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居民收入流动性研究综述
我国居民收入不平等现状与成因研究
39
社会科学 2013 年第 3 期
李子联: 收入不平等的成因: 从思想演变到现实描述
能意识到的思想和行为①,因此,从先验的知识出发,效率的合理即在于效率的提高和质量的上 升。所谓市场的自发,就是经济运行应遵循一种自然力量和自由意志所能控制的发展机制, 因 , 渐至 “无所作为 ” 。 事实上, 效 此,带有神秘宗教色彩般的自发性市场要求政府 “放马南山 ” ,“囚徒” 自由理性的选择并不总是具有 “合理性 ” 。 率的合理和市场的自发往往是矛盾的 ,因为 由于存在这一困境,因此,目的与过程的偏离使得经济学家在追求自由的市场机制中忽视了收入 分配的公平与合理。从萨伊到斯密,再到马歇尔; 从生产要素分配论到边际生产力分配论 ,再到 供求均衡价格分配论; 从发达国家到发展中国家,再到不发达国家,功能性收入分配理论自始至 。 终就没有 “跳出” 居民收入分配不公与不等的现实 “窠臼” 由于追求效率的合理,因此古典经济学家主张每一生产要素的所有者都应该获得相应的报 酬。如萨伊的三要素论将生产过程归结为劳动 、资本和土地三要素协同合作的一般物质资料生产 过程,这一过程就是通过三种要素的协同活动使自然界本身就有的各种物质适宜于用来满足人们 。“价值是劳动 ( 或不如说人类的勤劳) 的作用、自然所提供的各种要素的作用和资 需要的过程 ,是劳动、自然和资本共同协作的结果。按照这一逻辑, 创造商品价 本的作用联合产生的成果” 值的要素除劳动外还有资本和自然 ,三者都创造了效用和价值,都是价值的源泉。这就是说,每 一个生产要素的所有者都应该得到公平合理的报酬 , 即工人应该得到工资, 资本家应该得到利 息,土地所有者则应该得到地租。 客观地说, 萨伊的三要素论或 “三位一体 ” 公式只是提供了 一种 “合理” 的分配模式和分析框架,对于这一模式所带来的分配结果则无直接论证 。 那么,要素分配论是否导致了收入分配的不平等 ? 李嘉图对此做出了论证尝试。不过,李嘉 图认为这一分配将导致劳动性收入和地租性收入所占比例越来越大 , 利润所占比例则将越来越 小。这一结论并不十分精确,至少与所观察到的现实是相悖的 。李嘉图之所以得出这一结论,是 因为他坚持土地的边际生产力是递减的 ,因而社会总产品的增速也将递减 。与此同时,每亩地的 地租和每个工人的工资却都是固定的 。因此,当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社会总产品的增速将 低于地租总额和工资总额的增速 。这就造成了社会总产品中地租性收入和劳动性收入所占比例越 来越大,而利润所占的比例则越来越小。这就是说,外生的分配制度导致了收入分配的不平等, 最终使得经济发展停滞。 古典经济学的生产要素分配论掀起了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中工资性收入占比的研究热潮 。特别 是,自 “边际革命” 之后,新古典经济学家以边际生产力理论为基础, 对古典经济学的效用价 值论和生产要素分配论作了创新性说明 ,指出资本和劳动力价格是由其边际生产力所决定的 ,生 产要素的边际生产力是决定这种要素在国民收入中所占份额的关键 。不过,与古典经济学家主要 在社会关系或社会制度框架内考察收入分配不同的是 ,新古典经济学家更倾向于认为分配由偏好 和技术关系决定,而制度的影响往往被忽视②。比如,克拉克利用边际生产力技术理论,在萨伊 的三要素论基础上,首先由土地收益递减规律引出生产力递减规律 ,其次从劳动和资本两个生产 要素的分析中得出劳动生产力递减规律和资本生产力递减规律 ,最后进一步论证得出在静态经济 条件下,三个生产要素在生产中的贡献正好等于它们各自的边际产量 ,即要素收入等于要素价格 与要素数量的乘积,劳动和资本分别按照其边际生产力获得了相应的报酬。 进一步地, 细而分
陕西农村居民消费与收入关系的研究——基于流动性约束的视角
二 、理 论 综 述
( ) 国外学者 对 消 费的研 究及 理 论 一
西方经济学对于消费的研究 已经形成 了几种成熟的基本理论, 这也是我们学习和研究所借鉴的出发 点。从能够接触到的研究文献来看 ,他们大多集 中于对内需中的消费需求尤其是居民消费的研究。这里
面较 多 的是 消 费 函数 的构建 ,即经 济行 为主体 的 收入与 消 费支 出之 间关 系是 如何 相互 作 用 的 。其 中,比 较 具有 代表 性 的是 :
年 ,美 国金 融危 机爆 发 ,并迅 速 波及 到全 球 ,致 使 全球 经济 增 长放 缓 。我 国也受 到不 断加 重 的影 响,我
国的出 口受到 了严重的挫折,并导致我国经济增长率下滑 。在这样的背景下 ,人们不得不重新思考我国 经济增长的动力将 向何处寻求 。这种情况下,要想保证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 ,我国有必要调整一下以往 的 “ 口导 向战 略 ” 出 ,在 国 内寻找 需求 ,即 以 内需 的增长 来 弥补 外需 的萎 缩 。无 论 是学者 们 的研 究结 论 , 还是国家的宏观政策倾 向,都把 目 光投 向了消费,尤其是刺激个人消费。苏波认为此次扩大 内需的重点 是 调整 投 资与 消 费 的比例 关系 ,提 高 消费 在 G P中 的 比重 ,尤其 是提 高城 乡居 民的消 费能 力L。何晓 英 D l J 研究发现,当前我 国的内需结构存在着投资与消费比例失调的问题,在消费中又存在着居民消费增长缓 慢特别是农村居民消费比重过低且不断下 降的问题L。启动农村消费成为扩大 内需的重点和关键 ,其原 2 J 因在于农村居 民的消费水平不高,陕西的现状也是如此 。
中图分 类号 : 3 38 F 2 文献标识码 : A 文 章编 号:10 47 X(0 1 1 0 30 0 8 2 2 1 ) . 9.7 0 0 收 稿 日期:2 1.1 0 0 01 - 2 作 者简介 :杜跃平 ( 9 8 ) 15 一 ,男,四川邛崃人,西安 电子科技大学人文学 院教授 、博士生导师 ,研究方 向 为技术创新管理 、产业创 新与发展 。 张 磊 (9 5 ) 18 一 ,男,河南 新乡人,西 安电子科 技大学人文学院研究生 ,研究方 向为 国民经济
农民增收问题研究综述.
