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篇 《资治通鉴·北魏孝文帝迁都》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历史意义有哪些
[键入文字]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历史意义有哪些在中国历史上,南北朝是一个重要时期。
这一时期虽然只有169 年(公元420——589 年),但中华民族却经历了大分裂的剧痛,而最终又孕育了大融合的统一。
在这一过程中,北魏孝文帝元宏于公元493 年决断将国都由平城南迁至洛阳,则是其关键性的转折。
平城和洛阳,在这一转折中都扮演了重要角色。
那时的平城,即今日之大同;而那时的洛阳,则即今日偃师西部一带的汉魏洛阳故城。
从这个意义上说,偃师和大同,在历史上曾经有着不解之缘。
有鉴于此,笔者不揣冒昧,就北魏迁都洛阳的历史意义,谈几点刍荛之见,请教于大方。
一、北魏迁都洛阳,是结束南北朝分裂局面,促进祖国统一的深谋远虑之举众所周知,西晋末年的“八王之乱”,导致了中央集权的崩溃,继之而至的是北方诸多少数民族的迅速崛起。
其史称“五胡”的匈奴、鲜卑、羯、羌、氐这五个势力较大的游牧民族,都有吞并他族、雄踞北方的大志,在经过近百年的互相攻伐格斗后,最终由鲜卑族取得胜利,统一了黄河以北的广大地区,定都平城,国号为“魏”,形成了与南朝对峙的唯一强大势力。
北魏政权之所以能够剪灭群雄,统一北方,愚以为至少有三个重要原因:其一,发展文化,崇尚儒学。
虽然曾制造了“国史案”这样的惨案冤狱,但相对于其他割据政权来说,北魏对发展文化是颇为重视的。
《魏书》载:“太祖初定中原,虽日不暇给,始建都邑,便以经术为先,立太学,置五经博士生员千有余人。
天兴二年春,增国子太学生员至三千。
”《资治通鉴·一百一十一卷》载:(拓跋)珪问博士李克曰:“天下何物最善,可以益人神智?”对曰:“莫若书籍。
”珪曰:“书籍凡有几何,如何可集?”对曰:“自书契以来,世有滋益,以至于今,不可胜计。
苟人主所好,何忧不集!”珪从之,命郡县大索书籍,悉送平城。
这样的文化氛围,对治国安邦是至关重要的。
其二,重视1。
历史趣谈孝文帝迁都原因 北魏孝文帝迁都的背景与影响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孝文帝迁都原因北魏孝文帝迁都的背景与影响
导语:北魏孝文帝迁都的历史背景与影响北魏迁都洛阳,绝不是孝文帝的个人意愿可以决定。
换而言之,在当时背景下,即使没有孝文帝,北魏也可能会
北魏孝文帝迁都的历史背景与影响
北魏迁都洛阳,绝不是孝文帝的个人意愿可以决定。
换而言之,在当时背景下,即使没有孝文帝,北魏也可能会迁都的;而失去当时的背景,如果孝文帝一心想迁都,恐怕只会让自己死的很难看。
北魏迁都洛阳,主要是建立在两个原因之上。
第一、北方的柔然衰弱了。
失去这个原因,迁都是绝对无法实现了。
关于柔然的衰弱,我们可以北魏迁都三十年后,凉州刺史袁翻所说的一段话看出来。
“自从我国迁都都洛阳以来,柔然、高车两国不断相互吞并,开始的时候是柔然王被高车国所杀,不久后又是高车王被柔然国抓获。
自从柔然、高车两国交战以来,我国边境地区已经几十年没有战争了。
这实在是中原的幸事。
”
如果失去这种背景下,北魏不要说无法迁都了,就算迁都成功了,恐怕也早就因为政治、军事中心分离太远而很快灭亡。
我们常常认为,帝国都城应该设在远离强敌的地方。
但我们常常忘了,如果帝国都城设在了远离强敌的地方,那与强敌接壤的地方,还应该保留强大的军事力量吗?不保留强大的军事力量,就意味着难以阻止强敌入侵;而保留着强大的军事力量,就意味着帝国的政治中心与军事中心相隔的太远了。
用北魏迁都来说吧。
如果柔然依然非常强大,那帝国都城南迁后,帝国最主要的军事力量,自然还得布置在平城为中心的地区。
否则,面对柔然的入侵,帝国将会完全处于被动之中。
生活常识分享。
第十四篇 《资治通鉴·北魏孝文帝迁都》
• 其二,以為:“洛陽宮殿故基,皆魏明帝所造, 前世已譏其奢。今茲營繕,宜加裁損。又,頃 來北都富室,競以第舍相尚,宜因遷徙,為之 制度。及端廣衢路,通利溝渠。”
• 魏明帝:即曹叡,字元仲,曹丕子。公元205— 239年在位。
• 裁损:裁汰,削减。 • 顷来:近来。 • 第舍:宅第,住宅。 • 端广:端端正正地扩大。 • 衢(音渠)路:四通八达的道路。
• 其一,以為:“竊聞輿駕今夏不巡三齊,當幸 中山。往冬輿駕停鄴,當農隙之時,猶比屋供 奉,不勝勞費。況今蠶麥方急,將何以堪命! 且六軍涉暑,恐生癘疫。臣願早還北京,以省 諸州供張之苦,成洛都營繕之役。”
• 窃:谦辞。称自己。
• 舆驾:帝王的车乘。
• 三齐:古地区名。秦亡,项羽以齐国故地立故齐 王族人田都为齐王,都临淄(今山东淄博市东 北);田市为胶东王,都即墨(今平度东南); 田安为济北王,都博阳(今泰安东南),称为三 齐,相当今山东省大部地区。
迁都原因
• 第一,与倾慕汉族文化有关。 • 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 • 第二,统治中原的需要。 • 第三,解决粮食供给问题。 • 第四,地理环境的影响。
第一段
• (永明十一年)魏主以平城地寒,六月雨雪, 風沙常起,將遷都洛陽;恐群臣不從,乃議大 舉伐齊,欲以脅眾。
• 永明十一年:即公元493年。永明,齐武帝萧赜 年号。《资治通鉴》奉南朝为正统。
第四段
• 顯宗又上言,以為:“……昔周居洛邑,猶存 宗周;漢遷東都,京兆置尹。案《春秋》之義, 有宗廟曰都,無曰邑。況代京,宗廟山陵所托, 王業所基,其為神鄉福地,實亦遠矣,今便同 之郡國,臣竊不安。謂宜建畿置尹,一如故事, 崇本重舊,光示萬葉。
乙亥(二十九日),北魏孝文帝到了洛阳西宫。 中书侍郎韩显宗向孝文帝上书讲陈了四件事情:
第十四篇《资治通鉴·北魏孝文帝迁都》
第十四篇《资治通鉴·北魏孝文帝迁都》一、作者简介及成书经过司马光(1019-1086),北宋时期著名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
北宋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夏县)人,出生于河南省光山县,原字公实,后改君实,原号迂夫,后改迂叟,世称涑水先生。
司马光自幼嗜学,尤喜《春秋左氏传》。
宋仁宗(赵祯1010年—1063年,北宋第四代皇帝)宝元元年(1038年),司马光年方20,中进士甲科。
