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谈创造性思维》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19课《谈创造性思维》教学设计
5、听读课文不必要。学生一边听读,一边思考问题,一边还有自己的默读进程,有一心多用之嫌,不如由学生自由读。
一个人只有具备了创新精神,才能取得事业上的成功;同样,一个民族,只有具备了创新精神,才是一个有活力的民族;一个国家具备了创新精神,才能够长盛不衰,新旺发达。
五、布置作业
让学生来选择,并说明理由,激趣导入。
检查预习,完成情况不佳。
放朗读录音。
整体把握能力较差。
研读课文,理解内容,学习写法,赏析重点词句。
第三部分(4~12):引入创造性思维的概念并论述创造性思维必需的要素,以及区分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的依据
第四部分(13):得出结论“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只有具备几个关键性的要素,就能成为富有创造性的人。
四、重点段落研读,文句和写法赏析
(一)阅读第3自然段
1、这段文字的观点是什么?
明确: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非只有一个,而是多种多样
2、用问题的方式走进文本,学生容易理清思路,激活思维,避免了学一般议论文时的枯燥。在阅读中,老师可引导学生精心挑选一些感兴趣的课文中作者的主张、观点,并以此设计成有内涵、有趣味的问题,生发探究,把握要旨。
3、用对话的方式学习运用,能营造一个好的学习氛围,师生平等交流,生生互动合作,不仅能掌握议论文的基本结构,学会认识事物的方法,还能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提高自我认识水平,培养在实践中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作者认为“获得如此非凡的灵感”“并非轻而易举”,作者接着又说“非凡的灵感产生于极普通、甚至一闪念的想法”,你认为这两种说法矛盾吗?
明确:不矛盾。因为这些非凡的灵感不是随便产生的,是经过长期勤奋学习、努力实践、不断积累经验和学识而突然产生的,它导致了伟大的发明。因而“并非轻而易举”,而“极普通甚至一闪念的想法”是产生“非凡灵感”的基础。
2019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9课《谈创造性思维》教案【精品】.doc
谈创造性思维【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积累词语,掌握“汲取、推敲、根深蒂固、孜孜不倦”等词的词义,并学会运用。
2.了解议论文的相关文体知识。
3.了解看问题角度不同,常会有不同结果的道理,认识本文不拘泥于传统的思维方式,独辟蹊径,富于思辨色彩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1.区分文章的观点和材料、辨析两者之间的联系,理解评价作者的观点。
2.把握本文的论证方式及其方法,逐步培养学生阅读议论文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创造性思维在实际生活中的重大意义,鼓励学生争做一个具有创造精神和创造力的人。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掌握本文紧扣中心逐层展开论述的论证思路以及运用事实论证的写法。
教学难点1.理解“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这一句话的含意。
2.品味设问句的表达效果。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课时一、新课导入同学们,请大家回答一个问题:1+1等于几?其实答案可以有很多。
比如:(一个男子)+(一个姑娘)=一个家庭(一滴水)+(一粒种子)=一棵树(一把锯子)+(一片森林)=一片荒漠(一支笔)+(一张纸):一幅画、一首诗、一首歌、一个世界……(雪)+(太阳)=水、春天……同样一个问题,只要充分发挥创造力,答案就可以是丰富多彩的。
今天我们学习来《谈创造性思维》,探究创新奥秘。
二、自主预习1.背景资料罗迦‧费·因格(1948—),当代美国实业家、学者、创造学家,是“创意思考顾问公司”的创立人与总裁。
“创意思考顾问公司”位于加州,专门提供激发创意与革新的方法。
