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胜利后收复区的救济与复原
抗战胜利后中 国如何应对战后重建
抗战胜利后中国如何应对战后重建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近代以来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
然而,战争带来的巨大破坏让中国满目疮痍,百废待兴。
在这样的背景下,战后重建成为了摆在中国面前的艰巨任务。
经济重建是战后重建的核心任务之一。
战争使得中国的工业、农业和商业遭受了沉重的打击。
大量工厂被炸毁,农田荒废,商业停滞。
为了恢复经济,政府首先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恢复和发展工业生产。
通过对原有工业设施的修复和改造,以及引进新的技术和设备,逐步提高工业生产能力。
同时,鼓励私人企业的发展,为其提供政策支持和资金援助,以促进工业的多元化和市场化。
在农业方面,实行土地改革成为了关键举措。
通过重新分配土地,让广大农民拥有了自己的土地,极大地提高了他们的生产积极性。
推广新的农业技术和种植方法,提高农业产量。
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保障农业的稳定发展。
商业的恢复也至关重要。
政府致力于整顿市场秩序,打击投机倒把和非法商业活动,营造公平竞争的商业环境。
重建交通和通信网络,促进商品的流通和贸易的开展。
同时,加强与国际市场的联系,扩大对外贸易,为国内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注入活力。
教育重建也是战后重建的重要环节。
战争期间,许多学校被破坏,教育资源极度匮乏。
为了改变这一状况,政府加大了对教育的投入。
修复和新建学校,提供教学设备和教材。
培养和招募教师,提高教师的待遇和社会地位,吸引更多的人才投身教育事业。
在教育内容方面,进行了改革和创新。
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加强科学、技术、文化等方面的教育,以适应国家建设和发展的需要。
同时,普及义务教育,提高国民的整体文化素质,为国家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社会秩序的重建同样不容忽视。
战争导致社会动荡,治安混乱。
政府加强了社会治安管理,建立健全的警察和司法体系,严厉打击犯罪活动,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安全。
解决民众的温饱问题是当务之急。
政府组织了大规模的救济工作,发放粮食和物资,帮助受灾群众渡过难关。
抗战胜利后中 国如何重建家园
抗战胜利后中国如何重建家园抗战胜利后,中国面临着百废待兴的局面,重建家园成为了最为紧迫和重要的任务。
经济的复苏是重建家园的基础。
战争使得中国的经济遭受了巨大的破坏,工厂被炸毁,农田荒芜,商业凋零。
首先要做的是恢复农业生产。
政府需要出台一系列的政策,鼓励农民回到土地上,提供农业贷款和技术支持,保障种子、农具的供应,以提高粮食产量,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
同时,对于工业的恢复也刻不容缓。
修复受损的工厂,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和设备,培养技术工人,推动工业的现代化进程。
在商业方面,要建立稳定的市场秩序,打击投机倒把,规范商业行为,促进商品的流通。
教育的重建也是重中之重。
战争期间,许多学校被毁坏,教育资源极度匮乏。
需要大规模地修建学校,培养师资力量,让孩子们能够重新走进课堂。
不仅要普及基础教育,提高国民的识字率,还要发展高等教育,培养各类专业人才,为国家的建设和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此外,教育内容也需要改革和更新,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使教育与社会发展的需求相适应。
基础设施的建设是重建家园的关键环节。
道路、桥梁、铁路、港口等交通设施的修复和新建对于物资的运输、人员的流动以及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
电力、通讯等设施的建设能够提高生活的便利性和生产的效率。
同时,要加强水利工程的建设,治理江河湖泊,保障农田的灌溉和防洪安全。
医疗卫生体系的重建也是不容忽视的。
战争导致了大量的伤亡和疾病,人民的健康状况亟待改善。
要建立更多的医院和诊所,培养医护人员,普及卫生知识,提高医疗水平,加强疾病的防控和治疗。
社会秩序的重建同样重要。
战争使得社会动荡不安,犯罪率上升。
需要加强治安管理,建立健全的法律体系,严格执法,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同时,要加强社会道德建设,弘扬正义、诚信、友善等价值观,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在重建家园的过程中,国际合作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国可以向其他国家寻求经济援助和技术支持,引进国外的先进经验和管理模式。
抗日战 争胜利后中 国如何重建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如何重建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面临着百废待兴的局面,重建工作迫在眉睫。
这不仅是对国家治理能力的巨大考验,更是关乎民族未来的重大使命。
经济重建是重中之重。
战争给中国的经济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工业生产几乎停滞,农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商业贸易陷入混乱。
要实现经济的复苏和发展,首先需要恢复农业生产。
政府应当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为农民提供种子、农具和信贷支持,鼓励他们积极耕种,保障粮食的供应。
同时,要加强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提高农业抗灾能力,确保农业生产的稳定。
在工业方面,需要对遭受战争破坏的工厂进行修复和重建。
通过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和设备,提高工业生产的效率和质量。
对于一些关键的工业领域,如钢铁、机械、化工等,要加大投入,逐步建立起完整的工业体系。
