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语堂教学文档
诗意散文选中林语堂的艺术表达教案
诗意散文选中林语堂的艺术表达教案林语堂是中国现代文学界的巨匠,他以深厚的学识、独特的思维和精湛的艺术表达能力而广受赞誉。
本文将选取林语堂的散文作品,从诗意散文的角度进行分析与解读,并提供一份艺术表达教案。
散文一:《中国人认得美》林语堂的《中国人认得美》是一篇充满诗意的散文,通过细腻的文字描写和独特的思考,探讨中国人对美的认知与表达方式。
1. 散文简介《中国人认得美》是林语堂探讨美的散文之一,以中国人独特的审美观念和表达方式为主题,展示了中国文化中丰富的内涵与情感。
2. 内容分析- 描述中国人如何识别美的方式:通过对中国古代文化的探索,林语堂指出中国人对美的认同常常是一种感性的体验,与自然和谐共处,注重审美的灵感与情感。
- 引用传统的诗句和谚语:通过引用经典文学作品中的诗句和谚语,林语堂生动地展示了中国人对美的独特理解和传统智慧。
- 对比中西方审美观念:林语堂以平衡、和谐为主导的中国审美观与以对称、比例为主导的西方审美观进行对比,凸显了中国人对美的独特认知。
3. 艺术表达教案- 导读:首先,教师可以以思维导图或图片展示形式,引导学生了解作者林语堂和散文《中国人认得美》的背景和主题,激发学生对于美的思考。
- 语言表达:教师可以提供一些描述中国传统美的词汇和表达方式,并引导学生组织语言,描述自己身边的美的感受,从而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 视觉体验:通过展示一些中国传统的艺术作品、自然风景或建筑等形象,激发学生对于美的感知和情感体验,进一步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能力。
- 对比思考: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中西方审美观的差异,通过小组或整体讨论的方式,了解不同文化中的审美观念,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与理解能力。
散文二:《如梦令》《如梦令》是林语堂的散文之一,充满着唯美的诗意和浓郁的情感色彩,展现了作者对生活的独特感悟和对美的追求。
1. 散文简介《如梦令》是林语堂的一篇短篇散文,以一种梦幻般的方式叙述了生活中追求美的过程,以及在现实与理想之间的矛盾与冲突。
林语堂的论读书PPT课件
01 02
读书是一种艺术
林语堂认为读书是一种艺术,需要掌握一定的技巧和方法。他主张读者 应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选择合适的书籍,并在阅读过程中注重深入 理解和欣赏。
读书与人生结合
林语堂认为读书与人生是紧密相连的,读者应该将读书融入到自己的生 活中,通过阅读获取知识、启迪思想,同时培养审美和情感。
03
读书的意义
01
02
03
04
读书可以启迪人的心灵,让人 变得更加睿智和豁达。
读书可以丰富人的想象力,激 发人的创造力。
读书可以拓展人的视野,让人 更加了解世界。
读书可以提升人的语言表达能 力,让人更加善于沟通。
02
林语堂的读书观
读书是一种生活态度
读书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林语堂认为,一个真正有 读书精神的人,不在于读多少书,而在于读书的态度。他强 调要怀着敬畏之心去读书,尊重每一本书,珍视每一次阅读 机会。
和社会的发展变化。
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
要点一
总结词
林语堂认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是推动人类进步的重要力 量,推荐读者阅读经典著作,以了解人类知识的成果和局 限性。
要点二
详细描述
林语堂列举了一些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经典著作,如达 尔文的《物种起源》、马克思的《资本论》等,这些著作 代表了人类知识的巅峰之作,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 价值。阅读这些著作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人类知识的 成果和局限性,为人类的发展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注重深度阅读
现代读者应该注重深度阅读,通过阅读获取深入 的理解和感悟,从而更好地启迪思想、丰富内心 世界。
探索适合自己的阅读方法
现代读者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需要,探索 适合自己的阅读方法,如快速阅读、精读、思维 导图等,以提高阅读效率和质量。
读书的艺术林语堂教案(一)
读书的艺术林语堂教案(一)教案:读书的艺术林语堂一、教学背景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读书不仅是获取知识的途径,更是提高个人素养和修养的重要手段。
林语堂的《读书的艺术》一书,深刻地阐释了如何阅读和品味好书。
因此,本教案旨在通过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林语堂的阅读策略和方法,提高他们的阅读水平和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目标1.熟悉林语堂的阅读理念;2.学会如何精神饱满地阅读;3.掌握不同阅读层次的技巧和方法;4.培养阅读的主动性和批判性思维。
三、教学内容1. 林语堂的阅读理念通过讲解林语堂《读书的艺术》中的篇章,引导学生了解林语堂的阅读理念和他对阅读的重视。
2. 阅读技巧和方法根据书中提到的不同阅读层次,授课老师可以介绍一些阅读技巧和方法,例如: - 快速扫读: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和结构; - 细读:理解文章的主旨、思想和情感,注重细节; - 独立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并进行批判性思考; - 联想和归纳:将不同的书籍和知识点联系起来,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
3. 阅读任务为了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和提高阅读兴趣,可以给学生布置相关的阅读任务和读书笔记,例如: - 阅读《读书的艺术》中不同的篇章,总结每章的主旨和精神; - 阅读一本自选的文学作品,并写下读后感和个人理解; - 阅读用英语写作的小说,了解不同的文化和语言表达。
四、教学过程1.开场:介绍教师和课程内容,导入主题。
2.阅读篇章:教师先让学生通过快速扫读,了解《读书的艺术》的整体框架和内容;然后,针对书中不同的篇章逐一阅读和解读,引导学生领会林语堂的阅读理念。
