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时代文化类电视节目的创新思考——以《朗读者》为例
文化类电视节目的文化传播与价值导向——以《朗读者》为例
|RADIO &TV JOURNAL 2020.04电视综艺节目实现了多平台播出的互动机制。
除电视媒介外,电视节目也在以互联网为媒介的网络平台进行播出。
拥有大量年轻受众的网络播出平台在节目制作中,为迎合年轻群体,节目内容出现了过度娱乐化、低俗、媚俗等错误倾向。
过度娱乐化的电视节目通过版权引进、模仿抄袭的手法,以消费主义、娱乐主义为核心,博人眼球。
节目中不仅有明星之间的八卦新闻、互相攀比,也有低俗色情的信息,这些肤浅的娱乐信息在大众传播的过程中影响正确价值观的传递。
国家的政策和制度的引领,要求电视制作机构和广大的电视从业者深挖优秀中华文化内核,在精神品质、道德修养上为观众带来启迪,做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永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中央电视台文化类电视节目《朗读者》用朗读的方式重新唤起中华文化与语言文字所具有的直击人心、引人思考的审美力量。
一、节目内容传播优秀文化《朗读者》为每一期节目设置主题词,节目开头的访谈都围绕着主题词紧凑地展开。
“遇见、陪伴、选择、礼物、家庭……”这些主题词都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陪伴、家庭”号召我们回归家庭,完成作为父母、儿女的家庭职责;“眼泪、告别、青春”让我们回顾人生冷暖,在现实生活中遇见的点点滴滴都能成为日常的感动。
例如《朗读者》第一期节目以“遇见”为主题,张梓琳分享了自己人生最美的两次遇见,一次是十年前,自己意外获得了世界小姐的总冠军,而十年后,她有了新的角色,成为了母亲,她认为遇见了崭新的自己。
《朗读者》节目选取的朗读嘉宾,既有为观众所熟知的演员,也有默默无闻持续耕耘的科研人员,更有在各自岗位上默默奉献的平凡大众,他们代表了辉煌灿烂的优秀品质。
尼尔·波兹曼曾经提出:“电视媒介不能扩展文字文化,相反它只能攻击文字文化。
”《朗读者》的推出就是电视化进程对中国传统文化所做的贡献,节目内容和节目内涵着眼于文化内容的创新和推广,不过分追求电视的浅层娱乐功能。
文化类节目火爆原因——以《朗读者》为例
94广电视角当今新媒体时代来临,传播技术发展,不同介质的传播媒介逐渐融合,节目形态不断创新,满足着大众的需求。
娱乐消遣式的节目过于同质化、低俗化,受众易产生视觉疲劳,文化需求不易满足。
根据马斯洛需求理论:节目在满足了受众放松消遣需求后,应增加满足自我实现等高级需求。
央视打造的文化类节目《朗读者》,在泛娱乐化背景下犹如一股文化清流出现在大众视野。
“朗读是传播文字,而人则是展现生命,将值得尊重的生命和值得关注的文字完美结合,这就是我们的《朗读者》”的设计理念,将无声的文字与有声的语言连接起来,在传播文化的同时提高了受众的审美水平与思想高度。
一、创新节目内容,释放文化需求(一)改变节目形式,贴近受众群体2017年,在娱乐化节目充斥荧屏的背景下,《朗读者》如一股清流直达观众心灵。
节目积极响应“倡导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的国家发展目标,用情感、故事、目标建构起立体化的阅读氛围,让广大观众感受阅读之美,践行阅读之魅。
[1]不同于以往的文化类节目,《朗读者》每期以不同关键词为主题,主题词多为“遇见”“青春”“故乡”等贴近受众生活内容的词语,以此来拉近节目与观众之间的距离。
首先对每位嘉宾进行简单的访谈,通过访谈的过程引出所朗读内容,最后进入朗读环节。
节目开始前,主持人董卿朗读关于主题词的独白,带领观众走进节目,每期节目选择一定数量的嘉宾,每位嘉宾所推荐的内容各不相同,从古典诗词到现代散文,从中国名著到外国文学,从剧本独白到书信历史,每位嘉宾根据自己的亲身体验选择不同的朗读内容,通过有声语言表达情感,满足了受众对于历史和文化的认知需求。
通过书里的时代背景、国家历史、人生故事,向观众展现了一个时代、一个国家抑或一个人背后的情怀。
(二)综艺文化结合,名人、素人加盟以往的文化类节目多采用竞技、讲述等节目形式,虽具有一定的科普效果,但知识渊博的参赛者与普通观众之间会产生距离感。
《朗读者》打破了这种局面,通过VCR(录像)展示、主持人与嘉宾近距离访谈,在轻松愉悦的沟通过程中,形成代入感与情感的渲染,拉近受众、嘉宾、朗读文本三者之间的距离,让观众更深入地了解朗读嘉宾或朗读内容背后的故事,形成思想共鸣。
朗读的电视化传播——以《朗读者》为例
中央电视台推出了中国电视荧屏上第一档电视读书节目— — — 面。观众席并不多,但是显得很温馨,更像是在一个大书房
《读书时间》,在播出的八年时间里,该节目在文化领域默默地 里大家一起畅谈人生。
散发一缕清香。还有上海电视台的《阅读长廊》、北京电视台的
(三)谈话现场
《华夏书苑》等节目都将朗读搬上了电视,但它们都只是风靡
内,主持人和嘉宾固定地坐在一个位置上,空间过于狭小;后 一个与受众交流的很好的平台,拉近了节目与观众的关系。
者在空间构建上大有讲究。节目的录制现场由两部分组成,
(二)主持人与受众的关系
一是舞台前方的朗读现场与观众席,其次是舞台后方的谈话
一档好的电视节目当然离不开符合节目需求的主持
66 | RADIO&TV JOURNAL 2018.08
的《读书时间》和《朗读者》,都将朗读的形式搬上了电视,但 《朗读者》官方微博宣布了朗读者的线下活动“朗读亭”正式
《读书时间》逐渐被淘汰,而《朗读者》第二季依然热度不减。这 开始投入运营,对朗读亭进行了介绍与宣传。2018 年朗读亭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两档节目在空间构建上大不相同,前者是在一个小的演播厅 如期相约,官微上发布了各个朗读亭开放的时间。朗读亭是
式,获得了受众的喜爱,同时在各大城市设立的朗读亭也成为 理解。同时还有电视、背景墙、花等细节上的构建,使得谈
人们主动参与朗读活动的场所。朗读也从广播走进电视,走进 话场就像是自家客厅,多了一份亲近感。
大众的视野。朗读作为一种语言的艺术形式,通过有效的电视 化传播使得其更具有视听性与观赏性。《朗读者》通过成功的
三、关系情景的构建
电视化传播,掀起了一股“全民朗读”的热潮。
一档好的电视节目绝不是单一地向受众传播内容,一
中国电视类型节目的新探索——以《朗读者》为例
