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归国人员跨文化敏感研究
跨文化交际中的语境敏感性研究
跨文化交际中的语境敏感性研究跨文化交际是指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在跨文化交际中,语言的使用和理解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语境敏感性是指在不同的交流环境和文化背景下,个体能够准确理解并有效运用语言的能力。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探讨跨文化交际中语境敏感性的重要性、影响因素以及如何提升语境敏感性。
首先,语境敏感性在跨文化交际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不同的文化背景下,语言的含义和表达方式可能存在差异,甚至有时会产生误解和冲突。
具备良好的语境敏感性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他人的意图和表达,并且避免由于语言误解而产生的不必要的误会。
在多元文化的社会环境中,语境敏感性也促进了跨文化合作和包容性沟通的发展。
其次,影响语境敏感性的因素有很多。
首先是语言的语言知识和掌握程度。
熟练掌握所使用的语言,包括语法、词汇和语言习惯,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语言。
此外,文化知识也是语境敏感性的关键因素。
对目标文化的了解,包括历史、价值观和社会习俗等方面的了解,有助于更好地掌握语境和有效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另外,个体的心理因素如自信心和待人接物的态度也会影响语境敏感性。
如何提升语境敏感性?首先,提高语言水平是关键。
学习和掌握外语并且参与真实的跨文化交际是提升语境敏感性的有效途径。
通过积极参与跨文化交流活动,如实地体验目标文化,参加语言交流小组或者跨文化研讨会等,可提高语言的实际应用能力和语境敏感性。
其次,培养跨文化意识也是提升语境敏感性的重要方法。
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学会关心他人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可以减少语言交流中的误解和冲突。
此外,积极利用多媒体资源和跨文化交际研究的成果,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交际模式,对照自身的交际习惯进行反思,并适应不同的交际文化,提升自身的语境敏感性。
在跨文化交际中,语境敏感性是沟通的基石。
它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他人的意图和表达,并且避免由于语言误解而产生的混淆和冲突。
提升语境敏感性需要积极参与跨文化交流活动,学习和掌握目标文化的语言和文化知识,并且培养跨文化意识。
跨文化敏感研究回顾
跨文化敏感研究回顾[摘要] 跨文化研究始于二战后的美国,跨文化交际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际。
文章介绍了国内外学者对跨文化敏感的研究现状,全面回顾了近年来对跨文化敏感从各个不同角度的研究成果。
[关键词] 交际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跨文化敏感跨文化研究始于二战后的美国,跨文化交际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际。
当今世界越来越普遍的跨文化交往的现实,促成了“跨文化交际能力”概念的提出。
概括地说,跨文化交际能力指进行成功的跨文化交际所需要的能力和素质。
而近年来,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一个方面——跨文化敏感的研究越来越成为学者所关注的热点。
跨文化敏感(Intercultural Sensitivity)是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情感层面,是理解和接受文化差异的积极动机。
本文在阅读了国内外大量相关文献和对交际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简要综述的基础上,归纳总结了近年来的跨文化敏感研究成果,希望能为进一步对跨文化敏感研究提供有意义的参考。
一、交际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出和发展1.交际能力跨文化交际学始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
1957年,著名语言学家莱多R. Lado发表了《跨文化语言学》,成为首位提出跨文化交际的学者。
而“跨文化交际”这一术语是由美国人类学家霍尔在其1959年出版的经典著作《无声的语言》中首先提出的,学术界普遍将这部著作视为跨文化交际学的奠基之作。
“交际能力”这一术语是英国语言学家Hymes于1967年在其文“On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中首次提出来的。
他是针对Chomsky对语言能力(linguistic competence)与语言运用(linguistic performance)的区分而提出交际能力这一概念的。
他认为,语言使用者的能力实际上要比Chomsky划定的范畴大得多,要知道“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用什么方式对谁说什么”。
