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中国古代盐业文化(一)
中国历史上的盐业制度与盐商文化经典
中国历史上的盐业制度与盐商文化经典中国历史中,盐业一直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经济产业,也是政府财政的重要来源。
盐业制度具有特殊的行政性质,因此政府一直对盐业的管理、监管、征收都有着非常严格的规定。
同时,这种特殊经济性质也为盐商文化的形成提供了广阔的土壤和历史背景。
盐业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一直非常重要,早在秦汉时期就已经形成了完整的盐业制度。
到宋代盐业达到了顶峰,盐商也在经济和文化方面都成为了一个非常特殊的群体。
从宋代开始,盐商群体便出现了许多社会风尚与经典文化。
在宋代之前的唐朝,盐业的政策相对来说比较宽松,私人购买盐也相对自由,而到了北宋时期,由于盐业成为了政府的财政命脉,严格等级区划也开始出现。
而在南宋时期,盐业制度更是进一步加强,呈现出全权国营的局面。
盐业制度的发展演变也促进了盐商文化的形成。
盐商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占据了很重要的地位。
盐商在家族、商业等方面都有着独特的文化传承,在书法、诗词、绘画等领域均有不俗的造诣。
其中,书法是最具代表性的一种,盐商家族多数都有自己的篆刻字体,私篆汉简等也经常被他们所使用。
盐商家族的书法作品有着深刻的文化主题与哲学内涵。
盐商的书法常常是优美而精神高峻的,他们对文化、历史、哲学等领域的了解与理解也比其他阶层更为深刻。
在书法作品中,盐商们会表现出深刻而敏锐的洞察力,用当时人口众多时的作品来表达自己的人生感悟。
同时,盐商文化也可以用来解读当时社会的文化现象。
在宋代,盐商文化是一个非常强大的文化流派,它主张着对人性的深入探讨,对治理国家的方式及社会的正确方向进行了深刻思考。
盐商文化还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强调了社会公正与人伦道德,以及具有个性化与性别平等特点的精神体系等。
但是,随着历代政权的更替以及社会发展的变迁,盐业和盐商文化也经历了许多的起伏和发展。
到了明清时期,盐业由政府全面垄断,盐商正式沦为社会边缘阶层,盐商文化也随之从繁华时期走向了黯淡。
但是,盐业制度与盐商文化作为中国历史上的两个特殊现象,依然对后来的历史和文化产生了影响。
中国古代盐业发展史
中国古代盐业发展史中国盐业历史非常悠久。
考盐之名最早见诸于《尚书·禹贡》:“海岱惟青州,厥贡盐……”,最先发现的是海盐,五帝时代发现池盐,战国末期发现井盐……在整个漫长的封建时代,中国的制盐业在当时的世界上令人刮目相看,一项项先进的生产技术,犹如一颗颗璀璨的珍珠,镶嵌在华夏文化的史册上。
上古时代:煮海为盐的传说中国历史上对盐的发现,最早闻名的是夙沙氏煮海为盐的传说。
相传远古时候,在山东半岛南岸胶州湾一带,住着一个原始的部落,部落里有个人名叫夙沙,他聪明能干,膂力过人,善使一条用绳子结的网,每次外出打猎,都能捕获很多的禽兽鱼鳖。
有一天夙沙在海边煮鱼吃,他和往常一样提着陶罐从海里打半罐水回来,刚放在火上煮,突然一头大野猪从眼前飞奔而过,夙沙见了岂能放过,拔腿就追,等他扛着死猪回来,罐里的水已经熬干了,缶底留下了一层白白的细末。
他用手指沾点放到嘴里尝尝,味道又咸又鲜。
夙沙用它就着烤熟的野猪肉吃起来,味道好极了。
那白白的细末便是从海水中熬出来的盐。
夙沙氏的传说自战国汉、唐至宋流传很普遍。
古籍《世本》一书记有“夙沙氏煮海为盐”、“宿沙氏始煮海为盐”的字句。
夙沙氏(即宿沙氏)是什么人?一种说法是“黄帝臣”,一种说法是炎帝的诸侯,一种说法是“夙沙瞿子”。
《吕氏春秋用民篇》载:“夙沙氏之民,自攻其君而归神农”,神农即炎帝。
据考证,夙沙氏是一个长期居住在山东半岛上的古老部落,和传说中的洪荒时期的炎帝部落有密切的关系。
可以推论,夙沙部落长期与海为邻,不仅首创了煮海为盐,而且大约在商、周之际就已在当地推广和普及用海水煮盐。
《中国盐政史》谓:“世界盐业莫先于中国,中国盐业发源最古在昔神农时代夙沙初作煮海为盐,号称‘盐宗’。
”20世纪50年代在福建出土的文物中有煎盐器具,证明了仰韶时期(公元前5000年~公元前3000年)当地已学会煎煮海盐。
这一发现与史载资料相印证,可以肯定至少在4700年前我国山东至福建沿海一带已学会煎煮海盐。
盐文化资料
盐文化盐,是一种常见的食用调味品,也是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
盐文化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贯穿于世界各地的历史和文化中,具有丰富的内涵与深远的影响。
盐的起源与历史盐作为一种调味品和食品保存剂的功能在古代就已经被人类认识到。
相传,中国最早的盐源于黄帝时代,中国古代称“盐”为“颜”,盐在古代被视为重要商品,甚至用盐罢免官职。
在千年前的中国,盐的生产技术已经相当发展,并在留下许多造盐的古遗址。
在欧洲,盐是古代罗马人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盐经历了英国“盐税之战”,盐一度成为政治斗争的焦点。
在非洲,薩哈拉沙漠行走的“盐商”历史悠久,他们用骆驼搬运盐,穿越沙漠,换取贵重商品。
盐文化的内涵盐除了作为食品的一部分,更多地代表了一种文化符号。
盐在许多文化中象征着友谊和和平,盐在许多宗教仪式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如基督教的洗礼仪式中使用盐来象征纯洁和辅佐神圣的仪式进行。
盐在各种民间传说和俗语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如“值得盐的”、“白光盐亮”等表达也都蕴含着文化的内涵。
许多民俗节日中也离不开盐的象征意义,如俄罗斯的“盐的星期一”等风俗因其深刻的文化内涵而传承至今。
盐在不同文化中的体现在各个国家和地区,盐的文化都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
日本的鱼干配盐,中国的腌制鸭蛋,阿拉伯国家的盐烧肉等各种美食都体现了不同文化中盐的独特地位。
而在农业社会中,盐的存在也引申出一系列农民的活动,如千年以来中国北方的盐碱地开垦文化、盐胆文化等。
盐的艺术与创作在文学、绘画、音乐等艺术领域中,盐也被用作创作题材。
例如,日本著名作家见本绪火的小说《盐之道》,描写了盐商家族的传承与兴衰;中国古代文人韩愈曾有“盐铁论”的名篇;莎士比亚的戏剧中也有盐的象征意义。
另外,在当代艺术中,盐也成为艺术家们独特的创作材料,盐的纹理与质地被巧妙地运用在艺术品中,呈现出独特的审美风格。
