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内与牙周组织相关的菌丛及微生物

合集下载

口腔微生物学-XY

口腔微生物学-XY

口腔微生物学一、名词解释1、牙菌斑生物膜:牙面上或牙周袋内的多种多样菌丛构成的生态系。

细菌在内生长、发育和衰亡。

其复杂的结构使它能包涵对氧不同敏感性的细菌,这些细菌嵌入在由多糖、蛋白质和矿物质组成的基质中。

细菌在其中的代谢活动,影响着细菌与宿主之间或细菌菌属之间的动态平衡。

Dental plaque:牙菌斑,存在于牙面或牙周袋内的一个细菌生态环境,细菌在其中生长、发育和衰亡,并进行着复杂的物质代谢活动,在一定的条件下,细菌及其产物将会对牙齿和牙周组织产生破坏。

2、oral ecosystem(研):口腔生态系,口腔定植微生物与口腔组成的能独立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流的动态的生态系统。

生态区和微生物是生态系的主要组成部分。

Ecosystem:生态系,生物体与它们的自然环境连结成的一个整体结构,是能独立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流的动态的生态系统。

3、biofilm(研):生物膜,指附着于有生命或无生命物体表面被细菌胞外大分子包裹的有组织的细菌群体。

生物膜是细菌在物体表面形成的高度组织化的多细胞结构,同一菌株的生物膜细菌和浮游生长细菌具有不同的特性。

4、gingipains(研):牙龈素,即半胱氨酸蛋白酶,是牙龈卟啉单胞菌的重要毒力因子,其致病机制主要是影响菌毛的生物合成、作为粘附因子参与或调解细菌粘附、高度的溶蛋白和降解I型和II型胶原的作用、降低中性粒细胞活性及降解IgG、IgA和C3。

与牙周炎密切相关的有两种,分别是RgP(精氨酸特异性半胱氨酸蛋白酶)和KgP(赖氨酸特异性半胱氨酸蛋白酶)。

5、共位群:在代谢上相关的种群。

6、引菌作用:暂时性的菌血症引起的细菌在代谢障碍或创伤的牙髓组织的定植。

诱因:拔牙、洁治或根管治疗等可引起暂时性菌血症,细菌通过血流进入创伤的牙髓或根尖周周围组织,继而引发牙髓感染。

7、Orland无菌鼠实验:无菌鼠+细菌→龋;无菌鼠+高糖→无龋,第一次提出了只有在有细菌存在的条件下,才会发生龋齿。

口腔菌群组成

口腔菌群组成

口腔菌群组成
一、概述
口腔是一个复杂的微生态系统,其中包含多种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

这些微生物在口腔中形成了一个相对稳定的菌群,与人体共生,并对口腔健康产生重要影响。

本文将详细介绍口腔菌群的组成及特点。

二、口腔菌群的组成
1.细菌
口腔中的细菌种类繁多,大约有700多种。

其中,一些细菌是有益的,如唾液链球菌、鼠李糖乳杆菌等,它们可以维持口腔的酸碱平衡,参与食物消化,并增强免疫系统。

而有害细菌如变异链球菌(龋齿)、牙龈卟啉单细胞菌(牙周炎)等也可能导致口腔疾病。

2.真菌
真菌在口腔菌群中占比较小,但也有一些常见的真菌种类,如白色念珠菌等。

这些真菌在正常情况下不会引起疾病,但在某些情况下,如免疫系统受损或口腔环境改变,可能会导致真菌感染,如鹅口疮等。

3.病毒
口腔中的病毒主要包括疱疹病毒、乳头瘤病毒等。

这些病毒通常在人体免疫系统低下时发病,如唇疱疹、口腔乳头瘤病等。

三、口腔菌群的特点
1.多样性
口腔菌群的组成具有多样性,各种微生物之间相互作用,维持着微生态的平衡。

这种平衡对于口腔健康至关重要,一旦这种平衡被打破,可能会导致口腔疾病的发生。

2.动态性
口腔菌群的组成是动态变化的,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饮食习惯、口腔卫生习惯、免疫系统状态等。

因此,保持一个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口腔卫生习惯,对于维护口腔菌群的平衡十分重要。

血链球菌及其产生的血链素在牙周病微生态防治中的作用研究

血链球菌及其产生的血链素在牙周病微生态防治中的作用研究

四川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血链球菌及其产生的血链素在牙周病微生态防治中的作用研究姓名:***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口腔临床医学指导教师:***20030420四川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血链球菌及其产生的血链素在牙周病微生态防治中的作用研究导师:硕士研究生:丁一教授夏薇中文摘要菌群失调是牙周病的主要原因,因而调整局部菌群失调,扶植有益于牙周组织健康的生理菌丛,是牙周病微生态防治的重要举措。

血链球菌(Streptococcussanguis)是人体口腔内固有的主要微生物之一,被认为是13腔生态系的重要的生理菌和牙周有益菌。

它产生的血链素可抑制口腔常见牙周致病菌的生长。

为探讨血链球菌与牙周可疑致病菌的相互关系,及血链球菌拮抗牙周可疑致病菌的机理,本研究对血链球菌全菌细胞、培养上清液拮抗牙周可疑致病菌的作用进行测定,并提取分离血链素粗提物,检测其生物学活性,为进一步从分子水平研究血链素提供实验基础。

