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使用价值的形而上学前提——读《资本论》

合集下载

《资本论》读后感

《资本论》读后感

《资本论》读后感《资本论》读后感《资本论》读后感1我今天下午看了《资本论》,感触也是比较多的,他主要的特点是汇集了各家之所长,再加上他理解的东西,通过学习,给我的理解带来了帮助。

一、劳动价值论(1)价值:它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它是不同商品进行交换的比例的基础,它反映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劳动量决定的。

作者从商品入手,阐述了价值,他认为商品一方面满足了自己的需求,另一方面可以做为交换商品的筹码,等价交换其他所需要的东西。

他还分析了价值的形式和货币,认为从他的交换形式是从个别的偶然现象到一般的价值形式,而它的最高形式就是货币,货币可以使商品流通更加便捷,更加直接,它表明社会生产的不同阶段。

(2)剩余价值随着技术、劳动力和工具的发展人们制造商品已经满足自己的生活,还有剩余的商品可以换成货币,货币积蓄到一定数量的时候就形成了资本。

资本是从劳动力、合作分工、工具的革新等等来的,他说增加剩余价值可以有两种方法,就是延长工作时间和缩短必要的劳动时间,但是从现在的角度来看,延长工作时间的方法已经不适合了,现在国家的劳动时间已经规范化,但是我们资本家可以提高劳动者的效率,来榨取他们的剩余价值,还可以用工具革新,新的生产方式、管理组织形式、提高劳动者的素质等等来提高工人们的劳动效率。

(3)资本的积累资本积累就是把一部分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它不是满足资本家自己的嗜欲,他是为了投入资本来赚更多的钱,投入新的生产,剩余价值可以分为生产资料和可变资本,不是像《国富论》把剩余价值都可以转化为可变的资本。

资本的积累造成阶级两极分化的社会现象,一方造成生产过剩,另一方则造成生存的压力,他说:“对直接生产者的剥夺,是用最残酷无情的野蛮手段,在最下流,最卑鄙和最疯狂的贪欲的趋势下完成的。

”可见他对资本家深恶痛绝,但是我们为这本书是为资本家写的,对资本家怎样剥削工人有指导作用。

二、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学说他主要对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进行分析,将社会生产分为:生产资料的生产和和消费品的生产,他认为全部商品的价值总量是同价格总量相符的,然后价值(社会的)可以变为价格(个别的),这要经过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

《资本论》精要解读

《资本论》精要解读

《资本论》精要解读《资本论》是卡尔·海因里希·马克思创作的政治经济学著作,以剩余价值为中心,对资本主义进行了彻底的批判。

这部著作博大精深,对于我们理解当今社会的经济现象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种属性。

使用价值是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比如食物可以充饥,衣服可以保暖。

而价值则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在资本主义经济中,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关键。

劳动者把自己的劳动力出卖给资本家,以换取工资维持生计。

资本家购买劳动力,目的是让劳动力创造出超过其自身价值的价值,也就是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的生产是资本主义生产的本质。

资本家通过延长工人的劳动时间、提高劳动强度或者采用更先进的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等手段,获取更多的剩余价值。

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通过延长工作日的长度来增加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则是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来增加剩余价值。

马克思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

随着资本积累的不断进行,一方面,社会财富越来越集中在少数资本家手中;另一方面,无产阶级的贫困化也在不断加剧。

这导致了资本主义社会贫富差距的扩大和阶级矛盾的激化。

资本的循环和周转也是《资本论》中的重要内容。

资本循环依次经过购买、生产和销售三个阶段,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

资本周转则是指不断重复、周而复始的资本循环过程。

加快资本周转速度,可以提高资本的使用效率,增加剩余价值的生产。

在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方面,马克思指出,社会生产分为生产资料生产和消费资料生产两大部类。

只有两大部类之间以及各部类内部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才能顺利进行。

然而,在资本主义私有制下,这种比例关系经常遭到破坏,导致经济危机的周期性爆发。

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读后感

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读后感

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读后感首先,我被马克思对商品的定义所折服。

马克思认为,商品是一种既有使用价值又有交换价值的东西。

他指出,商品作为使用价值可以满足人们的实际需求,而作为交换价值,则可以在市场上与其他商品进行交换。

这个简单而明晰的定义揭示了商品的本质,也为后面对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解析奠定了基础。

