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课程《自然灾害》 复习资料
自然灾害复习
1.我国防灾减灾的主要成就。
2.应对自然灾害的方法或应急措施。
我国自然灾害频发的原因
台风
(1)台风形成的条件
①有广阔的暖洋面,海水通过蒸发,能向大气提供充足的水汽。
②下热上冷的不稳定大气层结,促使空气上升及水汽凝结致雨。(如下图所示) ③合适的纬度,以10°~15°间为最合适。
(2)结构
①台风眼 ②旋涡风雨区 ③外围大风区
寒潮
(1)影响寒潮强度的因素
(2)影响我国寒潮的路径
寒潮入侵我国的主要路径: (1)西路:从西伯利亚西部进入我国新疆,经河西走廊向东南推进; (2)中路:从西伯利亚中部和蒙古进入我国后,经河套地区和华中南下;
(3)东路:从西伯利亚东北部经过蒙古东部进入我国东北地区,经华北地区南下。
(3)寒潮的影响及地区差异
(2)卡特里娜飓风为什么会使美国油价上升? (3)台风对我国有利的影响有哪些?
墨西哥湾沿岸为美国重要的石油产区和石油化工发达地区 台风带来丰富的降水,可减缓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伏旱(旱 情),缓解高温酷暑天气
(4)下图为“麦莎”经过浙江境内的A、B、C三地观测到 过境时的气压与平均风速随时间的变化规律示意图, B “麦莎”中心是从A、B、C三地中的______地过境的。
(一)自然灾害的概述 1.自然灾害的主要类型及其特点。 2.世界主要自然灾害的分布。 (二)我国主要的自然灾害 1.干旱、洪涝、寒潮与台风等气象灾害的形成原因。 2.地震、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的产生机制与发生过程。 3.虫灾和鼠灾等生物灾害带来的主要危害。 (三)自然灾害与环境 1.同一自然灾害造成危害程度的地域差异。 2.我国自然灾害多发区的自然环境特点。 (四)防灾与减灾
(3)影响我国的台风路径
自然灾害复习提纲
自然灾害复习提纲一、自然灾害的概念和分类1.自然灾害的定义和特征2.自然灾害的分类和常见类型:地震、风暴、洪水、干旱、火灾等3.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的关系二、地震1.地震的定义和形成原因:板块运动和地壳变形2.地震的震级和震源深度的意义和测量方法3.地震的破坏和影响:建筑物倒塌、人员伤亡、经济损失等4.探测、预测和防范地震的方法和技术5.地震对灾区的影响和重建工作三、风暴1.风暴的定义和形成原因:气候和地理条件2.风暴的分类和常见类型:飓风、台风、龙卷风等3.风暴的破坏和影响:房屋受损、农作物被毁、交通中断等4.风暴的预测、预警和防范措施5.风暴对人类的影响和应对措施四、洪水1.洪水的定义和形成原因:降雨和地形条件2.洪水的分类和常见类型:江河洪水、山洪暴雨等3.洪水的破坏和影响:农田被淹、城市内涝、流域生态破坏等4.洪水的预测、预警和防范措施5.洪水对社会和环境的影响和应对措施五、干旱1.干旱的定义和形成原因:气候和地理条件2.干旱的分类和判定标准:气象干旱、农业干旱等3.干旱的破坏和影响:农作物减产、水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等4.干旱的预测和监测方法5.干旱对农业、人类和生态系统的影响和应对措施六、火灾1.火灾的定义和形成原因:火源和可燃物2.火灾的分类和常见类型:森林火灾、住宅火灾等3.火灾的破坏和影响:房屋烧毁、人员伤亡、环境污染等4.预防火灾和灭火的方法和技术5.火灾对人类社会和生态系统的影响和应对措施七、自然灾害的应对策略和救援工作1.自然灾害的应急响应和救援措施2.自然灾害的减灾和防灾工作3.自然灾害对社会的影响和经济损失4.国际合作和社会力量参与的重要性5.心理危机干预和重建工作的重要性八、自然灾害的意义和启示1.自然灾害的历史和现实意义: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和应对能力2.自然灾害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和启示3.自然灾害的预测和防范在未来社会中的重要性4.资源利用和城市规划对自然灾害的影响和应对措施5.社会安全和公众教育的重要性。
复习地理自然灾害知识点复习
复习地理自然灾害知识点复习自然灾害是指在地球自然过程中,由地理、气象、水文等因素引发或造成的灾害性事件。
这些灾害事件严重影响着人类的生产生活,因此对地理自然灾害的知识点进行复习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就地理自然灾害的分类、原因、影响以及预防措施等知识点进行复习。
第一部分:地理自然灾害的分类地理自然灾害一般分为四大类:气象灾害、地质灾害、水文灾害和生物灾害。
气象灾害主要包括暴雨、台风、龙卷风、干旱等;地质灾害包括地震、火山喷发、泥石流、滑坡等;水文灾害包括洪水、山洪、冰雪灾害等;生物灾害则包括疫病、虫灾、鼠患等。
每一类灾害都有其特定的形成原因和特点。
第二部分:地理自然灾害的原因地理自然灾害的原因主要有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因素。
自然因素包括地球内部构造活动、气候变化、岩溶地貌等;人类活动因素包括过度开发、环境破坏、不合理的土地利用等。
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导致了地理自然灾害的发生。
第三部分:地理自然灾害的影响地理自然灾害对人类社会和生态环境都有着严重的影响。
首先,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是不可忽视的。
其次,灾害会导致生产生活秩序的紊乱,破坏交通、电力等基础设施,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不便。
此外,灾害还会对生态环境产生长期的影响,破坏生物多样性、损害水源和土壤等。
第四部分:地理自然灾害的预防措施为了减少地理自然灾害带来的影响,人们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进行预防。
首先,加强对自然灾害的监测、预警和预报,提高社会应急能力。
其次,加强对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避免过度开发导致环境破坏。