此外,还应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工业建设,推动中小企业的发展,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交通基础设施的重建也是关键一环。
战争期间,铁路、公路和桥梁等交通设施遭到严重破坏,严重制约了物资的运输和人员的流动。
政府应投入大量资金和人力,修复和新建交通线路,加强交通网络的互联互通。
这不仅有助于促进经济的发展,还能加强地区之间的联系和交流。
教育的重建同样不容忽视。
战争导致了大量学校的损毁和教育资源的流失,许多儿童和青少年失去了接受教育的机会。
为了培养国家建设所需的人才,必须加大对教育的投入。
新建和修复学校,招聘和培训教师,提供教材和教学设备。
同时,要推进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普及义务教育,使更多的人能够接受良好的教育。
社会秩序的重建也是当务之急。
战争造成了社会的动荡和混乱,犯罪率上升,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受到威胁。
政府需要加强社会治安管理,建立健全的法律体系,严厉打击犯罪活动,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公平正义。
医疗卫生体系的重建也至关重要。
战争期间,疾病肆虐,医疗资源匮乏,许多人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
政府应当加强医疗卫生机构的建设,培养医疗人才,增加医疗设备和药品的供应,提高医疗卫生服务的水平,保障人民的健康。
书讯:《抗战胜利后滞柳华侨的救济与复员》出版发行
书讯:《抗战胜利后滞柳华侨的救济与复员》出版发行
吴爱玲
【期刊名称】《八桂侨刊》
【年(卷),期】2017(0)3
【摘要】抗日战争期间,大批华侨从海外归来,或参战,或避难,地处桂中腹地的小城柳州过境归侨达数万人,一度成为海外归侨的集散地,仅缅甸侨胞就有3000余人。
1945年6月,柳州光复。
1945年11月,行政院善后救济总署广西分署在柳州成立,散居四乡的侨胞们纷纷汇集柳州等待救济与复员,侨胞们与数万难民在困苦中等待救济与遣送,部分有条件的侨胞选择自费出国,部分侨胞随难民的遣送进程返回家乡,
【总页数】1页(P38-38)
【关键词】善后救济;抗战胜利后;出版发行;复员;华侨;书讯;抗日战争期间;侨胞【作者】吴爱玲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249.296
【相关文献】
1.抗战胜利后,西迁文化名人的复员东返——写在抗战胜利65周年 [J], 唐正芒
2.论抗战胜利后广东政府机关行政复员 [J], 刘国华
3.复员与复原:抗战胜利后全国教育善后复员会议与内地高等教育建设 [J], 张强
4.抗战胜利后的汉口卫生复员探析 [J], 路彩霞
5.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对从军知识青年复员就学的应对 [J], 黄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战后政局的演变与收复区的善后救济述论
划为 欧洲提供 了 115 3 .0亿美元 的援 助 。就联 总对 中国的 援助来说 , 它是无法 与马歇尔计划 相比的 , 因为马歇尔计 划 是美 国全面复兴欧洲计划 , 而联总 ( 即美 国 ) 中 国的援 亦 对 助“ 其范 围限于恢复灾 区 内确 因战争而遭 受损失之 公用 事 业, 及协助恢复生活必需 品之生产 及运输 ”2, 【 目的是 防止 】 饥谨及瘟 疫 , 其实质 上只是一 种 临时性 的救 济 。在 服从 美 国战后全球政 治利 益的前提下 , 中国向联总 申请 的 3 39O 4 O
二、 中共解放 区的善后救济及 其斗争
八年的抗战 , 国统 区昀人力 、 不但 物力消 耗殆尽 , 而且
3 8
咸 宁学院 学报
第 3 卷 1
解放 区 因深处 敌后 , 战坚 决 , 受 破坏 与 蹂 躏则 更 为惨 抗 所 重 。据晋察冀 、 山东 、 冀热辽 、 晋绥 、 晋冀 鲁豫 、 苏皖 、 中原七 个 解放 区的不完 全统 计 , 在八年抗 战 中 , 被 日伪杀 死及虐 “ 待致死者达 3 0万人 ; 2 被敌俘捕者 2 6万人 ; 有鳏寡孤残 3 现 者 2 6万人 ” 烧毁房屋 190万间 , 9 “ 5 损失粮食 1 万万 5千 1 万担 , 损失被服 2万万 2千 9百万件 , 失农家 具 2万 万 2 损
能 以任何理 由而有所歧视 , 救济物资之发放不 经军政机关 “ 而 由人 民团体协助办理 , 中共 可派代 表协助行总人 员办理 ; 行 总人 员不过问 当地 的行政 , 当地 军政 机关 也不 得干预 救 济 物资的发放 ” 。14 J 9 6年 1月 , 总 对解 放 区 的善 后救 行
中国抗日战争抗战胜利后中国的战后调整与发展
中国抗日战争抗战胜利后中国的战后调整与发展1945年,中国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面临着巨大的战后调整和发展任务。
经过多年的战争,中国国土遭受了严重的破坏,经济基础严重削弱,社会秩序混乱不堪。
为了恢复国家的发展,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进行战后调整和重建工作。
一、政治调整与重组战后中国首先进行的是政治调整与重组工作。
1945年8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解放军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随后中国共产党与民国政府进行了政治协商,即著名的重庆谈判,双方达成协议,结束内战,实现了国共合作,确立了政治和平过渡的方向。
此后,中国国共两党进行统战,形成了抗日战争胜利后的政治格局。
二、战后经济重建抗日战争期间,中国的经济遭受了严重破坏,重建工作成为了当务之急。
中国政府通过发展农业、工业和贸易来推动经济的复苏和发展。
首先,政府采取了土地改革和农业合作化的措施,解放了农民,并实行了农业生产的社会主义改造,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生活水平。
其次,政府加大了对工业的投资,重点发展重工业和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了国家的经济实力。
同时,政府还积极扩大对外贸易,加强与其他国家的经济合作,促进了国内外市场的开放与发展。
三、社会调整与改革抗战胜利后,中国社会出现了严重的社会问题,如失业、流离失所的人口增多、社会秩序紊乱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中国政府采取了社会调整与改革的措施。