采用琼脂扩散法测定血链球菌JFr菌株全菌细胞对牙龈卟啉单胞菌、中间普雷沃菌和具核梭杆菌的抑菌作用。

结果显示其对这三种牙周可疑致病菌的生长均有抑制作用;对中间普雷沃菌临床分离株21-3的生长产生抑制作用的同时出现B一溶血现象;血链球菌的a一溶血能力与其抑菌活力有一定偶联关系。

采用微量琼脂糖弥散法测定血链球菌JFr菌株培养上清液的抑菌活力,结果未检测出其对牙龈卟啉单胞菌、中间普雷沃菌和具核梭杆菌的生长有抑制作用。

提示血链球菌与牙周可疑致病菌相互关系的复杂性与多样性;血链球菌抑菌物质主要存在于活的菌细胞内,其抑菌活性的影响因素尚需深入研究。

通过超声破碎、超速离心、盐祈和透析从血链球菌细胞内提取出血链素粗提物,SDS-PAGE结果显示为多条蛋白区带,主要区带分子量为48000。

采用琼脂扩散法体外抑菌试验测定血链素粗提物对牙周可疑致病菌的抑菌活性。

结果显示其对牙龈卧啉单胞菌、中间普雷沃菌和具核梭杆菌有较强抑菌能力,其抑菌作用随牙周可疑致病菌浓度的降低丽增强,具有剂量效应关系。

口腔微生物总结

口腔微生物总结

口腔微生物总结口腔是人体内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包含了多种微生物。

这些微生物在口腔中形成了复杂的生态系统,与人体建立了共生关系。

本文将对口腔微生物进行总结,介绍其种类、特点和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一、口腔微生物的种类口腔中的微生物主要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

其中,细菌是最主要的微生物,包括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阴性菌、厌氧菌等。

真菌也是口腔中的常见微生物,包括念珠菌、口腔球菌等。

病毒、支原体等微生物也在口腔中存在。

二、口腔微生物的特点口腔微生物具有以下特点:1、多样性:口腔中的微生物种类繁多,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多种微生物。

2、生态平衡:口腔中的微生物之间存在生态平衡,不同种类的微生物之间相互制约,维持口腔生态平衡。

3、易变性:口腔微生物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如饮食、口腔卫生等。

4、与人体关系密切:口腔微生物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如龋齿、牙周病、口腔溃疡等都与口腔微生物有关。

三、口腔微生物对人体的影响口腔微生物对人体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龋齿:口腔中的细菌尤其是革兰氏阴性菌会分解口腔中的食物残渣,产生酸性物质,腐蚀牙齿,导致龋齿。

2、牙周病:口腔中的细菌会侵犯牙龈和牙周组织,导致牙周病。

3、口腔溃疡:某些口腔微生物会打破口腔生态平衡,导致口腔溃疡。

4、系统性疾病:口腔中的某些微生物可能会引起系统性疾病,如心脏病、糖尿病等。

四、口腔微生物的预防和控制为了预防和控制口腔微生物,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保持口腔卫生:定期刷牙、漱口,保持口腔清洁。

2、合理饮食:减少糖分摄入,避免刺激性食物和饮料。

口腔微生物要点总结口腔是人体内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包含了各种各样的微生物。

这些微生物在口腔中形成了复杂的生态系统,与人体建立了共生关系。

本文将就口腔微生物的要点进行总结,以便更好地了解这一领域的知识。

一、口腔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口腔中存在着大量的微生物,这些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因人而异。

根据统计,一个健康人的口腔中大约有700种微生物,其中大部分是细菌,也有少量的真菌和病毒。

《蛀牙虫快走开》教案:了解口腔内的常见细菌

《蛀牙虫快走开》教案:了解口腔内的常见细菌

《蛀牙虫快走开》教案:了解口腔内的常见细菌一、教学目标1.了解口腔内常见细菌及其作用。

2.掌握正确的口腔清洁方法。

3.培养良好的口腔健康习惯。

二、教学内容1.口腔内的细菌人的口腔内有许多微生物,其中最常见的就是细菌。

这些微生物一般生长在口腔内的软组织表面或者牙齿表面,并与口腔环境中的其他因素相互作用。

口腔内的细菌可以分为两类:有益细菌和有害细菌。

有益细菌一般指那些能够维持口腔健康的细菌,如乳酸菌和一些中性菌。

有害细菌则指那些容易导致口腔疾病的细菌,比如蛀牙细菌和牙周病细菌。

2.口腔内常见细菌(1)蛀牙细菌蛀牙细菌一般生长在口腔中,并会在食物与细菌互相作用之后产生酸性质的物质,导致牙齿表面的矿物质流失,最终导致蛀牙。

常见的蛀牙细菌有厌氧菌、嗜酸杆菌和链球菌等。

(2)牙周病细菌牙周病是指牙周组织慢性炎症引起的一类疾病,其主要原因是口腔内细菌的细菌变异和数量异常。

导致牙周病的细菌有放线菌、衣原体、口内单核细胞等。

(3)乳酸菌乳酸菌是口腔内的一种益生菌,它一般定居在唾液和牙齿表面,并具有抗菌作用。

此外,乳酸菌也能够减少酸性环境。

(4)中性菌中性菌是一类中性的口腔微生物,其作用是维护口腔环境的中性,防止酸性环境的形成。

常见的中性菌有厌氧菌和链球菌等。

三、教学过程1.让学生思考口腔内有哪些微生物。

2.引导学生对以上几种细菌进行了解,并归纳总结其作用。

3.宣传正确的口腔清洁方法。

4.强调口腔健康习惯的重要性。

四、教学工具1.幻灯片2.图片3.模型4.短视频五、教学评估1.利用问答的方式考核学生对口腔细菌的了解。

2.检验学生在口腔清洁方面的知识和行动。

3.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鼓励学生彼此分享口腔健康习惯。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课的教学,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口腔内常见细菌。

