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心理学具体知识点整理复习进程

合集下载

《学前心理学》具体知识点整理复习进程

《学前心理学》具体知识点整理复习进程

《学前心理学》具体知识点整理《学前心理学》具体知识点整理1.1882年,德国生理学家和心理学家普莱尔的《儿童的心理》,标志着科学的儿童心理学的诞生。

2.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基本原则:客观性原则、发展性原则、教育性原则。

3.学前儿童心理研究的类型以研究实践为标准,可以分为纵向研究和横断研究;以研究范围为标准,可以分为整体研究和分析研究;以研究课题为标准,可以分为差异研究、相关研究和因果研究。

双生子研究的目的在于研究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说明遗传和环境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如格塞尔的双生子爬梯试验。

跨文化研究的目的在于研究不同社会文化背景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早期隔离或剥夺试验,是研究环境对心理发展作用的方法之一。

4.观察法是研究学前儿童的基本方法。

日记发或传记法是一种长期而全面地观察。

5.实验室试验法在研究出生头几个月的婴儿时广泛运用,如吉布森为研婴儿的深度知觉设计的视崖实验。

6.作品分析法是通过分析儿童的作品(如手工、图画等)去了解儿童的心理。

如“绘人测验”。

7.婴儿期是儿童心理开始发生和心理活动开始萌芽的阶段,也是儿童心理发展最为迅速,心理特征变化最大的时期。

先学前期是真正形成人类心理特点的时期,是各种心理活动发展齐全的时期,是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的第一个转折期,又有人称作第一个反抗期或危机期。

幼儿期是心理活动系统的奠基时期,是个性形成的最初阶段。

8.新生儿(0-1个月)的一切活动都是围绕着适应新生活而展开的,柔弱、娇嫩是新生儿解剖生理上的特点,他们依靠各种无条件反射来适应新生活。

如:吮吸反射、觅食反射、怀抱反射、抓握反射(达尔文反射)、眨眼反射等等。

9.条件反射的出现就是心理的发生。

最早出现的自然条件反射,是对喂奶姿势的吮吸反射。

10.视觉和听觉的集中,是注意发生的标志。

11.4-5个月,手眼协调动作发生了,它是用手的动作区有目的的认识世界和摆弄物体的萌芽,是儿童的收成为认识器官和劳动器官的开端。

学前儿童心理学(知识点)

学前儿童心理学(知识点)

学前儿童心理学(知识点)一、学前儿童心理发展概述1.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具有连续性和阶段性。

在这个阶段,儿童的大脑发育迅速,好奇心和探索欲强烈,语言、认知、情感、社会性等方面都呈现出显著的发展。

2. 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受到遗传、环境、教育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家庭、幼儿园、社会环境等都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因素。

3.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学前儿童心理发展遵循一定的规律,如从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从被动到主动、从低级到高级等。

这些规律为我们教育引导儿童提供了依据。

二、学前儿童认知发展1. 感知觉发展学前儿童的感知觉发展迅速,他们对事物的观察和认知能力逐渐提高。

教育者应注重培养儿童的观察力、注意力、想象力等。

2. 记忆力发展学前儿童的记忆力表现为无意记忆占主导地位,有意识记逐渐发展。

教育者可以通过游戏、故事等形式,提高儿童的记忆力。

3. 思维发展学前儿童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逐渐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

教育者应注重培养儿童的思维能力,如分类、比较、推理等。

4. 语言发展学前儿童的语言发展关键期在36岁,教育者应抓住这一时期,培养儿童的语言表达能力、倾听能力和沟通能力。

三、学前儿童情感发展1. 情感发展的特点学前儿童的情感丰富而脆弱,他们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

教育者要关注儿童的情感需求,帮助他们建立积极的情感态度。

2. 情绪调节能力学前儿童的情绪调节能力逐渐提高,教育者应教会他们如何表达和调节情绪,以促进心理健康。

3. 亲社会行为学前儿童的亲社会行为表现为关爱他人、合作、分享等。

教育者要通过榜样示范、情境体验等方式,培养儿童的亲社会行为。

四、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1. 自我意识发展学前儿童的自我意识逐渐增强,他们开始关注自己的外貌、能力、性格等方面。

教育者要引导儿童正确认识自己,培养自信心。

2. 同伴关系发展3. 规则意识与道德观念学前儿童开始理解和遵守社会规则,教育者要培养儿童的规则意识和道德观念,为他们的社会化奠定基础。

学前儿童心理学复习整理

学前儿童心理学复习整理

学前儿童心理学(理解不到的就结合到书看哈!)名词解释:横向研究: 指在同一时间内,对不同年龄组被试进行观察、测量或实验、以探究心理发展的规律或特点。

纵向研究: 又叫追踪研究,是指在较长时间内对同一群被试进行定期的观察、测量或实验,以探究心理发展的规律或特点。

观察法: 研究者利用感觉器官,或借助于其它仪器设备,有目的、有计划地对被观察者的外部行为进行考察,从而探究其心理与行为发展的规律,这种方法称为观察法调查法(P 31)、测验法、实验法、临床法敏化效应:之以前的害怕体验,压力和逆境是个体在今后面临类似的经历时变得更加的脆弱。

钢化效应:反得。

脚手架的概念:成人应该在不同的发展阶段给予不同的指导,成人的指导是如何建构高楼的脚手架。

成熟:主要指机体的成长,特别是大脑和神经系统的成熟(p22)自然经验:主要指通过与外界物理环境的接触而获得的知识,可分为两类,物理经验和数理逻辑经验。

社会经验:指在社会相互作用和社会传递过程中获得的经验,主要有语言、教育和社会生活等。

同化(吸收):已有知识的应用,以个人所偏好的现有的思考方式,对外界事物加以说明和解释。

顺应:当机体的格式不能同化客体时,则需建立新的格式或调整原有格式,从而引起格式质的变化以适应环境。

(顺化意指个体对特定事件作出反应,改变已有的知识结构。

)什么是“自我同一”:时间的变化、空间的变化、事件的变化不会影响一个人的表现。

成熟是由自我本身内在发出的。

太容易受影响就没有形成自我同一。

遗传素质:包括机体构造、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的特征等通过基因遗传的生物属性。