他为全球各大企业提供演讲与专业课程,这些公司包括可口可乐、奇异公司、迪士尼、英特尔、MTV、微软公司、美国太空总署、苹果电脑、花旗集团与美国奥运协会。
他之前写作过两本创意思考的书籍:《当头棒喝》与《在屁股上踢一脚》,并推出广受欢迎的《创意大惊奇》卡片书。
2.检查预习(1)订正字音汲.(jí) 取根深蒂.(dì)固锲.(qiè)而不舍孜.(zī)孜不倦(2)词语释义汲取:吸取。
《谈创造性思维》自主学习教案(含答案)(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9课)
《谈创造性思维》学案一、自学导航(一)学习目标1、积累重点字词并理解运用。
2、把握本文的论证方法,巩固学生阅读议论文的能力。
3、认识创造性思维在实际生活中的重大意义,鼓励学生做一个具有创新精神的人。
(二)学法指导1、默读课文,学习批注阅读,勾画重要内容。
2、小组合作探究。
(三)流程预告1、自主学习(14分钟)2、自主训练(12分钟)3、自主探究(14分钟)二、自主学习(一)旧知回顾(1)论文的三要素:论点——对所论述的问题所持的观点、态度。
论点有中心论点、分论点两种。
有的议论文只有中心论点;有的议论文中心论点、分论点均有。
论据——对论点进行论证的材料、依据。
论据有事实论据(代表性的确凿的事例与史实、统计的数字等);道理论据(自然科学的定义、定理,名言警句,俗语谚语等)论证——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
(2)论据分为: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3)论证方法:举例论证——运用典型事例说明论点。
道理论证:——引用经典或名言、谚语、警句等证明论点。
对比论证:——用反向事例或事理对比说明论点。
用正反两方面的道理或事实通过对比来论证,突出文章的论点。
比喻论证:——借助形象的比喻来说明论点。
用比喻的方式来证明论点。
它使语言形象生动,它通俗易懂地论证了……论点。
(二)信息链接1、作者罗迦?费?因格(Roger von Oech,一般译作“罗杰?冯?奥奇”),1948年生,当代美国实业家、学者、创造学家。
曾任加利福尼亚创意顾问。
著作有《当头棒喝》(A Whack On The Side Of The Head)、《创造性纸牌》(Creative Whack pack)等。
“唯一真正快乐的人们是儿童和富有创造性的那一部分人”是他的名言。
2、关于“推敲”的典故: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十九引《刘公嘉话》:“岛(贾岛)初赴举京师,一日于驴上得句云:‘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始欲着‘推’字,又欲着‘敲’字,练之未定,遂于驴上吟哦,时时引手作‘推敲’之势。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19《谈创造性思维》教案-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
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英]莎士比亚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宋]苏轼《题西林壁》
预设1:莎士比亚有这样一句名言:“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的知识素养影响人们认识事物的角度。对于哈姆雷特这个人物,不同的人有不一样的感悟和理解。从某种程度上说,这就是通常所说的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2)作者通过两次设问提出自己的观点,认为创造性思维需要具备五个要素,可以概括为“汲取”“活用”“尝试”“留意”“坚信”。你认为这五方面有怎样的联系?
预设:五方面是递进关系。作者先是说要“汲取”知识,这是形成创造性思维的基础,然后产生“活用”的意识,接着才是“持之以恒”的实践;在实践中“留意”自己的各种想法,一直充满“坚信”自己会成功的信心。
预设2:“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苏东坡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看事物的角度不同,答案也多种多样。
2.研读文章的核心部分,把握作者的观点。
(1)文章在引出创造性思维这个话题以后,是怎样层层推进展开论述的?提出了哪些基本观点?
