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传统文化资料
佛山十大传统文化(佛山的文化传承有哪些)
![佛山十大传统文化(佛山的文化传承有哪些)](https://img.taocdn.com/s3/m/cf56b16fe418964bcf84b9d528ea81c758f52e86.png)
佛山十大传统文化(佛山的文化传承有哪些)今天给各位分享佛山十大传统文化的知识,其中也会对佛山的文化传承有哪些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文库,现在开始吧!本文目录:1、佛山历史文化2、佛山民间艺术有哪些?3、佛山传统文化4、广东佛山有哪些历史文化?5、佛山春节习俗的习俗特色佛山历史文化佛山是“南国红豆”粤剧的发源地。
诞生了粤剧艺人的代称——“红船子弟”和粤剧最早的戏行组织——琼花会馆。
民间自发组织的粤剧演唱“私伙局”是佛山文化的一大特色,至今长盛不衰。
每年一度举办的琼花粤剧艺术节,使佛山呈现“红船泊晚纱,万人看琼花”的盛况。
佛山木版年画源远流长。
在汉代时的广州、佛山一带已流行贴门神的习俗。
佛-山木版年画生产以清乾隆、嘉庆至抗日战争前为盛,属于地方民俗的一种民间工艺美术品。
佛山是“南国陶都”、“中国陶瓷名都”,制陶工艺源远流长,有700多年历史,自古有“石湾瓦,甲天下”的美誉。
建于明代正德年间的南风古灶,是世界现存最古老的柴烧龙窑,薪火相传至今500多年,被誉为“陶瓷活化石”。
佛山是“岭南成药之乡”。
古方正药的历史有400余年,涌现出了“黄祥华”如意油、“冯了性”药酒、“源吉林”甘和茶等一批老字号名药。
佛山的铸造业始于2000多年前。
宋代时佛山所铸鼎、锅、钟、塔等闻名全国。
到明代佛山的铸造技术已达相当高的水平,成为南中国冶炼中心。
鸦片战争期间,佛山所铸大炮为抗击外来入侵发挥了重要作用。
扩展资料佛山河网密布,生态环境优美,是独具特色的岭南水乡。
佛山祖庙、西樵山、南风古灶、清晖园、皂幕山、南国桃园、陈村花卉世界、三水荷花世界被评为“佛山新八景”。
其中,佛山祖庙融古代陶瓷、木雕、铸造、建筑艺术于一体,被誉为“东方艺术之宫”;西樵山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有“南粤名山数二樵”之美誉;顺德清晖园与佛山梁园是清代广东四大名园;高明皂幕山是佛山最高峰;陈村花卉世界是中国南方最大的花卉生产交易基地和花卉文化主题公园;三水荷花世界是现世界上规模大、品种资源丰富的荷花生态园。
佛山春节传统文化和习俗
![佛山春节传统文化和习俗](https://img.taocdn.com/s3/m/88e70d22f111f18583d05a76.png)
佛山春节传统文化和习俗一、迎春花市佛山人行花街相沿已久,形成于19世纪60年代初期。
花市日期从农历十二月廿八至三十日一连3天。
除夕晚是花市的最高潮。
一般居民吃过团年饭,全家行花街,买年桔、桃花等花果度岁,以示来年大吉大利,大展鸿图。
每年供市民选购的种类繁多,有吊钟花、水仙花、桃花、梅花、菊花、玫瑰花、兰花、万年春、富贵竹、四季桔、金桔、朱砂桔、大红桔等。
花市人山人海,水泄不通,到花市的人数逾10万人次,人们摩肩接踵,络绎不绝,十分热闹。
除夕晚12时过后,卖花的人即结束卖花。
二、春节剪纸佛山剪纸全国闻名,已有500多年历史。
其风格既有北方剪纸苍劲雄浑的特色,又有南方剪纸剔透秀丽、明静清雅、严谨工整的长处。
主要有三大类:单一色调的纯色剪纸、剪绘结合的写料剪纸、用几种颜色的纸料剪衬而成的衬色剪纸。
近年发展的铜衬料剪纸成为佛山剪纸的主要门类。
它是运用刻刀在铜箔上镂刻勾雕出画面的主线,再在底部衬以色纸或在上面绘上颜色。
这类剪纸具有金碧辉煌的特殊艺术效果,很受人们欢迎,产品远销海内外。
剪纸艺术风格越来越受人们喜爱,不少剪纸作品形式已进入现代化的厅堂装饰。
现在许多人在春节都有购买剪纸的习惯,一般上面有鲤鱼寓意年年有余;有小孩寓意多子多福;今年是猴年大家就更加偏向于有猴子的剪纸了。
这些剪纸一般会贴在窗户上或花盆边甚至是墙边上,不失为装饰好东西。
三、走通济桥在佛山文化中,有这样一个祈福活动——行通济。
就是在佛山一带,元宵节期间举行游玩祈福活动。
每到这一天家家户户自清晨到夜幕都会举风车,摇风铃,提生菜由北到南走过通济桥。
这样祈求平安和幸福。
在历史记载中,行通济为正月十六,后来被城府改为正月十五。
传说佛山城南今南蒲公园附近以前有一条河通济河,河上有一条桥叫“通济桥”。
河现在没了,桥还在,每年这一天,人们都到这里走过桥,烧香、抛生菜和转风车,人流络绎不绝,好不热闹。
从明末清初开始,每逢正月十五,佛山四乡家家户户都会扶老带幼,自清晨到夜幕,举着风车、摇着风铃、提着生菜浩浩荡荡地由北到南走过通济桥,祈求来年平平安安、顺顺利利。
佛山的风土人情
![佛山的风土人情](https://img.taocdn.com/s3/m/9c61b4bcb8d528ea81c758f5f61fb7360b4c2b33.png)
佛山的风土人情
佛山是中国广东省的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拥有独特的风土人情。
以下是一些关于佛山的风土人情的描述:
1. 美食文化:佛山以其丰富多样的美食而闻名。
当地的传统烹饪技艺悠久,以烧腊、点心和小吃为特色。
例如,佛山的叉烧、烧鹅和水晶包子等都备受赞誉。
此外,佛山还有许多传统茶楼,人们可以在那里品尝到正宗的广东茶文化。
2. 传统手工艺:佛山自古以来就以制作工艺品而闻名。
陶瓷、瓷器和木雕是佛山的传统手工艺品,代表了当地的工艺水平和审美观念。
游客可以参观陶瓷和瓷器工坊,了解制作过程并购买精美的艺术品。
3. 南方武术:佛山是南方武术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尤以南拳和佛山南少林寺著名。
南拳注重内外兼修,追求技击的柔中带刚和气质的和谐。
在佛山,你可以找到一些武馆和学校,提供南拳的培训和表演。
4. 慢生活态度:佛山人对生活有着独特的态度,强调慢节奏、享受当下。
他们注重家庭和社区的联系,喜欢在公园或广场上聚会、唱歌、跳舞,体验休闲的生活方式。
5. 岭南建筑风格:佛山的建筑风格深受岭南文化的影响,以其独特的传统建筑形式而著名。
岭南建筑注重精美的木雕和石雕装饰,以及对阳光、空气和自然环境的利用。
游客可以参观一些古老的府邸和宗祠,欣赏岭南建筑的精美细节。
总的来说,佛山是一个充满传统文化和人情味道的城市。
它的美食、手工艺、武术、慢生活态度和建筑风格都体现了佛山独特的风土人情。
如果你有机会到佛山,不妨深入了解当地的文化特色,感受这座城市的独特魅力。
2023年佛山市非物质遗产名录
![2023年佛山市非物质遗产名录](https://img.taocdn.com/s3/m/11371e440640be1e650e52ea551810a6f524c82d.png)
