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25诗经两首word教案(2)
鲁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诗经》两首2(第2课时)ppt课件
每章三四句,写心上人可望而不可即, 表现主人公的惆怅之情。
本 诗
结
每章五到八句,写道路的险阻,
构
表现主人公对爱情的执着追求和怅惘情怀。
主人公是个热烈向往爱情,不畏险阻,百折 不挠,执著追求,坚贞不渝的人。
三、合作研读
这首诗歌抒写了对意中人的
倾慕之情,以及欲见而不可得
的惆怅之情。歌者思念的对象
主
题
可能在遥远的地方,只能怀想
芦苇苍苍密又密,露珠未干清滴滴。
诗
我想念的那个人,就在河水那一边。
歌
沿着河道往上走,道路崎岖升高难向前,
大 意
顺着河流往下走,仿佛她在水草甸。
三、合作研读
芦苇茂盛千万杆,晶莹露珠还未干。
诗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我想念的那个人,就在河水那一岸。
歌
沿着河道往上走,道路崎岖迂回弯。
大 意
顺着河流往下走,仿佛她在河沙滩。
三、合作研读
溯 游 从 之,
三、合作研读
•凄凄:茂盛的样子 •晞:晒干 •湄:水边,水草交接的地方 蒹 葭 凄 凄 ,•跻:升高,上升 jī 白 露 未 晞 。•坻:水中的小沙洲 所谓伊人, 在 水 之 湄 。 chí 溯洄从之, 道阻且跻。
三、合作研读
•采采:茂盛,众多
•未已:还没有完
•已:完毕,停止
sÌ 蒹葭采采,
理
而无法见面,因而心情惆怅,
解
无法抑制,时间越久,阻隔越
远,感情越深。
三、合作研读
1、借景起兴。
文首以“蒹葭”起兴。
2、重章叠句。
艺
术
三章只是通过一字之易,
特
一韵之转,表现了反复咏唱和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25课《诗经两首》教案 鲁教版五四制
《〈诗经〉两首》教学目标:1、分析《诗经》艺术表现手法在《关雎》和《蒹葭》二诗中的具体应用;2、体会两首诗歌所表达的纯洁、真挚、健康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1、通过课文诵读,体会古典诗文诵读的技巧;2、了解《诗经》中赋、比、兴的表现手法的运用。
教学难点:体会诗歌所营造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教学方法:分组自学、讨论,通过充分的吟咏,理解诗歌的意境。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程序: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学习《关雎》。
一、导入:从我国悠久的文化入题,引出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二、新授:(一)介绍文学常识。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收录了自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五百多年间产生的诗歌作品305篇,当时称为《诗》,又称《诗三百》。
到了汉代,被尊为儒家经典,才定名为《诗经》。
《诗经》按体裁分为“风、雅、颂”三类。
而“风、雅、颂、赋、比、兴”,《毛诗序》称之为“六义”。
《诗经》由于其内容丰富,在思想和艺术上的高度成就,在中国以至世界文化史都有重要地位。
它的广泛而深刻地描写现实、反映现实的精神,对后代文学影响很大。
(二)学习《关雎》。
1、老师范读课文,学生跟读。
解决字词。
教学生诵读的方法。
2、学生看注释,借助工具书,老师点拨,弄清课文的意思。
3、讨论全诗用了“兴”的表现手法。
4、老师点拨:第一章从对对雎鸠的和鸣(起兴),触动了男女爱慕的心情,联想到淑女是君子的佳偶。
第二章再用“采荇”起兴,接着步步加深地描述日夜思念,梦寐以求的心情。
第三章重叠“悠哉”,用以表现思念之深;“辗转反侧”,形象地写出了求而未得时的苦闷焦躁。
第四、五章用了类似第二章的复叠方式,意思却有进一步发展,写思极之幻。
“左右采之”、“左右之”抒写在他苦思冥想、神思飞跃的时候,姑娘优美的身影,水边美好的一瞥,一再重现眼前。
“琴瑟友之”、“钟鼓乐之”便是神思飞跃时的幻境。
(三)总结、扩展《关雎》是一篇民间情歌,描述了一个男子对一个姑娘一往情深的追求。
(四)学生朗读并背诵课文。
九年级下册课文《诗经两首》教案范文
九年级下册课文《诗经两首》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诗经两首》。
(2)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难点,能够进行适当的翻译。
(3)了解《诗经》的背景知识,理解课文中的文化内涵。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学生能够独立完成课后的练习题。
(2)通过合作学习,学生能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增强学生的文化素养。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1. 课文《诗经两首》的朗读和背诵。
2. 课文中的生词和难点的理解和翻译。
3. 《诗经》的背景知识和文化内涵的理解。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生词和难点的理解和翻译。
2. 《诗经》的背景知识和文化内涵的理解。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课文中的问题。
2.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课文中的文化内涵。
3.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诗经》的背景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诗经两首》,熟悉课文内容。
