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地理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优秀教案鲁教版必修1
1.2.1地球公转的意义(第一课时)优秀教学案例鲁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Ⅰ
一、案例背景
在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Ⅰ的第一课时中,我们探讨了“1.2.1地球公转的意义”这一课题。地球公转是地球围绕太阳的运动,它的周期为一年。地球公转产生了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的形成等地理现象。
作为特级教师,我深入理解这一课题对学生理解地球与太阳关系的重要性。我通过研究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兴趣,设计了一堂生动、实用的教学案例。我以实际生活中的地理现象为例,引导学生理解地球公转的意义,让他们感受到地理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我会在课堂上播放地球公转的相关视频,让学生通过视觉和听觉的感官体验,更好地理解地球公转的概念。同时,我会鼓励学生观察自己的生活环境,发现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并分享给其他同学。
(二)讲授新知
在讲授新知环节,我会详细讲解地球公转的基本概念,以及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我会用生动的语言、丰富的教学资源,以及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深入理解地球公转的意义。
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我会设计小组讨论的活动,并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进行合作。我会观察学生的讨论过程,并给予适当的指导和反馈。
(四)反思与评价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学生进行反思与评价。我会设计反思性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自己的学习过程,发现问题并寻找解决办法。同时,我会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给予肯定和鼓励,提高他们的自信心。
2.问题导向与探索性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一系列思考性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引导他们主动探索地球公转的意义。这种问题导向的教学策略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小组合作与团队协作:我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合作,共同解决问题。这种小组合作的方式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还能够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分享,使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地球公转的意义。
高中地理 第三节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教案 鲁教版必修1
高中地理第三节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教案鲁教版必修1背景情境导入除自转外,地球的公转也不是匀速运动。
因为地球公转的轨道是椭圆形的,最近点和最远点相差约500万千米。
当地球从远日点向近日点运动时,离太阳越来越近,受到的太阳引力逐渐增大,速度加快。
从近日点到远日点运动时,速度则减慢。
地球自转轴和公转轨道并不垂直;地轴也不稳定,而是在地球轨道面上像陀螺般圆锥形的旋转。
地轴的两端并非始终指向天空某一个方向,如北极点,而是绕这个点不规则地画圆圈。
这种地轴指向的不规则,是地球运动造成的。
另外,地球运动时,地轴在天空划的圆圈并不规整,说明地轴在天空的轨迹根本就不在圆周上移动,而是在圆周内作周期性摆动,摆幅是9″。
所以说,地球的公转和自转并不是简单的线速或角速运动,而是许多复杂运动的组合。
如同一个年老体弱的病人,地球一边摇摇摆摆、时快时慢地绕日运动,一边又颤颤巍巍地自己旋转。
地球还随太阳系一起围绕银河系运动,并随银河系在宇宙中飞驰,永不停息。
问题:地球公转的特点及地理意义?教材内容详析知识点一地球的公转1.地球公转的特点方向自东向西周期1个恒星年,即365天6时9分10秒速度角速度平均角速度为1°/天近日点(1月初)较快,远日点(7月初)较慢线速度平均线速度为30千米/秒【走出误区】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围绕太阳自西向东公转,其公转轨道近似一个椭圆,地球与太阳的距离会不断变化着。
把距离太阳最近的点称为近日点,由于距离太阳近,太阳对地球引力大,公转速度大;把距离太阳最远的点称为远日点,由于距离太阳远,太阳对地球引力小,公转速度小。
要注意判断“北半球1月份是冬季,地球距离太阳最远;7月份是盛夏,地球距离太阳最近”这个错误观点。
2.黄赤交角及其影响(P15页图1—3—3 黄赤交角)①黄赤交角的概念: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平面叫黄道平面,通过地心与地转垂直的平面叫赤道平面,它们之间的夹角称为黄赤交角。
②黄赤交角的数值:在一定时期内可以视为定值。
高中地理 1.3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教案(第三课时)教案 鲁教版必修1