3.培养技能:教师可以通过举例和讲解的方式,让学生了解不同的阅读技巧和方法,并在课堂中进行练习和反馈。
4.布置任务:根据学生的兴趣和阅读水平,选择一个适合的阅读任务,让学生完成相关的阅读和写作任务,并在下一节课进行分享和讨论。
5.结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反思和总结。
五、教学评估为了检验学生是否掌握了林语堂的阅读理念和技巧,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进行评估: 1. 课堂表现:包括学生的听课态度、课堂互动和问题回答等方面; 2. 阅读笔记:对学生阅读任务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估,包括对阅读内容的总结和个人理解; 3. 作业评估:对学生撰写的作文或文章进行评估,包括结构、语言表达和批判性思考等方面。
?散文第3册第六课:林语堂《秋天的况味》(10万课程老师讲义)
散文第3册第六课:林语堂《秋天的况味》(10万课程老师讲义)窦跃生一、开场歌曲《幸福歌》幸福是什么什么叫幸福糊涂又明白明白又糊涂有的人幸福就是盖三间屋有的人有汽车别墅还是不满足有的人幸福就是能填饱肚有的人吃山珍海味还是不舒服打光棍的幸福是娶媳妇穷孩子的幸福是能念书得重病最大的幸福是健康大学生幸福是就业有前途家财万贯可能会活得苦家徒四壁也能够家和睦幸福的答案是心境心里头幸福他就幸福几家子幸福是小幸福所有人幸福的是大幸福我要让父老乡亲都幸福乡亲们同幸福是我的幸福二、作家介绍林语堂(1895-1976),中国现代学者,散文家。
1916年在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后,到清华大学任教。
1919年后先后赴美、法、德国留学。
1923年获博士学位后回国,先后在厦门、上海等地教书。
1936年去美国教书。
1954年任新加坡南洋大学校长。
1967年受聘为香港中文大学教授。
主要作品有杂文集《剪拂集》、《大荒集》、《我的话》,散文集《欧美风语》、《林语堂散文集》,长篇小说《京华烟云》等。
此文写于1941年1月,后收入《我的话·行素集》。
曾两次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
三、原文讲解赏析《秋天的况味》林语堂秋天的黄昏,一人独坐在沙发上抽烟,看烟头白灰之下露出红光(有声有色之色),微微透露出暖气,心头的情绪便跟着那蓝烟缭绕而上,一样的轻松,一样的自由(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还有香烟)。
不转眼,缭烟变成缕缕的细丝,慢慢不见了,而那霎时,心上的情绪也跟着消沉于大千世界,所以也不讲那时的情绪,而只讲那时的情绪的况味。
待要再划一根洋火,再点起那已点过三四次的雪茄(xuě jiā),却因白灰已积得太多而点不着,乃轻轻一弹,烟灰静悄悄地落在铜垆(lú煮茶器具)上,其静寂如同我此时用毛笔写在中纸上一样,一点的声息也没有。
于是再点起来,一口一口地吞云吐雾,香气扑鼻,宛如红倚(yǐ靠着)翠偎香在抱的情调(惊艳?不同的秋,文学的生命在于创新)。
林语堂的意念教学法
2000年1月第21卷 第1期外语教学For eig n L anguage Educatio nJan.2000V ol.21N o.1林语堂的意念教学法李渝华(西南师范大学外语学院重庆400715)摘 要 本文按教学观点、教学模式、教学技巧三个层次介绍了我国著名学者林语堂先生的意念教学法。
该教学法强调以意念为纲,建立活的语法,注重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四项基本技能的全面训练。
林先生的主张与70年代兴起的意念 功能 交际法虽很接近,但有许多不同。
其基本精神对当今的外语教学改革仍有参考价值。
关键词 意念;语法;教学观点;教学模式;教学技巧中图分类号:H3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544(2000)01-0079-041.前言林语堂(1895-1976)以现代文学家、翻译家和英语通著名,而在英语教学法方面的影响可能更大。
我国30年代乃至40年代初期许多中学生和成年人都因读过他的 开明英文文法 、 开明英文读本 或 开明英文讲义 (以下简称 文法 )、 读本 、 讲义 )而在英语学习上受益终身。
林语堂提出的意念教学法虽然对丹麦语言学家叶斯柏森(Otto Jes-persen,1860-1943)的交际教学观有所师承,但他从中国人学习英语的实际出发,有不少创新和发展。
与70年代兴起的意念 功能 交际法虽较接近,但个人是否为场独立/依存型,其合理与否还有待于进一步探讨,但根据笔者本人的教学实践,这样划分是合理的。
五、结束语实践证明,在外语教学过程中,使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具体教学场合的要求。
情况不同,教学方法也应随之改变,所谓的 万能教学法 是没有的,也是不可能有的。
因此,教师不能囿于某一种教学方法,必须了解各教学法的特点,熟悉并掌握各教学法的技巧,并应根据特定的教学目的、教学任务、教学阶段和教学对象优化选择和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通过外语教学实践,建立起我国自己的外语教学法体系。
林语堂《失败了以后》一文之心得式教学法
林语堂《失败了以后》一文之心得式教学法【教学目标】 1。
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及时代意义。
2。
体会课文的主要内容,学习用心得式的批注阅读方法,品味文章的语言风格。
3。
揣摩、体会文中重点词句,学习抓住关键进行赏析的方法。
4。
领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增强对文本的感悟力和鉴赏力。
5。
引导学生结合自身实际,在反思中总结经验,在感悟中升华情感,学习独立思考的方法,培养阅读能力。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质疑问难1、从命题上看,林语堂的《失败了以后》一文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心得式) 2、什么是心得式阅读?(心得式阅读即用读书笔记的方式做阅读教学) 3、为什么要倡导“心得式”阅读?学习作者对人生的思考方法,认识生活的真谛,探寻生命的价值。
(可分成两个环节:第一个环节是带着质疑的眼光去阅读课文;第二个环节是联系自己的实际,谈收获)二、研读文本,指导赏析一、初读文本,整体把握。
这篇文章围绕着“失败”这一话题展开论述,说说你能读懂哪些东西。
请大家快速默读课文,划出不理解的地方,多读几遍,在小组里交流讨论。
(交流后整理答案,老师适当点拨。
)二、再读文本,局部探究。
1、自由朗读,划出作者在哪些地方讲到“失败”?画出来,认真地读一读,做好批注。
2、再读全文,找出作者在失败以后的态度是怎样的?(讨论、汇报。
)明确:失败之后的态度是:失望之后,他更加珍惜。
