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恶化的成因与表现

合集下载

谈我国当前面临的重大生态问题及其危害和原因

谈我国当前面临的重大生态问题及其危害和原因

谈我国当前面临的重大生态问题及其危害和原因由于人们对于经济效益的热衷和对金钱的崇拜,世界范围内自然生态平衡逐渐被打破,以破坏环境来换取表面上的经济增长的现象随处可见。

我国面临的生态问题对于我们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我国当前面临的生态问题及其危害与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耕地面积急剧减少我国国土总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但是可耕地资源十分有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耕地面积急剧减少。

耕地面积减少的原因多种多样,其中建筑占地最为严重,包括住房、工厂等的修建。

在很多农村地区,出现了荒村或者是“村中荒”现象。

荒村现象大多是由于整村迁移导致的。

“村中荒”则是由于宅基地外要导致的,村子面积不断扩大,但村中间的老宅或倒塌、或用来放置废弃物品。

这些都体现了农村建设规划的不科学、不合理。

其次是铁路、高速公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占地。

二、土地沙漠化日趋严重我国目前有沙漠化土地约7.1×105km2,占国土面积的7.4%;戈壁面积5.7×105km2,占国土面积的 5.9%。

更为严重的是,我国沙漠化土地每年正以 2.1×103km 的速度扩展。

土地沙漠化现象在我国西北地区尤为突出,这些地区原本就处于干旱和半干旱的脆弱生态环境之下;加上人类的过度开发,如伐木毁林,破坏了生态平衡,从而导致土地肥力下降、质量退化,最终变成沙漠。

三、森林资源缺乏且急剧减少我国森林资源极度缺乏,是世界森林资源最少的国家之一。

森林资源的缺乏给我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同时也阻碍了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森林资源缺乏、林地面积急剧减少是由于人类过度的伐木开垦、毁林造田,以及火灾、病虫害等原因引起的。

四、水土流失日益加重水土流失是我国土地资源遭到破坏的最常见的地质灾害,以黄土高原地区最为严重。

我国是世界水土流失十分严重的国家之一。

造成我国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是:从自然方面来看,主要有多山,土质疏松,垂直节理发育,易冲刷;降水集中,多暴雨,冲刷力强;植被稀少,对地面的保护性差,易造成水土流失。

我国生态环境恶化的成因与对策

我国生态环境恶化的成因与对策

我国生态环境恶化的成因与对策作者:卢达时来源:《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1年第09期摘要:本文首先分析了我国生态环境的态势,指出森林是平衡生态环境的关键,并且阐述了我国森林覆盖率低的历史成因,在此基础上提出拯救我国生态环境的对策,并以广东为例,进一步启示森林与生态平衡的关系。

关键词:生态环境森林残缺对策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气候变暖,冰山融化,洪水泛滥,热浪夺命等等反常气象。

概括起来就是生态环境日益恶化,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存基础,拯救地球的呼声铺天盖地。

作为地球一员的中华大地,不可能是世外桃源,许多方面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尤其是人类的生命之源——水资源的短缺与污染。

如果国人还不意识到这种危机的严重性,那么最后一滴水就是我们的眼泪,这并非危言耸听。

本文的意图就是想探索我国生态环境恶化的成因与对策,我的看法是,造成我国生态环境恶化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重要的原因之一,是维护生态平衡的骄子——森林不断遭受蚕食与破坏。

重中之重的对策是恢复和发展大森林。

1 我国原生态环境的态势远古不说,自唐太宗统一中国形成的疆界算起,东北有西伯利亚、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的林海山原,孕育了黑龙江、松花江、鸭绿江、松辽河等流域,并造就出肥沃的东北黑土平原。

北边是天苍苍地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莽莽草原,养育出牛羊肥、兵马壮的彪悍游牧民族。

西北高原有山高林密的天山、昆仑山、喜马拉雅山和珠穆朗玛峰的冰川,产生出滔滔黄河、滚滚长江和美丽的珠江三大水系和黄淮平原、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的肥沃土地。

从西北高原到东南沿海的广阔大地上,还有纵横交错的群山峻岭形成的青山绿水,滋润华夏腹地的山村、田野。

这是大自然赐予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原生态环境,是我国占世界7%耕地却养育着世界四分之一的生命之源。

