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实——照相写实主义绘画中的虚实

合集下载

素描虚实关系知识点总结

素描虚实关系知识点总结

素描虚实关系知识点总结素描是绘画艺术中的重要基础技法,主要通过简单的线条和明暗关系来塑造物体的形态和立体感。

在素描中,虚实关系是一项非常关键的技术,能够直接影响作品的立体感和逼真程度。

因此,艺术家需要深入了解素描虚实关系的知识,才能够更好地运用这一技法进行创作。

本文将从虚实关系的概念、原理和技巧等方面对素描虚实关系的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虚实关系的概念虚实关系是指在素描作品中通过虚实对比来表现物体的立体感和形态。

虚实关系分为虚和实两种状态,虚是指在绘画中通过轻淡的线条或阴影等手法来表现物体的背面或次要部分,实则是指通过浓重的线条或深色的阴影来展现物体的主要部分或正面。

通过虚实关系的巧妙搭配,可以使作品更加逼真,具有更强的立体感和质感。

二、虚实关系的原理1. 色彩对比色彩对比是虚实关系形成的重要原理之一。

在素描作品中,通过明暗对比和色彩搭配来表现物体的虚实关系。

明暗对比是指通过浓淡的灰阶来表现物体的黑白对比,以及明暗的变化来展现物体的阴影与光亮。

色彩搭配则是通过不同色彩的对比来表现物体的虚实关系,如在绘画中运用冷暖色彩的对比来表现物体的虚实变化。

2. 线条表现线条是表现虚实关系的重要手段之一。

在素描中,通过线条的运用来表现物体的形态和结构,通过交织和变化的线条来展现物体的虚实变化。

通过线条的粗细、方向、长度和曲度等来表现物体的虚实关系,从而使作品更加具有立体感和逼真感。

3. 透视效果透视效果也是形成虚实关系的重要原理之一。

透视是绘画中重要的表现手法,通过透视的原理来表现物体的三维空间和立体感。

在素描中,艺术家需要通过透视的原理来观察和表现物体的虚实关系,从而使作品更加具有深度和立体感。

三、虚实关系的技巧1. 观察能力艺术家需要具备较强的观察能力,通过对物体形态、结构、阴影等方面的观察,来把握物体的虚实关系。

通过观察和理解物体的形态和结构,艺术家才能够更加准确地表现物体的虚实关系。

2. 手眼协调要表现虚实关系,艺术家需要良好的手眼协调能力。

浅谈中国画的构图特点

浅谈中国画的构图特点

浅谈中国画的构图特点中国画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形式之一。

它以纸、笔、墨、色为主要工具,通过线条、色彩、构图等表现手法,传达出中国人对于自然、人生、社会的独特理解和审美情趣。

在中国画中,构图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不仅是整幅画面的组织结构,更是展现出画家思维和创造力的重要表现形式。

以下将从构图的角度,简述中国画的一些特点。

第一、注重“虚与实”的协调。

中国画的“虚与实”是相当重要的构图手法之一,从画面的整体构思,到单个物体以及细节的处理,都会运用到这种手法。

所谓“虚”,是指画面中没有实体物体的部分,通常是用线条或墨色勾勒出来的虚空,它使整个画面更加空灵、开阔,也是表现观察者对物象间间隔与距离的感受。

而“实”则是指实实在在的物体,通常是通过精细的笔触和色彩的运用,表现出物象的质感和形态。

在中国画中,虚实关系的协调,能够营造出一种和谐、自然的意境。

第二、强调“以点带面”的表现手法。

中国画中,线和点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

而“以点带面”则是中国画线和点结合的一种表现形式。

在画面中,只要突出描绘物体的要害部位,通过细密的点线与周围联系起来,即可勾勒出其他部位的轮廓,通常还能达到意境的深化。

例如,中国画中山水画经常采用的“点染法”,能够使整个画面呈现出模糊的意境,强调出山水的变幻和流动,使观者更加能够产生自己的想象和联想。

第三、注意整体效果和比例关系。

中国画的构图要求是整体为重,艺术家必须在画面的大小、线条粗细、用色深浅、虚实关系等各个方面都要考虑到整体的效果和比例关系。

对于中国画的长卷而言,结构上主要分为起、中、末三部分,这也是对于整体格局的概括。

艺术家在布置整个画面时,应该从整体格局的角度出发,处理出每个部分之间的关系,以及由起而承接中、终的安排。

通过合理的安排和处理,才能使整个画面以独特的韵味呈现出来。

第四、强调线条的笔墨功夫。

中国画的绘画技巧是非常的考究,而线条则是绘画中最常用的手法之一。

艺术家通过不同的笔墨运用,勾勒出了一幅幅优美、自然的风景、人物和动物形象。

素描绘画中的虚实关系

素描绘画中的虚实关系

素描绘画中的虚实关系由于人眼球视觉细胞特殊的排布方式,在生活中,我们所看到的任何一幅图像的各个部分之间都存在“清晰程度”的差异.这个原理不难理解。

相机的成像原理与人眼相似,所以通过仔细观察照片,我们就能够发现“虚实”的奥秘。

在一张普通的生活照中,往往人脸的部分“实",是画面的巾心,最清楚,也是我们欣赏时间最长、看得最认真的部分;而背景则略“虚”,甚至稍有模糊,通常并不成为兴趣中心,只起到烘托气氛的作用。