此外,加强法律法规的制定与执行,规范土地利用,减少灾害风险。
同时,开展科普教育,提高公众的自我防灾意识和应对能力。
综上所述,地理自然灾害的复习是非常重要的,通过对地理自然灾害的分类、原因、影响以及预防措施等知识点进行复习,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自然灾害的性质和特点,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和应对能力,最大程度地减少灾害带来的损失。
自然灾害学复习资料
1海啸:海啸是由海底地震、火山喷发、泥石流、滑坡等海底地形突然变化所引发的具有超长波长和周期的大洋行波。
海啸可分为4种类型。
即由气象变化引起的风暴潮、火山爆发引起的火山海啸、海底滑坡引起的滑坡海啸和海底地震引起的地震海啸。
2火山:地球内部有许多炙热的岩浆,而地球表面则是一层冷的固体的地壳。
地球内部的岩浆穿过地壳的一些薄弱的地方喷出地面,这就是火山喷发,而喷出的岩浆在地面上冷凝后,就形成了火山。
3太阳风:是从太阳日冕层向行星际空间抛射出的高温高速低密度的粒子流,主要成分是电离氢和电离氦。
4沙尘暴:是指强风将地面尘沙吹起使空气很混浊,水平能见度小于1km的天气现象。
沙尘暴天气主要发生在冬春季节这是由于冬春季干旱区降水甚少, 地表异常干燥松散, 抗风蚀能力很弱, 在有大风刮过时, 就会将大量沙尘卷入空中, 形成沙尘暴天气。
热岛:城市热岛效应或称热岛现象,是指城市中的气温明显高于外围郊区的现象。
5空间灾害:在太阳活动高峰期,经常发生太阳黑子大爆发,其间向宇宙空间抛射的电磁辐射、带电粒子流及超音速的太阳风,会引起地球高层大气结构、密度、温度、运动状态、电磁分布等发生急剧变化,进而“骚扰”人类活动。
1、地震三要素2、震级与烈度之间的关系:震级和烈度都是表示地震大小的量,但是二者有很大的不同。
震级是表示地震所释放的能量的大小,反映的是地震本身的大小,因此,一个地震只有一个震级。
而烈度表示的是地面及房屋等建筑物受地震破坏的程度,反映的是地震的后果,对同一个地震,不同的地区,烈度大小是不一样的。
距离震源近,破坏就大,烈度就高;距离震源远,破坏就小,烈度就低。
举个例子来说,地震震级好象不同瓦数的日光灯,瓦数越高能量越大,震级越高。
烈度好象屋子里受光亮的程度,对同一盏日光灯来说,距离日光灯的远近不同,各处受光的照射也不同,所以各地的烈度也不一样。
3、地震背景构造:海底扩张是什么?海底扩张说认为,高热流的地幔物质沿大洋中脊的裂谷上升,不断形成新洋壳;同时,以大洋脊为界,背道而驰的地幔流带动洋壳逐渐向两侧扩张;地幔流在大洋边缘海沟下沉,带动洋壳潜入地幔,被消化吸收;大西洋与太平洋的扩张形式不同:大西洋在洋中脊处扩张,大洋两侧与相邻的陆地一起向外漂移,大西洋不断展宽;太平洋底在东部的洋中脊处扩张,在西部的海沟处潜没,潜没的速度比扩张的快,所以大洋在逐步缩小,但洋底却不断更新,古老的太平洋与大西洋的洋底一样年轻。
自然灾害——一轮复习
自然灾害——一轮复习一、自然灾害形成的条件:1.要有自然界异常变化作为诱因;2.要有遭受损害的人员、财产、资源等作为承受灾害的客体。
二、自然灾害的分类气象灾害:干旱、洪涝、寒潮、台风等;地质灾害:地震、滑坡、泥石流、火山喷发等;海洋灾害:灾害性海浪、风暴潮、海啸等;生物灾害:虫灾、鼠灾等。
三、地震1.两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
2.地震构造示意图:(1)震级: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
(2)烈度:地震的破坏程度。
一次地震有多个烈度。
(3)震源:地球内部岩层破裂引起震动的地方。
(4)震中:震源在地面的垂直投影。
(5)震源深度:震源和震中之间的直线距离。
(6)震中距:地面某个地点距离震中的直线距离。
(7)等震线:烈度相同的点连成的线。
四、自然灾害的防御措施1.加强灾害的宣传教育,树立减灾防灾意识;2.建立健全法规体系;3.加强对灾害的监测和预报;4.建立灾害应急机制,提高应急救援能力;5.修建各种减灾防灾工程。
针对性练习1:融雪洪水灾害由大量的积雪快速融化引起,可分为雨雪混合型(简称“混合型”)洪水灾害和升温融雪型(简称“升温型”)洪水灾害,融雪洪水中常夹杂着冰凌和融冰。
下表示意1900—2020年北半球融雪洪水灾害频次。
据此完成1-3题。
1.下列地区中,融雪洪水灾害多发的是()A.尼罗河流域 B.中南半岛C.北冰洋沿岸D.亚洲中部2.春季与秋季融雪洪水灾害频次差异大,主要是因为()①春季地表积雪较多②气温变化趋势不同③秋季气温低于春季④秋季雨水少于春季A.①② B.③④C.①③ D.②④3.一般认为,混合型洪水比升温型洪水破坏力更强,其理由最可能是()A.混合型比升温型洪水频次高 B.雨水的流动性比积雪融水强C.积雪面雨水会加速积雪消融 D.混合型洪水中有冰凌和融冰答案:1.D 2.A 3.C解析:第1题,从表格数据可以看出,北半球融雪洪水灾害主要分布在30°-60°N的中纬度地带,以40°-50°N最多。
自然灾害第一章复习
知识回顾
气旋与反气旋
北 半 球 气 旋
低压
平面示意图
中心是低压,在气压梯 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的作 用下,在北半球气流自 四周向中心逆时针旋转 流动。
中心是高压,在气压 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 的作用下,在北半球 气流自中心向四周顺 时针旋转辐散。
北 半 球 反 气 旋
高
平面示意图
天气现象
台风眼:无风,少云,干暖 旋涡风雨区:最强烈的降水 外围大风区:风速从外向内增加
代表河流:黄河宁夏、内蒙古段; 松花江段 发生时间:封冻和解冻期 河流特征:从较低纬流向较高纬
名词:凌汛。季节:12月,3月
融雪洪水
包括积雪融水(4、5月)和冰川融水(7、 8月) 发生在西部和北高纬度山区
风暴潮的分类:台风风暴潮和温带风暴潮。 (分别由热带气旋和温带气旋引起)
是指由于由强风或气压骤变等强烈的天气系统扰动海面,引起 海面异常升高,海水漫溢上陆的现象,又称风暴增水或气象海 啸,多发生在热带气旋或温带气旋与高纬地带冷暖空气交互影 响的地区。
地质灾害
孕育于岩石圈,包括地震、火山喷发、滑坡、泥石流 、崩塌、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 特点:多为突发性灾害
地质灾害之地震
岩石圈在各种应力相互作用下,能量聚积到一定程度 时就会释放,形成地震等自然灾害。
