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八年级上册六、七单元古诗词教案

合集下载

第六单元诗词五首(教案)2022秋八年级上册初二语文人教版

第六单元诗词五首(教案)2022秋八年级上册初二语文人教版
其次,关于教学方法的运用。在课堂上,我采用了分组讨论、实验操作等形式,让学生们在互动中学习。这种教学方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学生们在讨论和实践中积极思考、主动参与。但在小组讨论环节,我发现部分学生在交流过程中仍显得拘谨,可能是我引导得不够到位。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他们更多的鼓励和支持。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古诗词的基本语言特点和艺术手法的掌握。《雨霖铃·寒蝉凄切》中的对仗工整、韵律和谐;《钱塘湖春行》的平仄运用和写景抒情的结合;《夜泊牛渚怀古》中的历史典故与诗人情感的交融;《赤壁怀古》中的意象与意境的营造;《过华清宫绝句》的含蓄与讽刺手法。
(2)古诗词的深度解读和个性化鉴赏能力。通过对诗词的细致分析,使学生理解诗人的情感表达,掌握诗词的象征、隐喻等修辞手法,学会从不同角度欣赏诗词之美。
(3)古诗词的个性化鉴赏。学生在理解诗词基本内容的基础上,难以进一步提高到个性化鉴赏的层次,需要教师引导和启发,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具体举例:
(1)在讲解《雨霖铃·寒蝉凄切》时,重点强调对仗工整、韵律和谐的特点,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中的对仗和韵律,同时解释“寒蝉”和“凄切”的含义,使学生理解古汉语的表达方式。
此外,关于课堂氛围的营造。在本次教学中,我努力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让学生们在愉悦的氛围中学习古诗词。然而,在实践过程中,我发现部分学生在诗词创作练习时仍显得紧张和拘束。为此,我将在接下来的教学中,尝试采用更多有趣的教学手段,如情境模拟、角色扮演等,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释放创作灵感。
在学生核心素养培养方面,我注意到学生们在语言表达、思维发展和审美鉴赏等方面取得了不同程度的进步。但在文化传承与理解方面,部分学生仍显得薄弱。针对这一问题,我将在后续教学中,加强对古诗词背后文化内涵的挖掘,让学生在了解古代诗人社会背景的基础上,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统编版语文初中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诗词五首之《渔家傲》教案设计

统编版语文初中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诗词五首之《渔家傲》教案设计

统编版语文初中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诗词五首之《渔家傲》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理解《《渔家傲》的词意,掌握词的上阕与下阕的转折关系,感受词的意境美。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品味词的语言,理解词人的情感,学习词的写作手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词人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对现实生活的不满,激发学生对生活的思考和对理想的追求。

【教学重难点】1. 重点:理解词的深层含义,感受词的意境美。

2. 难点:理解词人的情感,体会词的转折和对比。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 渔家傲”是什么吗?(如果学生不清楚,教师可以简单介绍词牌名和其特点)2. 展示《渔家傲》的全文,引导学生初步感知词的内容。

二、初读感知1. 学生自由朗读,教师纠正字音,强调词的节奏感。

2. 提问:这首词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3. 学生分享,教师引导学生初步理解词的表面意思。

三、细读理解1. 分组讨论:词的上阕和下阕各描绘了怎样的情景?两者之间有什么关系?2. 全班交流,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词的转折关系,如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

九万里风鹏正举。

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的含义。

3. 深入探讨词人的情感,如对现实的不满,对理想的向往等。

四、品读鉴赏1. 学生再次朗读,尝试用词的语言描绘出词的意境。

2. 分析词的语言特点,如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3. 比较《渔家傲》与其他诗词的异同,提升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

五、拓展延伸1. 讨论:你对词人的理想有何看法?你有怎样的理想?2. 分享其他描绘理想生活的诗词,如《水调歌头》等,进行对比阅读。

六、课堂小结回顾本课学习内容,强调理解诗词意境和情感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寻找和表达自己的情感。

七、课后作业1. 背诵《渔家傲》。

2. 以 我的理想生活”为题,写一首小诗或短文,尝试运用词中的写作手法。

【教学评价】通过课堂提问、讨论、小结等方式,观察和记录学生对词意的理解、情感的把握和写作手法的运用,以评估教学效果。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朗读效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古诗词在现代生活中的意义”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古诗词的价值、分析其现实意义并探讨如何传承和发扬。
(2)古诗词的词句理解:古诗词中的某些字词和句式在现代汉语中已不常用,学生理解起来存在困难。
举例:《登高》一诗中的“落木”,在现代汉语中较少使用,教师要解释其意为“落叶”,帮助学生理解诗句。
(3)古诗词的情感表达:古代诗人在诗词中运用丰富的修辞手法和象征意义表达情感,学生需要具备较高的文学鉴赏能力才能领会。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古诗词的基本概念和艺术特点。古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它以精练的语言、丰富的想象和深刻的情感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习古诗词不仅可以提升我们的文学素养,还可以培养我们的审美情趣。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以《登高》为例,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和修辞手法,了解古诗词在实际阅读中的应用,以及它如何帮助我们理解诗人的情感世界。
针对今天的课堂教学,我认为以下几点需要改进:
1.对古诗词的难点内容进行更加详细的解析,通过举例、对比等方法,帮助学生克服理解障碍。
2.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3.在小组讨论环节,鼓励更多的学生参与,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4.加强古诗词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教育,让学生明白学习古诗词的实用价值。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们对古诗词的兴趣还是相当高的。通过引导他们朗读、分析和讨论,我发现他们对诗词中的意境和情感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尤其是实践活动环节,学生们分组讨论,积极参与诗词朗读,课堂氛围非常活跃。

