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 和群和群落 第二节 种群数量的变化 第1课时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第4章 种群和群落第2节 种群数量的变化教案(3)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第4章 种群和群落第2节 种群数量的变化教案(3)

教学设计自然界中的种群,数量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会在外界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下发生各种变化。

在《种群数量的变化》中,通过实例来说明如何建构种群增长模型。

详细讨论了种群增长的两种方式,在理想环境中,种群增长呈“J”型曲线;在环境资源有限的情况下,种群增长呈“S”型曲线。

种群增长的两种曲线各有产生的条件和特点,还可以通过建构的数学模型来解释种群数量的增长,这是本节教学的重点。

种群数量变化除了增长以外,还存在波动、下降等其他形式。

最后文中分析了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各种因素,特别指出了人类对种群数量变化的重要影响。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进行人文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尝试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并据此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

教学难点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第1课时,种群数量的变化。

第2课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三维目标1.掌握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

2.通过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尝试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

3.用数学模型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

4.关注人类活动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

5.通过分析问题→探究数学规律→解决实际问题→建构数学模型的方法,让学生体验由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转化过程。

6.通过和学生一起分析某种细菌的种群数量变化,让学生学会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

7.通过列举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和比较两种增长曲线各自产生的条件和特点,使学生掌握“J”型增长曲线和“S”型增长曲线。

8.学生通过一起讨论分析,理解影响种群增长的因素和种群数量变化的意义。

9.通过研究种群数量变化,使学生认识到事物都是在不断变化发展的,分析事物时,要用动态的观点来分析。

10.引导学生建构数学模型,有利于培养学生透过现象揭示本质的洞察能力;同时,通过科学与数学的整合,有利于培养学生简约、严密的思维品质。

11.通过学生一起讨论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特别是人为因素的时候,要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能从一草一木开始保护环境。

生物人教版必修三 第四章 第2节 种群数量的变化1

生物人教版必修三 第四章 第2节 种群数量的变化1

2011年11月4日星期五
4
1、模型假设: 、模型假设: 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 在 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 敌害 等条件下,种群的数量每年以一定 等条件下, 的倍数增长,第二年的数量是第一年的λ倍 的倍数增长,第二年的数量是第一年的 倍。 2、建立模型: 、建立模型: t年后种群数量为:Nt= 年后种群数量意义: 、模型中各参数的意义: N0为该种群的起始数量,t为时间,Nt表 为该种群的起始数量, 为时间 为时间, 年后该种群的数量, 表示该种群数量 示t年后该种群的数量,λ表示该种群数量 年后该种群的数量 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 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
2011年11月4日星期五
2011年11月4日星期五
13
例4:在一个玻璃容器内装入一定量的符合 : 小球藻生活的营养液,接种少量的小球藻, 小球藻生活的营养液,接种少量的小球藻, 每隔一段时间测定小球藻的数量, 每隔一段时间测定小球藻的数量,绘制成曲 如右图所示, 线,如右图所示,则下列曲线中能正确表示 小球藻种群数量增长率随时间变化趋势的是 ( D )
5
年以来的人口统计数据如下表, 例1:我国自 :我国自1000—1990年以来的人口统计数据如下表,请根据提 年以来的人口统计数据如下表 供的数据完成下面的练习: 供的数据完成下面的练习:
年里的增长情况: (1)在右侧曲线图中表示出中国人口近 )在右侧曲线图中表示出中国人口近1000年里的增长情况: 年里的增长情况
2011年11月4日星期五 2
1、数学模型:是 、数学模型:
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性质的数学形式 。
2、数学模型建构的一般步骤: 、数学模型建构的一般步骤:
2011年11月4日星期五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4章第2节种群数量的变化课件PPT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4章第2节种群数量的变化课件PPT
“J”型曲线环―境―阻―力―逐―渐―增→大“S”型曲线
2.“S”型曲线中 K 值和 K/2 值的应用
应用
措施
目的
保护野生生物的 野生资源保护 生存环境,减小 增大K值
环境阻力
增大环境阻力 降低K值
有害生物防治 在种群数量达到 防止害虫 K/2以前采取相 数量快速
应措施
增长
捕捞或收获后的 保证持续
资源开发与利用 种群数量应维持 获取高产
(4)计数时先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将培养液滴于 盖玻片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
(5)用显微镜计数时,对于压在小方格界线上的酵母 菌,应只计数相邻两边及其顶角的(类似于“样方法”)。
[特别提醒] 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实验中的两 个注意点
(1)该实验不需要设置对照实验,因为实验前后自身 形成对照。
二、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 1.模型假设食 气物 候和 适宜空间条件充裕
没有敌害等
2.数学模型:Nt=N0λt。
3.各参数的含义
N0:种群的起始数量 t:时间 Nt:t年后该种群的数量 λ:该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 三、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
1.形成原因。
2.环境容纳量: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 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又称 K 值。同一种 群的 K 值不是固定不变,会随着环境条件的改变而变化。
四、种群数量的波动和下降 1.影响因素。 (1)自然因素:气候、食物、被捕食、传染病等。 (2)人为因素:受人工控制的种群数量不断增加,野 生动植物种群数量不断减少。 2.数量变化。 大多数种群的数量总是在波动中,在不利的条件下, 种群数量还会急防治有害动物。 (2)保护和利用野生生物资源。 (3)拯救和恢复濒危动物种群。

