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焦点访谈_新闻评论语言解析
浅析《焦点访谈》的特点
浅析《焦点访谈》的特点有这样一个电视新闻评论节目,曾获得中国三届总理的题词,它就是《焦点访谈》。
从1994年起的新闻评论节目,以新闻述评为主,表现出现场客观描述、采访和评论密切结合、声像融合为一,具有一定的深度性与思辨性,涉及内容多为关注度高的社会热点问题或现象,主要走的是曝光批评式的舆论监督路子,《焦点访谈》就是这一时期最典型的代表。
首先,多“说”与简“评”的结合已经成为节目的标志性特点。
《焦点访谈》栏目初期的定位是“时事追踪报道,新闻背景分析,社会热点透视,大众话题评说。
”后来又把这四句浓缩为一句话“用事实说话”。
从节目属性上看,《焦点访谈》属于电视新闻评论类节目,从事件的展开到发展,再到最后的结论,将观点蕴藏于巧妙的结构安排之中、恰当的内容选择之上,而用事实去论证的过程,得益于多种符号的结合,这里主要指声音和画面的配合,即不仅有事实的展现过程中被采访者语言的直接表述,还有善于通过微小的细节和无声的动作去表现这一事实结论的画面。
例如一期揭露执法人员在办案过程中徇私枉法的节目,当记者采访当事人时,虽然他表面看上去淡定自若,但当镜头拍摄他的手时,观众就看到他的手在不停地颤抖。
这种通过镜头抓住细节的方法,可以通过直观的画面明白其中的含义。
当然“用事实说话”难免会有“说”多“评”少的问题。
胡黎明在《“焦点现象”研究》中就有相关事实记录,1995年,当《焦点访谈》第一次参加中国电视新闻奖评选时就遭到不少专家的质疑,认为电视评论应是观点性言论,所以《焦点访谈》不是评论节目,但最后持另一种看法的专家意见占了上风,他们认为电视评论应有电视的特点,而《焦点访谈》就是通过这种特点表现的。
电视评论不是不叙事,而是在引用事实的同时做到有情节、有细节,这些都要服务于说理的需要,以是否有利于证明和说服论点为转移。
这样就要很好的衡量“说”与“评”之间的度,做到很好地将“说”中形象的画面语言与“ 评”中抽象的分析论述性语言相结合。
解析《焦点访谈》
二、 舆论监督与国家法制建设的问题
《焦点访谈负面效应分析》的文章中谈到:一是 焦点访谈“有破坏司法程序和组织程序之嫌。凡事经焦点访谈一报, 即予雷厉风行查处,百姓无不拍手称快”。二是“可能造就了一个 以它为代表的新的特权阶层……部分替代了法律和共产党组织程序 所应起到的作用”。三是“以其包青天的面目,对法治精神本来就 很薄弱的底层民众的误导”。我们觉得,作者上面谈到的三点概括 为一点就是《焦点访谈》的舆论监督有可能破坏国家的法制化建设、 有可能不利于人们法制化观念的建立。
二、舆论导向与新闻接近性并重
《焦点访谈》作为强势媒体中颇具影响力的深度报道,必然会引起 社会各界的极大关注。因此在节目的选材和报道角度上,都注重导 向性与接近性的良好结合。
节目自身的选材原则是“领导重视、群众关心、普遍存在”。就是 抓领导和群众关注的结合点,抓党和政府正着手解决的以及群众强 烈要求解决的问题。基本上每期节目都抓住时下群众最为关注的事 件进行述评。同时,这些全都是党和政府目前尤其重视的问题。如 《“台独”没有和平 分裂没有稳定》对当时紧张的台海局势进行剖 析;《集结号》在《集结号》贺岁电影上映不久之际反映国产影片 新探索问题。这些都是节目在选材上导向性与接近性并重的例子。
当然,也不是如那位网友所说,《焦点访谈》的作 用不是“拔钉子”,而是碰钉子。作为中央级媒体的节 目,其所报道、批露的应该是具有全国范围内普遍意义 的问题,对于乡镇、乡村、地方问题的揭露由各个地方 电视台自己的监督类节目报道就可以了。而且我们的舆 论监督不应该讨论打“苍蝇”、打“老虎”的问题,只 要符合下面“三个有利于”的标准,我们就有必要将舆 论监督的功能发挥出来:第一,有利于并促进社会的进 步与团结为目的,而不能打着“舆论监督”的幌子,搞 乱社会、搞乱人心;第二,有利于代表人民的意愿和大 多数人的要求,反映真实的情况并形成正确的舆论,而 不是利用虚伪的报道和虚伪的舆论,来混淆是非、蒙骗 视听;第三,有利于提供事实、平等讨论,而不是干预 甚至代替司法部门或其他部门的作用。
电视新闻评论节目语篇直接引语人际意义探析
电视新闻评论节目语篇直接引语人际意义探析电视新闻评论节目中的直接引语对于传递者的观点具有重要意义,它传递了传者与受众及原话语发出者之间的关系。
电视新闻评论语篇中的直接引语通过蕴涵传者的价值判断实现语篇的人际功能。
本文以央视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焦点访谈》为语料,对电视新闻评论节目语篇直接引语的人际意义做了初步探讨。
标签:电视新闻评论节目语篇直接引语人际意义一、引言在新闻中,记述别人言论的部分统称为引语。
引语分为直接引语、间接引语和混合引语三种。
所谓直接引语,就是指新闻中直接引用新闻人物所说的原话,必须用引号引起来,以表示是报道对象或新闻来源的原话,未经作者改动。
①目前,人们对平面媒体中的直接引语较为关注,对使用、作用等做了细致的分析。
如胡正强(2004)指出,新闻直接引语的使用必须遵循真实性的原则,不能随意改动。
石坚(2005)分析了直接引语的作用,总结了直接引语的使用规律。
杨慧芸(2005)以《中国青年报》为语料从历时的角度分析了报纸新闻中直接引语的使用情况,并提出了一些建议。
与平面媒体一样,电视新闻评论节目中也有直接引语,从语料统计来看,它们的比重平均在40%以上,有的甚至高达63.22%,远远高于报纸新闻评论的1.842%,其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
电视新闻评论是在借鉴报纸新闻评论、广播新闻评论的基础上,采用现代电视技术制作并播出的针对某一重大新闻事件做出评论,承载着舆论宣传和舆论监督功能的一种新闻评论。
