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力学讲义_07

合集下载

材料力学07弯曲变形_2叠加法

材料力学07弯曲变形_2叠加法

第六节 简单超静定梁
q
A
B
l
求解简单超静定梁的基本步骤 ——
1. 解除多余约束,以相应的多余未知力代之作用,得到原超静 定梁的相当系统;
2. 根据多余约束处的位移条件,建立变形协调方程;
3. 计算相当系统在多余约束处的相应位移,由变形协调方程得 补充方程;
4. 由补充方程求出多余未知力,即转为静定问题。
F
2EI
EI
A
B
C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l/2
l/2
[例3] 外伸梁如图,试用叠加法计算截面 C 的挠度 wC 和转角C ,
设梁的抗弯刚度 EI 为常量。
F
A
B
C
l
a
[例4] 如图,在简支梁的一半跨度内作用均布载荷 q ,试用叠加 法计算截面 C 的挠度 wC。设梁的抗弯刚度 EI 为常量。
q
A
C
B
l/2
l/2
第五节 弯曲刚度计算
max
400
故梁的刚度满足要求
[例2] 图示工字钢简支梁,在跨中承受集中力 F 作用。已知 F =
35 kN,跨度 l = 4 m ,许用应力 [ ] = 160 MPa ,许用挠度 [w ] =
l / 500 ,弹性模量 E = 200 GPa 。试选择工字钢型号。
解: 1)强度计算
最大弯矩
M max
w Fl3 max 48EIz
根据梁的刚度条件
w Fl3 ≤w l
max 48EIz
500
得梁截面对中性轴的惯性矩
Iz
≥ 500Fl2 48E

2.92 105
m4

材料力学第07次教学_3学时

材料力学第07次教学_3学时

例9:如图组合轴,铜套和刚芯轴紧密结合。若Gc和Gs已知, 分别求铜套和钢芯中的最大切应力。 m T
c
D
d
Ts
m
铜套 刚芯
解:铜套和钢芯轴应各自承担一部分扭力偶。
平衡方程 物理方程
Tc Ts m
Tcl c Gc I pc Tsl s Gs I ps
m
D
Tc
密结合,即铜套和钢芯轴 的扭转角应该相同。即几何方程为:
圆轴扭转时的强度条件 T ( x) max W p ( x)
[ ]
max
许用切应力
对于等截面圆轴,强度条件则为
max
T ( x) max Wp
[ ]
即:等截面圆轴,危险截面是扭矩(绝对值)最大的截面,而 危险点在扭矩(绝对值)最大截面的外缘。
4.3.2 强度条件的应用
校核强度; 计算许可载荷(外力偶); 计算许可截面尺寸;
1kN m 3kN m
D
2kN m
解:扭矩图如下 T D 60 mm 2kN m
()
x
()
max
注意计算中单 位的换算!
16Tmax Wp πD 3 16 2 106 47.16MPa [ ] 3 π 60
T ( x) max
1kN m
强度足够,圆轴安全。
思考:如何确定组合轴的内外半径,以充分发挥材料强度。 要充分发挥材料的强度,应使铜套和钢芯轴的最大切应力 同时达到各自的许用切应力。 I pc Gc m DGc m c max [ ]c d Gc [ ]s Gc I pc Gs I ps Wpc 2(Gc I pc Gs I ps ) D Gs [ ]c I ps Gs m dGs m s max [ ]s Gc I pc Gs I ps Wps 2(Gc I pc Gs I ps )

材料力学课件7资料.

材料力学课件7资料.

此即应力的面的概念。
所以,讲到应力,应指明是哪一点在哪一方向面
上的应力。
应力状态的概念
过一点的不同方向面上的应力的集合,称为这
一点的应力状态。
7
应力状态的概念 过一点的不同方向面上的应力的集合,称为这 一点的应力状态。
8
3 一点应力状态的描述 单元体
单元体的特点 单元体的边长 dx, dy, dz 均为无穷小量; 9
( yx d Asin )sin 0
由切应力互等定理,xy与 yx 大小相等。
x
y
2
x
2
y
cos 2
xy
sin
2
x
2
y
sin
2
xy
cos 2
26
x
2
y
x
y
2
cos 2
xy
sin
2
x
2
y
sin
2
xy
cos 2
最大正应力和最小正应力
d d
2(
x
y
2
sin
2 xy cos 2) 2
主应力所在的平面称为主平面;
主平面的外法线方向称为主方向。
主应力用1 , 2 , 3 表示 (1 2 3 ) 。
应力状态分类
单向应力状态
11
应力状态分类
单向应力状态 二向应力状态(平面应力状态)
三向应力状态(空间应力状态)
y
yx y
z
z
x
zx zy
xz yz
x
xy
xx
xy
yx
y y
9 复杂应力状态的变形比能 10 强度理论概述 11 四种常用强度理论 12 莫尔强度理论 13 构件含裂纹时的断裂准则

