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眠状态的功能影像学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功能磁共振在睡眠障碍中的应用进展

功能磁共振在睡眠障碍中的应用进展

功能磁共振在睡眠障碍中的应用进展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是一种脑成像技术,通过测量大脑不同区域的血氧水平变化,可以了解不同区域在特定任务中的活动情况。

近年来,fMRI在睡眠障碍领域的应用取得了一些进展。

本文将介绍fMRI在睡眠障碍中的应用,并讨论其研究进展和局限性。

一、fMRI在睡眠障碍的诊断中的应用对于一些睡眠障碍,如多梦、睡眠呼吸暂停症等疾病的诊断,fMRI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通过观察患者在不同状态下(如清醒、入睡前和醒来时)的脑活动变化,可以了解不同睡眠障碍的特定模式。

例如,多梦症患者在清醒状态下,前额叶皮层活动显著增加,而在入睡前和醒来时,顶叶活动明显增加。

这些特定的脑活动模式可以作为多梦症的诊断标志。

二、fMRI在睡眠障碍机制研究中的应用fMRI还广泛应用于睡眠障碍的机制研究中。

通过比较正常人和患者在睡眠过程中的脑活动差异,可以揭示不同睡眠障碍的病理机制。

例如,研究发现,睡眠呼吸暂停症患者在深睡眠阶段,大脑岛叶活动明显降低,这可能与呼吸暂停引起的缺氧和脑灌注不足有关。

这些研究结果对于睡眠障碍的预防和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三、fMRI在睡眠障碍治疗评估中的应用fMRI还可以帮助评估不同治疗方法对于睡眠障碍的疗效。

通过比较患者在接受治疗前后的脑活动变化,可以评估治疗方法对于患者脑功能的影响。

例如,一项研究发现,对于失眠症患者,认知行为治疗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睡眠质量,并且脑部与注意力控制相关的区域活动也有所增加。

这些研究结果有助于指导睡眠障碍的治疗方法选择和个性化治疗方案制定。

然而,fMRI在睡眠障碍领域的应用还存在一些局限性。

首先,fMRI 对于脑活动的测量是间接的,依赖于血氧水平的变化,因此可能存在解释歧义。

其次,fMRI技术对于运动和呼吸等干扰因素敏感,需要患者保持相对静止和平稳的呼吸状态,这对于一些患者来说可能是困难的。

此外,fMRI研究仅能提供静态的图像,无法提供关于脑活动的动态变化信息。

睡眠障碍的神经影像学研究进展

睡眠障碍的神经影像学研究进展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8年 第18卷 第54期39投稿邮箱:sjzxyx88@·综述·睡眠障碍的神经影像学研究进展严雯,彭小兰,司江华(兰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神经内科,甘肃 兰州 730050)0 引言随着社会发展,睡眠障碍发病率越来越高,严重影响人类身心健康。

研究资料表明人群中表示有睡眠障碍的流行率为10%-60%,其中明确诊断为失眠综合征的约为10%[1-2]。

睡眠障碍是个很广泛的概念,多指睡眠质量异常或睡眠期间出现一些临床症状,比较常见的有睡眠量的异常(减少或增多)、睡眠期间运动障碍等,而最为常见的是失眠。

针对睡眠障碍的研究很多,但目前我们尚未发现其确切机制。

近年来神经影像技术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运用最新神经影像技术来研究睡眠障碍已成为国内外研究热点。

运用于睡眠障碍研究的神经影像技术主要有单光子发射计算机化断层显像(single phot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SPECT )、正电子放射断层显像(positr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PET )、血氧水平依赖功能磁共振(blood oxygenation level dependent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BOLD fMRI )、核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 )、磁共振波谱(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MRS )、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 )。

本文就近年来有关神经影像与睡眠障碍的进展作一综述。

1 MRI关于睡眠障碍脑形态方面的研究很多,但结果却不一致。

有研究用MRI 来比较慢性失眠患者与对照组的海马体积,结果发现慢性失眠患者的双侧海马体积明显缩小[3]。

催眠状态下大脑活动及意识状态分析

催眠状态下大脑活动及意识状态分析

催眠状态下大脑活动及意识状态分析催眠是一种特殊的心理状态,它在很长时间内就被用于医学治疗和心理治疗中。

在催眠状态下,人们通常会表现出与平常不同的行为和意识状态,如深度放松、高度集中以及易接受暗示等。

催眠对于研究大脑活动和意识状态的影响,一直是神经科学和心理学领域的热点问题之一。

本文将介绍催眠状态下大脑活动及意识状态的分析。

催眠状态下,大脑活动与平常不同。

研究显示,催眠状态下的大脑活动发生了一些明显的变化。

使用脑电图(EEG)来检测催眠状态下的大脑活动,可以观察到明显的频率与波形变化。

一般来说,在催眠状态下,大脑内部的活动呈现出较高的Alpha波(8-13 Hz),脑电图显示为节律性的放电波形。

这种高度的Alpha波活动表明了大脑处于深度放松和集中的状态。

此外,催眠状态下的大脑活动还表现出与平常不同的信号耦合特征。

研究发现,在催眠状态下,大脑的各个区域之间的相互联系发生了变化。

使用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技术可以观察到催眠状态下大脑活动的局部减弱和整体网络连接模式的改变。

一些相关研究报告称,催眠状态下脑区间的信息交流更加集中和高效,与休息状态相比,不同大脑区域之间的连接更为紧密。

这些变化可能解释了为什么催眠状态下的个体更容易受到暗示的影响。

在催眠状态下,意识状态发生了显著的改变。

意识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包括自我意识、注意力、感知和思维等方面。

催眠使意识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受许多因素的影响,如个体差异、暗示效果、催眠师的指导等。

催眠状态下的意识常被描述为一种超过常态意识的特殊状态。

在催眠状态下,人们通常会感到一种放松和沉睡的状态,其注意力会变得高度集中。

此时,个体对外界的干扰相对较少,能够更加深入地专注于催眠师的建议和暗示。

在这种状态下,人们的意识对外部刺激较为关闭,对于一些困扰他们的问题或行为改变的建议更容易接受。

催眠状态下的意识状态还展现出了一定程度的自动化和随从性。

个体在催眠状态下会有一种无意识地遵循催眠师指令和建议的趋势。

影像学在心理学研究中的应用与进展

影像学在心理学研究中的应用与进展

影像学在心理学研究中的应用与进展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心理学领域的不断发展,影像学已经成为心理学研究中的一种重要工具。