作者通过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来表现人物的心理。
3、讨论:课文第一部分中,作者从哪些方面论述“失败”?(语言、动作、心理。
)总结出“失败”造就一个伟大的作家。
从而体现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消极的、悲观的。
) 4、讨论:作者认为“失败乃成功之母”,为什么要从这个角度说?(失败让我们变得更坚强、更成熟、更有力量。
) 5、总结:每个人都有失败,但不管遇到什么样的失败,只要我们坚持自己的信念,坚守自己的目标,不懈努力,终究会成功! 6、联系自身,说说自己在什么情况下有可能成功,有哪些因素可以决定我们最终能否成功?(一般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毅力、恒心、正确的目标、良好的环境等。
失败了以后林语堂教案
失败了以后林语堂【学习要点提示】1.归纳本文的中心论点。
2.通过学习本文,树立对待失败的正确态度。
3.具体掌握本文善用比喻、排比等手法增强文章说服力和说理气势的方法。
【作品背景】在人生态度上,林语堂所欣赏的是一种“闲适的生活”,提倡“悠闲的情绪”、“快乐的哲学”。
这在他最有影响的代表作《生活的艺术》中体现得尤为明显。
但是,林语堂的思想包括他的人生观是复杂的,他在心目中欣赏着“闲适”、艺术的生活方式,而现实生活中却不倦地钻研学术、勤奋地著书笔耕。
他在生活中的这种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在《失败了以后》一文中得到充分体现。
【层次结构分析】本文主要围绕着失败了以后应该怎样去做的问题展开论述,全文可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1至2自然段):提出中心论题,“测验一个人的品格,最好是在他失败的时候,失败了以后,他是怎样呢?”第二部分(3至5自然段):写伟大人物的成功与小孩子学会溜冰的秘诀,即“倾跌了以后,立刻站立起来”。
第三部分(6至8自然段):驳斥一般人在面对失败时容易丧失勇气和信心的错误态度,指出只要“不顾以前的失败,奋身作再度之奋斗”,就终会达到胜利。
第四部分(9至11自然段):写人格伟大的人并不介意世间的成败,“对于有骨气,有作为的人,失败是反足以增加他的决心与勇气的”。
【思想内容概括】本文主要阐明了作者对失败的看法和失败以后对待失败的正确态度。
作者认为:失败的时候最能测验一个人的品格。
他指出,伟大人物的成功秘诀就是“倾跌了以后,立刻站立起来,而去向失败战取胜利”;“倾跌算不得失败,倾跌后而站立不起来,才是失败”;“许多人之所以成功,就是受赐于先前的层层失败”;“对于那自信其能力,而不介意于暂时的成败的人,没有所谓失败”。
从这些看法中,可以归结出文章的中心论点:一个人在失败了以后,应当“加倍的坚强”,要“立刻站立起来”,“永不屈服”。
【艺术特色举要】1.构思精巧,立意新颖。
关于失败的话题,许多作家都写过这方面的文章,如梁启超的《论毅力》主要是强调毅力对于克服逆境、获取成功的重要性,染潄溟的《成功与失败》主要是从成功与失败的关系上说明“不可以成败论人”的道理,培根的《论厄运》又是通过厄运与幸运的比较说明厄运往往最能显出人的坚忍品质,而本文则是从失败以后人们应该如何面对失败这样的角度展开论述,通过分析伟大人物成功的秘诀、小孩子学会溜冰的经验、普通人失败后容易出现的丧气与失望心理等,帮助失败者树立信心、鼓起勇气。
林语堂《说话的艺术》
林语堂《说话的艺术》第一编怎样说话第一章说话是一件难事天天说话不见得就会说话、不见得比写文章容易、拉长了面孔不好可是嬉皮笑脸也不行、自己要乖巧、五要张开了眼睛说话要适时观察对方,认清环境。
了解说话的基本特点第二章给人家一个好印象语语中肯、言必有信、察言观色、态度要温雅、说话要幽默、说话要委婉、让人家有说话的机会、最好让人家先说注意:我现在有抢着说话的毛病了,别怕忘记,让人家先说!第三章同意人家的主张谁都为尊严而自卫、爱好争论着是傻子、批评人家不好是无益的、这并不是阿谀第四章要有自己的立场怎样拒绝无礼的请求、多言无益、用不同的方式来再三申述、是人家有回忆的价值、学会运用拒绝语言第五章要开发别人的话机用赞美的方法、用疑问的方法、诚意关心人家的谈论、投其所好第六章怎样和人家辩难不要使人家的心里先存一个“不”字、不要攻击人家的短处、语句要有力、拿出真实的凭据来、找出一个共同点来讨论、正面辩难不如侧面进击推荐《战国策》有信心、辩难的方法1. 正确地引出辩论对手的话2. 明确地指出对手的话错在哪里,不能有丝毫的含糊3. 说明对方谬误的危害或严重后果第七章怎样说规劝人家的话先赞誉后劝导、没有人爱听命令的、要给人家留些面子、自己来负担错误、用鼓励的方法、用激将的方法、使人不自暴自弃、平等待人尊重对方、心理相容对症下药第二编怎样演讲第一章勇气与自信力的培养有志者事竟成、克服害怕情绪、成功来自练习、磨练意志第二章如何做好演讲的准备如何准备你的演讲、提高你演讲能力的诀窍、演说大家是如何准备演讲的、与演讲稿有关的几个问题、增强你的记忆力印象、复习、联想临场忘词的几个救急方法岔开话题、拖延时间(问问听众能否听得见、听得清);设计把每一节的末一个概念作为下一节的开头演讲的选题与篇幅第三章如何吸引听众的注意用热情感染听众、要讲如鲠在喉不吐不快的话、要讲有力的话、灵活地变更音调的轻重快慢、牢牢抓住听众的思维、声音第四章演讲的内容主旨要鲜明林肯说:“把要说的话用最言简意赅的语言讲出来,让小孩子都能看懂。
林语堂PPT课件
source: /docs/guides/canvas/
2021/4/8
9
《浮生六记》Six Chapters of a Floating Life
《浮生六记》中翻译补偿:
文外补偿( 注释) ,即文化缺省部分在文内直译, 同时以 注释的方式对其进行说明。
翻译大家 林语堂
——两脚踏中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 《我的话》
2021/4/8
2
一、林语堂生平简介
●林语堂(1895—1976),原名和氏,笔名语堂。 福建龙溪人。 ●其父是个乡村牧师,他早年就上教会小学读书, 从小便深受西方文化影响。 ●1912年进上海圣约翰大学专攻英文,1919年赴美 国哈佛大学留学,后转赴德国莱比锡大学研究语言 学,对英语和西方语言学造诣很深。1923年归国后 ,从事教育、写作等工作。 ●1966年定居于台湾,又曾在香港任教。最后病逝 于香港。 ●1944年、1972年、1973年和1975年获得诺贝尔文 学奖题名。
2021/4/8
10
2) 清明日, 先生春祭扫墓, 挈余同游。 On the Chingming festival, my tutor was going to visit
his ancestral grave and brought me along. A festival which falls on any unfixed date somewhere
round the middle part of the spring months. On this day people are accustomed to pay their visit to their ancestral tombs in the country.
