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脉诊教案
脉诊的实践教学设计(3篇)
第1篇一、实践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脉诊的基本原理、方法、部位、次数、时间等;了解脉象的分类、特点、临床意义;熟悉常见脉象的识别与鉴别。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脉诊方法进行临床诊断的能力,提高临床思维和辨证论治水平。
3. 素质目标: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严谨态度和团队协作能力,提高医德医风。
二、实践教学内容1. 脉诊的基本原理(1)脉象的形成:脉象是心脏搏动通过血管传递到体表的反映,是气血运行的反映。
(2)脉诊的方法:通过触摸脉搏,观察脉搏的次数、节律、强弱、速度、形态等,判断病情。
2. 脉诊的部位(1)寸口脉:位于手腕横纹上,腕后桡骨茎突内侧凹陷处。
(2)关脉:位于寸口脉上,腕横纹上。
(3)尺脉:位于腕横纹下,尺骨茎突内侧凹陷处。
3. 脉诊的次数和时间(1)次数:通常以每分钟脉搏的次数表示,正常成人为60-100次。
(2)时间:通常以手指触摸脉搏的时间来表示,一般为1-2分钟。
4. 脉象的分类、特点、临床意义(1)脉象的分类:分为浮、沉、迟、数、滑、涩、弦、紧、虚、实等。
(2)脉象的特点:根据脉象的次数、节律、强弱、速度、形态等,判断病情。
(3)脉象的临床意义:根据脉象的变化,判断病情的虚实、寒热、气血、脏腑等。
5. 常见脉象的识别与鉴别(1)浮脉:脉象轻浅,搏动于皮肤表面。
(2)沉脉:脉象深沉,搏动于筋骨之间。
(3)迟脉:脉象缓慢,每分钟脉搏次数少于60次。
(4)数脉:脉象急促,每分钟脉搏次数超过100次。
(5)滑脉:脉象滑利,搏动有力。
(6)涩脉:脉象涩滞,搏动不匀。
(7)弦脉:脉象弦紧,搏动有力。
(8)紧脉:脉象紧张,搏动有力。
(9)虚脉:脉象无力,搏动微弱。
(10)实脉:脉象有力,搏动充实。
三、实践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讲解脉诊的基本原理、方法、部位、次数、时间、分类、特点、临床意义等。
2. 演示法:教师通过触摸脉搏,展示不同脉象的特点。
3. 案例分析法:教师提供典型病例,引导学生分析脉象变化与病情的关系。
临床把脉教学大纲模板
一、教学目标1. 掌握把脉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 熟悉常见脉象及其临床意义。
3. 培养临床诊断思维,提高临床诊疗水平。
二、教学内容1. 中医脉诊基本理论(1)脉诊的历史渊源与发展(2)脉诊的基本原理(3)脉诊的分类与命名2. 脉象观察方法(1)脉位、脉形、脉势的观察(2)脉管的硬度、弹性、紧张度、流速等观察(3)脉象变化与疾病关系的分析3. 常见脉象及其临床意义(1)正常脉象(2)异常脉象:浮、沉、迟、数、滑、涩、弦、紧、洪、细、弱、虚、实、结、代等(3)常见脉象组合及其临床意义4. 脉诊临床应用(1)脉诊在内科疾病诊断中的应用(2)脉诊在妇科疾病诊断中的应用(3)脉诊在儿科疾病诊断中的应用(4)脉诊在针灸、推拿等治疗中的应用5. 脉诊注意事项(1)脉诊前准备(2)脉诊过程中注意事项(3)脉诊后分析与总结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系统讲解脉诊基本理论、脉象观察方法、常见脉象及其临床意义等。
2. 示范法:教师现场示范脉诊技巧,学生跟随学习。
3. 案例分析法:结合实际病例,分析脉诊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
4. 实践操作法:学生分组进行脉诊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四、教学进度安排(一)第一周1. 讲授:中医脉诊基本理论2. 实践:脉诊前准备、脉诊技巧(二)第二周1. 讲授:脉象观察方法、常见脉象及其临床意义2. 实践:脉诊练习、病例分析(三)第三周1. 讲授:脉诊在临床应用中的注意事项2. 实践:脉诊练习、病例分析(四)第四周1. 讲授:脉诊在内科、妇科、儿科等疾病诊断中的应用2. 实践:脉诊练习、病例分析五、考核方式1. 课堂表现:30%2. 脉诊技巧掌握程度:30%3. 病例分析能力:20%4. 考核论文:20%六、教学资源1. 中医脉诊教材2. 脉诊教学视频3. 常见脉象图谱4. 临床病例资料注:以上教学大纲仅供参考,具体教学安排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中医诊断学脉诊
钟为宜)
5. 正常脉象(平脉):
形态: 位---不浮不沉,三部有脉 数---一息四至,闰以五至 形---不大不小, 势---从容和缓,柔和有力,沉取不绝。
特点: 有胃---从容和缓流利 有神---柔和有力,节律整齐 有根---尺脉有力,沉取不绝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浮脉类:---脉位表浅,轻取即得:
脉位
浮脉、洪脉、濡脉、散脉、芤脉、革脉
沉脉类:脉位较深,重按始得
沉脉、伏脉、弱脉、牢脉
迟脉类:一息不足四至
至数
迟脉、缓脉、涩脉、结脉
数脉类:一息五至以上
数脉、疾脉、促脉、动脉
虚脉类:应指无力
脉形
虚脉、细脉、微脉、代脉、短脉
脉势
实脉类:应指有力
实脉、滑脉、弦脉、紧脉、长脉、大脉
浮脉类: 脉位表浅,轻取即得 浮脉-举之有余,按之不足-表证