宋英宗(赵曙,1032-1067)继位前任谏议大夫,宋神宗(赵顼,1048年-1085年)熙宁(1068-1077)初拜翰林学士、御史中丞。
北宋熙宁三年(1070年),司马光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知永兴军。
次年,判西京御史台,居洛阳十五年,专门从事《资治通鉴》的编撰。
哲宗即位,还朝任职。
元丰八年(1085年),任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主持朝政,排斥新党,废止新法。
数月后去世。
追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著作收在《司马文正公集》中。
司马光的主要成就反映在学术上。
其中最大的贡献,莫过于主持编写《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是我国最大的一部编年史,全书共二百九十四卷,通贯古今,上起战国初期韩、赵、魏三家分晋(公元前403年),下迄五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末年赵匡胤(宋太祖)灭后周以前(公元959年),凡一千三百六十二年。
作者把这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实,依时代先后,以年月为经,以史实为纬,顺序记写;对于重大的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与各方面的关联都交代得清清楚楚,使读者对史实的发展能够一目了然。
司马光一生大部分精力都奉敕编撰《资治通鉴》,共费时十九年,自英宗冶平三年(公元1066),至神宗元丰七年(公元1084)。
他在《进资治通鉴表》中说:“日力不足,继之以夜”,“精力尽于此书”。
司马光著述颇多。
除了《资治通鉴》,还有《通鉴举要历》八十卷、《稽古录》二十卷、《本朝百官公卿表》六卷。
此外,他在文学、经学、哲学乃至医学方面都进行过钻研和著述,主要代表作有《翰林诗草》《注古文学经》《易说》《注太玄经》《注扬子》《书仪》《游山行记》《续诗治》《医问》《凉水纪闻》《类篇》《司马文正公集》等。
国学:孝文帝迁都洛阳(资治通鉴经典故事)
国学:孝文帝迁都洛阳(资治通鉴经典故事)(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少儿故事、儿童诗歌、儿童笑话、唐诗宋词、小学作文、经典国学、宝宝护理、宝宝教育、宝宝食谱、百科知识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children's stories, children's poems, children's jokes, Tang poetry and Song poetry, elementary school composition, classic Chinese studies, baby care, baby education, baby recipes, encyclopedia knowledge, etc.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国学:孝文帝迁都洛阳(资治通鉴经典故事)魏孝文帝因为平城气候寒冷,而且经常狂风大作,飞沙漫天,所以准备把京都迁到洛阳。
《资治通鉴》选读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
《资治通鉴》选读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作者:来源:《月读》2017年第01期魏主以平城地寒a,六月雨雪,风沙常起,将迁都洛阳;恐群臣不从,乃议大举伐齐,欲以胁众。
斋于明堂左个b,使太常卿王谌筮之,遇“革”,帝曰:“‘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
’c吉孰大焉!”群臣莫敢言。
尚书任城王澄曰d:“陛下奕叶重光,帝有中土;今出师以征未服,而得汤、武革命之象,未为全吉也。
”e帝厉声曰:“繇云:‘大人虎变’,何言不吉!”f澄曰:“陛下龙兴已久,何得今乃虎变!”帝作色曰:“社稷我之社稷,任城欲沮众邪!”澄曰:“社稷虽为陛下之有,臣为社稷之臣,安可知危而不言!”帝久之乃解,曰:“各言其志,夫亦何伤!”既还宫,召澄入见,逆谓之曰:“向者《革卦》,今当更与卿论之。
明堂之忿,恐人人竞言,沮我大计,故以声色怖文武耳。
想识朕意。
”因屏人,谓澄曰:“今日之举,诚为不易。
但国家兴自朔土,徙居平城;此乃用武之地,非可文治。
今将移风易俗,其道诚难,朕欲因此迁宅中原,卿以为何如?”澄曰:“陛下欲卜宅中土,以经略四海,此周、汉之所以兴隆也。
”帝曰:“北人习常恋故,必将惊扰,奈何?”澄曰:“非常之事,故非常人之所及。
陛下断自圣心,彼亦何所能为!”帝曰:“任城,吾之子房也!”六月,丙戌,命作河桥,欲以济师。
秘书监卢渊上表a,以为:“前世承平之主,未尝亲御六军,决胜行陈之间;岂非胜之不足为武,不胜有亏威望乎!昔魏武以弊卒一万破袁绍,谢玄以步兵三千摧苻秦,胜负之变,决于须臾,不在众寡也。
”诏报曰:“承平之主,所以不亲戎事者,或以同轨无敌,或以懦劣偷安。
今谓之同轨则未然,比之懦劣则可耻,必若王者不当亲戎,则先王制革辂,何所施也?魏武之胜,盖由仗顺;苻氏之败,亦由失政;岂寡必能胜众,弱必能制强邪!”丁未,魏主讲武,命尚书李冲典武选b。
秋,七月,癸丑,魏立皇子恂为太子c。
戊午,魏中外戒严,发露布及移书,称当南伐。
诏发扬、徐州民丁,广设召募以备之。
(九月)魏主自发平城至洛阳,霖雨不止。
孝文帝改革-资治通鉴
孝文帝改革——背景与串词部分北魏孝文帝改革使北魏政治、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创造了和平的环境,各族人民交往频繁,使民族融合步伐加快、为北方经济的恢复发展作出了贡献,也使少数民族生活方式封建化。
今天我们小组以角色扮演的方式来为大家展示孝文帝改革的利弊纠结:一位同学代表改革派;另一位同学则充当反对派的代表,将痛斥孝文帝叛经离道的言论,晓之以理。
最后是我们评论员出场,为大家指点迷津,对孝文帝改革做一个点评。