材料力学 第07章 应力状态分析与强度理论

材料力学 第07章 应力状态分析与强度理论
2
sin2a t xy cos2a
18/95
7.2 平面应力状态分析 主应力 7.2.3 主平面的方位及极值正应力 s x s y s x s y sa cos2a t xy sin2a 2 2 s x s y ds a 上式对a 求导 2 sin2a t xy cos2a da 2 s x s y 若a a0时,导数为 0 sin2a 0 t xy cos2a 0 0 2 2t xy tan2a 0 s x s y
7.2.5 应力圆
t
sx
tyx
sy
sx txy sy
D(sx,txy) 1. 确定点 D (s ,t ) x xy
O
D'(sy,tyx)
C
s
2. 确定点D' (sy,tyx) tyx= -txy 3. 连接DD'与s 轴交于点C 4. 以 C 为圆心,CD(CD') 为半径画圆。
26/95
7.2 平面应力状态分析 主应力 7.2.5 应力圆
sx sy sz
sxs1 100 MPas 2
0 MPas 3 120 MPa
11/95
7.1 一点的应力状态的概念 单向、二向(平面)、三向(空间)应力状态 三个主应力中仅有一个主应力不为零 单向应力状态
s1
s1
F
A
F
12/95
7.1 一点的应力状态的概念 单向、二向(平面)、三向(空间)应力状态
O
D'(sy,tyx)
C sx- sx sy/2
s
27/95
7.2 平面应力状态分析 主应力 7.2.5 应力圆 利用应力圆确定角a 斜截面上的正应力和切应力

材料力学第七章知识点总结

材料力学第七章知识点总结

p
σα
α
τα
)
(−
B
各边边长,
d x d y
σ
x
σ
y σ
z
τ
xy
τ
yx
τ
yz
τ
zy
τ
zx
τ
xz
(2) 应力状态的分类
a、单向应力状态:只有一个主应力不等于零,另两个主应力
都等于零的应力状态。

b、二向应力状态:有两个主应力不等于零,另一个主应力
等于零的应力状态。

c、三向应力状态:三向主应力都不等于零的应力状态。

平面应力状态:单向应力状态和二向应力状态的总称。

空间应力状态:三向应力状态
简单应力状态:单向应力状态。

复杂应力状态:二向应力状态和三向应力状态的总称。

纯剪切应力状态:单元体上只存在剪应力无正应力。

y
x
σx
σy
σz
τxy τyx
τyz
τzy τzx
τxz
x
y
σx
σy
τyx
τxy
τ第一个下标表示微面元方向,第二个下标表示面元上力的方向
空间问题简化
为平面问题
α——由o
c
b
σττ
σ
ττ
τ
max τ
min
τα
D
A
H
3040MPa
7.27422
)
7.27(=−−
σ
x
σ
y σ
z
τ
xy
τ
yx
τ
yz
τ
zy
τ
zx
τ
xz
y
x
z。

材料力学第七章知识点总结

材料力学第七章知识点总结

p
σα
α
τα
)
(−
B
各边边长,
d x d y
σ
x
σ
y σ
z
τ
xy
τ
yx
τ
yz
τ
zy
τ
zx
τ
xz
(2) 应力状态的分类
a、单向应力状态:只有一个主应力不等于零,另两个主应力
都等于零的应力状态。

b、二向应力状态:有两个主应力不等于零,另一个主应力
等于零的应力状态。

c、三向应力状态:三向主应力都不等于零的应力状态。

平面应力状态:单向应力状态和二向应力状态的总称。

空间应力状态:三向应力状态
简单应力状态:单向应力状态。

复杂应力状态:二向应力状态和三向应力状态的总称。

纯剪切应力状态:单元体上只存在剪应力无正应力。

y
x
σx
σy
σz
τxy τyx
τyz
τzy τzx
τxz
x
y
σx
σy
τyx
τxy
τ第一个下标表示微面元方向,第二个下标表示面元上力的方向
空间问题简化
为平面问题
α——由o
c
b
σττ
σ
ττ
τ
max τ
min
τα
D
A
H
3040MPa
7.27422
)
7.27(=−−
σ
x
σ
y σ
z
τ
xy
τ
yx
τ
yz
τ
zy
τ
zx
τ
xz
y
x
z。

材料力学07_应力变换

材料力学07_应力变换
06 - 10
Solution Strategy
Esc
• Plot the elements with principal normal and shearing stresses.
Example 1: Principal Stresses
Esc
• To investigate the stress transformation, we can consider the equilibrium of a portion (a corner) of the square element, as shown. The faces of this prismatic element are perpendicular to the x, y, and x’ axes.
School of Engineering Mechanical Engineering
TOPIC
ENGR 323
07
Mechanics of Deformable Bodies
Stress Transformation
© Tulong Zhu, All rights reserved.
Introduction
Define two angles s1 and s2, separated by 90. In calculation, one angle is enough, and s p 45
d /d = 0
x y 2 • max xy 2
Esc
06 - 6
We don’t know max or min is for p1 or p2.
Principal Stresses: Procedure