2. 新课导入:(1)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生词和难点,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2)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共同解决课文中的问题。
3. 课堂讲解:(1)教师对课文进行详细讲解,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2)学生通过案例分析,理解课文中的文化内涵。
4. 课堂练习:(1)学生独立完成课后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教师对学生的练习进行点评,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
5. 课堂总结:(1)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提醒学生重点内容。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
6. 课后作业:(1)学生背诵课文《诗经两首》。
(2)学生深入研究《诗经》的其他作品,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情况,包括提问、回答问题、分享心得等。
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24、《诗经》两首
全诗以滩头水畔的一对雎鸠鸟的叫声起兴,然后写出自己的一片情思。雎鸠,水鸟;古代传说它们雌雄形影不离。关关,指其一递一声的相和而鸣。“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这或者是作者的即目所见,或者解做以挚鸟为比,以挚鸟的求偶为兴,故前人对此有究属赋、比、兴何种手法的争论。实际上就诗中这两句看来,并不排斥是作者的实见之景,但对全诗来说,确也起着媒介、比喻、联想,以至象征的作用。因此我们认为正不必如此拘泥。一个青年小伙儿,见到河洲上一对水鸟的相亲相爱,听到它们一唱一和的鸣叫,自然会引起自己的无限情思,何况他心目中正有着一位所爱的人儿呢!“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他向往着那位美丽贤淑的好姑娘,能够成为自己理想的配偶。细绎这四句诗,第一句“关关雎鸠”,是写传来的鸟鸣,是听;第二句“在河之洲”,是寻声而望,是所见;第三句“窈窕淑女”,是对自己倾心人之所思,是想;末句“君子好逑”,是主人公强烈的向往,默默的自我祝愿。虽短短四句,却极有层次,而语约义丰。
二、知识归纳
导入语:《论语》曰:不学诗,无以言。可见《诗经》的重要影响力,下面请同学们谈一谈你所掌握的有关《诗经》方面的知识。
1.学生自主归纳有关知识
2.教师明确、总结。
多媒体显示: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歌305篇。《诗经》共有风、雅、颂三个部分。
《诗经》六义:风、雅、颂、赋、比、兴。
<<蒹葭>>意境含蓄,场景朦胧,情感韵味更加浓郁,较为典型的重章叠;蒹葭>>比<<关雎>>“兴”的特点更为突出,
(完整word版)诗经两首教案(word文档良心出品)
知识与技能: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把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章法的节奏特点。
3、反复朗读,直至成诵。
过程与方法:1、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2、深入理解这两首诗,提高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教学重点:1、创造性地运用朗读手段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2、学习两首诗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1、体会两首诗大量运用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
2、品析语言,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
教学方法:1、朗读法2、点拨讨论法3、品读法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要点:资料助读;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思读课文,把握文意;品读课文,探究艺术手法。
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论语》曰:“不学诗,无以言。
”古人认为经过《诗经》教化,可以使人“温柔敦厚”。
《诗经》在古代一直被选作各类学校的教材,甚至连东汉大字者郑玄家的婢女都熟读《诗经》,日常生活中能以《诗》相对。
今天我们学习冠于三百篇之首的《关雎》。
二、资料助读多媒体显示以下内容:《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本来只称《诗》,后来被儒家奉为经典,改称《诗经》。
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这些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风”又叫“国风”,是各地的歌谣,人民大众的口头创作,是《诗经》中的精华部分。
有不少篇章揭露贵族统治集团对人民的压迫和剥削,也反映了人们的劳动生产情况和爱情生活。
常用复沓的手法来反复咏叹,一首诗中的各章往往只有几个字不同,表现了民歌的特色。
《关雎》是《风》之始也,也是《诗经》第一篇。
古人把它冠于三百篇之首,说明对它评价很高。
《史记·外戚世家》曾经记述说:“《易》基乾坤,《诗》始《关雎》。