洪脉-脉来阔大,来盛去衰-热盛 濡脉-浮细而软无力-虚证,湿证 散脉-浮大无力,至数不齐-元气耗散,脏气将绝 芤脉-浮大中空,如按葱管-失血,伤阴 革脉-浮而搏指,中空外坚-亡血,失精,崩漏 沉脉类:脉位较深,重按始得 ❖ 沉脉-轻取不应,重按始得- 里证
寻最明显的脉动部位,调节合适的指力以取脉。 循--沿脉道的轴向移动,体会脉体长短和脉势虚实。 推--以指目按脉脊,左右内外微微推动。
2)总按、单按 总按---三指同时用力诊脉,总体辨别脉象。 单按---用一指诊察寸关尺寸某一部脉象。
注意事项平息、五十动。
平息:医生诊脉时呼吸平静、调匀、以便以 息计数;并集中思想。
伏脉-重按推至筋骨始得-邪闭,厥证,痛极 弱脉-极软而沉细-气血两虚 牢脉-沉按实大弦长-阴寒内积,疝气,癥瘕
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脉诊
沉
中
浮
平脉模式示意图
寸
关
尺
12
10
8
6
4
2
0
1 3 5 7 9 11 13 15 17 19 21
一息
“三部有脉,和缓有力”
35
第二节 正常脉象 三、平脉的胃神根
(一)有胃
1. 含义:脉有胃气,是脉搏反映了脾胃运化正 常,营养良好的形象。
2. 特点:脉势不疾不徐,从容和缓。 其中关键是脉来“和缓”
16
第一节 脉诊概述 四、脉诊部位
2.部位
(二)人迎寸口诊法
寸口脉(桡动脉)
人迎脉(颈动脉)
人迎、寸口的诊脉部位
17
第一节 脉诊概述 四、脉诊部位
3.方法
(二)人迎寸口诊法
诊人迎脉
诊寸口脉
18
第一节 脉诊概述 四、脉诊部位
(二)人迎寸口诊法
4.运用 寸口脉——反映内脏;人迎脉——反映体表
(1)正常 ① 人迎、寸口二处脉象相应,变化一致。 ② 春季:人迎脉>寸口脉; 秋季:寸口脉>人迎脉。
指目候脉示意
浮中沉取脉示意
31
第一节 脉诊概述 六、脉象要素
脉位:脉动部位浅深(浮,沉) 脉数:脉动频率(迟,数)和节律(促,结,代) 脉形:脉搏的宽窄(洪,细)、紧缓(紧,缓)
脉搏的大小(大,小)、长短(长,短) 脉势:脉动力量大小(实,虚)和畅涩(滑,涩)
32
第二节 正常脉象
一、平脉的概念 二、平脉的特点 三、平脉的胃神根 四、平脉的生理变异
(肾间动气)之象。 2. 特点:尺脉有脉;沉取不绝。
关键是“尺部有脉”而呈“三部有脉”
40
第二节 正常脉象 三、平脉的胃神根 (三)有根
中医脉诊ppt教案共50页
END
16、业余生活要有意义,不要越轨。——华盛顿 17、一个人即使已登上顶峰,也仍要自强不息。——罗素·贝克 18、最大的挑战和突破在于用人,而用人最大的突破在于信任人。——马云 19、自己活着,就是为了使别人过得更美好。——雷锋 20、要掌握书,莫被书掌握;要为生而读,莫为读而生。——布尔沃
中医脉诊ppt教案
51、没有哪个社会可以制订一部永远 适用的 宪法, 甚至一 条永远 适用的 法律。 ——杰 斐逊 52、法律源于人的自卫本能。——英 格索尔
53、人们通常会发现,法律就是这样 一种的 网,触 犯法律 的人, 小的可 以穿网 而过, 网中。 ——申 斯通 54、法律就是法律它是一座雄伟的大 夏,庇 护着我 们大家 ;它的 每一块 砖石都 垒在另 一块砖 石上。 ——高 尔斯华 绥 55、今天的法律未必明天仍是法律。 ——罗·伯顿
脉诊实训报告案例
脉诊实训报告案例
以下是一份脉诊实训报告案例,供参考:
实训日期:2021年6月15日
实训课程:中医诊断学
实训内容:脉诊
实训地点:中医学院实验室
实训时间:上午9:00-12:00
实训对象:20名中医学专业本科生
实训目的:通过脉诊实训,帮助学生掌握脉诊方法和技巧,提高中医诊断能力。
实训过程:
1.基本理论知识的讲解
首先,老师介绍了脉诊的基本理论知识,包括脉象的分类、脉象的形态、脉相与
脏腑关系等。
并且,对特定脉象的含义进行了解释,帮助学生理解不同的脉象所代表的不同症状。
2.实际操作
然后,老师进行了现场演示,并请学生互相模拟脉诊。
学生们需要将手指放在另一个学生的手腕上,感受脉搏,并尝试区分不同的脉象和脉相。
3.学生总结
最后,老师让学生分享他们的体验和收获。
一个学生表示,在模拟脉诊时,他能够感受到不同脉象的明显差异,但在分辨脉相上还有些困难。
另一个学生说,通过实际操作,她对脉象的分类和脏腑关系更加清晰了解,能够更好地应用脉诊于实践中。
实训总结:
通过这次脉诊实训,学生们学会了如何感知不同的脉搏,并进行分类和鉴别。
同时,学生们探讨了脉诊与中医诊断之间的联系,提高了对中医理论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在未来的学习生涯中,这些技能和知识将为他们成为一名优秀的中医师打下坚实的基础。
中医馆把脉教学设计方案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把脉的基本方法,包括脉位、脉象、脉速等。
2. 培养学生对中医脉诊理论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提高学生对中医文化的认同感和实践操作能力。
4. 增强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二、教学对象中医专业学生、中医爱好者、中医馆工作人员。
三、教学内容1. 脉诊基础知识:脉位、脉象、脉速、脉形等。
2. 常见脉象辨识:浮、沉、迟、数、滑、涩、弦、紧等。
3. 脉诊临床应用:根据脉象判断病情、制定治疗方案。
4. 脉诊操作技巧:如何正确把脉、如何观察脉象等。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由经验丰富的中医老师讲解脉诊理论,结合实际案例进行讲解。