2023年佛山市非物质遗产名录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文化的传承与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传承形式,承载着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也成为了当地文化自信和文化软实力的体现。
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重要城市之一,佛山市以其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底蕴,不断挖掘和保护着丰富多彩的非遗资源。
2023年,佛山市公布了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包括了众多具有代表性和文化价值的项目。
以下将从不同的方面为大家介绍这些非遗项目。
一、传统表演类1. 黄飞鸿醒狮:“黄飞鸿醒狮”是佛山市的一种传统庆典活动,通过醒狮表演,传达着对新一年的祝福和美好祈愿。
这一项目以其独特的表演形式和传承历史,成为了佛山市的一张文化名片。
2. 佛山木偶戏:“佛山木偶戏”作为一种地方特色戏曲表演形式,以其丰富的戏剧表现形式和独特的文化内涵,成为了佛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传统手工艺类1. 佛山南风古灶:“佛山南风古灶”是佛山市传统手工艺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它融合了佛山地区的建筑、雕刻、雕塑等多种工艺特色,成为了佛山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2. 佛山陶瓷:陶瓷制作的传统技艺在佛山地区有着悠久的历史,经过千年的传承和发展,佛山陶瓷已经成为了佛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的一大亮点。
三、传统节庆类1.盐街年货市场:每年春节期间,佛山市都会举办盐街年货市场,这一市场是佛山当地特色的传统节庆活动,吸引了大量的市民和游客前来参观和选购年货,成为了佛山市年味十足的重要组成部分。
2. 千年古镇南风古灶镇冬至庙会:冬至庙会是佛山市南风古灶镇的一项传统民俗节庆活动,吸引了大量游客和市民前来感受传统节庆的魅力,在这一节庆活动中,人们可以品尝传统美食、观赏民间表演、体验传统手工艺等。
四、口述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 佛山农耕文化:佛山农耕文化作为佛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几近完整地保存了当地古老的耕作方式、种植文化和民间传统农耕技艺,这一项目的保护与传承为佛山地区的农耕文化传承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佛山-传统文化 PPT
![佛山-传统文化 PPT](https://img.taocdn.com/s3/m/8d3407802af90242a895e5ed.png)
中国民间木版门画,除了为人们所熟悉的杨柳青和桃 花坞版画外,佛山的民间木版门画也具有相当悠久的 历史。早在500多年前的明代,佛山就有木版门画制作, 清代中叶至抗日战争前是它的全盛时期。每年门画季 节,从事门画的画、刻、印的作者近千人,出版及发 行的有70余家,年销量1万份以上,成为华南门画产区 的中心。佛山民间木版门画,是一种木版五色彩印, 由于经过民间艺人几百年来的千锤百炼,艺术上十分 精湛。它的特点是线条明朗有力,色彩绚丽,造型健 美,洋溢着吉祥、喜悦、和平的气氛。主要有《送 子》、《秦叔宝》、《尉迟公》、《太平盛世》、 《五谷丰登》、《谷仓常满》、《年年有余》、《烧 喜炮》、《老鼠嫁女》、《六畜兴旺》、《猪牛平安》 等300余种
佛山-传统文化
佛山是粤剧的发源地
粤剧最早的行会组织——琼花会馆就建在佛山。在 佛山祖庙,有一座华南地区最著名的古戏台——万福台。 万福台建于清顺治十五年(1658年),是岭南地区规模 最大、装饰最堂皇、保存最完好的古戏台。在过去,祖 庙万福台每逢喜庆节日、神诞都会举行粤剧演出,尤其 是每年秋收之后,几乎每晚都有演出,四乡来看大戏者, 络绎不绝。现在,佛山还盛行有“私伙局”,粤剧爱好 者自发组织,吹拉弹唱,怡然自乐。他们以能在万福台 演出为荣。佛山近年来在祖庙万福台举办了多场粤剧演 出、比赛。让粤剧爱好者着实过上一把“粤曲瘾”,更 将粤剧文化推向一个新高潮,展现了佛山“粤剧之乡” 风采。佛山是中国古代四大名镇,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是粤剧的重要发源地
石湾陶塑
石湾陶塑技艺是主要分布在广东省佛山市禅城区石湾镇 街道及周边地区的一种汉族民间传统制陶技艺。丰富的 自然资源,依山傍水的地理位置,水陆畅达的交通条件, 使石湾成为中国岭南重要的陶业基地。"石湾陶,景德瓷 ",可以说是概括了中国陶瓷的精髓。与景德镇陶瓷业不 同,石湾窑是民窑,与官窑有根本的区别,它主要是为 市场需要生产,为外销需要而生产。除了生产日常用陶 瓷外,还大量生产美术陶瓷等作品。
佛山市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及简介
![佛山市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及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4d14af0a59eef8c75fbfb38b.png)
目录1、佛山十番(国家级) (2)2、八音锣鼓(国家级) (3)3、广东醒狮(国家级) (4)4、人龙舞(国家级) (5)5、粤剧(国家级) (6)6、龙舟说唱(国家级) (7)7、粤曲星腔(省级) (9)8、佛山木版年画(国家级) (10)9、佛山剪纸(国家级) (10)10、石湾陶塑技艺(国家级) (11)11、佛山木雕(省级) (12)12、佛山狮头(国家级) (14)13、佛山彩灯(国家级) (15)14、香云纱染整技艺(国家级) (16)15、佛山秋色(国家级) (17)16、佛山祖庙庙会(国家级) (18)17、行通济(省级) (19)18、官窑生菜会(省级) (20)19、乐安花灯会(省级) (22)20、佛山春节习俗(省级) (23)21、陈村花会(省级) (24)22、石湾玉冰烧酒酿制技艺(省级) (26)23、九江双蒸酒酿制技艺(省级) (27)24、高明花鼓调(省级) (28)25、咏春拳(省级) (28)26、蔡李佛拳(省级) (29)27、九江传统龙舟(省级) (30)28、石湾龙窑技艺(省级) (30)29、南海藤编(省级) (31)佛山市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简介(共38项,其中国家级14项)1、佛山十番(国家级)十番是用打击乐演奏的器乐曲,由十番鼓、群鼓、沙鼓、翘心锣、大文锣、高边锣、单打、大钹、飞钹和响螺组成。