同时,也提高了他们对口腔清洁方法及其重要性的认识。

让学生能够自觉地对口腔健康进行科学的管理,从而切实保障口腔健康。

齿垢密螺旋体的研究进展

齿垢密螺旋体的研究进展

齿垢密螺旋体的研究进展齿垢密螺旋体是口腔螺旋体致病菌中的一员,已被证实与某些感染性牙周病、牙髓病有关,并在其发生发展过程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本综述将从齿垢密螺旋体的结构特征、生物学特性、致病因子以及其与牙周病和牙髓病之间的关系等方面作一综述。

标签:齿垢密螺旋体;牙周病;牙髓感染;外膜;主要表面蛋白【文献标志码】A齿垢密螺旋体(Treponema denticola,T.denti-cola)是一种螺旋形的革兰阴性厌氧菌,属解糖密螺旋体,是口腔内常见的密螺旋体。

以往研究表明,T.denticola 与严重的牙周病的发生发展有关,近年来的研究又证实其与根尖周病的发病有密切联系。

作为牙周病和根尖周病众多致病菌中的一员,T.denticola具有独特的致病因素,现就其与牙周病和牙髓病的关系作一综述。

1形态结构T.denticola呈典型的密螺旋形结构,单细胞生物,长5~10μm,直径0.1~0.5μm。

主要结构为菌体、鞭毛、外膜、细胞周间隙等。

1.1鞭毛T.denticola平均有2根鞭毛,分别位于螺旋体细胞两端。

鞭毛轴丝直径为18~20nm,一端附着于细胞,另一端游离于胞质中,加上胞质环,平均直径为29nm。

长度尚未完全确定,大约在1~6.1μm间,平均3.5μm。

鞭毛轴丝在第一圈螺旋之后相互平行,形成一束,维持了鞭毛的长度。

在两鞭毛轴丝之间存在着一个低密度电子区。

鞭毛是螺旋体的运动器官。

为了产生细胞末端回转力,鞭毛轴丝在狭小的细胞周间隙中发生顺时针或逆时针旋转,并同时保持了其紧密的束状结构。

细胞内的液体流动力和机械约束力是限制其在细胞周间隙中横向运动的原因。

1.2外膜与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的外膜相似,T.denticola的外膜由脂磷壁酸或脂多糖构成,脂肪酸的比例明显低于脂多糖。

外膜脂质缺乏3-脱氧-D-甘露醇辛酮酸糖、庚糖以及β-羟基脂肪酸,含有大量的异构和反式异构脂肪酸来维持其溶解性。

红外线分析和傅里叶研究指出,T.den-ticola的外膜脂质在化学结构上与其他革兰阳性菌的脂磷壁酸相似,但在功能上却与脂多糖相似。

口腔生物学总结

口腔生物学总结

生态系: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称为生态系。

口腔生态系:口腔正常菌从之间以及它们与宿主之间的相互作用称为口腔生态系。

根据固有菌丛的分布和生理学以及形态学的不同,可将口腔分为四个主要的生态系:颊上皮生态系、舌背部生态系、龈上牙菌斑生态系、龈下牙菌斑生态系。

口腔生态系的影响因素有:物理化学因素、宿主因素、细菌因素、宿主可控因素。

根据细菌对氧的敏感程度进行分类:绝对需氧菌、绝对厌氧菌、兼性厌氧菌、耐氧压氧菌、微嗜氧菌。

口腔菌从的主要成员为微需氧菌、兼性厌氧菌、厌氧菌。

口腔PH范围为5.0~8.0,唾液(PH为5.6-7.6,平均6.8,唾液的主要成分是水,占99%以上,无机物约占0.2%,主要是电解质,有机物约占0.5%,主要是蛋白质)为维持口腔和菌斑中性PH的重要因素,这个功能大部分由碳酸盐系统完成,小部分由磷酸盐系统以及其他成分提供。

