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4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和差异性 第一节 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

合集下载

高考湘教版地理一轮复习第四章第一讲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学案

高考湘教版地理一轮复习第四章第一讲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学案

第一讲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考纲展示] 1.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2.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97页[基础梳理]一、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1.生物进化、灭绝与环境(1)生物进化与环境变迁(2)环境变迁与生物灭绝:古生代末期和中生代末期,是地质历史上两次最重要的全球性生物大规模灭绝时期。

2.人类活动对环境的作用(1)表现:产业革命以来,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利用,造成自然地理环境前所未有的显著变化,如温室效应增强。

(2)要求:人类必须尊重和顺应自然规律,防止过度的开发活动诱发和加剧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注重协调社会经济建设与环境生态保护的关系。

二、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1)自然地理环境是岩石圈、大气圈、水圈、土壤圈、生物圈、人类圈等自然地理圈层组成的有机整体。

(2)每一要素都作为整体的一部分,与其他要素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

(3)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体的改变。

特别提示描述自然地理环境特征时应从地貌、气候、水文、生物、土壤这五大组成要素展开。

自然地理要素对土壤的作用成土母质①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②影响土壤的物理性状和化学组成气候①直接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和土壤中物理、化学过程的性质与强度②通过影响岩石风化过程、外力地貌形态以及动植物和微生物的活动等,间接影响土壤的形成和发育生物①是土壤有机物质的来源②与土壤肥力的产生密切相关地形海拔高度在山区,温度、降水和湿度随着地势升高的垂直变化,形成不同的垂直气候带和植被带,导致土壤的组成成分和理化性质均发生显著的垂直变化坡度在陡峭的山坡上,地表疏松物质的迁移速度较快,很难发育成深厚的土壤;在平坦的地方,地表疏松物质的侵蚀速率较慢,成土母质能够在较稳定的气候、生物条件下发育成深厚的土壤坡向阳坡接受太阳辐射能多于阴坡,温度状况比阴坡好;阳坡的蒸发量相对较大,水分状况比阴坡差特别提示我国南北方土壤肥力特性差异成因(1)北方纬度较高,气温较低,有机质分解较少,积累较多;北方雨水较少,水分蒸发较多,表层土壤盐分积累多,故呈碱性。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必备知识点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必备知识点

精品基础教育教学资料,仅供参考,需要可下载使用!必修一第一章行星地球第一节星球地球1、星云:由气体和尘埃组成的幸运雾状外表的天体,主要物质是氢。

蟹状星云是金牛一团无定形的膨胀气体。

2、恒星:由炽热气体组成,能自己发光的球状或类球状天体。

太阳是离地球最近的恒星。

3、行星:在椭圆轨道上环绕恒星运行的近似球状的天体,行星质量比恒星小,本身不发光,靠反射恒星的光而发亮。

土星是环绕太阳运行的一颗行星。

4、卫星:环绕行星运转的天体,卫星的大小差别很大,有的直径只有几千米大,月球是地球的天然卫星。

5、宇宙中的天体都在运动着,运动中的天体相互吸引、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地球所处的天体系统从低到高的级别依次为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和总星系。

6、已知太阳系有八颗行星。

按他们与太阳的距离,由近及远依次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7、地球唯一一颗适合生物生存的繁衍的行星:①地球与太阳的距离适中,使地球表面有适于生命过程发生的和发展的温度条件。

②地球具有适中的体积和质量,其引力可以使大量的气体聚集在地球的周围,形成包围地球的大气层。

③地球上有液态水。

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1、太阳辐射:太阳源源不断的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四周放射能量的现象。

2、太阳能量的来源:来源于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

3、太阳的大气层从里到外分为:①光球:是用肉眼可以观测到的太阳表面,厚度约500千米,地球上接收到的太阳光基本上都是由光球发射出来的。

②色球:位于光球外部,呈玫瑰色,厚度约几千千米。

它发出的可见光不及光球的千分之一,只有在日全食或用特殊的望眼镜才能看到。

③日冕,:是太阳大气的最外层。

可以延伸到一个太阳半径,甚至更远。

它的量度仅为光球的百万分之一,只有在日全食或用特制的日冕仪才能看到。

4、太阳活动:太阳大气经常发生大规模的运动。

太阳活动的类型主要的是黑子和耀斑,他们是太阳活动的重要标志。

①黑子:光球表面出现的一些黑斑点。

高考高三地理一轮复习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及整体性讲义(经典打印版)