三.方法判别,论据选择
1.再读课文,思考:作者在闸述观点的过程中,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举例简析。
预设:
第3段,正反对比论证。为论证“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非只有一个,而是多种多样“这一观点,作者先从反面说“如果你认为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话,当你找到某个答案以后,就会止步不前”;再从正面说“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正反对比,使说理全面而透彻,说服力强。
预设:
(1)为理论论据,根据内容可以放在第10段最后,“斯威尼在《致未来的总裁们》中也认为……”。
《谈创造性思维》教案 (20)(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9课)
《谈创造性思维》教案[教学目的]1.学习做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
2.理解本文围绕中心,逐层展开论述的论证思路。
3.理解文章运用摆事实论证的方法及其好处。
[重点难点]1.重点:掌握本文紧扣中心逐层展开论述的思路,以及运用事实论证的写法。
2.难点:理解富有创造力的人与缺乏创造力的人之间的区别。
[学法引导]采用问题式导读法指导学生阅读课文。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预习1.解释下列词语。
汲取:吸取。
推敲:比喻斟酌字句,反复琢磨。
根深蒂固:比喻基础稳固,不容易动摇。
孜孜不倦:勤勉的样子。
持之以恒:有恒心地坚持下去。
锲而不舍:雕刻一件东西,一直刻下去不放手,比喻有恒心、有毅力。
不言而喻:不用说就可以明白。
轻而易举:形容事情容易做。
一事无成:连一样事情也没做成;什么事情都做不成。
2.阅读课文,思考自读提示和课后练习中的问题。
二、导入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些具有创新意识、富有创造力的人才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青睐。
我们每个人是否都有创造力呢?我们又怎样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呢?美国实业家罗迦·费·因格在他撰写的这篇文章里给了我们正确的回答。
三、自读课文,思考和讨论问题(分组讨论,每组派代表在班上交流,教师适时点拨。
)1.不看课文回答:文章开头所提问题的答案是什么?你为什么选这一个?2.本文论述的中心问题是什么?(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
)3.“正确答案只有一种”的思维模式有什么弊病?4.“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
”为什么?(因为只有不满足于一个答案,才会不放弃探求,才会有发明创造。
)5.创造性的思维又有哪些必需的要素呢?6.本文列举了哪两个事例、有什么作用?试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补充一两个事例。
7.区分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主要根据之一是什么?8.你打算怎样做一个富于创造精神的人?四、总结、扩展本文运用摆事实、讲道理相结合的论证方法,围绕“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这个中心多层面展开论述,先剖析了“事物的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思维方式的错误,解决了人们的认识问题,再论述创造性思维必须具备的条件,再进而阐明每个人都具有创造力的问题,最后水到渠成地归纳出“怎样才能成为具有创造力的人。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19课《谈创造性思维》教学设计
备课人学科九年级语文(上册)上课时间课题19*谈创造性思维(罗迦·费·因格)授课类型新授课授课班级教学目标(含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识与能力目标:1、初步了解议论文的基本常识,理清思路,感受文章以摆事实、讲道理来阐述作者观点的论证方法。
2、引导学生多角度地创意阅读,拓展补充文章的事实论据,培养探究和创造能力,不断提高阅读水平。
3、学习本文的说理方式,体会设问句在议论文中的作用。
本文作者多次使用设问句来提出自己的观点,以此来引起读者的关注与思考,可重点加以体验感悟。
过程与方法目标:1、用游戏的方式引出课题,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
老师设计一组与语文有关的游戏,既展示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又暗合文章题目,能让学生以愉悦的心情进入文本的学习。
2、用问题的方式走进文本,学生容易理清思路,激活思维,避免了学一般议论文时的枯燥。
在阅读中,老师可引导学生精心挑选一些感兴趣的课文中作者的主张、观点,并以此设计成有内涵、有趣味的问题,生发探究,把握要旨。
3、用对话的方式学习运用,能营造一个好的学习氛围,师生平等交流,生生互动合作,不仅能掌握议论文的基本结构,学会认识事物的方法,还能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提高自我认识水平,培养在实践中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用延伸的方式联系生活,运用课文学到的知识,鼓励学生用搜集生活中的实例来证明课文中的某些观点,为课文补充拓展事实论据。
同时给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实践的机会,确定自己的课外探究课题,开展科技创新和创造发明活动,培养科学创新精神,提高实践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了解做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所必需的基本要素。