唾液中抗体的主要类型为分泌性抗体SIgA,龈沟液中抗体的主要类型为IgG,唾液黏蛋白包含两大类型蛋白MGI和MGΠ细菌的黏附:钙桥学说、脂磷壁酸-葡聚糖-葡萄基转移酶复合体学说、识别系统学说聚集:同种类型菌细胞之间的吸附力称为聚集,称两种不同类型菌细胞之间的集聚为共聚集,通过集聚作用或共聚集作用,在生态系中出现了细菌间协同、竞争、拮抗牙菌斑:堆积在牙表面或其他硬的口腔结构上,不能被中度水冲去的细菌团块牙菌斑的形成过程:1、牙面上获得性薄膜的覆盖,菌斑形成的初始为牙面上覆盖一薄层来自唾液糖蛋白的薄膜,其成分大致与唾液相似,含有黏蛋白、糖蛋白、血族抗原和免疫球蛋白,其中有些成分能促进细菌对牙表面的黏附起着受体的功能,如富脯蛋白;2、细菌附着,在细菌黏附和聚集中起作用的分子为蛋白质、多糖、脂磷壁酸等物质;菌斑成熟,成熟的菌斑基本分为三层:基底层为无细胞的均质结构,HE染色为粉红色,系获得性薄膜组成;细菌层位于中间地带,含球菌、杆菌、丝状菌,丝状菌彼此平行且与牙面垂直呈栅栏状,其中间堆有大量的球菌和短杆菌;表层主要含有松散在菌斑表面的G+或G-球菌和短杆菌,脱落的上皮和食物残屑以及衰亡的细胞牙菌斑的分类:位于龈缘上方的冠部或修复体冠部的菌斑为龈上菌斑(包括光滑牙面菌斑和点隙裂沟菌斑),位于龈缘下方着为龈下菌斑(包括附着性龈下菌斑和非附着性龈下菌斑)口腔菌丛分为固有菌丛、增补菌丛和暂时菌丛变链菌群的胞壁表面物质在使细菌黏附、聚集和对牙表面的定植中起重要作用;此菌群所产生的酶在糖代谢中起主导作用;此菌群的产酸能力和耐酸性使之在菌斑酸化和釉质脱矿中起作用,综合这三方面因素而使变链菌被公认为主要致龋菌采集龈上菌斑多以分离培养致龋菌为目的,采集龈下菌斑标本的目的多为分离培养与牙周组织疾病相关的细菌龈沟液标本采集的目的多为研究龈沟液内炎症因子,采集方法为滤纸吸着法釉质内无机物占重量的95%-96%,主要无机物是钙、磷,钙磷是以羟磷灰石晶体【Ca10(P04)6(OH)2】的形式存在龋齿脱矿中首先被溶解的是镁和碳酸盐牙本质中有机基质绝大部分为I型胶原纤维约占95%;在正常的牙龈结缔组织中I型和III型胶原是主要的胶原类型;IV型胶原是所有基底膜的主要结构成分牙周病变过程中牙龈胶原纤维的改变为胶原含量的减少、胶原类型的变化、参与胶原破坏的因素(胶原酶有两类:细菌来源的胶原酶、宿主来源的胶原酶)大疱类天疱疮(BP)抗原主要存在于口腔黏膜等复层鳞状上皮的基底膜,在细胞内与半桥粒有关,在细胞外与透明层有关酸性富脯蛋白有多种功能,包括1、结合钙离子,维持唾液的钙磷稳定,可抑制唾液中磷酸钙盐的形成及其在牙面上羟基磷灰石晶体的沉积,维持唾液中的钙超饱和状态,可维持唾液中游离钙离子浓度,为牙釉质提供防御和修复的环境2、参与唾液获得性薄膜的形成,酸性富脯蛋白对牙釉质和羟基磷灰石晶体有很高的亲和力,易于吸附在牙面3、协助细菌黏附,人酸性富脯蛋白课选择性的促进细菌黏附在牙矿化组织上,对于细菌在牙面上黏附和定居牙菌斑的形成有重要作用富组蛋白具有较强抗真菌及抑制细菌作用唾液功能:1、协助咀嚼和吞咽:唾液为咀嚼提供了液体,使食物变成了食团,从而易于在口腔内移动并被吞咽。

牙周病概述 牙周病的发病因素 牙菌斑生物膜致病学说

牙周病概述 牙周病的发病因素 牙菌斑生物膜致病学说
• 然而,此观点不能解释:为何有些人的菌玩赶和牙石很多,龈炎很严重,年代经久, 却不发展成牙周炎;相反,有些人仅有少量菌斑,却发生严重的牙周组织破坏;为 何有的患者仅某些牙发生牙周破坏,而另些牙却不受侵犯。
特异性菌斑学说
• 1976年,Loe- sche 正式提出特异性菌斑学说,认为口腔中只不有某些微生物是牙周 致病菌,当它们在菌斑中存在或数量达到一定程度时即可致病。该学说强调蒙斑细菌 的质,认为菌斑不是均质的细菌团块,在牙周健康区与病损区、不同类型牙周病的病 损区之间,菌斑微生物的构成不同,在为数众多的口腔微生物中,绝大多数细菌是口 腔正常菌丛,仅少数具毒力和能损害宿主防御功能的特异致病菌,才对牙周病的发生 发展起关键作用。
6个主要微生物复合体:红、橙、黄、绿、紫、蓝
牙菌斑生物膜致病的学说
1) 非特异性菌斑学说: 2 )特异性菌斑学说 3)菌群失调学说
Anyway,口腔是一个复杂完整的生态区,由众多生态系组成,每 个生态系的生物都可能与口腔健康和疾病有关。某些重要的毒性菌株 并非单独致病,课余其他细菌共同或先后作用,导致疾病发生和加重。
菌群失调说
• 20 世纪80 年代,Genco 等学者根据牙周愿感染的来源和牙周致病 菌的概念提出一个折中的观点,认为牙周病是一组由不同病因引起 的疾病,某些类型的牙周病是由外源性的特异致病菌感染所致,而 另一些类型可能由内源性的口腔正常菌群比例失调或某些细菌过度 增殖而成为机会性致病菌所致。1986年,Theilade 提出看似折中的 观点,认为破坏性牙周病(即牙周炎)是由口腔中的正常菌群在龈下 定居,其中某些毒力较大的细菌出现的频率高,所占的比例和绝对数 也高,并具有干扰宿主防御系统的能力,因此在发病中起的作用较另 一些细菌大。实质上就是菌群失调的观点,也就是说,牙周炎是一 种机会性感染。

