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内与牙周组织相关的菌丛及微生物

合集下载

口腔微生物及益生菌对口腔疾病的防治

口腔微生物及益生菌对口腔疾病的防治

·1

JOURNAL OF RARE AND UNCOMMON DISEASES, FEB. 2024,Vol.31, No.2, Total No.175

【第一作者】刘诚敬,男,主要研究方向:口腔微生物。E-mail:****************【通讯作者】刘诚敬

·综述·

口腔微生物及益生菌对口腔疾病的防治

刘诚敬*

石河子大学医学院 (石河子 832000)

【摘要】口腔中具有人体第二复杂的微生物群,它们是人体微生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人体疾病的发生和防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对益生菌的研究的深

入,学者发现口腔益生菌对口腔疾病具有很好的防治作用,在口腔医学中逐渐得到重视。本文就微生物的重要性、口腔微生物的复杂性、口腔微生物与健康的关系以及口腔中的益生菌对龋齿、牙周病、口臭等口腔疾病的防治作用进行梳理探究,期望对于口腔微生物和益生菌相关的口腔保健与疾病防治有所裨益。【关键词】口腔微生物,益生菌,口腔疾病的防治【中图分类号】R781【文献标识码】A

DOI:P re v e n t i o n a n d Treat m e n t o f O ra l D i s ea s e s b y O ra l Microorganisms and Probiotics

LIU Cheng-jing *.

School of Medicine, Shihezi University, Shihezi 832000, Xinjiang, China

Abstract: The oral cavity has the second complicated microorganisms of the human body. which act as an essential part of human microorganisms and play

血链球菌及其产生的血链素在牙周病微生态防治中的作用研究

血链球菌及其产生的血链素在牙周病微生态防治中的作用研究

四川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血链球菌及其产生的血链素在牙周病微生态防治中的作用研究

姓名:***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口腔临床医学

指导教师:***

20030420

四川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血链球菌及其产生的血链素在牙周病微生态防治中的作用研究

导师:硕士研究生:丁一教授夏薇

中文摘要

菌群失调是牙周病的主要原因,因而调整局部菌群失调,扶植有益于牙周组织健康的生理菌丛,是牙周病微生态防治的重要举措。血链球菌(Streptococcussanguis)是人体口腔内固有的主要微生物之一,被认为是13腔生态系的重要的生理菌和牙周有益菌。它产生的血链素可抑制口腔常见牙周致病菌的生长。为探讨血链球菌与牙周可疑致病菌的相互关系,及血链球菌拮抗牙周可疑致病菌的机理,本研究对血链球菌全菌细胞、培养上清液拮抗牙周可疑致病菌的作用进行测定,并提取分离血链素粗提物,检测其生物学活性,为进一步从分子水平研究血链素提供实验基础。

采用琼脂扩散法测定血链球菌JFr菌株全菌细胞对牙龈卟啉单胞菌、中间普雷沃菌和具核梭杆菌的抑菌作用。结果显示其对这三种牙周可疑致病菌的生长均有抑制作用;对中间普雷沃菌临床分离株21-3的生长产生抑制作用的同时出现B一溶血现象;血链球菌的a一溶血能力与其抑菌活力有一定偶联关系。采用微量琼脂糖弥散法测定血链球菌JFr菌株培养上清液的抑菌活力,结果未检测出其对牙龈卟啉单胞菌、中间普雷沃菌和具核梭杆菌的生长有抑制作用。提示血链球菌与牙周可疑致病菌相互关系的复杂性与多样性;血链球菌抑菌物质主要存在于活的菌细胞内,其抑菌活性的影响因素尚需深入研究。

口腔微生物总结

口腔微生物总结

口腔微生物总结

口腔是人体内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包含了多种微生物。这些微生物在口腔中形成了复杂的生态系统,与人体建立了共生关系。本文将对口腔微生物进行总结,介绍其种类、特点和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一、口腔微生物的种类

口腔中的微生物主要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其中,细菌是最主要的微生物,包括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阴性菌、厌氧菌等。真菌也是口腔中的常见微生物,包括念珠菌、口腔球菌等。病毒、支原体等微生物也在口腔中存在。

二、口腔微生物的特点

口腔微生物具有以下特点:

1、多样性:口腔中的微生物种类繁多,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多种微生物。

2、生态平衡:口腔中的微生物之间存在生态平衡,不同种类的微生物之间相互制约,维持口腔生态平衡。

3、易变性:口腔微生物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如饮食、口腔卫

生等。

4、与人体关系密切:口腔微生物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如龋齿、牙周病、口腔溃疡等都与口腔微生物有关。