现在我们就进入北魏改革的世界——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故事的背景:五胡乱华以後,终由鲜卑族的拓跋氏统一华北,建立北魏,其时北魏历代君主都已重视汉文化之学习。
拓跋宏的父亲献文帝信仰佛教,对政治极其厌恶,总是想超脱俗世,去修身养性。
所以,公元471年,拓跋宏才5岁的时候,献文帝就把皇位让给了他。
北魏拓跋家一直引用汉武帝的老办法,“立其子杀其母”,就是在立儿子做太子的同时,杀掉太子的母亲,以此来防止吕后那样的悲剧重演。
拓跋宏的生母也是这样被杀死的。
孝文帝拓跋宏是北魏献文帝拓跋弘的长子,北魏的第6位国君。
年幼的拓跋宏只能由祖母抚养。
所以在471年至490年的20年间,政权一直由太皇太后冯氏把持。
冯太后对拓跋宏一直存有戒心,拓跋宏聪慧早熟,冯太后担心他长大后会对自己不利,所以并不喜欢他。
有一次,她听信谗言,杖罚了幼小的拓跋宏。
又有一次,冯太后在大冷天里,把穿着单衣的小皇帝关在一间空屋子之中,3天不给饭吃,还打算废掉他。
后来因为大臣穆泰的劝阻,拓跋宏才保住了皇位。
拓跋宏3岁时生母就被赐死,所以一直都不知自己的亲生母亲是谁。
他生性孝顺,因为从小就跟着冯太后,就一直把冯太后当亲生母亲一样。
所以,虽然冯太后对他并不很疼爱,但是拓跋宏却真可以算是冯太后的孝孙,即使被责罚也毫无怨言。
由於孝文帝由属汉族的冯太后抚养,受汉文化影响较深,即位後才有日後的汉化政策。
废话不多说了,下面进入我们的第一幕:第一阶段创建新制度(主要由冯太后主持)此阶段:政治方面采取俸禄制和三长制(设邻长、里长和党长),经济方面实行均田制和租调制。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引出的小道理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这一历史事件不仅仅是古代政治变革的一部分,更是一段充满智慧和启示的历史故事。
在这个主题下,我们可以探讨的内容有很多,比如历史背景、迁都的原因、影响等等。
接下来,我将根据您的要求,逐一分析并撰写一篇深度和广度兼具的文章。
1. 历史背景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这一历史事件发生在公元493年,当时北魏国力强盛,政治稳定,文化繁荣。
在这样一个国家繁荣的背景之下,孝文帝决定迁都到洛阳,这不仅是一次政治决策,更是对国家发展的重大影响。
2. 迁都的原因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决定并非是一时兴起,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在当时的政治和文化环境下,北魏首都的迁移不仅可以加强中央集权,还可以推动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洛阳地处中原,交通便利,对于国家的统一和稳定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3. 影响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对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新首都的建设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为国家的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迁都洛阳也带动了文化交流和融合,对于中华文化的传播和繁荣起到了重要作用。
4. 总结和回顾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这一历史事件,不仅仅是一次迁都的政治行为,更是对于国家发展的重大影响。
通过这一事件,我们不仅可以看到古代我国政治的智慧,还可以对比历史与现实,从中发现一些值得思考和借鉴的道理。
5. 个人观点和理解在我看来,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所展现出的智慧和决策能力,给我们留下了很多值得学习的道理。
在面对重大决策时,需要全面考虑各种因素,坚持极致的目标,并且在实施过程中保持灵活性,才能取得最好的效果。
在接下来的文章中,我将会更加深入地探讨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故事,通过增加更多的细节和分析,让您更全面、深刻地理解这一历史事件。
期待后续文章的阅读和共享,谢谢!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这一历史事件不仅是古代政治变革的一部分,更是一段充满智慧和启示的历史故事。
在这个主题下,我们可以探讨的内容有很多,比如历史背景、迁都的原因、影响等等。
北魏孝文帝迁都的原因是什么
北魏孝文帝迁都的原因是什么?
从地理位置方面
1.
解决粮食供给问题。
平城偏北地寒,粮食产量非常有限。
当时有人作《悲平城》诗:“悲平城,驱马入方中,阴山常晦雪,荒松无罢风。
”后来,作为京城的平城人口日益增多,官吏队伍逐渐庞大,粮食供给问题凸显出来。
当时平城没有水陆漕运,交通极不发达,从关内运粮到平城,不仅费时费力消耗多,成本也极其昂贵。
而洛阳处于北方的中心地带,平原地区,交通便利,迁都洛阳就解决了最根本的粮食问题。
2.
地理环境的影响。
平城(今山西大同东北)地处偏北,地形多山,气候干旱,气温偏低,不利于农作物的生长,自然条件制约着北魏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洛阳地处黄河中下游西岸,卧居中原,山川纵横,素有“九州暖地”之称,四季分明,气候宜人,自古以来是兵家必争之地,也自然成了古代帝王理想的建都场所。
曾是东周、东汉、曹魏等朝代的都城。
从其它方面分析:
1:定都洛阳可以更好的吸收学习汉文化.2:洛阳是中原古都,定都洛阳,也更好的兼并中原! 3.政治上,平城保守势力大,改革会受阻。
4.经济上,平城经济落后,粮食供应困难。
5,军事上,受北方强敌柔然的侵扰,很不安全。
6.洛阳是历代帝王建功立业的场所,汉文化积淀深。
北魏孝文帝为何迁都?迁都对北魏有何影响?