而今天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怎样的图景呢?东北的林海顶多是“林湖”,草原也只能说是“草堆”,北边已不是风吹草低见牛羊而是沙尘暴,西北高原早已变成山高林希,据林业部调查统计,青海、甘肃、新疆、宁夏森林覆盖率不足5%,青海只有0.43%。

论述环境问题的成因与对策

论述环境问题的成因与对策

1、论述环境问题的成因与对策。

成因:从自然科学层面考察,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人地关系恶化。

而从人类社会制度结构层面考察,政治和经济学家则普遍认为,当决定使用环境资源的决策人物忽视或低估环境破坏给社会造成的代价时就会出现环境问题。

市场失灵、政策失误、科学不确定性和国际贸易的影响是环境问题产生的具体原因。

对策:1、关于环境问题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达成了共识。

2、形成了环境保护的可行措施:a.以经济手段推进市场对环境价值的认识,以成本效益分析方法判断环境政策的效果。

b.以行政手段推进环境管理政策,控制环境污染和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

c.以法律手段规范人类行为,确立公民的环境权益和企业的环境责任,保障环境保护的经济、行政措施得以有效实施。

d.以科学技术的进步为基础,提高自然资源和能量的利用率,减少污染物的产生。

3、确立了环境保护的基本理念: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和战略。

2、试论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体系的形成。

1、1979年制定的<环境保护法(试行)>是新中国第一部关于保护环境和自然资源、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的综合性法律,标志着我国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体系开始建立。

2、从1989年修改颁布《环境保护法》到1999年修改颁布《海洋环境保护法》,是我国环境资源保护法的改革完善时期。

期间在水土保持、固体废物污染防治、环境噪声污染防治等方面制定了新的法律并修改了《大气污染防治法》、《矿产资源法》、《森林法》、《水污染防治法》、《海洋环境保护法》、《土地管理法》等法律。

3、从2000年修改颁布《大气污染防治法》至今,是我国环境资源保护法的强化时期。

期间制定了《环境影响评价法》、《防沙治沙法》、《放射性污染防治法》、《海域管理使用法》、《可再生能源法》等。

3、试述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内涵。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是指以保护和改善环境、预防和治理人为环境侵害为目的,调整人类环境与资源利用关系(也称环境利用关系)的法律关系总称。

环境问题的成因和对策

环境问题的成因和对策

环境问题的成因和对策1、环境问题的概念: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原因使环境条件发生不利于人类的变化,以致影响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给人类带来灾害的现象。

2、环境问题的分类:(1)第一环境问题又称原生环境问题,是指由自然原因引起的自然灾害。

(2)第二环境问题又称次生环境问题,是指由认为原因引起的环境污染或生态破坏。

二、环境问题的成因:从自然科学层面看,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人地关系恶化,从人类制度构建层面看,政治经济学家认为,当决定使用环境资源的决策者忽视或低估坏境破坏给社会造成的代价时就会出现环境问题。

环境问题成因可归结为以下方面1、市场失灵:市场不能正确估计和分配环境资源,从而导致商品和劳务价格不能完全反应他们的环境成本。

主要表现在环境成本外部化、对生态系统估值不当和产权界定不清。

2、政策失误:政府在经济决策过程中未能充分考虑经济活动实施后产生的环境污染和自然破坏结果现象。

3、科学不确定性:依现有科学技术不能就某一行为可能造成的不良影响得出明确和确定结论的现象。

4、国际贸易影响: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中,环境管制越严,就会越妨碍自由贸易;而贸易越发达,环境污染和自然破坏就会越严重。

世界经济一体化和国际经济不平衡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问题。

能够对环境产生不良影响的国际贸易活动主要表现为:1、对环境有影响的商品交易。

2、能够引起环境问题的交易。

3、因国际投资带来的环境影响。

环境问题的对策1、关于环境问题对人类发展的影响达成了共识,环境问题对人类发展的影响表现在:(1)妨碍人类正常生活,降低环境对人的舒适度。

(2)导致人类生命健康损害,财产损失和自然环境破坏。

(3)导致环境生态服务功能退化以及历史和文化遗址消失。

(4)造成自然资源枯竭和生物多样性减少。

2、形成了环境保护可行措施:(1)以经济手段推进市场对环境价值的认识,以成本效益方法判断环境政策的效果。

(2)以行政手段推进环境管理政策,控制污染和自然资源开发利用。

内蒙古生态环境现状成因及对策

内蒙古生态环境现状成因及对策

内蒙古生态环境现状成因及对策内蒙古自治区位于中国的中北部地区,拥有辽阔的独特的自然生态环境。

近年来,内蒙古的生态环境状况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本文将对这些问题的成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内蒙古的生态环境问题主要源于过度开发和不合理的资源利用。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内蒙古地区的资源开发活动频繁,包括采矿、放牧和农业生产等。