影像学技术包括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fMRI)、脑电图(EEG)、磁脑刺激(TMS)等,这些技术可以帮助我们深入了解心理过程和大脑功能。

本文将重点介绍影像学在心理学研究中的应用与进展。

一、影像学技术在认知神经科学中的应用认知神经科学旨在研究人类的思维、言语、感知和意识等高级心理功能与脑结构的关系。

影像学技术为认知神经科学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手段。

其中,fMRI技术被广泛应用于该领域。

通过测量血氧水平变化,fMRI技术可以反映大脑各区域的活动情况。

研究者可以利用fMRI技术观察被试在完成不同认知任务时大脑的激活模式,从而揭示不同认知过程在大脑中的神经机制。

二、影像学技术在神经心理学中的应用神经心理学致力于研究神经系统疾病与心理功能障碍之间的关系。

影像学技术在神经心理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例如,通过fMRI技术可以观察患者在执行认知任务时大脑的异常激活情况,帮助医生诊断和治疗神经系统疾病。

此外,EEG技术可以用于观察患者的脑电活动,帮助评估疾病的严重程度和预后情况。

三、影像学技术在情绪研究中的应用情绪是人类心理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心理学研究的热门领域之一。

影像学技术在情绪研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例如,通过fMRI 技术可以观察被试在不同情绪刺激下大脑的激活模式,从而揭示不同情绪状态下大脑的神经基础。

此外,TMS技术可以通过刺激特定脑区来调节情绪,有助于治疗情绪障碍。

四、影像学技术在社会心理学中的应用社会心理学研究人类在社会环境中的行为和思维。

影像学技术在社会认知和社会情感研究中得到广泛应用。

例如,通过fMRI技术可以观察被试在进行社会认知任务时大脑的激活情况,从而揭示不同社会认知过程的神经基础。

此外,TMS技术可以通过刺激特定脑区来影响个体的社会决策和道德判断。

总结:影像学技术在心理学研究中的应用与进展十分广泛。

失眠认知行为治疗及相关功能磁共振影像研究进展

失眠认知行为治疗及相关功能磁共振影像研究进展

•综述.失眠认知行为治疗及相关功能磁共振影像研究进展☆胡怡蕾仏赖顺凯”苗浩飞*吕思慧”贾艳滨f【关键词】失眠障碍认知行为治疗功能磁共振失眠障碍(insomnia disorder)是指以频繁而持续的入睡困难或睡眠维持困难,并导致睡眠满意度不足为特征的睡眠障碍,主要表现为入睡困难、眠浅多梦、早醒⑴。

研究显示我国约有45%的人有失眠问题[2】,失眠易引发一系列躯体和精神疾病叭对个体社会功能产生严重影响。

失眠认知行为治疗(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for insomnia,CBT—I)被美国医师协会临床指南推荐为适用任何年龄失眠患者的一线非药物治疗方案叫在国内的应用也日益广泛,但其治疗有效的神经机制尚不明确。

近年来,神经影像学(neuroimaging)方法已经广泛应用于临床诊断和科学研究,为探索CBT-I治疗失眠的脑影像机制提供了强有力的手段。

因此,本文从CBT-I治疗应用现状、相关的影像学研究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CBT-I的临床应用和未来疗效机制的研究提供方向。

1失眠认知行为治疗的现状SPIELMAN等⑸提出失眠的三因素模型(“3P假说”),CBT-I主要通过认知干预和行为干预来消除该模型中的维持因素,具体包括睡眠卫生教育、刺激控制训练、睡眠限制疗法、认知重建和放松训练等一系列治疗方法。

针对原发性失眠患者的研究发现,约70%~80%的患者对CBT-I 治疗产生反应,40%的患者能获得临床完全缓解回,其疗效与药物的短期疗效相当,但远期疗效优于药物治疗⑺,并且治疗效果可维持6个月以上同。

近期研究发现,CBT-I对共病性或继发性失眠同样有效。

在伴有失眠症状的2型糖doi:10.3969/j.issn.l002-0152.2021.02.01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编号:81671351);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编号:2017B020227011)*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精神医学科(广州510630)△暨南大学管理学院0通信作者(E-mail:*********************)尿病患者〔9】、癌症幸存者[⑼中,研究发现开展临床CBT-I可有效改善睡眠质量。

原发性失眠患者FMRI脑功能成像的研究

原发性失眠患者FMRI脑功能成像的研究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9年 第19卷 第34期23投稿邮箱:sjzxyx88@·综述·原发性失眠患者FMRI 脑功能成像的研究张红石,吴彦娇,丛德毓(通讯作者)(长春中医药大学,吉林 长春 130117)0 引言原发性失眠(primary insomnia ,PI )主要指患者不易入睡、睡眠维持困难、早醒、总睡眠质量差等。

关于原发性失眠的神经机制,目前普遍支持过度觉醒假说。

过度觉醒假说显示PI 的发病机制可表现在神经免疫、睡眠电生理、神经内分泌、神经影像学、神经生理学等方面。

神经影像学研究表明PI 影响区际神经协调多个相互作用的脑功能网络。

功能核磁共振成像技术(fMRI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是一种具有非侵入式、没有辐射暴露等问题的探测神经元活动的测量方法。

fMRI 现已广泛应用在分析各种精神疾病上。

本文拟讨论在fMRI 技术下,探测PI 患者发病时脑部功能的变化,以及在治疗后PI 患者脑部功能的变化。

1 功能性磁功能成像概述fMRI 是一种新兴的神经影像学方式,利用磁共振造影来测量神经元活动所引发的血液动力的改变。

由于fMRI 没有辐射暴露问题、非侵入性、较为广泛的应用于人体。

目前在研究人及动物的脑或脊髓等方面运用的较为广泛。

在“观察活动中的大脑”时,fMRI 时间分辨率和空间分辨率都很高。

运用fMRI 技术,可以对大脑的记忆力、注意力等很多方面进行研究。

在某些情况下,fMRI 技术甚至能够识别研究对象所见到的图像或者阅读的词语,这种技术有利于研究各脑区的变化[1]。

fMRI 由于受到伴随神经活动所产生的生理变化,从而导致空间和时间分辨率受到限制,这个限制会给fMRI 造成两个限制:一是固有的空间分辨率局限;一个是在距神经活动部位的静脉系统下游几毫米处检测到氧合变化的局限。