北魏孝文帝为何迁都?迁都对北魏有何影响?接下来古朝网告诉大家的是北魏孝文帝为何迁都?迁都对北魏有何影响?希望以下内容能揭开大家的是疑惑!!拓跋宏,又名元宏,即北魏孝文帝。
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家、改革家。
是献文帝拓跋弘的长子,生母李夫人。
北魏第七位皇帝。
即位时仅5岁,改年号为延兴。
在刘裕建立宋朝以前,我国北方兴起了一个国家,叫做北魏。
原来,前秦苻坚在统一北方的过程中,曾经灭亡了一个代国。
淝水之战以后,鲜卑贵族拓跋珪在公元386年乘机称王,重建代国,不久改国号为魏,历史上称为北魏,也叫后魏。
两年后拓跋珪建都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改称皇帝,就是道武帝。
传到他的孙子太武帝拓跋焘时,北魏先后灭了后燕、夏、北燕、北凉,统一了黄河流域广大地区,跟江东的刘宋王朝南北对峙。
从此,历史进入了南北朝时期。
北魏的皇位传到第六代,继位的年轻皇帝,后来成了一位厉行改革的政治家,他就是孝文帝拓跋宏。
拓跋宏三岁被立为皇太子,五岁那年登基。
他什么事也不懂,由祖母冯太后临朝称制,行使皇帝的权力,治理国家。
冯太后是个女政治家,她在执政期间对北魏的政治进行了改革。
改革的内容主要有:对官吏实行俸禄制度,从而打击了贪污和奢侈的风气。
实行“三长制”(五家为一邻,设邻长,五邻为一里,设里长,五里为一党,设党长),清查出了许多隐瞒的户口,增加了政府的赋税收入。
实行均田制,把政府掌握的荒地分配给农民耕种,使农民有了衣食来源,交得出赋税,使国家增加了财政收入,农业生产也有了发展的可能。
公元490年(北魏孝文帝太和十四年),冯太后死去,二十四岁的孝文帝筑亲自执掌起朝政大权来了。
到这时候,他已经读了很多汉族的经书和史书,对汉族文化有深刻的理解,并有卓越的见识。
他很有才华,常常在马背上口授文章,让随从记录,整理出来用不着改动一字。
他颁发的诏书,都是亲自起草的。
他的武艺也很好,射箭百发百中,能用手指敲碎羊的肩脚骨。
这样一位有真实本领的孝文帝知道,要使国家富强,就必须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继续冯太后的改革。
北魏孝文帝如何成功迁都?孝文帝的迁都计谋
北魏孝文帝如何成功迁都?孝文帝的迁都计谋孝文帝迁都北魏太和十七年(493年),孝文帝迁都洛阳。
这是史上一次颇具智慧的著名事件。
面对重重阻力,孝文帝以进为退,收放自如,终于如愿以偿,把以“汉化”为中心的改革事业推进到新的阶段。
公元490年孝文帝亲政伊始,就把迁都洛阳提上了议事日程。
在他看来,洛阳地处天下之中,经济基础坚实,交通条件便利,文化积淀深厚,一直是汉族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的中心,曾是东周、东汉和魏晋的都城。
迁都洛阳,既有利于加强同中原汉族门阀士族的联系与合作,又可以乘机摆脱鲜卑守旧贵族势力的束缚掣肘,推行汉化改革。
但是要把都城从平城(今山西大同)迁往洛阳,守旧贵族的反对,普通鲜卑民众的抵触,其声势之大、阻力之重,是可以想见的。
年轻的孝文帝要克服这方面的重重障碍,按常规的方式是不成的,必须剑走偏锋、另辟蹊径,于是乎,孝文帝决定假借“南征”之名,达到迁都的目的。
北魏太和十七年八月,孝文帝亲率大军30万,号称百万,南下“伐齐”。
适逢秋雨连绵之际,风雨交加,道路泥泞,历经近一个月,数十万北魏将士才抵达洛阳城下。
他们神色倦怠,疲惫不堪,恨不得一屁股坐下不再起来,随行的诸多大臣同样精疲力竭,叫苦不迭。
可是,孝文帝却精神抖擞,执鞭催马,命令将士立即开拔,一派不灭南齐誓不回归的架式。
文武百官见此情形,纷纷跪倒在孝文帝的战马前,叩头不止,恳切请求皇上体恤下情,停止“南征”。
孝文帝故意声色俱厉地喝斥道:朕正准备经营大事,统一天下,可你们这些人却推三阻四,有意迁延,须知道国有国法,军有军纪,你们如执迷不悟,再要说东道西,当心受到严刑的制裁!但是安定王拓跋休等人依旧哭泣着上前劝谏,苦苦哀求。
孝文帝见时机已到,便将自己的迁都意见作为停止“南征”的交换筹码亮出,表示如果大家都不想南征,那么索性将国都从平城迁徙到这里,否则“今者兴动不小,动而无成,何以示后?苟欲班师,无以重之千载!”(《资治通鉴》卷一三八,《齐纪四》)不等大臣王公们有所反应,孝文帝又说:“议之所决,不得旋踵,欲迁者左,不欲者右。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_《中华上下五千年》_原文_出处_内容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出处】本篇为《中华上下五千年》:南北朝时期【内容】北魏献文帝拓跋弘信仰佛教,一心想着修身养性,根本无暇顾及朝中事务。
大臣乙浑趁机将朝政控制在自己手中。
公元471年,文成帝的皇后冯氏将乙浑诛灭,并逼迫拓跋弘将皇位让给太子拓跋宏。
拓跋宏即位时年仅四岁。
他的母亲在他很小的时就被杀死,祖母冯氏将他养大。
拓跋宏登基后,被称作孝文帝,冯氏被封为太皇太后。
她一直临朝听政二十年,历史上把她称为“文明太后”。
冯氏去世后,拓跋宏重新掌握朝政。
由于从小就受到汉族文化的熏陶,所以他对汉族的文化非常了解。
他觉得要使北魏长治久安,一定要对汉族文化加以吸收利用,对北魏落后的风俗进行改革。
北魏建立政权时,将都城定在了平城(今山西大同东北)。
到孝文帝执政时,平城作为北魏的都城已经有近百年的历史。
拓跋宏发现,平城处在偏僻的地方,这对北魏政府控制中原地区制造了相当大的困难,而且北方的少数民族柔然逐渐强大起来,对平城造成了相当大的威胁。
此外,平城土地贫瘠,气候干燥,不适合农作物的生长,粮食生产已经无法满足需求,只能依赖中原地区提供。
洛阳是当时的政治和经济中心,如果把都城迁到那里,朝廷一定会更加安全。
正是由于上述原因,孝文帝才决定把都城迁到洛阳。
孝文帝十分清楚,朝廷里守旧的大臣一定会反对他迁都。
可是,为了北魏政权的巩固,迁都又势在必行。
为了解决这个矛盾,他想出一个非常好的办法。
一天早朝时,孝文帝对大臣们说:“我想要领兵攻打南齐。
”大臣们纷纷表示,南齐颇具实力,如果贸然发动进攻,恐怕难以取胜。
在这些大臣中,任城王拓跋澄反对得最为激烈。
孝文帝被气得火冒三丈,他不耐烦地说:“我是一国之君,我想出兵便出兵,用得着你说三道四吗?”拓跋澄说:“陛下是一国之君,陛下的话便是圣旨。
但是,我是国家的大臣,劝阻陛下冒险出兵是我的本分。
”孝文帝宣布退朝,之后派人把拓跋澄召入宫中。
他对拓跋澄说:“其实,刚才我向你发火是在演戏,我只不过想吓唬一下文武官员。
7北魏孝文帝迁都微课课件
7
恒州刺史穆泰等在州谋反,遣行 吏部尚书任城王澄案治之。
——《魏书》
北魏孝文帝迁都
一、迁都洛阳 二、镇压反叛 三、安抚朝野
北魏政权中的三个派别
改革派
孝文帝 元澄
中间派 大臣于烈
守旧派
太子元恂 大臣穆泰
10
以北方酋长及侍子畏暑,听 秋朝洛阳,春还部落……
