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龙岗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及答案
(答案评分细则)深圳市2018届高三年级第一次调研考试语文
深圳市2018届高三年级第一次调研考试语文答案及评分细则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文阅读1.B【解析】A项,文化软实力源于约瑟夫·奈的软实力理论,但这并不能证明约瑟夫·奈的理论就由四个部分构成,也不能表明文化是核心;C项,“吸收国外的先进文化”和“改造本国文化中的落后成分”二者是并列关系,不是目的关系;D项,最末一段指出“不意味着硬实力提升之后,文化软实力就会自然提升”。
2.B【解析】文章没有对软实力和硬实力的价值进行比较。
3.D【解析】原文强调“兼收并蓄、富有活力的本国文化……”“兼收并蓄”不仅限于吸收国外文化,且吸收国外文化不一定就能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
(二)文学类阅读4.C【解析】认为母亲的心情“痛苦与无奈”分析不恰当。
应该是对儿子在极为紧张的情况下,还用这种方法表达孝心感到十分欣慰。
5.答案要点:(1)在结构上:设置悬念,引出下文,为下文情节做铺垫;(2)在人物塑造上:表达母亲对儿子的深情,侧面表现了军人在家也是一个好儿子;(3)从主题表达上:通过母亲在风雪中的焦灼与失望,表现军人付出的巨大牺牲,赞美了军人的无私奉献。
(答一点给2分,答两点得4分,答出三点得5分。
其他答案如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6.答案要点:①从内容上讲是合理的:“回家过年”的故事的主体,主体部分写母亲盼儿回家过年,结尾部分写儿子的照片“回家过年”。
②从结构上讲是合理的:“回家过年”的情节贯穿全文,使叙事结构严谨。
③从人物形象的塑造上讲是合理的:母亲盼儿回家过年,表现的是浓浓的母爱;儿子只有照片回家过年,表现的是军人为国奉献的精神。
④从主题上讲是合理的:“回家过年”的愿望与最终未能回家的结局,形成矛盾,突出了军人为了国家舍小家的精神之伟大。
(每点2分,共6分。
其他答案如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三)实用类阅读7.C【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C项中“还不能够为有机食品产业健康发展保驾护航”理解错误。
深圳市2018届高三一模语文试题(含详细答案)
深圳市2018届高三年级第一次调研考试语文2018.3本试题卷共10页,22题。
全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准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文化软实力,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基于文化而具有的凝聚力、生命力、创新力、传播力和影响力。
“文化软实力”的说法源自约瑟夫〃奈的软实力理论。
一般来说,软实力是一种隐形的力量,蕴含在文化、政治价值观、外交政策和国际形象四个载体中。
在这四个载体中,文化是核心,其他三个组成部分也都深深地烙上了文化的影子。
甚至有人直接把软实力解释成文化力。
基于此,文化软实力就有了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化软实力就是指“软实力”;狭义的文化软实力,则是构成软实力的文化要素。
文化软实力的形成必须依赖先进的文化,而这种文化只有与时俱进才能更好地服务于相应的时代和社会,才能更好地促进个人全面自由的发展,才能体现出强大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文化软实力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国内和国际两个方面。
在国内,它通过文化建设不断增强本国文化的认同感,抵御国外一些敌对文化理念的侵袭,大大增强国内民众的凝聚力。
通过吸收国外先进文化元素和不断改造本国文化中落后的成分,使本国文化更加适应当前形势,更好地指导经济建设,更好地彰显本国文化的强劲生命力。
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兼容并蓄、富有活力的本国文化必将为国外受众所认可,使本国所奉行的理念得到传播,从而大大提升国家形象和影响力。
文化软实力产生于一定的文化资源。
这些资源包括国家价值追求、社会理念、宗教信仰、道德规范,还包括风俗习惯、民族精神、国民素质、文学艺术等,还与教育、科技、文化产业的发展水平密切相关。
语文-广东省2018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试题(解析版)
广东省2018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审美活动的动力机制有情感、想象、超越三种。
与之相应,审美活动所产生的美有三种存在的形态:情象、意象、境界。
审美活动最基本的动力是情感。
从本质上来说,美是情感的对象化。
这里说的情感是审美主体的情感,而不是审美对象的情感。
这里说的对象,有两种形态:一是原生形态。
即原本有一个对象,但不是审美对象,是审美主体将其情感赋予给它,使对象成为主体情感的我体,从而成为审美对象。
二是自创形态。
即原本无对象,因为有情,需要外化,于是就创造一个形象,让其成为情感的载体。
这种情况在艺术创作中居多。
以上两种情况都可以说是情感造形。
情感造形的产物就是情象。
情象是美的基础形态。
凡审美都有情感造形存在,只是审美中的情感造形,除艺术创作外,都是不自觉的,而是直觉的。
刘勰说诗人创作时“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这种情况不只是艺术创作时有,只要是进入审美形态的人都有。
情象是审美主体的创造,只是这创造主要表现在情感的赋予上,而当想象参与后,则就有很大的不同。
想象的最重要的功能是创造新事物,这新事物是现实中不存在的。