2、学会最广泛地积累和运用知识,学会多角度地思考和解决问题。
3、不断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习做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
教学重点及难点教学重点1、熟读课文,积累词汇。
2、了解作者作品及写作背景,了解议论文的基本常识。
3、理清思路,感受文章以摆事实、讲道理来阐述作者观点的论证方法。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9课《谈创造性思维》教案
19《谈创造性思维》教案教学目标1.理清文章思路,理解本文的中心论点及分论点。
2.把握本文的论证方式及其方法,逐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3.教育学生明白生活中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道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习做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
重点难点1.理清思路,把握本文的论证方法,理解并运用事实论据。
2.学习议论文围绕中心逐层展开论述的方法。
3.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学生真正认识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性,努力成为具有创造精神的人。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与讲练结合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老师出示“1+1=?”问题,请同学们发挥想象,快速地说出答案。
师在学生回答色基础上,给出相关的答案:(一把锯子)+(一片森林)=一片荒漠;(一支笔)+(一张纸)=一幅画、一首诗、一首歌、一个世界……2.从这个小练习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师在学生回答色基础上,进行总结:由于考虑问题的角度不同,方向不同,区分事物的标准不同等,得到事物的答案往往也不相同,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那么,我们要寻找事物的多种答案,就必须要发挥“创造性思维”。
今天就上一起跟随美国实业家罗迦·费·因格的脚步,去领悟创造性思维奥妙,学习如何成为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
(引出课文,板书课题)二、走近作者1.罗迦·费·因格1948年生,当代美国实业家、学者、创造学家,是“创意思考顾问公司”的创立人与总裁。
著作创意思考的书籍有《当头棒喝》、《在屁股上踢一脚》等。
“唯一真正快乐的人们是儿童和富有创造性的那一部分人”是他的名言。
(学生集体朗读作者的名言)2.背景资料许多人在学习、生活的过程中因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容易形成固定的的思维模式,只知死学知识而不知活用。
还有许多人以为搞发明和创造的都是天才人物,不相信自己也能有所发明和创造,结果导致创造性被自我压制,最终丧失。
本文正是针对这种情况而写的。
作者想要说明,普通人只要有自信,不断学习知识,活用知识,敢于打破常规思考问题,也会成为一个有所发明,有所创造的人。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部编版第19课《谈创造性思维》教案
第19课*谈创造性思维【教学目标】1.把握作者观点,理清文章思路。
2.学习本文层层论述的写作特点,理清论点和论据的关系。
3.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和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把握作者观点,理清文章思路。
学习本文层层论述的写作特点,理清论点和论据的关系。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和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精神。
【情境导入】同学们,我们遇到问题时,往往习惯在自己的头脑里寻找唯一正确的答案。
其实,我们生活在一个变化的世界之中。
变化无时不有,无处不在,思路的突破,必须完全脱离旧的思维轨迹,闯入新的领域驰骋。
所以,有些事物的答案往往就不止一个。
今天,我们来学习美国实业家罗迦·费·因格的一篇文章《谈创造性思维》,看看如何成为一个富有创新思维的人。
【新课解读】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默读提示及要求:1.读准字音,辨清字形。
2.本文主要论述的是什么问题? 作者为什么从“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谈起?3.理清文章结构。
明确:1.积累字词(1)读准字音罗迦.(jiā)恭.喜(ɡōnɡ)根深蒂.固(dì)汲.取(jí)孜.孜不倦(zī)压榨.(z hà)锲.而不舍(qiè)不言而喻.(yù)持之以恒.(hénɡ)(2)掌握词义汲取:吸取。
汲,从下往上打水。
推敲:指斟酌字句,反复琢磨。
根深蒂固:比喻基础稳固,不容易动摇。
孜孜不倦:勤奋努力,不知疲倦。
孜孜,勤勉、不懈怠。
持之以恒:长久地坚持下去。
锲而不舍:雕刻一件东西,一直刻下去不放手,比喻做事情能坚持到底,不半途而废。
也形容有恒心,有毅力。
不言而喻:不用说就可以明白。
喻,明白。
轻而易举:形容事情很容易做。
一事无成:连一样事情也没做成;什么事情都做不成。
2.第一问:主要论述怎样才能拥有创造力的问题。
第二问:因为“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这一现象既生动形象,又富有针对性,易于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部编本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第19课《谈创造性思维》教案