材料力学第07章_受压杆件的稳定性设计概要

材料力学第07章_受压杆件的稳定性设计概要
Fcr (2l ) 2
Fcr
F
丝杆
图7-8 千斤顶
(7-2)
对于图7-7(c)所示两端固定的压杆,失稳后 的挠曲线形状关于杆件的中间截面对称,根据杆 件弯曲变形的特点,可知距离上下端点四分之一 杆长处的两点为挠曲线的拐点,其弯矩为零,相 当于铰链,故两端固定长为l的压杆的临界压力与 一长为0.5l 的铰支压杆的临界压力相等,则有
工程实际中,有许多受压杆件。如汽车起重机起重臂的 支承杆(图7.1),在起吊重物时,该支承杆就受到压力作 用。再如,建筑工地上所使用的脚手架(图7.2),可以简 化为桁架结构,其中大部分竖杆要承受压力作用。同样,机 床丝杠、起重螺旋(千斤顶)、各种受压杆件在压力作用下 都有可能存在丧失稳定而失效的问题。
2 EI 2 10 109 9.72 106 1012 Fcr 60kN 2 2 ( l ) (2 2)
(2)计算②情况下的临界压力,截面对y,z 轴的惯性矩相 等,均为
hb3 120 1203 I y Iz 1.728 107 mm 4 12 12
w
A Fcr
x
l
B Fcr
x
Fcr
F M(x)
图7-8 两端铰支细长压杆
选取如图所示坐标系xAw。 A 设距原点为x距离的任意截面的 Fcr 挠度为w,弯矩M的绝对值为 Fw。若挠度w为负时,M为正。 Fcr 即M与w的符号相反,于是有
w
l
B Fcr
x
x
F M(x)
两端铰支细长压杆
M ( x) Fw 图7-6 将其代入挠曲线近似微分方程,得 EIw M ( x) Fw
如果D=0,则有w≡0,即压杆各截面的挠度均为零,杆仍然保 持直线状态,这与压杆处于微弯状态的假设前提相矛盾。因 此D≠0 ,则只有 sin kl 0 (n 0,1, 2,3, ) 满足上式的kl值为 kl n n 所以 k , 于是,杆件所受的压力为 2 2 l n EI (n 0,1, 2,3, ) F k 2 EI l2 由上式可以看出,使压杆保持曲线形状平衡的压力值,在理 论上是多值的。但实际上,只有使杆件保持微小弯曲得最小 压力才是临界压力。显然只有取n =1才有实际意义,于是可 得临界压力为 2 EI Fcr 2 (7-1) l

材料力学第07章应力状态与应变状态分析

材料力学第07章应力状态与应变状态分析

以上由单元体公式
应力圆(原变换)
下面寻求: 由应力圆
单元体公式(逆变换)
只有这样,应力圆才能与公式等价
换句话,单元体与应力圆是否有一一对应关系?
为什么说有这种对应关系?
DE R sin[180o ( 2 20 )] R sin( 2 20 )
( R cos 20 ) sin 2 ( R cos 20 )cos 2
2
cos2
xy
sin 2
同理:
x
y
2
sin 2
xy
cos2
n
Ox
图2
二、极值应力
令:d
d
0
x
y
sin202 xycos200
由此得两个驻点:
01、(
01
2
)和两个极值:
tg20
2 xy x
y
y
mm
ax in
x
y ±(x
2
y
2
)2
2 xy
0 0极值正应力就是主应力 !
y
O
x
七、主单元体、主平面、主应力:
y
y
主单元体(Principal bidy):
x
各侧面上剪应力均为零的单元体。
z
z
2
3
主平面(Principal Plane):
剪应力为零的截面。 x
主应力(Principal Stress ):
主平面上的正应力。
1
主应力排列规定:按代数值大小,
1 2 3
三向应力状态( Three—Dimensional State of Stress): 三个主应力都不为零的应力状态。
A

