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三年级科学下册第四单元教案分析(教科版)_1
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第四单元《-磁铁》教案
第四单元磁铁1、我们知道的磁铁【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磁铁有各种各样的形状。
2、磁铁具有一些特殊的性质,被广泛地应用在许多方面。
过程与方法1、描述和交流自己知道的有关磁铁的知识。
2、观察磁铁形状,根据形状给磁铁取名。
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了解磁铁的用途,体会科学技术给人们带来的好处.2、乐于表达和交流。
3、激发探究兴趣。
【教学重点】交流、整理关于磁铁的知识。
【教学难点】知道磁铁具有一些特殊的性质,被广泛应用于许多方面。
【教学准备】各种各样的磁铁、塑料小车、课件等。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宝刀传说。
(课件图片出示)古代的侠客不光武功高强,而且常常有好的兵器。
随着冶炼技术的发展,从青铜兵器到铁制兵器,越来越结实,但是也有了一类特殊的兵器。
就一把普通式样的刀,看上去没什么特别的,却说是“宝刀”。
原来,其他的兵器不敢轻易靠上它,一靠上它兵器就会被它吸住,力气小的人往往会让兵器脱手。
撒暗器的也不管用,那些铁制的暗器还没伤到人,只要用宝刀在面前挥舞几圈,暗器就被它全部吸住了.难怪被侠客们称为“宝刀"!你知道其中的秘密吗?2、听完了宝刀的传说,我想小朋友们的心里一定出现了一个大大的问号吧?呵呵!不着急,再看看老师的遥控小车吧!3、演示遥控小车:把一块磁铁用纸包上放在塑料小车上,把一根条形磁铁包装成指挥棒状,手拿“指挥棒"靠近小车,吸引或排斥着小车前进和倒退.小车怎么会听我的指挥?4、怪事还真多,你能猜猜其中的奥秘吗?学生猜测、交流、讨论。
二、我们对磁铁的了解:1、在我们周围,很多物体上也都使用了磁铁。
我们知道磁铁的哪些事情,是怎么知道的?2、请以小组为单位,在记录纸(我们知道的磁铁)上画出或者写出对磁铁的了解吧!再想想怎样把小组知道的有关磁铁的事情介绍给全班小朋友。
一会儿我们开个小小交流会,比一比哪个小组知道的多,介绍的好。
3、小小交流会:我们知道的磁铁。
(1)、全班交流,教师根据学生汇报以“磁铁”为中心用网状图形式记录在黑板上。
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含反思)
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第一单元1.仰望天空【教学目标】1.了解太阳和月球的基本知识。
2.简单比较太阳和月球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3.经历模拟实验,培养细致、认真的观察记录能力,学会运用思辨的方法获得科学概念。
【教学重难点】1.简单比较太阳和月球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2.经历模拟实验,培养细致、认真的观察记录能力。
【教学准备】观察圆筒、大小不同的圆纸片、教学课件等。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聚焦问题。
教师导入:我们白天能看到耀眼的太阳,晚上可以看到明亮的月亮。
关于太阳和月球,你们知道什么?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二、学单导学,自主探究。
1.分享我们知道的关于太阳的知识。
(1)学生交流后汇报,教师板书。
(2)教师出示课件,展示太阳和月球的图片与相关资料。
(3)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得到太阳和月球的感性特征:①太阳、月球都很大,是球体。
②太阳和月球都离地球很远。
③太阳的温度很高。
④用涂黑的玻璃片观察太阳表面有黑斑。
⑤月球会发“光”。
⑥月球表面有明暗区域。
2.简单比较太阳和月球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1)教师提问:同学归纳了月球和太阳的特征,那么你们再来比较一下月球和太阳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2)学生汇报结果,教师引导学生用维恩图的形式记下我们观察比较的结果。
3.比较太阳和月球的大小。
(1)教师指导学生仿照课本P44展开模拟实验。
(2)实验中,教师明确实验需要注意的问题:在什么情况下,太阳和月亮一样大?在什么情况下,太阳和月亮大小相差很大?(3)学生开展模拟实验,记录现象并汇报结论。
(4)教师引导学生继续在维恩图中添加我们的比较。
三、深入研讨,建构认识。
1.总结太阳和月球的相同和不同。
(1)教师指名学生:通过我们的初步比较,你知道太阳和月球有哪些相同和不同?(2)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补充总结。
2.补充分享关于太阳和月球的更多知识。
(1)教师提问:关于太阳和月球,你们还想知道什么?(2)教师根据学生的意见,适当补充分享更多关于太阳和月球的知识。
小学科学做一个指南针教案电子版
小学科学做一个指南针教案电子版全文共5篇示例,供读者参考小学科学做一个指南针教案电子版1《做一个指南针》是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内容。
教材按照实践学习的顺序分成三个步骤:第一步是做磁针,通过用磁铁摩擦的方法使钢针变成磁针,用已有的知识判别磁针的南北极。
第二步是安装磁针,想办法使磁针能在水平方向上自由转动,从而能指示南北方向。
第三步是展示和交流制作好的指南针。
通过制作指南针的活动,能够满足学生动手制作的愿望,培养他们动手制作的能力和创造意识。
[学情分析]对于指南针,学生在生活中知道也了解一些,但是没有具体的接触过指南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学生对指南针也加深了一些了解。
本课是在上节课的基础上让学生做一个指南针,是一个动手操作课。
在这节课中对三年级的孩子来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学生享受到成功的快乐是关键。
因此,在教学时,应充分考虑三年级孩子动手实践相对较差这一实际,适当降低操作难度,通过教师演示,作品呈现等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
不要过于追求方法的多样性,而应把课堂的立足点放在“学生自制的指南针能准确地指示方向”上,从而引导学生在享受到成功的快乐的基础上进行主动创新,探索制作方法的多样性。
[设计理念]基于对教材和学生学习情况的分析,本节课的设计理念为:1、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
小组合作学习是学生在学习科学过程中的主要学习方式。
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培养小组合作的能力是至关重要的,对以后科学的学习尤为重要。
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要求,在教学中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方式,优势互补,共同提高,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与人交往、合作的意识。
2、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
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