牙周病学:牙周小讲课——牙周用药

牙周病学:牙周小讲课——牙周用药

羟氨苄青霉素 (阿莫西林 AMOXICILLIN)
一、特点 半 合 成 的 广 谱 青 霉 素 , 为 B E TA - 内 酰 胺 类 抗 生 素 (对Pi、Fn等无效)
1. 抑制细胞壁的合成而具有杀菌作用 2. 对革兰阳性和部分革兰阴性菌有强力杀菌作用 二、临床应用 1. 阿莫西林 +克拉维酸(clavulanic acid)
二、预防或减少菌斑形成,巩固疗效,防止复发(口腔内手术后,残 疾人,帕金森病患者等)BUT不宜长期依赖
三、控制牙周组织急性感染(急性坏死性溃疡性龈炎、多发性龈脓 肿、多发性牙周脓肿——除局部应急处理外,控制缓解急性症状)
四、患有某些全身疾病的患者,以控制感染和预防并发症 Eg 风湿性心脏病、糖尿病、HIV感染
牙周病的全身用药缺点
1. 牙周袋局部的药物浓度较低 2. 容易产生不良反应,如胃肠道反应、过敏反应等 3. 易引起菌群失调,造成继发感染(secondary
infection),如白色念珠菌感染等。 4. 易产生耐药菌株 5. 和其它药物发生反应 6. 患者的依从性较差
局部用药优缺点?
浓度 用量 耐药 疗效 依从性
参考书
2.局部用药方法 (LOCAL DELIVERY OF ANTIBIOTICS)
1.含漱 2.龈上和龈下冲洗 3.涂布 4.牙周袋内缓释和控释药物 如何评价疗效?到、高、长
含漱
优:其他位置 缺:停留时间短,进入龈下不超过1mm
(1)0.12%-0.2%氯己定液:洗必泰(hibitane) (2)复方氯己定含漱液(氯己定+甲硝唑)口泰 (3)1%或3%过氧化氢液(hydrogen peroxide) (4)0.1%西吡氯胺
四环素族 (TETRACYCLINES)

口腔生物学个人整理

口腔生物学个人整理

名解生态连续:生物体(或细菌)栖息在一个变化的环境中的过程。

极期群落:生态延续在一个小生境中延续演化,就可以组成多种多样复杂的生物群,环境条件也趋于稳定,具体表现为菌属数和组成的无明显改变,这一稳定现象将持续到环境中另一个干扰因素出现为止,处于这种状态下的群体称极期群落。

口腔生态系(oral ecosystem):口腔菌丛之间以及它们与宿主之间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了口腔生态系,许多正常菌丛和其宿主之间呈动态平衡,这种平衡对于保持宿主的健康很重要。

牙菌斑(plaque):堆积在牙表面或其他硬的口腔结构上,不能被中度水喷冲去的细菌团块。

生物膜(biofilm):指微生物群落与胞外基质相互连接而在介质表面形成的生态环境。

血链球菌:最初定植在牙菌斑中先锋菌,能利用蔗糖合成胞外多糖,对细菌生态连续起重要作用。

具有拮抗某些牙周炎可疑致病菌的能力,对牙周健康有益。

生物矿化(Biomineralization):指生物体内的钙磷等无机离子在多种生物因子的调控下通过化学反应产生难溶性盐,与有机基质结合,形成机体矿化组织。

有生理学和病理性之分。

再矿化(remineralization):牙萌出后,在没有细胞参与调控的情况下,通过钙、磷、氟等无机离子沉积达到修复或者替代牙体硬组织的一种自然过程。

内含子(intron) :即插入序列,它是位于基因的内部,能够被转录的一段DNA。

但在转录之后,与之相应的那部分转录产物在拼接中被去掉了。

外显子(exon) :就是基因中与成熟的mRNA相对应的DNA片段,它不仅包括为蛋白质编码的部分,而且包括5’和3’末端不翻译的前导序列和尾随序列。

质粒(plasmid):是一种细菌细胞内独立于染色体外的环状DNA,它具有自我复制能力。

在细胞分裂时可伴随染色体分配至子细胞中去。

噬菌体:是感染细菌细胞的病毒,能将外源基因导入细菌细胞内并得到表达,是分子生物研究中重要的载体。

噬菌体感染:指噬菌体DNA进入宿主细胞,并在其中繁殖的过程。

口腔生物学练习题

口腔生物学练习题

(名解)生态系(ecosystem):生物之间、生物与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生态学(ecology):研究生物与其环境的相互依赖和相互制约的科学。