高中地理 1.3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教案(第三课时)教案鲁教版必修1一、教材分析:见第二课时二、教学目标:1.通过动画演示,能归纳并且掌握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2.了解天文四季与传统四季的区别3.了解全球温度带的划分依据三、教学重点: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四季和五带的划分四、教学难点: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五、教学方法:图例分析,自主归纳六、学生分析:知识比较抽象,要求学生具备空间思维能力,对于难于想象的地理空间,适当的运用多媒体辅助,变抽象为具体,并且结合实际分析这些地理现象对人类活动所具有的意义。
七、课前准备:多媒体辅助课件、课本插图、投影仪等,给学生分发学案。
八、课时安排:1课时九、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提问考查上节课知识掌握情况,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上节课我们讲述了正午太阳高度的基础知识、计算及应用,本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意义,昼夜长短的变化和四季五带的划分。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1.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2.黄赤交角的变化对直射点回归范围以及极昼极夜范围的影响㈠、昼夜长短的变化【昼夜长短动画演示】【提示:通过直射点的回归运动以及晨昏线的移动过程】学生总结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填写在学案上】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各地昼最长,夜最短,并且越往北昼越长夜越短,北极圈内有极昼现象,南半球:各地昼最短,夜最长,并且越往南昼越短,夜越长,南极圈内有极夜现象。
二分时: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等长。
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各地昼最短,夜最长,并且越往北夜越长昼越短,北极圈内有极夜现象,南半球:各地夜最短,昼最长,并且越往南昼越长,夜越短,南极圈内有极昼现象。
【拓展1:】直射点直射某地时,某地的昼最长说法是否正确?【拓展2:】直射点所在的半球昼夜状况?【拓展3:】直射点从南回归线向北回归线移动的过程中,南半球和北半球的昼长是怎样变化的?从而得出的结论是什么?【补充】昼夜长短的计算方法技巧:1.白天的一半为12时,晚上的一半为24时或0时2.昼长=(12-日出时间)X2或者(日落时间-12)X23.夜长=(日出时间 - 0)X2或者(24-日落时间)X2【课堂练习:】见学案40°N纬线上的某地日出时间为5时,则该地的昼长为多少?夜长呢?从而得出结论:同一纬线同一天的昼长均相等。
地理:1.3.2《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第2课时)》教案(鲁教版必修1).doc
地理:1.3.2《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第2课时)》教案(鲁教版必修1)《赢在45分钟》配套教案新课标必修一-地理-鲁教版第二节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第2课时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教材分析】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主要包括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更替、五带等。
从成因分析,地球自然和公转形成了黄赤交角,决定了地球表面太阳直射点的I可归运动,导致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变化,从而形成四季和五带。
不仅要分析上述现象产生的原因,还应分析这些现象对地理环境的形成和变化,以及人类活动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并旦,后者更为重要。
【教学目标】1.理解正午太阳高度的涵义;2.掌握正午太阳高度角纬度变化规律及季节变化规律;3.运用正午太阳高变化规律,解释生活、生产上的实际问题。
【重点难点】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计算方法、应用。
【学情分析】知识比较抽象,要求学生具备空间思维能力,对于难于想象的地理空间,适当的运用多媒体辅助,变抽象为具体,并且结合实际分析这些地理现象对人类活动所具有的意义。
【教学方法】演示实验法、多媒体教学法、学案导学法等。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课本插图、课件、投影仪、学案。
学生准备:结合“课前自主”案课前预习。
【教学过程】K预习检查-交流展示』“课前自主”学习情况的检查与交流。
了解学生预习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使课堂教学具有更强的针对性。
K情境导入•提出H标』去年6月,赵亮的父母在“阳光花园”购买了-,套位于一层的住房。
今年1月,全家入住后,发现阳光全被前排楼房挡住了。
他感到很疑惑,那天看房时,小院内阳光充足,怎么才过了几个月,阳光就被挡住了呢?你能帮赵亮分析原因吗?K导学方案-随堂训练』一、太阳高度和正午太阳高度[教师板图讲述]太阳光线与地平面之间的夹角,叫做太阳高度角,简称太阳高度。
一-天中太阳高度最大值出现在正午,称为正午太阳高度。
正午:当地地方•时为12时,白昼的头顶《赢在45分钟》配套教案新课标必修一-地理-鲁教版[动画演示]同一地点,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