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
3、动手操作的能力。
三年级学生的动手能力较差,因此在学习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科学课动手操作性强,因此要注重对学生动手能力的提高。
[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钢针经过磁铁摩擦后可以变成磁针。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蚕变了新模样》教案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蚕变了新模样》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生物的多样性》中的第6课《蚕变了新模样》。
本课主要围绕家蚕的变态发育过程展开,详细内容涉及蚕的孵化、幼虫、蛹、成虫四个阶段的形态变化及生活习性。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家蚕的变态发育过程,认识各个阶段的形态特点。
2. 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增强学生对生物多样性的认识和热爱,激发他们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家蚕的变态发育过程及其特点。
难点:理解家蚕各个发育阶段之间的关系和变态发育的原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蚕的发育过程图片、实物模型、显微镜、实验器材等。
2. 学具:观察盒、放大镜、记录本、画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蚕的发育过程图片,引发学生兴趣,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图片上的小动物是什么吗?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2. 实践情景引入:分发家蚕实物模型,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各个阶段的形态特点。
3. 新知讲解:a. 讲解家蚕的变态发育过程,引导学生认识各个阶段的特点。
b. 结合显微镜观察家蚕的幼虫、蛹、成虫的形态结构,让学生深入了解其发育过程。
4. 例题讲解:通过展示家蚕发育过程的典型题目,引导学生掌握解题方法。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答相关问题,巩固所学。
六、板书设计1. 家蚕的变态发育过程:a. 卵b. 幼虫c. 蛹d. 成虫2. 各个阶段的形态特点及关系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描述家蚕的变态发育过程。
b. 为什么家蚕会经历变态发育?c. 请列举三个保护生态环境的措施。
2. 答案:a. 家蚕的变态发育过程:卵→幼虫→蛹→成虫。
b. 家蚕经历变态发育是为了适应不同的生活环境和食物来源。
c. 保护生态环境的措施:植树造林、节约用水、减少污染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让学生对家蚕的变态发育过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蚕变了新模样》教案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蚕变了新模样》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第四单元《动物的一生》中的第6课《蚕变了新模样》。
本课主要学习了家蚕的变态发育过程,包括卵、幼虫、蛹、成虫四个阶段,并深入了解蚕在不同阶段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特点。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家蚕的变态发育过程,掌握蚕在不同阶段的特征。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践、交流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合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关爱动物、珍惜生命的情感,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家蚕的变态发育过程及其特点。
难点:理解家蚕变态发育过程中形态结构和生理变化的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蚕的发育过程图片、蚕茧、放大镜等。
2. 学具:观察记录表、彩笔等。
五、教学过程1. 情境引入:通过展示蚕的发育过程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蚕的变化,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观察蚕的发育过程图片,填写观察记录表,了解家蚕的变态发育过程。
3. 交流分享:学生分组交流观察结果,讨论家蚕在不同阶段的特征。
4. 例题讲解:教师通过讲解典型例题,引导学生掌握家蚕变态发育的知识点。
5. 随堂练习:学生完成随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6. 实践活动:学生动手制作蚕茧,加深对蚕发育过程的理解。
六、板书设计1. 家蚕的变态发育过程卵→幼虫→蛹→成虫2. 各阶段的特征卵:小,圆形,黄色幼虫:白色,有许多脚,吃桑叶蛹:不食不动,外形像蝴蝶成虫:翅膀,繁殖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描述家蚕的变态发育过程,并说明各个阶段的特征。
2. 答案要点:(1)家蚕的变态发育过程:卵→幼虫→蛹→成虫。
(2)各阶段特征:卵:小,圆形,黄色。
幼虫:白色,有许多脚,吃桑叶。
蛹:不食不动,外形像蝴蝶。
成虫:翅膀,繁殖。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实践、交流等多种方式,使学生掌握了家蚕的变态发育知识。
在今后的教学中,要继续关注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全册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全册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的主题涉及植物与动物的生长变化,这是科学与自然领域的基础知识。
内容涉及生物的基本生命过程,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是相对抽象的概念。
因此,教学内容需要通过具体的实验观察、生动的图像和实例来具体化,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学生情况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具有好奇心强、动手能力强、思维方式逐渐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特点。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考虑到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采用符合其思维特点的教学方法。