三、口腔微生物对人体的影响

口腔微生物对人体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龋齿:口腔中的细菌尤其是革兰氏阴性菌会分解口腔中的食物残渣,产生酸性物质,腐蚀牙齿,导致龋齿。

2、牙周病:口腔中的细菌会侵犯牙龈和牙周组织,导致牙周病。

3、口腔溃疡:某些口腔微生物会打破口腔生态平衡,导致口腔溃疡。

4、系统性疾病:口腔中的某些微生物可能会引起系统性疾病,如心脏病、糖尿病等。

四、口腔微生物的预防和控制

为了预防和控制口腔微生物,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保持口腔卫生:定期刷牙、漱口,保持口腔清洁。

2、合理饮食:减少糖分摄入,避免刺激性食物和饮料。

口腔生态系统和口腔病理学

口腔生态系统和口腔病理学

口腔生态系统和口腔病理学

口腔作为人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承担着进食、呼吸等

基本生命功能,同时还是面部审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也是人体

中最细菌数量最多、种类最多的部位之一,其中包括有益菌和有

害菌。正常的口腔生态系统是一种动态平衡状态,维持这一平衡

状态对于口腔健康有着重要的作用。然而,当这种平衡被打破,

口腔病理学就会出现。

口腔生态系统的构成

口腔生态系统是由多种微生物构成的,包括细菌、真菌和病毒等。这些微生物都存在于口腔中,构成了口腔生态系统。其中,

最多的是细菌,大约有500多种。这些细菌主要分布在口咽部和

口腔黏膜表面,它们以生长方式、分泌代谢物以及共生和抑制效

应等协同作用构成了口腔生态系统,并维持着口腔环境的稳定性。

口腔正常微生物群落主要包括:链球菌、放线菌、酵母菌、拟

杆菌、葡萄球菌等。这些微生物在咀嚼、吞咽、咬嚼等生理过程

中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

而口腔中的微生物群落还可以通过口腔环境的抗酸性、抗过敏性、免疫力等特性对人体产生有益的保护作用。在口腔角色方面,正常口腔微生物群落可以通过如下途径发挥作用:

1. 代谢物生成。口腔中的细菌可以代谢不同的物质来产生如钙

质结晶和氟化物等微量离子,这些离子能够加强牙齿的硬度,从

而预防蛀牙的发生。

2. 氧化还原反应。口腔微生物群落还可以发挥氧化还原反应的

作用,减缓某些有害微生物的生长。

3. 呼吸作用。口腔微生物通过呼吸作用,消耗氧气和碳源,在

口腔内维持了生态平衡。

4. 免疫调节。口腔微生物有助于提高组织细胞对入侵病原菌的

抵抗力,对维持免疫防御功能、增强免疫调节功能有着积极的作用。

口腔生物学:口腔正常菌群

口腔生物学:口腔正常菌群

口腔正常菌群-乳酸杆菌属
• 特征 革兰氏阳性杆菌,长杆、短杆、有时棒状、细长 型,无分支,无芽孢; 菌落圆形,白色,半透明,光滑凸起,边缘整齐; 粗糙型表面无光泽,边缘不齐。
口腔正常菌群-乳酸杆菌属
• 致病性 牙菌斑内检出少,有活动性龋时增加; 与龋密切相关者:干酪、嗜酸和发酵乳杆菌; 代谢碳水化合物,产生葡聚糖和杂多糖; 发酵葡萄糖产酸:有两型-同质发酵(乳酸)和异 质发酵型(乳酸、乙酸、甲酸和琥珀酸); 耐酸:pH3.8仍能生长,在龋病发生、发展过程 中作用大; 在消化道和阴道中是有益菌。
口腔正常菌群-韦荣氏菌属(Veillonellae)
• 特性 革兰氏阴性专性厌氧球菌; 口腔正常菌群,占唾液、舌面菌量的5-10%,口 腔中最大菌属之一; 存在于菌斑中; 对牙面粘着性弱,可与革兰氏阳性球菌共聚增加 菌斑量。
口腔正常菌群-韦荣氏菌属(Veillonellae)
• 生物代谢 缺乏葡糖激酶和果糖激酶,不能代谢糖类; 不能直接发酵碳水化合物和多元醇类; 利用其他细菌代谢产物乳酸盐、丙酮酸盐、苹果 酸盐、延胡索酸盐等作为能量代谢。
• 革兰氏阴性球菌 韦荣氏菌属、奈瑟氏菌属、莫拉氏菌属
• 革兰氏阴性杆菌 卟啉单胞菌属、普氏菌属、梭形杆菌属、嗜二氧 化碳菌种、螺旋体、其他
口腔正常菌群-韦荣氏菌属(Veillonellae)
• 有7个菌种,口腔中可分离3种 小韦荣氏菌(V.parvula) 殊异韦荣氏菌(V.dispar) 非典型韦荣氏菌(V.atypical)

