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1942影评(在那1942年豆瓣)
电影《1942》编导影评
电影《1942》编导影评
《1942》是一部由冯小刚执导、编剧,张涵予、郭涛等演员主演的电影。影片以1942年河南饥荒和战争为背景,通过讲述多个角色的故事,反映出那个时期的残酷、悲惨和荒诞,同时强调了人性的复杂和多元。
作为一部历史题材的电影,影片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和教育意义。故事情节紧凑,人物形象鲜明,表现手法自然流畅。整个电影拍摄精良,回归细节的反映,表现整个时代的插曲、风采、特点和真实情况。编导的本色处理手法,时而用法律的语汇和情感的调整为基础,时而对社会现象和思想历程深入分析和反思,展现出一种新的审美风格和哲学思维背景。
影片将每个角色的故事都展示得非常深入和饱满。人物形象所采用的策略,紧凑而鲜明,经过以人物为中心的叙事,将人物性格、言行、动作、情感、故事和社会背景有机地结合起来,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尤其是主角岳父一家的生活境况,尽管情感铺着别有一般的悲壮,却也透着人性的美好,是影片最吸引人的地方之一。
影片的表现手法也十分丰富多样。以叙事为基础的表现手法一直贯穿整个影片,情节的转换和铺陈都十分得当。此外,影片用强烈的对比手法将战争和和平、生和死、爱和恨等极端情感的碰撞展现出来,显得极其深刻。影片还在细节处理方面下了巨大功夫,如各个生活细节、时代背景的刻画、演员们的表现等,无不取得了可喜的效果。
《1942》是一部对历史和现实的深刻反思,是一部展示出良好道德情感和人性价值的电影,其思想和内容对观众有很高的启示性。在电影的情节、人物、画面等方面都得到非常成功的表现。十分推荐观众去观看。
电影1942影评
电影1942影评
本文是关于观后感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电影1942影评(一)
从听到刘震云这个《温故1942》的名字就随即想到了“温故知新”,至于知什么新就没想过了。也是很早就听过赤地千里,饿殍遍野的形容,但想象终归是想象,在看了《1942》时才算是,只能说是算是了解了大半个世纪前的那场暗无天日的浩劫,每一个没经历过那个年代到底发生什么的人,即使是从各个方面汲取到的信息都不能算体会到了灾难,没有感同身受只能算是了解。
可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每位观众的哈姆雷特都不雷同。有人说整部电影毫无高潮,也没有亮点,也有人说看得快睡着。但我倒觉得不尽然,什么是高潮?英雄拯救世界?正义战胜邪恶?魔幻动作冲击视角?俊男靓女终归眷属?逃荒路上一个个不断倒下的饿殍,有没有让你心头一紧?一双双饥饿的眼睛闪烁着,男人放弃了妻女,女人放弃了贞操,有没有让你讶异无言?百万人的饥饱都换不来统治者怜悯的一声救助令,有没有让你义愤填膺?衣不蔽体食不果腹,易妻易子,盼死厌生的灰暗世界,有没有让你悲悯苍生?电影里,镜头下展示的是七十年前中国土地上发生过的真实历史和人民。我更相信每一个惨烈镜头下的历史比之过去都有不及无过之。真实比虚幻更值得让人肃然起敬。
不是没有高潮,是从未平淡过。整部电影都是揪着看的,国民党
部队战敌不力欺压灾民,花枝起先不肯为两斗小米妥协少东家,到后来为了两块饼干争抢着于栓柱交易,灾民剁碎柴火充饥,官员们在酒肉桌上谈论赈灾,奸商军需官大发昧心的救灾款……一幕幕都让我看到了在灾难面前的种种,让我最克制不住的是星星在被卖到妓院,几次想弯腰都无果羞涩的说是因为吃得太饱了。侧面的敲击更让我揪心。张国立这次拼命不仅仅在减肥上,戏也更出彩了,印象最深的是当女儿星星排在队伍里等待被卖,老东家眼神的那种期盼和不舍,被挑中后不由露出笑容,在被星星看见后又尴尬的收起来彳彳亍亍的不知道什么心情,也不知道该表现哪一种出来。高兴的是女儿换来五斗小米又够自己和孙子多活几天,伤心的是自己竟然沦落到卖女儿的地步,张国立用表情演出了戏中主角的灵魂。
《一九四二》影评
《一九四二》影评
看三联周刊对《1942》整个创作团队的访谈,他们是抱着拍摄一部苦难大片的心态来创作的,从出品人王中磊到导演冯小刚以及主演张国立、徐帆,每个人张口不离“苦难”二字,唯独鲜见原作者刘震云的声音,大概他也清楚,真正的苦难是说不出口的。
通常我们所说的苦难,多数只有“苦”,少数包括“难”。什么是苦?这其实是个相对的概念,“苦”是无法独立成一说的,它必须要有一个参照物,是一个相互对比的结果。比如别人冬天穿棉鞋你穿拖鞋,你就比别人苦;别人上学有车接送而你只能走路回家,你就比别人苦;别人月薪一万住公寓而你月薪三千住地下室,你就比别人苦。