其次,马克思深入分析了商品的交换价值,提出了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原理。

他认为,商品的交换价值是通过劳动量来决定的,即商品所包含的劳动时间越多,它的价值就越高。

这个观点让我想起了亚当·斯密的劳动价值论,但马克思对劳动价值论的推演更加深入和严密。

他指出,商品的交换既是等价交换,也是不等价交换。

在社会分工的条件下,不同的商品所包含的劳动时间是不一样的,因此它们的价值也是不一样的。

这样,劳动价值论成为了分析商品交换与再生产的重要工具。

然后,马克思介绍了资本的概念,并深入探讨了资本在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中的作用。

他指出,资本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它是价值增殖的手段和目的。

资本家将货币资本投入到生产过程中,利用工人的劳动生产商品,然后以更高的价格出售这些商品,从而获得利润。

通过这种方式,资本家不断地实现自己的财富积累目标,同时也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马克思对资本的揭示让我对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运行机制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最后,马克思提出了占有剩余价值的基本原理。

他认为,工人所得到的工资只是满足他们的生活需要,而剩余价值则归资本家所有。

这个剩余价值的产生过程,正是资本主义社会中剥削的本质。

马克思将剩余价值分为两部分: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

绝对剩余价值是通过延长工作时间来获取的,而相对剩余价值则是通过提高劳动生产力来实现的。

马克思通过对剩余价值的论述,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的阶级矛盾和剧烈的贫富分化现象。

通过阅读《资本论》第一章,我对资本主义社会的运行机制和剥削本质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马克思透过商品这个基本单位,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本质和规律,他通过对劳动价值论和资本的深入阐述,让我对商品的本质、交换价值和剩余价值的产生过程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读后感

《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读后感

《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读后感《资本论》是马克思用毕生的精力写成的一部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的经济学巨著。

由于其篇幅繁长,因此我也就选择了第一卷的第一章商品与货币进行阅读,由于懂得能力有限,个人对马克思的《资本论》只是非常肤浅粗略的认识。

商品的两个因素—使用价值与价值(价值实体,价值量)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的社会财富,表现为庞大的商品堆积,单个的商品表现为这种财富的元素形式。

商品首先是一个外界的对象,一个靠自己的属性来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物。

商品由于被计量的物的性质不一致,部分由于约定俗成,因此商品尺度是完全不一致的。

物的有用性使物成为使用价值,但是这种有用性不是悬在空中的,它决定于商品的属性,离开商品体就不存在。

在我们所需要考察的社会形式中,使用价值同时又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交换价值首先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的量的关系或者比例,这个比例随着时间与地点的不一致而改变。

同一种商品的各类有效的交换价值表示一个等同的东西;交换价值只能是能够与它相区别的某种内容的表现方式,表现形式。

作为使用价值,商品首先有质的差别;作为交换价值,商品只有量的差别,因而不包含任何一个使用价值的原子。

假如把商品体的使用价值撇开,商品体就剩下一个属性,即劳动产品这个属性。

从劳动产品剩下来的东西可见,使用价值或者财富具有的价值,只是由于有抽象人类劳动对象化或者物质化在里面。

可能会有人这样认为,既然商品价值由于所耗费的劳动量决定,那么一个人越懒,越不熟练,他的商品就越有价值,由于他制造的商品与需要花费的时间越多。

但是,形成价值实体的劳动是相同的人类劳动,是同一个人类劳动力的耗费。

作为价值,一切商品都是只是一定量的凝固的时间。

因此,假如生产商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不变,商品的家孩子量也就不变。

但是,生产商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随着劳动生产力的每一变动而变动。

表达在商品中的劳动的二重性期初我们看到,商品是一种二重的东西,即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

后来说明,劳动就它表现为价值而论,也不再具有它作为使用价值的制造者所具有的什么特征。

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读后感

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读后感

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读后感《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读后感。

《资本论》是马克思的代表作,也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著作之一。

第一卷第一章是整部著作的开篇,通过对商品的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和运行机制。

在阅读了这一章之后,我深刻地感受到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内在规律和对人类社会的深远影响。

首先,马克思对商品的分析让我对商品的本质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他指出,商品不仅仅是物质的存在,更重要的是它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

价值是商品的劳动价值,是劳动在商品生产过程中所体现的。

而使用价值则是商品满足人们需求的能力。

这种对商品的分析,让我认识到了商品生产背后隐藏的劳动力和社会关系,以及商品交换所涉及的复杂性。

这种分析方法的独特性,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马克思作为伟大经济学家的深厚功底和独特见解。