即语言的运用要适合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
自交际能力理论问世以来,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知识和能力的关系,交际能力的内涵等开展了广泛的研究。
人事部门归国人员定义 (2)
人事部门归国人员定义引言概述:人事部门在组织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负责管理和协调员工的招聘、培训、薪酬和福利等事务。
然而,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员工选择在海外工作,这给人事部门带来了新的挑战。
本文将详细阐述人事部门对归国人员的定义,包括归国人员的概念、特点、归国人员管理的重要性、归国人员管理的挑战以及有效管理归国人员的方法。
正文内容:1. 归国人员的概念1.1 归国人员是指原本在国外工作、学习或生活的人员,后来选择回到自己的祖国工作或居住的人员。
1.2 归国人员通常具有在国外积累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对本国的发展具有重要的贡献和影响力。
2. 归国人员的特点2.1 跨文化能力:归国人员具有适应不同文化环境的能力,能够在国内的工作中发挥独特的优势。
2.2 双语能力:归国人员通常具备流利的外语能力,可以与国际合作伙伴进行无障碍的沟通。
2.3 团队合作能力:归国人员在国外的工作经历使他们具备了与不同背景人员合作的能力,能够融入和领导多元化的团队。
3. 归国人员管理的重要性3.1 人才引进:归国人员具有丰富的国际经验和专业知识,能够带来创新和新的思维方式,对组织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3.2 人才留住:对于归国人员,提供适当的发展机会和福利待遇,可以有效留住这些宝贵的人才。
3.3 国际化竞争力:通过有效管理归国人员,组织可以提高自身的国际化竞争力,与国际市场接轨。
4. 归国人员管理的挑战4.1 文化差异:归国人员在国内工作时可能会遇到与国外不同的文化差异,需要适应和融入本土文化。
4.2 职业发展:归国人员可能会面临职业发展方向的不确定性,需要提供相应的职业规划和培训支持。
4.3 团队融合:归国人员需要适应本土团队的工作方式和团队文化,与本土员工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
5. 有效管理归国人员的方法5.1 文化培训:为归国人员提供文化培训,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本土文化和工作环境。
5.2 职业规划:为归国人员提供明确的职业发展规划和机会,激发他们的工作动力和积极性。
文化认同与归国文化冲击基于社会认知理论的研究
总之,文化认同与归国文化冲击是一个复杂而又丰富的话题。它涉及到个人 的成长、社会的进步和全球化的进程。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们应该继续这个问题, 并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来提高自己适应跨文化环境的能力。让我们一起珍视这 段珍贵的旅程,不断追求个人的成长和世界的和谐与进步。
参考内容二
社会认知领域理论研究是一个涉及心理学、社会学和人类学等多学科交叉的 领域。这个领域主要的是个体在社会和文化背景中如何认知和理解自己和他人, 以及这种认知和理解如何影响个体的社会行为和互动。本次演示将探讨这个领域 的理论发展,分析相关研究,并探讨这个领域未来的研究方向。
四、未来的研究方向
社会认知领域理论研究仍然有许多值得探索的方向。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 深入探讨文化和社会背景如何影响人们的认知和行为。例如,可以研究不同文化 和社会背景中的人们如何理解和处理社会信息,以及这种理解和处理方式如何影 响他们的社会行为和社会互动。此外,未来的研究也可以探索如何应用社会认知 理论来改善社会问题,例如提高人们的心理健康果显示,研究对象在跨国公司的海外派遣期间普遍经历了较高的文化 认同挑战和归国文化冲击。从社会认知理论的角度来看,这一结果可能与以下因 素有关:
1、文化认同的挑战
在海外派遣期间,员工需要适应和理解不同的文化环境,这可能引发他们对 自身文化认同的质疑和改变。此外,与母文化环境的长期分离可能会削弱员工对 母文化的记忆和情感,进而对他们的文化认同产生影响。
三、文化对社会认知的影响
文化是影响社会认知的重要因素之一。不同的文化背景会导致人们对自我和 他人的认知产生差异。例如,集体主义文化中的人们更倾向于从社会和群体的角 度来理解自己和他人,而在个人主义文化中的人们更倾向于从个人的角度来理解 自己和他人。此外,文化也会影响人们对情感和情绪的认知。例如,有的研究表 明,集体主义文化中的人们更倾向于体验到更多的情感和情绪,而个人主义文化 中的人们则更倾向于体验到较少的情感和情绪。
《2024年跨国企业跨文化管理的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以深圳华为公司为例》范文
《跨国企业跨文化管理的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以深圳华为公司为例》篇一一、引言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跨国企业逐渐成为国际经济交流的主体。
在跨国企业运营过程中,跨文化管理成为其面临的重要挑战。
本文以深圳华为公司为例,探讨跨国企业跨文化管理的影响因素及应对策略。
二、跨国企业跨文化管理概述跨文化管理指的是企业在全球化背景下,面对不同文化背景的员工、客户和合作伙伴时,进行有效管理和协调的过程。