什么是“难”(念第四声)?它有一种不可抗拒的、无可奈何的意味在里头,有可能是天灾,也有可能是人祸。但无论是哪一种原因,它总是伴随着一定的偶然性、突发性,你事先预料不到,一旦发生后多数人都束手无策,必须通过长期缓慢的付出才能逐渐恢复创痛。无论是相对的“苦”还是突发的“难”,它们都是会被人经常挂在嘴边念叨的事情,“难”虽然比“苦”在感受程度上更深刻一些,但终归都是浮于表面的事件而已。“诉苦”是我们每天都会干的事情,其根源就在于我们心中对现状的不满足,“苦”是可大可小的,它是生活中绝大多数牢骚的理由,是纯粹的发泄形式,不带任何思考。
而“难”是比较重大的事件,它的不寻常注定了它带来的惨痛也更大,比如火灾、地震、饥荒、海啸等。“难”是大苦,会促使一部分人进行反
思,只有对这样的事件进行归根溯源的思考,“难”才有上升为“苦难”的可能。
也就是说,“难”是一个社会事件,“苦难”是基于这一事件之上的反省之后的平和叙述。只有在“难”事中见到未曾泯灭的人性、看到未曾消逝的微笑、听到未曾消逝的歌声,这件毁灭性的灾难才有了新生的力量。因而真正的苦难是深藏心中的,如果一定要说出来,那么讲述者必定是带着平和的状态去重现悲苦的现场,并且他能看到现场的仁与光,而不仅仅是带着苦大仇深的心情去还原一个事故现场。
1942观后感
1942观后感
1942观后感1
电影1942讲述了地主范殿元一家和佃户瞎鹿一家往陕西逃荒的故事。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人民和碌碌无为的政府,直接加速了日帝对中国的侵略速度。我们这代人没有经历过饥荒和战乱,但却透过这部电影看到当时1942年的中国正处在一个什么样的环境中。
剧中有这样一句话:善良的人们,为什么要遭受战争的威胁,饥饿的恐惧?如果斗不过魔鬼,信主有什么用?传教士安西满一心想带领受灾的难民逃离苦海,但是一个人的力量毕竟有限,在政府的大背景下,注定他的大志是一场空。在这场灾荒中,所有人物的性格、脾性都体现得淋漓尽致。
而自然灾害是对人性的又一场挑战,饥饿、逃难、抢劫、买卖人口、甚至于人吃人,一件件触碰道德底线的事件在上演着。
因为导演冯小刚是喜剧大师,所以拍这种深沉题材的片子,难免会遭人诟病。有人说整部电影是部流水账;有人说片子太沉重,看不下去;也有人说这部电影假、大、空。但是我从这部片子里却是看到了一段历史、一段不为人知的历史、一段我们不曾了解过的历史。电影看完时,我唏嘘不已,随之震惊:这就是当年的中国啊!这么多年我从来没有真正的了解过我们的祖国,原来她受过这么多苦,流过这么多血。她经历的磨难,都是我们这些和平年代的年轻人所不能体会的,那么我们有什么借口不去努力奋斗呢?
对于苦难的历史我们要铭记,对于未来我们定要憧憬美好!
1942观后感2
一部好电影,能让人百看不厌, 1942 就是一部这样的电影,看了以后对我的感触很、启发都很大,我就给大家来介绍一下这部电影。天空中星星眨这他那一双可爱的眼睛,突然一群人点着火把,本来很黑的夜晚被这些火把照如白昼,说是来吃饭其实谁不知道是来抢粮食的,东家无奈只好摆酒席。在吃的时候我仿佛就是里面的一个人,画面到了我在不想看到的情景,血漫天飞舞,东家被打伤了,其他伤的伤,死的死,不堪入目,东家的儿子死了,老母亲死了?? 在逃荒的时候有很多人被日军飞机炸死了,中国的领土被日本侵占了,东家的女儿卖了,在火车上孙子被闷死了,家人走散了,本来是地主,结果也变得跟正常人什么两样,东家感觉或者没什么意思,就想死,想死的离家近一点,意外发现了一个失去亲人的小女孩,东家又有了上的希望,你叫我一声爷,咱俩就认识了,小女孩叫了,他们俩手牵着手就走了。这是一部灾难片,看到了人性善良的一面,也看到人性黑暗的一面,还看到人性残忍的一面。
1942电影的观后感
1942电影的观后感
1942电影的观后感篇1
影片结束时,我哭了。情绪很复杂,悲伤、痛苦、同情、无耐好像都不能准确的描述这个情绪,我说不上来,更像是一种慈悲。我也不愿意去太多的思考这个情绪到底是什么,只是让自己流着泪。
回来的路上一直在思考为什么觉得这部片子好看,但也在说,可能很多人会不觉得好看。我也在整理着自己,到底被什么打动了,绝对不只是影片拍得很真实。我在看的过程中,会去自然的对比现在的生活,比起生活在解放前的中国,真的犹如天堂一般。觉得自己太幸福,也感谢共产党建立了新中国。但越往后面看,我确越多的看到了更深层的东西,当我突然意识到,我们现在的中国去掉经济高速发展光鲜的外衣后,其实骨子里面的东西,跟1942年居然没有两样时,我不仅打了个寒颤。我脑子里开始浮现出那位外国记者反复问道的一个问题:“怎么会这样?”