想象的创造,不只有情感在起作用,还有人的意识、文化修养在起作用。
于是,这新创造的形象就具有丰富的意蕴,这具有丰富意蕴的形象我们叫它“意象”。
意象虽然通常用在艺术创作中,其实,在现实的审美活动中也有,而且只有首先在现实的审美活动中产生了意象才有可能将其表现为作品中的意象。
陆游咏梅云:“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这梅就不是自然物象,也不只是情象,而是意象了,因为这中间寄富着陆游对自身经历的独特思考。
美的最高存在形态是境界。
境界是中国哲学的重要范畴。
它较多地出现在佛教典籍中,成为佛教的最高层次。
宋明理学家将境界作为人生的最高追求,清代王国维将其作为古典词美的最高层次,将其转化为美学范畴。
2018-2019学年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卷
2018-2019学年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近年来,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人们对于遗产类型有了更多的认识。
人们对文化遗产的日益关注,是特定社会经济条件下的产物,深刻地反映了人们历史观和文化观的转向,是民族认同感不断加深的体现。
但是,文化遗产范围的扩大,不代表保护和传承的问题就解决好了。
比如最近几年流行的工业厂房改造,模式大同小异,大都是将原有厂房进行整饬改造、粉饰一新,然后引入文化创意、餐饮、购物等业态进行充实。
然而问题也恰恰出在这里,文化遗产保护的直接目的就是保留原有的历史信息。
厂房改造仅仅把原有的工业遗产视为可利用的场所和空间,大规模的干预使得依附在上面的历史信息消失殆尽,新引进的业态则是商业复制时代下的产物。
从这样一个角度出发,它实际上违背了文化遗产保护的基本原则。
这样的现象背后反映的,是我们对文化遗产在当下能够发挥何种功能的困惑。
过去的遗产之被视为文化遗产,从客观上来讲,就是它和原生社会文化环境产生了分离,进而来到了当下的语境,成为一项有待保护和继承的文化资源。
在近代欧洲历史性纪念建筑的保护实践中,人们所熟知的巴黎圣母院等建筑就是在那时开始作为遗产对象来进行保护和修复的。
尽管那时的保护理论与技术尚不成熟,但这种有意识的保护行为仍体现了人们对于历史所持有的敬畏和向往。
如果我们再往前追溯到西方的文艺复兴时期也会发现,人们在对古希腊罗马文化遗产的追寻过程中,本质上体现的是一种人文关怀,满足了人们重新认识自我的精神需求。
从一开始,过去的遗产作为文化遗产进入到人们的视野当中时,首先满足的是人类的精神需求。
认识到文化遗产首要满足的是人类的精神需求,其实可以让我们在遗产范围扩大的今天,更好地去认识和理解遗产的复杂性、文化的多样性,而不是给它们贴上某一个刻板标签或者套上某个雷同的利用模板。
2013年,红河哈尼梯田以文化景观的名义入选《世界遗产名录》,这种彰显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生计智慧得到了世界的肯定。
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广东省语文模拟试卷(一)【答案打印版】
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广东省语文模拟试卷(一)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2018年3月26日1.【理解筛选】(3分)B(A“它本身必须具有某种情感”理解有误,参见原文“这里说的情感是审美主体的情感,而不是审美对象的情感”。
C“都会成为作品中的意象”分析不准确,原文有“才有可能”的表述。
D原因分析不全面,根据原文第6段中“首先……其次……”的论述,可见该项分析是不完整的)2.【论证分析】(3分)C(根据第5段的论证思路,引用陆游咏梅诗句,是为了论说“只有首先在现实的审美活动中产生了意象才有可能将其表现为作品中的意象”这一观点)3.【内容分析】(3分)B(“那说明我们已经自觉地进入了艺术创作的状态”错。
原文的意思是,“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的情况,只要是进入审美形态的人都有,不只是艺术创作时有)4.【分析鉴赏】(3分)B(“表现了‘她’对丈夫刻薄寡恩、不顾家庭的不满”这一表述不当,小说中并未言及丈夫的刻薄寡恩,从文中“她甚至忘了她也曾有过这种可向任何人夸耀的自豪”这句可以看出,丈夫只是近段时间因为病号病重需要诊治而早出晚归,暂且无暇顾及家庭)5.【鉴赏评价】(5分)①以“阳光很好”之景,给作品增添了一抹亮色,她丈夫对病号(女邻居)的关爱,女邻居的丈夫对妻子的疼爱,就像阳光一样照耀着与病魔顽强搏斗的女邻居。
(3分)②以“阳光很好”之景收尾,还隐喻她对丈夫嫌怨的消释。
(2分)6.【探究意图】(6分)①从情节结构看,“绿窗帘”是故事悬念的发端,是结构全篇的中心线索。
②从主题意蕴看,“绿窗帘”具有耐人寻味的象征意义,它象征幸福,象征顽强的生命力。
③从阅读接受效果看,“绿窗帘”本身富有诗意,能激发人的想象力。
(每点2分,若有其他理解,且符合文意,亦可酌情给分)7.【理解分析】(3分)C(“关键在于消费者自身建设不足”错。
文中有“在知识供给方面,提供的内容或方法不对路”的信息,这说明服务商也存在问题)8.【分析评价】(5分)A、E(答对一项给2分,全对给5分)(B“狭义的知识付费”不包括线下售卖加工过的知识信息产品和服务。
2018广东一模语文试题(含答案)
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广东省语文模拟试卷(一)(按工具栏“显示/隐藏”按钮可以显示/隐藏答案和解释)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字迹签字笔将自己所在的县(市、区)、学校以及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的指定位置,并用2B铅笔在答题卡的“考生号”处填涂考生号。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用0.5毫米黑色字迹签字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审美活动的动力机制有情感、想象、超越三种。