拍照的候我们需要“对焦”,一张照片中的各个部分因此而具有一定的主次关系和虚实关系,也正是这种画面中的对比关系为我们提供了欣赏的路径.通过虚实对比,我们能够非常清楚地观察到画面的中心内容,也因此而感到艺术表现中的精致与虑化。

同样,在一幅素描作品中,画面各个部分之间也具有一定的虚实关系。

即使是一条简单的线条,也会因为其传达的力量感不同而具有丰富的表情。

这种虚实关系往往是经过画者精心设计的。

明暗的变化、虚实的变化、节奏与情感的变化,可以体现在画面的任何部分。

初学者需要有意识地对画面进行设计.即便是短时间内完成的作品,也要突出表现令人眼前一亮的部分。

在处理虚实关系时通常的做法是:前实而后虚,中实而旁虚,亮实而暗虚。

一般而言,距离我们视线越近的物体虚实对比越强烈,反之则对比越微弱。

这样容易突显画面中最精彩的部分(图44)。

同样地,受光线充足的部分明暗对比越强烈,而处于暗部的物体对比关系往往被弱化,甚至会略去对细节的描述。

亮部的线条尽量清晰,而暗部的线条模糊(图45)……当然,这样的对比关系并不绝对,它与素描所需刻画的重点及创作立意紧密相关。

同构图一节的内容相结合,我们可以认为,虚实同构图一样,均是画者精心设计用于表达绘画思想的手段。

无论孰虚孰实,设计画面的目的都是为了将画面的焦点表达得更充分。

将“实”的部分精心刻画,“虚”则退求其次。

为了烘托重点而得到后退与弱处的处理。

正所谓“疏可走马、密不透风”,有虚有实,有详有略,相互关照,互相比对,画面才有层次感和纵深感。

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

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

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教学目的一、了解我国古代艺术虚实相生、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

二、运用课文的观点阐明一些文学现象。

教学设想课文里有两段引文十分重要。

作者通过引述并分析《谈龙录》里一段话阐明全和粹、虚和实的辩证统一关系,确立了基本观点。

引用《画筌》中的一段话是为了说明虚实相生是中国艺术处理空间的一般表现方法,舞蹈精神是中国艺术的共同特点。

教学中应围绕这两段话,讲清重要的概念,把握作者的观点。

既粹且全,虚实相生,舞蹈精神,这些观点是全文精粹。

引导学生运用这些观点,透视课文举出的绘画、戏曲、舞蹈、建筑等种种艺术现象,并且进一步观察虚实相生、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在文学中的运用,搞好迁移训练。

在教学中可把握课文精要,提出启发性问题,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

课时安排二课时阅读准备翻译《谈龙录》、《画筌》的两段引文。

补充注释舞蹈精神——由舞蹈动作显示虚灵的空间的艺术特征。

3.讨论《谈龙录》中的一段引文,把握作者的观点。

(1)洪升、王士稹、赵执信讨论诗歌的艺术性以画龙为例分别提出了怎样的看法?提示:洪升求全不求粹,认为做诗如画龙,要把整条龙画出来,连一鳞一爪都不能忽略。

王土稹求粹不求全,认为神龙见首不见尾,或只在云中露出一鳞一爪,根本看不到全体,所以只要画出精粹部分就可以了,不必求完整。

赵执信主张既粹且全,以粹概全,就是说,心目中先有完整的龙才去画龙的一鳞一爪,而画一鳞一爪也正是要反映龙的全体。

(2)本文作者通过对洪、王、赵主人观点的评述提出了怎样的看法?提示:作者认为洪升重视全面忽略了粹是自然主义;王士祺看重一鳞一爪而忽视全体是形式主义;赵执信指出一鳞一爪的表现方式要能显示龙的“首尾完好,宛然存在”是中国艺术传统中的现实主义。

作者赞成赵执信的观点,提出全和粹要辩证地结合、统一,在艺术表现里做到真正的典型化。

4.深人讨论问题,把握文章的精粹。

课文提出,“王渔洋、赵执信都以轻视的口吻说着雕塑绘画,好像它们只是自然主义地刻画现实,这是大大的误解。

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

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

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教案示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把握课文的写作思路、行文脉络,由荀子的话谈起,述及绘画、舞蹈,条分缕析,思路,脉络极为清晰的特点。

2学习从全文总体上把握内容,融会贯通的阅读方法。

3从文中诸多引文和述及的作家作品中,感受民族文化的辉煌。

教学难点文中涉及各种门类的艺术,学生恐难一一明白,但不管怎样,好的作品总给人留下足够大的空间——虚,以虚来衬实,使作品更坚实更厚重,这是不管哪一门艺术所共通的。

对换“虚”“实”的理解是讲授难点。

教学重点重点讲授赵执信《谈龙录》中引文。

教学过程导入:教师讲述以下内容,通过提问,启发学生思考。

某著名国画家应邀去国外开画展,取得了轰动性的效应。

在媒体的强列请求下,画家在一次招待会上挥毫献艺。

只见他铺开宣纸,泡蘸浓墨,顷刻间,一块巨石上,一只苍鹰傲视远方。

大家连称奇绝。

此时也有人提出异议:原来中国画这么好画。

画家对这位记者说:是的,画起来不难,但学起来不易。

我已经学了“五千年”了。

大家一片惊呼!同学们听懂了画家的回答吗?可随机提问学生,让他们就画家的回答谈自己的见解。

最后由教师归纳如下:这位画家的回答十分巧妙,饱含着对民族艺术的骄傲和自豪。

它的“五千年”是虚的,人不可能活那么长,学那么长,但“五千年”又是实的.,它是文明历史的积淀,深含着民族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