农民增收问题研究综述《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研究》课题附件1农民增收问题研究综述一、理论综述1、农民增收不长效问题的成因综述(1资源禀赋不足论。
资源禀赋的先天不足是农民收入增长的首要约束因素。
在同样的社会经济环境条件下,收入的高低主要取决于生产者所占有的资源及生产要素的多少。
作为农民来说,能给其带来收入的资源和要素无非是土地和劳动力。
吴敬琏强调指出,“三农”问题的根源在于人均资源少,中国农民接受的低水平教育是制约其收入的重要原因。
李朝林认为,在众多影响农民收入增长的因素中,农村人力资源的质量是农民收入增加的“瓶颈”,农民增收与农民素质的提高息息相关。
(2城乡二元结构论。
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根本原因是城乡二元经济结构。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压抑、打击了农民的积极性,使农业生产长期徘徊,短缺与“城乡分治”的体制形成恶性循环。
温铁军认为,农民收入问题深层次矛盾是体制矛盾,即城乡分割对立的二元社会经济结构,其将农民封锁在有限的耕地上,也强化了收入分配的轻农倾向和扭曲。
张晓山认为,“三农”问题根本在于扭曲的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和对“三农”的长期歧视。
(3农民权益缺陷说。
杜旭宇认为,农民权益不完整影响了农民收入增长,农民权益不完整体现在经济权益的缺失、政治权益的缺失和社会权益(包括劳动就业权、迁徙权、教育权、社会保障权以及社会尊重权的缺失。
农民权益与农民组织缺陷是联系在一起的,代表农民利益的组织缺陷也是农民不能维护权利的原因之一;盛洪认为,一个社会中最大的人群被压缩了权利,经济政策就会出现系统性的偏差,这就是中国农民陷入整体性困难的苦难之源。
(4农村劳动力剩余说。
陈锡文认为农民收入增长困难的深层原因是农村就业不充分。
我国农民增收所面临的最大困难,恰恰在于向二、三产业和城镇转移农业劳动力所面临的困难。
郭书田认为,农村劳动力的出路只有就地消化的基本态势不改变,其他措施都很难收到增加农民收入的显著成效。
(5市场化进程缓慢说。
许经勇提出了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新解———要素市场化受阻,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与农村劳动力市场化滞后和农村土地市场化滞后有关。
关于流动性风险的文献综述
关于流动性风险的文献综述I15301126 朱丽平摘要:流动性风险管理在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占有重要一环。
流动性风险的影响因素较多,形成机制较为复杂,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即使是资本充足,经营状况良好的银行也有可能出现流动性风险。
流动性风险是商业银行实现三性的前提。
本文整理了国内外诸多学者对流动性风险的内涵、形成机制及经营管理的观点,以期形成对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初步认识。
关键词: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风险管理一、引言商业银行的流动性是指商业银行在不遭受损失的情况下满足借款人贷款需求和存款人即时取现的能力。
流动性风险以其发生的不确定性和巨大的破坏性而成为商业银行“最致命的风险”。
2008年金融危机的爆发也深刻的揭示各国金融系统存在的巨大的金融风险隐患及各国流动性风险监管的缺陷。
因而,流动性风险管理也成为学者研究关注的热点。
二、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产生的原因在利率市场化、金融合约标准化现代金融市场上,银行也看作是为资金需求市场提供流动性的做市商,从而通过对流动性风险的规避来提出银行的定价策略(Garman,1976)。
因此,当一家银行能以合适的成本获得所需的资金,就称这家银行具有流动性。
一家具有流动性的银行,在需要资金时,能够获得可支配的现金或者通过借款、出售资产能够迅速筹集所需资金(Peter S. Rose)。
商业银行产生流动性风险的原因主要来源于内外两方面。
从内部来说,一是由商业银行业务性质决定。
商业银行的性质实际上是一种流动性的转换。
相对而言,商业银行的资产方业务,是缺乏流动性的;而负债方业务则相对具有较强的流动性。
作为中介,商业银行的职能就在于这一流动性的转换,将缺乏流动性的资产转化为高流动性的负债,在这一转换中,商业银行具有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中最高效率。
但也是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累积的原因。
二是流动性风险源于资产负债盈利性和流动性的矛盾(王文华,2000)。
银行资金来源的不确定性造成了负债流动性约束;贷款和投资的流动性差,其风险增加了他们的不确定性,即资产的流动性约束。
中国代际收入流动性现状及影响因素2010-2018
基于已有的理论框架和研究假设,运用实证研究 方法对代际收入流动性及其影响因素进行深入探 究。
03
中国代际收入流动性现状分析
代际收入流动性总体情况
总体代际收入流动性较高
代际收入流动性是指不同代之间收入变化的传递性。在中国的数据中,代际收入流动性较高,即父母的收入对子女收入的影 响较小,子女的收入更多地受到自身能力和机会的影响。
农村
农村的代际收入流动性较低,子女的收入受到父母的 影响较大。这可能与农村的教育资源、就业机会和社 会福利保障等因素有关。同时,农村的代际收入流动 性也存在地区差异,部分地区的代际收入流动性较高 ,而部分地区的代际收入流动性较低。这可能与不同 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教育资源和社会机会等因素有 关。