高中生物第4章种群和群落第2节种群数量的变化课件新人教版必修3

高中生物第4章种群和群落第2节种群数量的变化课件新人教版必修3

易错易混 λ的大小与种群数量变化、年龄组成的关系 0<λ<1:种群数量减少,年龄组成为衰退型。 λ=1:种群数量维持稳定,年龄组成为稳定型。 λ>1:种群数量增加,年龄组成为增长型。
3 | 种群数量的“S”型增长 1.概念:种群经过一定时间的增长后,数量⑧ 趋于稳定 的增长曲线,称为“S”型 曲线。 2.模型假设:食物等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自然条件)。
解析 引入天敌可增加环境阻力,达到降低蝗虫的环境容纳量的目的,A正确;治 理鼠害时,应一次性捕杀大量家鼠使其数量降至K/2以下,防止其数量的快速恢复, 但该措施不能降低环境容纳量,B错误;用较大网眼的网捕鱼,即主要捕捞鱼群中 的成鱼,可使鱼群的年龄组成变为增长型,捕捞后的种群数量应尽量保持在K/2左 右,有利于鱼群数量的迅速恢复,C正确;建立大熊猫自然保护区的目的是减小环 境阻力,提高大熊猫的环境容纳量,D正确。
思路点拨 明确λ与1的大小关系反映的种群数量变化趋势,学会将关于λ的曲线图转换为种 群数量变化图。 答案 B
解析 图1中前10年(不含第10年)λ>1,种群数量增加,年龄组成为增长型,后10年 (不含第20年)λ<1,种群数量减少,年龄组成为衰退型,A正确。图1中前10年种群数 量增加,后10年种群数量减少,则第10年该种群数量最大,随后10年λ<1,种群数量 不断减小,即第15年种群数量不是最小值,B错误。在实验室条件下,利用培养液 培养酵母菌,初始阶段酵母菌种群呈现“J”型增长,C正确。“J”型增长(曲线X) 中,种群数量每年以固定倍数增加,即λ不变且大于1,可对应图1前5年;“S”型增 长(曲线Y)中,种群增长率不断减小,λ也不断减小,但始终大于1,可对应图1中第5~ 10年,D正确。
计算公式(以计数酵母菌为例)

