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隆中对(教案)
人教版《隆中对》教案
![人教版《隆中对》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2d9872bd541810a6f524ccbff121dd36a32dc4bc.png)
人教版《隆中对》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隆中对》。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如“隆中”、“对”、“三顾茅庐”等。
(3)了解课文所涉及的历史背景和人物,如刘备、诸葛亮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情节和人物形象。
(2)学会欣赏古代文学作品,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弘扬民族精神。
(2)引导学生学会尊敬和崇拜历史人物,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隆中对》的朗读与背诵。
(2)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的理解。
(3)课文所涉及的历史背景和人物的了解。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古文词汇和句式的理解。
(2)对课文情节和人物形象的深入分析。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隆中对》的背景和作者。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生合作探讨,解决自主学习中的问题。
3.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课文中的古文词汇和句式。
(2)教师分析课文情节和人物形象,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4. 练习与巩固:(1)学生朗读和背诵课文。
(2)学生回答相关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四、作业布置1. 完成课后练习题。
2. 准备下一节课的预习内容。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查看教学效果,针对学生掌握情况进行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展示相关历史背景资料,增强学生直观感受。
3. 创设情景,让学生扮演课文中的角色,进行课堂表演,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4.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九年级语文《隆中对》教案(精选5篇)
![九年级语文《隆中对》教案(精选5篇)](https://img.taocdn.com/s3/m/d1c1e6e87e192279168884868762caaedc33ba5d.png)
九年级语文《隆中对》教案(精选5篇)九年级语文《隆中对》教案篇1(一)教学背景分析这节课是在新课程理念下设计的,围绕新课标,教师转变传统的文言文教学观念,冲破文言文的考试评价体系的规囿,构建新的教学模式(问题——活动教学模式),按照“见仁见智”的阅读原理,实行“师与生、生与生”的多向交流,先让学生各抒已见,再由教师相机点拨,从而让学生在“读读议议”中撞击阅读心得的火花。
这也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精神,尊重了学生的个体差异,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允许学生有自己的见解。
尊重学生并发挥其主观能动性,积极的进行学习。
(二)教材分析《隆中对》出自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3课,这篇课文是人物传记节选,但它的核心部分却是一篇才华横溢的对策——诸葛亮对刘备“信大义于天下”而问“计”所作的回答。
因为对策的地点在诸葛亮的隐居地隆中,所以后人称之为“隆中对”。
这是诸葛亮在精辟分析当时形势的基础上得出的结论,是对战略形势所作的天才预见。
人们常说“未出茅庐已知天下三分”,就是指这篇对策而言。
因此,学习这篇文章,既可以感受到诸葛亮作为“智慧之化身”的聪明才智,也可以体会到刘备做为一代枭雄的非同寻常的气质,更可以借此感受整个的三国文化,还可以为下一课《出师表》的学习垫定基础。
(三)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应该学什么?他们与七、八年级学生最大的区别是什么?我想一是知识容量的拓宽,二是学习深度的增加。
对于九年级的文言文教学,仅仅围绕一篇课文对字词意义和句子翻译,是无法满足他们的学习要求的。
文言文教学应该有更广阔的视野和更深入的思考。
同时,九年级课文文言文课文较长,“句句串讲,字字落实”的模式高耗低效,效果不明显。
学生“只是用耳,用手,耳听手记,惟独不用口与心,思维禁锢了,积极性压抑了,学习能力泯灭了”只有找到一个教学新的教学模式才能适应九年级学生学习文言文的需要。
(四)教学重点及确定文章通过隆中对策,给读者塑造了这一具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的形象,他善于审时度势,观察分析形势,并能高瞻远瞩,推知未来,这个形象的塑造是逐步深入完成的,所以教学重点是:对诸葛亮这一人物形象的分析。
隆中对教案
![隆中对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2bfaef4c974bcf84b9d528ea81c758f5f71f295a.png)
隆中对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隆中对》的主要内容,掌握文中的人物、事件和观点。
(2)学会分析古代散文的写作手法和语言特色。
(3)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隆中对》的内涵。
(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运用文本内容,进行创意写作练习。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古代文化的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
(2)学习历史人物的优秀品质,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3)树立远大的理想,激发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信念。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隆中对》的主要内容,把握文中的人物、事件和观点。
(2)分析古代散文的写作手法和语言特色。
(3)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 教学难点:(1)文中一些生僻词语的理解和运用。
(2)古代文化背景的了解。
(3)对文本深层次内涵的挖掘和分析。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隆中对》的背景和作者。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文本学习。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