材料力学第七章课件

材料力学第七章课件

(Analysis of stress-state and strain-state)
根据材料在复杂应力状态下破坏时的一些现象与形式 ,进行
分析,提出破坏原因的假说.在这些假说的基础上,可利用材料 在单向应力状态时的试验结果 , 来建立材料在复杂应力状态 下的强度条件. 基本观点 构件受外力作用而发生破坏时,不论破坏的表面现象如何
(Analysis of stress-state and strain-state)
最大正应力
最大线应变
引起破坏 的某一共同 因素
最大切应力
形状改变 比能
(Analysis of stress-state and strain-state)
三、四个强度理论 (Four failure criteria)
§7-9 复杂应力状态的应变能密度
一、应变能密度的定义(2.9节)
物体在单位体积内所积蓄的应变能
二、应变能密度的计算公 式
1、单向应力状态下, 物体内所积蓄的应变能密度为
1 σ2 E 2 vε σε ε 2 2E 2
如应力和应变的关系是线性的,应变能和外力做功在数值上相等. 但它应该只决定于外力和变形的最终数值。而与加力的次序无关。 如用不同的加力次序可得到不同的应变能,那么按照一个存储能 量多的次序加力,而按照一个存储能量少的次序解除外力,完成
4、通常情况下,描述一点的应力状态需要九个应 力分量,如下图所示,考虑到切应力互等定理,
都分别相等。这样,原来的九个应力分量中独立 的就只有六个。这种普遍情可看作三组单向应力 和三组纯剪切的组合。对于各向同性材料,线应 变只与正应力有关,而与切应力无关。切应变只 与切应力有关,而与正应力无关。这样我们就可 以利用上面几个公式求出各应力分量各自对应的 应变。然后再进行叠加。

材料力学课件第七章

材料力学课件第七章

哪一个面上
哪一点?
哪一点 哪个方向面?
结论
(1)一点的无穷个应力状态不独立,可以相互表示
(2)任一点都存在一个主单元体
(六个面只有正应力无切应力)
1 2 3
(3)三种应力状态
(单向、二向、三向)
dx,dy, dz 0
微 元或单元体 无穷小正六面体
§2 平面应力状态的应力分析 主应力

max

1 2
[(60
-
(-40)]

50MPa
3 30MPa
1
30MPa
tan
2 0

-
2 (-30) 50 - (-30)

3 4
0=18.43° 50MPa
36.87
20 216.87
1
3
0

18.43 108.43
此解在第一象限,为本题解; 此解在第二象限,不是本题解,舍掉。
- sin 2
max
x - y sin 2
2
cos 2
x cos 2
450
450


max
-
-450


max

450 0
铸铁圆试样扭转试验时,正是沿 着最大拉应力作用面(即450螺旋面) 断开的。因此,可以认为这种脆性 破坏是由最大拉应力引起的。
切应力,此单元体称为主单元体。
一点可以用无穷个微元表示,找出之间应力的关系,称为应 力状态分析,也就是研究一点处沿各个不同方位的截面上的应 力及其变化规律。
三、主平面和主应力
2
只有正应力,而无切应力的截面

第7章材料力学基本概念2007

第7章材料力学基本概念2007

若将△A→0,则
p

lim
A0
pm

lim
A0
F A
称为O点的应力
将p分解成垂直于截面的分量和切于截面的分量
其中称为正应力、法向应力; 称为剪应力、切应力。
注:应力的单位,N/m2,即帕斯卡Pa,MPa、GPa等。 7-10
ML
§7-4 变形和应变
Y
P1
L′
P2
△x
M′
P3 L
分作为研究对象。
P4
P5

P1 Ⅱ
P3
P2
7- 7
2.画出内力 :
截面分布力向某一点简化而得到的主矢和主矩,称为 截面上的内力,简称内力。
P4
m
m
P1
P5

FR
O

m
Mm
P3 3.列平衡方程
P2
Fx 0
Fy 0
mO (F ) 0 7- 8
[例] 求m-m截面的内力
m
解:
m b
P
m
M FN O
FQ m
b
F 0 F 0
X
N
F 0 P F 0 F P
Y
Q
Q
m 0 M Pb 0 M Pb o
P
7- 9
ML
四、应力
m
P1
p

P1
△F
O △A Ⅱ
O

m
pm

F A
P2
P2
称为单位面积上的内力平均集度,即△A上的平均应力。
II、按载荷随时间变化情况分:
1.静载荷:若载荷缓慢地由零增加到某一值,以后保 持不变,或变化很不明显。 2.动载荷:载荷随时间而变化。

材料力学第07章 受压杆件的稳定性设计知识分享

材料力学第07章 受压杆件的稳定性设计知识分享
如20世纪初,享有盛誉的美国桥梁学家库柏(Theodore Cooper)在加拿大 离魁北克城14.4公里,圣劳伦斯河上建造长548米的魁北克大桥(Quebec Bridge),不幸的是,1907年8月29日,该桥发生稳定性破坏(图7-4),灾变发 生在当日收工前15分钟,85位工人死亡,原因是在施工中悬臂桁架西侧的下弦杆 有二节失稳所致,成为上世纪十大工程惨剧之一。
材料力学第07章 受压杆件的稳 定性设计
第一节 压杆稳定的概念
在第三章讨论杆件轴向拉伸和压缩的强度计算中,对于受压 杆件,当最大压应力达到极限应力(屈服极限或强度极限)时, 会发生强度失效(出现塑性变形或破裂)。只要其最大压应力 小于或等于许用应力,即满足强度条件时,杆件就能安全正常 工作。然而,在实际工程中的一些细长杆件受压时,杆件可能 发生突然弯曲,进而产生很大的弯曲变形而导致最后折断,而 杆件的压应力却远低于屈服极限或强度极限。显然,此时杆件 的失效不是由于强度不够而引起的,而是与杆件在一定压力作 用下突然弯曲,不能保持其原有的平衡形态有关。我们把构件 在外力作用下保持其原有平衡形态的能力称为构件的稳定性 (stability)。受压直杆在压力作用下保持其直线平衡形态的 能力称为压杆的稳定性。可见,细长压杆的失效是由于杆件丧 失稳定性而引起的,属于稳定性失效(failure by lost stability)。
w
A Fcr
l
B Fcr
x
x
Fcr
F
M(x)
图7-8 两端铰支细长压杆
选取如图所示坐标系xAw。
w
A
l
设距原点为x距离的任意截面 Fcr
的挠度为w,弯矩M的绝对值为
Fw。若挠度w为负时,M为正。
即M与w的符号相反,于是有

