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现代化推动新型城镇化的效应分析_以陕西省为例_王琴梅

合集下载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公共资本有效供给研究评述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公共资本有效供给研究评述
合现有研究和学者 的观点,我们将公共资本界定为政府及国有机构在 公共领域或公共部门的固定资产投资所形成的资 本,通常是由基础设施投资形成的公共设施资本。
2.公共资本与公共投资。公共资本是公共投资 形成的结果,是静态意义上的经济涵义。而公共投 资公共资本形成的过程,是一种动态概念。两者属 于同一内容的两个不同状态,在实际应用中根据研 究的需要而分别加以应用。
摘 要:公共资本在国家经济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随着中国新型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公共基础设施等公共资本 存量显著攀升,使公共资本供给成为学者关注的焦点,而其核心问题就是如何实现公共资本的有效供给。要实现公共资本的 有效供给,就需要通过行业划分来估算公共资本存量,结合经济发展水平、依据经济结构比重、运用合理的税收政策,推动形 成多元化的供给模式,调控好供给规模,使公共资本的供给实现帕累托效率,发挥其资源配置的最大效应。
伴随着中国经济长期的快速增长和发展,2010 年中国 GDP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 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中国城镇化水平也不断提高, 1978年中国的城镇化率是 179%,到 2016年末城 镇化率达到了 574%,而且城镇化水平的质量和内 涵也日益提高和丰富。作为中国经济增长主要拉动 力的投资,其对经济增长的边际贡献呈现出不断下 降的趋势。经济学原理告诉我们,资本是推动经济 增长、城市化进程的基本要素,中国经济发展的成功 之处在于政府主导下的市场化进程。在当前中国经 济新常态阶段,随着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基 础设施投资或公共部门固定资产投资在快速增加, 这使得公共资本的重要性凸显,也越来越受到学者 的关注,而其中核心问题就是公共资本的有效供给。 本文将沿着公共资本及其有效供给的基本理论、公
(二)公共资本的范围 1.投资来源的范围划分。从公共领域投资的资 金来源上,以政府预算内公共领域的投资或预算内 财政投资中的基本建设支出部分作为公共资本投 入。但廖楚晖、刘鹏[9](2005)认为如果采用资金来 源方式来计算和确定公共资本,基于中国现实情况 分析,则会存在公共资本投入总量低于实际的投入。 政府对公共领域的投资不仅仅包括预算内财政投 资,预算外投资中也会有相当的部分进入公共领域, 具有国有性质机构也会产生公共领域的投资。 2.投资方向的范围划分。从投资方向上,按投 入行业的划分来界定公共资本。一般来说,公共投 资应该被用于为社会成员提供包括道路等硬件基础 设施、公共教育、医疗、安全等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 但由于随着时代特征变化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 人们界定公共投资的范围和种类存在比较大的分 歧。即使按最新的行业划分,近年来一些原本被划 分为公共领域的行业已有私人投资介入如城市天然 气供应、教育、体育与娱乐业等,也有一部分由于科 技进步和社会发展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交通运输、 邮电通讯业等。因此,以行业划分方式来界定公共 资本,则会高估真正意义上的公共资本投入。综合 考虑各个方面,本文将公共资本的范围界定为:以行 业划分方式估算公共资本存量。由于私人投资占公 72

新常态下陕西新型城镇化推进的路径分析

新常态下陕西新型城镇化推进的路径分析

新常态下陕西新型城镇化推进的路径分析作者:路改园张子琛张智富车姣姣焦鑫鑫来源:《山西农经》 2017年第19期摘要:本论文在陕西省城镇化建设取得成效的基础上,分析新常态下城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新常态下推进陕西省新型城镇化的路径。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新常态;路径文章编号:1004-7026(2017)19-0027-01 中国图书分类号:F299.2 文献标志码:A1 陕西省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1.1 新型城镇规划体系尚未完善从陕西省现象现状来说,城镇化的总体规划和各项专项规划不健全,规划审批、许可太随意。

安康市汉阴县副县长指出,目前,不少地方对推进城镇化的问题上,缺乏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

紫阳县副县长提出,在城镇的发展规划中,通常由市级规划院来施行,但是存在弊端:本身有限的规模加上各地城镇化的浪潮席卷,导致规划产出远远无法满足规划的需求,造成规划不符合当地情况的现象以及规划项目雷同项目。

甚至有一些地方由当地领导拍板进行城镇规划,造成严重缺乏科学性。

而部分地区还存在不按照规划,盲目开发建设的现象。

1.2 城镇需要具有极大潜力的企业发展模式目前,在县域经济发展实力限制下,很大部分的城镇探求强有力的产业结构,城镇功能呈现一种朦胧的区分,产业发展速度慢,非农产业特别是工业产业基础薄弱造成城镇化主要动力不足,以至于无法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对区域工业化和城镇化的产业结构和引导就业能力不强,多数小城镇无法利用地方资源特色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优势产业。

,原有产业缺乏长足发展动力,归根结底创新作为改革的金钥匙,与企业的融合度低,不能从大行业中脱颖而出。

西安家具城与宜家毗邻,但宜家以服务为特色,赢得消费者的喜欢。

2 陕西实现新型城镇化的路径分析新型城镇化就是对传统小农经济的落后生产方式的发展和变革,通过改变农民以农业生产为唯一收入来源的就业模式,兼顾多种就业模式,减少城市和农村在收入和消费上的差异,最终转变为新常态下的“城”和“镇”。

我国西部地区就地城镇化模式发展研究

我国西部地区就地城镇化模式发展研究

我国西部地区就地城镇化模式发展研究就地城镇化指农村的就地改造和农民在世代居住的农村完成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城镇化、现代化的转型。

本文将以陕西省礼泉县白村为例,以我国西部欠发达地区就地城镇化模式的重要意义、取得的成就、面临的困境、未来发展的路径与对策作简要探讨。

就地城镇化在预防和治理“城市病”,推进城乡一体化和城乡统筹发展等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但也存在着如思想认识不到位、相应制度不匹配、产业支撑效力不够等问题,严重阻碍了就地城镇化的发展。

因此,就地城镇化的推进,需要不断解放思想、推进制度改革与匹配、培育非农产业支撑、科学规划,推动就地城镇化模式的完善与发展。

标签:就地城镇化;发展现状;困境;对策目前,我国仍处于经济社会转型时期。

在城镇化的过程中,一系列的城市病使得一些专家、学者开始探索新的城镇化道路。

就地城镇化是相对于异地城镇化而言的,以原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为依托,实现就地非农就业和就地市民化的城镇化,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一、就地城镇化及其重要意义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有学者主张发展小城镇,农民在原居住地通过非农就业,同时不断完善公共基础设施,发展社会公共事业,实现生活方式的改变与思想的转变,逐步实现就地城镇化。

作为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形式,就地城镇化较充分地体现了以人为本、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路径。