《书》美厘降……夫妇之际,人道之大伦也。
’,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九年级下册语文《诗经》两首公开课教案(案例)
九年级下册语文《诗经》两首公开课教案(优秀案例)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诗经》两首,使学生了解《诗经》的基本情况,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相关的文学常识。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提高学生解读古诗文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经》的魅力,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1. 《诗经》的基本情况及文学特点2. 课文的字词理解、句意翻译3. 课文主题思想的探讨教学难点:1. 古代汉语词汇的理解2. 诗歌手法的分析3. 课文主题的深入挖掘教学准备:1. 课文朗读录音2. 与课文相关的图片、资料3. 教学课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 简介《诗经》的地位和影响2. 介绍《诗经》的文学特点二、自主学习1. 学生自主朗读课文,解决字词理解问题2. 学生结合课下注释,翻译课文三、课堂讲解1. 讲解课文中的重点字词和句意2.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诗意表达四、合作探究1. 学生分组讨论,探讨课文主题思想五、课堂小结2. 强调《诗经》的文学价值和文化意义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复习上节课的学习内容2. 导入本节课的学习二、课堂讲解1. 讲解课文中的诗意表达和艺术特色2. 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和情感内涵三、合作探究1. 学生分组讨论,探讨课文的现实意义四、课堂练习1. 学生朗读课文,体会诗歌手法2. 学生回答课后练习题目,巩固所学知识五、课堂小结2. 强调《诗经》的文学价值和文化意义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2. 学生作业完成情况3. 学生对《诗经》的喜爱程度及文学素养的提升六、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了解《诗经》的其他名篇,如《关雎》、《桃夭》等,增加学生对《诗经》的认识。
2. 组织学生进行诗歌创作,模仿《诗经》的风格,提高学生的文学创造力。
七、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所学知识。
2. 完成课后练习,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完整word版)诗经二首教案(word文档良心出品)
第1教时
课题
诵读欣赏《诗经》二首
课型
新授
年级
初三
学科
语文
备课时间
目
的
要
求
1、掌握有关《诗经》的文学知识,初步了解《诗经》的写作特色。
2、准确、流利、富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3、领悟诗歌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4、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他们创造美的动力。
重
点
难
点
重点:了解起兴的手法及重章叠唱的结构特点
六、美文共品读
《关雎》和《蒹葭》两首诗中,你认为哪些句子写的最美?为什么?谈谈你的看法。
七、教学总结
通过这两首诗的学习,了解《诗经》重章叠唱的反复歌咏的章法,赋比兴的写法,以及诗人在诗中所表露的真实情感,在今后的写作实践中,进一步借鉴和学习。
八、布置作业
1、选取《关雎》和《蒹葭》中你感受最深的句子,写一段赏析性的文字,不少于150字。
2、阅读《诗经》中的其他诗歌,作好笔记,与同学交流。
板
书
设
计
《诗经》关雎蒹葭
内容:风雅颂;触景:雎鸠景:苍苍、凄凄、采采
手法:赋比兴。生情:淑女白露、未晞、未已
咏叹:君子逑人:在水一方、湄、涘
道路:长、跻、右
水中央、坻、i蒹葭jiān jiā晞xī坻chí
2、结合注释疏通诗歌的基本意思
注意:疏通大意时,可以不求甚解。但重点字词、关键字词要落实好。
三、指导学生朗读
教
学
步
骤
1、请学生试着朗读,要求其他学生注意听准字音及句子节奏,然后点评。
2、教师总结四言诗的诵读节奏
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再如: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九年级下册语文《诗经》两首公开课教案(案例)
九年级下册语文《诗经》两首公开课教案(优秀案例)第一章:导入新课【教学目标】1. 激发学生对《诗经》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引导学生了解《诗经》的背景和重要性。
【教学内容】1. 简介《诗经》的起源和特点。
2. 介绍《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教学活动】1. 开场提问:同学们对《诗经》了解多少?2. 教师讲解:《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共有305篇诗歌,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3. 展示《诗经》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4. 引入本节课的主题:《诗经》中的两首优秀诗歌。