林语堂英语方法
林语堂英语方法
林语堂从中国人学习英语的实际出发,提出了一系列的英语教学方法和英语学习方法,相当值得中国英语学习者借鉴。
林语堂学英文要诀如下:
1.学英文时须学全句,勿专念单字。
学时须把全句语法、语音及腔调整个读出来。
2.学时不可以识字为足。
识之必然兼用之。
凡遇新字,必至少学得该字之一种正确用法。
以后见有多种用法,便多记住。
3.识字不可强记。
得其句中用法,自然容易记得。
4.读英文时须耳目口手并到。
耳闻、目见、口讲、手抄,缺一不可。
四者备,字句自然记得。
5."四到"中以口到为主要。
英语便是英话,如果不肯开口,如何学得说话?
6.口讲必须重叠练习,凡习一字一句必须反复习诵十数次至数十次,到口音纯熟为止。
学外国语与学古文同一道理,须以背诵为入门捷径。
每谋取一二句背诵之。
日久必有大进。
7.口讲练习有二忌。
(一)忌怕羞。
学者在课堂上怕羞,则他处更无练习机会。
(二)忌想分数。
一想到分数,便怕说错,怕说错,便开口不得。
最后的胜利者,还是不怕羞、不怕错、充分练习的学生。
若得教员随时指正,自然可
由多错而少错,由少错而纯正,由纯正而流利,甚至由流利而精通。
此是先苦后甘之法。
8.读节要精。
读音拼写,皆须注意。
马马虎虎,糊涂了事,不但英文学不好,任何学问也学不好。
林语堂 中国书法(节选)课件
三、分析课文
第1段:艺术问题总是韵律问题,这在中 段 艺术问题总是韵律问题, 国尤为突出。 国尤为突出。 第2段:书法蕴藏着中国艺术的韵律理想 段 和美学原则。 和美学原则。 第3段:书法与绘画的联系。 段 书法与绘画的联系。 第4段:书法代表了韵律和构造最为抽象 段 的原则。 的原则。
第5段:书法为中国艺术提供了美学鉴赏 段 的基础。 的基础。 第6段:书法从大自然中扑捉艺术灵感, 段 书法从大自然中扑捉艺术灵感, 与大自然息息相通。 与大自然息息相通。 第7、8段:自然界和书法的动态之美。 、 段 自然界和书法的动态之美。 第国美学提供了基础。
四、思考与练习
• 1、结合作品,思考“运动的美正是理解中 结合作品,思考“ 国书法的钥匙”的含义。 国书法的钥匙”的含义。 • 2、体会本文在“中国书法”介绍中蕴含的 体会本文在“中国书法” 美学思想。 美学思想。
放映结束,谢谢观看! 放映结束,谢谢观看!
2、任教、办杂志 任教、
• 1923年任北京大学教授,1926 年任北京大学教授, 年任北京大学教授 年任厦门大学文学院长。 年任厦门大学文学院长。 • 1932--1935年主编《论语》、 年主编《 年主编 论语》 人间世》 宇宙风》 《人间世》、《宇宙风》。 • 提倡“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 提倡“以自我为中心, 为格凋”的小品文, 为格凋”的小品文,成为论语 派主要人物。 派主要人物。
目 录
一、林语堂介绍 朗读课文、 二、朗读课文、疏通字句 三、课文分析 四、思考与练习
一、林语堂介绍: 林语堂介绍:
1、求学经历
• 1895年出生于福建一个基督教 年出生于福建一个基督教 家庭,父亲是教会牧师。 家庭,父亲是教会牧师。1912 年林语堂入上海圣约翰大学 圣约翰大学, 年林语堂入上海圣约翰大学, 毕业后在清华大学任教。 毕业后在清华大学任教。1919 年秋赴美哈佛大学文学系, 哈佛大学文学系 年秋赴美哈佛大学文学系, 1922年获文学硕士学位。同年, 年获文学硕士学位。 年获文学硕士学位 同年, 转赴德国入莱比锡大学 莱比锡大学, 转赴德国入莱比锡大学,专攻 语言学。 语言学。
论读书 林语堂 教案
论读书林语堂教学目标1.理解本文的读书观并能吸收其合理成分。
2.能分析文章幽默形象的艺术风格。
3.了解掌握林语堂的基本文学常识。
教学重点1.理解本文的读书观并能吸收其合理成分。
2.能分析文章幽默形象的艺术风格。
教学难点理解本文的读书观并能吸收其合理成分。
教学方法阅读法、讨论法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一、作者简介林语堂,现代著名散文小品大家,是中因第一个将英文“humour"译成汉语“幽默”的人.“绅士的讲演,应当是像女人的裙子,越短越好。
”这是林语堂最有名的一句幽默妙语。
林语堂不但是中国幽默的倡导者和鼓吹者,而且仅其散文主张也表明他还是幽默理论的卓越实践者。
林语堂之所以提倡“幽默散文”.是有其深刻的文化政治方而原因的。
这些原因不仅是制约林氏文学观的取要因素,而也反映出在复杂多变的时代背景下林氏复杂的心理斗争的路径。
同时,我们还应认识到林语堂幽默闲适散文理论正是在这些因素的关照下,作家艺术地体味生活的再现,从而形成“亦庄亦谐”、“亦雅亦俗”、“亦平亦奇”的艺术风格和文学精神。
他将此贯穿于具体的散文创作中,就产生了林语众式极富魅力的个性化幽默散文观。
就其提倡幽默散文观的直接原因而言,是林语堂将其早期受英国小品文与“争论”时期受晚明小品文的影响相结合,并以此作为基础,确立了以幽默闲适为散文创作的新观念。
代表作品长篇小说《京华烟云》,散文集《吾国与吾民》、《生活的艺术》等。
林语堂一生曾三次被提名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
他的《生活的艺术》在美国重印40次,并被译成英、法、意、荷等国文字,成为欧美各阶层的“枕上书”。
二、学生自读文章,理清文章思路,了解大意。
提问,总结:文章先从读者范围谈起,来论述读书的意义和好处:脱俗气;然后重点论述读书的态度;最后是读书的方法。
文章虽然资料丰富、思路开阔,但层次井然,逻辑性很强。
三、思想特色讨论,我们在这篇文章中学到哪些读书的方法?提问,总结读书的选择和态度:林语堂所谓的“读书须先知味”,也就是要找到适合自己读的书。
林语堂 《秋天的况味》正式版PPT文档
港,4月移灵台北,长眠于故居
后园中,享年80岁。
林语堂是幽默闲适小
品文的重要代表。散文 集有?大荒集??我的话 ?。在散文创作上,秉 承自由主义精神,提倡 “以自我为中心,以闲 适为风格〞,开展了散 文小品的趣味化和闲话 风,并形成了风行一时 的“论语派〞。