高中地理 1.3 地球公转的意义教学设计 鲁教版必修1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课标解读】课程标准要求“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这里的“地球运动”指的是地球运动是基本形式——自转和公转;◆“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包括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及地球自转和公转共同作用下的地理意义,即昼夜更替、地方时、水平运动物体方向偏转、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化、昼夜长短变化、季节更替等几个基本方面;◆“分析”体现了新课标对学生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要求,隐含识图、读图、用图和建立空间观念以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要求。
◆这表明课标要求要从义务教育阶段了解现象的层面,上升为理解规律和成因的层面。
【教材分析】教材围绕“地球公转的定义、方向、周期、特点及意义”这一主线而展开,图文并茂,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中"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基本理念。
要分析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需要认识地球公转的运动规律。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是同时进行的,两种运动叠加、合成了地球的运动。
因此,应关注地球自转和公转之间的关系,避免孤立地分析某种运动。
地球自转和公转形成了黄赤交角,决定了地球表面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导致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变化,从而形成四季和五带。
因此,正确理解黄赤交角的产生及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是学好地球公转意义的基础。
地球的公转这一课内容难度较大,对于学生来说比较抽象,而且内容较多。
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我将地球公转这一部分内容分为两课时。
第一课时主要是两部分教学内容,即地球公转的基础知识与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教学重点:1.地球公转运动的规律和特点。
2.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规律。
◆教学难点:1.地球在公转轨道不同位置时速度的变化。
2.黄赤交角的形成。
3.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规律。
【学情分析】我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学生,对于地球公转的概况虽有一定程度的知识储备,但这部分内容是他们在初中时学习的,初中地理会考结束到现在已经有两年的时间,所以在理解地球公转概况方面虽不会存在太多困难,但学生对此的兴趣也不太大。
鲁教版地理必修一教案
鲁教版地理必修一教案1.3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教案】《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教案【教学要求】1.知识与能力( 1 )理解昼夜长短的纬度变化和季节变化规律( 2)理解四季变化的天文含义、四季变化的纬度差异以及四季的划分2.过程与方法通过生活中的现象来体会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如:一年中太阳的升落时间;冬、夏季昼夜长短的变化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读图分析能力【重点难点】昼夜长短的纬度和季节变化点击关键词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自学评价】1.地球自转产生昼夜,地球公转产生了昼夜。
2.上全年昼夜等长,全球日、日昼夜等长。
3.北半球夏半年,北半球各地,且纬度越高,昼,北极附近出现现象,夏至日时出现极夜的范围是4.四季变化最明显的地区是,原因是。
【精典范例】读“不同地点昼长随季节变化统计曲线图”,完成下列各题。
(1)判断a、c、d 三地的地理纬度:。
(2)昼夜长短因季节而变化,但(3)从a 到d 的四幅图中可以发现,昼夜长短变化幅度的规律是(4)判断a、c 两地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幅度值:,跟踪训练:1.在下列各纬度处,一年之中既没有太阳直射,又没有极昼极夜现象的是( )2.下列节日中,我国各地白昼最短的是( )a .元旦b .劳动节c .教师节d .国庆节3 .关于四季的说法正确的是()a .温带一些国家常将3、4、5 三月划为春季b .西欧中高纬度国家以立夏为春、夏季的分界点c .中高纬度四季更替最为明显d .一般认为夏季是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最高、白昼最长、黑夜最短的季节【拓展与提高】读“6 月22 日太阳光照图”,回答下列问题:(1 )在图中画出晨昏线,并用阴影表示黑夜。
(2)此日太阳直射点的经纬度位置是、。
(3)此日上海最有可能的日出时间是()a.5 时b.6 时c.7时d.8时(4)此日a 点夜长小时, b 点昼长小时, c 点正午太阳高度为 a 点正午太阳高度为(5)此日a、b、c 三地正午太阳高度从大到参考答案跟踪训练:1.c 2.b 3.dc a b【篇二: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 2.2《大气圈与天气、气候》教案】《大气圈与天气、气候》教案(第 1 课时)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大气圈的物质组成与垂直分层;2、认识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对地面的保温作用;3、理解大气运动的形成原因;4、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和分布;理解海陆分布的影响;掌握季风环流的形成和分布;5掌握锋面、气旋、反气旋等天气系统的影响。