与之相应,审美活动所产生的美有三种存在的形态:情象、意象、境界。
审美活动最基本的动力是情感。
从本质上来说,美是情感的对象化。
这里说的情感是审美主体的情感,而不是审美对象的情感。
这里说的对象,有两种形态:一是原生形态。
即原本有一个对象,但不是审美对象,是审美主体将其情感赋予给它,使对象成为主体情感的载体,从而成为审美对象。
二是自创形态。
即原本无对象,因为有情,需要外化,于是就创造一个形象,让其成为情感的载体。
这种情况在艺术创作中居多。
以上两种情况都可以说是情感造形。
情感造形的产物就是情象。
情象是美的基础形态。
凡审美都有情感造形存在,只是审美中的情感造形,除艺术创作外,都是不自觉的,而是直觉的。
刘勰说诗人创作时“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这种情况不只是艺术创作时有,只要是进入审美形态的人都有。
情象是审美主体的创造,只是这创造主要表现在情感的赋予上,而当想象参与后,则就有很大的不同。
想象的最重要的功能是创造新事物,这新事物是现实中不存在的。
想象的创造,不只有情感在起作用,还有人的意识、文化修养在起作用。
于是,这新创造的形象就具有丰富的意蕴,这具有丰富意蕴的形象我们叫它“意象”。
深圳市2018届高三年级第一次调研考试语文试题【原题打印版】
深圳市 2018 届高三年级第一次调研考试语文试题深圳市 2018 届高三年级第一次调研考试语文试题2018 年 3 月 1 日本试题卷共22 题。
全卷满分150 分,考试用时150 分钟。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势必自己的姓名和准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变动,用橡皮擦洁净后,再选涂其余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此题共 3 小题, 9 分)阅读下边的文字,达成1~ 3 题。
文化软实力,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域鉴于文化而拥有的凝集力、生命力、创新力、流传力和影响力。
“文化软实力”的说法源自约瑟夫·奈的软实力理论。
一般来说,软实力是一种隐形的力量,包含在文化、政治价值观、外交政策和国际形象四个载体中。
在这四个载体中,文化是中心,其余三个构成部分也都深深地烙上了文化的影子。
甚至有人直接把软实力解说成文化力。
鉴于此,文化软实力就有了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化软实力就是指“软实力”;狭义的文化软实力,则是构成软实力的文化因素。
文化软实力的形成一定依靠先进的文化,而这类文化只有与时俱进才能更好地服务于相应的时代和社会,才能更好地促使个人全面自由的发展,才能表现出强盛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文化软实力的作用,主要表此刻国内和国际两个方面。
在国内,它经过文化建设不断增强本国文化的认可感,抵抗外国一些敌对文化理念的侵袭,大大加强国内公众的凝集力。
通过汲取外国先进文化元素和不断改造本国文化中落伍的成分,使本国文化更为适应目前形势,更好地指导经济建设,更好地彰显本国文化的强烈生命力。
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兼容并蓄、富裕活力的本国文化势必为外国受众所认可,使本国所推行的理念获取流传,进而大大提高国家形象和影响力。
文化软实力产生于必定的文化资源。
深圳市2018届高三年级第一次调研考试语文 答案及评
深圳市2018届高三年级第一次调研考试语文答案及评答案及评分细则深圳市2018届高三年级第一次调研考试语文答案及评分细则深圳市2018届高三年级第一次调研考试语文答案及评分细则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文阅读1.B【解析】A项,文化软实力源于约瑟夫·奈的软实力理论,但这并不能证明约瑟夫·奈的理论就由四个部分构成,也不能表明文化是核心;C项,吸收国外的先进文化和改造本国文化中的落后成分二者是并列关系,不是目的关系;D项,最末一段指出不意味着硬实力提升之后,文化软实力就会自然提升。
2.B【解析】文章没有对软实力和硬实力的价值进行比较。
3.D【解析】原文强调兼收并蓄、富有活力的本国文化……兼收并蓄不仅限于吸收国外文化,且吸收国外文化不一定就能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
(二)文学类阅读4.C【解析】认为母亲的心情痛苦与无奈分析不恰当。
应该是对儿子在极为紧张的情况下,还用这种方法表达孝心感到十分欣慰。
5.答案要点:(1)在结构上:设置悬念,引出下文,为下文情节做铺垫;(2)在人物塑造上:表达母亲对儿子的深情,侧面表现了军人在家也是一个好儿子;(3)从主题表达上:通过母亲在风雪中的焦灼与失望,表现军人付出的巨大牺牲,赞美了军人的无私奉献。
(答一点给2分,答两点得4分,答出三点得5分。
其他答案如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6.答案要点:从内容上讲是合理的:回家过年的故事的主体,主体部分写母亲盼儿回家过年,结尾部分写儿子的照片回家过年。
从结构上讲是合理的:回家过年的情节贯穿全文,使叙事结构严谨。
从人物形象的塑造上讲是合理的:母亲盼儿回家过年,表现的是浓浓的母爱;儿子只有照片回家过年,表现的是军人为国奉献的精神。
从主题上讲是合理的:回家过年的愿望与最终未能回家的结局,形成矛盾,突出了军人为了国家舍小家的精神之伟大。
(每点2分,共6分。
其他答案如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三)实用类阅读7.C【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2018广东一模语文试题(含答案)20180321