林语堂一向以童心未
泯自况,谈吐诙谐。 1924年5月,他在?晨 报?副刊发表?征译散 文并提倡“幽默〞?, 第一次将西文中的 “humour〞译成“ 幽默〞。“幽默〞一 词始见于?楚辞·九章· 怀沙?,意为寂静无声 。林语堂信手拈来, 将它用得巧妙。
2.闲话风的模式
随性而谈,不过分拘泥 于某个现实目的,兴之所至 那么笔之所至。例如,在一 千字的短文中,开头讲抽烟 就不慌不忙的用了将近三百 字,这符合林氏在?写作六诀 ?里讲的要“随兴所至〞,才 能 “兔起鹘落翰神飞〞。具 有自然、率真、亲切的韵味 ,像与朋友谈天说地一般。
3.幽默的艺术个性 将秋的味道融入到一系列随
佳;就连抽烟也要“烧得得法,慢慢的吸 〞,如秋之经时不急,方可回味。凡此等 等越是历时既久,其物必老熟有味。
• 第四局部:明释“秋〞的 至爱。 1924年5月,他在?晨报?副刊发表?征译散文并提倡“幽默〞?,第一次将西文中的“humour〞译成“幽默〞。
在散文创作上,秉承自由主义精神,提倡“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风格〞,开展了散文小品的趣味化和闲话风,并形成了风行一时 的“论语派〞。
在林语堂眼中的秋的 情调是那样的细腻和独 特,细到饮食起居,细 到抽烟读书,细到为文 作诗,细到吹管弹丝, 细到做人处世。
秋的况味里有人生的 情调。享受秋就是享受 生活,就是对人生的生 老病死和人世的情趣哲 理有了更成熟的感悟和 更理性认知。
林语堂的意念教学法
林语堂的意念教学法
林语堂的意念教学法是一种可以有效提高学习效率的教学法。
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最新一代的研究在这种研究方法上有显著的改进。
该教学法主张“以潜意识学习为主,从而更多地让学生认知主体化”。
它认为,潜意识学习可以加速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换和思考能力,以及激发学生发掘内在潜能,使其能够系统地学习和提高学习能力。
这将学生采取一种动态的学习方式,而不是静态的记忆,从而更轻松地接受知识。
此外,它还提倡通过使用自然化的形式来实现教学。
在课堂上,老师可以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来解释想法,这样学生就能更直观地传达他们学习到的知识。
老师更多地要思考学生的需求,而不是一味地以“全部介绍”为方向,同时在课堂活动中突出互动性,让学生理解课堂的概念。
总的来说,林语堂的意念教学法旨在通过突出潜意识学习,自然化的表达形式和互动方式来提高学习效率。
它注重更精准的学习,而不是一味的记忆,把学习的主体性放在首位,能够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提高学习效率。
读书的艺术林语堂教案
读书的艺术林语堂教案一、教材分析。
林语堂的《读书的艺术》是一本经典的读书指南,旨在帮助读者摆脱机械地读书习惯,真正体验阅读的乐趣,同时也能够提高阅读效率。
二、教学目标。
1.了解读书的基本观念和读书的目的;2.掌握有效的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效率;3.培养阅读的兴趣和习惯,拓展读者的阅读广度和深度;4.引导学生学会思考,深入理解阅读。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1.读书的目的和方法;2.阅读的技巧和节奏;3.阅读的态度和习惯。
难点:1.如何通过阅读发掘更深层次的内涵;2.如何培养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四、教学方法。
1.启发思考法:通过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更深入地理解阅读中的难点。
2.讲解法:结合实例,对书中的内容进行详细的讲解。
3.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观点,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
五、教学内容和步骤。
1.阅读推荐。
首先推荐几本经典的文学作品,希望学生在阅读本书的同时还可以去阅读这些经典之作,提高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2.讲解主要观点。
对书中的主要观点进行介绍,并结合实例进行讲解。
3.小组讨论。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就书中的观点和自己的看法进行交流和探讨。
4.思考引导。
通过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更深入地理解阅读中的难点,同时也能够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阅读能力。
5.阅读指导。
对不同类型的阅读提供指导,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阅读任务,提高阅读效率和阅读习惯。
六、教学评估。
1.作业布置:要求学生根据课堂所学内容,写一篇感想或者笔记,反映自己的收获和体会。
2.口头评估:通过小组讨论和思考引导,评估学生对阅读方法和阅读思路的掌握程度。
3.阅读效果评估:通过观察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习惯,评估学生是否能够更好地完成阅读任务。
开明英文文法-林语堂
Is it raining? 正在下雨吗?