情绪:个体对外部和内部刺激的主观体验,包含生理变化(自主神经系统的变化)、表情和体验三个基本成分。

本质上是个体对内外刺激是否满足或符合自己需要的反应。

气质:指的是在情绪反应、活动水平、注意和情绪控制方面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质和量方面的个体差异。

依恋:指的是婴儿寻求并企图保持与另一个人亲密的躯体联系的一种倾向。

学前心理学知识点

学前心理学知识点

学前心理学知识点学前心理学知识点概述一、引言学前心理学是研究儿童在学前阶段(通常指0-6岁)的心理发展和行为表现的科学。

这一领域的研究对于理解儿童的成长、教育和心理健康至关重要。

二、学前儿童发展的理论框架1.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感觉运动阶段(出生至2岁)- 前运算阶段(2至7岁)- 具体运算阶段(7至11岁)- 形式运算阶段(11岁以上)2. 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 社会互动在认知发展中的作用- 近端发展区的概念3. 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 信任与不信任(出生至1岁)- 自主与羞愧和怀疑(1至3岁)- 主动与罪恶感(3至6岁)三、学前儿童的认知发展1. 感知和注意力- 感官的发展- 注意力的集中与分散2. 语言发展- 语言习得的关键期- 词汇量的增长- 语法结构的掌握3. 思维和问题解决- 具体思维的特点- 逻辑和分类能力的发展- 问题解决策略的形成四、学前儿童的情感与社会发展1. 情感发展- 情绪表达与调节- 依恋关系的形成2. 社会发展- 同伴关系的建立- 社会角色的理解和模仿- 合作与共享行为五、学前儿童的游戏与学习1. 游戏的重要性- 游戏作为学习的工具- 游戏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2. 学习方式- 探索和发现学习- 指导和示范学习六、学前儿童的心理卫生1. 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心理健康对整体发展的影响- 预防和干预策略2. 常见心理问题- 焦虑和恐惧- 行为问题- 学习障碍七、结论学前心理学知识点为教育工作者、家长和政策制定者提供了宝贵的信息,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支持儿童在这一关键时期的全面发展。

八、参考文献- 皮亚杰,J. (1952). 儿童的语言和思想。

纽约:自由出版社。

- 维果茨基,L. S. (1978). 思维与语言。

剑桥,MA:MIT出版社。

- 埃里克森,E. H. (1963). 儿童期和社会。

纽约:诺顿出版社。

请注意,以上内容是一个简化的概述,实际的学前心理学知识点会更加详细和复杂。

学前心理学备考资料

学前心理学备考资料

《学前心理学》纲要1.第一章学前儿童心的对象和任务一、小知识点:1、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0~6岁学前时期的儿童心理的发展。

2、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内容(研究对象)包括以下三方面:个体心理的发生、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学前时期的心理过程及个性的发展。

3、科学的的儿童心理学产生于19世纪后半期,以1882年德国蒲来尔的《儿童的心理学》为标志。

二、名解:4、学前儿童心理学:是研究从初生到入学前儿童心理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三、问答:5、简述儿童学前心理学的任务。

1、一是揭示儿童心理变化的基本规律。

2、二是解释从初生到入学前儿童心理的变化。

6、简述研究学前儿童心理学的意义。

(供参考)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既有重大的理论意义,也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一)、理论意义1学前儿童学心理学可以为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提供科学根据。

2学前儿童心理学有助丰富和充实心理学的一般理论。

(二)、实践意义1、社会实践的需要是儿童心理学产生的根源。

2学前儿童心理学必须为实践服务。

7、简述学习儿童心理学的收获。

1、掌握有关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和特点的基本知识。

2培养对学前儿童的兴趣和感情,培养为学前教育事业献身的专业思想。

3初步掌握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方法。

4促进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形成和巩固。

第二章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一、小知识点:1、学前儿童心理的研究可以分为各种类型。

以研究时间为标准,可以分为纵向研究和横断研究;以研究范围为标准,可以分为整体研究和分析研究;以研究课题为标准,可以分为差异研究,相关研究和因果研究。

以研究任务和课题为标准,可以分成双生子研究、跨文化研究等方法。

2、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具体方法有观察法、实验法、测验法、间接观察法、谈话法和作品分析法等五种方法,其中观察法是基本方法。

观察法最常见的方法是日记法或传记法3、研究学前儿童心理时,要注意贯彻如下原则:客观性原则、发展性原则、教育性原则。

4、根据研究目的的不同,观察可采用的抽样方式有开放性抽样、封闭式抽样、时间抽样等三种。

《学前心理学》复习要点

《学前心理学》复习要点

《学前心理学》复习要点第一章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对象、任务第一节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对象一、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含义学前儿童心理学是发展心理学的一个组成部分。

发展心理学研究人类心理系统发生发展的过程和个体心理发生发展规律。

也就是说它包括了系统研究和个体研究两方面。

系统研究是指从人类心理的种系发展的角度或动物演化的过程来研究,也就是研究动物心理如何演化到人的心理,人的心理又是如何从原始人的心理演化到现代人的心理,这种研究由比较心理学或动物心理学来进行。

个体心理的研究一般是指从人类个体的胚胎期开始至直衰老的全过程中,个体心理如何从简单低级水平向复杂高级水平变化发展及其规律方面的研究,主要由学前儿童心理学、儿童发展心理学、青年心理学、老年心理学及一般的发展心理学来进行(研究)。