华为公司作为一家国际化的科技企业,其跨文化管理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三、跨国企业跨文化管理的影响因素1. 文化差异: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差异是影响跨文化管理的首要因素。
包括价值观、思维方式、行为习惯等方面的差异,都可能造成管理上的困扰。
2. 语言沟通: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沟通的障碍会影响企业内部的协作和外部的交流。
3. 法律法规: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法律法规各不相同,企业的经营行为必须符合当地法律的要求。
4. 人力资源:员工是企业的核心力量,不同文化背景的员工对企业跨文化管理的需求和期望各不相同。
四、华为公司跨文化管理的实践华为公司在跨国经营过程中,积极应对跨文化管理的挑战。
其成功经验包括:1. 强化文化融合:华为倡导多元文化融合,尊重并包容不同文化背景的员工,促进公司内部的文化交流。
2. 建立语言沟通机制:华为注重语言沟通的重要性,通过建立多语言沟通平台,提高企业内部和外部的沟通效率。
3. 遵守当地法律法规:华为在各个国家和地区的经营行为严格遵守当地法律法规,确保企业的合规经营。
4. 人力资源本土化:华为注重人力资源的本土化策略,招聘和培养具有当地文化背景的员工,提高企业的本地化运营能力。
五、对策研究针对跨国企业跨文化管理的挑战,本文提出以下对策:1. 加强文化敏感性培训:企业应定期开展跨文化培训,提高员工对不同文化的敏感性和认知度,增强员工的跨文化沟通能力。
2. 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企业应建立多语言沟通平台,确保企业内部和外部的沟通畅通无阻。
国际跨文化能力研究:现状与展望
国际跨文化能力研究:现状与展望目录一、内容概要 (2)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3)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4)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6)1.4 论文结构安排 (7)二、国际跨文化能力的理论框架 (8)2.1 跨文化能力的定义与构成要素 (9)2.2 跨文化能力的理论基础 (10)2.3 跨文化能力的测量工具与方法 (12)三、国际跨文化能力的现状分析 (14)3.1 不同国家间的跨文化能力差异 (15)3.2 不同行业或领域的跨文化能力特点 (16)3.3 跨文化能力与企业国际化战略的关系 (18)3.4 跨文化能力与国际合作项目的影响 (19)四、国际跨文化能力的发展趋势与挑战 (20)4.1 全球化背景下跨文化能力的发展趋势 (21)4.2 新兴技术对跨文化能力的影响 (22)4.3 文化冲突与融合中的跨文化能力挑战 (23)4.4 跨文化能力培养的政策建议与实践案例 (24)五、未来展望与建议 (26)5.1 加强跨文化能力教育的国际合作与交流 (27)5.2 提升企业跨文化管理能力与创新能力 (28)5.3 利用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优化跨文化能力评估与培养策略305.4 培养具备全球视野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跨文化能力人才 (31)一、内容概要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跨文化能力已成为现代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个人素质。
国际跨文化能力研究旨在探讨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之间的沟通、理解与协作的能力,以及如何有效地在全球范围内实现多元文化的共存与发展。
本论文首先回顾了国际跨文化能力研究的起源与发展历程,梳理了国内外在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与理论框架。
通过实证研究的方法,分析了不同文化背景下个体的跨文化能力差异,以及这些差异对个人在国际舞台上的表现所产生的影响。
本文还探讨了培养国际跨文化能力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包括语言学习、文化教育、跨文化交际技巧培训等。
国际跨文化能力研究将面临更多的挑战与机遇,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交通工具的发展,人们跨越国界的频率越来越高,跨文化交往变得更加便捷;另一方面,全球化进程中的文化冲突与融合问题也日益凸显,对国际跨文化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高校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问题研究
高校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问题研究第三节文献综述木节主要回顾关于国际学生跨文化适应的经典理论和实证研究,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行批判性分析,为下一章建立本文的理论分析框架打下基础。
为了叙事方便,以下将从国外和国外两个方面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
一、国外对国际学生跨文化适应的研究跨文化适应研究是一个“舶来品”即一个源于西方的多学科研究领域,二战结束后西方学者开始将国际学生作为该领域的研究对象。
