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习性学——西方心理学发展的新取向
具身认知认知心理学的新取向
具身认知认知心理学的新取向一、概述具身认知理论的兴起是对经典认知科学框架的一种革新性回应。
传统认知科学倾向于将认知视为一种抽象的信息加工过程,主要发生在大脑这一“黑箱”内部,且与具体的物理身体及其环境作用相对独立。
随着神经科学、认知科学、现象学以及进化生物学等领域研究的深入融合,学者们逐渐意识到认知并非孤立于身体与环境,而是与之紧密耦合。
具身认知理论正是在这种跨学科对话与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应运而生,强调认知功能的实现离不开身体的感觉运动系统、生理状态以及与特定情境的互动。
感觉运动基础:认知过程与身体的感觉运动经验紧密相关。
我们的知觉、理解、推理等活动都是基于并依赖于身体在特定环境中进行的实际感知和动作。
例如,我们通过手部的动作来理解物体的形状和质地,通过身体姿态的变化来理解空间关系,甚至情绪体验也与特定的生理反应(如面部表情、心跳变化等)紧密相连。
情境嵌入性:认知并非在真空状态下进行,而是始终嵌入于特定的情境之中。
我们的认知表征、记忆和决策往往受到当前环境特征、任务要求以及身体状态的影响。
情境不仅提供了认知过程所需的外部线索,还塑造了我们如何组织和解释信息。
模拟与仿真:具身认知强调认知过程常常通过模拟或仿真现实世界中的行为和情境来实现。
例如,我们在思考未来行动方案时,可能会在心中“预演”各种可能的身体动作,以此来评估其可行性和预期后果。
动态交互与演化:认知不是静态的结构或模块,而是与环境持续交互并随时间演化的动态过程。
学习和适应新知识、技能往往伴随着身体经验和神经可塑性的变化。
具身认知理论对认知心理学乃至更广泛的科学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
它推动了对认知机制的重新解读,促使研究者更加关注身体、环境与认知过程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这些因素如何共同塑造人类的认知能力和行为表现。
在实践层面,具身认知理念已被应用于教育、临床干预、人机交互设计、虚拟现实技术等多个领域,倡导以身体参与和情境化学习等方式提升教学效果,改善心理治疗手段,以及设计更为自然、直观的人机交互界面。
当代西方心理学的三种新取向及其比较论文
当代西方心理学的三种新取向及其比较论文经济时代的不断发展,社会环境的复杂程度不断加深,造成人的心理在形成和产生受到来自外界和自身的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其成长中的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都是影响其心理发展的重要因素。
近几年,各种心理疾病的产生和对社会的高速发展的影响,提高了心理学研究相关部门和人员的关注程度。
当代西方心理学的三种新取向包括后现代心理学、积极心理学、进化心理学。
这三种新取向心理学有自己独特的研究体系和特点,本文通过对这三种新取向心理学的各自不同的特点进行对比和分析,得出如下论述。
一、当代西方心理学的三种新取向内容概述(一)后现代心理学主要内容后现代心理学主要内容对心理学在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中出现的各种体系和价值观进行深刻的批判。
后现代心理学对反科学至上论进行深刻的抨击和批判,反科学至上论主要是对以科学主义为中心的理论,此理论认为科学理论与心理学是相对的。
后现代心理学则认为科学理论本身在各种情况的下都有争议存在,所以科学理论不能解释所有事情。
后现代心理学是反对以自我个体位中心的理论。
这种理论内容主要是针对现代主义心理学对个体的行为和举止的解释从个体心灵为出发点进行解释。
后现代心理学主要是这种理论内容进行批判,后现代心理学认为这种理论是一种盲目的自恋行为。
(二)积极心理学的主要内容积极心理学的主要内容为科学心理学,科学心理学的主要内容为:其一,对心理疾病的患者进行治疗;其二,对有关心理学人才的培养;其三,能够更好地帮助普通人的生活更加幸福。
在二战发生以后,西方心理学的重点研究的方向是心理方面的研究,如对一些实施性犯罪的人进行研究,以及对出现婚姻危机的部分人进行分析和研究等。
积极心理学也被称为病理性心理学。
积极心理学的主要内容是对二战后的西方心理学中出现的各种消极和悲观的人生观取向进行批判。
积极心理学在建设和发展的过程中,对科学主义的心理学和人文主义的心理学进行合理科学的继承和发展。
(三)进化心理学主要内容进化心理学主要是对西方心理学的内源决定论和外源决定论的批判。
试析认知心理学的三种研究取向及其未来发展
试析认知心理学的三种研究取向及其未来发展
贾林祥
【期刊名称】《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5(031)002
【摘要】认知心理学是现代西方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的理论流派.它共有三种研究取向,分别是符号加工取向、联结主义取向和生态学取向.这三种研究取向都不能单独说明认知的本质.认知心理学未来的发展必然会出现实验室研究与现场的生态学研究相融合的趋势.
