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眠状态的功能影像学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抑郁症的磁共振影像学研究进展

抑郁症的磁共振影像学研究进展

抑郁症的磁共振影像学研究进展

摘要:在当前医学研究中,关于抑郁症这种病例的研究备受关注。在抑郁症患者中,患者的磁共振影像学研究是当前进行抑郁症诊治的关键所在。所以在进行抑郁症患者的诊治过程中,通过进行磁共振影像学的研究可以促进对抑郁症患者的诊治效果达成,推动抑郁症患者救治的效果提升。所以本文在研究过程中就抑郁症的磁共振影像学研究中的结合血氧依赖水平的功能磁共振(BOLD-fMRI),三维结构磁共振(3D)以及弥散张量成像(DTI)三种不同的磁共振技术,探讨了抑郁症患者可能的脑功能和脑结构病理机制,通过对三种磁共振影像成像的病理机制分析,总结出抑郁症磁共振影像学研究领域的相关研究成果及进展情况。

关键词:抑郁症,磁共振影像学,研究进展

引言

在当前的医学领域中,关于精神类疾病的发病率在近年来不断提升。尤其是抑郁症,作为精神领域中一种常见的病例情况,在近年来的医学研究领域中呈现出越来越重要的影响作用。一项调查表明,我国有四成半的人存在睡眠障碍。急剧上升的失眠症患者不仅影响着人们的健康,也导致了很多社会问题,据统计每年的交通事故中,失眠症的司机开车事故率远远高于正常人;每年失眠抑郁患者自杀率、犯罪率均高于正常人。这些问题的发生引起了国家、社会和个人的极大关注!随着现代经济的发展和工作、生活等节奏的加快,世界各国医学专家研究发现,痴呆、精神分裂症和抑郁症等精神障碍已成为20世纪末对社会经济发展影响最大、给个人健康和家庭生活危害最深的常见疾病。据临床流行病学的调查,如今我国的精神病已经成为疾病总负担排名的首位,超过了心脑血管、呼吸系统和恶性肿瘤等疾病,形势之严峻令人揪心。

精神病学 第十六章 睡眠-觉醒障碍

精神病学 第十六章  睡眠-觉醒障碍
失眠的心理行为治疗五字要诀“上下不动静”晚十点半上床,早五点半下床,不补觉 不午睡不赖床,动以强身乐眠操,静坐冥想一小时。
精神病学(第八版)
(一)非药物治疗
四、治疗
2. 补充/替代性治疗 包括体格锻炼、身心干预(冥想、太极、瑜伽、气功等)、操 作及躯体治疗(按摩、针灸、穴位按压、反射疗法等)、物理治疗(经颅电刺激、 经颅磁刺激等)、光照治疗。
精神病学(第8版)
一、临床表现
(二)特发性睡眠增多
特发性睡眠增多以日间过度思睡但不伴猝倒为基本特征。患者早晨或小睡后觉醒困 难(宿醉睡眠),觉醒耗时过长、难以醒转、反复再入睡,伴易激惹、无意识行为和意 识模糊。自我报告睡眠时间过长,通常夜间睡眠超过10小时,日间小睡超过1小时,醒后 无精神恢复感。上述表现明显影响患者社会功能,或引起患者显著痛苦,不能用其他原 因更好地解释。
精神病学(第8版)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
(一)病因
6. 睡眠节律变化因素 如夜班和白班频繁变动及时差等。 7. 躯体疾病因素 如冠心病、胃出血及呼吸系统疾病等,导致患者对生命担忧而出 现失眠;各种躯体疾病引起的疼痛、瘙痒、咳嗽、心悸、恶心呕吐、腹胀腹泻等均 可引起入睡困难和睡眠不深。 8. 生活行为因素 如日间休息过多、睡前运动过多、抽烟等。 9. 个性特征因素 如过于细致的特性。
第三节
睡眠-觉醒节律障碍
精神病学(第8版)

失眠诊断与治疗

失眠诊断与治疗

行为因素:心理生理性失眠、不良的睡眠卫生
失眠症的分类
根据病程分类:
急性失眠
: < 4周,
亚急性失眠
慢性失眠:
: > 4周,< 6月
> 6月
根据病因划分:
*原发性失眠
*继发性失眠
失眠的临床评估
1、病史采集:包括具体睡眠情况、用药史、可能存在 的物质依赖、体格检查、精神心理状态评估
系统回顾明确有无存在内科系统疾病及其他躯体症状如瘙痒等 通过问诊明确患者是否存在心境障碍、焦虑障碍、记忆障碍以及
中国成人失眠诊 断与治疗指南
睡眠生理
睡眠生理
一、睡眠分期:两个时相
1、非快 速眼动睡眠(NREM):慢波睡眠 ——促进生长、消除疲劳、恢复体力
全身代谢减慢、脑血流量减少、大部分脑区神经元活动↓ 呼吸平稳、心率↓
、血压及体温↓
肌张力降低(但仍能保持一定姿势) 无眼球运动
1期(入睡期):EEGα波波幅普遍降低;θ波增加
Guangzhou (N=300)
7%
5%
7%
10%
30%
41%
Nanjing (N=200) 2%3% 3%
10%
35%
47%
Tianjing (N=200)
5%
4%
8%
10%
32%

免疫相关性睡眠障碍研究进展

免疫相关性睡眠障碍研究进展

免疫相关性睡眠障碍研究进展

【摘要】自身免疫性疾病可出现形式不同的睡眠障碍,包括发作性睡病、失眠、睡眠相关呼吸障碍等,严重时威胁生命。但由于目前临床上对免疫相关性睡眠障碍的认识仍相对不足,同时缺乏统一的诊治标准作为指导,容易导致漏诊和误诊。本文将围绕免疫相关性睡眠障碍的概念与分类、发病机制、临床特征、诊断及治疗做一综述,旨在加深临床医师对该类疾病的认识,有利于早期诊治。【关键词】自身免疫性疾病;睡眠障碍;机制;诊断;治疗