教学策略设计:
1.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有趣的情境,如小植物的生长日记、动物成长比赛等,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能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和理解植物与动物的生长变化。
2. 实验观察法:利用实验材料,如豆芽的生长、小鱼的心跳观察等,让学生直观地观察生物生长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3. 小组合作学习:分组讨论和实验,鼓励学生之间相互交流想法,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4. 引导发现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和发现生物生长的规律,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
5. 多样化评价:综合运用自评、互评、师评等多种评价方式,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能力发展,不仅仅局限于知识的掌握。
教学实施注意事项:
1. 确保安全:在进行实验操作时,要确保学生的人身安全,使
用安全的实验材料,并教授正确的实验操作方法。
2. 引导学生思考:在实验和观察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鼓励他们提出问题并尝试解答。
3. 个别化教学:关注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提供适合他们水平
的指导和支持。
2024年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
2024年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 第五章《植物的一生》:详细学习种子的结构、种子发芽过程、植物的生长与发育。
2. 第六章《动物的适应》:探讨动物如何适应生活环境,包括动物的运动、食物、防御等方面。
3. 第七章《天气与气候》:学习天气现象、天气预报、气候类型及其特点。
4. 第八章《电与磁》:了解电与磁的基本概念、简单电路、磁铁的性质及其应用。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掌握植物生长过程、动物适应特点、天气与气候知识以及电与磁的基本原理。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思考、合作等能力,学会用科学的方法解决问题。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关爱生物、保护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植物的生长过程、动物适应性的具体表现、天气与气候的区分、电与磁现象的理解。
2. 教学重点:种子发芽实验、动物适应性的观察、天气预报的制作、简单电路的搭建。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植物种子、动物模型、天气符号卡片、磁铁、导线、电池等。
2. 学具:放大镜、观察盒、画图工具、实验记录表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观察身边的植物、动物、天气现象,引出教学内容。
2. 例题讲解:结合教材内容,讲解植物生长过程、动物适应性、天气与气候、电与磁现象等。
3. 随堂练习:分组讨论,进行种子发芽实验、观察动物适应性行为、制作天气预报、搭建简单电路等。
六、板书设计1. 植物的一生:种子结构、发芽过程、生长与发育。
2. 动物的适应:运动、食物、防御。
3. 天气与气候:天气现象、天气预报、气候类型。
4. 电与磁:电的基本概念、简单电路、磁铁性质。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观察身边的植物,描述其生长过程。
(2)举例说明动物如何适应生活环境。
(3)制作一份天气预报,并解释其原理。
(4)利用导线、电池、磁铁制作一个简单电路。
2. 答案:(1)植物生长过程:种子发芽、幼苗生长、成熟植物。
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案-《蚕变了模样》教案教科版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蚕的生命周期。蚕是经历了卵、幼虫、蛹、成虫四个阶段的完全变态发育昆虫。这个过程对我们理解生物的多样性和生命周期具有重要意义。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通过观察蚕的实际生长过程视频,了解蚕在不同阶段的特征和变化。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蚕的变态发育过程和观察、记录方法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实物展示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此外,在小组讨论环节,学生们围绕蚕的生命周期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他们提出了很多有趣的观点,这让我感到很欣慰。但同时,我也发现部分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参与度不高,可能是因为他们对这个话题不够熟悉或者缺乏自信。为此,我计划在以后的课堂中,多设置一些开放性的问题,鼓励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讨论中来,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自信心。
(2)蚕的变态发育过程:了解蚕由卵孵化成幼虫,经过蜕皮、吐丝结茧、化蛹、最后成虫羽化的过程。
(3)观察与记录方法:学会使用观察、比较、描述等方法,对蚕的生长过程进行记录。
举例:重点讲解蚕的幼虫期蜕皮现象,强调蜕皮是蚕生长的必要过程,以及吐丝结茧、化蛹等关键环节。
2.教学难点
(1)蚕的变态发育过程的理解:学生需要理解蚕从卵到成虫的变态发育过程,包括内部结构和外部形态的变化。
在总结回顾环节,我强调了对蚕生命周期和观察、记录方法的掌握,希望学生们能够将这些知识点运用到日常生活中。然而,我也意识到,仅仅依靠课堂上的讲解和实践活动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在课后布置一些相关的作业和任务,让学生们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案-《蚕变了模样》教案教科版
一、教学内容
《蚕变了模样》选自三年级科学下册教科版第四单元《生物的一生》第7课。教学内容主要包括:1.了解蚕的生命周期,认识蚕在不同生长阶段的特征和变化;2.观察并记录蚕的生长过程,学会使用观察、比较、描述的方法;3.掌握蚕的生长周期,了解蚕的变态发育过程,包括卵、幼虫、蛹、成虫四个阶段;4.培养学生热爱生命、关爱动物的情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对蚕的生长过程有一个全面的认识,提高学生的观察和描述能力。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4.7.做一个指南针》word教案(4)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案第四单元磁铁做一个指南针一、教材分析:《做一个指南针》属于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的“物质世界”“磁现象”中的范畴。