Zang 等指出fMRI 时域上的局部一致性分析和频域上的低频振幅分析,其中局部一致性(regional homogeneity ,ReHo )分析的应用更为普遍。

正常睡眠及失眠的fMRI脑功能成像脑网络研究进展

正常睡眠及失眠的fMRI脑功能成像脑网络研究进展

正常睡眠及失眠的fMRI脑功能成像脑网络研究进展作者:罗曼方继良刘艳骄来源:《世界睡眠医学杂志》2017年第02期摘要失眠是一种十分普遍的生理心理疾病。

近年来应用脑功能磁共振(fMRI)技术探索失眠发病机制的研究日益增多。

本文拟从正常睡眠、失眠的脑结构及功能成像,特别是脑功能网络方面对失眠机制的fMRI研究进展简要综述,为今后相关研究提供方法和思路。

关键词睡眠;失眠;fMRI;脑结构;脑功能网络中图分类号:R256.23;R44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7130(2017)02102105AbstractInsomnia is a chronic dysfunctional physical and mental disease.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fMRI) technology is popular applied to study the insomnia in recent years.In this review we briefly reviewed the current state of fMRI technological research of normal sleep and insomnia in terms of brain imaging of brain networks.Key WordsInsomnia;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Brain Network失眠通常指患者对睡眠时间和(或)质量不满足并影响日间社会功能的一种主观体验[1]。

临床数据表明,长期失眠会导致许多疾病的患病率增加,如心脏病、高血压、高脂血症、老年性痴呆、抑郁和焦虑等[2]。

据统计,全球约30%的人群有睡眠困难的症状,慢性失眠(入睡或保持睡眠困难)的患病率约10%[3]。

世界睡眠日系列报道:多导睡眠图检查的应用与局限

世界睡眠日系列报道:多导睡眠图检查的应用与局限

世界睡眠日系列报道:多导睡眠图检查的应用与局限现代医学定义睡眠呼吸暂停是在上世纪60年代,斯坦福大学睡眠中心Guilleminault等在多导睡眠图(polysomnograph,PSG)检査中观察到有些患者睡眠过程中发生呼吸暂停,并伴随白日嗜睡等症状。

随后美国睡眠协会等以每小时呼吸暂停5次或整晚7小时的睡眠过程中超过30次为标准定义睡眠呼吸暂停。

PSG检査是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ea syndrome,OSAS)标准化诊断的重要方面。

经过三十余年的临床实践,睡眠监测有了很大的发展,标准PSG检査在临床诊疗和科研中也体现出其特有的价值。

1 什么是标准PSG检查2004年美国睡眠学会将睡眠呼吸监测分为4型。

1、2型和3、4型的区别在于后者仅进行有关呼吸、心率和血氧的监测,而前者还进行脑电监测。

3型和4型的差别在于后者仅有1个导联用以监测呼吸、心率和血氧之一,而前者至少有4个导联监测上述项目。

1型和2型至少7个导联,其区别在于前者具有专业人员的现场监视,可以应对突发的危急呼吸事件。

PSG检查根据目的和需求可以有不同设置,如晚间检査或者白日检査(daytime PSG),整晚检查或者分段检查(split night PSG),自然睡眠或者药物诱导等。

各种设置下检査的侧重点不一样,比如白日检査可以用于OSAS的快速初筛,分段检査可以进行体位性呼吸暂停的诊断或持续正压通气治疗(continuous position airway pressure,CPAP)的压力滴定(titration),而药物诱导可以增加白日检査的效率。

但只有针对整晚自然睡眠的1型睡眠呼吸监测才被称为标准PSG检查。

2 标准PSG检查的基本内涵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bstructive sleep apnea,OSA)直接导致了睡眠障碍和呼吸障碍,而前者往往在临床工作被忽视。

OSAS患者睡眠呈片段化,深睡眠减少。

失眠症的功能磁共振研究进展

失眠症的功能磁共振研究进展

失眠症的功能磁共振研究进展宁艳哲1 邹忆怀1 张勇1 付彩红1 郑入文2 任毅1#见病的静息态fMRI研究中已取得了大量成果[8-10],在失眠症的静息态fMRI研究方面也有较多成绩。

国内外学者应用fMRI技术对失眠症患者的静息态脑功能网络进行了深入探讨。

黄素华[11]通过采用脑区区域同质性分析法(regionalhomogeneity,ReHo)发现,失眠症患者的左侧前扣带回的ReHo值显著降低,且与匹兹堡睡眠表的得分呈负相关。

另外应用种子点分析法发现左侧前扣带回与基底节区、顶下小叶、楔前叶、前额叶等脑区的功能连接减弱。

梁敏杰[12]和李永丽[13]应用同样的方法得出相似的结论,证明了该研究结果的可靠性。

既往的研究证实当大脑处于无任务的静息态时,大脑处于默认模式网络激活状态下的稳态;当大脑接受任务刺激时,即由缺省状态转向任务导向状态时,相应的生理功能脑区呈现为高反应状态,而脑默认模式网络的活动转为负激活状态[14]。

上述的研究结果表明失眠症患者的默认模式网络处于负激活状态,这些结果为失眠症过度觉醒理论的发病机制提供了影像学支持。

国内北京宣武医院的学者通过分析静息态功能连接度来检测杏仁核与整个大脑的时间相关性,该研究发现与健康人相比,失眠症患者的杏仁核和岛叶、纹状体和丘脑的功能连接度均降低,而杏仁核和运动前区、感觉皮层功能连接度增加[15]。

同时发现在失眠症患者中杏仁核和运动前区功能连接度与匹兹堡睡眠量表的得分是呈正相关的。

一项研究表明失眠与杏仁核对失眠相关刺激反应度增加有关。

该研究通过对失眠症患者和健康人进行失眠相关视觉的刺激,发现失眠症患者相对于健康人杏仁核反应度增加[16]。

上述研究结果均表明失眠症患者的杏仁核功能发生了变化,据相关文献报道杏仁核在情感的处理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因此推测失眠症患者的情感通路发生了障碍[17]。

有学者同时应用脑电图和fMRI发现失眠症患者的岛叶与突显网络的脑区共激活[18],既往研究证实岛叶也是情感通路中重要的组成部分[19]。

针刺治疗失眠的功能磁共振成像研究进展

针刺治疗失眠的功能磁共振成像研究进展

针刺治疗失眠的功能磁共振成像研究进展胡俊霞袁芳张帆王桂玲郭静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针灸中心针灸神经调控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11[摘要]针刺是治疗失眠的有效途径之一,其有效机制仍待深入探索。