近五十年来成果丰富,本文主要从以三个角度进行概述,但并不否认这三个角度存在一定程度的交叉。
(一) 国际学生的个体心理对国际学生个体心理内部的研究主要体现在“文化冲击”概念、U型及W型曲线假设及压力应对与社会认同的理论与实证研究中,前期主要采用理论概述的方式,后逐步发展到采用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式。
1、“文化冲击”概念为代表的相关研究从个体心理来探究国际学生的成果较为零散,早期文献的主题都是关于旅居国外生活困难的描述,且更为关注跨文化生活的负面情感经历。
理论描述的方式在早期国际学生跨文化适应中占主体地位,其中最熟为人知的是美国文化人类学家奥贝格(oberg)于1960年提出的“文化冲击”概念,指的是“进入新文化后人们由于失去熟悉的社会交流信号或符号,对对方的社会符号不熟悉而产生的深度焦虑症。
这种焦虑感可以在生理上反映为持续不断地身体上的疲劳感、长期的精神压力、对失去熟悉的食物和伙伴的不适、对东道国的反感、对自己价值观受到亵渎的不满、对自己的角色身份产生混乱而感到的不舒服、对自己应付环境的无能感等等”。
其他学者纷纷对“文化冲击”现象发表各自的见解。
如伯恩斯(Bymes)(1965)将文化冲击视作是“角色冲击”(role shock),即体现在与同国人、相同地位的同伴及较高地位的东道国人不能建立良好关系的状态。
加瑟(Gutherie)(1966)使用“文化疲劳”(culture fatigue)来描述在异域文化的日常生活中人们由于要进行持续调整而造成的疲劳感。
浅谈跨文化敏感度及其测量
◦教育教学研究浅谈跨文化敏感度及其测量单皖苏(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江苏南京210024)摘要:跨文化敏感度是跨文化交际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首先从其内涵出发,主要介绍了贝内特构建的D M IS模型。
然 后介绍了四种不同的跨文化敏感度测量表。
接着,分别介绍了国内和国外对跨文化敏感度的调查方式,并进行了对比。
发现了国内目前的测量方式存在着样本选取不当,量表选择简单和研究内容流于表面等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跨文化敏感度;D M S模型;跨文化发展量表跨文化交际能力是一个十分复杂的概念,它包括了语言能力、社交语言能力、语篇能力和跨文化能力。
作为跨文化交际的重要组成部分,跨文化敏感度是指人激发自身理解、欣赏并且接受文化差异的主观意愿,其高低直接影响着跨文化交际的效果。
但笔者在CN K I数据库的搜索中发现,有关文化敏感度的文献数量较少,并且集中在文化敏感度的调查测量上,同时测量方式单一。
因此希望可以结合国内外当前对于跨文化敏感度的研究进行梳理归纳。
一、 跨文化敏感度的内涵贝内特首先提出跨文化敏感的概念化框架,将其定义为一种不断适应现实结构中的文化差异的能力,创建了跨文化敏感度发展模型(DMIS),其包括两个方向:民族中心主义和民族相对主义。
在民族中心主义阶段里,文化差异区别于个体对自己文化的观点,因而自己的文化会被视作现实的中心。
这种趋势导致了人们产生了民族中心主义,也就避免了文化差异的产生。
它包括了否认差异、抵制差异和最小化差异三个阶段。
在民族相对主义阶段中,人们体验到了不同的文化并且开始主动寻找文化差异。
它包括了体验文化后的认同差异、转变态度的适应差异和拓展文化世界观的差异融合三个部分。
此后,西方学者分别从人际沟通、人格特征和行为三个方面对跨文化敏感度进行定义。
陈国明以人际沟通为视角,认为跨文化敏感度的概念与人际敏感度具有相似性,不同的是跨文化敏感度拥有文化之间的接触和交融的特点。
从行为角度看,Bhawuk和Brislin把跨文化敏感度描述为“一种对文化差异的重要性及对其他文化中人们的观点敏感度”。
国内外跨文化交际理论的发展研究
国内外跨文化交际理论的发展研究摘要: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跨文化交际逐渐进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地球村的发展,使世界各国的人们开始频繁交流。
跨国公司的增多、外国留学生的涌现、外国移民的加入、国际会议与大型国际活动的开展、国际都市的出现等等都使得跨文化交际学科越来越重要。
而人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也应得到提高以适应新的发展。
本文就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理论和实践做了综述,梳理国内外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各类研究,以带动跨文化交际学科的发展。
1. 国外研究1956年,Chomsky在其文章《Aspects of the Theory of Syntax》中,首次提出了“语言能力”的概念,并将其定义为“an ideal user’s knowledge of his language”,强调了语言使用规则。
然而,语言的使用离不开社会文化。
1967年,美国社会语言学家Hymes首先采用了“交际能力”,对Chomsky进行了批判,他认为Chomsky关于“能力”的定义存在局限性。
Hymes(1972)提出交际能力的四个组成部分:可能性、可行性、得体性和表现性。
其中,得体性强调了语言使用应符合特定的社会文化语境。
1959年,Hall首先运用跨文化交际概念,并对言语交际行为作了深入分析,此书因此成为了跨文化交际的开山之作(戴晓东, 2011)。
随后众多学者在该领域继续探索,跨文化交际历经半个世纪的旅程,理论框架也越来越清晰丰满,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Ruben(1989)提出了Behavior-skill Approach模型,将跨文化交际能力看作是一系列的交际行为。