学前儿童心理学是研究从初生到入学以前儿童心理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研究范围是指从0—6、7岁的学前儿童心理。

二、如何理解研究对象在理解学前儿童心理研究对象时应搞清:1、学前儿童与动物不同2、学前儿童与成人的关系①学前儿童心理本质上与成人一样是人脑客观现象的主观反映,具有能动性。

②不能把学前儿童心理与成人心理完全等同,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有其特点,低水平。

三、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内容(一)个体心理的发生发生指心理什么时候出现。

(二)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发展一词有时与发育、成长交替使用,但含义不完全等同。

发育、成长更多指身体、生理方面的生长成熟,且更意味着量的增长。

发展——含义更为广泛,指个体身心整体连续变化过程,不仅是量的变化,更重要的是质的变化。

(三)学前时期各种心理与行为的发展。

认知活动(感知、记忆、想象、思维)心理状态(注意、情绪、意志)(一)发展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又称年龄心理学,它的研究对象是人的个体出生到衰老整个过程中心理的发生发展。

(二)普通心理学儿童解剖生理学研究儿童身体结构和机能的发育。

(五)辩证唯物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揭示自然、社会和思维现象的最普遍的规律。

学前心理学复习重点

学前心理学复习重点

学前心理学复习重点1、心理P3 :人脑对客观现实能动的反映。

2、学前儿童心理学P4:是研究从初生到入学前心理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3、儿童心理发展P4 :是指从初生到成熟时期(一般指0-18岁)心理的发展。

4、发展心理学P6 :又称年龄心理学,它的研究对象是个体从出生到衰老整个漫长过程中心理的发生发展。

5、年龄特征P18 :是指代表同一年龄阶段的人所表现出来的典型的特征。

6、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P18 :是指儿童在每个年龄阶段中形成并表现出来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心理特征。

7、儿童心理年龄特征P20 :是指儿童心理在一定年龄阶段所表现出来的那些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特征。

8、儿童心理发展的转折期P25 :在儿童心理发展的两个阶段之间,有时会出现心理发展在短期内突然急剧变化的情况。

9、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P26 :儿童心理发展某种特征的形成,或儿童某种能力的发展,在某一个时期容易出现,过了这个时期,就难以产生。

10、儿童心理发展的敏感期P26 :是指儿童学习某种知识和形成某种能力或行为比较容易,儿童心理某个方面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

11、儿童心理的最近发展区P28:是指儿童能够独立表现出来的心理发展水平,和儿童在成人指导下所能够表现出来的心理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

12、手眼协调动作P35 :是指眼睛的视线和手的动作能够配合,手的运动和眼球的运动协调一致,也就是能够抓住所看见的东西。

13、五指分工P37 :是指大拇指和其他四指的动作逐渐分开,而且活动时采取对立的方向,而不是五指一把抓,五指分工动作和眼手协调动作是同时发展的,这是人类拿东西的典型动作。

14、注意P55:是一种心理状态,是指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15、注意的指向性P55 :是指在某一时刻人的心理活动选择了某个对象而离开了另外一些对象。

16、注意的集中性P56:不仅指在同一时间内各种有关心理活动聚集在其所选择的对象上,而且也指这些心理活动“深入于”该对象的程度。

《学前心理学》复习提纲

《学前心理学》复习提纲

《学前心理学》复习提纲学前心理学复习提纲第一部分:学前儿童的认知发展1.认知发展的基本概念a.定义认知发展b.认知结构与认知过程的关系c.知觉与认知的关系2.雷亚当斯认知发展理论a.传感期阶段b.运动期阶段c.操作期阶段3.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a.感知运动阶段b.前运算阶段c.具体运算阶段d.形式运算阶段4.学前儿童的思维特点a.动态、灵活的思维b.想象力的增强c.逻辑推理能力的发展5.认知发展的评估方法a.观察法b.测验法c.记录法第二部分:学前儿童的语言发展1.语言发展的定义与特点a.语言的定义与功能b.语言发展的阶段与特点2.学前儿童的语言习得a.语音习得b.词汇习得c.语法习得d.语用习得3.语言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a.家庭环境b.监督与引导c.学前教育的质量4.语言发展的评估方法a.听力测试b.表达能力测试c.交流能力测试第三部分:学前儿童的社会情感发展1.社会情感发展的定义与特点a.定义社会情感发展b.社会情感发展的特点2.学前儿童的自我概念与自尊a.自我概念的形成b.自尊的发展与影响因素3.学前儿童的情绪发展a.情绪的定义与特点b.不同年龄阶段的情绪表达能力4.学前儿童的社会认知与社会互动a.社会认知理论b.社会互动能力的发展5.社会情感发展的评估方法a.情绪观察法b.行为表现观察法c.问卷调查法第四部分:学前儿童的游戏与创造力发展1.游戏的定义与特点a.游戏的定义b.游戏的分类2.学前儿童的游戏特征a.角色扮演游戏b.互动与合作游戏c.创造性游戏3.游戏对学前儿童发展的影响a.身体发展b.认知发展c.社会情感发展4.创造力的概念与特点a.创造力的定义与发展b.创造力的分类5.创造力对学前儿童发展的影响a.想象力与创造性思维b.问题解决能力第五部分:学前儿童的性别与性别角色发展1.性别意识的形成a.性别认同b.性别稳定性c.性别角色2.学前儿童的性别角色发展a.性别角色特征b.性别角色发展的影响因素3.学前儿童的性别认知与性别偏好a.性别认知的特征b.性别偏好的形成与变化4.学前儿童的性别角色教育a.性别平等教育的重要性b.性别角色教育的策略第六部分:学前儿童的发展异常与干预1.学前儿童的发展异常分类a.智力发展异常b.语言发展异常c.行为发展异常d.情绪发展异常2.学前儿童发展异常的早期识别a.早期发现异常的重要性b.早期发现异常的方法3.学前儿童发展异常的干预措施a.个体化干预计划制定b.家庭与学校合作的重要性c.社会支持网络的建立4.学前儿童发展异常的评估与跟踪a.发展评估工具的选择与使用b.长期干预效果的评估与跟踪以上是一个大致的学前心理学复习提纲,涵盖了学前儿童的认知发展、语言发展、社会情感发展、游戏与创造力发展、性别与性别角色发展以及发展异常与干预等内容。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复习资料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复习资料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复习资料一、心理过程的内容:心理学把心理过程划分为三个具体过程:1)认识过程,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和思维。