地质灾害之滑坡和泥石流
是山地斜坡上不稳定的岩体与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 一定滑动面整体向下滑动的地质现象。滑坡一般发生 在岩体比较破碎、地势起伏较大、植被覆盖较差的地 区,例如,山地丘陵区和工程建设频繁的地区,都是 滑坡多发区。滑坡体的位置越高、体积越大,移动速 度越快、移动距离越远,滑坡的活动强度就越高,危 害程度也就越大,会破坏或掩埋坡上和坡下的农田、 建筑物和道路,堵塞江河,造成人员伤亡。
自然灾害学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灾害:指自然发生或人为产生的,可能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环境破坏的事件或现象。
灾难:由于自然或人为原因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环境破坏等损失与后果。
灾害地理学:运用地理学的理论、观点和方法,研究自然灾害的类型、发生机制和分布规律,以及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并对自然灾害进行预防与控制的科学,是自然灾害学与应用地理学之间的一门交叉学科。
原生灾害:即主发灾害,是灾害链中最先出现的灾害。
次生灾害:由原生灾害诱发的灾害,是灾害链中后来出现的灾害。
泥石流:泥石流是山区一种常见的自然灾变现象,是产生于山地沟谷或坡地上的水与大量泥沙石块和巨砾组成的固液两相流体。
滑坡:是斜坡上的岩屑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着滑动面向下坡整体滑动的现象。
地震:地壳任何一部分的快速颤动叫地震。
震中:地震发生在地下深处,发生地震的地方叫震源,震源离地面的距离叫做震源深度,地面上正对着震源的地方叫震中。
震级:是表示地震本身能量大小的等级,与震源释放出来的能量多少有关,能量越大,震级就越大。
烈度:是表示地面和建筑物受到的影响和破坏程度。
台风:台风是指中心附近风力达到12级或以上(32.6m/s)的热带气旋。
热带气旋:产生于热带洋面的大气旋涡称为热带气旋。
洪水:洪水是河流水位超过河漫滩的溢流现象。
洪水强度:洪水强度:一次洪水过程的洪峰流量。
洪峰流量是指一次洪水过程中通过某一监测断面的最大流量。
洪水频率:指某一洪峰流量出现的累积频率。
即在多年时期内,等于或超过某一洪峰流量的洪水可能出现的次数。
也可折合成每一年内可能出现的频率,以百分数表示。
其倒数称为重现期。
洪水重现期:指某一洪峰流量等于或大于一定数值,在长时期内平均多少年出现一次的概念。
海啸:海啸是一种具有超长波长和周期的大规模海水行波。
思考题:1、自然灾害与地质灾害有何不同?自然灾害(Natural Hazards)指由自然事件或力量为主因的,可能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环境破坏的事件或现象。
自然灾害专题复习
自然灾害的影响
人员伤亡
自然灾害可能导致大量人员伤亡,特别是对于弱势 群体,如老人、儿童和身体虚弱的人来说。
财产损失
房屋、道路、桥梁和其他基础设施可能受到严重破 坏,导致财产损失巨大。
环境破坏
自然灾害可能导致土地退化、水源污染、生态失衡 等环境问题,影响可持续发展。
全球自然灾害的趋势
80%
频率增加
台风灾害发生后,需要迅速组织抢险救灾工作, 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干旱
干旱是由于长时间无降水或降水量过 少,导致土壤水分不足,影响农作物 生长和人民生活用水。
抗旱措施包括修建水库、打井、推广 节水灌溉技术等,以提高水资源利用 效率,减轻干旱灾害的影响。
干旱灾害具有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 广的特点,常导致农作物减产、草场 退化、水资源枯竭等严重后果。
05
自然灾害案例分析
汶川大地震
01 时间 2008年5月12日
02 震级 8.0级
03 地点 四川省汶川县
04
影响
造成约8.7万人死亡,数十万人受伤,大量房屋和基础 设施损毁。
05
救援与重建
中国政府迅速组织救援,全国范围内进行灾后重建, 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
日本福岛核泄漏事故
01
时间
2011年3月11日
1 2 3
建立全球灾害风险减少合作机制
推动各国政府、国际组织和非政府组织之间的合 作,共同应对自然灾害带来的挑战。
分享灾害风险减少经验和技术
通过国际交流和合作,分享各国在灾害风险减少 方面的成功经验和先进技术,提高全球灾害应对 能力。
联合开展灾害风险评估和监测
加强国际间的灾害风险评估和监测合作,共同监 测和预测自然灾害,为及时应对提供科学依据。
自然灾害资料
自然灾害资料自然灾害是指由于自然因素引起的、对人类生活和财产安全造成严重危害的事件。
自然灾害包括地震、洪水、台风、火灾、干旱等多种形式。
这些灾害不仅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巨大的困扰,还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1. 地震地震是地球表面发生的震动现象,是由地壳内部的岩石断裂和位移所引起的。
地震的破坏力非常大,可以造成房屋倒塌、道路损毁、人员伤亡等严重后果。
为了减少地震带来的损失,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地震的规律和特点,提出了一系列的地震预警和防护措施。
2. 洪水洪水是指河流、湖泊、海洋等水体暴发性泛滥的现象。
洪水的主要原因是降雨量过大,导致水体无法承载而溢出。
洪水会造成农田被淹、居民被困、房屋倒塌等严重后果。
为了减少洪水的影响,人们采取了修建堤坝、疏浚河道等措施来控制洪水的发生。
3. 台风台风是一种热带气旋,具有强风、暴雨等特点。
台风的破坏力非常大,可以造成房屋倒塌、农田被毁、交通中断等严重后果。
为了减少台风的影响,人们通过气象预警、撤离人员、加固建筑等方式来提高应对能力。
4. 火灾火灾是指由于火源和可燃物相结合而引发的燃烧事故。
火灾的危害非常大,可以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等严重后果。