高考高三地理一轮复习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及整体性讲义(经典打印版)

高考高三地理一轮复习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及整体性讲义(经典打印版)【考纲展现】1.自然带的含义及其与气候带的对应关系。

2.水平地域分异规律和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3.非地带性现象及成因。

4.天文环境各要素的作用,天文环境的全体性。

考点一陆地自然带与气候带的对应关系1.自然带的构成2.陆地自然带与气候带的对应关系不同的气候对应不同的自然带类型,不同的自然带都有与之对应的气候类型。

如以下图所示(以北半球为例):[特别提示]自然带的散布并不完全与气候类型相吻合(1)相反的自然带对应的气候类型不尽相反,如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对应温带陆地性气候和温带季习尚候。

(2)相反的气候类型对应的自然带不独一,如温带大陆性气候对应的自然带主要为温带草原带、温带荒漠带.(3)热带沙漠气候对应的自然带不是热带沙漠带,而是热带荒漠带。

(2021·高考全国卷Ⅰ)如图为我国东部地域某城市街道机动车道与两侧非机动车道绿化隔离带的景观对比照片,拍摄于2021年3月25日。

数年前,两侧的绿化隔离带按同一规范栽种了常绿灌木;而如今,一侧灌木修剪齐整(左图),另一侧那么杂树丛生,灌木零乱(右图)。

拍摄当日,这些杂树隐有绿色,新叶呼之欲出。

据此完成下题。

1.外地的自然植被属于()A .常绿阔叶林B.落叶阔叶林C.常绿硬叶林D.针叶林2. 形成图示绿色隔离带景观差异的缘由能够是该街道两侧〔〕。

A.用地类型差异B.居民喜好差异C.景观规划不同D.行政管辖不同3. 图示常绿灌木成为我国很多城市的景观植物,制约其栽种范围的主要自然要素是〔〕。

A.气温B.降水C.光照D.土壤考点二水平地域分异规律地域分异规律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纬度地带性) 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经度地带性)定义自然带沿着纬度变化的方向作有规律的更替自然带沿着经度变化的方向作有规律的更替影响要素主导要素热量〔太阳辐射〕水分〔海陆位置〕成因总结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极递减的影响水分由沿海向内陆递减散布特征延伸方向纬线方向,即东西方向经线方向,即南南方向更替方向纬度变化的方向,即南南方向东西方向或经度变化方向典型地域低纬和高纬地域中纬度地域典型景观变化例证沿海←内陆←沿海〔1〕在剖析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时可按以下思绪停止,特别关注纬度位置差异。

【创新设计】2017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四单元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第一节 地理环境的差异性课件

【创新设计】2017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四单元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第一节 地理环境的差异性课件

解析
成都位于秦岭以南的四川盆地,为亚热带常绿阔叶
林景观;宝鸡位于秦岭以北的渭河平原,为温带落叶阔叶 林景观;从宝鸡向西北到兰州再到酒泉,景观由森林向草 原再向荒漠过渡。 答案 D
4.(2013· 山东文综, 3~ 4) 下图示意我国植被的地带性分布。
读图完成(1)~(2)题。
(1)图中②为(
)
A.草原
B.荒漠
C.针叶林
D.针阔混交林
(2) 我国东部森林植被的东西宽度在南北方向上发生变化, 其主导因素是( A.纬度 解析 B.洋流 ) C.地形 D.季风
第 (1) 题,②地位于内蒙古高原,植被应该为草原,
故选 A 项。第 (2) 题,东部森林植被分布南宽北窄,主要是
受夏季风的影响。因为夏季风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势力 逐渐减弱,所以年降水量也是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渐 减少,植被的覆盖范围也逐渐减小。故选D项。 答案 (1)A (2)D
陆地自然带与气候带的对应关系
[知 识 整 合 ]
1.地域差异的形成
热量 气候类型
海陆位置
2.气候类型分布与陆地自然带的对应关系(以北半球为例) 世界气候类型 陆地自然带
温带落 叶阔叶 林带 亚热带常 绿硬 叶林 带 亚热带常 绿阔 叶林 带
[深 度 解 读 ]
自然带的分布并不完全与气候类型相吻合 1.相同的自然带对应的气候类型不尽相同,如温带落叶阔叶 林带对应温带海洋性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 2.相同的气候类型对应的自然带不唯一,如温带大陆性气候 对应自然带主要为温带草原带、温带荒漠带。
2.垂直地域分异规律的表现
(1)从山麓到山顶的热量差异很大 一般来说,海拔每上升 100米气温下降 0.6℃,据此可知:从山