这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
补充事例提示:牛顿“万有引力说”、哥白尼“日心说”、鲁班发明锯子、曹冲称象、瓦特看见壶水滚沸,发明了蒸汽机。
(6)文章结尾段。
(7)怎样才能拥有创造力的问题。
(8)创造能力来源于创造性的思维,要学会多角度和“一分为二”地看问题。
第三问:①举例论证。如作者在论述“创造性的思维必须具备哪些条件”时,列举了谷登堡发明印刷机和排版术的事例以及罗兰·布歇内尔发明交互式乒乓球电子游戏的事例。事例典型,有代表性,具体确凿地阐明了事理。
②道理论证。如“富于创造力的人,认为自己具有创造力;缺乏创造力的人,不认为自己具有创造力”等。
2.体会议论语言。
3.拓展创新思维。
提问:请发挥你的想象,把下列两个图形组合成一段话。
示例:在我的眼前,我看到了一轮红红的太阳。在太阳的左上方,我看到了一座大山,高高的山尖,让我想到了埃及神秘的金字塔,那是创造古埃及光辉灿烂文明的地方。
第二层(第4一5段):富有创造力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
第三层(第6—8段):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并举例说明。
第四层(第9一12段):拥有创造力的主要根据。
(3)解决问题(第13段):总结,做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的关键所在——保持好奇心、探索新思路、相信小灵感。
明确:
第一问:因为只有认识到事物的正确答案往往不止一个,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我们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进步。
第二问:作者运用了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阐述这一道理。先从反面说:“如果你认为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话,当你找到某个答案以后,就会止步不前”;再从正面说:“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正反对比,使说理全面而透彻,增强了说服力。
人教部编版2020年语文九年级上册 第19课《谈创造性思维》教案
1、找出文中主要代表作者观点的句子
2、分析本文论证思路
3、为什么要确立“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思维方式
4、作者阐述观点运用的论证方法
5、创造性的思维有哪些要素
6、区分一个人是否有创造力关键看什么
7、分析典型事例论证方法的作用
组织学生精读课文,进一步探究以下问题:
1、默读课文,找出文中主要代表作者观点的句子。
借助词典等工具,做好重点词语积累
大声朗读课文,把握内容
分析并回答:
第一部分(第1~2段):提出问题:从四个图形,提出“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论题。
第二部分(第3~12段):分析问题:
第三部分(第13段):解决问题:总结,成为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的关键所在。
7’
8’
教学内容及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出示学习目标
学生准备好教材等学习用品
倾听教师讲述,思考分析,感悟理解
齐读学习目标
教学内容及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2、实施目标
目标导学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作者作品简介
2、预习检测,夯实基础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4、划分文段落层次
5、本文主要论述什么问题
6、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
同学们都预习本文了吧?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作者?
2、请把你所崇拜的富有创造性思维的伟人介绍给大家。如:德国最伟大的乐曲家贝多芬,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最伟大的戏剧家、诗人莎士比亚等。
学生大声朗读并课文,在全班交流展示。
小组讨论分析,尝试理解。
学生谈本节课的收获计
领
导
评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9课《谈创造性思维》教案 3篇
19谈创造性思维罗迦·费·因格◇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在快速高效的默读中,筛选信息,初步领会文章的基本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2.了解议论文中常用的论证方法,提高对论据的认识。
3.理解体验设问句的作用,体会本文语言严谨平和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1.引导学生理清文章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判断作者论证的中心内容,形成清晰的逻辑关系,感受议论文的逻辑性和针对性。
2.读写结合,学生能够联系生活实践阐述对文章观点的认识理解,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创造性思维在生活中的意义,增强拥有创造力的自信心,主动培养创造性思维。
◇教学重难点◇1.重点:指导学生理清文章思路,理解把握作者关于创造性思维的观点;引导学生把握材料和观点之间的联系,准确运用论据证明观点。
2.难点:理解作者的论证思路,把握论点;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生活中的创造性思维的火花,主动培养创造性思维。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仔细观察下面两幅图〔多媒体出示〕,回答问题。