盐文化的当代发展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盐文化也在不断演变。
例如,在当下的饮食文化中,盐的功能已经不再局限于调味和保存,而是美食的一部分,盐的种类和品质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古代盐工生活
古代盐工生活
古代盐工生活是指古代人们从事盐业生产的工作和生活。
在古代,盐是一种十分重要的商品和生活必需品,被称为“白金”,因此盐工的生活也十分艰辛,但也有其特有的文化和风俗。
在古代,盐的生产通常是通过盐井或盐田来进行的。
盐井是在地下钻探开采盐矿,而盐田则是通过蒸发海水或湖水来提取盐分。
无论采用哪种方式,盐工们都需要在盐井或盐田中进行长时间的劳动和监督。
盐工的生活一般非常艰苦。
他们需要在盐井或盐田中长时间劳动,进行重型体力劳动。
在盐井中,他们需要不断踩动杠杆或使用绞车来提取地下的盐矿;在盐田中,他们需要挖掘、引水、蒸发等一系列的工作。
这些劳动都需要在恶劣的环境条件下进行,比如湿润的地下或者高温下的晒盐田。
除了重劳动外,盐工们还需要时刻面对盐的保卫工作。
由于盐在古代十分贵重,因此盐工们常常成为被贼人抢劫的目标。
他们需要时刻警惕和保护自己及所生产的盐。
然而,古代盐工生活也有其独特的文化和风俗。
盐工们通常在一起生活和工作,形成一个紧密的社区,他们会有自己的组织和规则。
在盐井或盐田周围,常常有盐工村庄或盐场,盐工们会在这里建起自己的房屋和社交场所。
盐工的日常生活也受到盐的文化影响。
他们会以盐为基础的食物和调味品,食用咸味的饭菜和咸肉等。
同时,盐也与祝福和
繁荣的象征联系在一起。
在一些地区,人们会在婚礼、新年等重要场合中以盐为礼物,以祈求好运和富贵。
总的来说,古代盐工生活是一种辛苦而特殊的生活方式,他们为了生产盐和保护盐而勤劳努力。
他们的生活与盐有着深厚的联系,并且形成了独特的社区和文化。
中国历史上的盐业
中国历史上的盐业盐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调味品,但很少有人在想盐的来源和历史。
盐业是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行业,不仅影响了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还对海外贸易和文化交流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详细介绍中国历史上的盐业。
一、盐的重要性盐是人类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物品,不仅可以调味,还可以用于保鲜食物,制作肥皂和药品等。
在古代,盐被称为“百味之首”,而“有盐则有货”,说明了盐在经济上的重要性。
由于盐在满足人们生存需要的同时,还拥有巨大的经济价值,盐业也因此成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行业。
二、中国古代盐业的起源据考古学研究,盐业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
当时的人们会在淤泥地中寻找含盐的泥土,然后通过晒干和加热,将盐提取出来。
而中国古代盐业的发展,则与哪些城市的出现和国家的形成密不可分。
在商代时期,中国南方的岭南地区就已经开始盐业的生产,用于交换、财政、交战等方面。
而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盐业不仅在岭南地区发展,还开始在江汉平原、陕西等地区兴盛起来。
秦代统一中国后,盐业也走向了全国化发展,盐业权力逐渐被国家掌控。
三、盐业的政治和经济影响在中国古代,由于盐的重要性和盐对财政收入的贡献,国家开始对盐业进行专卖。
盐业的专卖地位使得盐成为了古代最重要的经济税收来源之一。
同时,盐业的政治和经济影响也非常明显,它不仅涉及众多百姓的生计,也涉及到各级政府的权力结构和利益关系。
国家对盐业的专卖使得盐的价格受到严格控制。
造成了市场上竞争的不公平性,也导致了盐的产销过程中贪污腐败现象的盛行。
同时,中国盐业的专卖制度也成为了许多社会起义和民变的导火线。
四、盐业的技术和制度发展古代盐业的发展离不开技术和制度的进步。
在技术方面,盐的生产和加工方式从最初的采集到了后来的采茶煮汁、大釜煮盐、海水煮盐等。
其中以采茶煮汁的方式被称为“盐政革新”的一个里程碑。
采茶煮汁能够使得盐的呈色更加单纯,品质更佳,因此在宋代之后,这种方式很快被广泛使用。
盐业发展的进程中,中国的制度创新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盐业专卖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方面。
盐的历史演变
盐的历史演变盐是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以其独特的滋味和重要的功能,在各个时代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从盐的起源和早期使用开始,探讨盐的历史演变。
盐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
据考古学家的研究,人类在早期就开始利用自然界中的盐源。
最早的盐源可以追溯到海水和盐湖中,人们通过蒸发和晒干的方式,将盐从水中分离出来。
这种方法被称为蒸发法,是盐的最初生产方式。
在人类社会逐渐进步的过程中,人们对盐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古代文明的发展使得盐的生产方式得以改进。
在中国,古代人们发掘了井矿,利用地下盐矿提取盐的方法被广泛应用。
这种方法被称为开采法,它将盐矿中的盐晶体提取出来,经过加工和加工后成为可供人们使用的盐。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盐的使用也发生了变化。
在古代,盐被用作食物的调味剂,它能增添食物的口感和味道。
此外,由于盐对细菌和微生物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古代人们还将盐用作保存食物的一种方式。
腌制和咸制食品成为当时人们广泛采用的食物保存方法。
然而,盐的功能不仅仅局限于食物方面。
在古代,盐被广泛用于医药、农业和其他领域。
盐在医学中被用作消毒和治疗感染的药物,它被认为具有杀菌和抗菌的作用。
在农业中,盐被用作土壤调理剂,能改善土壤的肥力。
此外,盐还被用于制作皂类产品和染料,成为古代制造业中不可或缺的原料。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技术的发展,盐的生产方式也随之改变。