本课安排了制作指南针的活动,通过这项活动,能够满足学生动手制作的愿望,培养他们动手制作的能力和创造意识。
本课按照实践学习活动的顺序分成了三个步骤。
第一步是做磁针,通过用磁铁摩擦的方法使钢针变成磁针,用已有的知识判别磁针的南北极。
第二步是安装磁针,想办法使磁针能在水平方向上自由转动,从而能指示南北方向。
安装磁针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
第三步是展示和交流制作好的指南针,给予学生积极的评价。
二、教学建议:指导学生做指南针,不要采取带学徒式的方法,不要仿产品型指南针制作,而是放手让学生自已设计。
制作不求形似而以神似为主,即以能指南北方向为标准,形状上鼓励创新,达到“神似形不似”的境界。
教科书中和教师用书参考资料中介绍了多种制作方法,可用作指导的参考。
指导学生制作还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做磁针的钢针一般用大号的缝衣针。
使用前要先处理针尖,用钳子折去针尖并磨一磨,使针尖粗钝一些,保证学生制作时的安全。
一个班的学生制作后,对钢针进行敲打去磁处理,敲打时钢针最好顺着东西方向摆放。
去磁后的钢针才好用在下一个班的教学中。
如果容易找到毛线针更好,它本身就没有尖锐的针尖,比大号缝衣针短、粗,磁化后效果更好(教科书中自制指南针插图中的钢针就是用的毛线针)。
(2)制作方法很多,本节课还是制作水浮式和悬挂式指南针为主,操作比较方便实际。
(3) 在制作水浮式指南针时,装水的容器要大一些,指南针放在水中央。
因为水的表面张力的作用,承载磁针的吹塑纸片离容器边近了容易吸靠在边上,那样,指南针就转不动也不能指南北了。
三、教学过程:。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4课 蚕变了新模样》教案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4课蚕变了新模样》教案一、教学分析:本课是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的第4课,主要介绍蚕蛹这一蚕的生命形态,通过观察和比较蚕蛹与幼虫的相同与不同,让学生了解蚕蛹是蚕的另一种生命形态,并能用画图的方法记录蚕蛹的外部形态特征。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培养科学观察、比较和记录的能力,同时了解蚕丝与人类的关系,理解人类生活依赖自然的重要性。
二、教学目标:1. 科学概念目标:a. 理解蚕蛹是蚕生长发育的一个重要阶段,是蚕的另一种生命形态。
b. 理解蚕蛹是由蚕的幼虫发育来的,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但身体外部特征与幼虫区别很大。
2. 科学探究目标:a. 能够通过观察获得的信息推测蚕茧中有蛹,及蚕蛹身体可能发生的变化。
b. 能用比较的方法研究蚕蛹与幼虫的相同与不同,进一步认识两者的关系。
3. 科学态度目标:a. 能够坚持观察并记录蚕吐丝结茧的过程。
b. 能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蚕的生长变化保持着探究兴趣。
4.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a. 能通过蚕丝与人类的关系,理解人类的生活依赖自然,并可以通过技术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改善自己的生活。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能用画图的方法记录蚕蛹的外部形态特征。
教学难点:比较研究蚕蛹与幼虫的相同与不同。
四、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过蚕的生长发育过程,对蚕的基本知识有一定了解。
他们具备一定的观察和记录能力,但在比较研究方面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五、教学方法:本课采用情景教学法和探究式学习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通过情境创设和问题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比较研究。
六、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 准备课件和教具,包括蚕蛹和幼虫的图片、蚕茧、画纸、彩色笔等。
2. 准备相关的教学素材和实验材料。
学生准备:1. 带来纸和笔,用于记录观察结果。
2. 具备基本的观察和记录能力。
七、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展示蚕蛹和幼虫的图片,激发学生对蚕蛹的兴趣和好奇心。
湘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第四单元《第1课种子萌发》第一课时教案
湘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第四单元《第1课种子萌发》第一课时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种子萌发的必要条件。
2.理解种子发芽的过程。
3.掌握观察法探究种子发芽的方法和步骤。
4.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团队协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1.种子萌发的必要条件。
2.种子发芽的过程。
三、教学难点1.如何用观察法探究种子发芽。
2.如何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
四、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1)出示图片,让学生猜想图片上的物体,引导学生思考。
2)出示种子,并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种子与图片上的物体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2.学习环节1)谈论种子的重要作用当问及种子的作用时,很多人第一时间会想到它是植物繁殖的一种方式,但实际上种子的作用远不止于此。
通过观察种子,可以发现它是由若干部分构成的。
其中最重要的部分是种皮和胚芽。
种皮的作用是保护种子,防止它在运输或储存过程中受到损害。
胚芽则是种子最关键的组成部分,它具备萌发的潜力,能够生长出新的植物。
种子的萌发是植物生长过程的开始,它需要一些特定的条件才能开始,如正确的温度和湿度等。
2)讲解种子萌发的必要条件种子萌发的必要条件主要包括水分、温度和氧气。
种子的存活并不取决于地下土层的氧气含量,而是取决于种子与土壤中的空气的交换。
在种子进入土壤之前,它们通常处于休眠状态。
种子吸收了水分后,可以激活发芽的生理机制。
温度也是种子发芽的重要因素,它影响着种子的生长速度和影响。
在温度适宜的情况下,种子最容易萌发。
氧气是种子发芽所需的第三个必要条件。
所有的植物种子都需要氧气来进行呼吸,种子的呼吸作用会使种子内部的能量和水分得到释放,从而激活发芽过程。
3)探究种子发芽的过程及实验让学生小组合作进行实验,探究种子发芽的过程。
将学生分为三组。
第一组观察种子在水的情况下的变化,第二组观察种子在温度适宜的情况下的变化,第三组观察种子缺少氧气时的变化。
每组同学需注意观察种子的时间和变化,记录在自己的笔记本上。
在实验过程中,教师要及时给予学生帮助和指导。
2024年三年级科学下册新教科版全册全部教案24课时