2. 实操法: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把脉练习,老师现场点评和指导。
3. 角色扮演法: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模拟医生与患者的交流,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4.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脉诊在临床中的应用。
五、教学过程第一阶段:理论讲解(2课时)1. 讲解脉诊的基本概念、脉位、脉象、脉速等基础知识。
2. 分析常见脉象的特点和临床意义。
第二阶段:实操练习(4课时)1. 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把脉练习,老师现场点评和指导。
2. 分组练习,模拟医生与患者的交流,提高沟通能力。
第三阶段:案例分析(2课时)1. 分析典型案例,让学生了解脉诊在临床中的应用。
2. 学生分组讨论,提出自己的见解。
第四阶段:总结与考核(1课时)1. 学生总结所学内容,分享学习心得。
2. 老师进行考核,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和互动性。
2. 实操技能:评价学生在实操练习中的表现。
3. 案例分析能力:评价学生在案例分析中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4. 总结与考核成绩: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七、教学资源1. 教材:《中医诊断学》2. 辅助材料:脉诊模型、病例资料、教学视频等。
3. 教学场所:中医馆的把脉室。
八、教学保障1. 确保教学质量,邀请经验丰富的中医老师授课。
《中医诊断学》讲课稿:脉诊
《中医诊断学》讲课稿:脉诊同学们,上午好!现在开始上课。
我们上一次讲到了闻诊,闻诊主要包括听声音和嗅气味两个方面。
听声音里面又讲了这样几个内容:一个是发声。
就是声音的高低、强弱、轻重、缓急。
从发声的高低、强弱、轻重、缓急,一般可以辨它是属于虚、寒、阴证,还是属于实、热、阳证。
其中比较特殊一点的是讲了失音和音哑的问题。
第二个讲语言。
语言的问题所提到的几个症状,都是与心神密切相关,谵语、郑声、错语、独语、狂言、言謇,这样几种病变的发生,语言异常,多半是属于神志的昏迷或者是错乱所导致的。
第三个讲呼吸。
除呼吸的强弱、快慢、缓急以外,我们还讲到了借助听诊器来听呼吸音、支气管音和肺部的啰音,这几种病理改变都和肺的病变有关系。
第四个讲咳嗽。
呼吸里面还讲到了喘、短气和少气这几个症状。
喘气、喘、哮、短气和少气这几个症状的比较和它和临床意义。
咳嗽主要是结合痰的情况来进行辨证,干咳和痰里面,由痰的颜色、多少来分辨寒热、燥湿。
咳嗽里面还讲到了有两种特殊病,是一种特殊的咳嗽声音,一个是百日咳——顿咳,连续性的、痉挛性的咳嗽,咳后有一种鸡鸣的回声;还有一种是白喉的咳嗽,咳如犬吠,这是讲了咳嗽。
然后讲了心音。
心音主要是借助听诊器来分辨心音的强弱、缓急,是心音增强还是心音减弱。
心音增强可能一般是热证、阳亢、阴虚,也可能因为血虚所导致;心音的减弱与心肺的气虚,特别是心阳气虚密切相关,除了这个以外,如果有痰饮、瘀血、水湿等等停留于胸部这些地方,也可能使心音减弱。
比如说支饮这些疾病,可以使心音遥远,听不到,减弱。
如果心脏出现杂音,一般来说,说明是心脏有疾病,有心脏的疾病存在。
然后是讲了胃肠的异常声音。
呕吐、呃逆、嗳气都是胃气上逆的表现。
根据他呕吐的物质,清稀,有没有食物,有没有臭气等等来辨别它的病变性质。
呃逆、嗳气,胃气上逆,也可以由多种原因导致,这是讲到了呕吐、呃逆、嗳气。
还讲到了肠鸣,正常人一般用耳朵听不到肠鸣,但是用听诊器可以听得到,1分钟3到5次,在脐周围比较明显。
中医诊断学――第五章 脉诊
中医诊断学――第五章脉诊[目的要求]掌握寸口诊脉的方法,正常脉象的特征,常见脉象的特征和临床意义,相兼脉的组合与主病规律;熟悉脉诊的原理,脉象的生理变异;了解妇人脉、小儿脉和真脏脉的特点。
[教学内容]1.脉诊的原理,脉诊的意义。
2.诊脉部位:三部九候诊法、人迎寸口诊法、仲景三部诊法、寸口诊法。
3.诊脉方法:时间、体位、指法、举按寻、平息、五十动,脉象要素。
4.正常脉象:正常脉象的含义,正常脉象的特点和临床意义,脉象的生理变异。
5.二十八脉的脉象特征和临床意义。
6.相似脉的鉴别比较。
相兼脉及其主病规律。
真脏脉的含义、特征和临床意义。
7.妇人妊娠脉象、临产脉象的特点。
小儿脉诊的方法和特点。
8.脉诊的临床运用及意义。
[教学要求]一、脉诊概说1.了解脉象、脉诊的含义;心脏搏动、脉道、气血直接影响脉象;脏腑组织的作用与脉象的形成间接相关。
2.掌握寸口诊法的部位、方法、三部九候和分候脏腑。
了解诊脉独取寸口的原理;三部九候诊法、人迎寸口诊法、仲景三部诊法的基本内容。
3.掌握诊脉的时间、体位和指法。
熟悉指目、布指、举按寻、总按、单诊、平息、五十动等名词的含义。
4.熟悉脉象要素(脉位、脉次、脉形、脉势)的含义与意义。
二、正常脉象2.掌握正常脉象的特征;有胃、有神、有根脉象的特征。
3.熟悉正常脉象的含义;正常脉象特征与胃、神、根的关系;内外环境因素对脉象的影响。
三、常见病脉1.掌握浮脉、沉脉、迟脉、数脉、虚脉、实脉、洪脉、细脉、滑脉、涩脉、弦脉、紧脉、缓脉、濡脉、弱脉、微脉、结脉、促脉、代脉等19种脉象的特征及临床意义。
熟悉散脉、芤脉、革脉、伏脉、牢脉、疾脉、长脉、短脉、动脉等9种脉象的特征及临床意义。