第二章:诗歌解析一【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对《诗经》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2. 分析《诗经》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
【教学内容】1. 解析《关雎》这首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2. 分析《关雎》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教学活动】1. 教师朗读《关雎》并解释诗歌的大意。
2. 学生自主翻译和理解诗歌。
3.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如“雎鸠”、“洲渚”等。
4. 学生分享对诗歌情感的理解和感受。
第三章:诗歌解析二【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对《诗经》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2. 分析《诗经》中的押韵和节奏。
【教学内容】1. 解析《式微》这首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2. 分析《式微》中的押韵和节奏特点。
【教学活动】1. 教师朗读《式微》并解释诗歌的大意。
2. 学生自主翻译和理解诗歌。
3.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押韵和节奏,如“微乎其微”、“式微式微”等。
4. 学生分享对诗歌情感的理解和感受。
第四章:诗歌解析三【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对《诗经》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2. 分析《诗经》中的象征和隐喻。
【教学内容】1. 解析《草虫》这首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2. 分析《草虫》中的象征和隐喻手法。
【教学活动】1. 教师朗读《草虫》并解释诗歌的大意。
2. 学生自主翻译和理解诗歌。
3.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象征和隐喻,如“草虫鸣矣”、“我心伤悲”等。
4. 学生分享对诗歌情感的理解和感受。
九年级下册语文《诗经》两首公开课教案(案例)
九年级下册语文《诗经》两首公开课教案(优秀案例)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诗经》两首,使学生了解《诗经》的历史地位、文学特点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影响。
2. 过程与方法: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感受《诗经》的魅力,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1. 掌握《诗经》的基本知识,了解其历史地位和文学特点。
2. 深入分析《诗经》两首的艺术特色,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诗经》古文的语言特点,翻译并解读文本。
2. 感悟《诗经》中的情感内涵,体会诗歌手法技巧。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展示《诗经》的魅力。
3. 对比分析、讨论交流,提高学生审美鉴赏能力。
五、教学内容1. 《诗经》简介:《诗经》的历史地位、文学特点及影响。
2. 课文讲解:逐句解析《诗经》两首,翻译并解读文本。
3. 艺术特色分析:分析《诗经》两首的艺术手法、韵律特点等。
4. 情感内涵探讨:感悟《诗经》中的情感,体会诗歌手法技巧。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激发学生对《诗经》的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诗经》两首,感受文本魅力。
3. 课堂讲解:详细讲解《诗经》两首,翻译文本,解读诗歌意境。
4.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互相交流。
5. 艺术分析:分析《诗经》两首的艺术特色,如韵律、比兴、象征等。
6. 情感探讨:引导学生感悟《诗经》中的情感内涵,体会诗歌手法技巧。
七、课堂练习1. 根据课堂讲解,填写《诗经》两首的诗歌内容摘要。
3. 选择一首《诗经》以外的古代诗歌,分析其与《诗经》的异同。
八、课后作业1. 熟读《诗经》两首,掌握诗歌内容。
2. 深入研究《诗经》两首,分析其艺术特色。
3. 推荐给同学一首《诗经》中的诗歌,并阐述推荐理由。
九年级下册语文《诗经》两首教案【五篇】
九年级下册语文《诗经》两首教案【五篇】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包括教材简析和学生分析、教学目的、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及练习设计等,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范文模板,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好诗不厌百回读。
同学们的读一遍好过一遍,可见入情才能入境,小编为大家准备了九年级下册语文《诗经》两首教案【五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篇一:关雎一、导入学习诗歌最主要的方法是什么?在读的过程当中要注意哪些问题?(学生畅所欲言)(预设:字音、节奏、重音、停顿) 按照刚才我们所说的要求,齐读诗歌。
同学说的很全面,那么就按照刚才我们总结出来的方式、方法自由朗读诗歌。
