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陆地和海洋》知识点归纳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粤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3第3章 陆地与海洋word教案(1)

粤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3第3章 陆地与海洋word教案(1)

第三节海洋与陆地的变迁

一、学习目标

课标要求:

●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处在不断地运动变化之中。

●知道板块构造学说,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课标解读:

1、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有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的变化。

2、知道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运用地图说出六大板块的名称和范围。

3、在图上记住世界著名山脉和火山—地震带的名称和位置。

4、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的分布和成因。

重点:(1)寻找大陆漂移的证据;(2)用板块运动学说解释一些现象。

难点:火山、地震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学习主题一:沧海桑田

传说东汉仙女麻姑,早年在姑余山修行得道,千百年过去了,长得仍如十八九岁的姑娘。

麻姑曾说:“我自从得到天命以来,已经三次见到东海变为桑田。这次去仙山蓬莱,见海水比以前浅了许多,大概又快要变成陆地了吧!”

后来人们用“沧海桑田”,比喻人世间事物变迁极大,或者变化极快。其原来的意思是海洋会变为陆地,陆地会变为海洋。这种沧桑之变是发生在地球上的一种现象。

(一)读以上资料,思考回答:

1.“沧海桑田”原意是指变迁,现代科学研究表明,的变动和海平面

的,是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此外,人类的活动,例如等,也会引起

的变化。世界上著名的低地国家,有一半以上的土地就是人造陆地。

2.由此可见,“沧海桑田”的变化有自然原因引起的,也有人工改造而形成的。请分别举出

一个例子加以说明:

①自然原因形成:

②人工改造形成:

(二)时光倒流:请猜想下面地理事物的过去是怎样的,并写出变化过程和原因。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陆地和海洋》集体备课记录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陆地和海洋》集体备课记录

集体备课记录表

年级七年级科目地理时间

标题第二章陆地和海洋

中心发言人

成员

一、课标要求1.运用地图和数据说出地球表面海陆所占比例,描述海陆分布特点。

2.运用世界地图说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

3.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洋和陆地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

4.知道板块运动学说,说出世界主要的火山、地震分布

二、教材分析

本章内容既是上一章《地球和地图》拓展,又是今后将要学习地理知识的基础,也是学生进入初中后首次较系统接触世界地理知识更是学生进入地理知识殿堂的关键所在。本章内容两节:第一节“大洲和大洋”第二节“海陆的变迁”。“大洲和大洋”这一节的重点是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轮廓及分布特征,教材安排了一组读图、绘图、填图活动,意在通过运用地图让生掌握这一重点内容。“海陆的变迁”这一节以“沧海桑田”的成语故事切入,直接点出海陆变迁观点,使学生首先对此问题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全节教材围绕着这一主题展开,引导学生层层探究、步步求证。

三、学情分析

本章内容是学习了上一章《地球和地图》的基础上学习的,这一章是今后学习地理知识的基础,也是学生进入初中后首次较系统接触世界地理知识。更是学生进入地理知识殿堂的关键所在。在当今的新课程改革中,提倡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所以本节课采用以“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为主的学习方式。因此要加强学法指导,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探究能力。对于本课的基础知识,以学生的自学为主。培养学生阅读地理课文和地理插图的习惯和能力,正确掌握阅读插图的步骤和方法。对于本节课的重难点内容要采用学生自己动手做演示、教师指导、课件播放、练习体会等综合方法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乐于探究,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在带着目标的学习过程中逐渐有针对性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从“学会”发展到“会学”,掌握学习方法,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发展,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

初中地理《陆地和海洋》单元教学设计以及思维导图

初中地理《陆地和海洋》单元教学设计以及思维导图

陆地和海洋主题单元教学设计

板块构造学说”的内容意义所在。

5.