(一)就地城镇化有利于克服异地城镇化的困境在异地城镇化模式下,农村人口的城镇化存在诸多困难与阻力。

首先,进入城镇的农村人口在就业、收入、社会保障、住房等方面有诸多困难。

进城的农民仍买不起房,即使已迁至城市,但却无法实现有效的人口转移,人口也就无法进行城镇化;其次,户籍制度限制和农村与城市的二元化结构等因素,导致农村居民在城镇中很难生根而成为城镇经济生产与消费的动力;再次,由于生活、工作环境的变化,农民工在社会参与、交往和心理认同等方面存在不小障碍,社会融合度低;最后,生活习惯等方面的问题也不容忽视,进入城市大大增加了人们生活的成本。

关于陕西省农业生产技术效率的实证分析

关于陕西省农业生产技术效率的实证分析


要:文章采用D A 数据包络) E( 分析方法,从纵横两个方向对陕西省农业生产综合技
术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进行分析, 对非D A E 有效的地区进行松弛量分析和射影调整, 指出
其非有效的原因及程度,并给 出 其应调整规模的正确方向和大小。 关键 词 :技 术 效率 ;规 模 效率 ;松 弛 变量 ;射影 调整
效率的状态 ,而使得生产落在前沿面 的内侧 。但 D A方法是一 种基于数据驱动的纯数学规划方 E
法 ,不需 要 预先设 定 具体 的 函数形 式及 特 定 的假设 条件 ,也不 受数 据量 纲 的影 响 ,能够 避免 因主观
因素导致的误差。因此 , 本文使用非参数方法 ,允许非有效状态的存在 。
分 清与 圣 管理 Aruu 1c 0i d aa mn gcta o mc nM n ee iir n s g t E a
21年第1 总第1期 0 2 期 1
关 于 陕 西 省 农 业 生 产 技 术 效 率 的
实 证 分 析
张晓慧 ,任凤敏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陕西 杨凌 7 20 1 10)
称 为在技 术 上存 在非 效率 。 D A方 法模 型 众多 ,本文 主 要 采用 规模 报 酬 不 变 的 cR模 型 和规模 报 酬 可变 的 B 型 。其 模 E 。 C模 型具 体形 式 如下 :
( ) A模 型 一 DE
作为一种非参数的估计方法 ,D A使用数学规划模 型评价具有多个输入和输 出的单位间的相 E 对有效性( E D A有效) ,其实质是判断 D U是否位于生产可能集 的前沿面上 。生产前沿面是判断单 M 个 D U有效状态的基准 ,落在前沿面上 的D 被称为“ M MU 最佳实践者” ,落在前沿面内部 的D U被 M

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协同发展研究

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协同发展研究

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协同发展研究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是现代社会发展中两个重要的方面。

城镇化是指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过程,其目的是改善农村地区的生产和生活条件。

而农业现代化则是农村农业发展的一种趋势,通过科技进步、农业经营方式、农业供给结构等方面的改革,提高农业生产力和农产品质量。

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具有相互依赖性和协同关系。

首先,城镇化可以为农业现代化提供人力资源。

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农业劳动力逐渐减少,但城市化进程中产生的新兴产业和服务业需要大量的劳动力。

这为农村劳动力就业提供了新的机会,缓解了农村劳动力过剩的压力,同时也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了科技工人、管理人才和农业专家。

其次,农业现代化和城镇化可以互相促进经济发展。

城镇化的推进可以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促进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城市的需求催生了农产品市场的扩大,对农产品质量和供应的要求更高,这促使农民转变传统的农业经营方式,采用更科学、现代的农业技术,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产量。

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又可以提供城市居民更多、更好的农产品,满足城市需求,促进农业经济繁荣,创造更多的农民就业机会。

可以说,农业现代化与城镇化是相互促进的双赢关系。

另外,城镇化还可以促进农村基础设施的改善和农业现代化的推进。

城镇化过程中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可以为农业现代化提供良好的条件。

例如,新建的农村公路和铁路网可以方便农民的农产品运输,降低物流成本;农村供水工程和电网建设可以解决农村用水和用电问题,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和生产条件;新建的农村学校和医院则可以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和受教育程度,为农业科技的推广提供有力的支持。

然而,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协同发展也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城镇化过程中的土地资源利用问题。

随着城市的扩张,农村土地被征用建设城市工业园区、住宅小区等。

这将导致农田面积减少,农业生产条件恶化,对农业现代化形成制约。

因此,在城镇化的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保护农田和农业生态环境,充分利用城市内部空间和现有城市建设用地,合理布局农田和城市。

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 2013

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 2013

2013年度陕西省社科基金项目立项名单学科分类: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立项数:23
学科分类:党史党建立项数:11
学科分类:哲学·宗教学立项数:19
学科分类:经济学立项数:57
学科分类:政治学立项数:5
学科分类:法学立项数:20
学科分类:社会学·人口学立项数:11
学科分类:历史·考古学立项数:15
学科分类:文学·艺术立项数:43
学科分类:语言学(汉语)立项数:5
学科分类:语言学(外语)立项数:17
学科分类:新闻学与传播学立项数:19
学科分类: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立项数:5
学科分类:教育学立项数:23
学科分类:体育学立项数:19
学科分类:管理学立项数:30。

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机理与实证检验

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机理与实证检验



引 言
农业现代 化动态关 系进 行的实证研究 ,结果表 明三
者之 间存在长期 的协 整关系 .工业化 和城镇化 不是
改革 开放 3 O多 年 ,伴 随着 经济 社会 体制 的结
构转 型 ,我 国城镇化 也取得快速发 展 。至 2 0 1 2 年, 我 国城镇人 口比重 首次超过 5 0 % ( 包括 了半年 以上
我 国农 业现代化 的发展相对 滞后 于飞速发展 的城镇化 ,从 而使这种互动 关系在短期 内有所偏 离。
关键词 :城镇化 ;农业现代化 ;户籍制度 ;规模 经营 ;产业结构调整
中图分类号 :F 3 0 7 文献标识码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A
文章编号 :1 0 0 3 — 8 5 4 X( 2 0 1 3 ) 1 1 - 0 0 6 0 — 0 5 贝 ( 2 0 1 1 )对 我 国 1 9 9 5 — 2 0 0 9年工业 化 、城 镇化 和
取得应有 的平衡 ,这 种对农业 劳动力 的追 逐最终会
式 的客观要求 ,对解 决 “ 三农 ”问题 作 出的重大 战 略部署 ,为下一 步经济建设 指 明了发展方 向。在此 背景 下 ,以城 镇化 与农 业现代 化 协调 发展 为 主题 , 并根 据发 展现 状 和客观 数据 ,对此 进行 实 证研究 , 对于解决我 国 “ 三农 ”问题具 有现实 的指导意义 。 基 于此 ,本文 将利 用 E v i e w s 5 . 0软件 。结合 我
的提 升空间 。不可 否认 ,这种发展 不协调 问题 已成
为我 国现代化建设 的瓶颈 ,不仅 会削弱 国民经济持
续 发展的基础 和支 撑力量 ,甚 至会 造成城镇 化与农 业现代化都难 以为继 。 近年来 。基 于我 国经济 建设 的需 要 ,城镇化 、 农 业现代化及 其相关 问题 的研究 已经成 为热点 。通 过文献整理 ,我们发现 ,在 现有研究成果 中 ,虽然 针对城镇化与农业 现代化之 间的动态关 系展开 的实 证研 究还 比较少 ,但也有一 些学者有所 涉及 ,如王