电视新闻评论主要有四种模式:访谈模式、说新闻式评论、沙龙式新闻评论、家常式新闻评论。
②本文从语篇的角度,以韩礼德(Halliday)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和马汀(Martin)的言语行为理论为依据,通过实证和对比的研究方法,探讨电视新闻节目语篇直接引语的人际意义。
所涉及的电视新闻评论,是以我国央视《焦点访谈》为典型代表的访谈式新闻评论。
《焦点访谈》依托事件,深入调查,以真实的现场画面和声音震撼人心,对重大社会问题,发挥着舆论监督作用。
解析《焦点访谈》
当然,也不是如那位网友所说,《焦点访谈》的作 用不是“拔钉子”,而是碰钉子。作为中央级媒体的节 目,其所报道、批露的应该是具有全国范围内普遍意义 的问题,对于乡镇、乡村、地方问题的揭露由各个地方 电视台自己的监督类节目报道就可以了。而且我们的舆 论监督不应该讨论打“苍蝇”、打“老虎”的问题,只 要符合下面“三个有利于”的标准,我们就有必要将舆 论监督的功能发挥出来:第一,有利于并促进社会的进 步与团结为目的,而不能打着“舆论监督”的幌子,搞 乱社会、搞乱人心;第二,有利于代表人民的意愿和大 多数人的要求,反映真实的情况并形成正确的舆论,而 不是利用虚伪的报道和虚伪的舆论,来混淆是非、蒙骗 视听;第三,有利于提供事实、平等讨论,而不是干预 甚至代替司法部门或其他部门的作用。
解析《焦点访谈》的成功之 道与舆论监督中存在的问题
和缺点
小组成员: 庞文涛 孙风光 刘秋宜
《焦点访谈》是中央电视台新闻评论部于1994年4 月1日创办的以深度报道为主、以舆论监督见长的电视 新闻评论性栏目。《焦点访谈》诞生至今已十五年。十 五年中,它迅速成长为一个在中国家喻户晓的电视栏目, 也是中央电视台收视率最高的栏目之一。焦点访谈节目 开播以来,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老百姓们的广泛 关注和重视。平均每天栏目能收到2300条来自观众通过 电话、写信、传真、电子邮件、手机短信、QQ等方式提 供的收视意见和报道线索。
四、正面宣传与揭露性报道并重
《焦点访谈》在创办之初多为批评揭露性报道,在当时舆论 监督型节目缺乏的情况下,一直收视率非常高。虽然十余年 来,栏目的舆论监督内容一度在下跌,这背后纵然有一些无 奈的原因。但是它的栏目思路是一直保持着的,那就是坚持 正面宣传和揭露性报道两手抓。从节目自身面临的大环境来 说,社会处于一定的过渡转型时期,《焦点访谈》更多地承 担了一个导向或是正面的作用,正面报道应占据一定分量。 清华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尹鸿教授认为:“《焦点访谈》作为 央视的一档招牌节目,同时作为国家和政府的喉舌,不可能 总是揭示社会的阴暗面,让公众始终处于一种感受社会黑暗 的状态。为了激发公众推动社会更好的前进的信心与动力, 它特殊的主导角色,决定了它在社会发展进程中,还必须起 到引导正面宣传的作用。因此,上级对《焦点访谈》的程序 报道的节目要求必然增多。” 在正面报道必然增加的同时, 揭露性报道并非一味减少,而是根据各个阶段的需要作出调 整。
《焦点访谈》中节目标题的语言特点研究
视界观OBSERVATION SCOPE VIEW 《焦点访谈》中节目标题的语言特点研究宋笃志(山东师范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山东,济南 250000)摘 要:《焦点访谈》的节目标题恰当地反映了节目当期的内容与主旨,在语言使用上也较为规范。
本文以连续200期左右《焦点访谈》的节目标题作为研究对象,从语音、词汇、修辞三个方面分析《焦点访谈》中节目标题的语言特点,希望对电视新闻评论类节目的标题设计提供参考。
关键词:节目标题;语言特点;修辞研究对于每一篇新闻报道来说,被喻为新闻眼睛的标题是其精髓所在。
或言之,标题精彩与否,直接决定着读者的阅读取舍,直接关系到新闻作品的成败。
对于电视新闻评论节目来讲,节目的标题同样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焦点访谈》栏目由中央电视台新闻评论部创办,是以深度报道为主,以舆论监督见长的电视新闻评论性栏目。
作为国内电视新闻评论类节目的典型代表节目,《焦点访谈》的节目标题在语言的使用上极富特点。
本文将从语言学中的语音、词汇、修辞三个方面对《焦点访谈》中的节目标题进行分析,对新闻评论类节目的标题使用具有借鉴意义。
一、《焦点访谈》标题的语音特点在一档电视新闻评论节目中,观众首先关注到的就是节目的标题。
从语音角度来说,新闻节目标题如果能够符合语音使用的规律,就能很快获得观众的认可,激发观众的观看兴趣。
《焦点访谈》的标题多使用了对称的形式,且音节数量总体统一和集中,使观众在读到标题时也具有了更加和谐的语音感受。
(一)音节对称使用多在进行《焦点访谈》节目标题的研究时,可以发现四音节词语的对称形式出现的频率最高。
例如《治沙新路,久久为功》等。
在统计的200个标题中,有45个标题都使用了带有这种音节对称形式的标题。
其次,带有三音节对称的标题使用频率也比较高。
例如《补短板,强链条》等。
五音节、六音节的对称也出现了很多处,例如《长江经济带,环保不松劲》等。
含有音节对称形式的标题在《焦点访谈》的200个标题中出现了75处。
新闻节目评论-----用事实说话
用事实说话-----评新闻类栏目《焦点访谈》《焦点访谈》最初只是《东方时空》这个新闻杂志栏目的一个栏目,后来被调整到晚上黄金时间独立成为一档新栏目。