【步步高】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讲义 第四章 第2讲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 中图版必修1

【步步高】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讲义 第四章 第2讲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 中图版必修1

第2讲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一、地理环境的整体性1.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地貌、气候、水文、生物、土壤等。

2.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二、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1.地域分异规律(1)概念:自然地理环境整体及其组成要素往往在某个确定方向上(如东西方向上或南北方向上)保持特征的相对一致性,而在另一确定方向上(如南北方向上或东西方向上)表现出差异性,这种有规律更替的现象就是地域分异规律。

(2)基本原因:太阳辐射的纬度间热量差异和因海陆位置不同导致的水分差异。

2.自然带(1)概念:自然景观地区差异使地表各种自然要素多呈带状分布,形成自然带。

(2)表现⎩⎪⎨⎪⎧有一定的热量和水分组合,有代表性的植被和土壤 类型占有一定的宽度,在地球上呈长条状分布(3)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地域分异规律主导因素 典型地区 表现形式 图示地带性规律纬度地带性热量低纬度、高纬度地带 纬线延伸纬度更替 经度地带性水分 中纬度大陆 经线延伸经度更替 垂直地带性水热 海拔较高的山地 水平延伸垂直更替非地带性规律 海陆分布、地形起伏荒漠的绿洲无固定形式考点一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的表现1.读“某区域地理要素关联图”,完成(1)~(2)题。

(1)图中各地理要素形成的根本原因是( )A.大气环流B.太阳辐射C.地理位置D.下垫面状况(2)近年来该地频繁发生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主要是下列哪种因素受人类活动的影响( ) A.气候B.地形C.植被D.河流答案(1)C (2)C解析第(1)题,各区域的地形、气候、水文和生物等地理特征是由该区域所在的地理位置所决定,是各地理要素形成的根本原因。

第(2)题,植被破坏使水土流失加剧,滑坡、泥石流灾害多发,这说明一个因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因素的变化,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特点。

【考向立意】结合实例,考查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思维过程】阅读题干→准确把握其信息,特别是各地理要素之间的关系→结合选择项判断结论。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ppt课件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ppt课件

E
D
经线路线
C
B
E站 D站
C站 B站 A站
A
二、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1、纬度地带性——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
2、经度地带性——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 特征:自然带沿着东西(经度)方向作有规律的更替 影响因素:水分
考点一 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深化探究
2.水平地域分异规律
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 (经度地带性)
(3)③为温带落叶阔叶林,而同 纬度的⑥为温带荒漠带,这种差 异产生的原因_海__陆__分__布__不__同__导__致_
_水__分__条__件__的__差__异__。
请说出以下古文反映了哪种地域差异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3、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
垂直地带性从山麓到山顶的变化规律
相似于从赤道向两极的变化规律。
植被覆盖率下降 河流含沙量增大,水量季节变化增大
气候
地方气候趋于干旱,降水变率增大
课堂小结: 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表现:
1、自然地理环境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 (各要素间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 2、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的功能;
3、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4、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1)该图反映了地理环境( B )
A.纬度地带分异规律 B.整体性特征 C.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 D.垂直分异规律
(2)下列有关叙述,属于M环节的是( A )
A.高温多雨,有机质分解快,积累少 B.山区坡陡,水力资源丰富 C.植被破坏严重,易形成红色沙漠 D.水系发育,山、丘、盆、谷交错分布
精讲点拨
• “不怕太阳晒,也不怕那风雨狂,只怕先生骂我 笨,没有学问无颜见爹娘 ……”