能运用两大学说解释一些地理现象如火山、地震等。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观察各种地图得出结论,培养学生看图、析图、绘图的能力,学会使用地理的语言──地图。

2.通过学习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初步养成读图、填图、绘图等运用地图解决地理问题的习惯,培养用图能力。

3.通过对海陆变迁及大陆分离的若干证据的分析,培养学生观察、感知、分析、归纳、表达等认知能力;

4. 通过对相连证据的找寻方向的探究,提高学生研究手段的科学性、指向性,形成科学的思维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地球”“水球”的争论,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积极探究自然界奥秘的精神。

2.通过从现象到本质的研究,提高学生对探究事物本质的科研兴趣;通过魏格纳的故事,激发学生勇于创新的精神。

人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陆地和海洋》

人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陆地和海洋》

人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陆地和海洋》

第一节《大洲和大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要求学生掌握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分布,理解大陆、大洲、半岛、岛屿、海、洋、海峡等概念,并能判别。

过程与方法

要求学生学会在地球上确定地理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阅读图文和空间想象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和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激发学生热爱人类家园——地球的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及分布。

难点: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确定。

[课时]1课时

[教学方法]讲授法、读图分析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等。

[教学辅助材料]地球仪、地理图册、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复习回顾

一、导入新课

1)、课件演示太空当中看到的地球,引导学生关注本课中地球是个大水球的说法的原因。

2)、教师设问:加加林认为,从太空看去,地球是个蔚蓝色的“水球”,可人们当初给地球起名字的时候,为什么把它叫做“地球”呢?

限于当时的条件,人们并不知道陆地之外还有更广大的海洋,且海洋的面积大于陆地的面积。

二、教学引导及点拨

(一)地球?水球?

学生活动1:观察地球仪,比较地球表面是陆地面积大?还是海洋面积

大?海陆分布呈什么形势?

三分陆地、七分海洋,海洋连成一片,陆地被分割成许多块。

学生活动2:读图对比:“世界海陆分布图”、“世界海陆面积比较图”,看看陆地主要集中在哪个半球?海洋主要集中在哪个半球?图中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分别是陆地还是海洋?

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海洋主要集中在南半球。北极地区几乎是一片海洋,南极地区却是一块陆地。

2024年初中地理《陆地和海洋》教案设计

2024年初中地理《陆地和海洋》教案设计

2024年初中地理《陆地和海洋》教案设计初中地理《陆地和海洋》教案设计 1

教学目标:

1、利用地图说明全球海陆分布特点,记住海陆面积比例

2、运用地图判别大洲、大陆、半岛、岛屿及大洋、海和海峡

3、在世界地图上说明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位置、轮廓和分布特征

重点和难点:

1、全球海陆分布特点

2、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分布

教学准备:

小地球仪

课时安排:

1.5课时

教学过程:

师生活动教学提示与建议

第一课时:

导入:

世界上第一个乘坐宇宙飞船进入太空的人是谁?

(原苏联的宇航员加加林)

他到了太空,回头看到我们生活的地球,是怎么样的?

(地球上大部分都是水,在太空中地球是如此的蔚蓝美丽)

提出问题:

那么地球表面的海洋和陆地到底是如何分布的呢?今天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学习世界大洲和大洋的知识板书:

一、世界海陆分布特点

人类对地球面貌的认识过程

对地球面貌的探索,人类经历了漫长的历程,其中有许多著名的探险家为人类认识世界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下面就请各组派一名代表向大家介绍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及他们对人类所作的贡献。

学生分组活动:

1、丝绸之路

2、马可波罗游记

3、郑和下西洋

4、哥伦布地理大发现

5、麦哲伦环球航行

(学生互相评价)

(1)组织活动

①指导学生用准备好的线绳把地球仪平分成任意两个大小相等的半球,比较海洋和陆地面积的大小

②指导学生先把地球仪按自转方向转动,闭上眼睛,让地球仪停止转动后用一个手指随意按住地球仪的任意部位,然后统计分别陆地和海洋的人数并计算所占的比例。

(2)但是,由于我们只有40多人,所以我们算出的海陆面积是不准确的,那么根据科学家的计算,海洋和陆地各占全球面积的多少呢?