(2)鼓励学生查找相关资料,了解古代文化背景。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词语。
(2)分享讨论成果,互相交流学习心得。
4.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难点词语和句子。
(2)分析古代散文的写作手法和语言特色。
5. 创意写作:(1)根据课文内容,进行创意写作练习。
(2)分享写作成果,互相评价、借鉴。
四、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所学内容。
2. 完成课后练习题,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3. 搜集与《隆中对》相关的资料,进行深入研究。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3. 创意写作:评价学生的写作能力,欣赏学生的创新思维。
隆中对(教案)(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隆中对(教案)(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12495e009a6648d7c1c708a1284ac850ad0204ac.png)
隆中对(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隆中对》的主要内容,掌握文中的人物、事件和地点。
分析诸葛亮的战略思想和对刘备的评价。
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掌握一定的阅读技巧。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隆中对》的内涵。
学会对比分析,将《隆中对》与其他历史事件进行联系和思考。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培养学生对历史人物的崇敬之情,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隆中对》的主要内容及其内涵。
诸葛亮的战略思想和对刘备的评价。
难点:文言文阅读技巧的运用。
对《隆中对》中的历史事件进行联系和思考。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三国演义》中隆中对片段的视频,激发学生的兴趣。
引导学生关注隆中对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
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隆中对的历史背景。
3.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诸葛亮的战略思想和对刘备的评价。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教师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成果,教师进行讲解和点评。
深入剖析诸葛亮的战略思想和对刘备的评价。
5. 课堂练习:学生完成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6. 总结拓展: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进行拓展思考。
教师布置课后作业。
四、教学评价:1. 学生自评: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评价,反思自己的优点和不足。
2. 同伴评价:同学之间互相评价,共同进步。
3. 教师评价: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给予鼓励和指导。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隆中对》。
3. 推荐阅读相关的历史文献,进一步了解三国历史。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多媒体展示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增强学习兴趣。
利用地图、图片等资料,直观地展示隆中对的地域特点。
2. 启发式教学: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隆中对》教案范文
![《隆中对》教案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deccc99a6037ee06eff9aef8941ea76e59fa4a4e.png)
《隆中对》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隆中对》全文;(2)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及人物关系;(3)掌握文言文的阅读方法和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文章的主题思想和结构;(2)学会对比分析,了解作者对人物的评价和态度;(3)提高文言文翻译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2)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培养民族自豪感;(3)引导学生正确面对挫折,树立远大的志向。
二、教学重点:1. 《隆中对》全文的理解与背诵;2. 文言文阅读技巧的掌握;3. 分析文章主题思想和人物评价。
三、教学难点:1. 文言文实词、虚词的理解与运用;2. 句子结构和语法特点的把握;3. 对历史背景和人物关系的深入了解。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隆中对》全文讲解稿、相关历史背景资料、文言文阅读技巧指导;2. 学生准备:预习《隆中对》,了解三国时期历史背景,熟悉人物关系。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回顾上一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2)介绍《隆中对》的出处和作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隆中对》,遇到困难时给予提示和指导;(2)要求学生概括文章大意,了解故事情节。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文章主题思想和结构;(2)对比分析,了解作者对人物的评价和态度。
4. 课堂讲解:(1)讲解文章背景,阐述历史意义;(2)分析文章写作技巧,引导学生掌握文言文阅读方法;(3)详细讲解重点词语、句子,提高学生翻译能力。
5. 课堂练习:(1)翻译文章中的重点句子;(2)举例说明文言文阅读技巧的应用。
6. 总结拓展:(1)总结文章主题思想和人物评价;(2)引导学生正确面对挫折,树立远大的志向;(3)布置课后作业:背诵《隆中对》。
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调整教学节奏和难度,确保学生能够扎实掌握《隆中对》的内容和文言文阅读技巧。
隆中对教案
![隆中对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9a4540ac281e53a5902ff08.png)
各组选代表发言。
从这些分析、措施来看,诸葛亮确实是一个高瞻远瞩深谋远虑的谋士。