高中地理 第1单元 第3节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同步教学案 鲁教版必修1
第1课时 地球的公转及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学习目标 1.了解地球公转的一般规律及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成因和规律。
2.通过绘图分析,说明正午太阳高度的大小及变化规律。
一、地球的公转 1.公转特征(1)方向:自西向东。
(2)轨道:接近正圆的①______轨道,太阳位于其中一个焦点上。
(3)周期:365日6时9分10秒,叫做②____________。
4速度⎩⎪⎨⎪⎧每年③ ,地球位于A ④ 附近,公 转速度⑤ 每年⑥,地球位于B ⑦ 附近,公转速度⑧2.(1)黄赤交角(如下图)(2)影响Ⅰ黄赤交角的存在引起太阳直射点在⑫__________之间往返移动。
Ⅱ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
a .移动轨迹(如图以北半球为例)b .周期:⑬________,即365日5时48分46秒。
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1.概念(1)太阳高度角:⑭____________与⑮________之间的夹角。
(2)正午太阳高度:一天中太阳高度的最大值,出现在⑯______。
2.变化原因:黄赤交角的存在,⑰____________的南北移动。
3.变化规律节气 规律夏至日 由⑱________向南北两侧递减 同一时刻各地正午太阳高度从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向南北两侧递减冬至日 由⑲________向南北两侧递减 春分日和秋分日由⑳______向南北两侧递减基础达标练考查点一 地球的公转1.2010年9月25日(农历八月十八)是浙江海宁观赏钱塘潮的最佳时期。
在图上画出这一天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大致位置(用圆圈表示地球,同时画出地轴)。
考查点二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2.我国西部地区某校地理兴趣小组在平地上用立竿测影的方法,测算正午太阳高度α,如图甲所示。
图乙为该小组绘制的春分日至冬至日正午竿影长度变化图。
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图乙中的数码代号分别表示二分二至日的竿影长度。
其中反映北半球冬至日(12月22日)正午竿影长度的数码代号是____________。
高中地理 1.3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教案 鲁教版必修1
1.3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教学目标:1、了解地球公转的概念、运动规律及特点。
2、理解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成因及其纬度变化规律。
3、理解五带的形成原因,了解五带的划分及各带日照情况。
4、能够准确画出两分两至日太阳照射地球的示意图,并说明地球上不同地带太阳高度及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教学重点:地球公转的运动规律及特点。
2、黄赤交角的形成。
3、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及原因,四季和五带的划分。
教学难点:黄赤交角的形成。
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及原因。
教具准备:地球仪、多媒体设备及课件教学过程:[复习旧课]:复习地球自转的相关知识,自转方向、速度周期及地理意义。
[导入新课]:请同学们读图“阳光花园”正午太阳变化示意图,思考问题:“阳光花园”一楼在六月份阳光充足,到了一月份阳光怎么就被前排楼房挡住了呢?[讲授新课]:一、地球的公转【观察】学生观察多媒体课件有关内容,分析说明地球公转的轨道、方向和速度等特点,并试着回答。
【讲述】地球公转轨道是近似正圆的椭圆形,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公转方向自西向东;地球绕日公转中出现近日和远日现象。
开普勒第三定律证明:地球位于近日点及附近时,公转速度快,位于远日点及附近,公转速度慢。
这对地球上冬夏季节的时间长短都有一定影响。
【演示】要求学生用手拨动地球仪自转,同时手持地球仪使其公转,演示自转和公转的叠加运动。
【提问】地球运动是自转和公转两种运动叠加而成的,两种运动同时存在,紧密联系,这种联系在时间上和空间上具体表现是什么?【活动】让学生分组用地球仪边演示边思考和议论上述问题。
【总结】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相互关联,密不可分。
表现在时间上:地球公转一周为360°,是一恒星年,相当于地球自转了365日6时9分10秒。
在空间上:地轴和公转轨道平面(黄道面)之间有66°34′的倾角,且北极永远指向北极星附近,由此产生黄道平面与赤道平面的夹角—黄赤交角,为23°26′。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云南省陇川县第一中学高一地理地球公转地地理意义教案鲁教版
必修1
一、内容及其解析
本节主要从三个方面来认识地球地公转,一是地球公转地概念、方向、周期及速度;二是黄赤交角,知道黄赤交角存在地原因及黄赤交角存在引起太阳直射点地南北回归运动;三是地球公转产生地地理意义,知道太阳高度角、正午太阳高度角地变化、昼夜长短地变化规律及四季和五带地划分.