近年来,免疫机制参与不同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病成为研究热点,根据异常免疫反应攻击靶点的不同,可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其中,免疫相关的睡眠障碍逐渐进入学者的视野。在免疫、遗传、环境、心理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中枢神经系统调控睡眠及相关神经递质的区域出现功能障碍时,临床可有发作性睡病、失眠、睡眠相关呼吸障碍、异态睡眠、睡眠相关运动障碍等表现,而由于认识上的欠缺,临床上容易忽视。本文将提出免疫相关性睡眠障碍的概念,对其分类、发病机制、临床特征、诊断及治疗做一综述。一、免疫相关性睡眠障碍的概念与分类免疫相关性睡眠障碍,是指与免疫因素有关的睡眠障碍。目前国内外暂未对其进行明确和统一的分类。Iranzo在2020 年发表的文章中建议将其划分为免疫介导的睡眠障碍及神经免疫性疾病的睡眠异常两大类。前者免疫因素是睡眠障碍的主要成因,机制相对明确,睡眠障碍是疾病最主要的表现,包括:发作性睡病、抗IgLON5抗体相关脑病及克来恩-莱文综合征(Kleine-Levin syndrome,KLS);后者睡眠障碍是由免疫和其他因素共同参与所致,机制未完全明确,睡眠障碍多作为疾病的伴随症状,主要包括多发性硬化(multiple sclerosis,MS)、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neuromyelitis optica spectrum disorder,NMSOD)、吉兰-巴雷综合征(Guillain-Barre syndrome,GBS)、副肿瘤综合征[抗Ma2 抗体相关脑炎、抗富亮氨酸胶质瘤失活1 蛋白(leucine-rich glioma inactivated 1,LGI1)抗体相关边缘性脑炎、莫旺综合征、抗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N-methyl- D-aspartate receptor,NMDAR)脑炎、副肿瘤性小脑变性]等。两种分类之间无绝对界限,可能存在重叠的地方,此外,随着未来研究的深入,可能会出现分类上的调整。二、免疫相关性睡眠障碍的机制自身免疫性疾病与睡眠障碍间是复杂的多因素关系,不同疾病睡眠障碍的发生机制也有所不同。目前有关免疫相关性睡眠障碍的机制可能为:(1)异常的细胞免疫或体液免疫导致神经系统调控睡眠/觉醒的区域(如下丘脑、脑干、大脑皮质等构成的上行激动通路,蓝斑核、中缝核等核团)及相关神经递质系统功能受损;(2)自身免疫性疾病与睡眠存在共同危险因素,如遗传易患因素、病毒或细菌感染、疫苗接种、潜在肿瘤、代谢异常等,增加了两者间的关联;(3)疾病进程(如疼痛、痉挛、瘙痒、麻木等临床症状)、社会心理因素(如焦虑、抑郁)、治疗(如药物、器械)干扰睡眠;(4)不同睡眠障碍之间的相互影响;(5)其他未知的免疫学因素作用等。三、免疫相关性睡眠障碍的临床特征免疫相关性睡眠障碍可表现为发作性睡病、过度睡眠、失眠、阻塞性或中枢性睡眠呼吸暂停(obstructive or central sleep apnea,OSA/CSA)、不宁腿综合征(restless legs syndrome,RLS)、周期性肢

精神疾病的临床医学研究与治疗

精神疾病的临床医学研究与治疗

精神疾病的临床医学研究与治疗精神疾病是指对个体思维、情感、行为产生异常影响的一类疾病,

严重影响患者和社会的生活和经济。在现代社会中,精神疾病已成为

一种全球性的健康难题。针对精神疾病的治疗和研究一直是临床医学

的重要领域之一。本文将介绍精神疾病的临床医学研究与治疗方面的

进展和常用的方法。

一、精神疾病的分类和诊断

精神疾病的诊断是基于临床医生对患者的详细询问、症状观察和必

要的辅助检查。临床上通常将精神疾病按照症状、病程及病因进行分类。常见的精神疾病有抑郁症、焦虑症、精神分裂症、双相障碍等。

针对不同类型的精神疾病,医生会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

二、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是目前精神疾病治疗的主要方法之一。常见的药物治疗包

括抗抑郁药、抗精神病药、抗焦虑药等。这些药物通过调整神经递质

的水平,改善患者的症状和情绪状态。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药物治疗

并非适用于所有精神疾病患者,一些病例可能需要结合其他治疗方法。

三、心理治疗

心理治疗是精神疾病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常见的心理治疗方法包

括认知行为治疗、心理动力治疗、催眠治疗等。心理治疗通过改变患

者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帮助患者调整情绪和行为反应。心理治疗

不仅可以缓解患者的症状,还可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四、康复治疗

精神疾病患者常常需要进行长期康复治疗。康复治疗可以帮助患者

恢复社会功能,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康复治疗的方法包括职业治疗、

家庭治疗、社区疗法等。这些方法都旨在让患者能够重新融入社会,

并且重新建立起稳定的人际关系。

五、精神疾病的研究进展

精神疾病的临床医学研究一直致力于寻找更有效的治疗方法和深入

第一讲 什么是催眠术?

第一讲 什么是催眠术?