首先,政府加大了对教育、医疗和社会福利的投资,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社会保障水平。
其次,政府加强了社会管理和维护社会秩序的工作,重建了社会组织和公共服务体系,加强了社会法律的推行与执行。
同时,政府还采取了大规模的职业培训和就业创业政策,帮助失业人员重新就业。
四、区域发展与合作在中国抗日战争胜利后的战后调整中,政府还注重了区域发展与合作的重要性。
中国政府通过制定计划与政策,促进了各地区的发展,加强了各地区之间的经济合作与交流。
同时,政府加大了对边疆地区的建设与扶持力度,提高了那些被战争严重破坏的地区的经济实力,促进了整个国家的发展。
抗战胜利后中 国如何应对战后重建
抗战胜利后中国如何应对战后重建抗战胜利后,中国面临着百废待兴的局面,战后重建成为了当时最为紧迫和重要的任务。
这不仅是对国家治理能力的巨大考验,更是关系到民族复兴和人民福祉的关键时期。
经济方面的重建是重中之重。
战争给中国的经济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工业生产几乎停滞,农业生产也遭受重创。
为了恢复经济,政府首先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稳定物价和金融市场。
通过加强货币管理,控制通货膨胀,为经济的复苏创造了相对稳定的金融环境。
在工业领域,大力扶持国有企业的重建和发展,同时鼓励私营企业参与。
对于那些在战争中遭到破坏的工厂和设施,政府投入大量资金进行修复和更新。
同时,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工业生产的效率和质量。
在农业方面,推行土地改革,让广大农民拥有自己的土地,从而提高他们的生产积极性。
政府还提供农业贷款和技术支持,帮助农民改良农作物品种,推广农业机械化,促进农业的现代化发展。
教育的重建也是刻不容缓的任务。
战争期间,许多学校被摧毁,教育资源极度匮乏。
为了尽快恢复教育事业,政府加大了对教育的投入,新建和修复了大量的学校。
同时,培养和招募了大批教师,提高教师的待遇和地位,吸引更多的人才投身教育事业。
在课程设置上,不仅注重基础知识的传授,还加强了对爱国主义和民主思想的教育,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民族自豪感。
基础设施的重建是战后重建的重要环节。
交通、通信、水电等基础设施在战争中遭到严重破坏,极大地制约了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的生活。
政府制定了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计划,修复和新建铁路、公路、桥梁,改善交通运输条件。
加强通信设施的建设,提高通信的效率和质量。
加大对水电设施的投资,保障人民的生活和生产用电用水需求。
社会秩序的重建同样至关重要。
战争导致社会动荡,治安状况恶化。
政府加强了社会治安管理,严厉打击犯罪活动,维护社会的稳定。
同时,建立健全的法律体系,保障人民的合法权益,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医疗卫生方面的重建也是不容忽视的。
抗日胜利后的中国战争复苏
抗日胜利后的中国战争复苏抗日战争是中国历史上一段重要的篇章,它不仅是中国人民抵抗日本侵略的伟大斗争,也是中国战争复苏的起点。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重新焕发出战争的活力,为国家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战争胜利后的国家重建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遭受了巨大的战争创伤,国家经济几乎崩溃。
然而,中国人民并没有沉沦于战争的苦难中,他们积极投身到国家的重建中。
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重建了战争中遭受破坏的基础设施,恢复了交通和通信网络,重建了工厂和农田。
这些努力为中国战争复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军队的整编与现代化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军队经历了一次全面的整编和现代化的进程。
政府加强了军队的管理和训练,提高了士兵的素质和战斗力。
同时,中国也从苏联引进了大量的先进武器装备,使中国军队的装备水平得到大幅提升。
这一系列的改革和现代化建设,为中国军队在后来的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对外战争的开展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并没有停止对外战争的步伐,而是积极参与了朝鲜战争和中印边境战争等战斗。
这些战争不仅展示了中国军队的实力,也巩固了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
尤其是朝鲜战争,中国军队的参战,有效地保护了中国的国家利益,也为中国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四、战争复苏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战争复苏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战争复苏使中国人民更加关注国家安全和军队建设,形成了全民抗战的氛围。
其次,战争复苏也推动了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促进了科技和工业的发展。
战争的需求推动了科技创新和工业生产的提升,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动力。
总之,抗日胜利后的中国战争复苏是一个艰苦卓绝的过程,但也是一个充满希望和活力的时期。
通过国家的重建、军队的整编与现代化、对外战争的开展以及对社会的影响等方面的努力,中国成功地实现了战争复苏。
这一时期的经验和教训,对于中国今天的发展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抗日战争的战后重建中国的社会与经济恢复
抗日战争的战后重建中国的社会与经济恢复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抵御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一场艰苦卓绝的全民抗战,战争胜利后,中国面临着庞大的社会与经济重建任务。
在战后重建的过程中,中国不仅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还面临了许多挑战和困难。