一九四二年的河南,中日在此陷入胶着状态,大面积的蝗虫和旱灾使得夏秋两季绝收。在没有粮食的日子里,最后的出路就是贩人,年轻的闺女媳妇通常被买去周家口等地的窑子。电影中,徐帆饰演的花枝在失去丈夫后,为了孩子能够有一口吃的,在于男人一夜夫妻之后又将自己卖了了出去,临走之时,她对仅处了一天的丈夫说:“你来,我的裤子囫囵(完整)一些,咱俩脱下换一下吧。”男人听罢,默默无语,只能无能为力的目送马车离去。
天灾也许还可以用“逃离”来解决,可是战争带来的伤害却是避无可避。即使河南已沦为半壁江山,仍是国民政府手里的粮食支柱,从河南征购的粮食支撑着整个西北的、官僚和城市。天灾来时,农民手中仅有的余粮也被搜刮殆尽,军粮供给亦不可少。当时的国民政府,从蒋介石开始,对于这场饥荒带来的灾难就处于“甩包袱”的态度。他假装不相信的态度也并未避过《时代周刊》记者白修
《一九四二》影评
《一九四二》影评
在《我不是潘金莲》上映之际,我重新审视了《一九四二》这部电影。在这部电影上映后,国内媒体曾多次以其票房不佳为由,批判当代年轻人对历史的淡忘和国人的麻木。对此,我不置可否,但我认为这部电影确实糟糕透顶,甚至可以说“烂得离奇”,而目前为止,我还从未对任何一部电影做出如此评价。正如我在题目中所说,一部历史片如果不还原历史,那到底是为了什么?当一部历史片篡改和亵渎历史时,它注定无法成为一部佳作。如果总是将坏人美化,将普通人抹黑,那么这部电影还有何正义可言?
片中提到,1942 年河南大旱后,河南省主席李培基多次向蒋介石报告灾情,但蒋介石却无动于衷。然而,事实真相究竟如何呢?事实是,1940 年河南省作为主要产粮地,为中央输送了大量军粮并派出了众多士兵,因此李培基和粮食局长卢郁文都受到了中央的嘉奖。所以在 1942 年,李培基仍然按照去年的额度保证向中央缴纳军粮,并且在灾情发生后,他还在不断向地方筹集军粮。而真正将灾情上报的,却是片中不顾灾民死活的国军军方。36 集团军司令李家钰通过何应钦向中央上报了河南灾情,而最具讽刺意味的是,时任二战区司令长官的蒋鼎文(并非片中的第一战区司令长官)当时却号召全军官兵每天节省二两粮食,用于赈济灾民。1942 年 10 月,中央派遣张厉生及张继前往河南省视察灾情,并在密县召开特别会议。张厉生当场质问李培基为何不上报灾情,此时的李培基仍在为自己辩解(大致意思是:原本长势良好的庄稼,突然遭受蝗灾,但河南省仍遭受了持续的旱灾)。1942 年 9 月 9 日,蒋介石在西安召开军粮会议,李培基仍保证当年提供 250 万担军粮。而此时,河南省的地
1942电影影评
1942电影影评
篇一:1942观后感
1942观后感
篇一:1942>观后感
看完这部电影,感觉就像某些人说的一样——虐心。从来没有看过如此让我心酸的电影,从来没有。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之中,甚至一遍一遍地回忆电影中的每个细节,每个细节表现出来的某种隐喻,某种内涵。
当人们最基本的生理需求,“吃”不能被满足,于是,我们看到了1942年中原大地上的种种罪恶,种种扭曲,种种我们无法想象,也无法体会的感受。感谢刘震云先生完成的这一部调查体小说,也感谢筹拍这部电影19年的每一位工作人员,他们所做的种种努力,我觉得和在三尺讲台上的历史老师一样崇高,让我们铭记和正视历史。