其中飞钹(又名飞池)不按常规碰击,而是在钹冠连着两三尺长的绳子,甩动绳子擦击。
花式叠出,可舞性极强。
目前在全国还没有发现这种飞钹表演方式。
佛山南海茶基十番锣鼓的节奏复杂,音色变化丰富,气魄宏大。
据传原为北方民间打击乐,唐代被用作凯旋乐。
明代,安徽、江浙一带有流浪艺人到佛山古镇表演谋生,就在当时的茶基村驻扎,他们的十番表演吸引了村民。
村民们学会后,十番便开始在该村流传至今。
据大基尾“明星影映”已故十番艺人马聪(1926—1992)口传:佛山十番是由江苏、浙江等地流落广东的艺人所传,传至他已经数代,他的师傅是外省人,人称“老韩”。
岭南文化佛山介绍
![岭南文化佛山介绍](https://img.taocdn.com/s3/m/a7850219866fb84ae45c8dfa.png)
“石湾瓦,甲天下”
佛山是“南国陶都”、“中国陶瓷名 都”,制陶工艺源远流长,自古有“石湾 瓦,甲天下”的美誉。建于明代正德年间 的南风古灶,是世界现存最古老的柴烧龙 窑,薪火相传至今500多年,被誉为“陶 瓷活化石”。
“红船泊晚沙,万人看琼花” 佛山是“南国红豆”粤剧的发源地,诞生了粤剧艺人的代称——“红船子弟”和粤 剧最早的戏行组织—— 琼花会馆。2004年举办的琼花粤剧艺术节,使佛山呈现古人描 绘的“红船泊晚沙,万人看琼花”的盛况。
南方铸造中心 佛山的铸造业始于西 汉,到明代佛山的铸造技 术已达相当高的水平,成 为南中国冶炼中心,以至 “佛山之冶遍天下”。张 心泰在《粤中小识》中道: “盖天下产铁之区,莫良 于粤,而冶铁之工,莫良 于佛山”。 岭南成药之乡 佛山是“岭南成药之乡”,产品 种类齐全的古方正药历史有400余年, 涌现了“黄祥华”如意油、“冯了性” 药酒、“源吉林”甘和茶等一批老字 号名药。
行通济、无闭翳
却说佛山城南今南蒲公园附近以前有一条河通济河,河上有一条桥叫“通济桥”。 河现在没了,桥还在,每年这一天,人们都到这里走过桥,烧香、抛生菜和转风车, 人流络绎不绝,好不热闹。 从明末清初开始,每逢正月十六,佛山四乡家家户户都会扶老带幼,自清晨到夜 幕,举着风车、摇着风铃、提着生菜浩浩荡荡地由北到南走过通济桥,祈求来年平平 安安、顺顺利利。200多年来,佛山人祖祖辈辈延续着行通济的风俗。而且还流传着 “行通济,无闭翳”的谚语。(“蔽翳”是粤语方言,意指无忧愁、无衰气。行通济 每 年的正月十六,佛山人都有一个风俗习惯“行通济”。 九出十三归:古代的通济桥,桥头石级共9级,桥尾13级,反映出“九出十三归”的 意念。如今,则以防滑条取代台阶,提高了过桥人的安全系数,体现了过桥祈福的意 念。 佛山街头,一到春节,不少小朋友都会举着风车出游逛街,随风转动的小风车成为节 日里一道温馨的风景。在广东的节日习俗中,风车是以转运为意头的节庆用品,象征 着“时来运转”或者是“一帆风顺”,一件小风车也寄托着人们在新的一年中全家人 都能幸福安康的希望。在传统的行通济习俗中,大人们手捧生菜祈求生财吉祥,孩子 们则会在正月十六那天手捧风车,在父母的搀扶下或者坐在父母的肩头走过通济桥。 此外,与风车一样,风铃也有一个相当好的寓意,就是预示着今年走完通济桥后会招 来福音。
佛山传统文化-推荐
![佛山传统文化-推荐](https://img.taocdn.com/s3/m/797d38140b1c59eef8c7b4cd.png)
百年传承 佛山记忆பைடு நூலகம்
粤剧
龙舟
刺绣
石湾陶瓷
狮头
佛山秋色
木版年画
剪纸 龙舟
1 (1)统一东方六国。公元前230年—公 元前22 1年, 秦国采 取远交 近攻、 分化瓦 解,相 继灭掉 东方六 国。 (2)征服南方越族地区,加强对滇、 黔一带 西南夷 的控制 。 (3)北击匈奴,修筑长城 4、知道自己要干什么,夜深人静,问 问自己 ,将来 的打算 ,并朝 着那个 方向去 实现。 而不是 无所事 事和做 一些无 谓的事 。 5、修改自己就是修改世界,天生我材 必有用 ,自己 是整个 宇宙中 很重要 的一个 程序, 要相信 自己的 潜力。 6、建立起幅员辽阔的统一的国家; 7、建立起封建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 家,是 历史发 展的必 然,也 是客观 需要; 8、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和交融,推动 了统一 多民族 国家政 治、经 济、社 会的发 展. 9、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加 强了中 央集权 ;
佛山春节传统习俗瑰丽多姿
![佛山春节传统习俗瑰丽多姿](https://img.taocdn.com/s3/m/ea079d26dcccda38376baf1ffc4ffe473368fd3a.png)
佛山春节传统习俗瑰丽多姿春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也是家庭团聚、祈福寄托的日子。
佛山作为广东省的重要城市,拥有独特而丰富的春节传统习俗,给人们带来了瑰丽多姿的文化体验。
本文将介绍佛山春节的各种传统习俗,让我们一同了解这个充满喜庆与欢乐的节日。
1. 舞狮表演佛山的春节气氛常常由舞狮表演烘托出来。
在正月期间,各个商业街、庙宇、社区等地都会举办舞狮表演,来迎接新年的到来。
大型的舞狮表演往往由一座庙宇或商会组织,并邀请各个狮队参加。
舞狮表演中,两人扮演狮子的前后腿,配合节奏跳动,身体与鼓声相协调,展示出狮子威武活力的形象,给观众带来突出的视觉享受。
2. 花市庙会佛山的春节期间,各种花市庙会也是热闹非凡。
庙会是指在寺庙或公共场所举行的集市活动,人们可以在庙会上欣赏表演、品尝美食、购买年货等。
佛山的花市庙会规模宏大,吸引了大批游客和当地市民前往。
市场上琳琅满目的商品、灿烂多彩的灯笼以及各种传统手工艺品,让人们置身在一片热闹喜庆的氛围中。
3. 祭祖拜年年初一,佛山的许多家庭会举行祭祖拜年仪式,以表达对祖先的敬意和纪念。
家人们会整理家庭祖先的神龛,摆放供品并点燃香烛,向祖先祈福、表达感恩之情。
这是传统习俗中非常重要的一环,也是家庭团聚的重要时刻。
祭祖拜年传统的同时,也会和亲戚朋友互相拜年、送上祝福,增添了节日的喜悦氛围。
4. 赛龙舟在佛山,特别是乐从区,赛龙舟是春节期间最受欢迎的传统活动之一。
龙舟是一种长而狭窄的船,船头有雕刻精美的龙头。
在节日期间,组织者会邀请不同的船队进行竞赛,吸引了大批观众前来观看。
人们可以在河岸上观看赛龙舟,欣赏竞技的精彩,感受这项古老而充满激情的传统体育活动。
5. 守岁迎年春节的除夕夜,佛山的许多家庭都会进行守岁迎年的活动。
在子夜钟声响起时,家人们团聚在一起,共同守夜,等待新年的到来。
在佛山的一些地区,也会放烟花、鞭炮,以驱赶邪气,迎接新年的好运。
守岁夜通常会吃年夜饭,在饭桌上品尝各种传统美食,分享家庭的温暖和团圆。
佛山传统节日习俗