这些活动导致土地的过度开垦和水资源的过度使用,对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破坏。

我们应该加强资源开发的管理,制定合理的开发计划,合理分配和利用资源。

气候变化也是内蒙古生态环境恶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近年来,内蒙古地区的气候变化明显,干旱和沙尘暴频繁发生,这对植被覆盖和土壤保持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我们应该加强对气候变化的监测和预测,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如合理安排农田灌溉和水资源利用。

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不高也是内蒙古生态环境问题的原因之一。

对于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内蒙古地区的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意识和行动都还不够到位。

我们应该提高公众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认识,加强生态文明的教育和宣传,促进社会各界参与到生态环境保护中来。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一系列的对策。

加强对资源开发的管理,制定严格的环境保护标准和法规,同时完善监管机制,对不符合要求的企业实行严厉的处罚。

加强气候变化的监测和预测,为农民和牧民提供及时的气象信息,指导其合理安排农田灌溉和放牧活动。

增加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投入,重视生态环境教育和宣传,并设立相关奖励制度,激励公众和企业积极参与到生态环境保护中来。

为了改善内蒙古的生态环境状况,必须加强政府的领导和协调。

内蒙古自治区应建立健全的生态环境保护机制,加强生态环境保护部门的建设和培训,提高其执法能力和环境监管水平。

加强与关联地区和国际社会的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等生态环境问题。

改善内蒙古的生态环境状况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只有加强资源开发的管理,应对气候变化,增强生态文明建设意识,并加强政府的领导和协调,才能实现内蒙古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的良好状况。

主要环境问题的成因及解决措施

主要环境问题的成因及解决措施

世界主要的环境问题1、沙尘暴成因:①自然:干旱、大风、气流上升;②人为:植被破坏。

分布:我国西北、华北(春季)。

危害:降低大气能见度,危害健康、交通、湖泊、水库、农业生产、村庄、城市.措施:①生物措施:保护好现有植被、植树造林;②工程措施:跨流域调水、引水灌溉;③管理措施:退耕还林、还牧。

2、荒漠化成因:①自然:气候干旱,植被退化,物理风化加剧,风力强劲;②人为:滥伐、滥垦、过度放牧。

分布:西北、华北北部、东北西部。

危害:生态环境恶化,耕地、林地、草地面积减少。

措施:①生物措施:保护好现有植被、植树造林;②工程措施:跨流域调水,引水灌溉;③管理措施:退耕还林、还草。

3、沙化成因:①自然:气候干旱,植被退化,物理风化加剧,风力强劲;②人为:滥伐、滥垦、滥牧。

分布:季风区的边缘地带。

危害:生态环境恶化,耕地、林地、草地面积减少。

措施:①生物措施:保护好现有植被、植树造林;②工程措施:跨流域调水,引水灌溉;③管理措施:退耕还林、还草。

4、水土流失成因:①自然:暴雨、土质疏松、植被覆盖率低;②人为:滥垦、滥伐及工程建设。

分布:黄土高原,南方地区的丘陵、山地.危害:使山区成为荒漠,高原面沟壑纵横,淤积湖泊、河床、加剧洪涝灾害.措施:保护好现有的森林和植被,大力开展植树造林种草;严禁开垦陡坡地。

5、公害病成因:工业废水中的重金属污染,如日本的“水俣病”(汞)。

分布:城市、工矿区及其周围地区.危害:危害人体健康,出现中毒症状.措施:修建污水处理厂,污水经处理后排放。

6、水体富营养化成因:含N、P的废液大量排入池塘、湖泊、河流。

分布:城镇郊区、江河湖海.危害:水中缺氧,使水生生物生存受到影响。

措施: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使用低存留的化肥农药;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经处理后再排入江河湖海。