为了减少火灾的发生,人们采取了加强火灾防控、提高消防设施等措施来保护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5. 干旱干旱是指长时间缺乏降水的气候现象。
干旱会导致农作物减产、水资源短缺等严重后果。
为了应对干旱,人们采取了节约用水、改善灌溉设施等措施来保证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正常进行。
总结:自然灾害是无法避免的,但我们可以通过科学的研究和有效的措施来减少其带来的影响。
在面对自然灾害时,我们需要保持冷静,及时采取应对措施,保护自己和他人的生命财产安全。
同时,政府和社会各界也应加强对自然灾害的研究和防范工作,提高整体应对能力,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应对自然灾害,保障社会的稳定和人民的安全。
自然灾害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1、相比其他星球,地球具有哪些特点使它适合人类居住?(1)首先,地球距日距离适中,不太近,也不太远。
这样就有利于接受适中的光照,给植物提供太阳能,让其自如利用进行光合作用。
而且太阳能够直接为地球提供光、热资源,地球上生物的生长发育离不开太阳。
此外,太阳辐射还能维持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的水、大气运动和生物运动的主要动力。
所以,地球距离太阳适中的距离,使地球得到稳定的太阳光照,是适合人类居住的重要条件。
而其他的星球,距日距离不是太远,就是太近。
(2)其次,宇宙上的行星运动都有相同的特点:共面性、同向性、近圆性,并且各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这也就形成了地球安全的空间运动轨道,有利人类生存。
这是地球适合人类居住的外部条件。
而地球自身也拥有优越的、其他星球不具备的生命存在条件。
地球上有适宜的温度。
生命的活动需要的能量是通过新陈代谢供给的,而过冷或过热的环境都不利于新陈代谢的正常进行,也就不利于生命的正常活动。
所以,适宜的温度是生命活动必需的。
对地球上的生命而言,大气层保护绝对不是可有可无的。
而地球上有合适的大气和重要的大气层保护。
它可以挡住来自宇宙空间强烈的紫外线,让地球上的生命免遭伤害;它可以挡住大部分撞向地球的陨石,保护人类生存的家园;它可以使照射到地球表面的太阳光均匀散发,避免了地球温度的剧烈变化(3)生命都离不开水,地球上有充足的水分,也为生命提供了适合生存的条件。
(4)地球是太阳中唯一具有板块构造的行星。
正是板块构造把构成生命基础的营养物质和其他物质送进行星内部,然后再回到地表。
(5)地球是唯一拥有一个氧气占五分之一的大气圈的行星。
这种氧气是由单细胞生物在漫长的历程中产生的,他反过来刺激了多细胞生物的演化。
2、什么力量驱使地球内部产生高温,地球通过什么方式和外部进行热量交换?原因:地球内部最高的温度在地核中,温度产生的原因是万有引力的作用,使地球内部物质挤压,压缩后产生的高温。
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蜕变产生的热能,以及地球转动和其他化学反应产生的热能。
自然灾害概论复习题答案
自然灾害概论复习题答案一、选择题1. 自然灾害是指:A. 人为因素引起的灾害B. 自然因素引起的灾害C. 经济因素引起的灾害D. 社会因素引起的灾害正确答案:B2. 下列哪项不是自然灾害的特点?A. 突发性B. 不可预测性C. 破坏性D. 广泛性正确答案:B3. 地震属于哪一类自然灾害?A. 气象灾害B. 地质灾害C. 生物灾害D. 人为灾害正确答案:B4. 洪水灾害主要发生在:A. 干旱地区B. 沙漠地区C. 沿海地区D. 河流流域正确答案:D5. 干旱灾害通常对以下哪个领域影响最大?A. 工业生产B. 农业生产C. 交通运输D. 信息技术正确答案:B二、填空题1. 自然灾害的分类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答案:气象灾害、地质灾害、生物灾害2. 自然灾害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方面。
答案:经济损失、人员伤亡、环境破坏3. 预防自然灾害的措施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答案:预警系统建设、灾害风险评估、应急救援准备三、简答题1. 请简述自然灾害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答案:自然灾害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包括直接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间接的社会秩序混乱和经济活动受阻,以及长远的环境破坏和生态平衡的破坏。
2. 请列举几种常见的自然灾害预警系统。
答案:常见的自然灾害预警系统包括地震预警系统、洪水预警系统、台风预警系统和干旱预警系统等。
四、论述题1. 论述自然灾害的预防和减灾措施。
答案:自然灾害的预防和减灾措施主要包括:- 加强自然灾害的科学研究,提高预测和预警能力。
- 制定和实施灾害风险管理计划,包括灾害风险评估和风险地图的编制。
-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防灾减灾工程的抗灾能力。
- 开展公众教育和培训,提高公众的防灾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 建立健全应急救援体系,确保灾害发生时能够迅速有效地进行救援。
自然灾害复习提纲
调整农业结构;改进耕作制度;选择耐旱作物;
发展节水农业;发展滴管、喷灌等先进的灌溉技术
其他:节约用水;防治水污染;人工增雨;海水淡化
2010年小麦播种后到现在,华北大部分地区降水稀少。 小麦生产第二大省——山东省已出现持续120多天的 大旱,全省有3000多万亩小麦受旱,占山东省小麦播 种面积的55%以上,部分地区出现了60年一遇的严重 干旱,小麦重旱面积已超过540多万亩。由于未来一 段时期华北还将持续干旱,面临着继2009年之后的又 一场冬春连旱的大旱。
我国时间上:每年5-10月、7-9月最多; 空间上:东南中,为什么说:“台风中心附 近最大风力”而不说“台风中心最大风 力”?