口腔微生物要点总结

口腔微生物要点总结

口腔微生物要点总结

第一篇:口腔微生物要点总结

口腔微生物要点总结

口腔微生物要点总结

1.口腔生态区是由唇、舌、颊、腭、牙齿、牙龈、银沟组成的。具有:对外开放的门户;特殊的解剖结构和理化性质(滞留区+低氧化还原电位;恒温度和湿度);唾液、龈沟液、牙菌斑;丰富的营养;食物的咀嚼、吞咽和口腔的清洁措施(脱离力)。

2.常见的口腔微生物的种类:细菌、真菌、病毒、支原体、原虫;特点是:数量多,种类复杂;以细菌为主;微生物间的相互关系与口腔的疾病和健康相关。

3.口腔微生物的相互关系:相互集聚和粘附;相互营养和生长;相互信息交流与遗传多样性;相互竞争、拮抗与生态平衡和生态失调。

4.牙菌斑:存在于牙面或牙周袋内的一个细菌生态环境,细菌在其中生长、发育和衰亡,并进行着复杂的物质代谢活动,在一定条件下,细菌及其产物将会对牙齿和牙周组织产生破坏。

5.生物膜:指附着于有生命或无生命物体表面被细菌胞外大分子包裹的有组织的细菌群体。生物膜是细菌在物体表面形成的高度组织化的多细胞结构,同一菌株的生物膜细菌和浮游生长细菌具有不同的特性。

6.牙菌斑生物膜:牙菌斑生物膜是牙面上或牙周袋内的多种多样菌丛构成的生态系。细菌在内生长、发育和衰亡。其复杂的结构使它能包涵对氧不同敏感性的细菌,这些细菌嵌入在由多糖、蛋白质和矿物质组成的基质中。细菌在其中的代谢活动,影响着细菌与宿主之间或细菌菌属之间的动态平衡。

7.生物膜的作用节制:细菌代谢活性和保护菌丛抵抗口腔苛刻环境,使细菌在不适合的条件中仍能存留。膜内的多聚物基质起约束网络作用,摄取和收藏食物,控制基质成分的移动速度。膜内高水平的巯基能中和氧基,保护菌细胞勉受氧化损伤。浓缩从环境中来的营养物质

牙周病概述 牙周病的发病因素 牙菌斑生物膜致病学说

牙周病概述 牙周病的发病因素 牙菌斑生物膜致病学说
• 然而,此观点不能解释:为何有些人的菌玩赶和牙石很多,龈炎很严重,年代经久, 却不发展成牙周炎;相反,有些人仅有少量菌斑,却发生严重的牙周组织破坏;为 何有的患者仅某些牙发生牙周破坏,而另些牙却不受侵犯。
特异性菌斑学说
• 1976年,Loe- sche 正式提出特异性菌斑学说,认为口腔中只不有某些微生物是牙周 致病菌,当它们在菌斑中存在或数量达到一定程度时即可致病。该学说强调蒙斑细菌 的质,认为菌斑不是均质的细菌团块,在牙周健康区与病损区、不同类型牙周病的病 损区之间,菌斑微生物的构成不同,在为数众多的口腔微生物中,绝大多数细菌是口 腔正常菌丛,仅少数具毒力和能损害宿主防御功能的特异致病菌,才对牙周病的发生 发展起关键作用。
• 虽然各方面研究支持特异性菌斑学说的双点,但是该学说同样存在着一些有待研究 的问题。除了少数细菌的致病作用较明确(如伴放线聚!集杆菌与局限型侵袭性牙周 炎密切相关)外,对干很多其他细菌来说,究竟何种细菌是何类牙周病自的特异致病 菌,迄今仍无定论;临床上似乎还没有仅去除某特异致病菌、保留其他细菌而治愈牙 周病的足够证据;
牙菌斑生物膜的生态学
牙菌斑生态系 (periodontal ecosystem) :正常菌群 之间以及与宿主牙周组织之间的相互作用称牙菌斑生态系
龈下菌斑隐藏在龈沟或牙周袋内不受口腔清洁的影响。 龈沟或牙周袋有良好的理化环境,有营养物质(蛋白质)供给。非 附着性龈下菌斑不直接与牙面附着,G阴性菌易穿过上皮屏障,进 入牙龈组织和龈沟底内,诱发牙周病