在吃不饱的情况下人心都是丑恶的,当你能吃饱别人都吃不饱时人心更丑恶,因为人都有欲望。冯小刚最近的两部“灾难片”里开头都有“你懂的”场景,我觉得那完全就是个俗套,而这一次,在我们感觉到“虐心”的同时,已经说明了它更加真实,更加赤裸地还原了人性。每个人,在基本需求都满足不了的时候,心都是丑恶和扭曲的。而这个场景,莫言的小说里有几乎一模一样直击人心的描写。我想这不是巧合。
电影中很多卖自家小孩只为换两斗米的场景,而狗吃死人的场
景,更是让人胆寒。可是在那个“饿疯了”的年代,更多的是人牛逼人吃狗,狗牛逼狗吃人,人吃人,大人吃小孩,甚至奶奶吃孙子这种说出来心都要一抽抽的>故事。我们无法想象,那是一个怎样的时代。到底是文明时代,还是蛮荒时代,究竟是新社会,还是奴隶社会。说出来都有一股血腥味。影片中日本军官想出来的狠招给灾民发吃的让他们为日本人做事,理由太过充分也太简单:“他们是中国人,但他们首先是人。”而我说,人是人,但人首先是兽。当日本飞机编队向雪原中已经不是“手里有没有寸铁”而是还有没有力气站着往前迈步子的中国人投炸弹,扫机枪时,成批成片的中国灾民倒下,当雪原已经变成“血原”,我相信那些在空中的日本兵体内有某种原始的性能被唤醒,某种蛮荒时代的欲望被满足。人是人,人首先是兽。兽有兽性。
电影《1942》5篇观后感影评
电影《1942》5篇观后感影评
《一九四二》是一部佳作,主创们的用心程度就可以看出他们是多么的想把这部剧拍好。小编为大家带来几篇《1942》观后感供大家阅读。下面是店铺为你们整理的内容,希望你们喜欢。
《1942》观后感一
《1942》这部电影是我有史以来,感触最深、触动最大的一部电影.讲述了1942年河南大饥荒,人们纷纷背井离乡逃离河南.在路途上,发生了一些感人肺腑、极具散发人性光辉的电影,也怒斥了灾难的无情.
在这场天灾人祸下,共有300多万无辜百姓相继饿死.在这场灾难面前,原来人的力量是那么薄弱、渺小,纵使你有家财万贯,也必须加入悲苦灾民的队伍里去.
看了这部电影,手里捧着盛满白米饭的碗,不知不觉好像沉重了许多,我不禁感慨万千、赞叹不已.光是这一碗平常微不足道的白米饭,在那个时候却是比钻石、黄金还要珍贵一百倍,因为就这一碗饭可以救一家四口的命,这令我汗颜.妈妈对我说,曾祖母告诉她那时人们饿的可以啃树皮,但是却很难找到.因为树皮要么被无恶不作、无物不噬的蝗虫吃的一干二净,要么早就被饥饿的灾民孟分了.
以后要节约粮食了.
而令我惊讶不已的不是《1942》中日寇的野蛮残忍,也不是轰炸灾民们的场面,而是我的身世.原来我身上流淌这一半河南地主的血脉,我的祖籍在河南.最让我震撼的是,《1942》中重点描写的是一家地主,而我奶奶的奶奶那一辈也是地主,这可令我哭笑不得.我之所以居住在安徽,就是因为曾祖母为了逃荒避难,带着外公等亲人逃荒到了安徽.恰恰就在七十年前的今天,他们正在颠沛流离.
到了安徽,曾祖母和外公等亲人终于结束了这逃亡,所幸没有一个人饿死.然后有了我妈妈,遇见了我爸爸,才有了我.试想.如果曾祖母他们在路上遭遇不测,还会有我在这写作的事情吗?所以,我是幸运的.