思维是认识的核心。

2)情感过程,它是人在认识事物时产生的各种内心的体验,如喜、怒、哀、惧等。

3)意志过程,它是人在活动中为了实现某一目的,对自己行为的自觉组织和自我调节。

心理过程是统一的。

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三者相互联系。

认识过程是最基本的心理过程,它是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的基础。

情感过程是认识过程和意志过程的动力。

意志过程对认识过程和情感过程具有调控作用。

二、儿童思维发展的一般趋势:1)直觉行动思维,就是儿童在动作中进行思维。

2)具体形象思维是指儿童思维主要依赖于事物的具体形象、表象以及对表象的联想而进行的。

它有以下两个特点:(1)具体性喝形象性(2)开始认识事物的属性3)抽象逻辑思维,就是使用概念、判断、推理的思维形式进行的思维。

学龄初期儿童的抽象逻辑思维有以下两个特点:(1)抽象逻辑思维开始发展,但仍带有很大的具体性。

(2)不自觉性与自觉性在思维活动中进行消长的过程。

三、皮亚杰的儿童智慧发展理论(一)智慧发展的阶段,这一过程分为四个阶段:1.感知运动阶段(0~2岁),细分为六个子阶段:(1)0~1个月,反射活动阶段(2)1~4个月,习惯动作时期(3)4~10个月,有目的的动作形成时期(4)10~12个月,手段和目的之间分化并协调的时期(5)12~18个月,感知运动智慧时期(6)18~24个月,感知运动智慧的综合时期2.前运算阶段(2~7岁),分为两个子阶段:(1)2~4岁,象征思维阶段,已经出现了象征符号的机能。

(2)4~7岁,知觉的半逻辑思维阶段,开始从表象思维向运算思维进展。

3.具体运算阶段(7~12岁),这一阶段的儿童形成初步的运算结构,运算获得了可逆性。

这一阶段的儿童发展了接触自我中心的作用,并出现了守恒的概念。

4.形式运算阶段(从11或12岁开始)(二)教育对儿童思维发展的影响教育必须要按照儿童的智力或思维结构及其发展阶段来组织和实施。

2023年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复习重点

2023年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复习重点

学前儿童开展心理学复习重点一、名词解释1.学前儿童心理学4是研究0-6岁学前儿童心理年龄特征和开展规律的科学。

2.纵向研究11对一个或一组儿童进行定期的、系统的随访观察或追踪,找出心理开展过程的系统特点。

3.实证研究法研究者通过肯定的操纵手段,观察、测量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相应变化,最后冲这些变化中找出规律。

4.横向研究11在同一个时间对某个年龄组或几个年龄组的儿童的心理开展水平进行观察,求出某种心理水平的代表值,或求出几个年龄组儿童的代表值加以比拟。

5.直觉行动思维是指思维活动离不开儿童自身对物体的感知,离不开儿童自身的动作,儿童在动作中进行思维。

6.具体形象思维是指依赖于事物的具体形象、表象的联想而进行的思维,介于直觉行动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之间的一种过渡性的思维方法。

7.记忆策略是指我们为提高记忆效果而采纳的手段以及对自身记忆多动的有意识操纵的心理活动。

4.自传体记忆是指到了学前期,幼儿能对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比拟复杂的具体事件的记忆。

8.记忆恢复是指学习某种材料后,相隔一段时间后所测量到的保持量,比学习之后马上测量到的保持量要高。

9.自我中心言语发言者不考虑他在于谁说话,也不在乎对方是否在听他发言,他或是对自己说话,或由于和一个偶然在身边的人共同活动感到愉快而说话。

10.同伴关系是指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儿童之间的一种共同活动并相互协作的关系,或者主要指同龄人间或心理开展水平相当的个体之间在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开展起来的一种人际关系。

11.亲社会行为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对他人有益或对社会有积极影响的行为,包含谦让、援助、合作、分享、抚慰和捐赠等。

12.依恋婴儿与母亲或其他养育者之间形成的亲热的、持久的感情关系。

13.移情是体验他人情绪感情的能力。

14.性别稳定性儿童对自己的性别不随年龄、情境等的变化而改变这一特征的认识。

15.观察学习通过观察他人(范型或典范所表现的行为及其结果而习得新行为。

二、填空题1.开展的连续性是指个体心理开展是一个放开的、不断累积的过程。

《学前心理学》具体知识点

《学前心理学》具体知识点

《学前心理学》具体知识点整理1.1882年,德国生理学家和心理学家普莱尔的《儿童的心理》,标志着科学的儿童心理学的诞生。

2.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基本原则:客观性原则、发展性原则、教育性原则。

3.学前儿童心理研究的类型以研究实践为标准,可以分为纵向研究和横断研究;以研究范围为标准,可以分为整体研究和分析研究;以研究课题为标准,可以分为差异研究、相关研究和因果研究。

双生子研究的目的在于研究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说明遗传和环境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如格塞尔的双生子爬梯试验。

跨文化研究的目的在于研究不同社会文化背景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早期隔离或剥夺试验,是研究环境对心理发展作用的方法之一。