0607:正常口腔菌丛之二

0607:正常口腔菌丛之二
G-兼性厌氧杆菌
63
菌体长而细,两端略尖, 无荚膜,无鞭毛,无芽胞, 不活动。
64
菌落的最大特点
具有滑动动力和扩散性 形成薄而扁平的“润湿性扩散”菌落, 可产生灰白色、粉红色、橙黄色等色素。
65
生痰二氧化碳嗜纤维菌
本菌属中致病性最强的菌种, 与青少年牙周炎关系密切。
66
-专性厌氧杆菌 G 拟杆菌属 (Bacteroides) ﹡卟啉单胞菌属 (Porphyromanas) ﹡普雷沃菌属(Provotella) ﹡梭杆菌属 (Fusobacterium) 纤毛菌属 (Leptotrichia) 沃林菌属 (Wolinella) 月形单胞菌属 (Selenomonas)
43
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
44
产酸和耐酸性很强,尤其是耐酸性, 较变形链球菌、远缘链球菌还强, 在pH 3.8仍生长;
该菌的选择性培养基是Rogosa培养基, 即根据其特有的强耐酸性配制,pH为 4.7~4.8。
45
a. 同质发酵型(只产生乳酸);
b. 异质发酵型(除乳酸外,还产 生其它的酸和乙醇、CO2等)。
46
+无芽胞不规则杆菌 G
﹡放线菌属 (Actinomyces) 蛛网菌属 (Arachnia) 罗斯菌属 (Rothia) 真杆菌属 (Eubacterium) 棒状杆菌属 (Corynebacterium) 丙酸杆菌属 (Propionibacterium) 双歧杆菌属 (Bifidobacterium) 奴卡氏菌属 (Nocardia)

口腔生物学总结

口腔生物学总结

生态系: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称为生态系。

口腔生态系:口腔正常菌从之间以及它们与宿主之间的相互作用称为口腔生态系。

根据固有菌丛的分布和生理学以及形态学的不同,可将口腔分为四个主要的生态系:颊上皮生态系、舌背部生态系、龈上牙菌斑生态系、龈下牙菌斑生态系。

口腔生态系的影响因素有:物理化学因素、宿主因素、细菌因素、宿主可控因素。

根据细菌对氧的敏感程度进行分类:绝对需氧菌、绝对厌氧菌、兼性厌氧菌、耐氧压氧菌、微嗜氧菌。口腔菌从的主要成员为微需氧菌、兼性厌氧菌、厌氧菌。

口腔PH范围为5.0~8.0,唾液(PH为5.6-7.6,平均6.8,唾液的主要成分是水,占99%以上,无机物约占0.2%,主要是电解质,有机物约占0.5%,主要是蛋白质)为维持口腔和菌斑中性PH的重要因素,这个功能大部分由碳酸盐系统完成,小部分由磷酸盐系统以及其他成分提供。

唾液中抗体的主要类型为分泌性抗体SIgA,龈沟液中抗体的主要类型为IgG,唾液黏蛋白包含两大类型蛋白MGI和MGΠ

细菌的黏附:钙桥学说、脂磷壁酸-葡聚糖-葡萄基转移酶复合体学说、识别系统学说

聚集:同种类型菌细胞之间的吸附力称为聚集,称两种不同类型菌细胞之间的集聚为共聚集,通过集聚作用或共聚集作用,在生态系中出现了细菌间协同、竞争、拮抗

牙菌斑:堆积在牙表面或其他硬的口腔结构上,不能被中度水冲去的细菌团块

牙菌斑的形成过程:1、牙面上获得性薄膜的覆盖,菌斑形成的初始为牙面上覆盖一薄层来自唾液糖蛋白的薄膜,其成分大致与唾液相似,含有黏蛋白、糖蛋白、血族抗原和免疫球蛋白,其中有些成分能促进细菌对牙表面的黏附起着受体的功能,如富脯蛋白;2、细菌附着,在细菌黏附和聚集中起作用的分子为蛋白质、多糖、脂磷壁酸等物质;菌斑成熟,成熟的菌斑基本分为三层:基底层为无细胞的均质结构,HE染色为粉红色,系获得性薄膜组成;细菌层位于中间地带,含球菌、杆菌、丝状菌,丝状菌彼此平行且与牙面垂直呈栅栏状,其中间堆有大量的球菌和短杆菌;表层主要含有松散在菌斑表面的G+或G-球菌和短杆菌,脱落的上皮和食物残屑以及衰亡的细胞