04
西部地区
西部地区的代际收入流动性较低,子 女的收入受到父母的影响较大。这可 能与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教育 资源和社会机会等因素有关。
按城乡分代的代际收入流动性
城市
城市的代际收入流动性较高,子女的收入更多地受到 自身能力和机会的影响,而不是父母的收入。这可能 与城市的教育资源、就业机会和社会福利保障等因素 有关。
中国代际收入流动性影响因素研究
家庭背景对代际收入流动性的影响
01
家庭收入
家庭背景中的经济状况对代际收入流动性产生显著影响,父辈经济条
件越好,子辈代际收入流动性越低,反之亦然。
02
家庭结构
家庭结构如单亲家庭、重组家庭等对代际收入流动性产生影响,相对
于传统双亲家庭,单亲和重组家庭中的子辈代际收入流动性更高。
03
父母受教育程度
父母受教育程度越高,子辈代际收入流动性越低,反之亦然。
教育对代际收入流动性的影响
我国城镇居民财产性收入影响因素研究
响因素研究2023-11-01•研究背景与意义•文献综述•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我国城镇居民财产性收入现状分析•影响我国城镇居民财产性收入的宏观经济因素目分析录•影响我国城镇居民财产性收入的社会因素分析•提升我国城镇居民财产性收入的对策建议•结论与展望目录01研究背景与意义研究背景我国城镇居民财产性收入增长趋势明显,但不同地区和群体之间存在差异。
财产性收入对于居民生活水平和消费能力的影响日益重要,也关系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研究城镇居民财产性收入的影响因素对于优化收入分配、促进消费和内需具有重要意义。
010302研究意义理论意义通过研究我国城镇居民财产性收入的影响因素,可以丰富和完善收入分配理论,为政策制定提供理论依据。
现实意义研究城镇居民财产性收入的影响因素有助于优化收入分配格局,提高居民消费能力和生活水平,同时也有助于促进经济增长和转型升级。
02文献综述国外研究现状及评述国外研究现状财产性收入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一些研究表明,财产性收入与经济增长正相关,特别是股票和房地产等资产的增长。
财产性收入与家庭金融资产的关系:一些研究关注了家庭金融资产对财产性收入的影响,发现两者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财产性收入与风险和回报权衡:一些研究表明,投资者在追求财产性收入时,需要在风险和回报之间进行权衡。
国外研究评述国外研究主要集中在财产性收入与经济增长、家庭金融资产以及风险和回报权衡等方面。
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回归分析、时间序列分析、案例研究等。
研究结果对于理解我国城镇居民财产性收入的影响因素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国内研究现状财产性收入与消费支出的关系:一些研究表明,财产性收入对消费支出具有积极影响,特别是对于高收入家庭。
财产性收入与投资行为的关系:一些研究表明,财产性收入的增长会导致投资行为的改变,例如增加对股票和房地产的投资。
国内研究现状及评述•财产性收入与社会稳定的关系:一些研究表明,财产性收入的增长有助于提高社会稳定性。
中国社会代际流动性的动态解析CGSS与CLDS混合横截面数据的经验证据
中国社会代际流动性的动态解析CGSS与CLDS混合横截面数据的经验证据一、本文概述代际流动性,指的是子代相对于父代在社会经济地位上的变化程度,是衡量社会公正和机会平等的重要指标。
在快速变化的中国社会中,代际流动性不仅关乎个体命运,更是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
本文旨在通过对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和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CLDS)的混合横截面数据进行深入分析,揭示中国社会代际流动性的动态特征,并探讨其背后的影响因素。
文章将首先回顾代际流动性的相关理论与研究,为分析框架的构建提供理论支撑。
接着,利用CGSS和CLDS的混合横截面数据,通过统计描述和实证分析,刻画中国社会的代际流动性现状。
在此基础上,文章将探讨教育、职业、收入等多个维度上的代际流动性,并深入分析家庭背景、个人能力、社会政策等因素对代际流动性的影响。
本文的创新点在于,通过整合两个大型调查数据,构建了一个更为全面、细致的代际流动性分析框架。
这不仅能够揭示中国社会代际流动性的整体趋势,还能够深入剖析不同群体、不同地域间的差异与共性。
文章的研究结果将有助于深化对中国社会代际流动性的理解,为政策制定和学术研究提供有益参考。
二、文献综述社会代际流动性是指子代相对于父代在社会经济地位上的变动情况,它是衡量社会开放程度和公正性的重要指标。
近年来,随着中国社会的快速发展和转型,代际流动性问题逐渐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本文旨在通过混合横截面数据的经验证据,对中国社会的代际流动性进行动态解析,从而为相关政策的制定和社会公平性的提升提供理论依据。
国内外学者对于代际流动性的研究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成果。
在国外,Becker和Tomes(1979)提出的代际收入弹性模型为代际流动性的量化研究奠定了基础。
随后,众多学者利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数据,对代际流动性进行了实证研究,发现代际流动性在不同社会背景下存在显著差异。
在中国,随着经济社会结构的快速变迁,代际流动性问题也日益凸显。
第二个图表可以看出城乡居民收入差...
