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知识点巡查专题01运动规律运用

合集下载

高中物理运动学规律及解题方法

高中物理运动学规律及解题方法

高中物理运动学规律及解题方法
高中物理的运动学规律和解题方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匀变速直线运动:这是最基础的运动学规律,涉及到的概念有速度、加速度、位移等。

解题方法主要是利用公式,如速度公式、位移公式、加速度公式等,根据题目条件列方程求解。

2. 牛顿运动定律:这是运动学的基础,涉及到的概念有作用力、反作用力、惯性等。

解题方法主要是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列方程求解,或者用惯性定律分析运动过程。

3. 曲线运动:涉及到抛物线运动、圆周运动等。

解题方法主要是利用向心力的公式和定理,分析物体在曲线运动中的受力情况和运动轨迹。

4. 相对运动:分析物体之间的相对运动,解题方法主要是画运动示意图,运用运动学规律进行分析。

5. 振动和波动:分析物体的振动和波动情况,解题方法主要是利用振动和波动的规律,如振动方程、波动方程等。

在解题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 仔细审题,理解题意,明确题目要求求解的问题。

2. 根据题目的条件和运动学规律,选择合适的公式和定理进行求解。

3. 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和运动轨迹,注意分析过程的细节和物理意义。

4. 对于复杂的运动过程,需要分段或者分步骤进行分析,画运动示意图有助于理解问题。

5. 对于多过程的问题,需要注意各过程之间的联系和转折点。

高考高考物理试题分项解析1 线运动1

高考高考物理试题分项解析1 线运动1

定额市鞍钢阳光实验学校专题01 直线运动一、选择题1.【2016·上海卷】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相继经过两段距离为16 m 的路程,第一段用时4 s ,第二段用时2 s ,则物体的加速度是A .22m/s 3B .24m/s 3C .28m/s 9D .216m/s 9【答案】B【考点定位】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推论【方法技巧】本题先通过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t 时间内的平均速度等于2t时刻的瞬时速度,求出两段时间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再根据加速度公式计算出物体的加速度。

2.【2016·全国新课标Ⅲ卷】一质点做速度逐渐增大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在时间间隔t 内位移为s ,动能变为原来的9倍。

该质点的加速度为A .2s tB .232s t C .24s t D .28s t 【答案】A【解析】设初速度为1v ,末速度为2v ,根据题意可得221211922mv mv ⋅=,解得213v v =,根据0+v v at =,可得113+v v at =,解得12at v =,代入2112s v t at =+可得2sa t=,故A 正确。

【考点定位】考查了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应用【方法技巧】在分析匀变速直线运动问题时,由于这一块的公式较多,涉及的物理量较多,并且有时候涉及的过程也非常多,所以一定要注意对所研究的过程的运动性质清晰明了,对给出的物理量所表示的含义明确,然后选择正确的公式分析解题。

3.【2016·江苏卷】小球从一定高度处由静止下落,与地面碰撞后回到原高度再次下落,重复上述运动,取小球的落地点为原点建立坐标系,竖直向上为正方向,下列速度v 和位置x 的关系图象中,能描述该过程的是【答案】A【考点定位】考查匀变速运动的图像【方法技巧】本题重在考查匀变速运动的规律及图像,细节在运动的方向上,可由此排除CD 选项;结合速度与位移的二次函数关系,可排除B 选项。

最新高考力学复习专题01 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应用(解析版)

最新高考力学复习专题01 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应用(解析版)

专题01 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应用一.选择题1.(2021·江苏南通市第二次模拟)雾天开车在高速上行驶,设能见度(驾驶员与能看见的最远目标间的距离)为30 m ,驾驶员的反应时间为0.5 s ,汽车刹车时能产生的最大加速度的大小为5 m/s 2,为安全行驶,汽车行驶的最大速度不能超过( ) A.10 m/s B.15 m/s C.10 3 m/s D.20 m/s【答案】 B【解析】 驾驶员反应过程中,汽车做匀速直线运动,行驶距离为x 1=vt 1,刹车过程中,有x 2=v 22a ,为安全行驶x 1+x 2≤30 m ,代入数据,解得最大速度为v =15 m/s ,A 、C 、D 错误,B 正确。

2.(2021·山西大同市第一次联考)在韩国光州进行的国际游泳世锦赛跳水男子十米台决赛中,中国选手杨健获得该项目金牌。

将入水后向下的运动视为匀减速直线运动,该运动过程的时间为t 。

杨健入水后第一个t 4时间内的位移为x 1,最后一个t 4时间内的位移为x 2,则x 1x 2为( )A.3∶1B.4∶1C.7∶1D.8∶1 【答案】 C【解析】 将运动员入水后的运动逆向思维可看成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根据匀加速直线运动规律可知,连续相等的时间间隔内的位移之比为1∶3∶5∶7…,所以有x 1x 2=71,选项C 正确,A 、B 、D 错误。

3.(2021·河南省九师联盟质检)某质点做匀减速直线运动,经过83 s 后静止,则该质点在第1 s 内和第2 s 内的位移之比为( ) A.7∶5B.9∶5C.11∶7D.13∶7【答案】 D【解析】 质点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到停止,其逆过程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将83 s 分成相等的8个13 s ,根据x =12at 2知,在这相等的8个13 s 内的位移之比是15∶13∶11∶9∶7∶5∶3∶1,则该质点在第1 s 内和第2 s 内的位移之比为(15+13+11)∶(9+7+5)=39∶21=13∶7,故选项D 正确。

高中政治高考总复习 第一单元 探索世界与把握规律 第二课 第二框 运动的规律性

高中政治高考总复习 第一单元 探索世界与把握规律 第二课 第二框 运动的规律性
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④既要反对夸大意 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 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2.规律的客观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1)原理内容:①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离不开主观能动性 的发挥。 ②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 (2)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 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 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7)规律的变与不变。 ①规律的变,指的是规律随客观事物本身的性质、内容和所 依赖的客观条件而变化;事物、条件消失或产生、变化了,则 相应的具体规律的作用随之消失、变化或产生。也就是说, 规律在事物发展的不同阶段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②规律的不变,指的是人不可以改变规律本身。
改编自中国神话故事的某动画电影主要讲述了主人公虽“生 而为魔”却“逆天而行斗到底”的成长故事。尤其是,主人公高 呼的那一句口号“我命由我不由天”更是引发了无数网友的欢 呼。 请用哲学规律的知识对“我命由我不由天”这一观点进行评析。
提示:①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可以认识、利用规律去改造世界、 造福人类。这一观点正确认识到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重 要性,该观点有合理的地方。 ②规律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要求我们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 这一观点没有正确认识到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 性的前提,该观点存在不合理之处。
③我们应该把尊重规律的客观性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相结 合。反对割裂二者的片面做法:既要反对过分夸大主观能动 性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规律,无所作为、 因循守旧的思想。综上所述,题中的观点是片面的。
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制定防控策略。围绕“防疫病、防恐慌”, 积极开展应急科普,相关专家积极发声,用事实、用科学说话, 进行科学引导、抗疫指导和心理疏导。 运用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相关知识,分析我国是如何取得疫情 防控阻击战的重大战略成果的。