统编版语文初中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诗词五首之《雁门太守行》教案设计

统编版语文初中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诗词五首之《雁门太守行》教案设计

统编版语文初中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诗词五首之《雁门太守行》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理解并掌握《雁门太守行》中的重点字词和诗句含义,能流畅朗读并背诵全诗。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诗歌的意境和艺术手法,理解诗人的情感表达,提升诗歌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对国家和人民的深沉热爱,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教学重难点】1. 重点:理解诗歌的意境,掌握“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等名句的含义。

2. 难点:理解诗人如何通过色彩、声音等艺术手法来渲染战争的紧张气氛和壮烈场面。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提问学生对古代战争的了解,引导学生思考战争中的英雄形象。

2. 介绍李贺及其创作背景,引出《雁门太守行》。

二、初读感知1. 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教师纠正字音。

2. 教师领读,学生跟读,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3. 学生尝试翻译诗句,理解诗歌大意。

三、细读理解1. 分组讨论,找出诗中的色彩词和声音词,分析其作用。

2. 分析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等名句,理解其深层含义。

3. 讨论诗人对战争和士兵的态度,以及诗歌的主题。

四、品读鉴赏1. 整体感知诗歌的意境,理解诗人如何通过描绘战争场景来表达情感。

2. 比较李贺的诗歌风格与其他诗人的差异,理解其独特之处。

3. 分享个人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培养对诗词的热爱。

五、拓展延伸1. 引导学生联系历史,思考战争对人民生活的影响,理解和平的珍贵。

2. 推荐李贺的其他作品,鼓励学生课后阅读,进一步了解其诗歌世界。

六、课堂小结回顾本课学习内容,强调理解诗歌意境和艺术手法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接触诗词,提升文学素养。

【作业布置】1. 背诵并默写《雁门太守行》。

2. 选择诗中一句最喜欢的诗句,写一篇小感想,分享你的理解和感受。

【板书设计】《雁门太守行》——李贺1. 重点诗句解析2. 艺术手法分析3. 诗人情感表达4. 诗歌主题理解。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单元《诗词》教学设计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单元《诗词》教学设计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单元《诗词》教学设计这是一篇由网络搜集整理的关于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单元《诗词五首》教学设计的文档,希望对你能有帮助。

本课在教材第204-211页。

本文内容包括五首词,都是流传千古、脍炙人口的名家名篇。

诗歌是最高的语言艺术。

诗歌常常用最精炼的语言来展示世界的万千气象,形象而含蓄地抒写复杂的思想感情。

各首诗词的意境虽然有区别,但都是很有美感的,而且有的还包含着人生的哲理。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古代诗词名家及代表作。

2.诵读本文的五篇诗词。

3.理解古诗词的优美意境和深刻的人生哲理。

4.学习古诗词用语的考究和他的韵律美。

过程与方法1.介绍诗词的写作背景,即作者当时所处的历史环境,以便学生能够准确地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和意义。

2.通过展示多媒体,让学生直观地感受诗词的意境,感悟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3.让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想象作品所描述的意境或者用笔把诗词中的画面画出来,看那位同学画得最接近于诗词的本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古代诗歌是我国文学史上的瑰宝。

通过对本文的学习,让学生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从而树立一种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信心。

2.通过对本文的学习,让学生学习分析古诗词优美的意境,感悟其中的哲理,从中受到启迪,感受作者的豪迈奔放与婉约细腻,丰富学生的情感,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一种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重点1.有节奏、有感情地诵读古诗词。

2.学习古诗词优美考究的语言。

3.体会古诗词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难点1.理解作者在作品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2.把握诗词中的一些深刻哲理和人生的真谛。

教学突破1.制作,形象的展示一些作品的优美意境,让学生结合优美的画面感受诗词的境界。

教师诵读古诗词,让学生感受作品的韵律美。

2.组织学生探讨作品中脍炙人口的名句,分析其中蕴含的哲理。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第一节课前,将学生分组,提出预习内容和要求。

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设计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设计语文八年级上册

《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诵读诗词,体会诗词的音韵美2.结合相关背景,领会诗词主旨,体会作者的情感【教学重点】结合相关背景,领会诗词主旨,体会作者的情感【教学难点】体会诗词意境,积累优美诗句【课时安排】2课时《浣溪沙》晏殊《采桑子》欧阳修【教学目标】1.了解晏殊及词牌,理解词句含意,背诵全词2.在朗读中感受本词清丽自然的风格特点3.理解诗人通过本词表现的对生活的哲思4.感受词中所描绘的颖州西湖自然之美和作者的感情之美。

5.体会富有表现力的语言,领会情景交融的意境。

【教学重点】2.理解诗歌蕴涵的作者的感情之美,感悟作者对大自然和现实人生的无限热爱和眷恋。

【教学难点】1.理解晏殊的思想感情,体会婉约派的艺术风格特点2.体会富有表现力的语言,领会情景交融的意境。

【教学流程】《一》《浣溪沙》晏殊一、创设情景,释题导入与置身于社会底层,潦倒不得志的柳永截然不同,晏殊身为宰相,生活是安逸的。

不同的主人公,同样是面对春色,同样是登高饮酒,晏殊抒发的情怀会与柳永有什么不同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晏殊的《浣溪沙》。