关于催眠的几点疑问
催眠感受性指个体接受暗示的难易程度。催眠感受性具有 个体差异。约10%~20%的人很容易接受催眠,约10%的人根 本对催眠没有反应。
一个人对催眠感受性是比较稳定的。研究表明,曾被 成功催眠的人在下次同样会被成功地催眠。
22
关于催眠的几点疑问
催眠感受性高的人常有特征:
(1)依赖性强;
24
关于催眠的几点疑问
催眠术是否就是会让人睡觉? 催眠中被催过去后会不会醒不过来了? 催眠就是要让人什么都不知道了,然后就会发生
一些神奇的改变吗? 在很多影视文学作品中看到被催眠后催眠师要人
干什么人就会去干,要人说什么人就会说什么, 是真的吗?这样会不会被别人控制或者暴露自己 的隐私?
25
暗示学说 (南锡学派) 潜在精神学说 联想学说 第二自我说 脑贫血说 预期学说 注意凝集说 精神波及学说 心
灵学说
28
催眠
对催眠的解释: 社会认知或角色扮演的观点:
催眠反应了催眠师和被催眠者之间的一种特殊的关系。一 般而言,被催眠的人事先对催眠已经有所了解,知道催眠 后会发生什么。在催眠中,他们只是扮演了一个特殊的社 会角色——被催眠的人。这个角色意味着将无条件地接受 催眠师的指挥。做出特定的行为或产生特定的感受。
都用催眠进行止痛。 帮助失眠的人容易入睡 帮助戒烟、戒酒、减肥、美容,调整不良的饮食习惯 帮助我们产生惊人的记忆能力与学习效果 帮助人们学会放松,不再被压力、焦虑、悲伤、挫折感等各种负面情绪

人人会催眠:完全图解催眠中的心理学

人人会催眠:完全图解催眠中的心理学

人人会催眠:完全图解催眠中的心理学《人人会催眠:完全图解催眠中的心理学》目录:

第1章神奇的催眠

催眠随处可见

什么是催眠

催眠的特征

催眠的种类

催眠与睡眠

从江湖手段到科学催眠术

麦斯默术

催眠术的新发展

催眠的用途

瑜伽也是一种催眠

第2章成功催眠五要素

合格的催眠师

受术者的意愿

具有“五心”的人,不适合催眠

环境

和谐的心理气氛

催眠语

第3章进入催眠状态

受术者必须遵循的四个原则

从内心信任催眠和催眠师

身体和心灵放松

注意力完全集中在催眠师上

配合催眠师的指令

催眠师必须遵循的五个要点

进入催眠状态的三个要素

有意识的呼吸

丰富的想象力

有用的暗示

轻度催眠、中度催眠与深度催眠催眠的六个深度

第4章催眠的实施过程

与受术者进行谈话

做一个暗示性调查

观看成功的催眠案例

将受术者诱导至催眠状态

对受术者进行治疗

将受术者恢复到清醒状态

恢复清醒的三个方法

对受术者进行解释和指导

第5章了解暗示

什么是暗示

暗示的分类

暗示的本质

暗示的方法

顺势法

放任法

开导法

挫折法

催眠与暗示的关系

第6章暗示的力量

用暗示来浇灭愤怒

用暗示来排解低落的情绪

用暗示来解除自卑

用暗示来缓解压力

用暗示来排除焦虑

用暗示来控制犯罪

第7章清醒催眠术

什么是清醒催眠术

德?瓦多萨的清醒催眠术表演清醒催眠术的入门练习

向后倒

向前倒

双臂高低

手指练习

锁手术

锁腿术

锁膝术

忘名术

摇手术

木棍黏手术

第8章深度催眠术

什么是深度催眠

催眠深度的分类

布雷德的三阶段分类

戴维斯的哈斯班分类

催眠深度的辨别

催眠碟法——深度催眠的基本方法开始催眠前的准备

正式催眠

奥蒙德?麦吉尔催眠法

肌肉放松法

鼻息催眠法

白光电球催眠法

念动法

第9章催眠入门练习

意识研究的进展和挑战

意识研究的进展和挑战

意识研究的进展和挑战

意识研究是众多领域中最具挑战性的一个。自古以来,人们一直在研究人类意识的构建和本质。但是,虽然在镇静、催眠和药物注射等一些情况下,人们可以感受到其作用,但研究意识本质的问题,至今还没有一个公认的解决方案。在很多方面,意识有点像一面镜子,虽然它给人类的生活和思想带来了很多的丰富,但却很难被人们抓住和解释。

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脑科学和神经科学的不断深入,人们对人类意识的研究也取得了一系列进展。作为研究意识的核心之一,脑神经科学家通过研究人脑的结构和功能,探索了意识的产生和本质。最近的一个研究表明,神经元活动可以用来指示人类意识的产生和消失。这项研究使我们更加了解,意识是如何在神经元的功能和交流中建构的,同时也为未来的意识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除了神经科学之外,其他领域也取得了有益的进展,如哲学、心理学和计算机科学等。在哲学领域,对人类意识的本质和人的意识如何与世界相联系的一些基本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在心理学方面,通过对人类的行为和思考过程进行实验和观察,揭示了意识背后的一些心理机制,如学习、记忆、注意力和情绪等。

而在计算机科学领域,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我们理解人类

意识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尽管意识研究在许多领域取得了一些成果,但缺乏一个统一的

理论仍然是这个领域面临的一个主要难题。由于意识不仅是一个

主观的体验,还涉及到神经学机制和行为表现,因此对意识的研

究需要跨越许多领域,协同多个专业。同时,意识的本质也非常

复杂,往往超出了当前科学的范畴。因此,我们需要对意识进行

04-医学心理学:意识状态

04-医学心理学:意识状态
现代心理学家把无意识看做是人们未曾意识 到的更为冷静的一种信息加工。


无意识过程包括:

自动控制个体知觉和理解的图式;


未被意识到或注意到的刺激所产生的启动效应;
右半脑的活动使裂脑人的左手能执行命令; 视觉和思维各方面的平行加工; 无需意识回忆的内隐记忆; 先于意识分析、即刻激发的情绪; 自动化的且无意识的自我概念和刻板印象。
最新研究证实,睡眠在一定程度上是为 了记忆。巩固睡眠能够提高记忆。 梦还可以给睡眠中的大脑提供周期性的 刺激,以发展和维持大脑中的神经通路。


激活—整合理论

认为梦的产生是由于睡眠中的脑试图为自 己的自发活动赋予含义。
这些自发产生的信息会受到文化、性别、 人格因素和近期经历的影响,当被整合起 来的时候,梦看起来是熟悉而有意义的。
在现实生活中,大多数人要少睡许多时 间,这就造成了睡眠不足,研究者威廉 姆 . 迪蒙特( William Dement )把这叫做 睡眠债。

睡眠债Vs.生物钟

欠了一大笔睡眠债的人往往自己并未意 识到这一点。
睡眠不足时,生物钟还是会让我们在一 天的特定时间感觉比较清醒,特别是上 午和下午的后期。


睡眠中体内的变化

睡眠之后人体内部的许多生理功能会发生 明显变化,如心率减慢、血压下降、新陈 代谢缓慢、呼吸次数减少。 睡眠之后体内变化最大研究最多的是脑电 的变化。总的趋势是 , 频率变慢振幅增高。

《意识障碍》课件

《意识障碍》课件

支持心理健康
为社会营造健康的 心理环境
谢谢观看!下次再见
意识障碍的生活照 料技巧
饮食管理
卧床护理
情绪疏导
意识障碍的康复护理 方案
康复锻炼
心理辅导
社会支持
意识障碍患者的康复 训练
康复需求个性化定制
康复训练项目多样化
家庭与社会支持结合
意识障碍患者的 康复训练
意识障碍患者的康复训练项目需要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量 身定制,通过康复锻炼,心理辅导以及家庭与社会支持的 结合,帮助患者重新适应生活,提高生活质量。
社会影响
意识障碍研究成果可以促进社 会对认知障碍患者的理解和关 注,提高社会的健康意识。 意识障碍研究对社会的科普和 教育有着深远的影响,推动社 会各界关注认知健康问题。
01 跨学科整合
融合心理学、神经学、医学等多学科
02 研究技术革新
应用先进技术如脑成像等
03 全球合作共建
推动国际合作开展跨国研究
意识障碍的预防措施
意识障碍的健 康教育
教育宣传重要性
意识障碍的意 外预防
意外伤害防范建议
意识障碍的疾 病防范
疾病预防措施
意识障碍的预防策略
改善生活方式
健康饮食 定期锻炼
提高健康意识
定期体检 寻求医疗帮助
定期体检
检测健康指标 及时干预

心理学对心理障碍与心理疾病的辨识与治疗

心理学对心理障碍与心理疾病的辨识与治疗

心理学对心理障碍与心理疾病的辨识与治疗心理障碍与心理疾病是心理学领域的重要研究内容,通过对其辨识与治疗,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和应对自身的心理问题。本文将围绕心理学对心理障碍与心理疾病的辨识与治疗展开,介绍相关概念、方法和技术。

一、心理障碍与心理疾病的概念

心理障碍与心理疾病是指个体心理功能受损或受阻,导致客观行为异常或主观体验异常的一类病理状态。心理障碍与心理疾病可以涉及多个领域,如情绪、行为、认知等,严重程度和表现形式千差万别。

二、心理障碍与心理疾病的辨识

1. 临床面谈与观察

心理学师会通过与个体进行面谈和观察,了解患者的主观感受、行为表现、思维方式等,从而初步判断是否存在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的可能。

2. 量表测量

心理学师可以利用各种标准化量表或问卷对患者进行量化评估,从而更加客观地确定是否存在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以及病情的严重程度。例如,抑郁症自评量表、焦虑量表等都可以用于辨识和评估患者的心理状况。

3. 神经影像学技术

近年来,神经影像学技术的发展为心理学家提供了一种新的辨识和

研究心理障碍与心理疾病的方法。通过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

脑电图(EEG)等技术,可以观察患者的脑活动情况,从而帮助判断

和定位异常。

三、心理障碍与心理疾病的治疗

1. 心理治疗

心理治疗是主要的治疗手段之一,通过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治疗关系,心理学师可以运用各种心理治疗技术,如认知行为疗法、催眠治疗、