电影1942影评范文
电影1942影评范文
《1942》影评。
《1942》是由冯小刚执导,冯小刚、张涵予、章子怡主演的一部历史题材电影。该影片以真实历史事件为背景,讲述了1942年河南饥荒期间,中国人民与日寇的
斗争故事。影片在上映后获得了广泛好评,不仅在票房上取得了成功,更是在艺术和历史价值上获得了认可。
首先,影片在历史还原方面做得非常出色。《1942》以1942年河南饥荒为背景,真实再现了当时中国人民的生活状态以及日寇的暴行。影片通过细腻的场景和真实的服装道具,再现了当时的社会环境和人们的生活状态,让观众仿佛置身于那个年代。同时,影片也通过细节展现了日寇对中国人民的残暴行径,让观众对历史事件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其次,影片在人物刻画上也做得相当出色。影片中的每一个角色都有着鲜明的
个性,他们的命运和情感纠葛都展现了当时历史背景下人们的真实遭遇。冯小刚扮演的角色是一个性格鲜明的农民,他的坚毅和乐观让人印象深刻;张涵予饰演的日寇军官则展现了日寇的残暴和冷酷,他的形象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章子怡饰演的角色则展现了当时妇女的坚强和顽强,她的表现让人动容。这些角色的塑造让整部影片更加生动和感人。
最后,影片在艺术表现上也有着不俗的成就。影片的画面质感非常出色,每一
个场景都经过精心布置,色彩搭配和摄影角度都展现了导演的用心。同时,影片的音乐也很贴合剧情,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整部影片在艺术表现上达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准,让观众在观影过程中享受到了视听的双重盛宴。
总的来说,电影《1942》不仅在历史还原、人物刻画和艺术表现上做得出色,
电影1942影评
电影《1942》
今天下午去电影院看完影片《1942》。导演,冯小刚。看完的第一感受——惊喜。
第一,惊喜的是从头看到尾,心理很舒服,不合常情的地方很少。中国电影(大陆)终于学会不再表现概念,终于学会讲故事。轰动的战争场面也很大手笔,但更多的是从心理细节来打动观众。
第二,惊喜的是电影主题终于发生改变,表现的重点不仅仅是战争的残酷,国民政府的腐败,也不仅仅是饥荒灾难,而是从更高的角度来关照这个民族的性格。从各个角度来表现中国这个国家是怎么把事情搅成一锅粥,爱耍聪敏避开最直接的路,绕来绕去终于灾祸临头。影片终于以细腻的写实展现了巨大的洞察力和同情。
仍记得《大兵小将》的主题也很打动我。不光是阴谋诡计,也不仅仅是残酷的展示,而是充满了细致的人性。
第三,惊喜的是,影片看似很土,实则真正迈入了现代,以现代的眼光选材和拍摄。其实中国的观众眼光越来越严苛,一些空有其表,却无内涵的影片观众能立刻分辨,并且不再捧场。很多观众由于看电影机会很多,审美水平已经不低。
常常困惑,中国的演员堪称优秀,中国的导演也可扛鼎,
到底是哪里出了差错,令人满意的作品却寥寥无几呢。
相比《1942》,《集结号》的主题稍嫌太窄,《唐山大地震》的叙事太过拼接。这一部竟然圆熟流畅,的确令人惊喜。演员基本上是老面孔,但由于安排妥当,效果不俗。尤其是老东家(张国立饰)演出了火候。
影片内容不多说,看了自然知道。
印象深刻的是结尾,一老一少,饥寒交迫又疲惫地走向前方,场景是白茫茫一片大地真干净。
《一九四二》观后感
《一九四二》观后感
《一九四二》观后感【篇一】
我对冯小刚执导的影片一直很关注,《唐山大地震》更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昨晚观看了<一九四二》在大上海影院的首映。电影结束后,我一直沉浸在《一九四二》那血腥而又悲惨的岁月之中.....。
冯导用如此大手笔拍下这样一部巨作,它显示的是一个敢于揭示历史真相的中华民族的气度,是一个不忘贫穷落后被人侵略、任人宰割历史的坚强民族!唯一使我遗憾的是,看完以后还有两点不了情:一是影片好像还短了些;二是好像自己也跟那位美国战地记者走了一遭,大有一种只是看了一部大型灾难历史纪录片的感觉,似乎还缺乏一种更催人泪下的刻画人们心灵世界的动人故事情节。
影片中大碗影星的演技个个都十分了得,国际关系的处理也十分微妙。《一九四二》这部电影把当年河南灾荒造成的凄凉和难民们悲惨的命运刻画的如临其境,把日本侵略者的暴行给中国人民带来的苦难一笔勾画出来,把国民党政府的腐败无能和把苦难深重的灾民推向绝望深渊的丑恶嘴脸全部揭露出来,把70年前那段天灾加人祸造成的三百万人死亡的大灾难历史追忆给后人永世铭记!
