的概念,它涵盖了地球上各个生态系统之间的联系与相互作用,体现了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我们将阐述这一概念的内涵和基本原理,为后续的讨论奠定基础。

接着,本文将讨论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在实践与保护方面的重要性。

我们将探究这一生态观如何影响人们的生活和意识,以及如何促进可持续发展。

此外,我们还将分析保护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对于维护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重要意义,以及相关的政策和行动。

最后,我们将进行总结,并展望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未来的发展。

我们将探讨如何进一步加强生态保护意识,促进生态系统的恢复与保护,并提出相关建议和措施。

通过这样的努力,我们可以更好地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建立可持续的生态环境。

通过本文的论述,我们希望能够增强人们对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的认识和理解,提高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与行动力。

只有坚持生命共同体的生态观与实践论,才能够建立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美丽国家。

1.2文章结构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围绕“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的生态观和实践展开探讨。

具体而言,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论述:首先,我们将在引言部分对整篇文章的内容进行概述,介绍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的概念和重要性。

这将为读者提供一个整体的认识和理解。

接着,在正文部分,我们将详细解释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的概念,包括其定义、形成机制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源于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辩证思考 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统一体,人类现在所生 存的世界就是经过了人化的自然和没有人类涉足的 自在自然的矛 盾 统 一 体。 “劳 动 作 为 以 某 种 形 式 占 有自然物的有目的活动,是人类生存的自然条件,是 同一切社会形势无关的、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 条件”[1]25,劳动与自然的关系体现在一方面,人与自 然之间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自然界是人类繁衍的 基础,自然界给人类提供生存的物质需要,人类只有 经过实践与自然界进行物质的互换。另一方面,人类
生命共同体的实现是需要以社会稳步前进并达 到一定的高度 为 前 提 条 件 的。 “无 论 哪 一 个 社 会 形 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 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 在条件在 旧 社 会 的 胎 胞 里 成 熟 以 前,是 决 不 会 出 现 的。”[2]592马克思这里强调的是生产力、生产关系二者 的矛盾运动,社会形态的变更只有在生产力高度发展 和新的生产关系的出 现 以 后 才 会 更 替,“生 命 共 同 体”这种新 现 象 的 出 现 也 是 需 要 物 质 和 精 神 达 到 和 谐一致。
生命共同体的宗旨必须建立人与人、人与自然在 平等、自由的空间。马克思设想过关于未来实现共产 主义社会以 后 人 在 社 会 主 义 社 会 中 是 “以 每 一 个 人 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3]683,我们能够深 深感受到全面发展与现代社会提出的德、智、体、美、
[收稿日期]2018-10-17 [基金项目]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道路自信研究”(14CKSJ05);山东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山东 农村面源污染治理机制创新研究”(2014RKB01995) [作者简介]柳玉(1994-),女,山东龙口人,山东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社会发展; [通讯作者]李国锋(1976-),男,山东单县人,山东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和社会主 义生态文明建设。
[关键词]生命共同体;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图分类号]B0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882(2018)06-0028-04
一、“生命共同体”生成的逻辑理路 “共同体”一直是学者热议的一个日久弥新的话