儿童游戏疗法等,帮助患者解决心理问题。

2. 药物治疗

心理学与药物学领域的合作,使得药物治疗在心理障碍与心理疾病

的治疗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根据不同的病情和病因,心理学师可以

催眠治疗师

催眠治疗师

6、意义深远的催眠现象是梦游式催眠——一种深度催眠的 状态,能呈现外在的表现和普通意识的行为,容易和充分地去利 用它,是非常有价值的。 7、退行现象——早期岁月的再次重建,经由过去已经遗忘 的随之而来的学习的过程,广阔的探索来发展被试者失去的经验。 8、分裂——一种从客观价值中的主观的分离或者分开。它 的特殊意义是在实现专门的学习,没有唤醒被试者的阻碍或者阻 止的主观反应。如:对针刺造成感觉迟顿。分裂的现象防止了一 种来自对事件的主观的反应. 9、时间的扭曲——本质上是一种脑力思考的速度,作为时 间经过的计算,被主观感知到的,时间作为个人的体验可能被 “延伸”或者“浓缩”,导致一种主观价值的、心理上的和生理 机能的改变。 10、其他有趣的催眠现象:增强听觉和视觉的影像;自动书 写;人格解体;各种不同类型的方向知觉的丧失;加速或者抑制 生理的反应等等。
三、催眠现象(催眠治疗技术)
催眠现象不同;程度不是固定的恒久不变的;最重要的是和 谐;意识的局限性包含在催眠情景中;被试者的反应只是来自于催 眠师;与个性的需要和情景的需要相一致。 1、全身僵直是一种肌肉的状态——不寻常的超过更长的时间。 2、暗示感受性增强——催眠现象重要的构成。暗示能被接受, 变成心理学上的失聪、失明、产生幻觉、遗忘、麻醉或者是解离, 被他看作是合理的,或者想要得到的情境中。 3、催眠后暗示和它的行为——最迷人的表现,也是最重要的 科学。如未来分娩开始的时间感觉缺失,没有依靠直接的指导和联 系。 4、任何程度的选择性的或者全面的遗忘——催眠的遗忘是可 翻转的,它可能被引起,被废除,再被引起,或者通过操作者和被 试者改变。例如,无法控制恶性肿瘤的疼痛,通过利用遗忘被部分 的控制。 5、记忆增强——一种能力去回忆起超过日常的能力,是非常 有价值。能生动地回忆起长时间忘记的,平常的意识水平上他们所 遗忘的,研究潜在学习和记忆的基本过程。

儿童镇静技术在CT核磁检查中的应用研究进展.DOC

儿童镇静技术在CT核磁检查中的应用研究进展.DOC

儿童镇静技术在CT核磁检查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李香社1李柏岑2

(1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涉外病房河北石家庄050082;2黑龙江大学信息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80)

在医疗活动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个特殊群体,由于不能配合医生的检查、诊断、治疗而需要镇静。因儿童的特殊年龄阶段,尤其是4岁以下儿童更难实现与医师默契配合。除了儿科我们在其它学科和领域也都会遇到这方面问题,给家长和医务人员造成困扰,倍感棘手,有时为了避免风险,家长通过剥夺儿童睡眠使儿童镇静,怎么样才能使患儿没有痛苦乂能实现患儿的配合,这就需要使用镇静技术,近年来儿童U腔治疗时经常会使用镇静治疗技术[1-9],在其它领域也有较多应用[10-13]。

CT、核磁检查是一种非侵入性、清晰度高、可以提供多维图像的影像学检查技术,越来越多的得到广泛的应用于多种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具有不可替代的优点,儿童患者进行CT、核磁检查的需求人数也越来越多。然而,CT、核磁检查是一项需要安静、不动,配合程度极高的检查项目。儿童由于自控力比较差,尤其是4岁以下儿童,其检查过程中身体的移动就会造成伪像或假像,使图像变得模糊不清,还会使数据测量出现偏差影响诊断的准确性,所以如果遇上配合不良的儿童进行检查时,通常需要给予适当的镇静措施才能完成检查的全过程[14], 现将近年来儿童在进行CT、核磁检查时的镇静技术综述如下。

1镇静前准备

1.1镇静目标镇静在儿科诊断、检查和治疗中的目的:(1)保证患儿的安全和健康;(2)使身体不适和痛苦最小化;(3)控制焦虑,使心理性创伤最小化,并使潜在的遗忘最大化:(4)控制行为和/或运动使诊断、检查和治疗安全完成。

催眠面面观

催眠面面观

催眠面面观

催眠是个愉快的经验,只是,人类为什么要演化出可被催眠的能力?

20世纪末的神经科学界出现一个不寻常的现象,就是科学家逐渐勇于将研究的触角,伸向过去被认为偏向哲学或玄学这些不适合严谨科学的议题。曾几何时,心理学家向来避之唯恐不及的意识与潜意识,突然成为当代认知科学的研究焦点。另外,在研究视觉科学的领域中,也接二连三有声誉卓著的学者,发表关于美感经验以及与艺术相关的研究。而对于催眠研究,应该也可视为这波科学入侵玄学禁区的行动之一。

催眠的迷思

曾经亲身体验过催眠现象的人,大体上应会感觉到几种和一般与催眠联想在一起的观念上的谬误。首先,催眠与睡眠是完全不同的意识经验,至少在熟睡时,我们对于外界环境的变化,并不具有意识层次上的知觉。但是在催眠状态下,我们的意识其实是很清晰的,仍然能够感测环境的声响、照明强度的变化等,也有充份的自体感觉(例如自己的坐姿、手臂的位置与重量等)。特别是对于催眠师所给予的提示与指令,具有完全的倾听与理解能力。其次,催眠过程也不涉及催眠师与受催眠者间意志力的角力。一个正常的催眠历程,双方的关系比较是合作而非对抗。再来,催眠不可能产生超自然现象,例如让人悬空浮起。但是催眠的确能够让人不费吹灰之力地将身体挺直,像木板一般头脚搁置在两张椅子上,身体悬空而久久不坠,肚子还可禁得起一个人站在上面。

不论你相信或怀疑催眠,你是否能够进入催眠的状态,以及能够被催眠到何种深度,取决于你的天赋,而不是信念。以笔者催眠过的案例而言,从未遇过完全无法被催眠者,大约有50~60%的人可以被催眠至中层的深度,约有25%的人可达最深的催眠状态。绝大多数曾经被催眠的人认为,催眠是一件愉快的经验,加上在催眠历程中的时间感会扭曲,以致于两小时的过程往往在受催眠者的主观报告中,以为只有15分钟。

心理咨询师杨娟:催眠状态下的人是一种什么体验

心理咨询师杨娟:催眠状态下的人是一种什么体验

心理咨询师杨娟:催眠状态下的人是一种什么体验

探索未知是人类的天性。近期很多咨询的患者询问,催眠状态下是一种什么的体验,对催眠是即渴望又恐惧。事实上,我们从武汉中原医院心理咨询师杨娟老师的沟通中得知,很多失眠症、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恐惧症、躁狂症、心理障碍等患者都在催眠治疗中取得了很好的成果。

一、什么是催眠?催眠就是帮你睡觉?