教师板书课题介绍文章出处,作者学生默读课文,同时找出作者行文的脉络,找出文章里面和注释当中涉及到的文学常识。

教师归纳行文思路,在讲解同时板书。

由荀子的话引出艺术中虚和实的话题®引《谈龙录》点明艺术的最高成就是虚实统®由此及彼,述及绘画、舞台艺术、书法、建筑都有此特征®“虚实相生”的表达形式,是一份宝贵的独创的艺术遗产。

对于《谈龙录》中的引文,分析三者的艺术理论观点:洪思——重实轻虚(自然主义)王渔洋——重虚轻实(抽象主义)赵执信——虚实相生(现实主义)提问学生有关文学常识的内容:如“司寇”“新城”指谁?这是一种什么称呼?阎立本是什么人?重要作品有什么?“八大山人”,张旭分别是什么人?以上当堂提问,巩固文学常识内容,又可检查学生默读成果。

“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浅谈油画的虚实艺术

“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浅谈油画的虚实艺术
,
,
古人
这 样 的深邃的背景 中亮 部 的 人物就 显 得更 加 的厚

,
理论 )
在好 山好水的美景 中感悟
己 的作 品 中
,
将 心 中的情趣放 人 自
给 人 一 种结实沉甸的感觉 这 也是 这作 品一

这 样 主 观 的感受和 客 观 的景 色 相融
,
直 被 人 追 捧 的原 因
,
参考 文献



油 画 的光 与 色 【 M
2 0 13
.
l 上 海 : 上 海 人民 美
者于舟上 隐约 可 见 大
,
,
留 白的 地 方将 画 面的 意 境扩
,
一 个 手 插 口 袋的少年站在海边
,
从 画 面 里 我们可
,
术 出版 社
,
年 中国 艺 术 虚 实 论 l ] J

,
整 幅 画面


比如说用 画 笔扫
,
用油罩等等
,
文化
关键 词 : 虚 实 ; 情趣 ; 韵 律

其他 地 方咋用 色和

的差 异 导致我们所用材料 和表 现 方法有很大 的 区 别

虚 实相 生

,
无 画处 皆成妙 境 中的理论
,
这是清代
处理方式上都将他们刻 意 暗淡化 法增 强 了 画 面的冲击力 抓住 了看 画 者的 眼球
以运用
,
表达


虚实

在 艺 术理论中有着 巨大的价值
,
光下全 身 也沐浴在光下面的小女孩
而她 身上 的
,

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与实

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与实
音乐旋律
传统戏曲音乐中旋律也是虚实相间的,通过旋律的变化来表现出角色的 情感和内心世界,如用高亢的旋律表现激昂的情绪,用低沉的旋律表现 悲伤的情绪等。
传统戏曲中虚与实的艺术效果
增强想象空间
传统戏曲中虚与实的表现手法可 以增强观众的想象空间,让观众 更加深入地理解角色的情感和内 心世界,以及更加深入地理解剧
虚与实在中国艺术中的意义
01
虚与实是中国艺术中独特的审美观念,强调在艺术表现中 追求虚实相生、虚实互换的美学效果。
02
虚与实表现了中国艺术中对空间、时间、意境的独特理解,通 过虚实结合的手法,创造出深远、含蓄的艺术境界。
03
虚与实表现了中国艺术的哲学思想,体现了道家思想中的“无 中生有”、“有无相生”的观念,强调了艺术创作中的主观与
笔墨与气韵
中国画的笔墨还具有表现画面的气韵和生命力的功能,通过笔墨的挥洒来营造出画面的动感和生命力 。
中国画中虚与实的审美价值
意境之美
中国画中的虚实表现营造出一种独特的意境之美,使得画面更加深远、含蓄、耐人寻味。
文化内涵
中国画中的虚实表现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哲理思想,反映了中国文化的传统价值 观和精神追求。
影响
这种哲学思想和审美观念渗透到中国 艺术的各个领域,成为艺术家追求的 至高境界。
02
中国画中的虚与实
中国画的构图与虚实表现
构图
中国画构图注重留白,通过空白与实景的对比,营造出虚实 相生的意境。
透视法
中国画不采用焦点透视法,而是采用散点透视法,使得画面 构图更加灵活自由,虚实关系更加丰富。
中国画的色彩与虚实表现
03
传统戏曲中的虚与实
传统戏曲表演中的虚拟动作
虚拟动作

国画虚实相生的道理: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

国画虚实相生的道理: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

国画虚实相生的道理: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中国画很重视虚实相生的道理,虚实相生主要是以虚托实。

摆实即是布虚,虚布不好,直接影响实的艺术效果,容易使画面充塞。

绘画中的虚实关系,物象是实,不是虚,但在中国画中的虚实,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不是“有”就是“实”,“无”就是“虚”,而是实中有虚,虚中有实,虚即是“空无”,也可以是“实有”。

