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晋灵公不君单元主题春秋笔法
浅谈“春秋笔法”——《晋灵公不君》教学有感
2014-01教学实践《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作为新课标高中语文选修课之一,能让学生通过研读经典著作,感受文化经典的深沉哲思,领略先贤哲人的风采。
本册书第三单元的教学目标之一是了解“春秋笔法”的内涵,了解中国古代史学的实录传统。
那么,什么是“春秋笔法”?所谓“春秋笔法”,即在文章的记叙之中表现出作者的思想倾向,而不是通过议论性文辞表达出来,是孔子首创的一种历史叙述方式和技巧。
据说孔子编写《春秋》,在记述历史时,从当时的伦理道德出发,以定名分、明等级作为评判人物和事件的标准,有时一字暗含褒贬。
行文中虽然不直接阐述对人物和事件的看法,但是通过细节描写、特定称谓、材料的筛选等,委婉而微妙地表达作者的看法。
如:《春秋》中对“郑伯克段于鄢”一事的记载,就集中体现了“春秋笔法”的特点。
郑国国君灭弟弟段的做法很阴险,所以称其为“伯”,而不称为“庄公”;弟弟不像弟弟,所以称“段”,而不称“弟”;兄弟间像两国国君作战,所以称“克”。
如此,作者对整个事件的好恶褒贬就都表现出来了。
再如,同样是杀人,又有“杀、弑、诛、戮”等不同字眼:“杀”可指杀有罪之人,也可指无罪之人;“弑”在古代指子杀父、臣杀君,一般指下杀上;“诛”主要用于杀有罪,杀不仁者,可以下杀上,也可以是上杀下;“戮”的对象可以是有罪之人、不仁之人,也可以是无罪之人。
简单的言语就透露出社会价值观和道德的评判。
“春秋笔法”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历史叙述方式和技巧,是以合乎礼法作为标准,既包括不隐晦事实真相、据事直书的一面;也包括“为尊者讳,为贤者讳,为亲者讳”的曲笔的一面。
曲笔就是史学家曲从权贵或其个人情感而修史。
曲笔的表现,或假人以美,藉为私惠;或诬人以恶,持报己仇,或阿时,或媚主;或掩饰自家丑行,夸张故旧美德。
曲笔纯粹受制于主观情感。
唐代史学评论家刘知几把曲笔视为“小人之德”。
儒家思想对曲笔网开一面,甚至大加提倡。
这是儒家在“入世”的过程中,用伦理纲常观念迎合君主专制社会的结果。
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春秋笔法3晋灵公不君
《左传》简介
• 《左传》原名为《左氏春秋》,汉代改称《春秋左氏传》,简称《左 传》。旧时相传是春秋末年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左 传》实质上是一部独立撰写的史书。它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迄 于鲁悼公十四年(前453)。《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完整的编年体 历史著作,后来成为儒家重要经典之一,为“十三经”之一。《左传》 有鲜明的政治与道德倾向。其观念较接近于儒家,强调等级秩序与宗 法伦理,重视长幼尊卑之别,同时也表现出“民本”思想,因此也是 研究先秦儒家思想的重要历史资料。 • 《左传》不仅是历史著作,为我们留下大量关于春秋时政治、外交、 军事、礼俗等方面活动和言论的宝贵记录,同时也是一部非常优秀的 文学著作。表现在“长于记述战争,故有人称之为‘相砍书’;又善 于刻画人物,重视记录辞令”,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它塑造了一个 个性格各异的贵族士大夫形象,或巧言善辩,或直言极谏,或睿智深 沉。“慎始而敬终,终以不困”便出自这样一位贵族之口。
第三单元
春秋笔法
霸州市第一中学 王珍彩
1
目标 览
1.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及句式,能熟练地诵读文本,阐释文中重 要语句的含意。 2.系统了解中国古代历史著作的体例,体会《左传》的叙事风格,掌握 《史通》的理论主张。 3.了解中国古代史学“秉笔直书”的实录精神,了解“春秋笔法”的文 化内涵。
单元 综述
2017/2/4
霸州市第一中学 王珍彩
6
中 华 古 典 文 化 研 读
2017/2/4 霸州市第一中学 王珍彩
晋 灵 公 不 君
7
学习目标
• 1.在通译全文的基础上梳理故 事情节,积累常用的文言实 (虚)词及句式。 • 2.分析主要人物(赵盾、晋灵 公)的性格特点,学会从多角 度分析人物(董狐以及武士们) 形象。 • 3.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史学 的实录精神,探究“春秋笔法” 的文化内涵。
晋灵公不君——春秋笔法
• 孔子认为仁的实现必须依赖礼的施 行,施行礼必先正名:名不正则言 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 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 刑罚不中则民无所从。所以,“君 君,臣臣,父父,子子。”我们来 看看晋灵公的言行,是否符合正名 论。
第 一 课 时
晋灵公不君
学习目标
• 1、理解“春秋笔法”及在本文中的体现。 • 2、了解《左传》有关常识。 • 3、分析人物形象及写人艺术。
打猎、状语后置 住宿、状语后置 因饥饿而病倒 使动 用筐盛,名动
使动 参加
第五段