It is going to rain. 要下雨了。
Has it rained? 下过雨了吗?
less hot(不怎么热) ,not so very hot(不十分热) ,rather hot(颇有点热),just hot enough(热的刚刚好),too hot(太热), hot enough to burn your fingers(热的烫手), as hot as a furnace(热的如火炉一般), so hot that you can hardly breathe(热的透不过气)这许多表现法,难道就不成为英文法的一部分吗?又如在“数”的意念里,中文有“成”(tenth),英文有percentage:"八成五"在英文里便是eighty-five percent;又,货色打“八五折”在英文里却非说fifteen percent discount不可。如果这样依一群群的意念学习下去,便马上可以把主要的几类观念和关系的一切英文表现法都学会了。
还有一种比较好的看法,便是由内而外,从我们所要表达的意念出发找到他的表现法,即由涵义而到外表。这样我们把所有的表现法的文法工具,依照他们所表达的意念或观念而分类,如“数和量”(number and quantity)“重量和价值”(weight and value),修饰法(modification),比较和等级(comparison and degree),动作和时间(time of action),关系(relationships)等。在每一分类下,我们研究这许多观念在英文里是怎样表达出来。凡是表达通一类的观念的工具,无论是形容词
1.【说什么以及怎样说】诸君已经学过了三四年的英文,对于词类以及词的形式和关系,如单数和复数,主语和谓语等,大概都以及懂得了一些了。现在我们要把这些不同的形式和关系做一番更普遍的研究,这就叫做英文法的研究。
大学语文高职版课件-第四十四课 论读书(002)-PPT文档资料
• 以自己为例,唤起共鸣
• 在文章第九自然段作者以自己为例, 拉近与听众之间的距离,使听众产生 亲切感和平等感,影响听众的情绪, 唤起共鸣。
课文赏析
• 举例众多,观点简明
• 在文章第十自然段作者例举了大量事例 ,用大量的事例,简短的评价来取胜, 符合演讲的特点。
林语堂
林语堂作品
林语堂故居
林语堂故居
林语堂故居
林语堂故居
林语堂故居
文体
• 一九三四年十二月八 日复旦大学演讲稿又 同月十三日大夏大学 演讲。
• 本文文体是演讲稿
演讲稿
• 演讲稿也叫演说辞, 它是在较为隆重的仪 式上和某些公众场所 发表的讲话文稿。
演讲稿的特点
• 第一、针对性。 • 第二、可讲性。 • 第三、鼓动性。
• 大胆质疑,观念新颖
• 在文章第十二自然段作者大胆质疑和批 判古人推崇的读书方法,指出其荒谬性 ,观念新颖,符合现代人的思维方式。
பைடு நூலகம்文赏析
• 提出读书的主观条件
• 在文章第十四自然段作者提出读 书的主观条件“读书须有胆识, 有眼光,有毅力。说回前面论点 ,最后一点,也即读书全部之主 旨,读出自己性灵来。”与前文 中叙述的读书的目的,读书的方 法相配合,构成了较为完整的读 书观。
总结全文
• 1934年,林语堂论读书,先道明自 己不是为好人为师而来训勉青年读 书,然后,批评读书的种种错误动 机,接着,指责在校读书的四种缺 陷,林语堂宣称的是:“开茅塞, 除鄙见,得新知,增学问,广识见 ,养性灵”的自由的看书读书。
谢谢!
第四十四课
论读书
林语堂
林语堂翻译理论PPT文档共25页
1、纪律是管理关系的形式。——阿法 纳西耶 夫 2、改革如果不讲纪律,就难以成功。
3、道德行为训练,不是通过语言影响 ,而是 让儿童 练习良 好道德 行为, 克服懒 惰、轻 率、不 守纪律 、颓废 等不良 行为。 4、学校没有纪律便如磨房里没有水。 ——夸 美纽斯
5、教导儿童服从真理、服从集体,养 成儿童 自觉的 纪律性 ,这是 儿童道 德教育 最重要 的部分 。—— 陈鹤琴
6、最大的骄傲于最大的自卑都表示心灵的最软弱无力。——斯宾诺莎 7、自知之明是最难得的知识。——西班牙 8、勇气通往天堂,怯懦通往地狱。——塞内加 9、有时候读书是一种巧妙地避开思考的方法。——赫尔普斯 10、阅读一切好书如同和过去最杰出的人谈话。——笛卡儿
Thank you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林语堂《苏东坡传》第十五章东坡居士第十五章东坡居士苏东坡由现在起,由情势所迫,要一变而为农夫,由气质和自然的爱好所促使,要变成一个隐士。
社会,文化,学问,读历史的教训,外在的本分责任,只能隐藏人的本来面目。
若把一个人由时间和传统所赋予他的那些虚饰剥除净尽,此人的本相便呈现于你之前了。
苏东坡若回到民众之间,那他就犹如在水中的海豹。
在陆地上拖着鳍和尾巴走的海豹,只能算是半个海豹。
苏东坡最可爱,是在他身为独立自由的农人自谋生活的时候。
中国人由心里就赞美头戴斗笠、手扶犁耙、立在山边田间的农人——倘若他也能作好诗,击牛角而吟咏。
他偶尔喝醉,甚至常常喝醉而月夜登城徘徊。
这时他成了自然中伟大的顽童——也许造物主根本就希望人是这副面貌吧。