在18世纪末,法国化学家路易斯·克洛齐叶发明了一种新的盐制造方法,即氯碱法。
这种方法通过电解水溶液,将盐和碳酸氢钠转化为氯气、氢气和氢氧化钠。
这种方法不仅提高了盐的生产效率,还产生了其他有用的化学物质。
随着工业化的进程,盐的生产变得越来越规模化,并且技术得到了进一步的改进。
现代化生产设备和技术使得盐的生产成本大大降低,使得盐变得更加普及和易得。
如今,盐不仅仅是一种调味品,它还广泛应用于食品加工、化学工业、制药等领域。
例如,在食品加工中,盐被用于腌制、发酵和保鲜等过程。
中国古代盐业史
天然晒盐法
中国古代盐业史
恳畦浇晒法
中国古代盐业史
盐与诗歌
诗歌是我国古代最重要的艺术表现形式之一,在浩瀚如烟的诗词 作品中,有很多与盐业和盐商相关,具体表现内容丰富多样。
杜甫《盐井》 “卤中草木白,青者官盐烟。官作既有程,煮盐烟在川。 汲井岁榾榾,出车日连连。自公斗三百,转致斛六千。 君子慎止足,小人苦喧阗。我何良叹嗟,物理固自然。”
无棣县盐业志
中国古代盐业史
盐与小说
小说是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文学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是对现 实存在和社会生活的一种反映。盐文化、盐商阶层等作为社会整 体的一部分对小说的发展也起着或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作用。
反映盐商狡诈的——《雅观楼全传》 反映盐商艰辛的——《雨花香》 反映官商勾结的——《骨董祸》 反映盐商贪色的——《梦厂笔记》卷九 反映私盐严重的——《聊斋志异》卷十一
《海盐风云》、《火漫银滩》、《盐民支队》等, 记述了盐产区人民在共产党领导下枯木逢春,朝气蓬勃的生产热情和生活情趣。
中国古代盐业史
盐与建筑
盐与建筑的关系主要体现在盐商建筑符号上。盐商建筑符号是反 映盐商经济强弱最显著的特点和标志。盐商建筑主要包括盐商豪 宅、盐商会馆和盐商城寨。
中国古代盐业史
中国古代盐业史
中国古代盐业史
食盐专营的起源
据记载,齐国是历史上最早修筑长城的国家。事实上,齐长城最 早修建与盐政管理有紧密的联系。 管子回答:“一家十口人,就有十口人吃盐。使盐价每升增加半钱, 万乘之国每月就可多的六千万,而人们无法逃避。” 公元前685年至前645年,齐桓公任管仲为相,修长城垄断 食盐官营,防止食盐走私,集结天下财富,成为春秋霸主。
中国古代盐业史
仓颉创造盐字
据史籍记载,中华民族的文字,是由炎帝时期一位叫仓颉的人首 创的,其中,盐字最早也是有仓颉所造。 仓颉,姓侯冈,名颉。生而龙颜侈侈,四目电光。幼善画,养灵 龟一头,揣摩其纹理,又见群鸟践迹沙地,乃依龟文鸟迹,一划 一竖,一点一圈,撇捺钩挑,配聚而成文体。
综述-中国古代盐史话-中国古代如何管控盐
中国古代盐史话目录中国古代盐史话 (1)一、对盐的管理,从自由生产到政府垄断 (2)二、重视盐务改革,自汉代拉开帷幕 (4)三、唐朝之后,官方强化盐业官方管控 (8)四、明清时期私盐贩卖很猖獗 (11)盐,是人类生活必需品,历史源远流长,它的存在让餐饮美食和人类生活更加精妙多彩。
成书于战国时期的《周礼》系统展现了我国周朝时期国家管理机构设置、官职职责分工体系。
其中有“盐人”这一官职,职责为“盐人掌盐之政令”,当时国家所有事务需要的盐都由“盐人”统一调配。
约2500 年前,周王室因不同事务而使用不同类型的盐。
大致分为三类:一是“祭祀共(供)其苦盐、散盐”。
就是说在王室举行祭祀活动时,盐官供给苦盐和散盐。
“苦盐”是大颗粒盐,是从盐池中直接取出未经煎煮的盐,味道特别咸苦;“散盐”是指由海水煮炼而成的盐,相对于“苦盐”来说,味道稍淡。
二是“宾客共(供)其形盐、散盐”。
“形盐”是将盐块切割成老虎形状的官盐,主要是为了利于抓取;“散盐”同祭祀的散盐相同。
这两种盐是在接待贵宾时使用的。
三是“王之膳羞共(供)饴盐”。
“饴盐”是一种咸而微甜的池盐,产于当时黄河以西地区,“饴盐出于(盐)池,以风成之,味甘”。
在“苦盐、散盐、形盐、饴盐”这四种周朝食盐中,最高档次的是饴盐。
周王、王后以及太子烹制食品都使用饴盐。
饴盐是王室的御用盐。
《周礼》中明确记录,王室中凡是调和五味需要用盐的事情,“盐人”都要事先煮好相应的盐等待调用,绝不能出错。
当时只有贵族以上阶层才能吃上盐,普通百姓是很难吃到盐的。
一、对盐的管理,从自由生产到政府垄断先秦诸子百家时代的典籍《管子》之《海王》篇中提到盐专卖,“以负海之利而王其业”。
意思是,靠海的国家利用地理优势从事与海洋资源有关的产业,就能成就霸业。
这句话中的“负海之利”在当时特指制盐业。
盐是百姓日常生活的必需品。
《海王》的作者主张实行盐的垄断专卖,与铁专卖合称为“官山海”。
其理论出发点是避免对百姓征收重税,而将食盐由官方专营——说白了是寓税收于百姓日常所需的盐价。
中国精盐的发展历程
中国精盐的发展历程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中国精盐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很早以前。
在中国古代,盐就是一种珍贵的商品,因为它不仅用于食品调味,还被广泛用于防腐和医疗。
中国古代盐业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商朝时期,相传商王盘庚在位期间,曾经采取过一系列措施来管理盐业,确立了中国古代盐业最早的制度。
在秦汉时期,盐的生产和贸易已经非常发达。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了管理盐业,制定了盐铁法,将盐厂与铁厂合并,实现了盐铁统一,这在当时被认为是一个重要的进步。
汉武帝时期,盐业发展更加迅速,盐业的管理更加规范,盐制工艺也有了很大的进步。
隋唐时期,盐业继续蓬勃发展。
唐代政府统一盐铁业,加强了对盐业的监督管理,确保了盐的质量。
唐代时期,盐业开始出现一些新的变化,比如盐井温泉盐、煮盐、晒盐等不同的生产方式。
这些新的技术和方法为中国盐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宋代是中国盐业发展的一个高峰时期。
宋代盐业规模巨大,盐商、盐铺遍布全国各地,盐税成为国家的主要财政收入之一。
宋代盐业在经济和政治上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也推动了盐业的技术进步和管理方式的创新。
宋代盐商风采贩卖盐,其中以钱塘为盐商的集散地最为繁荣,甚至成为不可或缺的盐商区域。
明清时期,盐业进一步发展。
明代盐业得到了更加严格的管理,盐政逐渐规范化,盐商也开始形成一个相对固定的阶层。
清代则继续完善了盐政制度,加强了对盐业的监管,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盐业的稳定性。