Gudykunst等人(1977)从心理角度来解释交际行为,提出了焦虑性和不确定性管理理论。
他指出,成功的跨文化交际者,不是用其文化准则而是以第三者的视角来解释其行为模式。
Ting-Toomey(1988)提出了身份协商理论,该理论围绕跨文化交际中的身份冲突问题,分析了面子的行为与策略。
企业外派人员在跨文化适应过程中面临的挑战与对策:一项质性研究
企业外派人员在跨文化适应过程中面临的挑战与对策:一项质性研究引言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将员工派遣到不同国家工作和生活。
这种跨国派遣不仅可以促进企业与当地市场的对接,还可以提升员工的全球视野和跨文化能力。
企业外派人员在面对不同文化的适应过程中往往会遇到各种挑战,例如语言障碍、文化差异、身心健康等问题。
为了帮助企业更好地支持和管理外派人员,本文将针对企业外派人员在跨文化适应过程中面临的挑战进行一项质性研究,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为企业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企业外派人员面临的挑战1. 语言障碍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企业外派人员在新的工作环境中往往需要用到当地语言。
语言障碍会成为外派人员在生活和工作中的一大困扰。
2. 文化差异文化是集体智慧的结晶,不同国家和地区有着不同的文化传统和行为习惯。
企业外派人员往往需要适应当地的文化,包括风俗习惯、社交礼仪、工作方式等方面。
3. 身心健康长期的跨文化适应过程可能对外派人员的身心健康产生不利影响。
包括生活环境、工作压力、情感孤独等问题都会影响外派人员的身心健康。
二、外派人员跨文化适应过程中应对的对策1. 语言培训企业可以提前为外派人员提供相应的语言培训,以便他们能够更快地适应当地的语言环境。
企业还可以提供相应的语言辅助工具,以帮助外派人员更好地进行沟通交流。
2. 文化训练在外派人员出国前,企业可以为他们提供相应的文化训练,包括当地的风俗习惯、社交礼仪、职场文化等方面的培训。
这样可以帮助外派人员更好地适应新的文化环境。
3. 心理辅导企业可以为外派人员提供相应的心理辅导,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跨文化适应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
企业还可以建立相应的支持机制,包括同事支持、心理咨询等方面的支持。
《2024年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问题研究》范文
《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问题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和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来华留学生的数量呈现出稳步增长的态势。
然而,跨文化适应问题一直是留学生面临的重要挑战。
对于来华留学生而言,如何更好地融入中国的社会文化环境,提高跨文化适应能力,成为了关注的焦点。
本文旨在研究来华留学生的跨文化适应问题,分析其原因,提出有效的解决策略,以促进留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学业进步。
二、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问题的现状来华留学生来自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价值观念和思维习惯。
在中国的日常生活、学习和社交过程中,他们往往会遇到语言沟通障碍、文化差异带来的困惑以及心理适应问题等。
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留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甚至可能导致他们产生焦虑、孤独等心理问题。
三、跨文化适应问题的原因分析1. 文化差异: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差异是导致留学生跨文化适应问题的主要原因。
例如,中国的集体主义文化和西方个人主义文化的差异,使得留学生在处理人际关系时感到困惑。
2. 语言沟通障碍:留学生的母语并非中文,导致他们在与中国人沟通时存在障碍,难以准确表达自己的想法和需求。
3. 社交环境不适应:留学生在新的环境中缺乏社交支持,难以融入当地的社会文化环境。
4. 心理压力:留学生在异国他乡面临较大的心理压力,如学业压力、生活压力等,容易导致心理问题。
四、解决策略1. 加强文化交流与沟通:通过举办文化交流活动、开设文化课程等方式,帮助留学生了解中国文化,提高他们的跨文化敏感性和适应性。
2. 提供语言支持:为留学生提供中文学习资源,帮助他们提高中文水平,降低语言沟通障碍。
3. 建立社交支持网络:为留学生提供社交支持,如建立留学生社团、组织交友活动等,帮助他们融入当地的社会文化环境。
4. 心理辅导与支持:为留学生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帮助他们解决心理问题,减轻心理压力。
5. 完善管理制度:学校应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为留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保障他们的权益。
关于跨文化敏感度的调查研究
与 文化