——《资治通鉴》
所过皆亲见高年,问民疾苦 ,贫窘孤老赐以粟帛……
北魏孝文帝迁都
一、迁都洛阳
北魏政权中的三个派别
改革派
孝文帝 元澄
中间派 大臣于烈
守旧派
太子元恂 大臣穆泰
2
每引刘芳、郭祚等密与规模, 共论时政,而国戚谓遂疏己,怏怏 有不平之色。
——《魏书》
借南伐巧迁都
4
495年孝文帝正式迁都洛阳
北魏孝文帝迁都
一、迁都洛阳 二、镇压反叛
恂不好书学,体貌肥大,深忌 河洛暑热,意每追乐北方。
——《魏书》
北魏孝文帝迁都
一、迁都洛阳 二、镇压反叛 三、安抚朝野 四、深化改革
魏主引见君臣于光极殿, 颁赐冠服。
——《资治通鉴》
14
河南洛阳龙门石窟被盗孝文帝礼佛图 15
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 ,若有违者,免所居官。
——《魏书》
16
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 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夫土者 ,黄中之色,万物主元也,宜改姓元氏 。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20
穿汉服 说汉话 改汉姓
与汉族通婚
21
北魏孝文帝迁都
一、迁都洛阳 二、镇压反叛 三、安抚朝野 四、深化改革
——《魏书》
17
鲜卑姓 拓跋
孝文帝迁都的两个故事
孝文帝迁都的两个故事北魏长期都于平城,平城偏北地寒,六月风雪,风沙常起,当时有人作《悲平城》诗说悲平城,驱马入云中,阴山常晦雪,荒松无罢风。
流行的歌谣也这样唱道纥于山头冻死雀,何不飞去生处乐,恶劣的气候环境,难以适应经济的发展,偏北的地理位置更不利于北魏对整个中原地区的统治,孝文帝决定迁都洛阳。
故事一:为保证迁都顺利进行,孝文帝进行了周密的部署和安排太和十七年五月,他召集百官,宣称要大举伐齐,计划在南伐途中造成迁都的既成事实。
在朝会上,他先让掌管宗庙祭祀、礼乐仪制的太常卿王谌占卜吉凶,一见卜得《革卦》,便高兴地说《革卦》的彖辞讲汤、武革命,应乎天而顺乎人,没有什么卦比它更吉利啊。
群臣见状,不敢多言。
任城王澄站出来反对,孝文帝发怒道国家是我的国家,任城想要阻挠用兵么,拓跋澄反驳说国家虽然为陛下所有,但我是国家大臣,知道用兵危险,怎能不说话。
过了好一会,孝文帝才消了气,说各人谈谈自己的看法,这也没什么关系。
故事二:退朝后,他立即召见任城王澄,屏退左右,单独与澄计议说这次举动,的确不易。
但国家兴自塞外,徙居平城,这里是用武之地,不能实行文治,今将移风易俗,实在难啊!崤函帝宅,河洛王里,朕想趁此南伐大举而迁居中原,不知任城意下如何,拓跋澄被提醒。
赞同地答道陛下要迁居中原以经略四海,百姓知道这件事应当大庆才是。
孝文帝又担心地询问道北方鲜卑人的习俗好依恋旧土,如果迁都,必将惊惶不安,为之奈何。
澄果断地答道非常之事,不是一般人所能想到的。
只要陛下拿定主意,他们还会有什么能为,孝文帝一听,兴奋地说任城,你真是我的张良啊。
六月,即刻下令修造河桥,以备大军渡河,并亲自讲武,命尚书李冲负责武选,选择才勇之士。
七月,立皇子恂为太子。
发布文告,移书齐境,声称南伐,下诏在扬、徐二州征集民丁、召募军队;又使广陵王羽持节安抚北方六镇,调发精骑,至此,准备基本就绪。
高中历史热门阅读北魏从孝文帝迁都那刻开始走向灭亡素材
北魏从孝文帝迁都那刻开始走向灭亡北魏太和十八年(494年),孝文帝以进攻南齐为借口,率领文武大臣及步兵骑兵三十多万南下。
行至洛阳时,正好碰到秋雨绵绵,道路泥泞,行军困难,但孝文帝仍坚持行军,大臣们本就不想征伐北齐便借天气原因纷纷出来劝阻,孝文帝则乘机迫使大臣们同意了迁都洛阳的要求,这便是北魏孝文帝改革过程中的一个重要举措。
这一举措的成功方便了北魏进一步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并加强了对黄河流域的统治。
但是迁都洛阳除了给北魏带来了巨大的好处之后,也带了巨大负面影响。
然而,孝文帝的英年早逝,使得迁都洛阳给北魏王朝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不仅没有得到消除反而进一步加深,并且最终导致了北魏的灭亡。
迁都洛阳之后,孝文帝厉行全面汉化,他所面临的任务是十分艰巨的。
同时,在社会变革过程中,诸多环节不仅需要执政者的热情与魄力,而且需要一定的过程与时间的消耗。
太和二十三年(499年),年仅33岁的孝文帝病死于南征的前线。
当时的汉化运动正在发展,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问题,这都需要通过更深层的改革来克服,以免出现严重的危机。
但孝文帝的突然去世使其全面汉化政策因未及深入和完成,遗留问题不少,负面效应明显。
一是迁洛破坏了拓跋鲜卑原来的利益制衡关系,激化了拓跋鲜卑的内部矛盾,使北魏王朝原来的立国根基动摇了。
尽管北魏孝文帝以南征为借口迫使文武百官同意了迁都洛阳。
但就整体而言,鲜卑民族的保守势力根深蒂固,反对迁都、抵拒汉化的旧贵族人数颇多,力量甚大。
例如贵族元老重臣拓跋丕,就因反对迁洛而被降职为都督,领并州刺史。
一些极端保守的鲜卑旧贵族,在迁都过程中则不断制造事端,甚至在代北发动军事政变,如穆泰、陆睿等人,其背后的精神支柱实际上是元丕,而孝文帝太子元恂也不赞成迁都,参预谋反,一度谋划北奔。
可以说,以孝文帝为代表的南迁集团与代北保守势力公然决裂了,这便引起了鲜卑上层内部的严重分裂与冲突,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北魏的统治基础,而孝文帝的英年早逝,使其未来得及制订出消除这些分裂的措施,导致这种分裂与冲突一直存在。
北魏孝文帝改革
易服装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一)、前期——卓有成效的新制 (二)、设巧计迁都洛阳 (三)、后期——移风易俗 1.特点:孝文帝主持,以学习汉文化为主要目的。 2.措施: ⑴易服装: 下令鲜卑贵族一律改穿汉装; ⑵讲汉话: 要求朝臣讲汉话,30岁以下严格执行; ⑶改汉姓:将鲜卑姓改为汉姓,
洛阳武周山北崖。现存主要 洞窟45个,大小窟龛252个,石雕造像51000余躯,是我 国规模最大的古代石窟群之一。主要洞窟,也大多完成 于北魏太和十八年(公元494年)孝文帝迁都洛阳之前。
龙门石窟凿于公元493年,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前后。 历经东魏、西魏、北齐、隋、唐、北宋诸朝,开凿时 间长达四百多年。据统计,东西两山现存窟龛2300多 个,造像十万余尊,碑刻题记2800多块,佛塔70余座。 代表了不同时代的雕凿风格,反映了不同时期人们的 审美时尚。
改革后 (影响)
思考:1 如果你是北魏的一个农民,你全家可以分到 多少土地?又有多少土地归你家所有?