2、赤道附近洋面能否形成台风或飓风?为 什么? 3、为什么温带、亚寒带海区不能形成台风?
4.分别画出南半球和北半球的台风示意图。
5.台风能给我国带来什么好处?
不合理的工程建设。
自然原因: 1、地质构造:位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交界 处附近,地壳活动比较活跃,多地震发生 2、岩石:地震频发,山体中裂隙发育,岩石破 碎,地表多松散的堆积物。 (物质条件) 3、地形:地形崎岖,山高谷深,坡度大。(地
形条件)
4、气候:地处季风区,夏季降水集中,多暴雨 ,(动力条件)。 人为原因:人类对植被的破坏;不合理的工程 建设
讨论
为什么我国水旱灾害频发?
总结:
我国是典型的季风气候区,降水季节变化和年际 变化大,所以经常发生水旱灾害。
• 对比分析: • 1.近三年来,云南省遭受了持续特大干旱。 应对持续干旱,该省农业持续发展应采取 哪些措施? • 2.2010年山东出现百年一遇的大旱,针对 山东半岛的旱情,应该采取什么措施来缓 解旱情? • 3.华北地区缺水严重,为保证华北地区的供 水安全,可以采取哪些措施?
自然灾害复习提纲(知识点)
自然灾害一、台风1、概念:在西北太平洋上,中心附近最大风力在12级以上的热带气旋,称为台风。
2、分布:①西北太平洋:是全球台风发生频率最高、强度最大的海域。
②其他海域:这些地方习惯上把台风叫飓风。
3、形成过程:.①广阔的北太平洋西部热带洋面,海水蒸发旺盛,湿热的空气上升,水汽凝结成云而释放出大量的热能(这是台风能量的主要来源)。
②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四周的空气辐合旋转靠近台风中心,湿热空气从高层辐散流走。
如此循环,导致台风的形成。
成因总结:①有广阔的暖洋面(26℃以上)②下热上冷的不稳定大气层结,促使空气上升及水汽凝结致雨③地转偏向力(纬度大于5°的热带和副热带海区)4、天气特征:狂风、暴雨、风暴潮5、影响:有利:带来降水,缓解高温酷暑和旱情;不利:①强风:吹翻船只,摧毁建筑物,破坏农牧场;②暴雨:引起洪涝灾害,淹没房屋农田,破坏厂房、通讯与交通设施,损毁水利工程,引发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③风暴潮:导致潮水漫溢,海堤溃决,冲毁各类建筑设施,淹没城镇和农田,还造成海岸侵蚀;海水倒灌造成土地盐渍化。
6、防御措施:①加强台风的监测、顶报。
(用卫星监测)②建设沿海防护林(如红树林),建设防护提。
③加强宣传教育,增强全民防灾减灾的意识和能力。
④制定救灾应急预案二、寒潮1、概念:冬半年大范围的强冷空气活动。
2、天气特征:短期内气温骤降,并伴有大风、雨雪、霜冻等现象,有时还带来暴风雪、沙暴等恶劣天气。
3、影响不利:①强烈降温使农作物造受冻害(尤以秋末、春初危害最大);②大风吹翻船只,摧毁建筑物,破坏牧场;③严重的大雪、冻雨压断电线,造成通信和输电线路中断,交通运输受阻。
有利:①带来大量的降水,缓解早情,降雪还对农作物有保温作用:②增加土壤水分③减少病虫害④带来风力资源⑤净化空气4、防御措施:①加强寒潮监测、预报。
②做好农作物、牲畜的防寒工作(如熏烟或浇水、储备饲料)③培育耐寒的作物品种④加强宣传教育,提高人们的防灾意识三、洪涝灾害1、概念:洪涝灾害包括洪水灾害和雨涝灾害两类。
自然灾害复习提纲
专题6-自然灾害与防治考纲解读主要自然灾害的类型与分布1、自然灾害的主要类型2、自然灾害的主要特点3、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4、世界主要自然灾害带的分布我国的主要自然灾害1、我国主要自然灾害的区域分布2、地震、泥石流、滑坡等地质地貌灾害的产生机制与发生过程3、台风、寒潮、干旱、洪涝等气象灾害的形成原因4、虫灾、鼠灾等生物灾害的主要危害自然灾害与环境1、同一自然灾害造成危害程度的地域差异2、我国自然灾害多发区的自然环境特点防灾与减灾1、地理信息技术在自然灾害预测、灾情监测和评估中的作用2、主要自然灾害的适当应对方法或应急措施3、中国防灾、减灾的主要成就4、人类利用高科技趋利避害的远景知识体系一、主要自然灾害的类型与分布1、自然灾害及其影响自然灾害:是指由于自然异常变化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社会失稳、资源破坏等现象或一系列事件。
发生条件:要有自然异变作为诱因;要有受到损害的人、财产、资源作为承受灾害的客体影响:人员伤亡财产损失自然灾害的危害程度存在地域差异自然资源与环境破坏2、自然灾害的类型与分布大气圈——气象灾害——干旱、洪涝、热带气旋岩石圈——地质灾害——地震、滑坡、泥石流、崩塌、地面塌陷、地裂缝水圈——海洋灾害——风暴潮、海啸、赤潮生物圈——生物灾害——虫害、草害、森林火灾(1)主要气象灾害的归纳比较热带气旋:成因:热带或副热带温度在26°C以上的广阔洋面上强烈发展的热带气旋分布:我国东南沿海、日本和东南亚、加勒比海地区和美国东部海岸在我国的时空分布:夏秋季节,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近海内地也受影响危害:强风、暴雨、风暴潮、洪涝、冲毁农田,房屋建筑;交通中断;造成人员伤亡防御:加强监测和预报;营造防护林;提高公众防灾意识干旱:成因:长期无降水或降水异常偏少分布:干旱区和半干旱区、季风气候区在我国的时空分布:我国西北地区、华北地区(春旱3-5月)、长江中下游地区(伏旱7-8月)危害:农作物干枯死亡,陆地水减少;造成人畜和工农业缺水;社会动荡防御:保护生态环境;节约用水;营造防护林;加强农用水利基本建设;发展旱作农业暴雨洪涝:成因:锋面、气旋系统造成短时间的集中降水过程,造成地表水泛滥在我国的时空分布:夏秋季节,在我国除西部一些沙漠地区以外的广大地区,主要集中在中、东部危害:降水强度大,水位急涨,大面积大量积水,易产生洪涝灾害防御:加强预报;加强绿化;加强防洪工程建设——修筑堤坝、整治河道、修建水库;洪泛区土地管理;建立洪水预警系统;拟定居民区应急撤离计划和对策;实施防洪保险等寒潮:成因:强冷空气迅速入侵造成大范围的剧烈降温在我国的时空分布:冬半年影响范围大,西北、华北及东北地区,除青藏、滇南各地、海南、台湾等危害;强降温、大风、雪灾、影响范围大;使农作物受冻害;通信、输电线路中断,交通运输受阻防御:加强预报,做好防寒准备(2)主要地质灾害的归纳比较地震:概念:当地壳中积累的地应力超过岩层所能承受的限度时,岩层便会突然断裂或错位,使长期积累的能量急剧释放出来,并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使地面发生震动,成为地震。