二、任务导学,研读文本任务一:了解作者及作品1.作者:晏殊,字同叔,临川人。

北宋大臣,词人。

十四岁中进士。

累官至同平章事兼枢密使,范仲淹、富弼、欧阳修、韩琦等均出其门下。

曾以枢密副使出知应天府,延请范仲淹以教生徒,“自五代以来,天下学校废,兴学自殊始”。

其词清新婉丽,“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为千古名句。

谥元献。

存《珠玉词》和清人辑《晏元献遗文》。

2.浣溪沙,唐代教坊曲名,因西施浣纱于若耶溪,故又名浣溪纱,后用作词牌名,属小令。

均双调,.上下片三个七字句,共42字。

此调音节明快,句式整齐,易于上口。

3.背景资料: 《浣溪沙》这是晏殊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小令,其语言疏淡闲雅,而意蕴却虚涵深广,能给人们哲理性的启迪。

任务二:品味语言,理解内容2.点名学生朗读,其他同学点评3.齐读并思考这首词上下片分别写了哪些内容。

2024年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

2024年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

2024年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 第一单元:诗词、散文欣赏诗歌:《登高》、《钱塘湖春行》散文:《背影》、《荷塘月色》2. 第二单元:说明文阅读与写作说明文:《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3. 第三单元:古诗文阅读与欣赏诗词:《静夜思》、《夜雨寄北》古文:《三峡》、《醉翁亭记》4. 第四单元:现代文阅读与写作小说:《社戏》、《孔乙己》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二、教学目标1. 提高学生对诗词、散文、说明文、古诗文、现代文等不同文学体裁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2.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写作技巧,提高语文素养。

3. 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古诗文阅读与欣赏、现代文阅读与写作。

2.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对不同文学体裁的理解和欣赏能力,提高写作技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践情景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讲解《登高》一课时,可以让学生描述一次自己登山的经历,从而引出诗人的情感。

2. 新课内容讲解:(1)诗词、散文欣赏:分析作品的艺术特色,理解作者的情感。

(2)说明文阅读与写作:学习说明文的写作技巧,分析说明文的条理性和逻辑性。

(3)古诗文阅读与欣赏:解析古诗文中的难点字词,理解诗意,体会作者的情感。

(4)现代文阅读与写作: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学习如何进行人物描写和情感表达。

3. 例题讲解:针对不同文学体裁,设计典型例题,进行详细讲解。

4. 随堂练习:针对新课内容,设计有针对性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应简洁明了,突出重点,如下所示:1. 第一单元诗歌:《登高》、《钱塘湖春行》散文:《背影》、《荷塘月色》2. 第二单元说明文:《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3. 第三单元诗词:《静夜思》、《夜雨寄北》古文:《三峡》、《醉翁亭记》4. 第四单元小说:《社戏》、《孔乙己》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根据本节课所学,选择一首诗词进行仿写。

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诗四首)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诗四首)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诗四首)教学设计教学目的1、培养学生感想古代诗歌内容的能力;2、品味诗歌的意境美、言语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教学重点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默写;2、感知古代诗歌的内容。

教学难点品味诗歌的意境美和言语美。

教学设想1、安排两课时。

2、(归园田居)和(游山西村)都是描写农家村居生活,(使至塞上)和(渡荆门送别)都通过画面展示不同空间内景物的风貌,可打乱课文的原顺序,把它们分成两组进行比拟阅读,通过朗读体会诗的言语美,通过联想与想象领会诗的意境美,通过商量加深对诗的印象。

教学过程第—课时学习(归园田居)和(游山西村)一、朗读课文1、听课文朗读录音。

2、指导学生朗读:⑴通读,要求读准音、读顺畅;〔自由读、齐读〕⑴诵读,要求读出重音、读出节拍、读出韵味;〔请学生个人读,具体指导的重点放在重音和节拍上〕⑴再读,要求读出诗句的感情、美感。

〔个人读、分组读或齐读〕二、品味诗意1、对陶渊明和陆游这两位古代诗人同学们了解多少?请简要说一说。

2、同学们认为这两首诗中哪些诗句写得好?说一说理由。

3、质疑探究:⑴这两首诗各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⑴同学们对这两首诗还有什么问题?说出来大家交流。

4、发挥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话把这两首诗写的画面或场面的内容说出来。

5、比拟赏析这两首诗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相同:都写的是乡村生活;──不同:作者的身份不同,陶以农民身份,陆以客人身份;陶写了自己一个人,陆写了欢聚的许多农人;陶诗用语朴素不加修饰,陆诗言语生动感情丰富;陶心情闲适,陆心情喜悦;陶用的是五古,陆用的是七律。

三、作业1、背诵并默写这两首诗。

2、请用优美生动的言语描述这两首诗的意境。

第二课时学习(使至塞上)和(渡荆门送别)一、检查、复习前一课时所学的两首诗1、(归园田居)表现诗人辛勤劳动的诗句:2、(游山西村)表达陆游对乡村淳朴民风喜欢、留恋的诗句:3、(游山西村)比喻困境中蕴含期望的诗句:二、朗读课文1、听课文朗读录音。