其次,马克思对商品交换的分析让我认识到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内在规律。

他指出,商品交换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基础,通过商品交换,资本得以扩大和积累。

而这种扩大和积累的过程,是通过剩余价值的生产和实现来实现的。

马克思深刻地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本质和产生的机制,从而让我对资本主义经济的运行机制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这种对资本主义经济规律的深入分析,让我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也让我认识到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内在矛盾和不可持续性。

最后,马克思对商品交换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分析让我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他指出,资本主义经济的运行不仅仅是经济领域的问题,更是社会关系和生产关系的问题。

资本主义经济的运行不仅仅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更是为了实现资本的扩大和积累。

这种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分析,让我认识到了资本主义经济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深远影响,也让我认识到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内在矛盾和不可持续性。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分析,不仅仅是对经济现象的深刻剖析,更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深刻思考。

通过对《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的阅读,我对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和运行机制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有了更加深入的思考。

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读后感

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读后感

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读后感马克思的《资本论》是一部具有重要历史地位的著作,它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和运行规律,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第一卷第一章中,马克思主要讨论了商品的本质和价值规律,通过对商品交换过程的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基本特征和矛盾。

本文将对这一章的主要内容进行梳理和思考,以期更好地理解马克思的思想。

首先,马克思对商品的分析是《资本论》的开篇之作,他通过对商品的分解,揭示了商品的双重本质:使用价值和价值。

使用价值是商品所具有的满足人们需求的能力,而价值则是商品所具有的能够进行交换的特性。

马克思指出,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时间决定的,这就是所谓的劳动价值论。

这一观点对于理解商品的本质和价值规律具有重要意义,它揭示了商品交换背后的深层逻辑,为后续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分析奠定了基础。

其次,马克思对商品交换过程的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基本矛盾和运行规律。

在商品交换过程中,人们不仅仅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求,更重要的是为了获取利润。

这就导致了商品的价值和价格之间的矛盾,即劳动价值和交换价值之间的矛盾。

马克思指出,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时间决定的,但在实际交换过程中,商品的价格往往会偏离其价值。

这种偏离不是偶然的,而是由于市场竞争和生产条件的不平衡所导致的。

这就是所谓的“商品的二重本质”,即使用价值和价值之间的矛盾。

这一矛盾不仅影响着商品的交换过程,更影响着整个资本主义经济的运行。

最后,马克思对商品交换过程的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内在规律和矛盾。

在资本主义经济中,商品的生产和交换是以利润最大化为目的的,这就导致了商品生产的过剩和市场竞争的激烈。

这种过剩和竞争不仅导致了商品的价格波动和生产的浪费,更重要的是导致了劳动者的剥削和贫困。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经济的矛盾和危机是不可避免的,它将最终导致资本主义的崩溃和社会主义的兴起。

这一观点对于我们理解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和发展趋势具有重要意义,它为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

《资本论》第一章观后感

《资本论》第一章观后感

《资本论》第一章观后感第一篇:《资本论》第一章观后感1、对《资本论》第一章第一篇内容的感悟读过了资本论的第一章,商品在我眼中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以至于不止用眼睛去看,还要用耳去听,用手去摸。

我像是朝着某地下宫殿扔了一束火把,《资本论》映出了它的光辉,又展现了资本主义的地下世界。

但是我可以理解我们的劳动所制造的物品在使用和流通过程中具有的不同的价值定义以及这个流通的世界是如何通过这种双重性质的转化来运转的。

马克思说:“物的有用性使物成为使用价值。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详细的介绍了何为使用价值。

使用价值不只局限于具体的实物上,他所强调的是使用价值只是在使用中得到实现。

那么问题来了,比如我们去足疗店接受足疗等对他人的非物质劳动这些都是有使用价值的。

因为各种物有了使用价值,所以,不同的物的交换会产生一种关系或是比例即交换价值。

由于交换是一个私人劳动向社会劳动的转变过程,这个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随机性,因此交换价值具有一定的偶然性。