• • • • • • • 赵穿攻灵公于桃园 董狐,古之良史也 其我之谓也 以示于朝 不然 反不讨贼 书法不隐
状语后置
判断句 宾语前置 省略句
(是)这样 同“返” 隐藏
作业
• 1、将全文口译一遍 • 2、完成练习四
春秋笔法
• 1、春秋笔法是一种叙史的方式和技巧。
以周礼为标准,是非分明地表明述史者对人 物事件的态度。 文辞简约,微言大义。 目的在于征实与劝惩。 多直书,不虚美,不隐恶。 也用曲笔,以“为尊者讳,为贤者讳,为 亲
春秋笔法
• 2、《春秋》开春秋笔法之先河。
《郑伯克段于鄢》中,称郑伯不称庄公,讽刺 其未尽为兄之责;称共叔段不称弟,是因其没 有遵守好弟弟的本分,从一个称呼就表明了对 人事的态度。共叔段出都不言“奔”,说明不是 主动出奔,而是被赶走的,有责难庄公之意, 从某字眼体现叙史人的态度,这就是微言大义。
春秋笔法
• 《左传》继承和发扬了春秋笔法。
敢于直言不讳,表明鲜明的政治立场与道德倾向。 观念接近儒家,重视等级秩序与宗法伦理。
体现一定的民本思想。“祭祀以为人也。民,神之 主也。”“民之所欲,天必从之。”
第3课晋灵公不君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课件
克.日完成 动词,严格限定
尚早,坐而假.寐
形容词,非正式的
假.令仆伏法受诛 连词,如果
假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介词,借助
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 动词,宽容 十旬休假.,胜友如云 名词,假日
栏目链接
厚敛以.雕墙
连词,表目的
使妇人载以.过朝 连词,表修饰
以
遂扶以.下 请以.遗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栏目链接
提示:“为法受恶”的“法”即“书法”,也就是记事的原则。 晋国大史董狐的记事原则是不隐晦事实真相,评价事实的标准是当时 被普遍认可的“礼”,在董狐看来,赵盾作为晋国正卿,“亡不越竟, 反不讨贼”,应对晋灵公之死承担责任,所以记做“赵盾弑其君”是 合乎礼法的。甚至在孔子看来,赵盾是国之良臣,对他寄予同情,却 又认为他背负“弑君”的罪名是“为法受恶”,并不算冤枉。但是, 在今天的我们来看,这种“为法受恶”模糊了事实真相,给后世造成 了不必要的误解。假如没有《左传》为《春秋》所做的解释,那我们 所能见到的历史就是“晋赵盾弑其君夷皋”。这显然不是历史的真 相。
栏目链接
3.“为法受恶”的“法”是什么?如何理解赵盾的“为法受 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乙丑,赵穿攻灵公于桃园 介_词___结__构__后___置__句_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三单元《晋灵公不君》
表扬 经纬天地曰文,布义行刚曰景,威强叡德曰武, 柔质慈民曰惠,圣闻周达曰昭,圣善闻周曰宣, 行义悦民曰元,安民立政曰成,布刚治纪曰平, 照临四方曰明,辟土服远曰桓,聪明睿知曰献, 温柔好乐曰康,布德执义曰穆,
不君:不行君道。 厚敛:加重征收赋税。雕墙:装饰墙壁。这里指修筑豪 华宫室,过着奢侈的生活。 宰夫:厨师。胹:煮。 熊蹯:熊掌。 畚:用蒲草编织的盛物工具。
晋灵公不行君道:(他)大量征收赋税,用来雕饰墙 壁(满足奢侈的生活);(他)从高台上用弹弓射行人, 观看他们躲避弹丸(的样子);厨师没有把熊掌炖烂, (他)就把厨师杀了,(把尸体)放在筐里,让宫女们用 车载着经过朝廷。
中国的史学在春秋战国时期经历了第一个高峰, 出现了许多优秀历史著作,但这些史书大多在后 来的流传过程中散失了。流传至今的有《国语》 《左传》《战国策》等。
两汉时期中国史学继续发展,《史记》和《汉 书》是这个时期最重要的两部史书。《史记》创立 了纪传体史书体例,《汉书》则是我国第一部纪传 体断代史。这两部书成为后代正史的典范。
胹 ér 蹯 fán 寘 zhì 畚 běn
溜 liù 衮 gǔn 阙 quē 鉏麑 Chú ní
饮 yìn 嗾 sǒu 獒 áo 箪 dān 橐 tuó 戟 jǐ 弑 shì 诒 yí
文本疏通
逐字逐句翻译文本
晋灵公不君:厚敛以雕墙;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 丸也;宰夫胹熊蹯不熟,杀之,寘诸畚,使妇人载以过朝。
2018-2019学年人教版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晋灵公不君练习含答案解析
第三单元春秋笔法经典原文3晋灵公不君读《春秋》必读“三传”,读“三传”必读《左传》。
左丘明的努力虽没能改变社会,守住渐渐消逝的三代之礼,但却给那个激荡的时代添上了一抹不变的原色,给我们留下了弥足珍贵的财富,让我们迷茫时,可以找到知音,找到榜样,找到单纯的感动!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国人对君子的崇尚由来已久。
可现在的很多人却已经忘记了这种温柔敦厚的儒家君子之风,各种因琐事导致的恶性事件频频见诸报端,就连一些著名学中国史学有着“秉笔直书”和“春秋笔法”两大传统。
“秉笔直书”,即直笔,遵循“书法不隐”“据事直书”的写史原则。
“春秋笔法”源自孔子修《春秋》,每用一字,必寓褒贬,后因以称曲折而意含褒贬的文字为“春秋笔法”。
你对“秉笔直书”和“春秋笔法”是怎样认识的?请写一段200字左右的文字表达你的观点。
[角度]“秉笔直书”方能著万世“春秋”。