在元丰三年(一0八0)正月初一,苏东坡已和长子迈离开京都,启程前往幽居之地黄州,迈当时已经二十一岁。
苏东坡是走最近的陆路赶往的,他把家眷留下由弟弟子由照顾,随后再去。
贫穷的子由要带着自己的一大家人——七女、三男、两个女婿,再加上哥哥的眷属,前往新任所高安,在九江南部数百里之遥。
酒监的职位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好,只相当于官营的一个酒馆经理而已。
坐船走了几个月,子由到了九江,把家眷留在那儿等候他,自己带着哥哥的家眷和朝云,还有两个孩子,顺长江上行往东坡的处所去。
东坡是二月初一到的黄州,家眷是五月二十九到的。
黄州是长江边上一个穷苦的小镇,在汉口下面约六十里地。
在等待家眷之时,苏东坡暂时住在定惠院,这个小寺院坐落在林木茂密的山坡上,离江边还有一段路。
他和僧人一同吃饭,午饭与晚饭后,总是在一棵山植树下散步,关于这种情形,他写了些极其可爱的诗。
不久,身边便有了不少的朋友。
徐太守热诚相待,常以酒宴相邀。
长江对面,武昌(不是今日的武昌)的朱太守也常送酒食给他。
在雨天,东坡睡到很迟才起床,快近黄昏时,散步很久,在起伏不平的东山麓漫游,在庙宇、私人庭园、树阴掩蔽的溪流等处,探胜寻幽。
在别的日子,有时朋友来访,则一同到长江两岸的山里游玩。
那一带是丘陵起伏林木茂盛之区,乡野风光如画。
南岸有攀山,耸立于湖溪交错的平原上。
苏东坡幸而死里逃生,至少是个惊心动魄的经验,他开始深思人生的意义。
在六月他写的别弟诗里,他说他的生命犹如爬在旋转中的磨盘上的线蚁,又如旋风中的羽毛。
他开始沉思自己的个性,而考虑如何才能得到心情的真正安宁。
他转向了宗教。
在他写的《安国寺记》里他说:“余二月至黄舍。
馆粗定,衣食稍给,闭门却扫,收召魂魄。
退伏思念,求所以自新之方。
反观从来举意动作,皆不中道,非独今之所以得罪也。
欲新其一,恐失其二;触类而求之,有不可胜悔者。
于是唱然叹曰:‘道不足以御气,性不足以胜习,不锄其本而耘其末,今虽改之,后必复作。
差归诚佛僧,求一洗之。
’得城南精舍,曰安国寺,有茂林修竹、破池亭谢。
间一二日辄往焚香默坐,深自省察,则物我相忘,身心皆空,求罪始所生而不可得。
一念清净,染污自落;表里像然,无所附丽。
私窃乐之。
”与他宗教思想相反的一股力量,就是深藏他内心的儒家思想。
他的儒家思想,似乎又把他拖往了另一个方向。
诚然,人可以在宗教之中寻取到安静,但是,倘若佛教思想若是正确,而人生只是一种幻觉,人应当完全把社会弃置不顾,这样人类就非灭绝不可,那一切都空空如也才好呢!所以,在佛教要达到精神的空虚和无我的精神存在,就要完全摆脱个人的牵挂,而儒家是抱现实的思想,要对人类尽其职责义务,于是两种思想之间便有冲突。
所谓解脱一事,只不过是在获得了精神上的和谐之后,使基层的人性附属于高层的人性,听其支配而已。
一个人若能凭理性上的克己功夫获得此种精神上的和谐,他就不须完全离开社会才能获得解脱了。
比方说,在社会上有对抗邪恶一事。
理学家朱熹批评苏东坡出狱后写的两首诗,说其中没有克己与自新之意。
那两首诗,如前所见,似乎还是以前老苏东坡的本色未改。
问题是,他是否有意改过向善?他是否有意要三缄其口,国事有错误也绝不批评吗?对不太亲密的朋友,他是一个回答法;对最好的朋友,他是另一个回答法。
在苏东坡写给朋友的两封信里,他吐露了肺腑之言。
一封是给至交李常的。
因为李常曾写诗去安慰他,但是李常的诗太感伤,苏东坡不以为然,写信回答他。
信上说:“何乃耶?仆本以铁石心肠待公。
吾济虽老且穷,而道理贯心肝,忠义填骨髓,直须谈笑生死之际,若见仆困穷使相怜,则与不学道者,大不相远矣……虽怀坎憬于时,遇事有可尊主泽民者,便忘躯为之,一切付与造物。
非兄仆岂发此?看讫便火之。
不知者以为垢病也。
”在控告苏东坡案中,王巩获罪最重,现在流放在偏远的西南,苏东坡给他写过几封信。
先表示己事使王巩受牵连,而受此苦难,至为难过,但接到王巩的信,知道王巩能于哲学中自求解脱。
他回信中说:“知公真可人。
而不肖他日犹得以衰颜白发,厕宾客之末也……”接着说起道家长生之术,他自己正在修行。
“某近颇知养生,亦自觉薄有所得。
见者皆言道貌与往日殊别。
更相阔数年,索我间风之上矣。
兼画得寒林墨竹已入神矣。
行草尤工,只是诗笔殊退也,不知何故。
昨所寄临江军书,久已收得。
二书反复议论及处忧患者甚详,既以解忧,又以洗我昏蒙,所得不少也。
然所得非苟知之亦允蹈之者,愿公常诵此语也。
杜子美困厄中,一饮一食,未尝忘君。
诗人以来,一人而已。
”但是对老朋友章停,他的说法又不同。
章停现今官居参政谏议执事(副宰相),曾经写信劝东坡改过自新。
对这位朋友,东坡写了一封非常贴切的回信,悔过之意,溢于言表。
写得再得体不过,简直可以呈给天子龙目御览了。
其文如下:“平时惟子厚与子由极口见戒,反复甚苦。
而某强狠自用,不以为然。
今在囹圄中,追悔无路,谓必死矣。
不意圣主宽大,复遣视息人间。
若不改者,某真非人也……某昔年粗亦受知于圣主,使稍循理安分,岂有今日?追思所犯,真无义理,与病狂之人,蹈河入海者无异。
方其病作,不自觉知,亦穷命所迫,似有物使。
及至狂定之日,但有惭耳。
而公乃疑其再犯也,岂有此理哉?……”随后又叙述当时生活状况:“黄州僻陋多雨,气象昏昏也。