西安工业大学北方信息工程学院本科毕业设计论文题目:系别:专业:班级:学生:学号:指导教师:2012年0月系专业班姓名学号 1.毕业设计论文题目:2.题目背景和意义:3.设计论文的主要内容:4.设计的基本要求及进度安排含起始时间、设计地点:5.毕业设计论文的工作量要求①实验时数或实习天数:②图纸幅面和张数:③其他要求:指导教师签名:年月日学生签名:年月日系主任审批:年月日说明:1本表一式二份,一份由学生装订入册,一份教师自留。
2 带*项可根据学科特点选填。
The income ga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residents DaLi of ShanXi provinceAbstract30 years, with the constant deepening of reform, the DaLiXian shaanxi province the economy continues to improve, especially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western region since, in the comprehensive construction well-off society's process, narrowing the income ga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residents, increasing farmers' income level, not only has certain theoretical value, but also has the important practical significance.Through the study of the income ga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residents in shaanxi province, explore the farmers' income growth paths, looking for the income gap between the urban and rural residents and the forming reason and its positive effects and negative consequences, will no doubt DaLiXian in shaanxi province of realizing economic stability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constantly improve the living standard and life quality, towards common prosperity, has a far-reaching influence.This paper DaLiXian of shaanxi province, the income ga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residents and the present situation, the effect analyzing, using the theory of western economics income distribution method and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specific conditions of DaLiXian shaanxi province, and puts forward countermeasures to narrow the income gap between theurban and rural suggestions.Key Words: Income gap ;DaLi shaanxi province;Gini coefficient;Lorenz curve;不公平经济的发展1.3.2国内研究综述(1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变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总体上经历了从缩小到扩大两个阶段。
关于流动性涵义及度量方法的文献综述
过 剩 的状 况 ;次 贷 危 机 爆 发 之 后 ,全 球 迅
定 ( 0 7) 为 , 动 性 原 指 商 业 银 行 所 20 认 流
面 来 度 量 。 度 的 主 要 指 标 是 竞 买 与 竞卖 紧
速由流动性过剩转变为流动 性不足 ,我国 的流动性过剩状 况也瞬间出现拐点。
对 此 ,流 动 性 变 化 已经 成 为理 论 和 实 务界 广 泛 关 注 的 问 题 ,与 流 动 性 相 关 的 文 献也 大量涌现 。 是 , 于 什么是流动 性 , 但 对 流 动 性 的 内涵 和 外 延 如 何 界 定 以及 如 何 准
( 0 9) 为 “ 20 认 流动 性 ” 两个 层 面 的 涵义 后
可 以 概 括 为 不 同 层 次 的 货 币信 贷 总 量 ,这 与 《 0 6年 第 三 季 度 货 币政 策执 行报 告 》 20 中 的 宏 观流 动 性 的外 延相 同 。 纵 观 上 述 对 “ 动 性 ” 的 不 同 定 义 和 流
从 上 述 流 动 性 的 三 个 涵 义 可 以看 出 ,
不 同层 次的涵义 具有 不同的 内涵和外 延 。 因而 在每 个 流动 性层 次 中度 量指 标也 不
相 同。
关 键词 :流动 性 涵 义
度 量 方 法
强 之外 , 它资产 如银行 的超额 存款准备 其
金 、短 期 国债 等流动 性也很 强 ,因此 “ 流
迅 速 转 换 为支 付 手 段 的 能 力 ,这 可 称 之 为
“ 动 性 ”一词 的 原 意 ( 了 区别 于 流 动 性 流 为
性 的三 个层 次 中,市场流动 性度量 的是资 产 的变现能力 ,不是 直接的数量指标 ;银
行 体 系 流 动 性 与 货 币流 动 性确 切 地 说 指 的
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问题研究综述
部 分 隐 形 的 收 入 差 距 使 城 乡 收 入 差 距 比 可