2017届高三地理一轮总复习(新课标)课件:第四单元

2017届高三地理一轮总复习(新课标)课件:第四单元

第四单元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1. 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2.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地理环境的整体 性 3.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1. 自然环境的整பைடு நூலகம்性和差异性是高中阶段自然地 理部分学习的总结和提高,同时为认识人类活动的合 理性以及正确处理人地关系打下了基础。从空间因素 看,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是客观现实,但是从 时间因素看,自然环境处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人 类活动不仅要遵循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而且 应预测因人类活动影响后的自然环境的发展变化趋 势。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是由各自然地理要素 综合作用形成的,人类活动往往针对某自然地理要素 并进而影响自然环境。为此, 《课程标准》在要求理解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之前,认识自然地理要素 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2.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 约,形成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要真正理解地理环境 的整体性。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方面,地 理环境各要素并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作为一个整体 存在的;各要素在特征上保持协调一致,并与总体特 征相统一。例如,我国西北内陆地区因深居大陆内部、 距海遥远,形成干旱的环境特征,其地貌、水文、植 被、土壤等要素都体现出干旱环境的特征。另一方面,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还表现为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 他要素以至整体环境状态的变化,即具有“牵一发而 动全身”的效应。例如,滥伐森林和植树造林都会对 地理环境带来一系列的不同影响。由此,人类在改造 某环境要素时,应注意对其他要素以至整个环境所带 来的可能影响。
3.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相对的,差异性却是绝对 的。一方面,不可能找到两个自然状况完全相同的区 域;另一方面,在小的区域,其内部仍然存在着差异。 所以,区域才可以一直逐级划分下去。由于各要素的 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它们共同作用而形成的地理 环境在地域分异上也具有一定的规律性。通过地理环 境的地域分异规律,认识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高考地理一轮浙江选考总复习配套测试题阶段检测四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高考地理一轮浙江选考总复习配套测试题阶段检测四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阶段检测四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选择题部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每小题列出的4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下列现象不属于地方性分异规律的是()A.四川盆地的紫色土B.尼罗河谷地绿洲C.南美洲西部沿海岸狭长的沙漠D.闽浙丘陵的常绿阔叶林答案D地表岩石风化后,由残留在原地基岩上的风化产物组成的壳层,称为风化壳。

下图为“不同气候—植被带的风化壳厚度变化示意图”。

读图完成2~4题。

2.曲线Ⅰ、Ⅱ、Ⅲ分别代表()A.气温、降水、蒸发B.降水、蒸发、气温C.降水、气温、蒸发D.气温、蒸发、降水3.图中风化壳厚度()A.甲大于丁是因为热量丰富、降水量大B.乙大于丙是因为植被茂盛、蒸发量大C.刚果盆地总体上大于格陵兰岛D.伊朗高原总体上大于恒河平原4.风化壳与土壤的关系是()A.风化壳越厚,土壤越贫瘠B.风化壳是土壤有机质的来源C.风化壳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矿物养分来源D.气候越湿热,风化壳越薄答案解析第2题,热带森林带的降水量居于高值,半荒漠草原及荒漠带的蒸发量居于高值,据此可判断曲线Ⅰ为降水,曲线Ⅱ为蒸发。

第3题,从图中可以看出森林植被条件下风化壳的厚度要大于其他植被条件下风化壳的厚度。

第4题,组成风化壳的风化物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植物矿物养分来源。

(2017·温州二模)读“世界某区域自然带分布图”,虚线代表自然带分界线。

读图回答第5题。

5.图示①②③区的自然带分别是()A.温带荒漠带、温带草原带、亚寒带针叶林带B.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温带草原带、温带荒漠带C.温带荒漠带、温带草原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D.温带草原带、温带荒漠带、亚寒带针叶林带答案C解析该区域位于中亚地区,自然带分布受大西洋水汽及纬度差异影响。

6.(2017·浙江学考模拟)“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说明()A.生物是土壤形成中最活跃的因子B.生物是土壤有机质主要来源C.春季,微生物分解作用非常迅速D.生物风化使有机残体归还多答案B(2017·浙江模拟)陕西省神木县发现一系列巨大脚印化石,经考古专家实地考察,初步认定这批化石是1亿年前恐龙的脚印。

2017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1.3.2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课件

2017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1.3.2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课件