0607:正常口腔菌丛之二

0607:正常口腔菌丛之二
口腔正常菌群之二
oral normal flora
1
复 习
变形链球菌 远缘链球菌
主要致龋菌
致龋性
① 对牙面的粘附 ② 合成胞外、胞内多糖 ③ 产酸力和耐酸性
3
血链球菌
最早在牙面定植的先驱菌, 产生血链素、H2O2,抑制某些牙 周炎可疑致病菌,牙周有益菌。
4
-需氧/兼性厌氧的球菌 G
﹡奈瑟菌属 (Neisseria) 莫拉菌属 (Moraxella)
(二)奈瑟菌属(Neisseria)
G–需氧球菌
(干燥、微黄、乳糖、灰色、长奈瑟菌)
1.生物学特性 2.致病性
6
1.生物学特性
★ G-需氧球菌,多成对排列, 相邻的一面扁平,无芽胞, 无鞭毛,不活动。 ★ 营养要求不高,液体培养基中生长呈 娇嫩的菌膜,振荡时破碎、絮状或片状。
7
与血链球菌一样,是最早 定居于牙面的细菌,数量 较少。
④ 溶牙放线菌 (A. odontolyticus)
不规则的杆状多见,也可见 球杆状、分枝杆状或丝状,
微需氧或专性厌氧菌。
35
丝状微菌落, 直径≤2.0mm, 不透明。
36
重要特点
厌氧培养后放臵于室温, 2天即可在血琼脂平板上 见到红色菌落, 为此菌的特征。
37
多从牙本质深龋中检出。
38
2.致病性

口腔组织病理学之牙周膜

口腔组织病理学之牙周膜
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 技术
通过高分辨率的显微镜技术,观察牙周膜细 胞的超微结构,有助于揭示疾病的病理变化 。
病因研究
微生物因素
牙周膜疾病与口腔微生物的感染密切相关,如牙龈卟 啉单细胞菌、中间普氏菌等。
免疫因素
牙周膜的免疫系统失衡,导致对微生物的抵抗能力下 降,增加疾病发生的风险。
生活习惯因素
吸烟、饮酒、不良口腔卫生习惯等都与牙周膜疾病的 发生有关。
经支配。
牙周膜具有一定的弹性,可以缓 冲外力对牙齿的冲击,保护牙齿
免受损伤。
牙周膜的组成
胶原纤维
牙周膜中最主要的成分,为牙 周膜提供强度和韧性。
成纤维细胞
是牙周膜中的主要细胞成分, 负责合成和分泌胶原纤维等基 质。
巨噬细胞
负责清除受损的细胞和外来病 原体。
未分化的间充质细胞
具有多向分化潜能,可分化为 成纤维细胞、骨细胞和脂肪细
04
牙周膜疾病的预防与保健
保持口腔卫生
01
02
03
每天刷牙两次
使用软毛牙刷和含氟牙膏 ,每次刷牙时间不少于两 分钟,确保牙齿和牙龈的 清洁。
定期使用牙线
除了刷牙,还应该使用牙 线清洁牙缝,以去除牙菌 斑和食物残渣。
漱口
饭后及时用清水或淡盐水 漱口,以清除口腔内的食 物残渣和细菌。
控制牙菌斑
定期洁牙

口腔微生物丛

口腔微生物丛
产酸基质: ——蔗糖酶、果糖酶、葡聚糖酶。
3.致龋作用
致龋作用: 对牙面有很高的亲和力
致光滑面龋
表面物质:细菌黏附、聚集、定植
合成的酶:参与糖的合成与代谢
产酸
牙釉质脱矿
龋齿形成
B.唾液链球菌群 固有菌丛,常居于舌,可将蔗糖聚合为水溶性果聚糖, 动物实验中此菌可致龋,人类未发现此作用 。
C.咽峡链球菌组群 固有菌丛,不含葡糖基转移酶,产生透明质酸。 引起化脓性感染:口腔脓肿等
3.急性坏死性溃疡型龈炎 (梭菌螺旋体性龈炎或奋森氏龈炎)
主要由奋森氏螺旋体和梭杆菌属引起,为口腔的正常菌群。 1)梭杆菌
专性厌氧的G—无芽胞杆菌,两端尖呈梭形(得名)。 最常见的梭杆菌属细菌是具核梭杆菌。 2)奋森氏螺旋体
疏螺旋体属,G— 螺旋稀疏不规则(3-10个螺旋),菌 体细长。
(二)牙周炎
病因:
几乎所有的牙周病都是由牙菌斑中的微 生物感染所致,龈下菌斑是引起炎性牙周炎 的始动因子。
不同类型的牙龈炎中有不同的优势菌。
(一)牙龈炎
不同的牙龈炎有不同的优势菌。 1.慢性牙龈炎 G+ 丝状菌—粘性放线菌、内氏放线菌,随牙 龈炎进展检出率增多。 专性厌氧的G-无芽胞杆菌—拟杆菌属
P28 表1-10
(1)中间普氏菌
致病: A.侵入牙周组织内生长繁殖,产生破坏作用。 B.产生毒性产物、酶等,直接或间接的导致 牙周病的发生和发展。 (透明质酸酶、核酸酶、胶原酶、内毒素等)