这一篇对策,从正面表现诸葛亮的高瞻远瞩远见卓识,除此之外
4.文章如何从侧面表现诸葛亮的形象呢?
(板书)第二段写徐庶极力推荐诸葛亮以及结尾写关张不满诸葛亮,刘备以鱼之有水劝解二人,从侧面写出了诸葛亮的高瞻远瞩远见卓识。
诸葛亮为刘备设计了“成霸业兴汉室”的政治蓝图,那是基于对当时天下形势的分析以及将要实施的战略方针上。
3.小组合作探究:评价一下诸葛亮的形势分析是否准确,或战略方针是否得当。
示例(超链接或老师读):诸葛亮分析了曹操的实力后,得出了不可争锋的结论,这个结论是多么明智啊!曹操善用人才,在还相对很弱小的时候,他就听取许攸的计策,火烧乌巢粮仓,使得袁绍军心大动,最终战胜了不可一世的袁绍。经过了几年的发展壮大,他的实力更加强大了,拥兵百万,更加上挟天子以令诸侯,完全可以站在道义的高地向各诸侯发号施令。如果直接与曹操对垒,那无异于以卵击石啊。
(四)学生字词句质疑。
(五)指名翻译课文。
(六)理清文中人物身份。
(七)概括各段意思。
第二课时
(一)导入
直接板书课题。(隆中对)
师:上星期的一个课间,我在看《隆中对》的教学参考资料,凌子豪同学在我身后看了一会,说这不就是三顾茅庐吗,怎么取个隆中对的名字?(继续板书:隆中对=三顾茅庐)由此可看出三顾茅庐的故事真是广为人知。然而,大家知道刘备为什么三顾茅庐,草庐之中两人说了什么?(继续板书:为什么说什么)这些,希望在这节课的学习中找到答案。
(五)作业
1.请以第一人称口吻,写一下刘备为什么三顾茅庐。
2.评价一下诸葛亮的形势分析是否准确,或战略方针是否得当。
人教版《隆中对》教案
![人教版《隆中对》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77dc8c8e7e192279168884868762caaedc33ba4e.png)
人教版《隆中对》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隆中对》。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如“隆中”、“对峙”、“草船借箭”等。
(3)掌握课文中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如刘备、诸葛亮、曹操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运用历史背景和相关资料,对课文进行深入分析。
(3)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了解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2)学习刘备、诸葛亮等历史人物的英勇智谋和人格魅力,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课文《隆中对》的朗读和背诵。
2. 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的理解。
3. 课文中的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掌握。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古代汉语词汇和句式的理解。
2. 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深入分析。
3. 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四、教学准备:1. 课文《隆中对》的文本。
2. 与课文相关的历史背景资料和图片。
3. 多媒体教学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隆中对》的历史背景和作者。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人物。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生合作探讨,解决课文中的难点问题。
3.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如“隆中”、“对峙”、“草船借箭”等。
(2)教师分析课文中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如刘备、诸葛亮、曹操等。
4. 课堂练习:(1)学生进行阅读理解练习,回答相关问题。
(2)学生进行批判性思维练习,对课文内容进行深入分析。
5. 总结与拓展:(1)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
(2)学生进行拓展学习,了解更多关于刘备、诸葛亮等历史人物的资料。
6. 课堂作业:(1)学生背诵课文《隆中对》。
(2)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情况,包括朗读、回答问题、合作探讨等。
《隆中对》教案范文
![《隆中对》教案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4469389adb38376baf1ffc4ffe4733687e21fc31.png)
《隆中对》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隆中对》。
(2)理解并掌握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及刘备、诸葛亮的人物形象。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
(2)通过合作讨论,分析刘备、诸葛亮的人物形象。
(3)学会欣赏古典文学,提高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学习刘备、诸葛亮的敬业精神,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
(2)学会合作共赢,培养团队精神。
二、教学重点:1. 理解并掌握《隆中对》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2. 分析刘备、诸葛亮的人物形象。
三、教学难点:1. 文言文的翻译。
2. 对刘备、诸葛亮人物形象的深入理解。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新的学习任务。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隆中对》,并翻译课文,遇到问题可以组内讨论。
3. 合作讨论:(1)分组讨论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2)分析刘备、诸葛亮的人物形象。
4. 教师讲解:针对学生在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讲解。
5. 课堂小结: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隆中对》。
2. 运用文中的词语和句式,写一段话描述一个人物。
3. 深入分析刘备、诸葛亮的人物形象,写一篇短文。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多媒体展示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让学生更好地融入课堂氛围。
2. 互动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课堂活力。
3. 案例分析:以刘备、诸葛亮为例,分析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等,给予相应评价。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3. 小组讨论:对学生在合作讨论中的表现进行评价,注重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