语文八上古诗讲解教案

语文八上古诗讲解教案

语文八上古诗讲解教案教案标题:《语文八上古诗讲解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古代诗歌的特点和形式。

2. 学习八上课本中的古代诗歌,理解其内涵和意义。

3. 培养学生对古代诗歌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1. 学习古代诗歌的基本形式和特点。

2. 理解并领悟八上课本中的古代诗歌的意义。

3. 培养学生欣赏古代诗歌的能力。

教学难点:1. 帮助学生理解古代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 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古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教学准备:1. 教材:《语文八上》教材第X单元。

2.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等。

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一段古代诗歌朗诵视频,引起学生兴趣。

2. 引导学生谈谈对古代诗歌的了解和印象。

步骤二:介绍古代诗歌(10分钟)1. 通过多媒体展示古代诗歌的基本形式和特点,如五言绝句、七言绝句等。

2. 解释古代诗歌中常见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3. 引导学生思考古代诗歌的意象和情感表达。

步骤三:学习课本中的古代诗歌(25分钟)1. 选择课本中的一首古代诗歌,如《登鹳雀楼》。

2. 分析诗歌的结构、意境和修辞手法,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含义。

3. 引导学生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步骤四:小组合作探究(15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首古代诗歌进行分析和讲解。

2.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深入探究诗歌的内涵和意义。

3. 每个小组派代表进行诗歌讲解,其他组员提问和补充。

步骤五:总结和展示(10分钟)1. 学生汇报小组讨论的成果,分享彼此的观点和理解。

2. 教师进行总结,强调古代诗歌的美学价值和文化传承。

3. 学生展示自己对古代诗歌的创作或朗诵。

步骤六:作业布置(5分钟)1. 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代诗歌进行朗诵,并写下自己对诗歌的感悟和理解。

2. 提醒学生预习下一课时的内容。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了解古代诗歌的特点和形式,学习并理解八上课本中的古代诗歌。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六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 同步教案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六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    同步教案

1.声情并茂诵读诗歌。

(重点)2.结合背景及诗人的有关知识,把握诗歌的情感, 了解诗歌的艺术特色。

(难点)3.传承国学经典,提升文化素养。

(难点)1 课时一、导入新课唐诗宋词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两座并肩而立的高峰,一座交汇着现实和浪漫,一座辉映着婉约与豪放。

第十三课我们学习了五首唐诗,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宋词,一起来感受飞扬着轻灵、蹁跹着缠绵、氤氲着温柔的宋词之美。

二、走进课堂环节一:初读,把握节奏特点。

1.请同学们自读四首宋词, 朗读下面的字词。

大屏幕出示:短棹(zhào) 逶迤(wēiyí) 涟漪(liányī) 簪缨(zānyīng) 试倩(qìng) 鸥鹭(lù)2.再读诗歌,读出节奏。

大屏幕出示: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晏殊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欧阳修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

芳草/长堤, 隐隐/笙歌/处处随。

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

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朱敦儒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

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李清照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环节二:探究发现,完成梳理。

师:这四首宋词,抒发了四位词人不同的思想感情。

下面请各小组自主学习探究,完成下面的表格。

大屏幕出示:见PPT学生先自主探究,然后小组合作,解决不能完成的内容,最后反馈,并明确答案。

大屏幕出示:环节三:各小组做好笔记,背诵诗歌。

小组长检查组内学生完成情况并汇报。

八年级语文上诗词五首优秀教案

八年级语文上诗词五首优秀教案

以下是一份八年级语文上诗词五首的优秀教案,供您参考:教学目标:1. 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2. 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和艺术特色。

3.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2. 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和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1. 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象征意义。

2.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方法:1. 朗读法:通过朗读,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2. 讲解法:通过讲解,让学生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和艺术特色。

3. 讨论法:通过讨论,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介绍本课的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朗读诗歌:让学生朗读五首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3. 讲解诗歌:逐首讲解五首诗歌的内容和情感,让学生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和艺术特色。

4. 讨论诗歌:让学生分组讨论五首诗歌的内容和情感,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意象和象征意义,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课的教学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引导学生回顾所学知识。

6.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反思:1.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2. 在讲解过程中,要注意语言的准确性和生动性,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3. 在讨论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诗词五首教案》

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诗词五首教案》

24 诗词五首知识与能力1.了解诗人的相关文学常识和诗歌的写作背景;朗读、背诵这五首诗。

2.把握诗的内容和语言特点,理解诗歌意境;提高分析鉴赏古诗的能力。

3.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领会诗的主旨。

过程与方法1.诵读中品味诗歌的意境美和语言美。

2.通过设疑、点拨、讨论、写作等方式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1.朗读、背诵这五首诗;2.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诗歌的意境。

2课时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中国是诗的国度,“诗词”是古代文学长廊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读诗,不但可以借助诗句领略祖国河山的壮丽,还会让我们情不自禁地陶醉于诗中形象所构成的或含蓄凄美或开阔奔放的意境之中,获得审美的愉悦。

下面就让我们再次步入诗的殿堂,去领略中国古代诗歌的迷人风采。

二、自主预习1.作者介绍陶渊明(约365—427),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东晋诗人,世称靖节先生。