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 二十亩, … …牛一头,受田三十亩,老免 及身没则还田 … …初受田者,男夫给二十 亩,课种桑五十株;桑田皆为世业,身终 不还。 ──《资治通鉴》 桑田 露田 农民所有
主持者 前期
——改革内容
改革措施 改革重点
①推行均田制; ②推 冯太后 行租调制;③制定官 建立新制 吏俸禄制,整顿吏治;
后期
迁都洛阳
孝文帝 ①易服装、②讲汉话、 移风易俗
③改汉姓、④通婚姻、 ⑤改籍贯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特点及成功原因: 1.性质(特点): 是少数民族统治者自上而下推行的,措施全面, 是一次影响深远的封建化改革。 2.成功原因: ①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根本原因) ②内容全面,措施得力 ③冯太后的支持和孝文帝本人的以身作则及其坚 定信心; ④民族融合的适应环境
文言文阅读《北魏孝文帝迁都》注释翻译
文言文阅读《北魏孝文帝迁都》注释翻译新疆·乌鲁木齐八一中学语文组李葛魏主以(因为)平城(地名)地寒,六月雨雪(名词作动词,下雪),风沙常起,将(计划,准备)迁都洛阳;恐(担心)群臣不从(听从),乃(于是)议(提议)大举伐(讨伐)齐(南齐),欲(想,打算)以(用)胁(胁迫)众。
使(派遣)太常卿(官职)王谌(chen,二声)筮(占卜)之,遇“革”,帝曰:“‘汤(商汤)、武(周武王)革命,顺(顺应)乎天而应(顺应)乎人。
’吉(吉祥,吉兆)孰大焉!”群臣莫(没有,没有谁)敢言。
尚书(官职)任城王(爵位)澄(拓跋澄)曰:“陛下奕叶重光,帝有中土(中原);今出师以(目的连词,来)征(征讨)未(没有)服(臣服),而得汤、武革命之象,未为全吉也。
”帝厉声曰:“卜辞云:‘大人虎变’,何言不吉!”澄曰:“陛下龙兴已久,何得今乃虎变!”帝作色曰:“社稷我之社稷,任城欲沮(阻止)众邪!”澄曰:“社稷虽为陛下之有,臣为社稷之臣,安(怎么)可知(知道)危(危险)而不言(说)!”帝久之乃解(解气,消除),曰:“各言其志(意思),夫亦何伤(没关系)!既还宫,召澄入见,逆(迎)谓之曰:“向者(先前)‘革’卦,今(现在)当更(再)与卿论(讨论,商讨)之。
朝堂之忿(发怒),恐(担心)人人竞(竞相,争相)言(进言),沮(阻止)我大计,故(所以)以(用)声色怖(恐吓)文武耳(罢了)。
想(想必)识(了解,知道,懂得)朕意(意思)。
”因(于是)屏(屏退)人,谓澄曰:“今日之举,诚(实在,确实)为不易。
但(但是)国家兴自朔(北方)土,徙(迁移)居平城;此(这里)乃用武之地,非可文治。
今将移风易俗,其道(道路,改革的道路)诚难,朕欲因(凭借)此(指讨伐南齐)迁宅(迁都)中原,卿以为(认为)何如(怎么样)?”澄曰:“陛下欲宅中土,以经略(治理)四海,此周、汉之所以兴隆也。
”帝曰:“北人习常恋故,必将惊扰(引起骚乱),奈何(怎么办)?”澄曰:“非常之事,故非常人之所及(达到,办得到)。
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
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第一阶段:创建新制度(主要由冯太后主持)政治方面采取俸禄制和三长制(设邻长、里长和党长),经济方面实行均田制和租调制。
地方上设立三长制。
为配合均田制的推行,强化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朝廷采用了大臣李冲的建议,规定:五家立一邻长,五邻立一里长,五里设一党长。
推行新的租调制,规定:一对夫妇每年向政府缴纳一定数量的租调,使农民负担大大减轻,国家收入增加。
第二阶段:汉化1.迁都洛阳(494年)2.改变风俗习惯:易汉服、讲汉话、改汉姓、通汉婚、定门第、改籍贯3.学习汉族典章制度:尊儒崇经,兴办学校。
恢复汉族礼乐制度。
采纳汉族封建统治制度。
1、政治及经济方面班禄制北魏初年,官俸制度沿用「掠夺制」,官员俸禄乃从战争中掠夺他人财物,後来国家渐渐安定,官员间贫富差距渐大,贪污成风。
故此孝文帝仿效汉人的班禄制,官员每季定时发薪。
三长制北魏初年,户籍制度沿用「宗主督护制」,平民百姓大多因为生计依附世家大族(宗主),成为宗主的私产,中央政府不但难以收税,平民百姓更多受宗主威迫。
孝文帝制定「三长制」,以五家一邻,五邻一里,五里一党,各设一长,即「邻长」、「里长」和「党长」。
有助重新整理户口,方便收税。
均田制均田制」配合「三长制」而行,计口授田,平均土地和牲畜,使平民百姓安居乐业。