七年高考(-)高考物理试题分项精析 专题01 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应用-人教版高三全册物理试题

七年高考(-)高考物理试题分项精析 专题01 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应用-人教版高三全册物理试题

专题01 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应用一、单项选择题1.【2011·安徽卷】一物体作匀加速直线运动,通过一段位移x ∆所用的时间为1t ,紧接着通过下一段位移x ∆所用时间为2t .如此物体运动的加速度为〔〕A .1212122()()x t t t t t t ∆-+B .121212()()x t t t t t t ∆-+C .1212122()()x t t t t t t ∆+- D .121212()()x t t t t t t ∆+-【答案】A【考点定位】考查了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应用2.【2011·重庆卷】某人估测一竖直枯井深度,从井口静止释放一石头并开始计时,经2s 听到石头落地声,由此可知井深约为〔不计声音传播时间,重力加速度g 取10m/s 2〕〔〕A .10mB .20mC .30mD .40m 【答案】B【解析】石头做自由落体运动,根据位移公式h =12gt 2=0.5×10×4m=20m 。

【考点定位】自由落体运动。

3.【2011·某某卷】质点做直线运动的位移x 与时间t 的关系为x = 5t + t 2〔各物理量均采用国际单位制单位〕,如此该质点〔〕A .第1s 内的位移是5mB .前2s 内的平均速度是6m/sC .任意相邻1s 内的位移差都是1mD .任意1s 内的速度增量都是2m/s 【答案】D【解析】第1s 内的位移只需将t =1代入即可求出x =6m ,A 错误;前2s 内的平均速度为225227m/s 22s v ⨯+===,B 错;由题给解析式可以求得加速度为a =2m/s 2,22m x aT ∆==,C 错;由加速的定义可知D 选项正确【考点定位】匀变速直线运动4.【2013·新课标全国卷Ⅰ】如图是伽利略1604年做斜面实验时的一页手稿照片,照片左上角的三列数据如下表。

表中第二列是时间,第三列是物体沿斜面运动的距离,第一列是伽利略在分析实验数据时添加的。

2017年高考物理专题冲刺专题01直线运动的概念和规律含解析

2017年高考物理专题冲刺专题01直线运动的概念和规律含解析

专题01 直线运动的概念和规律第I 卷一、选择题(此题共8小题,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寒假来了,学易同窗坐高铁去看望期待已久的姥姥。

滑腻桌面上有一颗桂圆相对桌面静止。

能够依照桂圆的运动,判定列车的运动。

以下判定正确的选项是( )A. 桂圆相对桌面静止,可知列车可能在匀速前进B. 桂圆相对桌面向后运动,可知列车在减速前进C. 桂圆相对桌面向前运动,可知列车在加速前进D. 桂圆相对桌面向左运动,可知列车在做变速运动 【答案】AD【题型】多项选择题 【难度】容易2.一质点做速度慢慢增大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在时刻距离t 内位移为x ,动能变成原先的4倍。

该质点的加速度为( ) A.2x t B.232xt C.223x t D.235x t【答案】C【解析】动能变成原先的4倍,那么物体的速度变成原先的2倍,即v =2v 0,由x =12(v 0+v )t 和a =0-v v t得a =223xt ,故C 对。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3.以不同初速度将两个物体同时竖直向上抛出并开始计时,一个物体所受空气阻力可忽略,另一物体所受空气阻力大小与物体速度成正比,以下用虚线和实线描述两物体运动的v-t 图象可能正确的选项是( )【答案】D【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样4.历史上有些科学家曾把在相等位移内速度转变相等的单向直线运动称为“匀变速直线运动”(现称“另类匀变速直线运动”),“另类加速度”概念为0s v v A s-=,其中v 0和v s 别离表示某段位移s 内的初速和末速。

A >0表示物体做加速运动,A <0表示物体做减速运动。

而此刻物理学中加速度的概念式为0s v v a t-=,以下说法正确的选项是( )A.假设A 不变,那么a 也不变B.假设A >0且维持不变,那么a 慢慢变小C.假设A 不变,那么物体在中间位置处速度为()012s v v + D.假设A 2202s v v +【答案】C【解析】假设A 不变,有两种情形一是:A >0,在这种情形下,相等位移内速度增加量相等,因此平均速度来越大,因此相等位移内用的时刻愈来愈少,由0s v v a t-=,可知,a 愈来愈大;第二种情形A <0,相等位移内速度减少量相等,平均速度愈来愈小,因此相等位移内用的时刻愈来愈多,由0s v v a t -=可知a 愈来愈小,故AB 错误;因为相等位移内速度转变相等,因其中间位置处位移为2s,速度转变量为02s v v -,因此此位置的速度为00022s s v v v v v -++=,C 正确,D 错误。

运动学规律的应用-备战2023年高考物理抢分秘籍(解析版)

运动学规律的应用-备战2023年高考物理抢分秘籍(解析版)

秘籍01运动学规律的应用高考预测概率预测☆☆☆☆☆题型预测选择题、计算题☆☆☆☆☆考向预测力学和运动学的综合应试秘籍力与运动是经典物理学的基础,高考中力和运动的考查分量比较重。

高考中,运动学规律是熟练掌握运动学知识的基础上,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1.从考点频率看,运动图像、追及相遇问题、单体直线运动是高频考点、必考点,所以必须完全掌握。

2.从题型角度看,可以是选择题、计算题其中小问,分值5分左右,着实不少!一、运动学图像−、a t−等;按图线数目分“运动学中的图像”分类:按变量分为v t−图像,x t−图像、v x为单一物体的运动图像、两物体的追赶相遇图像等;按图线形状分为直线型、折线型、曲线型等。

根据图像分析运动的关键:(1)首先认清图中横、纵轴所代表的物理量及它们的函数关系;(2)理解图像中的“点”“线”“斜率”“截距”“面积”的物理意义。

二、追及、相遇问题“追及与相遇”题型有较多的分类方法,例如:按运动轨迹可分为同一直线上的追及相遇与不在同一直线上的追及相遇;按初始位置可分为同一地点出发的追及相遇与从不同位置出发的追及相遇;按出发时间可分为同一时刻出发的追及相遇与不同时刻出发的追及相遇;按运动性质可分为加速追匀速、减速追匀速、加速追加速、减速追加速等。