初中地理初一地理上册《陆地和海洋》优秀教学案例

初中地理初一地理上册《陆地和海洋》优秀教学案例
初中地理初一地理上册《陆地和海洋》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在我国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陆地和海洋》这一章节对于初一学生来说,既具有趣味性又充满挑战。本章节旨在帮助学生建立地球陆地和海洋的基本概念,了解世界地理概况,培养他们的空间思维能力和地理素养。为此,我以“探索神奇地球,领略陆地与海洋的奥秘”为主题,设计了一份优秀教学案例。本案例紧密结合教材内容,注重实践性与互动性,旨在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通过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探究陆地和海洋的分布、特征及其相互关系中,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从而更好地理解地球上的自然环境。
2.利用多媒体展示地球表面陆地和海洋的分布图,让学生初步了解陆地和海洋的概况,为接下来的学习奠定基础。
3.创设情境,讲述一个关于探险家发现新大陆的故事,激发学生对未知世界的探索欲望,导入新课。
(二)讲授新知
1.介绍地球表面陆地和海洋的基本概念,如大陆、岛屿、半岛等,并通过地图、地球仪等教具,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它们的分布特征。
3.结合生活实际,提出与地理知识相关的问题,如“为什么我国南方多雨,北方少雨?”“为什么沿海地区与内陆地区的气候有所不同?”等,引导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三)小组合作
1.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地理知识竞赛,鼓励他们合作交流,共同解决问题。
2.小组合作完成地图绘制、地球仪操作等任务,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初中地理七年级《陆地和海洋》单元分析

初中地理七年级《陆地和海洋》单元分析

《陆地和海洋》单元分析

第一节大洲和大洋

本节的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

运用地球仪和世界地图,配合数据,说出并记住全球海陆面积的比例,描述海陆分布的特点,说出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地理分布,初步掌握阅读和使用地图的基本技能。

2、过程与方法:

初次使用地图工具开始认识地球,通过实际应用落实地图三要素的概念,从识图到读图,从读图到指图,从指图到填图,从填图到画图,经过训练形成一套正确的使用地图的方法,为今后的地理学习铺平道路,终生受益。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水球”、“地球”的争论和海陆轮廓形成的猜想,激发学生对学习地理兴趣;在对大洲、大洋、半岛、岛屿、海、海峡的判读过程中学会与同学合作初步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地理的审美情趣。

重难点内容介绍及教学建议

教材在学习了地图这一重要的地理学习的工具之后,从空间的认识层次来看,在认识地球之后,接下来就应该是地球表面的陆地和海洋了。不仅从认识地球的表面形态来看,而且从地理环境的形成来看,认识海陆的分布都是及其重要的。因此,从知识目标来看,在地理环境的学习中,一个基础性的目标就是认识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从能力目标来看,趁热打铁,学会运用地球仪和地图学习地理新知,在头脑中初步建立世界的空间格局,形成心里世

界地图,为今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从教材内容来看,海洋和陆地的分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个是纯自然的状况,即海陆分布的特点,另一个是人为的划分,即七大洲和四大洋。

首先运用地图和数据说出全球海洋和陆地所占的比例,描述海陆分布的特点。地球表面,海洋面积占71%,陆地占29%,可以概括为“七分海洋,三分陆地。”海洋和陆地的特点一般概括为以下几点:第一,海陆所占的比例;第二,全球的海洋彼此相连,陆地被海洋分割成许多大大小小的陆块;第三,陆地北半球比南半球多,海洋南半球比北半球多;第四,无论怎样划分的半球,都是海洋多余陆地。

初中地理_海洋与陆地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地理_海洋与陆地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义务教育地理教科书

(星球地图出版社)

七年级上册

第三章海洋与陆地——复习

第一节海陆分布

第二节海陆变迁

第三章《海洋与陆地——复习》教学设计

复习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利用地图说明全球海陆分布特点,记住世界海陆面积的差异及比例。

2.运用地图识别大洲、大陆、半岛、岛屿和海峡。

3.掌握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和分布特征,以及重要的大洲分界线。

4.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的变迁。

5.了解大陆漂移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6.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1.能够在地图上准确指出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并熟识它们的轮廓。

2.通过读图、填图、拼图、绘图等方法学习世界大洲和大洋的空间分布,培养学生阅读地图的能力,从地图中获取地理信息及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

3.通过读图观察,发现板块运动的方式和产生的地形,探究发现地震、火山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地球”“水球”的争论,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积极探究自然界奥秘的精神。2.通过了解海陆变迁知识,树立海陆不断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科学观点。

3.通过地震、火山相关内容的学习,培养防灾减灾的观点和自我保护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七大洲、四大洋名称与空间分布。

2.七大洲轮廓及大洲分界线。

3.了解大陆漂移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4.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二)教学难点

1.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位置和关系。

2.了解海陆变迁的地理事实并能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3.会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世界海陆地形的成因。

初中地理广东人民七年级上册(2023年新编) 陆地与海洋陆地和海洋(教案)

初中地理广东人民七年级上册(2023年新编) 陆地与海洋陆地和海洋(教案)