新型城镇化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以陕西省为例

新型城镇化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以陕西省为例
1.1 学术界的研究
国内学者自 20 世纪 90 年代后期开始关注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但形成的成果却相对较少,主要有张 耕田、叶裕民、李振福、李爱军和刘艳军等,他们所选的评价指标主要包括六个方面:人口转移、经济产
业支撑、城镇建设、社会发展、生态环境和城乡协调[1-21]。 其中使用频率较高(≥8 次)的指标包括:城镇人口比重、第三产业就业人员比重、人均 GDP、第三产
2.2.1 代表性原则
所选择的指标必须紧扣“做美城市、做强县城、做大集镇、做好社区”思路下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内涵, 能代表城镇化的某个侧面。与城镇化发展没有直接关系,或者没有稳定对应关系的指标不应入选。
2.2.2 针对性原则
城镇化过程是人口、经济、社会、地域景观、生活方式和环境等多要素的系统转化过程。在对城市、 县城、集镇和社区各级居民点的城镇化水平考核过程中,针对“美、强、大、好”四个方面来选取指标。
2.2.3 独立性原则
在选取指标时要尽量避免重复,尽可能地选择相对独立的指标,以便科学全面反映综合评价结果。
2.2.4 可比性原则
指标体系所选取的指标口径均与国内、国际有关指标相一致,便于评价结果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区间 进行纵向、横向比较,具有较强的可比性。
2.2.5 易获取性原则
所选择的指标,应能够在现行统计资料中获得或者通过抽样调查获得,以便能够在实践中操作。
标包括城镇设施水平、居住条件和相关用地情况等指标。
2.3.2 “做美城市、做强县城、做大集镇、做好社区”特征指标
“做美城市”就是要使城市达到环境优美、交通便捷、设施完善、管理有序的美丽宜居城市。“做强县 城”是将县城建成经济发展、布局合理、功能健全、设施达标,具有很强人口聚集能力和产业带动能力的 县域经济文化中心。“做大集镇”的目的是在集镇的综合承载能力下,以扩大规模、提升管理为核心,按 照示范先行、标准建设、分步实施、整体推进原则,重点提升人口和产业规模,形成具有一定集聚和带动 能力的县域副中心或重要节点。“做好社区”的目标是建设布局合理、规模适度、功能完善、管理有序的新 型社区,实现群众居住环境改善、生产生活方式转变、物质文化需求不断满足,最大限度方便群众生活。

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协同推进的路径探索---以陕西地区为案例

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协同推进的路径探索---以陕西地区为案例

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协同推进的路径探索---以陕西地区为案例摘要:在新时期,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推进农村现代化,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是一项重大的战略任务。

城镇与乡村是一种既对立又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也是一种命运共同体,城镇化的目的在于培育和发展城市,而乡村振兴则是以发展与建设乡村为目的,二者具有异质性,同时,也存在着自然的耦合与内在的联系,使得它们可以在现代化的实践中实现共同的发展。

本文以陕西地区为案例,对其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协调发展模式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并对新时期两个战略的协同推进提出了对策。

1.陕西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协同发展推进共同富裕的探索陕西省近几年来对新型城镇化与农村建设的探索,为推进两者的协调发展做出了有益的尝试。

1.1新型城镇化引导乡村产业发展城市对农产品的大量需求促进了我国的工业结构发生了积极的变化,而现代化的农业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第一,指导和推动农产品供应体制的变革。

根据城市居民的消费喜好,促进和指导乡村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

渭南市华州区与城市集市紧密结合,以蔬菜为主,时令水果和干果为副的产业,成为全国蔬菜基地、中国蔬菜生产十大品牌。

第二,服务业带动的非农得到了快速发展。

农村三产发展是我国农村旅游业发展的主要动力。

陕西省安康市为了解决农牧业发展面临的技术瓶颈和共性问题,提高农业农村信息化、促进农业转型升级,安康市科技局主动组织指导市场主体与高等院校院校联合申报科技项目,联合研究开发,定位堵点,聚焦难点,在畜牧、核桃、水产等主导产业上突破了一大批技术难题,并在全省率先实施了一系列先进、实用技术,为农业生产提升质量和效益奠定了坚实基础。

石泉县在农旅融合方面取得新突破,成功创建全国全域旅游示范区。

1.2城市辐射带动乡村发展通过对当地的农业、服务业的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农村进步。

第一,以中心城区为核心,带动乡村特色产业的发展。

以渭南葡萄园、牒吴农业博物苑、下邽古镇为中心的贤乡紫韵农庄建设循环农业、农业体验、农业观光等,将其提升为4 A旅游景区,带动周围村庄葡萄种植、旅游观光等优势产业得到发展。

陕西新型城镇化问题研究定稿

陕西新型城镇化问题研究定稿

陕西新型城镇化问题研究商洛市委党校陈永芝一、关于城镇化的相关理论研究及其在我国的实践探索1. 我国城镇化发展的理论探索。

从解放后到现在,我国城市化经历了艰难曲折的历程,目前学界仍争论不止,观点不一。

王小鲁(2011)认为,目前我国一百万人口以上大城市不是太多,而是仍然太少,他强调,重点主要是要形成更多的新的大城市。

曹宗平(2011)认为,西部县城具备明显的比较优势,西部城镇化的重点应放在科学有序地建设县城上,将县城作为城镇化的主体加快发展。

马晓河、胡拥军(2011)则认为,在中西部地区,做大做强有发展潜力的中小城市,使之成为具有较强聚集效应的大中城市,成为能带动地方经济、具有较强要素聚集效应的增长极,是完善中西部地区城镇体系的首要工作。

而李富田、李戈(2010)通过对四川省31 个镇、村的调查表明,多数小城镇由于产业基础薄弱,人口聚集功能有限,更多的农民选择了流向大中城市,而非小城镇。

所以农民进城还是进镇是一个现实问题,也是一个难题。

不仅仅是学界如此,政界的宏观政策也在发生显著地变化。

从1980年的“严格控制大城市,合理发展中小城市,积极发展小城镇”到2001年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提出的“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从2007 年党的十七大提出的“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按照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土地、功能完善、以大带小的原则,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协调发展”到2010年12 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要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合理确定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功能定位、产业布局、开发边界,形成基本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一体化、网络化发展的城镇化新格局” ,再到“十二五”规划提出今后五年我国城镇化率要由47.5%提高到51.5%,城镇化发展由速度发展到速度与质量并重。

可以看出,我们关于城镇化发展的问题在实践中也处在“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

这种政策变化反映了我国农民及农民工从被禁止进镇进城到允许进镇进城,再到鼓励和支持进镇进城的艰难历程。

陕西省新型城镇化质量评价及启示

陕西省新型城镇化质量评价及启示

陕西省新型城镇化质量评价及启示内容摘要:目前,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我国的城镇化进程推进较快,但不可避免地出现了许多问题。