因宅边曾有五棵柳树,又自号“五柳先生”。

其作品以田园诗居多,后世称他为田园诗人,他的五言诗成就极高。

代表作品有《归园田居》《饮酒》《拟古》等。

杜甫(712—770),字子美,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人。

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

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

其诗现存1400多首,广泛地反应了唐王朝从盛而衰的社会现实,构成了一幅幅丰富多彩,引人入胜的历史画卷。

其诗被称为“诗史”,让杜甫被后人称为“诗圣”。

代表作品有《望岳》《春望》“三吏”“三别”等。

2.背景资料《饮酒(其五)》选自《陶渊明集》卷三。

《饮酒》是一组五言古诗,共二十首,都是陶渊明辞官归隐后写的。

本文选的是第五首,大约写于作者归隐后的第二年(约417年),是酒后所作。

《春望》选自《杜诗详注》卷四。

此诗是杜甫安史之乱时期在长安所作。

唐肃宗至德元载(756)八月,杜甫将家小安置在鄜州(今陕西富县),只身前往灵武(今属宁夏)投奔肃宗,途中为叛军所俘,遂困居长安。

8年级上册语文部编版教案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采桑子》

8年级上册语文部编版教案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采桑子》

《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教案一、教材分析这首词是《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组词中的一首。

描写四季风景是欧阳修《采桑子》组词的重要内容。

这首名列第一,写的是春色中的西湖,风景与心情,动感与静态,视觉与听觉,两两对应而结合,形成了一道流动中的风景。

全词以轻松淡雅的笔调,描写泛舟颍州西湖时所见的美丽景色,以“轻舟”作为观察风景的基点,舟动景换,但心情的愉悦是一以贯之的。

色调清丽,风格娟秀,充满诗情画意,读来清新可喜。

二、学情分析初二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诗歌阅读与分析能力,所以在学习的时候一定要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这首词写得恬静优美,读来令人心情愉悦,学生有阅读的兴趣,要充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发掘景物背后人物的心情,理解作者的情感。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词意,初步了解欧阳修词风婉约、深挚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体会诗词的内涵,讨论理解诗词的意蕴,品析琢磨诗词的意境。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会词人的恬淡心境和对自然山水的喜爱之情,提高审美情趣,激发热爱诗词的情感。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通过朗读体会诗词的内涵,讨论理解诗词的意蕴,品析琢磨诗词的意境。

教学难点:体会词人游玩时的恬淡安适,以及写景手法的细腻;五、教学方法讲授法、提问法、合作探究法、交流讨论法六、课时安排1课时七、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相信大家都知道这句,这么一位醉情山水的欧阳修还能写出什么样的山水之美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词人晚年创作的组诗《采桑子》中的第一首。

2.作者简介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晚年退隐至颍州,极喜爱颍州西湖的景色,在此写下这十首记游写景词,本节课所学为组诗第一首。

3.写作背景颍州(今安徽阜阳)西湖在先秦时即已形成,唐代渐成风景名胜。

宋代颍州为东京汴梁的畿(ji)辅之地,为南北漕运和商旅要道。

从宋仁宗庆历年间起,晏殊、欧阳修、吕公著、苏轼、赵德麟等文人名士先后知颍州,颍州及其西湖遂不断见于文人笔端。

语文版八年级上《诗词五首》教案1(第七单元)

语文版八年级上《诗词五首》教案1(第七单元)

语文版八年级上《诗词五首》教案1(第七单元)一、教案背景此教案适用于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单元《诗词五首》教学。

通过学习五首诗词,了解唐代诗词的创作背景、风格特点和文化内涵,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创新思维能力。

二、教学目标1.了解唐代诗词创作背景和文化内涵。

2.掌握五首诗词的韵律和词汇,理解其中的意蕴。

3.学习唐代诗词的表现方法和意义,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创新思维能力。

三、教学内容和方法1. 教学内容五首诗词:《登高》、《杂诗》、《春夜喜雨》、《登岳阳楼》、《江雪》。

2. 教学方法1.讲解法。

教师介绍唐代诗词的创作背景和文化内涵,分析五首诗词的形式、语言和意义,引导学生理解和欣赏。

2.朗读法。

让学生听朗读并自己朗读,加深对诗词的感受和理解。

3.创作法。

让学生根据所学诗词的风格和表现方法创作自己的诗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表达能力。

四、教学步骤1. 课前布置让学生提前预习五首诗词,了解唐代诗词的背景和文化内涵。

2. 学习过程第一步:学习《登高》和《杂诗》1.教师介绍唐代诗词的创作背景和文化内涵,重点讲解唐代诗词的艺术特征和表现方法。

2.让学生听朗读《登高》和《杂诗》,并讲解其中的表达方式和意义。

3.布置课堂作业:要求学生结合所学内容,对《登高》和《杂诗》中的词汇和韵律进行整理和总结。

第二步:学习《春夜喜雨》和《登岳阳楼》1.教师介绍《春夜喜雨》和《登岳阳楼》的表达方式和意义,引导学生认真欣赏。

2.让学生自主朗读和感受《春夜喜雨》和《登岳阳楼》。

3.小组合作,让学生在小组中分析诗词的韵律、表达和意蕴,总结共性和差异之处。

4.布置课堂作业:要求学生写出自己对《春夜喜雨》和《登岳阳楼》的理解和感受,并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进行创作。