但这种偶然性中包含必然性。

某种一定量的商品必定是能够找到互相代替的或同样大的交换价值的其它种商品。

由此可见,第一,同一种商品的各种有效的交换价值表示一个价值上等同的东西。

第二,交换价值只能是可以与它相区别的某种内容的表现方式,“表现形式”。

即它只能由外部的别的东西来度量。

注入马克思所举的例子,一夸特小麦,总能同x量鞋油或y量绸缎或z量金等等交换。

我们所讨论的物,商品,均是由人来进行加工生产的,换句话说,如果我们把劳动产品的使用价值抽去,那么也就是把那些使劳动产品成为使用价值的物质组成部分和形式抽去。

它们不再是桌子、房屋、纱或别的什么有用物。

它们的一切可以感觉到的属性都消失了,它们剩下的只是同一的幽灵般的对象性,只是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单纯凝结,即不管以哪种形式进行的人类劳动力耗费的单纯凝结。

没有一个物可以是价值而不是使用物品。

如果物没有用,那么其中包含的劳动也就没有用,不能算作劳动,也就不形成价值。

资本论读后感800字(合集三篇)

资本论读后感800字(合集三篇)

资本论读后感800字(合集三篇)第1篇: 资本论读后感800字《资本论》是马克思耗尽毕生心血的结晶。

《资本论》把高度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统一在一起,是一部系统的,逻辑严密的经济学著作。

它批判地继承了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科学成分,深刻地论证了资本主义产生,发展,灭亡的历史必然性,肯定了它地历史地位,揭示了它内部不可克服地矛盾及其必然被社会主义取代的客观规律。

它不仅是部经济学巨著,而且是一部哲学巨著,一部科学社会主义巨著,是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是工人阶级的圣经。

关于《资本论》的研究对象和目的,马克思指出:”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本书的最终目的就是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

《资本论》第一卷已为我们描绘了一幅资本主义的完整图画。

对我来说,《资本论》第一卷主要的,形式好处上的问题关乎再现的问题,即如何从个别元素,历史过程和各种角度来构造一种总体性,尤其是如何公正地对待这种总体性,作为一种关系系统,它不仅仅是非经验性的,而且是完全处于运动之中的,不断扩张,处于总体化运动之中。

这对于资本主义的存在来说是本质性的,于是,在这儿我们就有了这样一种机器,它不可避免地会崩溃,因此为了维持自己的实存,它务必不断地用扩张自身,夸张自己控制领域的方式来修复自身。

曾有人认为货币能够解决《资本论》第一卷等价问题,这当然是一种错误的解某某,因为货币并不是一种解决方式而是一种中介;货币是二元性的,它被用于表达一种关系,可实际上却隐藏了这种关系本身。

这种货币的神秘本性解释了为何如此多的乌托邦围绕以下原则架构自身;摆脱货币就将摆脱所有问题。

如果货币是一种真正的解决,那么诸如商品及劳动的”合理价格”这样的东西就是可能的,因而社会民主自身是可能的;能够用这样的方式来修补资本主义,从而将它改造成一个公正的社会。

另一方面,蒲鲁东的伟大口号:“财产即偷窃”--也让人无法满意,因为它假定以无政府主义精神摆脱货币将废除更深层的问题,但是货币仅仅只是这一问题的症候而已。

《资本论》读后感

《资本论》读后感

《资本论》读后感《资本论》读后感(精选26篇)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

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资本论》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资本论》读后感篇1以下就《资本论》本书的基本前提和论点做三点简评:一是关于资本利润的平均化,马克思的前提是资本家之间尔虞我诈的对立,而不是你死我活的阶级对立,这在当时马克思研究条件下的英国、欧美内部还是说得通,但不能放之四海皆准。

以生产关系为基础的阶级对立并非最深刻的对立,资本主义,乃至阶级是社会历史的产物,在其生产方式产生之前,人与人之间,人群与人群之间还存在着更深刻的对立关系,譬如:宗教和种族的对立,这并没有因暂短和近晚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和普及而消失,有些矛盾乃至贯穿人类迄今为止的历史和可预见的未来。

此外,资本究竟是资本家意志的表现还是资本家是活的资本,马克思倾向于后者,即物是第一性的,这与唯物主义是一致的。

然而资本,无论是货币、商品还是机器,它在循环周期中的任何形态中都是冷冰冰的,它不断增值的欲望是从哪里来的呢?欲望是人所特有的,是活生生的,是目的论决定的。

资本属性的本质背后是人的属性,人是有种族的、信仰宗教的、有国别和伦理道德的,代表人的资本也依其具有上述属性,这些属性阻碍了资本的一般无差别的流动,从而也就阻碍了社会利润率的平均化。