要求:读准字音,读好节奏,读出感情Ppt2二、一唱三叹吟读《关雎》1Ppt3把握节奏:四言诗,一般是“二二”断开,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注意提示,不能刻意断开,尽量做到音断意连。
2、全班齐读。
三、相映成趣译读《关雎》1、请同学们用笔圈画出重要的或者你认为较难理解的字词。
请同学到黑板上板演,全班讨论解决。
Ppt42、Ppt5单看右边划线这一部分,我们就理一理这首诗歌。
这首诗讲了什么?这首诗就是讲了这么一个完整的故事,这在《诗经》里叫作“赋”。
现代汉语里叫作“记叙”)(板书:赋)3、这首诗歌,为我们讲述了一个优美动人的爱情故事,请同学们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可以大声朗读,可以小声吟读,边读边想象,你看到了哪些画面?方法指导:画面想象法。
【例如:在读“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这句诗的时候,眼前不禁浮现出这样的情景,碧蓝如洗的天空下,一条玉带似的河流静静流淌。
河中的小岛上,芳草如茵,一对对雎鸠鸟在草丛里、河水边悠然自得地玩耍嬉戏多么安静美好的画面,此时语速应该是平和的,悠缓的,而且这是起句,如果太高,后面就没有办法表现了。
九年级下册语文《诗经》两首公开课教案(优秀案例).docx
九年级下册语文《诗经》两首公开课教案(优秀案例)撰写公开课教案是每个教师都必需熟悉的一项工作,好的公开课教案能够激发同学兴趣,培养同学多方面的能力,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本站提供的这套九年级下册《诗经》两首公开课教案符合新课标的规范,思路清晰,结构合理,适合同学的年龄特征,与素质教育的要求相吻合,具有科学性、实用性等优点。
下面提供多套公开课教案供您参考!《诗经》两首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的】1、理解《关雎》所表示的青年男子对美丽善良女子的热烈追求和青年男女真挚美好的爱情生活2、了解作品所运用的反复和赋、比、兴手法【教学重点】诗歌的反复吟唱所表示出的情感【教学难点】比兴手法的运用。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一、介绍文学常识《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收录了自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五百多年间发生的诗歌作品3 0 5篇,当时称为《诗》,又称《诗三百》。
到了汉代,被尊为儒家经典,才定名为《诗经》。
《诗经》按体裁分为“风、雅、颂”三类。
而“风、雅、颂、赋、比、兴”,《毛诗序》称之为“六义”。
《诗经》由于其内容丰富,在思想和艺术上的高度成绩,在中国以至世界文化史都有重要地位。
它的广泛而深刻地描写实际、反映实际的精神,对后代文学影响很大。
二、学习《关雎》1、老师范读课文,同学跟读,解决字词。
2、同学看注释,借助工具书,老师点拨,弄清课文的意思。
首章从对雎鸠的和鸣,震动了男女倾慕的心情,联想到淑女是君子的佳偶。
第二章再用采荐起兴,接着步步加深地描述日夜思念, 梦寐以求的心情。
重叠“游哉”,用以表示思念之深;“辗转反侧”,形象地写出了求而未得时的苦闷焦躁。
第三章用了类似第二章的复叠方式,意思却有进一步发展。
男子以音乐挑动女子,博取她的欢心,借美妙的音乐,达成美满婚姻。
3、讨论全诗用了“兴”的表示手法。
4、主题归纳:《关雎》是一篇民间情歌,描述了一个男子对一个姑娘一往情深的追求。
表示了古代劳动人民内心的朴实愿望, 这是日常生活中思想感情的自然流露,所歌唱的是他们生活中真实感受到的,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生活情趣。
九年级下册语文《诗经》两首教案【五篇】
九年级下册语文《诗经》两首教案【五篇】.篇一:关雎篇二:关雎篇三:关雎篇四:蒹葭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⑴、通过朗读和借助关键词体味诗歌的韵律美、朦胧美和情感美。
⑵、借助本诗,初步了解《诗经》的特点。
⑶、学会从多种角度分析诗歌的主旨。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品味,体会诗歌意境,感受人物情感。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会诗人执着追求理想永不放弃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细读课文,品味感悟。
2、难点:探究诗歌主旨的多义性。
三、教学过程:一、渲染情境,导入课文在很久很久以前,在一个长满芦苇的河畔,发生了一个凄美的故事。
一位男子面对伊人唱出一首缠绵悱恻的情歌。
你听?? 二、初读课文,唤醒情感1、师深情朗读第一节。
2、自由、放声朗读。
再请三位同学每人朗读一节。
3、同学们,听完朗读,大家有什么发现吗? 生:有一样的地方,如“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 生:三节诗歌结构都非常相似。
师:是的,这是诗经的一大特点,称为重章叠句。
大家来齐读一下,感受诗歌重章叠句的魅力。
三、细读课文,品味感悟1、俗话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蒹葭》既是一首诗,也是一幅画。
下面我们来细读诗歌,走进这首诗,走进这副画,你依稀看到 ? 片段一:生:有位恋人在芦苇丛中对情人深情的吟唱。
师追问:这是什么样的一片芦苇丛。
生:茂盛的。
师再追问;是诗中哪个词告诉你这么多的?生:诗中的“苍苍”。
生读,出示:A 、蒹葭苍苍 B 、蒹葭苍——苍——再读。
为什么要这么读呢?苍什么意思?怎么读?生多次试读。
师:这是一副苍茫的凄美的画面。
如果改为蒹葭苍盛,你觉得怎么样? 生读,回答:这样就没有韵味了。
师:说的很好,有韵味。
像苍苍这样重复的词我们称之为叠字。
蒹葭这样声母一样的,我们称之为双声叠字。
类似的还有:学生找,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第25课《诗经》两首关雎教案(鲁教版初三下)