八、教学计划1. 课时安排:本节课共45分钟。
2. 教学环节:导入(5分钟)、自主学习(10分钟)、合作讨论(15分钟)、教师讲解(10分钟)、课堂小结(5分钟)。
《隆中对》的教案设计
![《隆中对》的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778a61c27d1cfad6195f312b3169a4517723e5c6.png)
《隆中对》的教案设计•相关推荐《隆中对》的教案设计(精选6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隆中对》的教案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隆中对》的教案设计篇1学习目标:1、能够结合语境准确的说出课文中文言词语的一次多义,辨析、说出词类活用象。
2、能够把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3、通过讨论,用自己的话概括归纳要旨及战略方针。
4、交流总结本文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刻画中心人物的写法。
学习重点:反复朗读课文,培养较好的文言语感,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
学习难点:1、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脉络。
2、探究本文在谋篇布局和人物塑造方面的特色。
学习过程预习导学1、作者简介陈寿(233—297),字承祚,晋朝安汉(今四川南充北)人,史学家。
曾在蜀任观阁令史,蜀亡后,入晋任著作郎,平阳侯相,累官至治书侍御史。
他博采旧闻,综合当时各国史料,进行考核取舍,著《三国志》,共六十五卷,记载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的历史。
此书与《史记》《前汉书》《后汉书》合称《四史》。
2、背景东汉末年,汉室倾颓,局势混乱,各地群雄割据,人才择主而事。
汉室后裔刘备怀有兴复汉室之志,但势单力薄,无法与群雄抗衡。
为实现统一大业,刘备广揽人才,筹谋大计。
而此时诸葛亮“躬耕陇亩”,避世待时。
刘备三顾茅庐,以诚纳贤,终于请得卧龙出山,并按照诸葛亮的意见开始了光复大业。
对,回答,应对。
古代臣民回答统治者所问的政治、军事方面的策略叫“对策”。
《隆中对》是刘备在公元207年(汉献帝建安十二年)10月第三次访问诸葛亮时,诸葛亮就刘备提出的问题所陈的对策。
3、文言积累。
(1)给下面句中划横线的字注音。
好为《梁父吟》()时人莫之许也()因屏人()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凡三往()天下()遂用猖獗()然志犹未已()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利尽南海()总揽英雄()保其岩阻()于是与亮情好日密()遂诣亮()度德量力()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存恤()帝室之胄()箪食壶浆()(2)积累通假字欲信大义于天下()自董卓已来()(3)特殊句式积累时人莫之许也()句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句君与俱来()句4、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2 隆中对教案
![22 隆中对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76c68fd9b89680202d8250a.png)
22 隆中对教案教材分析《隆中对》节选自《三国志》,不同于小说《三国演义》的艺术演绎,它以历史的方式客观记录了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相助的历史佳话,着力写诸葛亮为刘备所作的对策,集中表现了他“未出茅庐已知天下三分”的精辟分析能力和卓越政治远见。
学习此文,除了疏通文言词句,读懂文章内容,还要善于激发学生探讨评价和拓展延伸的兴趣,引导学生通过对核心部分——隆中对策的分析,感受诸葛亮“中华民族智慧化身”的杰出才能,了解刘备与诸葛亮如鱼得水的君臣关系,品析陈寿裁减史料、突出重点、塑造人物的史家笔法,增加对三国历史和诸葛亮其人的认识,加大文化积累,为《出师表》的学习打下基础。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借助文言知识积累和相关注释疏通文章词句。
2.概括分析诸葛亮隆中对策的形势推断和战略方针。
能力目标1.学习文章突出重点裁剪材料的笔法。
2.领会运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塑造人物的妙处。
[来源:学_科_网]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诸葛亮的才能与人格魅力,培养博学善思、胸怀天下的志趣追求。
教学重、难点重点[来源:Z&xx&]理解和概括诸葛亮对天下形势的分析和提出的策略与方针。
[来源:学,科,网]突破方法:隆中对策是阅读分析的重点,涉及人名、地名和历史知识颇多,学生读通、读懂有一定难度,可利用手绘地图弄清地理方位和地方领主的形式化难为易,饶有兴味地展开学习。
总结隆中对策可引导学生利用原文词句提取概括,培养其提炼概括的语文能力。
难点领会本文塑造人物的方法和叙事的精妙之处。
突破方法:本文塑造诸葛亮的形象采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可运用寻找“亮点”的方式让学生捕捉一切表现人物的字句和细节,通过分析归纳解读写法。
教学方法1.比较分析法:将本课写人叙事的方法与其他史传对比阅读分析其写作特色。
2.对话教学法:开设师生讲坛,教师主导,提出话题,采用对话形式进行深入分析。
教学过程第1课时一、话说诸葛,导入新课设计(一)播放视频易中天品三国之十七《隆中对策》中一段,引出课题。
《隆中对》精品教案(精选6篇)
![《隆中对》精品教案(精选6篇)](https://img.taocdn.com/s3/m/8583b492fc0a79563c1ec5da50e2524de518d038.png)
《隆中对》教案《隆中对》精品教案(精选6篇)作为一名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
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隆中对》精品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隆中对》教案篇1【教学目标】1.体会和学习“记言”的史家笔法。
2.巩固学习阅读文言文的方法。
3.理解和感悟诸葛亮的精神品质和人格魅力。
【教学重难点】1.本文“记言”的写法极好地再现了历史人物的精神风貌,是我国史传文学的一个鲜明的特色,值得体会与学习。
2.在学习中,除继续巩固阅读文言文的方法以外,还可选取不同版本进行比较阅读,更为深入地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从而把握人物形象,领略人物魅力。
3.进一步推进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启发感悟思考。
在疏通文意,理清思路,积累文言词汇,背诵精彩段落等方面放手组织合作学习,提高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
同时鼓励多角度<多方位思考,鼓励新的发现和新的认识。