该栏目出现以后,受到社会各界尤其是老百姓的欢迎,因为栏目创立之初主要内容就是发现社会存在的问题,并跟踪报道促进事件的解决。
栏目在多数情况下维护了老百姓的利益,替老百姓办事。
基于此,〈焦点访谈〉揭开了中国专题类新闻栏目的一个新时代,各家卫视相继出现了类似的节目,该栏目也引起国家领导人的重视,国家前任总理朱镕基曾为该栏目题词,称其为“群众候舌”。
虽然,现在该栏目在选题上不像开办之初那样尖锐,既报道相关的负面事件,也积极报道正面的大事要事,但是该栏目为人民群众服务,替老百姓说话的原则没有改变。
以本集为例就在栏目的一步步展开的过程中揭开了地方各级政府巧立名目,非法占用农民耕地和居住用地的事实,把当地政府推向了社会舆论,从而有可能最终使老百姓得到公正的对待,使其利益得到维护。
作为一个深度报道类的新闻专题栏目,《焦点访谈》的成功,最根本的应该归功于其选题,因为它每一集选题都能抓住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核心问题或关键点,与老百姓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能够牵动大多数人的神经,所以开办以来一直有着较高的收视率。
但是选题仅仅是栏目成功的第一步,栏目最终的形态还是取决于各种创作手法的恰当运用以及对该栏目属性的准确把握。
下面着重论述此栏目的特征及创作手段。
首先,是真实性。
这是这类栏目的生存基础。
栏目的宣传语“用事实说话”中的“事实”二字就是“真实性”的体现。
在该集中为了真实体现事件的各个过程,编导调动了各种手段。
一是画面,摄像在现场拍摄下一片片瓦砾,一片片倒地的庄稼,都是最有力的事实。
第二,是同期声,同期声作为一种创作手段,因为对声音的现场采集,从而增加了事件的可信性和说服力。
如果说画面和解说词仅仅能提供局部真实的话,那么解说词对相关事件进程的解释,对相关法规的阐明,则为观众提供了一个整体的真实,全面的真实。
焦点访谈
原因。具体看来,《焦点访谈》关于舆论监督的节目,主要有以下四个特点:
1、《焦点访谈》是一个电视新闻评论性栏目,以深度报道为主,由中央电视台新闻评论部的开办。1994年4月1日正式开播,每天19点38 分在中央电视台第一套节目播出,次日8点22分在这套节目中重播。
2、栏目定位:舆论监督
7、用人制度
《焦点访谈》的用人制度主要是聘用制,被一些专家称之为“第二用工制度”。具体岗位聘任由各个制片人实施操作,同时采用编外设岗的方式,扩展人才聘用的外延。
目前有正式人员30人、招聘人员40人、临时人员300人。
实行能进能出的活水机制。
8、成就:
在中国电视新闻界,《焦点访谈》可以说是电视深度报道的一面旗帜。自推出后,一直受到观众的欢迎,长期以来平均收视率一直保持在16%左右,在央视节目中仅次于《新闻联播》。
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研究员陈力丹的观点,“舆论监督”是一个主谓结构的词组,主语“舆论”,谓语“监督”。意思是公众通过舆论这种意见的形态,对权力机构和其工作人员,以及社会公众人物自由表达看法的客观效果。表达看法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其中最主要的渠道便是通过大众传播媒介。表达的内容可以是赞扬、建议、批评,其中主要的形式是批评,因为这种形式比赞扬更容易引起关注。“监督”并不意味着就是批评,而是对监督对象进行察看,通过议论形成一种督促,使之在法治的轨道里活动,有益于社会和人民。舆论监督是一种软性的监督,它的力量在于舆论的影响力,影响力不在于它拥有什么有形的权力,而在于舆论造成的一种道德压力。舆论是一定范围内公开表达的公众的集合意见。因而,舆论监督的特点与党和国家机关各个系统的“内参”、“要报”等不同,是公众以公开的、自然形成的集合意见的形态,对监督对象进行察看、督促。
《焦点访谈》的评论特色
《焦点访谈》的评论特色《焦点访谈》的评论特色,采编论坛,史博臻约3413字在改革开放的三十年里,所走过的这条“洒满阳光又艰辛曲折、充满较量又蕴涵着希冀的改革之路”,“既有新闻改革激流勇进的欢悦和兴奋,也不乏遭受挫折、上下招怨的遗憾和痛楚:既积累了初级阶段办好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可贵经验。
又留下了由于‘左’的和‘右’的错误思潮的干扰而造成的重重教训。
”作为社会生活“晴雨表”的新闻事业,真实反映了社会的巨大变化,央视名牌栏目《焦点访谈》,不仅在深度报道上独树一帜,在评论方面也具有一定特色。
一、画面的力量许多年前,人们对文字的顶礼膜拜,白纸黑字便是约定俗成的证据。
在特殊时期,如果报刊上公然指出谁有问题,那么就标志这个人即将被“批”。
所以,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中国人是不大习惯和习惯于指名道姓或被指名道姓批评的,尤其是公开发表在媒体上。
可以说人们都不约而同地患上了一种媒介恐惧症,使得报刊在当时具有相当于政治文件的效力。
经过改革开放的洗礼,人们开始逐渐适应媒体。
比如。
现在告记者和告媒体的案子越来越多。
相应的记者暗访偷拍,或者美其名曰隐性采访也越来越多,老百姓在电视话筒前说话也越来越自然。
在这种情况下,记者面临新的挑战。
不论是用笔记本还是录音机记录采访内容,都有可能出现当事人事后不承认的情况。
而中央电视台的《焦点访谈》之所以流行,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有画面为证,画面对采访者有巨大的心理影响。
所以,这可以解释为什么很少有人被《焦点访谈》曝光后找上门抵赖的。
从技术上说,原来认为白纸黑字是板上钉钉,如今进行修改越来越轻松。