)
A.从甲到丙的变化体现了干湿度地带的地域分异
解析 结合上题分析,丙处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2016· 太原模拟]下图示意我国某地区主要山脉垂直带谱。读图完成 7~8 题。
7.该区域(
)
A.年降水量自东向西呈减少趋势 B.风力作用微弱,以流水作用为主 C.景观呈现纬度地带分异规律 D.地形以山地为主,地势东北高、西南低
)
解析 F 地等林线海拔为 4 400~4 600 米,E 地等林线海拔为 3 000~3 200 米,故两地林线海拔差异至 少超过 1 200 米。
6.F 地成为世界上最高的林线分布区,最合理的解释是( A.地处低纬的高海拔地区,太阳辐射强度大 B.地处山地迎风坡地带,年降水量大 C.受南部海洋沿河流北上的暖湿气流影响大 D.来自西部的暖湿气流在宽谷地带多云雨
2.主要类型
三、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与因地制宜
盲点提问想一想,思维更活跃 1.水分条件对纬度地带分异有影响吗? 有。太阳辐射的纬度差异导致了南北方向上的热量差异,使得纬度地带分异规律中的自然带南北更替, 但由于下垫面、洋流等其他因素的影响,水分条件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水热条件共同作用形成了纬度地带 分异规律。 2.陆地自然带与气候类型是唯一的对应关系吗? 陆地自然带是气候、地貌、水文、生物和土壤等多种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故相同的自然带对应的气 候不一定相同,如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对应着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带季风气候和部分地区的温带大陆性气候。 同理,相同的气候对应的自然带也不一定相同,如温带大陆性气候对应着温带草原带、温带荒漠带、温带 森林带等。
)
【助思导航】 1.信息解密
3.名师说法: 该题难度一般,主要考查对自然地理环境地带性分布规律的系统认识。地表具有地带性分布规律的地 理事象受水热组合影响大,表现为从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布规律、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等。气候、 植被、土壤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带性规律,矿产分布具有地质性规律。

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 第4章第1课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1

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 第4章第1课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1

第二十三页,共46页。
②从山麓到山顶的水分状况(zhuàngkuàng)差异明 显:一般来说,从山麓到山顶降水量呈“少—多—少” 变化。因此,有些基带是草原或荒漠的高山,由于山 地降水增多,可能出现森林带,如天山。
第二十四页,共46页。
③同一自然带内水热状况相似(xiānɡ sì),随纬 度和坡向的变化,同一自然带在不同地区分布高度 不同:a.纬度越高,同一自然带分布的海拔越低。 如针阔叶混交林带,在亚热带(台湾玉山)海拔可达 2800m,到暖温带(小五台山)只能到2000m,而到 了中温带(长白山)仅及1200m;
第十八页,共46页。
规律(guīlǜ)技 巧总结
1.在分析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又叫纬 度地带分异规律)时可按以下(yǐxià)思路进行: (1)太阳辐射:由赤道向两极递减; (2)热量:由赤道到两极过渡为:热带、亚热带、 温带、亚寒带、寒带; (3)植被:由赤道到两极过渡为:雨林、常绿阔叶 林、落叶阔叶林、针叶林、苔原、冰原; (4)土壤:由赤道到两极过渡为:酸性、中性、碱 性。
B.温带草原带
C.亚寒带针叶林带 D.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2.导致(dǎozhì)自然带沿OF方向发生变化的主导因A 素 是( )
A.热量
B.水分
C.风力
D.光照
第三十五页,共46页。
【解析】本题组考查地理环境的地域性分异规律。 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R地位于温带、地处草原带, 所以R地的自然带是温带草原带。 第2题,从图中可以看出,沿OF方向变化的自然带依次 为高山灌丛草甸带、山地(shāndì)暗针叶林带、温带 山地(shāndì)针阔叶混交林带,其差异主要在于海拔 不同导致的热量差异造成的。
第二十七页,共46页。

2017版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 第4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第13讲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讲义

2017版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 第4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第13讲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讲义

第13讲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考点一 陆地自然带与气候带的对应关系1.自然带的形成和特点 (1)成因(2)特点:形成了具有一定宽度、呈带状分布的陆地自然带。

2.陆地自然带与气候带的对应关系不同的气候对应不同的自然带类型,不同的自然带都有与之对应的气候类型。

如下图所示(以北半球为例):3.主要陆地自然带(2014·大纲全国文综)下图中K 岛于1983年火山爆发,植被消失殆尽。

1987年,该岛已有64种植物生长旺盛。

据研究,百年之内该岛上的天然植被就可以恢复。

据此完成1~2题。

1.K 岛天然植被类型属于( ) A .热带雨林 B .热带草原 C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D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2.与相同植被类型的大陆地区相比,K 岛植被恢复迅速的独特条件是( ) A .海拔高 B .种源丰富 C .火山灰深厚 D .光照充足答案 1.A 2.C解析 第1题,根据经纬度信息判断,K 岛位于马来群岛,岛上植被属于热带雨林。