【总页数】4页(P114-117)
【作者】贾林祥
【作者单位】徐州师范大学,教科院,江苏,徐州,22111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842
【相关文献】
1.对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研究手册》(第三版)的学习与思考之五——由“技术研究取向变化”所引发的关于“教育技术本质及未来发展”的争论 [J], 何克抗
2.认知心理学的三种研究取向及其未来发展 [J], 安娜
3.试析女性主义心理学的三种研究取向 [J], 郭爱妹
4.人格理论三种研究取向述评 [J], 杨慧芳
5.文化心理学发展历史及其三种研究取向 [J], 王明飞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西方心理学的两种向度_科学主义心理学与人文主义心理学_方双虎
三、 在方法学方面的对立
从方法学上看, 科学主义心理学与人文主义心理学无论在哲学方法论上还是在具体研究方法上都存 在较大的分歧。科学主义心理学以实证主义哲学 为基础, 使用自然科学研究 方法, 具体表现为实验室 研 究、 量化研究和共同规律研究; 人文主义心理学以现象学哲学为基础, 使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方法, 具体表 现为现场研究、 质化研究和特殊规律研究。 1. 实证主义与现象学 在哲学方法论上, 科学主义心理学与人文主义心理学首先体现出方法论的哲学基础的差异。科学主 义心理学以实证主义为方法论的哲学基础。实证主义坚持客观立场, 强调研究对象的可观察性, 提倡通过 经验的验证, 来发现心理现象的规律和机制。实证主义哲学包括孔德的实证主义、 马赫和阿芬那留斯的经 验实证主义以及维也纳学派的逻辑实证主义三代, 它们分别为华生的行为主义、 铁钦纳的构造主义以及新 行为主义奠定基础。实证主义为科学主义心理学提倡实验法、 将心理现象还原为更基本的组成加以研究 提供了坚实基础, 但也造成心理学忽视心理现象的原本面目、 忽略了许多重要的心理现象。人文主义心理 学以现象学为方法论的哲学基础。现象学从生活世界出发, 强调忠实于心理现象本身, 提倡通过经验的描 述和理解, 来获得心理现象的本质和意义。现象学包括胡塞尔现象学、 存在主义和解释学三代, 它们分别 为格式塔心理学、 人本主义心理学、 现象学心理学、 存在心理学和精神分析奠定了哲学方法论基础。现象 学为人文主义心理学提倡质化研究、 考察人的生活经验提供了坚实基础, 并丰富了心理学的方法组成。 2. 实验室研究与现场研究 科学主义心理学强调严格控制的实验室研究, 而人文主义心理学注重日常生活的现场研究。科学主 义心理学深受自然科学观和实证主义哲学的影响, 信奉实验方法, 主张通过精巧的实验设计、 严格的变量 控制来研究心理现象。例如, 冯特把生理学和心理物理学的实验方法引入心理学, 并把传统的内省法改造 为实验性内省, 对感知觉、 联想、 记忆和思维等进行了大量实验研究。行为主义更是笃信客观实验法, 认为 只有利用精密仪器和严格实验程序的研究才是科学的心理学研究。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也主要是在实验 室内进行研究, 经常运用反应时实验、 眼动实验和计算机模拟等方法, 并在使用中特别强调实验变量及其 控制。与之相对, 在人文科学和现象学- 解释学哲学的影响下, 人文主义心理学认为心理学研究应当走出
西方两大派别学习理论发展过程的系统分析
4、生态女性主义:强调女性在 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 作用
1、教育目标:西方主要女性主义理论派别均强调培养女性的自主意识和批 判性思维,使其能够独立思考、勇于表达并追求平等和公正。
2、教育内容:各派别的女性主义教育思想在教育内容方面具有共性,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培 养女性的文化素养、历史意识和社交能力。此外,自由女性主义、激进女性主义 和文化女性主义还主张融入性别平等和反对性别暴力的内容。
2、信息加工学习理论
信息加工学习理论将学习过程看作是一个信息加工的过程,该过程包括感觉 记忆、工作记忆和长时记忆三个阶段。在工作记忆阶段,个体对信息进行编码、 存储和提取,长时记忆则用于存储长期记忆的信息。信息加工学习理论为教育者 提供了如何优化学生的学习过程的方法。
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个体通过已有的知识经验来主动建构新的知识。该理 论认为,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过程,学习者通过与环境的互动来获得新知识。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教育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鼓励教育者以学生为中心, 注重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西方两大派别学习理论发展过 程的系统分析
目录
01 一、行为主义学习理 论的发展过程
03 参考内容
02
二、认知主义学习理 论的发展过程
学习理论,作为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旨在探讨学习的本质、过程和机制。 在西方心理学界,存在两大主流派别:行为主义和认知主义。这两种派别的学习 理论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出各自的特点,并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演进和完善。本次 演示将对这两大派别学习理论的发展过程进行系统分析。
通过对西方两大派别学习理论的发展过程的系统分析可以看出,行为主义和 认知主义在学习理论上存在明显的差异。行为主义外部刺激和反应的,强调学习 的可观察性和可操作性;而认知主义则个体内部认知结构的改变,强调学习的主 动性和建构性。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两大派别的学习理论逐渐呈现出融合的 趋势,形成了新的综合性的学习理论。
儿童心理发展理论习性学的发展理论