微生态学(microecology):细胞水平或分子水平的生态学。

生态连续(ecological succession):生物体栖息在一个变化的环境中的过程。

极期群落(climax community):生物体(或细菌)栖息在一个变化的环境中的过程称生态延续,在一个小生境中延续演化组成多种多样复杂的生物群(菌群),环境条件趋于稳定,菌属数和组成的无明显改变,这种群体称极期群落. 口腔生态系(oral ecosystem):口腔正常菌丛之间以及它们与宿主之间的相互作用,许多正常菌丛和其宿主之间呈动力的平衡状,这种平衡状态对于保持宿主的健康是重要的。

绝对厌氧菌(obligate anaerobes):在无氧环境中发酵生长,氧可抑制或杀灭的细菌。

兼性厌氧菌(facultative anaerobes):在合适的碳或其他能源存在时可在有氧或无氧中生长的细菌。

微嗜氧菌:这类细菌的生长需氧,但所需氧的浓度比正常低,对需氧菌生长合适的浓度,对这类细菌抑制.牙菌斑(plaque):堆积在牙表面或其他硬的口腔结构上,不能被中度水喷冲去的细菌团块。

生物膜(biofilm):是指微生物群落与胞外基质相互连接而在介质表面形成的生态环境附着性龈下菌斑(attached subgingival plaque):附着于牙根面或牙结石表面,可能系龈上菌斑在龈沟或牙周袋内的延续。

非附着性龈下菌斑(unattached subgingival plaque):不附着于牙面或牙根面,却与结合上皮和龈沟上皮直接接触的菌斑.固有菌丛(indigengous flora):包含常以高数量(大于1%)存在于某个特殊部位上的菌属,如在龈上菌斑或舌表面。

增补菌丛(supplemental flora):包含常居的,但是以低数量(小于1%)存在的菌属,当环境改变时可以成为固有菌。

口腔组织病理学之牙周膜

口腔组织病理学之牙周膜

04
牙周膜疾病的预防与保健
保持口腔卫生
01
02
03
每天刷牙两次
使用软毛牙刷和含氟牙膏 ,每次刷牙时间不少于两 分钟,确保牙齿和牙龈的 清洁。
定期使用牙线
除了刷牙,还应该使用牙 线清洁牙缝,以去除牙菌 斑和食物残渣。
漱口
饭后及时用清水或淡盐水 漱口,以清除口腔内的食 物残渣和细菌。
控制牙菌斑
定期洁牙
与牙医保持良好的沟通,遵循医嘱, 积极配合治疗和保健计划。
关注口腔信号
关注口腔出现的任何异常症状,如牙 龈出血、牙齿松动等,及时就医。
05
牙周膜疾病的研究进展
新技术应用
基因组学技术
通过基因组学技术,研究牙周膜疾病的遗传 因素,周膜疾病的研究中,有助于发 现与疾病相关的生物标志物和治疗靶点。
02
牙周膜的病理变化
炎症
牙周膜炎症
牙周膜受到感染或刺激时,会发生炎 症反应,表现为牙周膜增厚、充血、 水肿和白细胞浸润。炎症可能由牙石 、菌斑、创伤或不良修复体等引起。
牙周脓肿
牙周膜内的化脓性炎症可形成牙周脓 肿,表现为牙周膜内局限性、波动性 脓肿,可伴随疼痛和牙齿松动。
牙周膜损伤
牙周膜纤维性变
胞等。
牙周膜的功能
固定牙齿
牙周膜中的胶原纤维将牙齿与牙槽骨 紧密连接在一起,起到固定牙齿的作 用。
营养牙齿
牙周膜中的血管和神经为牙齿提供营 养和神经支配,维持牙齿的正常生理 功能。
缓冲外力
牙周膜具有一定的弹性,可以缓冲外 力对牙齿的冲击,保护牙齿免受损伤 。
参与骨改建
牙周膜中的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参与 牙槽骨的改建过程,维持牙槽骨的正 常形态和功能。