尤其是网络时代,文字变成流动的影子。
现在,大家也开始害怕新闻照片是被技术合成,因为这很容易,成本也不高。
至于电台的录音不仅受到法律的限制,并且声音通过技术修改也很简单。
于是我们看到了许多人为什么这样崇拜电视画面。
有好事的时候尽量挤上电视,有坏事的时候尽力躲着电视。
二、1+1+1>3关于电视新闻评论的探究,不应该局限于时效性、受众性、导向性等新闻评论的一般属性问题,也不应该困顿于分析研究它与其他新闻评论媒体“辈分相同”、“体力规格基本一致”的问题,因为这些方面无助于把握电视新闻评论的特性,无助于把它与报刊新闻评论、广播新闻评论区别开来。
焦点访谈评析
《焦点访谈》节目案例分析《焦点访谈》一档开播于1994年,经历了17载风雨历程的专题类新闻节目,至今依然活在电视银屏;《焦点访谈》一档播出在《新闻联播》后黄金时间的栏目,是中央电视台收视率最高的栏目之一;《焦点访谈》一档每天十三分钟的固定栏目,早成为中国人民家喻户晓的电视大餐。
本次作业,我将以《焦点访谈》这一经典新闻节目作为案例围绕选题、采访、嘉宾、编排与播出、报道形式等方面来掌握电视新闻节目策划的要素、程序及方法。
选题《焦点访谈》的选题,涉及到了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
“领导重视”和“群众关心”是分别着眼于选题的典型性,体现着不同社会群体的公共利益和价值观。
而“普遍存在”则是衡量某些社会事件和社会现象所涉及的群体是否在社会中战友足够的量的比,报道这些事件或现象是否能在全社会的引起足够广泛的反响与共鸣。
《焦点访谈》的节目一般贴近百姓生活,选题来源于百姓的电话。
数据显示《焦点访谈》80%的新闻线索均来自与群众的来信、电话、短信和电子邮件,每天的信息量能达到2300条。
其制片人表示,观察选题,首先先看背后的意义,而不是觉得某一事件。
我认为新闻的选择要有代表性,贴近性,有调查的空间,给观众留下思考的空间,同时不能逃避问题。
《焦点访谈》开播伊始,初步的定位可以概括成四句话:时事追踪报道,新闻背景分析,社会热点透视,大众话题评说。
明确了选题的范围和报道形式在选题上遵循三个原则:“领导重视,群众关心,普遍存在”1、选择新近发生的新闻事件2、选择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时间3、选择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事件4、选择社会热点和矛盾焦点事件采访和编排《焦点访谈》通过牢牢地抓现场,抓细节,对关键过程使用长镜头拍摄,以保证事件过程的完整性和真实性。
特殊情况则使用非正常拍摄——暗访偷拍事实的关键内容重视同期声的采集,尽量用完整的编排段落,避免断章取义。
用环境声保持事件的原生态,让观众完整的了解事件的真实现场。
注意兼听则明,听取附近群众的声音,避免偏听偏信播出1、在进行舆论监督的同时,《焦点访谈》突出了新闻报道的时效性。
电视新闻叙事技巧和镜头语言
电视新闻叙事技巧和镜头语言在电视新闻的报道和传播过程中,叙事技巧和镜头语言作为两个核心要素,对新闻信息的传达和观众的接受程度有着重要影响。
叙事技巧与镜头语言紧密相连,后者更是将新闻故事以视觉方式生动展现的关键工具。
本文将探讨如何运用叙事技巧和镜头语言来提升电视新闻的视觉表达效果。
对于一些突发性的新闻事件,从不同的角度呈现能帮助观众全面了解事件的发展过程。
例如,对于一场火灾,可以分别展示火灾现场的实况、消防队员的救援过程、目击者的陈述等,从多角度还原整个事件。
对于新闻报道来说,细节是赋予故事真实性和生动性的重要元素。
对事件中的人物、物品、场景等进行详细的描绘,可以使观众“身临其境”,增强报道的真实性和可信度。
电视新闻的镜头语言包括镜头的选取、拍摄角度、景别等。
合适的镜头运用能增强新闻的现场感和可信度。
例如,使用长镜头来展现事件的连续性,或者通过特写镜头来揭示人物的内心活动。
镜头的剪辑和拼接可以形成特定的节奏,引导观众的注意力。
通过合理控制镜头的时间长度和切换速度,可以突出重点信息,强化叙事效果。
叙事技巧与镜头语言之间应当形成良好的协同关系。
叙事不仅依赖于文字,还应在图像和声音中寻找平衡。
例如,对于一个复杂的政治事件,可以通过图表或动画来辅助解释,使叙事更为清晰易懂。
除了传统的文字和图像外,电视新闻还应充分利用其他多种语言形式,如音乐、音效、字幕等。
例如,音乐可以烘托气氛,字幕可以提供额外的信息,这些都有助于丰富新闻报道的层次感。
在新闻报道的前期,摄像应具备系统思维,充分考虑叙事技巧和镜头语言的运用。
通过预先了解事件的背景、可能的发展过程以及预期的受众反应,可以更好地规划报道策略。
报道完成后,摄像还需要进行后期的编辑和整理工作。
通过调整镜头的顺序、节奏和长度,以及选择合适的叙事方式,可以进一步提升新闻报道的质量。
还可以利用特效、音效等元素来增强视觉冲击力,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电视新闻叙事技巧和镜头语言的运用是提升电视新闻质量的关键。
焦点访谈
1下面,我们就从栏目本身的特色来寻找答案,以求从成功中汲取经验,为今后其他相关节目的开设和栏目自身的更好的提升起到帮助。
一、“述”与“评”双拳出击,互相补充从节目属性分类上来看,《焦点访谈》属于电视述评类的新闻评论节目。
所谓“述”是指用电视画面和声音来叙述现场材料和背景材料,使评论时观点的形成有了客观事实基础。
“评”则是对相应的事实展开的分析说理。
那么顾名思义,电视述评节目就是将对新闻事实的深度报道和新闻评论融于一身,在对事件进行横向纵向挖掘的同时,适时进行分析评论。
应该说,这种夹叙夹议的方法在电视新闻评论节目中是极为多见的。
《焦点访谈》也不例外。