本文以陕西关中城市群为例,包含西安、宝鸡、铜川、咸阳和渭南,用熵值法进行赋权,用综合指数法对这五个城市2013年的城镇化质量进行评价。

并得出相关结论,结果表明,宝鸡、铜川、咸阳和渭南四个城市的城镇化质量和西安市相比存在着较大差距,每个城市都有自身的短板存在。

同时西安应该发挥其中心城市作用,在逐步提升自身的城镇化质量前提下,增强其功能辐射作用,带动周围其他城市的发展。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关中城市群质量评价熵值法从1978年到2014年,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城镇常住人口从1.7亿人增加到7.5亿人,城镇化率从17.9%提升到54.77%,在我国城镇化高速推进的背后不可避免地出现了许多问题,比如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人口城镇化落后于土地城镇化,城镇化质量不高,环境严重污染,城乡居民收入差异较大,城市病问题出现,人们幸福感不高等。

这些问题也引起了国家和社会的广泛关注,2015年全国两会上明确指出要把工作重点转移到提升城镇化质量上来。

因此,对我国新型城镇化质量进行评价,并针对评价结果提出提升对策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国内外城镇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概述国外对城市化发展的研究广泛,但是专门关于城镇化质量评价的研究比较少,具有代表性的主要是联合国人居署UN-HABITAT(2009)对城市发展管理的研究,从居住、社会发展和消除贫困、环境治理、经济发展、管治等5个方面来评价人类居住,构建了指标准则,指标细化为5类42项,可为我们提供借鉴和参考。

国内学者对城镇化质量的研究主要是先提出对城镇化质量内涵的定义,然后构建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最后选用合适的分析方法进行评价并提出质量提升策略。

但是目前我国还没有对新型城镇化质量内涵形成统一认识,评价时所构建的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也大不相同,后期所采用的评价方法不同,因此评价结果也就不一样。

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路径选择--以陕西省新型城镇化实践为例

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路径选择--以陕西省新型城镇化实践为例

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路径选择--以陕西省新型城镇化实践为例王亲玲
【期刊名称】《理论导刊》
【年(卷),期】2016(000)008
【摘要】我国城镇化已入新型城镇化的发展阶段。

本文以陕西省新型城镇化实践为例,从规划引领新型城镇化健康发展、构建科学合理的现代城镇体系、依托主导产业带动进城人口就业创业、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建设生态人文的特色宜居美好家园和创新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的体制机制等方面,总结提出了加快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路径。

【总页数】4页(P80-83)
【作者】王亲玲
【作者单位】中共陕西省委党校图书馆,西安71006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299.274.1
【相关文献】
1.实践新型城镇化主体形态的路径选择--以上海为例 [J], 郁鸿胜
2.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实践与思考——以江苏省盐城市为例 [J], 倪志成
3.沿黄地区推进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实践探索——以河南省焦作市为例 [J], 王广兴
4.梅州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实践与思考——以梅州客天下为例 [J], 杨廷帼
5.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路径选择——以河南省为例 [J], 宋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消费金融驱动城镇居民消费升级研究——基于结构与质的多重响应

消费金融驱动城镇居民消费升级研究——基于结构与质的多重响应

屬H討人苓学报2018年第2期金融与保险消费金融驱动城镇居民消费升级研究----基于结构与质的多重响应王平#’2,王琴梅2(1.甘肃政法学院经济管理学院,甘肃兰州730070+2.陕西师范大学国际商学院,陕西西安710119)[摘要]将消费金融研究范畴界定为保险、消费信贷、储蓄、投资四个方面,认为消费金融通过配置效应、融通 效应、财富效应、流动效应促进消费结构的转变与消费质量的提升,在消费结构与质量的多重响应中居民消费得以升级。

在理论分析基础上,选取2000—2014年境内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面板数据对消费金融促进城镇居民消费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从消费结构看,消费金融较为明显地促进了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由低级的食品、衣着向高级的交通通信等发展;从消费升级率看,对消费升级贡献由大到小依次是投资、保险、储蓄、消费信贷,但 消费信贷的统计结果不显著;分区域的实证结果显示,保险和投资对东部发达地区的居民消费贡献最大,对西部欠 发达地区居民贡献最小,呈现东中西的“阶梯式差异”,欠发达地区消费升级较发达地区更依赖于传统的储蓄这一金融活动。

[关键词]消费金融;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居民消费升级;区域差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图分类号]F12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3114 (2018) 02-0069-09在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当下,我们仍然不能忽视需求端的引领作用,因为供给和需求犹 如一个硬币的两面,在经济循环中二者缺一不可。

可以说,没有需求端的改革和转变,供给侧结构性 改革就会失去方向。

从需求层面看,在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消费特别是居民消费需 求不足、层次较低是最突出的问题,但同时也是最有潜力的拓展方向。

由于消费结构转变对于产业结 构的转化具有重要的拉动作用,促进消费升级也就同时促进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进,更是供给侧 与需求侧改革的相互配合。

近年来,在诸多促进消费升级的措施中,运用消费金融这种资产配置手段 已经成了一种重要的选择,并且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实证研究

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实证研究
1 . 0 2个 百分 点 ; 城市数 量从 1 9 3个 增加 到 6 5 8个 , 建 制镇 的数 量从 2 1 7 3个增 加 到 2 0 1 1 3个 。虽 然城 镇
化发展态势 良好 , 但是市 民化进程滞后 、 土地城镇化快 于人 口城镇化 、 城镇空间分 布和规模结构不合理 等问题 日益突出 , 根本原因在于农业现代化发展滞后于城镇化 , 集 中表现为农 民与城镇市民脱节 、 农村
【 经济研究】
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实证研究
郭 爱君 , 陶银 海
( 兰州大学 经济学 院 , 甘肃 兰州 7 3 0 0 0 0 )

要: 在 分析 新型城 镇 化与农 业现 代化 协调 发展 作 用机理 的基 础上 , 选择 基 于层 次
分析法的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测度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水平 , 并以青海省为
例 。研 究发现 , 青 海 省 新 型城 镇 化 与 农 业现 代 化 协 调 发展 经历 了“ 低 级 水 平一初 级 水 平一 中级水 平” 的蜕 变 , 指 出应 采 取健 全城 乡产 业 互 动 等措 施 促 进 新 型 城镇 化 与农 业 现
代化 的协调发展 。
关键 词 : 新 型城 镇化 ; 农 业现代 化 ; 协调 发展 ; 模糊 综合 评价 模 型 中 图分类 号 : F 2 9 3 文献标 识 码 : A D O I : 1 0 . 1 6 1 5 2 / j . c n k i . x d x b s k . 2 0 1 6 - 0 6 - 0 1 3
收稿 日期 : 2 0 1 6 - 0 3 — 1 1
基金项 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 目( 1 4 B J Y 0 8 6 ) ; 国家 民委 民族 问题 研究项 目( 2 0 1 5 一 G M一 1 0 3 ) ; 甘肃 省社科规划 项 目