分析“追及与相遇”问题时,一定要抓住“一个条件,两个关系”。

①“一个条件”指两物体的速度满足的临界条件。

如两物体距离最大、最小,恰好追上或恰好追不上等。

②“两个关系”指时间关系和位移关系。

其中通过画运动情景图找到两物体位移之间的关系,是解题的突破口。

三、单体直线运动单体直线运动的几类基本问题。

刹车类问题:物体做匀减速直线运动直到速度为零时,即停止运动,其加速度a 也突然消失。

求解注意题目中所给的时间与实际运动时间的关系。

解题时,应先确定物体实际运动的时间。

对速度为零的匀减速直线运动也可以按逆向思维,即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处理。

(1)双向可逆类的运动①竖直上抛运动具有可逆性。

高三一轮复习认识运动把握规律

高三一轮复习认识运动把握规律

在规律上能用、不能用的词语
发明规律
消灭规律 创造规律 改变规律
发现规律
尊重规律 认识规律 利用规律
人或许能发明一种不需要任何动力就能永远转 动的“永动机”,这一想法令许多人着迷。 1714年, 德国有个叫奥尔菲留斯的人宣布发明了“永动轮”, 并当众表演,轰动一时。但后来事情被揭穿——原 来有人藏在后面转动轮子。科学家焦耳也曾被这种 大胆的设想所吸引。他曾三番五次地做实验,经过 多次的失败后,得出了“要科学,不要永动机”的 结论。通过多年的反复实验,他终于成功测出了热 功当量数值,并具体阐发了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 ◆课堂探究: (1)“永动机”为什么无法制造出来? (2)焦耳的成功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课堂探究: (1)“永动机”为什么无法制造出来? “永动机”无法制造出来,是因为这一设 想违背了能量守恒定律,从一开始就是不科学 的。 (2)焦耳的成功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焦耳的成功启示我们要尊重科学、尊重规 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正确,承认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
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 形而上学的不变论。 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 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二)运动是有规律的
1、什么是规律?
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 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2、规律的特征:
① 客观性
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不以人的意 志为转移。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
一哲学的运动概念 1、什么是运动? 2、运动和物质的关系是什么? 3、运动和静止的关系是什么? 二物质运动的规律 1、什么是规律? 2、规律的特点是什么? 3、方法论要求是什么?
一运动
1.运动的概念:
哲学上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 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2025年高考物理总复习专题01 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及多过程问题(附答案解析)

2025年高考物理总复习专题01 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及多过程问题(附答案解析)

第1页(共24页)2025年高考物理总复习专题01匀变
速直线运动规律及多过程问题模型归纳1.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本公式模型
题目中所涉及的物理
量(包括已知量、待求量
和为解题设定的中间
量)
没有涉及的物理量适宜选用的公式v 0、v 、a 、t
x [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式]v =v 0+at v 0、a 、t 、x
v [位移与时间的关系式]x =v 0t +12at 2v 0、v 、a 、x
t [速度与位移的关系式]v 2-v 20=2ax v 0、v 、t 、x a [平均速度公式]x =v +v 02t 注:基本公式中,除时间t 外,x 、v 0、v 、a 均为矢量,可以用正、负号表示矢量的方向。

一般情况下,我们规定初速度的方向为正方向,与初速度同向的物理量取正值,与初速度反向的物理量取负值。

当v 0=0时,一般以a 的方向为正方向。

2.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两个重要推论
推论
公式适用情境(1)物体在一
段时间内的平v =v =利用平均速度求瞬时速度:v n =x n +x n +12T
=。

运动规律知识点总结

运动规律知识点总结

运动规律知识点总结一、运动的基本概念1.运动是一种基本的物理现象,是物体位置随时间的变化。

2.在物理学中,所有的运动都是相对的,即必须有一个固定的参照物体。

二、运动的描述1.质点运动:将物体看作一个质点,忽略物体的大小和形状,只考虑物体的位置随时间的变化。

2.刚体运动:刚体指物体内部各点相互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在一定时期内保持不变的物体。

刚体在运动时,各点沿着相互平行的方向作等速直线运动。

3.非刚体运动:物体内部各点相互位置关系随时间发生变化。

三、运动的性质1.匀速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位移相等的运动称为匀速运动。

2.加速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位移逐渐增大的运动称为加速运动。

3.直线运动:物体运动的轨迹是一条直线的运动称为直线运动。

4.曲线运动:物体运动的轨迹是曲线的运动称为曲线运动。

5.往复运动:物体反复在两点之间来回运动的运动称为往复运动。

6.周期性运动:物体在一定时间内重复进行的运动称为周期性运动。

四、运动的描述及研究1.运动的描述可以通过物体的轨迹、位移、速度及加速度来描述和研究。

2.位移:物体从初始位置到终点位置的位置变化称为位移。

3.速度:物体单位时间内位移的大小称为速度,速度的方向和大小决定了运动的方向和速度。

4.加速度:物体单位时间内速度的变化称为加速度,加速度的方向和大小决定了加速的方向和速度。

五、定义和推导1.通过定义和推导可以得出各个运动的公式,如速度的定义v=Δs/Δt,加速度的定义a=Δv/Δt 等。

六、运动的图像和分析1.运动图像:通过绘制物体的位置-时间、速度-时间、加速度-时间图像来分析和描述物体的运动。

2.运动分析:通过分析物体的运动图像,可以得出物体的运动特点和规律,进而找出运动的规律和规律等。

七、牛顿三定律牛顿运动定律是描述力学中物体的运动规律的三条定律。

这三个定律包括:1.牛顿第一定律:当物体受力为零时,物体将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