2.熟悉模拟脉、对举脉的含义;常见模拟脉与对举脉的内容。
3.熟悉相兼脉的含义;脉象相兼的原理。
掌握脉象相兼的原则;脉象相兼所主病证的规律。
4.了解真脏脉的含义;“十怪脉”的名称、特点及临床意义。
5.了解妇人妊娠脉象、临床脉象的特点;小儿脉诊的方法,小儿脉象的意义。
中医把脉培训教学计划
中医把脉培训教学计划一、前言中医把脉是中医诊断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观察患者的脉象,可以了解患者身体的状况,指导医生进行治疗。
因此,对中医医生来说,掌握把脉的技能是非常重要的。
为此,我们设计了一套中医把脉培训教学计划,旨在帮助中医医生提高把脉的技术水平,提升临床诊断能力。
二、培训目标1. 理论知识:掌握中医把脉的基本理论知识,包括脉搏的性质、脉象的分类、把脉的方法和技巧等;2. 技术水平:掌握把脉的基本技能,能准确地感知、辨别和描述患者的脉象;3. 临床应用:能将把脉的结果结合临床症状和其他体征进行综合分析,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
三、教学内容本次培训教学包括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两部分,具体内容如下:1. 理论学习(1)脉搏的性质:包括脉搏的频率、强弱、节律、形态等;(2)脉象的分类:包括沉细、浮大、弦数等不同类型的脉象;(3)把脉的方法和技巧:包括探测脉搏的部位、手法、触诊的力度等;(4)把脉的注意事项:包括把脉时应注意的环境、姿势、心理状态等;(5)临床案例分析:结合实际病例,探讨把脉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
2. 实践操作(1)脉象感知训练:通过模拟患者的脉搏,让学员练习感知不同类型的脉象;(2)脉象辨别训练:通过对模拟脉象的触诊,让学员练习辨别不同类型的脉象;(3)临床实践:到临床实习基地,参与医生的把脉工作,实际操作、观察和分析真实病例。
四、培训方法为了使学员能够更好地掌握把脉的技能,我们采取了多种教学方法:1. 讲授:通过课堂讲授,让学员了解把脉的理论知识和技术要点;2. 演示:由专业医生进行把脉的现场演示,让学员观摩学习;3. 实践:通过模拟训练和临床实习,让学员亲自操作,巩固和提高技能;4. 案例讨论:通过临床案例的分析和讨论,加深学员对把脉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
五、培训评估培训过程中,我们将对学员进行定期的学习情况评估和技能水平测试,以及最终的综合考核:1. 学习情况评估:包括课堂学习情况、模拟训练情况、临床实习情况等;2. 技能水平测试:对学员进行脉象感知、辨别和描述的测试,以及临床案例分析的测试;3. 综合考核:将综合学习情况、技能水平测试结果和实际表现进行综合评定。
中医_脉诊
中医_脉诊第五章脉诊【教学要求】1.掌握寸口脉诊的方法,正常脉象的特征,常见脉象(浮、沉、迟、数、实、洪、细、弦、紧、滑、涩、濡、缓、弱、微、促、结、代)的特征与临床意义,相兼脉的结合与主病规律。
能够基本上辨识临床常见脉象(浮、沉、迟、数、洪、细、弦、滑、弱、促、结、代等)。
2.熟悉脉诊的原理及诊脉的意义,脉象的生理变异,长、短、芤、革、牢、伏、散、动、疾脉的特征和临床意义,诊妇人脉、诊小儿脉的特殊性。
3.了解遍脉诊法、三部诊法的诊脉部位,真脏脉特征的临床意义,脉诊的研究进展。
脉诊,亦名切脉,是指医生用手切按病人有关动脉,根据脉动应指的形象,以了解病情,辨别病症的诊察方法。
切脉以断病,是中医学独特的诊断方法,有着悠久的历史。
传统脉诊是依靠医者手指的灵敏触觉力加以体验识别的,因此,学习脉诊既要熟悉脉学的基本知识,又要掌握切脉的基本技能,反复训练,仔细体会,才能逐步识别各种脉象,并有效地运用于临床。
1:脉象形成的原理脉象是脉动应指的形象。
脉象的产生与心脏的搏动,心气的盛衰,脉道的通利和气血的盈亏直接相关。
人体的血脉贯通全身,内连脏腑,外达肌表,运行气血,周流不休,所以,脉象成为反映全身脏腑功能、气血、阴阳的综合信息。
脉象形成的有关因素有三:1.心脏搏动是形成脉象的动力2.气血运行是形成脉象的物质基础3.五脏协同是脉象正常的前提2:诊脉的部位和方法诊脉部位历来就有多种。
《素问·三部九候论》有三部九候诊法;《灵枢·终始》提出人迎寸口相参合的诊法;还有《素问·五脏别论》提出独取寸口可以诊察全身状况的论述。
汉·张仲景吸取人迎、寸口脉相比较的思路,在《伤寒杂病论》中常用寸口、趺阳或太谿脉的诊法。
“独取寸口”的理论,经《难经》的阐发,到晋·王叔和的《脉经》,不仅理论上已趋完善,方法亦已确立,从而得到推广运用,直至当今还是中医临床不可缺少的、重要的诊法之一。
一、诊脉部位(一)、寸口诊法1、“寸口”及“寸、关、尺”的概念寸口又称气口或脉口。
中医脉诊教案
中医脉诊教案第一篇:中医脉诊教案中医脉诊教案词目:脉象拼音:maì xìang基本解释[pulse condition;type of pulse] 中医指脉搏的快慢、强弱、深浅的情况详细解释中医学名词。
指脉搏的形象与动态,为中医辨证的依据之一。
一般分为浮、沉、迟、数四大类。
晋王叔和《脉经》细分为二十四脉,明李时珍《濒湖脉学》增为二十七脉,明李中梓《诊家正眼》增为二十八脉。
编辑本段基本简介脉动应指(指头)的形象,包括频率、节律、形态、充盈度、显现部位、通畅的情况、动势的和缓、波动的幅度等方面。
脉象的形成与脏腑气血密切相关。
心主血脉,心脏搏动把血液排入血管而形成脉搏。
心脏的搏动和血液在血管中的运行均由宗气所推动。
血液循行于脉管之中,除了心脏的主导作用外,还必须有各脏器的协调配合。