近代以来,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盐业面临了新的挑战和变化。
盐的生产和销售也逐渐由传统的手工生产方式转变为机械化生产方式。
盐业也逐渐走向规模化和现代化。
盐的种类也越来越多样化,满足了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
如今,中国盐业正在逐步走向国际化。
中国的盐业不仅供应国内市场,还开始走向国外市场。
中国盐业的品牌也在逐渐崭露头角,走向世界舞台。
中国盐业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演变,已经成为一个完全不同于古代的现代化盐业。
中国的盐业技术和管理水平已经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为中国人民的饮食和生活提供了保障。
试论中国古代盐业文化
试论中国古代盐业文化试论中国古代盐业文化一、盐业文化的定义与历史背景中国盐业文化是指中国自古以来维持经济、政治、文化、民生稳定的重要行业,是中国古代经济文化中最为重要的文化之一,与中国的经济、社会以及政治息息相关。
二、盐业文化的影响力及发展中国古代盐业文化从秦汉时期就开始了,随着时间的推移日益成熟并且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不仅对于中国的经济、政治与社会文化发挥至关重要的影响力,同时也推进了中国的重要性地位的建设。
盐业的生产与贸易,在各种特殊的社会条件下,铸就了特有的盐业文化,成为一种古老而又独特的民俗文化。
三、盐业文化的功能及意义中国盐业文化在历史上扮演了各种各样的角色。
它不仅对于中国的经济、政治与社会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成为了传承中国文化的渠道之一。
盐业文化早已成为了中国特有的文化载体,传承了丰富的文化信息,有着不可替代的功能与意义。
四、盐业文化的现代意义中国盐业文化在今天依然有着重要意义。
盐业文化的传承与发扬,有助于推动中国的经济发展和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
由于中国盐业文化是一个积淀多年的文化群体,因此它拥有独特的史料、制度、技术、经验,这些都为盐业的研究和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五、盐业文化的保护与弘扬中国盐业文化的保护与弘扬对于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扬极为重要。
我们应该通过不同的途径,洞察这个古老而又独特的文化,加强对其历史背景、文化内涵、传承规律的学习和研究,以此推动盐业文化的发扬与保护。
盐业文化案例分析案例一:中国盐业文化的起源盐业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
在生存与发展的过程中,人们慢慢了解到盐的重要性,开始利用食盐辅助生活,从而促进了盐业文化的发展。
由于中国长河阔的陆地辽阔,让盐的交流与以及盐业商人之间的交流成为了重要推动力。
因此可以肯定的是,中国盐业文化应该具有较为长久的历史背景。
案例二:中国盐业文化的发展在中国付出了十分的努力之后,盐业也逐渐发展成熟。
在古代,盐业是中国重要的行业之一,同时也是与政治、法律、经济密不可分的同龄文化,是一个经济文化与社会文化相互联系的特殊文化形态。
关于盐业变迁史的资料
关于盐业变迁史的资料
盐业变迁史是指盐业产业在历史上的发展变化。
以下是一些关于盐业变迁史的资料:
1.古代盐业:古代盐业最初出现在中国,最早的盐采取海水晒制的方式制作,后来出现了井盐和卤盐。
在古代,盐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商品,是人们生活中必需的物品之一。
2.明清盐业:明代开始,盐业逐渐成为了国家垄断的行业。
在明清时期,盐业存在着严格的管理制度,被称为“盐法”,并由官员负责管理。
在这个时期,盐业成为了一项非常庞大的行业,其规模和生产技术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3.近现代盐业:随着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发展,盐业也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在20世纪,盐产业全球化的趋势日益加强,海盐和矿盐的产量迅速增加,市场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同时,科技和经济的进步也促使盐业向着更为高效、环保的方向发展。
4.当代盐业:在当前,盐业正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随着环保意识的加强,盐业生产的环保问题愈发突出,盐业生产过程中的污染也引起了广泛关注。
同时,新兴技术的应用和市场多元化也为盐业的未来发展带来了许多新机遇。
总之,盐业变迁史不仅是盐业发展的历史记录,也是社会、经济、文化、科技等多方面发展的历史记录。
中国古代食盐变迁史
中国古代食盐变迁史在中国古代,盐被称为百味之首,其重要性可见一斑。
在古代社会中,盐是不可或缺的生活必需品,是农村和城市居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种物资。
古代中国食盐变迁史自汉代以来就有着悠久的历史,为我们研究中国的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一、盐的起源和盐业的发展盐的起源可追溯到上古时期。
据考证,最早的盐是从盐泉或盐矿中取出的天然盐。
古代的盐业发展可分为自然盐、人工盐两个阶段,从自然盐到人工盐的演变,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在早期,古人们只是采集自然盐,后来才发现盐泉中的盐可通过蒸发、晒干等方式来提炼,这样就有了人工盐的出现。
古代最早的人工盐是太湖盐,主要生产地在江苏泰州一带。
太湖盐因其制取工艺特殊,盐质纯净,曾被列为“南北必过之货”,在盐业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随着盐业的发展,盐的供需形式也发生了变化,最初盐是直接交换物资或兑换货币的,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形成了盐票、盐银的交易方式。
盐票出现于战国时期,最早的盐票为秦穆公二十年的绿票。