第三章陆地和海洋

第1节大洲和大洋(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利用地图说明全球海陆分布特点,记住海陆面积、比例。

2、运用地图识别大洲、大陆、半岛、岛屿、大洋、海和海峡。

3、掌握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位置、轮廓和分布特征。

(二)、能力目标

1、能够在地图上准确、规范填写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

2、.通过景观图转换成平面图等教学,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和迁移能力,以及填图、绘制地图的技能。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认识人类探索地球面貌的历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索精神。

二、教学重点

1、地球表面海陆面积、比例。

2、七大洲的名称、分布及其分界线。

3、四大洋的分布及与各大洲的相对位置。

三、教学难点

1、大陆与大洲的联系、区别。

2、亚欧、亚非及南、北美洲之间的分界线。

3、七大洲和四大洋空间概念的建立。

四、教学方法

以读图、训练为主进行教学。

五、教具准备

1、地球仪、投影仪。

2、自制有关投影片、大陆轮廓图卡。

六、课时安排

第1课时地球?水球——海陆分布大势,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

第2课时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分布

七、教学过程

第1课时

[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知道世界上第一位乘宇宙飞船进入太空的宇航员是谁吗?(加加林)前苏联宇航员加加林在进入太空后,通过拍摄到的照片和观测到的现象说过这么一句话——其实我们人类给地球起错了名字,不应叫“地球”,而应改叫“水球”。这是为什么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第二章——陆地和海洋。

板书第三章陆地和海洋

第1节大洲和大洋

[讲授新课]

一、地球?水球?

1.提出问题让学生阅读课本P27图,加入到宇航员和小朋友的讨论之中。一半学生讨论的观点是:应该继续称我们居住的家园为“地球”。另一半学生讨论的观点是:应该把地球改为“水球”更准确。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陆地和海洋》说课稿1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陆地和海洋》说课稿1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陆地和海洋》说课稿1

一. 教材分析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陆地和海洋》是学生在初中阶段接触地理学科较早的章节之一,主要介绍了地球表面的陆地和海洋分布情况,以及它们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本章内容较为基础,为后续学习更复杂的地理知识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

学生在进入七年级之前,已经对地球有一定的了解,但大多数学生对陆地和海洋的具体分布情况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认识不足。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实际出发,理解陆地和海洋在全球范围内的分布特点,以及它们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三. 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地球表面的陆地和海洋分布情况,掌握海洋

和陆地的基本概念,了解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对地理现象的

观察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关注家乡地理环境的情感,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地球表面的陆地和海洋分布情况,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

系。

2.教学难点:海洋和陆地的形成原因,以及它们在全球范围内的分布规

律。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

1.教学方法:采用观察、分析、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地理知

识。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地图、模型等教具,帮助学生更好地理

解陆地和海洋的分布情况。

六. 说教学过程

1.导入:通过展示地球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地球表面的陆地和海洋,激

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新课导入:介绍海洋和陆地的基本概念,让学生了解它们在全球范围

内的分布情况。

人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陆地和海洋》知识点

人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陆地和海洋》知识点

人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陆地和海洋》知识点

第二章陆地和海洋

六块大陆:亚欧大陆、非洲大陆、南极大陆、澳大利亚大陆、北美大陆、南美大陆

最大的大陆:亚欧大陆,最小的大陆:澳大利亚大陆,最大的岛屿:格陵兰岛,最大的半岛:阿拉伯半岛

三、熟练记住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位置及轮廓特点(课本34/35页)。

七大洲按面积由大到小: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

四大洋按面积由大到小: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按照平均海拔高度由高到低:南极洲、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大洋洲、欧洲

四.看图写出特殊经纬线(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0°、180°)经过的大洲大洋(参照课本最后一页的世界地形图)

主要位于北半球大洲——亚洲、欧洲、北美洲

主要位于南半球的大洲——南极洲、大洋洲、南美洲完全位于北半球的大洲——欧洲、北美洲,完全位于南半球的大洲——南极洲

主要位于东半球的大洲——亚洲、欧洲、非洲、大洋洲,

主要位于西半球的大洲——北美洲、南美洲

完全在东半球——非洲,完全在西半球——南美洲

纬度最高、跨经度最广、海拔最高的大洲——南极洲

跨纬度最广的大洲——亚洲

赤道横穿的大陆是——非洲大陆,南美大陆

赤道横穿的大洲是——非洲、亚洲、大洋洲、南美洲北回归线穿过的大洲——亚洲、北美洲、非洲、大洋洲南回归线穿过的大洲——非洲、大洋洲、南美洲

同时被南北回归线穿过的——非洲、大洋洲

地跨热带、温带、寒带大洲——亚洲、北美洲

没有热带的大洲——南极洲、欧洲

没有寒带的大洲——非洲、大洋洲、南美洲

热带面积最大的大洲——非洲

寒带面积最广的大洲——南极洲

2023-2024学年人教部编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陆地和海洋》教案板块构造学说