4.观察法是研究学前儿童的基本方法。

日记发或传记法是一种长期而全面地观察。

5.实验室试验法在研究出生头几个月的婴儿时广泛运用,如吉布森为研婴儿的深度知觉设计的视崖实验。

6.作品分析法是通过分析儿童的作品(如手工、图画等)去了解儿童的心理。

如“绘人测验”。

7.婴儿期是儿童心理开始发生和心理活动开始萌芽的阶段,也是儿童心理发展最为迅速,心理特征变化最大的时期。

先学前期是真正形成人类心理特点的时期,是各种心理活动发展齐全的时期,是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的第一个转折期,又有人称作第一个反抗期或危机期。

幼儿期是心理活动系统的奠基时期,是个性形成的最初阶段。

8.新生儿(0-1个月)的一切活动都是围绕着适应新生活而展开的,柔弱、娇嫩是新生儿解剖生理上的特点,他们依靠各种无条件反射来适应新生活。

如:吮吸反射、觅食反射、怀抱反射、抓握反射(达尔文反射)、眨眼反射等等。

9.条件反射的出现就是心理的发生。

最早出现的自然条件反射,是对喂奶姿势的吮吸反射。

10.视觉和听觉的集中,是注意发生的标志。

11.4-5个月,手眼协调动作发生了,它是用手的动作区有目的的认识世界和摆弄物体的萌芽,是儿童的收成为认识器官和劳动器官的开端。

眼手(视触)协调的出现的主要标志是伸手能够抓住东西。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复习重点(精)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复习重点(精)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复习重点一、名词解释1.学前儿童心理学 4是研究0-6岁学前儿童心理年龄特征和发展规律的科学。

2.纵向研究11对一个或一组儿童进行定期的、系统的随访观察或追踪,找出心理发展过程的系统特点。

3.实证研究法研究者通过一定的控制手段,观察、测量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相应变化,最后冲这些变化中找出规律。

4.横向研究11在同一个时间对某个年龄组或几个年龄组的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进行观察,求出某种心理水平的代表值,或求出几个年龄组儿童的代表值加以比较。

5.直觉行动思维是指思维活动离不开儿童自身对物体的感知,离不开儿童自身的动作,儿童在动作中进行思维。

6.具体形象思维是指依赖于事物的具体形象、表象的联想而进行的思维,介于直觉行动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之间的一种过渡性的思维方式。

7.记忆策略是指我们为提高记忆效果而采用的手段以及对自身记忆多动的有意识控制的心理活动。

4.自传体记忆是指到了学前期,幼儿能对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比较复杂的具体事件的记忆。

8.记忆恢复是指学习某种材料后,相隔一段时间后所测量到的保持量,比学习之后立即测量到的保持量要高。

9.自我中心语言讲话者不考虑他在于谁说话,也不在乎对方是否在听他讲话,他或是对自己说话,或由于和一个偶然在身边的人共同活动感到愉快而说话。

10.同伴关系是指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儿童之间的一种共同活动并相互协作的关系,或者主要指同龄人间或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的个体之间在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人际关系。

11.亲社会行为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对他人有益或对社会有积极影响的行为,包括谦让、帮助、合作、分享、安慰和捐赠等。

12.依恋婴儿与母亲或其他养育者之间形成的亲密的、持久的情感关系。

13.移情是体验他人情绪情感的能力。

14.性别稳定性儿童对自己的性别不随年龄、情境等的变化而改变这一特征的认识。

15.观察学习通过观察他人(范型或榜样所表现的行为及其结果而习得新行为。

二、填空题1.发展的连续性是指个体心理发展是一个开放的、不断积累的过程。

学前心理学常考知识点总结

学前心理学常考知识点总结

学前心理学常考知识点总结
一、儿童认知发展的基本理论
1. 居里提出的儿童认知发展的主要阶段及特点
2. 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理论及其核心概念
3. 维果茨基的儿童认知发展理论及其对教育的启示
二、儿童情感发展的基本特点及影响因素
1. 婴幼儿的情感表达及其特点
2. 儿童情感发展受到的影响因素
3. 提供有利于儿童情感发展的教育环境及方式
三、儿童社会发展的主要内容及影响因素
1. 儿童社会化的基本含义及内容
2. 儿童在社会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3. 家庭、学校等教育机构对儿童社会发展的作用
四、儿童身体发展及相关问题
1. 儿童身体发育的主要特点
2. 儿童常见的生长发育问题及解决方法
3. 儿童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及具体内容
五、儿童认知、情感、社会和身体发展的相互关系
1. 儿童心理发展的互动关系及影响因素
2. 学前教育在促进儿童综合发展中的作用
3. 儿童综合发展评价的方法与工具
六、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及相关疾病预防
1. 儿童情绪问题的表现及处理方法
2. 儿童注意力不集中的原因及处理方法
3. 儿童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及预防措施
七、儿童心理评价与干预
1. 儿童心理评价的方法及工具
2. 儿童心理障碍的干预策略及技巧
3. 儿童心理问题的家庭及学校配合处理方式
以上是学前心理学常考知识点的简要总结,希望对大家的学习和复习有所帮助。

当然,学前心理学的知识点众多,我们在学习过程中还需要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深入探讨和理解。

只有掌握了这些知识,我们才能更好地促进儿童健康、快乐、全面发展。

学前教育心理学知识点

学前教育心理学知识点

学前教育心理学知识点
学前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儿童成长与发展及教育行为的学科。