关于跨文化敏感度的调查研究
刘 翌欣 窦 琴
【 摘要 】 通过对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非英语专业30 5名本科生进行跨文化敏感度调查, 并通过皮尔逊相关性系 数对跨
文化敏 感五因素的内部关 系进行分析发现, 大学生跨 文化敏 感水平总体较 高, 因素 中 五 差异认 同感和交际参 与度 水
最小化差异、 认同差异、 适应差异和差异融合六个阶段 。
美国跨文化 交 际领域 的著名学 者陈 国明和 斯特 罗斯塔 参 与 交 际 获 得 的 满 足 和 快 乐 , 盖 的 问卷 问题 包 括 题 9 2 N 涵 、1 * (9 6 将跨文化敏感度界定为一个多层面 的独立概念, 19 ) 是人 1 , 5 此三题都为反 向计分项; 交际专注度指交际参 与过和压力的能力, 能从容地应 对
数据分析前对这9 个反向计分项 目进行了数 据转换, 着 接
跨 文化 交 际 过 程 中 出现 的 各 种 文 化 差 异 ; 跨 文化 敏 感 的 认 运用S S 1.对五个变 量的均值进行总体分析, 出大学生跨 对 P S7 0 得
感 是跨 文化 交 际 的 组 成部 分 之一 , 人激 发 自身理 解 、 赏并 我 国的跨 文化敏感 研究的主要问题是起步晚, 是 欣 实证研究少, 尚 且 接 受 文 化 差 异 的主 观 意 愿 跨文 化 敏 感度 的高低 直接 影 响 未 形 成 一 定 的趋 势 。 对 于 国际 上 的跨 文 化 交 际研 究 , 内学 , 相 国 着 跨 文 化 交 际 的效 果 。 以对 跨 文化 敏 感 进 行研 究 , 际上 就 者 应 当大 力 加 强跨 文化 交 际 的实证 研 究 。 所 实 是 对 跨 文化 交 际 能力 中 的情 感层 面 进 行研 究 。 为了解 大 学 生跨 文化 敏 感度 的差 异 , 者对 西北 农 林 科 技 大 学 非 英 语专 业 本 笔 科 生 的跨 文化 交 际 敏 感度 进 行 实证 调查 研 究 , 以便 于探 寻 跨 文 化 敏 感度 内部 各 个 层面 间显著 的相 关 关 系 , 以期 给跨 文化 交 际 研 究 者和 英 语教 学 提供 参考 和 借 鉴 。
海外侨务工作困难和建议
海外侨务工作困难和建议海外侨务工作是指政府和相关机构为了维护和服务海外侨民的权益而进行的一系列工作。
然而,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侨务工作也面临着一些困难和挑战。
本文将列举出一些常见的困难,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建议。
一、语言障碍海外侨务工作人员需要与海外侨民进行沟通和交流,但由于双方语言的差异,语言障碍成为了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工作人员往往无法准确理解侨民的需求和诉求,也无法有效传达政府政策和信息。
建议:1. 加强语言培训,提高工作人员的语言水平。
2. 配备专业翻译人员,帮助工作人员与侨民进行沟通。
3. 利用科技手段,如语音识别和机器翻译软件,提供即时翻译支持。
二、文化差异海外侨民生活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中,他们的生活习惯、价值观念和社会行为方式可能与本地人存在差异。
侨务工作人员需要了解并尊重这些差异,以便更好地服务侨民。
建议:1. 加强跨文化培训,提高工作人员的文化敏感性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2. 听取侨民的意见和建议,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服务策略。
3. 在制定政策和规定时,考虑到侨民的文化背景和需要。
三、法律问题海外侨民在法律方面可能面临各种问题,如移民问题、就业权益问题、投资经营问题等。
侨务工作人员需要了解和熟悉当地的法律法规,并能够为侨民提供相应的法律援助和指导。
建议:1. 加强法律培训,提高工作人员的法律素养和法律意识。
2. 建立法律援助机构,为侨民提供免费的法律咨询和服务。
3. 加强与当地法律机构的合作,共同维护侨民的合法权益。
四、信息不畅海外侨民往往需要及时了解国内的政策信息和社会动态,但由于信息传递渠道不畅,他们往往无法第一时间获取到相关信息。
建议:1. 建立健全的信息传递机制,确保政策信息和社会动态能够及时传达给侨民。
2. 利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等新媒体平台,加强与侨民的信息互动和沟通。
3. 定期组织侨民座谈会、研讨会等活动,直接与侨民交流并传递信息。
五、心理压力海外侨民在异国他乡生活,面临着种种困难和挑战,心理压力不可避免。
留学生课堂的文化敏感与冲突及对策研究
留学生课堂的文化敏感与冲突及对策研究随着全球化的发展,留学生的数量不断增加,他们在海外的学习和生活也逐渐成为一个话题。
在留学生中,很多人对海外的学习和生活环境都存在着一定的文化冲突和文化敏感问题。
在留学生课堂上,这些问题也会更加凸显出来。
本文将从留学生课堂的文化敏感与冲突出发,探讨其原因并提出相应对策。
留学生在课堂上可能面临的文化冲突主要来自于语言障碍、学习方法和学风等方面。
在语言方面,留学生可能由于英语不是母语而面临理解和表达的困难,这会导致他们在课堂上难以更好地理解老师的授课内容,也难以和同学们进行有效的交流。
在学习方法和学风方面,不同国家和地区存在着不同的教育体制和教学方式,这可能会让留学生感到不适应,导致课堂上的学习效果不佳。
文化敏感问题也是留学生课堂面临的挑战之一。
在国外的课堂上,可能存在一些与留学生所熟悉的文化差异较大的情况,比如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方式、学生之间的合作模式、着装习惯等。