中国电视类型节目的新探索——以《朗读者》为例中国电视类型节目的新探索——以《朗读者》为例胡智锋,邓文卿【摘要】《朗读者》作为2017年一档现象级的电视节目,可以说为当下的中国电视注入了一股正向的力量。
在当下引进国外节目模式大行其道的背景下,《朗读者》开拓了一条本土化自主创新的道路,将访谈、纪录、综艺等元素融入其中,创新了节目类型,丰富了电视节目的艺术表达,体现了电视的社会责任与主流媒体的使命担当,成为中国电视类型节目重要的新探索。
【期刊名称】民族艺术研究【年(卷),期】2017(030)004【总页数】7【关键词】关键词:朗读者;自主创新;类型节目;艺术表达2017年开春,《朗读者》甫一推出,立即引发了荧屏内外热切的关注,迅速成为叫好又叫座的现象级电视节目。
人们从不同视角,对《朗读者》给予了近乎异口同声的赞美,这是中国电视荧屏多年未曾出现过的景观。
作为一档令人赞叹的优秀电视专栏,《朗读者》的探索与创新体现在哪些方面?为什么它能够获得如此高度一致的赞誉?《朗读者》的成功经验与启示何在?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深入探究的命题。
一、道路选择:中国电视节目自主创新的新标杆自世纪之交以来的近二十年间,伴随着中国电视市场化产业化探索的不断深入,在内容生产尤其是娱乐类节目的生产领域,中国电视开启了引进国外电视节目模板的热潮。
近年来,占据中国电视荧屏收视率最高、市场化程度最高的节目,大多都是国外节目模板引进的结果。
这种潮流,将中国电视自主原创节目的空间挤压至边缘角落,以至于有人得出如下结论:要想获得市场的成功,要想获得理想的收视效果,实现在市场和产业上的价值,就必须引进国外节目模式。
换言之,引进国外节目模式等于获得高收视率,进而就等于获得高市场回报。
在这几近铁律的等式面前,中国电视行业内进行自主原创的意愿日益弱化,而国外节目模板或洋节目模式引进的热潮却一直高涨,国外节目模板占据了中国的电视荧屏,中国电视行业创造的并不可观的利润,直接滋养了国外一大批节目研发机构,甚至让一些濒临倒闭的国外电视节目公司获得了新生,中国电视市场成了世界电视巨头的“摇钱树”。
读书类电视节目的形态创新策略研究--以《朗读者》为例
一
直不温不火 ,但不 乏 口碑较 好 的节 目,如 央视 十 式 ,完整讲述一本书的内容 。
套的 《 子午 书简》 、凤凰 卫视 《 开卷八分钟》 、浙江
北京》 等 。
读书节 目为 了使观众注意力集中于
质化 ,在 收视指标作 为统一 衡量节 目价值标 准 的语 视毕竟是 广播式媒体 ,面向大众 传播 ,
境下 ,很 多读书节 目开始从 荧屏 消退 ,全 国省市 电 理应寻找更广大观众群体喜 闻乐见的方
视 台数 以千计 ,但 读书节 目却寥寥 无几 ,而且仅存 式 ,达到传播效果 。
的读书节 目基本存 在于零 点之后填 充时 间的 “ 垃圾 时段” ,影响力微乎其微 。 大部分的读书节 目都是每期选取一 本书 ,从头至尾赏析或评点 ,主创 的出
O8Z/ 文 化 类 电 视 节 日 研 究
读书 类 电视节 目 的形 态创 新
●
以《 = 朗读者 为 例
。 戴 硕
近期 , 《 见字如面 》《 中国诗词大△) )《 朗读者) )三
个文化类节 目的高密度无缝接档一扫棚 内综艺和户外 真人秀的喧闹 ,为电视荧屏带来 了清新沉静 的书卷气 息 。不少媒体用 “ 风 口”“ 回暖”“ 复兴”“ 清流”等词
代表的读书类节 目最具研究价值 。一方 面 ,文化类 电 视节 目通 常聚焦 的题材类 型有很 多 ,如汉字 、成语 、 谜语 、诗 词 、国学等 。读书类节 目在 国内存 在 已久 ,
但大部分收视惨淡 ,甚 至不乏草草收场的 “ 短命 ”节
目,足见 它是 文化节 目操作 中难度 系数 较大的类型 。 另一 方面 ,阅读作 为一 种私人 化 、排他性 的个体 体 验 ,与大众化的电视荧屏天然存在一些矛盾 ,但这种 矛盾并非 不可调和 。多年来读 书节 目过低 的影响力 ,
文化类节目在主流意识形态表达上的创新——以《朗读者》为例
文化类节目在主流意识形态表达上的创新——以《朗读者》为例近期,文化类节目回暖,包括《朗读者》《见字如面》《中国诗词大会》等在内的一系列文化类节目相继出现,其中《朗读者》更是获得了“现象级”的成功,在成功的背后,其主流意识形态的传达可谓精妙,真正做到了精英文化“大众化”传播,主流文化“亲民化”传播。
一、节目定位以“人”为基点,体现人文关怀周昌忠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性转型》⑴一文中深刻阐释了中国传统文化如何实现转型。
他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推陈出新需要以“人性”作为依归,把人塑造成进行反思的思维主体。
在电视文化类节目中亦是如此,想要把传统文化、高雅文化转化为大众喜闻乐见的现代文化,也需要以“人性”作为切入点,给予受众反思的空间。
《朗读者》就深谙其道,紧紧抓住了“人性”内涵。
第一期节目片头的MV宣传片中,董卿就对该节目的名字进行了解读:“《朗读者》我看来可以分为两部分来理解,朗读是传播文字,而人则是展现生命。
将值得尊重的生命和值得关注的文字完美结合,就是我们的《朗读者》。
”这也就对该节目下了一个定义,定下了关注对象,即关怀作为社会最基本的单位——“人”。
“一个人,一段文”这一宣传语则阐释了节目的内容,即通过朗读的文字来了解“人”背后的故事,以及故事中所蕴含的情感。
以“人”为基点,这种对节目的定位精准地抓住了现代社会人们的共鸣,关注“人”本身的生存状态,在情感上产生共鸣。
二、主题选取以“爱”为中心,从“中国精神、中国文化、中国情感”三个角度来呈现《朗读者》第一季共13集,除去最后一期的经典回顾外,其余12期主题分别为“遇见”“陪伴”“选择”“礼物”“第一次”“眼泪”“告别”“勇气”“家”“味道”“那一天”“青春”。
除了每期节目的大主题之外,节目中又根据不同的人物,分为不同的小主题,无论大主题还是小主题都离不开从“中国精神、中国文化、中国情感”三个角度来呈现。
例如第一期“遇见”主题中,翻译家许渊冲先生使东西方文化相互遇见,这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也体现了许渊冲先生“为中国文化走出去、西方文化走进来”做出贡献的大爱精神;联想总裁柳传志在人生道路上遇见失败,但最终克服困难走向成功,这体现的是自强不息的中国精神;无国界医生志愿者蒋励遇见生死,体现的是兼济天下的中国精神、中国情感里爱好和平的大爱。
大众文化节目的情感先行策略——以《朗读者》为例
的嘉宾不仅限于娱乐明星, 而是广泛向社会 各领域 寻