然而,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各种各样的灾难不计其数,因为许多自然灾害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问题的关键不在灾难本身,而是在于灾难一旦发生后,国家当权者与政府是如何去面对和处理的?《一九四二》就是要告诉人们,过去的“蒋家王朝”与今天的人民政府在本质上的根本区别。特别是新中国建立以来,我们党的历代领导人关爱人民和领导救灾的生动事例举不胜举,我想这也就是冯小刚导演拍这部巨作的真正教育意义所在.....。
电影《1942》观后感
电影《1942》观后感
今天我观看了电影《1942》,这部电影主要讲述了在1942年
的河南省发生了一次旱灾,加上又发生了一起蝗虫灾害,导致当
年河南省粮食农业种植几乎颗粒无收,就酿成了一次大饥荒。加
上当时正处于抗日战争的纷杂形势下,国民党政府没有采取及时
有效的抗灾救济措施,导致河南全省因为这次饥荒300多万人饿死,发生了很多悲催的故事。
电影《1942》正是试图为当今的人们还原那段悲凉的历史,向我们传达许许多多的历史道理。看完这部电影以后,给我的启发
很大,归纳起来有这么几项:
一,民以食为天。可以说全中国***亿人,不论官民,往本质
来说大家都是老百姓,普通人。是个人,吃饭就是最基本的需要。正所谓“衣食住行”,满足口腹之欲是最根本的需要,如果一个
人连吃饱饭的需求都没有饱足,那这样一个人的生存水平就非常
低下,生活也会过得非常悲催了。这不禁让我想起当今社会生活
当中存在的诸多陋习,一些有钱人觉得自己富裕了就开始大肆挥霍,买名车、戴名表、住豪放,甚至还出现铺张浪费的情况,这
就相当的让人痛心与难受啊。此外,上到国家下到黎民,大家都
应该要定期反思自身,不要忘记人之根本,不要忘记自身纯粹的
东西。吃饭问题,关系到人生存的根本,我们必须要长期关注粮
食问题,时刻不容松懈与懈怠。
二,居安思危,不能忘却历史。多少朝代的更迭变迁其中都有一段血泪史,一个朝代从兴起、兴盛,再到之后的衰败。其中不知道要死多少人,流多少血。可是古代朝代频繁更迭,那些古代统治者恰恰都是没有长远考虑,没有足够耐力去治理国家的。很大程度上,朝代变更也不单纯是统治者的责任,更有广大民众的责任。正如一些名人所讲的“人们大众才是推动历史进程的根本动力”,那么古代历史变迁也主要就是人们在推动了,而朝代的衰败难道不是人们大众主体出现的衰败引发的吗?这样的衰败原因自然很多,其中就有忘却历史这个原因。上到一个国家,下到普通庶民,都是那么一个道理“凡是谦虚谨慎就会进步发展,凡是骄狂造次、忘根忘义就必然衰败腐朽”。现如今的中国,经历了改革开放三十多年发展,人们的经济物质水平都大幅度提升了,然而社会上也不可避免的出现了一些骄狂之气,这样一股骄狂之气假如不加以遏制,就很危险。而遏制骄狂之气,恰恰需要我们将智慧知识灌输到每个人的心中,只要一个国家的民众智慧起来,这个国家才会智慧起来,而不是单纯依靠几个领导人的智慧能够推动一个国家的智慧发展的。
《一九四二》影片分析
《一九四二》
——影片分析
中文名称:《一九四二》
片长:140分钟
导演:冯小刚
编剧:刘震云
主演:张国立/徐帆/陈道明/李雪健/艾德里安·布洛迪/ 蒂姆·罗宾/张涵予/冯远征/张默/王子文/段奕宏/范伟/柯蓝/张国强/林永健/乔振宇
剧情简介:
1942年,太平洋战争进入第二年,中国抗日战争处于战略相持阶段。与此同时,1942年河南,旱灾,蝗灾,三百万人饿死。“在死三百万的同时,历史上还发生着这样一些事:宋美龄访美、甘地绝食、斯大林格勒血战、丘吉尔感冒。因为一场旱灾,河南发生了吃的问题,千百万民众离乡背井,外出逃荒,故事分两条线索展开:一条是逃荒路上的民众,主要以老东家范殿元和佃户瞎鹿两个家庭为核心,展现他们的挣扎和痛苦,他们的希冀和愤怒。老东家叫范殿元。大灾之年,战争逼近,家里被难民抢大户造成家破人亡,他赶着马车,马车上拉着粮食,粮食上坐着他一家人,也加入往陕西逃荒的人流。三个月后,到了潼关,车没了,马没了,车上的人也没了。这时老东家特别纠结,他带一家人出来逃荒是
为了让人活,为什么到了陕西,人全没了?于是他决定不逃荒了,开始逆着逃荒的人流往回走。人流中喊:“大哥,怎么往回走哇?往回走就是个死。”老东家:“没想活着,就想死得离家近些。”转过山坡,碰到一个同样失去亲人的小姑娘,正爬在死去的爹的身上哭。老东家上去劝小姑娘:“妮儿,别哭了,身子都凉了。”小姑娘说,她并不是哭她爹死,而是她认识的人都死了,剩下的人她都不认识了。一句话让老东家百感交集,老东家:“妮儿,叫我一声爷,咱爷俩就算认识了。”小姑娘仰起脸,喊了一声“爷”。老东家拉起小姑娘的手,往山坡下走去。漫山遍野,开满了桃花。另一条是国民党政府,他们的冷漠和腐败、他们对人民的蔑视推动和加深了这场灾难,并最终导致了自己失败的命运。