它的突出特色不在这种方法的运用上,而在于它应用得妥当而巧妙。
具体地说,就是他较好地把握了如何将“述”中形象的画面语言与“评”中抽象的分析论述性语言相结合:用具体的视听形象支撑并强化分析议论的内容,用严密的思辨性提炼和提升形象性的画面所无法表达的思想内涵和理性分析,使《焦点访谈》成为真正在画面上吸引人、在情感上打动人、在道理上说服人的权威论述。
因此《焦点访谈》的画面、音响、解说之间常常闪烁出令人折服的思辨光辉。
尤其是主持人节目结束之前一番简短有力的点评,更是颇富哲理的分析论述,使《焦点访谈》舆论监督述评结合的价值再次凸现。
其中一期播出的《还衡山的秀美》中许多场面表现细腻、寓意深刻。
片中一次次成片的山坡绿树从因被某些单位、某些领导纷纷“借”得一块建造楼堂馆所而成为满目红墙翠瓦,俨然现代化建筑的群集之地的不和谐景象,还配合节奏快而有点沉闷的音乐,似乎在给人们敲响着大自然的警钟。
还有山地附近的居民们和游客们讨厌、不情愿、不满的面部特写,居民游客的愤愤的指责让观众们对他们的理解和支持,对乱“借”青山绿水为一己的行为的愤怒。
这种复杂的感情通过镜头的得当运用得到了很好的展现,这是电视声画语言形象化的表现。
另外,在此片中一边是漫山遍野的施工车在毫不留情地轰轰工作,节目的中间还经常插入已经不是树林的沙堆上树立的“水土保持示范区”、“山地绿化示范区”的石碑。
《焦点访谈》研究报告
《焦点访谈》研究报告一、《焦点访谈》概述电视新闻评论节目作为电视媒介的声音和旗帜,不仅报道新闻和传播信息,而且能够引导社会舆论,进行舆论监督,在中国当前社会不言而喻地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焦点访谈》栏目自1994年创办与开播以来,带动各省、市电视台纷纷创办此类节目,使我国电视新闻评论节目进入了创办和发展的高峰期,并且开创了我国电视媒体进行舆论监督的新局面。
i二、《焦点访谈》4、5月节目内容分析根据选题的重点,整理出如下图表。
部分选题可能出现交叉的情况,只选择最具代表性的类别进行统计。
从表中可以看出,在统计期间,《焦点访谈》以其它题材报道为主,占总数的38%;其次是舆论监督类题材报道,占24%;第三是重大主题和重大活动报道,占17%;最后是突发事件报道,占16%。
四类题材分布略有侧重。
其中,对比重最大的其他题材报道进行特别分析,发现弘扬时代正气和社会主旋律的典型报道最多,占20%;其次是鞭笞社会上的假、丑、恶现象,倡导真、善、美品德的报道,占10%;再次是辟谣科普警示类报道,占8%;最后是国家各个时期的中心任务或取得的成绩进行主题性报道,占5%。
(一)突发事件报道突发事件往往是社会舆论关注的热点和焦点,也是媒体竞争的着力点。
突发事件包括:1、突发意外事件和事故;2、重大刑事案件;3、突发群体性事件;4、军事行动和突发事件;5、涉外突发事件。
统计阶段,突发事件报道主要有国内的“生死86小时”“暴雨袭救援急”,国际的“救援‘岁月’号”“不言放弃的搜寻”,并且大多以连续性报道为主。
(二)重大主题和重大活动报道重大主题和重大活动报道主要包括了国家重大节日、重要会议、国家主席的讲话、视察、外交和专项整治活动等。
如:打击跨境牛肉走私、一次“红脸出汗”的民主生活会、亚信:为亚洲谋安全等。
(三)舆论监督类题材报道舆论监督类题材报道针对社会上某些组织或个人的违法、违纪、违背民意的不良现象及行为,通过报道进行曝光和揭露,抨击时弊、抑恶扬善,以达到对其进行制约的目的。
焦点访谈 栏目特点评析
今年3月28日《焦点访谈》曝光福建省福鼎市 部分地区违规占用农民土地办工厂,为应付上级 检查在地上插无根树,检查过后将树拔掉。
焦点访谈 曝光无根树
从报道原则上来看
正面报道的分寸把握突出地表现在角度的选择上 ,也就是聚焦在哪里。聚焦不准,正面报道也会有负 面效应。
在负面报道方面,“硬焦点、软着陆”是《焦点 访谈》一贯坚持的策略,也就是不管批评什么,批评 谁,有一点是必须明确的,就是“不能把矛头指向党 和政府,不能以偏盖全,影射攻击,挑动矛盾,渲染 情绪”。作这类节目时要把握住分寸,出发点应是积 极的、善意的,批评性报道要争取起到正面效应。
从栏目定位看
“时事追踪报道、新闻背景分析、社会热点透视、大 众话题评说” 。
《焦点访谈》第一任责任人孙玉胜曾在内刊中写道: “根据栏目定位,'焦点'节目不可能回避问题,而同时 又要坚持正面报道为主。所以我们在新闻部全体工作 人员中灌输一种指导思想,即不要以在野党、反对派 ,甚至持不同政见者的角度观察社会,分析问题,选 择题目。在这里,不允许渲染个人好恶,一切报道要 有利于团结、稳定、鼓劲。”
水均益学外语出 身,作过多年的 新华社记者,有 报道国际问题的 优势;
敬一丹做过多年播音工作, 有丰富的电视采编经验,女 性角色使得她在主持时有一 种有别于其他主持人的从容 、冷静、大气和自如,对观 众的亲和力强;
张泉灵“主持人的 风格不能伪装,电 视荧屏展现了我的 本色”。
作为一个电视栏目,《焦点访谈》曾得 到共和国三任总理的题辞和赠言:
1997年12月29日,李鹏总理视察中 央电视台时题辞为:焦点访谈,表扬先进 ,批评落后,伸张正义。
1998年10月7日,朱镕基总理专程来 到中央电视台,与《焦点访谈》的编辑记 者座谈,并郑重赠言:舆论监督,群众喉 舌,政府镜鉴,改革尖兵。
焦点访谈评析
焦点访谈评析《焦点访谈》节目案例分析《焦点访谈》一档开播于1994年,经历了17载风雨历程的专题类新闻节目,至今依然活在电视银屏;《焦点访谈》一档播出在《新闻联播》后黄金时间的栏目,是中央电视台收视率最高的栏目之一;《焦点访谈》一档每天十三分钟的固定栏目,早成为中国人民家喻户晓的电视大餐。
本次作业,我将以《焦点访谈》这一经典新闻节目作为案例围绕选题、采访、嘉宾、编排与播出、报道形式等方面来掌握电视新闻节目策划的要素、程序及方法。