求精英。 这样一来 , 《 朗读 者》 在 知性色彩方面 , 便取 得了前所 未有的成就 。 就 目前呈现 出来的几期 《 朗读 者》 而 言, 可以发现节 目组 邀请 的嘉宾涵 盖了很多领 域, 而且 又都是这 些领域 内的杰 出人 才, 这 样便极大 地提升了 《 朗读 者》 的学术 品味。 学术品味是一档文化节目的灵魂所在 , 否则便 不
【 作者简介 】l 玎义【 j 『 i ,奠,洲北张咏¨入,洲北北方 : 艾 院助教:
王彦j [ = 矗级 政 l 0
81
T e l e v i s i o n Re s e a r c h I 荧 屏 广 角
热 搜名词 的榜 首, 这 可 以从侧 面 反映 出这 档节 目深
入 人心的程度 。 与娱 乐节 目成为热 搜名词 不同, 文化 节 目能够突 围, 并 获得流量 丰收 , 代 表着一种喜人 的 精神 回归 , 更加 值得 深入研究。 从 当前播 出的几期来看 , 《 朗读者 》 已经形成 了 相 当成熟 的演播 模式 。 给人 留下最 深 刻印象 的莫过 于《 朗读 者》 的选 题一一 这是 完全可 以用 “ 恰 当又不 失 高雅 ” 来 形容 的选 题模 式 。 恰 当, 才更易接受 ; 高 雅, 便不至于庸俗 。 正是这 样 的选 题 , 才片刻间拉 近
的情感 基础 , 也具备 普世价值 , 不同阶层 、 不同知识 水平 的观 众 , 都 可 以将 自身的所 遇所见 与 文字相 结
合, 完成跨 越屏 幕的情感互 动。 而第二期的主题 “ 陪 伴” , 同样给人_种毫 无隔阂之感 , 更重要 的是 , 陪 伴
探析文化类访谈节目的成功——以《朗读者》 《见字如面》为例
149 第3卷第02期文化传播一、引言文化类电视节目与其他电视节目的区别就在于能够传达一定的文化信息,为观众带来文化的相关知识。
目前我国存在多种电视类型,文化类节目是对传统文化的解读弘扬和传承,包含着人类对于宇宙知识,社会现象的认知和理解,随着观众对于内心世界探索研究的不断深入,文化类节目势必将走入更多人的视野和心灵。
二、文化类访谈节目的发展现状(一)节目形式单一,缺少亮点我国是一个文化博大精深的国家,可以提供挖掘索取的文化丰富多彩。
但是我国文化类节目的处境是比较尴尬的。
一方面是我国文化类电视节目类型相对较少,缺乏对相关文化节目的挖掘与创造。
另一方面是我国文化类电视节目形式单一,缺乏创新,缺乏节目自身与众不同的亮点。
(二)受众少因为娱乐类电视节目的竞争,我国的文化类电视节目在困境中艰难生存。
文化类电视节目不同于娱乐性电视节目,她对受众的要求更加严苛,受众要具备一定的文化基础,对受众具有一定的选择性,这使得不占优势的文化节目更加雪上加霜。
(三)节目内容简单粗糙文化类电视节目在我国的电视节目中占的比例相对较少,但可供挖掘的内容却很大。
我国的电视节目与娱乐类的电视节目相比来说,对节目内容挖掘的比较少,在我国电视节目的类型中,文化类节目所占的比例非常小,但是在内涵和层次的挖掘中空间更大,但是就当前的发展来看,对节目内容的挖掘是比较少的,类型也较为单一。
三、《朗读者》与《见字如面》对文化访谈节目的启发《朗读者》与《见字如面》理念和方法上的突破。
众所周知,电视节目所表达的思想和文字都需要时代的检验,《朗读者》《见字如面》的出现实际上是给绚丽缤纷的综艺节目注入了一股清流,也使得综艺节目的形态有了新的可能,新的变化,巧妙地避开了同质化竞争的困境。
无论是《朗读者》还是《见字如面》,它们在电视节目制作理念和方法上都完成了诸多突破。
达到了一定的效果。
(一)节目内容坚持本真元素、中国情感《见字如面》是借由信件梳理历史节点,将从古到今能够展现大背景和任务的信件做了一个寻找扫描,引领观众体会彼时的时代场景、人物故事和社会风情,使当代综艺受众对中国人的精神情怀和生活智慧有个重新认识。
文化类节目的创新传播策略——以《朗读者》为例
第9卷第13期Vol.9 No.13133文化类节目的创新传播策略——以《朗读者》为例全淅蔚(陕西师范大学,陕西 西安 710119)摘 要:社会和时代的发展促进人们思想意识的进步,尤其是在当前新旧媒体趋向融合的年代,传统的文化类节目在面临挑战的同时也迎来了发展机遇。
然而,一直以来在电视荧幕上文化类节目的收视率却不尽如人意,而2017年央视推出的文化类节目《朗读者》却成了年度现象级节目,受到观众的一致好评。
基于此,文章将主要以《朗读者》为例,对当前我国文化类节目的创新传播策略展开分析。
关键词:文化类节目;传播策略;创新;《朗读者》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18)13-0133-01对于传统的文化类电视节目而言,在新媒体时代应当对其传播策略进行适度创新,从而有效提高节目收视率,扩大文化类节目的社会影响力。
2017年央视推出的《朗读者》也让人们感受到了文化类节目的传播魅力。
文章便以该节目为例,对当前文化类节目的创新传播策略进行分析。
一、文化类节目的传播价值——以《朗读者》为例央视推出的文化类节目《朗读者》通过嘉宾对不同人生故事的朗读激发人们对文字表达内容的情感共鸣,在凸显中华文化魅力的同时也掀起了朗读热潮,传播了积极向上的价值观,体现出了极高的传播价值。
其一,呈现文化魅力。
《朗读者》旨在以故事中的“情”去打动人心,濮存昕在节目中通过朗读老舍的散文节选《宗月大师》答谢帮助其渡过难关的医生,感谢这位改变自己命运的恩人。
这种感恩情怀正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
其二,掀起朗读热潮。
《朗读者》节目不仅电视平台的收视率高,而且在网络平台也有非常高的点击量。
同时,节目组还在各大城市与高校中设置了众多朗读亭,旨在通过线上线下的传播影响,为观众打造以朗读去表达情感的平台,而朗读亭一经推出便受到了观众的广泛好评,掀起了一股朗读的热潮。
二、文化类节目的创新传播策略——以《朗读者》为例虽然《朗读者》节目一经推出便广受好评,但节目策划者需要意识到该节目形式较为单一且容易引发涟漪效应的问题,这是当前文化类节目需要面对的普遍问题。
媒体融合视阈下文化情感类节目创新研究——以《朗读者》为例
媒体融合视阈下文化情感类节目创新研究——以《朗读者》为例作者:姜怡来源:《新媒体研究》 2018年第13期摘要《朗读者》作为文化情感类节目,一经播出就获得了不少好评。
文章通过对《朗读者》在内容、形式、传播方面的创新加以分析,阐明了媒体融合背景下我国文化情感类节目的创新发展方向。
关键词媒介融合;朗读者;传播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8)13-0072-02《朗读者》是央视在2017 年推出的文化情感类节目,该节目一经播出,就引起了轰动,深受观众喜爱。