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探讨——以陕西省榆林市新型城镇化发展为例

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探讨——以陕西省榆林市新型城镇化发展为例

() 约高 效 。新 型 城镇 化与 资源 节约 和高 2集
效 利 用 相 结 合 ,走 集 约 高 效 的 城 镇 化 道 路 。集 约高效就 是充分 发挥 空间聚集 ,突出绿色 经济 、
集 群城 镇化 和绿 色城 镇 化发 展 ,全面 提升 城镇
循环 经 济 ,提 高 加识 、技 术 、信 息 贡献 ,强 化 规 模 效应 ,节 能 降耗 ,转变 发展 方 式 ,建 设 集
品质 和推 动衣 村 发展为 动力 ,以 培育 新兴产 业 及 规 划管理 和GI技 术 s 和促 进农 讨 人 口转移 为着 眼点 ,科学 规划 和构 等多个方面。
建大 中小城市 和小城镇协调 发瞩的城镇 体系 。
兼 顾 为原 则 ,以 和 偕社 会为 方 向 ,以 全 面 、协
调 、和谐 、可 持续 发 展为特 征 ,推 动 人本城 镇 化、 品牌城 镇化 、 集约城镇化 、 城乡统筹城镇 化 、
推 进 榆 林 新 型 城 镇 化 对 实 施 百年榆林战 略意义重大


2 新 型 城 镇 化 的 特 点 .
环境等方面, 全国上 曾对
(】 学规 划 新 型城镇 化 与 科学 规 划 、合 千个小城镇 和一些城市 1科
( ) 型 城镇化 的内涵和特点 一 新
1 .新型城镇 化的 内涵
安全有序 ,构建社会诚信 体系和社会保障 体系 , 建 设 、工业生产 、商 品的 运输和 交易 及社 区服
促进农 民工融入城市 ,建设和谐城 市。 务 等可成 为就 业蓄水 池 ,不仅可 以为 城市居 民
() 5 环境 友好 。新型 城镇化 与城 市生态 化相 提供 就业 岗位 ,而且 更多 的是为 农村 人 口向城 结 合 ,走 环境友 好 的城镇化 道路 。环境 友好 就 镇 转移 提供 就业 岗位 。同 时,新型城 镇化 可以

陕西农业现代化高质量发展水平测度评价研究

陕西农业现代化高质量发展水平测度评价研究

陕西农业现代化高质量发展水平测度评价研究作者:***来源:《农业研究与应用》2022年第03期摘要:本文从农业现代化发展理论出发,基于陕西省2000—2019年尺度时空面板数据,从五个维度构建陕西省农业现代化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和层次分析法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陕西省农业产出水平得分最高,其次是农业投入水平,最后是社会发展水平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

基于此提出完善农业现代化财政投入机制、提高农民科技素养、绿色生态和农业现代化发展协调同步、加快农业现代化的数字化发展等建议,以助力陕西省农业现代化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农业现代化;高质量发展;熵值法;层次分析法中图分类:F323.0 文獻标志码:AMeasurement and Evaluation of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Level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in ShaanxiLI Ting(Northwest Minzu University,Lanzhou,Gansu 730030,China)Abstract:Based on the theory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development and the scale spatio-temporal panel data of Shaanxi province from 2000 to 2019,this paper constructs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in Shaanxi province from five dimensions,and conducts an empirical analysis by entropy method and hierarchical analysi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agricultural output level of Shaanxi province scored the highest,followed by agricultural input level,and finally social development level and sustainable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level. Therefore,puts forward suggestions to improve the financial investment mechanism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improve the farmers'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literacy,coordinate and synchronize the development of green ecology and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and accelerate the digital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so as to help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in Shaanxi province.Key words: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high-quality development;entropy method;hierarchical analysis农业现代化高质量发展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支撑,对于“三农”问题发展既是新的机遇,也是新的挑战。

陕西城镇化水平与农民增收的实证研究

陕西城镇化水平与农民增收的实证研究

陕西城镇化水平与农民增收的实证研究论文摘要:国内众多研究说明,加快推进城镇化步伐,对农民收入意义重大。

在分析陕西城镇化水平与农民增收现状的基础上,根据陕西1978-2008年的时间时序列数据,运用计量经济学中的有关方法实证研究陕西城镇化进展与农民增长之间的关系。

研究结论说明,在一定滞后期数上,陕西城镇化水平促进了农民收入的增长,同时陕西农民收入的增长有助于城镇化的推进,两者具有双向因果关系。

论文关键词:陕西,城镇化水平,农民增收一、问题的提出国内众多学者把城镇化进展特别是农村城镇化进展假定为农民收入增长的重要条件与前提,并把加速推进城镇化进程作为持续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路径选择与要紧途径(吴敬琏,2001;陈锡文,2002;林毅夫,2003)。

宋元梁、肖卫东(2005)的研究结论说明,我国城镇化进展与农民收入增长之间存在着长期稳固的均衡关系。

林晨光(1994)认为,国家应积极引导与大力支持农民实现农村城镇化,修建“农民城”。

李炳坤(1999)认为,建设小城镇是使农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的根本途径。

廖丹清,郭慧伶(2002)认为,城镇化对减少农村人口、增加农民收入具有重要的作用。

黄泰岩(2002)认为,提高农民收入是促进经济增长的重中之重,推进城镇化,使农民向城市转移,是从根本上解决农民收入问题的治本之策。

2008年陕西省农民人均纯收入为3136元,与全国的4761元相比,还相差1625元,只相当于全国的65.9%,全国排名第27位。

同时2008年陕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858元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136元之比为4.1,比全国还高(2008年全国这一比率为3.31)。

可见,农民收入低与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已经成为制约陕西社会经济进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而城镇化关于优化陕西城乡经济结构,提高工业化进程中的陕西城市化水平与人民特别是非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及现代文明,推动陕西社会经济进一步进展具有重要作用。

本文试图研究陕西城镇化进展与农民收入增长之间的动态有关性,以考察两者之间的交互响应情况及其响应路径。

农业现代化对新型城镇化发展的促进研究

农业现代化对新型城镇化发展的促进研究
促进。
斜。 同时 , 各类扶持性项 目要适 当降低立项 申报 门槛 , 多向 尚处于起步 阶
段 的一 些 发 展 前 景 较 好 、 能 带 动 农 业 发 展 的 农 民 合 作 经 济 组 织 进 行 政 策
城镇化发展必然带来人 口、 土地的集 中 , 有利 于大面积 种植 和农业产 倾 斜 。 3 . 转 变 农 户传 统 观 念
现代化 , 农 民才 能 从 传 统 农 业 种 植 劳动 中 解 放 出来 , 真 正 的融 入 城 镇 ; 农 业 优惠等方面对农 民合作经济 组织给 予全 方位倾 斜。在投资政 策上 , 农 业、 才 能 实现 规 模 种 植 , 形成新型城镇 化发展 的土地条 件 ; 农 业 产 业 结 构 才 能 林业 、 农业综合开 发等 专项资 金都要 向龙头企 业 和农 民合 作经济 组织倾
转型 , 才能实现经营模式的创新 , 农民才有所养。 3 . 城镇化 的全面发展反过来又会促进农业现代化
业 化 。 另外 , 新 型 城 镇 化 发 展 会 极 大地 拉 动 内需 , 促进农 业生产, 有 助 于 农 业 经 营 模式 的 创 新 。 因 此 农 业 现 代 化 与 新 型 城 镇 化 可 谓 相 辅 相 成 , 相 互