本文针对近年针刺治疗失眠的脑功能磁共振成像研究进行综述,指出针刺可以调节失眠患者的情绪、认知相关脑区以及脑功能网络的功能活动,进一步揭示针刺稳定情绪、改善睡眠的中枢机制,以期为拓宽失眠的临床治疗提供客观依据。

[关键词]失眠;针刺;功能磁共振成像;综述冲图分类号]R246.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7210(2020)10(C)-0056-03Research progress of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in acupunc­ture treatment of insomnia disorderHU Junxia YUAN Fang ZHANG Fan WANG Gulling GUO JingDeparLmenL of AcupuncLure and MoxibusLion,Beijing HospiL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CapiLal Medical Uni­versity Beijing Key Laboratory of Nerve Regulation of AcupuncLure and MoxibusLion,Beijing100011,China [Abstract]AcupuncLure is one of Lhe effective ways Lo LreaL insomnia,and iLs effective mechanism remains Lo be ex­plored in depLh.This arLicle reviews Lhe brain funcLional magneLic resonance imaging sLudies of acupuncLure in Lhe LreaLmenL of insomnia in recenL years.IL is poinLed ouL LhaL acupuncLure can regulaLe Lhe emoLions of paLienLs wiLh in­somnia,cogniLive-relaLed brain areas and funcLional acLiviLies of Lhe brain funcLion neLwork,and furLher reveal LhaL acupuncLure can sLabilize mood and improve sleep.The cenLral mechanism is expecLed Lo provide an objecLive basis for broadening Lhe clinical LreaLmenL of insomnia.[Key words]Insomnia disorder;AcupuncLure;Functional失眠是对睡眠时间和/或质量不满足的一种主观体验,发病率已占总人群的9%~15%[1],可导致负面情绪以及机体代谢紊乱,而且会引起认知功能损害[2],亟待寻求更为安全长效的治疗手段。

右美托咪定在焦虑、抑郁、睡眠障碍中的研究进展2023

右美托咪定在焦虑、抑郁、睡眠障碍中的研究进展2023

右美托咪定在焦虑、抑郁、睡眠障碍中的研究进展2023右美托咪定(dexmedetomidine,Dex)是一种新型镇静药物,主要通过高选择性激活《2肾上腺素能受侬alpha2adrenergicreceptor,α2-AR)发挥镇静、镇痛、中枢性抗交感等作用,被广泛应用于临床麻醉和重症监护治疗病房(intensivecareunit,ICU\与其他镇静类药物不同,Dex可以通过内源性促进睡眠通路,产生类似非快速眼动睡眠(non-rapideyemovementsleep,NREM),并且在一定剂量范围内保留机体的唤醒功能。

近年来的研究发现,Dex可以快速调节焦虑、抑郁、狂躁等负面情绪,同时具有神经保护作用、成瘾性低等特征,在治疗精神障碍方面具有独特的优越性。

因此,本文将重点讨论Dex在焦虑、抑郁、睡眠障碍中的应用,探讨其在精神病学领域中的潜在价值,为临床精神障碍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1DeX在焦虑中的应用焦虑是一种以恐惧、紧张、忧虑和烦躁为主的情绪反应,当其症状强烈或持续存在时,可能发展为病理性的〃焦虑状态〃或〃焦虑障碍〃,导致心率加快、头晕、头痛、肌肉紧张等躯体不适,甚至影响患者的日常功能。

病理性焦虑通常需要接受临床治疗,一线治疗主要包括选择性5混色胺(5・hydroxytryptamine,5-HT)再摄取抑制剂、5∙HT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以及认知行为疗法。

然而,这些治疗方案的起效时间长达数周,患者往往因神经敏感性增加在治疗初期便停止治疗,导致疗效减弱。

此外,对于急性焦虑的患者,常使用苯二氮类药物进行治疗,但可能带来嗜睡、记忆受损、运动协调障碍以及成瘾性等风险。

因此,寻找一种快速起效且副作用小的抗焦虑治疗方案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1.1DeX抗焦虑的机制目前,焦虑产生的确切机制尚未明确,有研究认为蓝斑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系统(locuscoeruleus-noradrenergicsystem,LC-NE)的过度激活是急性应激引发焦虑的关键因素,而选择性抑制LCNE神经元活动可以预防焦虑的产生。

催眠在癌症治疗中的作用及研究进展

催眠在癌症治疗中的作用及研究进展

发不幸 , 但是一段时间后精神恢复或面对癌症 出现 了 短暂的低落以及抑郁情绪 , 则不会产生影响¨ 。
所 以西方 发达 国家 已经开 始重 视心 理治疗 在 癌症
康复 中的作用 , 将催眠方法应用在以下方面 : ( 1 ) 在癌
症诊 断 中进 行 活组 织 检查 时 , 催 眠 后 会 降低 焦 虑 和 疼 痛感 ¨ ; ( 2 ) 在癌症 治 疗 过 程 中 , 手术 、 化疗 或 者 放 疗 会 给癌症 患者 带来疼 痛 、 恶心 、 疲劳 、 焦虑 以及 抑郁 等 , 这些 负面 的症状 会 降低 癌 症 患 者 的 生活 质 量 , 而 通 过
生活 压力 可增 加 乳 腺 癌 发 病 率 ¨ J 。而且 有 很 多 证
个 正常 的细胞 要通 过基 因组 和表 观遗传 学 的多
重变 化才 能变成 肿瘤 细胞 。正 常细胞 想要 转变 成恶 性 肿瘤 细胞 时 , 必 须克 服 体 内对 细 胞 不 停 分化 和 转 移 的 防御 机 制 。Ha n a h a n D等 ¨ 列 出 6个 癌 变 细 胞 的 特
精神医学杂志 2 0 1 6年第 2 9卷第 5期
J o u r n M o f P s y c h i a t r y , 2 0 1 6 , V o l 2 9 , N o . 5

综述 ・
催 眠在 癌 症 治 疗 中的 作 用及 研 究进 展 米
纳贡 毕利格 张 磊 房 君 阿拉 腾 沙 萨如拉 沙 日耐
催 眠可减轻 以上痛苦 和症 状 。 2 癌 症发 生 的分子 机理