二是关于人性的恶,此书对资本家的道德负评是无比正确,但恶具有普遍性而非阶级性,它不以人的阶级属性而转移,被剥削阶级的人的恶只不过暂被剥削阶级抑制了。

穷苦欧洲劳工、被迫害的清教徒到了北美就成了基本原始积累的野蛮人。

人不会因一夜之间社会所有制基础改造完成而发生道德上的飞跃,人类道德的进化有其自身内在规律,经济基础的变化、生产方式的变化只是条件之一。

三是马克思的人口的相对过剩理论要有一个必要前提——市场规模的扩大,书中并没有提及。

扩大再生产中,当新增一个单位不变资本时,如果伴随着可变资本比前一个单位不变资本有所减少,才是有机构成的提高,才是资本家改进生产技术的动力。

资本论读后感

资本论读后感

《资本论》读后感第一次发现《资本论》是一部天书,孤傲的屹立在图书馆的书架上,四卷厚重的红漆书面令人望而生畏,我犹豫了,为什么老师们对它如此推崇,拿了第一卷先挑战一番,于是有了下文。

马克思《资本论》尤其是第一卷第一篇,更适合德国人读。

唯有他们能绞尽脑汁猜透马克思经济学中哲学的心思。

劳动创造价值,这是马克政治经济学理论大厦最重要的基础,商品、使用价值、交换价值这些概念紧随其后,连成一线,贯穿整个理论体系,从头到脚,严不可摧。

商品与货币中关于商品的交换过程中谈到:“商品对其所有者而言是是非使用价值的,对其使用者是使用价值。

因此,商品必须全面转手,这种转手就形成商品的交换,从而使商品彼此作为价值发生关系并以使用价值来实现。

可见商品在能够作为使用价值之前,必须先作为商品来实现。

”此观点很精确地阐述了交换对与商品的重要性。

价值不是物,但却获得了物的形式,它用来表达商品中一般的东西。

所谓的一般的,就是无差别的,使劳动产品作为“类”的存在一种属性。

劳动是人类存在和发展的前提,马克思将人类劳动对象上的痕迹收集起来,统一于“价值”的名下,使人与对象的存在统一起来。

同时也使劳动对象获得了“量”的形态,可分割可计算的。

价值似乎也具体起来。

但他在马克思的哲学城堡中依然是抽象的存在物,幽灵一般,不可捉摸。

就如海边的贝壳,形状各异,色彩缤纷。

人们用线穿起来做成项链,挂于颈上。

虽然连成了串,但它们依然是形状各异的贝壳,色彩缤纷,不会像马克思那样高明,能在贝壳中寻到珍珠,磨制一条完美的珍珠项链。

马克思教会了我们“抽象”的能力——他最得意的也正是这种抽象能力,却没有传授我们把握“抽象”的智慧。

无论是货币、价值,还是商品,马克思用哲学的纺车,抽出劳动产品中相似的丝丝线线,编织出了自己政治经济学的逻辑。

交换价值是不同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

从使用价值到价值,从抽象劳动到具体劳动,马克思应用黑格尔的表达方式,道出了商品身上“形而上学的微妙”。

2024年《资本论》读后感

2024年《资本论》读后感

2024年《资本论》读后感《资本论》是卡尔·马克思的重要著作之一,对于理解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和运行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在阅读2023年版本的《资本论》后,我深受启发,对资本主义社会的问题和未来发展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首先,通过《资本论》的阅读,我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内核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马克思在书中深入剖析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特征,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矛盾和矛盾的发展规律。

他强调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核心是生产资料私有制和雇佣劳动关系,这两者之间的矛盾促使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关系的变革。

通过对资本积累、剩余价值和剥削的深入分析,我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和阶级斗争的必然性。

其次,阅读《资本论》让我对资本主义社会的问题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作为一个深入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矛盾的著作,《资本论》从不同角度论述了许多与资本主义特有的问题,如商品交换、货币流通、经济危机等。

这些问题在当今资本主义社会中依然存在,且呈现出新的特点和形式。

尤其是在阅读2023年版本的《资本论》后,我对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中的新问题,如数字经济、全球化、环境危机等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马克思的思想具有普遍性,不断深化我们认识资本主义社会的能力。

此外,在《资本论》的阅读中,我也对马克思的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马克思不仅仅是一个经济学家,更是一个卓越的社会科学家和哲学家。

他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研究不是孤立的,而是立足于历史条件和客观现实,通过对各种社会关系的综合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和运动规律。