2.牛顿第二定律:物体所受的合外力等于物体的质量与加速度的乘积。

高考知识点巡查专题01运动规律运用

高考知识点巡查专题01运动规律运用

专题一 运动规律运用雷区扫描本部分常见的失分点有:1.不能建立正确的运动模型;2.公式运用不当,死套公式;3.不能正确运用图象描述运动过程.出现上述失误的原因是:第一,随着高考对学生分析处理实际问题能力要求的提高,近几年高考题中联系实际的题目逐渐增多,但许多考生不能将已学过的运动模型与题目给出的实际运动建立联系,不能从中抽象出理想化的运动模型.第二,在平常的学习中,对公式和规律的适用条件及公式中各物理量(特别是矢量)的意义不清楚,导致盲目套用.第三,对图象的物理意义(横、纵坐标的函义、图线的斜率、图线所围面积的意义)不明确,不能正确识别图象、运用图象.排雷示例例1.(1999年全国)一跳水运动员从离水面10 m 高的平台上向上跃起,举双臂直体离开台面,此时其重心位于从手到脚全长的中点.跃起后重心升高0.45 m 达到最高点.落水时身体竖直,手先入水(在此过程中运动员水平方向的运动忽略不计).从离开跳台到手触水面,他可用于完成空中动作的时间是_____s.(计算时,可以把运动员看作全部质量集中在重心的一个质点.g 取为10 m/s 2,结果保留两位数字.)雷区探测本题研究的是体育运动中的一个实际问题.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能针对“高台跳水”的过程,进行分析和抽象,建立理想的运动模型来解决问题.1999年上海卷中第4题考查了“跳高”运动的分析,足见“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是近几年高考的热点.雷区诊断解此题时,多数考生认为较难,是因为他们不能正确分析出跳水运动员的运动性质,特别是不能将运动员抽象为一个质点.此题中可将运动员简化为一个质点,这样只要研究运动员重心的运动就可以了.运动员起跳后重心升高0.45m 达到最高点的过程,是竖直上抛运动,此过程经历的时间为t 1=gh 12=1045.02⨯=0.3(s),设运动员从手到脚高为l ,则这时运动员的重心在平台上方(21l +0.45)m 处,然后开始做自由落体运动,当手触水面时,运动员的重心在水面上方21l 处,所以,自由落体的高度h 2=21l +0.45+10-21l =10.45(m ),自由落体的时间为t 2=gh 22=1045.102⨯=1.4 s ,所以运动员用来完成空中动作的时间为t =t 1+t 2=1.7 s. 正确解答 1.7 s例2.(1999年上海)为了测定某辆轿车在平直公路上起动时的加速度(轿车起动时的运动可近似看作匀加速运动),某人拍摄了一张在同一底片上多次曝光的照片(如图1—1所示),如果拍摄时每隔2 s 曝光一次,轿车车身总长为4.5 m ,那么这辆轿车的加速度约为A.1 m/s 2B.2 m/s 2C.3 m/s 2D.4 m/s 2雷区探测本题考查的知识是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特征,即Δs=aT 2.该题设置的情境比较新颖.不但考查了有关知识,同时也考查了学生的观察能力、自学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正是高考对理科综合学科对考生提出的新要求.雷区诊断许多考生在解答此题时出错,其原因:一是观察和理解能力差,不能把车的长度与标尺上的刻度建立联系,从而不能依据车长4.5 m 确定出标尺每个刻度的数值为1.5 m;二是虽然确定了每格长度1.5 m ,但后面小格的刻度不会推算,按每小格0.1 m 计算;三是连续相等的时间内位移读差,得出s 1=7.5 m.s 2=20.1 m(或得出19.7 m),从而得出错误答案a =2T s ∆=225.71.20-=3.15(m/s 2). 正确的读数应为s 1=12.0 m,s 2=20.1 m.Δs =s 2-s 1=8.1 m.a =2T s ∆=221.8m/s 2=2.025 m/s 2 或利用平均速度等于中间时刻的即时速度这一结论.第一个2 s 中间时刻速度v 1=1v =t s 1=20.12m/s=6 m/s 第二个2 s 中间时刻速度v 2=2v =t s 2=21.20m/s=10 m/s 由v 2-v 1=at 得a =t v v 12-=2610-m/s 2=2 m/s 2 正确解答 B例3.(1999年全国)为了安全,在公路上行驶的汽车之间应保持必要的距离.已知某高速公路的最高限速v =120k m/h ,假设前方车辆突然停止,后车司机从发现这一情况,经操纵刹车到汽车开始减速所经历的时间(即反应时间)t =0.50 s ,刹车时汽车受到的阻力大小f 为汽车重力的0.40倍.该高速公路上汽车间的距离s 至少应为多少?(取重力加速度g 取10 m/s 2)雷区探测此题又是一道联系实际的题目,主要考查考生分析运动过程的能力、阅读能力和观察事物的能力.是近几年高考考查的热点,如2001年全国卷11题.2002年春季卷20题.雷区诊断图1—1许多考生的答案是91250m,原因是没有认真分析运动过程,丢掉了汽车在反应时间内做匀速直线运动的那段距离,把整个运动看成了匀减速. 一方面是由于在题海中遇见了太多的有关刹车后汽车做匀减速直线运动的习题,印象太深了,因而一看到此题没有认真审题就条件反射地按以往记住的刹车后汽车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的习题的解法来做,可见只是多记题型和解法,而没有养成独立地具体分析每个题给出的物理情境和条件的习惯是要不得的.另一方面由于阅读能力差,没有读懂题中那段有关反应时间的说明,没有理解到反应时间内汽车是以原速向前匀速运动的,因而只考虑了汽车在开始减速到该汽车刚好安全停止在前方车辆后边的时间内汽车通过的距离.另一个出现的错误在于单位换算,同时对结果是否合理缺乏分析判断能力,如得到7 k m 、1801 k m 等明显不合理的结果仍无察觉.正确解答 在反应时间内,汽车做匀速直线运动,运动距离为s 1=vt =3600101203⨯×0.5 m=350 m. 设刹车时汽车的加速度大小为a ,汽车的质量为m .由牛顿第二定律F =ma 得:kmg=ma a=kg=4 m/s 2刹车至停下汽车做匀减速运动的距离为s 2由v t 2-v 02=2as 得s 2=a v 22=42)3100(2⨯m=91250m 则高速公路上汽车的距离s =s 1+s 2s =350+91250=91400≈1.6×102(m ) 例4.(2001年上海高考)图1—2是在高速公路上用超声波测速仪测量车速的示意图,测速仪发出并接收超声波脉冲信号,根据发出和接收到的信号间的时间差,测出被测物体的速度.图10(b )中p 1、p 2是测速仪发出的超声波信号,n 1、n 2分别是p 1、p 2由汽车反射回来的信号.设测速仪匀速扫描,p 1、p 2之间的时间间隔Δt =1.0 s,超声波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是v =340 m/s,若汽车是匀速行驶的,则根据图10(b )可知,汽车在接收到p 1、p 2两个信号之间的时间内前进的距离是________m,汽车的速度是________m/s.