选题《焦点访谈》的选题,涉及到了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
“领导重视”和“群众关心”是分别着眼于选题的典型性,体现着不同社会群体的公共利益和价值观。
而“普遍存在”则是衡量某些社会事件和社会现象所涉及的群体是否在社会中战友足够的量的比,报道这些事件或现象是否能在全社会的引起足够广泛的反响与共鸣。
《焦点访谈》的节目一般贴近百姓生活,选题来源于百姓的电话。
数据显示《焦点访谈》80%的新闻线索均来自与群众的来信、电话、短信和电子邮件,每天的信息量能达到2300条。
其制片人表示,观察选题,首先先看背后的意义,而不是觉得某一事件。
我认为新闻的选择要有代表性,贴近性,有调查的空间,给观众留下思考的空间,同时不能逃避问题。
《焦点访谈》开播伊始,初步的定位可以概括成四句话:时事追踪报道,新闻背景分析,社会热点透视,大众话题评说。
明确了选题的范围和报道形式在选题上遵循三个原则:“领导重视,群众关心,普遍存在”1、选择新近发生的新闻事件2、选择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时间3、选择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事件4、选择社会热点和矛盾焦点事件采访和编排《焦点访谈》通过牢牢地抓现场,抓细节,对关键过程使用长镜头拍摄,以保证事件过程的完整性和真实性。
特殊情况则使用非正常拍摄——暗访偷拍事实的关键内容重视同期声的采集,尽量用完整的编排段落,避免断章取义。
用环境声保持事件的原生态,让观众完整的了解事件的真实现场。
注意兼听则明,听取附近群众的声音,避免偏听偏信播出1、在进行舆论监督的同时,《焦点访谈》突出了新闻报道的时效性。
焦点访谈栏目分析
焦点访谈栏目分析一、栏目简介:《焦点访谈》于1994年4月1日由中央电视台新闻评论部创办。
自开播以来,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各界观众的广泛关注和重视。
它以深度报道为主,以舆论监督见长,是中央电视台收视率最高的栏目之一,多次获中国新闻界最高奖项。
栏目平均每天收到数千条来自观众通过电话、信件、传真、电子邮件、QQ 等方式提供的收视意见和报道线索。
二、栏目的定位:《焦点访谈》所要作到的就是“时事追踪报道、新闻背景分析、社会热点透视、大众话题评说”这四句我们每天都会看到的广告宣传语。
《焦点访谈》第一任责任人孙玉胜曾在内刊中写道:“根据栏目定位,‘焦点'节目不可能回避问题,而同时又要坚持正面报道为主。
所以我们在新闻部全体工作人员中灌输一种指导思想,即不要以在野党、反对派,甚至持不同政见者的角度观察社会,分析问题,选择题目。
在这里,不允许渲染个人好恶,一切报道要有利于团结、稳定、鼓劲。
”三、选题设计:《焦点访谈》的选题遵循三个原则,即“领导重视,群众关心,普遍存在”。
“领导重视”和“群众关心”是分别着眼于社会的管理决策层和普通行为层说的,它们反映出了不同社会群体在某个社会事件和社会问题上的意见的交汇,体现着不同的社会群体的共同利益和价值观。
此外,从大的宏观角度来看,国债的发行与运作也从本质上反映出中国的经济模式向市场转型的趋向和力度。
综观《焦点访谈》多年来的选题视角,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加以概括:选题视角应以事实为基础、选题视角应以政策为依据、选题视角应以独到为目标。
例:按照一定的原则选取2004年至2006年《焦点访谈》播出的90期节目作为样本,并将节目的选题从主题和内容上进行分类,如下:A监督地方政府或者相关职能部门的“越位、失位、错位”等问题B弘扬时代正气和时代主旋律的典型报道C鞭笞社会转型时期出现的假、丑、恶现象D对国家各个时期的中心任务或取得的成绩进行主题性报道E经验性报道F重大国际问题G突发性事件四、栏目的风格:《焦点访谈》栏目的总体风格是庄重、严肃型的,它深入报道政治、社会、经济生活中重大的热点、焦点和难点问题,展现典型事件、现象的发展情况,进行深度分析,并且请权威人士具体评论指导。
焦点访谈栏目分析
焦点访谈栏目分析一、栏目简介:《焦点访谈》于1994年4月1日由中央电视台新闻评论部创办。
自开播以来,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各界观众的广泛关注和重视。
它以深度报道为主,以舆论监督见长,是中央电视台收视率最高的栏目之一,多次获中国新闻界最高奖项。
栏目平均每天收到数千条来自观众通过电话、信件、传真、电子邮件、QQ 等方式提供的收视意见和报道线索。
二、栏目的定位:《焦点访谈》所要作到的就是“时事追踪报道、新闻背景分析、社会热点透视、大众话题评说”这四句我们每天都会看到的广告宣传语。
《焦点访谈》第一任责任人孙玉胜曾在内刊中写道:“根据栏目定位,‘焦点'节目不可能回避问题,而同时又要坚持正面报道为主。
所以我们在新闻部全体工作人员中灌输一种指导思想,即不要以在野党、反对派,甚至持不同政见者的角度观察社会,分析问题,选择题目。
在这里,不允许渲染个人好恶,一切报道要有利于团结、稳定、鼓劲。
”三、选题设计:《焦点访谈》的选题遵循三个原则,即“领导重视,群众关心,普遍存在”。
“领导重视”和“群众关心”是分别着眼于社会的管理决策层和普通行为层说的,它们反映出了不同社会群体在某个社会事件和社会问题上的意见的交汇,体现着不同的社会群体的共同利益和价值观。
此外,从大的宏观角度来看,国债的发行与运作也从本质上反映出中国的经济模式向市场转型的趋向和力度。