2024年三年级科学下册新教科版全册全部教案24课时一、教学内容1. 第1章《春天的发现》:第1节《春天的变化》、第2节《春天的植物》。
2. 第2章《水》:第1节《水的性质》、第2节《水的循环》、第3节《水资源》。
3. 第3章《磁铁》:第1节《磁铁的性质》、第2节《磁铁的应用》、第3节《磁悬浮列车》。
4. 第4章《植物的生长》:第1节《种子发芽》、第2节《植物的生长环境》、第3节《植物的生长规律》。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春天的变化,认识春天的植物,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 使学生了解水的性质、循环和重要性,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3. 让学生掌握磁铁的性质和应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4. 让学生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水的循环、磁铁的性质、植物的生长规律。
2. 教学重点:春天的变化、水的性质、磁铁的应用、种子发芽。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实物、模型、挂图、实验器材等。
2. 学具:记录本、画笔、剪刀、胶水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观察校园里的春天变化,引导学生关注春天的特点。
2. 例题讲解:结合教材内容,讲解春天的变化、水的性质、磁铁的应用等知识点。
3. 随堂练习:针对每个知识点,设计相应的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观察到的春天变化、水的性质等,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5. 实验操作:进行水的循环、磁铁的性质等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提高实践能力。
六、板书设计1. 春天的变化、植物2. 水的性质、循环、水资源3. 磁铁的性质、应用4. 植物的生长过程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观察身边的春天变化,画一幅春天的画。
(2)列举出水的三种性质,并举例说明。
(3)简述磁铁的性质,并举例说明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4)描述种子发芽的过程。
2. 答案:(1)略。
(2)水的三种性质:无色、无味、透明;冰融化成水;水可以导电。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4.6指南针 教案
指南针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六节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磁力大小会变化吗》的基础上教学的。
本课有两个活动,活动之一是让学生了解指南针的发展历程,活动之二是学习用指南针测定方向。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学生已初步掌握了磁铁的基本性质,但生活中人们是怎样利用磁铁的性质为人们服务的,学生还会产生许多问题。
本课利用生活中人们常用的多种辨别方向的方法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明确指南针是准确测量方位的仪器,它是根据磁铁能指南北的性质制成的。
从而进一步了解指南针的历史、使用及制作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从中获得探究的乐趣,体验成功的快乐。
学情分析指南针在学生生活中并不常见,学生对它的了解主要是通过书本、电视等渠道间接获取的。
从和学生的谈话中发现,学生都知道指南针,也已经在数学中学习了简单的位置关系,但是,怎样操作指南针,在现实生活中该如何使用指南针确定方向?是学生不知道却很想了解的内容,这正是一个很好的科学教育契机。
因此,我的教学设计侧重于学习指南针的使用。
设计以学生原有基础为切入点,尽量多给学生时间进行观察、操作、思考、交流;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自行探究指南针的使用方法,学会用指南针来确定方向。
我们认为,只有亲历探究的过程,学生对所学的内容及过程才会记得牢,记得久,真正产生深远的影响。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指南针是利用磁铁能指南北的性质制成的指示方向的仪器。
过程与方法用指南针确定方向。
情感态度价值观1、感受科学技术是不断发展的,科学技术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
2、了解指南针发展的历史,增强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了解指南针的用途,知道指南针的历史,学会正确使用指南针,利用指南针确定方向。
教学难点利用指南针确定方向,认识东、南、西、北、东北、东南、西南、西北等八个方向。
教学方法演示法、实验法、讲授法教学准备为小组准备:指南针。
教师准备:有关指南针历史的影像资料(课件),不同样式的指南针等。
教学过程一、情景引入:一艘大船在东海航行,海上一片令人心旷神怡的景象,突然天空变得阴暗起来眼看一场大雨要来临,怎么办?必须马上回到港口才会比较安全。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第四单元《磁极的相互作用》教学案例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第四单元4 磁极的相互作用【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磁铁能指南北方向。
指南的磁极叫南极,用“S”表示;指北的磁极叫北极,用“N”表示。
2.磁铁的同极相互排斥,异极相互吸引。
有计划地做实验,分类整理实验证据找出规律。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有计划、有步骤实行实验的严谨态度。
2.明白认真填写实验报告是实验过程中不可缺少的步骤。
3.感受科学技术与社会生活的关系。
【教学重点】能有计划地做实验,分类整理实验证据找出规律。
【教学难点】知道磁铁能指南北方向,指南的磁极叫南极,用“S”表示;指北的磁极叫北极,用“N”表示。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磁悬浮模型为小组准备:两块有标识条形磁铁磁铁,一块无标识的磁铁,10厘米×10厘米泡沫塑料片,小塑料盆、自来水、其他形状的没有标识的磁铁。
【教学过程】一、激发引入(一)你们理解磁铁?什么地方使用了磁铁?磁铁有几个极?(二)对的,磁铁都有两个极,你们想过磁铁的两个磁极还有什么不同吗?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继续研究吧!二、研究磁极与方向(一)研究之前,老师想考考小朋友们:谁能准确指出我们教室的东、南、西、北方?老师用“东、南、西、北”四个字分别贴在教室四个方向的墙壁上。
(二)我们研究磁铁,老师怎么忽然让我们认方向了啊?同学们心里一定非常纳闷吧?不着急,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了一个实验,出示一块磁铁,然后把一块条形磁铁一块塑料泡沫上,轻轻翻入盛有水的小水盆上,使它能在水平方向自由转动。
(注意让悬挂的磁铁远离铁制物体。