![佛山传统节日习俗](https://img.taocdn.com/s3/m/ea490102aef8941ea66e054f.png)
佛山老城区,流行着一种“正月十五十六行通济”的习俗。
中国的传统节日文化,基本是道教文化的反映。
“正月十五十六行通济”的习俗,也与道教文化有关。
这一习俗,由三部分组成:一,正月十五十六(时间);二,行(人事);三,通济桥(地点)。
道教的文化核心是《周易》的“太极图”,民间俗称为“八卦图”。
“八卦图”并没有一些人士所说的那么玄,它由两部分组成。
一是时间,即中间圆形部分。
黑表示黑夜。
白表示白天。
上古时代,黑夜与白天是用阴与阳来表达。
二是地点,又称方位。
东南西北加四个方位之间,共分八个方位。
上古时代的人类在其生存活动中,就已经发现:选择什么时间,在什么地方活动,与吉凶息息相关。
后来的“风水学”讲“时辰八字”,也是这种时间与位置关系的延伸。
“正月十五十六行通济”的习俗,也是这种时间与位置的关系文化的.体现。
“正月十五十六”是时间。
“通济桥”是位置。
古人为什么要这样去选择呢?正月十五十六,正月为一月,道教以一为元,为始,为祖。
中国有一传统习俗,重视阴历的初一与十五。
初一,又叫“朔”,是月亮处在地球与太阳的中间。
十五,又叫“望”,是地球处在月亮与太阳的中间。
地球也可以代表了人,人在月与阳之间,又称之为“中道”。
这种“阴中阳”的三元“中道”文化,就是道教的文化核心。
初一表示月缺,十五表示月圆。
初一是“头”,十五是“尾”。
“风水学”讲究“转角位”,正月十五十六的日子,是标志着圆转缺的日子,就是典型的“转角位”。
因为“转弯位”容易出现“盲点”,需要格外留神与注意,免得有事会闭翳。
当然,佛山人之所以选正月十五十六这种日子行通济,除了注意“转角位”之外,更重要的是他们明白到“平衡”,才是根治“闭翳”的最有效办法。
过大年,是由阴转阳,年三十为阴(二四六八十为阴数),年初一为阳(一三五七九为阳数),而行通济,则由阳转阴。
两种活动,更好地体现出道教的阴阳平衡、阴阳互动、阴阳互济的文化核心。
通济桥,借桥去比喻,借桥去说事,这是古代中国人常用的一种形象思维,道教用这种比喻法说教义,往往可以收到更好的效果。
佛山传统节日的风俗
![佛山传统节日的风俗](https://img.taocdn.com/s3/m/48301cae82d049649b6648d7c1c708a1284a0a1c.png)
佛山传统节日的风俗
佛山,素有“五羊城”之称,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传统节日被流传至今,红灯笼、舞狮、烟花等风俗都成为佛山文化的一部分,丰富了佛山的文化氛围,也深植在当地人心中。
元宵节是佛山传统节日中最具特色最受欢迎的一个,按照佛山民间习俗,它要求家家户户在室内悬挂木柴火把灯笼,点亮佛山夜的斑斓,祈求草木安好,丰收平安,传达佛山人的愿望。
跳狮子舞是佛山最具特色的一种-传统文化风俗,在元宵节,当地的家庭会准备大小不一的“狮子”,跟着锣鼓和火把一起热闹地跳起舞来,此俗还有一个发祥地——佛山禅城,也被誉为”中国舞狮之乡“。
烟花绝不能缺少元宵节的氛围,佛山有一种自创的可爱小烟花叫“狂欢烟花”,它用各式各样的纸弹和天然烟花组成,三连发,四连发,五连发的烟花,总能让大家在开心的欢呼声中度过这个节日。
以上这些传统的佛山节日风俗,都传承了佛山人自古以来的传统文化,一直重视家室团圆、朋友相聚,在新春佳节享受到一份无边的欢乐。
元宵节里,让佛山有更加热闹的春节,使佛山文化更加多彩。
[佛山传统饮食文化]中国传统饮食文化
![[佛山传统饮食文化]中国传统饮食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7739938670fe910ef12d2af90242a8956becaa07.png)
[佛山传统饮食文化]中国传统饮食文化佛山传统饮食文化知识佛山是珠江三角洲的“美食之乡”,历史上“食在佛山”早已美名远播。
佛山,土地肥沃,水网交错,物华天竟,“海陆空”物产颇丰。
无论天上飞、地上走、土里钻、水中游的动物,还是那青葱滴翠的各种果蔬,在厨艺大师们的精心烹调之下,都能变成美味佳肴,各地酒楼食府众多,美食山庄林立;各式名厨巧制,各种风味菜式;日夜营业,丰俭由人。
早上和晚上到酒楼喝早茶或喝夜茶,是佛山人历来的喜爱。
每当喝茶时,酒楼内坐满了人,一家大小,知己良朋,或洽谈聊天,或共聚天伦,形成本地特有的饮食文化。
佛山人根据不同的地方的特产与口味,创制了许多风格各异的美食菜点。
佛山的柱侯食品,顺德的“凤城(大良)炒卖”,百多年来,风靡一时。
佛山的许多小吃,如佛山盲公饼、扎蹄,大良野鸡卷、炸牛奶、蹦沙、双皮奶、小凤饼,南海鱼生、大福饼、九江煎堆、三水狗仔鸭等等,皆名闻遐迩,令人食指大动佛山主要菜式、名菜介绍三水的禾花雀,号称“天上人参”,三水市的河鲜——鱼、金边龙利、鲥鱼等等,在厨师的精湛的手艺中,千变万化,制成各种可口的食物。
高明市的狩猎区,更是让游人能将狩猎所得之物,交由当地厨师,制作出一番有风味的山珍野味食品。
南海的名菜又根据各个乡镇的特点,创出了许多名牌菜式:醉翁鸡、八宝冬瓜盅、手撕鸡、脆皮鸭、项骨大鳝、清蒸河鲜等等。
顺德的名菜更是扬名内外、凤城小炒、河鲜的制作其口味让人叫绝。
佛山传统饮食特色大可以油条和及第粥新老佛山人耳熟能说的特色小吃———大可以的油条和及第粥,早在1932年起就开始和佛山人风雨同舟,走过了近百年的历史。
至今在佛山已有4家分店。
大可以油条俗称“油炸鬼”,入口香酥,既脆又,咬在嘴里十分耐味。
它的状元及第粥也叫“状元粥”,近百年来,“状元粥”的用料配方和烹煮技术秘神外传,所以时日虽久,但“状元粥”仍能永褒原味,独瞳天下,无人能仿,更无人能及。
“油炸鬼”和“状元粥”在2000年获“中华名小吃”后,又连续荣获2002年广东“十大名小吃”和2003年佛山“十大风味小吃”之誉。
佛山-传统文化
![佛山-传统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2d332d7e01f69e3143329441.png)
石湾陶塑技艺发展历程
石湾陶塑技艺是在日用陶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从石湾东汉 墓出土的陶塑可见其艺术雏形。石湾陶塑技艺的发展大致可分为4 个时期,唐至明以前为形成发展期,明清时期为鼎盛期,民国时 期为低谷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后为全盛创 新期。 石湾地处南国一隅,向以生产日用陶器为主,制陶技艺虽 然达到了一定水准,但与北方诸名窑比较,要逊色得多,在宋代 陶瓷之林中尚无显著地位。南宋至元,佛山是中原汉族移民的聚 居地。他们把北方的汉族陶瓷技艺带到石湾,与石湾原有的制陶 技艺相融合,大大地提高了石湾陶器制造水平与艺术水准。因此, 则 "石湾集宋代各名窑之大成",定、汝、官、哥、钧诸名窑产品 被石湾模仿得惟妙惟肖,八大瓷系的造型与釉色之美以及装饰手 段也全被石湾消化吸收,从而成为南国"善仿"为特色的名窑,特 别是以"广钧"、"泥钧"而名闻天下。