第三步:学习《江雪》1.教师讲解《江雪》的创作背景和文化内涵,引导学生认真思考。

2.让学生朗读《江雪》并结合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进行交流。

3.授课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江雪》的韵律和词汇,并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江雪》所表达的意义和情感。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第6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采桑子》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第6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采桑子》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采桑子》的诗意、艺术特色及其在表达美好愿望方面的应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古诗词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欣赏和应用古诗词的美。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语文上册第6单元《采桑子》:1.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使其能够理解并感受古诗词的韵味,提高审美情趣;2.强化学生的文化意识,通过学习古诗词,增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识和自豪感;3.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学会运用批判性思维分析古诗词的文学特色,培养创新思维;4.增进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掌握并运用诗中的优美词句进行口头及书面表达。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核心素养在语文素养方面得到全面提升,为终身学习奠定坚实基础。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诗中的韵律和意境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比如对仗和平仄的运用,我会通过举例和对比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采桑子》中的一个诗句,探讨其表达的情感和艺术特色。
2.诵读体验: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诗词诵读体验。通过诵读,感受诗的节奏和韵律,进一步体会诗人的情感。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诵读体验的感受。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古诗词中的自然描写”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诗词中的自然美,分析诗人如何通过自然景物表达情感,并启发他们如何将这些元素应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教学目标:本次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每首古诗词的创作背景,理解其中蕴含的思想感情,通过诵读和品味古诗词,培养学生对祖国古代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点:了解每首词的创作背景,理解其中蕴含的思想感情,初步鉴赏品味古诗词的美点。

教学难点:把握词的景与情、事与情,感受品味古诗词的意境。

教学方法:诵读法、名句品味法。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研究《浣溪沙》XXX是一位著名的文学家,尤其擅长写长短句,被誉为“此宗令词之专精者,首推晏殊”。

他的代表作之一就是《浣溪沙》。

指导朗读浣溪沙》XXX一曲新词酒一杯。

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识XXX归来。

XXX径独徘徊。

品词明意这首词描述了一个人在饮酒听新词的时候,回忆往事,感慨时光流逝的心情。

词中通过对XXX凋落和燕子归巢的描写,表达了对时光流逝和离别的惋惜之情。

诗词赏析一曲新词酒一杯”,这一句词描绘了一个人孤独的情感状态,引起了对往事的回忆。

接下来的“去年天气旧亭台”,则通过旧景新词的对比,表达了时光流逝的感慨。

第三句“夕阳西下几时回”,则既描绘了夕阳的美景,又反映了词人的心情。

最后一句“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XXX归来”,则通过对XXX的自然春光的描写,抒发了青春易逝,伤别怀旧之情。

整首词以“独”字为线索,写出了词人的孤独落寞之感。

总结:通过这首词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古诗词的创作背景和其中蕴含的思想感情,同时也可以通过诵读和品味古诗词,培养对祖国古代文化的热爱。

无风的水面,光滑得好似XXX一样,船儿在前进,只见微微的细浪在船边荡漾。

被船儿惊起的水鸟,正掠过湖岸在飞翔。

作者通过描写静态的水面和动态的船儿,以及被惊起的水鸟,营造了动静互衬的意境。

水面平滑似镜,游人不觉船移,只有细小的波纹才能感知。

而涟漪微动,却惊动了沙滩上的水鸟,使西湖愈显幽静。

此词写于靖康之难时期,描写了词人南逃金陵时的心情。

上片通过描写凄清的秋景和残破的山河,表现了词人国破家亡的落魄心情。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
一、教学内容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主要包括以下四首古诗词的学习与鉴赏:
1.《登高》——唐代杜甫
2.《望岳》——唐代杜甫
3.《春望》——唐代杜甫
4.《月夜》——唐代杜甫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章节的核心素养目标旨在通过课外古诗词诵读,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具体包括:
同时,我也注意到,在课堂总结环节,部分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点的掌握程度仍有待提高。为了帮助他们巩固记忆,我计划在课后布置一些具有针对性的作业,如诗词鉴赏、创作练习等,让学生在实践中加深对古诗词的理解。
总之,今天的课堂教学让我收获颇丰,也让我认识到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我将不断总结经验,努力改进教学方法,让古诗词教学更加高效,让学生们真正感受到古诗词的魅力。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到学生们对古诗词的兴趣还是比较浓厚的。通过诵读、分析和讨论,他们能够逐渐领会到古诗词的魅力。但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首先,对于古诗词的基本概念和修辞手法的理解,部分学生仍然感到困难。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耐心地讲解,运用更多生动的例子和实际操作,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这些知识点。
(3)诗词背景与作者生平:了解诗词的创作背景及作者生平,加深学生对古代文化的认识。
-举例:杜甫的生平及其在唐朝安史之乱时期的创作背景。
2.教学难点
(1)古诗词的修辞手法:帮助学生识别并理解古诗词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对偶、排比等,提高文学素养。
-举例:《春望》中“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使用的对偶修辞手法。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朗诵表演。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版八年级上册六、七单元古诗词教案第六单元诗词五首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背诵五首诗词曲,准确把握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能力目标1、联系诗人身世处境,结合诗中的描写抒情去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揣摩诗歌语言。

情感目标领会诗词中慷慨激昂的爱国热情,激发自己的爱国情感。

培养同情劳动人民的的感情。

教学重点进行朗读训练,品味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进行朗读训练,品味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朗读法、体味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法一、导入新课唐诗宋词是我国古代文学长廊中的两座丰碑,也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两颗璀璨明珠。

它们记录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情状,而且为那个时代保留了异常生动的情绪和心理记忆。