农 业 现 代 化 与新 型 城 镇 化 发 展 的 辩证 关 系
要创新农业生产经 营体 制, 明确 生产资 料尤其是 土地 的所有 权是 关
键 。在 农 村 土 地 是 敏 感 问题 , 尽管土地 确权、 流 转 是 农 业 现 代 化 发 展 的 必
1 . 新型城镇化 战略的根本 目标是农业水平提升 、 农 民收入增加
投资 , 这 是 对城 镇 化 战略 的错 误 认 识 。 因此 党 中央 及 时提 出 了 新 型 城 镇 化 发展道路 , 旨在提 升城 镇 化 的质 量 和 水 平 。

杨陵区农业农村现代化与城镇化协调发展评价与路径研究

杨陵区农业农村现代化与城镇化协调发展评价与路径研究

杨陵区农业农村现代化与城镇化协调发展评价与路径研究杨陵区农业农村现代化与城镇化协调发展评价与路径研究摘要:杨陵区位于中国陕西省咸阳市,是一个以农业为主导的地区。

近年来,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杨陵区面临着农村现代化与城镇化协调发展的重大挑战。

本文通过分析杨陵区农业农村现代化与城镇化的发展情况,评价了其协调发展的程度,并提出了相应的发展路径。

一、农业农村现代化与城镇化的背景和意义农业农村现代化是指农业生产方式、生产组织形式以及农村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等方面全面现代化的发展过程。

城镇化是城市化与乡村现代化的统称,是一种人口聚集和资源配置的空间集中形式。

农业农村现代化与城镇化的协调发展对于实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促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具有重要意义。

二、杨陵区农业农村现代化与城镇化的现状评价1. 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发展情况评价从农业生产技术、农业产业结构、农业科技水平等方面来看,杨陵区的农业农村现代化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农民的生产方式不断更新,农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调整,农业科技应用水平不断提升。

同时,农村基础设施和农村居民生活水平也有了显著提高。

2. 城镇化的发展情况评价杨陵区的城镇化进程相对较慢。

虽然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但乡村地区发展滞后,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村居民生活水平不高。

三、杨陵区农业农村现代化与城镇化协调发展的问题分析1. 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问题农村现代化和城镇化过程中,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环境保护是重要的问题。

在杨陵区,农业生产中大量使用化肥农药,对土壤和水源造成严重污染。

同时,城市扩张也带来了土地的大量开发和污染。

2. 农村产业结构调整问题杨陵区的农村产业结构主要以传统农业为主,经济结构单一,市场竞争力较弱,难以适应城镇化发展的需要。

应该积极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加强农业现代化建设,培育农村新产业,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3. 农村公共服务不足问题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农村地区的公共服务相对滞后,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方面存在差距。