人教生物必修3第4章第2节种群数量的变化

人教生物必修3第4章第2节种群数量的变化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Q1:如何进行酵母菌的计数?(1支试管中酵母菌培养液10ml )
抽样检测 即估算法: 血细胞计数板计数法
血细胞计数板(血球计数板)
25(中)X16(小)
当堂检测
1. 用血球计数析计数酵母菌种群的数量,某一时刻样液(稀 释10倍)计数的结果如下::
中方格的位置
左上
酵母菌的数量(个) 10
右上 9
左下 右下 中间 12 11 8
该酵母菌种群在该时刻的密度为: 2.5X107
个/ml。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Q1:如何进行酵母菌的计数?(1支试管中酵母菌培养液10ml )
抽样检测 即估算法: 血细胞计数板计数法
Q2:如何使估算值更接近实际值? Q3: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是否需要设置对照实验?
简单理想模型
细菌:
修正模型
Q:理想条件下(不考虑死亡),
N0个细菌繁殖 t 代后,产生细 菌的数量?
Nt = N0×2t
引入参数λ
复杂理想模型
N0为起始数量, t为时间, Nt表示t年后该种群的 数量, λ为增长倍数(定值)
Nt=N0 λt
理想状态——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种群的 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增长,第二年是第一年的λ倍(定值)。
当出生率与出生率相等时,种群的增长就会停止, 有时会稳定在一定的水平.
2.种群增长的“ S ”型曲线 生态学家高斯研究大草履虫:
➢ 形成条件: ➢ K值:
环境容纳量
➢ 曲线特点:
种群数量在 K/2值时,种群— 增长最快
增长率
K/2时增长速率最大
理想条件下和实际情况下种群的增长情况:

必修三第四章种群和群落第一节种群的特征第二节种群的数量变化

必修三第四章种群和群落第一节种群的特征第二节种群的数量变化

必修三第四章 种群和群落第一节 种群的特征第二节 种群的数量变化一、种群的特征(1)种群的概念:生活在同一区域的同一种生物的全部个体。

(如:一个湖泊中的全部鲤鱼就是一个种群)种群密度: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

(最基本特征)出生率:单位时间里新出生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死亡率:单位时间内死亡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迁入率和迁出率:单位时间内迁入或迁出的个体,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分别称为迁入率或迁出率。

年龄组成: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分为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

可以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

性别比例: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

(2)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1)样方法——常用调查植物五点取样法:适用于总体为正方形;等距取样法:适用于总体为长方形时2)标记重捕法——适用于调查动物例:对某地麻雀的种群密度的调查中,第一次捕获了50只麻雀,把这些麻雀腿上套上标记环后放掉,数日后又捕获了40只,其中有标记环的10只,那么该地大约有麻雀200只N :50=40:10 N =200只2、种群的数量变动及数字模型(S ”型曲线tt条件:食物、空间充裕、无敌害等理想条件“J”型曲线特点:种群数量连续增长,无K值在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增长的形式,以时间为横坐标,种群数量为纵坐标。

实例:20世纪30年代,美国岛屿上环颈雉的增长模型假设:在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条件下,种群的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增长,第二年的数量是第一年的X倍建立模型:t年后种群数量为:N t=N0X t特点:种群数量连续增长原因:因生活条件有限而使种内斗争加剧;以该种群生物为食的捕食者“S”型曲线数量的增加特点:不能连续增长,达最大值(K值)后停止增长,有的在K值左右保持相对稳定概念:种群经过一段时间的增长后,数量趋于稳定的增长曲线实例:在0.5mL培养液中放入5个大草履虫,然后每隔24h统计一次大草履虫的数量,大草履虫的数量在第二天和第三天增长较快,第五天以后基本维持在375个左右。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第2节《种群数量的变化》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第2节《种群数量的变化》教学设计

种群数量的变化》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高中生物必修3的第四章第2节,在第1节课中已经介绍了种群的一些基本特征,而其中最基本的特征是种群密度,与种群密度密不可分的是种群的数量,在第2节中,就对种群的数量变化进行了探讨。

同时种群数量的变化与种群所生存的环境条件,如天敌、食物等有着很大的关系,因而为第3节群落的引出作了铺垫。

本节,在新课标中具体内容标准是:尝试建立数学模型解释种群的数量变动。

通过实例来说明如何建构种群增长模型,通过建构的数学模型来解释种群数量的增长,这是本节教学的重点。

并且详细讨论了种群增长的两种方式的产生条件及特点等:在理想环境中,种群增长呈“J”型曲线;在存在环境阻力的情况下,种群增长呈“S”型曲线。

种群数量变化除了增长以外,还存在波动、下降等其他形式。

本节最后分析了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各种因素,意在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及正确的资源利用意识。

二、学情分析:本课的学习主要是以探究构建数学模型为主,因此需要学生有一定的数学功底。

本册为高中必修3第4章的内容,对象是高二或高三学生,他们具有一定的数学能力,对这样的数学模型构建来说还是较有能力能够把握的,最多需要一些小小的提示。

因此,可以让学生进行小组探讨活动,而不用为他们讲解太多。

对于种群数量变化的几种形势则较易于理解。

同时,也需要学生对上一节课的知识掌握比较充分,才有利于这节课的进行。

三、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说明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