是在做催 眠治疗 。所 以其被称 为催 眠治疗具有更 好 的治疗 效果 。
1 催 眠治 疗在 癌症 中的应用

失眠患者大脑功能变化的磁共振影像学研究进展

失眠患者大脑功能变化的磁共振影像学研究进展

失眠患者大脑功能变化的磁共振影像学研究进展
秦贺;刘波;喻大华
【期刊名称】《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
【年(卷),期】2018(035)009
【摘要】失眠的脑功能改变一般先于脑实质的改变,而功能磁共振(fMRI)可以在生理状态下无创地反映不同脑区各自的功能状态.本文从失眠的静息态和任务态大脑功能变化两个方面,对失眠的fMRI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利用fMRI发现,在静息态方面,失眠患者的一些脑区的局部一致性值、低频振幅值等出现异常,功能连接出现改变;而在任务态方面,失眠患者在执行认知任务时,任务相关脑区的激活出现低水平活化.本文通过了解失眠的发病机制,以期将fMRI技术应用于失眠的临床诊断.
【总页数】4页(P1039-1042)
【作者】秦贺;刘波;喻大华
【作者单位】包头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内蒙古包头014010;包头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内蒙古包头014010;内蒙古科技大学内蒙古自治区模式识别与智能图像处理重点实验室,内蒙古包头01401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338.2;R445.2
【相关文献】
1.大脑锥体束华勒氏变性影像学研究进展 [J], 李继刚;张述平
2.3.0T磁共振血管成像显示评价大脑前动脉A1段发育差异性的影像学研究 [J],
邱丽芹;韩艳玲
3.原发性失眠患者大脑结构磁共振成像研究 [J], 谢东东;程永欣;田时雨;崔永婷;王宪福;刘畅;薛婷;喻大华
4.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分析原发性失眠患者大脑的小世界网络 [J], 黄伟康;李志铭;吴水天;洪静静;文戈
5.基于静息态功能磁共振的健康人与原发性失眠患者的影像学研究 [J], 王钰凯;李铁;莽靖;徐忠信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科学家通过睡眠中的脑部扫描可以描绘出梦境的视觉影像

科学家通过睡眠中的脑部扫描可以描绘出梦境的视觉影像
早在2008年,Kamitani及其同事报道过他们可以破译与初期视觉处理相关的脑部活动,并以此重建受试者看到的图像。现今,他们发现脑部的分析高级活动区域的活动可以真实预测出受试者的梦境内容。“我们建立了一个模型,以预测梦境中出现的内容的种类”Kamitani说,“借由分析唤醒受试者前最后9秒的脑部活动,我们可以推断出受试者是否在做梦,具体地说,准确度可以达到75至80%。少数梦境包含一些不寻常的内容,例如与著名的演员交谈。研究者们记录受试者口头叙述中的一些关键词,然后选出了20类在受试者口头叙述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例如“汽车”,“男人”,“女人”和“电脑”。
Kamitani及其同事选取了一些代表每个种类的图片给受试者看,并在他们看图的时候扫描其脑部,并与受试者被唤醒前出现同样梦境时的脑电波活动相比较。科学家分析了脑部V1、V2及V3区的活动,这些区域与最初期的视觉处理过程以及编码视觉场景的最基本特征(例如对比度和物体边缘的方位)相关。研究者同样研究了其他一些大脑区域,这些区域与高级视觉功能相关,例如辨别物体。
“此项研究还表明我们对梦境的回忆是基于短期记忆的,因为通过脑电图对梦境的解析在唤醒前10秒钟内是最准确的,”他补充道。
Kamitani 及其同事现在正试图从快速眼动睡眠期(REM)获得类似的数据,快速眼动睡眠与梦境也有关。“这项工作更具挑战性,因为在受试者入睡后我们至少要等1个小时受试者才会出现快速眼动睡眠。” Kamitani 说。但是再多的努力都是值得的,他自信满满:“更好地了解梦境的内容及其与脑部活动的关联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梦境的功能。”
本周早些时候,这一研究结果在路易斯安那州新奥尔良市举办的神经科学学会年会上被报道。揭示了梦境和视觉影像在大脑高级视觉区有相同的神经活动。“这是一项有趣且令人激动的研究”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神经学家Jack Gallant在会上提及此项研究时如是说,“它预示着梦境和某些参与普通视觉成像的脑部高级视觉区相关。”

医学催眠法在幽闭恐惧症病人磁共振检查中的应用

医学催眠法在幽闭恐惧症病人磁共振检查中的应用

医学催眠法在幽闭恐惧症病人磁共振检查中的应用刘茜,王兰英*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江西 330000Application of medical hypnosis in MRI examination of claustrophobic patientsLIU Qian, WANG LanyingThe Second Affiliated Hospital of Nanchang University, Jiangxi 330000 ChinaCorresponding Author WANGLanying,E⁃mail:****************Keywords claustrophobia; medical hypnosis;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 anxiety; fear; satisfaction摘要目的:探讨医学催眠法在幽闭恐惧症病人磁共振检查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收集2022年1月—12月在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行磁共振检查且合并幽闭恐惧症的150例病人,随机分为常规护理组(常规护理,n=50)、药物治疗组(常规护理+药物治疗,n=50)、医学催眠组(常规护理+医学催眠法,n=50),比较3组病人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分、幽闭恐惧症问卷(CLQ)评分、干预疗效、图像质量及护理满意度。

结果:医学催眠组的临床有效率、图像质量、护理满意度均高于药物治疗组和常规护理组(P<0.05);医学催眠组的HAMA评分、CLQ评分低于药物治疗组及常规护理组(P<0.05)。

结论:医学催眠法可有效缓解幽闭恐惧症病人磁共振检查过程中的恐惧及焦虑情绪,增加舒适度并减少对镇静药物的需求。

关键词幽闭恐惧症;医学催眠法;磁共振检查;焦虑;恐惧;满意度doi:10.12102/j.issn.1009-6493.2024.05.032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检查是一项极其重要的诊断技术,广泛应用于临床[1]。