儿童心理发展理论习性学的发展理论引言概述:儿童心理发展是心理学领域中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其中习性学的发展理论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分支。
习性学关注儿童如何通过学习和经验来发展自己的心理特征和行为习惯。
本文将从习性学的发展理论角度探讨儿童心理发展的相关内容。
一、习性学的基本概念1.1 习性学的定义习性学是一门研究个体如何通过学习和经验形成特定行为和心理特征的学科。
它关注个体在特定环境中如何获取知识、技能和经验,以及这些对个体行为和心理发展的影响。
1.2 习性学的重要性习性学的研究对于理解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的学习机制和行为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研究习性学,可以更好地指导教育实践,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
1.3 习性学的发展历程习性学的发展可以追溯到行为主义心理学,通过对动物行为的实验研究逐渐演变为对人类行为和心理的研究。
随着认知心理学的兴起,习性学也逐渐融合认知因素,形成为了更加综合的理论体系。
二、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习性学理论2.1 来自环境的影响习性学理论认为,儿童的行为和心理特征受到环境的影响很大。
儿童通过观察、摹仿和体验来学习和形成习惯,环境中的正向激励和负向激励对儿童的行为产生重要影响。
2.2 奖励和惩罚机制习性学理论强调奖励和惩罚对儿童行为的塑造作用。
奖励可以增强某种行为的频率,而惩罚则可以减少某种行为的频率,这种奖惩机制对于儿童的学习和发展至关重要。
2.3 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习性学理论认为,儿童在学习和发展过程中需要逐渐建立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的能力。
通过对自己行为的评价和反思,儿童可以逐渐形成积极的行为习惯和心理特征。
三、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习性学实践3.1 教育实践中的应用习性学理论对于教育实践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教师可以通过奖励和惩罚机制来引导学生的行为,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学习习惯和心理特征。
3.2 家庭环境的影响家庭环境是儿童心理发展中的重要因素,习性学理论指出,家长的行为和言行会对儿童的行为和心理产生重要影响。
儿童心理发展理论习性学的发展理论
儿童心理发展理论习性学的发展理论引言概述:儿童心理发展是心理学中的重要研究领域之一。
随着时间的推移,不同的理论被提出来解释儿童心理发展的过程。
其中,习性学的发展理论是一种重要的心理学理论,它关注儿童在环境中通过习得行为来适应和发展的过程。
本文将详细介绍习性学的发展理论,包括其基本概念、主要观点以及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一、基本概念1.1 习性学的定义习性学是一种心理学理论,强调个体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和反馈来适应和学习新的行为。
它认为儿童的行为是通过习得和塑造来发展的。
1.2 习性学的重要假设习性学的发展理论基于一些重要的假设。
首先,它认为儿童的行为是通过外部刺激和反馈来塑造的。
其次,它假设儿童的行为是逐步习得的,通过反复的试错和反馈来逐渐发展。
1.3 习性学的发展过程习性学的发展过程包括感知、记忆、摹仿和概念形成等阶段。
儿童通过感知环境中的刺激,将其存储在记忆中,并通过摹仿他人的行为来学习新的技能。
随着认知能力的发展,儿童能够形成更复杂的概念。
二、主要观点2.1 刺激与反馈习性学的发展理论认为,儿童的行为是通过外部刺激和反馈来塑造的。
当儿童的行为获得积极的反馈时,他们倾向于重复这种行为,反之亦然。
这种刺激与反馈的循环过程促进了儿童行为的发展和适应。
2.2 习得和塑造习性学的发展理论认为,儿童的行为是通过习得和塑造来发展的。
儿童通过观察和摹仿他人的行为来学习新的技能,并通过反复的试错和反馈来逐渐改进和发展自己的行为。
2.3 认知发展的重要性习性学的发展理论认为,认知发展在儿童心理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随着认知能力的发展,儿童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处理外部刺激,并形成更复杂的概念。
这进一步促进了儿童的学习和适应能力的发展。
三、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3.1 行为塑造习性学的发展理论认为,儿童的行为是通过外部刺激和反馈来塑造的。
这意味着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对儿童的行为发展起着重要的影响。
为了促进儿童的良好行为习惯和发展,我们应该提供积极的刺激和适当的反馈。
儿童心理发展理论习性学的发展理论
儿童心理发展理论习性学的发展理论儿童心理发展是一个复杂而多样化的过程,在过去几十年里,心理学家们提出了许多理论来解释儿童的心理发展。
其中之一就是习性学的发展理论。
本文将详细介绍习性学的发展理论,并探讨其在儿童心理发展领域的应用。
1. 习性学的发展理论概述习性学的发展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约翰·沃森(John Watson)于20世纪初提出的。
该理论认为,儿童的行为是通过学习和习惯形成的,而非遗传因素所决定。
习性学的发展理论强调环境对儿童行为的影响,主张通过适当的教育和培养来引导儿童的行为发展。
2. 习性学的发展理论的关键概念2.1 条件反射习性学的发展理论认为,儿童的行为是通过条件反射形成的。
条件反射是指在特定的刺激下,儿童通过反复的试错和重复学习,形成对刺激的特定反应。
例如,当婴儿听到摇铃声时,他们会逐渐学会将摇铃声与母亲的到来联系起来,从而引起期待和欢跃的反应。
2.2 习惯形成习性学的发展理论认为,通过重复的刺激和反应,儿童会形成习惯。
习惯是指一种在特定情境下自动产生的行为模式。
例如,当儿童在特定时间和地点听到学校铃声时,他们会自动地走向教室,这是他们形成的一种习惯。
2.3 环境刺激习性学的发展理论强调环境对儿童行为的影响。