测 算 的更 大 。 6 .人 口大 规 模 移 动 。 新 中 国 成 立 以 来 , 特
态 , 长 时 间 地 被 划 分 为 农 业 和 非 农 业 户 籍 劳 动 力 市 场 。改 革 开 放 3 0多 年 来 , 各 种 相 关 的 诱
锯{ { ! r 肼宪考 考2 0 1 3 年第2 4 期( 总第2 5 1 2 期
法规 , 通过打击权力寻租、 非法 经 营 、 地下经济、
入 的贡 献率 也 很 高 , 有 的 年 份 甚 至 超 过 工 资性 收入 的贡 献 率 。 这 两 年 , 农 民 家 庭 经 营 纯 收 入 增加较多 、 对 增 收 的贡 献 率较 大 , 主要 归 因于农
产 品价 格 上 涨 较 快 。 随着 城 镇 居 民 收 入 增 长 ,
偷税 、 漏税 、 走 私等措 施来 控 制一 些 不合 法 收 入 ,
从 而起 到保 护 合 法 收入 , 调 整 不 合 法 收入 , 打 击
非 法 收 入 的 目 的 。 加 强 对 垄 断 行 业 收 人 分 配 的
监管 , 采 取 必 要 的直 接 调 控 措 施 调 节 其 总 体 收 入 水 平 。制 定和 完善 相关 法规 政策 , 规范 收 入分 配
行为 , 调 整 收入结 构 , 减 少 制 度 外 收 入 和 灰 色 收入 。 ⑩ 对策 建议 五 :
今后农产品价格将长期上 涨 , 两 者 应 呈 螺 旋 上
更是如此。没有 达到 《 农 业 法 》规 定 “国 家 财
政 每 年 对 农 业 总 投 入 的 增 长 幅 度 应 当 高 于 国 家 财 政 经 常 性 收 入 的 增 长 幅 度 ”的 要 求 。 这
【城乡收入差距研究文献综述3600字】
城乡收入差距研究文献综述目录文献综述 (1)(一)城乡收入差距文献综述 (1)1.国外城乡收入差距的文献综述 (1)2.国内城乡收入差距文献综述 (1)(二)城乡收入差距制约因素研究 (1)1.国外城乡收入差距制约因素文献综述 (2)2.国内城乡收入差距影响因素文献综述 (2)(三)文献评述 (3)参考文献 (4)(一)城乡收入差距文献综述1.国外城乡收入差距的文献综述海外国家研究者在探讨城乡收益之间显著差异方面,二十世纪九十年年代早期,大卫李嘉图通过其创作的《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指出,工业化发展的特定阶段,城乡人们收益出现差异是一个比较广泛的现象,原因是工业农业两个部门的生产模式的不同以及多样化的产品需求所导致的;刘易斯(1954)借助二元经济结构相关理论说明了城乡收益的显著差异,其中,二元经济结构指的是欠发达国家主要将工业作为典范的现代化体系以及以农业为主体的传统农业体系,也就是所谓的两个部门的经济结构模型;这个模型二院经济结构可以充分影响到城乡收入差距;经济学家C.Gini(1912)是第一个通过基尼系数对收益不均衡幅度进行评估的人,世界上评估收益分配不均衡的标准为0.4,倘若其值比0.4大,就表明收益不均衡幅度太大,这对经济的健康运行是十分不利的,可能会导致社会问题激化。
2.国内城乡收入差距文献综述陈宗胜(1992)指出从收益差距的角度来看,城乡人们收益差距对国内总的收益差距形成了显著的影响,其通过基尼系数分布分解方式推导出其影响幅度为40%。
樊纲和王小鲁(2005)根据实证模型对国内有没有库兹涅茨倒U型曲线出现进行了检验,通过结果可知,国内的城乡收益差距还有逐步提高的趋势,但无法检验到降低出现的具体时间;陈宗胜(1994)指出因为国内经济体制与运行的特殊性的特点,国内城乡收益差距表现为阶梯式倒U曲线,此类跳跃式的曲线由于国内经济体制的变化呈现提升的现象,在短时间内无法缩减;赵桂婷与李国璋(2012)通过宁夏、甘肃和西安这些区域从1990至2010年的相关数据推导了城乡收益差距的泰尔指数,细致分析了区域经济提升和城乡收益差距有着显著的倒U型关联。
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研究综述
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研究综述作者:高鑫郭锦镛来源:《现代企业文化·理论版》2011年第17期我国学术界关于中国农村居民消费做了大量研究,其研究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一是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的研究;二是农村居民的支出习惯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三是农村居民消费心理的研究;四是农村居民消费模式的研究。
消费结构研究对农村居民支出习惯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分析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动情况,包括动态分析与比较静态分析。
动态分析主要是分析不同时间、时期农村居民消费结构比较;比较静态分析主要是就同一时期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比较(包括不同区域消费结构的比较、省际间消费结构的比较、同一区域省份消费结构的比较)。
潘建伟指出我国农村居民消费支出比重占前四位的,分别是为食品、居住、文教娱乐和交通通讯,而陈汉琪(2009)进一步指出随着农村居民收入的增加,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结构不断改善,食品等家庭生活必需支出的比重逐渐下降、居住消费比重逐年攀升、交通通讯和文教娱乐消费热度高涨,而在家庭设备用品、衣着支出偏低。
他同时还指出不同地区农民的边际消费倾向也不一样、同一地区不同时间消费倾向也不一样,如贵州2007年总消费倾向为0.9,而2001-2007年平均消费倾向仅为0.78。
另外,农民收入不会全部用于消费,还有很大一部分用于生产性投资、储蓄或增加手持现金比例(转引自尹世杰,2009)。
支出习惯的研究关于农村居民消费行为研究大部分以农村居民的支出结构分析为参照系,影响消费支出的因素主要抽取居民收入为解释变量,从农村居民的收入变动情况来分析农村居民消费行为的变化。
凯恩斯绝对收入理论(1949)、弗里德曼的持久收入理论(1957)等经济学经典消费理论无一例外承认收入是影响消费的最重要的因素,朱信凯(2005)也指出大量实证研究成果证明消费变动与收入变动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即消费对收入存在“过度敏感性”。