这种“留白”的艺术,是虚实在相互起作用,在视觉中也会相互转化,虚变实,实变虚。

往往“虚”比“实”更赋予丰富的内容。

所以画中线条的内外,即是“虚”,也可以看为“实”。

清代画家龚贤画的山水,往往把千岩万壑画得浓密,其间寥寥数笔画上一茅亭,不加渲染,这样实处变虚处,虚处反而变为实处,显得更加醒目和富有情意。

中国画中的虚实对比观念十分明确,简洁明了,以黑白为基调,具有理性思考的痕迹。

这样留白就成为一种无形的艺术,艺术与真实的形象比较,艺术当然要高于真实的形象。

因为实物的真想是有具体的形象,而留白的艺术是没有实体的形象,画中的形象是用虚幻的线条来表示。

但在画家眼中的形象,将是比较冠盖的,可以将不同时间、不同空间的景物组合在一起,造成一种无画皆成妙境的意象,给人留下无穷的联想。

因此,留白比画中有物象的地方更有韵味,更有空灵之美,更能加强艺术的感染力。

我们不但可以从一般的写意花鸟画创作中看出画家对空白的灵敏感觉,即便是山水画中的天、地和水也是常常不画,留出空白。

这里的空白处可以表现为天,可以为水,也可以天、水浑然一体。

如果把背景的天和水都画得很真实,那么就容易产生沉闷的感觉,全无意趣。

要河水显得宽广、渺远,那就用虚来破,掩映遮断,不全画河岸,就能化阻塞为灵动,即使水面也成为一望无边的远了。

如果要山显得高,把山全画出来,也不会显得很高,因此就在山腰处留一片空白的云,以云加以衬托,也许无形中山即会显得雄伟峭拔。

这就是中国画以留白的方法,产生特殊的艺术效果。

中国山水画中不仅天、地、水留白,而且水墨画中的山石、树木都只用线条表现,留有大片的空白,中国人物画和花鸟画更为突出,一般都不画背景,形象之外是一片空白,但人们不会感到缺些什么,有时反觉得主题更为突出,内容更充实,更使人富于联想。

论“虚实相生”对中国传统绘画时空观念的影响

论“虚实相生”对中国传统绘画时空观念的影响

学术前沿论“虚实相生”对中国传统绘画时空观念的影响文>刘泓艺[摘要]“虚实相生”作为一种哲学观点,其思想因素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

在后世的发展中,这种“虚实相生”“有无统一”的美学主张对绘画艺术实践和审美影响深远。

“虚实相生”在中国传统绘画中既表现为追求一种流变与动态转化,同时强调虚与实的对立统一与共存。

中国传统绘画的时空观在“虚实相生”观念的影响下,发展出历时性和共时性两种主要特征。

两者看似矛盾对立,却在中国传统绘画的意境中实现了互相包孕、相辅相成。

[关键词]中国传统绘画虚实相生时空意识历时性共时性一、中国传统绘画的时空意识与透视法北宋画家郭熙在《林泉高致》中言: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

高远之色清明,深远之色重晦,平远之色有明有晦。

高远之势突兀,深远之意重叠,平远之意冲融而缥缥渺渺。

此段提出了中国传统山水画的空间建构方式“三远法”——“高远”“深远”"平远”。

此“三远法”即“散点透视法”,在《林泉高致》中意指三种相异的绘画表现视角,同时可引申为观者观看中国传统山水画时的三种不同境界。

从中不难发现,“三远法”除了传达岀散点透视的观念,还传达出一种立足于人自身主体视觉的空间意识。

以上的观点,需要依靠视点的移动来实现。

在这种历时性的动态观照中,观者主体及其视线具备了一种动力特征。

清代画家石涛在《苦瓜和尚画语录》中也体现出一种与主体意识密切关联的时空意识。

他言道:“凡写四时之景,风味不同,阴晴各异,审时度候为之”“予拈诗意为书意,未有景不随时者。

满目云山,随时而变。

”其实,画家笔下呈现四时之景不同,亦受其心境情感和对季节感知的影响。

而这种对情随事迁的体味,又能在一定程度上反作用于画面内容的呈现。

由此我们可以管窥中国传统绘画的时空观念,这种时空观念既强调空间特征与时间流变的整体观,也强调个体意识的呈现。

既强调历时性的视觉印象积累,又力图实现一种共时性的诗意构建。

《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难点解读

《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难点解读

《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难点解读湖北宜都市一中丁昌华周贵英《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是一篇阐述艺术规律的文章。

它揭示的是:一切艺术都必须做到虚和实的辩证统一,以达到美的艺术境界。

它既适合于创作,也适合于欣赏。

这是学习此文的重点。

但仅仅知道这一规律还远远不够,因为它还停留在抽象阶段,因此,掌握“虚实”在不同艺术里的共同特征和具体表现形式,增进对中国文化艺术及其表现手法的了解,才是此文的难点。

而“虚实”在文中的具体含义和涉及的对象本身是非常复杂的,学生对此也较陌生,因而有必要对虚实的含义进行解读。

虚与实在文中的具体含义至少包含了以下几种情况:有与无、多与少、形与神。

二者之中,“虚”为难点。

“虚”的最表层含义是无,如绘画中有人物而无背景;音乐中暂时的静;书法中墨迹之外的大量空白;舞蹈中有程式而无道具和背景等。

虚,除了与“有”相对以外,其深层含义是指各种艺术所表现的最高境界,即“粹”。

它是艺术表现的最终目的。

如《寻隐者不遇》,寥寥二十字,既体现了浅层的“虚”,也隐含了深层的“虚”。

浅层的“虚”表现为“问”的语句完全隐去,让读者去想像。

其深层含义主要是靠隐在画面背后、活跃在画境深处的隐者表达的,透过画面可以看出,他出没在高山云雾中,所处的环境缥缈莫测,但隐者的闲适高雅以及贾岛本人悠远恬淡的心境,追求高古超脱的美学理想,在此“虚”境中却如茶香四溢,令人回味。