口腔微生物知识点整理

口腔微生物知识点整理

牙菌斑生物膜

掌握:牙菌斑的定义、牙菌斑的基本结构、牙菌斑的形成和发育。

了解:牙菌斑的分类、牙菌斑的组成、牙菌斑的物质代谢、牙菌斑的致病性牙

菌斑 (dental plaque):存在于牙面或牙周袋内的一个细菌生态环境,细菌在

其中生长、发育和衰亡,并进行着复杂的物质代谢活动,在一定条件下,细菌

及其代谢产物将会对牙齿和牙周组织产生破坏。

生物膜(biofilm):各种细菌嵌于来自其自身和/ 或外界环境的胞外基质内,而在固相界面上结成的有着三维立体结构的微生态环境,牙菌斑就是一种经典的生物膜。

牙菌斑生物膜:牙菌斑生物膜是牙面上或牙周袋内的多种菌丛构成的生态系。细菌在内生长、发育和衰亡。其复杂的结构使它能包涵对氧不同敏感性的细菌,这些细菌嵌入在由多糖、蛋白质和矿物质组成的基质中。细菌在其中的代谢活动,影响着细菌与宿主之间或细菌菌属之间的动态平衡生物膜的作用

① 节制细菌代谢活性和保护菌丛抵抗口腔苛刻环境,使细菌在不适合的条件中仍能存留。

② 膜内的多聚物基质起约束网络作用,摄取和收藏食物,控制基质成分的移动速度。

③膜内高水平的巯基能中和氧基,保护菌细胞勉受氧化损伤。

④ 浓缩从环境中来的营养物质和其它元素,保留一些细胞内遗漏出来的溶解物质(如 eDNA)。

⑤细菌耐药性

二、分类

(一)根据所在部位分类

龈缘为界 : 龈上菌斑、龈下菌斑:附着菌斑,非附着菌斑。

1.龈上菌斑( supragingival plaque)

位于牙颈部龈缘以上牙面上的菌斑。包括窝沟菌斑、光滑面菌斑、邻

面菌斑、颈缘菌斑。这种菌斑的结构比较完整,主要细菌是革兰阳性球菌、杆菌。随着菌斑成熟,革兰阴性球菌、杆菌和丝状菌的数量增多。

口腔微生物

口腔微生物

口腔微生物

口腔微生物是指存在于口腔内的微生物群落,包括细菌、真菌和病毒等微生物。这些微生物在口腔生态系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不仅参与口腔疾病的发生发展,还与全身健康密切相关。本文将介绍口腔微生物的种类、功能以及与口腔健康的关系。

口腔微生物的种类

口腔微生物包括多种细菌、真菌和病毒。其中,细菌是口腔微生物中最主要的

成分,占据了主导地位。口腔内常见的细菌有放线菌、链球菌、梭菌等。真菌主要包括念珠菌、霉菌等。病毒也常常存在于口腔中,如单纯疱疹病毒等。

口腔微生物的功能

口腔微生物在口腔中发挥着多种重要功能。首先,口腔微生物参与食物的降解

和消化过程,帮助维持口腔内环境的稳定。其次,口腔微生物与宿主的免疫系统密切相关,可以帮助宿主识别病原微生物,保护口腔免受感染。此外,口腔微生物还可以合成一些对宿主有益的物质,如维生素等。

口腔微生物与口腔健康的关系

口腔微生物的平衡对口腔健康至关重要。一旦口腔微生物失衡,就容易导致口

腔疾病的发生。最常见的口腔疾病包括龋齿和牙周疾病。龋齿是由于口腔微生物分解食物残渣产生的酸性物质腐蚀牙齿组织所致。牙周疾病则是由于口腔微生物在牙齿表面形成牙菌斑,引发牙龈发炎等症状。