第25课《诗经》两首关雎教案(鲁教版初三下)教学目的及要求1.使学生了解有关«诗经»的差不多知识。
2.明白得这首诗的要紧内容;了解诗中运用的反复和赋、比、兴等创作手法。
3.要求学生反复诵读,背诵这首诗。
教学重点1.在诵读中体会这首古诗的内涵。
2.兴的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诗中显现的一些连绵词的读音和字形,学生记起来有一定的困难。
教学过程一、导语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古诗,一提诗我们赶忙会想到唐诗。
是啊,作为一个中国人,谁可不能背几首唐诗呢!诗歌进展到唐代,达到了顶峰,诗人数以千计,诗歌浩如烟海,汇成了诗的洪流。
同学们想过没有,形成唐诗这庞大洪流的源头在什么地点呢?唐代距离现在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唐诗的源头也确实是我国古代诗歌的源头,距离现在又有多远呢?最古老的诗歌是什么模样的呢?今天学习的内容,确实是要解开这些谜,让我们一起踏上探究古代诗歌源头的旅行吧。
二、了解«诗经»的差不多知识要求学生自读课文注释给同学们三分钟的时刻自读,三分钟后提咨询,要求学生能不看书回答。
提咨询:1.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的名称是什么?〔«诗经»〕2.它收录的是哪个时代的作品?距现在有多青年?〔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3000年的历史。
〕3.一共收录了多少篇诗歌?〔305篇。
〕4.这些诗歌是如何分类的?〔分〝风〞〝雅〞〝颂〞三部分〕〔风;民歌;雅:宫廷乐歌;颂;祭奠乐歌。
〕5.这些诗的作者是谁?什么缘故?〔没有明确的作者,当时并没有专业作家或诗人。
〕三、学习«关雎»«关雎»这首诗是305首中的第一首。
1.老师读读这首诗〔范读〕。
听了一遍,有的同学可能会猜到这首诗的内容与爱情有关。
«诗经»的编者把它放在首篇,可能确实是为了突出〝爱情〞那个永恒的主题吧。
2.跟读。
老师读一句,学生读一句。
如此做有利正音,同时让学生感知诗的节奏、韵律。
九年级语文教案《诗经》两首
《诗经》两首24、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初步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初步了解赋比兴的手法。
3、了解朗读四言诗的节奏,体会作品表达的思想感情。
能力目标1、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一定的形象思维能力。
2、深入理解这两首诗,提高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
3、反复朗读,直至成诵。
德育目标1、通过对诗歌的学习,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2、通过《诗经》的学习,培养学生对祖国文化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1、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2、了解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及赋比兴的手法,体会它们的表达效果。
教学方法1、朗读2、点拨、讨论3、欣赏教具准备ppt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关雎》[教学要点]朗读课文,整体感知;品读欣赏,把握诗意。
了解赋比兴的手法,体会表达效果。
[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论语》中曾记载,孔子教育他的儿子孔鲤,说:“不学诗,无以言。
”这里所说的诗是指《诗经》。
意思是说,不学《诗经》,(在生活交往中)就不会说话。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本来只称《诗》,后来被儒家奉为经典,改称《诗经》。
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这些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诗经》在古代一直被选作各类学校的教材。
古人认为经过《诗经》教化,可以使人“温柔敦厚”。
今天,我们学习冠于三百篇之首的《关雎》。
二、朗读全诗,整体感知1.学生听朗读录音,注意正音。
关关雎鸠jū jiū窈窕淑女yaǒ tiaǒ君子好逑 h?o qiú参差荇菜cēn cī左右芼之 mào寤寐求之 wù mèi琴瑟友之 sè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作诵读指导。
关于《诗经》的诵读。
《诗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
普遍采用“赋”、“比”、“兴”的艺术手法。
对四言诗的诵读,一般读成“二二”节拍。
例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九年级下册语文《诗经》两首教案【五篇】
九年级下册语文《诗经》两首教案【五篇】导读:本文九年级下册语文《诗经》两首教案【五篇】,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篇一:关雎一、导入学习诗歌最主要的方法是什么?在读的过程当中要注意哪些问题? (学生畅所欲言)(预设:字音、节奏、重音、停顿) 按照刚才我们所说的要求,齐读诗歌。
同学说的很全面,那么就按照刚才我们总结出来的方式、方法自由朗读诗歌。
要求:读准字音,读好节奏,读出感情Ppt2 二、一唱三叹吟读《关雎》1 Ppt3 把握节奏:四言诗,一般是“二二”断开,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注意提示,不能刻意断开,尽量做到音断意连。