环境刺激是指儿童在成长过程中接触到的各种外部刺激,如声音、图象、触觉等。
这些刺激会引起儿童的反应,并通过重复的学习和习惯形成来塑造他们的行为。
3. 习性学的发展理论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应用3.1 教育和培养习性学的发展理论认为,通过适当的教育和培养,可以引导儿童形成良好的习惯和行为模式。
教育者和家长可以通过赋予正面的环境刺激和反馈,匡助儿童养成积极向上的行为习惯,如自律、责任感和合作精神等。
3.2 行为矫正和改变习性学的发展理论还可以应用于儿童行为矫正和改变的领域。
当儿童浮现不良习惯或者问题行为时,教育者和家长可以通过提供适当的环境刺激和反馈,匡助儿童建立正确的行为模式。
儿童心理发展理论习性学的发展理论
儿童心理发展理论习性学的发展理论引言概述:儿童心理发展理论习性学是一门研究儿童心理发展的学科,它通过观察、实验和分析,总结出了一系列关于儿童心理发展的理论。
这些理论不仅对儿童的教育和培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也对儿童心理问题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科学依据。
本文将从四个方面详细介绍儿童心理发展理论习性学的发展理论。
一、认知发展理论1.1 传统认知发展理论传统认知发展理论主要由皮亚杰提出,认为儿童的认知发展经历了感知、运动、操作和符号运算等阶段,而且这些阶段是按照一定的顺序发展的。
1.2 社会文化认知发展理论社会文化认知发展理论由维果茨基提出,他认为儿童的认知发展是在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下进行的,儿童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和合作,逐渐掌握和运用各种认知工具。
1.3 知觉-动作认知发展理论知觉-动作认知发展理论强调儿童的认知发展是在不断的感知和动作探索中进行的,儿童通过感知和动作的反馈,逐渐建立和调整自己的认知结构。
二、情感发展理论2.1 爱因斯坦情感发展理论爱因斯坦情感发展理论认为儿童的情感发展经历了依恋、分离焦虑和情感依赖等阶段,儿童的情感发展是在与主要照顾者的互动和体验中形成的。
2.2 社会情感发展理论社会情感发展理论由霍夫曼提出,他认为儿童的情感发展是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形成的,儿童通过感知和理解他人的情感表达,逐渐发展出自己的情感能力。
2.3 自我意识发展理论自我意识发展理论认为儿童的情感发展与自我意识的发展密切相关,儿童通过对自己的认知和评价,逐渐形成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情感调节能力。
三、社会发展理论3.1 社会认知发展理论社会认知发展理论由皮亚杰提出,他认为儿童的社会发展是在认知发展的基础上进行的,儿童通过对自己和他人的认知,逐渐理解和适应社会规范和价值观。
3.2 社会情感发展理论社会情感发展理论认为儿童的社会发展是在情感发展的基础上进行的,儿童通过情感体验和情感交流,逐渐理解和适应社会关系和社会行为规范。
3.3 社会行为发展理论社会行为发展理论强调儿童的社会发展是在行为发展的基础上进行的,儿童通过模仿、观察和参与社会活动,逐渐掌握和运用社会行为技能。
西方心理学的新进展
2.道伊斯智力社会性发展理论的主要内容
(3)社会印记对认知发展的调节作用
社会印记是指某些社会关系与主体作用于物化了 这些社会关系的客体所产生的认知结构之间,存在 着对应关系。
进一步认为,儿童在社会性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所 产生的有关社会关系的知识,会通过社会印记对认 知结构的发展起着调节作用,这种调节作用包括自 我调节的平衡化作用和社会调节的平衡化作用,并 有着积极和消极之分。
(二)道伊斯的智力社会性发展理论
1.道伊斯传略 道伊斯(1935-)是现代发生社会心理学的创始人和日内瓦 皮亚杰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 1984年,道伊斯撰写的专著《智力的社会性发展》,标 志着发生社会心理学的诞生。 道伊斯的研究成果甚丰,至今已发表论文150多篇,出 版专著6本。道伊斯在欧洲心理学界获得了非常高的知名度。 1978年-1981年被推举为欧洲实验学协会主席,1980年获得 巴黎文学与人类科学国家级博士头衔,1989年获赫尔辛基 大学勋章。
2.道伊斯智力社会性发展理论的主要内容
(2)认知发展的主要机制——社会认知冲突 社会调节的平衡化作用是个体认知发展的首要原因,而 社会认知冲突是认知发展的主要机制。 所谓社会认知冲突,就是个体在社会性相互作用过程中, 由于个体之间认知图式的不同而产生的认知不平衡。 首先,社会认知冲突是不平衡的来源,这种不平衡既是 认知的,又是社会性的。 其次,社会认知冲突能促使个体认知活动的增加,从而 促进个体对自身认知结构的调节。 第三,社会认知冲突通过他人的不同认知结构,可以为 新的认知结构的产生提供有关线索。
(二)道伊斯的智力社会性发展理论
2.道伊斯智力社会性发展理论的主要内容 道伊斯的智力社会性发展理论的基本思想(P76) 智力是个体适应环境的能力,是个体在与环境相互 作用的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认为环境包括物理环境和社会环境两部分,个体的 智力发展主要是同社会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个体同社会环境相互作用的社会建构是个体认知结 构变化的首要原因,个体之间的认知不平衡或社会认 知冲突是个体认知发展的主要机制,社会关系的知识 通过社会印记也对认知发展起着一定的调节作用。
心理学研究取向
叶浩生西方心理学在其发展的过程中一直存在着个体主义、非理性主义和客观主义等思想倾向。
由于近些年来我国的心理学在许多方面受到西方心理学的影响,因此,分析这些思想倾向,指出其产生的原因和导致的结果,对于我国心理学的建设也不无裨益。
一、个体主义心理学中的个体主义指的是把人看成是一个孤立存在的个体,在分析意识与行为时,不是从个体所处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历史等社会因素出发,而是从有机体的内部或仅从直接的环境刺激去寻找心理或行为的动因。
这种非社会的个体主义痼疾自近代西方心理学诞生之日起就伴随着心理学的发展,成为西方心理学的一个典型特征。