心理咨询师杨娟介绍,催眠术是指催眠师运用心理、行为、环境等暗示手段,让受术者进入催眠状态,能够产生神奇效应的一种治疗方式。催眠技术是一门科学学问,不是简单的学习和模拟就能随便使用的,更不是一件用来逗趣的事。催眠状态和睡眠状态十分相似,但是催眠和睡眠并不完全一样。催眠是一种似睡非睡的状态,不过一旦催眠程度加深,有时也会感觉到睡意。

二、被催眠人的意识,被控制了?

心理咨询师杨娟还提醒到,催眠并不是受术者睡觉,而是让他的意识更加清醒,更加敏锐的探索自己心灵的花园。真正催眠中,除深度催眠外,其他情况下,被催眠者是知道自己正在做什么,更能清晰的看到、梳理自己内心隐藏、压抑的东西。若催眠师的指令违背了你的潜意识,潜意识会迅速做出判断,让你从催眠中醒过来。

三、被催眠的人有哪些感受?

1.感觉麻木:

有些被试者在催眠状态下,首先是感觉自己麻木,失觉,甚至可以接受手术治疗而不感到疼痛。以至有些医生曾用它代替麻醉药物,但其效果显然不如止痛药品。

2.感觉扭曲和幻觉:

在催眠状态下的人可能出现幻听和幻视现象。他不仅是在没有刺激的情况下听到声音或看到形象,有时还可以依照指导语将电视机看成方纸盒,或将臭味闻成香味。

国内外学习障碍研究的探索

国内外学习障碍研究的探索

国内外学习障碍研究的探索

1. 本文概述

在全球化的今天,教育的普及和重要性日益凸显,而学习障碍作为影响个体学习效率和成果的一个重要因素,受到了国内外研究者的广泛关注。本文旨在探索国内外学习障碍的研究现状,分析不同文化和教育背景下学习障碍的定义、识别、评估以及干预措施。

本文将介绍学习障碍的基本概念和分类,明确其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诊断标准和教育政策。接着,将对比分析国内外在学习障碍领域的研究成果,特别是认知神经科学、心理学和教育学的交叉研究,以及这些研究成果如何转化为实际的教育实践。

本文还将探讨学习障碍儿童的教育需求和支持系统,包括特殊教育服务、个性化教学策略以及家庭和社会的支持。文章将讨论未来研究的方向和挑战,特别是在多元化和包容性教育环境下,如何更有效地识别和支持学习障碍学生,以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融合。

通过本文的深入分析,我们期望为教育工作者、研究人员以及政策制定者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和启示,共同推动学习障碍研究的进步和教育实践的创新。

2. 学习障碍的分类与诊断

学习障碍(Learning Disabilities,简称LD)是指一系列影响学生在听、说、读、写、推理或数学能力上获得与其智力水平相当的成就的障碍。这些障碍并非由视觉、听觉或运动缺陷,情绪困扰,或文化刺激不足等因素所导致。学习障碍可能发生在某个或多个学科领域,包括阅读、写作、数学等。