本文将从社会和经济两方面探讨抗战胜利后中国的重建情况。
一、社会重建抗日战争期间,中国社会遭受了巨大的破坏。
城市被夷为平地,农村遭受了严重的破坏,战争造成了数百万人民的伤亡。
战后,中国政府面临着解决大规模的难民问题、失地农民的安置问题以及战争创伤的治疗等重要任务。
首先,针对难民问题,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政府组织了大规模的难民营,并提供了食品、医疗和教育等基本服务。
同时,政府还鼓励民众自力更生,积极参与重建工作,以提高社会的整体稳定和安全。
其次,对于失地农民的安置问题,中国政府实行了土地改革政策。
通过取消地主阶级的土地所有权,将土地分配给农民,并推行合作社制度,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快速恢复。
这些措施不仅为失地农民提供了生计保障,也为全国农村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另外,中国政府还投入大量的资金和人力资源来治疗战争创伤。
政府设立了许多医疗机构,为伤员和残疾人提供了免费的医疗和康复服务。
这些措施不仅帮助了战争受伤者的康复,也为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经济恢复战争带来的破坏让中国的经济陷入了严重的困境。
战后,中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经济政策,以重振经济,恢复生产力。
首先,中国政府大力发展工业生产,以促进经济的快速恢复。
政府鼓励民间投资,并提供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和贷款支持,推动了国内工业的发展。
同时,政府还加大了对农村的援助力度,提高了农村经济的产出水平。
其次,中国政府推行了土地改革和农业现代化政策。
通过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业生产力和改善农民生活水平,中国成功地实现了农村经济的快速恢复。
农民通过自主经营土地和合作社模式,有效提高了农业产量和农产品质量。
此外,中国政府还积极扩大对外贸易,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
抗日战争的战后复兴与国家重建
抗日战争的战后复兴与国家重建抗日战争是中国历史上一段非常重要的时期,由中国人民与日本侵略者进行了长达八年的抗争。
这场战争不仅是中国人民为了国家的独立和尊严进行的一场斗争,也是为了世界的和平而奋斗的一场战争。
战争结束后,中国面临着庞大的战争损失和国家重建的任务。
本文将探讨抗日战争结束后,中国在战后复兴与国家重建方面所做出的努力与取得的成就。
一、战争损失与困境抗日战争期间,中国遭受了巨大的战争损失。
据统计,战争期间中国人民遭受的直接战争伤亡超过3000万人,财产损失达2000亿美元以上。
大片的领土被日本侵占, 无数的城市和乡村被摧毁。
同时,战争中造成的经济崩溃、社会动荡和人口流离失所的问题也给中国社会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二、战后复兴的重要举措1.战争赔偿战争结束后,中国坚决要求日本承担战争赔偿责任。
1945年,中国政府公布了《中华民国政府关于对日本无条件投降的宣言》,明确要求日本归还中国领土,赔偿战争所造成的巨额损失。
在国际社会的压力下,日本政府接受了中国的要求,并在之后的多次会议中就赔偿问题进行了讨论。
最终,中国获得了来自日本的大量赔款,这为战后复兴做出了重要贡献。
2.经济重建与发展战争结束后,中国政府积极展开了经济重建与发展的工作。
重建工作包括基础设施的修复、农业的恢复、工业的重建等多个方面。
政府鼓励民众积极参与经济建设,提供支持和优惠政策,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此外,中国还通过引进外国资金和技术,加速了经济重建的进程。
3.教育与文化恢复战争对中国的教育和文化事业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很多学校和文化机构都被毁坏。
战后,中国政府迅速展开了教育和文化领域的恢复工作。
政府增加了对教育和文化事业的投资,并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促进了教育和文化事业的发展。
三、国家重建的成就与启示战后复兴与国家重建工作取得了显著成就。
中国经济逐渐恢复增长,农业生产和工业产值也得到了显著提高。
教育和文化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在战争中紧密团结在一起的中国人民也在战后继续保持了团结,为国家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抗日战争中的战后恢复与重建
中国抗日战争中的战后恢复与重建1945年,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结束,然而,长期的战争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破坏和困难。
为了恢复战争造成的损失并重建国家经济,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本文将重点探讨中国抗日战争结束后的战后恢复与重建过程。
一、战后伤痕与废墟抗日战争期间,中国遭受了严重破坏,城市和农村的基础设施几乎被彻底摧毁。
大规模的轰炸、烧杀抢掠以及日本残军的破坏行为使得整个国家几乎陷入了一片废墟之中。
许多城市被夷为平地,铁路、桥梁以及农田、港口等重要资源也遭到严重破坏。
二、战后经济恢复为了重建国家经济,中国政府实施了一系列有力的经济措施。
首先,政府着手恢复农业生产。
在解放区,政府通过土地改革等措施,激励农民积极参与生产。
同时,引进新的农业科技和耕作方式,提高粮食和农产品的产量。
此外,政府还修复了农田灌溉系统,恢复了农村交通,为农民提供技术指导和贷款等支持。
其次,政府重视工业重建,加快推动工业发展。
战争期间,大部分工厂被摧毁或停产,劳动力短缺。
政府通过财政拨款和组织力量,修复工厂设施,恢复工业生产。
政府还鼓励私人企业投资兴办工厂,并提供贷款和税收优惠政策。
这些举措加速了工业的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经济重建奠定了基础。
三、社会秩序的恢复战争期间,社会秩序遭到了严重破坏。
为了恢复社会秩序,政府采取了一系列举措。
首先,政府推动了政治体制的整顿。
通过组织新成立的政府,建立健全的行政体系,恢复了一定的政治秩序。
其次,政府加强了社会管理和法律建设。
成立了公安机关,加强了治安维稳工作,维护社会稳定。
此外,政府加强了对犯罪分子的打击,维护了社会的法律权威。