图中有两根柱子还是三根柱子?你在图中看到了什么?明确:第一幅图既可以看到三根圆形柱子,又可以看到两根方形柱子;第二幅图既可以看到一张女人的脸,又可以看到两匹马。
教师总结:从不同角度来看,我们得到的答案是不同的,其实我们只要稍微调整一下思维模式,就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得到异乎寻常的结果,由此可见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性。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谈创造性思维》一文,学习如何成为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
二、自主学习成果展示1.学生查阅资料了解作者。
罗迦·费·因格,1948年生,当代美国实业家、学者、创造学家。
曾任加利福尼亚创意顾问,著作有《当头棒喝》《创造性纸牌》等。
“唯一真正快乐的人们是儿童和富有创造性的那一部分人”是他的名言。
2.积累生字词。
(1)学生自由朗读,找出文中的生字词,并注音。
汲.取(jí) 压榨.(zhà) 根深蒂.固(dì)孜.孜不倦(zī) 锲.而不舍(qiè)(2)结合文中的语境理解词意。
2018—2019部编新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优质教案第19课《谈创造性思维》教学设计
第19课 谈创造性思维【教学目标】1.理解本文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2.理解并学会运用事实论据。
3.培养创新意识,培养创造性思维,学习做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
【教学重难点】1.把握本文论点,学习举例论证与道理论证的论证方法。
2.理解观点和支撑观点的材料之间的关系。
【教学方法】谈话法读书指导法探究法【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请同学们欣赏苏轼《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首诗隐含着一种生活的道理:世界是千变万化的,问题是多种多样的,由于角度不同,问题的答案也是丰富多彩的,正如苏轼所说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今天我们就来探讨这个有趣的话题“谈创造性思维”。
二、作者名片罗迦·费·因格,1948年生,当代美国实业家、学者、创造学家。
曾任加利福尼亚创意顾问。
著作有《当头棒喝》《创造性纸牌》等。
“唯一真正快乐的人们是儿童和富有创造性的那一部分人”是他的名言。
三.检查预习1.读准字音:汲取(jí) 根深蒂固(dì) 锲而不舍(qiè)孜孜不倦(zī) 不言而喻(yù) 持之以恒(héng)2. 理解词语:【汲取】吸取。
【根深蒂固】比喻基础稳固,不容易动摇。
【锲而不舍】雕刻一件东西,一直刻下去不放手,比喻做事情能坚持到底,不半途而废。
也形容有恒心,有毅力。
【不言而喻】不用说就可以明白。
喻,明白。
【持之以恒】长久地坚持下去。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朗读指导读一读,把握观点。
(1)请同学们快速阅读文章,说一说作者论述了哪些主要的观点,是怎样论述的。
(2)教师出示阅读提示。
明确:阅读全文,勾画关键句子,分清问题和观点,在阐述“作者是怎样论述”时可以用“首先”“然后”等词语使自己思路清晰。
阅读时,特别关注关联语、总结性的词语等关键性语句,它们将帮助你快速把握观点。
2.速读课文,按议论文的三段式结构,归纳层次明确:本文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2段):提出问题:从四个图形,提出“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论题。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教案 19 谈创造性思维
19*谈创造性思维1.学习课文的论证方式及其方法。
2.认真赏析本文语言,体会设问的作用。
3.理解富有创造力的人与缺乏创造力的人之间的区别,并领会创造性思维在实际生活中的重大意义。
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说明什么?对同一事物在不同的观察角度下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
由此可见,事物的正确答案并不是唯一的,这是为什么呢?带着这个疑问我们一起来学习《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1.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并解释词义。
汲(jí)取:吸取。
推敲:比喻斟酌字句,反复琢磨。
根深蒂(dì)固:比喻根基深厚牢固,不可动摇。
孜孜(zī)不倦:勤奋努力,不知疲倦。
锲(qiè)而不舍:比喻有恒心、有毅力。
锲,雕刻。
不言而喻(yù):不用说就可以明白。
喻,明白。
一事无成:什么事情都做不成。
轻而易举:形容事情容易做,不用费力。
2.了解有关议论文的文体知识。
(1)议论文: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对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进行分析、论证,以表达作者的思想、观点和见解的文章。
议论文的三要素:论点、论据和论证。
论点:作者在文章中所表达的观点和主张。
论据:证明论点的材料、依据。
论证: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
(2)常见的论证方法举例论证: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
道理论证:使用人们公认的定理公式以及古今中外的名言警句等来证明观点。
对比论证:拿正反两方面的论点和论据来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观点。