盐银的出现则是一种特殊的货币形式,由于它具有抵挡通货膨胀和防备通货紧缩的作用,所以广泛流通,始于唐代末年,盛于明清时期。
二、盐在古代社会中的意义古代社会中,盐的作用可以被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物质生活方面,二是经济社会方面。
盐在古代的物质生活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生产方面,盐可用于制皂、染布、制纸等领域;在生活方面,盐则是调味品、储藏食品、腌制食品等不可或缺的原料。
古代中国的饮食文化中,盐在调味方面占有重要地位,如王安石所说:“能口不辣者不足与事,能口不咸者不足与语。
”在经济社会方面,盐的作用更为显著。
盐掌控着整个社会经济的命脉,它是古代重要的贸易商品之一,因而具有价格牵动整个市场和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力量。
同时,盐税的征收和管理,也是古代各朝代政府进行经济管理和财政收入的重要手段。
三、盐的存在与变迁盐在中国历史中的存在与变迁,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化。
明清时期的盐业文化
明清时期的盐业文化盐,是人类早期最基本的需求之一。
几千年来,盐一直是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物品。
作为一种重要的生产力和贸易商品,盐业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历程,在中国盐业发展的历程中,明清时期是一个比较重要的时期,在这个时期,盐业文化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和传承。
明清时期的盐业文化来源于中国最早的地方铸造货币和盐业。
明代,盐业已经是一个相对繁荣的行业。
在明朝时期,盐业成为了政府的重要工程,不仅是贡税的主要来源,还是人民生活必需品的重要来源。
在明清时期,盐业不仅是一项重要的财政收入来源,还是一种文化交流和文化传承的方式。
明朝后期,随着生产工艺的不断地改进以及销售渠道的得到不断地拓宽,盐业文化逐渐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盐业文化的表现形式十分丰富多样,除了盐商、行家以外,还包括了许多从业者、书法家、画家等。
这些人通过各种方式表现出了盐业文化的魅力。
一、盐业文化的表现形式之一:盐商盐商可以说是中国盐业发展历史的见证人和掌握者。
他们不仅是盐业的从业者,更是一种文化载体。
盐商崇尚的是“诚信”和“逸乐”的人生态度。
以诚信为核心的盐商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盐商文化具有很强的学术特色和历史文化底蕴。
自古以来,中国的盐业文化一直在血统中流淌,不断地拥有新的内容和交流。
在盐商群体中,相互之间的交流和思想传递,使得盐业文化不断壮大,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盐业文化的表现形式之二:盐业书法盐业书法在中国盐业文化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明清时期的盐业书法,是将一种艺术形式和一种经济贸易形式进行了有机地结合。
盐业书法起源于中国唐朝时期,盐商们在写账单和售票证时开始使用行楷字。
这种字体书写的快捷整齐,形似汉字中的“沙”,所以被称为“草楷”。
而在明代时期,盐业书法开始有了扩展,不仅局限于盐商们的账单,还逐渐流入文化艺术活动中。
盐业书法在中国书法艺术中占有一席之地,被誉为“草品第一”。
三、盐业文化的表现形式之三:盐业诗词中国盐业文化中的盐业诗词,是中国文化历史的一座宝库。
试论中国古代盐业文化
试论中国古代盐业文化盐是生命之本,也是社会发展的基础之一,中国古代盐业文化是古代社会经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本文就中国古代盐业文化进行了探讨。
一、盐业概述盐是人们必不可少的食品,它的特殊性质保持了人体的渗透压平衡,帮助维持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中国是盐业文化的大国,盐业起源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据考古学研究,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国的先民就已经开始采盐,制盐技术也得以逐步发展。
在中国古代,盐业是国家重要的财政支柱之一,制盐称为“盐务”,由专门的机构管理和监督。
盐业的正常运营和发展直接关系到国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
早在春秋时期,卫国设立了盐官,负责监督盐业的生产与销售,至此盐业开始专业化运作。
随着历史的发展,盐业更加繁荣,成为唐宋之后中国的首要财源之一。
二、盐业文化的内涵1.制盐技术中国古代制盐技术非常先进,有干法、湿法等多种方法。
宋代时,出现了传统制盐法的代表作“宁波海盐”,其独特的加工工艺,使这种盐质量极佳,成为当时贵族和达官贵人的首选。
2.盐商文化盐商是盐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为了拓展市场,不断推陈出新,创出了许多富有特色的商业文化,如曲艺、曲调等,这些文化在中国传承至今,也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同时,盐商也发扬了珍惜人才、务实创新的精神,为中国商业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3.盐业政策盐业政策是盐业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古代政府对盐业的管理和监督非常严格,同时,对于百姓使用盐的限制和对盐的征税,也都是盐业政策的体现。
而在历史上,盐政让很多人受苦受累,特别是黄河流域一带的百姓更是深受其害。
三、盐业文化的影响盐业文化丰富多彩,影响深远。
在文化交流中,盐业文化也扮演了重要角色,例如中国南方与日本、越南等地区的盐业文化就产生了很多交流与影响。
盐业文化的影响还体现在其他方面,如科技创新等。
中国古代制盐技术相当高超,这些技术经过多年的发展和改进,对中国古代的瓷器、纺织品、染料等行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古代盐业发展史
中国古代盐业发展史中国盐业历史非常悠久。