四、文化重建与教育发展战争期间,中国的文化事业受到了严重冲击。
为了恢复文化事业,政府大力支持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政府修复了被毁的历史建筑和文化遗址,保护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同时,政府还投入大量资源和资金,推动新文化运动,培养优秀的文化艺术人才。
此外,政府加大了对教育事业的投资,修复了被毁的学校和教育设施,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教学资源,推动了教育事业的发展。
抗战胜利后中 国如何应对战后重建
抗战胜利后中国如何应对战后重建抗战胜利,中国终于迎来了和平的曙光,但同时也面临着百废待兴的艰难局面。
战争带来的破坏是巨大的,经济崩溃、社会秩序混乱、基础设施损毁严重,如何进行战后重建成为了当时中国面临的重大挑战。
经济重建是重中之重。
长期的战争使得中国的经济遭受了重创,工业生产几乎停滞,农业生产也遭到严重破坏。
要实现经济的复苏和发展,首先需要制定合理的经济政策。
政府应当加强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引导资源合理配置,鼓励私人企业的发展,同时加大对国有企业的支持和投入,以提升国家的工业生产能力。
在农业方面,实行土地改革至关重要。
保障农民对土地的所有权和使用权,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推广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种植方法,增加农业产量,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
此外,还应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灌溉条件,修建道路,促进农产品的流通。
工业重建需要引进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培养专业的技术人才。
对于在战争中受损的工厂,进行修复和扩建,同时新建一批现代化的工厂。
发展基础工业,如钢铁、煤炭、电力等,为其他行业的发展提供支撑。
教育的恢复和发展也是战后重建的关键一环。
战争使得大量学校被破坏,教育资源匮乏。
政府应当加大对教育的投入,重建学校,招聘和培养教师,普及基础教育,提高国民素质。
同时,发展高等教育,培养各类专业人才,为国家的建设和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医疗卫生事业的重建同样不容忽视。
战争导致疫病流行,医疗设施短缺。
政府需要建立和完善医疗卫生体系,增加医疗机构,培训医疗人员,提供基本的医疗保障,改善人民的健康状况。
社会秩序的重建是保障各项重建工作顺利进行的前提。
加强法制建设,打击犯罪,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安全。
解决战争遗留问题,如难民安置、伤残军人的抚恤等,让人民能够在安定的环境中生活和工作。
基础设施的重建是当务之急。
修复和新建公路、铁路、桥梁等交通设施,促进人员和物资的流通。
重建通信设施,保障信息的传递。
加强水利工程建设,防治洪涝灾害,保障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用水。
抗战胜利后难民的救济与遣返
切可 能 的运 输力 量 ,每 日向灾 区运 送
务 ,国 民政 府于 1 4 9 5年 1月成 立行 政 院 出国 口岸 之遣送 与待 遣期 间的招待 , 总 10 联 0 0吨粮食 。 由分署组织 的 15个急赈工 0
善后 救济总署 ( 简称“ 总” , 行 )并在 收复 区 担任 自海 口至外洋之运送 ”] 。 1 4 [3 到 9 7年 作 队发 放食粮 , 两省 濒临绝境 的 6 0万 29 4 使 5 分 设 冀 热 平 津 、 绥 察 、 青 、 宁 、 海 、 9 难 侨 遣 返 工 作 结 束 时 ,联 总 和 行 总 共 饥 民得 以 生 存 。截 至 14 晋 鲁 苏 上 月 9 6年 6月 底 , 总 行 台湾 、 东北 、 西 、 广 广东 、 江、 徽 、 浙 安 江西 、 协助 2 82名华侨 返 回原 侨居地 , 70 仍然 有 共 “ 放 旧衣 鞋 2 0万 件 , 发 0 新制棉 衣 、 棉背 河南 、 湖北 、 湖南 等 1 个分署 。随着 联 总 2 3 9 等待遣返 ;协 助 4 4 4名流 落海 心 约 6 0 0余 件 , 5 99 人 65 50 棉被 和毛 毯约 4 0 0 0床 , 救济 物资的到来 , 行总 开始 了对 难 民的遣 外 的难侨归 来 ; 时流落 在 中国的外 国侨 受 惠人数 10余万 ;发放粮 食 8万余 吨 , 战 5 返与救济 。 先后 在重庆 、 明 、 阳、 昆 贵 西安 等地设 立难 民 7 2 4人 , 行 总协 助 下 , 28 在 由联 总洽 商 受 惠人 数 6 0万 ”]。 0 [3 6 2 难 民遣 返从 14 9 5年 9月 开始 。行 总 美军 当局派轮 船遣送 回国。
律宾 、 国等地 的归 国避难 的华 侨 2 4 1 别编 队送 往宜 昌 、 口、 泰 0 9 1 汉 南京 等地 , 随船 地 区 , 并 采取 集体 供食 的形 式 , 设粥 厂 和 普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境内的战后善后工作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境内的战后善后工作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段艰苦卓越的历史时期,经过长时间的浴血奋战,中国人民最终战胜了日本侵略者,取得了胜利。
然而,战争胜利只是一个开始,战后的善后工作同样重要。
在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境内展开了一系列的战后善后工作,旨在恢复国家的经济、社会和政治秩序,重建战争所破坏的各项事业。
首先,战后的善后工作主要集中在经济重建方面。
抗日战争期间,中国的经济遭受了巨大的破坏,许多城市和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几乎被摧毁殆尽。
为了恢复经济的正常运转,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加强对农业的支持和引导,推动农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政府提供农业生产所需的种子、肥料和农机具等物资,并对农民进行技术培训,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其次,重点发展工业,加快工业化进程。