美国心理学家萨若申(S.Sarason)翻阅了历届美国心理学学会主席的就职演说,发现除了杜威的演说外,所有的演说根本就没有提到社会文化因素对心理学的影响。
通过阅读这些演说,人们几乎无法发现心理学实际存在于一个具体的、特殊的社会中。
所以萨若申一针见血地指出:“我相信从它诞生之日起,美国心理学就是一种典型的个体主义心理学。
”[1]实验心理学的个体主义倾向是显而易见的。
那么社会心理学咙卜实际上,西方的社会心理学在本质上只是一种放大了的个体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所关心的并非宏观的社会历史文化因素对人们心理的影响,而是关注小群体、群体中的人际互动。
它之所以被称为社会心理学,是因为它研究了小群体和群体中的人际关系,换句话说,它研究的是小“社会”。
这种社会心理学并不能称之为真正的社会心理学,因为它在研究群体或群体中的人际关系时,并没有把它们置于特定的文化历史和特定的结构中,忽视了政府、宗教势力、教育制度、政治体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意识形态、风俗习惯等社会历史因素的影响。
所以这种社会心理学只能是一种扩大葶的个体心理学。
西方心理学研究中的个体主义倾向自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创立实验心理学之日起就已经存在了。
在冯特的理论体系中,心理学分成实验心理学和民族心理学两个部分。
在实验心理学中,冯特显然是个体主义的,因为冯特关心的是怎样以实验条件控制内省,找到组成个体意识的心理元素。
对西方心理学发展的几点看法
・论文・ 对西方心理学发展的几点看法¹叶浩生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史研究中心(南京210097)[摘要]本文从以下六个方面分析了当代西方心理学的现状和发展趋势:(1)强调实证性的研究,忽视 心理学的理论建设;(2)重视应用性的研究,轻视基础研究;(3)认知研究席卷整个心理学领域; (4)人本主义的原则深入人心;(5)学派的对立与学派的交融并存;(6)要求实现心理学统一的 呼声逐渐高涨。
关键词 西方心理学,心理学史,发展趋势心理学是一门“引进”的学科,我国的心理学无论在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上都受到西方心理学的影响。
因此,了解西方心理学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对于建设我国的心理学是具有一定意义的。
1重实证研究,轻理论建设实证主义作为西方心理学的方法论之一,一直对西方心理学的研究取向有着重要影响。
尽管实证主义在哲学领域受到科学哲学的历史主义的挑战,许多心理学家也对实证的方法提出怀疑,但在实验心理学领域它的影响却根深蒂固,直到现在仍然支配着西方心理学。
实证主义的经验证实原则曾对实验心理学的塑造起了重要的作用。
实验心理学的缔造者冯特把实证主义的原则与德国的理性主义相结合,使心理学摆脱哲学而独立,建立了区别于传统哲学心理学的“新”心理学,迈出了心理学“自然科学化”的第一步。
自那时起,心理学就开始了以实证研究为取向的发展趋势。
行为主义的创始人华生声称不受任何哲学的影响,但在本质上他是一个极端的实证主义者,为使心理学自然科学化,他不惜丢弃心理学,而改称行为主义。
他之后的行为主义者皆以实证的原则衡量心理学,凡不符合实证原则的皆被拒斥于心理学的大门之外。
但是这些早期的心理学家的一个共同特点是:尽管强调了实证的原则,却并不忽视心理学理论的建设。
他们试图以自己的理论指导实证研究,也尝试以实证研究验证其理论。
在他们那里,实证研究和理论建设不是对立的,而是同步的,是互补的。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新行为主义者赫尔。
赫尔发展了庞大的理论体系,他和他的学生以这一理论为¹本文于1996年12月25日收到。
儿童心理发展理论习性学的发展理论 (2)
儿童心理发展理论习性学的发展理论引言概述:儿童心理发展理论是心理学领域中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其中习性学的发展理论是其中的一部分。
习性学的发展理论关注儿童的行为和心理发展是如何受到环境和学习经验的影响的。
本文将详细介绍习性学的发展理论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重要性和影响。
一、习性学的发展理论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1.1 环境对儿童行为的塑造习性学的发展理论认为,儿童的行为是通过学习和适应环境而形成的。
环境中的刺激和奖励会影响儿童的行为表现,进而影响其心理发展。
1.2 学习经验对认知发展的影响根据习性学的发展理论,儿童通过学习和经验积累来认知世界和解决问题。
学习经验的积累对儿童的认知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3 行为模仿和学习的重要性习性学的发展理论强调了儿童通过模仿和学习他人的行为来获取知识和技能的重要性。
这种学习方式对儿童的心理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二、习性学的发展理论与儿童行为问题的关系2.1 行为问题的成因分析习性学的发展理论可以帮助解释儿童行为问题的成因,例如焦虑、攻击性行为等。
这有助于制定有效的干预措施。
2.2 行为问题的干预方法基于习性学的发展理论,可以通过改变环境刺激和奖励来调节儿童的行为问题,例如通过正向激励和模仿他人的良好行为来帮助儿童改善行为问题。
2.3 行为问题的预防措施习性学的发展理论也提供了预防行为问题的方法,例如建立积极的学习环境和提供正向激励,以帮助儿童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心理健康。
三、习性学的发展理论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3.1 个性化教学的重要性基于习性学的发展理论,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儿童的学习特点和需求,采取个性化的教学方法,以提高学习效果和促进心理发展。
3.2 奖励和惩罚的合理运用习性学的发展理论指导教师在教育实践中合理运用奖励和惩罚,以激励儿童良好行为的表现,同时避免不当的惩罚方式对儿童心理发展的负面影响。