第07章 弯曲变形

第07章  弯曲变形

的相互作用力,故应作为分段点;
材料力学 中南大学土木建筑学院 8
(2)分段列出梁的挠曲线近似微分方程,并对其积 分 两次 对挠曲线近似微分方程积分一次,得转角方程:
( x)
d dx 1 EI ( M ( x)dx c)
再积分一次,得挠曲线方程:
( x)
( M ( x)dx) cx D EI 1
l
F x
x
写出微分方程并积分
EIv M ( x ) F ( l x )
y
应用位移边界条件求积分常数
EIv ( 0 ) 1 6 Fl C 2 0
3
EIv
1 2
F (l x ) C1
2
E I ( 0 ) E Iv ( 0 )
1 2
材料力学 中南大学土木建筑学院 11
边界条件、连续条件应用举例 弯矩图三段, 共6个积分常数 需6个边界条件 和连续条件
B v B 0 :
v B v B , B B
q=10kN/m
F=20kN B
D E
A
a
a=2m 20kN•m
a
A
(-)
B
D (+) 10kN•m
C:vC vC
C C


D: v D 0
材料力学 中南大学土木建筑学院 13
例题:列出图示结构的边界条件和连续条件。
边界条件:
材料力学
A 0 A 0
连续条件:
B左 B右
B左
B右
14
中南大学土木建筑学院
例题:列出图示结构的边界条件和连续条件。

第07讲轴向力应变

第07讲轴向力应变

O
A PA
B PB B PB
C PC C PC
D PD D PD
FN1
A PA
解: 求OA段内力FN1:设置截面如图
∑F = 0
x
FN 1 − PA + PB − PC − PD = 0
FN 1 = 2 P
FN 1 − 5P + 8 P − 4 P − P = 0
FN2
同理,求得AB、BC、 CD段内力分别为: FN2= –3P,FN3= 5P, FN4= P
σ 比较所求各应力,可知最大工作应力发生在CD段。 max = σ CD = 38.2 MPa
四、轴向拉伸和压缩时的变形及胡克定律
1.绝对变形 : 轴向变形和横向变形统称为绝对变形。 绝对变形 绝对变形。 绝对变形 规定:L—等直杆的原长 规定 d—横向尺寸 L1—拉(压)后纵向长度 d1—拉(压)后横向尺寸 轴向变形 : ∆L 横向变形:
§9–2 轴向拉伸与压缩
一、力学模型如图
P
轴向拉伸,对应的力称为拉力。 轴向拉伸,对应的力称为拉力。
P
P
二、轴向拉压的特点
轴向压缩,对应的力称为压力。 轴向压缩,对应的力称为压力。
P P
P
外力特点: 外力特点: 外力的合力作用线与杆的轴线重合。 变形特点: 变形特点: 杆的变形主要是轴向尺寸发生较为显著的变化。
NAB NBC
FNCD = 3 kN
AB段内的最大工作 应力为:
A
B
C
D
l1
l2
l3 3
σ AB
FNAB 4 ⋅ 4 ×103 = = AAB π ⋅122
+ –
4 FN 图(kN)

07应力应变分析--材料力学(刘鸿文)

07应力应变分析--材料力学(刘鸿文)

x
切应力以企图使微体沿顺时 针方向旋转者为正; 倾角a :自轴x开始逆时针
y
转向为正,反之为负。
2013-8-7
19
n
x
a
xy yx
Fn 0
Ft 0
a y
a
t
a
dA
dAsina
adA +(xy dA cosa)sina-(x dAcosa)cosa+ (yxdA sina)cos a-(ydA sina)sina=0
a 1.33MPa
max 42.4MPa
a 0 31.72
min 2.4MPa
a 0 90 121.7224
max 42.4MPa
a 0 31.72
得到:
min 2.4MPa
a 0 90 121.72
1
x
a0
3
1 42.4MPa
y
y
yx
yx
xy
x
x
y
2013-8-7
xy
x
纯剪应力状态 ( Shearing State of Stresses )
9
三向应力状态:三个主应力都不为零; 也称空间应力状态( Three-Dimensional State of Stresses )
yz zy
y yx
n
1 3
③主应力大小:
yx
x
a xy
n
x
max
min
1 1 2 ( x y ) ( x y ) 2 4 xy 2 2
y
④由max、、min作用方位(与两个a0如何对应) ⑥