政府投资兴办一批重点工业项目,提高产能和质量,为国家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其次,战后善后工作还包括社会重建方面的努力。
在抗日战争期间,许多城市和农村地区的社会秩序被彻底打乱,社会道德观念也受到了严重的冲击。
为了恢复社会的正常秩序,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加强法制建设,建立健全的法律体系,加强对犯罪行为的打击和惩治。
政府还加大了对教育的投入,提高人民的文化素质和道德修养。
此外,政府还积极推动社会福利事业的发展,为老年人、残疾人和孤儿等弱势群体提供帮助和保障,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最后,战后善后工作还包括政治重建方面的努力。
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为中国的战争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战后,中国政府致力于建立一个统一稳定的政治体制,确保国家的长治久安。
为此,政府进行了一系列的政治改革,加强了党和政府的组织建设,推动了政治体制的完善。
此外,政府还加强了对外交事务的管理和调整,积极参与国际事务,为国家的发展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
总之,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境内展开了一系列的战后善后工作,旨在恢复国家的经济、社会和政治秩序。
抗日战 争胜利后如何进行社会重建
抗日战争胜利后如何进行社会重建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面临着百废待兴的局面,社会重建成为了至关重要的任务。
这不仅是对战争创伤的修复,更是为了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和人民的幸福生活。
经济的复苏与发展是社会重建的基础。
战争使得中国的经济遭受了巨大的破坏,农田荒芜、工厂倒闭、商业凋零。
首先要做的是恢复农业生产,保障粮食供应。
政府可以出台一系列政策,如提供农业贷款、分发种子和农具,鼓励农民积极耕种。
同时,对土地制度进行改革,使广大农民能够拥有自己的土地,提高他们的生产积极性。
工业方面,需要重建被战争摧毁的工厂,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和设备。
政府可以通过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国内外的投资,促进工业的快速发展。
对于一些重点产业,如钢铁、煤炭、机械制造等,要加大扶持力度,逐步建立起完整的工业体系。
商业的繁荣也是经济复苏的重要标志。
政府要规范市场秩序,打击投机倒把和囤积居奇的行为,保障商品的正常流通。
鼓励发展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促进商业的多元化发展。
教育的重建对于国家的未来至关重要。
战争期间,许多学校被破坏,教育资源匮乏。
一方面,要尽快修复和新建学校,让孩子们能够重新回到课堂。
另一方面,要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提高教师的待遇和素质,吸引更多优秀的人才投身教育事业。
教育内容也需要改革和更新。
除了传统的文化知识,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加强职业教育,为社会培养各类实用型人才,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
医疗卫生体系的重建也是当务之急。
战争导致了大量的人员伤亡和疾病传播,许多地区的医疗卫生条件极差。
政府要加大对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建立更多的医院和诊所,配备先进的医疗设备和药品。
培养更多的医生和护士,提高医疗服务水平。
同时,要加强公共卫生教育,提高民众的卫生意识和健康素养,预防疾病的传播。
社会秩序的重建是保障社会稳定的关键。
战争结束后,社会上可能存在着一些土匪、恶霸和残余的敌对势力,他们严重威胁着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的稳定。
政府要加强治安力量,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行为,维护社会的正常秩序。
抗日胜利的战后救济和民生改善
抗日胜利的战后救济和民生改善抗日战争胜利后的战后救济和民生改善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段极为艰苦的历史时期。
在这场战争中,中国人民经历了无数的牺牲和苦难,但最终取得了胜利。
然而,战争的结束并不意味着一切问题都迎刃而解,战后的救济和民生改善成为了当时中国政府面临的重要任务。
战后的救济工作首先需要解决的是战争造成的伤亡和失业问题。
抗日战争期间,许多家庭失去了家庭成员,许多人失去了工作。
政府积极采取措施,为战争遗孤和伤残军人提供救济和帮助,确保他们的基本生活需求。
同时,政府也鼓励各地开展就业创业活动,为失业人员提供机会,促进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除了解决伤亡和失业问题,战后的救济工作还需要重建战争中被破坏的基础设施。
抗日战争期间,许多城市和乡村的基础设施遭到了严重破坏,交通、通讯、能源等基础设施几乎全部陷入瘫痪。
为了恢复正常的生产和生活秩序,政府积极投入资金和人力资源,加快基础设施的重建工作。
通过修复道路、铁路、电力等基础设施,政府为人民提供了更好的生活条件和发展机会。
战后的救济工作还需要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
抗日战争期间,由于战争的破坏和动荡不安,许多地区的农田无法正常耕种,粮食供应紧张。
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农田的恢复和农业生产的发展,确保人民的温饱。
此外,政府还积极推动工业的发展,提高生产力水平,为人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物质财富。
除了基本温饱问题,战后的救济工作还需要关注人民的教育和医疗需求。
抗日战争期间,许多学校和医疗机构被破坏,教育和医疗资源严重匮乏。
政府积极投入资金和人力资源,加强教育和医疗事业的建设,提高教育和医疗水平。
通过修复学校和医院,培养更多的教师和医生,政府为人民提供了更好的教育和医疗服务。
战后的救济工作还需要关注社会的稳定和安全。
抗日战争期间,社会秩序被严重破坏,犯罪活动频发。