2、全班齐读。
三、相映成趣译读《关雎》1、请同学们用笔圈画出重要的或者你认为较难理解的字词。
请同学到黑板上板演,全班讨论解决。
Ppt4 2、Ppt5 单看右边划线这一部分,我们就理一理这首诗歌。
这首诗讲了什么?这首诗就是讲了这么一个完整的故事,这在《诗经》里叫作“赋”。
现代汉语里叫作“记叙”)(板书:赋) 3、这首诗歌,为我们讲述了一个优美动人的爱情故事,请同学们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可以大声朗读,可以小声吟读,边读边想象,你看到了哪些画面?方法指导:画面想象法。
【例如:在读“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这句诗的时候,眼前不禁浮现出这样的情景,碧蓝如洗的天空下,一条玉带似的河流静静流淌。
河中的小岛上,芳草如茵,一对对雎鸠鸟在草丛里、河水边悠然自得地玩耍嬉戏……多么安静美好的画面,此时语速应该是平和的,悠缓的,而且这是起句,如果太高,后面就没有办法表现了。
】(雎鸠鸟在河边鸣叫,就用来比喻君子和淑女是很好的一对,这叫比。
)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这几句诗的时候好像看到了这样的画面:清清的小河边,一位穿着一袭连衣裙的姑娘,正两手不停地在水中采摘荇菜。
她黑瀑似的长发轻束脑后,直垂腰间。
她双袖挽起,露出了如玉似的手臂,她眼波流转,消融粲然,像三月的桃花一样美丽。
九年级下册语文《诗经两首》教案设计
九年级下册语文《诗经两首》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经》中的两首诗歌。
(2)理解两首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3)分析两首诗歌的艺术特色和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两首诗歌的内容和意义。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经》的文化魅力,培养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学会关注和珍惜生活中的美好事物。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两首诗歌。
(2)理解两首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3)分析两首诗歌的艺术特色和修辞手法。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的古代文化和习俗。
(2)诗歌的艺术特色和修辞手法的运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诗经》的背景和地位。
(2)引导学生关注《诗经》中的两首诗歌。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两首诗歌,理解诗歌内容。
(2)学生通过注释和查阅资料,解决生字词和古代文化问题。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两首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2)各组代表进行汇报,分享讨论成果。
4. 诗歌解析:(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两首诗歌的艺术特色和修辞手法。
(2)举例说明诗歌中的意象、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5. 情感体验:(1)教师引导学生感受两首诗歌的情感氛围,体会诗人所表达的美好情感。
(2)学生分享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感悟。
6. 课堂小结:四、作业布置:1. 完成对两首诗歌的朗读和背诵。
2. 写一篇关于两首诗歌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的短文。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改进,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寻找答案,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兴趣。
2. 利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诗歌的解析,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九年级下册语文《诗经》两首公开课教案(案例)
九年级下册语文《诗经》两首公开课教案(优秀案例)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诗经》两首,使学生了解《诗经》的历史地位、文学特点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影响。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引导学生品味《诗经》中的优秀诗句,提高学生的古文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诗经》两首的文学特点、句子节奏、意境赏析。
2. 教学难点:古文实词、虚词的理解,诗句内涵的深入挖掘。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诗经》的历史地位、文学特点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影响。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诗经》两首,理解诗句大意,体会《诗经》的韵味。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引导学生品味《诗经》中的优秀诗句,分析其艺术特色。