自然灾害与防治最全面复习整理资料
《自然灾害与防治》最全面复习整理第一部分复习提纲一、自然灾害概述简述自然灾害的概念、属性、特点。
二、主要的自然灾害(一)气象灾害列表比较干旱、洪涝、热带气旋、寒潮、冻雨和沙尘暴的概念、危害、成因、防治措施和在中国及世界的分布(P9-15,P35-48)。
了解干热风、龙卷风、冰雹、低温冷冻、雪灾、雷雹。
(二)地质灾害列表比较地震、滑坡、泥石流的含义、危害、成因、防治措施、在中国及世界的分布及影响地震烈度的因素(P15-20,P49-56)。
(三)海洋灾害认识风暴潮、海啸、赤潮、咸潮的危害、成因、防御措施和分布(P20-22)。
(四)生物灾害认识虫灾、鼠灾、森林火灾和生物入侵的危害、成因、防治措施和在我国的分布(P23-29)。
(五)说出诱发或加重自然灾害的主要的人类活动有哪些,诱发了哪一类自然灾害。
三、自然灾害与环境(一)认识自然灾害分布的时空差异及形成原因(P64-67)。
(二)了解我国主要自然灾害的分布,理解我国自然灾害多发的环境原因(P68-69)。
(三)学会判断某个区域的主要自然灾害并分析其原因(P69-74)。
四、防灾与减灾(一)例举我国防灾减灾的主要成就(P76-83)。
(二)举例说明地理信息技术在自然灾害预测、灾情监测和评估中的作用。
(三)举例说明应对自然灾害的方法或应急措施。
第二部分专题整理专题一气象灾害一、干旱指的是长期降水偏少或无降水。
华北地区的春旱:1、干旱缺水的原因:①自然原因:温带季风气候,降水季节差异大,春季雨带还在南方,降水少;但太阳直射点北移,气温回升快,蒸发旺盛;春播和越冬农作物返青生长用水量大。
②人为原因:人口稠密、工农业发达,需水量大;水污染严重;浪费多,利用率低;水利工程失修使防洪抗旱能力下降。
2、危害:①农作物、林木枯死,粮食减产;②河流、湖泊干涸,影响航运、养殖等;③工农业生产和人蓄饮水困难,地下水位下降,生态环境恶化,经济发展受阻,社会不稳定④引发森林火灾等次生灾害。
自然灾害复习提纲
自然灾害与防治复习提纲(一)主要自然灾害得主要类型与分布:自然灾害得主要类型及其特点。
1、自然灾害得主要类型及其特点。
(1)自然灾害得基本概念自然灾害就是指在自然界发生得,对人类生命财产构成危害得事件。
自然灾害得形成必须具备两个条件:①以自然变异为诱因;②造成了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社会失稳、资源破坏。
(2)自然灾害得主要类型气象灾害:热带气旋、寒潮、干旱、洪涝、雪灾、沙尘暴、大风、雾等自然灾害得特点:广泛性与区域性;频繁性与不确定性;周期性与不重复性;联系性;严重性;不可避免性与可减轻性。
中国自然灾害得特点:灾害种类多样且灾次频发:成灾人口与农业灾情严重:自然灾害地域差异显著,以黑河—腾冲一线为界此线东南不仅总类多而且面积广;该线得西北部,自然灾害种类少,分布比较稀疏。
思考:我国东南部人口数量、社会经济水平得差异对灾情有什么影响?我国沿黑河—腾冲一线为界,东南地区人口多,社会经济水平高,建筑物密集,受灾体得价值高,尽管防御能力强,但灾害风险大,受灾后灾情严重;西北地区人口稀疏,社会经济水平低,相比东部来说尽管防御能力差,但灾害风险相对比较小,灾情相对较弱,经济损失也少。
2、世界上两大自然灾害带。
(1)环太平洋自然灾害带;(2)地中海—喜马拉雅自然灾害带。
3、人类活动与自然灾害(1)通过列举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得加剧,日渐成为地质灾害得重要诱因。
人类活动包括采矿、工程开挖、蓄水排水、堆填加载,滥伐乱垦等,这些活动破坏了斜坡得稳定条件,或者增加了灾害发生得物质条件,增加了地质灾害发生得可能与强度。
(2)人类合理利用土地,能够改善孕灾环境与受灾体条件,从而减少灾情损失。
例如,我国得防护林建设、退耕还林还草、天然林保护等工程措施,改善植被条件,直接或间接减少水土流失、荒漠化、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得强度,减少灾情损失;退田还江湖、平垸行洪,不侵占行洪区,避免了受灾得可能;改善作物种植结构,发展适宜区域农业资源条件得作物,可以减少遭受旱涝灾害、病虫害得可能;合理利用草场,可以减少草场退化、鼠害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单圈、三圈省略) 热力环流: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 原因:太阳辐射在纬度的分布不均,地球自转及地面不均一
4.论述中国和美国政府在气候变化外交谈判中针对不同国家对气候变化历史责 任的观点,以及其可能主要依据的事实。
中:发达国家负主要责任;发展中国家自工业革命开始的历史人均排放量远低于发达国家 美:发展中国家负主要责任;发展中国家近年来总排放量高于发达国家
地球系统模型
工业革命以来的人为化石燃料碳排放已经对大气温度,海洋热容量,海冰覆盖率等气候系统 重要因子带了显著的影响。历史时期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对气候变化分别负有 2/3 和 1/3 的责任。 通过国际贸易,发达国家把 9.4%的责任转移到了发展中国家。 人为 SO₂排放对气候系统产生了显著的降温效应,对云,降水,气温,海冰覆盖等气候系 统重要因子产生了明显的作用。
应对气候变化
减缓气候变暖:工业温室气体减排(直接减少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影响经济发展,特别是 对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影响巨大)地球系统工程(海内撒铁粉、二氧化碳固化打入海底) 适应气候变暖
你对于气候变化的历史责任问题有何看法?