失眠障碍患者记忆功能与海马结构及功能影像的相关性

失眠障碍患者记忆功能与海马结构及功能影像的相关性
Relationshipamong memory function, hippocampalstructure and functionalimaging in patientswith insomnia disorder.ZHANGDanwei,WANGZhoubing,LIYuefeng,etal.ZhenjiangMentalHealthCenter,Zhenjiang21230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exploretherelationshipamongmemoryfunction,hippocampalstructure,functionalimagingin patientswithinsomniadisorder.Methods 22patientswithinsomniadisorderinstudygroupand17healthycontrolsincontrol groupwereselectedandassessedwithPittsburghSleepQualityIndex(PSQI),EpworthSleepinessScale(ESS),Insomnia SeverityIndex(ISI),MontrealCognitiveAssessment(MoCA)andNineboxMaze.Allthesubjectsunderwentbrainmagnetic resonanceimaging(MRI)tocalculatethestandardhippocampalvolumeandtheirFAandADCvalueswerecalculatedthrough DiffusionTensorImaging(DTI)technique,workstationautomaticallygeneratesfractionalanisotropy(FA)andapparentdiffusion coefficient(ADC)maps.Results Intermsofobjectworkingmemoryandspatialworkingmemory,subjectsinstudygroup performedworsethanthoseincontrolgroup(P<0.05).Thevolumesofleft,rightandtotalhippocampusinstudygroupwereall significantlysmallerthanthoseincontrolgroup(P<0.01).Negativecorrelationswereobservedbetweenstandardleft,whole hippocampalvolumeswitherrornumbersinspatialworkingmemory(P<0.05).Thecoursesofdiseaseinallpatientsinstudy groupwereover10years.Negativecorrelationswereobservedbetweenstandardleft,rightandwholehippocampalvolumeswith thecourseofdiseaserespectively(P<0.05).TheFAvalueinstudygroupwassignificantlylowerthanthatincontrolgroup(P <0.05).TheADCvalueinstudygroupwassignificantlyhigherthanthatincontrolgroup(P<0.05).Instudygroup,theFA valuewasnegativelycorrelatedwithspatialreferencememoryandspatialworkingmemory(P<0.05);andtheADCvaluewas positivelycorrelatedwithspatialworkingmemory(P<0.05).Conclusion Therearebadsleepquality,daytimefunction impairment,worseobjectandspatialmemoryfunctions,smallerhippocampalvolumeandobviousdamageinhippocampalwhite matterfibersstructureinpatientswithinsomniadisorder.Thehippocampalvolumeshrinksmoreobviouslywithlongercourseof disease.Theworsespatialmemoryfunctioniscorrelatedwithwhitematterfibersdamageandhippocampalvolumeshrink. 【Keywords】 Insomniadisorder Memoryfunction Hippocampus Diffusiontensorimaging

催眠的发展历史

催眠的发展历史

催眠的发展历史催眠术是一种通过暗示和引导,使人进入一种放松、专注和易受建议的状态,从而增强意识和潜意识之间的沟通的技术。

它已经存在了数百年,并在不同的文化和时期中发展和演变。

本文将详细介绍催眠术的发展历史。

古代催眠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埃及和古希腊时期。

在古埃及,催眠被用于治疗身体和心理疾病。

古埃及人相信,在催眠状态下,人的潜意识可以与神灵进行沟通,以获得治疗和指导。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也对催眠术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一些关于催眠的理论。

然而,现代催眠术的发展可以追溯到18世纪晚期的奥地利医生弗朗茨·安东·梅斯梅尔。

梅斯梅尔是第一个系统地研究催眠术的医生,他观察到一些病人在暗示下会进入一种特殊的状态,他将这种状态称为“动物磁性”。

梅斯梅尔的研究成果为后来的催眠术发展奠定了基础。

19世纪中叶,法国医生让·马丁·夏尔科特开始将催眠术应用于临床实践中。

他使用催眠术来治疗一些神经症和精神疾病,并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夏尔科特认为,催眠可以通过改变患者的意识状态,来影响他们的思维和行为。

他的研究成果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并在欧洲其他地区迅速传播。

20世纪初,奥地利医生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开始将催眠术与心理分析相结合,开创了催眠分析学派。

弗洛伊德认为,催眠可以匡助患者回顾起潜意识中的压抑记忆和冲突,从而解决心理问题。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弗洛伊德逐渐抛却了催眠术,转而发展了自由联想和梦境解析等心理分析技术。

在20世纪中叶,美国医生米尔顿·埃里克森对催眠术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开创了埃里克森催眠术。

埃里克森认为,催眠是一种与患者合作的过程,通过暗示和引导,匡助患者改变他们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

埃里克森催眠术注重个体差异和潜意识的利用,被广泛应用于心理疗法和个人发展领域。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催眠术也得到了更深入的研究。

现代催眠术研究主要集中在催眠的神经机制和效果评估上。

睡眠剥夺的功能磁共振影像学研究进展

睡眠剥夺的功能磁共振影像学研究进展

睡眠剥夺的功能磁共振影像学研究进展摘要】睡眠剥夺(sleep deprivation,SD)是指由于环境或自身原因无法满足正常睡眠需要的一种情况。

半个世纪以来,科学家一直致力于试图解开睡眠这一最基本生理活动的内在机制,但因大脑是一个极度精细复杂的结构,其机制目前仍未被人类破解。

随着现代人生活节奏的加快,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压力增加,越来越多人受到睡眠质量低下的困扰,SD逐渐成为研究热点。

近年来,非侵入性磁共振技术广泛应用于神经、精神方面的研究,不仅可以定量分析大脑形态结构及功能活动,而且能为疾病早期诊断提供客观依据,为众多研究SD机制的学者提供了一个新视觉。

本文综述了近年来静息态脑功能成像(resting-state fMRI,rs-fMRI)、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及人脑连接组分析方法等技术在SD中的应用。

【关键词】睡眠剥夺;磁共振影像;静息态脑功能成像;弥散张量成像;人脑连接组【中图分类号】R445.2;R7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8)19-0006-03引言随着现代人生活节奏的加快,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压力增加,熬夜、睡眠时间不足已经成为年轻人的新常态,睡眠质量低下成为大多数现代人的通病。

SD是指由于环境或自身原因无法满足正常睡眠的一种情况,表现为睡眠减少或中断,一般指在24h内睡眠时间小于4h。

大量的实验表明:SD可以引起个体在情绪、认知、学习记忆及注意力等多方面的改变,如增加患抑郁症风险、记忆力下降及反应时间延长等[1-2]。

随着现代睡眠医学的建立,越来越多的学者在关注SD的机制,但迄今为止仍没有一种学说或理论可以完整解释SD后人脑发生一系列的变化。

现在SD的研究方法仍比较单一,这或许是制约学者进一步探究其本质的重要原因之一。

笔者就rs-fMRI、DTI及人脑连接组分析方法进行简要综述。

1.静息态脑功能MRI对睡眠剥夺研究的进展21世纪初,一些学者注意到人脑在不执行任何任务时并不完全处于静止状态,而是保持着一种低能量代谢状态,学者们把这一现象称为静息态(Resting-state)。