肺朝百脉,即是循行于全身的血脉均汇于肺,且肺主气,通过肺气的敷布,血液才能布散全身;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脾主统血,血液的循行有赖于脾气的统摄;肝藏血,肝主疏泄,有调节血量的作用;肾藏精,精化气,是人体阳气的根本,各脏腑功能活动的动力;而且精可化生血,是生成血液的物质基础之一。
故脉象的形成与五脏功能活动有关,而且五脏与六腑相表里,脉象的变化也可反映六腑的变化。
健康人脉象应为一次呼吸跳4次,寸关尺三部有脉,脉不浮不沉,和缓有力,尺脉沉取应有力。
常见病脉有浮脉、沉脉、迟脉、数脉、虚脉、实脉、滑脉、洪脉、细脉、弦脉等。
编辑本段相关记载晋·王叔和《脉经》将脉象总结为二十四种;元·滑寿《诊家枢要》发展为三十种脉象;明·李时珍《濒湖脉学》定为二十七脉;明·李士材《诊家正眼》再增入疾脉,合二十八种脉象。
后世多沿用二十八脉。
编辑本段相关分类浮脉轻按可得,重按则减。
主病:表证由于外感病邪停留于表时,卫气抗邪,脉气鼓动于外,故脉位浅显。
浮而有力为表实;浮而无力为表虚。
内伤久病因阴血衰少,阳气不足,虚阳外浮,脉浮大无力为危证。
舌诊脉诊课程教案模板范文
授课对象:中医学专业学生课时安排: 2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中医舌诊脉诊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巧。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舌诊脉诊进行临床诊断的能力。
3. 素质目标:培养学生严谨的医学态度和良好的医患沟通能力。
教学内容:第一课时一、导入1. 简述中医舌诊脉诊在中医诊断中的重要性。
2. 介绍舌诊脉诊的基本原理。
二、舌诊1. 舌诊的基本方法:- 观察舌色:正常舌色、淡白舌、红舌、紫舌等。
- 观察舌形:正常舌形、胖大舌、瘦薄舌、裂纹舌等。
- 观察舌态:强硬舌、软舌、颤舌、吐弄舌等。
- 观察舌苔:薄苔、厚苔、腻苔、剥苔等。
2. 舌诊的临床应用:- 舌诊与脏腑病变的关系。
- 舌诊与病因病机的判断。
三、脉诊1. 脉诊的基本方法:- 观察脉象:浮脉、沉脉、迟脉、数脉、滑脉、涩脉等。
- 按脉部位:寸口脉、关脉、尺脉。
2. 脉诊的临床应用:- 脉诊与脏腑病变的关系。
- 脉诊与病因病机的判断。
第二课时一、实践操作1. 学生分组进行舌诊脉诊实践,教师巡回指导。
2. 学生互相检查舌诊脉诊结果,教师点评。
二、总结与讨论1. 学生总结本次课程所学内容。
2. 教师总结并强调重点、难点。
3. 学生讨论舌诊脉诊在实际临床中的应用。
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中医舌诊脉诊在中医诊断中的重要性。
2. 引导学生思考舌诊脉诊的基本原理。
二、舌诊1. 教师讲解舌诊的基本方法,并结合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进行演示。
2. 学生跟随教师进行舌诊实践,教师逐一指导。
三、脉诊1. 教师讲解脉诊的基本方法,并结合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进行演示。
2. 学生跟随教师进行脉诊实践,教师逐一指导。
四、实践操作1. 学生分组进行舌诊脉诊实践,教师巡回指导。
2. 学生互相检查舌诊脉诊结果,教师点评。
五、总结与讨论1. 学生总结本次课程所学内容。
2. 教师总结并强调重点、难点。
3. 学生讨论舌诊脉诊在实际临床中的应用。
课后作业:1. 复习本次课程所学内容,并做好笔记。
中医诊脉课程教案
中医诊脉课程教案教案标题:中医诊脉课程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中医诊脉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 掌握中医诊脉的常用脉象及其诊断意义。
3.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判断的能力,提高中医诊断的准确性。
教学内容:1. 中医诊脉的概述a. 中医诊脉的历史渊源和发展b. 中医诊脉的基本原理和方法2. 中医诊脉的常用脉象及其诊断意义a. 脉搏的基本特征和分类b. 常见脉象的形态特征和诊断意义c. 不同脉象与疾病的关联3. 中医诊脉的观察与判断a. 观察脉搏的方法和技巧b. 判断脉象的准确性和稳定性c. 脉象与病情变化的关系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讲解中医诊脉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介绍常见脉象及其诊断意义。
2. 实践操作:组织学生进行实际脉诊操作,观察、分析和判断不同脉象。
3. 讨论交流:引导学生进行脉象观察和判断的讨论,加深对中医诊断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资源:1. 中医诊脉教材:提供中医诊脉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指导。
2. 中医诊脉模型:用于实践操作,帮助学生熟悉脉象的观察和判断。
3.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脉象的形态特征和相关病情。
教学评估:1. 实践操作评估:通过学生的脉诊操作,评估其观察、分析和判断的能力。