雷区探测此题是利用声波的反射测汽车的速度.同年全国高考题第11题是利用声波的反射测距离,这是物理知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是今后高考考查的侧重点.除考查考生分析运图1—2动过程的能力外,重点考查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识别运用信息的能力.雷区诊断解答此题时,相当一部分考生束手无策,其原因之一是不能读懂图(b )中所给超声波信号这一信息,二是不能从位移和时间上建立超声波脉冲信号的运动与汽车运动之间的关系.解答此题的关键是读懂图(b )中给出的信息,由于超声波是匀速传播的,图中的刻度可表示时间,p 1、p 2两脉冲间有30个小格,应是p 1、p 2之间的时间间隔Δt =1.0 s,所以每个小格表示的时间Δt 0=301s.p 1与其反射信号n 1间有12个小格,即时间间隔为 Δt 1=301×12 s=0.4 s,p 2与其反射信号n 2间有9个小格,时间间隔Δt 2=0.3 s.由于脉冲信号往返时间相同,所以p 1发出后经21Δt 1与车相遇,p 2发出后经21Δt 2与车相遇.情况如图1—3所示.设车速为v 车,声速为v 声,p 1发出时车与信号源的距离为s.对p 1发出到与车相遇的过程,有:(v 车+v 声)·21Δt 1=s ① 对p 2发出到与车相遇的过程,有:(v 车+v 声)21Δt 2=s-v 车Δt ② 其中v 车Δt ,是在p 1发出至p 2发出这段时间间隔内车的位移.由①式②式联立,代入数据得v 车=17.9 m/s.汽车两次接收到信号的时间间隔为Δt -21Δt 1+21Δt 2, 所以在这段时间内汽车前进的距离为: Δs=v 车(Δt -21Δt 1+21Δt 2)=17 m. 正确解答 17 m 17.9 m/s.例5.(2001年全国理综)在抗洪抢险中,战士驾驶摩托艇救人.假设江岸是平直的,洪水沿江向下游流去,水流速度为v 1,摩托艇在静水中的航速为v 2.战士救人的地点A 离岸边最近处o 的距离为d ,如战士想在最短时间内将人送上岸,则摩托艇登陆的地点离o 点的距离为A.dv 2/2122v vB.0C.dv 1/v 2D.dv 2/v 1雷区探测运动的合成与分解是处理复杂运动的基本方法,也是考生学习中的一个难点,本题考查 图1—3的正是运用运动合成与分解的方法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雷区诊断船渡河问题一般讨论两种特殊情况:一是怎样渡河时间最短;二是怎样渡河位移最小.常用的方法是:正交分解法和平行四边形法则.设船在静水中的航速为v2,水流速度为v1,v2与河岸的夹角为θ,河宽为d,如图1—4所示.用正交分解法得:y方向的分速度为v y=v2sinθ,x方向的分速度为v x=v1-v2cosθ.过河所需时间:t=d/v2sinθ,可见:在d和v2一定时,t随sinθ增大而减小,当θ=90°时,sinθ=1(最大),所以,船头与河岸垂直时,渡河时间最短,且为t min=d/v2.这时v y=v2,v x=v1,船沿河方向的位移s x=v x t min=21vvd.过河过程的位移:s=1)sincos(]sin)cos[()(2221222212222+-=+-=+=+θθθθvvvddvdvvdtvssxyx.要求s的最小值,应区别两种情况:①v2>v1时,s min=d,即船垂直抵达对岸.②当v2<v1时,合速度方向一定偏向下游方向,船不可能垂直到达对岸,如图1—5,可见这时要使s最小,应使角α最大.那么,在什么条件下α角最大呢?以v1的终端为圆心,v2的大小为半径画圆,当合速度v与圆相切时,α角最大.如图1—6所示.这时θ=cos-112vv,最小位移s min=21vvd.图1—4图1—5 图1—6本题中要求用最短的时间上岸,摩托艇登陆地点与o 点之距应为s x =21v v d . 正确解答 C例6.(1998年全国)宇航员站在一星球表面上的某高处,沿水平方向抛出一个小球,经过时间t ,小球落到星球表面.测得抛出点与落地点之间的距离为L ,若抛出时的初速度增大到2倍,则抛出点与落地点之间的距离为3L .已知两落地点在同一水平面上,该星球的半径为R ,万有引力常数为G ,求该星球的质量M .雷区探测本题主要考查处理平抛运动的方法,但不是在地球上平抛,面是在一星球表面平抛,这就使题目有了新意,也增加了考生答题的难度,这需要考生有较好的分析迁移能力.雷区诊断本题披着宇航员的外衣,好像是一个利用人造卫星求星球质量的问题,但经过仔细审题后会发现实质上只是一个平抛运动问题,而有的人却恰恰看不到这一点,只写出了G 2RMm =mv 2/R 的公式后就无法往下做了.另一种错误是将题中给出的抛出点与落地点间的距离误认为是水平距离,其原因是平时做了许多有关平抛运动的习题,题中都是求落地点与抛出点之间的水平距离,而没有求落地点与抛出点之间的距离,因而养成一种习惯,一看见平抛运动就以为落地点与抛出点之间的距离就一定是它们之间的水平距离.殊不知按几何学的定义,落地点与抛出点之间的距离是指它们之间的直线距离.产生错误的原因主要是没有养成分析问题的好习惯,对问题不求甚解.由此可见,养成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的素质、能力和习惯比记住所谓的典型题的解题方法和解题步骤更有意义.正确解答以M 和R 分别表示星球的质量和半径由万有引力定律得:mg =G 2R mM 由上式可得,星球表面附近的重力加速度g =G 2RM 设宇航员站在高度为h 的某高处沿水平抛出小球,第一次平抛速度为v ,经过时间t 落到星球表面,x 表示落地点与抛出点间的水平距离,则由平抛运动规律得:图1—7x =vt h =21gt 2 根据平面几何知识,抛出点与落地点之间的直线距离L 与x 、h 之间关系为L 2=x 2+h 2 宇航员第二次抛出速度为2v ,则抛出水平位移x ′=2vt 此时落地点与抛出点的直线距离为3L ,则 (3L )2=(2x )2+h 2h =3L所以g =232t LM =2332GtLR排雷演习1.物体沿一直线运动,在t 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为s ,它在中间位置21s 处的速度为v 1,在中间时刻21t 的速度为v 2,则v 1和v 2的关系为 A.当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时,v 1>v 2B.当物体做匀减速直线运动时,v 1>v 2C.当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时,v 1=v 2D.当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时,v 1<v 22.假设汽车紧急制动后所受的阻力的大小与汽车所受重力的大小差不多.当汽车以 20 m/s 的速度行驶时,突然制动,它还能继续滑行的距离约为A.40 mB.20 mC.10 mD.5 m3.两辆完全相同的汽车沿水平直路一前一后匀速行驶,速度均为v 0,当前车突然以恒定的加速度刹车,在它刚停住时后车以前车刹车时的加速度开始刹车.