第2题,与大陆上的热带雨林相比,K 岛并没有种源优势和光照优势,海拔高也不是植被恢复迅速的优势因素。

但K 岛火山爆发带来的火山灰形成的土壤矿物质丰富,利于植被恢复。

考点二 陆地自然带的地域分异规律1.地域分异的基本规律2.反思归纳 自然带的地域分异规律 1.水平地域分异规律(1)影响山地垂直自然带谱复杂程度的因素①山体所在纬度——相同高度的山体,纬度越低,自然带谱越复杂。

②山体海拔——纬度相当的山体,海拔越高,自然带谱越复杂。

③山顶、山麓之间相对高度——相对高度越大,自然带谱越复杂。

(2)自然带垂直分布特点地表景观随高度发生有规律的更替,水热状况差异是基础,如下图所示:①自然带从山麓到山顶的变化规律,类似于由赤道到两极的变化规律。

②山麓的自然带基本上与当地水平自然带相一致。

③山地自然带的发育程度往往与该山体所在纬度和海拔高度有关,通常是纬度越低、山体海拔越高,自然带越丰富。

④同一自然带:阳坡分布海拔高于阴坡;随纬度的增加,其分布的海拔高度降低。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一轮复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一轮复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一轮复习一、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一)自然地理环境的五大要素:气候、地形地质、水文、土壤、生物。

(二)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1.自然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2.自然环境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3.一个区域的变化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其他地区。

针对性练习1:罗弗敦群岛位于挪威北部(68°N附近),捕鱼为岛上居民主要经济活动。

下图为“罗弗敦群岛聚落景观图”。

据此完成1-3题。

1.许多居民房屋底部以木柱支撑,屋顶用厚重石板铺设,这样建造主要是为了()A.防御海浪,便于出行B.扩展用地,抵御强风C.稳固地基,承受积雪D.减少潮湿,保暖防寒2.岛上搭建了许多木架,其主要功能是()A.风干海鱼B.晾晒衣物C.堆放薪柴 D.圈养牲畜3.该岛最能吸引世界游客的景观是()A.林海 B.冰川C.雪原 D.极光答案:1.B 2.A 3.D解析:第1题,由图可知,该地地势起伏大,平地狭小,房屋底部以木柱支撑目的主要扩展平整的用地空间,由材料知该区域为岛屿,四面环海,风力强劲,屋顶用厚重石板铺设,目的为了抵御强风,防止强风掀翻屋顶。

故B正确;屋顶用厚重石板铺设,对防御海浪,便于出行关系不大,故A错误;减少屋顶积雪的承受,应将增加屋顶坡度,与屋顶用厚重石板铺设无关,故C错误;保暖防寒与屋顶用厚重石板铺设无关,故D错误。

故选B。

第2题,由材料可知岛上居民主要经济活动为捕鱼,搭建许多木架主要是用来晾晒鱼干,故A正确;晾晒衣物不会搭建许多木架,故B错误,由图中木架的形状,可知搭建的木架不是用来堆放薪柴、圈养牲畜的。

故CD错误。

故选A。

第3题,罗弗敦群岛位于挪威北部(68°N附近)北极圈以内,有极光现象,是该地区比较独特的旅游资源,故该岛最能吸引世界游客的景观是极光,故D正确;林海、冰川、雪原在较低纬度的区域也有,不是该地区独特的旅游资源,故不是最能吸引世界游客的景观,故ABC错误。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第一节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和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课后作业提升一、选择题(2013·安徽文综,32~33)地表岩石风化后,由残留在原地基岩上的风化产物组成的壳层,称为风化壳。

下图为不同气候—植被带的风化壳厚度变化示意图。

完成1~2题。

1.曲线Ⅰ、Ⅱ、Ⅲ分别代表( ) A.气温、降水、蒸发B.降水、蒸发、气温C.降水、气温、蒸发D.气温、蒸发、降水2.风化壳厚度( ) A.甲大于丁是因为热量丰富、降水量大B.乙大于丙是因为植被茂盛、蒸发量大C.刚果盆地总体上大于格陵兰岛D.伊朗高原总体上大于恒河平原解析第1题,由图中自然带热带森林带—亚热带森林带—温带森林带—苔原带的变化可知,该变化主要是由热量条件的变化引起的;自然带热带森林带—热带草原带—温带草原带—半荒漠草原及荒漠带的变化可知,该变化主要是由水分条件的变化而引起的。