2. 学习笔记评估:要求学生记录课堂内容和实践操作的观察结果,评估其对中医诊脉的理解和应用。
3. 小组讨论评估:组织学生进行脉象观察和判断的小组讨论,评估其合作和表达能力。
教学安排:本课程共设15个教学小时,具体安排如下:1. 第一课时:中医诊脉的概述(1小时)2. 第二至第五课时:中医诊脉的常用脉象及其诊断意义(4小时)3. 第六至第十课时:中医诊脉的观察与判断(5小时)4. 第十一至第十五课时:实践操作和讨论交流(5小时)备注:以上教案仅供参考,具体教学内容和安排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完善。
中诊06.脉诊培训
〔六〕实脉类〔实、滑、弦、紧、长、大脉〕
实脉
脉象特征——三部脉充实有力,来去俱盛,应指幅幅。亦为有力
脉的总称。 临床意义——见于实证。亦见于常人。 机理分析——邪盛正不虚,正邪相搏,气血壅盛,脉道充盈,则
应指有力……
注:两手六脉均实大,且无病症表现,称为六阳脉,是气血旺盛的表现。
滑脉
脉象特征——往来流利,应指圆滑,如盘走珠。 临床意义——多见于痰湿、食积和实热等病证。亦是青壮年的常
〔三〕迟脉类〔迟、缓、涩、结〕
相类脉鉴别:
迟脉、缓脉、涩脉、结脉四者脉率均小于一息五至。 不同点: 迟脉一息缺乏四至; 缓脉一息四至; 涩脉往来艰涩不畅,脉形、脉率、脉力不匀; 结脉缓慢而有不规则歇止。
〔四〕数脉类〔数脉、疾脉、促脉、动脉〕
脉象特征——脉来急促〔90~130次/分〕。
数脉 临床意义——多见于热证,亦可见于里虚证。
注:无力脉当分两类:一是宽大无力类,如芤脉、散脉;二是细小无 力类,如濡脉、弱脉等。
细脉
脉象特征——脉细如线,但应指明显〔脉道狭小,指感清晰〕。 临床意义——多见于气血两虚、湿邪为病。 机理分析——气虚脉失其鼓,血虚脉失其充,故脉来细小而无
力,按之空豁。
〔五〕虚脉类〔虚、细、微、代、短脉〕
脉象特征——极细极软,按之欲绝,假设有假设无。 微 脉 临床意义——多见于气血大虚,阳气衰微〔心肾阳虚之重症
脉象特征——沉细无力而软〔位沉、形细、势软〕
弱脉 临床意义——多见于阳气虚衰、气血俱虚。
机理分析——血虚无以充脉则形细、阳虚无以鼓脉则势软。
〔二〕沉脉类〔沉、弱、伏、牢脉〕
相类脉鉴别:
沉脉、弱脉、伏脉、牢脉四者均有轻取不应,脉位较 深之特点。
中医脉诊教案
结脉
体状诗:
结脉缓而时一止,独阴偏胜欲亡阳,浮为气滞沉为积,汗下分明在主张。
返回
相类诗:
见代脉。
主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诗:
结脉皆因气血凝,老痰结滞苦呻吟,内生积聚外痈肿,疝瘕为殃病属阴。
代脉
返回
体状诗:
动而中止不能还,复动因而作代看,病者得之犹可疗,平人却与寿相关。
相类诗:
数而时止名为促,缓止须将结脉呼,止不能回方是代,结生代死自殊途。
体状诗:
微脉轻微瞥瞥乎,按之欲绝有如无。
相类诗:
微为阳弱细阴弱,细比于微略较粗。
主病诗:
气血微兮脉亦微,恶寒发热汗淋漓,男为劳极诸虚候,女作崩中带下医。 寸微气促或心惊,关脉微时胀满形,尺部见之精血揭,恶寒淌疼痛呻吟。
紧脉
返回
体状诗:
举如转索切如绳,脉象因之得紧名。总是寒邪来作寇,内为腹痛外身疼。
主病诗:
浮脉为阳表病居,迟风数热紧寒拘,浮而有力多风热,无力而浮是血虚。 寸浮头痛眩生风,或有风痰聚在胸,关上土衰兼木旺,尺中溲便不流通。
返回
返回
沉脉
体状诗:
水行润下脉来沉,筋骨之间软滑匀,女子寸兮男子尺,四时如此号为平。
相类诗:
沉帮筋骨自调匀,伏则推筋着骨寻,沉细如绵真弱脉,弦长实大是牢形。
主病诗:
散脉
返回
体状诗:
散似杨花散漫飞,去来无定至难齐,产为生兆胎为堕,久病逢之不必医。
相类诗:
散脉无拘散漫然,濡来浮细水中绵,浮而迟大为虚脉,芤脉中空有两边。
主病诗:
左寸怔忡右寸汗,溢饮左关应软散,右关软散胻胕肿,散居两尺魂应断。
细脉
体状诗:
细来累累细如丝,应指沉沉无绝期,春夏少年俱不利,秋冬老弱却相宜。
中医诊断学课程案例-脉诊
心脏和外周阻力影响有关,包含着脉象流利 度、血管紧张度、脉律的均匀度。
第一课件网网站
第十三页,编辑于星期日:二十三点 二十八分。
四、正常脉象
(一)、正常脉象的特点 1、有胃:脉有胃气表现在脉位居中,不浮不沉;
脉率调匀,不快不慢;脉力充盈,不强不弱; 脉道适中,不大不小;脉势和缓,从容流利。 2、有神:(1)应指有力柔和;(2)节律整齐。 3、有根: (1)尺脉有力、 (2)沉取不绝,所以 有“尺以候肾”、“沉取候肾”的说法。
第十八页,编辑于星期日:二十三点 二十八分。
(3)、革脉 脉象特征 革脉浮弦,中空外坚,如按
鼓皮,切脉时手指感觉有一定的紧张度。 脉形如弦,按之中空,与芤脉浮虚而软又 有不同。
临床意义 精气不藏,正气不固,气无 所恋而浮越于外的表现,所以多见于亡 血、失精、半产、漏下等病症。
第十九页,编辑于星期日:二十三点 二十八分。
脉),古代又称“气口”或“脉口”。历代医家 在此部位切按动脉搏动的形象,推测人体生理、 病理状况,是中医诊察病证的方法之一。 原理:寸口脉象为什么能反映五脏六腑的病变? 是脉之大会 —— 太渊为肺经源穴,肺朝百脉; 脾肺同为太阴经 ——两经均起于中焦。 脾为后 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肺气靠脾气不断充养。 位置浅显 —— 便于操作。
第十四页,编辑于星期日:二十三点 二十八分。
1、年龄:儿童脉象多小数,青年脉象多平 滑,老人脉象多弦硬。
2、性别:妇人脉象较濡细而带数,妊娠脉 象多滑数。
3、形体:肥胖者脉象多沉细,消瘦者脉较 浮大。身材高大者脉象较长,矮小者脉象 较短。
4、运动、饱餐、酒后 :气血流畅,脉滑.