同时,推行「均田制」,亦可视为北魏政权由游牧业跃进为农业的过程。
2、习惯与文化以下这些措施,是为了改变胡人习惯以作的:改服装首先改变衣著,命令人民改穿汉服,不得再穿胡服。
《魏书?高祖纪下》云:「太和十八年。
革衣服之制。
」改籍贯迁居洛阳的鲜卑人,籍贯不得再称「代人」,须改称「河南洛阳人」,且死葬洛阳,不得回到北方落地归根,又「太和十九年。
诏迁都之民,死葬河南,不得还北。
於是代人南迁者,悉为河南洛阳人。
」这样一来便可绝代人故土之恋;反之,若不如此,鲜卑终无法成为中原士族。
禁胡语孝文帝实施汉化中最重要的政策,即将语言改变,规定不再说鲜卑复合语,而须改说单音节的汉语,《魏书?咸阳王禧传》记载孝文帝言:「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其一,以為:“竊聞輿駕今夏不巡三齊,當幸 中山。往冬輿駕停鄴,當農隙之時,猶比屋供 奉,不勝勞費。況今蠶麥方急,將何以堪命! 且六軍涉暑,恐生癘疫。臣願早還北京,以省 諸州供張之苦,成洛都營繕之役。”
• 窃:谦辞。称自己。
• 舆驾:帝王的车乘。
• 三齐:古地区名。秦亡,项羽以齐国故地立故齐 王族人田都为齐王,都临淄(今山东淄博市东 北);田市为胶东王,都即墨(今平度东南); 田安为济北王,都博阳(今泰安东南),称为三出发,直到抵达洛阳,天一直下雨,没 有停过。丙子(二十八日),诏令各路大军继续向南 进发。丁丑(二十九日),孝文帝身穿战服,手持马 鞭,骑马出发。文武官员赶紧拦住马头,不断叩拜。 孝文帝说:“作战计划已经决定,各路大军将要继续 前进,你们还想要说什么呢?”尚书李冲等人说: “我们现在的行动,全国上下都不愿意,只有陛下一 个人想实现它。臣不知道陛下一个人走,究竟要到什 么地方去。我们有一心报国效忠皇上的心愿,却无法 表达出来,只好冒死向陛下请求。”孝文帝勃然大怒, 说:“我现在正要征服外邦,希望统一天下,治理国 家,可你们这些文弱书生,却屡次质疑。是为刑法所 不容,你们不需再多说!”说完,又纵马要走,于是 安定王拓跋休等跪在马前哭谏。
一、《资治通鉴》作者简介
• 司马光(1019-1086), 北宋时期著名政治家, 史学家,文学家。北宋 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 西夏县)人,出生于河 南省光山县,原字公实, 后改君实,原号迂夫, 后改迂叟,世称涑水先 生。
• 宋真宗天禧三年(1019年)十月十八日出生。 • 七岁时,“砸缸救友”,震动京洛。
• 本篇文章节选自《资治通鉴》卷一百三十八、一 百三十九。
• 魏孝文帝拓跋宏(467年10月13日—499年4月26日), 又名元宏。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家、改革家。 是献文帝拓跋弘的长子,生母李夫人。北魏第七位皇帝
(471年9月20日—499年4月26日在位)。即位时仅5岁, 改年号为延兴。
第二段下
• 帝乃諭羣臣曰:“今者興發不小,動而無成, 何以示后!朕世居幽朔,欲南遷中土;苟不南 伐,當遷都於此,王公以為何如?欲遷者左, 不欲者右。”南安王楨進曰:“‘成大功者不 謀於眾。’今陛下苟輟南伐之謀,遷都洛邑, 此臣等之願,蒼生之幸也。”群臣皆呼萬歲。 時舊人雖不願內徙,而憚於南伐,無敢言者; 遂定遷都之計。
• 南安王桢:北魏景穆帝拓跋晃子。皇兴二年 (468年)被封为南安王。官至镇北大将军,相 州刺史。跟随孝文帝南伐,支持和赞成迁都。
• 辍:停止,废止。
• 苍生:指百姓,众民。
• 惮[dàn]:畏惧,害怕。
译文
• 孝文帝对群臣说:“今天我们出动军队的规模不 小,若动而无成,何以示后人!朕世代居于幽朔, 想南迁中土,如果不南伐就迁都于此,你们以为 如何?愿迁者站左边,不愿迁者站右边。”南安 王拓跋桢上前说:“成大功者不谋与众,今天陛 下若停止南伐,迁都洛邑,这是臣等所愿,也是 苍生之幸。”群臣皆呼万岁。虽有一些人不愿南 迁,但更害怕南伐,所以,也就没有人敢说些什 么。北魏的迁都大计,于是确定了下来。
迁都原因
• 第一,与倾慕汉族文化有关。 • 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 • 第二,统治中原的需要。 • 第三,解决粮食供给问题。 • 第四,地理环境的影响。
第一段
• (永明十一年)魏主以平城地寒,六月雨雪, 風沙常起,將遷都洛陽;恐群臣不從,乃議大 舉伐齊,欲以脅眾。
• 永明十一年:即公元493年。永明,齐武帝萧赜 年号。《资治通鉴》奉南朝为正统。
• 帝曰:“廟算已定,大軍將進,諸公更欲何 云?”尚書李沖等曰:“今者之舉,天下所不 願,唯陛下欲之。臣不知陛下獨行,竟何之也! 臣等有其意而無其辭,敢以死請!”