又如南宋著名画家马远的名画《寒江独钓图》,只画了漂浮于水面上的一叶扁舟和一个在船上独坐垂钓的渔翁,四周除了寥寥几笔微波之外,几乎全为空白。

然而,正是这片空白表现出的烟波浩淼的江水和极大的空间,才烘托出了江上寒意萧瑟的氛围。

对这种寒意的感受,既是画面人物的,也是画家自己的,它是作者心灵感受的外化。

这里的“虚”已不再是“无”,而是由“无”升华而成的艺术境界,是艺术品的精髓。

《中学语文教学》今年第7期发表的何铭先生《中国艺术表现的“虚灵的空间”》一文,已着重对中国绘画、中国书法、中国戏剧和中国建筑表现中的“虚实关系作了阐述,读者颇受教益。

虚实相生的中国传统美学负空间解析

虚实相生的中国传统美学负空间解析

虚实相生的中国传统美学负空间解析虚实相生是中国传统美学的核心理念之一,它体现了中国艺术对于空间的独特诠释和运用。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空间并不仅仅是一种物理维度的概念,更蕴含了哲学、宇宙观和审美观念,而负空间则是在这一理念下展现出的独特美学效果。

本文将从虚实相生和负空间两个方面展开,对中国传统美学的负空间进行说明和分析。

1. 虚实相生的含义"虚"和"实"在中国传统美学中并非对立关系,而是相辅相成、相生相克的关系。

"实"代表了现实世界中的具象形态和物质实体,它是有形的、可见的、具体的。

而"虚"则代表了抽象的、无形的、精神的世界,是超出具象形态的存在。

虚实相生,就是指在艺术表现中,虚与实相互映衬、相互渗透,共同构成了作品的整体美感。

无论是绘画、雕塑还是建筑,都离不开虚实相生的审美理念。

中国传统绘画和书法对于墨、纸、笔等材质的运用十分讲究,通过淋漓尽致的笔墨运用和留白处理,达到了虚实相生的独特效果。

在中国山水画中,通过深浅淡重的墨色变化,画家用心感受自然山水的气韵,使得画面既有浓烈的实在感,又蕴含着深远的虚无之美。

同样在中国书法中,留白是一种至关重要的审美表现方式,通过对空白处的留意和处理,书法作品中的字体、墨迹和留白相辅相成,形成了一种特有的虚实相生的审美意境。

中国传统建筑中也充分体现了虚实相生的审美理念。

传统建筑中的多种结构和装饰元素,如檐口的翘角、千藻亭的镂空、透雕和镂花等,都充分表现了虚实相生的审美效果。

这些元素的虚实结合,使得建筑在外部形态上产生了虚实错落、曲折有致的美感,为中国传统建筑增添了灵动和韵味。

1. 负空间的概念负空间是中国传统美学中的一个重要审美概念,它是指在审美作品中,没有被艺术家刻意表现出来的空间部分。

在中国绘画、书法、雕塑、建筑等各个领域中,负空间的运用都十分广泛,并产生了独特的美学效果。

2. 负空间的审美意义负空间在中国传统美学中有着独特的审美意义。

怎么理解摄影构图中的虚实

怎么理解摄影构图中的虚实

怎么理解摄影构图中的虚实规则是用来打破的。

所有的规则都不是死的,吸收前人的经验对摄影的形式表现将产生积极的作用,会有利于对形式美的理解。

以下是店铺整理的怎么理解摄影构图中的虚实,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什么叫构图构图一词来源于拉丁文的“Composition”,为造型艺术的术语。

它的含义是指对造型素材进行取舍、组织、安排、建构、表现素材的联系及其结构法则等等。

在《辞海》中,谈到构图则是艺术家为了表现作品的主题思想和美感效果,在一定的空间,安排和处理人、物的关系和位置,把个别或局部的形象组成艺术的整体。

研究摄影构图的实质,就在于帮助我们从周围丰富多彩的事实中选择出典型的生活素材,并赋予它以鲜明的造型形式,创作出具有深刻思想内容与完美形式的摄影艺术作品。

如何理解摄影构图中的虚实首先,我们要把摄影构图中的虚实与中国画构图中的虚实区分开来,中国画的虚,可以是画面空白,中国画的虚实,便可成为有画与无画的关系,然而这画面中的空白,不是空而无物,却如“于无声处听惊雷”,这便是中国画独特艺术性的表现。

但是,摄影构图中的虚,自然不是指一片空白,而是通过改变照相机的景深。

景深,就是照相机或者成像设备在调焦使影像清晰过程中,在焦点的前后有一段距离内的区域,能够清晰显现,而这一段范围我们称之为景深,景深越长,那么能清晰呈现的范围越大;反之,景深愈小,则前景或背景会变得模糊,模糊是因为聚焦松散所形成的一种朦胧现象。

从而达到视觉上的模糊效果。

总的来讲,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无论是摄像机还是照相机,以及其他可以进行拍摄的设备的制造者们,一直都在不断努力的寻找足以模拟人类的眼睛洞察事物的能力的技术,技术的提升,带给我们的是通过影像即可获得真实贴切的社会生活形态的感受,3D技术的飞速发展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从二维影像到三维空间,带给我们的是一种身处其境的真实的生活体验。