口腔微生物丛

口腔微生物丛

(1)中间普氏菌
致病: A.侵入牙周组织内生长繁殖,产生破坏作用。 B.产生毒性产物、酶等,直接或间接的导致 牙周病的发生和发展。 (透明质酸酶、核酸酶、胶原酶、内毒素等)
(2)二氧化碳噬纤维菌
细长G-杆菌,无特殊结构,兼性厌氧,嗜CO2, 在10%CO2的环境中生长良好, 在血平板上滑行生长,形成薄而扁平的湿润型菌落。 产生灰白色、粉红色、黄色色素。
龋齿罗氏菌
(三)粘性放线菌
放线菌(Actinomyces):
属于原核细胞形微生物,G+,细丝放射状排列,称放线 菌。 菌落为肉眼可见的黄色小颗粒,称为硫磺样颗粒。
生长缓慢,对抗生素敏感。 少数致病,引起放线菌病。是抗生数的主要产生菌。
压片镜检成菊花状
硫磺颗粒
放线菌 放线菌种类繁多,广泛存在于不同的自然生态环境中
T
分类:
根据溶血现象分
甲型溶血性链球菌 乙型溶血性链球菌 丙型链球菌
多糖抗原,分为20个群,
根据抗原构造 A-D为主要致病菌
M抗原
A群— 分为80个血清型 B群— 分为4个型
C群— 分为13个型
致病菌 A群: 生脓(化脓)链球菌——局部或全身的化脓性感染 B群: 乏乳糖链球菌——宫内感染 D群: 粪链球菌——血液、泌尿道感染、心内膜炎
3.存在部位 牙菌斑、唾液
4.菌丛类型 1)固有菌丛
高数量存在于特定部位的菌属(>1%) 。 链球菌、放线菌、奈瑟菌
2)增补菌丛 低数量存在于特定部位的菌属(<1%) 。 乳杆菌
3)暂时菌丛 短暂停留于口腔,可转为优势菌,引起感染。 金葡菌
5.口腔菌丛与宿主的关系 有益作用: 1)对外源微生物的拮抗作用 机制:
病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前研究焦点: 识别牙周致病菌的毒性克隆株 寻找牙周致病菌的毒性传递因子 宿主的易感因子。
2、牙菌生物膜
• (一)牙菌生物膜的新概念:1898年, Black首先把菌斑这个 名词引入口腔医学,将胶黏在牙面上的不能被水冲去的细菌斑块 称为牙菌斑( dental plaque),2002年, Socransk将茵生物膜定义为 附着于生物或非生物固体表面的、包裹在自身分泌的多糖基质内 的一种或多种做生物共同体。 近年来牙菌斑生物膜( dental plaque biofilm;的新概念可归纳 为:牙菊斑生物膜是口腔中不能被水冲去或漱掉的细菌性斑块, 是由基质包裹的互相黏附或黏附于牙面、牙问或修复体表面的软 而未矿化的细菌性群体,它们构成较多相可有序生长的建筑式样! architeclure)生态群体,是口腔细菌生存、代谢和致病的基础。这 念强调才荫玩生物漠的细菌不同于悬浮的单个细菌
① 细胞毒素(A.a产生). ② 抗中性粒细胞因子(嗜二氧化碳嗜纤维菌产生)
4、细菌代谢产物
① 可直接导致组织损伤。如:
(1) 有机酸 (3) 吲哚
(2) 硫化氢 (4) 氨
(5)毒胺
(三)牙周病的致病因子
抗体
微 生 物 感 染
中性白细胞
Page和Kornman提出的牙周炎制病机制
环境因素和后天因素(如吸烟)
抗原
内毒素及其 他毒性因子
宿和 主炎 免症 疫反 反应 应
细胞因子及 前列腺素
基制金属 蛋白酶 (MMs)
结 缔骨 组破 织坏 和
疾 病临 开床 始表 、现 进 展
遗传因素
保留在牙周袋内的根 面牙骨质 G+兼性菌和厌氧菌

附着性龈下菌斑生物 膜
非附着性龈下菌斑生 物膜
龈沟上皮、结合上皮、 G-厌氧菌和能动菌 袋内上皮
牙周炎、牙槽骨快速 破坏
4、牙菌斑生物致病的学说
• 分类: 1、非特异性菌斑学说 2、特异性菌斑学说 3、 菌群失调学说
(二)非特异性菌斑学说 1、疾病是由非特异性的口腔正常菌群混 合感染引起。即不是单一或特异性致病菌 引起的疾病。 (1890年Miller提出) 2、疾病是由菌斑细菌的量(数量、毒力) 增大所致。
三、口腔内与牙周组织相关的菌丛及微生物
1、(一)口腔共栖菌和口腔正常菌
口腔是人体五大菌库(口腔、肠道、皮肤、鼻脖
和阴道)之一,口腔细菌密度高,数量大,唾液中 的維菌超过10°/ml,牙菌斑生物膜中的细菌则更多, 超过10/g重,细菌寄生期长,从出生后3~4小时开始,
一直寄生至宿主死亡。
1、口腔微生物种类繁多:已分离出400多种。 密度高、数量大。 2、出生后3-4小时口腔即有细菌定植直至个体 死亡。
1、常见的菌体表面物质
(1) 内毒素
(2) 脂磷壁酸 (3) 外膜蛋白 (4) 纤毛蛋白
(5) 膜泡
2、降解牙周组织的重要细菌酶(有关致病酶)
胶原酶(collagenase) 胰蛋白酶样酶(trypsin-like enzyme) 牙龈卟啉单胞菌(P.gingivalis) 伴放线聚集杆菌(A.actinomycetemcomitons) 牙龈卟啉单胞菌(P.gingivalis) 福赛坦氏菌(T.forsythia) 齿垢密螺旋体(T.denticola) 牙龈卟啉单胞菌(P.gingivalis) 齿垢密螺旋体(T.denticola) 直肠弯曲菌(C.rectus) 牙龈卟啉单胞菌(P.gingivalis) 牙龈卟啉单胞菌(P.gingivalis) 福赛坦氏菌(T.forsythia) 产黑色素普氏菌(P.melaninogenica) 牙龈卟啉单胞菌(P.gingivali) 中间普氏菌(P.intermedia) 中间普氏菌(P.intermedia) 产黑色素普氏菌(P.melaninogenica) 齿垢密螺旋体(T.denticola)