第十五页,编辑于星期日:二十三点 二十八分。
舌诊脉诊的操作
项目:四诊—舌诊、脉诊
一、实训项目:舌诊脉诊的技术操作
二、实训目的:
1.掌握望舌诊的基本方法和技术操作要点。
2.通过反复训练掌握对各种脉象的辨识能力。
三、实训地点:护理学院实训中心
四、实训内容:
(一)步骤
1.由老师带领学生观看舌诊、脉诊录像以及舌诊模型。
2.望舌方法练习:学生每4~6人分成小组,相互间进行操作练习。
3.舌象识别练习:
(1)由带教老师指导,将学生每10人分成小组,互相进行观察,“我察众人,众人察我”辨识不同舌象,并进行详细对比与记录。
(2)任意抽取舌象资料库中的舌象照片,辨识舌象,并说明其临床意义。
4.脉诊操作规范训练,首先向学生讲述正确的诊脉姿势,方法及注意事项,然后将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每组2-4人,互相进行操作练习。
包括,诊脉时医生与患者的体位,寸口脉诊的定位、布指、调指以及指法的运用等。
5.常见脉象指感特征的体会,同学之间反复练习,体会不同脉象的指下特征。
6.利用脉象构成八要素,区别相似脉象。
7.最后由老师总结。
(二)准备用物
1.舌诊、脉诊录像;
2.舌诊多媒体教学软件;
3.舌诊模型;
五、小结
1.舌象的综合分析。
2.相似脉的鉴别。
附:评分标准
舌诊脉诊的操作
班级姓名学号。
脉象
教案首页
教师课程名称中医诊断学专业名称中医学授课序次 17 授课类型理论
教案续页
教案续页
教案续页
教案续页
教案续页
教案续页
教案末页
教案首页
教师课程名称中医诊断学专业名称中医学授课序次18 授课类型理论
教案续页
教案续页
教案续页
教案续页
教案续页
教案续页
教案续页
教案续页
教案续页
教案续页
教案末页
教案首页
教师课程名称中医诊断学专业名称中医学授课序次 19 授课类型理论
教案续页
教案续页
教案续页
教案续页
教案续页
教案续页
教案末页
教案首页
教师课程名称中医诊断学专业名称中医学授课序次 20 授课类型实践
湖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教案续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脉诊教案词目:脉象拼音:maì xìang基本解释[pulse condition;type of pulse] 中医指脉搏的快慢、强弱、深浅的情况详细解释中医学名词。
指脉搏的形象与动态,为中医辨证的依据之一。
一般分为浮、沉、迟、数四大类。
晋王叔和《脉经》细分为二十四脉,明李时珍《濒湖脉学》增为二十七脉,明李中梓《诊家正眼》增为二十八脉。
编辑本段基本简介脉动应指 (指头)的形象,包括频率、节律、形态、充盈度、显现部位、通畅的情况、动势的和缓、波动的幅度等方面。
脉象的形成与脏腑气血密切相关。
心主血脉,心脏搏动把血液排入血管而形成脉搏。
心脏的搏动和血液在血管中的运行均由宗气所推动。
血液循行于脉管之中,除了心脏的主导作用外,还必须有各脏器的协调配合。
肺朝百脉,即是循行于全身的血脉均汇于肺,且肺主气,通过肺气的敷布,血液才能布散全身;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脾主统血,血液的循行有赖于脾气的统摄;肝藏血,肝主疏泄,有调节血量的作用;肾藏精,精化气,是人体阳气的根本,各脏腑功能活动的动力;而且精可化生血,是生成血液的物质基础之一。
故脉象的形成与五脏功能活动有关,而且五脏与六腑相表里,脉象的变化也可反映六腑的变化。
健康人脉象应为一次呼吸跳4次,寸关尺三部有脉,脉不浮不沉,和缓有力,尺脉沉取应有力。
常见病脉有浮脉、沉脉、迟脉、数脉、虚脉、实脉、滑脉、洪脉、细脉、弦脉等。
编辑本段相关记载晋·王叔和《脉经》将脉象总结为二十四种;元·滑寿《诊家枢要》发展为三十种脉象;明·李时珍《濒湖脉学》定为二十七脉;明·李士材《诊家正眼》再增入疾脉,合二十八种脉象。
后世多沿用二十八脉。
编辑本段相关分类浮脉轻按可得,重按则减。
主病:表证由于外感病邪停留于表时,卫气抗邪,脉气鼓动于外,故脉位浅显。
浮而有力为表实;浮而无力为表虚。
内伤久病因阴血衰少,阳气不足,虚阳外浮,脉浮大无力为危证。
沉脉轻按不得,重按乃得。
主病:里证。
有力为里实,无力为里虚。
邪郁于里,气血阻滞阳气不畅,脉沉有力为里实;脏腑虚弱,阳虚气陷,脉气鼓动无力,则脉沉无力。
迟脉脉搏缓慢,(每分钟脉搏在60次以下)。
主病:寒证。
有力为实寒,无力为虚寒。
寒则凝滞,气血运行缓慢,脉迟而有力为实寒证。
阳气虚损,无力运行气血,脉迟而无力,为虚寒证。
数脉脉搏急促,(每分钟脉搏在90次以上)。
主病:热证。
有力为实热,无力为虚热。
外感热病初起,脏腑热盛,邪热鼓动,血行加速,脉快有力为实热。
阴虚火旺,津血不足,虚热内生,脉快而无力为虚热。
虚脉寸关尺三部脉皆无力。
重按空虚。
主病:虚证:多为气血两虚,气血不足,难以鼓动脉搏,故按之空虚。
实脉寸关尺三部脉皆有力。
主病:实证:邪气亢盛而正气充足,正邪相搏,气血充盈脉道,搏动有力。
滑脉按之流利,圆滑如按滚珠。
多见于青壮年气血充实。
妊娠妇女滑脉是气血旺盛养胎之现象。
均属生理现象。
洪脉脉大而有力,如波涛汹涌,来盛去衰。
主病:热盛。
内热盛脉道扩张,脉形宽大,因热盛邪灼,气盛血涌,使脉有大起大落。
细脉脉按之细小如线,起落明显。
主病:虚证,多见于阴虚、血虚证。
又主湿病。
阴血亏虚不能充盈脉道,或湿邪阻压脉道,脉细小。
弦脉端直而长,挺然指下,如按琴弦。
主肝胆病、痛证、痰饮。
气机不利,肝失疏泄,脉道拘急而显弦脉。
病则气乱或痰饮内停,致使气机输转不利,出现弦脉。
[1]编辑本段正常脉象正常人脉象,又称平脉,常脉。