4. 课堂讲解:讲解《诗经》两首的重点字词、句子节奏、意境赏析,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
5. 情感体验:让学生感受《诗经》中的美好情感,体会古人的智慧和情怀。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经》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
四、作业布置1. 翻译《诗经》两首,理解诗句大意。
2. 选取《诗经》中的一个诗句,进行分析赏析。
3. 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对《诗经》中某个诗句的理解和感悟。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能正确朗读《诗经》两首,理解诗句大意,掌握重点字词的含义。
2. 学生能够分析《诗经》的艺术特色,品味其中的美好情感。
3. 学生能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对《诗经》中的诗句进行赏析,展现自己的独特见解。
七、教学拓展1. 推荐阅读《诗经》的其他篇目,如《关雎》、《桃夭》等,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诗经》的魅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经二首
教学目标:
这二首诗都是《诗经》中的名篇。
,由于年代久远,学生理解起来有飞定困难,因此,首先要求学生能够理解每首诗的重点字词,并在此基础上,体会其中蕴涵的思想感情和:表现方法。
注意理解要和读结合起来,以读带动理解,以培养学生的语言感觉能力和诗歌鉴赏?‘能力。
背诵全部诗歌。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可以播放歌曲(在水一方),引入新课。
《在水一方》是一首电视连续剧插曲,是根据《蒹葭》改写而成的。
二、介绍《诗经》
1.学生自行阅读课文注释①,了解有关《诗经》的基本情况。
2.教师补充:
《诗经》最早称为{诗}或{诗三百},汉代开始尊之为“经”,此后才称为《诗经》。
《风》也称为《国风》,包括周南、召南、卫、王、郑、齐、魏、唐、秦、陈等15个地区的民间歌谣,共106篇,多是劳动人民的口头创作。
《雅》又分为《大雅》和《小雅》,多是贵族作品。
《颂》分为《周颂》、《鲁颂》、《商颂》等,共40篇,多是奴隶主贵族祭祀神明的乐歌。
《诗经》的内容丰富,它全面地反映了西周时代社会的面貌,特别是《国风》和《小雅》,很富有现实精神。
它们控诉了统治阶级对劳动人民的残酷压迫和剥削,描绘了人民的婚姻、爱情和劳动生活,表达了人民追求自由幸福生活的愿望和要求,具有较强的思想和文学价值。
《诗经》中的诗,句式以四言为主,多用重章叠唱的手法,并大量采用赋、比、兴的手法,语言丰富多彩、朴素优美,音节自然和谐,很有艺术感染力。
三、朗读课文疏通阅读障碍
1、教师范读课文,或者听朗读带。
2.解决课文中重点字词的读音。
(1)学生结合课文注释掌握部分字词的读音。
(2)教师补充强调:
雎鸠窈窕参差伊人鸡栖于桀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然后分别朗读这三首诗歌。
四、学习第一首{关雎}
1.男生齐声朗读这首诗。
2.理解。
要求学生结合注释知其大意,然后教师帮助解决其中部分重点字词。
补充:(1)参差:长短不齐。
(2)悠哉;思念绵绵不断。
(3)辗转反侧:翻来覆去。
辗转,来回转动;反侧,翻覆。
此处可以结合“课后练习三”进行理解。
3.探究。
要求学生思考:(1)这首诗是怎样抒发男主人公的相思之情的?(2)这首诗中有大量的兴句,想想这些兴句对表达诗歌的思想内容有什么作用?
学生讨论后明确:(1)首章四句,写男子爱慕和追求一个温柔漂亮的女子,想和她结成
配偶。
次章八句,写男子对女子相思到“寤寐求之”的程度。
当“求之不得”时,则是“悠哉悠哉,辗转反侧”,他的思念之情达到了高潮。
末章八句,写男子因相思出现幻觉,仿佛同那个采荇菜的女子结成了美满姻缘,表现出求而得之的欢乐。
诗篇反复吟唱男子对女子的思恋、追求过程,反复表现女子采荇菜劳动的勤劳善良形象,感情炽热、纯真,体现出民歌朴实清新的风格。
(2)首章以雎鸟的成双和鸣、相依相恋,兴起淑女应配君子的联想。
次章以荇菜的左右无方,随水而流,兴起淑女之难求。
末章以荇菜既得而“采之”“芼之”,兴起淑女既得而“友之”、“乐之”。
正是运用了兴的手法,诗歌将人物内心的感情较好地揭示出来了。
4.背诵全诗。
五、学习第二首(兼葭)
1.女生齐声朗读这首诗。
2.理解。
要求学生结合注释知其大意,然后教师采用学生提问的方式解决其中疑难字词。
3.探究。
要求学生思考讨论以下问题:(1)这首诗是怎样表现诗人执著的爱情追求的?(2)请仔细思考体会:这首诗各章的基本内容是相同的,仅仅是换了几个词语,你认为这样写是否重复?为什么?请简要说说你的理由。
学生讨论后明确:(1)一是从内容来看,每章前两句写景,点明节令,烘托气氛;后六句写寻求“伊人”的情况。
全诗回旋三叠,反复歌咏。
诗人热烈地追求其所爱慕的“伊人”,虽然在大河上下反复寻求,可望而不可即,欢晤受阻,仍然神魂颠倒,执著专一。
二是注意景与情的结合。
全诗情调凄婉动人,已经朦胧深邃。
苍苍的芦花,露结的白霜,茫茫的秋水,曲折的河流,水中的小洲,宛然在目而又见之无踪的伊人……这一切都与诗人的彷徨失望和执著追求融为一体。
(2)并不重复。
4.请学生快速阅读“课后练习三”,参照这一习题翻译《关雎》的形式,自己选取《蒹葭》中的任一章节,翻译成现代诗歌。
六、布置作业熟读并背诵这两首诗歌。
教学目标:落实文言文考点,夯实重点实词、句子,以阅读带翻译
教学重点:夯实重点实词、句子的翻译,以阅读带翻译。
教学难点:指导学生学会阅读文言文,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手段:多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