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和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引导着我们从全面、系统、历史的视角来认识资本主义社会,避免了形而上学和偏见的局限。

最后,阅读《资本论》也让我对未来可能的社会变革有着更深远的思考。

在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中,阶级矛盾和社会不平等问题日益突出,社会动荡和冲突频发。

通过对《资本论》的阅读,我认识到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是不可调和的,而社会变革的需要也越来越迫切。

资本论第一卷读后感

资本论第一卷读后感

资本论第一卷读后感第1篇:资本论》第一卷读后感《资本论》第一卷读后感1867年9 月14日,《资本论》第一卷在德国汉堡正式出版。

这一巨著的问世,不仅实现政治经济学的伟大革命,标志着马克思助于政治学的诞生。

而且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进行了最为全面的科学论证。

《资本论》不仅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最重要的著作,而且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最主要的著作。

《资本论》是以唯物史观的基本思想为指导,通过深刻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规律,同时也使唯物史观得到了科学的验证和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

《资本论》运用唯物史观的的观念和方法,将社会关系归结为生产力的高度,从而证明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历史过程。

同时《资本论》也没有简单的把精神生活,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的一般过程归结为他们的共同基础。

物质生产过程,而是从物质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中引出了全部四个会圣火和精神生活的内容和方式。

《资本论》的方法的最大特色,就是把逻辑辨证方法和认识论犹记得结合起来,融为一体,马克思使用重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逻辑与历史一致的放大。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系统全面的阐述了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产生发展和克服的过程,从而透彻详尽的阐述了唯物辩证法关于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的学说,阐明了唯物辩证法的突破,在《资本论》中对唯物辩证法的丰富和发展,正如恩格斯指出的,《资本论》的方法不亚于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的发现。

《资本论》不仅是一部不朽的经济学著作,而是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融为一体的完整的马克思主义全书。

《资本论》提供的是认识世界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而不是现成的教条,《资本论》的理论也需要在实践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是指劳动创造价值的理论。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批判的吸收了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价值论的合理内容,建立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最彻底的一元劳动价值论。

发展和创新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必要性:(1)马克思创立劳动价值论的客观历史条件与现时代存在巨大的差别。

《马克思资本论》读后感

《马克思资本论》读后感

《马克思资本论》读后感《马克思资本论》读后感《资本论》的第一次阅读完成于大约07年6月,现代经济学素养的缺乏,并不妨碍理解这样的文本。

但是哲学素养的缺乏显然成为极大的阻碍,文本谈论了太多抽象的形态、形式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化。

当时的主要收获可以概括为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这曾迫使我不得不转而开始阅读一些辩证法方面的材料。

时隔4个月,在依然缺乏自信的情况下,我想稍微检验我在此前在两个方面的阅读。

部分地,也可以作为年终时重读《资本论》的一个提前的准备。

作者写道:除了价值形式那一部分外,不能说这本书难懂。

又写道:以货币形式为其完成形态的价值形式,是极无内容和极其简单的。

此前我的理解却是:从商品、货币到资本化的商品和货币、虚拟资本,所有这些属于价值形式的范畴。

柄谷行人在《马克思,其可能性的中心》中讲理解价值形态论是理解《资本论》的关键。

我的第一次阅读没有给价值形式以足够的重视,更未发现什么价值形态论。

这将是我的第二次阅读需要弄清楚的问题。

作者写道:在浅薄的人看来,分析这种形式好象是近于一些琐事。

指的是劳动产品的商品形式,或者商品的价值形式这样的经济的细胞形式。

柄谷行人在他的书中表达了这样的意思:表面的同一性和本质的差异性同在,后者是关键的。

琐事并非琐事。

作者写德国同西欧大陆所有其他国家一样,不仅苦于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而且苦于资本主义生产的不发展。

这并不是作者要求资本主义生产进一步发展,作者写《资本论》的最终目的就是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是刻画事实,而不是表达对资本主义的喜爱或者憎恶。

作者说:除了现代的灾难而外,压迫着我们的还有许多遗留下来的灾难,这是对苦于发展和不发展的解释。

作者接下来写道残酷的剥削是普遍存在的,不仅仅在有着统计数字的英国,也在于德国和西欧大陆其他国家。

决不要在这上面欺骗自己。

紧接着写道正象十八世纪美国独立战争给欧洲中产阶级敲起了警钟一样,十九世纪美国南北战争又给欧洲工人阶级敲起了警钟。

资本论读后感2000字范文四篇

资本论读后感2000字范文四篇

资本论读后感2000字范文四篇第一篇: 资本论读后感2000字《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读后感最近我拜读了著名无产阶级领袖马克思的作品资本论,虽然只是看了第一章的一些皮毛,更没有深刻的思想去联系社会经济。