这些文化差异可能会让留学生感到困惑和不适应,甚至产生隔阂和冲突。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对策来帮助留学生更好地适应海外的课堂环境:一、加强语言培训和交流针对语言问题,可以加强留学生的英语培训,提高他们的听说读写能力,同时可以鼓励学生多参与英语角、口语练习活动,提高英语交流能力。
学校可以设立专门的语言辅导课程,帮助留学生更好地适应课堂环境。
二、开展跨文化交流活动针对文化敏感问题,学校可以组织各种形式的跨文化交流活动,让留学生与本地学生进行更深入的交流,增加彼此的了解和沟通。
这有助于减少文化差异带来的隔阂和冲突,营造和谐的课堂环境。
三、提供专业指导和支持学校可以设立留学生导师制度,为留学生提供专业的指导和支持。
导师可以帮助留学生解决在课堂上遇到的困难,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同时也可以关注留学生的心理健康,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留学生活。
四、加强课程管理和支持学校可以针对留学生的特殊情况,对课程进行管理和支持。
跨文化敏感性研究综述
跨文化敏感性研究综述跨文化敏感性是西方跨文化研究领域一个新兴的概念,国内正处于初步引进阶段。
从跨文化敏感性的内涵、测量、前因变量与结果变量等方面介绍了国内外关于跨文化敏感性研究的最新进展,并指出提高员工的跨文化敏感性水平,进行跨文化培训已成为人力资源管理急待解决的问题。
此外,还提出了当前研究的不足之处。
标签:跨文化敏感性;跨文化胜任力;跨文化绩效跨文化敏感性(Intercultural Sensitivity,ICS)作为核心的跨文化胜任力已成为目前西方学术界关注的焦点,现有研究表明跨文化敏感性的缺乏不仅导致工作效能的下降和工作满意度的普遍降低,还会引发文化适应上的问题。
然而,国内对该概念的研究与管理实践的发展极不对称,甚至很少有学者对跨文化敏感性这一新兴概念进行系统的介绍。
本文将从跨文化敏感性的内涵、测量、以及与相关变量的关系等方面对国内外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以期引起学者们对该领域的重视。
1 跨文化敏感性的内涵最早对跨文化敏感性(ICS)的研究要追溯到Bronfenbrener等人于1958年提出的关于敏感性的概念。
他们认为敏感性分为对本国文化的敏感性和人际敏感性两个方面。
对本国文化的敏感性是对自己所属群体的社会习俗的一种敏感性;而人际敏感性指个体识别他人行为以及对差异进行感知的能力。
此后,西方学者分别从不同角度给出了ICS的定义,归纳起来主要有人际沟通、人格特征和行为三个方面。
Chen(1997)以人际沟通为视角,认为Bronfenbren 等人的人际敏感性概念类似于跨文化敏感性(ICS)的含义,不同的是跨文化敏感性拥有文化之间的接触和交融的特点。
他检测出的跨文化敏感性的具体成分有:自尊,自我监控,思想开放,移情,合作参与和非判断。
Cui等(1991)用跨文化效能这一术语来表述跨文化敏感性,认为跨文化效能是有效进行不同文化间的沟通和适应的预测指标,并指出跨文化效能的结构包括沟通胜任力、文化同感和沟通行为。
跨文化交际敏感度实证
实证研究可以为跨文化交际学科的发展提供新的理论和数据支持 ,推动学科的深入发展。
02
文献综述
跨文化交际敏感度的定义与内涵
定义
跨文化交际敏感度是指个体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对文化差异的敏感度和对不 同文化背景人士的理解与尊重程度。
内涵
包括对文化差异的认知、对不同文化背景人士的理解与尊重、对跨文化交际 行为的适应与掌控等。
适应。
教育与培训建议
针对跨文化交际敏感度进行教 育和培训,提高个体的跨文化 意识和交际能力。
在教育和培训中,注重语言能 力的培养,提高个体的语言水 平,进而提升其跨文化交际敏 感度。
引入多元文化的教育内容,帮 助个体了解不同文化的价值观 和交际方式,培养跨文化适应 能力。
实践应用与展望
在国际交流与合作中,重视跨文化交际敏感度的提升,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沟通 与理解。
地域
来自亚洲和非洲地区的受访者在跨文化交际敏感度方面得 分普遍高于来自欧洲和美洲地区的受访者,表明不同地域 的人在跨文化交际方面存在差异。
语言能力
受访者的语言能力与跨文化交际敏感度呈正相关,表明语 言能力越强的人在跨文化交际方面通常更加敏感。
05
讨论与解释
研究发现与启示
跨文化交际敏感度在个人和组织层面 都具有重要影响。个人层面的敏感度 可以促进文化适应和心理健康,而组 织层面的敏感度可以提高跨文化沟通
案例分析
采用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方式, 向目标人群发放问卷,收集数据 。
在跨文化交际场景中设置实验, 观察和记录受试者的行为和表现 。
选取典型案例进行深入分析,探 讨跨文化交际敏感度的具体表现 和应用。
数据收集与处理
确定样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 、 景 背
跨文化敏感研究是跨文化交 际研究 的一个重要部分 。 迄今为止 , 国际主
流跨文化交际研究取得了不少的成果。对跨文化交 际能力和跨 文化 敏感测 试工具开发研究的很多,如 18 年, e n t 9 6 B n e 用认知心理学和建构主义 的概 念来 解 释 人 们对 文 化差 异 的 反应 。从 丽 创 建 了跨 文 化 敏 感 发展 模型
人 文 与
海外 归国人员跨 文化敏 感研究
5 00 广西大学外 国语 学院 广 西南宁 罗佳 妮 3 04
摘 要: 本研 究通过对 5 O名广西海外归 国人员的跨文化敏感问卷调 查和访谈 , 探讨并分析他们 的跨 文化敏 感现状 , 以便对广西海外归国人 员的跨文化 交际能力有更为清晰的认识 ; 另一方面 旨 在探 寻影 响跨 文化敏 感差异的 因素 , 文化 交际教学和培训提供理 论依据。本论文为 了解广西公 派出国人员的 为跨 跨 文化敏 感水平的现状提供 了实证资料 ; 并根据研 究结果提 出相应的教学建议 , 试图通过一个对于现状的 尝试性调 查探 寻其对 于跨文化培训的指导意义,