佛山剪纸
佛山剪纸全国闻名,已有500多年历史。其风格 既有北方剪纸苍劲雄浑的特色,又有南方剪纸剔 透秀丽、明静清雅、严谨工整的长处。主要有三 大类:单一色调的纯色剪纸、剪绘结合的写料剪 纸、用几种颜色的纸料剪衬而成的衬色剪纸。近 年发展的铜衬料剪纸成为佛山剪纸的主要门类。 它是运用刻刀在铜箔上镂刻勾雕出画面的主线, 再在底部衬以色纸或在上面绘上颜色。这类剪纸 具有金碧辉煌的特殊艺术效果,很受人们欢迎, 产品远销海内外。剪纸艺术风格越来越受人们喜 爱,不少剪纸作品形式已进入现代化的厅堂装饰, 如大型剪纸艺术作品《红楼梦--金陵十二钗》等
自明代起,石湾打破了过去单一日用陶瓷出口的状况。艺术陶塑、 建筑园林陶瓷、手工业用陶器等也不断输出国外,尤其是园林建筑 陶瓷,很受东南亚人民的欢迎。至今在东南亚各地以及香港、澳门、 台湾庙宇寺院屋檐瓦脊上,完整保留有石湾制造的瓦脊就有近百条 之多,建筑饰品还是无法统计。
佛山非物质文化遗产佛山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有哪些
![佛山非物质文化遗产佛山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有哪些](https://img.taocdn.com/s3/m/f0f240edf71fb7360b4c2e3f5727a5e9856a271c.png)
佛山非物质文化遗产佛山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有哪些0【导读】在佛山,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很丰富,舞蹈、戏曲、手工艺、美术等方面都有非常优秀的文化内涵,代表着佛山文化,值得我们保护并传承后世。
佛山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有狮舞、粤剧、龙舟说唱、石湾陶塑技艺。
我国民间有非常多的文化遗产,有的因为“申遗”成功得到了较好的保护,但有的也逐渐的濒临消亡。
那么,佛山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有哪些呢?一、狮舞狮舞(民间舞蹈)广东醒狮源于佛山南海。
相传明朝初年,人们用竹篾扎狮、舞狮来驱赶危害百姓的独角怪兽,被认为是驱邪避害的吉祥瑞物。
每逢节庆、庙会等活动,必有醒狮助兴,长盛不衰。
醒狮采用“灯色扎作”工艺,狮面以拟人化的装饰,有关公面(红面白须),张飞面(黑面黑须),刘备面(黄面白须)等造型;狮身宽四尺、长丈余,缝有各式图案的“狮被”。
醒狮融武术、舞蹈、杂技等于一体,多以南拳马步为主,狮子有睁眼、洗须、舔身、抖毛等动作。
主要有采青、高台饮水、狮子吐球、踩梅花桩等套路,其中采青为醒狮的精髓。
二、粤剧粤剧(传统戏剧)曾名“广东梆黄”,又称广东大戏、广府戏等,用广州方言唱念。
以梆、黄为主要唱腔,同时又保留昆、弋等剧的部分曲牌以及南音、粤讴、木鱼、龙舟说唱、板眼等广东民间说唱的曲调和民歌、乐曲、时代曲、小调等民间小曲。
采用中西乐器伴奏。
在表演、舞台美术、灯光布景等方面吸收了话剧、歌剧、电影的长处。
脚色有末、净、生、旦、丑、外、小、贴、夫、杂十大行当,在“省港大班”时期精简为文武生、小生、正印花旦、二帮花旦、丑生、武生“六柱制”。
传统剧目有五六千个。
现省粤剧学校和粤剧博物馆都落户佛山。
三、龙舟说唱龙舟说唱(曲艺)清乾隆年间,由顺德龙江乡的破落子弟首创,流浪歌者肩扛木雕龙,左手挂小锣小鼓,一边吟唱,一边敲打,很有韵味。
“唱龙舟”为地道的“草根艺术”,过节、嫁娶、乔迁等,人们都会请“龙舟公”唱曲助兴。
这种说唱形式曾广泛流传于珠江三角洲乡镇,内容多为广泛流传的古典民间故事与传说,具有民间文学、古典文学、民俗学价值以及广州方言地区民间音乐的特有韵味。
佛山特色
![佛山特色](https://img.taocdn.com/s3/m/4d5123f568dc5022aaea998fcc22bcd126ff42a1.png)
佛山特色佛山是一个位于广东省南部的城市,也是中国南方重要的工商业城市之一。
佛山有着丰富多样的特色,包括历史文化、旅游景点、美食、工艺品等。
佛山的特色之一是其丰富的历史文化。
作为一个有2000多年历史的城市,佛山充满了许多古老的建筑和文化遗产。
例如佛山祖庙,它是一座典型的古代庙宇建筑,同时也是佛山历史与文化的象征。
在祖庙内,游客可以欣赏到许多古老的文物和艺术品,了解到佛山的历史背景和佛教文化。
此外,还有其他许多历史建筑,如千年古刹高明正觉寺、清代大钟楼等,都可以让人感受到佛山悠久的历史。
除了历史文化,佛山还拥有众多的旅游景点。
最有名的当属南海神庙,它是中国最大的海神庙,也是佛山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在神庙内,游客可以欣赏到精美的建筑和雕塑,同时还可以了解到中国传统文化中对海洋的崇拜和尊重。
此外,佛山还有许多美丽的自然景观,如潭洲岛、三水狮岭、南海湿地公园等,这些景点都展示了佛山独特的自然风光和生态环境。
佛山还以其丰富多样的美食而闻名。
佛山的美食以粤菜为主,其中最有名的当属佛山老字号建鳌鱼翅海鲜酒家。
这家酒家的菜品以鲜美多样的海鲜为特色,深受当地人和游客的喜爱。
除此之外,佛山还有许多其他美食,如佛山沙窝柚、双皮奶、佛山砂锅粥等,都是不可错过的美味。
最后,佛山还以其独特的工艺品而吸引了众多游客。
佛山是著名的陶瓷之乡,出产的陶瓷制品被称为“佛山陶瓷”。
这些陶瓷制品以精美的外观和独特的工艺闻名于世。
此外,佛山还有许多其他的工艺品,如铜鼓、竹器等,都是具有佛山特色的艺术品。
游客们可以在佛山的传统工艺品店购买到这些精美的工艺品,带回家作为纪念品或送礼品。
综上所述,佛山以其丰富多样的特色而成为一个受欢迎的城市。
游客们可以在佛山领略到悠久的历史文化、美丽的景点、美食和独特的工艺品。
如果你有机会来到中国南方,不妨去佛山一游,体验这座城市的特色之美。
佛山传统文化的演讲稿
![佛山传统文化的演讲稿](https://img.taocdn.com/s3/m/4c69a809842458fb770bf78a6529647d26283455.png)
佛山传统文化的演讲稿大家好,今天我非常荣幸能够在这里和大家分享佛山传统文化的精髓。
佛山作为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拥有丰富的传统文化积淀,这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艺术表现,对于我们当代人来说,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启发。
接下来,我将从佛山传统文化的几个方面进行介绍。
首先,佛山的传统文化体现在其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上。