3.3 模仿和学习的引导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儿童模仿和学习他人的良好行为,促进其积极的心理发展和行为表现,培养其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当前西方心理学研究的重点取向
作者: 霍涌泉
作者机构: 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心理学系,710062
出版物刊名: 国外社会科学
页码: 19-24页
主题词: 认知心理学;生理心理学;人文心理学;心理学
摘要:近20年来,西方发达国家的心理学研究又进入了一个新的迅速发展的重要时期。
心理学研究的主流和范式出现了许多重要的变化,特别是当前西方心理学的三大前沿发展取向-认知心理学、生理心理学、人文心理学领导所取得的一系列新的进展成果,已经对世界心理学的发展格局和秩序形成了新的规范及导向,同时也对处于非主流地缘国家的心理学研究范式产生了日益重要的影响与冲击。
2021年国家开放大学电大心理学作业4形考任务答案
2021年国家开放大学电大心理学作业4形考任务答案心理学作业4(第10~第12 章)一、名词解释(每个 2 分,共20 分)1. 人格答: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的统合模式,这个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
通俗地说,人格就是让个人在不同情境中和不同时期都保持一贯的心理品质。
2.气质和性格答:气质指的是人心理活动动力方面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
性格是指个人对现实稳定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上的心理特征。
3.认知风格答:也称认知方式,是指个体在认知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习惯化的信息加工方式。
4.自我概念答:一个人对自己的身体状况、行为特点、人格特征、社会角色、社会关系和思想观念诸多方面的看法和观念的总和。
5.社会刻板印象答:是指人们对某一类人产生的概括而固定的看法。
6.亲社会行为答:是指对他人有益或对社会有积极影响的行为,包括分享、合作、助人、安慰、捐赠等。
7.从众答:是由于真实的或想象的群体压力而导致的行为或行为变化。
也就是说个人在群体压力下,放弃自己的观点,转变为采纳大多数人的看法。
8.心理健康答:世界卫生组织2005年将心理健康定义为“一种良好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个体认识到自己有能力应对正常的生活压力,有能力从事富有成效的工作,并且能够为自己所处的社区作贡献”。
9.适应性障碍和人格障碍答:适应性障碍是一种以情绪障碍为主的主观痛苦体验或情绪紊乱状态,同时伴有适应不良行为或生理功能障碍。
当个体所特有的人格特征持久而显著地偏离正常,并由此引起较严重的痛苦状态或明显影响社交和职业功能时,就是一种人格障碍。
10.心理辅导答:心理辅导主要在学校中进行,由心理辅导者与来访者之间建立一种具有咨询功能的融洽以帮助来访者正确认识自己、接纳自己、克服成长中的障碍、充分发挥个人潜能。
二、简答题(每题 4 分,共44 分)1. 人格有哪些特性?狭义的人格结构主要由哪些成分组成?答:特性: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统一;独特性与共同性的统一;稳定性与可变性的统一;独立性与整体性的统一。
儿童心理发展理论习性学的发展理论
儿童心理发展理论习性学的发展理论
儿童心理发展理论涉及到儿童的认知、情感、社交和道德等方面的发展。
习性学的发展理论又称学习理论,是由心理学家帕维洛夫提出的,他
认为人类的行为和思维是通过经验和环境塑造的。
以下将结合两者,探讨
儿童心理发展理论中的习性学发展理论。
习性学的发展理论中,帕维洛夫提出了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条件反射
两个概念。
他认为,通过刺激和反应的关联,人类会形成一定的行为模式。
儿童心理发展理论中的经典条件反射可以解释儿童在认知和学习中的行为
习惯和学习习惯的发展。
另一个与习性学相关的理论是操作条件反射。
操作条件反射是通过行
为的结果来增加或减少其中一种特定行为的发生频率。
在儿童心理发展中,操作条件反射可以解释儿童的行为和情绪的调节。
例如,当儿童发现通过其中一种行为可以得到积极的结果,他们会倾
向于重复这种行为。
例如,当一个孩子发现通过做家庭作业可以获得表扬
和奖励时,他们就会习惯性地坚持完成作业。
相反,如果其中一种行为导
致负面的结果,儿童可能会减少或停止这种行为。
例如,当孩子的不良行
为导致他们受到责备或惩罚时,他们可能会学会避免这种行为。
习性学发展理论在儿童心理发展理论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它说明了儿
童认知和行为的发展如何受到环境和经验的影响。
通过了解这些理论,家
长和教育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儿童的发展过程,从而为他们提供适当的环境
和经验,促进他们健康、积极的发展。
儿童心理发展理论习性学的发展理论
儿童心理发展理论习性学的发展理论引言概述:儿童心理发展是心理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而习性学是儿童心理发展的一种理论框架。
本文将探讨儿童心理发展理论习性学的发展理论。
习性学是指通过观察和分析儿童的行为习惯、学习方式、认知能力等方面,揭示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
下面将从五个方面详细阐述儿童心理发展理论习性学的发展理论。
一、认知发展1.1 意象思维意象思维是指儿童在思维过程中使用内在的图像和符号来代表外部事物。
儿童在早期阶段主要依赖感觉和感知,通过观察和模仿来建立自己的意象。
随着认知能力的发展,儿童逐渐能够使用更复杂的意象来进行思维活动。
1.2 符号思维符号思维是儿童在认知过程中使用符号和语言来代表事物和概念。
随着语言能力的发展,儿童能够使用语言进行思维活动,通过语言的表达和交流来理解和解决问题。
1.3 抽象思维抽象思维是儿童在认知过程中能够进行抽象概括和推理的能力。
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逐渐能够从具体的事物中提取共同的特征,形成概念和推理能力,进而进行更高层次的思维活动。