曲线Ⅰ由热带森林带到热带草原带迅速降低,应代表降水;曲线Ⅱ由热带森林带到热带草原带迅速升高,应代表蒸发。

第2题,风化作用是指暴露于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各种岩石在温度变化、水、大气及生物作用下在原地发生的破坏作用,因此,风化壳的发育厚度与温度、降水、植物生长量有关,而且与这三个因素都呈正相关。

图中风化壳厚度甲大于丁主要是因为甲地降水量大,温度低,蒸发微弱,空气潮湿;乙大于丙是因为乙地降水量大,气温高,植被茂盛;刚果盆地位于热带森林带,格陵兰岛位于苔原带,由图可知刚果盆地风化壳厚度总体上要大于格陵兰岛;伊朗高原属于热带荒漠草原带,恒河平原属于热带森林带,由图可知伊朗高原风化壳厚度要小于恒河平原。

答案 1.B 2.C(2016·淮南一模)下图为陆地环境主要构成要素的相互关联图。

读图,完成3~4题。

3.下列描述对应正确的是( ) A.①导致了淮河与松花江水文特征的不同B.②是形成喀斯特地貌的主要原因C.③是形成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主要原因D.④是东北黑土退化的最主要原因4.表示塑造右图地貌的箭头是( ) A.⑧ B.⑦ C.⑥ D.⑤解析第3题,不同气候条件下的河流水文特征不同,故A正确。

喀斯特地貌是多种因素对地貌的影响,而②是地貌对土壤的影响,故B错。

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主要是流水侵蚀的结果,体现的是流水对地貌的影响,而③是水文对土壤的影响,故C错。

东北黑土退化主要是流水侵蚀对土壤的影响,而④是气候对土壤形成的影响,故D错误。

第4题,右图是风积沙丘地貌和驼队,分布在干旱区域,是气候对地貌的影响。

答案 3.A 4.D下图是水土流失过程中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图。

读图回答5~6题。

5.按图中字母顺序将①地表侵蚀、②地表起伏大、③水土流失、④植被条件差填入,其顺序正确的是( ) A.③④②① B.②①④③C.①②③④ D.②④①③6.水土流失对内河航运造成的不利影响是( ) A.河流含沙量增大,河道淤积严重B.河流汇水速度快,水位升高C.河流落差减小,水流速度减慢D.河流含沙量增大,水质下降解析第5题,读图可知,降水集中等导致的直接结果是水土流失,故d是水土流失;水土流失造成土壤退化、地表侵蚀,故c为地表侵蚀;土壤退化后会使植被条件变差,故b为植被条件差;地表侵蚀后地表起伏变大,故a为地表起伏大。

第6题,水土流失会造成河流含沙量增大,泥沙在河道中淤积,从而影响内河航运。

答案 5.D 6.A(2016·温州十校联考)在寒冷气候条件下,土壤或岩层中冻结的冰在白天融化、晚上冻结,或者夏季融化、冬季冻结。

这种融化,冻结的过程称为冻融作用。

经冻融分选作用,泥土和小的岩屑集中在中间,大的岩块被排挤到周边,呈多边形或近圆形,好像有人有意将石头摆成一圈,这种地貌叫做石环。

读图,完成7~8题。

7.石环地貌形成的必要条件有( )①地形起伏较大②岩石块颗粒大小均匀③有充足的水分④气温在零摄氏度上下波动的持续时间较长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8.下列地区中可能发育有石环的是( ) A.撒哈拉沙漠B.云贵高原C.西西伯利亚平原D.亚马孙平原解析第7题,从材料中“泥土和小的岩屑集中在中间,大的岩块被排挤到周边”可以判断石环地貌区的岩石颗粒大小不一;地形不是必要条件。

冻融作用要有足够的水分和较大的气温波动。

第8题,西西伯利亚平原能满足冻融需要的水分和气温条件。

撒哈拉沙漠、亚马孙平原和云贵高原,热量丰富,没有“冻”的条件。

答案7.B 8.C(2016·江淮十校联考)读世界海陆分布局部区域图,完成9~10题。

9.关于图中城市间距离变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a、b间将缩小②a、b间将增大③c、d间将缩小④b、d间将增大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10.某些年份,e沿海地区海面温度异常升高,关于这一现象对我国产生的影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西北太平洋海域台风增多B.我国北方地区夏季可能出现洪涝C.我国南方地区夏季可能出现干旱D.我国北方易出现暖冬解析第9题,a、b间有东非大裂谷,受张裂作用影响,间距将增大。