示例:孔子高度评价董狐“书法不隐”,司马迁著《史记》,“不虚美,不隐恶”,被人称为“实录”,受到了崇高的赞誉。
我觉得,凡历史必得澄澈如镜,不能遮掩,方能还历史以真实。
《左传》记载了这样一件事:齐国大夫崔杼杀其国君齐庄公后,“大史书曰:‘崔杼弑其君。
’崔子杀之。
其弟嗣书,而死者二人。
其弟又书,乃舍之。
南史氏闻太史尽死,执简以往,闻既书矣,乃还。
”(《左传·襄公二十五年》)齐太史兄弟三人先后被杀,四弟继续书“弑”,终于成功。
古代如此,近代亦然。
1918年在北京创办《京报》的邵飘萍在“三一八”惨案发生后,由于坚持披露事实真相,支持民众反帝反军阀斗争,被奉系军阀杀害。
在“文革”中,不少记者不愿与“四人帮”同流合污,敢于说真话,说实话。
他们虽然遭到“四人帮”的种种迫害,却表现出了正直的史学家的尊严,人民会永远铭记他们的。
只有秉笔直书,才会真正著成千古流传的“春秋”。
一、基础巩固1.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句是()A.吾知所过矣,将改之 B.而观其辟丸也C.三进及溜D.衮职有阙解析:B项,“辟”同“避”;C项,“溜”通“罶”;D项,“阙”通“缺”。
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晋灵公不君 课件(43张)
3 晋灵公不君
快乐晨读
麑,一个历史风尘中匆匆而过的刺客,一个被墨客渲染只为突出赵宣子的“路人”, 我们却看到了他身上丝毫不逊于风云人物的大义。
在本来应该杀的时刻,他却没有被杀意充斥,而还有“民之主也”的思考,这等觉悟 难道应该被人遗忘吗?是的,他被“盛服将朝”的赵宣子感动,但这绝不是 麑“退之” 的根本原因。真正能够让他这么做的,是他心存大义。他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他知 道不行君令乃不信,错杀良臣乃不忠。他在动乱的社会中受着种种支配,却没有丧失自己 的价值观。
3.(1)代词,没有谁/同“暮” (2)犯过错/胜过/责备/拜访 (3)兼词,相当于“之于”/众,各/兼词,相当于“之乎” (4)逃走/使……灭亡/通“无”,没有 (5)疾病/担心,忧虑/困苦不堪 (6)车右、骖乘/右为尊位,引申为“上” 4.(1)不守信用 不相信 (2)不合礼法 ①不礼貌,②调戏(妇女) (3)记事的原则 文字的书写艺术,特指用毛笔写汉字的艺术 (4)古代官职名 医生的别称
中国现存最早的历史著作是《尚书》和《春秋》。其中,《尚书》是历史文献集,《春 秋》是编年体史书。这两部书后来都成为儒家经典,列入经部(而不是史部)。
中国的史学在春秋战国时期经历了第一个高峰,出现了许多优秀历史著作,但这些史 书大多在后来的流传过程中散佚了。在成书于东汉的《汉书·艺文志》(简称《汉志》)中, 史学著作附在“六艺略”“春秋”类里,只剩下了 23 家 948 篇。流传至今的有《国语》《左 传》《战国策》等。
两汉时期中国史学继续发展,《史记》和《汉书》是这个时期最重要的两部史书。《史 记》创立了纪传体史书体例,《汉书》则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书。这两部书成为后 代正史的典范。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史学的第二个高峰。由于朝代更迭频繁,社会思想活跃,除了 史官编写史书外,私人撰史也相当普遍,史学逐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问,出现了起居注、 人物传记、史注等新的史书体裁,史书的地位也逐步上升为图书四部分类法(经史子集)中 仅次于经的一大部类。完成于唐初的《隋书·经籍志》(简称《隋志》)共记载史书 13 类 874 部 16 558 卷,其数量之多与《汉志》时代已不可同日而语。
高中语文第三单元春秋笔法3晋灵公不君教案1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晋灵公不君《左传》教学目标:1.掌握主要名词及重点词语的含义。
2.理解赵盾、晋灵公、董狐以及武士们等形象,鉴赏“春秋笔法”的文学魅力。
3.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史学的实录精神,探究“春秋笔法”的史学价值。
4.全面理解本文所反映的儒家思想观念。
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我国历史叙述传统——春秋笔法,感受我国古代史官“秉笔直书,不避强御”的精神品质。
难点:理解我国古代史官记载的标准。
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这个单元要我们学习的是历史散文。
请同学们思考一个简单的问题,对于一部历史著作而言,它最主要的特点是什么?(或者说一部历史著作它所遵循的最基本的原则是什么?)(答:实录)。
在我国古代灿烂的文化里,历史典籍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因为它不仅记载着各个朝代的历史,而且也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思想、精神,积淀着中华民族的智慧。
历代的史书,都可以展现出史官撰写史书时秉笔直书的实录精神。
《左传》就是这样的历史著作。
当代史学家钱穆认为:我们要读古代的中国史应该拿这部《左传》作我们研究的一个“基准”,今天我们就以《左传》里的文章《晋灵公不君》为基准来了解“春秋笔法”。