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广东省语文模拟试卷(一)(按工具栏“显示/隐藏”按钮可以显示/隐藏答案和解释)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字迹签字笔将自己所在的县(市、区)、学校以及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的指定位置,并用2B铅笔在答题卡的“考生号”处填涂考生号。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用0.5毫米黑色字迹签字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审美活动的动力机制有情感、想象、超越三种。
与之相应,审美活动所产生的美有三种存在的形态:情象、意象、境界。
审美活动最基本的动力是情感。
从本质上来说,美是情感的对象化。
这里说的情感是审美主体的情感,而不是审美对象的情感。
这里说的对象,有两种形态:一是原生形态。
即原本有一个对象,但不是审美对象,是审美主体将其情感赋予给它,使对象成为主体情感的载体,从而成为审美对象。
二是自创形态。
即原本无对象,因为有情,需要外化,于是就创造一个形象,让其成为情感的载体。
这种情况在艺术创作中居多。
以上两种情况都可以说是情感造形。
情感造形的产物就是情象。
情象是美的基础形态。
凡审美都有情感造形存在,只是审美中的情感造形,除艺术创作外,都是不自觉的,而是直觉的。
刘勰说诗人创作时“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这种情况不只是艺术创作时有,只要是进入审美形态的人都有。
情象是审美主体的创造,只是这创造主要表现在情感的赋予上,而当想象参与后,则就有很大的不同。
想象的最重要的功能是创造新事物,这新事物是现实中不存在的。
想象的创造,不只有情感在起作用,还有人的意识、文化修养在起作用。
于是,这新创造的形象就具有丰富的意蕴,这具有丰富意蕴的形象我们叫它“意象”。
龙岗区一模语文试卷高三
龙岗区一模语文试卷高三一、选择题(共40分,每题4分)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蹉跎(cuōtuó)踌躇(chúchú)忸怩(niǔní)B. 逶迤(wēiyí)蹉跎(cuōtuó)忸怩(niǔní)C. 逶迤(wēiyí)踌躇(chúchú)忸怩(niǔní)D. 逶迤(wēiyí)踌躇(chúchú)忸怩(niǔnǐ)2.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 通过这次学习,使我对语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B. 经过老师的耐心指导,他的学习成绩有了明显的提高。
C. 为了防止这类事故不再发生,我们必须采取有效措施。
D. 他虽然学习成绩优异,但是乐于助人。
3. 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 君子不器(指有才能的人不局限于一种技能)B. 温故而知新(指温习旧知识就能得到新知识)C. 学而不厌(指学习不感到厌烦)D. 诲人不倦(指教导别人不感到疲倦)4.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 他终于完成了这项艰巨的任务。
B. 她总是第一个到达教室。
C. 他经常参加各种社会活动。
D. 他总是第一个到达教室。
5. 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词类活用正确的一项是:A. 他把书读得滚瓜烂熟。
B. 他把书读得滚瓜烂熟。
C. 他把书读得滚瓜烂熟。
D. 他把书读得滚瓜烂熟。
6. 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词义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 他是一个勤奋好学的人。
B. 他是一个勤奋好学的人。
C. 他是一个勤奋好学的人。
D. 他是一个勤奋好学的人。
7. 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词义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 他是一个勤奋好学的人。
B. 他是一个勤奋好学的人。
C. 他是一个勤奋好学的人。
D. 他是一个勤奋好学的人。
8. 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词义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 他是一个勤奋好学的人。
广东省龙岗区高三语文模拟联考卷(三)
广东省龙岗区高三语文模拟联考卷(三)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36分) (共3题;共36分)1. (9分) (2017高三上·盐城期中)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
文化做了什么龙应台①文化做了什么呢?②文化使孤独的个人为自己说不出的痛苦找到了名字和定义。
少小离家老大不回的台湾老兵们观看《四郎探母》,从四郎的命运里认出了自己不可言喻的处境,认出了处境中的残酷和荒谬,四郎的唱词“千拜万拜,赎不过儿的罪来”,为他们拔出了深深扎进肉里无法拔出的自责和痛苦。
文化洗了他们的灵魂,疗了他们的伤口。
③它使孤立的个人,打开深锁自己的门,走出去,找到同类。
他发现,他的经验不是孤立的而是共同的集体的经验,他的痛苦和喜悦,是一个可以与人分享的痛苦和喜悦。
孤立的个人因而产生归属感。
④它使零散的、疏离的各个小团体找到联系而转型成精神相通、休戚与共的社群。
“四郎”把本来封锁孤立的经验变成共同的经验,塑成公共的记忆,从而增进了相互的理解,凝聚了社会的文化认同。
白发苍苍的老兵,原本不属于这段历史的外人,在经历过“四郎”之后,已经变成一个拥有共同情感而彼此体谅的社会。
人本是散落的珠子,随地乱滚,文化就是那根柔弱又强韧的细丝,将珠子串起来成为社会。
而公民社会,因为不倚赖皇权或神权来坚固它的底座,因此文化便是公民社会最重要的粘合剂。
⑤我们可以喊一万次口号,要汉人尊重弱势的少数民族,但是一万个口号比不上一支歌。