【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流程】第一课时一、观赏视频,导入新课学习。
1.多媒体播放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三顾茅庐”片断。
2.请同学们说一说,电视剧讲的是什么内容?明确:三国时刘备请诸葛亮出山的故事。
3.看来,“三顾茅庐”的故事是家喻户晓<深入人心,但是刘备三顾茅庐真正的收获是什么?同学们知道吗?明确:是诸葛亮在隆中为他制定三国鼎立大计的事。
4.老师评价,导入新课学习。
正所谓“画纸之上分天下,谈笑之间定乾坤”。
让我们走进陈寿的《三国志》,去重温那一次伟大的会谈吧!二、走进课文,合作疏通文意。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把不会读的字,读不顺的句子勾画下来,大家共同解答。
2.生自由朗读,然后提出朗读中的疑难字句,教师组织同学们相互帮助解答。
准确断句如:长句“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等等。
隆中对优秀教案
![隆中对优秀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0e580e7a0166f5335a8102d276a20029bd646384.png)
隆中对优秀教案教案:隆中对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隆中对》这篇课文。
课文主要讲述了刘备三顾茅庐,拜访诸葛亮,最终得到诸葛亮的辅佐的故事。
通过这个故事,学生可以了解到刘备的诚心诚意,诸葛亮的智慧才干,以及他们之间的深厚友谊。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 学生能够通过课文学习,培养自己的诚信、智慧等品质。
3. 学生能够提高自己的朗读、理解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学生能够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难点:学生能够通过课文学习,培养自己的诚信、智慧等品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学具:课本、练习本、文具五、教学过程1. 情境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讲述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引导学生对课文产生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 课堂讲解(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然后,教师对课文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3. 例题讲解(10分钟)教师通过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进行思考,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4. 随堂练习(10分钟)学生根据教师的练习题,独立完成练习,教师进行个别指导。
5. 课堂小结(5分钟)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隆中对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诚信、智慧、友谊七、作业设计1. 请学生复述课文内容。
答案:刘备三顾茅庐,拜访诸葛亮,最终得到诸葛亮的辅佐的故事。
2. 请学生谈谈自己从课文中得到的启示。
答案:通过课文学习,我明白了诚信、智慧的重要性,以及友谊的可贵。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反思,看看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课文的主要内容。
同时,教师可以拓展延伸,让学生谈谈自己对诚信、智慧等品质的理解,以及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体现这些品质。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难点的解析1. 概念抽象:诚信、智慧等品质是一种抽象的概念,学生难以通过直观的方式进行理解和把握。
《隆中对》教案范文
![《隆中对》教案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9ef6145782c4bb4cf7ec4afe04a1b0717fd5b3ec.png)
《隆中对》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隆中对》。
(2)理解并掌握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3)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及人物关系。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主题思想和作者观点。
(2)学会欣赏古典文学,提高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2)学习文中人物的优秀品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课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2. 文中关键词语和句式的掌握。
3. 历史背景及人物关系的了解。
三、教学难点1. 文中古代汉语词语的理解。
2. 文中句式的辨析与应用。
3. 对课文主题思想和作者观点的深入剖析。
四、教学准备1. 教材:《隆中对》原文及注释。
2. 参考资料:三国时期历史资料、人物介绍等。
3. 教学设备:投影仪、音响设备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播放古典音乐,营造课堂氛围。
教师简要介绍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引出《隆中对》这篇课文。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
教师巡视课堂,解答学生疑问。
3.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主题思想和作者观点。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词句解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如“隆中对策”、“三顾茅庐”等。
学生进行翻译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5. 历史背景及人物关系教师讲解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介绍文中涉及的人物关系,如刘备、诸葛亮、曹操等。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课文中的主题思想和优秀品质。
7. 课后作业(1)背诵课文《隆中对》。
8. 板书设计《隆中对》刘备诸葛亮三顾茅庐隆中对策9. 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总结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为下一步的教学做好准备。