)(三)请同学们注意了,仔细观察磁铁静止下来的位置吧,发现了什么?(一端指南,一端指北)(四)我们再让它转动一下。
注意观察磁铁静止下来的位置,变化了吗?(五)小朋友们一定很想自己动手做一做吧?在做实验之前老师提出几个要求: 1.小组同学要相互合作完成实验;2.要把磁铁放在泡沫塑料片的中间,并轻轻地放到盛水的塑料盆中;3.轻轻转动塑料片,待到塑料片不再转动后观察磁铁两端指向的方向;4.反复多做几次实验;5.填写好实验记录表。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植物的生长变化1、植物新生命的开始【教学目标】:科学概念:不同植物的种子,它们的形状、大小、颜色等外部特征各不相同;种子有自己特殊的结构,在适宜的条件下可以萌发生长成一株植物。
过程与方法:用感官和放大镜观察种子的外部形态特征;根据植物生长的已有知识,预测植物种子的内部结构。
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发关注植物生长变化的兴趣。
【教学重点】:引领学生产生问题并积极思考,能用适宜的方式将自己的认识清楚地表达出来,并能想办法证明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
【教学难点】:观察各种植物的种子。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猫给小猫哺乳的图片、鸡妈妈带小鸡吃食的图片、向日葵小苗的图片、各种植物的种子(向日葵、花生、四季豆、南瓜、小麦、玉米、绿豆等)、白纸、放大镜。
(学生准备)各种植物的种子、白纸、放大镜。
【教学过程】:一、听听说说1、师:小猫是谁生下来的?小鸡是怎么来的呢?向日葵小苗又是从哪里来的呢?2、生:思考后,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3、师:(出示图片)验证学生说出的答案。
4、师:植物的一生都要经历出生、成长、繁殖、衰老直至死亡的过程,它的一生发生了哪些变化呢?二、想想画画1、师:用图画和文字将植物一生的生长变化过程画下来和写下来。
2、生:在P2页“我知道的植物生长过程”的画板里画图。
3、师:展示学生画的作品。
4、师:指名学生说说自己画的作品的意义。
5、师:有些植物可以用根、茎、叶繁殖后代,但是,我们熟悉的绿色开花植物几乎都是从种子开始它们新的生命的。
三、观察种子1、师:每个人把自己带来的白纸放到桌面上,将带来的植物的种子放到白纸上,观察植物的种子,边观察边记录。
可以借助放大镜观察。
2、师:观察植物的种子,你准备观察种子的什么?3、生:说说自己的想法?4、师:你们说对了,我们观察植物的种子,要观察种子的形状、大小、颜色等。
5、生:观察植物的种子。
6、师:通过观察植物的种子,你发现了什么?7、生:汇报自己的发现。
(师:关注学生的汇报)8、师:不同植物的种子,从外观来看,它们的形状不一样、大小不一样、颜色不一样、种皮不一样等。
新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教案(全册)(1-22)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教案第一1.运动和位置【教材简析】《运动和位置》是三年级下册《物体的运动》单元的起始课。
为落实“物体有静止和运动两种状态”及“用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方向和距离来描述运动物体在某一时刻的位置”两个科学概念,课文安排了两个活动,第一个是学生通过观察与讨论学会利用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是否发生了位置变化,判断物体是静止还是运动。
第二个是借助方向盘和软尺,学习采用“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方向和距离”这样的方法来描述物体在某个时刻的位置。
聚焦板块通过观察一张小女孩喂鱼的图片,引出研究当我们站在地面观察物体时,怎样判断物体运动还是静止。
探索板块,学生先通过独立观察图片、进行判断并思考依据,再全班交流的方式,发现判断物体运动还是静止的依据。
学生再通过借助方向盘、软尺等工具小组合作探究方式,会发现同时用方向和距离来准确地描述物体的位置。
通过研讨活动,学生可以认识到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变了,是运动的;位置没变,是静止。
同时认识到需要同时用方向和距离来准确描述位置。
拓展板块,本活动是告知方向和距离,标画物体所在位置。
其实质也是在应用中进一步帮助学生认识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
【学情分析】对于运动,学生并不陌生,他们有着许多生活经验。
但是学生对于物体的运动还有一些不完善甚至错误的认识,例如他们往往无法判断自动上升的扶梯上的人是否在运动,其原因是缺少“参照物”的概念。
在本课中学生通过观察图片与讨论学会利用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是否发生了位置变化来判断物体是静止还是运动。
学生在以往的学习中会使用前后左右、东南西北、远近等描述物体所处位置和方向。
在本课中将借助方向盘和软尺来帮助学生采用“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方向和距离”这样的方法,对于物体某个时刻的位置进行描述。
学生通过活动能意识到方向和距离共同决定物体某个时刻的位置。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物体有“静止”和“运动”两种状态。
2.用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方向和距离来描述运动物体在某一时刻的位置。
2024年新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标准教案通用1
2024年新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标准教案通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在2024年新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材第四单元“物体运动”中,深入学习第1课“什是运动”。
具体内容包括:解运动定义,探究物体在不同介质中运动特点,以及运动与力关系。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运动定义,掌握物体在不同介质中运动特点,解运动与力关系。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合作学习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兴趣,培养他们勇于探索、积极进取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运动定义,物体在不同介质中运动特点,运动与力关系。
难点:理解并掌握运动与力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师准备:教学课件、实验器材(小车、斜面、滑块、气球等)。
学生准备:学习笔记、实验器材(小车、斜面、滑块、气球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生活中常见运动现象,如跑步、骑车、小球滚动等,引导学生思考:什是运动?2. 探究运动定义(10分钟)3. 物体在不同介质中运动特点(15分钟)4. 运动与力关系(10分钟)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发现物体运动状态改变时,一定受到力作用。
教师讲解运动与力关系。
5. 例题讲解(15分钟)讲解教材中例题,巩固学生对运动与力关系理解。