2.阐述种群数量增长的种类和特点。

能力目标:1、通过讨论细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尝试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

2、用数学模型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意识到人类活动对生物的影响,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尝试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并据此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

教学难点: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

五、教学方法:讨论法、探究法六、教学思路:首先以三个关于种群数量变化的实例引出本课的课题——种群的数量变化。

人教生物必修3第4章第2节种群数量的变化

人教生物必修3第4章第2节种群数量的变化
t年后种群的数量为 Nt=N0 λt
④适用情形:实验室条件 下、当一个种群刚迁入到 一个新的适宜环境时的最 初一段时间
14
练一练:在2011年第六次人口普查中统计数据 显示,在过去的10年中年平均增长率约5.89%,若 保持此增长率不变,到2021年我国的人口数约 为?(2011年的人数13.4亿)
时间 细菌种群增长曲线
计算公式
Nn = 2n
N:代表细菌数量
曲线图与方程式比,有 哪些优缺点?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n:代表“繁殖代数”
曲线图:直观,但不够精确 方程式:精确,但不够直观
建立数学模型一般包括以下步骤:
观察研究对象,提出 问题
提出合理的假设
根据实验数据,用适 当的数学形式对事物
的性质进行表达
种群数量以什么样的规律在增长? 如: 细胞每20min分裂一次
· 90
60
······ 30 0 1 2 3 4 5 6 7 时间(天)
酵母菌在营养空间充裕条件下的增长趋势
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
①产生条件: 理想状态——食物充足,空间不限, 环境适宜,没有天敌等;
②增长特点:
种群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增长, 第二年是第一年的λ倍。
③ N0表示起始数量, t表示时间,Nt表示t年后该种群 的数量, λ表示该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
Nt=13.4×(1+5.89%)2021-2011
我国自1393-1990年以来人口统计数据如下:
年份 1393 1578 1764 1849 1928 1982 1990
亿 0.6 0.6 2.0 4.1 4.7 10.3 11.6 分析以上人口增长,若画成曲线,是否符合“J” 型?

高中生物第4章种群和群落第2节种群数量的变化课件新人教版必修3(1)

高中生物第4章种群和群落第2节种群数量的变化课件新人教版必修3(1)
复习课件
高中生物第4章种群和群落第2节种群数量的变化课件新人教版必修3(1)
2021/4/17
高中生物第4章种群和群落第2节种群数量的变化课件新人
1
教版必修3(1)
第2节 种群数量的变化
2021/4/17
高中生物第4章种群和群落第2节种群数
2
量的变化课件新人教版必修3(1)
教师参考 新课导入 导入1:提问: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什么?请完成下列填空:
(1)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是种群“J”型增长数学模
型Nt=N0λt成立的必要假设条件,即“J”型曲线的形成原因。 (2)特点:种群增长不受密度制约,因此种群数量可以无限增长。
2021/4/17
高中生物第4章种群和群落第2节种群数
18
量的变化课件新人教版必修3(1)
要点2 种群的“S”型增长
2021/4/17
高中生物第4章种群和群落第2节种群数
28
量的变化课件新人教版必修3(1)
(4)每天取样计数酵母菌数量。用 血细胞计数板 在显微镜下计数, 估算10 mL培养液中酵母菌的初始种群数N0,然后连续观察七天,记录 每天的数值。 (5)分析数据,以 时间 为横坐标, 酵母菌数量 为纵坐标,画出坐标 曲线图,分析曲线走向,揭示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规律。 4.实验结论 在有限的环境条件下酵母菌种群数量呈 “S”型 增长。
提示:同数学方程式相比,曲线图表示的数学模型不够精确。
2021/4/17
高中生物第4章种群和群落第2节种群数
6
量的变化课件新人教版必修3(1)
要点探究
要点 数学模型的构建
在营养和生存空间没有限制的情况下,某种细菌每20 min就通过分裂繁 殖一代。 (1)请构建n代细菌数量的计算公式? (2)72 h后,由一个细菌分裂产生的细菌数量是多少?