二、情感发展2.1 情绪认知情绪认知是指儿童对自己和他人情绪的认知和理解能力。
在儿童心理发展的早期阶段,儿童开始能够辨别和表达自己的情绪,逐渐能够理解他人的情绪,并产生共情的能力。
2.2 情绪调节情绪调节是指儿童能够有效地管理和调控自己的情绪。
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逐渐能够通过自我控制和情绪调节策略来应对不同的情绪和环境,提高情绪适应能力。
2.3 情感发展情感发展是指儿童在情感经历和情感关系中逐渐形成情感认知和情感表达的能力。
儿童通过与父母、同伴和社会环境的互动,逐渐建立起情感联系和情感依恋,形成自己独特的情感发展路径。
三、社会发展3.1 自我概念自我概念是指儿童对自己的认知和评价。
在儿童心理发展的过程中,儿童逐渐形成对自己的身体、能力、性格等方面的认知,并建立起自我价值和自尊心。
3.2 社会认知社会认知是指儿童对社会和他人的认知和理解能力。
《西方心理学的历史与体系》(叶浩生)笔记完整版
《西方心理学的历史与体系》笔记(完整版)叶浩生主编注:全二十章,非网上一般的只有九章内容。
第一章西方心理学的起源与建立§1.1 西方心理学的哲学起源一、古希腊、罗马时期哲学心理学思想(一)古希腊早期哲学心理学思想泰勒士(约前624-前547)认为水是万物的本原。
其思想是古希腊最早唯物主义心理学的开始。
毕达哥拉斯(约前580-前500)区分了身体与灵魂。
把灵魂分为理性(reason)、智慧(wisdom)和情欲(lust)三部分。
只有人的灵魂三者齐备,动物只有后二者而没有理性。
其思想是古希腊唯心主义哲学的开始。
恩培多克勒(约前490-前430)提出“四根说”(土、火、水、空气)。
(二)古希腊繁荣时期哲学心理学思想柏拉图(前427-前347)把人分为三个等级(哲学王、武士和劳动者),又把灵魂分成三个部分(理性、意气和情欲)。
这是西方心理学史上最早的知、情、意的心理现象三分法。
(后来康德明确提出)亚里士多德(前384-前322)《论灵魂》。
认为灵魂和身体是合一的,可通过身体、行为间接了解灵魂。
最早提出演绎法。
(三)古希腊晚期和古罗马时期哲学心理学思想1、怀疑学派(皮浪)2、伊壁鸠鲁学派(伊壁鸠鲁)3、斯多噶学派(芝诺)4、新柏拉图学派(普罗提诺)二、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哲学心理学思想(一)中世纪哲学心理学思想奥古斯丁(354-430)提出内省法。
(二)文艺复兴时期达芬奇(1452-1519)提出影响距离知觉的五种因素:①线条透视、②节目透视、③空气透视、④移动透视、⑤双眼视差。
三、近代哲学心理学思想(一)概述培根(1561-1626)“知识就是力量”,提出唯物主义经验论原则。
首创归纳法。
笛卡儿(1596-1650)虽未正式提出“反射”这一术语,但提出了反射论思想。
在心理学史上被称为反射动作学说的创始人。
描绘了反射活动的模式。
(二)经验主义心理学思想1、英国的联想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霍布士、洛克、贝克莱、休谟、哈特莱、布朗、詹姆斯•穆勒。
当代西方心理学的三种新取向及其比较
当代西方心理学的三种新取向及其比较李存君西方心理学在近二十年里取得了新的研究成果,先后出现了后现代心理学、积极心理学以及进化心理学。
这些新的研究成果在心理学界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受到了心理学界的广泛关注。
现在越来越多的心理学者关注着这些新的研究成果,也开始研究这些成果,在心理学界形成了一股新的风向。
这些心理学者也在这三项新成果的基础上研究出另外的一些研究结果,但是却对心理学领域带来了不小的冲击和影响,也导致了心理学分裂成三种形式。
本论文主要是持有批判和重建的态度来对三种心理学研究结果进行论述,针对三种成果给心理学界带来的影响以及对心理学整合的可能性提出自己的见解。
1.对现代主义心理学的反思与批判1.1后现代心理学的反思与批判自从提出科学心理学理念后,心理学进入新的阶段——现代主义取向。
虽然大家对现代主义取向的看法都有所不同,但是存在一些共同特征,即重视科学的价值,强调科学的方法、信奉经验主义以及个体的中心地位。
格根扮、肖特-伯特等后现代心理学者对此进行了深远地批判与解构:1.1.1反主客二元论现代主义心理学前提是人生活在主客二元的世界中,客观世界始终存在,客观世界通过主体的心理、知识表达出来。
后现代心理学者认为二元世界的划分无法被证实,是现代主义的一个设想,目前没有证据证明正确。
因为“一旦我们开始谈论某个对象,我们就已经进入表征世界。
”客观世界始终在人的领域意识之外,所以二元世界的划分是一个轻率、不靠谱的假设。
1.1.2反实在论实在论的主要思想是一切的事物都有它自己的独特内在,并且是客观的存在的。
在这种实在论的假设前提下,现代主义心理学认为心理就是一种客观实在,是人的内在规定性,揭示它们就是心理学的任务。
而后现代心理学以为心理现象不是单独的实质的心理学的概念,也不是以一种客观的“精神实在”为前提的,所有的心理特征都只是对于话语的一种构建。
心理学不仅仅是是人们对于心灵本质的探讨,更是社会文明一定阶段的的创造或者说发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认知习性学——西方心理学发展的新取向
摘要:认知习性学作为一种新生之物,是指对非人类动物的思维过程、意识、
信念或者理性的进化和比较研究。
本文对认知习性学的概念和研究方法进行辨析,并介绍三种针对认知习性学的态度,最后对社会性游戏方面研究内容进行具体介绍。
关键词:认知习性学;研究方法;态度;社会性游戏
心理学研究正在走向新的综合之路,认知习性学就是这样一种新生之物,有
的说它是认知心理学和习性学的综合研究。
在认知习性学中,人们通过对动物行
为的研究,还能加深人类对自己行为和心理的认识。
一、认知习性学的涵义
认知习性学(Cognitive Ethology)被广泛地定义为对非人类动物的思维过程、意识、信念或者理性的进化和比较研究,该领域的研究依靠各种不同类型的调查
和解释方式进行。
这是一个迅速发展的研究领域,吸引了大量的来自各学科的研
究者的注意。
笔者认为它主要是围绕“动物行为过程中是否有意识”以及“怎样研究
动物意识”来展开的。
二、认知习性学的研究方法
认知习性学中也像习性学一样强调自然主义的观察,因为行为能力是在对自
然选择的压力做出反应的过程中进化的,所以认知习性学家偏好在尽可能接近自
然选择发生时的自然环境的情境下对动物进行观察和实验;因为认知习性学是一
门比较科学,所以认知习性学的研究强调广阔的分类学的比较,且不把关注点放
在有限分类中一些选择的代表上。
此外将动物行为的研究定位于进化和比较的框