综上所述,口腔微生物在口腔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仅关系到口腔

健康,还与全身健康密切相关。因此,保持口腔微生物的平衡,定期口腔清洁和检查,是维护口腔健康的重要手段。

以上是关于口腔微生物的介绍,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菌群失调学说dysbacteriosis(折中观点)
1. 学者Genco认为:
牙周病是一组不同病因引起的疾病;牙周致病菌可能 来自外源/或内源。 2、Theilade认为: 疾病是由口腔正常菌群定居龈下(非外来菌),其中毒力 较大的细菌占优势,干扰了宿主防御体系。 正常微生物群的数量和种类偏离了正常的生理组合,对宿 主产生不良的表现。即其中某些菌成为“机会性致病 菌”,
1、常见的菌体表面物质
(1) 内毒素
(2) 脂磷壁酸 (3) 外膜蛋白 (4) 纤毛蛋白
(5) 膜泡
2、降解牙周组织的重要细菌酶(有关致病酶)
胶原酶(collagenase) 胰蛋白酶样酶(trypsin-like enzyme) 牙龈卟啉单胞菌(P.gingivalis) 伴放线聚集杆菌(A.actinomycetemcomitons) 牙龈卟啉单胞菌(P.gingivalis) 福赛坦氏菌(T.forsythia) 齿垢密螺旋体(T.denticola) 牙龈卟啉单胞菌(P.gingivalis) 齿垢密螺旋体(T.denticola) 直肠弯曲菌(C.rectus) 牙龈卟啉单胞菌(P.gingivalis) 牙龈卟啉单胞菌(P.gingivalis) 福赛坦氏菌(T.forsythia) 产黑色素普氏菌(P.melaninogenica) 牙龈卟啉单胞菌(P.gingivali) 中间普氏菌(P.intermedia) 中间普氏菌(P.intermedia) 产黑色素普氏菌(P.melaninogenica) 齿垢密螺旋体(T.denticola)
角蛋白酶(keratinase) 芳香基硫酸酯酶(arylsulfatase) 神经氨酯酶(neuraminidase)
降解纤维粘连素酶(fibron –ectin degrading enzyme) 磷脂酶A(phospholipase A) 硫酸软骨素酶(chondrosulfatase)
3、常见的致病毒素
3、口腔环境复杂:解剖、理化环境。
4、微生物的相互关系复杂:
口腔微生物之间复杂关系
共生:相互有利
竞争:竞争空间、营养
拮抗:抑制或杀死另一菌。 共栖:细菌以此种方式保持菌群间于宿主间的平衡。 共聚:指不同类型细菌表面的相应分子间的互相特 异性识别并黏附。
(二)牙周生态系
(1)
(2)
正常菌群是可变的。 牙周微生物的复杂性确定 了宿主免疫反应的复杂性。 正常菌群间失衡、微生物与 宿主间失衡都会导致疾病如: 导致内源性感染;为外源性 感染提供条件;致敏宿主
1. 4. 5.
无菌动物实验证明证实细菌能够破坏牙周组织。 宿主免疫反应:人体抵抗形体不足或抗体亲和性过低,则易发 生严重、广泛的牙周炎。
使用菌斑染色剂后显示牙面上菌斑堆积多(牙面上变红色的部位)
3、牙菌斑生物膜的分类
• (一)龈上菌斑生物膜
A、牙面球菌占优势的龈上菌斑(SEXx7500);B、龈缘处“玉米棒”状或“谷穗”状龈上菌斑(SEXX7500)
(三)牙周微生物的致病机制
1. 细菌选择性黏附、定植于牙周并存活和繁殖。 2. 入侵宿主组织。 细菌具有入侵组织的能力,触发宿主的防御 机制变态反应、炎症,造成组织损伤。 3. 抑制或逃避宿主防御功能。 4. 损害宿主牙周组织。
损害牙周的物质有
1、菌体表面物质(细菌胞膜成分) 2、能够抑制成纤维细胞活性、抑制骨细胞生长、刺 激破骨细胞引起骨吸收、抑制吞噬或作为细菌毒 性产物的载体,引起深部组织的破坏。
非特异性菌斑学说无法解释
1. 某些个体经久龈炎不发生牙周炎?
2. 仅有少量菌斑却有严重的牙周炎?
(菌斑的量为什么并不代表疾病的 严重程度?) 3. 牙周炎为什么有区域性?(患者口 腔中为什么不都发病?)
特异性菌斑学说无法解释 1. 只有少数的细菌致病作用比较明确。 2. 何种细菌是何种牙周病的特异致病菌? 3. 为什么在健康部位也可检出某些特殊牙 周致病菌。 4. 为什么临床有效使用的药物却是广谱抗 菌素?
① 细胞毒素(A.a产生). ② 抗中性粒细胞因子(嗜二氧化碳嗜纤维菌产生)
4、细菌代谢产物
① 可直接导致组织损伤。如:
(1) 有机酸 (3) 吲哚
(2) 硫化氢 (4) 氨
(5)毒胺
5、日益关注的病毒研究
牙周病与疱疹病毒 引起口腔疾病的很多病毒是DNA病毒,通过接触唾液、血 液或生殖分泌物存留于儿童或成年早期患者。疱疹病 毒是口腔中重要的DNA病毒。其感染特点是免疫损伤。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 广泛存在于患者体液当中,血液、精液、 脑脊液中密度最高。 无特效药救治 须严格实施抗感染消毒原则,加强防护措施。
当前研究焦点: 识别牙周致病菌的毒性克隆株 寻找牙周致病菌的毒性传递因子 宿主的易感因子。
2、牙菌生物膜
• (一)牙菌生物膜的新概念:1898年, Black首先把菌斑这个 名词引入口腔医学,将胶黏在牙面上的不能被水冲去的细菌斑块 称为牙菌斑( dental plaque),2002年, Socransk将茵生物膜定义为 附着于生物或非生物固体表面的、包裹在自身分泌的多糖基质内 的一种或多种做生物共同体。 近年来牙菌斑生物膜( dental plaque biofilm;的新概念可归纳 为:牙菊斑生物膜是口腔中不能被水冲去或漱掉的细菌性斑块, 是由基质包裹的互相黏附或黏附于牙面、牙问或修复体表面的软 而未矿化的细菌性群体,它们构成较多相可有序生长的建筑式样! architeclure)生态群体,是口腔细菌生存、代谢和致病的基础。这 念强调才荫玩生物漠的细菌不同于悬浮的单个细菌
(三)牙周病的致病因子
抗体
微 生 物 感 染
中性白细胞
Page和Kornman提出的牙周炎制病机制
环境因素和后天因素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如吸烟)
抗原
内毒素及其 他毒性因子
宿和 主炎 免症 疫反 反应 应
细胞因子及 前列腺素
基制金属 蛋白酶 (MMs)
结 缔骨 组破 织坏 和
疾 病临 开床 始表 、现 进 展
遗传因素