学习障碍的分类通常基于学生的具体表现和影响领域。常见的分类包括阅读障碍、数学障碍、写作障碍等。阅读障碍可能表现为对文字的理解困难、阅读速度慢或发音错误等。数学障碍可能涉及对数字的理解、计算技能或逻辑推理的困难。写作障碍可能表现为拼写错误、语法错误或表达不清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 Pierre Maquet, Marie Elisabeth Faymonville, Christian Degueldre, et al, Functional Neuroanatomy of Hypnotic State. B iop sychiatry, 1999, 45: 327 - 335
M arshall等对一例诊断为左下肢癔症性麻痹的患者用 PET进行研究发现右侧前扣带回以致眶额皮层出现代谢增 强 [11 ] 。用催眠诱导麻痹的方法进行 PET研究也发现类似结 果 [12 ] 。W ard等对催眠诱导的左侧偏瘫状态进行研究 ,将偏 瘫状态分为两种 :第一 ,偏瘫静止状态 , ;第二 ,虽然偏瘫肢体 不能运动 ,但要求受使者试着去做运动 。对这两种状态进行 PET扫描 ,结果发现第二种状态的两侧豆状核 、左侧丘脑 、左 侧辅助运动区 、小脑左侧以及右侧后中部的眶额皮质与第一 种状态比较出现激活增强 [13 ] 。 Peter等也对左侧偏瘫状态进 行了研究 ,他们也将偏瘫状态分为两种 : 第一 ,处于偏瘫状 态 ,虽然是静止态 ,但准备做运动动作 ;第二 ,此状态与上面 的第二种状态相同 。他们将第二种状态和正常清醒状态进 行对照研究 , PET扫描后的结果发现右侧眶额皮质和前扣带 回皮质有选择性的激活 ,而在运动皮质没有类似激活 ;而将 这两种状态进行对照研究 ,结果显示右侧中部眶额皮质和前 扣带回出现激活 [14 ] 。 2. 4 人格解体
根据被催眠者的叙述 ,我们发现催眠状态与人格解体状 态有相似的特征 ,因为这两种状态都有与环境脱离的感受以 及痛觉减退 。在对正常清醒状态 、催眠放松状态和催眠诱导 的人格解体状态利用 fMR I进行对照研究时发现 ,在催眠放 松态 ,感觉运动区 、对侧次极躯体感觉区 、同侧脑岛激活降 低 ;而在催眠诱导的人格解体状态出现全脑激活降低 ,包括 初级躯体感觉区 [15 ] 。
目前国外对催眠功能影像学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 方面 :
1 意识改变状态
对催眠状态的争论已久 ,一直存在意识状态和非意识状 态的争论 ,经过长久的争论后 ,意识改变状态这一说法逐渐 被多数人所接受 。关于意识改变状态的概念在文献中有如 下几种定义 : Tart定义的意识改变状态是精神活动的所有方 面出现质的改变状态 ,以致于被体验者感觉他的意识完全不 同于正常状态 [1 ] ; Farthing进一步把意识改变状态定义为主 观体验的所有方面的暂时改变 ,以致被催眠者认为他 (她 )的 精神活动出现完全不同的变化 [2 ] ; Shap iro 提出意识改变状 态应根据主观体验的改变和生理反应发生改变来定义 [3 ] 。 尽管有上述诸多定义 ,但对催眠状态的神经生理机制仍然不 清楚 。
外力控制妄想或被动体验是与精神分裂症有关的症状 , 伴有这种症状的病人误把自发的动作行为当成是外界力量 所致 。对健康正常人进行催眠 ,在进入催眠状态后 ,诱导其 出现外力控制运动的被动体验 ,在此状态下 , PET研究显示 在顶叶和小脑激活明显高于主动运动的主动体验状态 ,这样 的结果就显示小脑 - 顶叶网状结构功能发生了改变 ,因此被 控制妄想的大脑机制可能是与小脑 - 顶叶网状结构过渡激 活有关 [10 ] 。 2. 3 癔症样瘫痪
催眠的描述带有很强的主观色彩 ,不管是从被催眠者的 自身感受还是从催眠师的观察 ,都很少有令人信服的证据证 明催眠状态是确实存在的一种客观状态 。在电生理方面 ,虽 然出现脑电图和诱发电位的异常变化 ,但仍缺乏特异性 。近 年来由于功能影像学的发展 ,国外对催眠的研究又形成了一 次高朝 ,催眠状态才逐渐被人们所接受 。
丘脑激活 ,虽然是双侧的 ,但以刺激的同侧为主 [17 ] 。刺 激也可能不出现丘脑激活 ,但大多数痛觉的 PET研究报道都 是刺激对侧出现丘脑激活 [16 ] 。然而 , Adler和 Rainvill等研 究发现两侧丘脑激活 ,但以同侧激活为主 [21, 22 ] 。同侧丘脑激 活见于轻微疼痛刺激 ,而不出现于较为强烈的疼痛刺激 [16 ] 。 这种特别的丘脑分布情况的原因也可能与热刺激的紧张模 式有关 [17 ] 。在把清醒状态孤立地考虑时 ,有害刺激对侧的 脑岛皮质是唯一被明显激活的皮质 ,在由于有害刺激而出现 激活 ,在脑区中 ,有关脑岛的报道最多 [ 16, 17, 20, 23~25 ] 。更有趣 的是在其它脑区没有激活 ,特别是丘脑核和前扣带回皮质 (ACC) ,这与有害刺激中枢过程的功能神经解剖的其它报道 相反 [16, 17, 22 ] 。这些阴性结果可能由于不同因素所致 ,如统计 和刺激强度等 [17 ] 。丘脑核和前扣带回皮质在仅仅引起疼痛 感的刺激不被激活 ,中度疼痛刺激强度时 ,它们则被激 活 [ 16 ] 。
3 痛觉
近年随着功能影像学技术成熟 ,特别是 PET的出现 ,有
关催眠状态的痛觉减退的神经机制才逐步被人了解 。在对 所有条件综合分析时 ,由于刺激而引起的与痛觉有关的不同 脑区的局部 CBF增高 :丘脑核 ,前扣带回皮质以及脑岛皮质 , 这三个部位在有害刺激的情况下出现激活 ,这种情况在有关 报道中最为常 见 的 [16 ] 。 Faymonville 等 对 催 眠 状 态 痛觉 的 PET研究未发现躯体感觉部位 ( SⅠ和 SⅡ)的明显激活 [17 ] ; 但这些皮质部位在相关文献中还没有系统报道 [18 ] 。有的研 究发现激活缺乏可能与刺激模式关 ,在有紧张情绪出现的模 式中 ,就不会出现 SⅠ和 SⅡ部位的激活 [18~20 ] 。
3 Shap iro D A biofeedback strategy in the study of consciousness. In: NE Zinberg ( ed. ) A lternate States of Consciousness. New York: The Free Press, 1977, 145 - 237