综观《焦点访谈》多年来的选题视角,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加以概括:选题视角应以事实为基础、选题视角应以政策为依据、选题视角应以独到为目标。
例:按照一定的原则选取2004年至2006年《焦点访谈》播出的90期节目作为样本,并将节目的选题从主题和内容上进行分类,如下:A监督地方政府或者相关职能部门的“越位、失位、错位”等问题B弘扬时代正气和时代主旋律的典型报道C鞭笞社会转型时期出现的假、丑、恶现象D对国家各个时期的中心任务或取得的成绩进行主题性报道E经验性报道F重大国际问题G突发性事件四、栏目的风格:《焦点访谈》栏目的总体风格是庄重、严肃型的,它深入报道政治、社会、经济生活中重大的热点、焦点和难点问题,展现典型事件、现象的发展情况,进行深度分析,并且请权威人士具体评论指导。
分析《焦点访谈》评价栏目的研究报告
分析《焦点访谈》评价栏目的研究报告摘要:焦点访谈作为中国新闻的一种特殊形态,是新闻的高级形态,它可以将人们的注意力集中到国家大事上来。
关键词:焦点访谈新闻分析本文从语言角度出发,探讨焦点访谈这种形式中语言的运用特点。
通过对焦点访谈的分析,发现焦点访谈所使用话语与新闻中常用话语存在一定区别。
对“新闻评论”概念进行了界定,并在此基础上分析、总结出了“评论”之定义和特征。
本文通过对选题风格价值判断上的数据采集统计分析,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上对节目质量进行量化分析研究。
目的是为从这个栏目的评论选题、评论内容入手,分析《焦点访谈》这个评价栏目。
一、选题风格、编辑风格价值判断从《焦点访谈》这档节目的选题上看,栏目所选取的都是一些国内外重大事件以及焦点话题,如中美贸易战、G20峰会等,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这档节目所选取的题材均是社会热点事件与关注话题。
从编辑风格上看,这档节目选择的主要以新闻专题类的新闻题材为主,包括了时政、军事、社会等。
从以上这两种选题风格与编辑风格上看,我们可以看出:一类是以时政热点为主体话题,另一类是以军事、政治为主体话题。
焦点访谈是新闻调查类节目的一种,在新闻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其独特之处在于采访对象多为国家高层领导。
在“两会”报道的电视访谈节目中,往往出现国家领导人的身影,但不一定是正式的新闻报道或专访。
焦点访谈节目主要通过主持人与被采访者面对面地进行对话来完成,在节目中可以通过采访来了解国家大事。
新闻调查被认为是中国电视新闻的一个特殊形态,其对中国社会生活有极大影响。
本文将从语言角度,着重探讨焦点访谈中语言运用所具有的特点。
这些手法的运用使《焦点访谈》这档节目更具有深度和可读性。
二、数据采集与统计语言符号是指在语言中所使用的符号,它是人类社会的通用语言。
而焦点访谈,顾名思义就是关注于某个新闻事件,或者某种新闻人物。
新闻媒体对某一社会事件、人物进行关注。
作为媒体从业者,我们应该以客观的角度来看待每一件事情,不能以自己个人的好恶来判定事情的是非对错。
焦点访谈 栏目特点评析
2011-3-16 焦点访谈曝光“健美 猪”真相
从最大特点看:用事实说话
(1)事实的调查上, a、基本要素、基本数据核实准确; b、记者以实事求是的态度调查求证; c、调查的过程完整,过程越完整越有说服力。 (2)事实的选择上,要高屋建瓴、 要敢于出新、要充分考虑效果。 (3)事实的表现上,关键词:真实性和真实感。 真实传达的规律是两个“不可替代”--不可替代的 调查路径,不可替代的采访对象。要把这两个要素 清晰地交待给观众,每一个人物出现在镜头前都应 该有理由。
1997年12月29日,李鹏总理视察中 央电视台时题辞为:焦点访谈,表扬先进 ,批评落后,伸张正义。
1998年10月7日,朱镕基总理专程来 到中央电视台,与《焦点访谈》的编辑记 者座谈,并郑重赠言:舆论监督,群众喉 舌,政府镜鉴,改革尖兵。
2003年8月26日,温家宝总理视察中 央电视台,在《焦点访谈》演播室赠言: 与祖国同在 ,与人民同行,与世界同步 ,与时代同进。
2010年3月21日《焦点访谈》曝光吉林省原煤 炭工业局的这起公款出国旅游事件,——“几乎能 看到公款出国团里所有的违规:邀请是买来的,护 照是因私的,项目是编造的,花钱是摊派的,审批 是违规的,时间是超期的”。引起巨大反响。
从核心价值看:舆论监督
《焦点访谈》的成功就在 于它较好地解决了长期困扰 中国新闻界的一个难题:如 何既发挥新闻强有力的舆论 监督作用,激浊扬清,表达 人民的呼声;又能坚持正确 的舆论导向的党性原则。正 确把握两者之间的度,也就 是分寸感,是它成功的一个 关键原因。而其播出节目内 容很多是揭露社会中的丑恶 现象,也因此以敢于进行舆 论监督为百姓所称道。
今年3月28日《焦点访谈》曝光福建省福鼎市 部分地区违规占用农民土地办工厂,为应付上级 检查在地上插无根树,检查过后将树拔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的价值取向两者碰撞时, 可能会对某 些事物产生共鸣, 但也可能会对某些 事物的评判产生分歧, 甚至有截然相 反 的 看 法 。新 闻 背 后 的 真 相 不 一 定 都 能在短时间内完全清楚地揭示出来, 新闻事件发展的最终结果也有可能 和 新 闻 制 作 者 事 先 想 法 有 出 入 。明 确 表明态度的新闻评论更具有较大的 权威性, 起着导引舆论的作用, 如果 评论与事实有出入, 就会产生很大的 负 面 影 响 。《焦 点 访 谈 》的 宗 旨 是 让 事 实 说 话 。 把 事 件 的 过 程 、原 因 展 现 出 来 , 目 的 也 就 达 到 了 。 所 以 《焦 点 访 谈 》的 评 论 往 往 是 点 到 为 止 , 留 下 让 观 众 自 己 思 索 、评 判 的 空 间 。