但是相对于高中里政治课上枯燥地死记硬背来说,现在有了一些自己的看法。

首先是对于商品和劳动的看法,马克思在第一章就是一商品和货币作为研究对象的,在读完第一章之后,我概念中的“商品”不再是印象中摆放在商店橱柜中或网上放着照片让人挑选里的物品,它甚至可以是服务员的端茶倒水,可以是一个首席理发师三个小时的精剪,甚至可以是流通中的货币。

因为商品的概念不仅仅是其本身有价值,而是他可以通过交换而转到把它当作使用价值使用的人的手里。

因此我们评判商品的时候并不是看它是不是实物,而是看他是否具有价值并且通过交换而具有了使用价值。

比如一顿美味的晚餐比一顿原材料相同但平淡无味的晚餐,就多了一种看不见、摸不着但感觉得到的东西。

因此,服务是具有使用价值的。

但是同时也不能只是单纯为别人,就像封建社会中农民给地主交租的粮食,并不因为是为别人生产的,就成为商品。

而在这里就是一个第一章非常关键的概念“二重性”的引入——在整个第一章的概念中,“二重性”无疑是一个相当重要的铺垫概念——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人类的抽象劳动和具体劳动。

说到商品不得不提到劳动。

第一章中有这么一句话:“如果把商品的使用价值撇开,那商品就只剩下一种属性,即劳动产品这个属性。

各种劳动不再有什么差别,全都化为相同的人类劳动,抽象人类劳动。

”由此可以看出,劳动是凝结在商品中的唯一价值,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也只有劳动才能产生更多的生产资料从而推动社会的进步。

而劳动又分为抽象劳动和具体劳动。

比如在一个公司中,上层管理人员并不会在工厂的流水线前进行操作,他们要做的是安排和管理,及脑力劳动也就是马克思所说的抽象劳动,而公司的员工则要通过体力劳动而产生价值,这就是具体劳动。

如果这样说的话那“工作不分高低贵贱”这句话是对的,因为凝结在商品中的都是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但是为什么社会中上层和底层的差距这么大呢,体力劳动者通常要比脑力劳动者付出多得多的劳动,所谓的“剥削”——一些上层的资本占有者往往根据自身的需要为不同的使用价值定义不同的价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可以将其 中包藏的内容 问题化 ,因此可以问:这
里 承诺 了物及 其属性 ,承诺 了人及 其 需要 ,承诺
了物 的属 性 和 人 的 需 要 之 间 称 为 “ 满 足 ” 的关 系 ,那 么 ,这 些承诺 的哲学性 质如 何 ?
本 文受中山大学9 8 5工程第 3 期 “ 马克思主 义哲 学与 中国现代化创新基地” 经费资助 。 作 者简介 :马天俊 ,( 广州 5 1 0 2 7 5 ) 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 究所 暨哲学 系教授。 ①
世上 有 物 ,这 大 概 是 个 事 实 ,但 它 如 何 可
能?这一问题在古希腊最早的一批哲学家那里就 已成为兴趣点 ,甚至在更早的神话 和宗教 中就已
存 在 。这个 问题人 们平 常可 以不 感 兴趣 ,但 在哲
② ③
马克思:《 资本论》 第 1 卷 ,《 马 克思恩格斯文 集》 第 5卷,北京 : 人 民出版社 ,2 0 0 9年,第 5 6页。
同上 书,第 4 7页。 同上 书,第 8页。 引文 中引者在括号里标注的德 文来 自: D a s K a p i t a l , B a n d I , y o n K a r l M a r x , H a m b u r g : V e r l a g v o n O t t o M e i s s -
“ 商 品首 先是 一 个 外 界 的对 象 ,一 个 靠 自己 的属 性来 满足 人 的某 种 需 要 的物 ” ,纯粹 的 理论 兴 趣
这 是 一种 出 于纯粹理 论 兴 趣 的探 究 ,从 马 克
思 《 资本论》 中有关 的论述出发 ,但用力方 向却 不 同。马克 思对 人类 劳动 问题进 行 过 长期 深 入 的 研 究 ,也 获得 了 自己 的理 论 立 场 ,不 过他 的兴趣
论 使 用 价 值 的形 而上 学 前 提
— —
读 《 资本论》
马 天俊
【 摘 要】研究 马克思对哲 学的判断和期待是一 回事 ,探询马 克思实 际所承诺 的哲学前 提是有 所不 同的另一 回事 ,后一 项工作还很少做过 。马克思 撰述 《 资本论》 时 ,哲学 的兴趣已经 比较淡 , 但 正是 《 资本论 》可 能显示 出马 克思实际承
【 关键词 】商 品使用价值 ; 物; 属性 ; 人 ;需要
中图分类号 :B O 1 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0 0 0— 7 6 6 0( 2 0 1 3 )0 5—0 0 0 1— 0 5
在 马克 思 眼里 ,劳 动是 最基 本 的人 类 实践 活
动。正如他在 《 资本论 》 中分析商 品时所 主张 的 :“ 劳动作为使用价值 的创造者 ,作为有用劳
主要是 实践 的 ,而不 是理 论 的。对 于 他 的现 实关
切和革命追求亦 即实践动机来说 ,他的理论立场 大 概是 够用 的 ,但就 理论 本 身来 说 ,这种 理论 立 场 可能 又是 不够 透彻 的。在 这个 意 义 上 ,我们 出 于理论 动机 沿着 马克 思 曾经 的足迹 来 发 问 ,首先
动 ,是 不 以一 切 社 会 形 式 为 转 移 的人 类 生 存 条 件 ,是 人 和 自然之 间 的物质 变 换 即人 类 生活 得 以 实现 的 永 恒 的 自然 必 然 性 。 ” 本 文 的 问 题 意 识
追问使用价值 的可能性条件。这一工作主要 围绕 《 资本论》进行 ,必要时也涉及其他著作。 马克思说 : “ 商 品首先是一个外界 的对象 ,
n e r ,1 8 6 7,S .v i i i .
《 现代哲学》2 0 1 3 年第 5 期