(二)牙菌斑生物膜的形成
1、获得性膜:1-2小时形成 2、细菌黏附与共聚
3、菌斑生物膜的形成:
一般12小时的菌斑便可被菌斑显示剂着色。 9天后形成 各种细菌的复杂生态群体,约10-30天的菌斑成熟达高峰
(三)牙菌斑生物膜结构
(四)牙菌斑微生物作为牙周病始动因子的证据
实验性龈炎(65年,Löe):证实龈炎的发生与菌斑堆积相关。 2. 流行病学调查: 牙周病分布、患病率、严重程度与口腔卫生、菌斑积聚量呈正 相关。 3. 机械清除菌斑或抗菌治疗有效果。
• A.非附着性龈下菌斑(SEM×7000)
• B.袋壁溃烂处可见较多入侵细菌(TSM×6000)
(二)龈下菌斑生物膜
4、牙菌斑生物膜的分类及主要特性
菌斑生物膜分类 接触组织 釉质或龈缘处 优势菌 G+需氧菌和兼性菌 致病性 龋病、牙龈病、龈上 牙石 根面龋、根吸收、牙 周炎、龈下牙石
龈上菌斑生物膜
三、口腔内与牙周组织相关的菌丛及微生物
1、(一)口腔共栖菌和口腔正常菌
口腔是人体五大菌库(口腔、肠道、皮肤、鼻脖
和阴道)之一,口腔细菌密度高,数量大,唾液中 的維菌超过10°/ml,牙菌斑生物膜中的细菌则更多, 超过10/g重,细菌寄生期长,从出生后3~4小时开始,
一直寄生至宿主死亡。
1、口腔微生物种类繁多:已分离出400多种。 密度高、数量大。 2、出生后3-4小时口腔即有细菌定植直至个体 死亡。
(四)牙周病病因研究观点的变迁
现代牙周病学观点
菌斑的侵袭力 = 宿主的防御力→生态平衡(牙周组织健康)
菌斑的侵袭力 菌斑的侵袭力 > 宿主的防御力→生态失衡(患牙周病) < 宿主的防御力→生态调整 (牙周病防治)
强调有细菌的存在,才有可能发生牙周病
牙菌斑是牙周病的始动因子
内因+外因—全身与局部=多因素(菌斑细菌及其代谢产物)
保留在牙周袋内的根 面牙骨质 G+兼性菌和厌氧菌
附着性龈下菌斑生物 膜
非附着性龈下菌斑生 物膜
龈沟上皮、结合上皮、 G-厌氧菌和能动菌 袋内上皮
牙周炎、牙槽骨快速 破坏
4、牙菌斑生物致病的学说
• 分类: 1、非特异性菌斑学说 2、特异性菌斑学说 3、 菌群失调学说
(二)非特异性菌斑学说 1、疾病是由非特异性的口腔正常菌群混 合感染引起。即不是单一或特异性致病菌 引起的疾病。 (1890年Miller提出) 2、疾病是由菌斑细菌的量(数量、毒力) 增大所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