材料力学-07-应力分析和强度理论

材料力学-07-应力分析和强度理论

§7-2 平面应力状态 平面应力状态--解析法 平面应力状态 解析法: 解析法
1.斜截面上的应力 1.斜截面上的应力
y
σx
a
τ yx
τ xy
σx α
τa
n
τ xy
σa
dA
x
σy
n
τ yx
σy
t
t
∑F = 0
∑F =0
13
§7-2 平面应力状态 平面应力状态--解析法 平面应力状态 解析法: 解析法
tan 2α0 = − 2τ xy
σ x −σ y
由上式可以确定出两个相互垂直的平面, 由上式可以确定出两个相互垂直的平面,分别 为最大正应力和最小正应力所在平面。 为最大正应力和最小正应力所在平面。 所以,最大和最小正应力分别为: 所以,最大和最小正应力分别为:
σmax = σ x +σ y
2 1 + 2 − 1 2
单元体
单元体——构件内的点的代表物, 单元体——构件内的点的代表物,是包围被研究点的 ——构件内的点的代表物 无限小的几何体。 常用的是正六面体。 无限小的几何体。 常用的是正六面体。 单元体的性质—— 平行面上,应力均布; 单元体的性质——1) 平行面上,应力均布; —— 2) 平行面上,应力相等。 平行面上,应力相等。
2 2
σy
τ xy
α
60 − 40 60 + 40 = + cos(−60o ) + 30 sin(−60o ) 2 2
σx
= 9.02 MPa
τα =
σ x −σ y
2 60 + 40 = sin(−60o ) − 30 cos(−60o ) 2

知识资料材料力学(七)(新版)(2)

知识资料材料力学(七)(新版)(2)

7第七节弯曲应力一、弯曲正应力正应力强度条件(一)纯弯曲梁的横截面上惟独弯矩而无剪力时的弯曲,称为纯弯曲。

(二)中性层与中性轴中性层杆件弯曲变形时既不伸长也不缩短的一层。

中性轴中性层与横截面的交线,即横截面上正应力为零的各点的连线。

中性轴位置当杆件发生平面弯曲,且处于线弹性范围时,中性轴通过横截面形心,且垂直于荷载作用平面。

中性层的曲率杆件发生平面弯曲时,中性层(或杆轴)的曲率与弯矩间的关系为式中ρ为变形后中性层(或杆轴)的曲率半径;EI2为杆的抗弯刚度,轴z为横截面的中性轴。

(三)平面弯曲杆件横截面上的正应力分布逻辑正应力的大小与该点至中性轴的垂直距离成正比,中性轴一侧为拉应力,另一侧为压应力,如图5—7—1(a)。

计算公式任一点应力最大应力式中M为所求截面的弯矩,I z为截面向中性轴的惯性矩,W z为抗弯截面系数。

W z是一个只与横截面的形状及尺寸有关的几何量。

对于矩形截面:对于圆形截面:其余W z按式W z=I z/y max计算。

研究:1,公式适用于线弹性范围、且材料在拉伸和压缩时弹性模量相等情况。

2.在纯弯曲时,横截面在弯曲变形后保持平面,公式为确切解;横力弯曲时,因为剪应力的存在,横截面发生翘曲,但确切研究指出,工程实际中的梁,只要跨度与截面高度之比L/h>5,纯弯曲时的正应力公式仍适用。

(四)梁的正应力强度条件强度条件梁的最大工作正应力不得超过材料的许用正应力,即注重,当梁内σtmax≠σcmax,且材料的[σt]≠[σc]时,梁的拉伸与压缩强度均应得到满意。