(二)牙菌斑生物膜的形成
1、获得性膜:1-2小时形成 2、细菌黏附与共聚
3、菌斑生物膜的形成:
一般12小时的菌斑便可被菌斑显示剂着色。 9天后形成 各种细菌的复杂生态群体,约10-30天的菌斑成熟达高峰
(三)牙菌斑生物膜结构
(四)牙菌斑微生物作为牙周病始动因子的证据
实验性龈炎(65年,Löe):证实龈炎的发生与菌斑堆积相关。 2. 流行病学调查: 牙周病分布、患病率、严重程度与口腔卫生、菌斑积聚量呈正 相关。 3. 机械清除菌斑或抗菌治疗有效果。
(三)牙周微生物的致病机制
1. 细菌选择性黏附、定植于牙周并存活和繁殖。 2. 入侵宿主组织。 细菌具有入侵组织的能力,触发宿主的防御 机制变态反应、炎症,造成组织损伤。 3. 抑制或逃避宿主防御功能。 4. 损害宿主牙周组织。
损害牙周的物质有
1、菌体表面物质(细菌胞膜成分) 2、能够抑制成纤维细胞活性、抑制骨细胞生长、刺 激破骨细胞引起骨吸收、抑制吞噬或作为细菌毒 性产物的载体,引起深部组织的破坏。
角蛋白酶(keratinase) 芳香基硫酸酯酶(arylsulfatase) 神经氨酯酶(neuraminidase)
降解纤维粘连素酶(fibron –ectin degrading enzyme) 磷脂酶A(phospholipase A) 硫酸软骨素酶(chondrosulfatase)
3、常见的致病毒素
(四)牙周病病因研究观点的变迁
现代牙周病学观点
菌斑的侵袭力 = 宿主的防御力→生态平衡(牙周组织健康)
菌斑的侵袭力 菌斑的侵袭力 > 宿主的防御力→生态失衡(患牙周病) < 宿主的防御力→生态调整 (牙周病防治)
强调有细菌的存在,才有可能发生牙周病
牙菌斑是牙周病的始动因子
内因+外因—全身与局部=多因素(菌斑细菌及其代谢产物)
1. 4. 5.
无菌动物实验证明证实细菌能够破坏牙周组织。 宿主免疫反应:人体抵抗形体不足或抗体亲和性过低,则易发 生严重、广泛的牙周炎。
使用菌斑染色剂后显示牙面上菌斑堆积多(牙面上变红色的部位)
3、牙菌斑生物膜的分类
• (一)龈上菌斑生物膜
A、牙面球菌占优势的龈上菌斑(SEXx7500);B、龈缘处“玉米棒”状或“谷穗”状龈上菌斑(SEXX7500)
(三)菌群失调学说dysbacteriosis(折中观点)
1. 学者Genco认为:
牙周病是一组不同病因引起的疾病;牙周致病菌可能 来自外源/或内源。 2、Theilade认为: 疾病是由口腔正常菌群定居龈下(非外来菌),其中毒力 较大的细菌占优势,干扰了宿主防御体系。 正常微生物群的数量和种类偏离了正常的生理组合,对宿 主产生不良的表现。即其中某些菌成为“机会性致病 菌”,
• A.非附着性龈下菌斑(SEM×7000)
• B.袋壁溃烂处可见较多入侵细菌(TSM×6000)
(二)龈下菌斑生物膜
4、牙菌斑生物膜的分类及主要特性
菌斑生物膜分类 接触组织 釉质或龈缘处 优势菌 G+需氧菌和兼性菌 致病性 龋病、牙龈病、龈上 牙石 根面龋、根吸收、牙 周炎、龈下牙石
龈上菌斑生物膜
非特异性菌斑学说无法解释
1. 某些个体经久龈炎不发生牙周炎?
2. 仅有少量菌斑却有严重的牙周炎?
(菌斑的量为什么并不代表疾病的 严重程度?) 3. 牙周炎为什么有区域性?(患者口 腔中为什么不都发病?)
特异性菌斑学说无法解释 1. 只有少数的细菌致病作用比较明确。 2. 何种细菌是何种牙周病的特异致病菌? 3. 为什么在健康部位也可检出某些特殊牙 周致病菌。 4. 为什么临床有效使用的药物却是广谱抗 菌素?
5、日益关注的病毒研究
牙周病与疱疹病毒 引起口腔疾病的很多病毒是DNA病毒,通过接触唾液、血 液或生殖分泌物存留于儿童或成年早期患者。疱疹病 毒是口腔中重要的DNA病毒。其感染特点是免疫损伤。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 广泛存在于患者体液当中,血液、精液、 脑脊液中密度最高。 无特效药救治 须严格实施抗感染消毒原则,加强防护措施。
3、口腔环境复杂:解剖、理化环境。
4、微生物的相互关系复杂:
口腔微生物之间复杂关系
共生:相互有利
竞争:竞争空间、营养
拮抗:抑制或杀死另一菌。 共栖:细菌以此种方式保持菌群间于宿主间的平衡。 共聚:指不同类型细菌表面的相应分子间的互相特 异性识别并黏附。
(二)牙周生态系
(1)
(2)
正常菌群是可变的。 牙周微生物的复杂性确定 了宿主免疫反应的复杂性。 正常菌群间失衡、微生物与 宿主间失衡都会导致疾病如: 导致内源性感染;为外源性 感染提供条件;致敏宿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