b、d间既有东非大裂谷,还有大西洋中脊张裂边界,所以距离将增大。

第10题,e沿海地区海面温度异常升高,即厄尔尼诺现象。

厄尔尼诺发生的年份,我国北方出现暖冬。

西北太平洋台风增多和我国北方夏季洪涝、南方夏季干旱都是反厄尔尼诺现象,即拉尼娜现象。

答案9.B 10.D下图是北美地区的某河流水文站1990年和2012年观测到的河流流量和含沙量的变化曲线图。

读图完成11~12题。

11.近二十年来,有关该地区自然地理要素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年降水量增加B.河流流量增加C.森林覆盖率上升D.河流含沙量增加12.导致该地区河流水文特征发生变化的因素可能是( )①耕地面积增加②水库面积增加③经济林面积增加④灌溉面积增加A.①② B.②③C.③④ D.①④解析第11题,2012年与1990年相比,河流径流量趋于平稳,含沙量减小,说明该流域森林覆盖率上升。

第12题,修建水库与种植树木都会起到调蓄作用,使河流径流量稳定,含沙量减少。

答案11.C 12.B(2015·江苏地理,6)下图为安第斯山脉地理位置示意图。

读图回答第13题。

13.下列地理现象成因与安第斯山脉密切相关的是( ) A.巴西高原煤炭资源丰富B.南美大陆地表径流主要流入大西洋C.南美大陆西部沿海形成大渔场D.巴西东南沿海有热带雨林气候分布解析本题考查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

安第斯山脉的隆起使山脉东西两侧的河流流向不同,西侧主要流向太平洋,东侧主要流向大西洋。

由于安第斯山脉分布在大陆西侧,故地表径流主要流向大西洋。

故选B。

答案 B二、综合题14.(经典题)新疆罗布泊水面在古代曾经超过3 000平方千米,100多年前尚存500多平方千米,1972年完全干涸。

塔里木河曾经是罗布泊的主要水源。

20世纪后半期,塔里木河流域修建水库200多座,耕地面积扩大约1倍。

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说明三角洲位置变化的主要过程。

解析分析三角洲位置变化的主要原因时可按下列思路思考:罗布泊深居内陆,气候干旱、蒸发旺盛、过度引水灌溉→入湖水量减少→水位下降→河口向湖心移动→三角洲向湖心前进→河流水量锐减→搬运作用减弱、泥沙减少→三角洲位置后退。

答案地理环境各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和相互影响的整体;受气候和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影响,注入罗布泊的水量减少,湖泊水位下降,河流入湖口向湖心延伸,三角洲位置前移;后来,河流水量锐减,搬运作用显著减弱,三角洲位置后退。

15.(2016·上海市十二校联考)东南亚自然环境得天独厚,地理景观多姿多彩。

读图,完成问题。

据图分析自然地理要素对中南半岛主要气候特征形成的影响和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

解析首先要明确中南半岛气候类型和气候特征,继而从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大气环流等方面分析影响气候的各要素对气候特征形成的影响。

人文地理包括工农业生产活动、人口和城市、交通、地域文化等方面,都深受自然地理要素的影响。

答案中南半岛大致位于北回归线以南的热带,东临太平洋,西临印度洋,北与中国相连。

一年中受海陆热力差异和气压带风带移动的影响,风向呈明显的季节变化,形成明显的旱季(冬)和雨季(夏);地势北高南低,山脉大致呈南北向延伸,大河下游平原广阔,易于暖湿空气北上深入内陆;夏季的台风和热带风暴对气候又起强烈的影响作用。

这些因素导致了中南半岛独特的全年高温、有明显的旱季和雨季的热带季风气候。

对河流航运的影响:受气候和地形影响,中南半岛河流较多,河流流域面积狭小、由北向南流。

上游落差大,水流急,水力资源丰富;下游流量大、含沙量小、水流平稳利于航运。

对农业的影响:热带季风气候,对这里热带经济作物橡胶、油棕等生长十分有利,产量大、质量高,种植业以水田农业为主,水稻等粮食产量较大。

对地域文化的影响:中南半岛的气候、北高南低的地形造就北部林业、热带经济作物、南部水稻种植业,是形成当地以稻米为主的饮食文化和多元文化的物质基础。

对人口、城市和工业的影响:由于地理位置、气候、地势地形的影响,沿海、河流沿岸、河流冲积平原及三角洲适合人类居住,因此人口分布密度大,城市众多,工业区稠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