比喻论证: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观点。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一)整体感知(学生四人一组讨论交流,老师巡视各组,参与学生讨论。
)1.本文主要论述了什么问题?【交流点拨】本文主要论述了“怎样才能拥有创造力”的问题。
2.议论文常见的结构是怎样的?本文的结构如何划分?【交流点拨】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请同学们首先找出本文中两个过渡段。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部编版)第19课《谈创造性思维》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罗迦·费·因格,积累与本课相关的语文知识。
2.把握本文论点,学习举例论证与道理论证的论证方法。
3.理解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
1.把握本文论点,学习举例论证与道理论证的论证方法。
2.理解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性。
三、教学设想
从理解观点入手,理清论证思路;结合时代特点,指导学生理解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意义。
上面三例均有引发读者思考的作用,后两例还有承接、过渡的作用。
小结:无疑而问,自问自答,以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问题,这种修辞格叫设问,运用该修辞格的句子叫设问句。
合理使用设问句往往能引起读者注意,启发读者思考,加强表达作用。
五、举例说明本文主要的论证方法。
1.作者在阐述自己观点的过程中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请结合课文简析。
总结固趣
这篇文章是议论文的典范代表。它的观点: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并运用好知识。
布置作业:
精读课文,要求读出对课文的不同理解。
第2课时
教学目的
1.深入理解课文,特别是理解作者的观点与论证;
2.引导学生思考学习本文后的收获。
根深蒂(dì)固:比喻根基深厚牢固,不可动摇。
行之有效:实行起来有成效。指某种方法或措施已经实行过;证明很有效用。
孜孜(zī)不倦:勤奋努力,不知疲倦。
持之以恒:是长久坚持下去。
不言而喻(yù):不用说就可以明白。喻,明白。
轻而易举:形容事情容易做,不用费力。
二、整体感知
1.划分段落,概括大意:
第一部分(1-3段):提出问题: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谈创造性思维》教案 (33)(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9课)
《谈创造性思维》教案一、由图片导入课文图片一:黑色背景上的白色花瓶;白色背景上的黑色侧面人像图片二:老妇;少女二、展示课文标题三、教学目标:1、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深入理解本文举例论证的方法。
2、培养我们的创造意识和创造力。
四、检查预习:1、给红颜色字注音。
根深蒂固孜孜不倦汲取锲而不舍dìzījíqiè2、齐读下列词语,解释划线的词。
根深蒂固孜孜不倦一事无成持之以恒不言而喻轻而易举锲而不舍汲取推敲五、齐读课文。
六、本文的主要观点有哪些?(在书上画出。
学生发言,补充。
)1、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2、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
3、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
4、富于创造力的人,认为自己具有创造力;缺乏创造力的人,不认为自己具有创造力。
5、拥有创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
七、讨论下列问题:(同桌讨论、学生发言、教师小结)1、从哪些古诗句或成语中可以看出“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道理?这个道理在生活中可作多种引申,请举例。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塞翁失马,安知非福例如:多元化的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对不同意见的宽容、提倡与人合作的精神。
2、创造性的思维有哪些必须的要素呢?有渊博的知识、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活用新知识的态度和意识;有持之以恒的精神和毅力。
(或:积累知识、活用知识、发展知识)3、本文为了证明“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列举了哪两个事例?请补充几个事例。
课文事例:约翰•古登贝尔克发明印刷机和排版术;罗兰•布歇内尔发明对战型的乒乓球游戏。
补充事例提示:自然科学(牛顿“万有引力”说、哥白尼“日心说”)社会科学(“一国两制”)日常生活(运用所学知识搞小发明、小制作,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4、你认为应该怎样做一个创造性的人?你欣赏的富有创造力的人才是谁?文章结尾段八、考考我们的创造力:(四人小组讨论、发言)1、回形针有什么作用?2、冰融化以后是什么?(水、春、温暖、友谊、和平)4、课文第二节中“恭喜”一词感情色彩如何?褒义:讲道理,循循善诱贬义:轻微的讽刺意味,因为你思考问题没有跳出定势思维的框框,不值得“恭喜”。
19 谈创造性思维(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19 谈创造性思维【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围绕创造性思维所阐述的内容,归纳、把握作者的观点。