政府加强了公安机构的建设和治安维护力量的培养,加强了对犯罪活动的打击和预防,维护了社会的稳定和安全。
总之,抗日战争胜利后的战后救济和民生改善工作是一项艰巨而重要的任务。
硝烟散去 心意长存 回顾抗日战争胜利后的和平重建与团结发展
硝烟散去心意长存回顾抗日战争胜利后的和平重建与团结发展硝烟散去心意长存:回顾抗日战争胜利后的和平重建与团结发展1945年,经过中国人民的英勇抗战,抗日战争胜利了。
硝烟散去,但战争带来的创伤需要被治愈,国家需要进行和平重建与团结发展。
本文将回顾抗日战争胜利后的时期,探索中国的和平重建与团结发展。
1. 重建家园,建立战争遗留问题的解决机制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面临着庞大的战争遗留问题,如战时经济失调、社会破坏和灾难遗留等。
为了实现和平重建,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首先,政府制定了一套完整的经济计划,调整和优化战时经济结构,重建基础设施。
其次,政府成立了专门的机构,负责解决因战争而造成的社会问题,如失业、疾病和灾难后的重建。
2. 推动全国范围的团结与和解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共同的斗争,因此,战后的团结与和解尤为重要。
中国政府积极推动全国范围的团结,并向抗日战争中的各个民族和地区提供援助。
政府采取了公正的政策,保护少数民族的权益,并充分发挥他们在国家建设中的作用。
此外,政府还鼓励各方面力量参与国家建设,强调全民族、全党、全军、全国的团结。
3. 恢复教育与文化事业,培养国家发展的接班人在和平重建的过程中,教育和文化事业的恢复和发展是必不可少的。
中国政府重新恢复了学校的正常运作,并提供了广泛的教育机会。
政府还鼓励文化事业的创新和发展,培养新一代的艺术家和文化工作者。
这些努力为国家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 加强国际合作,促进和平稳定抗日战争的胜利不仅影响了中国,也引起了世界的关注。
为了维护和平稳定,中国积极参与国际合作。
国际援助帮助中国恢复经济和重建社会,而中国也积极参与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并努力维护国际和平和安全。
中国在抗战胜利后立即检讨自己,积极与各国保持友好关系,推动国际间的合作与互利共赢。
5. 建立民主政治制度,确保国家长治久安和平重建与团结发展的基础是一个稳定的政治环境。
中国政府意识到这一点,开始了建立民主政治制度的进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抗战胜利后收复区的救济与复原作者:龚喜林来源:《贵州文史丛刊》2008年第03期内容提要:为了医治战争创伤,恢复正常社会秩序,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利用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的援华物资在收复区进行了紧急救济与复原。
它在难民的救济与安置、工农业生产的复原与经济的复兴等方面都作出了有益的贡献。
但这些成果也随之散失在内战战火中。
关键词:战后收复区救济复原中图分类号:K26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8705(2008)03-53-56一、1945年8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华民族以3500万人的生命代价和6000亿美元财产损失而最终赢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然而,经过持续八年艰苦卓绝的抗战,中国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一础设施毁坏殆尽,正常的生产、生活无以为继,中国陷入空前的困顿之中。
抢救挣扎在死亡线的难胞,复兴残破不堪的经济,恢复社会秩序成了战后国民政府的首要任务。
而国际社会的救济机构—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的成立则促成了国民政府战后收复区紧急救济与复原。
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是在美国总统罗斯福的推动下,由44个盟国共同成立对遭受战灾的各国战后复原与重建进行援助的国际机构,对“在联合国家控制之下任何地区内之战争受难者,济以粮食、燃料、衣着、房屋及其它基本必需品,供给医药及其它重要服务,并于足以供应救济之必需限度内,在上述地区内促进上述之服务与各种必需品生产及运输”,它于1943年11月成立于华盛顿。
根据《联合国救济善后公约》,各未遭受侵略的会员国捐其一年总收入的1 %作为联总的事业经费。
获得联总资助的有希腊、捷克、波兰、南斯拉夫、白俄罗斯、乌克兰、菲律宾、中国等国。
中国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盟国,为反法西斯的胜利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为了获得国际社会的援助,国民政府委派蒋廷黻代表中国政府参与了联合国救济善后公约的签订和联总的成立大会并参与了联总早期的各种活动。
中国是联总中央委员会四大国代表之一,又是联总远东委员会的常任主席。
中国是联总的创始国和最大的受援国。
为了办理中国战后收复区善后救济事宜,并履行中国对联总的义务,国民政府于1945年1月成立行政院善后救济总署(简称“行总”),“运用联总之物资,办理在中国领土内救济与复原”,并任命蒋廷黻为署长。
1945年9月,随着抗战胜利的到来,行总根据经济和地理情况在收复区分设冀热平津、晋绥察、鲁青、苏宁、上海、台湾、东北、广西、广东、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等15个分署及滇西、福建办事处;联总也在中国设立驻华办事处,以协助配合行总的工作。
1945年11月8日,联总第一艘运载3500吨救济物资的船只抵达上海,中国收复区大规模的救济与复原工作正式开始。
二、战后收复区的救济与复原,主要体现难民遣送、灾民救济、卫生防疫,交通和工农业的复原等方面。
(一)、难民遣返这次日本侵华战争带来的苦难之一就是使数以千万计普通民众沦为战争难民。
究竟有多少难民,说法不一。
据行总统计,全国流离难民达4000万之多。
难民的遣返是行总持续时间最长、所耗精力最多的一项工作。
难民返乡工作从1945年9月开始。
行总先后在重庆、昆明、贵阳、西安等地设立难民疏送站;在宜昌、汉口、上海设难民招待所和难民接运处。
各分署也在交通要冲设置收容站、转运站或服务站,这样形成了全国难民遣送网。
后方返回收复区或外省返回本省的难民。
先由疏送站运至适当的地点,再由当地分署转运回藉;各省内的难民返回本县,由分署办理转运。