其主要研究对象是2-6岁的儿童。

以下是学前教育心理学的一些知识点:
1. 儿童认知发展阶段:儿童认知发展分为感知、运动、前运算、具体运算和形式运算五个阶段。

每个阶段具有其独特的认知特点和能力。

2. 儿童社会性发展:儿童从早期的亲子关系到幼儿园中的同伴互动,其社会性发展具有渐进性和可塑性。

3. 儿童语言发展:儿童在学前期语言能力的发展取决于家庭环境、教育环境和社交环境等多方面因素。

4. 儿童情感发展:教育者要早期培养孩子坚韧、独立、自信等积极情感。

5. 游戏在儿童发展中的作用:学前儿童主要通过游戏来发展其身体、认知、情感、社交等各方面能力,游戏是儿童认知和学习的主要形式。

6. 学前儿童教育方法:在学前教育中,家长和教育机构应该采用灵活、多样、富有创意的方法,如启发式教学、幼儿启蒙教育、教育游戏等。

7. 学前儿童教育评估:学前教育评估的主要目的是测量和评估儿童的学习成果和学习可持续性。

同时,评估还可以帮助教育工作者发现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制定相应的解决方案。

学前教育心理学是提高学前教育品质的重要学科,有助于教育者更好地满足儿童的需求和培养其全面素质。

职高学前心理学知识点总结

职高学前心理学知识点总结

职高学前心理学知识点总结一、学前心理发展学前儿童是指三岁至六岁之间的儿童,这个阶段的儿童处于心智和认知发展的关键时期。

学前心理学主要研究学龄前儿童的认知、情感和社会发展。

1. 认知发展学前儿童的认知发展是指孩子在思维、语言、感知和记忆等方面的发展。

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能够理解简单的概念,学会记忆并分类事物,开始使用语言进行沟通,开始掌握基本的数学概念等。

2. 情感发展学前儿童的情感发展是指孩子情绪的表达和管理能力的发展。

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能够识别和表达自己的情绪,能够理解和模仿他人的情绪,并开始学会在适当的时候表达爱心、感恩和礼貌等。

3. 社交发展学前儿童的社交发展是指孩子在与他人相处的过程中,学习理解和适应他人的情感和行为。

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学会与他人分享、合作、交流和解决冲突等。

二、学前教育的重要性学前教育是指从儿童出生到小学入学期间的教育过程。

学前教育对儿童的心理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1. 提升儿童认知能力学前教育能够帮助儿童建立有效的认知、语言和沟通能力,提升儿童的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

2. 培养儿童情感表达能力学前教育能够帮助儿童建立积极健康的情感表达和管理能力,培养儿童的自信心和社会适应能力。

3. 培养儿童社交能力学前教育能够帮助儿童建立良好的社会交往技能,促进儿童与他人之间的合作和沟通能力。

三、学前心理教育的重要性学前心理教育是指针对学前儿童进行的心理健康教育。

从学前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学前心理教育对儿童的心理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1. 帮助儿童建立健康的心理表达和管理能力学前心理教育能够帮助儿童学会有效的情感表达和管理技能,培养健康的心理活动。

2. 促进儿童与他人之间的良好关系学前心理教育能够帮助儿童建立积极健康的社会交往技能,促进儿童与他人之间的和谐关系。

3. 培养儿童积极向上的心理品质学前心理教育能够帮助儿童养成积极向上的心理品质,培养儿童的自信心和爱心。

四、学前心理教育的方法学前心理教育应该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和发展规律,采用相应的教育方法和手段。

幼儿心理学知识点梳理

幼儿心理学知识点梳理

《幼儿心理学》重点知识梳理第二章学前儿童心理发展概述第二节有关儿童心理发展阶段的重要概念一、发展与发育(一)发展是指个体成长过程中生理和心理两方面有规律的量变和质变的过程。

包括生理发展和心理发展,生理发展指儿童的生长发育,心理发展则指儿童的认知、意志和个性等方面的发展。

(二)发育是指个体从出生到成熟所经历的一系列有序的发展变化过程,主要指儿童生理的发展,如大脑的发育、身体发育等。

二、转折期与危机期(一)转折期是指在儿童心理发展的两个阶段之间,有时出现的心理发展在短时期内急剧变化的情况。

儿童从出生到成年,大体经历了五个关键的转折期:(1)新生儿(0-1个月):主要问题是要从生理上、心理上适应外界环境的巨大变化。

(2)1岁左右:在该阶段,不应坐等孩子各项功能自行发展,而是应该主动训练儿童的注意力、言语表达能力及动作协调能力等各方面的能力,比如爬行、滑梯、接拍球、跳绳等。

这个过程应该持续到3岁以前。

(3)3岁左右:☆3岁的孩子最明显的变化就是表现出强烈的独立愿望,希望什么事情都自己来。

虽然他们吃饭时可能会撒的满地都是饭粒,洗手会打湿衣服,会把新买的玩具拆成碎块,但是他们会自认为不错,不让家长帮忙。

那么在这个时期,家长千万不能压制孩子,改变孩子的独立意识,而要因势利导训练和培养孩子的独立操作能力,要有意识地锻炼孩子的胆量与勇气。

(4)6岁左右:6岁孩子的明显变化就是社会角色变了,从幼儿园步入小学,每天有了明确的学习任务,需要完成作业,有了学习压力。

因此,对于刚上小学的6岁孩子来说,老师和家长的教育重点就是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及行为方式。

如果孩子出现的作业拖拉、粗心大意、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不及时加以矫正,到了8、9岁时这些问题就会更加突出,从而使学习成绩明显下降。

(5)青春期(女孩12岁左右,男孩14岁左右):心理学家把青春期称为“第二断乳期”。

进入青春期的孩子们,开始从心理上摆脱对家长的依赖,即使对家长的正确建议,有时也会有逆反心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前心理学》具体理整点识知.《学前心理学》具体知识点整理1.1882年,德国生理学家和心理学家普莱尔的《儿童的心理》,标志着科学的儿童心理学的诞生。

2.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基本原则:客观性原则、发展性原则、教育性原则。

3.学前儿童心理研究的类型以研究实践为标准,可以分为纵向研究和横断研究;以研究范围为标准,可以分为整体研究和分析研究;以研究课题为标准,可以分为差异研究、相关研究和因果研究。