很多专业人士认为,电视传达的是直观的影像,文化内涵深的节目不适合在电视媒体播出,因为无法将深邃的内涵表达透彻,尤其是新媒体环境下,碎片化和快阅读的特点更使得文化类节目不容易吸引用户关注。
但是,令人意外的是,从《汉字听写大会》到《中国诗词大会》再到《朗读者》,传统文化类节目都取得了不俗的收视率,尤其是《朗读者》,不仅形式新颖、情感真挚,得到了用户的普遍认可,它的成功对于文化情感类综艺节目的创新发展具有可供借鉴的意义。
1 内容创新:定位准确,情感共鸣好的内容是节目成功的基础和关键。
作为主流媒体,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优秀文化、引领社会文化风尚,是其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使命。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枝繁叶茂,要从如此深厚的文化中提取适合电视媒体制作播放的节目,有很大的难度,但是《朗读者》为这类文化情感类节目在内容上探索出了一条新路。
1)节目定位准确。
中国传统文化内涵深刻,不同的表达和定位会收到不同的效果。
主持人董卿曾经介绍过《朗读者》的定位,它既不是朗诵类节目,也不是语言类节目,而是情感节目。
这个定位就避免了大多数文化类节目的曲高和寡、关注者少之又少;而是用现代语境,消解了传统文化的崇高感,放低起点、雅俗共赏,吸引多元化的观众,让他们不仅关注屏幕上的人物、知识,更要体会朗读背后的情感、人性,寓教于乐,使文化类节目不再高冷。
电视综艺节目的传播学解读——以《朗读者》为例
电视综艺节目的传播学解读——以《朗读者》为例作者:张曙光来源:《河南农业·教育版》 2017年第7期摘要:以央视最新播出的大型文化类情感综艺节目《朗读者》为例,从传播者、传播模式、传播环境等方面对其节目特色进行探究,讨论《朗读者》的社会影响与价值,并提出对《朗读者》未来发展的几点思考。
关键词:《朗读者》;传播模式;传播环境;社会影响;社会价值一、传播者——节目的代言人对于电视综艺类节目来说,主持人不仅是一个符号,还是独一无二的传播者。
综艺节目主持人要想在明星满目的荧屏中脱颖而出,必须具备能吸引观众眼球的个人特质,在口语表达以及临场解说方面展现自己的个性。
董卿的表达非常具有真情实感。
比如,当斯琴高娃朗读贾平凹的《写给母亲》结束后,两行热泪,对母亲的怀恋使全场观众感动得潸然泪下,董卿掩面哭泣沉浸在其中,此时任何语言和劝慰都是多余的,董卿在这个时候就说了简短的一句“让您难过了”并给了嘉宾一个拥抱,这种共情让人感觉关怀备至。
二、传播模式的创新化(一)传播形式在电视节目《朗读者》中,主持人是第一层传播,主持人采访嘉宾,介绍嘉宾的个人经历、情感世界等。
朗读者既是被采访的嘉宾,又是读本内容的传播者。
朗读者的身份或经历都或多或少的与读本的内容有几分联系,这是第二个传播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传统印刷媒体成为了现代媒体的点睛之笔。
栏目组朗读亭的设置也创新了电视综艺节目的传播模式。
朗读亭带着《朗读者》节目的使命,打通线上与线下的距离,走进每个朗读者的身边,将一段60分钟的电视节目转变为一场2017年最具热点的全民文化活动,其设立成为了电视节目《朗读者》走进观众内心的桥梁。
(二)栏目定位从《朗读者》的节目名称便可以看出,这是一档文化综艺类电视节目。
节目以独特的朗读方式唤起观众的文学情怀,节目中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喧哗的观众,将每个嘉宾人生中遇到的某段特殊经历、情感体验或是人生感悟与经典佳作相结合,用嘉宾的真情实感读出文字背后的力量。
浅析文化类节目的创新之处--以《朗读者》为例
艺术研究I创新探索丨2020-2浅祈文化类节目的创新之处——以《朗读者》为例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石玉莹摘要:近年来,文化类电视节目受到了观众的好评,《朗读者》播出后迅速成为现象级节目,引起了行业内的广泛研究。
本文从主持人与嘉宾对话互动、鲜活的主题词与主持人的品牌力量、技术革新与视觉呈现几个方面,来探寻文化类节目《朗读者》的创新之处。
关键词:文化类电视节目《朗读者》创新之处在当今社会中,电视文化正彰显着勃勃生气与顽强的生命力。
严谨而开放的文化环境使得各类文化节目呈现在大众荧屏上,丰富着观众的视觉和心灵世界。
《朗读者》能够成为现象级节目,节目自身的创新之处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如何对待文化是文化类节目编排的重要问题,《朗读者》以体验、留存、创造的视角对待文化,宛如一股文化清流荡涤内心。
譹电视节目编排在电视媒体中的职能,从节目生产角度来说,是对节目本身内容和形式处理的终端角色。
譺本文将分别从主持人与嘉宾对话互动、主题词与主持人的品牌力量、技术革新与视觉呈现三方面,来探析文化类节目《朗读者》的创新之处。
一、主持人与嘉宾对话互动,增强文化感知力电视节目编排走过了以宣传品为主导、作品为主导的历史阶段,逐步向以产品为主导进发。
从播出角度来看,市场价值、时段、收视率的测评以及市场考量的各个因素都被纳入节目编排的考察范围。
《朗读者》在周六央视一套黄金时段首播和周日央视三套黄金时段重播。
由于周末时间的开机率较高,《朗读者》力争全年龄段覆盖,取得了不错的节目播出效果。
《朗读者》选择在《中国诗词大会》之后接档,积聚了前一档文化类节目和同一节目主持人的热门话题,提升了观众的兴趣,起到了引流的效果。
訛《朗读者》之所以成为前所未有的文化清流,不仅是播出渠道的优势,更重要的是得益于节目的编排技巧。
《朗读者》的基本流程为每期节目六个嘉宾,以依次出场的方式进行个人,一段文”的演绎。
主持人董卿与嘉宾在访谈间围绕该期节目的主题词进行访问。
文化综艺节目创新策略研究 ——以《朗读者》为例