程林顺(2009)指出2000-2007年我国农村居民实际收入增长相对微薄,农民可自由支配的收入很少,消费能力很弱。
农村居民收入分配不均等研究综述
收稿 日期 :2 0 1 3 — 1 0 - 0 9
作者简介 :赵亮 ( 1 9 8 2 一 ) ,女,吉林蛟河人,助理研究员.博士 ,从事收入分配、劳动力流动研究 。
圜 B I A N J I A N G J I N G J I Y U W E N H U A
赵 亮 :农 村居 民收入 分配不 均等 研究 综述
系数分解分析的方法,探讨和分析了我国农村居民收入分配不均等差距的程度、收入不均等差距变动的趋 势以及影响因素等。研究结果表明,造成我 国农村居民收入分配均等差距程度的主要原因是农村住户家庭 经 营收人不 均等程度和地 区内部收入分配不 均等程度 。 [ 7 ] 朱 玲研究指 出非农产业 收入在 1 9 7 8 — 1 9 8 9 年 间对 农 村 收人 增长 的贡献有上 升趋势 ,通 过对农 户 的可支 配收入不均 等程度进行 收入来 源分解 分析发 现 ,非 农 产业 收入对 收入不均 等程度 的贡献 比重最大 。 I s ] 高梦滔 和姚 洋利用 中国 8 个 省份 的微观面板 数据 ,采 用分 位 数 回归和广 义差分方法 的方法估计农 户收入 函数 ,分析农户收 入不均等 的影 响因素 ,研 究结果 表 明 ,导 致农户收入不均等的主要原因在于人力资本差异。 [ 9 】 宝建梅、王春平和王晓斌利用沈阳调查数据 ,分别从 收入来源和家庭住户特征两个角度 , 对基尼系进行了分解分析 , 研究发现农业收入对收人不均等的作用力 正在减 小 ,但是乡镇 企业 收入对收入不均 等的贡献则逐渐递增 。 [ 1 0 张平运用泰尔 指数分解分 析方法 ,计算 了省 际间不均 等与省 内不均等对 于总体农村 收入不 均等 的影 响 ,研 究结果 表 明 ,省 间收人 不均 等对 于总体
赵 亮
我国农村居民消费问题研究综述
我国农村居民消费问题研究综述摘要:由于我国农民在全国人口所占比重很大,农村消费市场的拓展以及农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将会影响整个社会经济发展。
然而在我国内需乏力之时,若想有力拉动国民经济发展,找到农民消费的影响因素,制定有效消费策略,引导农民消费,是现在面临的重大课题。
本文通过对以往我国农村居民消费问题的研究文献进行综述,以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研究目的、研究内容为标准对我国农村居民消费问题进行论述。
关键词:农村;消费者;消费行为;综述中图分类号:f01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1)05-0081-01一、以研究对象为划分标准以研究对象为划分标准可以分为:以农村居民个体消费为研究对象的研究;以农户(家庭)消费为研究对象的研究;以区域消费为研究对象的研究。
(一)以农村居民个体为研究对象的研究张雪绸(2004)分析得出农村居民消费不足的原因主要是由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缓慢、农村居民消费观念落后和农村基础设施落后引起的。
段小红(2010)中国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动趋势:1 食品支出比重呈下降趋势,膳食结构趋于合理。
2 衣着消费支出比重先下降,后趋于稳定。
3 住房支出比重和住房面积逐年增加,居住条件逐步改善。
4 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支出比重先下降后上升。
5 交通通讯支出比重快速增长。
6 医疗保健支出比重总体呈上升趋势。
7 文教娱乐支出比重先上升后下降。
(二)以农户(家庭)为研究单位的研究陈刚、张卉(2010)以9类消费支出类型为基础变量,使用k—mean cluster进行聚类分析,将中同农村家庭根据其消费支出状况划分为5类。
从家庭人口结构、家庭收入、价值观念等几个微观层面来探讨这些因素对家庭消费结构的影响。
可以得出:家庭结构决定了家庭生命周期,从而影响了家庭消费结构;同时家庭权利在不同代际之间分配的差异,也导致主导家庭决策消费观念的不同。
家庭收入是消费结构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但不同的消费类别的收入弹性差异明显。
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相关研究文献综述现有相关文献比较丰富,下面分国内外两个部分进行评述:(1)国外相关研究状况国外相关研究以定量研究为主,可以分为宏观视角的总量消费研究和微观视角的需求研究。
传统的消费研究往往是总量研究,即从总量上探索消费总支出的特点和变化规律,常用的有凯恩斯的绝对收入消费理论、杜森贝利的相对收入消费理论、莫迪利安尼的生命周期消费理论和弗里德曼的永久收入消费理论等。
然而总量消费研究只能提供关于消费总支出的信息,其本身并不研究消费构成即消费结构问题,这使得这种研究的政策作用受到局限。
上世纪50年代以后出现的需求系统模型(demand system)弥补了这个缺陷,这种模型能从消费结构的角度更加精细地揭示了消费变化的规律,为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决策提供更加具体的支持。
此外,需求系统模型的优势还在于它避免了早期计量经济学家对消费结构进行分析时很少从理论经济学角度对消费者最优选择行为进行分析、两者缺乏沟通的弊端(藏旭恒等,2001),因此,使得这种模型有更加坚实的理论基础。
这些特点使得这类模型从上世纪50年代以来,尤其是80年代以后,得到迅速的发展和广泛的应用。
早期的需求系统模型主要有LES模型(Stone,1954),后来相继出现ELES模型(Lluch,1973)、Rotterdam模型(Barten,1969;Theil,1975) 、超越对数效用函数模型(Christensen et al.,1975)和AIDS模型(Deaton and Muellbauer,1980)等。
最近二十几年,需求系统模型在设定和估计等方面得到了扩展。
在设定方面,解释变量由原来的价格和收入(或消费支出)扩展到各种人口统计变量和虚拟变量;由原来的静态设定扩展到动态设定,包括差分模型设定和状态空间模型设定,以探索消费结构随时间变化的动态特征。