人教版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第二节-种群数量的变化

人教版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第二节-种群数量的变化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种可看作是“J”型增长
4.解读 λ
(1)在公式Nt=N0λt,λ代表该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的增长倍 数,不是增长率。
(2)思考:“J”型曲线要想种群数量的增大,λ应满足什么
条件? λ>1 (3)分析:①若λ>1,则种群密度__越__来__越__大___;年龄组成为? ②若λ=1,则种群密度___保__持__稳___定_;年龄组成为? ③若1>λ>0,则种群密度__越__来__越___小__;年龄组成为? ④若λ=0,则种群__不__繁__殖___、__灭__亡___;
二、构建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
1.数学模型:是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性质的__数__学__形__式_____。 2.构建步骤:
研究方法
研究实例
观察研究对象,提__出___问__题__
细菌每20min分裂一次
作出合理的_假__设__
在资源和空间无限多的环境中, 细菌种群的增长不会受种群密 度增加的影响
研究方法
5.“J”型增长的增长率和增长速率
(1)增长率=
增长率
增长的数量 = Nt-Nt-1 =
初始数量
Nt-1
增长速率
Nt -1 Nt-1
时间
时间
增长的数量
(2)增长速率=
=
Nt+Δt-Nt
时间
Δt
请问各个时间段种群数量如 何变化呢?
1.假定当年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λ倍,右图表示λ值随时间变 化的曲线。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2)实例2-某岛屿的环颈雉
在20世纪30年代,人们将环颈雉引入美国的一个岛屿。在 1937-1942年期间,这个种群数量的增长如图
(2)实例3-人口的增长

高中生物《第四章第二节种群数量的变化》1新人教版必修3PPT课件

高中生物《第四章第二节种群数量的变化》1新人教版必修3PPT课件
第2节 种群数量的变化
知识目标 理解并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把握数学模型(抽象) 与种群数量的变化(具体)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 能力目标 尝试建立“数学模型”,通过原形示范(细菌的数量增长) 和具体指导,学生能完成建立数学模型的任务。 情感态度 建立揭示生物学规律的数学模型,学习用数学方法解决生 物问题。
4.以时间为横坐标,细菌数量为纵坐标, 画出细菌的数量增长曲线。
细菌数量/个
20 40 60 80 100 120 140 160 180 时间/分钟
数学模型 为了直观、简便地研究种群的数量变动的规律,
数学模型建构是常用的方法之一。
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性质的数学形式
数学方程式 曲线式
Nn=2n
❖ 尝试建立数学模型解释种群的数量变动
❖ 如何利用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为生产实际 所用?
一、建构种群增长模型
在营养和生存空间没 有限制的情况下,某 种细菌每20min就通 过分裂增殖一次。
在营养和生存空间没有限制的 情况下,某种细菌每20分钟就通过 分裂繁殖一代。
1.填写下表:计算一个细菌在不同时间(单位为 min)产生后代的数量。
建立模型:t年后种群数量为:
Nt = N0λt 模型中各参数的意义:N0为某种动物种群的起始数量, t为时间,Nt表示t年后该种群的数量,λ表示该种群数量
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
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
①产生条件:
理想状态——食物充足,空间充裕,环境适宜,没有敌害等。
②增长特点:种群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增长,第
酵母数
N
9.6 29.0 71.1 174.6 3350.7 513.0 594.8 641.0 655.9 661.8 666655.0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第4章第2节种群数量的变化 (1)(共25张PPT)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第4章第2节种群数量的变化 (1)(共25张PPT)

稳定期:增长减慢
c
种群数量为K/2:
b
增长速率最快
种群增长速率最大
K/2
种群数量为K:
增长期:个体数量增加,增长加种速群增长速率为零,种 a 适应期:个体数量较少,增长缓慢 群数量最大,种内斗
争最剧烈。
18
K
c
c