已知前车在刹车过程中所行的距离为s,若保证两辆车在上述情况中不相碰,则两车在匀速行驶时保持的距离至少应为A.sB.2sC.3sD.4s4.某同学身高1.8 m,在运动会上他参加跳高比赛,起跳后身体横着越过了1.8 m 高度的横杆,据此可估算出他起跳时竖直向上的速度大约为(取g =10 m/s 2)A.2 m/sB.5 m/sC.6 m/sD.8 m/s5.飞机以一定水平速度v 0飞行,某时刻让A 球落下,相隔1 s 又让B 球落下,在以后的运动中(落地前),关于A 、B 的相对位置关系正确的是(g =10 m/s 2)A.A 球在B 球的前下方,二者在同一条抛物线上B.A 球在B 球的后下方,二者在同一条抛物线上C.A 球在B 球的正下方5 m 处,二者在同一条抛物线上D.以上说法都不对6.两木块自左向右运动,现用高速摄影机在同一底片上多次曝光,记录下木块每次曝光时的位置,如图1—8所示,连续两次曝光的时间间隔是相等的,由图1—8可知A.在时刻t 2以及时刻t 5两木块速度相同B.在时刻t 3两木块速度相同C.在时刻t 3和时刻t 4之间某瞬时两木块速度相同D.在时刻t 4和时刻t 5之间某瞬时两木块速度相同7.一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其时刻速度大小为4 m/s,1 s 后速度大小变为10 m/s.在这 1 s 内该物体的A.位移的大小可能小于4 mB.位移的大小可能大于10 mC.加速度的大小可能小于4 m/s 2D.加速度的大小可能大于10 m/s 28.某测量员是这样利用回声测距离的:他站在两平行峭壁间某一位置鸣枪,经过1.00 s 第一次听到回声,又经过0.50 s 再次听到回声.已知声速为340 m/s,则两峭壁间的距离为_______m.9.(2003年上海,20)(10分)如图所示,一高度为h =0.2 m 的水平面在A 点处与一倾角为θ=30°的斜面连接,一小球以v 0=5 m/s 的速度在平面上向右运动.求小球从A 点运动到地面所需的时间(平面与斜面均光滑,取g =10 m/s 2).某同学对此题的解法为:小球沿斜面运动,则 sin h =v 0t +21gsin θ·t 2,由此可求得落地的时间t .问:你同意上述解法吗?若同意,求出所需时间;若不同意,则说明理由并求出你认为正确的结果.10.一列车由等长的车厢连接而成,车厢之间的间隙忽略不计,一人站在站台上与第一节车厢的最前端相齐.当列车由静止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时开始计时,测量第一节车厢通过的时间为2 s ,则他测得从第5节(第4节尾)至第16节(第16节尾)车厢通过的时间为_________s.11.某排球场的俯视图如图1—10所示,场地全长为a 、宽为b ,球网离地面的高度为h ,某队员在自己一方边线与3 m 线(图1—10中虚线)的交点A 处跳起来扣球,设他的击球点在A 的正上方,击出的球初速度沿水平方向,球在空中运动时受到的空气阻力可忽略,图1—8 图1—9计算时取a=18 m,b=8 m,h=2 m.(1)要使球落在对方的3 m线与球网之间的区域,他击球时球的最低点至少离地面多高?(2)如果他的击球点正是上一问求出的最小高度,他击出的球初速度在什么范围内,球可能恰好落在对方场地的3 m线处?图1—1012.玻璃生产线上,宽9 m的成型玻璃板以2 m/s的速度连续不断地向前行进,在切割下的玻璃板都成规定尺寸的矩形,金钢钴割刀的轨道应如何控制?切割一次的时间多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一 运动规律运用雷区扫描本部分常见的失分点有:1.不能建立正确的运动模型;2.公式运用不当,死套公式;3.不能正确运用图象描述运动过程.出现上述失误的原因是:第一,随着高考对学生分析处理实际问题能力要求的提高,近几年高考题中联系实际的题目逐渐增多,但许多考生不能将已学过的运动模型与题目给出的实际运动建立联系,不能从中抽象出理想化的运动模型.第二,在平常的学习中,对公式和规律的适用条件及公式中各物理量(特别是矢量)的意义不清楚,导致盲目套用.第三,对图象的物理意义(横、纵坐标的函义、图线的斜率、图线所围面积的意义)不明确,不能正确识别图象、运用图象.排雷示例例1.(1999年全国)一跳水运动员从离水面10 m 高的平台上向上跃起,举双臂直体离开台面,此时其重心位于从手到脚全长的中点.跃起后重心升高0.45 m 达到最高点.落水时身体竖直,手先入水(在此过程中运动员水平方向的运动忽略不计).从离开跳台到手触水面,他可用于完成空中动作的时间是_____s.(计算时,可以把运动员看作全部质量集中在重心的一个质点.g 取为10 m/s 2,结果保留两位数字.)雷区探测本题研究的是体育运动中的一个实际问题.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能针对“高台跳水”的过程,进行分析和抽象,建立理想的运动模型来解决问题.1999年上海卷中第4题考查了“跳高”运动的分析,足见“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是近几年高考的热点.雷区诊断解此题时,多数考生认为较难,是因为他们不能正确分析出跳水运动员的运动性质,特别是不能将运动员抽象为一个质点.此题中可将运动员简化为一个质点,这样只要研究运动员重心的运动就可以了.运动员起跳后重心升高0.45m 达到最高点的过程,是竖直上抛运动,此过程经历的时间为t 1=gh 12=1045.02⨯=0.3(s),设运动员从手到脚高为l ,则这时运动员的重心在平台上方(21l +0.45)m 处,然后开始做自由落体运动,当手触水面时,运动员的重心在水面上方21l 处,所以,自由落体的高度h 2=21l +0.45+10-21l =10.45(m ),自由落体的时间为t 2=gh 22=1045.102⨯=1.4 s ,所以运动员用来完成空中动作的时间为t =t 1+t 2=1.7 s. 正确解答 1.7 s例2.(1999年上海)为了测定某辆轿车在平直公路上起动时的加速度(轿车起动时的运动可近似看作匀加速运动),某人拍摄了一张在同一底片上多次曝光的照片(如图1—1所示),如果拍摄时每隔2 s 曝光一次,轿车车身总长为4.5 m ,那么这辆轿车的加速度约为A.1 m/s 2B.2 m/s 2C.3 m/s 2D.4 m/s 2雷区探测本题考查的知识是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特征,即Δs=aT 2.该题设置的情境比较新颖.不但考查了有关知识,同时也考查了学生的观察能力、自学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正是高考对理科综合学科对考生提出的新要求.雷区诊断许多考生在解答此题时出错,其原因:一是观察和理解能力差,不能把车的长度与标尺上的刻度建立联系,从而不能依据车长4.5 m 确定出标尺每个刻度的数值为1.5 m;二是虽然确定了每格长度1.5 m ,但后面小格的刻度不会推算,按每小格0.1 m 计算;三是连续相等的时间内位移读差,得出s 1=7.5 m.s 2=20.1 m(或得出19.7 m),从而得出错误答案a =2T s ∆=225.71.20-=3.15(m/s 2). 