历史时期发达国家和3 的责任。
热力环流
地球有自转,表面不均一。由于下垫面条件不同,三圈环流的模式被打破。 热力环流: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 形成热力环流的根本原因是太阳辐射能的纬度分布不均,地球自转和地球表面不均一等产生 的热力差。 下垫面性质影响其温度变化速度:含水量较大的下垫面升温慢、降温慢。
季风
季风,由于大陆及邻近海洋之间存在的温度差异而形成大范围盛行的,风向随季节有显著变 化的风系,具有这种大气环流特征的风称为季风。
自然灾害的特点:
广泛性与区域性 频繁性和不确定性 周期性和不重复性 联系性 危害具有严重性 不可避免性和可减轻性
决策者应该如何把自然灾害的影响降到最小?
灾前、灾中、灾后;生理、心理
暴雨、大暴雨和特大暴雨的划分标准
以 24 小时的降水量为划分标准
如何划分不同等级的干旱。需要考虑哪些因素:干旱程度、持续时间、 还是别的?
高下降,每升高 100m 降 0.65℃。 平流层:平流层是自对流层顶到 55km 高度间的气层,温度随高度升高而升高;热能主要 来源于对太阳辐射(主要是紫外辐射)的吸收,特别是臭氧的吸收。虽然臭氧的浓度自 25km 向上有所减小,但紫外辐射的强度随高度逐渐增强,而且空气密度随高度升高迅速减小,这 就导致高层吸收的有限辐射能可以产生较大的温度增量。由于温度垂直分布是递增的,不利 于气流的对流运动发展,气流运动以平流为主,气流平稳、能见度好,是良好的飞行层次。 中间层:自平流层顶到 85km 间气层称中间层。这一层已经没有臭氧,以致吸收的辐射能 明显减小,并随高度递减,因而这层的气温随高度升高迅速下降,这种温度垂直分布有利于 垂直运动发展,因而垂直运动明显,又称“上对流层”或“高空对流层”。热源为太阳辐射。 热层:中间层顶到 800km 高度间气层称为热层,热层气温随高度迅速升高,吸收太阳外层 辐射;该层气体处于高度电离状态,又称作电离层。 散逸层:指 800km 高度以上的大气层。这一层的气温随高度增高而升高。热源为太阳外层 辐射。 地球的大气在地面最稠密,90%的大气圈质量都集中在地面以上 16km 的范围以内。 有人将离地面 100km 的地方称为地球大气与外界空间的边界,把它叫做卡曼线(Karman)。 在 5.6km 的高空,大气压约为海平面的 50%,这表明 5.6km 以内的低层大气的质量为整 个大气圈的一半。
台风的形成
在热带海洋上,海面受太阳直射而使海水温度升高,海水蒸发成水汽散布在空中,这种空气 温度高、湿度大,因温度高而膨胀,致使密度减小,质量减轻。 赤道附近风力微弱,所以很容易上升发生对流作用,同时周围较冷空气流入补充,然后再上 升,如此循环不已,形成温度较高、重量较轻、密度较小的空气柱,即所谓的热带低压。 在夏季,太阳直射区域向北移,东南信风越过赤道转向成西南季风,和东北信风相遇,更迫 挤此空气上升,增加对流作用,西南季风和东北信风方向不同,相遇时常造成波动和旋涡。 这种西南季风和东北信风相遇造成的辐合作用,和原来的对流作用继续不断,使已形成为低 气压的旋涡继续加深,也就是使四周空气加快向旋涡中心流,流入愈快,风速愈大;当近地 面最大风速到达或超过某个数值时,我们就称它为台风。
单圈环流
假设地球表面是均匀一致的,并且没有地球自转运动,即空气的运动既无摩擦力,又无地转 偏向力的作用。 赤道受热空气上升形成赤道低压,极地空气冷却下沉形成极地高压。在低层产生自极地流向 赤道的气流补充了赤道上空流出的空气质量,这样就形成了赤道与极地之间一个闭合的大气 环流,这种经圈环流称为单圈环流。 地转偏向力方向:垂直风向 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风向平行于等压线。 随着纬度的增加,地转偏向力作用逐渐增大。
气候变化是真实的吗?
是的
气候变化的事实与证据?