陕西省新型城镇化路径研究

陕西省新型城镇化路径研究

农 民工 在常住城 市人 不了户籍 ,但 由于其 脱离 了农业 ,统计 为城镇 人 传 统 城 镇 化 与 新 型 城 镇 化 城镇化是国家现代化的—个重要标志,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传 口,这部分人 口由于户籍 的限制享受不到市 民应有 的待遇 ,生 活缺少保 统的城镇化是伴随工业化产生的,主要表现为各种生产要素 向城镇集中,并 障 ,加 之流动性 较强 ,就导致 了两种城镇化 的差异较大。 由此产生的生产 、生活方式的转变。传统的城镇化追求的是规模化 的、土地 3、 区域 内城 镇 化发 展 水 平 差 异显 著 合理的城镇体系有利于扩大城镇对农村投资 以及城镇基础 设施建设 化的城镇化 , 走的是城镇建设扩容、大兴土木造城的外延式发展路子。新型 城镇化与传统城镇化相比, 具有本质的不同,不能片面对新型城镇化进行界 向农村延伸 ,也有利于城镇市场和农 村市场 的对接 ,要充 分发 挥 中心城 定 ,而应从发展模式、动力机制和战略 目标三个方面理解。 镇的扩散效应带动周 边落后 地 区的经济 发展 。就陕西 省现 实情 况来 其城镇化率高 于陕北和陕南地 首先 ,传统城镇化 与新型城镇化 的发展模 式不同。新型城镇 化追求 看 ,关 中地区依托关中城市群有利条件 , 的是一种集约化 、生态化的发展模式。集约化就是要充分利用好 现有 的 区,形成 了中间高两头底的城镇化布局 ,由于 自然条件 限制 ,陕南三 市 城镇 物质资源的基 础上 ,更集 中合理地运用 现代管 理与技术 ,充 分发挥 城镇化率明显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目前陕西省针对陕南 的实际情况 已经 人 力资源的积极效应 ,以强化城镇内涵和提升城镇 功能 的一种 形式。现 实行 了移 民搬迁工程 ,对于缩小区域城镇 化发展起 到一定作用 。 三 、推进陕西省新型城 镇化的路径研 究 阶段 ,我国的经济发展和城镇化进程面临着资源短缺 ,尤其是 土地资源 短缺的困境。因此 。在 以后的城镇化进程 中必须集约 、高效地 利用土地 l 、逐 步改革 户籍制度 ,完善社保制度 逐步取消农业户 口与非农业户 口的分类 ,有 序推进 基于户籍之上 的 资源 ,制定科学合理的城镇发展战略 ,严格审查建设项 目,坚决 制止不 合理利用城镇土地的建设项 目。充分利用好现有城镇土地 资源 ;生态化 社会福利制度改革 ,打破城 乡二元结构 ,这是一个系统工程 ,不是一 朝 夕就 能解决 的问题 ,要循序渐进 。只有取消了依附于户籍制度上 的诸 则是人与社会和谐相 处 的根本要 求 ,是 我 国新 型城 镇化 道路 的必 然选 择。人类的生产生活离不开生态环境 ,但生态环境又极具脆 弱性 ,一旦 多不合理功 能,才能恢复户籍作为统计功能的本来面 目,才能更好地 推 受到破坏短期 内很难复原 ,近年来 自然灾害 的频频发生跟人类 的过度 开 动我 国城镇化进程 。 2 、优 化 城 市 产业 布 局 ,提 升 农 村 转 移 劳动 力 的 就 业 质 量 发密切相关 ,城镇化是人类利用和改造 自然 的工程 ,只有人 与 自然和谐 农 村转 移劳动力 的就业质量直接关系我 国城镇化的质量 ,就业 是微 发展 ,才是高质量 的城镇化 ,才是符合社会发展规律 的城镇化 。 其次 ,传统城镇化与新型城镇化 的动力机制不 同。动力 机制是 以有 观个体 生活 的根基 ,而产业 的布局对于 区域就业影响深远。新型城镇 化 限资源为约束 ,资源配置方 式为条 件 ,各种制 度为保 障的综 合系统 。 就是 在优化产业 布局 ,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科技型小微企业和 高新 技术 要 大力 新型城镇化就是要 以新 型工业化 为主要推 动力 ,以农 业现代 化为基 础 , 产业 。陕西拥 有中众 多的高新科技 园区,科研机构和高校云集 , 以市场利益驱动为导 向,合理调整产业结构 ,转变 经济 增长方式 ,严 格 发展产 学研优势 , 发展 高新技术产业 ,突 出产业优势 。 依照政府城镇化规划 ,走一条科学 的,高质量 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 3 、完善基础设施 ,提 高公共服务 水平 尽管近年来陕西经济 发展保持较快增长 ,但是人均基础设 施和人均 最后 ,传统城镇化 与新 型城镇化 的战略 目 标不 同。新 型城镇化 的战 略 目标 是 在稳 步 提 升城 镇 化 水 平 和 质 量 的 同 时 ,更 加 注 重 城 镇 化 格 局 的 公共服务 占有率增长幅度依然落后 于人 口 城镇化 的发展 。因此 ,以后要 科学化 ,城镇发展模式 的合理化 ,城镇居 民保 障体制 的完善化 ,是一 种 更加注重完善基础设 施、提升公共 服务水平 ,使得城乡居 民都 能享受城 乡 公 共 服 务 均 等 化 带 来 的 成 果 。 着 重从 以下 两 个 方 面 进 行 改 善 ,一 是 继 以人为本 的新 型城镇化 之路 。 续 增 加 财 政 对 于 基 础 设 施 的 投 入 ,重 点加 强交 通 、水 电气 普 及 、公 共 文 二、陕西省城镇化进程 中存在 的问题分析 化场所建设等相对稀缺的方面进行投入。二是要加大对生态 环境的污染 1 、城 镇化过 程 中 “ 半城镇化 ”现 象突出 陕西 省 目 前的 “ 半城镇化 ”现象主要表现为农 民工既不能完全从传 治理 ,加快生态型城 镇化 建设 ,强 调发展 的 集约性 ,高效配 置经 济 资 统农村 和农业 中退出 ,也不能完全 地融人 现代城 市 ,处 于两种生 产和生 源 ,提高 自然资源 的利用效率 ,减轻 经济发 展过 程 中对 自然 资源 的依 活模式 的中间地带。造 成这种 现象 的原 因有 两点 :一是 户籍 制度 的 限 赖 ,走一条生态型 ,集约型的城镇化道路。 制 ,农 民工进城 以后不 能 自动或者 自愿转 换为城 市户 口。二是社 保制度 4、推 动 区域 经 济 一 体 化 ,完 善人 才 流 动机 制 走新型城镇化道路 ,就要克服经济发展不平衡 的状 态 ,完善人才 发 的制约 , 农 民工生产 生活方 式基本 融人了城市 ,却不能享受城市 居民 的 养老和医疗等社会保 障 ,以后城镇 化过程中 ,首先应该解决好农 民工市 展机制 。充分发挥大型 中心城市的聚合能力 ,以西安 为中心 ,关 中城 市 民化之一问题 ,使其更好地融人城市 。 群为依托 ,逐步缩小城市与城市 ,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差 距 。完善人 才 2、常住 人 口城 镇化 与 户 籍 人 口城 镇 化 发展 不 协 调 流动机制就是要加强 区域合作 ,建成高效的人才培养 开发新模式 。加 速 户籍制度使得我国人 口统计有着户籍人 口和常住人 口两个 口径 ,所 西安人力资本合理 向周边地市转移 ,努力构建一体化 的 ,系统化和层 次 以城镇 化率也相应存在着常住人 口城镇化率和户籍人 口城镇化 率两个指 化 的人 力 资 源 流动 机 制 。 ( 作 者 单 位 :西 安 财 经 学 院 经济 学 院 ) 标。伴随流动人 口数量 的加大 ,这两个指标 出现 了显著的差异 。2 0 1 2年 参 考 文 献 陕西省常住人 口为 3 7 5 3万人 ,常住人 口城镇化 为 5 0 .0 2 % ,户 籍人 口 [ 1 ] 胡际权. 中国型城镇化发展研 究 [ D ] .西南农业 大学, 2 0 0 5 城镇化为 3 7 .0 9 % ,两者 相差 1 2 .9 3 % 。2 0 0 3 — 2 0 1 2十 年间常 住人 口 [ 2 ] 周轶.基 于城镇化质量导向的新型城 镇化发展路径研 究—— 以重 城镇化平均增长率 与户籍 人 口城镇 化平 均增 长率 分别 为 3 .7 5 %和 4 . 庆 市江津 区为例 [ D ] .西南大学 , 2 0 1 3 5 5 %。两者的差 异主要受城 乡二元结构的影响 ,很多长年在城 市打工 的 [ 3 ] 王琳. 山东省城镇化评价指标体 系 研究 [ D ] .济南大学,2 0 1 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4年9月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Sep.,2014第43卷第5期Journal of 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Vol.43No.5■经济学研究农业现代化推动新型城镇化的效应分析———以陕西省为例王琴梅,杨军鸽(陕西师范大学国际商学院,陕西西安710119)摘要:在明确界定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内涵的基础上,根据“拉—费”模型分析陕西省农业现代化对新型城镇化的支撑作用机理,利用陕西省2000—2012年的数据重点实证分析农业现代化对新型城镇化的推动效应,结果发现:衡量陕西省农业现代化水平的10个指标中,每一农村劳动力负担家庭人数、单位耕地面积农业机械总动力、单位耕地面积有效化肥施用量、劳动生产率、农业从业者人均耕地面积对新型城镇化水平均具有显著影响。

因此,要进一步提升陕西省农业现代化水平、为新型城镇化提供支撑的政策取向应是:继续促进农村人口转移就业,加大农业机械投入,推进“四化”以改造传统农业,合理施用化肥,优化整合农村土地资源。

关键词:农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推动效应;“拉—费”模型;西部经济发展中图分类号:F30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4283(2014)05-0140-08收稿日期:2014-01-25基金项目:陕西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13D016)作者简介:王琴梅,女,甘肃古浪人,经济学博士,陕西师范大学国际商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农业现代化对我国新型城镇化有着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也就是说,努力实现“四化”同步,是我国经济今后一定时期内健康运行发展的总思路,而随着我国“刘易斯拐点”亦即“粮食短缺点”的到来和“人口红利”的逐步消失,其中的农业现代化对(新型)城镇化的推动在我国当前及今后一定时期更为重要。

对此,部分学者从理论上进行了分析。

如夏春萍认为农业现代化为城镇化创造了市场条件,提供了要素条件。

[1]韩长赋认为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实现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核心任务。

[2]辛岭、蒋和平以及农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课题组等编制了评价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指标体系。

[3]舒桐、张阳生和安晓亮等构建了评价城镇化水平的指标体系,并使用不同方法对不同区域的城镇化水平进行了定量评价。

[4-5]夏春萍、刘文清和苏发金以VAR模型为基础,结合单位根检验、格兰杰因果关系分析、脉冲响应和方差分解方法对我国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之间的关系做了实证研究。

[6-7]毛雁冰、凌继全分析了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农业现代化对城市化进程的作用。

[8]夏显力、郝晶辉对陕西省1991—2010年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三者之间的互动关系也进行了实证研究。

[9]这些研究成果对本文有很大的启发,但现有研究也存在不足之处:一是对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两者关系进行实证研究时,所选取的指标大多过于单一,往往仅用城镇化率和人均机械总动力衡量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水平,二是缺少专门研究陕西省农业现代化对新型城镇化推动效应的实证研究。