10. 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表现、课后作业和阶段性测试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全面评价,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隆中对》教案优秀9篇
![《隆中对》教案优秀9篇](https://img.taocdn.com/s3/m/dc520b3ccd1755270722192e453610661ed95ab6.png)
《隆中对》教案优秀9篇《隆中对》的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知识和能力:积累文言实词,掌握常见文言句式,培养文言语感。
2、过程和方法:反复朗读,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脉络。
结合《三国演义》第37和第38回,引导学生了解史家笔法和小说家笔法的异同。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发现文中人物的闪光点,教育学生做热爱祖国、志向远大、有理想有抱负有智慧有胆识的人;做尊重知识,重视人才,虚怀若谷,不耻下问的人。
【教学重点】让学生分析理清诸葛亮一番话的核心、方针依据。
【教学难点】教材中涉及的历史事件及背景。
【教学过程】《隆中对》第一课时一、预习导学1、导入新课用课件播放《三国演义》片尾曲《历史的天空》,教师提问:"眼前飞扬着一个个鲜活的面容",请问,你的脑海里都装着三国中的哪些英雄?你最喜欢谁?为什么?通过提问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的思维迅速活跃起来。
然后出示课件:杜甫《蜀相》中的诗句: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提问,诗中写的人是谁?――诸葛亮。
2、为下列加点字注音好《梁父吟》()因屏人()猖蹶()()屯新野先()主遂诣亮()倾颓()陇亩()不可胜数()乐毅()欲信大义()存恤()帝室之胄()颍川()殆()刘璋()北据汉沔()二、整体感知1、板书课题,解题。
引导学生看课文注释①,补充以下要点:1)、陈寿,曾在蜀任观阁令史,蜀亡后,仁晋任着作郎,平阳侯相,累官至治书侍御史。
他博采旧闻,综合当时各国史料,进行考核取舍,着《三国志》,与《史记》《前汉书》《后汉书》合称《四史》,南北朝时宋裴松之为它作注,亦颇有名。
2)、"对",对策。
古代臣子回答君王所问的政治、军事、经济方面的策略叫"对策"。
《隆中对》是汉献帝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十月刘备第三次访问诸葛亮时,诸葛亮针对刘备所提的问题陈述其对策,当时诸葛亮只有26岁。
此后,诸葛亮即出山辅佐刘备,做刘备的军师(后为丞相),帮助刘备建立蜀汉政权。
《隆中对》教案
![《隆中对》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e8302abae43a580216fc700abb68a98271feac38.png)
隆中对教案一、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隆中对》的文学知识,让学生了解古代文化,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2.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与分析能力;3.帮助学生加深对文本主题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创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隆中对的文化内涵及其与诗歌的关系;2.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让学生能够理解和分析诗歌的风格和意义;3.帮助学生深入思考隆中对中所体现的历史背景和人文精神。
三、教学过程设计1. 导入教师可通过简要介绍隆中对的背景及相关历史背景,让学生对这首诗歌有一个简单的了解。
2. 阅读1.学生自行阅读诗歌,并标注自己认为重要或难理解的词汇或句子;2.学生分组交流,就自己标注的重要或难理解的部分进行讨论,共同解决问题;3.教师针对关键问题进行分析讲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歌词。
3. 分析1.学生结合自己的理解和课前归纳整理的背景知识,分析隆中对中所涉及的历史和人文背景;2.学生就隆中对所体现的文化内涵进行讨论,分享各自的见解;3.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和自己的分析,对隆中对的文化内涵进行详细解释。
4. 模仿与创作1.探讨隆中对与其他诗歌之间的联系,分析各自的风格、意义等方面的异同点;2.学生仿照隆中对的风格,创作自己的诗歌作品,表达自己的思考和感受;3.学生将自己的作品分享给同学听,并就相互的作品进行交流。
四、课后作业1.将课堂上学生的讨论与教师的解释总结整理,撰写500字左右的读后感;2.学生选取喜欢的诗歌,写一篇100字左右的读后感,表达自己对文学的理解与感受。
五、教学反思经过本次教学,发现学生对于古代文学的兴趣不太高,阅读隆中对时发现比较困难,因此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体验古代文学的魅力,提高他们的阅读和思辨能力。
《隆中对》教案范文
![《隆中对》教案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d21b9c3f571252d380eb6294dd88d0d232d43c16.png)
《隆中对》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掌握课文《隆中对》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2)能够分析并概括文章的主题思想和作者的观点。
(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知识和观点进行思考和讨论。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和讨论,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表达能力。
(3)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的热爱和自豪感。
(2)培养学生对历史人物的敬仰和学习的榜样意识。
(3)培养学生对团结合作和诚信守信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隆中对》的内容和结构。
(2)掌握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分析并概括文章的主题思想和作者的观点。
2.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2)运用课文中的知识和观点进行思考和讨论。
(3)将课文中的价值观应用到现实生活中。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前节课的学习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通过提问方式激发学生对课文《隆中对》的兴趣和好奇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隆中对》,理解课文内容和结构。