g(K/2)
群 数
K/2
b


fa


h


0

g(K/2)
h(K)
时间

1. 乙图0—g相当甲图b点之前,种群数量增长速率逐渐增加。
2. g 点相当甲中K/2,种群数量增长速率最大。
3. 乙图g--h相当甲图b--c,种群数量增长速率逐渐减少。
4. h 点相当甲中K,种群数量增长速率为0。
19
用达尔文的观点分析“J”、“S”曲线
“J”型曲线表明 生物具有什么特性? 图中阴影部分表示 什么?
1、“J”型曲线用达尔文的观点分析表明生物 具有过度繁殖的特性。 2、图中阴影部分表示:环境阻力; 用达尔文的观点分析指:通过生存斗争被淘汰 的个体数量,也即代表自然选择的作用。
2、建立自然保护区,改善大熊猫栖息环境,提高K值。 3、增大环境阻力,降低环境容纳量(如封储粮食,清除 生活垃圾,养殖它们天敌);严防达到K/2。
4、种群数量达到K/2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再生能力最 对养殖的生物进行捕捞(捕获)时,捕捞后的种群数量要维 持在K/2处,以保证持续获取高产量。
22
思考讨论
5
填写下表:计算一个细菌在不同时间(单位为min)产 生后代数
时间(min
)
20 40 1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种群数量的变化
第1课时
【课时测练】
1.描述、解释和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常常需要建立数学模型。

下列不属于建立数学模型步骤的是()
A.观察研究对象,提出问题,并提出合理假设
B.根据实验数据,用适当的数学形式对事物的性质进行表达
C.通过进一步实验或观察等,对模型进行检验或修正
D.用准确的语言描述事物的性质
2.下图中哪一段曲线可能表示种内斗争最剧烈
()
A.AB
B.BC
C.CD
D.DE
3.在下列哪种条件下,种群可能呈“J”型增长
()
A.当食物受到限制时
B.在物种适宜的环境中,食物开始出现不足,但远不至于影响到该物种在这里生存
C.在一个没有捕食者的生态系统中
D.在实验室内的实验条件下
4.关于环境容纳量的描述,正确的是
()
A.环境容纳量是不会改变的
B.只有在理想环境中才能达到环境容纳量
C.环境容纳量的出现是受空间和资源的限制
D.种群达到环境容纳量时,增长率最大
5.自然界中的种群增长一般呈现出“S”型曲线的走势,在此增长趋势中
()
A.种群的增长与自身密度无关
B.达到K值时种群数量不再变化
C.种群的增长受到环境因素制约
D.同一种群的K值始终保持固定
6.右图表示野兔进入缺少天敌的某海岛后,几年来的种群增长情况。

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A点时兔群数量较少,因而不存在生存斗争
B.B点时兔群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
C.BC段兔群的种内斗争最激烈
D.DE段兔群的自然增长率最大
7.下图中种群在理想环境中呈“J”型曲线增长(如图中甲);在有环境阻力条件下呈“S”型曲线增长(如图中乙)。

下列有关种群增长曲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A.环境阻力对种群增长的影响出现在d点之后
B.若此图表示蝗虫种群增长曲线,防治害虫应在c点开始
C.一个物种引入新的地区后,开始一定呈“J”型增长
D.若此图表示草履虫增长曲线,当种群数量达到e点后,增长率为0
8.下列四图中能正确表示某池塘鱼个体的平均增长量与种群密度关系的
()
9.某种群的年龄组成如甲图所示,增长曲线如乙图所示。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甲图的年龄组成是增长型,在t2时期很可能属于这种年龄组成
B.甲图的年龄组成是稳定型,在t2时期很可能属于这种年龄组成
C.甲图的年龄组成是增长型,在t1时期很可能属于这种年龄组成
D.甲图的年龄组成是稳定型,在t1时期很可能属于这种年龄组成
10.下列关于种群数量变化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在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增长的数学模型表示为Nt=N0λt
B.一个物种引入新地区后,一定呈“J”型增长
C.对家鼠等有害动物的控制,要尽量降低其K值
D.一个呈“S”型增长的种群,数量在K/2左右时增长速率最大
11.2008年,在重庆武隆某地下洞穴的水体中发现了一种数量少、眼睛退化的“盲鱼”。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盲鱼眼睛的退化是黑暗诱导基因突变的结果
B.种群密度是限制盲鱼种群增长的关键生态因素
C.洞内水体中溶解氧的增加将提高盲鱼种群的K值
D.盲鱼作为进化研究的材料体现生物多样性间接价值
12.关于图中种群数量变化的说法错误的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