架之中,认知习性学家坚持认为动物的现场研究(包括细致的观察和实验研究)
可以为动物认知研究提供信息。
认知习性学并不一定需要将动物的行为研究带入
实验室中进行研究,以让人信服(此处是说明不是只有实验研究才是科学的,现
场研究也是有效地)。
因此,与认知习性学家相对比而言,认知心理学家主要致力于实验设置的相
关主题的研究,并不强调动物认知的进化或比较方面。
当认知心理学家的确采用
了跨种系比较,他们主要感兴趣的是以普遍潜在机制的形式来解释不同的行为模式;习性学家,和其他生物学家一样,通常更关注生物体已寻找到的对共同问题
的解决方式的多样性。
三、认知习性学作为一门科学面临的三种态度
对于认知习性学而言,主要问题是以数据收集的方法、分析、描述、解释和
对动物行为的解释为中心。
因为认知习性学论述动物思维和心理状态,所以对其
研究的可能性有不同的看法,争论认知习性学是否是一门科学,甚至是否可能是
一门科学。
这三种不同态度分别为否认论、怀疑论、支持论。
笔者认为,三种对
认知习性学的态度差异部分是由于所认同的科学研究方法不同造成的。
否认论者否认认知行为学的任何成功的可能性。
他们挑选最困难最少接触的现象
进行研究,然后得出结论我们关于这个主题只能得到非常少量的具体信息,并且
也不可能在其他方面做的更好。
他们否认认知解释、认知假设。
提倡实验室研究。
怀疑论者很难分类,他们比否定论者稍微开放点,而且他们之间的观点差异
非常大。
他们承认认知习性学的部分成功,对未来持一定乐观态度。
很多怀疑论
者热衷于神经学,认为懂得神经系统后会使认知习性学显得多余(Griffin,1992年,也对神经学很感兴趣,但他不担心神经生物学会导致认知习性学的消失)。
他们有时也把困难和可能性混为一谈,但是当发现有价值的东西时就会停止怀疑,他们对民俗心理学、神论学、轶事和认知解释的态度也不是绝对的拒绝。
支持者对于动物认知和认知习性学调查持开放的观点。
他们认为在这方面的
研究已经取得了一些成功,认知行为学的研究取向给我们提供了一些新的有趣的
数据。
他们肯定田野研究以及对比较习性学和进化论的依赖对认知习性学做出的
贡献。
支持者们也接受民俗心理学,用它做一些保守的研究。
他们还接受运用认
知学解释建立一个系统的解释性框架,并且认为轶事和拟人化理论有可取之处。
虽然支持者们承认Griffin对于实验研究没有做出具体详细建议,但这并不能阻止
他们寻求像 Griffin的严格经验法一样的可行的方法。
支持者是批判性的,但他们
也是耐心的,他们不想过早的毁灭这一研究领域。
Griffin认为我们可以通过认真
学习沟通和其他行为模式来探悉动物的想法。
四、认知习性学的研究内容——社会性游戏方面
社会性游戏是认知研究的热点问题,并且对否定论、怀疑论者和支持者都构
成挑战,游戏比其他研究领域更能提供动物思维的证据。
当动物们在游戏时,他
们主要运用动作模式,这些模式也用于捕食行为、反捕食行为和求偶行为中。
这样,人们也质疑社会性游戏行为如果不用认知词汇是不能被研究的。
例如,如果
你很少被告知Jethro和Henrietta在做一些动作且这些动作描述得很客观,你不
会知道他们正在玩游戏,也不知道他们玩的很高兴;因为你不知道那些事情主要
由一些也用于其他活动中的动作模式组成。
个体需要能够和潜在的游戏伙伴交流,那些伙伴是它不准备统治的、吃的、与他们交配的。
甚至,他打算与他们玩游戏。
对参与社会性游戏的动物的行为观察显示,他们希望并且相信只要他们清晰地用
某种信号来交流表达他们的游戏意愿,他们对谁会对他们的意图有反应的想法会
被别的个体认识到。
在此观点看来,游戏被看做一项合作事业。
五、结语
总而言之,认知习性学作为一个新研究领域前景还是比较乐观的,我们应该
有耐心待其成长。
对于那些否定者的哲学家们,习性学家需要更明确的让他们知
道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将做什么,以及怎样进行研究,尽管哲学家们不能
提出方案,但是也可以适当采纳他们对实验设计的现实建议,这同时也能够让哲
学家们了解认知习性学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此外,现场研究的方法是可取的,要
正确看待民俗心理学和神经科学以及其他资料对认知习性学的作用。
认知习性学
家还需要不断给这一领域带来有挑战性的问题并攻克他们。
参考文献:
[1]Bekoff, Marc (1995) Cognitive Ethology and the Explanation of Nonhuman Animal Behavior. Comparative Approaches to Cognitive Science. J.A. Meyer and H. L. Roitblat, eds 119-150.
[2]苟增强,崔健. 习性学的发展理论综述[J]. 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8,(1).
[3] 王彦,苏彦捷. 迷宫与动物行为研究[J]. 心理学动态,2001,(3).
[4]马国芳,随晓杰. 现代行为生物学的奠基人──劳伦兹[J]. 生物学教学,1999,(1).
[5] 龚芸. 论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J].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7,(2).
[6] 认知心理学(2) 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J]. 中国临床康复,2005,(36).
[7] 高申春. 评侵犯行为的习性学理论[J]. 心理学探新,1999,(3).
[8]张新立. 西方儿童追逐打闹游戏研究的发展和趋势[J]. 心理科学,2006,(2).
[9] 韩晓东. 现实中的个人与游戏——对人类游戏本质属性逻辑起点的审视[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3,(4).
[10] 张义飞. 从动物的嬉戏到人类的休闲——体育休闲娱乐足迹的人类学探析[J]. 体育文化导刊,2006,(8).
作者简介:肖丽君,1986年生,女,湖南衡阳人,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09级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专业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社会化与个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