(2)要求学生标注出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并进行解释。
3. 课堂讲解:(1)对课文《隆中对》进行详细讲解,解释关键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2)分析并概括文章的主题思想和作者的观点。
4. 小组讨论:(1)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针对课文中的某个问题进行讨论和交流。
(2)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并进行分享。
四、课后作业1. 根据课堂讲解和自主学习的结果,要求学生完成课后作业。
2. 作业内容包括对课文《隆中对》的理解和分析,以及相关问题的思考和讨论。
3. 要求学生在作业中运用课文中的知识和观点,并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思考和表达。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九年级上册语文《隆中对》课文及教案设计优秀7篇
![九年级上册语文《隆中对》课文及教案设计优秀7篇](https://img.taocdn.com/s3/m/70921221001ca300a6c30c22590102020740f2b8.png)
九年级上册语文《隆中对》课文及教案设计优秀7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作者整理了7篇九年级上册语文《隆中对》课文及教案设计,希望您在阅读之后,能够更好的写作隆中对教案。
九年级上册语文《隆中对》课文及教案设计篇一即刻反思、调整。
下午在七班上课时,去掉文本解析环节,插入与课文相关的《三国演义》中的视频,突出了学生的朗读训练。
视频中的人物对白与课本基本吻合,学生借助画面加深的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感悟,朗读效果较好。
拓展训练的题目是:质疑诸葛亮:“操既拥百万之众,此诚不可与争锋”,你为何不投奔曹操尽快统一中国结束民不聊生的日子?男生对此话题展开针锋相对的辩论,参与者情绪高涨。
教训:授课内容宁精毋滥。
与其水过地皮湿,不若拣起一粒芝麻。
初三上册语文《隆中对》译文篇二诸葛亮亲自耕种田地,喜爱吟唱《梁父吟》。
他身高八尺,常常把自己与管仲、乐毅相比,当时的人没有谁承认这一点。
只有博陵崔州平,颖川的徐庶徐元直跟他交情很好,说是确实这样。
当时刘备驻军在新野。
徐庶拜见刘备,刘备很器重他,徐庶对刘备说:“诸葛孔明,是卧龙啊,将军可愿意见他吗?”刘备说:“您和他一起来吧。
”徐庶说:“这个人只能到他那里去拜访,不能委屈他,召他上门来,您应当屈身去拜访他。
”于是刘备就去拜访诸葛亮,共去了三次,才见到。
刘备于是叫旁边的人避开,说:“汉朝的天下崩溃,奸臣窃取了政权,皇上逃难出奔。
我没有估量自己的`德行,衡量自己的力量,想要在天下伸张大义,但是自己的智谋浅短、办法很少,终于因此失败,造成今天这个局面。
但是我的志向还没有罢休,您说该采取怎样的计策呢?”《隆中对》教案篇三教学立意和要求:秉五柳先生“不求甚解”和诸葛亮自己“观其大略”的读书方法,总体感悟和把握诸葛亮垄亩隐居却全知天下的青年政治家的胸襟韬略,获得年少奋发可为的人生启迪。
深入钻研,理解和领会本传节选部分详言略事的特点与严整的行文结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2隆中对素材传递也易中天教授品三国时说道:“千古奇文《隆中对》,为当时穷途末路的刘备点燃了希望之灯,同时,也为诸葛亮自己找到了一个施展才华的机会。
”究竟这对君臣是如何结缘,诸葛亮又是如何点燃了刘备的希望之灯的,让我们一起来读这篇千古奇文。
目标展示亠1.学会翻译文言文,了解文章大意。
(重点)2.学习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重点)3.通过课文,了解当时的天下形势,诸葛亮提出的政治蓝图、计谋及策略。
(难点)"巨教学基本过程第一课时感知文意理脉络一、文本导入“先生晦迹卧山林,三顾那逢圣主寻。
鱼到南阳方得水,龙飞天汉便为霖。
”这首诗涉及了哪两个历史人物和典故?(诸葛亮、刘备;三顾茅庐、如鱼得水)这是怎样的一种君臣情缘?诸葛亮又何以得刘备赏识重用?我们不妨走进千古名文《隆中对》去一探究竟。
二、预习交流1走近作者陈寿(233 —297),西晋史学家。
字承祚,安汉(今四川南充)人。
年轻时好学,拜同郡人谯周为师,曾任蜀汉观阁令史。
宦官黄皓专政时期,大臣都趋附他,陈寿却敢于反抗,因而多次遭到谴黜。
入晋后,张华爱其才,举为孝廉,除著作郎,出补阳平令。
主要著作有《三国志》《古国志》《益都耆旧传》,编有《蜀相诸葛亮集》等。
2相关知识《三国志》是历史散文,分为《魏书》《蜀书》《吴书》,属纪传体的分国史。
它善于叙事,总是选取最有代表性的事件和情节,进行简洁描述和重点刻画,从而突出中心,表现人物性格特征,文学价值很高。
《三国志》在二十四史中,与《史记》《汉书》《后汉书》一起被称为“四史” (前四史)。
“对”,对策。
古代臣子回答君王所问的政治、军事、经济方面的策略叫“对策” 。
3背景探源隆中对》是汉献帝建安十二年(公元207 年)十月刘备第三次访问诸葛亮时,诸葛亮针对刘备所提的问题陈述其对策,当时诸葛亮只有做刘备的军师(后为丞相),帮助刘备建立蜀汉政权。
4文言知识梳理(1)生字注音躬耕(g ng)屯(t tn)倾颓(q in g tu i)• •不可胜数(sh u)存恤(X U)箪食壶浆(dm)(2)通假字欲信大义于天下(自董卓已来(“已”通“以” )(3)古今异义将军宜枉驾顾之(古义:拜访;今义:照顾)凡三往(古义:总共;今义:平凡)孤不度德量力(古义:王侯自称;今义:孤独)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古义:大概;今义:危险)遂用猖蹶(用:古义:因此;今义:使用。
猖蹶:古义:失败;今义:凶狠而放肆)抑亦人谋也(古义:而且;今义:压抑,或者)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古义:可以把;今义:表可能,表许可)(4)一词多义啦为信然(说「认为)叫宙先主曰(对……说)■御{谓为信然(这样)小J然志犹未已(但是)■(谓为停然(确实)信比义窘于四海(诚信)(裱信大义f天下(同“伸J伸张)*(遂屮狛蹶(因此)用”血为之屮(利川)26 岁。
此后,乐毅(yuO :屏人(bin g)沔(mi n民殷.(y i n)u)陇亩(I cn g)遂诣(y i)亮度德量力(du o)吴会(ku ci )帝室之胄(zh cu)好.为《梁父.吟》(hco f • •信”通“伸”,伸张)I此川武之由(运川)「谓內信然(是)贤胡为之用(被)此口『以为援而不I”图也(结为).好为《莎父吟》(唱)卩;用凹之以成帝业(凭借M帝)(因屏AFI(T是点)i此叭不町与争锋(确实)(5)特殊句式判断句:诸葛孔明者,卧龙也。
(“……者,……也”表判断)此用武之国。
(没有明确语言标志的判断句)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也,判断句标志)省略句:君与俱来。
(省略“之”,应为“君与之俱来” )倒装句: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宾语前置,应为“莫许之” )欲信大义于天下。
信义著于四海。
(状语后置,应为“欲于天下信大义” )被动句:贤能为之用。
(“为”是表被动的介词,可翻译为“被” )(6)介宾短语做补语,翻译时要移到谓语前。
“每自比〈于管仲、乐毅〉”——常常把自己和管仲乐毅相比。
“欲信大义〈于天下〉”——想要在天下人面前伸张大义。
“曹操比〈于袁绍〉”——曹操和袁绍相比。
“信义著〈于四海〉”——威信和正义在全国都很显著。
三、互动探究(一)整体感知1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点拨明确】第一部分(第1 段):简述诸葛亮的为人。