2013 年后央视便陆续推出一些文化 综艺类节目,从汉字、成语再到诗词, 对传统文化进行深度挖掘和创新,建构 中国电视“新生态”。2017 年 2 月,文 化情感类综艺《朗读者》在 CCTV 频道 和网络平台相继播出,再度引发收视热 潮,其内容及形式的创新推广,使受众 可以重温文化经典。 1 《朗读者》节目探析 1.1 主题和内容对传统情怀的再现 《朗读者》以“朗读”为切入点, 重唤人们的朗读情结。该节目在每期主 题设计上,都紧紧扣住个人情感,如“遇 见”“陪伴”“告别”和“家”等,同 时节目对文学作品选取范围广,类型丰 富。围绕每期主题选择与嘉宾相符合, 又被大众所理解的文字。这些文学作品 表达的情境与现代生活有多重对应关系, 以节目内容观照现实,容易引发受众内 心情感的共鸣。《朗读者》正是抓住了 受众的心理需求——“情”,在众多泛 娱乐化节目中脱颖而出。 1.2 节目形式对内容的呈现 节目舞台以上下两层书架为背景, 与观众席的造型设计浑然一体,呈现出 “剧场 + 图书馆”的视觉效果,契合节 目展现真实感人的故事、触动心灵的诗 篇的氛围。 《朗读者》 每期设置一个主题, 由五六位嘉宾分别讲述自己的人生故事, 当情感到达高潮,再用文字抒发情怀, 董卿负责串联。这个节目不侧重嘉宾的 朗读技巧,讲究的是朗读者的真情实感。 通过朗读的形式,让朗读者及观众感受 文化的魅力,体验现代社会思维与传统 文化的交流碰撞,感受中华文明的魅力。 除此之外,节目组还设置了一个线下征
有极强的明星影响力。其次,董卿拥有 丰富的主持经验,在节目起承转合上把 握恰当。但最令观众惊叹的是董卿个人 深厚的文学功底,其在节目中的精彩表 现与文化综艺的品质相契合。 2.3 嘉宾选择:星素结合 文化综艺节目在嘉宾选择上,采取 明星和普通人相结合的形式。《朗读者》 节目不仅邀请了国际著名导演、影视巨 星、新晋明星等,还融入了有故事、有 情怀的普通人,如鲜花山谷夫妇等。以 普通人身份加入的嘉宾弥补了明星与观 众之间的距离,拉近了节目与观众之间 的距离,增加节目的真实感。这种“星 素结合”的形式,一方面利用明星效应 吸引了受众,保证了节目的话题性,另 一方面巧妙地将普通人引入节目,拓宽 了节目的受众面。 2.4 积极拓展新媒体传播渠道 在全媒体时代,文化综艺节目的宣传 推广不能仅仅依赖传统媒体,还必须借助 各种新媒体手段拓宽传播渠道。此次《朗 读者》 在微信和微博平台上掀起一阵热潮, 节目制作团队除了整合传统媒体,同时充 分利用新媒体资源,开拓网络平台,实现 电视、视频网络、社交媒体、手机应用等 多渠道、全方位传播,采取口碑营销策略, 扩大节目的传播渠道,达到全面推广的效 果,提高节目的收视率。 参考文献: [1] 邹加倪 . 原创传统文化节目创新 策略研究——以央视《中国诗词大会》 为例 [J]. 传媒 ,2016(14):50-52. [2] 罗琦 , 唐苗 . 浅析电视节目对中国 传统文化的传播——以《中国诗词大会》 为例 [J]. 新闻知识 ,2016(10):27-29. 3
文化自信语境下传统文化类节目的发展路径思考——以《朗读者》为例
762020年第24期总第378期VIEW ON PUBLISHING文化自信语境下传统文化类节目的发展路径思考——以《朗读者》为例文/游登贵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的要求,为中国传统文化类节目的创新发展指明了方向。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对文化建设高度重视,从战略和全局上进行规划布局,在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明确提出我国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目标,这也为中国传统文化类节目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朗读者》是一档兼具经典朗读和文化情感表达的传统文化类节目,以朗读者为主体,以优质内容为核心,深度传播人文价值和文化情怀。
《朗读者》的文化思想深度、内容表达维度、传播效度、视听融合度构筑了提升中华文化内核的核心圈层,基于文化自信语境下探讨该节目制作的成功经验,对传统文化类节目“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文化”大有裨益。
一、文化思想深度是节目高质量发展的灵魂传统文化类节目高质量发展的价值遵循直接关系节目【摘 要】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
节目《朗读者》遵循将中华民族文化基因融入节目创新的理念,给观众传播人文价值和文化情怀。
文章从文化思想深度、内容表达、传播效度、视听融合度四个维度出发,探究文化自信语境下传统文化类节目高质量发展,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准传播的路径。
【关 键 词】文化自信;文化类节目;《朗读者》;文化传播【作者单位】游登贵,重庆工商大学融智学院。
【基金项目】重庆市教育委员会人文社会科学思政专项一般项目(18SKSZ045); 2018年度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一般项目(183094)。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91/45-1216/g2.2020.24.023拔得头筹。
加之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对非遗题材的支持和智能化算法的推广,只要传播内容在内容达标、制作精良的前提下符合平台的传播规律,其传播速度就会达到预期效果。
传统文化与大众媒介结合发展出路探析——以《朗读者》为例
栏目透视VOICE &SCREEN实践与创新WORLD传统文化与大众媒介结合发展出路探析—-以《朗读者》为例□王思文贾文颖摘要:大众传播媒介等新技术的发展使传统文化的传播 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
为适应时代需要,传统文化积极寻 找与大众传播媒介相契之处,但是由于传统文化自身的特 点,在寻求合作的过程中产生了如“哗众取宠”等一系列问 题。
本文以《朗读者》为例,分析传统文化与大众传播媒介 的合作的现象与产生的问题,以期找到它们未来合作更好 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传统文化大众媒介合作《朗读者》2017年媒体迎来传统文化类综艺节目元年,《见字如面》的出现打破满屏的“萌娃奶爸真人秀”局面;《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更引发了全国范围内的“诗词热”;由董卿担任制片人的全新文化类节目《朗读者》在2月18日首播之后,豆瓣评分便高达9.3。
有评论者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将迎来“新的春天”,有人认为这些节目将成为大众传媒圈的“一股清流”。