世 上 有 物 。如 何 可 能 ?
说一只蚂蚁、一棵草 、一滴水对于宇宙来说有重 要意义一样。如果是必然的 , 那么其原 因和机制
是什 么 ? 同时 ,必然 性 中是 否 包 含 某 种 目的 性 ? 如 果是 ,则必 然性是 如何 容 纳 目的性 的?如果 不

个 靠 自己的属性 来满 足人 的某 种需 要 的物 。这
种 需要 的性 质如何 ,例 如是 由 胃产 生 还是 由幻想 产 生 ,是 与 问题无 关 的 。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2 ) 马克 思 善用 他 所谓 的
是 ,商品就其使用价值而言,表 明了或承诺着什 么样的世界观?在马克思的语境里 ,使用价值 是 商品的使用价值 ,而商品已经是劳动产品 ,因而 使用价值所承诺 的世界结构 ,间接地就充当着作 为劳动 的实践之 世界 观 承诺 。这 里 首 先致 力 于探 究使用价值 的前提条件 ,以便为分析劳动实践做
诺着何种哲学性 的思想 前提。通过反思马克思关于商 品使用 价值 的论 述 ,可 以分 析地看到 ,物及其 属性被 承诺 ,人及 其需要被承诺 。针对这些前提 ,我们 可以本着纯粹理论 的兴趣追 问其如何 可能。这些追 问和相关 的思考将表 明 ,马克
思的世界观包含着不 同的成分 ,假 如用它们构造哲学学说 ,并不能构成彻底而且融贯 的学说 。
准备 。
“ 抽象力 ” ( A b s t r a k t i o n s c r a i) f ㈣,经 常主动 “ 撇
开”或 “ 抽去 ” ( a b s t r a h i e r e n ) 某 些 问 题 或 问题
的某些方面 ,以使事物或事情的某些方面 凸显 出 来而忽略其他方面,从而使 自己的叙述沿着特定 的线 索前 进 ,被 “ 撇 开”或 “ 抽 去 ” 的 内容 往 往被 宣布 为 “ 是 与 问题 无 关 的 ” 。其 实 ,出 于不 同的问题意识和探索兴趣 ,那些被忽略的问题可 能是很有味道 的问题 ,那些历经撇开而剩余下来 并保 持下 去 的问题也 可 能并 非 只有 一 条进 路 ,而 是还 有分 “ 歧 ” 的可 能 。就 马克 思 的论 断 来 说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