佛山粤剧、佛山木偶戏等民间艺术形式,源远流长,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
这些艺术形式不仅是佛山人民的精神寄托,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它们融合了音乐、舞蹈、戏曲等多种艺术元素,展现出佛山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其次,佛山的传统文化还体现在其独特的建筑风格上。
佛山作为一座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众多古建筑和园林,如岭南传统建筑、古庙宇等,这些建筑以其精美的工艺和独特的风格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观赏。
这些建筑不仅是佛山人民的居所,更是历史的见证,它们展现了佛山人民对于生活的热爱和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
此外,佛山的传统文化还体现在其饮食文化上。
佛山美食以其精湛的制作工艺和独特的口味而闻名,如佛山鱼生、佛山炖品等,这些美食不仅滋养了佛山人民的身体,更是佛山人民对于生活品质的追求。
佛山美食以其独特的风味吸引着无数食客前来品尝,成为佛山传统文化的一张名片。
最后,佛山的传统文化还体现在其民风民俗上。
佛山人民热情好客、勤劳朴实、尊老爱幼,这些传统美德贯穿于佛山人民的生活之中,成为佛山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佛山的传统节日、民间习俗等也是佛山传统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如春节舞狮、端午龙舟等,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佛山人民的生活,更是佛山传统文化的生动体现。
总的来说,佛山传统文化以其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独特的建筑风格、精湛的美食、传统的民风民俗等方面,展现了佛山人民对于生活的热爱和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
这些传统文化不仅是佛山人民的宝贵财富,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应该倍加珍惜和传承。
让我们共同努力,将佛山传统文化发扬光大,让世人共同领略佛山的魅力,共同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佛山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
![佛山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https://img.taocdn.com/s3/m/b4dd685ffe00bed5b9f3f90f76c66137ee064f1a.png)
佛山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多样,包括民间工艺展示和文艺表演两大类。
民间工艺展示主要包括扎作、砌作、针作、裱塑、雕批五种。
其中,八音锣鼓是广东一种颇为特别的民间器乐,有演奏吹打乐、唱西秦、卡戏三种表现形式,广泛流传于珠江三角洲一带,遍布佛山市全境。
这种表演均以一个装饰华丽的锣鼓柜为独特标志,组织表演的每个锣鼓会必备一个木质大柜,用以放置所使用的各种打击乐器,行进时由2人或4人抬起长木柜杠,便于巡游表演。
文艺表演主要包括民间音乐、舞蹈、戏剧、杂技、化装表演五类。
其中,佛山十番是广东省传统器乐曲种,它最大的特点是不按常规碰撞,故名“飞钹”。
这种“飞钹”表演在国内独一无二,属稀有项目。
此外,佛山还有多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入选国家级或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例如,佛山秋色是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其表现形态分为灯色、马色、车色、地色、水色、飘色、景色七色。
在秋色巡游中,参演群众有数千人,巡游队伍长达数里,非常壮观。
总的来说,佛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多彩,既包括各种民间工艺和文艺表演,也包括一些入选国家级或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
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佛山历史和文
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佛山人民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
佛山非遗文化遗产介绍
![佛山非遗文化遗产介绍](https://img.taocdn.com/s3/m/81dd882730b765ce0508763231126edb6e1a767b.png)
佛山非遗文化遗产介绍哎,说起佛山的非遗文化遗产,那可真是琳琅满目,让人目不暇接啊!咱们佛山,这座历史悠久的岭南名城,藏着不少宝贝呢。
今天,我就带你溜达溜达,感受一下这些老手艺、老文化的魅力。
首先,不得不提的就是佛山的武术了。
说到佛山武术,那简直就是“武林高手”的摇篮啊!什么咏春、蔡李佛、洪拳……这些名字听起来就让人热血沸腾。
小时候,我爷爷常跟我说:“学武之人,讲究的是内外兼修,以德服人。
”在佛山,武术不仅仅是一种技艺,更是一种精神,一种传承了几百年的文化。
走在佛山的老街上,你时不时就能看到几个大爷大妈在公园里练拳,那架势,那力道,真是让人佩服得五体投地。
再来说说佛山的陶艺吧。
佛山石湾的陶艺,那可是全国闻名的。
走进石湾的陶艺街,就像进入了一个五彩斑斓的童话世界。
那些陶艺作品,有的栩栩如生,像真的一样;有的则抽象奇特,让人捉摸不透。
记得有一次,我亲眼看到一个陶艺师傅在泥巴上捏来捏去,不一会儿,一个活灵活现的小狮子就出现在了他的手中。
我当时就惊呆了,心想:“这手艺,简直比变魔术还神奇!”还有啊,佛山的剪纸也是一绝。
剪纸这种艺术,看似简单,实则难上加难。
那些剪纸大师们,用一把小小的剪刀,就能在红纸上剪出各种各样的图案来。
什么花鸟鱼虫、人物故事,应有尽有。
每次看到那些精美的剪纸作品,我都忍不住想:“这得有多大的耐心和手艺啊!”当然啦,佛山的非遗文化遗产还有很多很多,比如粤剧、醒狮、秋色等等。
每一种文化,都承载着佛山人的智慧和汗水,都是佛山这座城市的宝贵财富。
记得小时候,每到过年过节,村里就会组织醒狮表演。