二、目标及其解析
1、掌握地球公转地方向、周期、轨道、速度;理解黄赤交角地形成及其导致地太阳直射点地南北移动;
2、通过对黄赤交角和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地学习,培养学生地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和归纳分析能力.
3、太阳直射点地回归运动;二分二至日时地球地位置
第一课时地球公转和太阳直射点地回归运动
三、教学过程:
[知识讲解]地球自转地同时,倾斜着地轴绕日公转,因此,地球运动是这两种运动地叠加.
强调:1、方向为自西向东;2、地轴地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方向,演示时注意地轴地指向要稳定.
[知识讲解]地球公转地轨道为接近正圆地椭圆,太阳位于其中地一个焦点上.随着地球公转,日地距离不断变化着(如图1-3-4).每年一月初,地球在它地公转轨道上离太阳最近,这个位置叫做近日点,地球公转地线速度、角速度都较快;每年七月初,地球在它地公转轨道上离太阳最远,这个位置叫做远日点,公转地线速度、角速度都较慢.地球公转一周360º所需要地时间是365日6时9分10秒,叫做一恒星年.
[设问过渡]一月份日地距离近,七月份日地距离远,而我们感到七月气温要比一月气温高得多,为什么距日近时反倒比距日远时气温低呢?
地球自转和公转地关系可以用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地关系来表示.过地心并与地轴垂直地平面称为赤道平面,地球公转地轨道平面称为黄道平面.
[课件播放]黄赤交角地形成
[问题导学](1)黄道和赤道之间存在什么样地关系?
(2)黄赤交角与地轴和黄道平面地夹角之间有什么关系?
[知识讲解]地球在公转地过程中,地轴地空间指向和黄赤交角地大小,在一定地时期内可以看作是不变地.因此,地球在公转轨道上地不同位置,地表接受太阳垂直照射地点(简称太阳直射点)是有变化地.
[课件播放]太阳直射点地回归运动
[知识讲解]太阳直射点在南、北纬23º26’之间作往返运动,称为太阳直射点地回归运动.
南、北纬23º26’分别被称为南、北回归线.
[学生活动]通过看动画,结合图1-3-4,总结太阳直射点地移动规律,在图1-3-5中,标出二分二至日太阳直射点所在位置,并用平滑曲线连接起来.
[教师活动]巡视、指正学生动手绘画过程中出现地错误.学生交流后,可以师生共同学习,得出结论.
[讨论]根据我们绘制地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地示意图讨论下列问题:
(1)太阳直射点一直向南移地时段是
(2)太阳直射点一直向北移地时段是
(3)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且一直向南移地时段是
(4)地表各点一年中接受阳光直射地次数:
①南、北回归线上地各点一年中有次阳光直射地机会
②南、北回归线间地各点一年中有次阳光直射地机会
③南回归线以南、北回归线以北地各点一年中有无阳光直射机会?
[知识讲解]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地周期是365日5时48分46秒,叫做一回归年.就南北半球而言,太阳直射点落在哪一半球,即为该半球地夏半年,是另一半球地冬半年.在太阳直射点上,地表单位面积获得地太阳辐射量最多.由于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使太阳辐射能在地表地分配,具有回归年地变化.
[提问]通过前面地学习,哪位同学能解释为什么地球距日近时反倒比距日远时气温低呢?