然而本研究认为,该现象的出现从表面看确实是好事,但传统文化传播的实质及未来的发展方向仍需有识之士继续探索。
传统文化与大众媒介的结合最终将是昙花一现?由于电视的受众范围广,观众的文化水平差异大,大 多数观众很难同时得到情感上的共鸣,这是文化类节目长期缺席电视屏幕、难以深入人心的重要原因之一。
对于这一点,《朗读者》制作团队曾在接受采访时说到,他们希望把《朗读者》打造成一档“高而不冷”的优秀文化节目。
“高”是来自文学品质,而“不冷”靠的则是情怀,用真挚的情感让文化更加平易近人。
本研究根据节目在腾讯视频上的播放量、在百度上的搜索量以及在新浪微博上的转发评论数观察受众对节目的关注度,以期大致得到受众对节目的关注持续度,并间接得到一个接近传统文化在大众媒体上播放的节目影响力有多大。
从两方面得到数据发现最终结果并不尽《朗读者》制作团队之意院一、腾讯视频的节目播放量。
总结腾讯视频前五期《朗读者》节目的播放量,得到上面的折线图。
融媒体时代原创文化类电视节目创新研究——以《朗读者》为例
127融媒体时代原创文化类电视节目创新研究——以《朗读者》为例邓 旺(上海大学 上海电影学院,上海 200072)摘 要:当下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深度对接与融合发展,给电视节目制作与传播提出新的要求。
《朗读者》作为一档原创文化类电视节目,突破现有节目的内容与形式,加强线上线下互动,以建构互动仪式、发挥粉丝效应、多渠道融合传播等方式适应了融媒体时代传播多平台、广覆盖、强交互的特点,全方位增强了节目影响,成为荧屏“爆款”,引领了一轮文化节目热潮,也给融媒体时代国内原创文化类电视节目的创新提供了借鉴。
关键词:融媒体时代;文化类电视节目;互动仪式链;粉丝效应中图分类号:G2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8)01-0127-02收稿日期:2017-12-20作者简介:邓旺,女,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新闻传播学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新闻传播理论、新媒体传播研究。
文化类电视节目是传统电视媒体的重要内容,在引领社会思潮,增强民族凝聚力和社会认同上具有重要作用。
近年来,我国原创文化节目有过几次井喷之势,但总体来说宣传、社教意味较强,内容上局限于对汉字、诗词等传统文化元素的挖掘,节目形式僵化、传播渠道单一、乏味、同质化等问题时常出现,面临着受众窄化、收视低迷、市场不看好等不利局面。
2017年播出的《见字如面》《中国成语大会》第二季以及《朗读者》相继引发了一波新的文化节目热潮。
其中,央视原创文化节目《朗读者》从开播之日起便备受关注,打破了传统文化节目“高冷”“小众”的固有印象,成为荧屏“爆款”,并摘得上海电视节“白玉兰奖”最佳季播电视节目奖,至今保持着一定的影响力和话题度,堪称原创文化节目中的“战斗机”。
为此,本文借鉴《朗读者》的成功,为融媒体时代原创文化类电视节目如何更好地加强传播力、影响力提供一些思路。
一、建构互动仪式链“互动仪式”最早由美国社会学家戈夫曼提出,后来该理论的集大成者美国社会学家柯林斯沿用了这一术语,并系统探讨了互动仪式的作用机制,指出其核心是一个过程,在该过程中参与者发展出共同的关注焦点,并彼此相应感受对方身体的微观节奏与情感,有产生成员身份、群体符号、情感能量以及道德感等仪式结果[1]。
新媒体时代语言类电视综艺节目基于传统文化的融合与创新——以《朗读者》为例
告与品牌研究新闻文化建设 2021.3上广电传媒126新媒体时代语言类电视综艺节目基于传统文化的融合与创新——以《朗读者》为例董怡辰摘要:2017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了《朗读者》栏目,其属于具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的文化类综艺节目,是通过访谈、朗读等形式,根据嘉宾的情感需求与贴切的文化作品,使个体的内心情感得到有效抒发,实现多样化人文精神的全面呈现。
通过朗读不仅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人们对文字的认识与理解,洗涤其心灵、惬意其生活,并且能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对人们审美思维、价值观念的端正与引导,对当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稳定性发展具有极大地促进作用。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语言类电视综艺节目;传统文化;融合;创新新媒体时代的来临使综艺类娱乐节目实现了规模化发展,极大地丰富了观众群体的生活,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娱乐同质化状况的出现,这种娱乐化、利益化的节目很难使人们在观看中汲取到养分,加上节目制作质量、邀请嘉宾素质良莠不齐,极有可能给社会的和谐安宁带来负面影响。
而语言类电视综艺节目能够借助传统文化实现对正向精神文明的传播与发展,提高人们对正统文化的学习热情,促进其综合文化素养的有效提高,营造更为积极和正能量的社会氛围。
因此,在新媒体时代将传统文化融入到语言类电视综艺节目中,积极探索其融合与创新发展路径,就成为当前语言类电视综艺节目改革发展的重点。
一、新媒体时代语言类电视综艺节目的兴起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与国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各种电视综艺类节目迎来了发展高峰期,各大卫视抓紧契机相继推出更具趣味性、丰富性且独具一格的综艺类电视节目,深受广大民众的认可与青睐,继而涌现出更多的综艺类电视节目。
新媒体时代,移动电子设备、互联网技术等的推广与应用,使人们能够在闲暇之余随时通过移动网络终端进行视频的观看,综艺节目的娱乐性、趣味性,是其博取人们眼球的重要因素,在娱乐民众的过程中实现收视率的攀升[1]。
但也有很大一部分人并不简单局限于综艺类节目的趣味性,而是期望能通过电视节目获取更多的知识,提升自身的文化与思想境界,进而衍生出来语言类电视综艺节目。
浅析文化类综艺节目的传播策略——以《朗读者》为例