题,不同时期,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要求不同,对精神境 界的追求自然也不尽相同。一些学者认为马克思主 义理论不包括生命共同体这一方面的论述,这是因为 有些学者没有深层挖掘马克思主义理论。马克思对 于生命共同体的阐述比较的零散,只有从不同的角度 和方面才能看到内在的联系与逻辑。习近平总书记 提出的“生命共同体”理念是对马克思自然辩证法和 中国古代生态思想合理内核的抽取和升华。马克思 主义理论蕴含了生态观,明显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 描述,这对于 研 究 现 阶 段 所 提 出 的 “生 命 共 同 体 ”理 论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 28—
劳共同发展具有相同的内涵。自由发展指的是人们 不受任何外力制约的情况下,并且要在不妨碍别人发 展和损害别人 的 利 益 的 前 提 下 完 善 自 己。 “生 命 共 同体”的实现不仅需要经济的高度发展,还有人的精 神境界的高度发展。
(二)源于对世界物质统一性的辩证思考 “土 地 是 我 们 的 一 切,是 我 们 生 存 的 首 要 条 件。”[4]609土地指自 然 界,强 调 自 然 界 的 重 要 性,揭 示 了人类从何而来,自然界就是人类的生命之源,为人 类繁衍提供物质基础,人类如何生存,所以自然界所 赐予我们的每一类物种都是一笔财富,人与自然息息 相关,自然界的平衡和发展与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是 一致的。“人同其 他 动 物 的 最 后 的 本 质 的 区 别 在 于 动物仅仅利用外部自然界,单纯的以自己的存在来使 自然界改变;而人则通过他所作出的改变来使自然界 为自己的目 的 服 务。”[5]518马 克 思 唯 物 辩 证 法 认 为 世 界上的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同别的事物处 于联系之中,在联系中发展在发展中联系,人和动物 的区别就在于人是有意识的、有目的、有计划的反作 用于自然界,动物是在为了满足自身物质需求的情况 下被动的、无意识的作用于自然界。人类通过劳动改 造自然,自然和人之间处在不断地联系和发展中,劳 动是人与自然之间联系和发展的桥梁。 在掌握自然界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运用规律改造 自然。“不以伟大的自然规律为依据的人类计划,只 会带来灾难”[6]251,人类改造自然界应该按照自然界 的规律来行动,二者进行物质交换过程不是随心所欲 的,而是受自然规律制约的。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 逐渐的摆脱了对自然界的恐惧感、无知性,演变成为 万物的主宰,肆意的对自然界进行破坏与污染,甚至 没有意识到自身所存在的错误行为,我们只有在发展 的过程中保护自然,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才能为实现生 命共同体创造前提条件。 事物的多样性是客观存在的。世界上万事万物 千差万别,在独属于自身的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客观存 在着。生物具有多样性,有动物、植物形态各异的生 物,动物、植物又可以分为各种不同的种类。澳大利 亚的考拉,中国的熊猫,加拿大的枫叶等等都是各个 国家不同物种的标志。 事物的统一性寓于多样性中。世界万物虽然千 差万别,但是 “首 先 呈 现 在 我 们 眼 前 的,是 一 幅 由 种 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 面”[5]11,认 为 人、自 然、社 会 是 统 一、相 互 联 系、交 织 在一起的。各国之间的经济、政治往来,文化联系愈 加密切,逐步成为团结、互利、共生的共同体,地球是 人类共同的家园。各个生物在地球这个共同体上共 同的生活,缺了哪一个物种都是一个残缺的地球。
劳动作为以某种形式占有自然物的有目的活动是人类生存的自然条件是同一切社会形势无关的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条件125劳动与自然的关系体现在一方面人与自然之间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自然界是人类繁衍的基础自然界给人类提供生存的物质需要人类只有经过实践与自然界进行物质的互换
2018年 12月 第 36卷第 6期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JOURNALOFSOCIALSCIENCEOFJIAMUSIUNIVERSITY
Dec.,2018 Vol.36 No.6
“生命共同体”:人与自然关系的新理念
柳 玉,李国锋
(山东农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泰安 271018)
[摘 要]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生命共同体”思想,既来源于马克思主义的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和人与 自然的和谐发展,又来源于中国古代儒家、道家、墨家的思想。“生命共同体”思想既是对以往人与自然关系的 继承又是顺应时代潮流发展进行的创新,从“生命共同体”思想的提出蕴含了深刻的理论价值。“生命共同体” 思想是在特殊的时代背景下提出的,要重新构建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环保意识,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实现可 持续发展,构建生态文明体系,完善制度建设,让我们为我们的子孙后代留下“绿水青山”。
是异化了的自然的反映,随着科技的发展,简单的物 质交换已经不能满足人类的生产与生活了,人类通过 实践不断地改造自然界使之符合自己的生存和发展, 而自然界需要不断地修复遭到破坏的部分达到自身 的平衡。人与自然之间这种彼此依存和否任的状况, 如果处理不 好 就 会 危 害 到 人 类 自 身,“生 命 共 同 体 ” 的实现是以处理好人与自然之间这种依存和异化的 关系为基础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