全球气候变暖:1880-2012 温度升高 0.85℃、格陵兰和南极冰盖冰量消失、海平面上升; 极端气候出现频率增加;厄尔尼诺现象加剧 丑闻:气候门事件,冰川门事件,亚马逊门事件
观测
近 50 年来,大部分陆地区域强降水发生频率上升; 热昼、热夜、热浪更为频繁; 更大范围地区发生强度更强、持续更长的干旱; 热带气旋(台风和飓风)强度增大。
导致全球性气候变化的主要因素?
人类活动: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增加;气候变化自然规律,处于间冰期;太阳活动影响...
反气候变化说的主要证据是是么?
全球平均气温变化总在二氧化碳浓度变化之前;地球现在处于间冰期,气候存在变暖趋势; 1935-1975 年间二氧化碳排放量上升,但全球气温出现 40 年的下降;对热岛效应考虑不足 温室效应:大气中云、水汽、二氧化碳等可以使太阳入射的短波辐射通过,但是却阻止了地 球表面出射的长波辐射。
气团
在水平方向上大气的物理属性主要指温度、湿度和稳定度。 气团形成条件:具有范围大、性质均匀的下垫面,合适的环流条件(使大范围的空气能在源 地上空停留较长的时间或缓慢移动) 冷气团移到暖的地区变性快,而暖的气团移到冷的地区变性慢。 地理分类法:按源地的温度性质,将气团分成冰洋气团、极地气团、热带气团、赤道气团; 按源地的湿度性质,又将气团分为海洋性气团和大陆性气团两种 热力分类法:气团可分为冷气团和暖气团 冷气团:冷气团向南移行至另一地区时,不仅会使这个地区变冷,且由于气团底部增暖,气 温直减率增大,气层往往趋于不稳定,有利于对流的发展,产生不稳定天气 暖气团:暖气团向北移行至另一地区时,不仅会使这个地区变暖,且由于气团底部变冷,气 温直减率变小,会使该地上空气层的稳定度增大,对流运动不易发展,产生稳定性天气。
台风形成必须具备的条件:
广阔的高温洋面。台风的形成与发展能量主要来源于大量水汽凝结所释放的潜热。热带洋面 上,海温高,蒸发强,通过湍流运动向大气输送大量热量和水汽,其大量内能是台风产生和 发展的巨大能量来源。 合适的流场。适宜的环流条件能起动和诱导高温高湿的空气产生扰动,使气流辐合上升。 合适的地转偏向力。气流产生拢动后,必有地转偏向力作用。地转偏向力达不到一定数值时, 向中心辐合的气流会直达低压中心,使之填塞不能形成气旋性涡旋,台风无法形成。所以台 风大多发生在南、北纬 5°~20°之间。 风的垂直切变要小。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辐合上升气流发展为气旋性涡旋。气流上升,绝 热冷却产生凝结,释放的潜热使空气增暖。风的垂直切变小,使潜热不向外扩散,保持台风 的暖心结构。暖心的反馈作用,使台风中心气压继续降纸,空气涡旋愈旋转愈强,最后发展 为台风。
台风结构和天气
台风分为台风眼、涡旋风雨区、外围大风区。 台风眼位于台风中心,内盛行下沉气流,故天气睛朗,风平浪静。 涡旋风雨区盛行强烈的辐合上升气流,形成浓厚的云层,出现狂风暴雨,风力常常在 12 级 以上。 外围大风区,风速向外减小,风力通常在 6 级以上。
台风等级
较强台风:超强台风(≥51m/s 即 16 级及以上)强台风(14-15 级)台风(12-13 级) 弱台风:强热带风暴(10-11 级)热带风暴(8-9 级)热带低压(6-7 级) 台风移动路径基本上沿副热带高压外缘,自东向西移动。
全球范围的降水产品有哪些,精度如何?
课堂测试
1.以某种灾害为例简述自然灾害的特点。
广泛性和区域性、频繁性和不确定性、周期性和不重复性、联系性、严重性、不可避免性和 可减轻性(台风)
2.从热量来源的角度阐述大气圈各圈层温度随高度变化的特点。
对流层;热源主要为地面辐射,小部分为太阳辐射;温度随高度上升而下降、 平流层;热源为太阳辐射(主要是臭氧对紫外辐射的吸收);温度随高度上升而上升 中间层;热源为太阳辐射;温度随高度上升而下降 热层;热源为太阳外层辐射;温度随高度上升而上升 散逸层;热源为太阳外层辐射;温度随高度上升而上升
第一章 绪论
相关概念
自然致灾因子:其中“灾”是指 “危害性、危险性 自然灾害:其中“灾”是指“灾害、灾难” 危害性:是指致灾因子对承灾体实际造成的损害,强调结果; 危险性:是指致灾因子造成的损害的可能性,强调变化; 灾害已经发生的承受对象叫承灾体,没有发生灾害有可能承受损失的对象只能叫承险体 只有致灾因子超过一定的阈值才能产生人类社会的损失,即灾害 人类社会的受灾程度取决于某种特定自然现象的变异程度,还取决于人类社会承受自然环境 变化的能力 自然灾害系统是由孕灾环境、致灾因子和承灾体共同组成的地球表层变异系统 致灾因子的属性分类:气象灾害、地质灾害、环境灾害等 发生时间和过程分类:突发性灾害、渐变性灾害
干旱:气象干旱、农业干旱、水文干旱、社会经济干旱、大气干旱
第二章 气象灾害特征和机理
大气圈
大气圈组成:氮气(78.08%)、氧气(20.95%)、氩气(0.93%)、二氧化碳(0.037%)、 水蒸气(0-4%)、其他极少量气体 对流层:对流层大气有强烈的对流运动;这层大气对流的原因,有地表(主要海、陆)受热 不均引起的热力对流、地表起伏不平引起的动力湍流以及冷暖空气交汇引起的强迫升降等。 对流层的高度在低纬地区大约 17~18km,中纬度地区大约 10~12km,高纬地区仅有 8~9km。一般是夏季高、冬季低。热源主要是地面辐射,小部分太阳辐射。温度随高度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