而陕西省作为我国西北大开发的“桥头堡”、“领头羊”,其农业现代041化对新型城镇化的推动,对整个西北地区都有示范和引领作用。

因此,本文将从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内涵出发,建立更全面、更完善的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评价指标体系,以陕西省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发展状况为依据,运用时间序列计量模型对选择变量进行实证检验,力求客观准确地分析陕西省农业现代化对新型城镇化所产生的效应和影响,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

一、陕西省农业现代化推动新型城镇化效应的一般理论分析(一)核心概念界定1.新型城镇化要准确理解新型城镇化的内涵,必须首先明确什么是城市化、城镇化。

城市化属于发展经济学的基本概念。

肯特·斯魁文(Kent P.Schwirian)和约翰·瑞恩(John W.Prehn)认为城市化应该是城市人口比例不断增加、人们行为模式和思维方式不断城市化、城市中心不断向城市外围区扩散的过程。

[10]彼得·霍尔教授(Sir.Peter Hall)在《世界城市》一书中从两个方面解释城市化:一是强调人口密度和经济职能,主要表现在人口从乡村向城市的流动,并且在城市从事非农生产。

二是强调社会、人们心理、价值观和行为的因素,表现在乡村生活方式向城市生活方式的转变。

[11]我国著名经济学家何炼成教授在《中国发展经济学概论》一书中认为,城市化指的是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生产方式的变化而引起的现代产业向城市的集聚过程,以及由此决定的人口集中过程和城市生活方式不断扩大过程相统一的社会过程。

[12]61城镇化是我国提出的概念。

早在1998年,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就提出了“小城镇、大战略”的方针。

在学术界,温铁军、温厉认为城镇化与城市化在城乡人口比重这个概念上基本相似,但在实现方式上有所差异。

城镇化表明处在工业化不同阶段的中国试图以农村“城镇化”发展作为缓解三农困境和推进人口城市化的路径,以此来规避人口过度向大城市集中。

[13]这个解释具有合理性。

城镇化与城市化的实质是一样的,只是根据中国的国情强调农村人口向小城镇转移,以防止过多人口涌入大城市而造成城市病。

新型城镇化是相对于我国前一轮传统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土地城镇化、城市摊大饼等问题而提出的。

有学者认为新型城镇化应该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强调城镇的质量、集约、生态以及可持续发展。

[14-16]李克强总理在2014年3月5日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对新型城镇化做出了最新解释:“坚持走以人为本、四化同步、优化布局、生态文明、传承文化的新型城镇化道路,遵循发展规律,积极稳妥推进,着力提升质量”。

本文就是在这个含义上讨论新型城镇化问题的,认为这里的“坚持以人为本、生态文明、传承文化”强调的是城镇化进程的公平、质量;“四化同步、优化布局”强调的是城镇化进程的动力水平提升。

城镇化的“动力、质量、公平”三者必须有机统一,才是健全的新型城镇化内涵。

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内涵具体体现在:经济高效、发展水平提高、基础设施完善、环境友好、资源节约、城乡统筹、社会和谐。

其中,经济高效与发展水平提高是城市发展动力的提升;基础设施完善、环境友好与资源节约是城市发展质量的提升;城乡统筹与社会和谐是城市发展社会公平程度的提升。

2.农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是一个动态的概念,不论是在国外还是国内,不同时期对其理解不一样。

在20世纪中期,许多学者认为农业现代化是农业的机械化、化学化、水利化和电气化;80年代,又将现代经营管理理念引入农业现代化;90年代之后,学术界对农业现代化的理解更深入。

许多学者以及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对农业现代化的内涵都进行了界定。

[17]56-60,[18]2007年“一号文件”认为,农业现代化就是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的过程。

本文在综合各方观点后认为,农业现代化就是通过向传统农业投入现代生产要素,不断提高农业产出水平,从而促进农村社会全面发展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过程。

(二)“拉—费”模型框架下的陕西农业现代化推动新型城镇化的作用机理关于农业现代化对工业化、城镇化的推动作用,马克思、恩格斯在考察英、法、德、美等主要西方国家农业现代化历程时指出:农业现代化和规模化经营从土地上释放了大量过剩的农业人口,而现代大工业的发展为141城市更大规模地吸收这些农业人口创造了有利条件。

[19]916发展经济学中的“拉—费”模型更是以量化的方式成为分析农业现代化对工业化、(新型)城镇化推动作用的经典理论。

1.“拉—费”模型对农业现代化重要性的揭示“拉—费”模型以农业生产率的提高来讨论劳动力从农业部门向城市工业部门的转移,把农业部门与城市工业部门的关系清楚地表现出来,因此可以用于本文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关系的分析。

“拉—费”模型的基本内容是:当农村存在剩余劳动力时,这部分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工业部门中不会影响农业总产量,而且随着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农业部门就形成一部分剩余产品,这部分产品形成对流入城市工业部门就业的那部分劳动力人口的粮食供给。

就城市工业部门而言,由于有这部分剩余产品的供给,充分保证由农业部门移入城市工业部门劳动力的粮食需求,且在剩余人口的压力下,城市工业部门的工资水平就不会上涨。

但是,当农业部门剩余劳动力完全转移到城市工业部门时,如果继续向城市工业部门转移农村劳动力,就会减少农业总产出,这样一来,农业部门所能提供的剩余农产品数量,将不可能与城市工业部门劳动力的增长同步,因而无法满足城市工业部门的粮食需要。

由于粮食短缺,农产品相对价格提高,于是城市工业部门不得不提高工资,导致利润下降、城市工业部门扩张减速,进而降低吸收农业劳动力的能力。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完结的时点,叫做“刘易斯拐点”,也叫“粮食短缺点”。

[20]可见,人口转移与粮食供给安全之间存在着严重的矛盾,如何化解这个矛盾、处理好人口转移与粮食安全两者之间的关系,顺利完成工业化和城镇化,是许多发展中国家面临的难题和困境。

拉尼斯和费景汉认为:要打破以上困境,只有不断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

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既可以提高农业产量,同时也可以释放出更多的农业劳动力支撑工业化和城镇化。

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就是要不断改造传统农业,向传统农业投入现代生产要素,不断提高农业产出水平,从而促进农村社会全面发展和农业可持续发展。

只有推进农业现代化,才能消除粮食短缺、降低生产成本,推动工业化、城镇化的顺利进行。

2.陕西省农业现代化对新型城镇化的支撑作用(1)陕西省及全国已经到达了“刘易斯拐点”。

陕西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对陕西省2011年第三季度劳动力供求状况进行了统计,发现:该时期,陕西省劳动力需求人数是求职人数的0.98倍,劳动力供需状况基本持平。

①2011年以来,随着陕西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对劳动力的需求进一步增加,农村将不再存在大量的剩余劳动力,而且城乡普通劳动力供需将会出现缺口,“刘易斯拐点”将会出现。

据我们对陕西省各地农村的调查了解,现在陕西省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很少,包括农村在内的整个城乡劳动力短缺现象开始出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