考盐之名最早见诸于《尚书・禹贡》:“海岱惟青州,厥贡盐,,”,最先发现的是海盐,五帝时代发现池盐,战国末期发现井盐,,在整个漫长的封建时代,中国的制盐业在当时的世界上令人刮目相看,一项项先进的生产技术,犹如一颗颗璀璨的珍珠,镶嵌在华夏文化的史册上。
上古时代:煮海为盐的传说中国历史上对盐的发现,最早闻名的是夙沙氏煮海为盐的传说。
相传远古时候,在山东半岛南岸胶州湾一带,住着一个原始的部落,部落里有个人名叫夙沙,他聪明能干,膂力过人,善使一条用绳子结的网,每次外出打猎,都能捕获很多的禽兽鱼鳖。
有一天夙沙在海边煮鱼吃,他和往常一样提着陶罐从海里打半罐水回来,刚放在火上煮,突然一头大野猪从眼前飞奔而过,夙沙见了岂能放过,拔腿就追,等他扛着死猪回来,罐里的水已经熬干了,缶底留下了一层白白的细末。
他用手指沾点放到嘴里尝尝,味道又咸又鲜。
夙沙用它就着烤熟的野猪肉吃起来,味道好极了。
那白白的细末便是从海水中熬出来的盐。
夙沙氏的传说自战国汉、唐至宋流传很普遍。
古籍《世本》一书记有“夙沙氏煮海为盐”、“宿沙氏始煮海为盐”的字句。
夙沙氏(即宿沙氏)是什么人?一种说法是“黄帝臣”,一种说法是炎帝的诸侯,一种说法是“夙沙瞿子”。
《吕氏春秋用民篇》载:“夙沙氏之民,自攻其君而归神农”,神农即炎帝。
据考证,夙沙氏是一个长期居住在山东半岛上的古老部落,和传说中的洪荒时期的炎帝部落有密切的关系。
可以推论,夙沙部落长期与海为邻,不仅首创了煮海为盐,而且大约在商、周之际就已在当地推广和普及用海水煮盐。
《中国盐政史》谓:“世界盐业莫先于中国,中国盐业发源最古在昔神农时代夙沙初作煮海为盐,号称‘盐宗’。
”20世纪50年代在福建出土的文物中有煎盐器具,证明了仰韶时期(公元前5000年~公元前3000年)当地已学会煎煮海盐。
这一发现与史载资料相印证,可以肯定至少在4700年前我国山东至福建沿海一带已学会煎煮海盐。
盐业的历史演进与变革
盐业的历史演进与变革盐作为重要食品的同时,又是不可或缺的化学原料。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盐业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演进过程。
本文将从盐的历史演进出发,分别探讨盐业的变革与发展。
1.古代盐业的兴衰盐在古代是非常重要的物资之一,几乎在世界各地都有盐业的发展。
在中国古代,盐业被认为是一项国家重要的产业,不仅是赋税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维持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
古代的盐业生产和销售大多采用的是贩运方式,盐路分布在各个省份之间,最著名的是江西盐井和井陉的盐业。
由于是手工生产,盐价高昂,仅是富裕阶层可负担得起。
随着火药和机械文明的发展,盐业生产开始进行技术升级,制盐和调味的技术也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改良。
2.现代盐业的创新盐业的创新和变革大多是由机械化生产和化学技术的发展所带来的。
现代化设备的使用,使得盐的制作更加高效,同时也可以减少生产成本。
另外,化学技术的发展也使得人们对盐的品质和口味有了更高的要求。
在生产方面,设备自动化生产和生物发酵技术在现代盐业中的应用不断推进。
生产方式的创新也让盐的制作变得更加规范化和标准化。
与此同时,对盐的卫生与安全问题也受到了更多的关注。
3. 经济化的变革与社会影响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席卷,盐业也受到了严重的冲击。
在竞争激烈的现代市场中,盐业所面临的焦虑和困局日益增强。
经过长期的思考和尝试,盐业生产企业逐渐找到了通向经济化的途径。
盐业生产企业逐渐向多样化的方向发展,各类新品种的盐制品开始涌现。
同时,企业也在包装、营销等方面进行深度升级,逐渐打造出不同的品牌形象和风格。
由于更加人性化的生产方式和管理方法,盐业也逐渐发展成为一个现代化和富有人文关怀的行业。
4.未来盐业的展望目前来看,盐业在未来将会有着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
随着新能源、新材料和数字化技术的不断发展,盐业将迎来一波高质量发展的浪潮。
未来的盐行业将会是一个集数字、信息技术、物流和人文关怀于一体的高度现代化产业。
盐业领域的数字化提升将会成为下一步标准,数据技术和物联网技术将开启盐业生产全面转型的新篇章。
试论中国古代盐业文化
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每一种文化都有自己独特的个崐性;正象大自然中有高山幽谷、瀑布河流、蓝天白云、绿树红霞一样,世界上有多少种行业,就会有多少种行业文化。
正是这些绚丽多姿的文化,组成了民族文化博大精深的体系。
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制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也是传统、价值、政策、信仰和态度的集合。
因此,每种文化都有其产生发展的社会政治背景和自然规律。
盐业作为一种古老的行业,自它产生以来,就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在有关史料记载的3000多年中,不断呈现出自己独特的文化内涵,并闪耀着异彩纷呈、经久不衰的光亮和魅力。
笔者经过查阅大量史料,仔细分析研究,认为古代盐业文化贯穿着善恶二元、阴阳两极斗争,崇尚科学、讲究实用功能,针砭时弊、反映现实生活,寓教于乐、充满生活情趣多条文化主线。
一、善恶二元,阴阳两极斗争的文化人类最早的文化传播方式,是以神话为蓝本,这不仅仅是人们对世界上许多事物无法破译所产生的一种近乎科学的假想和诠释,更主要的是在文字尚未完善的情况下,这种文化更易于在民间传播,某种程度上,可以反映折射出广大人民群众的心声和愿望。
经过对中国神话的系统梳理,可以看出支配古代神话的精神是伦理的、人文的、现实的,是社会性、历史化的世俗经验的凝炼。
这一点在盐业神话中也有所体现。
下面我们不妨举两个实例:其一,“盐宗”神话:据《世本·作篇》(清张澍粹集补注本)记载:憘“宿沙作煮盐”憗。
《淮南子·道应训》载:“昔宿沙之民,皆自攻其君而归神农。
”憗《艺文类聚》卷十一引《帝王世纪》云:“炎帝神农氏。
诸候夙(宿)沙叛不用命。
箕文谏而杀之,炎帝退而修德,夙(宿)沙之民自攻其君,归炎帝。
”憗宋罗泌《路史·后纪四》注云:“夙(宿)沙氏煮盐之神,谓之盐宗,尊之也。
”憗明彭大翼《山堂肆考》羽集二卷“煮海”条云:“宿沙氏始以海水煮乳煎成盐,其色有青、红、白、黑、紫五样。
”憗由这些史料记载和神话,可以得知盐业“鼻祖”即宿沙。
盐的历史与文化
调味:盐是烹饪中 必不可少的调味品, 可以增加食物的口 感和味道。