催眠状态体验的描述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①放松 , ②精神专注 , ③判断以及运动和监督的意向降低 , ④对时间 和地点以及自我的定向中止 , ⑤对自身反应象是自动的或似 有外力在控制的体验 [5 ] 。其中 ,至少是放松和精神专注与诱 导催眠的特定的诱导有关 ,催眠放松直接源于放松的诱导和 愉快身体体验的暗示 ;精神专注可能是被诱导持续集中于催 眠师的声音以及传递的指导语上 ,同时暗示其对外界不相关 的刺激源以及自发思维的注意力降低和定向力下降 [6 ] 。与 此一致的描绘是 :精神专注是一种注意力非常集中的状态 , 在这种状态 ,被催眠者不受任何分神的事情的影响 [7 ] 。
5 Price, D. D. . Hypnotic analgesia: Psychological and neural mecha2 nism s. In J. Barber ( Ed. ) , 源自文库ypnosis and suggestions in the treat2 ment of pain ( pp. 67 - 84) . New York: Norton. 1996
Pierre M aquet等对催眠状态的功能神经解剖的研究中 , 在对清醒状态和催眠状态伴有对愉快事件想象这两种状态
进行对照研究发现 ,催眠状态有四个脑区出现局部血流增 加 ,最大的部位是左侧包括外纹状视觉皮 (BA18, 19, 37) 、中 央前毗邻前运动皮质 (BA6 ) 、腹外侧前额皮质 (BA45 )的深 部 、靠近脑岛的皮质 ;其次的部位在右侧包括深部小脑核和 前纹状皮质 (BA18 ) ; 另 外 两 个 部 位 是 右 侧 前 扣 带 回皮 质 (BA24 /32)和左侧的枕颞叶皮质 (BA37) 。相对于正常清醒 状态 ,局部脑血流明显降低的部位是左侧颞叶皮质 (BA20, 21, 38, 39 ) 、右 侧 颞 叶 皮 质 (BA21, 22 ) 、前 额 叶 中 部 皮 质 (BA8, 9, 10) 、后扣带回 (BA39)和毗邻的楔前叶 (BA7) 、右前 运动皮质 (BA6 /8)以及右小脑半球 [4 ] 。
展望 :在对催眠的研究中 ,针对同一状态的研究 ,相互间 的结果可能会出现差异 ,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可能为受使者 的敏感性不同以及不同的诱导和暗示的方法 。随着研究的 深入 ,那些神秘的催眠现象将变得不再神秘 ,同时也将极大 地促进精神病理学的研究 ,为传统精神科的治疗提供新的治 疗思路 。。
参考文献
2 实验性精神病理现象
2. 1 幻觉 对催眠诱导的听幻觉 PET研究发现右侧前扣带回皮质
的激活与幻觉的体验密切相关 [8, 9 ] 。对伴有视幻觉的催眠状
作者单位 : 200040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精神科 [郑 直 (现在江苏省淮安市第三人民医院 ) ,王立伟 ]
上海精神医学 2005年第 17卷第 5期
Pierre Rainvill等研究发现精神放松程度的增加与中脑 被盖血流的减少和中部膝状体周围的前扣带回皮质血流增 加相关 ;精神专注的程度增加与丘脑和尾部膝状体周围的前 扣带回皮质的血流相关 。在额叶 ,前额叶的血流与精神专注 的程度成正相关 ;而中央前区的血流增加与放松的程度以及 精神专注的程度成正相关 。在前额区发现血流与精神专注 成正相关 ,与精神放松程度成负相关 。在两侧颞叶 ,血流与 精神放松成负相关 ,比精神专注负相关更确定 。在后部皮 质 ,精神专注的作用明显不同于精神放松的作用 。在左右顶 叶 ,与精神专注正负相关的皮质都存在 。在顶叶前部正负相 关的部位分别分布在右左两半球 。在右楔前叶 、扣带回后部 以及两侧枕叶 ,血流与精神专注的程度成极其明显的负相 关 [7]。
·298·
Shanghai A rchives of p sychiatry, 2005, Vol. 17, No. 5
·综述 ·
催眠状态的功能影像学研究进展
郑 直 王立伟
多年来 ,催眠状态是否存在 ,或者说它是否是一种意识 状态 ,一直是对催眠有关争论的核心内容 ;但持两种相反态 度的双方都不能拿出令人信服的证据来说服对方 ;同时 ,对 催眠状态的判定存在着一定的主观性 ,这种主观性主要体现 在不同的催眠师在同一种催眠状态下对同一个被催眠者的 感觉可能不同 ;另外 ,在某种催眠状态 ,同一被试者对不同催 眠师可能会有不同的反应 ,有时会出现戏剧性的变化 ;许多 被催眠者会完成在正常状态下不能完成的任务 。因此 ,催眠 术自从产生以来 ,它就带有一种神秘的色彩 。可以说 ,催眠 术的历史是它争取为大众接受 ,争取其科学价值得到人们承 认的斗争史 。在这一过程中 ,催眠师自始至终受到刁难和讥 讽 ,而这常常来自于他们的医学同行 。不过 ,这并未阻止催 眠术的稳步发展 。今天 ,它已成为科学研究的课题 ;作为一 种辅助的疗法 ,它得到很高的评价 。由于功能影像学的发 展 ,催眠的神秘面纱才逐渐被揭开于世人面前 。
·299·
态和清醒状态对照研究时发现 ,伴有视幻觉的催眠状态的 PET显示左侧包括外纹状视觉皮 (BA18, 19, 37) 、中央前毗 邻前运动皮质 (BA6) 、腹外侧前额皮质 (BA45)的深部 、靠近 脑岛的皮质 ;右侧包括深部小脑核和前纹状皮质 (BA18) ;以 及右 侧 前 扣 带 回 皮 质 ( BA24 /32 ) 和 左 侧 的 枕 颞 叶 皮 质 (BA37) 。相对于正常清醒状态 ,局部脑血流明显降低的部 位是左侧颞叶皮质 (BA20, 21, 38, 39) 、右侧颞叶皮质 (BA21, 22) 、右前运动皮质 (BA6 /8)以及右小脑半球 、前额叶中部皮 质 ( BA8, 9, 10 ) 、后 扣 带 回 ( BA39 ) 和 毗 邻 的 楔 前 叶 (BA7) [ 4 ] 。 2. 2 被控制体验
1 Tart CT. States of consciousness and state - specific sciences. Sci2 ence, 1972, 176, 1203 - 1210
2 Farthing GW. The Psychology of Consciousness.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 - Hall, 199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