慢性失眠的神经影像学研究进展

慢性失眠的神经影像学研究进展
大脑基 底 节 区除参 与 运 动 调节 外 , 还 与 自我 监 督 、 执行 功能 、 情 感 调 节 及 动 机 性 行 为 有 关 ] , 纹 状 体 一 丘
s l e e p d i s o r d e r s , I C S D 3 ) 将 失 眠 障碍分 为 慢性 失 眠和 短期 失 眠 。慢性失 眠是 指每 周 至少发 生 三 次 , 持 续 三个 月 以
f u n c t i o n a l ma g n e t i c r e s o n a n c e i ma g i n g , B L O D f MR I ) 、 磁 共
蓑器一
薹兰一
. 一∞ 一
童l

张 红 菊① 张
轩②
年 来 利 用神 经影 像技 术针 对 慢 性 失 眠 的发 病 机 制 、 认 知损 害和 情 感 异 常的研 究进 行 综 述 。
关键词 : 慢 性 失 眠 ,结 构 影像 学 ,功 能 影像 学 中图 分 类 号 : R 7 4 9 . 9 2 , R 4 4 5 文 献标 识 码 : A 文章编号: 1 0 0 2 —0 7 7 2 ( 2 0 1 7 ) 0 5 一O 0 0 9 一O 4
一 S ~ 』 ; 耋 ~ t 一 № U 一 她 0 一 . C ~ y
“ ∞仆 ∞ 增 _ 重
w m a
叁 ! 堡丝
堂 墨壅堕
医学与哲学 2 0 1 7 年5 月第 3 8 卷第 5 B期总第 5 7 3 期