114广电视角浅析文化类综艺节目的传播策略——以《朗读者》为例刘佳宁(山西师范大学,山西 临汾 041000)摘 要:我们在享受快速接收信息、足不出户就能洞察斑斓世界的美好的同时也面临着信息碎片化、传统文化日益萎缩的危险。
在纷繁复杂的综艺节目使出浑身解数,竞相提高收视率的2017年初,一档清流般的文化类综艺节目《朗读者》在央视播出并且大获好评。
《朗读者》的火爆与它的栏目策划、节目宗旨以及现代人的文化缺失危机感都有很大的关系。
本文将从该节目的制作和传播特色出发,分析其大受欢迎的内在原因。
关键词:文化综艺节目;精英文化;主持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18)09-0114-02我们现在生活的时代可以随时翻阅各类新鲜资讯。
快节奏的资讯传递方式让我们习惯性地忽略思考的过程,对经典文化的吸收与传承越来越稀缺,然而《朗读者》的出现成功吸引了我们对阅读、对经典文化关注的目光。
节目中“经典读物+不凡人生”的独特结合,在观众与高雅文化之间架起了沟通的桥梁。
同时,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传播方式掀起了全民阅读的文化风潮。
一、《朗读者》的代言人——董卿如果没有端庄大方、知性而具有亲和力的主持人,再好的开场白和主题词也会显得黯然失色。
董卿得体的穿着、从容的神情以及由内而外散发出的知性魅力都与这档节目相得益彰。
她融入真情实感的主持风格很容易让观众产生共鸣,扎实的主持基本功和深厚的文化功底是她不可多得的积淀。
节目中,斯琴高娃在朗读贾平凹的《写给母亲》时因思念母亲难掩伤感地流下了眼泪,被深深打动的董卿红着眼眶上台后只轻声说了句“让您难过了”,让人倍感温暖,此时这5个字胜过许多安慰的话语。
另外,采访患难小夫妻赖敏和丁一舟时,赖敏在读到给自己未出世的孩子的信时声音哽咽,董卿伤感地低下了头,以此来抑制内心的伤感与同情,但她并没有说什么。
此时的沉默给了赖敏充分的尊重,同时也表现出她与嘉宾共情的真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74第2卷第17期文化纵横2017年年初,央视重磅推出的文化节目《朗读者》以文学之名访问人间温情,用“访谈+朗读”的形式呈现出嘉宾的情感故事,成为“清流综艺先行者”。
在综艺节目市场中,文化类节目一直相对小众,能够称得上现象级的节目更是凤毛麟角,而《朗读者》却探索出了一条独特的创新路径。
一、《朗读者》概况及其节目特色(一)《朗读者》基本概述针对《朗读者》而言,其实为一档朗读类真人秀节目,创办单位为中央电视台,担任节目制片人的是董卿,于2017年2月18日起,每周六在CCTV-1和CCTV-3播出。
针对该节目来讲,其不仅囊括了个人的成长经历,而且还有丰富的情感体验,除此之外,还实现了传世佳作与背景故事之间的深层融合。
2017年6月16日,获得第23届上海电视节白玉兰奖最佳季播电视类文化节目。
(二)《朗读者》的节目特色1.文化+情感:激发阅读的积极意愿《朗读者》在策划时将文化情感类节目定义为自己的标签,因而其中充斥着丰富的理论精髓,尤其是那些与现代阅读学相关的理论内容。
基于现代阅读心理学来分析,针对阅读行为来讲,其除了是充斥着各种心智活动外,还囊括了许多非智力因素,比如意识、动机等。
需要指出的是,针对此些非智力因素,其以一种合理、规范的方式,建立起了阅读的心理动力。
也正是在此中情况的驱动下,赋予了阅读多种功能,如陶冶情操及获取知识等。
用于概括《朗读者》的关键词有许多,不仅有礼物、遇见,而且还有选择、陪伴等,每一期节目围绕一个主题词展开节目的具体设计。
需要强调的是,能够让广大观众接受的东西,往往是那些他们比较喜欢的,比如人间温情等,如果能够围绕常规形式的功利性阅读,以此为基础,从中积极找寻一些更具价值,且更有文学欣赏性的素材,往往能够更好地激发他们的阅读热情。
针对作家麦家来讲,其该节目的第三期当中,朗读了一封之前并没有对外公开的信,其名字为《致信儿子》;在此之后,“麦家理想谷”便根据实际需要,对其进行了适当整理,然后推送到微媒体上,在推送没多久,便吸引了《人民日报》所对应的公众号,并进行了转发,在短短的一天时间内,其阅读量便已经突破了25万。
再如,由于节目激活了广大读者的阅读意愿;而针对各种图书销售平台而言,比如当当网,便以《朗读者》当中的一些嘉宾阅读书目为对象,进行相应策划,使之成为更加清晰的书单,然后将此当作具体的营销策略,不断攀升的图书销量也反映出节目成功发挥了积极的引导功能。
2.名人+普通人:共存的生活世界在《朗读者》的舞台上,文化主题的严肃、文学经典的庄重,使名人或明星表达情感时必然会卸下身份上的抗拒,从中较好地展现出如同普通人那样的爱恨与酸甜。
无论是名人,还是各种明星,其也难以做到超凡脱俗,他们在真实的生活世界中与普通人一样都要面对生活的逻辑本身。
《朗读者》当中的名人,比如李亚鹏、柳传志等,在围绕自己的女儿进行交谈时,内心中总是充满着无比的喜悦,并且还表露出父亲的伟大。
《朗读者》更加愿意尝试普通人群体。
普通人的优势在于他们的经历更能够获得观众的思想与情感方面的认同。
而在具体的舞台环节,节目专门邀请一些实实在在的普通人,这些人不仅具有代表性,而且身上还充满了各种故事性。
如在对《如果》进行朗读,从中可得知,郭小平是感动中国人物之一(2016年);而通过对《不为什么》进行朗读,从中得知杨乃斌是一名听障者,其乃是第十届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
针对此些普通人来讲,受各种内、外部因素的综合影响,在该节目舞台上,对各种各项的文学作品进行朗读时,虽然所讲的普通话存在并不标准的情况,或者是发音并不清晰,但是,他们往往表达出自己的人生经历。
《朗读者》还在各大城市设置“朗读亭”,让更多的场下普通人开展阅读活动。
节目组对“朗读亭”里的朗读内容进行剪辑,放在每期《朗读者》节目的第一个环节播放。
《朗读者》中的名人与普通人或许在财富、知名度等方面有巨大差别,但是在文本面前彼此的高低之别完全消失了,他们都是经典文字的演绎者,都是文本意义的传播者,都是同一方天地中的生命体验者。
二、电视文化类节目的创新路径(一)题材创新,立足传统文化作为一个国家电视台,应该具有担负起确立正确舆论导向、弘扬国家优秀文化内涵、引领市场节目制作风向的作用。
在实际制作电视节目时,需善于借助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充分发挥资源优势与价值。
央视逐渐摸索出符合国家电视台特色的创新路径。
2017年开年,央视推出的《朗读者》,是一档高格调、高品质却又非常接地气的电视文化类节目。