2.理清文章阐述问题的思路,理解观点和材料之间的联系。
3.联系学习和生活实践,鼓励学生独立、自由思考,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智力大挑战,巧妙切课题请观察下面的漫画,说一说漫画要表达的意思是什么。
课件出示:预设:事物的答案不止一个。
师:我们学过的哪两句诗可以描述这个观点?生: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师:对,苏轼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大家看问题的角度不一样,才会出现不同的观点、看法,才会使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美国实业家罗迦·费·因格笔下的《谈创造性思维》去寻找答案。
二、寻读,知观点析结构1.选读,比照思维知观点自读前三段,比较我们刚才讨论的看法与作者的观点是否一致。
预设:一致——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2.自读,勾连旁批和文中过渡句梳理作者的观点课件出示:过渡句:(1)可以说,寻求第二种答案,或是解决问题的其他路径和新的方法,有赖于创造性的思维。
那么,创造性的思维必须具备哪些条件呢?(2)但这并不是说,光凭知识就能拥有创造力。
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
(3)不过,这种创造性的思维是否任何人都具备呢?是否存在富有创造力的人和缺乏创造力的人的区别呢?(4)由此看来,区分一个人是否具有创造力,主要根据之一是,拥有创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
(5)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首先要坚信这一点。
观点: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
3.比照观点,理清论证结构请根据上面梳理的过渡句理清文章论证结构。
课件出示:引论(第1—3段):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提出问题)本论(第4—12段):论述探求新事物有赖于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必备的条件及区分一个人是否有创造力的根据。
(分析问题)第一层(第4—8段):论述创造性思维必备的条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合作探究
1.默读课文,梳理作者的论证思路(含论证内容及论证方法)
2.整体感知
(1)正确答案为什么不止一个?
(2)人们“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造性思维有哪些必要的要素呢?
板书设计
提出问题,引出论点——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分析创造性思维渊博的知识
问题所需的要素探求新事物并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及持之以恒的精神
区分一个人有无创造力的主要根据之一——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
得出结论——人人都有创造力
作业布置
完成《全程突破》P73类文阅读和中考滚动
教学反思
(4)区分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主要依据之一是什么?
(5)如何才能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
3.内容探究
(1)课文说:“区分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主要依据之一是,拥有创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为什么这样说?
(2)课文中列举谷登得发明印刷机、排版术的事例以及罗兰布歇内尔发明交互式乐乓球电子游戏的事例用意是什么呢?
教学步聚
主备内容
内容
教学方法
晚修导练
内容:
(1)阅读课文,标注自然段,将读读写写的字词在文中圈画,借助《早读套餐》理解词语意思;
(2)完成《全程突破》P71课前自学
教师提前布置,明确要求。
教学导入
“创造原本是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特征和手段。在知识经济时代特征逐渐凸显的今天,创新正在成为民族进步的灵魂和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没有哪个时代对创新有着如此急切的呼唤,没有哪--个时代对培养创新人才有着如此迫切的需要。”创新,依靠创造性思维,这篇文章谈论的就是创造性思维。
23《谈创造性思维》教学设计
课型
新授课
上课时间
第十二周
主备人
项目
主备内容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围绕创造性思维所阐述的内容,归纳、把握作者的观点。(重点)
2.理清文章阐述问题的思路,理解观点和材料之间的联系。 (难点)
3.联系学习和生活实践,鼓励学生独立、自由思考,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4.拓展延伸
教学方法
二备内容
学生自主梳理论证思路,小组交流整体感知内容,
小组探究观点材料关系。
优选训练
完成《全程突破》P71—P72课内精读
课堂小结
本文从“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说起,论述了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性,点明了创造性思维所必需的要素,指出如何成为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号召人们坚信自己有创造力,努力保持好奇心,不断探求,成为富有创造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