防腐:盐可以抑制 细菌生长,防止食 物腐败变质。
提鲜:盐可以提升 食物的鲜味,使食 物更加美味可口。
促进消化:盐可以 促进胃酸分泌,帮 助消化食物。
四川自贡盐帮菜:以盐为特色,口味咸鲜,辣而不燥 广东潮州卤水:以盐为主料,味道鲜美,口感滑嫩 浙江绍兴梅干菜:以盐腌制,味道独特,口感香脆 江苏扬州三丁包:以盐调味,味道鲜美,口感细腻
单 击 此 处 添 加 副 标 题
汇 报 人 :
壹
贰
叁
肆
伍
陆
柒
古代盐的发现:早期人类在煮食食物时发现盐的存在 古代盐的利用:用于调味、腌制食物、保存食物等 古代盐的生产:早期采用自然晒盐法,后来发展为煮盐法、煎盐法等 古代盐的贸易:盐成为古代重要的贸易商品,促进了商业发展和文化交流
调味品:盐是古代最重要的调味品之一,用于烹饪和腌制食物。 防腐剂:盐具有防腐作用,可以用于保存食物和防止腐烂。 货币:盐在古代曾被用作货币,用于交换商品和服务。 政治工具:盐在古代政治中扮演重要角色,政府通过控制盐的生产和销售来获取财政收入。
现代改进:引入现代化设 备和技术,提高生产效率 和质量
制盐工艺:蒸发、结晶、洗涤、干燥等步骤 盐的种类:海盐、湖盐、井盐、矿盐等 盐的生产设备:蒸发器、结晶器、洗涤器、干燥器等 盐的品质控制:杂质去除、色泽控制、颗粒大小控制等
盐的种类:海盐、井盐、矿盐、湖盐等 盐的用途:调味品、食品防腐剂、化工原料等 盐的生产技术演变:从手工制作到机械化生产,从晒盐到真空制盐等 盐的文化意义:在中国文化中,盐象征着纯洁、吉祥、财富等
盐税在古代中国的重要性 盐税的征收和管理方式 盐税对国家财政的影响 盐税与古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关系
二十世纪中国古代盐业史研究综述(1)(一)
二十世纪中国古代盐业史研究综述(1)(一)盐是中国古代最稳定、最重要的专卖商品,在国家财政收入中没有任何一种商品能与之相提并论,而且盐业与国家的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等也有着密切的关系。
盐业史不仅是中国经济史研究中的重要问题,也是整个中国古代史研究中的重要问题。
从二十世纪初以来,国内外一大批学者从事这一领域的研究,取得了十分丰硕的成果。
创刊于1976年的《盐业史研究》(原名《井盐史通讯》),其刊载的文章几乎包括盐业史研究领域的所有方面,成为研究中国古代盐业史的重要阵地,可以说在几代学者的勤苦耕耘下,这一领域的研究在二十世纪已经逐步趋向成熟。
全面回顾过去一个世纪以来的中国古代盐业史研究,对于将这一研究领域不断推向深入,拓展新的方向,提出新的课题,使其保持应有的活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盐业史研究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古代盐业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
这一时期,盐已经奠定了其国家重要商品的地位,而且实行了国家专卖制度。
对这一时期盐业的研究,主要围绕着盐业起源、西汉盐铁管榷这两个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特别是后一个问题。
二十世纪初以来出版的盐业通史性的专着,如田斌《中国盐税与盐政》(江苏省印刷局1929年版)、林振翰《中国盐政纪要》(商务印书馆1930年版)、欧宗佑《中国盐政小史》(商务印书馆1927年版)、曾仰丰《中国盐政史》(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张绣文《台湾盐业史》(台湾银行1955年版)、何维凝《中国盐政史》(大中图书有限公司1966年版)、田秋野、周维亮《中华盐业史》(台湾商务印书馆股份有限公司1979年3月版)、齐涛《汉唐盐政》(山东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郭正忠主编《中国盐业史·古代编》(人民出版社1997年9月版,以下简称《古代编》),都论及了这一时期的盐业史。
(一)盐业起源问题研究中国古代盐业史的开端常以神话传说的形式流传下来。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古代盐业的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对这一时期及战国以前的上古时代盐业史的研究著作、论文都极少。
唐朝盐业管理制度
唐朝盐业管理制度一、盐的重要性在唐朝时期,盐是极为重要的商品,被称为“百姓之需,政府之重”。
盐的重要性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盐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调味品,能够提高食物的口感,丰富饮食的变化。
2. 盐对于人体的健康也有重要影响,能够维持体内的电解质平衡,促进新陈代谢。
3. 盐也被用于保存食物,尤其是鱼肉等易腐物品,能够延长其保存期限。
因此,盐在唐代的社会经济中占据了极为重要的地位,也成为了政府的重要收入来源。
二、盐业管理制度的演变在唐朝初期,盐业主要由官办和官营两部分组成。
官办盐场主要由政府直接管理经营,而官营盐场则是由政府特许民间商人集资设立并控制经营。
这种盐业管理制度在唐朝初期比较混乱,盐价飞涨,盐商居奇,社会矛盾激化。
唐玄宗时期,盐业管理出现了重大的变革。
在唐玄宗开元年间,唐朝实行了盐铁官营制度,即由政府垄断盐、铁业的生产和销售,以此来控制社会经济和税收。
唐玄宗在此后的统治中,继续加大对盐业的控制和管理,极大地增加了官府的收入。
到了唐德宗时期,又出台了“均输法”,由此废除了盐铁官营制度,改为按等级给官府供应盐铁。
这种盐铁等级供应制度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官营盐业的弊端,但同时也给私营盐业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冲击。
唐朝晚期,唐朝灭亡前,盐业管理制度的变革趋向仍在继续。
唐敬宗时期,唐朝实行了“兼营法”,即私营盐场和官府合作开采盐卤,盐价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稳定。
三、盐业管理制度的特点在唐朝的盐业管理制度中,可以总结出以下几个特点:1. 由官办到官营,再到兼营,唐朝盐业管理制度经历了不断的变革。
2. 政府对盐业的控制相对较严格,经济上起到了一定的垄断作用。
3. 盐业的生产和销售都受到严格的监管,政府在盐业中的权力相对较大。
4. 盐业管理的变革主要是在于如何平衡政府对盐业的控制和管理,以及民间商人的利益。