所谓高格调即将嘉宾内心世界的声音通过朗读文学作品的形式表达出来,朗读者即嘉宾本人,虽然嘉宾基本都是业余的朗读者,未经过专门的训练,但是这种新颖的形式更能真实反映嘉宾本人的内心世界。
而朗读的文学作品也丰富多彩,可以是散文、书信、诗歌、小说等各种题材。
高品质是指无论从节目的舞台效果还是董卿作为主持人知性的文化内涵,以及作为嘉宾的朗读者们所描述的丰富多彩的人生经历,对于电视机前的受众而摘 要:本文以中央电视台《朗读者》为例,首先对其概况进行分析,从多方面对其节目特色展开深入剖析,最后以电视文化类节目为研究对象,就其创新路径进行探讨,望能为此领域研究的创新提供借鉴。
关键词:电视类文化节目;朗读者;创新路径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079 (2019) 17-0174-02融媒时代文化类电视节目的创新思考——以《朗读者》为例杨舒贺(苏州市广播电视总台,江苏 苏州 215000)作者简介:杨舒贺,女,蒙古族,吉林通化人。
研究方向:电视艺术理论。
第2卷第17期文化纵横言,都是一场盛大的文化洗礼。
而通过嘉宾们描述的人生中的小故事所传达出的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乐观豁达的心态,让受众感受到明星其实也是芸芸众生中的一员,他们的喜怒哀乐使得受众感受到一种由衷的亲切感,这是接地气的表现。
《朗读者》这三方面的品质也正是其题材创新的体现。
(二)内容创新,构建文化认同第一,围绕文学,将其作为载体,切实建立文化认同。
文学经典作品的伟大之处在于,能够超越时空的限制,将优秀的思想传承下来,让作者和读者超越时空拥有情感的纽带。
《朗读者》节目中,朗读了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
如《宗月大师》《答案在风中飘扬》等,除此之外,还有约翰·多恩的《没有人是一座孤岛》等等。
在这些作品中,不仅有传统意义上的文学作品。
通过对这些文学作品的诵读,嘉宾将不同的人生情感铺展在受众面前,此时,遥不可及的明星似乎褪去了耀眼的光环,如同普通人一般在我们的生活中,以最为简单质朴的方式展示其内心最真实的一面,而文字以最为朴实和质朴的方式诠释出人类最真实的情感和价值。
第二,将访谈作为基本载体,构建文化认同。
针对《朗读者》这一节目而言,其节目的开始,往往是围绕某一嘉宾来进行的,与嘉宾进行交谈,从中知晓其对人生旅途中的一些怀念,以及对将来的一些美好愿景。
比如在2017年3月,当时的柯洁,已经成为了一名享誉世界的围棋高手,其在该节目当中,对《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当中的某一节选进行了朗读。
还需要指出的是,董卿在访谈柯洁时,柯洁谈到了自己之前练习围棋时所遇到的各种困难与艰辛,而且还抒发了自己对围棋的真挚的爱。
在这简短的访谈当中,受众从中了解了其面对围棋,具有一种坚韧的勇气。
第三,将朗读作为重要载体,建立文化认同。
2017年2月的一期当中,著名演员斯琴高娃对《写给母亲》(贾平凹)这一文章进行了朗读。
其运用意味深长、饱含深情的话语,将自己对母亲的无比思念给抒发出来。
另外,在与主持人交谈中,斯琴高娃还指出,其不知该以怎样的方式来报答自己的母亲,来表达自己的爱,现如今,母亲已不在,再也不能听到她的声音,只能表达自己的思念之情。
还需要明确的是,《朗读者》借助舞台所传达出的各种效果,把此种仪式感进行了相应升华,使受众将自身感情融入到整个舞台情感当中,由此形成比较强烈的文化认同。
三、结语综上所述,经过50多年的创新与发展,我国电视从形态到内容都已经出现了百花齐放的局面。
近年来,文化类节目呈现出迅猛的发展势头,已经成为电视节目的重要代表。
基于此背景下,电视节目应迎合时代发展需要,衔接信息社会潮流,大胆创新,为受众带来更为精彩、优质的节目体验。
本文围绕《朗读者》这一电视节目,从多方面、多角度对文化类电视节目的创新路径进行研究与剖析,现实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1]王晓晓.电视类文化节目的需求满足与生命力提升——从央视《朗读者》热播说起[J].新闻战线,2016(24):107-109.[2]王雯.快综艺时代下的“慢”文化——从《朗读者》看我国电视综艺节目未来的发展方向[J].新媒体研究,2017(06):38-39.[3]刘珂.走心之作《朗读者》[J].记者摇篮,2017(04):33-34.(上接第173页)影需求不断提高,传统的特效技术是否会被完全淘汰?能不能满足画面?是走向更真实呈现还是更抽象写意?不管怎样,武侠电影各种风格一定会互相影响并呈现,武侠电影必将精彩纷呈、百花齐放。
四、结语通过对中国武侠电影的研究,我们得知了目前特效技术的使用程度,在欣慰之余与世界高水平相比较还是会有些许担忧,还有这些中国武侠电影背后不为人知的心血与付出,让我们内心受到的冲击。
中国武侠电影想要给观众们以最好的方式展示其类型电影的直观感受,必须对技术不断消化和进行二次创作。
参考文献:[1]贾磊磊.中国武侠电影的神态与神魂[M].河南人民出版社,1998.[2]刘思平.张石川从影视史[M].中国电影出版社,2000,5.[3]倪俊.中国武侠电影的历史与审美[M].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8,5.[4]胡蓉.世界影视特技经典[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2.(上接第171页)看出徐克也一直在寻找“侠”的真正含义,是自我内心的平静和对自身选择的释然。
三、魔幻世界的架构和东方文化溯源徐克在狄仁杰系列中有意构建了整个专属于狄仁杰的魔幻世界,这为中国电影带来了极大的借鉴意义,前文表述到徐克“狄仁杰宇宙”的具体表现,反观魔幻题材电影《捉妖记》在第一部构造了“妖怪世界”,而在第二部中却没有将之深化扩展,还是在“炒冷饭”。
可见徐克对魔幻世界的驾驭能力是极强的。
《通天帝国》中,利用“赤焰金龟”这一毒物引出“地下城”这一平行世界;《神都龙王》中利用雀舌茶引入“药房”这一隐藏空间;《四大天王》是前作的升级版,武后对“亢龙锏”的追求引出了“方术”从而发现了“瞻波伽”的聚集地。
徐克在“狄仁杰系列”中构造了属于自己独有的魔幻美学体系。
同样,徐克电影中的魔幻世界元素大多来源于东方文化。
如在《通天帝国》中武后建造巨型佛像正是武则天想要借助宗教意识形态为其登基称帝的政治意图提供合法性[4]。
《四大天王》高潮戏中白猿与赤目罗汉对峙的戏码实为“心”和“目”的对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