今天,就让我们踏进中国古典文化宝库,学习几首流传千古的名诗词,一睹古人博大幽深的情怀。

学习《观刈麦》1、作者介绍: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原籍太原,后迁居下邦。

(今陕西省渭南县。

)其诗善于叙述,语言浅显,是杜甫之后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也是唐代诗人中创作最多的一个。

以《长恨歌》《琵琶行》为代表的长篇叙事诗,是他创作成就的一个重要方面。

2、解题。

这是作者早期的一首著名讽喻诗。

诗歌描写了农民冒着暑热辛勤割麦的情景,并借妇人的诉说,反映了当时租税剥削的惨重和农民生活的困苦。

并对自己的“不事农桑”而“吏禄三百石”深感惭愧,表达了他对农民的同情。

3、赏析。

全诗分四层:一层四句,二层八句,三层八句,四层四句。

重点分析第二层:第二层八句,通过具体的一户人家来展现这'人倍忙'的收麦情景。

婆婆、儿媳妇担着饭篮子,小孙儿提着水壶,他们是去给地里干活儿的男人们送饭的。

男人天不亮就下地了;女人起床后先忙家务,而后做饭;小孙子跟着奶奶、妈妈送饭时一齐到地里。

她们是要在饭后和男人们一道干下去的。

你看这一家忙不忙呢?'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这四句正面描写收麦劳动。

他们脸对着大地,背对着蓝天,下面如同笼蒸,上面如同火烤,但是他们用尽一切力量挥舞着镰刀一路向前割去,似乎完全忘记了炎热,因为这是'虎口夺粮',时间必须抓紧呀!天气如此之热,白天又如此之长,而人们却竭力苦干,就怕浪费一点时间,可见人们对即将到手的麦子的珍惜程度。

“惜”字在这里用得非常好,是用一种违背人之常情的写法来突出人们此时此地的感情烈度。

白居易的《卖炭翁》中有“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之语,“愿”字的用法与此处“惜”字的用法正同。

4、合作探究(1)哪些描写景物的句子表现出劳动环境的艰苦?哪些诗句表现了作者对农家的关心和同情?明确:(诗中景物描写:“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对农家同情、关心的句子是:“闻者为悲伤”“今我何功德”‘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 (2)诗中“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其”指代的是“贫妇人”还是正在劳动的农民?“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中的“其”指代的是什么?明确:(“抱子在其旁”的“其”指代正在劳动的农民。

“听其相顾言”的“其”指代割麦的农民和拾麦穗的妇人。

)5、主题诗歌描写了一家农民辛苦劳碌的场景和一位贫妇人的悲惨遭遇,揭示了农民的辛苦和赋税的繁重,也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学习《赤壁》1、简介作者并解题:杜牧(803-852)唐代诗人。

字牧之,京兆万年人。

太和进士,和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赤壁是东汉末年周瑜大败曹操的地方,但杜牧所咏赤壁并非此处,而是湖北黄冈的赤鼻矶,所以说此诗虽为咏史诗,其实也是借题发挥。

2、思考探究:(1)《赤壁》开头为什么从一把很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这一把折戟与古代战争有联系,很自然地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

这两句的作用主要不在于作为诗的引导,它本身也蕴含着强烈的意念活动。

沙里沉埋着铁戟,点出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

折戟沉沙而仍未销蚀,又发岁月流逝物存人非的感慨。

凡是在历史上留下过踪迹的人物、事件,常会被无情的时光销蚀掉,也易从人们的记忆中消逝,但又常因偶然机会被人记起。

正由于发现了这把铁戟,使诗人无法平静,因此他要磨洗并辨认一番,发现原来是\'前朝\'--三国赤壁之战时的遗物。

从而为下文铺垫。

(2)全诗最精彩的是久为人们传诵的末二句,这二句议论感慨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这两句诗人发表议论,“东风”不仅仅指的是自然界的风,而是含有建功立业各种条件和因素。

曲折的反映出诗人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

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自己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一展。

似乎又有另一层意思: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所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英气。

3、背诵默写所有诗词。

学习《过零丁洋》1、作者简介:文天祥(1236~1283),初名云孙,字天祥,改字宋瑞,又字履善,号文山,吉安(今江西县名)人。

宋理宗宝佑四年(1256)考取进士第一名。

历任湖南提刑,知赣州。

恭帝德佑元年(1275)元兵渡江,文天祥起兵勤王。

临安危急,奉命至元营议和,因坚决抗争被扣留,后冒险脱逃,拥立益王赵罡,至福建募集将士,进兵江西,恢复州县多处。

后兵败被俘至元大都,终以不屈被害。

封信国公。

作品有《文山先生全集》2、写作背景和主题。

这首诗是作者被俘后第二年正月过零丁洋时所写。

后来元军统张弘范再逼他招降南宋抵抗人士时,文天祥出此诗以明志节。

写作本诗,作者通过追忆自己抗元的艰辛经历,表现了忧国之痛和愿意以死明志、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