• 庙算:庙堂的策划。指朝廷决定的重大谋略。
• 李冲(450年-498年),原名李思冲,字思顺。 陇西狄道(今甘肃临洮县)人。南北朝时期北魏 名臣,镇北将军李宝的幼子。官至尚书右仆射。 曾建议立三长制以代替宗主督护制,又建议颁布 新的租税法。后佐孝文帝拟定法律,主持营建洛 阳新都的工程。
止新法。数月后去世。追赠太师,温国公,谥文
正,著作收在《司马文正公集》中。
• 诚信卖马 • 低调淡泊 • 坚不纳妾 • 典地葬妻
成书经过
• 宋英宗时,撰《通志》八卷,上起周威烈王二十 三年,下至秦二世三年。
• 治平三年(1066)四月,英宗命司马光设局于崇 文馆,自选官属,许借龙图阁、天章阁、三馆 (史馆、昭文馆、集贤院)、秘阁书籍,编历代 君臣事迹,以为一书。
• 从治平三年受诏,至神宗元丰三年(1084)成书, 历时19年。
二、《资治通鉴》体例和内容
• 《资治通鉴》是中国第一 部编年体通史,在中国官 修史书中占有极重要的地 位。
• 《资治通鉴》全书记事上 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 元前403),下迄后周世 宗显德六年(959),涵 盖16朝1362年的历史。
注释
• (九月乙亥)魏主自發平城至洛 陽,霖雨不止。丙子,詔諸軍前 發。丁丑,帝戎服,執鞭乘馬而 出。羣臣稽顙於馬前。
• 九月乙亥:公元493年9月27日。 丙子:9月28日。丁丑:9月29日。
• 霖雨:连绵大雨。霖,久雨。
• 稽颡(音启嗓):古时一种跪拜 礼。屈膝下拜,以额触地,表示 极度惶恐。稽:叩头至地。颡, 额。
• 其二,以為:“洛陽宮殿故基,皆魏明帝所造, 前世已譏其奢。今茲營繕,宜加裁損。又,頃 來北都富室,競以第舍相尚,宜因遷徙,為之 制度。及端廣衢路,通利溝渠。”
• 魏明帝:即曹叡,字元仲,曹丕子。公元205— 239年在位。
• 裁损:裁汰,削减。 • 顷来:近来。 • 第舍:宅第,住宅。 • 端广:端端正正地扩大。 • 衢(音渠)路:四通八达的道路。
译文
• 其二,认为:“洛阳宫殿的旧基,都是魏明帝所 建造的,在那时人们就批评他太奢侈了。如今我 们的营建,应该缩减规模。还有,近来北都平城 的富室大户,竞相比逐宅舍房宇的高下,应该借 这次迁都搬移的机会,在这方面定出一个制度。 同时,对于都城的道路交通要拓宽加直,水沟渠 道也要加以疏通。”
第三段下
• 幸:特指皇帝到某地。 • 中山:古封国名,治所在卢双(今河北定县)。 • 邺:古地名。在今河南北部安阳一带。 • 比屋:家家户户。 • 六军:周制,天子有六军,诸侯国有三军、二军、
一军不等,这里指全国所有的军队。
• 北京:这里指北面的都城平城。 • 供张:供奉张罗。 • 营缮:营造修治。
译文
译文
• 其三,认为:“陛下您往还洛阳,随从保卫的武器人 员很少。皇帝平时住在宫中,还要施行警戒保护措施, 何况出外巡察山河呢?对此不可不加以三思。”
• 其四,认为:“陛下耳听雅乐,眼观圣人典籍,口对 百官言谈,心虑万机,日头偏西方才吃饭,午夜时分 才能入侵。再加上自文明太后去世之后,陛下对她的 孝思随着时日的推移而日日加深;陛下还撰写文章, 每日都有篇章写成。虽然陛下聪明睿智,这些都不足 以成为烦若,但是终非修心养性、爱惜圣体,以保万 寿无疆之良策。所以,俯请陛下无为而治,只管重要 之事,不必事事亲躬。”孝文帝对上述建议颇有采纳。 韩显宗是韩麒麟的儿子。
• 魏主:指北魏孝文帝拓跋宏,亦即元宏。即位时 年仅5岁,由太皇太后冯氏当政。太和十四年 (490年)冯氏死,他才亲政。亲政后,于493年 将都城从平城迁至洛阳,并实行一系列汉化政策, 对各族人民的融合和各族封建化的进程,都起了 积极作用。
• 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
译文
• 魏孝文帝因为平城气候寒冷,夏季六月时还在下 雪,而且经常狂风大作,飞沙漫天,所以,准备 把京都迁到洛阳。但他又担心文武官员们不同意, 于是,提议大规模进攻南齐,打算以这种名义胁 迫大家。
第三段上
• (建武元年正月)乙亥,魏主如洛陽西宮。中 書侍郎韓顯宗上書陳四事:
• 其一,以為:“竊聞輿駕今夏不巡三齊,當幸 中山。往冬輿駕停鄴,當農隙之時,猶比屋供 奉,不勝勞費。況今蠶麥方急,將何以堪命! 且六軍涉暑,恐生癘疫。臣願早還北京,以省 諸州供張之苦,成洛都營繕之役。”
• 其二,以為:“洛陽宮殿故基,皆魏明帝所造, 前世已譏其奢。今茲營繕,宜加裁損。又,頃 來北都富室,競以第舍相尚,宜因遷徙,為之 制度。及端廣衢路,通利溝渠。”
第二段上
• (九月乙亥)魏主自發平城至洛陽,霖雨不止。 丙子,詔諸軍前發。丁丑,帝戎服,執鞭乘馬 而出。羣臣稽顙於馬前。帝曰:“廟算已定, 大軍將進,諸公更欲何云?”尚書李沖等曰: “今者之舉,天下所不願,唯陛下欲之。臣不 知陛下獨行,竟何之也!臣等有其意而無其辭, 敢以死請!”帝大怒曰:“吾方經營天下,期 於混壹,而卿等儒生,屢疑大計,斧鉞有常, 卿勿復言!”策馬將出,於是安定王休等並殷 勤泣諫。
• 其三,以為:“陛下之還洛陽,輕將從騎。王 者於闈闥之內施警蹕,況涉履山河而不加三思 乎?”
• 其四,以為:“陛下耳聽法音,目玩墳典,口 對百辟,心虞萬機,景昃而食,夜分而寢;加 以孝思之至,隨進而深,文章之業,日成篇卷; 雖睿時所用,未足為煩,然非所以嗇神養性, 保無疆之祚也。伏願陛下垂拱司契而天下治 矣。”帝頗納之。顯宗,麒麟之子也。
• 天圣九年(1031年),司马光随父亲前往四川广 元,出任利州转运使。
• 宝元元年(1038年),司马光年20岁,中进士甲科。
• 熙宁三年(1070年),司马光因反对王安石变法, 出知永兴军。次年,判西京御史台,居洛阳十五 年,专门从事《资治通鉴》的编撰。
• 哲宗即位,还朝任职。元丰八年(1085年),任尚 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主持朝政,排斥新党,废
注释
• (建武元年正月)乙亥,魏主如洛陽西宮。中 書侍郎韓顯宗上書陳四事:
• 建武元年正月乙亥:公元494年1月29日。建武, 南朝齐明帝年号。
• 如:到,往。 • 中书侍郎:是中书监、令的副职,参与朝政。 • 韩显宗(?一499年):字茂亲。北魏昌黎棘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