正确的读数应为s 1=12.0 m,s 2=20.1 m.Δs =s 2-s 1=8.1 m.a =2T s ∆=221.8m/s 2=2.025 m/s 2 或利用平均速度等于中间时刻的即时速度这一结论.第一个2 s 中间时刻速度v 1=1v =ts 1=20.12m/s=6 m/s 第二个2 s 中间时刻速度v 2=2v =ts 2=21.20m/s=10 m/s 由v 2-v 1=at 得a =tv v 12-=2610-m/s 2=2 m/s 2 正确解答 B例3.(1999年全国)为了安全,在公路上行驶的汽车之间应保持必要的距离.已知某高速公路的最高限速v =120k m/h ,假设前方车辆突然停止,后车司机从发现这一情况,经操纵刹车到汽车开始减速所经历的时间(即反应时间)t =0.50 s ,刹车时汽车受到的阻力大小f 为汽车重力的0.40倍.该高速公路上汽车间的距离s 至少应为多少?(取重力加速度g 取10 m/s 2)雷区探测此题又是一道联系实际的题目,主要考查考生分析运动过程的能力、阅读能力和观察事物的能力.是近几年高考考查的热点,如 全国卷11题. 春季卷20题.雷区诊断图1—1许多考生的答案是91250m,原因是没有认真分析运动过程,丢掉了汽车在反应时间内做匀速直线运动的那段距离,把整个运动看成了匀减速.一方面是由于在题海中遇见了太多的有关刹车后汽车做匀减速直线运动的习题,印象太深了,因而一看到此题没有认真审题就条件反射地按以往记住的刹车后汽车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的习题的解法来做,可见只是多记题型和解法,而没有养成独立地具体分析每个题给出的物理情境和条件的习惯是要不得的.另一方面由于阅读能力差,没有读懂题中那段有关反应时间的说明,没有理解到反应时间内汽车是以原速向前匀速运动的,因而只考虑了汽车在开始减速到该汽车刚好安全停止在前方车辆后边的时间内汽车通过的距离.另一个出现的错误在于单位换算,同时对结果是否合理缺乏分析判断能力,如得到7 k m 、1801 k m 等明显不合理的结果仍无察觉.正确解答 在反应时间内,汽车做匀速直线运动,运动距离为s 1=vt =3600101203⨯×0.5 m=350 m. 设刹车时汽车的加速度大小为a ,汽车的质量为m .由牛顿第二定律F =ma 得:kmg=ma a=kg=4 m/s 2刹车至停下汽车做匀减速运动的距离为s 2由v t 2-v 02=2as 得s 2=a v 22=42)3100(2⨯m=91250m 则高速公路上汽车的距离s =s 1+s 2s =350+91250=91400≈1.6×102(m ) 例4.( 上海高考)图1—2是在高速公路上用超声波测速仪测量车速的示意图,测速仪发出并接收超声波脉冲信号,根据发出和接收到的信号间的时间差,测出被测物体的速度.图10(b )中p 1、p 2是测速仪发出的超声波信号,n 1、n 2分别是p 1、p 2由汽车反射回来的信号.设测速仪匀速扫描,p 1、p 2之间的时间间隔Δt =1.0 s,超声波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是v =340 m/s,若汽车是匀速行驶的,则根据图10(b )可知,汽车在接收到p 1、p 2两个信号之间的时间内前进的距离是________m,汽车的速度是________m/s.雷区探测此题是利用声波的反射测汽车的速度.同年全国高考题第11题是利用声波的反射测距离,这是物理知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是今后高考考查的侧重点.除考查考生分析运图1—2动过程的能力外,重点考查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识别运用信息的能力.雷区诊断解答此题时,相当一部分考生束手无策,其原因之一是不能读懂图(b )中所给超声波信号这一信息,二是不能从位移和时间上建立超声波脉冲信号的运动与汽车运动之间的关系.解答此题的关键是读懂图(b )中给出的信息,由于超声波是匀速传播的,图中的刻度可表示时间,p 1、p 2两脉冲间有30个小格,应是p 1、p 2之间的时间间隔Δt =1.0 s,所以每个小格表示的时间Δt 0=301s.p 1与其反射信号n 1间有12个小格,即时间间隔为 Δt 1=301×12 s=0.4 s,p 2与其反射信号n 2间有9个小格,时间间隔Δt 2=0.3 s.由于脉冲信号往返时间相同,所以p 1发出后经21Δt 1与车相遇,p 2发出后经21Δt 2与车相遇.情况如图1—3所示.设车速为v 车,声速为v 声,p 1发出时车与信号源的距离为s.对p 1发出到与车相遇的过程,有:(v 车+v 声)·21Δt 1=s ① 对p 2发出到与车相遇的过程,有:(v 车+v 声)21Δt 2=s-v 车Δt ② 其中v 车Δt ,是在p 1发出至p 2发出这段时间间隔内车的位移.由①式②式联立,代入数据得v 车=17.9 m/s.汽车两次接收到信号的时间间隔为Δt -21Δt 1+21Δt 2, 所以在这段时间内汽车前进的距离为: Δs=v 车(Δt -21Δt 1+21Δt 2)=17 m. 正确解答 17 m 17.9 m/s.例5.( 全国理综)在抗洪抢险中,战士驾驶摩托艇救人.假设江岸是平直的,洪水沿江向下游流去,水流速度为v 1,摩托艇在静水中的航速为v 2.战士救人的地点A 离岸边最近处o 的距离为d ,如战士想在最短时间内将人送上岸,则摩托艇登陆的地点离o 点的距离为A.dv 2/2122v vB.0C.dv 1/v 2D.dv 2/v 1雷区探测运动的合成与分解是处理复杂运动的基本方法,也是考生学习中的一个难点,本题考查 图1—3的正是运用运动合成与分解的方法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雷区诊断船渡河问题一般讨论两种特殊情况:一是怎样渡河时间最短;二是怎样渡河位移最小.常用的方法是:正交分解法和平行四边形法则.设船在静水中的航速为v 2,水流速度为v 1,v 2与河岸的夹角为θ,河宽为d ,如图1—4所示.用正交分解法得:y 方向的分速度为v y =v 2sin θ,x 方向的分速度为v x =v 1-v 2cos θ.过河所需时间:t =d /v 2sin θ,可见:在d 和v 2一定时,t 随sin θ增大而减小,当θ=90°时,sin θ=1(最大),所以,船头与河岸垂直时,渡河时间最短,且为t min =d /v 2.这时v y =v 2,v x =v 1,船沿河方向的位移s x =v x t min =21v v d . 过河过程的位移:s=1)sin cos (]sin )cos [()(2221222212222+-=+-=+=+θθθθv v v d d v d v v d t v s s x y x . 要求s 的最小值,应区别两种情况:①v 2>v 1时,s min =d ,即船垂直抵达对岸.②当v 2<v 1时,合速度方向一定偏向下游方向,船不可能垂直到达对岸,如图1—5,可见这时要使s 最小,应使角α最大.那么,在什么条件下α角最大呢?