(板书题目)二、感悟春秋笔法的文学魅力2.结合文本内容,分析晋灵公、赵盾怎样的性格特点?(晋灵公之“不君”表现在哪些事情上?赵盾作为臣子又有哪些表现?这些事情表现了晋灵公、赵盾怎样的性格特点?)概括晋灵君的性格特征:贪婪、荒唐、残暴、昏庸。
厚敛雕墙、弹人观辟、虐杀宰夫、虚言纳谏、患谏贼之、伏甲嗾獒,作为一个国君没有国君的样子。
他不敬大臣,不子庶民,最终失去民心被赵穿所杀。
这样一个君主按现在的眼光看是死有余辜,但在那个时代只能是可谏不可杀。
作为臣子的赵盾像不像个臣子,有没有臣子的样子,表现在哪?品质特征:直言敢谏、忠诚仁义、古之良大夫。
忧心国事、骤谏灵公、恩惠养民、为法受恶、尊重史官文中是不是仅仅写了这两个人物?还有哪几个人物刻画地栩栩如生?(士季、鉏麑、提弥明、灵辄)除了士季是以臣子进谏的形象出现,其他三个都是以卫士武士的身份出现的。
人教课标实验版-选修13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三单元 春秋笔法-晋灵公不君
《晋灵公不君》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理解赵盾、晋灵公、董狐及武士们等人物形象学习本文中所体现的叙事艺术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分组讨论,合作探究和自由辩论等方法让学生学会由浅入深地探究人物形象及文化思想和叙事艺术,品味春秋笔法蕴含的文化内涵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史学家那种秉笔直书的实录精神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春秋时的晋国有一个大臣叫赵盾,他明明没有参与谋杀国王晋灵公的叛逆行动,满朝文武都可以证明他的清白,但是晋国的史官董狐却在朝堂之上,在文武朝臣面前,竟理直气壮地告诉大家:“作为史官,我已经写下晋赵盾弑其君。
”此言一出,赵盾有冤难言,文武百官也爱莫能助,这是怎么回事呢?今天我们就要看看这千古奇冤倒底是怎么加回事。
本文文学常识简介1.介绍《春秋》与《左传》。
《春秋》:我国第一部编年史,内容简约,只是大事年表式记载。
(见教材P28)《左传》(《春秋》三传之一):是我国古代一部编年体的历史著作。
西汉初称《左氏春秋》。
后又称《春秋左氏传》。
《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
叙事有“详而博”的特点,富有戏剧性的情节,有具体的人物活动,这种叙述风格成为后世楷模。
对“晋灵公不君”在《春秋》只一笔带过,但在《左传》中,同样写这个史事件,就写得有情节,有人物,情节有因有果,人物有血有肉。
2.文中所写事件涉及到哪些人?一君(晋灵公),四臣(谏臣赵盾、士季、叛臣赵穿、史臣董狐),三甲士(xx,提弥明;灵辄)晋灵公名夷皋,晋襄公之子,文公之孙,晋国第二十六君,在位14年,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暴君。
赵盾,晋国的正卿(相当于首相),谥号宣子。
二、初步感知全文1.读准字音,读清句读。
(请一些学生读相关段落,师板书字词)难认字:蹯翳食之箪橐与为公介为法受恶自诒伊通假字①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辟-避②宣子田于首山田-畋③子为正卿,亡不越竟竟-境④反不讨贼反-返⑤衮职有阙,惟仲山甫补之阙-缺⑥我之怀矣,自诒伊戚诒-贻2.齐读全文。
晋灵公不君《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春秋三传”:
《左传》《公羊传》《谷梁传》 《春秋》:孔子所编,言辞隐晦,表述简约 《公羊传》公羊高所著 强调“大义”“宗 旨”,不重视历史 《谷梁传》谷梁赤所著 史实的传记。
《左传》介绍:
《左传》是《左氏春秋传》的简称,又称 《左氏春秋》,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是我国第一部叙事完备的编年体史书。
赵盾让他把食物吃完,另外给他准备了一篮 饭和肉,放在口袋里给他。后来灵辄做了晋灵公 的武士,他在搏杀中把武器倒过来抵挡晋灵公手 下的人,使赵盾得以脱险。赵盾问他为什么这样 做,他回答说:“我就是在翳桑的饿汉。”赵盾 再问他的姓名和住处,他没有回答就退走了。赵
第三、四段: 晋灵公设宴,计划在 酒席上刺杀赵盾。这次出 场的是两个武士,提弥明 和灵辄。
可是晋灵公并没有改正。赵盾又多次劝谏,使晋灵公感到讨厌, 晋灵公便派鉏麑去刺杀赵盾。鉏麑一大早就去了赵盾的家,只见卧 室的门开着,赵盾穿戴好朝服准备上朝,时间还早,他和衣坐着打 盹儿。鉏麑退了出来,感叹地说:“这种时候还不忘记恭敬国君, 真是百姓的靠山啊。杀害百姓的靠山,这是不忠;背弃国君的命令, 这是失信。这两条当中占了一条,还不如去死!”于是,鉏麑一头 撞在槐树上死了。
“春秋笔法”
指寓褒贬于曲折的文笔之中。行文中不直接阐述对 人物和事件的看法,而是通过选择特定称谓或在叙述时 使用某些字眼,是非分明而又简约、含蓄地表明对历史 人物与事件的道德评判,以达到征实和劝惩的目的。它 以合乎礼法作为标准,既包括不隐晦事实真相、据事直 书的一面,也包括“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 的曲笔的一面。