同时由于研究对象大多是公务员高表3跨文化敏感度及其五个纬度的平均值校教师或国有公司员工中国传统的价值观丢面子可能影响他们与最小值最大值平均值标准差跨文化敏感度503004423708538200交际参与度502864433652441384差异认同感502674673922246058交际信心502405003525055627交际愉悦感502005003777866858交际专注度502674673644455317数据分析采用皮尔逊相关分析其目的是发现跨文化敏感各层面问是否存在相互关系以及这些关系的强弱
N 5 =0
I I
7 1 3
百分比 %
2
l 钱 29 6l
Lo o 所做 的实证研究证 明了这个工具 有很低 的内部效度 :h n S a o t Ce 和 trsa
认为跨文化敏感是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情感层 面,是理解 和接受文化差异的 积 极动 机 。2 0 年 ,他 们开 发 了跨 文 化敏 感 测 试 量表 (n e c l u a 00 Itrutri
中前往 美国、 国、 国和澳大利亚 占总受试者的 7 %以上 。同时由于北部 英 德 O
湾经济 区的建立和 中国一东 盟博览会的举行,广西政府和企业每年都会派
角 度 来 解 释 跨 文 化 敏 感 ,9 2年 提 出 了 跨 文 化 敏 感 测 试 量 表 遣 人员 , 19 到这些东盟国家学 习工作 , 因此也有相当数量的受试者前往东盟国 0名受试者的出国信 息见表 2 。 (n e c lu a e s tv t n e o y I S ) I t ru tr l S n i i iy I v m r — C I 。而 K p o a o r和 C m dn o a e a认 家 。5 为, 这个工具缺乏一定 的信度 , 因为其所含 条款 用语和要 求模糊 ; 了测量 为 表 2 目标国家
S n i i iy Sa e 。 随后 M U n e g和 t e e s t v t c l) oebr h n用 德国学 生进 行测试 , 证
三 、 究 设 计 研
( 研 究对 象 一) 本文 的研究对象是 5 O名广西公派海外归国人,分别来 自政府部门, 各
大中院校, 医院 , 国企 , 以及一些科研机构。 他们都曾因公在海外 学习或工作
过, 都有海外生活的经历。5 O名受试者的个人信息见表 l 。
表 1 5 位受访者总体 情况简述 O
(n e c l u a e e om n n e tr ) 这 个量表还应包括社会和情感 It r u t r lD v l p e t I vn o y 。 的因素 , 不应仅仅包括认知能力;h w k和 B i ln从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 Bau r s i
受试者 前往学 习和工作 的国家大部分是美洲、 欧洲及大洋洲的 国家, 其
同 时也 对 未来 的研 究方 向提 出 了建议 。
关键词: 跨文化交际能力 跨 文化敏感 广西海外归国人 员
一
一
问卷调 查, 以了解跨文化敏 感对他们海 外学习、 工作 的影响程度 , 以供教育 引 言 当今世界, 随着各国之 间的联系与交流不断加强, 不同文化交 融碰撞 的 工作者在出国选拔和培训 中参考 。
国家
美洲 美9 7 K u h e 创建了跨文化交际敏感 目 19 年 .C s n r 录表
(n e t r f Co s - u t r l S n i i i y一一 ie ) Iv n o y o r s-C l u a e s t v t c s 。然而 ,9 9年 19
文化交际能力指进行成功 的跨文化交际所需要 的能力和素质。 而近年来, 对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一个方面—— 跨文化 敏感的研究越来越成为 学者所关注
的热点。 跨文化敏感 ( t r u t r l S n i i i y 是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情 I e c lu a e s t v t ) n 感层 面, 是理解和接受文化差异 的积极动机。 格思里 (9 5 认为一个 次的成 1 7) 功的跨文化交际,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 不同文 化多样 性的敏感程度 。
、
现象 日益 普遍, 对人的交 际能力提出 了新的要求。 来越多的人选 择到国外 越 去 追求更高 的学术研究, 分享先进的教育方法。然而, 由于文化 的多样性 , 即 便有 很强的语法能力, 丰富 的词汇 , 当他们遇到一 个全新 的文化 时, 仍会有 可 能陷入交际困境,因为传统的教育不足 以让他 们轻 而易举地融入当地文 化。 据近几十年的数据表 明, 企业 中有 5 ~l% % 5 的外派人员 因不能很好地适 应 当地文化环境而提前回国 ( 彭世勇,0 7 。 2 0 ) 缺乏对不 同文化 的适应能力 已 经在商业、 旅游业 、 海外留学、 外工 作等各个领域显现 出来 。概 括地说 , 涉 跨
(e eo m n a o e f I tr u tr l e s t v t— M S ; D v lp e t l M d l o n e c lu a Sn i i i y D I) 在此模型 基础上 。为 了辨别调查对象对文化差异 的态度在 ‘ 否认 ” 融合 ” 到“ 的发展
过程 中所 处的具体 阶段, am r 和 B n e t提出 了跨文化 敏 感测试 量表 Hm e en 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