双生子研究的目的在于研究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说明遗传和环境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如格塞尔的双生子爬梯试验。

跨文化研究的目的在于研究不同社会文化背景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早期隔离或剥夺试验,是研究环境对心理发展作用的方法之一。

4.观察法是研究学前儿童的基本方法。

日记发或传记法是一种长期而全面地观察。

5.实验室试验法在研究出生头几个月的婴儿时广泛运用,如吉布森为研婴儿的深度知觉设计的视崖实验。

6.作品分析法是通过分析儿童的作品(如手工、图画等)去了解儿童的心理。

如“绘人测验”。

7.婴儿期是儿童心理开始发生和心理活动开始萌芽的阶段,也是儿童心理发展最为迅速,心理特征变化最大的时期。

先学前期是真正形成人类心理特点的时期,是各种心理活动发展齐全的时期,是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的第一个转折期,又有人称作第一个反抗期或危机期。

幼儿期是心理活动系统的奠基时期,是个性形成的最初阶段。

.8.新生儿(0-1个月)的一切活动都是围绕着适应新生活而展开的,柔弱、娇嫩是新生儿解剖生理上的特点,他们依靠各种无条件反射来适应新生活。

如:吮吸反射、觅食反射、怀抱反射、抓握反射(达尔文反射)、眨眼反射等等。

9.条件反射的出现就是心理的发生。

最早出现的自然条件反射,是对喂奶姿势的吮吸反射。

10.视觉和听觉的集中,是注意发生的标志。

11.4-5个月,手眼协调动作发生了,它是用手的动作区有目的的认识世界和摆弄物体的萌芽,是儿童的收成为认识器官和劳动器官的开端。

眼手(视触)协调的出现的主要标志是伸手能够抓住东西。

12.5-6个月的孩子开始认生。

6-12个月,五指分工出现。

13.母子之间的交往,是婴儿心理发展的首要条件。

新生儿末期,明显的交往行为——“天真活跃反应”出现了。

14.人类特有的语言、想象和思维活动,是在2岁左右形成的。

15.4-5岁是坚持性行为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

大约2岁左右,孩子出现自我意识的萌芽,其突出的表现在独立行动的愿望很强烈。

16.感知觉是人生最早出现的认识过程,2岁以前儿童依靠感知觉认识世界。

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分析综合水平的提高和感知过程主动性的增强上。

17.学前儿童视觉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视觉敏度的发展和颜色视觉的发展。

新生儿相当于具有20/150的视力,也就是说新生儿在20英尺处才能看到视力正常的成人在150英尺处看见的东西。

6个月以内是儿童视力发展的敏岁。

5~3感期。

治疗弱视的最佳期是18.触觉是学前儿童认识世界的重要手段,特别是在2岁以前,触觉在认知活动中占有更主要的地位,不仅如此,触觉还在儿童的人际关系形成中也起着重要作用。

新生儿和1岁前的儿童,口腔是主要的触觉器官,之后,手成为人主要的触觉器官。

19.范兹(Fantz)在婴儿形状知觉和视觉偏好方面作出了不少贡献。

他专门设计了“注视箱”。

对幼儿来说,对不同几何图形辨别的难度有所不同,由易到难的顺序是:圆形→正方形→半圆形→长方形→三角形→五边形→梯形→菱形。

20.婴幼儿方位知觉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对上下、前后、左右方位的辨别。

据研究,2,3岁的儿童能辨别上下;4岁儿童开始能辨别前后;5岁开始能以自身为中心辨别左右。

由于幼儿只能辨别以自身为中心的左右方位,幼儿园教师面向幼儿做示范动作时,其动作要以幼儿的左右为基准,即“镜面示范”。

21.婴儿最早的时间知觉主要依靠生理上的变化产生对时间的条件反射,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生物钟”所提供的时间信息而出现的时间知觉。

以后逐渐学习借助于某种生活经验(生活作息制度、有规律的生活事件等)和环境信息(自然界的变化等,如幼儿知道“天快黑了,就是傍晚”,“太阳升起来就是早晨”等)反映时间。