2023-2024学年人教部编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陆地和海洋》教案板块构造学说

板块构造学说

二、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章《陆地和海洋》一章的第二节《海陆的变迁》的第二课时,它是第二间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讲述了地球到面海陆分布的原因,是承接第一节“大洲和大洋”对地球海陆面貌认识ban的进一步深化。让学生认识到地球表面是处在不断的动动变化过程中的,对学生逐步树立海陆变迁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未来的学习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五、教学方法

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师演示、合作探究、分组探究

六、学法引导

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的习题,充分读图读课本,基本能掌握本课的知识点;在教学过程中,采取了多媒体演示、教师引导、合作探究小组讨论法,读图法,分析归纳法,总结反思法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掌握板块构造学说的理论,使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参与教学知识积极主动,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

1、知识与技能:

(1)举例说明海洋和陆地处在不断地动动和变化中。

(2)知道板块构造学说,说出工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动动的关系。2、过程与方法:

(1)学会阅读板块分布示示意图及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带分布示意图。

(2)培养学生初步学会通过读图,分析板块运动。

(3)培养学生质疑精神和创造性思维的习惯和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魏格纳的故事,激发学生勇于创新的精神,提高学生对探究事物本质的科研兴趣。教学重点:板块运动学说,六大板块的名称和范围。[来源:]

教学难点:运用板块运动学说解释节界主要山系和火山、地震的分布和成因。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魏格纳和他的大陆漂移

说。但在当时作为一个假说,反对者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大陆

初中地理广东人民七年级上册第三章 陆地与海洋陆地与海洋的分布

初中地理广东人民七年级上册第三章 陆地与海洋陆地与海洋的分布

陆地与海洋的分布

一、教学目标:

1.知道地球表面海陆所占比例和海陆分布特点,运用世界地图说出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分布。

2.通过读图、填图、绘图等方式学习地理知识。

3.通过海洋和陆地的分布学习,培养学生热爱地球、保护地球的热情。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七大洲和四大洋的位置分布

2.难点:七大洲和四大洋的位置分布

三、学情分析:学生主观能动性不足,对于学习地图缺少方法,需要教师加强引导

四、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五、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地理图册

六、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利用加加林说地球应该被称为水球,这一资料引入,提出问题:为什么地球应该被称为“水球”?学生回答:因为海洋面积很大。教师:那海洋面积有多大呢,陆地面积又有多大,我们通过今天的学习就知道了。

2.新课讲授:(1)海陆分布情况:自主学习:教材P39—40活动,教师提供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海陆分布图,让学生合作完成海陆分布的特点。注意提供方法引导。学生展示成果,教师总结方法。

(2)七大洲与四大洋:教师提供海陆分布图,让学生根据P41活动和P43表格,完成大洲大洋位置的学习与面积大小的比较。学生展示成果,补充:完全位于北半球的大洋是?完全在南半球的大洲是?跨经纬度最广的大洲与大洋是?小测:让学生在PPT上指出大洲大洋的位置。

(3)洲分界线:复习图例和注记,洲界线的图例长什么样子?学生自学大陆、岛屿、半岛海峡的概念,设置地图检测自学效果。结合地理图册和教材P42活动4,完成洲分界线的学习,学生展示,教师补充分界线的图片,加强学生学习兴趣。

初中地理《陆地和海洋》教案设计

初中地理《陆地和海洋》教案设计

初中地理《陆地和海洋》教案设计

第一章:陆地的形成与特点

1.1 教学目标:

了解陆地的形成过程。

掌握陆地的特点,包括地形、气候、植被等。

能够描述我国主要地形区的特征。

1.2 教学内容:

陆地的形成过程:岩石圈、板块运动、地壳变动等。

陆地的特点:地形、气候、植被等。

我国主要地形区: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等。

1.3 教学方法:

采用多媒体演示、地图学习、小组讨论等方式进行教学。

1.4 教学步骤:

引入:通过展示地球仪,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上的陆地和海洋。

讲解:讲解陆地的形成过程和特点。

案例分析:分析我国主要地形区的特征。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陆地的特点和地形区的特征。

第二章:海洋的形成与特点

2.1 教学目标:

了解海洋的形成过程。

掌握海洋的特点,包括水文、气候、生物等。

能够描述我国主要海洋区的特征。

2.2 教学内容:

海洋的形成过程:地球形成、水的循环、海平面的变化等。

海洋的特点:水文、气候、生物等。

我国主要海洋区:东海、南海、黄海、渤海等。

2.3 教学方法:

采用多媒体演示、地图学习、小组讨论等方式进行教学。

2.4 教学步骤:

引入:通过展示海洋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海洋的特点。

讲解:讲解海洋的形成过程和特点。

案例分析:分析我国主要海洋区的特征。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海洋的特点和海洋区的特征。

第三章:陆地和海洋的相互作用

3.1 教学目标:

了解陆地和海洋之间的相互作用,包括水文、气候、生态等。

能够描述我国主要陆地和海洋相互作用区的特征。

3.2 教学内容:

陆地和海洋的相互作用:水文、气候、生态等。

初中地理_陆地和海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地理_陆地和海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陆地和海洋》一章的教学设计

一、课程标准及解析

新的课程标准对第二章《陆地和海洋》的要求如下:

1.运用地图和数据,说出地球表面海陆所占比例,同时,描述海陆分布特点。

2.运用地图说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

3.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洋和陆地是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

4.知道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说出世界上著名山系以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

关系。

5.在活动建议中,课程标准建议通过开展拼图游戏、模拟演示等活动,开展七大洲、四大

洋的拼图游戏;使用自选材料或者计算机模拟海底扩张、大陆漂移等学说,同时,在板块构造学说方面,要体现一定的科普性以及科学史教育。

从以上课程标准要求以及所要求设计的活动可以得知,本章的重点内容应该是:

1.运用地图和数据,说出地球表面海陆所占比例。

2.能够正确描述海陆分布特点

3.运用世界地图说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

4.掌握世界主要大洲之间的分界线。

5.知道四大洋的地理位置和特点

6.知道引起海陆变迁的原因。

7.能够列举海陆变迁的实际例子。

8.了解大陆漂移说的主要内容。

9.理解能够证明大陆漂移说的相关证据

10.知道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11.理解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二、学情分析

在当今的新课程改革中,提倡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所以本节课采用以"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为主的学习方式.因此要加强学法指导,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对于本课的基础知识,以学生的自学为主.培养学生阅读地理课文和地理插图的习惯和能力,正确掌握阅读插图的步骤和方法.对于本节课的重难点内容要采用学生自己动手做演示,教师指导,课件播放,练习体会等综合方法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乐于探究,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在带着目标

初中地理人教七年级上册(2023年新编) 陆地和海洋七年级上册地理 海陆的变迁 教案

初中地理人教七年级上册(2023年新编) 陆地和海洋七年级上册地理 海陆的变迁 教案

第二节海陆的变迁

一、说教材课标

海陆变迁对于7年级的学生来说,重在进行科学观念教育,使学生认识到现在的海陆仍在不断运动和变化之中。由于学生难以举出说明沧海桑田的例子,因此需要教师提供更多的实例,使学生在学习的基础上开阔视野。

板块构造学说,是对海陆运动变化的理性认识,对于7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比较困难。教学中对板块构造学说只作基本了解,即板块划分(六大板块)和地壳比较活跃地带(板块交界地带)。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

地震带主要分布在板块交界地带,是作为板块运动的例证。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海陆是处于不断运动和变化之中的;

2、了解大陆漂移假说的基本观点;

3、能够运用大陆漂移假说解释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变化。

过程与方法

1、讲述“沧海桑田”的故事,出示海陆变迁的例证说明地球表面海陆处于不断地运动和变化之中;

2、通过提问让学生认识魏格纳,认识大陆漂移说的基本观点和提出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海陆的变迁,使学生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科学观点。

2.通过魏格纳和大陆漂移说的故事,对学生进行科学史教育及科学兴趣、科学方法和探究精神的培养。

三、教学重点:

1、能够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处于不断地运动和变化之中;