我记得一场露天的原住民诗歌晚会,我们邀请了一位泰雅长老,从东部山区部落特别北上来唱原住民的古曲。
他开唱时,突然雷电交加,大雨倾盆而落,雨水打在长老皱纹很深的脸上,他全身湿透、仰脸向天,闭着眼睛继续歌唱,没有乐器伴奏的原音,苍老而悠远,交织在哗哗雨声中。
满满的人群在雨中站立,雨水从头发流下来,流进人们的眼睛,但是没有一个人离去。
⑥在一个大厅里为“四郎探母”流泪的人群,在一个广场上为泰雅族长老的古曲顶着大雨不去的人群,其实是在进行一个重要的仪式:他们正在一个“社会共识体验营”里认识彼此,加深感情,建立共同的价值观。
2018龙岗一模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5 分
(3)解:∵OB=OA=AB=2
∴△OAB 为等边三角形
∴∠AOB=60°
………………………6 分
可知 OD= 3
在 RtABC 中
BC = AB2 − AC 2 = 22 −12 = 3
∴S 阴影部分= S△ABC -(S 扇形 OAB - S△OAB)……7 分
= 1 1 3 − (60 22 − 1 2 3) … ……8 分
∴ A(−1, 0) ; B(4,0)
………………………………3 分
(2)∵OC=2,OA=1,OB=4
∴ OC2 = OA OB
∴ ABC 是直角三角形 ∴C 是 AA ' 中点
………………………………4 分 ………………………………5 分
∴ A ' 坐标为: (1, 4)
………………………………6 分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选择题(36 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选项 D B B D C A A C D B C A
二、填空题(12 分)
题号
13
答案
1
5
14
15
16
x=5
y=2x+1
(2 21, 2 21)
7
三、解答题
17、原式= 3 3 +1+ 3 −1− 3
…………………………4 分
∵AC⊥EF,
∴OB⊥EF,
∴EF 是⊙O 的切线;
………………2 分
(2)解:过点 O 作 OD⊥AB 于点 D,
则 AD = 1 AB 2
广东省2018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绝密太启用前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广东省语文模拟试卷(一)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字迹签字笔将自己所在的县(市、区)、学校以及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十和试卷的指定位置,并用2B铅笔在答题卡的“考生号”处填涂考生号。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用0.5毫米黑色字在条车笔将答案写在条题十上写在来品数正无爱。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审美活动的动力机制有情感、想象、超越三种。
与之相应,审美活动所产生的美有三种存在的形态:情象、意象、境界。
审美活动最基本的动力是情感。
从本质上来说,美是情感的对象化。
这里说的情感是审美主体的情感,而不是审美对象的情感。
这里说的对象,有两种形态:一是原生形态。
即原本有一个对象,但不是审美对象,是审美主体将其情感赋予给它,使对象成为主体情感的我体,从而成为审美对象。
二是自创形态。
即原本无对象,因为有情,需要外化,于是就创造一个形象,让其成为情感的载体。
这种情况在艺术创作中居多。
以上两种情况都可以说是情感造形。
情感造形的产物就是情象。
情象是美的基础形态。
凡审美都有情感造形存在,只是审美中的情感造形,除艺术创作外,都是不自觉的,而是直觉的。
刘勰说诗人创作时“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这种情况不只是艺术创作时有,只要是进入审美形态的人都有。
情象是审美主体的创造,只是这创造主要表现在情感的赋予上,而当想象参与后,则就有很大的不同。
想象的最重要的功能是创造新事物,这新事物是现实中不存在的。
想象的创造,不只有情感在起作用,还有人的意识、文化修养在起作用。
于是,这新创造的形象就具有丰富的意蕴,这具有丰富意蕴的形象我们叫它“意象”。
广东省深圳市2018届高三第一次调研考试语文试卷
深圳市2018届高三年级第一次调研考试语文2018.3 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
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
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文化软实力,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基于文化而具有的凝聚力、生命力、创新力、传播力和影响力。
“文化软实力”的说法源自约瑟夫·奈的软实力理论。
一般来说,软实力是一种隐形的力量,蕴含在文化、政治价值观、外交政策和国际形象四个载体中。
在这四个载体中,文化是核心,其他三个组成部分也都深深地烙上了文化的影子。
甚至有人直接把软实力解释成文化力。
基于此,文化软实力就有了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化软实力就是指“软实力”;狭义的文化软实力,则是构成软实力的文化要素。
文化软实力的形成必须依赖先进的文化,而这种文化只有与时俱进才能更好地服务于相应的时代和社会,才能更好地促进个人全面自由的发展,才能体现出强大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文化软实力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国内和国际两个方面。
在国内,它通过文化建设不断增强本国文化的认同感,抵御国外一些敌对文化理念的侵袭,大大增强国内民众的凝聚力。
通过吸收国外先进文化元素和不断改造本国文化中落后的成分,使本国文化更加适应当前形势,更好地指导经济建设,更好地彰显本国文化的强劲生命力。