虚实构图同样是在模仿我们人类在观察事物的过程中,眼睛所做出的对于目标事物产生的反应,即目标事物为实,除去目标事物的一切东西都变的虚化。

虚实结合 知识讲解 怎样区分是实写还是虚写

虚实结合 知识讲解 怎样区分是实写还是虚写

虚实结合知识讲解怎样区分是实写还是虚写“虚”和“实”是中国传统绘画的技法之一。

“实”指客观地反映绘画对象,“虚”指图画中笔画稀疏的部分或空白的部分。

在中国古代诗歌中“虚”和“实”结合的表现手法运用比较多。

在中国古代诗歌中,“虚”是指知觉中看不见、摸不着的虚幻世界和梦境等。

一般情况下,“虚”包括三种类型:1、虚幻世界和梦境。

例如辛弃疾《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中梦中胜利的虚幻之景与醒来时的白发现实形成鲜明的对比,让读者体味出诗人空有大志,报国无门的悲哀。

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也是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的虚幻之景。

2、想象和回忆。

例如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中“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通。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诗中前两句属虚写,表明西湖六月的风光自有特色。

后两句属实写,具体描写了满西湖荷叶荷花在朝阳的映照下,无边无际的碧绿和艳红和和谐的搭配着。

《虞美人》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句中“故国”的“雕栏玉砌”存在,但此时并不在眼前,也是虚象。

作者将“雕栏玉砌”与“朱颜”对照着写,颇有故国凄凉,物是人非之感。

又如陆龟蒙的《吴宫怀古》“香径长洲棘丛,奢云艳雨只悲风。

吴王事事堪亡国,未必西施胜六宫。

”一诗中,诗人将昔日吴王荒淫腐朽的事实和眼前吴宫的残破凄惨景象浓缩在一句诗里,表现了诗人强烈的批判的态度。

3、设想之境。

例如柳永的《雨霖玲》一词,上片除“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外,写的都是眼前实景实事实情,写此词人和心爱的人不忍分别又不得不别的心情,是实写;下片写对别后生活的设想,是虚写;着意描绘词人孤独寂寞的心情。

虚实结合,淋漓尽致地写出了离别的依依不舍。

“实”是指客观存在的实象、事实、实境。

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黑暗现实;《虞美人》中的“春花秋月何时了”;《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上阕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写赤壁险峻的形势;《雨霖铃》中上阕所写的两人分别的情形,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与实(课堂)

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与实(课堂)
• 二(8-12)主要阐述中国绘画、戏曲里的虚实 结合,虚实相生.
• 三(13-15)主要说明中国书法、建筑等多种 艺术里的空间表现,都是由舞蹈动作延伸出 来,展示虚灵的空间的.
(1)艺术要表现美,文章开头哪句 话点明?如何理解?
• 不全不粹之不足以/为美也。
意思是,不是既全面丰富地表现生 活,又更典型更集中地表现生活, 就不能称之为美。
作者简介
• 宗白华,中国现代新道家代表人物、哲学 家、美学大师、诗人,南大哲学系代表人 物。
• 1919年被五四时期很有影响的文化团体少 年中国学会选为评议员,并成为《少年中 国》月刊的主要撰稿人,积极投身于新文 化运动。1918年毕业于同济大学语言科, 1920到1925年留学德国,先后在法兰克福 大学和柏林大学学习哲学和美学。
“虚”与“实”的关系
(1)虚景和实景相反形成 强 烈的对比,突出中心 的。
虚景与实景相对照,使某地和某地的不 同景物形成强烈的对比,表达了诗人某 种的感慨。 (2)虚景和实景是相辅相成渲染烘托,突出的 中心。
虚景与实景融合,互相映衬,泻染出一种 浓浓的某种情感,或者是烘托出某种气氛。

诸如此类的例子还有很多, 希望通过这一课的学习,能让我 们的鉴赏能力更上一个台阶。下 面让我们再鉴赏几首古诗吧。
• 本文作者通过对洪、王、赵三人观点的评 述提出了怎样的看法?
• 洪升 重全面、忽略粹:自然主义;
• 王士稹 重一鳞半爪(粹)、忽视全体: 形式主义;
• 赵执信 指出一鳞半爪的表现方式要能显 示龙的“首尾完好,宛然存在”:现实主 义。
• 作者,在艺术表现里做到真正
3 、第十二段说:“中国的绘画、戏剧和中国 另一种特殊的艺术—书 法 ,具有共同特点, 这就是它们里面都是贯穿着舞蹈精神……” 怎样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如何掌握画面虚实的方法

如何掌握画面虚实的方法

如何掌握画面虚实的方法
要掌握画面虚实的方法,可以参考以下几点:
1. 利用透视和远近法:透视是一种画面空间的呈现方式,通过绘制远近之间的空间关系,可以产生画面虚实的效果。

远处可以绘制轻描淡写、模糊处理,而近处可以更为清晰、细节描绘。

2. 运用明暗对比:通过调整画面的明暗度,使得虚实之间有明显的对比。

比如,在较为虚化的背景中加入一些高亮的物体或人物,使其显得更加实在。

3. 使用过渡和渲染效果:使用过渡效果,如少量、淡薄的色彩过渡,可以使得画面更具层次感和虚实感。

而渲染效果,则是通过在画面中添加一些模糊或破碎的效果,使实体物体在虚化的背景中更加突出。

4. 运用视角和焦点:选择不同的视角和焦点,可以调整画面中虚实的比例。

比如,采用高角度拍摄可以使得画面中的实体物体显得更为庞大,而低角度拍摄则可以使得实体物体显得更加立体和实在。

5. 绘画技巧和材料运用:通过运用不同的绘画材料和技巧,如水墨、水彩、蜡笔、干笔等,可以打造不同的虚实效果。

同时,掌握色彩层次和画线技巧,可以使画面更有层次感和虚实感。

总之,掌握画面虚实的方法需要不断的实践和尝试,通过观察和体验,积累自己的经验和技巧,以及善于观察和感知画面中的虚实变化,才能逐渐掌握描绘画面虚实的能力。

绘画技法知识:绘画构图中的虚实关系运用技巧

绘画技法知识:绘画构图中的虚实关系运用技巧

绘画技法知识:绘画构图中的虚实关系运用技巧绘画构图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它不仅仅决定了画面的基本形态和结构,更关系到整个画面的色调、情感和意境的呈现效果。