2、了解大陆漂移假说的基本观点;

四、教学难点:

海陆变迁的原因

五、教学方法:

演示、分析、推理为主要教学方法。

六、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七、课时安排:

一课时

八、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沧海桑田、物是人非,你知道"沧海桑田"这个成语是什么意思吗? (让学生先讲讲)关于沧海桑田有一个成语故事,传说我国古代有个叫麻姑的仙女,曾经三次看到东海变成桑田。后人就以这种沧海桑田的变化,来比喻世事变化很大。其实这个故事的原意是指海陆的变迁,可见海陆变迁早在古代就已经被人们所觉察和认识,今天我们来研究和探讨海陆变迁的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修订初中阶段原创精品配套教材

七年级上册《陆地和海洋》知识点归纳教材定制 / 提高课堂效率 /内容可修改

Summarizing the knowledge points of "land and ocean" in the seventh

grade

教师:风老师

风顺第二中学

编订:FoonShion教育

七年级上册《陆地和海洋》知识点归纳

第二章陆地和海洋

第一节大洲和大洋

一.地球?水球?

1.海陆分布的比例:地球表面71%是海洋,而陆地仅占29%,概括地说,地球上七分是海洋,三分是陆地。

2.海陆分布的特征,从南北半球看,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陆地占48%,海洋占52%),海洋多分布在南半球(陆地占10%,海洋占90%),从东西半球看,陆地主要集中在东半球,海洋多分布在西半球,总体说,陆地集中在北半球,海洋多分布在南半球,无论地球怎样分,分成两个相等的半球,而水半球总是大于陆半球。

二.七大洲和四大洋

1.地球表面积是5.1亿平方千米,其中有六个大块和无数小块陆地,面积较大的是大陆,面积较小的是岛屿,合起来叫大洲,伸进海洋的突出部分叫半岛,海阳是沟通两个海洋的狭窄水道。

2.被赤道穿过的大陆:非洲大陆,南美洲大陆。

3.按面积排列七大洲的是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其中面积最大的是亚洲,面积最小的是大洋洲,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岛屿是格陵兰岛。

4.各大洲分界线:亚洲和欧洲的分界线:乌拉尔山,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土耳其海峡,地中海;南美洲和北美洲的分界线:巴拿马运河,沟通了大西洋和太平洋;亚洲和非洲的分界线:苏伊士运河,沟通了印度洋和大西洋;欧洲与北美洲的分界线:丹麦海峡,沟通了大西洋和北冰洋;亚洲与北美洲的分界线:白令海峡,沟通了北冰洋和太平洋;南美洲与南极洲的分界线:德雷克海峡,沟通了大西洋和太平洋;欧洲和非洲的分界线:直布罗陀海峡,沟通了大西洋和地中海;亚洲与大洋洲的分界线:马六甲海峡,沟通了印度洋和太平洋。

5.①海是大洋的边缘部分,海峡是沟通两大洋的狭小水道。

②四大洋按面积大小排列分别是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③南极洲是最南端多的大洲,最北端是北冰洋(纬度最高,跨经度最广)

④太平洋被亚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环绕。

⑤南极洲被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包围。

⑥北冰洋被欧洲,北美洲,亚洲包围。

⑦地跨寒温热三带的大洲是亚洲和北美洲。

⑧世界上跨经度最广的大洲和大洋是南极洲和北冰洋。

⑨四大洋中被五大洲包围的大洋是太平洋和大西洋。

⑩被本初子午线穿过的大洲是非洲,欧洲。(七大洲中分布在北半球的大洲有亚洲,非洲,北美洲,欧洲,分布在南半球的有南美洲,大洋洲,南极洲)。

第二节海陆的变迁

一.沧海桑田

1.地壳的变动和海平面的升降,是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人类活动例如填海造陆等,也会引起海陆的变化。

二.从世界地图上得到的启示

1.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提出了大陆漂移的假说。

三.板块的运动

1.魏格纳在大陆漂移说中提出了地球“活动论”的观点。

2.20世纪60年代,地球科学研究表明,大陆漂移是由板块运动引起的。

3.六大板块是:美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亚洲板块,非洲板块,南极洲板块。

4.一般来说,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地壳比较活跃。世界上的火山,地震,也集中分布在板块交界的地带。

5.世界两大地震带: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山地震带。

FoonShion教育研究中心编制

Prepared by foonshion Education Research Center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