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兼容并蓄、富有活力的本国文化必将为国外受众所认可,使本国所奉行的理念得到传播,从而大大提升国家形象和影响力。
文化软实力产生于一定的文化资源。
深圳市2018届高考语文模拟试题级答案
深圳市2018届高考语文模拟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文化软实力,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基于文化而具有的凝聚力、生命力、创新力、传播力和影响力。
“文化软实力”的说法源自约瑟夫·奈的软实力理论。
一般来说,软实力是一种隐形的力量,蕴含在文化、政治价值观、外交政策和国际形象四个载体中。
在这四个载体中,文化是核心,其他三个组成部分也都深深地烙上了文化的影子。
甚至有人直接把软实力解释成文化力。
基于此,文化软实力就有了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化软实力就是指“软实力”;狭义的文化软实力,则是构成软实力的文化要素。
文化软实力的形成必须依赖先进的文化,而这种文化只有与时俱进才能更好地服务于相应的时代和社会,才能更好地促进个人全面自由的发展,才能体现出强大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文化软实力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国内和国际两个方面。
在国内,它通过文化建设不断增强本国文化的认同感,抵御国外一些敌对文化理念的侵袭,大大增强国内民众的凝聚力。
通过吸收国外先进文化元素和不断改造本国文化中落后的成分,使本国文化更加适应当前形势,更好地指导经济建设,更好地彰显本国文化的强劲生命力。
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兼容并蓄、富有活力的本国文化必将为国外受众所认可,使本国所奉行的理念得到传播,从而大大提升国家形象和影响力。
文化软实力产生于一定的文化资源。
这些资源包括国家价值追求、社会理念、宗教信仰、道德规范,还包括风俗习惯、民族精神、国民素质、文学艺术等,还与教育、科技、文化产业的发展水平密切相关。
文化软实力产生的根本是人们对本国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和接受。
与传统手段相比,非强制手段是文化软实力实现的手段,而国家的综合国力是文化软实力的力量表现形式。
在现实社会中,往往存在重器不重道的现象。
它表现在国家综合实力的建设上,就是重视提升硬实力而不重视提升文化软实力。
重视提升硬实力是对的,文化软实力也一定要以硬实力为基础。
2018年高三(一模)语文考试卷及答案
2018届高三(一模)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关于“隐”的最早的记载见于《周易》。
其中《遁》卦“天下有山,遁。
君子以远小人,不恶而严”,直接描述了贤者为远避小人而退藏隐居的状态。
可见,中国隐逸文化兴起的根源正在于人自保的本能,既然无法战胜又不愿合污,那就只好退避现实以求明哲保身。
这不得不说是一种对周遭环境消极的妥协,但在这种妥协中,隐居者却常常意外地获得宣扬个人主张,实现自我价值,甚至赢得权力青睐的新渠道。
以至到了《诗经》,《小雅·鹤鸣》已经从上层视角,为隐居之人定下了如“野鸣之鹤”的身份,让隐士成为一种受到官方认可的,高尚、贤能、隐藏锋芒的象征。
而《卫风·考槃》和《陈风·街门》两作,则更让贤人退隐所代表的逍遥和清高意象深入人心,转化为口耳相传的事迹。
中国历史前进到魏晋南北朝时代,社会制度演进所带来的,更加紧密和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则使全身而退的躲藏变得愈发困难。
这样的窘况,让求隐不能的魏晋士人不得不转而寻求精神上的逃避,“隐”这一行为,便从“存在消弭”的基本概念中,产生了名为“逸”的分支,延伸出“精神自由”的新倾向。
政权更选频繁,社会动荡不定,魏晋六朝三百余年间近乎惨烈的政治斗争与战祸征伐,使作为社会上游存在的贵族和士人阶层深陷社会地位与权力流动的洪流。
他们眼见财富和地位不再与生俱来却无能为力,终日周旋于身份认知与生存状况的巨大落差中不得解脱,还要时时殚精竭虑,唯恐稍有疏忽而招致祸端。
正如《晋书》所说,“魏晋之际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朝不保夕的强烈危机感加上囿于现实无处可逃的苦闷,几乎使这三百年间的每一个人都患上了名为“末日迷狂”的集体癔症。
后人提起魏晋风流,无不带着艳羡的语气,言必提“‘六朝’卖菜佣都有烟水色”,殊不知这风雅至极的“烟水色”背后,是多少徒劳无功的苦闷和刻意为之的伪装。
广东一模语文试题 含答案
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广东省语文模拟试卷(一)(按工具栏“显示/隐藏”按钮可以显示/隐藏答案和解释)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毫米黑色字迹签字笔将自己所在的县(市、区)、学校以及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的指定位置,并用2B铅笔在答题卡的“考生号”处填涂考生号。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用毫米黑色字迹签字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审美活动的动力机制有情感、想象、超越三种。
与之相应,审美活动所产生的美有三种存在的形态:情象、意象、境界。
审美活动最基本的动力是情感。
从本质上来说,美是情感的对象化。
这里说的情感是审美主体的情感,而不是审美对象的情感。
这里说的对象,有两种形态:一是原生形态。
即原本有一个对象,但不是审美对象,是审美主体将其情感赋予给它,使对象成为主体情感的载体,从而成为审美对象。
二是自创形态。
即原本无对象,因为有情,需要外化,于是就创造一个形象,让其成为情感的载体。
这种情况在艺术创作中居多。