二、弯曲剪应力剪应力强度条件(一)矩形截面梁的剪应力两个假设:1.剪应力方向与截面的侧边平行。

2.沿截面宽度剪应力匀称分布(见图5—7—2)。

计算公式式中V为横截面上的剪力,b为横截面的宽度,I z为囫囵横截面向中性轴的惯性矩,S z*为横截面上距中性轴为y处横线一侧的部分截面向中性轴的静矩。

最大剪应力发生在中性轴处(二)其他常用截面图形的最大剪应力工字型截面式中d为腹板厚度,S可查型钢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4)
如图 7.5b 所示, 中性轴将截面分成两部分。 画阴影线的是拉应力区; 另一部分是压应力区。 最大拉应力和最大压应力发生在离中性轴最远的 B 点和 D 点。显然,外力的偏心距( yF , z F ) 越小,中性轴离截面形心越远。当中性轴位于截面边缘并与其相切,比如相切于图 7.4b 的 B 点时,整个横截面上将只有压应力而无拉应力。因此,如要使横截面上只存在压应力,必须对 偏心压力作用点位置( yF , z F )加以限制,使其落在截面形心附近的某一范围,此范围称为截 面核心。因为工程结构中的一些承压构件是由脆性材料(砖、混凝土等)制成的,其抗压强度 远大于抗拉强度,为避免在横截面上出现拉应力应当使外压力 F 作用在截面核心内。 例 7.2 如图 7.5 所示矩形截面杆受轴向拉力 F = 12kN,材料的许用应力[ σ ]=100MPa。求 切口的容许深度 x。已知 b = 5mm, h = 40mm 。 解:切口处 1-1 截面为危险截面,其内力有轴力 FN = F ,弯矩 M = F ⋅ x / 2 。在截面的下边 缘各点,有最大拉应力
a y1 = h , 2
a z1 = ∞
2 = b 2 /12 , iz2 = h 2 / 12 。将以上各值代入式(7-3) ,就可以得到与中性轴①对 矩形截面的 iy
应的截面核心边界上点 1(图 7.6)的坐标为
yF 1 = − iz2 h 2 /12 h =− =− , 6 a y1 h/2 zF 1 = − iz2 =0 a z1
Wz ≥ M 10 ×103 = = 0.1×10−3 m3 = 100 × 103 mm3 [σ ] 100 ×106
第七章
组合变形杆的强度
• 135•
查附录 B 的工字钢型钢表,应选№14 工字钢,有
Wz = 102 × 103 mm 3 , A = 21.5cm 2
图 7.4
初选后进行强度校核
σ r4 =
M 2 + 0.75T 2 ≤ [σ ] W
(7-6a,b)
对于拉伸(压缩) 、弯曲、扭转的组合变形,由轴力产生的正应力为 FN / A ,所以图 7.7f、g 中 的正应力为 σ = FN / A + M / W ,切应力仍然为 τ = T / Wp ,主应力强度条件为
σ r3
2 2 ⎛ T M⎞ ⎛ T ⎞ ⎛F ⎛ FN M ⎞ = ⎜ N + ⎟ +⎜ ≤ = + + 0.75 ⎜ [ σ ], σ ⎟ r 4 ⎜ ⎟ ⎟ ⎜ Wp ⎝ A W⎠ ⎜ ⎝ A W⎠ ⎝ Wp ⎠ ⎝
FN M 26 ×103 10 ×103 + = + = 80.9MPa < [σ ] A W 26.1×102 141× 10−6
图 7.5a 表示顶端受偏心压力的短柱。设 y、z 轴为横截面的对称轴,短柱的轴线为 x 轴。压 。将偏心压力向截面形心简化,得到一轴向 力 F 平行于 x 轴,其作用点 A 点的坐标为( z p , y p ) 压力 F、xy 平面内的力偶矩 mz 和 xz 平面内的力偶矩 my 。任意横截面上的内力都相同,其轴力
σ max =
其中 A = b(h − x) , W = b(h − x) 2 / 6 由强度条件 σ max ≤ [σ ] ,得
F F ⋅x/2 + A W
第七章
组合变形杆的强度
• 137•
3Fx F + ≤ [σ ] b( h − x ) b( h − x ) 2
图 7.5
将 b = 5mm, h = 40mm , F = 12kN, [σ ] =100MPa 代入上式后经整理得到
1+ yB i
2 z
yF +
zB
2 iy
zF = 0
• 138•
第七章
组合变形杆的强度
由于上式中的 yB , z B 为常数,因此该式就可看作是表示外力作用点坐标 yF 与 z F 间关系的直线 方程。即当中性轴绕 B 点旋转时,相应的外力作用点移动的轨迹是一条连接点 1,2 的直线。 于是,将 1,2,3,4 四点中相邻的两点连以直线,即得矩形截面的截面核心边界。它是个位于 截面中央的菱形,其对角线长度分别为 h 3 和 b 3 (图 7.6)
(7-2b)
根据正应力等于零的条件, 式中 iz = I z A , i y = I y A 分别是横截面对 z 轴和 y 轴的惯性半径。
• 136•
第七章
组合变形杆的强度
可以确定截面上中性轴的位置。设中性轴上各点的坐标为 ( z0 , y0 ) ,令
σ ( x0 , y0 ) = −
1+ yF i
第七章
组合变形杆的强度
在工程实际中,构件在外力的作用下常常发生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基本变形。图 7.1 所示的 机架立柱在外力 F 的作用下将同时产生拉伸和弯曲变形;图 7.2 所示的传动轴在皮带张力 F 和 力偶矩 M 0 的作用下将同时产生弯曲和扭转变形。构件同时产生两种或两种以上基本变形的情 况称为组合变形。在分析这类问题时,先将构件上的外载分解成产生基本变形的简单载荷,计 算每种基本变形对应的应力、应变和位移等,然后将所得结果叠加,便是组合变形下的解。这 种先分解,后叠加的方法只适用于线弹性材料和小变形的情况。
σ=
FN M z y + A Iz
max
(7-1a)
= F2 l 。截面上边缘各点和下边缘各
固定端面为危险截面,其内力为轴力 FN = F1 ,弯矩 M z
• 134•
第七章
组合变形杆的强度
点分别有最大拉应力和最大压应力,且都处于单向应力状态。其强度条件为
σ=
FN M z max + ≤ [σ ] A Wz
同理,分别将与 BC,CD 和 DA 边相切的直线②,③,④看作是中性轴,可求得对应的截 面核心边界上点 2,3,4 的坐标依次为
b h b yF 2 = 0, zF 2 = , yF 3 = , zF 3 = 0 , yF 4 = 0, z F 4 = − 6 6 6
这样,就得到了截面核心边界上的 4 个点。当中性轴从截面的一个侧边绕截面的顶点旋转到其 邻边时,例如当中性轴绕顶点 B 从直线①旋转到直线②时,将得到一系列通过 B 点但斜率不同 , 的中性轴,而 B 点的坐标 yB , z B 是这一系列中性轴上所共有的,将其代入中性轴方程(7-3) 经改写后即得
2 z
y y z z F⎛ ⎜1 + F 2 0 + F 2 0 A⎜ i iy z ⎝
zF
2 iy
⎞ ⎟=0 , ⎟ ⎠
y0 +
z0 = 0
(7-3)
图 7.5
上式为中性轴的方程,是一斜直线(不过原点) (图 7.4b) ,在 y、z 轴上的截距分别为
ay = −
2 iy iz2 , az = − yF zF
FCD = 3F = 30kN
作 AB 横梁的轴力图和弯矩图(图 c、d) ,所以危险截面是 C 的左邻面,其上的内力为:轴力
FN = 26kN(压) ,弯矩 M = 10kN·m。由于钢是拉压等强度材料,因此危险点为该截面的下边
缘各点,强度条件为
σ=
FN M + ≤ [σ ] A W
上式中的各量均取其数值。选择工字钢型号时,可先不考虑轴力的影响进行初选。即
图 7.1
图 7.2
7.1
弯曲与拉伸(压缩)的组合
弯曲与拉伸(压缩)的组合变形是工程中常见的情况。例如起重吊车的横梁、台钻与压力
机的立柱等。这种组合变形又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既有横向力又有轴向力作用的拉(压)弯 组合变形;另一种是由偏心拉(压)引起的组合变形。 一、 横向力与轴向力同时作用时的拉(压)弯组合变形 考虑图 7.3 所示的矩形截面杆。 杆件在自由端受轴力 F1 F1 和纵向对称面内的横力 F2 的共同 作用。轴向力 F1 使杆产生轴向拉伸变形,各横截面的轴力相同,即 FN = F1 。由 FN 引起的横截 面上的正应力均匀分布(图 7.3b) ;横力 F2 使杆发生平面弯曲变形,距左端 x 的横截面上的弯 矩 M z ( x) = P2 (l − x) ,由此引起的弯曲正应力分布如图 7.3c。所以该横截面上任一点的正应力为 两者之和(图 7.3d)
FN = F (压) ,弯矩 M z = mz = F ⋅ y p , M y = m y = F ⋅ z p ,横截面内任一点的正应力为
σ ( x, y ) = − ⎜