在绘画构图的技法之中,虚实关系的运用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技巧。

虚实关系,即画面中实物与虚幻的关系,实与虚的交替反复或互为补充,并且使用好虚实关系的技巧,会使画面产生更为丰富的视觉效果,使画面更加具有艺术性。

虚实关系是一种美学手法,它强调了画面中实物与虚幻的交替变化,同时将这种变换处理得当,可以使画面中的实物更显突出,也可以使画面产生一种动态的感觉。

虚实关系在绘画构图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绘画中,虚实关系的技法可以通过多种绘画手法来实现。

比如可以利用方法将画面的各个部分进行分割、构思,运用平面构成基本原理,使画面的主题、色调和形态得以统一。

同时,通过透明度、层次感、线条、形状、色彩等不同元素的变化,达到虚实关系。

其中,透明度的使用是虚实关系技术中最为直观的表现形式。

透明度的呈现和使用,会大大影响画面的效果。

正确运用透明度,能够将画面实物的重要性展现出来,同时也可以保持画面平衡、形成整体的协调性。

例如在画面中可以增加一个透明度比较低的边框,引出画面中的实物。

层次感的使用也是增强虚实关系技术效果的重要手法之一。

层次感通常是通过对画面中实物的大小、形状、颜色等进行不同层度的处理来完成的。

比如在画面中,把画面分层,并且适量增加阴影,可以使画面呈现出层次感,使画面更加立体,同时也能够有效增强画面的虚实关系。

线条也是构成虚实关系技术影响力的重要元素之一,线条的粗细、长度、颜色等变化,都会对画面产生不同的反应。

使用线条,不仅可以在画面中运用实际的线条,也可以在不实际出现线条的条件下使用虚拟的线条来实现。

例如在画面中运用波浪线条,可以强调出画面中的运动感。

形状和色彩也是虚实关系技术中不可忽略的因素,良好的形状与色彩的使用可以增强画面的虚实相生的效果。

形状可以达到强化画面主题、产生对比和补充的作用,而色彩则可以达到光影效果和人眼感官理解的意思。

虚实相生举例说明

虚实相生举例说明

虚实相生举例说明
虚实相生是指在表达中将虚拟与实际相结合,以增强表达的效果。

下面是一个虚实相生的例子:
在一幅油画中,画家通过虚实相生的表现手法展现了一片美丽的海洋景色。

画家通过细腻的线条和色彩来描绘了波涛汹涌的海浪,如实地展现了海浪的形态和力量。

然而,画家并没有完全按照现实来绘画海洋中的船只。

相反,画家通过运用虚拟的手法,将船只描绘成一艘白色的帆船,悠然地在海洋上航行。

这种虚实相生的表现方式,使得整幅画作充满了诗意和梦幻感,使人仿佛置身于大海中的航行之中。

这个例子中,通过将虚拟与实际相结合,画家成功地创造了一种浪漫而又不失真实感的艺术效果。

这种虚实相生的表现手法,经常被用于绘画、文学、电影等艺术创作中,以增强表达的艺术性和感染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 众 文 艺大
34摘要:在绘画领域里,虚实是任何艺术家都会运用到的一种艺
术创作方式。

不管是西方传统写实主义绘画,还是现代主义绘画中的各个流派,都是运用虚实处理方式进行主观创作,强调“有我”。

然而,照相写实主义绘画用绘画的手段对照片信息进行纯客观转述,其绘画作品处处“写”实,同时虚隐个人的一切痕迹,强调“无我”。

本文试图浅析照相写实主义绘画这种独特的“虚实”创作方式及其意义。

关键词:虚实;照相写实主义;主观情感
一、虚实在绘画中的运用,强调“有我”
在艺术创作中,不同流派中的不同艺术家对虚实的认识及处理都有着不尽相同的表达方式。

传统写实主义绘画在画面的虚实处理上,主要通过光影明暗、颜色对比、笔触变化等手法对画面形象来进行处理的。

荷兰著名大师伦勃朗的作品主要是运用光影来处理画面的虚实关系的,如《杜普教授的解剖课》《夜巡》等作品,从他所有的自画像作品中可以看出不同时期的内心情感对作品的影响。

在现代主义绘画中的各个流派,如野兽主义、立体主义、表现主义、抽象主义等,无论其艺术主张及具体的表现形式如何,也都是运用虚实处理方式对画面形象进行主观的创作,强调个人情感的表达、宣泄,在对客观对象进行主观造型的过程中,注入个人情感、艺术理念及审美趣味,强调“有我”,使作品成为一种表现艺术意念的产物。