第二部分(第2段):徐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
第三部分(第3~5段):刘备三顾茅庐,着重写诸葛亮的隆中对策。
第四部分(第6段):刘备对诸葛亮的器重信任。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内容。
【点拨明确】本文记叙了诸葛亮对刘备“问计”作答,深刻分析了当时的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的形势,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为刘备制定了一套统一天下的政策和策略的故事。
(二)深层赏析1诸葛亮“每自比于管仲、乐毅”说明了什么?【点拨明确】说明他志向远大,自认为有出将入相的才能。
2为什么“时人莫之许” ,而只有崔州平和徐庶“谓为信然”?【点拨明确】因为当时人们还不了解他,只有跟他十分友好的朋友才知道他确有出将入相的才能。
3诸葛亮为什么只可“就见” “不可屈致”?【点拨明确】(1)有才能的人往往恃才使傲物,如果不够尊重地请他,他肯定不会来。
(2)亲自前往拜访,才能显示思贤若渴,才能表现对人才的尊重。
4刘备请诸葛亮出山的原因是什么?【点拨明确】原因是“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 “欲信大义于天下” ,但“智术浅短,遂用猖蹶”,刘备希望能得到好的计策,实现他的政治理想。
5研读隆中对话部分,理清诸葛亮隆中对策的思路。
(1)在诸葛亮的对策中,诸葛亮替刘备设计的政治蓝图是什么?为了达到这个目标,诸葛亮提出了什么战略方针?【点拨明确】政治蓝图:最终目标是“霸业可成,汉室可兴” 。
战略方针:“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 。
(2)诸葛亮是根据什么提出这个战略方针的?【点拨明确】①因为曹操使“主上蒙尘,汉室倾颓”,是刘备“信大义于天下”的头号敌人。
曹袁并论用事实有力地肯定了曹操谋略出众,兵力雄厚,政治地位优越。
得出强弱悬殊,不可与争锋的结论。
②从政权、地利、人和这几方面分析,结论是孙权可结为外援,不可图也。
③刘备应当首先夺取荆州、益州作为根基,因为荆益之地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天然粮仓,条件优越;政权动摇,民心已失。
④夺取荆益后,应当一方面修明政治,跟少数民族修好,建立牢固的战略后方;另一方面联合孙权,把曹操孤立起来。
⑤然后等待时机,兵分两路。
钳形攻势,直取中原。
(3)在对前景形势的分析中,诸葛亮特别强调了什么因素的作用?你是从哪些语句中可以看出来的?【点拨明确】特别强调了“人谋”的作用。
从“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贤能为之用”“总揽英雄”这些句子可以看出来。
6结尾写“关羽、张飞等不悦”有什么作用?【点拨明确】引出刘备对诸葛亮的评价,说明诸葛亮的“自比”并非虚夸,从侧面突出了他的杰出才能;同时照应了前文,使文章显得结构严谨。
四、板书设计五、拓展提升隆中对「二往乃见•论曹操〔论孙权三论荆益四论刘备计舟安出不可争锋为援不图天所以资刘备早年胸怀大志,但是势单力薄,寄居人下。
在曹操的一次约请中有“煮酒论英雄”的佳话,请你简要谈谈这个故事。
【点拨示例】曹操灭了吕布之后,请刘备去饮酒。
酒席间,曹操问刘备天下谁称得上是英雄。
刘备将孙策、袁绍、袁术、刘表等人一一列举,曹操都说不是。
刘备便问他,曹操说:“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刘备一听大惊,知道曹操必不能容他,于是以截杀袁术为借口向曹操借兵走人。
曹操一语道出了之后三国时期针锋相对的两个英雄,显示出了曹操敏锐的洞察力以及颇为自负的豪情壮志。
也显示出刘备寄居人下的谨慎应变的心态。
第二课时赏析形象明技巧一、文本导入《三国演义》开篇有一首词《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青山依旧夕阳依旧,英雄生命已逝,却活在后世人的记忆里,诸葛亮就是这样一个英雄。
今天我们通过《隆中对》这篇文章来了解他。
二、互动探究(一)人物赏析1找出文中所有的人物名字。
【点拨明确】(诸葛)亮、管仲、乐毅、崔州平、徐庶元直、先主、主上、董卓、曹操、袁绍、孙权、高祖、刘表、刘璋、张鲁、关羽、张飞。
2如此众多的人物,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他们的身份、地位是怎样?【点拨明确】诸葛亮:隐居隆中,种田人。
(“亮躬耕陇亩”)管仲、乐毅:春秋战国有名的将相,辅佐国君成霸业,诸葛亮自比二人。
(“每自比于管仲、乐毅”)崔州平、徐庶元直:是诸葛亮的朋友。
(“与亮友善,谓为信然”)先主:刘备,是帝室的后代,其父中山靖王刘胜是汉景帝刘启的儿子,以光复汉室为由屯兵新野,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
(“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短浅,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 )主上:汉献帝刘协,受曹操挟迫。
(“挟天子以令诸候” )董卓:杀死东汉少帝刘辩,独掌大权,导致天下大乱。
曹操:开始没有名声,兵力也弱,现在有百万军队,挟持皇帝号令诸侯。
袁绍:汉末冀州牧,袁绍几十万军队与曹操几万人作战,大败。
孙权:继承父兄之业占据江东,是江东之主。
高祖:刘邦,西汉开国皇帝。
刘表:荆州牧。
刘璋:益州牧,昏庸懦弱。
张鲁:占据汉中,在益州的北面,国富民强却不知爱惜。
关羽、张飞:是刘备的手下。
3人物的身份、地位现在都清楚了,对于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的刘备来说,哪些人特别重要?【点拨明确】曹操和孙权、刘表、刘璋、张鲁。
4主要人物是谁?在本课中他们是怎样的形象?【点拨明确】刘备:是一个思贤若渴、以复兴汉室为己任的英雄形象。
诸葛亮:是一个自视甚高、富有雄才大略的谋臣形象。
(二)赏析本文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朗读课文,说说课文是从哪些方面刻画诸葛亮这个人物形象的?【点拨明确】(1)用叙述的方式正面写诸葛亮非凡的志向和才能。
特别是“好为《梁父吟》”“每自比与管仲、乐毅”等句更体现他的与众不同。
2)用侧面烘托的方式来体现诸葛亮的才能。
徐庶的评价,文末关张不悦、刘备的评(3)对话方式,通过诸葛亮的分析可以看出其雄才大略、高瞻远瞩。
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照应,使诸葛亮这个人物形象更丰满。
三、 写法小结《隆中对》一文仅五百余字,材料又以对话居多,但鲜明地树立起了诸葛亮的形象, 这是只有大手笔才能做到的。
一方面由于作者运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等手法,从不同 角度来突出诸葛亮的品行、性格、远见和才能,另一方面又处处围绕诸葛亮的隆中对策进 行详略得当的剪裁,使得重点突出,中心明确。
四、 板书设计隐 徐居 庶躬 荐耕一贤 I 1 抱负不町 不凡屈致五、 拓展提升有关颂扬诸葛亮的名言赏读: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杜甫《蜀相》)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八阵图》) 赞颂诸葛亮在蜀川的功德的对联:“一生惟谨慎,七擒南渡,六出北征,何期五丈崩摧,九伐志能尊教受;十倍荷褒荣,八阵名成,两川福被,所合四方精锐,三分功定属元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