n . h 曼
研 究 发 现 原 发 性 失 眠 患 者 由清 醒 到 N RE M 睡 眠 的 过 渡
失眠障碍 的颅脑 结 构影 像 并无 明显异 常 , 随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外力控制妄想或被动体验是与精神分裂症有关的症状 , 伴有这种症状的病人误把自发的动作行为当成是外界力量 所致 。对健康正常人进行催眠 ,在进入催眠状态后 ,诱导其 出现外力控制运动的被动体验 ,在此状态下 , PET研究显示 在顶叶和小脑激活明显高于主动运动的主动体验状态 ,这样 的结果就显示小脑 - 顶叶网状结构功能发生了改变 ,因此被 控制妄想的大脑机制可能是与小脑 - 顶叶网状结构过渡激 活有关 [10 ] 。 2. 3 癔症样瘫痪
Pierre Rainvill等研究发现精神放松程度的增加与中脑 被盖血流的减少和中部膝状体周围的前扣带回皮质血流增 加相关 ;精神专注的程度增加与丘脑和尾部膝状体周围的前 扣带回皮质的血流相关 。在额叶 ,前额叶的血流与精神专注 的程度成正相关 ;而中央前区的血流增加与放松的程度以及 精神专注的程度成正相关 。在前额区发现血流与精神专注 成正相关 ,与精神放松程度成负相关 。在两侧颞叶 ,血流与 精神放松成负相关 ,比精神专注负相关更确定 。在后部皮 质 ,精神专注的作用明显不同于精神放松的作用 。在左右顶 叶 ,与精神专注正负相关的皮质都存在 。在顶叶前部正负相 关的部位分别分布在右左两半球 。在右楔前叶 、扣带回后部 以及两侧枕叶 ,血流与精神专注的程度成极其明显的负相 关 [7]。
3 Shap iro D A biofeedback strategy in the study of consciousness. In: NE Zinberg ( ed. ) A lternate States of Consciousness. New York: The Free Press, 1977, 145 - 237
Pierre M aquet等对催眠状态的功能神经解剖的研究中 , 在对清醒状态和催眠状态伴有对愉快事件想象这两种状态
进行对照研究发现 ,催眠状态有四个脑区出现局部血流增 加 ,最大的部位是左侧包括外纹状视觉皮 (BA18, 19, 37) 、中 央前毗邻前运动皮质 (BA6 ) 、腹外侧前额皮质 (BA45 )的深 部 、靠近脑岛的皮质 ;其次的部位在右侧包括深部小脑核和 前纹状皮质 (BA18 ) ; 另 外 两 个 部 位 是 右 侧 前 扣 带 回皮 质 (BA24 /32)和左侧的枕颞叶皮质 (BA37) 。相对于正常清醒 状态 ,局部脑血流明显降低的部位是左侧颞叶皮质 (BA20, 21, 38, 39 ) 、右 侧 颞 叶 皮 质 (BA21, 22 ) 、前 额 叶 中 部 皮 质 (BA8, 9, 10) 、后扣带回 (BA39)和毗邻的楔前叶 (BA7) 、右前 运动皮质 (BA6 /8)以及右小脑半球 [4 ] 。
目前国பைடு நூலகம்对催眠功能影像学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 方面 :
1 意识改变状态
对催眠状态的争论已久 ,一直存在意识状态和非意识状 态的争论 ,经过长久的争论后 ,意识改变状态这一说法逐渐 被多数人所接受 。关于意识改变状态的概念在文献中有如 下几种定义 : Tart定义的意识改变状态是精神活动的所有方 面出现质的改变状态 ,以致于被体验者感觉他的意识完全不 同于正常状态 [1 ] ; Farthing进一步把意识改变状态定义为主 观体验的所有方面的暂时改变 ,以致被催眠者认为他 (她 )的 精神活动出现完全不同的变化 [2 ] ; Shap iro 提出意识改变状 态应根据主观体验的改变和生理反应发生改变来定义 [3 ] 。 尽管有上述诸多定义 ,但对催眠状态的神经生理机制仍然不 清楚 。
M arshall等对一例诊断为左下肢癔症性麻痹的患者用 PET进行研究发现右侧前扣带回以致眶额皮层出现代谢增 强 [11 ] 。用催眠诱导麻痹的方法进行 PET研究也发现类似结 果 [12 ] 。W ard等对催眠诱导的左侧偏瘫状态进行研究 ,将偏 瘫状态分为两种 :第一 ,偏瘫静止状态 , ;第二 ,虽然偏瘫肢体 不能运动 ,但要求受使者试着去做运动 。对这两种状态进行 PET扫描 ,结果发现第二种状态的两侧豆状核 、左侧丘脑 、左 侧辅助运动区 、小脑左侧以及右侧后中部的眶额皮质与第一 种状态比较出现激活增强 [13 ] 。 Peter等也对左侧偏瘫状态进 行了研究 ,他们也将偏瘫状态分为两种 : 第一 ,处于偏瘫状 态 ,虽然是静止态 ,但准备做运动动作 ;第二 ,此状态与上面 的第二种状态相同 。他们将第二种状态和正常清醒状态进 行对照研究 , PET扫描后的结果发现右侧眶额皮质和前扣带 回皮质有选择性的激活 ,而在运动皮质没有类似激活 ;而将 这两种状态进行对照研究 ,结果显示右侧中部眶额皮质和前 扣带回出现激活 [14 ] 。 2. 4 人格解体
根据被催眠者的叙述 ,我们发现催眠状态与人格解体状 态有相似的特征 ,因为这两种状态都有与环境脱离的感受以 及痛觉减退 。在对正常清醒状态 、催眠放松状态和催眠诱导 的人格解体状态利用 fMR I进行对照研究时发现 ,在催眠放 松态 ,感觉运动区 、对侧次极躯体感觉区 、同侧脑岛激活降 低 ;而在催眠诱导的人格解体状态出现全脑激活降低 ,包括 初级躯体感觉区 [15 ] 。
催眠的描述带有很强的主观色彩 ,不管是从被催眠者的 自身感受还是从催眠师的观察 ,都很少有令人信服的证据证 明催眠状态是确实存在的一种客观状态 。在电生理方面 ,虽 然出现脑电图和诱发电位的异常变化 ,但仍缺乏特异性 。近 年来由于功能影像学的发展 ,国外对催眠的研究又形成了一 次高朝 ,催眠状态才逐渐被人们所接受 。
4 Pierre Maquet, Marie Elisabeth Faymonville, Christian Degueldre, et al, Functional Neuroanatomy of Hypnotic State. B iop sychiatry, 1999, 45: 327 - 335
2 实验性精神病理现象
2. 1 幻觉 对催眠诱导的听幻觉 PET研究发现右侧前扣带回皮质
的激活与幻觉的体验密切相关 [8, 9 ] 。对伴有视幻觉的催眠状
作者单位 : 200040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精神科 [郑 直 (现在江苏省淮安市第三人民医院 ) ,王立伟 ]
上海精神医学 2005年第 17卷第 5期
丘脑激活 ,虽然是双侧的 ,但以刺激的同侧为主 [17 ] 。刺 激也可能不出现丘脑激活 ,但大多数痛觉的 PET研究报道都 是刺激对侧出现丘脑激活 [16 ] 。然而 , Adler和 Rainvill等研 究发现两侧丘脑激活 ,但以同侧激活为主 [21, 22 ] 。同侧丘脑激 活见于轻微疼痛刺激 ,而不出现于较为强烈的疼痛刺激 [16 ] 。 这种特别的丘脑分布情况的原因也可能与热刺激的紧张模 式有关 [17 ] 。在把清醒状态孤立地考虑时 ,有害刺激对侧的 脑岛皮质是唯一被明显激活的皮质 ,在由于有害刺激而出现 激活 ,在脑区中 ,有关脑岛的报道最多 [ 16, 17, 20, 23~25 ] 。更有趣 的是在其它脑区没有激活 ,特别是丘脑核和前扣带回皮质 (ACC) ,这与有害刺激中枢过程的功能神经解剖的其它报道 相反 [16, 17, 22 ] 。这些阴性结果可能由于不同因素所致 ,如统计 和刺激强度等 [17 ] 。丘脑核和前扣带回皮质在仅仅引起疼痛 感的刺激不被激活 ,中度疼痛刺激强度时 ,它们则被激 活 [ 16 ] 。
1 Tart CT. States of consciousness and state - specific sciences. Sci2 ence, 1972, 176, 1203 - 1210
2 Farthing GW. The Psychology of Consciousness.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 - Hall, 1992
催眠状态体验的描述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①放松 , ②精神专注 , ③判断以及运动和监督的意向降低 , ④对时间 和地点以及自我的定向中止 , ⑤对自身反应象是自动的或似 有外力在控制的体验 [5 ] 。其中 ,至少是放松和精神专注与诱 导催眠的特定的诱导有关 ,催眠放松直接源于放松的诱导和 愉快身体体验的暗示 ;精神专注可能是被诱导持续集中于催 眠师的声音以及传递的指导语上 ,同时暗示其对外界不相关 的刺激源以及自发思维的注意力降低和定向力下降 [6 ] 。与 此一致的描绘是 :精神专注是一种注意力非常集中的状态 , 在这种状态 ,被催眠者不受任何分神的事情的影响 [7 ] 。
展望 :在对催眠的研究中 ,针对同一状态的研究 ,相互间 的结果可能会出现差异 ,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可能为受使者 的敏感性不同以及不同的诱导和暗示的方法 。随着研究的 深入 ,那些神秘的催眠现象将变得不再神秘 ,同时也将极大 地促进精神病理学的研究 ,为传统精神科的治疗提供新的治 疗思路 。。
参考文献
·298·
Shanghai A rchives of p sychiatry, 2005, Vol. 17, No. 5
·综述 ·
催眠状态的功能影像学研究进展
郑 直 王立伟
多年来 ,催眠状态是否存在 ,或者说它是否是一种意识 状态 ,一直是对催眠有关争论的核心内容 ;但持两种相反态 度的双方都不能拿出令人信服的证据来说服对方 ;同时 ,对 催眠状态的判定存在着一定的主观性 ,这种主观性主要体现 在不同的催眠师在同一种催眠状态下对同一个被催眠者的 感觉可能不同 ;另外 ,在某种催眠状态 ,同一被试者对不同催 眠师可能会有不同的反应 ,有时会出现戏剧性的变化 ;许多 被催眠者会完成在正常状态下不能完成的任务 。因此 ,催眠 术自从产生以来 ,它就带有一种神秘的色彩 。可以说 ,催眠 术的历史是它争取为大众接受 ,争取其科学价值得到人们承 认的斗争史 。在这一过程中 ,催眠师自始至终受到刁难和讥 讽 ,而这常常来自于他们的医学同行 。不过 ,这并未阻止催 眠术的稳步发展 。今天 ,它已成为科学研究的课题 ;作为一 种辅助的疗法 ,它得到很高的评价 。由于功能影像学的发 展 ,催眠的神秘面纱才逐渐被揭开于世人面前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