6. 随堂练习(15分钟)学生完成教材中练习题,教师巡回指导。
六、板书设计1. 运动定义2. 物体在不同介质中运动特点3. 运动与力关系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教材第25页第2题。
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分组实验、例题讲解等方式,让学生掌握运动定义、物体在不同介质中运动特点以及运动与力关系。
课后,教师应关注学生对知识巩固和应用,鼓励学生进行拓展延伸,如观察生活中运动现象,思考运动与力关系等。
在下一节课中,我们将进一步探讨力作用效果。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实践情景引入二、探究运动定义在探究运动定义时,我会引导学生从观察到现象中提炼出运动本质特征。
2024年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
2024年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 第四章《植物的生长》:详细讲解植物的生长过程,包括种子发芽、植物光合作用、营养输送等。
2. 第五章《动物的生活》:介绍动物的生活习性、特征,以及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3. 第六章《天气与气候》:探讨天气现象、气候变化及其对生活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认识到植物在自然界中的重要作用。
2. 掌握动物的生活习性和特征,培养关爱动物、保护生态的意识。
3. 知道天气与气候的区别,学会观察天气现象,提高生活适应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植物的光合作用、营养输送;动物的生活习性和分类;天气与气候的区别。
2. 教学重点:植物生长的基本过程;动物的生存环境与人类的关系;天气现象的观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植物种子、植物生长观察记录表、动物卡片、天气符号卡片等。
2. 学具:学生用书、作业本、彩笔、剪刀、胶水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观察校园内的植物、动物,让学生了解自然界的多样性。
2. 例题讲解:(1)讲解植物的生长过程,通过种子发芽实验,让学生直观感受植物的生命力。
(2)介绍动物的生活习性和分类,以动物卡片为例,让学生动手操作,加深理解。
(3)讲解天气与气候的区别,通过天气符号卡片,让学生学会观察天气现象。
3. 随堂练习:针对每个知识点,设计相应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
六、板书设计1. 植物的生长过程:发芽光合作用营养输送2. 动物的分类:生活习性特征与人类的关系3. 天气与气候:天气现象气候变化观察方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观察身边的植物,记录其生长过程。
(2)收集动物卡片,了解它们的生活习性和分类。
(3)记录一周的天气变化,分析气候特点。
2. 答案:(1)植物生长记录表。
(2)动物分类卡片。
(3)天气观察日记。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1)开展校园植物调查活动,让学生深入了解植物的生长环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XX三年级科学下册第四单元教案分析(教科版)XX三年级科学下册第四单元教案分析我们知道的磁铁首案编写:张xx【教学内容】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第四单元第1【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磁铁有各种各样的形状。
磁铁具有一些特殊的性质,被广泛地应用在许多方面。
过程与方法描述和交流自己知道的有关磁铁的知识。
观察磁铁形状,根据形状给磁铁取名。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了解磁铁的用途,体会科学技术给人们带来的好处。
乐于表达和交流。
激发探究兴趣。
【养成教育训练点】培养学生乐于与人交流自己的发现的习惯;养成在别人发表意见时认真倾听的习惯。
【教学重点】交流、整理关于磁铁的知识。
【教学难点】知道磁铁具有一些特殊的性质,被广泛应用于许多方面。
【教法学法】讨论法、合作法【教学准备】各种各样的磁铁、塑料小车、等。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宝刀传说。
古代的侠客不光武功高强,而且常常有好的兵器。
随着冶炼技术的发展,从青铜兵器到铁制兵器,越来越结实,但是也有了一类特殊的兵器。
就一把普通式样的刀,看上去没什么特别的,却说是“宝刀”。
原来,其他的兵器不敢轻易靠上它,一靠上它兵器就会被它吸住,力气小的人往往会让兵器脱手。
撒暗器的也不管用,那些铁制的暗器还没伤到人,只要用宝刀在面前挥舞几圈,暗器就被它全部吸住了。
难怪被侠客们称为“宝刀”!你知道其中的秘密吗?听完了宝刀的传说,我想小朋友们的心里一定出现了一个大大的问号吧?呵呵!不着急,再看看老师的遥控小车吧!演示遥控小车:把一块磁铁用纸包上放在塑料小车上,把一根条形磁铁包装成指挥棒状,手拿“指挥棒”靠近小车,吸引或排斥着小车前进和倒退。
小车怎么会听我的指挥?怪事还真多,你能猜猜其中的奥秘吗?学生猜测、交流、讨论。
【设计意图:由宝刀的传说和小车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我们对磁铁的了解在我们周围,很多物体上也都使用了磁铁。
我们知道磁铁的哪些事情,是怎么知道的?请以小组为单位,在记录纸上画出或者写出对磁铁的了解吧!再想想怎样把小组知道的有关磁铁的事情介绍给全班小朋友。
一会儿我们开个小小交流会,比一比哪个小组知道的多,介绍的好。
【设计意图:学生建构新的知识是在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基础上进行的,教学中可以清楚地了解学生的已有的知识和经验。
】小小交流会:我们知道的磁铁全班交流,教师根据学生汇报以“磁铁”为中心用网状图形式记录在黑板上。
评比得出最佳表现组。
三、利用网状图,整理磁铁知识形状磁铁有各种各样的形状。
这么多不同形状的磁铁,怎么进行交流介绍呢?为了方便,人们就根据形状给磁铁取名了。
你能给这些磁铁取个名字吗?为什么磁铁要做成这么多的形状?用途哪些地方用到了磁铁?磁铁在这些地方有什么作用?性质我们知道磁铁有一些特殊的性质,是怎么知道的呢?我们能把这些性质记录下来吗?学生在记录纸上写下自己所知道的磁铁的性质。
交流汇报。
【设计意图:网状图可以清楚地表现学生知道的磁铁相关的知识和知识关系的连接】四、总结延伸回顾宝刀传说和遥控小车,利用磁铁还可以做什么有趣的小游戏呢?自己课后去设计设计哦!对于磁铁,我们还想知道些什么呢?【板书设计】我们知道的磁铁形状用途性质【教学反思】磁铁是学生生活中常见的物体,大多数学生玩过磁铁,对磁铁已经有一定的了解。
《我们知道的磁铁》是磁铁单元的起始课,主要让学生们交流他们所知道的磁铁的相关知识。
例如:形状、用途及性质。
科学课上,材料放着没有老师允许是不能动的,这是习惯。
可是孩子们不这样想,特别是对于自己喜欢的、好玩的东西放在桌上却只能看不能动,想想有多难受啊!老师有时候会藏着点以免分散学生的注意力,有时候也可以变通一下,成全学生的好奇和喜欢,课堂会别有一番景致,可以营造一个学习磁场。