难民遣送方式主要是陆运和水运,空运仅用于侨胞的遣送。
行总最先遣送的是因豫湘桂战役而流落到重庆地区的贫苦难民和民营工厂被裁工人。
陆路方面,行总与交通部公路总局合作,实行票价补贴办法。
返乡难民凡“由国营公路渝湘、渝桂、昆桂、陕豫等线返乡者,由行总津贴每公里二十五元至三十元,返乡者自负二十五元;赤贫难民无力负担者,则由行总发放乘车免票证,并免费供给沿途食宿”。
水路方面,由行总租用汽轮及木船由重庆分别编队送往宜昌、汉口、南京等地,并随船派有医护人员;沿途各分署所设立的遣送站或招待所,为难民提供食宿的方便。
到1946年1月份,湘桂来渝难民8600名已遣送完毕。
在此过程中,另有成千上万的难民依靠自己的力量,或乘车,或乘船,或徒步跋涉,历尽艰辛,最终返回故乡。
在联总的协助下,行总与有关国家接洽举行了侨民的遣返。
到1947年9月难侨遣返工作结束时,联总和行总共协助27802名华侨返回原侨居地;协助46454名流落海外的难侨归国。
(二)灾民救济为使挣扎在饥饿线上的难胞得到衣食住行的最低生活保障,行总及各分署对“老弱病残、赤贫无依,短期内非受赈不能生活者”开展了如粮食、衣服和现金的紧急救济。
其实施可分为四个时期:1945年秋冬之间的以粮食衣着为主紧急施救;1946年春季的抢救湘桂饥馑;同年秋冬两季,除救济豫皖苏黄泛区蝗旱灾情外,再度普遍举办的冬赈;1947年春季以后对各地水灾荒歉的救济。
为配合难民的返乡及救济1946年的春荒,行总在各难民汇集之地和湖南、广西等发生严重饥谨的地区,采取集体供食的形式,普设粥厂和施食站,以解难民燃眉之急。
1946年上半年的集体供食,不仅帮助人们度过了春荒,且可使大量的人力从事农业生产。
行总为配合1945年及1946年的冬赈,又在物价较高的城市办理平价食堂。
如在1945年的冬赈中,广东分署“粥厂食粥者310093人,食饭者12697人,平价食堂用膳者178015人,散发面粉15万磅”。
对于广大被难的农村,由各分署组织工作队赶赴灾区直接发放赈衣赈粮。
在1946年拯救湖南、广西两省饥谨中行总曾动用水陆空一切可能的运输力量,每日向灾区运送1000吨粮食。
由分署组织的105个急赈工作队发放食粮,使两省濒临绝境的650万饥民得以活生。
截至1946年6月底,行总共“发放旧衣鞋200万件。
新制棉衣、棉背心约65000余件,棉被和毛毯约4000床,受惠人数150余万;发放粮食8万余吨,受惠人数600万”。
由于长期抗战,房屋破坏程度相当严重,尤其以华中、华南各省为最重。
据湖南、广西等十二省的调查,“房屋损失程度在50%至100%者达229个县市”,湖南“无屋可住者达1417791户,约占全省总户数的1 /4”,“无家可住者亦达700余万人”。
行总的此项业务,采取了治标与治本相结合的办法:一是在水陆各交通要站,将庙宇、教堂、学校或其它公共建筑改建成难民招待所或搭建棚屋、帐篷等办法修建临时住所,供难民临时居住;一是拨出专项贷款,帮助难民修缮被损的房屋。
其中,行总给房灾最重的“桂省三十亿元,湘省三十亿元,鄂省十亿元”的房屋建筑贷款。
至于医院、学校、福利机构等公共房舍则由行总以工代赈的方式发动难民加以修缮。
(三)卫生防疫为了防止战后瘟疫及传染病发生,行总于1945年7月设卫生业务委员会并成立12个医防大队、6所防疫医院及6个巡阅卫生工程队。
在联总的物资尚未到达之前,行总拨专款1000亿元(法币),进行收复区的急救与卫生工作。
联总的物资运到后,行总将联总运来的医药器材分发各地医疗机构为难民开展免费救治。
行总成立的广州、济南、汉口三个医防大队,医务人员分布于粤汉、津沪、平汉等铁路沿线各处站,为还乡难民提供医药卫生保障。
1945年陕西发生白喉病;1946年各地出现天花、脑膜炎、霍乱;1947年5月黄泛区流行黑热病,行总都组织医护队迅速赶往救治。
1946年春,东北(尤以四平为重)、福建、浙江、江西发生鼠疫,行总在联总专家的帮助下,在各地进行防疫注射。
“仅在四平一市接受注射的人即达九万八千余人”,“工作至十一月底,注射预防接种达四十二万人”。
另外,行总还组建了卫生工程大队,从事各地的环境卫生工作,如云南贵州的净水工程、花园口的环境卫生设施;其它如饮用水的消毒、灭虫、蚊、蝇等,总计大小工程数十处,消毒清洁工作数百起,惠及几十个城市。
(四)农业善后与复员战后农业的迫切任务是提高粮食产量,增加衣服原料的生产,恢复农业生产以稳定农村经济,解除农民困苦。
农业的复原工作在主要如下:首先,行总向灾农贷放农业生产资料。
农业生产资料在战争中损失殆尽,返乡农民赤贫无依。
行总采用各种办法,向农民免费发放种籽、化肥、农具等农业生产物资。
另外鉴于农业动力的短缺,行总也请求联总运来小型农具及耕牛等配发给农民。
如湖北分署“共购发农具21796件,肥料813829斤,种籽653322斤,耕牛566头,受惠农户107719人”人。
其次,组成农田复垦工作队。
扩大耕地面积。
战后荒废的农田,河南占耕地总面积的30%,湖南和广东各占40%;江苏的荒地占总耕地面积的3/5。
为迅速复耕荒地,各分署组织复垦工作队,开展农业生产调查、发放农贷物资,协助农民垦田复员。
工作队利用联总所拨的拖拉机,从1946年4月起,先后河南尉氏、湖北沙洋、湖南衡阳、广西柳州等地进行机械化耕作。
仅河南一省就利用拖拉机复耕荒地5万多亩。
第三,防治病虫害。
行总在防治病虫害方面也做了很有成效的工作。
在联总专家的指导下,行总在黄河、长江流域的产棉区防治棉病虫;在华南各省产稻区防治水稻病害;在晋皖豫烤烟区防治烟虫;在平、津、沪等大城市蔬菜区防治蔬菜病。
其中,对黄泛区蝗虫的防治成效最大。
1946年,安徽北部、河南中部黄泛区发生大面积的蝗灾,行总“掘沟围打”“撒喷毒饵”,并以2两蝗虫换1斤面粉的办法来奖励农民捕蝗。
在这一区域内“共发动农民六十五万人,用去面粉一千吨,杀灾蝗虫达三百万斤以上,受益农田有七百六十万亩以上”。
行总病虫害的防治“得以保全农田1200万亩,由此可增产稻谷120万担,蔬菜100万担”。
另外行总在收复区农田水利建设特别是花园口的堵复和黄泛区的治理方面也取得了较大的成就。
(五)交通复原抗战期间,因交通线损失惨重,战后“运输系统的不健全,实在是中国复兴建国的主要阻力”为了恢复交通,铁路方面,行总运用联总“铁路器材27万余吨,车头192个,车皮3445个,钢轨及附件84000吨,枕木97万根,机车附件2900吨,桥梁钢架2300吨,机车设备8700吨”等器材先后修复了南浔、粤汉、津浦、浙赣等线。
公路方面,行总尽量选择一些便于运输分配救济物资的路段施工。
“如行总曾组织大批劳工抢修九江一南昌一长沙一衡阳的公路,从而使大批救济物资及时运到灾区。
到1946年年底,已修成18000公里的简易公路;一年后,通车里程更达30000公里”。
其中最重要者“如京沪杭区公路,完成京杭、京沪、沪杭等线,约长791公里,修复永久或半永久式桥梁168座、涵洞377座,又福厦公路全长298公里,正在完成中”。
(六)工矿业复原日本的侵华战争使集中于津沪等沿海地区的本来就薄弱的中国工业惨遭敌寇的摧毁而被迫内迁。
继之以战事的持久,到抗战胜利时,这些内迁的工厂均残破不堪,实是发展国民经济的巨大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