晋灵公不行君道:(他)大量征收赋税,用来雕饰墙壁(满足 奢侈的生活);(他)从高台上(用弹弓)射行人,观看他们躲避弹 丸(的样子);厨师没有把熊掌炖烂,(他)就把厨师杀了,(把 尸体)放在筐里,让宫女们拿着经过朝堂。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春秋笔法》(选修)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春秋笔法》(选修)作者:王彩莲来源:《学校教育研究》2017年第27期内容分析:选修教材《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三单元“春秋笔法”的第一课。
学生对“春秋笔法”了解甚少,所以作为本单元第一课时,只探究两个问题即“春秋笔法”主要特点:暗含褒贬、秉笔直书和秉笔直书的依据“守礼据实”,以教材中的《晋灵公不君》和《春秋》(节选)、《崔杼弑其君》(节选)两个拓展材料为例,通过合作、思考、探究的方式和多重对话方式了解“春秋笔法”的主要特点,探究“春秋笔法”的文化内涵,了解“春秋笔法”秉笔直书的依据。
引导学生感受我国古代史官“不避强御,秉笔直书”的“实录”精神,培养学生传承求真务实精神,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
教学重点:掌握“春秋笔法”的主要特点:含褒贬和笔直书。
探究“春秋笔法”的文化内涵。
教学难点:如何理解赵盾的“为法受恶”,探究“春秋笔法”秉笔直书的依据即“守礼据实”。
探究:以现代观念审视“春秋笔法”的内涵,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从中寻找现代社会可借鉴的思想资源。
课堂教学设计表章节名称 3.1 文化经典阅读·春秋笔法学时 1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 1、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等。
2、了解我国历史叙述传统“春秋笔法”的主要特点并探究其文化内涵。
3、培养学生合作、思考、探究、应用、拓展、创新能力。
过程和方法: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和多重对话的方式,促进学生均衡而学生的核心素养。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引导学生感受我国古代史官“不避强御,秉笔直书”的“实录”精神2、培养学生传承求真务实精神,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
本节课教学内容的分析选修教材《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三单元“春秋笔法”的第一课。
学生对“春秋笔法”了解甚少,所以作为本单元第一课时,只探究两个问题即“春秋笔法”主要特点:暗含褒贬、秉笔直书和秉笔直书的依据“守礼据实”,以教材中的《晋灵公不君》和《春秋》(节选)、《崔杼弑其君》(节选)两个拓展材料为例,通过合作、思考、探究的方式和多重对话方式了解“春秋笔法”的主要特点,探究“春秋笔法”的文化内涵,了解“春秋笔法”秉笔直书的依据。
高中语文选修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3第三单元春秋笔法
第三单元春秋笔法教学目标一、引导学生通过课文的学习,比较系统地了解中国古代历史著作的体例,体会《左传》的叙事风格。
二、了解“春秋笔法”的文化内涵,了解中国古代史学的实录传统。
单元介绍这个单元学习中国历史著作及史学思想,指导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史学的实录传统、史学的发展历程和史书的体裁体例及相关史学思想。
经典原文选自《左传》,相关读物选自《史通》。
中国古代修史的传统非常悠久,据记载,早在周代,就已经有比较完备的史官制度了,有太史、小史、内史、外史、左史、右史等各种职衔的史官,“君举必书”。
当时的各诸侯国,也都有自己的史官。
著名的如晋太史董狐、齐太史兄弟和南史,他们不避强御,秉笔直书,大胆记录了国内发生的弑君事件,“董狐笔”和“太史简”成为后世的美谈。
到了西汉,汉武帝设置了太史公,司马谈、司马迁父子相继担任了这个官职。
这个职位使司马迁能够接触到大量的史籍,为他后来创作《史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汉宣帝以后,太史公这个职位渐渐不为人所重。
东汉时期,不设专门的史官,著史的职能由兰台、东观等机构承担。
兰台、东观都是掌管图书的地方,像班固就做过兰台令史,刘珍等人撰写的史书称为《东观汉记》。
至三国魏,又开始设置史官,称为著作郎。
其后,史官名目渐多,有著作佐郎、修史学士、起居令史、起居舍人等职务。
唐朝立国之初,设立了史馆,负责修撰前代史和国史。
此后,历朝都沿袭唐朝的制度,史馆修史,宰相或重臣监修,下一个朝代编写前朝历史。
中国现存最早的历史著作是《尚书》和《春秋》。
其中,《尚书》是历史文献集,《春秋》是编年体史书。
这两部书后来都成为儒家经典,列入经部(而不是史部)。
中国的史学在春秋战国时期经历了第一个高峰,出现了许多优秀历史著作,但这些史书大多在后来的流传过程中散佚了。
在成书于东汉的《汉书·艺文志》(简称《汉志》)中,史学著作附在“六艺略”“春秋”类里,只剩下了23家948篇。
流传至今的有《国语》《左传》《战国策》等。
中国古代文化经典研读《晋灵公不君》