所以这一课,我就遂了孩子们的心愿,让他们先玩一会儿磁铁!这一课学生通过玩,知道了更多,但同时,也产生了不少的意见和分歧,这是好事,为后面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磁铁有磁性首案编写:张xx【教学内容】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第四单元第2【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磁铁能吸引铁制的物体,这种性质叫磁性。
磁铁隔着一些物体也能吸铁。
过程与方法用实验方法研究磁铁能吸引什么,不能吸引什么。
用磁铁识别物体是不是铁材料制作的。
根据材料设计实验,研究磁铁隔着水能不能吸铁。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同认真实验,获取证据,用证据来检验推测的重要性。
【养成教育训练点】养成用证据来检验推测的习惯。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认识到磁铁具有吸引铁制品的性质。
【教学难点】知道并理解用磁铁可以辨别出不易辨认的铁制品。
【教法学法】讨论法、合作法、实验法【教学准备】为小组准备:磁铁和被测试物品:铜钥匙、铁钥匙、回形针、铁钉、铝片、铜导线、玻璃珠、木片或木块、纸片、弹簧、布条等物品。
橡胶皮、杯子和水。
铁盒、铝盒、茶叶筒、圆珠笔。
几种不同材质的硬币,如一元的钢币,5角的铜币和钢芯镀黄铜币,1角的铝币和钢币,分值铝币。
【教学过程】一、问题导入我们认为磁铁能吸引什么?学生交流,师适当板书。
怎样检验我们的观点?二、磁铁能吸引的物体老师准备了这些材料,请看。
我们先预测一下物体会不会被磁铁吸引,然后再做实验进行检验吧。
我们小组的桌子上就有这些材料,一会儿就要请大家来做做小小检验员了。
实验可不要忘了做记录啊。
检测后把被测试物体按“能被磁铁吸引的物体”和“不能被磁铁吸引的物体”分类填写好,然后小组讨论记录下两类物体在材料上的各自特点。
交流汇报。
小结。
能被磁铁吸引的物体和不能被磁铁吸引的物体有什么不同的特点?由此我们可以推知,磁铁可以吸引什么物体?与我们刚上课时的观点相比较,原来的观点是得到了确认,还是需要做一些修改呢?【设计意图:学生通过有结构的、数量较多的材料的检测,明确认识到磁铁能够吸铁,而且只能吸铁的性质,从而初步建立“磁性”的概念。
】辨认铁制品。
这些物体中,哪些是铁材料做的?学生观察判断并交流。
对于自己的判断有十足的把握吗?想想辨认铁制物体用什么方法可以更可靠呢?那我们就用磁铁来检验一下刚才的判断吧!学生实验。
两次判断结果一样吗?哪一次判断更能使人信服呢?从中我们收获了什么呢?学生汇报、交流、小结【设计意图:用磁铁去辨别一些物体,帮助学生加深磁性的科学概念】三、隔物吸铁引入研究。
还记得老师上节课给大家带来的遥控小车吗?现在大家都知道老师能指挥小车是因为有磁铁的原因,可当时知道吗?为什么?磁铁被纸包住了,隔着纸,还能吸铁吗?学生猜测,教师演示。
看到了什么现象?学生交流汇报。
原来隔着纸的磁铁也能吸铁啊!那搁着别的物体行不行呢?想研究哪些物体呢?学生列举。
实验设计。
老师给大家准备了这些物体,怎么做实验呢?哪个小组先设计好了哪种物体的研究计划,并口头交流汇报获得了我们的认可,就可以先领走该种物体了。
学生实验并做记录。
汇报交流。
小结。
通过实验,你知道了什么?教师补充介绍并演示:磁铁隔着铁片吸铁。
四、总结延伸今天的课,对我们的知识增长有什么帮助?你有什么收获?老师的钥匙不小心掉到了井里,不把衣服弄湿,怎样才能把钥匙成功捞上来呢?注:教师在此课的教学中要清楚:磁铁能吸引铁,还能吸引镍、钻等金属。
学生如果知道磁铁还能吸镍、钻等,教师要给予肯定。
人民币硬币用的材料分别是:1元硬币为钢芯镀镍;XX年版5角硬币是铜锌合金,黄色带红;XX年版5角硬币为钢芯镀黄铜,黄色;老版1角的是铝币,XX年后的1角硬币为不锈钢,色泽为钢白色,与1元钢币颜色略有差别;分值硬币都是铝的。
不锈钢的组成成分都主要是铁,但是磁铁只能吸引一些种类的不锈钢,有些种类的不锈钢磁铁是不吸引的。
磁铁能吸引录音磁带、录像磁带,因为在它们的胶带中有铁粉类物质。
但是电脑用的磁盘,看起来与录像带很像,但不能被磁铁所吸引。
磁铁吸引了看似铜的物体,其实那是在铁物体的表面镀的一层铜。
【板书设计】磁铁有磁铁磁铁能吸引:铁制的物体磁铁能隔着一些物体吸铁【教学反思】《磁铁有磁性》是第四单元的第二课,本课有三个活动:磁铁能吸引什么物体,用磁铁识别物体是不是铁材料做的,隔着物体能不能吸铁。
对磁铁学生并不陌生,大多数学生都玩过,学生对磁铁能吸铁这一点普遍都知道,但是对于铁和金属的概念相对来说却很模糊。
所以在个活动中,我首先让他们进行预测,在准备的材料中我加入了铜丝、锌片和铝片,大部分学生都预测可以被磁铁吸引,通过实验验证,学生发现铜丝、锌片和铝片无法被磁铁吸引,在这里纠正了学生的前概念中“磁铁能吸铁,而不是所有金属”。
通过让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或经历,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
从实验的结果来看,学生的实验比较顺利,对一些现象的记录、分析也很具体、细致。
探究是学生的一种学习行为,要学生在观察、实验、合作中学会探究并要持之以恒,这需要我们科学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一点一滴地培养,正确引导和训练,经历“预测——实验检查——得出结论”的过程,使学生学会探究的过程,以及对待科学严谨的态度。
在第三个探究活动,班中有同学发现磁铁隔着物体的薄厚不同磁力的大小也不同。
这也是本节课的亮点。
不足之处:1.对科学学科的专业素养不够,导致科学语言不够严谨;.对课堂的掌控能力一般,每一个关节的衔接太生硬。
.对学生的评价语掌握的不够,应变起来比较生硬。
.磁铁的两极首案编写:张xx【教学内容】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第四单元第3【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磁铁上磁力最强的部分叫磁极,磁铁有两个磁极。
两个磁极接近,有时相互排斥,有时相互吸引。
磁极间的作用是相互的。
过程与方法在观察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问题作出假设性解释。
通过实验获取证据,用证据来检验推测。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认真实验、细致观察的重要性。
体验重复实验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养成教育训练点】培养学生认真做实验、并仔细观察实验现象的习惯。
【教学重点】鼓励学生设计不同的实验方案,研究磁性强弱的问题,从某方面对不同的实验方法做出比较和评价,体会同一问题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
指导学生在探究活动中要注意收集数据,利用数据验证磁铁的两个磁极磁力最强。
【教学难点】通过活动,认识到磁极间有吸引和排斥两种不同的作用:这种吸引、排斥的作用是相互的;磁铁的两个磁极不完全相同,磁极不同,作用不同。
【教法学法】讨论法、合作法、实验法【教学准备】为小组准备:小钢珠、大条形磁铁、回形针,没有标识的磁铁。
教师准备:蹄形、环形等不同形状的磁铁,若干纸条。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看,这是什么?如果把小钢珠放在条形磁铁的中间,一松手,会出现什么现象?学生猜测。
我们来试试吧!教师演示看到了什么?这可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学生猜想,做出假定性解释。
二、磁铁什么地方的磁力大是不是真的像大家说的那样,同一块磁铁各部分的磁性不一样强呢?那我们猜条形磁铁哪些部位磁性最强?这只是大家初步的想法,怎样用科学的实验数据或现象来证明我们的观点呢?要比较磁铁的各部分磁性谁更强,可以怎么比?学生讨论并设计实验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