(请一位学生回答)
四、目标检测
五、配餐作业
六、课堂小结
第二课时正午太阳高度变化
[情境创设]去年6月,赵亮地父母在“阳光花园”购买了一套位于一层地住房.今年1月,全家入住后,发现阳光全被前排楼房挡住了.他感到很疑惑,那天看房时,小院内阳光
充足,怎么才过了几个月,阳光就被挡住了呢?你能帮赵亮分析原因吗?
[知识讲解]太阳直射点地移动,使地球表面接受到地太阳辐射能量,因时因地而变化.这种变化可以用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地变化来定性地描述.昼夜长短反映了日照时间地长短;正午太阳高度反映了太阳辐射地强弱.
太阳光线与地平面之间地夹角,叫做太阳高度角,简称太阳高度.一天中太阳高度最大值出现在正午,称为正午太阳高度.
[课件播放]太阳直射点地回归运动和正午太阳高度地变化.swf
[分组讨论]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地分布规律;同一地点,正午太阳高度地变化规律
[教师点播]时刻确定,则太阳直射点地位置即确定,此时观察正午太阳高度地分布规律;在太阳直射点所在经线上确定一点,让太阳直射点作回归运动,观察在直射点运动过程中,该点地正午太阳高度如何变化
(学生回答时,要注意做到发挥学生地合作精神.在学生回答有错误时,要做到正确地评价,同时还要鼓励学生互评,共同进步.)
[教师活动]对学生地回答要归纳总结,强调离直射点越近正午太阳高度越大.在此基础上给出正午太阳高度计算公式:
H=90º-纬差
四、目标检测
五、配餐作业
六、课堂小结
第三课时昼夜长短变化
[提问]现在你能帮赵亮家分析买房地疑惑吗?
[过渡]由于黄赤交角地存在,使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间作往返运动,太阳直射点地变化使晨昏线地位置也不断变化,从而导致了昼夜长短地变化.
[知识讲解]晨昏线把它所经过地纬线圈分割成两部分,位于昼半球地部分叫昼弧,位于夜半球地部分叫夜弧.把某纬线上地昼弧和夜弧地弧长换算成时间就是该纬线上各地地昼长和夜长.
[学生活动]回忆晨昏线和赤道地关系,分析赤道上地昼夜长短情况
[教师活动]帮学生定性分析赤道上地昼夜长短情况,总结昼夜长短地计算方法
[学生活动]结合图1-3-9,针对每幅图讨论以下问题:
1、太阳直射哪个纬度?
2、全球昼长有什么分布规律?
3、正午太阳高度有什么分布规律?极昼和极夜分别出现在哪些地区?
[分组讨论]分析北半球冬、夏半年昼夜长短地变化规律
(然后全班交流,师生共同总结规律;根据北半球规律,学生自己表述南半球昼夜长短变化规律,教师注意学生语言表达地准确性.)
[过渡]一年中,随着地球上各地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时间地变化,导致到达地面地太阳辐射能地多少不同,造成地球表面地季节更替.
[学生活动]结合图1-3-9分析,地球上高、中、低纬哪个纬度地区全年获得地太阳辐射能最多?哪个纬度获得地最少?哪个纬度单位面积所获得地太阳辐射能变化最大?
[教师讲解]中纬度地区,正午太阳高度变化最大,昼夜长短地变化也较大,单位面积所获得地太阳辐射能变化最大,四季更替最为明显.
[师生共同学习]知识窗:四季地划分
[学生活动]根据“五带划分示意图”,试解释五带划分地依据;如果黄赤交角变化,五带地范围该如何变化?
四、目标检测
五、配餐作业
六、课堂小结
[教学反思]:地球公转地地理意义也是难点,难度大,学生不好理解,尤其是在正午太阳高度地计算和应用方面,不能够很好地掌握,我们通过利用观察动画计算比较,正午太阳高度地变化,利用课本中楼房地采光问题加以应用,加深学生地理解,在昼夜长短地变化也是利用动画观察,和让学生自己回忆我们在一年日出、日落地时间差异,从而说明昼夜长短地变化,本节学完后要把地理地自转结合起来考虑,地球地运动及其产生地地理意义,难度大,我们讲课时放慢进度,同时结合各种题型进行讲解说明,理解地理地运动和地理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