饮 嗾 獒 箪 橐 戟 弑 诒
yì n sǒ u áo dān tuó jǐ shì yí
课文预习检测
一、注音 ③鲜克有终 新鲜 ⑤不食三日 食之 二、通假字 ①而观其辟丸者 ②寘诸畚 ③衮服有阙 ④亡不越竟
④舍于翳桑 ⑥倒戟 舍其半 倒影
课文预习检测
• • • • • • 三、注意下列加横线词的意思和用法。 ① 晋灵公不君 ②晋侯饮赵盾酒 ③提弥明死之 ④食之,舍其半 ⑤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
课文预习检测
•
• • • •
梳理故事情节
→晋灵公有不君之举 →士季进谏,灵公不改 →赵盾多次进谏 →灵公派鉏麑行刺赵盾,鉏麑自愧,触槐自 杀 • →灵公设宴暗杀赵盾,被提弥明、灵辄救下 逃脱 • →赵穿杀死晋灵公 • →史官赵盾写下“晋赵盾弑其君”。
感悟春秋笔法的文学魅力
• 一、晋灵公之不君表现在哪些事情上?
赵盾:忠 仁 晋灵公:不君
•思考:塑造这些人物有何作用?
他们的身上体现的仁义礼智信五常的代表, 体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儒家之道, 作者宣传的是一种儒家思想.
• 三. 这些人物活灵活现,呼之欲出,作者是 怎样达到这个效果的? • • • • • 叙事艺术 1、语言简明,形象生动 2. 详略结合 3. 心理描写、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 4. 情节曲折,插叙
春秋笔法
它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历史叙述方式和技巧,是 孔子删编《春秋》时采用的方法。 1、寓褒贬于曲折的文笔之中,不直接表明自己 的态度。 2、用儒家的伦理道德和礼法观来衡量历史人物 和事件,达到“褒贬劝惩”的目的。 3、直书 包括尊重历史真实(史实),合乎当时的伦理道德 礼法(史义),如果两者有冲突,要按当时的礼法 标准来写.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三单元春秋笔法晋灵公不君含答案
3 晋灵公不君[知识·梳理]第1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胹.(ér) 熊蹯.(fán) 稽.首(qǐ) 鲜.克有终(xiǎn) 骤.谏(zhòu) 嗾.(sǒu) 翳.桑(yì) 食.之(sì) 橐.(tuó) 诒.(yí) 第2步识记通假——奥妙无穷方块字(1)而观其辟丸也(“辟”同“避”,躲避)(2)寘诸畚(“寘”同“置”,放置)(3)三进及溜(“溜”通“罶”,这里指屋檐下)(4)衮职有阙(“阙”通“缺”,过失)第3步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1)患⎩⎪⎨⎪⎧ 问其故,而患.之(动词,担忧)公患.之(动词,厌恶)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赤壁之战》)(名词,忌讳)人之患.在好为人师(《孟子·离娄上》) (名词,毛病)(2)观⎩⎨⎧而观.其辟丸也(动词,观看)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名词,景象)大王见臣列观.(《廉颇蔺相如列传》) (名词,一般的宫殿)(3)过⎩⎪⎨⎪⎧ 吾知所过.矣(动词,犯过错)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名词,过错)使妇人载以过.朝(动词,经过)闻大王有意督过.之(《鸿门宴》)(动词,责备)一日,大母过.余曰(《项脊轩志》)(动词,探望) (4)舍⎩⎪⎨⎪⎧ 舍.于翳桑(动词,住宿)食之,舍.其半(动词,留下)退避三舍.(《左传》)(名词,行军三十里为一舍)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游褒禅山记》) (动词,筑舍定居)驽马十驾,功在不舍.(《劝学》)(动词,放弃)(5)视⎩⎪⎨⎪⎧ 而后视.之(动词,看见)视.为止,行为迟(《庖丁解牛》) (名词,视力、视察)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曹刿论战》) (动词,观察)子孙视.之不甚惜(《六国论》)(动词,看待) (6)善⎩⎪⎨⎪⎧ 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名词,好处)素善.留侯张良(《鸿门宴》)(动词,友好对待)因厚赂单于,答其善.意(《苏武传》) (形容词,善良、好的)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弈秋》) (动词,擅长、善于)(7)如⎩⎪⎪⎨⎪⎪⎧ 夫如.是(动词,好像)方六七十,如.五六十(《子路、曾皙、冉有、 公西华侍坐》)(连词,或者)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烛之武退秦师》) (动词,赶得上、比得上)坐须臾,沛公起如.厕(《鸿门宴》) (动词,到、往)第4步词类活用——词性变化含义迥(1)晋灵公不君.(名词作动词,行君道) (2)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名词作动词,犯错误) (3)公嗾.夫獒焉(名词作动词,发出唤狗的声音) (4)舍.于翳桑(名词作动词,住宿) (5)晨.往,寝门辟矣(名词作状语,在早晨) (6)使尽.之,而为之箪食与肉(形容词作动词,吃完) (7)问其故,而患.之(意动用法,以……为患,担忧) (8)晋侯饮.赵盾酒(使动用法,使……喝、给……喝) (9)食.之,舍其半(使动用法,使……吃饭) (10)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使动用法,使……幸免) (11)提弥明死.之(为动用法,为……而死) 第5步古今异义——词语的昨天和今天(1)书法..不隐 古义:记事的原则。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课件:第三单元 经典原文 晋灵公不君