鱼稻薪炭颇贱,甚与穷者相宜。
然某平生未尝作活计,子厚所知之,俸入所得,随手辄尽。
而子由有七女,债负山积、贱累皆在渠处,未知何日到此。
现寓僧舍,布衣蔬饮,随僧一餐,差为简便。
以此畏其到也。
穷达得丧粗了其理,但凛禄相绝,恐年载间,遂有饥寒之忧。
然俗所谓水到渠成,至时亦必自有处置,安能预为之愁煎乎?初到一见太守。
自余杜门不出,闲居未免看书,惟佛经以遣日,不复近笔砚矣。
”家眷到达之后,苏东坡的生活似乎安定下来,不过等他的钱用完之后,日子要如何过,他还没想到。
他的两个小儿子适和过,一个十二岁,一个十岁。
由于太守的礼遇,他们还能住在临桌亭,此地后来因苏东坡而得名。
此处本是驿亭,官员走路时,经此可以在此小住。
苏东坡给一个朋友写道:“寓居去江无十步,风涛烟雨,晓夕百变。
江南诸山在几席,此幸未始有也。
”此地是够美,但是其风景之美,主要还是来自诗人的想象。
他对那栋夏天对着大太阳的简陋小房子,情有独钟,别的旅客一旦真看见,就会废然失望的。
后来,又在那栋房子一边加了一间书斋给他用,他便吹嘘说:他午睡初醒,忘其置身何处,窗帘拉起,于坐榻之上,可望见水上风帆上下,远望则水空相接,一片苍茫。
临皋亭并不见得是可夸耀,风光之美一半在其地方,另一半则在观赏风景之人。
苏东坡是诗人,能见到感到别人即便在天堂也见不到感不到的美。
他在札记里写道:“东坡居士酒醉饭饱,倚于几上,白云左绕,青江右回,重门洞开,林峦岔入。
当是时,若有思而无所思,以受万物之备。
惭愧,惭愧。
”一封写给范镇儿子的信,语调则近诙谐,他说:“临桌亭下十数步,便是大江,其半是峨眉雪水。
吾饮食沐浴皆取焉,何必归乡哉?江水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
闻范子丰新第园地,与此孰胜?所以不如君者,无两税及助役钱尔。
”不过苏东坡确是生活困难,他花钱有一个特别预算方法,这是他在给秦少游的信里说的:“公择近过此相聚数日,说太虚不离口。
辈老未尝得书,知未暇通问……初到黄,凛人既绝,人口不少,私甚忧之。
但痛自节省,日用不得百五十(等于美金一角五分)。
每月朔便取四千五百钱,断为三十块,挂屋梁上。
平旦用画叉挑取一块,即藏去。
钱仍以大竹筒别贮,用不尽以待宾客。
此贾耘者(贾收)法也。
度囊中尚可支一岁有余。
至时别作经画,水到渠成,不须预虑。
以此胸中都无一事。
”由临皋苏东坡可以望长江对岸武昌的山色之美。
他有时芒鞋竹杖而出,雇一小舟,与渔樵为伍,消磨一日的时光。
他往往被醉汉东推西搡或粗语相骂,“自喜渐不为人识。
”有时过江去看同乡好友王齐愈。
每逢风狂雨暴,不能过江回家,便在王家住上数日。
有时自己独乘一小舟,一直到樊口的潘丙酒店,他发现那儿的村酒并不坏。
那个地区产橘子、柿子、芋头长到尺来长。
因为江上运费低廉,一斗米才卖二十文。
羊肉尝起来,味美如同北方的牛肉。
鹿肉甚贱,鱼蟹几乎不论钱买。
旗亭酒监藏书甚多,以将书借人阅读为乐事。
太守家有上好厨师,常邀东坡到家宴饮。
在元丰三年(一O 八一),苏东坡真正务农了。
他开始在东坡一片田地里工作,自称“东坡居士”。
他过去原想弃官为农,没料到在这种情形之下被迫而成了农夫。
在他那《东坡八首》前面的小序中说:“余至黄二年,日以困匿,故人马正卿哀余乏食,为郡中情故营地数十亩,使得躬耕其中。
地既久荒,为茨棘瓦砾之场,而岁又大旱,垦辟之劳,筋力殆尽。
释来而叹,乃作是诗,自憨其勤。
庶几来岁之入,忽忘其劳焉。
”东坡农场实际上占地约十亩,在黄州城东约三分之一里,坐落在山坡上。
房子在顶上,共三间,俯见茅亭,亭下就是有名的雪堂。
雪堂前面有房五间,是到黄州后二年的二月雪中竣工的。
墙是由诗人自己油漆的,画的是雪中寒林和水上渔翁。
后来他就在此地宴请宾客。
宋朝大山水画家米芾,那时才二十二岁,就是到雪堂认识得苏东坡,并与苏东坡论画。
宋朝诗人陆游是在孝宗乾道六年(—一七0 )十月到的东坡,是苏东坡去世后约七十年。
他曾记述雪堂正中间挂着苏东坡一张像,像上所画东坡身着紫袍,头戴黑帽,手持藤杖,倚石而坐。
雪堂的台阶下,有一小桥,横跨一小沟而过,若非下雨,沟内常干涸。
雪堂之东,有高柳树一株,为当年所手植,再往东,有一小水井,中有冷泉,颇清冽,并无其他可取之处,只是诗人当年取水处而已。
往东的低处,有稻田、麦田、一带桑林菜圃,为一片长地,另有一片大果园。
他在他处种有茶树,是在邻近友人处移来的。
在农舍后面是远景亭,位于一小丘之上,下面乡野景色,一览无遗。
他的西邻姓古,有一片巨竹林园,竹茎周长约六寸,枝叶茂密,人行其中,不见天日。
苏东坡就在此浓阴之中,消磨长夏,并寻找干而平滑的竹棒,供太太做鞋的衬里之用。
苏东坡如今是真正耕做的农夫,并不是地主。
在和友人孔平仲的一首诗里,他说:去年东坡拾瓦砾,自种黄桑三百尺。
今年对草盖雪堂,日炙风吹面如墨。
有一段日子,久旱不雨,后来下了雨,苏东坡和农人完全一样快活而满足,他写诗道:沛然扬扬三尺雨,造化无心阮难测,老夫作罢得甘寝,卧听墙东人响履,腐儒奋粮支百年,力耕不受众肾价,会当作活径千步,横断西北这山泉,四邻相率助举杯,人人知我囊无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