在模型估计方面,由原来的对各方程逐个估计扩展到采用似不相关(SUR)进行联立方程同步估计;为了解决截面数据研究中零消费项问题引入截取系统模型(censored system)以及两步估计法(two-step estimation procedure)。
居民收入分配与税收政策研究国内外文献述评
二、 国外 研究 综述
政府通过税收调控收入分配的作用和地位成为广泛
共识并 被 广泛 采 用 。但 是 , 于税 收 调控 收入 分 配 对
的作用 , 也有着一些不同的理解和看法 。 古典经济学研究 中, 收入分配理论的研究主要 集中于生产要素的功能分配。因而, 收对于收入 税 分配的调控处于次要地位。关于税收收入分配的代
的事实, 不断攀升的基尼 系数便是最好 的证明。发
展经济 学 先驱 阿瑟 ・ 易 斯 曾经 指 出 “ 刘 收入 分 配 的 变化是 发展 进程 中最具 政 治 意 义 的方 面 , 是 最 容 也
大量的实证研究 , 非常值得加以借鉴 。总的来看 , 国
外学者对于调控收入分配的税收政策的研究主要涉
“ 效率 税 收 ” “ 平 税 收 ” “ 优 税 收 ” 公 一 最 的过 程 ,
过高的收入征税 , 以转移支付或社会保 障等再分 再
配的方式转移给低 收入者 , 以缓解市场初次分配 中 出现的收入分配不公问题。但从 目前收入分配状况 来看 , 我国的税收政策对于收入分配的调控作用有
及 以下 几个方 面 的 内容 : ( ) 于收入 分配税 收政 策 的理 论沿革 一 关 国外最早 关于税 收对 收入分 配调 控 的研 究是 在
易诱发妒忌心理和混乱动荡的方面 , 没有很好地理 解为什么这些变化会发生 , 以及它会起 到怎样 的作 用, 就不可能制订 出切实可行 的政策 。① ” 税收作为 政府再分配的重要 手段之一 , 以通过对高收入者 可
称信息建立的税收均衡的模型 , 提出了“ u型” 倒 优
教育与收入代际流动研究:机制、方法与评述
教育与收入代际流动研究:机制、方法与评述霍雨佳 李朝柱摘 要 收入代际流动是体现社会公平程度的重要指标,而教育作为社会代际传递的重要机制,通过教育促进流动性的提高是当前社会的重要议题。
为防止进一步的贫困代际传递、社会阶层固化,社会、经济、政治各领域专家基于不同视角对教育与收入代际流动的关系展开了丰富的探讨和检验。
通过对国内外教育与收入代际流动关系研究的归纳和梳理,从收入代际流动的概念、意义及相关结果入手,进一步分析了教育影响代际收入的途径,包括对人力资本、就业选择、收入水平的影响,而后概述了有关教育与收入代际流动关系的研究方法演进、数据及可能的误差来源,并基于此得出相关文献的总结和讨论。
关键词 教育收入代际流动阶层固化作者简介 霍雨佳,农业农村部管理干部学院助理研究员(北京 102208); 李朝柱(通讯作者),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助理研究员(北京 100084)。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896(2024)02-0034-15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迅速发展,居民收入水平显著提高。
但同时,由于收入代际流动性减弱、贫困阶层向上流动通道受阻等现象使得中国居民的收入差距不断拉大,社会底层贫困农户阶层固化,社会稳定受到长期不可低估的负面影响。
为消除两极分化和相对贫困,共同富裕的提出要求兼顾效率与公平,妥善解决地区差距、城乡差距和收入差距问题。
而新时代推进共同富裕的根本问题,在于提升低收入群体的收入和福祉。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努力提升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并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规模。
与十九大报告相比,二十大报告特别强调促进机会公平。
只有机会公平,市场在资源配置中才能充分地发挥其决定性作用,否则,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就会受到抑制,资源的配置、使用效率也会降低。
高水平社会阶层流动是现代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不仅有利于人力资本的公平竞争,教育与收入代际流动研究:机制、方法与评述而且对社会和谐、居民幸福感具有较大助益。
代际收入流动的地区差异研究
代际收入流动的地区差异研究陆童童1,王红涛1,王俊博2(1.新疆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新疆乌鲁木齐830046;2.酒泉职业技术学院体育与健康学院,甘肃酒泉735000)[摘要]合理的收入流动是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保障,但是我国目前仍存在收入差距跨代传递的现象。
基于CFPS五年的数据,对我国代际收入流动性进行了分析。
首先将个人多年的收入信息进行匹配,以此获得多年收入水平的均值来修正暂时性收入偏差,其次选择在生命周期中变化不大,但与个人收入水平高度相关的工具变量来修正生命周期偏差。
研究发现:父辈的收入水平会显著地影响子辈的收入水平;分地区看,中部地区的代际收入流动性最高,东部地区次之,西部地区最低。
[关键词]代际收入流动;地区差异;转换矩阵;机会公平[中图分类号]F124.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6043(2023)10-0130-04[作者简介]王红涛(1973—),陕西大荔人,讲师,博士,研究方向:收入分配、人口经济、不平等与区域经济增长;陆童童(1998—),女,甘肃酒泉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不平等与区域经济;王俊博(1987—),甘肃酒泉人,助教,研究方向:体育产业管理与体育消费。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新疆少数民族代际收入流动机制及实证研究(16BJY038)。