以上两种情况都可以说是情感造形。
情感造形的产物就是情象。
情象是美的基础形态。
凡审美都有情感造形存在,只是审美中的情感造形,除艺术创作外,都是不自觉的,而是直觉的。
刘勰说诗人创作时“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这种情况不只是艺术创作时有,只要是进入审美形态的人都有。
情象是审美主体的创造,只是这创造主要表现在情感的赋予上,而当想象参与后,则就有很大的不同。
想象的最重要的功能是创造新事物,这新事物是现实中不存在的。
想象的创造,不只有情感在起作用,还有人的意识、文化修养在起作用。
于是,这新创造的形象就具有丰富的意蕴,这具有丰富意蕴的形象我们叫它“意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龙岗区高三年级第二学期期中练习语文一、本大题共7小题,共2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清明节“清明节”拥有自然科学和民俗学的双重身份:既是天文学上的重要时间节点——节气,又是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传统节日。
古人根据对日影的观测,在一年中定出24个节点,每一节点指代的那天被称作一个节气。
一年中,以立春为起始,清明是第五个时间节点。
每一个时间节点与地球在绕日轨道上的特定位置相对应。
因赤道与地球公转轨道面间存在夹角。
地球在绕日轨道上的位置不同,便有了四季更迭。
一年中影子最长的那天,被古人称为冬至,此时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日影最短之日则被称为夏至,此时太阳直射北回归线。
而春分、秋分正好将“二至”平分。
人们把一年从4个时间节点再等分成为24个时间节点的过程,大致经历了千余年。
现如今,在这24个节点中,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只有清明节和冬至。
“清明”从节气演变为兼有“节日”内涵的文化符号,并不偶然的,而是对寒食,上巳二节吸纳融合的结果。
寒食节在清明前1天。
据载,晋文公流亡多年复国后,论功行赏时竟遗忘功臣介子推,待他想起时,介子推早已携母隐居绵山。
于是文公焚山逼介子推露面,未料介子推“不受富贵,志在清明”,宁肯抱树而死。
文公为表达对介子推的哀思,下令禁火寒食,自此相沿成俗,有了寒食一节。
杜甫诗句“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中的“三月三”,是上巳节。
汉代以前上巳节在农历三月的第一个巳日,后来固定在夏历三月初三,是俢禊的日子,即“春浴日”。
“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写的就是上巳节春浴的情形。
王维《寒食城东即事》诗有“少年分日作遨游,不用清明兼上巳”之句。
说明当时上巳节已经与寒食、清明合在一起了。
1. 阅读材料一,找出能够统领其主要内容的语句。
(3分)2. 材料一最后两段所引用的文史材料,证明了什么观点?(3分)3. 根据材料一及《二十四节气示意图》,判断下面“二十四节气歌”(节选)中,加点字分别指的是什么节气?(3分)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5题。
【材料二】清明雨时令、文化、风俗三节合一的“清明”,自唐宋以来,多有游艺活动,直至明嘉靖年间,还有游艺的相关记录。
今人可从明《西湖游览志余》第二十卷中管窥一二:“清明,苏堤一带,桃柳阴浓,红翠间错,走索、骠骑……舞盘及诸色禽虫之戏,纷然丛集。
”随着时间流逝,游艺渐次退出。
清明的文化符号,只剩添土追思和扫墓踏青。
而“清明雨”也自然而然地变成了寄托愁思与缅怀之情的独特物象。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杜牧笔下这场妇孺皆知的“清明雨”,正是以凄凉、忧伤的意味而深入人心。
在追思先人的日子,“清明雨”不是“润物细无声”的温情脉脉之雨,而是添人愁绪的凄凄切切之雨。
南宋词人吴文英“听风听雨过清明”就是千年来清明气象的写照。
清明时节,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日平均气温攀升到12℃以上,东亚地区的大气环流已开始从冬到春的转变。
此时,来自北方西伯利亚的冷空气逐渐减弱,来自东南方海洋的暖空气开始活跃北上。
四月初的江南、华南上空,是冷暖空气往来频繁、势均力敌的相持区域,冷暖空气在此交锋,因此这一带出现绵绵细雨便不足为奇。
即使在“春雨贵如油”的广袤北方,清明降雨也有一定概率。
清明之雨,使悲凉凄切的氛围更加浓重。
从生理层面看,天气状况和人的情绪息息相关。
阴雨连绵之时,人体分泌的松果体激素增加,甲状腺素、肾上腺素减少,而甲状腺素和肾上腺素可以促进神经兴奋和细胞代谢。
因此,春光明媚常常使人精神振奋,霪雨霏霏则令人忧郁不悦。
“清明雨”还在心理层面充满悲意。
环境心理学认为,人和“雨环境”之间的联系并不仅仅是物质性,更有心理上的。
换言之,人如何感知、想象和看待环境,反向决定着环境对人的影响。
心怀悲戚之人看待清明细雨,便赋予它一层悲凉;而乍暖还寒的清明,冰冷的细雨滴落在肌肤上,更加剧了悲凉心理的体验。
4.下列诗句中“雨”和材料二中“清明雨”的意味相近的一项是(3分)A.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B. 天开暝色云千里,雨洗秋空月十分。
C. 新莺嘹乱柳烟低,断魂春雨断肠期。
D.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5.清明时节为什么多雨?“清明雨”为什么变成了寄托愁思与缅怀之情的独特物象?请根据材料二的内容简要作答。
(6分)根据下面题目要求,阅读材料三,完成6~7题。
6.根据下面这组材料,你能得出什么结论?(3分)①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材料一)②清明,苏堤一带,桃柳阴浓,红翠间错,走索、骠骑……舞盘及诸色禽虫之戏,纷然丛集。