3、赏析这首诗是文天祥被俘后为誓死明志而作。

一二句诗人回顾平生,但限于篇幅,在写法上是举出入仕和兵败一首一尾两件事以概其馀。

中间四句紧承“干戈寥落”,明确表达了作者对当前局势的认识:国家处于风雨飘摇中,亡国的悲剧已不可避免,个人命运就更难以说起。

但面对这种巨变,诗人想到的却不是个人的出路和前途,而是深深地遗憾两年前在空航自己未能在军事上取得胜利,从而扭转局面。

同时,也为自己的孤立无援感到格外痛心。

我们从字里行间不难感受到作者国破家亡的巨痛与自责、自叹相交织的苍凉心绪。

末二句则是身陷敌手的诗人对自身命运的一种毫不犹豫的选择。

这使得前面的感慨、遗恨平添了一种悲壮激昂的力量和底气,表现出独特的崇高美。

这既是诗人人格魅力的体现,也表现了中华民族的独特的精神美,其感人之处远远超出了语言文字的范围。

5、合作探究:(1)这首七言律诗首联写了个人和国家的哪几件大事?(2)颔联上下两句有何联系?都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3)颈联中的“惶恐”“零丁”有双层含义,请谈谈有哪两层含义。

(4)尾联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5) 写出《过零丁洋》表达作者视死如归的赤胆忠心的诗句。

要点提示:(1)一是在他21岁时,因科举走人仕途;二是在国家危急存亡的关头,起兵勤王抗元。

(2)国家山河分裂,局势危急,个人命运也动荡不安,暗示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紧密相连。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3)一是两个地名,另一层意思是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

(4)表明诗人舍生取义,以死明志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

(5)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学习《已亥杂诗》1、作者简介:龚自珍,浙江仁和(今杭州)人,字王瑟人,号定庵。

近代思想家、文学家。

生于清乾隆五十七年(公元一七九二年),卒于道光二十一年(公元一八四一年),得年五十岁)。

2、赏析这首诗是《已亥杂诗》的第五首,写诗人离京的感受。

虽是载着“浩荡离愁”,却表示仍然要为国为民尽自己的最后一份力。

前两句写景,望着夕阳西下,牵动了作者广阔无边的离愁别恨,这离别这愁,不仅是离别家眷,更是离别朝廷。

诗人马鞭报指,东往天涯海角,可见辞官之决心大。

但辞官不等于放弃理想,亦未割断自己与朝廷的感情牵连。

诗的前两句正是作者一片拳拳忠君爱民之心的形象体现。

后两句抒情。

运用比喻,把落红比作辞官,春泥比作平民百姓,花比作朝廷,言外之意是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

景中寓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

学习《山坡羊·潼关怀古》1、作者简介:张养浩(1270—1329),字希孟,号云庄,元代著名散曲家。

自幼好学,上自儒家经典,下至诸子百家,唐诗、宋词、笔记小说,无所不读,又诗赋、文章无所不能,尤长于散曲。

他隐居济南云庄8年期间,“寄傲山林,纵情诗酒”,创作了大量诗文散曲。

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宋朝不仅继承了唐朝的诗而形成了宋诗独具的特点,而且又有词的兴起。

到了元代,另一种新兴的体裁是曲。

曲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戏曲,另一种是散曲。

散曲没有动作、说白,便于清唱,包括套曲和小令。

套曲由若干曲子组成,小令以一支曲子为独立单位。

小令以一支为限,如果两三支合为一个单位,叫做带过曲。

2、诗歌赏析前三句描写潼关的险要地形。

第一名写山,一个“聚”字,形象地写出了潼关周围的峰峦起伏。

第二句写河,一个“忠”字,非常传神地写出了黄河汹涌澎湃翻滚的气势。

第三句,再次强调“山河表里”的险要。

这三句描写组成一幅写意山水画。

中间四句,写作者抚今追昔的感慨。

从潼关远望古都长安、咸阳一带,历史上秦、汉等许多王朝曾在这里大兴土木,而如今“宫阙万间都作了土”,作者心中不免产生了无穷的惆怅。

最后两句写作者的感慨:一个朝代的兴起,必定大兴土木,修建豪华的宫殿,从而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一个朝代的灭亡,在战争中遭殃的也是人民。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其实是作者对以往历史所作的概括与评判,作者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有这样的认识是难能可贵的。

知识拓展1、诗歌的主旨(1)结合诗人生活的时代及诗人的身世来理解主旨。

(2)主旨有爱国忧民类:建功立业、报效国家;忧国忧民、关心民生疾苦;反映战争给人民带来灾难、痛苦。

身世类:诗人总有“治国平天下”的抱负,但是诗人们的清高、自负又常常使诗人四处碰壁、遭人排挤,远大理想总是不能实现,所以抒发壮志难酬、怀才不遇的诗作在古诗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

其特点大多是忧郁、悲愤。

羁旅思乡、贬谪愁思等也属此类。

爱情类:歌颂爱情的美好;反对封建礼教对青年男女压迫;征人思归、思妇念夫。

闲适类:隐逸生活的闲适;寄情山水的情趣,以山川田园的美好来反衬官场的黑暗、社会的腐败。

友情类:对友人的关心和祝愿,友人之间的友谊。

其他类:叹光阴易逝、感物是人非、蕴含哲理等。

2、古代诗歌的常见的表现手法和表达方式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等。

托物言志:有些情感,诗人总是不愿或不能直接倾诉,于是诗人就将这些情感寄托在外物上。

包括象征手法。

借古讽今:借对历史上人、事的评价来讽喻时事,表达情感。

虚实相映:实象侧重客观事物的再现,而虚象则是由实象而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具体表现在诗文中多是一种暗示、象征或修辞的运用。

衬托、起兴、比喻、夸张、拟人等手法的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