《1942》观后感
《1942》观后感
电影《1942》是一部历史题材电影,以中国抗战期间的真实历史事件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小镇上发生的故事。以下是我的观后感:首先,电影的制作非常精良。电影的画面质量和音效处理非常出色,给观众带来了震撼人心的视听体验。同时,电影的场景布置和服装设计也非常考究,让观众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抗战时期的历史氛围。
其次,电影的情节非常紧凑。电影通过讲述一个小镇上的故事,展示了当时民众的苦难和坚韧不拔的精神。电影中的角色形象也非常鲜明,让观众能够深入了解每个人物的内心世界和背景故事。
最后,电影所表达的主题也非常深刻。电影以抗战时期的历史事件为背景,通过一个小镇上的故事,展示了人性的善恶和生命的脆弱,表达了对和平的向往和珍视生命的思考。
总的来说,电影《1942》是一部非常优秀的历史题材电影,制作精良,情节紧凑,表达深刻的主题。观众在欣赏电影的同时,也能够更好地了解和感受抗战时期的历史和民众的苦难,是一部值得推荐的电影。
《一九四二》影评(评主题)
本片反映的是一九四二年的一场灾难,中国抗日战争处于战略相持阶段,此时河南大旱,千百万民众离乡背井,外出逃荒。本片基本上分为两条大线索,一条是老东家等人的逃荒,另一条就是国民政府应对饥荒的措施。导演从国民政府、国际记者和宗教人士以及普通灾民等三个不同的视角向观众诠释了这场灾难。
国民政府。李培基在进谏蒋介石时,蒋介石在听完汇报后问李培基:“这次到重庆有事吗?”“听说河南遭了旱灾,严重吗?”李培基却说:“没事”“本省能够克服”,李培基的瞒而不报不仅是因为被报告的“大事”吓住了,而且也是为了自己的仕途,而采取消极等待,隐瞒真相。李培基的不作为,导致基层官员贪污腐败,欺压民众。蒋鼎文的一句“国家贫弱,只有甩包袱,才能顾住大局”直接道出了国民政府的心声,企图把灾荒严重的河南丢给日本,这样既省去了救灾的消耗,也给日军造成一定的负担。蒋介石拒绝接见河南灾情请愿团,在接见白修德时,蒋介石也表露出不耐烦和不相信的态度都体现了他对河南灾区的不重视。这样蒋介石一方面因为河南省政府的瞒报漏报无法获知实情,但另一方面,蒋介石当时的工作重点在征收军粮保证前方军队的供给之上,所以他对初期河南灾荒的上报文件,都认为是当地为了逃脱征收军粮,进一步加重了地方上的瞒报现象。整体来看,当时国民党政府当局深陷于战争与军队的需求之中,对河南的地方需求自然是不加理会,再加上河南政府对灾情的瞒报进一步加剧了河南灾情的恶化。
国际记者和宗教人士。安西满在半夜里对瞎鹿说:“主让摩西带领以色列人逃出埃及,现在主也让我带领你们逃出河南”“可是断了气也不闭眼,就是过去不信主”“东家东家老范,一辈子不信主,叫他信,他不信,失去了主的庇护,就落了个如此下场”这些都体现出他深受神父梅甘的影响,认为主真的可以拯救众生,影片中的小安不顾战火与饥饿,冒着生命危险传教却没想到一片传教的苦心,换来的却是现实的残酷、信仰的崩塌。虽然他的努力并没有给灾民带来实质上的帮助,但是却给他们以精神上的支撑。记者白修德,虽然他出场时衣着光鲜,但深入河南灾区之后的白修德便灰头土脸了。一个外国人不远万里来到战时的中国,且还要深入饿殍遍地èpiǎo biàn dì的灾区河南,这样的人道主义精神和敬职敬责的记者值得钦佩。片中的白修德勇敢走向不毛之地,在枪林弹雨中捕捉到最珍贵的镜头,正是以为他的执着,才促使了蒋介石对河南灾区伸出援手。可以说白修德的报道对河南灾情的缓解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一九四二影评
一九四二影评
介绍
《一九四二》是由中国导演冯小刚执导的一部电影,该电影于2018年上映。影片根据刘震云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讲述了在日本侵华期间,一个小村庄被日本鬼子包围的故事。本片获得了国内外观众一致好评,也赢得了多个奖项。
剧情概述
影片的故事背景设定在日本侵华期间的一个小村庄。在这个小村庄中,人们生活平静,但随着日本侵略的深入,他们渐渐陷入了水深火热之中。小村庄的许多年轻人被日本鬼子征召到战场,村中的老人、妇女和孩子们只能依靠自己艰难求生。