二、一词多义 使妇人载以过.朝 __动__词__,__穿__过____
1.过吾 人从知 谁此所 无道过 过至. .矣吾,军 __名将, __词改不 __,之过 _._过二 __错__十____里__动_耳_词__,____动犯____词错____,误____超____过_______ 一日,大母过.余曰 __动__词__,__看__望____
第三单元 春秋笔法
1.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及句式,能熟练地诵读文本, 阐释文中重要语句的含意。
2.系统了解中国古代历史著作的体例,体会《左传》的叙 事风格,掌握《史通》的理论主张。
3.了解中国古代史学“秉笔直书”的实录精神,了解“春 秋笔法”的文化内涵。
◎走近先贤 文宗史圣——左丘明
1.生平简介 左丘明,姓丘,名明,因其父任左史官,故称左 丘明。春秋末期鲁国人,史学家。
[文化常识] 古代车马
古书上常见车马并举。战国以前,车马是相连的。一般地 说,没有无马的车,也没有无车的马。因此,古人所谓御车也 就是御马,所谓乘马也就是乘车。《论语·雍也》:“赤之适齐也, 乘肥马,衣轻裘。”这是说乘肥马驾的车。古代驾二马为骈, 驾三马为骖,驾四马为驷。驾车的马如果是三匹或四匹,则有 骖服之分。两旁的马叫骖,中间的马叫服。一说服之左曰骖, 右曰 。笼统地说,则骖和 是同义词。古代贵族的车马还有若 干装饰附件。
左丘明晚年因患眼疾,双目失明。他曾一度绝望,但强烈 的使命感使他重新振作起来,将几十年来诸侯各国的政闻要事 及君臣谋议得失之词口述给子孙,汇集成卷。
他知识渊博,品德高尚,孔子曾以他为楷模谈论自己的做 人原则。
2.地位影响 左丘明是中国传统史学的创始人,被誉为“文宗史 圣”“经臣史祖”。著有中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春 秋左氏传》(又称《左传》),晚年口述而汇集成中国现存最早 的国别体著作《国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文预习检测
一、注音 ③鲜克有终 新鲜 ⑤不食三日 食之 二、通假字 ①而观其辟丸者 ②寘诸畚 ③衮服有阙 ④亡不越竟
④舍于翳桑 ⑥倒戟 舍其半 倒影
课文预习检测
三、注意下列加横线词的意思和用法。
①
晋灵公不君 ②晋侯饮赵盾酒 ③提弥明死之 ④食之,舍其半 ⑤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
关于《春秋》和《左传》
因为《春秋》文字过于简约,犹如大事年表, 后人不易理解,所以人们撰写了一些专门诠释 《春秋》内涵,阐述圣人思想的著作。《左传》 是其中最著名的一部著作。《左传》是《春秋左 氏传》的简称,又名《左氏春秋》,是我国现存 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相传是春秋末年 鲁国史官左丘明所撰,记事至鲁哀公二十七年, 比《春秋》多十三年。它与《谷梁传》、《公羊 传》合称“春秋三传”,都是用来解释和阐明 《春秋》的,都被列为儒家经典十三经。 《左传》继承了春秋笔法。
1、“杀”、“弑”、“诛”,这三个表示“杀”的动词在 春秋笔法运用中各有深层含义。“杀”指无罪而杀, “弑”指以下犯上,“诛”则指有罪、有理而杀。 2、晋灵公,名夷皋,晋襄公之子,文公之孙,在位14年, 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春秋》中直呼其名“夷皋”, 是指斥晋灵公为无道之君,称谓之中隐寓褒贬。
感悟春秋笔法的文学魅力
课文预习检测
四、指出下列加横线词的古今意义。 ①宣子骤谏 ②使鉏麑贼之 ③见灵辄饿 ④书法不隐 五、译句 ①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②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③子为正卿 ,亡不越竟,反不讨贼,非子而谁? ④ 其我之谓矣。 ⑤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赵宣子,古之良大夫也, 为法受恶。
关于“春秋笔法”
孔子修订《春秋》的原因: “世道衰微,邪 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 孔子惧,作《春秋》。” (《孟子· 滕文公下》) 孔子修订《春秋》的目的:“贬天子,退诸 侯,讨大夫,以达王事而已矣”。 (《史记· 太 史公自序》) 为了实现匡救时弊,拨乱反正,宣扬王道, 维护礼法的政治理想,孔子在编修《春秋》时, 或直书善恶,或暗寓褒贬,后人称这种笔法为 “春秋笔法”。
探究春秋笔法的经学本质
赵盾根本没有杀害晋灵公,但是史官董狐竟
然理直气壮地记下“赵盾弑其君 ”,你认为 这是为什么?