以马蒂斯为代表野兽派画家热衷于运用鲜艳、浓重的色彩,以直率、粗放的笔法来处理画面的虚实关系,,充分显示出追求情感表达的倾向。

表现主义画家蒙克的作品《呐喊》,主要是通过笔触的变化来处理虚实,传达内心强烈的矛盾情感。

然而,这种虚实的创作方式受艺术家的出身及文化背景的限制,带着强烈的主观性,因此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时代的观众对作品的理解会受到作者主观情感的限制。

因此,20世纪60年代末的一些艺术家们开始对这种创作方式进行重新的思考。

二、照相写实主义绘画中的“虚实”,强调“无我”
1.照相写实主义之“虚”——强调“无我”
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最初于美国兴起的照相写实主义(又称超级写实主义),其理念与波普艺术强调的在创作过程中消除艺术家的主观性,追求对客观事物的毫无情感的复制的艺术主张相似。

传统的写实主义绘画是对客观对象的进行主观描绘,具有叙事性。

而照相写实主义为了虚隐个人的主观情感,以照片为蓝本,利用照相机械比任何利用眼睛观察和描绘的写实都“真实”、“客观”这一特点,对照片的信息用绘画手段转述,试图用一种客观甚至冷漠的心态来描绘照片中的现实世界,将“我”完全虚隐。

它追求的是一种类似于波普艺术的不带任何情感色彩的转述,如同机械化的照相机一样是对现实世界的复写;或者追求对自身感情和社会事件的观点反映。

【1】照相写实主义艺术家不仅能做到像波普艺术家那样,对描写之物不动声色,不留痕迹,或者作任何主次的调整;而去除了记录对象的物理存在之外,没有任何“我”的影子,画面中的人或物只是很“真实”地存在着。

2.照相写实主义之“实”——纯客观再现的“真实”
照相写实主义艺术家们在具体的创作中,采用聚焦式的观看方式,消除主次关系,忠实地再现客观事物,以期画面达到绝对的真实。

照相写实主义抛弃建立在个人知识结构上的自我选择性,选择相机代替眼睛,“视觉与照相是绝然不同的。

它的活动不是一种照相那样的消极的接受活动,而是一种积极的探索。

视觉是有高度选择性的,它不仅对那些能够吸引它的事物进行选择,而且对看到的任何一种事物进行选择。

”【2】通过牺牲个人视角给观者换取广阔的解读空间。

同时,艺术家还放大作品的尺寸,让我们在感受真实的同时又产生一定的疑惑。

由于我们习惯于以惯常的尺度作为参照来认识身边的事物,并形成对种尺度的固定的心理感知模式。

那么,对于超出我们视觉经验之外的尺度,我们都会产生疑惑并进行思考。

照相写实主义的代表人物克洛斯所描绘的对象都是他的身边亲友,对他们的背景、个人经历等都非常了解,但是,在具体的画面中并没有表露出作者任何主观情感。

(图2)作品《赖斯丽》中人物肖像极度真实,每个细节上都描绘的清晰准确,如皮肤、毛发、眼睛等均被描绘得富有真实性,纤毫毕现。

但是作品却表现出一种异常陌生的情感,偌大的图像,却看不到一丝感情色彩,空洞的眼神,呆滞的神态……所有容易被人们忽略的、视而不见的细节被无情地放大呈现于画面,给人感觉到一种虚幻的真实,这种被改变的真实获得了超出作品视觉效果之外。

一切都是那么的“真实”, 唯有人物的个性“虚”掉了。

在画面形象达到“绝对真实”的基础上,为了追求更彻底的“无我”,克洛斯甚至用喷笔和电动橡皮代替可能泄露个性的画笔,费时耗力地进行工作。

(图3)《自画像》是他60年代末的一件作品,人像逼真。

没有像之前的大师那样表现个人的气质及心理世界,人物形象更像是个躯壳,高度冷静而客观的态度,使作品具有了一种更耐人寻味的精神。

照相写实主义绘画的虚实创作方式所追求的意义在于让观者对这种虚幻的“真实”存在的产生疑惑并拷问到底。

三、照相写实主义绘画中的“虚实”的意义
照相写实主义的这种虚实处理方式,并非只是单纯追求视觉刺激,而是在追求自然的绝对“真实”与“我”的竭力“虚隐”这两个极端中凸显作品的意义。

这种个人痕迹的虚隐,“无我”,其实与“留白”有异曲同工之妙。

“留白”是召唤读者想象的未定性的意蕴空间艺术。

在接受美学的视野下,一部作品只有在观者接受活动的参与才能使其最终完成。

作品是作者和读者共同完成的,观者在解读作品时,将以画面“真实”形象为基础,结合自身的情感体验、个人经历,通过感受、体验、领悟,通过个人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所产生的共鸣情感来填补作者留下的情感“空白”,丰富艺术作品的精神内涵,具有明显的“再创造”性。

这正如卢西•史密斯说的“人们对于超级写实主义的艺术看得越久,它那包含于表面漠然之中的评议社会的成分给的印象就越深刻。

”【3】
参考文献:
1《传统与摩登的混血——后现代主义美术》王其均编著.重庆出版社,2010年6月135.
2《鲁道夫•
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49.
3《后现代主义艺术20讲》马永建著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5 158.
图片:
图1 图2
图1丘克•克洛斯,《莱斯丽》,1973,纸上水彩,184x144.6厘米
图2 丘克•克洛斯,《自画像》,1968,丙烯,247.3x213.4厘米
虚·实——浅析照相写实主义绘画中的“虚实”
周志奋 (广州美术学院版画系 广东广州 510260)
理论研究·美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