那场面,真是热闹非凡啊!只见一只只醒狮在锣鼓声中翻腾跳跃,时而威武雄壮,时而憨态可掬。
村民们围在一旁,看得津津有味,不时爆发出阵阵掌声和欢呼声。
那时候的我,虽然还小,但也被这种浓厚的文化氛围深深感染了。
现在长大了,虽然不再像小时候那样经常能看到这些非遗文化的表演和展示,但每当想起它们时,心中总会涌起一股暖流。
佛山传统文化资料
![佛山传统文化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1ad1c9f8852458fb770b56be.png)
佛山传统文化资料佛山传统文化资料佛山是著名的“艺术之乡”,是珠江三角洲民间艺术的摇篮,技术精致的佛山民间工艺历史悠久,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浓郁的地方特色,素负盛名。
那么,佛山传统文化有哪些呢?佛山文化艺术概览中国是龙狮运动的发源地。
中国南狮在广东,广东南狮源自佛山。
佛山是南狮的发源地,佛山的龙狮运动更是走在国内和国际发展的前列,历届比赛一直占据前列。
佛山南狮有“狮王之王”之美誉。
佛山的传统“三星”“七星”狮,技艺精湛,神、形、态美,是难得的一种民间文化艺术。
狮子采青是集醒狮技巧、技艺于一身的表现,是传统舞狮中一个重要环节。
所谓“青”,狭义上讲是一份彩物,代表狮子需要采撷、捕获的食物。
通常用几棵连头的生菜,扎上利是(红包),代表发财吉利。
也有在红包上扎上树叶,喻称事业有成。
都是吉祥如意,鸿图大展的意思。
虽说是采青图吉利,通常为了吸引来客和考究狮队的实力,客户会摆出各种青阵,狮队也会使出混身解数,拿出看家本领,取悦于大众的欢心。
这是因为狮子采青,不仅考究狮队表现狮子的喜怒哀乐、动静惊疑神态的功架、技艺、智能,既使采青既增加了狮艺的观赏,又是一种互动的群众娱乐形式。
石湾艺术陶瓷俗称为“石湾公仔”,是在日用陶高度发展,商业流通活跃繁荣的基础上产生的。
它的艺术创作植根于民间,每件作品充满着浑厚、粗犷、质朴、率真的审美情趣。
石湾公仔上釉别具一格,釉色浑厚斑斓,造型生动传神。
在技法上,塑造人物以不施釉的陶泥“胎骨”表现人体肌肤,取得了“比瓷雕更有温情和人性”的艺术效果。
自明代以来,“石湾公仔”已逐步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在兼收并蓄、善仿善创的发展进程中,成为中国乃至世界陶艺史上的一朵奇葩。
石湾艺术陶器其产生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晚期,数百年来在国内外享有盛誉,被称之为“石湾公仔”。
唐宋时期,随着对外贸易的发展,石湾公仔就开始远销日本、东南亚以及世界各地;明代以后石湾公仔的生产进入鼎盛期,产品种类繁多,逐步分支为人物、动物陶塑、器皿造型、园林陶艺及微塑五大类,成为独具岭南特色的工艺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佛山传统文化资料佛山是著名的“艺术之乡”,是珠江三角洲民间艺术的摇篮,技术精致的佛山民间工艺历史悠久,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浓郁的地方特色,素负盛名。
那么,佛山传统文化有哪些呢?佛山文化艺术概览中国是龙狮运动的发源地。
中国南狮在广东,广东南狮源自佛山。
佛山是南狮的发源地,佛山的龙狮运动更是走在国内和国际发展的前列,历届比赛一直占据前列。
佛山南狮有“狮王之王”之美誉。
佛山的传统“三星”“七星”狮,技艺精湛,神、形、态美,是难得的一种民间文化艺术。
狮子采青是集醒狮技巧、技艺于一身的表现,是传统舞狮中一个重要环节。
所谓“青”,狭义上讲是一份彩物,代表狮子需要采撷、捕获的食物。
通常用几棵连头的生菜,扎上利是(红包),代表发财吉利。
也有在红包上扎上树叶,喻称事业有成。
都是吉祥如意,鸿图大展的意思。
虽说是采青图吉利,通常为了吸引来客和考究狮队的实力,客户会摆出各种青阵,狮队也会使出混身解数,拿出看家本领,取悦于大众的欢心。
这是因为狮子采青,不仅考究狮队表现狮子的喜怒哀乐、动静惊疑神态的功架、技艺、智能,既使采青既增加了狮艺的观赏,又是一种互动的群众娱乐形式。
石湾艺术陶瓷俗称为“石湾公仔”,是在日用陶高度发展,商业流通活跃繁荣的基础上产生的。
它的艺术创作植根于民间,每件作品充满着浑厚、粗犷、质朴、率真的审美情趣。
石湾公仔上釉别具一格,釉色浑厚斑斓,造型生动传神。
在技法上,塑造人物以不施釉的陶泥“胎骨”表现人体肌肤,取得了“比瓷雕更有温情和人性”的艺术效果。
自明代以来,“石湾公仔”已逐步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在兼收并蓄、善仿善创的发展进程中,成为中国乃至世界陶艺史上的一朵奇葩。
石湾艺术陶器其产生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晚期,数百年来在国内外享有盛誉,被称之为“石湾公仔”。
唐宋时期,随着对外贸易的发展,石湾公仔就开始远销日本、东南亚以及世界各地;明代以后石湾公仔的生产进入鼎盛期,产品种类繁多,逐步分支为人物、动物陶塑、器皿造型、园林陶艺及微塑五大类,成为独具岭南特色的工艺品。
粤剧又称为广东大戏、广府戏等,它继承了古代代歌舞、百戏、元明南戏、明清传奇等优秀传统艺术,经过数百年兼收并蓄,已成为流传五大洲的一大剧种。
早在汉代,佛山已有歌舞表演。
明代正统年间,佛山人以演戏助威,阻止了黄箫养对佛山的进攻。
据明代《霍氏族谱》记载,当时戏剧在佛山已相当流行。
明万历年间,佛山出现了粤剧第一个行业组织琼花会馆。
本地班常乘专用船只赴乡村演出,称为红船班。
清咸丰年间,粤剧艺人李文茂在佛山率领粤剧艺人起义反清,在广西建立大成国。
起义失败后粤剧一度被禁,经邝新华等人努力,粤剧得以重生,并组成了粤剧同仁的新组织八和会馆。
辛亥革命前,黄鲁逸等建立了志士班,对粤剧进行了种种改革,培养粤剧人才,粤剧艺人李文甫等还参加了黄花岗起义。
二十年代,省港班的崛起及“薛(觉先)马(师曾)争雄”,促进了粤剧的改革和兴盛。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粤剧得到繁荣和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粤剧在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和对外文化交流中发挥只益重要的作用。
佛山剪纸历史悠久,源于宋代,盛于明清时期。
从明代起佛山剪纸已有专门行业大量生产,产品销往省内及中南、西南各省,并远销南洋各国。
佛山剪纸按其制作原料和方法分别有铜衬、纸衬、铜写、银写、木刻套印、铜凿、纯色等大类。
其利用本地特产的铜箔银箔,用剪、刻、凿等技法,套衬各种色纸和绘印上各种图案,形成色彩强烈、金壁辉煌,富有南方特色的剪纸。
佛山剪纸既有纤巧秀逸、又有浑厚苍劲的表现手法,按使用的需要而选材施艺。