孔子如何评价董狐和赵盾,你如何看待这些
评价?
春秋笔法
文学(尚简用晦) 史学(秉笔直书) 经学(维护礼法)
《左传》继承了《春秋》这种用笔叙事 的笔法,下面请同学认真阅读课文,细细品 味这种笔法运用的妙处。
感悟春秋笔法的文学魅力
晋灵公之不君表现在哪些事情上?请加 以概括,并指出这些事情表现了晋灵公怎样 的性格特点?
参考答案
①厚敛饰墙(贪婪)
②弹人取乐(荒唐)
③滥杀厨师(残暴) ④敷衍士季(狡猾) ⑤谋害赵盾(昏庸)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晋灵公不君
单元主题 春秋笔法
晋灵公不君
教学目标 1、积累常用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2、探究“春秋笔法”的运用特点和文化内涵。 3、培养正确的历史观和正直无畏的精神。
晋灵公不君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故事1 宋太祖尝弹雀于后苑,有臣称有急事请见, 太祖亟见之,其所奏乃常事耳。上怒,诘其故, 对曰:“臣以为尚急于弹雀。”上愈怒,举斧柄 撞其口,堕两齿,其人徐俯拾齿置怀中。上骂曰: “汝怀齿,欲讼我耶?”对曰:“臣不能讼陛下, 然自有史官书之。”上既惧又悦,赐金帛慰劳之。
(宋· 司马光《涑水纪闻》)
故事2 (齐国大夫崔杼弑其国君齐庄公 ) 大史书曰:“崔杼弑其君。”崔子杀之。 其弟嗣书而死者,二人。其弟又书,乃 舍之。南史氏闻大史尽死,执简以往。 闻既书矣,乃还。 (《左传· 襄公二十五年 》)
“史”字意义溯源
会意字, 从中 从手。中,正也。 记事者也 (《说文》) , 古代掌管记载史 事的史官。
彬彬孔子也令人害怕
《孟子· 滕文公下》记载
“孔子成《春秋》而 乱臣贼子惧。”
《史记· 孔子世家》记载
“《春秋》之义行, 则天下乱臣贼子惧焉。”
关于《春秋》
我国最早的编年体历史 著作。儒家经典之一。原为 中国古代各国史书的通称。 现在流传的《春秋》相传是 孔子删削《鲁春秋》而成。 该书极其简括地记载了上自 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 下至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 481)共242年秋笔法的文学魅力
赵盾作为“古之良大夫”,从哪些 事情可以看出来?
参考答案
①骤谏灵公(忠君)
②盛服候朝(守职) ③救济饿民(养民) ④尊重史官(遵礼)
忠 臣
感悟春秋笔法的文学魅力
春秋笔法特点之一
叙事别善恶
感悟春秋笔法的文学魅力 文章一共塑 造了“一君四臣 三武士”,可以 说,个个形象鲜 明,性格突出。 请同学们细细品 读文章,想想这 是什么原因?
感悟春秋笔法的文学魅力
春秋笔法特点
叙事别善恶 细节明是非 一字寓褒贬
分析春秋笔法的史学价值
孔子称赞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从这里你可以看 出孔子对记录史事应该秉持什么样的态度? 胡适说:“历史就像一个小姑娘,你爱怎么打扮就怎么打 扮。”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你认为史学家最宝贵的品质是什么?请联系刘知几《直书》 谈谈。 1、“验世途之多隘,知实录之难遇。”(刘知几《直书》) 2、“盖烈士徇名,壮士重气,宁为兰摧玉折,不作瓦砾长 存。若南董之仗气直书,不避强御;韦崔之肆情奋笔,无所 阿容。最周身之防有所不足,而芳余烈,人到于今称之。” (刘知几《直书》)
课文预习检测
梳理故事情节
→晋灵公有不君之举 →士季进谏,灵公不改 →赵盾多次进谏 →灵公派鉏麑行刺赵盾,鉏麑自愧,触槐自杀 →灵公设宴暗杀赵盾,被提弥明、灵辄救下逃脱 →赵穿杀死晋灵公 →史官赵盾写下“晋赵盾弑其君”。
感悟春秋笔法的文学魅力
《晋灵公不君》记载的事件,在《春秋》是这样表述 的:“晋赵盾弑其君夷皋”,这种表述体现了“春秋笔法” 的 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