以v 1的终端为圆心,v 2的大小为半径画圆,当合速度v 与圆相切时,α角最大.如图1—6所示.这时θ=cos -112v v ,最小位移s min =21v v d .图1—4图1—5 图1—6本题中要求用最短的时间上岸,摩托艇登陆地点与o 点之距应为s x =21v v d . 正确解答 C例6.(1998年全国)宇航员站在一星球表面上的某高处,沿水平方向抛出一个小球,经过时间t ,小球落到星球表面.测得抛出点与落地点之间的距离为L ,若抛出时的初速度增大到2倍,则抛出点与落地点之间的距离为3L .已知两落地点在同一水平面上,该星球的半径为R ,万有引力常数为G ,求该星球的质量M .雷区探测本题主要考查处理平抛运动的方法,但不是在地球上平抛,面是在一星球表面平抛,这就使题目有了新意,也增加了考生答题的难度,这需要考生有较好的分析迁移能力.雷区诊断本题披着宇航员的外衣,好像是一个利用人造卫星求星球质量的问题,但经过仔细审题后会发现实质上只是一个平抛运动问题,而有的人却恰恰看不到这一点,只写出了G 2RMm =mv 2/R 的公式后就无法往下做了.另一种错误是将题中给出的抛出点与落地点间的距离误认为是水平距离,其原因是平时做了许多有关平抛运动的习题,题中都是求落地点与抛出点之间的水平距离,而没有求落地点与抛出点之间的距离,因而养成一种习惯,一看见平抛运动就以为落地点与抛出点之间的距离就一定是它们之间的水平距离.殊不知按几何学的定义,落地点与抛出点之间的距离是指它们之间的直线距离.产生错误的原因主要是没有养成分析问题的好习惯,对问题不求甚解.由此可见,养成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的素质、能力和习惯比记住所谓的典型题的解题方法和解题步骤更有意义.正确解答以M 和R 分别表示星球的质量和半径由万有引力定律得:mg =G 2R mM 由上式可得,星球表面附近的重力加速度g =G 2RM 设宇航员站在高度为h 的某高处沿水平抛出小球,第一次平抛速度为v ,经过时间t 落到星球表面,x 表示落地点与抛出点间的水平距离,则由平抛运动规律得:图1—7x =vt h =21gt 2 根据平面几何知识,抛出点与落地点之间的直线距离L 与x 、h 之间关系为L 2=x 2+h 2 宇航员第二次抛出速度为2v ,则抛出水平位移x ′=2vt 此时落地点与抛出点的直线距离为3L ,则 (3L )2=(2x )2+h 2h =3L所以g =232t LM =2332GtLR排雷演习1.物体沿一直线运动,在t 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为s ,它在中间位置21s 处的速度为v 1,在中间时刻21t 的速度为v 2,则v 1和v 2的关系为 A.当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时,v 1>v 2B.当物体做匀减速直线运动时,v 1>v 2C.当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时,v 1=v 2D.当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时,v 1<v 22.假设汽车紧急制动后所受的阻力的大小与汽车所受重力的大小差不多.当汽车以 20 m/s 的速度行驶时,突然制动,它还能继续滑行的距离约为A.40 mB.20 mC.10 mD.5 m3.两辆完全相同的汽车沿水平直路一前一后匀速行驶,速度均为v 0,当前车突然以恒定的加速度刹车,在它刚停住时后车以前车刹车时的加速度开始刹车.已知前车在刹车过程中所行的距离为s,若保证两辆车在上述情况中不相碰,则两车在匀速行驶时保持的距离至少应为A.sB.2sC.3sD.4s4.某同学身高1.8 m,在运动会上他参加跳高比赛,起跳后身体横着越过了1.8 m 高度的横杆,据此可估算出他起跳时竖直向上的速度大约为(取g =10 m/s 2)A.2 m/sB.5 m/sC.6 m/sD.8 m/s5.飞机以一定水平速度v 0飞行,某时刻让A 球落下,相隔1 s 又让B 球落下,在以后的运动中(落地前),关于A 、B 的相对位置关系正确的是(g =10 m/s 2)A.A 球在B 球的前下方,二者在同一条抛物线上B.A 球在B 球的后下方,二者在同一条抛物线上C.A 球在B 球的正下方5 m 处,二者在同一条抛物线上D.以上说法都不对6.两木块自左向右运动,现用高速摄影机在同一底片上多次曝光,记录下木块每次曝光时的位置,如图1—8所示,连续两次曝光的时间间隔是相等的,由图1—8可知A.在时刻t 2以及时刻t 5两木块速度相同B.在时刻t 3两木块速度相同C.在时刻t 3和时刻t 4之间某瞬时两木块速度相同D.在时刻t 4和时刻t 5之间某瞬时两木块速度相同7.一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其时刻速度大小为4 m/s,1 s 后速度大小变为10 m/s.在这 1 s 内该物体的A.位移的大小可能小于4 mB.位移的大小可能大于10 mC.加速度的大小可能小于4 m/s 2D.加速度的大小可能大于10 m/s 28.某测量员是这样利用回声测距离的:他站在两平行峭壁间某一位置鸣枪,经过1.00 s 第一次听到回声,又经过0.50 s 再次听到回声.已知声速为340 m/s,则两峭壁间的距离为_______m.9.( 上海,20)(10分)如图所示,一高度为h =0.2 m 的水平面在A 点处与一倾角为θ=30°的斜面连接,一小球以v 0=5 m/s 的速度在平面上向右运动.求小球从A 点运动到地面所需的时间(平面与斜面均光滑,取g =10 m/s 2).某同学对此题的解法为:小球沿斜面运动,则 sin h =v 0t +21gsin θ·t 2,由此可求得落地的时间t .问:你同意上述解法吗?若同意,求出所需时间;若不同意,则说明理由并求出你认为正确的结果.10.一列车由等长的车厢连接而成,车厢之间的间隙忽略不计,一人站在站台上与第一节车厢的最前端相齐.当列车由静止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时开始计时,测量第一节车厢通过的时间为2 s ,则他测得从第5节(第4节尾)至第16节(第16节尾)车厢通过的时间为_________s.11.某排球场的俯视图如图1—10所示,场地全长为a 、宽为b ,球网离地面的高度为h ,某队员在自己一方边线与3 m 线(图1—10中虚线)的交点A 处跳起来扣球,设他的击球点在A 的正上方,击出的球初速度沿水平方向,球在空中运动时受到的空气阻力可忽略,图1—8 图1—9计算时取a=18 m,b=8 m,h=2 m.(1)要使球落在对方的3 m线与球网之间的区域,他击球时球的最低点至少离地面多高?(2)如果他的击球点正是上一问求出的最小高度,他击出的球初速度在什么范围内,球可能恰好落在对方场地的3 m线处?图1—1012.玻璃生产线上,宽9 m的成型玻璃板以2 m/s的速度连续不断地向前行进,在切割下的玻璃板都成规定尺寸的矩形,金钢钴割刀的轨道应如何控制?切割一次的时间多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