一、引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经济总量和人均GDP 都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但是收入差距却持续扩大。
党和国家高度关注收入分配问题,2020年10月29日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明确指出了我国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的问题。
并且将“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以及“分配结构明显改善”纳入了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远景目标和“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中。
当前中国居民收入差距不仅表现形式多种多样,还呈现出跨代传递的倾向。
“富二代”“贫二代”等热词的兴起,收入差距的跨代传递以及机会公平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金融讲坛】
皲 国居 民c l 安入
流动性研 究综 述
张 守哲 ’ , 杨 春 山 ( 1 . 暨南大学 产 业经 济研 究院, 广东 广州 5 1 0 6 3 2 ; 2 . 中国邮政储 蓄银 行河 南省分 行, 河南 郑州 4 5 0 0 0 0 ) 摘要: 过去的3 0多年 , 中 国经 济经历 了高速增 长 , 年平 均增 长 率超过 9 %, 成 为 当今 世界 上 增长 最
以x : ( 1 i , o j ) 表示 在第 一年 两个 人 的收入 分配 , 以x : = ( 0 。 , l j ) 表 示 第 二 年 的分 配 。每 一年 的基 尼 系数 都 是 1 , 收 入 分配 是 极 端不 平 等 , 但 在两 年 内每个 人 的 收 入都是 1 , 是极 端 平 等 的社 会 ( 王海港 , 2 0 0 5 ) 】 。这 主要 是 因 为基 尼 系数 基 于静 态 的截 面数 据 , 不 能反
收 稿 日期 : 2 0 1 3 — 0 5 — 1 6
达 了不 同的含 义 , 测 量 的结 果 依赖 于 流 动指 标 的选
择, 指标 的不同会使结果也不同。 ” 流动性 的测量已 经 吸 引 了广 泛 的注 意 , 并 且 已有大 量 经 济学 家 发 表
中 国居 民 的基 尼 系 数 从 1 9 7 8 年的 0 . 3 2 扩 大 到 及 测量 指标
2 0 1 1 年 的0 . 4 8 , 收入差距持续而显著 的上升引起 了 理论 界及 政策 制定 者 的广泛 关注 。收入 不 平等 问题 已经成 为建设 和谐 社会 的重 大 障碍 。从近 年经 济和
小 的指标 。不 同 的流 动性定 义 对应着 不 同 的测 度方
法, 正如 F i e l d s ( 2 0 0 5 ) 例 指出 : “ 不 同的流 动性 指 标表
性 的本 质 , A t k i n s o n 、 B o u r g u i g n o n 和 Mo r r i s o n( 1 9 9 2 指 出 了其 本 质 的 两个 方 面 : 机 会 均等 性 和 长期 平 等 性 。该 问题 的研 究有 大 量 文献 , 成 为 重 点研 究 的 问 题 。本 文在 对 国 内收人 流动性 的研 究全 面概 括 的基 础上 , 为进 一步 研究 收入 流动性 提供新 的思 路 。
s o n&B o u r g u i g n o n &Mo r r i s o n ( 1 9 9 2 ) 等。
映个体在不 同时期的变化情况 。因此 , 学者们开始
从 流 动性视 角对 收入 分配 进行研 究 。关 于收 入流动
( 二) 收入 流 动性 的测度 指 标
收入流动 l 生 测度指标即衡量收入流动性数值大
( 一) 收入流 动性 的含义
流 动性 源 于对 产业 集 中度 ( J o s k o w, 1 9 6 0 ) 、 社 会 阶级变 动 ( 社 会学 中的概念 ) 的研 究 。学术 界一 般公
社会 发展 的实践来看 , 居 民收入 的长期不平等是社 认 P a i r s ( 1 9 5 5 ) 为第一个提出收入流动性i 贝 0 度 的学 会 不稳 定 的一 个重 要 因 素 , 类似 于拉美 国家那 样 的 者 。所 谓收 人流 动性是 指某 一段 时期 内收 入地 位 的 社 会 动荡 并 未 出 现在 我 国 , 基 尼 系数 等基 于 截 面数 变 化情 况 , 与收入 差距 相 比 , 收人 流动 性是 从动 态 的 据度 量 收入不 平 等 的合 理性 开始 被学 术界 质疑 。与 角度研究分配的不平等程度 。自2 0 世纪 7 O 年代起 , 基尼系数相 比, 收人流动性能够更好地度量收入 的 流动性 被引 入到 收入分 配 的定量 研究 中。重要 文献 不平等程度 。假如有一个两人 的社会 , 分别为 i 和i , 主要 有 : Ma r k a n d y a( 1 9 8 2 a ,1 9 8 4 ),B a r t h o l o me w
献 进行 综 述 , 内容 涵盖 收入 流动 性 的概 念 、 测 算 方 法、 数 据 来 源和 实证研 究 国 内情 况 的进 展 , 最 后 对有待 进 一步探 讨 的 问题做 了初 步分 析 。
关键 词 : 收入 流动性 ; 转 换矩 阵 ; 流 动性 指标
文 章编 号 : 1 0 0 3 — 4 6 2 5 ( 2 0 1 3 ) 0 7 — 0 0 9 6 — 0 5 中图分类 号 : F 0 1 5 文 献标 志码 : A
Ma a s o u m i ( 1 9 8 6 ,1 9 9 8 ), D a r d a n o n i ( 1 9 9 3 , 1 9 9 5 ),
F i e l d s &O k ( 1 9 9 6 , 1 9 9 9 a , 1 9 9 9 b , 2 0 0 1 , 2 0 0 5 ) , A t k i n —
快的 国家。那么, 关于经济增长带来的收入分 配结果 问题 , 传统研 究方法的结论是 贫穷现 象急 剧减少, 但 贫 富差距迅 速拉 大。收入 分 配研 究 的新 方法是 运 用 面板 数据 分析 收入 流 动性 。与静 态的研 究方 法相 比, 收入 流动性 研 究在 我 国还 处于起 步 阶段 。主要 是 对 目前研 究 国 内收入 的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