⎛ F F ⋅ yF ⋅ y F ⋅ z F ⋅ z ⎞ + + ⎟ ⎜A ⎟ Iz Iy ⎝ ⎠
(7-2a)
σ =−
y y z z⎞ F⎛ ⎜1 + F2 + F2 ⎟ A⎜ iz iy ⎟ ⎝ ⎠
(7-1b)
若 xz 平面内也有弯矩作用,则横截面上任一点的正应力公式为
σ=
FN M z y M y z + + A Iz Iy
(7-1c)
图 7.3
例 7.1
最大吊重 F = 10kN 的起重机如图 7.4a 所示。AB 横梁为工字钢,其许用应力为
[σ ] = 100MPa。试选择工字钢的型号。
解:取横梁 AB 为研究对象,如图 7.3b 所示。由 Σ mA = 0 ,得
7.2
弯曲与扭转的组合
设备中的传动轴,曲柄轴等,大多处于弯曲和扭转的组合变形状态。图 7.7a 所示为一直角
曲拐。由 AB 段的弯矩图和扭矩图(图 7.8d,c)可知,危险截面为固定端 A 截面,其内力有弯 矩 M = F l 和扭转 T = Fa 。由弯曲正应力分布规律知,A 截面的上、下两点 D1 和 D2 有最大拉应 力和最大压应力。由扭转切应力分布规律知,圆周线上有最大扭转切应力。所以危险点为 D1 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