生活制度和作息制度在儿童的时间知觉中起着极其重要。

幼儿对时间单元的知觉和理解有一个“由中间向两端”、“由近及远”的发展趋势。

22.注意具有广度、稳定性、转移性和分配性四种基本品质。

23.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验的识记、保持和恢复的过程。

完整的记忆包括识记、保持和恢复三个环节。

识记和保持是恢复的前提,恢复是识记和保持的结新生儿记忆的主要表现之一是对条件刺激物形成某种稳定的行为反应果。

.(即建立条件反射);对熟悉的事物产生“习惯化”。

胎儿及新生儿的记忆,从其恢复形式看都属于“再认”。

婴儿末期,“再现”的形式开始萌芽,1~2岁时才逐渐出现。

再认依靠的是感知,回忆依靠的是表象。

24.儿童最早出现的是运动记忆。

在幼儿的记忆中,形象记忆占主要地位。

儿童的语词记忆的发展也最晚。

儿童这几种记忆的发展,并不是用一种记忆简单代替另一种记忆,而是一个相当复杂的相互作用的过程。

25.元记忆的发展是指儿童对自己的记忆过程的认识或意识的发展。

儿童常见的记忆策略有:反复背诵或自我复述、使记忆材料系统化、间接的意义识记。

26.想象是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建立新形象的过程。

想象的两大特点分别是形象性与新颖性。

1岁半到2岁儿童出现想象的萌芽。

梦是无意想象最极端的例子。

27.儿童的思维发生在感知、记忆等过程发生之后,与言语真正发生的时间相同,即2岁左右。

2岁以前,是思维发生的准备时期。

出现最初的用语词的概括,是儿童思维发生的标志。

28儿童的思维最初是直观行动的,然后出现具体形象的,最后发展起来的是抽象逻辑思维。

典型的人类思维是以语言为工具的抽象逻辑思维。

皮亚杰设计的“三座山试验”是自我中心思维的一个最典型的例证。

随着抽象逻辑思维的萌芽,儿童自我中心的特点逐渐开始消除,即开始“去自我中心化”。

儿童开始学会从他人以及不同的角度考虑问题,开始获得“守恒”观念,开始理解事物的相对性。

29.所谓守恒,是皮亚杰理论中的重要概念,是衡量儿童运算水平的标志之一。

守恒是个体对概念本质的认识能力或概念的稳定性。

具体指对物体的某种本质特征(如重量、体积、长度等)的认识不因其它非本质特征的变化而改变。

30.概念是思维的基本形式,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的反映。

儿童掌握概念的方式:通过实例获得概念(学前儿童获得的概念几乎都是这种学习方式的结果。

)、通过语言理解获得概念。

根据抽象水平,将儿童获得的概念分为上级概念、基本概念、下级概念三个层次。

研究发现:儿童最先掌握的是基本概念,由此出发,上行或下行到掌握上、下级概念。

比如,“树”是基本概念,“植物”是上级概念,“松树”、“柳树”是下级概念。

儿童先掌握的是“树”,然后才是更抽象或更具体些的上、下级概念。

了解幼儿掌握概念水平的常用方法:分类法、排除法、解释法、守恒法。

31.皮亚杰认为儿童的智慧(思维)既不起源于先天的成熟,也不起源于后天的学习,而是起源于主客体相互作用的活动。

智慧的本质就是适应。

适应是儿童主体与其环境不断相互作用,通过同化与顺应两个基本过程而获得的一种平衡。

同化是皮亚杰用语,是适应的机制之一。

皮亚杰称之为“刺激输入的过滤或改变”。

指的是主体利用已有的认知结构(图式)对外界刺激进行处理和改造,使之纳入原结构并丰富之的过程。

同化引起的是原有结构的量变。

顺应也是皮亚杰用语,适应的机制之一。

皮亚杰称之为“内部图式的改变以适应现实”。

他认为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成熟、经验、社会环境、平衡化。

32.皮亚杰感知运动阶段哥白尼式的革命指的是客体永久性的获得。

33.人们通常将儿童能说出的第一批真正能被理解的词的时间(1岁左右)作为言语发生的标志,并以此为界,将言语活动的发生发展过程划分为言语准备岁)是言语发展的准备期(前言语阶0-1期和言语发展期两大阶段。

婴儿期(.段),先学前期(1-3岁)初步掌握本民族的语言时期(言语发生阶段),幼儿期是语言的丰富发展期(基本掌握口语阶段)。

儿童言语发展的基本规律是:先听懂,后会说。

到3岁时,孩子已经能掌握1000左右个词。

3~4岁是儿童语音发展的飞跃阶段,4岁的儿童基本上能掌握本民族全部语音。

儿童学习语音的过程,表现为先扩展后收缩的趋势。

幼儿对语法意识是从4岁开始明显出现的。

34.童先掌握的是实词,然后是虚词。

在实词中,儿童掌握的顺序是名词——动词——形容词。

儿童使用频率最高的是代词,其次是动词和名词。

幼儿常用的理解句子的策略有:事件可能性策略(儿童常常只根据词的意义和事件的可能性,而不顾语句中的语法规则来确定各个词在句子中的语法功能和相互关系。

)、词序策略、非语言策略。

35.4~5岁是儿童词汇量增长的活跃期。

儿童的词汇有消极词汇和积极词汇之分。

36.3岁前的儿童只能进行对话,不能独白,他们的言语基本上都是情境性言语。

学前儿童的口吃现象常常出现在2~4岁。

自言自语是内部言语发展的初级形态,是在外部言语的基础上,由外部言语向内部言语发展的过渡形态。

自言自语的形式:游戏言语和问题言语。

37.情绪是儿童认知和行为的唤起者与组织者,也就是说情绪对婴幼儿心理活动和行为具有非常明显的动机和激发作用。

幼儿情绪情感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社会化、丰富化、自我调节化。

38.行为主义的创始人华生认为新生儿有三种主要情绪,即怕、怒和爱。

布里年提出一个新的观点:新生儿的情绪只是一种弥散性的兴奋或激1932奇斯于动,是一种杂乱无章的未分化的反应。

我国的心理学家林传鼎认为,新生儿已具有两种完全可以分清的情绪反应。

一种是愉快情绪反应,一种是不愉快的情绪反应。

伊扎德认为婴儿出生时具有五大情绪:惊奇、痛苦、厌恶、最初步的微笑和兴趣。

儿童最初出现的情绪是与生理需要相联系的,随着年龄的增长,情绪逐渐与社会性需要相联系。

39.婴儿最初的笑是自发性的,或称内源性的笑。

有差别的微笑的出现,是婴儿最初的有选择的社会性微笑发生的标志。

2岁左右的婴儿,随着想象的发展,出现了预测性恐惧,如怕黑、怕坏人等。

埃斯沃斯在其研究中创造了“陌生情境”研究法来研究婴儿的依恋,这是目前最流行、通用的测查婴儿依恋性质的方法。

儿童的依恋主要分为三种类型:安全性依恋、回避性依恋、反抗性依恋。

40.中班幼儿常常“告状”,就是由道德感激发起来的一种行为。

41.美国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麦考比和马丁概括提出了家长教养方式的四种主要类型:权威型、专断型、放纵型、忽视型。

2岁以后,儿童与同伴交往的最主要形式是游戏。

研究幼儿的同伴交往类型,主要用“同伴现场提名法”。

采用上述的方法对幼儿的同伴社交类型进行研究,发现同伴交往的类型主要有受欢迎型、被拒绝型、被忽视型和一般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