常脉为三部有脉,一息四至(每分钟脉搏早70-80次),不浮不沉,不大不小,节律均匀,从容和缓,流利有力,尺脉沉取不绝。
称为有胃,神,根。
其中有胃,就是有胃气,脉搏表现和缓,从容,流利,有神;有神,是指脉搏应指有力柔和,节律整齐;有根。
主要表现为尺脉沉取不绝。
此外,脉象与内外环境的关系十分密切。
由于气候,年龄,性别,体质,劳逸及精神状态等因素的影响,脉象也会发生某些生理变化。
例如一年四季,脉象有春弦,夏洪,秋浮,冬沉的变化;年龄越小,脉搏越快;婴儿脉急数,青壮年脉多有力,老人脉稍弦,妇女脉象较男性脉象弱而略快;胖人脉稍沉,瘦人脉稍浮;劳力之后,饮酒,饱食或情绪激动时,脉多快而有力,饥饿时脉来较弱;脑力劳动者脉多弱于体力劳动者等。
这些均应与病脉相鉴别。
另外,少数人桡动脉走向异常,脉可不显现与寸口,如有的显于寸口的背侧,名曰“反关脉”;有的从尺部斜向手背,名曰“斜飞脉”。
这都不属于病脉。
编辑本段影响因素人体大致有28种脉象,每一种脉象都是对人体机能的反映,都有所对应的病症范围。
脉象是一种生物信息传递现象,是从外部测量到的关于循环系统的一个信号。
其不足之处是,不精确,缺乏量化,如号脉可发现高血压,但测不出血压值,若说号出高压180mmhg是不科学的。
任何一个生物体,除了发送内源性信息,还发送外源性的信息。
决定脉象的内源性因素主要是前面提到的三方面的因素。
决定脉象的外源性因素有地理、气候等。
天冷了,血管收缩变细了,血流会减慢;天热了,血管舒张变宽了,血流会加快,脉象就出现了相应的变化。
哪怕是外界环境微不足道的变化,在脉象上都可能会出现明显的变化。
如果在生理的调节范围内,是正常的脉象;超过生理范围,就是病态的脉象。
有了干扰,脉象有时就不准确可靠。
在这时,经验显得尤其重要,诊脉技艺高超、经验丰富的中医大夫可以较准确地发现病变,而一般的中医大夫就可能诊断不清,甚至诊断失误。
编辑本段其他相关脉象口诀歌脉理兮,用心细,三法四中要熟记。
人脉难,需勤理,察形辨象非容易,浮沉迟数力为中,扩充各脉真消息,此理需明未诊前,免之新医,吃脉记,经为一贯用心机,指下回声诊妙记。
浮脉:轻寻有、按无有,浮脉漂然肉上游,水帆木浮未定向,浮脉中间仔细究,有力恶风见表实,无神无力指虚浮,浮脉里有七瓣(浮紧、浮缓、浮滑、浮数、、浮迟、浮虚、浮洪),其中理性要经验。
洪脉:洪脉满指波涛似,来时力状去自然。
脉洪阳盛虽夏旺,非是火盛治灾凡。
实脉:实毕毕更属长,举按充实力最强,新病逢时是火盛,久病逢时或气痛。
长脉:长脉直过本位前,迢迢自弱类长杆,心肾身强气本状,实脉相联似剑长。
短脉:短脉象形似龟,藏头露尾脉中筋,寸尺可凭关不诊,涩微动结似相随,主病逢之为难治,概似真元气多亏。
芤脉:两边实中间空,芤形脉似软如葱,寸阳见芤血上溢,芤现迟脉下流红,芤形浮细须轻诊,睡眠浮脉像得诊,气血伤耗精神损,自汗阳虚骨蒸深。
散脉:散脉形浮无沉候,如寻至数拘不定,满指散乱似扬先,按之分散难归整,产是生早胎为堕,久病脉散必丧命。
沉脉:沉脉壮重迎指,如石投水往下沉,按之无力真元弱,有力为痛滞气侵,中寒其脉均沉类,沉紧、沉滑、沉弦、沉细、沉数、沉迟、沉微,数头机关勿误人。
微脉:细微小至如弦,沉而极细最不断,春夏少年均不宜,春冬老弱确为善。
伏脉:沉之深,伏脉游,下指推筋靠骨求,真气不行症痞结,脉丧泻之不出头。
弱脉:沉细软绵似弱脉,轻寻无板重采知,元气耗损精血虚,少年可虑白头矣。
虚脉:虚脉举指迟大软,按之无力又空洞,精神气血都伤损,病因虚法,汗多中。
牢脉:沉而伏力很强,牢形实大和弦长,劳伤微疾真精损,气喘腹疝,七情伤。
革脉:革脉肢体自浮急,象诊真似按鼓皮,女人半产并崩漏,男子血虚或“梦遗”。
迟脉:寻肉内至来三,来往极慢微迟脉,浮迟表寒是表证,沉迟里冷必定见。
缓、结、代、涩居迟类,不究详细莫轻谈。
缓脉:缓四至通不偏,和风杨柳袅自然,欲从脉里求神气,只在从容和缓间,缓迟气血皆伤损,和缓从容为气安。
结脉:缓一指复又来,结脉肢体记在怀,悲虑积中成郁结,五芤交攻为痞灾。
(五芤:气、血、痰、饮、食)代脉:缓之不能随手知,良久方来是代脉,代是气衰凶且甚,妊娠奉同生机存。
涩脉:脉道涩难疏通,细迟短散何成形,来往湿滞似刮竹,病蚕食叶慢又难,思虚交愁里积久,不但损血又伤精。
数脉:来往速数脉形,一息六至仔细凭,数脉属阳热可知,只把虚实火来医,实要凉泻虚温补,肺病秋深却畏之。
急、紧、弦、滑、动、促都从数脉安排定。
疾脉:快过数者脉名疾,载阳又可阳凶升。
紧脉:数又弦疾和成紧,举如转索切绳形。
浮紧表寒身体痛,沉紧逢见腹疼痛。
弦脉:举迎手按不转,弦长端直若丝弦,受病轻重如何认,指在弦上软硬看。
滑脉:滑脉如珠滚滚来,往来流利却还前,停食痰气胸中瘀,妇女滑缓定是胎。
[2]脉象辨识脉象辨识病脉时,还要注意下述几个问题:(1)象多兼见:脉诊时单一脉象较少见,多为几种脉象如“浮数”、“沉迟”、“沉细弦”,“沉细迟涩”等混合并见。
这些兼见脉象,必须结合其它诊察资料,才能对病证的表里、寒热、虚实以及病势的盛衰作出判断。
(2)有关脉与证的取舍问题:当脉象与证候不相符合时,可考虑“舍脉从证”(即舍去脉的假象而以真实的证候为诊断依据)或“舍证从脉”(即舍去证候的假象反映而以真实的脉象作为诊断依据)。
例如,心腹急痛,脉见沉伏(见于疼痛性休克时),当舍脉从证;胃腹胀满,脉象微弱(因脾不健运而有虚胀),当舍证从脉。
一般情况下,应是脉证相符;在特殊情况下,则须全面考虑,去伪存真。
(3)四诊合参:诊断不能单靠切脉,而须望、闻、问、切四诊合参。
切不可不问病情,单凭切脉就主观臆断。
(4)不能机械地、一成不变地对待两手寸、关、尺(共六部)分主脏腑的规定,而应全面地从脉象主病出发,参考其它三诊,对病证作出正确的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