《焦 点 访 谈 》是 一 个 新 闻 调 查 评 论 栏 目 。《焦 点 访 谈 》的 记 者 们 用 镜 头 真 实 、直 接 、深 入 、生 动 地 反 映 现 实 生 活, 记录了一个个真实的场面。除了 用深入的采访、真实的画面表现内 容 , 《焦 点 访 谈 》的 评 论 语 言 对 深 化 主 题 起 到 了 非 常 重 要 的 作 用 。 《焦 点 访 谈 》的 评 论 没 有 长 篇 大 论 , 在 看 似 平 常的三言两语中, 蕴含着主持人鲜明 的倾于 进 行 舆 论 监 督而为人所称道, 其内容很多是揭露 社会中的丑恶现象, 人们在观看时, 也希望能听到主持人的批评和鞭挞。 《焦 点 访 谈 》 的 评 论 并 没 有 简 单 满 足 观众的这种心理需求。有所批评, 但 尺 度 把 握 得 很 好 , 在 表 述 事 实 、给 予 评论时始终保持冷静的态度。
有时使用对比的手法, 让观众从 对 比 中 得 出 自 己 的 结 论 。 例 如 《县 政 府 欠 条 进 当 铺 》节 目 中 , 结 尾 时 主 持 人 说 道 : “农 民 能 否 摆 脱 生 活 困 境 和 县领导能否坐上更高级的轿车, 先解
决哪个问题? 也许并不那么难以选 择, 但是在这里我们却看到了令人失 望 的 答 案 。 ”《云 南 红 河 民 政 局 挪 用 830 万 农 村 养 老 金 建 豪 华 办 公 室 》结 尾 是 : “红 河 州 民 政 局 的 院 子 里 有 这 么 一 块 牌 子 , 上 面 写 着 ‘为 国 分 忧 , 为 民 解 愁 ’, 可 是 知 道 了 养 老 保 险 金 被 挪用的人们看到这句话, 相信会有另 一 番 感 受 。 ”这 两 个 节 目 结 尾 处 都 使 用了对比的手法, 前者以农民生活困 窘与县领导违规购买豪华小轿车对 比, 后者则是用云南红河民政局领导 言 与 行 的 对 比 , 所 以 虽 然 用 的 是 “令 人 失 望 ”“另 一 番 感 受 ”这 样 平 淡 的 词 语, 但人们却从这样冷静而平淡的话 语中体会到主持人克制着的义愤。
广电时空
《焦点访谈》新闻评论语言解析
杨月蓉
中 央 电 视 台 的 《焦 点 访 谈 》是 一 个 深 受 各 级 政 府 官 员 关 注 、也 为 老 百 姓 喜 爱 的 节 目 。节 目 制 作 者 们 紧 紧 把 握时代的脉搏, 追踪社会热点。其内 容不管表现的是正面的积极的, 还是 消极的负面的, 都表现出强烈的社会 责任感和对老百姓利益的高度关注。
在社会转型期的急剧变化中, 不 可避免会产生种种不合理现象和一 些社会问题, 引发了群众的不满。《焦 点 访 谈 》不 是 简 单 迎 合 受 众 的 “解 气 ” 心理, 而是在揭露事实的基础上, 冷 静 分 析 、指 出 问 题 症 结 所 在 , 寻 求 解 决 问 题 的 途 径 , 既 起 到 低 层 次 的 “解 气 ”作 用 , 也 起 到 高 层 次 的 “解 惑 ”作 用, 而后者更需要冷静的头脑, 冷静 的语言。
一 、语 言 冷 静 , 是 《焦 点 访 谈 》评 论语言的一个主要特色。语言冷静, 一 方 面 是 指 主 持 人 的 语 调 平 静 、凝 重 , 节 奏 张 驰 有 度 , 清 晰 、自 然 、朴 实 。 另 一 方 面 是 指 《焦 点 》的 评 论 表 意 内 敛 、含 蓄 , 往 往 不 是 直 接 批 评 或 赞 扬 , 但却鲜明地表现出自己的态度。
新闻评论可以帮助读者或听众 拓宽视野, 加深对事物的理性认识。 其实电视新闻纪实性作品在选择题 材 、纪 录 事 实 时 , 往 往 已 经 自 然 流 露 出自己的价值取向了, 评论性语言, 则是使这种价值取向明确化的一个 重要手段。只是这种评论, 既要表明 新闻制作人的态度, 也不违背其职业 要求。
三 、语 言 冷 静 , 并 不 意 味 着 态 度 的冷漠。字面不直接批评, 没有明显 褒贬的词语, 也不表明没有主观看 法 , 只 是 《焦 点 访 谈 》的 主 观 看 法 是 通 过多种语言手段间接地表现出来的, 表 现 出 灵 活 运 用 语 言 的 高 超 技 巧 。有 时摆出争执双方观点, 不予裁断, 但 指 出 症 结 所 在 , 如 《聚 焦 医 德 医 风 问 题》节目中, 结尾处主持人评论说: “在 这 起 事 件 中 , 患 者 家 属 认 为 手 术 停止的原因是两千块钱给得不痛快, 而医院则认为是患者家属对手术风 险不理解。到底手术为什么停止, 我 们现在还难以确定, 但是这起事件暴 露 出 的 外 请 专 家 不 规 范 、不 透 明 的 问 题 应 该 引 起 关 注 。 ”病 人 已 被 推 进 手 术室, 可是手术前在交钱问题上发生 矛盾, 又被推了出来, 并长达两个多 月不进行手术, 事实已很清楚, 观众 对 此 自 有 自 己 的 评 断 。而 作 为 新 闻 报 道 者 , 面 对 医 患 双 方 的 各 执 一 辞 , 《焦 点 访 谈 》的 评 论 语 言 显 得 非 常 客 观 。
二 、新 闻 评 论 , 免 不 了 要 表 达 自 己对事件的看法, 表明自己的态度。 在正与恶, 善与丑的比较中有所偏向 是自然的, 也是合理的, 但是必须站 在 公 正 、客 观 的 立 场 上 。 无 论 是 新 闻 制片人还是新闻的受众, 都有自己看 待事物的价值取向, 电视新闻面对的 是广大受众, 他们不同的世界观和文 化背景决定了他们对同一事件的看 法 也 不 尽 相 同 。在 新 闻 制 作 者 与 受 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