影片的故事主要围绕着一个叫做阿松的男孩展开。阿松是该村庄的唯一幸存者,他孤独地生活在这座被日本鬼子包围的小村庄中。阿松的父亲是一位军人,阿松渴望能够见到他的父亲,但父亲因为战场上的牺牲,永远也无法再见到了。
在被鬼子包围的日子里,阿松结识了一个叫做四眼的小女孩,他们成为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四眼的父亲是该村庄唯一
的医生,他们希望他能够帮助村中的伤员,但他也面临着无法解决的困境。
在影片的高潮部分,村庄的人民团结一致,勇敢地与日本
鬼子展开斗争。他们不仅要面对敌人的炮火,还面临着食物短缺、医疗条件恶劣等一系列的问题。最终,他们充满了坚定的信念,全力保卫自己的家园。
影片风格
冯小刚导演以其独特的视角和叙事方式成功地展现了那个
时代的人们的生活状态。影片通过真实而深入的人物刻画,将观众带入了当时的历史时空。导演以细腻而真实的镜头,展示了人性的复杂与生活的艰辛。
影片的整体画面色调偏暗,营造出一种压抑的氛围。这种
画面更加贴近了人们在战争时期的生活状态。配乐方面,影片巧妙地运用了音乐来衬托情节,使得整个电影更加有感染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影1942影评(在那1942年豆瓣)
推荐五部揭示人性的好电影。韩国的娱乐圈真的很深。
人性是本世纪永恒的话题。今天线女推荐五部关于人性的好电影。如果你见过,请留言告诉我你的感受。
第一部:《现代启示录》豆瓣评分:8.5
科波拉由马龙白兰度主演的代表作,改编自康拉德名著《黑暗的心灵》。背景是越战。
越南战争后期,美国上尉威拉德奉命追捕科茨上校,科茨上校离开美军在柬埔寨建立自己的王国。
一路沿河而上,他们目睹了各种暴行和杀戮,目睹了美国士兵和当地人在长期战争中做出的各种变态行为。威拉德大为震惊。
最后威拉德在柬埔寨科茨王国被当地人抓住,遇到了科茨。然而,科茨想死,要求威拉德把这个地方夷为平地.
这部电影与其说是关于战争,不如说是揭示了我们永远不想通过战争找到的真相。
第二部:《1942》豆瓣评分:7.8
影片讲述了抗战时期面对饥荒的各种人性。故事的背景是1942年河南大旱,当时人们离乡背井,外出逃难。身边的人一路跌下来一个个,像是牢不可破的诅咒。莫莫当时权力阶层的腐败加深了饥荒的灾难。
看完这部电影,人会觉得复杂,难以形容,无法言说。
第三部:《七宗罪》豆瓣评分:8.8
本片是对人类七大原罪的现实演绎,由布拉德皮特和摩根弗里曼主演,犯罪题材,血腥暴力。
基督教用撒旦的七种邪恶形象来代表七种邪恶:傲慢、嫉妒、暴怒、懒惰、贪婪、暴食和情欲。变态的宗教杀手,平时连只鸡都不杀,却找到了对人进行令人毛骨悚然的谋杀的依据。
整部高智商犯罪的电影,每一段你以为要解密的内容,终于迎来了下一次犯罪的开始。
第四部分:《玩物》豆瓣评分:6.2
在韩国娱乐圈,像一个公开的秘密,女演员不断自杀,不断有爆料说韩国演绎公司让女演员和她们睡觉,陪她们喝酒,把她们当商品卖,做色情交易。韩国娱乐圈“吃人”的潜规则被“张紫妍”和50名幸存者的死亡撕裂。
这部电影是根据“张紫妍事件”改编的,故事由一个“女演员自杀案”引出。临死前,她给一名记者发了一封电子邮件,透露了她被胁迫和性贿赂的痛苦经历。当时舆论哗然,负责查案的警察和检察官,离真相越来越近,却收到了
号,夹杂着韩国娱乐圈和韩国权力阶层的灰色地带,一句话概括“水深很深”。
第五部:《罗生门》豆瓣评分:8.8
日本京都正南门罗生门。行僧、打柴工、乞丐在城门底避雨,三人闲聊。话题开始了,故事的前奏开始了:一个武士和他的妻子路
过荒山,发生了一件事。妻子被侮辱,武士被杀。悲剧是怎么发生的?以武士之死作证的凶手、妻子和女巫都有自己的看法。
真相只有一个,但每个人作证的目的不同。为了美化自己的道德,减轻自己的罪恶,掩盖自己的错误,大家开始讲一个美化自己的故事版本。荒山上的悲剧变成了一团看不见的雾。
聊完了,雨过天晴。樵夫在罗晟门附近发现了一个哭泣的弃婴。他决定收养这个婴儿,走进夕阳的深处。
人性是世界上最可怕的东西,这些电影从不同领域揭露着人性的方方面面。人们会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断去踏破人性的底线,哪些被践踏的魂魄在深渊里哀嚎,但每个践踏者都仿佛选择性耳聋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