(材料二)③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材料三)结论:7.材料三中说“感自然节律而设”的清明节“孕人文精神而丰”,请根据材料一至材料三的内容,分条概括清明节蕴含了哪些人文精神。
(6分)【材料三】梨花风起正清明我国大部分地区一到清明时节,就告别严冬,迎来四野明净、生机盎然的春天。
清明是农耕的重要时机,所以农谚有“一年之计在于春”“清明前后,种瓜点豆”的说法。
清明也是人们亲近自然的大好时节。
古诗云:“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清明踏青、修褉的风俗,反映了人们感受生命和谐的心理需求以及张扬生命活力的愿望。
为了顺应清明时节阳气上升、万物萌动之理,人们开展了春游健身和插柳植树活动。
柳树得春气之先机,阳气最盛,古人以“插柳”避疫驱邪,又赋予其“插柳留春”的文化意蕴。
后来,清明插柳之风逐渐发展为植树造林之举,民谚说:“种树造林,莫过清明。
”装订线孙中山先生把植树造林当作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来推动。
在他的倡议下,1915年北洋政府正式确定清明节为植树节。
1984年北京市将“全民义务植树日”定在清明节前后。
2008年清明节被定为法定假日,植树节便自然而然地落户清明。
在清明播下的希望种子,经几度春秋,弥漫成郁郁葱葱的绿意。
这时,人们会感到生命之树长青,就像是留住了春天,留住了生命。
清明节还是体现中华民族的生命精神、最富有生命意识的传统节日。
虽然物质生命无法永存,但精神生命却可以永恒。
生命之火如何延续?什么样的人生能够留芳千古?古人的回答是“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青史留名”就是对人生价值的最大肯定。
但是,毕竟不是每个人都能立功、立言,而立德却是每个人都可以做的,所以古人把“立德”置于“三不朽”的首位。
人们也正是通过清明节扫墓等传统仪式,一方面感受“生死两茫茫”的悲怆,感念先人生我育我的恩泽;一方面停下行色匆匆的人生脚步,面对死亡,思考人生的价值和生命的意义。
在生死的感悟中,让灵魂受到洗礼和净化,获得生死情感的宣泄和道德生命的传承。
所以,人们追求以懿行嘉言留名传后,把个体生命置于祖辈代代相传的生命长链之中,作为长链的一环而找到自己的位置,也让精神得以安顿。
因此,清明节正是家庭文化建设的契机,中华民族的敬祖意识、感恩心理、天人观念,在清明节可以得到充分地表达。
而今,祭奠亲人、祭祀祖先的活动已发展到缅怀先贤英杰。
祭奠他们,能让我们常怀感恩之心,受到爱国主义和中华文化精神熏陶,让我们的生命更加清明。
清明还有政治清明的含意。
《诗经·大雅·大明》有“肆伐大商,会朝清明”句,《后汉书·班固传》也有“固幸得生于清明之世”的话,显然都指政治清明。
清明的这种人文内涵常常以人物故事为载体而获得广泛传播。
介子推与寒食、清明的故事就是一个典型。
相传晋文公在火熄后上山看到介子推母子抱树而死,在他们身后的树洞里发现了一首写在衣襟上的血诗: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传说中的介子推遗诗,出自谁手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短短八句诗就三嘱晋文公“清明”,反映了人们渴求“清明之世”的普遍愿望,即追求一种安定祥和的社会生活,是“君圣臣闲”“官清吏廉”的清明之治。
《乐记》曰:“清明象天,是天德清明也。
”感自然节律而设,孕人文精神而丰,是对中华传统节日清明的最好写照。
二、本大题共11小题,共42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8~13题。
古今稗官野史不下数百千种,而《三国志》《西游记》《水浒传》,世称之为奇书,人人乐得而观之。
余窃有疑焉。
稗官为史之支流,善读稗官者可进于史;故其为书亦必善善恶恶,俾读者有所观感戒惧,而风俗人心庶以维持不坏也。
《西游》元虚荒渺,论者谓为谈道之书,所云意马心猿,金公木母,大抵心即是佛之旨,予弗敢知。
《三国》不尽合正史,而就中魏晋代禅,依样葫芦,天道循环,可为篡杀者鉴。
其他蜀与吴所以废兴存亡之故,亦具可发人深省,予何敢厚非。
至于《水浒》诲人以盗,久干例禁,乃言者津津夸其章法之奇,用笔之妙,且谓其摹写人物事故,即家常日用米盐琐屑,皆各穷神尽相,画工化工合为一手,从来稗官无有出其右者。
呜呼!其未见《儒林外史》一书乎?夫曰“外史”,原不自居正史之列也;曰“儒林”,迥异元虚荒渺之谈也。
其书以功名富贵为一篇之骨,有心艳功名富贵而媚人下人者,有倚仗功名富贵而骄人傲人者,有假托无意功名富贵自以为高而被人看破耻笑者,终乃以辞却功名富贵,品地最上一层,为中流砥柱。
篇中所载之人,不可枚举,而其人性情心术,一一活现纸上。
读之者无论是何人品,无不可取以自镜。
传云:“善者,感发人之善心;恶者,惩创人之逸志。
”是书有焉。
甚矣!有《水浒》之笔之才,而非若《水浒》之致为风俗人心之害也。
则与其读《水浒》,无宁读《儒林外史》。
世有善读稗官者,当不河汉予言也夫!”乾隆元年春二月,闲斋老人序。
(取材于闲斋老人《<儒林外史>序》,有删改)8. 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俾读者有所观感戒惧俾:使B.而风俗人心庶以维持不坏也庶:希望C.可为篡杀者鉴鉴:铜镜D.久干例禁干:触犯9. 根据文章内容,并借助下面“善”字的义项,解释加点的词语。
(3分)义项解释词语善:①美好。
②友好。
③喜好。
④擅长。
⑤容易。
⑥赞许。
(1)故其为书亦必善善恶恶善善:(2)善者,感发人之善心善心:(3)世有善读稗官者善读:10. 文中画线词语“穷神尽相”“不可枚举”,分别写出了《水浒》和《儒林外史》的什么特点?请结合语境加以解释。
(4分)(1)穷神尽相:(2)不可枚举:11.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A.作者由衷地称赞《水浒》章法奇巧,用笔精妙,穷神尽相,实乃野史小说之冠。
B. 《儒林外史》刻画了众多性情心术各异的鲜活形象,读者都可以从人物身上照见自己。
C. 文中将《儒林外史》与其他奇书进行比较,以突出《儒林外史》的思想和艺术价值。
D. 《儒林外史》塑造了心艳功名、痴迷富贵的一类人,中举发疯的范进就是其中的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