四、盐业管理制度对经济的影响唐朝盐业管理制度对经济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盐业管理制度的不断变革,使其对社会经济的影响也在不断变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中国古代盐业文化(一)
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每一种文化都有自己独特的个崑性;正象大自然中有高山幽谷、瀑布河流、蓝天白云、绿树红霞一样,世界上有多少种行业,就会有多少种行业文化。
正是这些绚丽多姿的文化,组成了民族文化博大精深的体系。
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制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也是传统、价值、政策、信仰和态度的集合。
因此,每种文化都有其产生发展的社会政治背景和自然规律。
盐业作为一种古老的行业,自它产生以来,就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在有关史料记载的3000多年中,不断呈现出自己独特的文化内涵,并闪耀着异彩纷呈、经久不衰的光亮和魅力。
笔者经过查阅大量史料,仔细分析研究,认为古代盐业文化贯穿着善恶二元、阴阳两极斗争,崇尚科学、讲究实用功能,针砭时弊、反映现实生活,寓教于乐、充满生活情趣多条文化主线。
一、善恶二元,阴阳两极斗争的文化人类最早的文化传播方式,是以神话为蓝本,这不仅仅是人们对世界上许多事物无法破译所产生的一种近乎科学的假想和诠释,更主要的是在文字尚未完善的情况下,这种文化更易于在民间传播,某种程度上,可以反映折射出广大人民群众的心声和愿望。
经过对中国神话的系统梳理,可以看出支配古代神话的精神是伦理的、人文的、现实的,是社会性、历史化的世俗经验的凝炼。
这一点在盐业神话中也有所体现。
下面我们不妨举两个实例:其一,“盐宗”神话:据《世本·作篇》(清张澍粹集补注本)记载:憘“宿沙作煮盐”慭。
《淮南子·道应训》载:“昔宿沙之民,皆自攻其君而归神农。
”慭《艺文类聚》卷十一引《帝王世纪》云:“炎帝神农氏。
诸候夙(宿)沙叛不用命。
箕文谏而杀之,炎帝退而修德,夙(宿)沙之民自攻其君,归炎帝。
”慭宋罗泌《路史·后纪四》注云:“夙(宿)沙氏煮盐之神,谓之盐宗,尊之也。
”慭明彭大翼《山堂肆考》羽集二卷“煮海”条云:“宿沙氏始以海水煮乳煎成盐,其色有青、红、白、黑、紫五样。
”慭由这些史料记载和神话,可以得知盐业“鼻祖”即宿沙。
其二,“盐神”神话:据《世本·氏姓篇》(清秦嘉谟辑补本)记载:“廪君名曰崑务相,姓巴氏,与樊氏、覃氏、相氏、郑氏凡五姓,俱出皆争神。
乃共掷剑于石,若能中者,奉以为君。
巴氏之子务相,乃独中之。
众皆叹。
又各令乘土船,雕文画之,而浮水中,约能浮者,当以为君。
余姓悉沉,惟务相独浮,因共立之,是为廪君。
乃乘土船从夷水至盐阳。
盐水有神女谓廪君曰:‘此地广大,鱼盐所出,愿留共居。
’廪君不许。
盐神暮辄来取宿,旦即化为飞虫,与诸虫群飞,掩敝日光。
天地晦冥,积十余日,廪君不知东西所向,七日七夜。
使人操青缕以遗盐神,曰:‘缨此即相宜,云与女俱生,宜将去。
’盐神受而缨之。
廪君即立阳石上,应青缕而射之,中盐神。
盐神死,天乃大开。
”这篇神话记载着巴氏部落首领廪君(又名务相)在与其它部落首领竞争搏斗获得神位后,从夷水至盐阳途中,遭遇盐水女神求爱,廪君不从,盐神困扰,被廪君用智谋征服致死。
由以上两例关于“盐宗”、“盐神”的神话,我们可以看出,盐的形象,在古代封建社会是被人歪曲丑化了的角色。
笔者认为,促成它被歪曲丑化的原因有三点:其一,这与中国传统神话精髓有关。
古代神话最基本的内容是善恶二元、阴阳两极的永恒角逐,而真善美总是取得压倒假恶丑的优势与传统地位。
自然而然,在表现过程中,即有真善美正面形象代表,又要有假恶丑反面形象代表。
这不是每一种人物或事物自身可以决定的,它既有着自身的发展规律,又受着一定客观条件的制约。
远古时期,神话主要是由劳动人民口头创作传承下来的,劳动人民是根植在生活最底层一个庞大的群体,他们通过人民所喜闻乐见的形式反映自己的心理愿望,不仅强烈而且直接。
他们从来不掩盖生活的黑暗面,从来不粉饰现实,他们通过艺术创作,一般都能真实而深刻地反映现实。
这也是人类在生产力低的情况下,不能科学地解释世界起源、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枥的矛盾、变化,而以非现实的想象和幻想来表现对自然力的征服。
橥并以此满足愿望的实现。
其二,这与人们的传统信仰有关。
首先,“盐宗”神话之中的神农氏,即炎帝,是中华民族的“祖先”,也是发现并教人类种植使用五谷、百果、医药之祖,人们理所当然要给予敬仰。
而“盐宗”神话中的宿沙,是神农氏之臣。
只负责掌管盐业。
关于神农氏的神话,一直是作为正面形象流播于世,五谷、百果、医药在某种
程度上人们比较容易接近,而惟有食盐,让远古时代人民遥不可及,这就难怪人们要指责鞭斥“盐宗”宿沙。
此外,“盐神”神话之中的廪君,系伏羲的后代,传说中的伏羲乃“蛇身人首,有圣德”(唐司马贞《史记·补湟本纪》):“坐于方坛之崑上,听八风之气,乃画八卦”(《太平御览》卷九引《王子年拾遗纪》),是人们心目中最早的圣贤。
廪君在蒙其祖上荣光的同时,又有乘“土船”浮水不沉等卓绩昭然于世。
智斗人们心目中可憎的女魔“盐神”,只能是区区小事,符合人们对食盐爱有多深恨有多深的心理。
这也是人们传统、信仰、价值、观念对统治阶级的食盐政策态度在盐业神话中的具体体现。
其三,这与传统盐业政策有关。
盐业作为一种古老的日常生活用品,在人民早期生活食品比较单调的情况下,某种程度上,是受崇拜的,但它总是不那么平易近人。
一方面是受当时交通等条件限制,盐的运输,水运靠舟楫竹筏,陆运是靠人背马驮,到百姓手中时价格已经十分昂贵,达到“斗米斤盐”、“担谷斤盐”、“民食淡食”的现象屡见不鲜。
另一方面,盐一出现,就受着古代封建统治阶级的高税盘剥,成为控制国家政治、经济命脉的重要手段。
据史料考证,盐在舜时代,盐民自产自销。
到夏商时代,实行盐贡(盐民、盐商均须以盐向皇帝进贡)。
到了周朝,设立专门负责管盐政之官,名曰“盐人”。
春秋战国时期,管仲出任齐相,实行专卖之制。
到汉武帝时期,禁止私营,执行政府垄断食盐产销的政策。
其后隋、唐、宋、元、明、清,基本上都采取枥汉以来大同小异的食盐政策。
清朝时在食盐税制上更是变本加利,特别是清末民国初年,帝国主义以战争赔款和善后供款办法,以盐税为抵押,竟将盐务全部事宜,交给帝国主义直接控制。
上述这些,无时无刻不在加重着百姓的负担。
在这种背景之下,人民视食盐政策为魑魅魍魉,当属见怪不怪之事。
况且,神话的产生多是由群众民间口头流传,其后被记录在各种史料及文艺作品之崑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