古代,剪纸主要用途是节日礼品的装饰、祭祀装饰、刺绣雕刻图样、产品商标等。
随着社会的发展,佛山剪纸在传统的基础上,以其构图严谨、装饰性强、剔透雅致、金壁辉煌的特点,多以反映时代生活题材为特色,开创了传统艺术创新之路,在我国剪纸艺术中较具代表性。
始创于明永乐年间,有五百多年历史,《辞海》记:“佛山木版年画是我国民间年画之一,是华南地区著名的民间木版年画,因在广东佛山镇生产而得名。
”佛山木版年画有原画、木印、工印工笔三种,包括门神、年画、神像画,以门神为主,内容多是“神茶郁垒”、“秦叔宝、尉迟恭”、“福禄寿全”、“五子登科”、“加官进爵”、“天姬送子”、“和合二仙”、“金钱童子”以及各种神像和历史人物、戏曲故事等。
题材广泛,表现人民的希望和理想。
佛山扎作狮头源于明代,兴起于清代乾隆年间。
相传在明代,佛山一带有一只独角怪兽,眼大口阔,发出“连连”的怪叫声,百姓称为“连兽”。
这怪兽时常夜出糟蹋农作物,残害禽畜,弄得鸡犬不宁,于是百姓相议要消灭怪兽,就根据称为兽中之王的狮子形象特点,用竹篾、彩纸制成形状凶猛的狮子,再用彩布做成狮身,挑选精壮汉子戴着狮头,带着锣鼓,埋伏在怪兽出没的地点。
当怪兽出现时,锣鼓齐鸣,“群狮”猛向怪兽冲去,那怪兽吓得拔腿就逃。
此后,怪兽再没有出现过了。
因此,舞狮驱邪便相沿成俗,逐渐在民间流传开来。
至清代乾隆年间,佛山已设有“狮头”制作行,不少地方、团体定做佛山狮头。
现在,舞狮已人微言轻民间传统娱乐,比武竞技活动遍及华南、港澳和东南亚地区,及至欧美的华人地区也常见这一民间传统活动。
这是舞狮的一种固定环节。
舞狮子过程中,尤其春节期间,"狮子"通过一系列的套路表演,猎取悬挂于高处或置于盆中的"利是",因"利是"往往伴以青菜(以生菜为多),故名。
采青一般包括操青、惊青、食青、吐青等套路。
当彩礼用竹竿挑起高悬时,舞狮人会搭人梯(九人配合)登高采摘,人梯搭得越高,则技艺越高,挂"青"者多会图得吉利。
另一类是"采水青":在一张条凳上放有一盛水的盆,盆内放有"青",舞狮者要跳上条凳作各种表演,最后站上盆沿,用手穿过狮嘴去捞得"青"。
有时,狮子更需从由少则二三人多则数十人的"叠罗汉"而成的五六层"人山"底层踏肩而上,摘取"利是",这是舞狮的高潮。
技艺精湛的表演给人们带来惊险、热烈、富有节日气氛和娱乐情趣的一种享受。
醒狮是融舞蹈、武术、音乐等为一体的民间舞蹈。
广东醒狮,是从唐代宫廷狮子舞脱胎而来,五代十国之后,随着中原移民的南迁,舞狮文化也传入岭南地区。
为了避开皇权禁忌,民间艺人另辟蹊径,创造出另一种狮子的外形和舞狮的形式,在民间流传,出现于明代,起源于佛山。
#p#分页标题#e# 佛山是闻名的武术之乡,是中国南派武术的主要发源地。
明初,佛山武术已相当普及。
清末民初,佛山武术流派纷呈,涌现出一批有国际影响的武术家和武术组织,并通过各种途径走向世界,现在世界上广泛流行的蔡李佛拳,洪拳,咏春拳等不少拳种和流派其跟都在佛山,著名武术大师黄飞鸿,武打明星李小龙等祖籍及师承亦在佛山。
XX年,佛山被授予“武术之城”称号。
也称“龙洲歌”,是一种民间说唱艺术。
起源于清代,流行于珠江三角洲。
旧时艺人多在茶楼、乡渡及沿街穿巷卖唱。
手持一具木雕小龙船作道具,胸前挂小锣小鼓,边唱边敲,以掌握节拍。
词基本为七字句,内容多为谐趣故事及平安祝颂语。
佛山民俗风情概览祖庙在佛山历史上曾集神权、政权、族权于一体,是珠江三角洲一带民间信仰中心和祭祀圣地。
农历三月三是北帝的诞辰,佛山民众要举行隆重的贺诞活动,内容包括设醮肃拜、北帝巡游、演戏酬神和烧大爆等。
北帝诞庙会都是佛山最重要的传统民俗文化活动,深刻地影响着佛山人的生活。
XX年佛山“祖庙北帝诞”入选首批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XX年2月,佛山“北帝诞庙会”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XX年佛山祖庙三月三北帝诞庙会”不是单纯的北帝诞庙会,而是在整合佛山民间文化资源的基础上,浓缩了佛山民间文化的精华,是佛山乡土文化、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表达了佛山人祈盼和谐富裕、国泰民安的美好心愿。
"秋色",是丰收的景色之意。
“佛山秋色”是佛山古代民间艺术活动的称谓,也作佛山传统民间艺术的总称。
早在明朝时期,为庆贺丰收,每于秋收之余,佛山人利用手工业的边角料:如纸、碎布、丝绸、香胶、蜡、陶泥、竹木以及农副产品:如蚕茧、谷豆、鱼鳞、瓜果、萝卜等,以扎作、粘砌、纸扑、雕刻、剪贴、雕塑、灌注等技法,制作成各种仿铜铁器物、仿陶瓷古玩、仿花鸟虫鱼、瓜果等,达到以假乱真、奇巧斗胜的艺术效果,流传下来,成为“佛山秋色”艺术品的独特制作风格。
秋色还包括有彩灯扎作、头牌花车、化妆造型及各种表演艺术、民间音乐等。
每年秋夜,人们在商定的晚上,各自将自制的工艺品及各项节目参加游行表演,逐渐形成富有地方民间特色的佛山秋色赛会,佛山人称为“出秋色”,每到赛会举办之日,佛山城内,万人空巷,盛况空前。
每年的正月十六,佛山人都有一个风俗习惯“行通济”。
却说佛山城南今南蒲公园附近以前有一条河通济河,河上有一条桥叫“通济桥”。
佛山人认为“行通济,无弊矣”(佛山方言,意即行通济无忧愁)。
河现在没了,桥还在,每年这一天,人们都到这里走过桥,烧香、抛生菜和转风车,人流络绎不绝,好不热闹。
佛山有关帝庙11座。
每年农历五月十二日为关帝神诞日。
此日要举行关帝出游,并有会景随行。
会景节目多是“飘色”、“锣鼓框”等。
在十多座关帝庙的活动中,最隆重的要算东头、弼头、福德、仙涌、福庙五间。
关帝出游时,五间庙联称为“五虎下西川”。
先在弼头关帝庙内共住,弼头、福德脯的螺涌社、同义联等数家武馆舞师列队欢迎,并在弼头一处叫冬瓜窿的地方表演舞狮入洞节目,叫“三狮入窿”。
次日,各庙关帝神像回庙,“五虎下西川”的关帝出游至此结束。
佛山祭祀关帝尤以工商界最为恭谨,武馆人士和民间也有供奉者。
其意是崇拜关云长的英勇大义、正气干关,用关帝的正气压邪。
后因关帝的脸是红的,民间以红为“红利”,当代商家和民间又将关帝奉为财神虔诚地膜拜。
华光是南方火神,佛山祀华光十分隆重。
佛山人忌水患,故祀奉华光火神以消灾。
家历九月廿三华光诞期,镇内各坊都建“火星醮”,由所属街巷店户捐款,选出代表(称为值理)搭醮棚,悬挂五色铜枝彩灯,“建醮景色”。
建醮前,值事们前往低街(今莲花路)华光庙,迎华光塑像供奉在醮前,开坛诵经祭拜,街内各店户到坛参神;次日午,由一人敲响高边锣开道,道士们各持法器,为首的平持法剑,沿途诵经、舞剑,并用剑尖施酒净水,俗称“送火星”,随后是十队“八音”,飘色童数队。
历时三、四日,华光神像回庙,火星醮才告结束。
开醮时,居民跟随道士行“转运”仪式,道士手持法器边诵经边绕坛走三大圈,俗称“转运”,据说经过如此“转运”后,来年晦气就能尽消,即使因事不能参加“转运”的人,只要有人把他衣服捧在手中随行,也可“转好运”。
今佛山市郊澜石镇深村华光庙每年仍举行华光诞期“火星醮”,随行“转运”的人者也还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