7、赤潮成因:①自然:温度高;蒸发大,降水少;水体交换少;丰富的营养物质。

②人为:含N、P的工农业废水、生活污水排入大海。

分布:工业、城市集中的沿海;我国最易发生的海域是:珠江口、长江口、渤海等。

甘南草原生态恶化原因分析及治理建议

甘南草原生态恶化原因分析及治理建议

2019.091 甘南地区生态环境恶化的表现甘南地区的水资源非常丰富,景色优美,有大片的草原以及原始森林相互交织,河流和湖泊形成了很好的生态环境系统,在甘肃省甘南地区是生态环境最好的地区之一,从上个世纪70年代伴随着经济和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以及人口的增加,甘南地区的生态环境也越来越恶化了,到了80年代末,甘南地区的生态环境恶化到达了顶峰。

而进入到新世纪,大家越来越注重环境保护,开始了一系列的环境保护工作,现在的甘南地区,环境恶化的情况有了很大程度上的改观,但是还没有实现良性循环。

1.1 草原退化,土地原简化在调查中发现,甘南地区有些县的草原退化面积已经达到了80%,而土地的沙化面积也非常多,主要是分布在马曲县境内黄河两岸,现在草原植被的覆盖率在极具降低。

过去一望无垠的大草原,现在已经变成了那沙滩石滩黑土等。

现在的牧草高度下降严重,歌唱的风吹草低现牛羊景象已经不复存在了,到处是黑土和风沙,这种现象。

1.2 森林被过度砍伐在清朝时期,对甘南地区就开始了大规模的采伐,但是那个时候交通不便,运输也非常困难,采伐的很多原木经过水运,采伐量也有限,对于生态环境几乎不会带来影响。

但是从上个世纪60年代开始,甘南地区建立了很多林矿企业。

一些群众也开始乱砍滥伐,这样就造成了森林的木材储蓄量降低,有一些地区基本上没有成熟的林木可采。

森林对约调节气候有重要的作用,还能够保持水土,现在随着森林覆盖面积的降低,水涵养功能也在降低。

2 甘南草原保护的措施要想很大程度上组织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这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需要站在一定的高度采取经济政策意见,科技等综合性措施。

2.1 转变经济增长的方式现在的甘南草原生态环境非常脆弱,而那些以破坏环境为代价带来的经济增长,从长远角度来看是不利的。

靠破坏环境带来经济的增长,并不是长久之计,畜牧业的增长速度也不能够只是追求饲养量的增加。

不要盲目的为了追求GDP而增加草原畜牧业比较合理的,引导牧民转变传统的增长方式,在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入手,给草原的承载能力一个缓冲的阶段,由粗放式的经营方式逐渐转变到精细化的发展模式。

第3章 第1节 生态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第3章 第1节 生态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第3章第1节生态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第一节生态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学习目标] 1.举例说出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重点)2.读图说出我国不同区域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重点)一、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1.生物物种减少(1)生物物种减少现状:目前,生物多样性遭破坏的速度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快,大规模的物种灭绝发生在热带森林。

海洋和淡水生物严重退化,岛屿上鸟类和哺乳动物中的很多物种处于濒危状态。

(2)生物物种减少的原因①人们对森林的乱砍滥伐导致生态环境改变。

②人们对野生动植物的过度捕猎、砍伐和非法贸易,导致物种数量减少。

③环境污染对生物的生存环境造成破坏。

④大量引入的外来物种同土生物种竞争栖息地和食物,有的甚至以土生生物为食,或者带来某些土生物种无法抵御的疾病,也使土生物种濒临灭绝。

2.森林资源破坏(1)森林资源破坏状况:对全球生态环境起着重要作用的热带雨林损失尤其严重。

(2)森林资源减少原因:林木砍伐、林地开荒和开矿、薪柴采集和大规模放牧、空气污染是造成森林减少的主要原因。

3.湿地减少(1)湿地概念:湿地指不论天然的或人工的、长久的或暂时性的沼泽地、泥炭地或水域地带,还有静止的或流动的、淡的、半咸或咸的水体,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水域。

(2)湿地功能:在维持生态平衡、保持生物多样性和珍稀物种资源以及涵养水源、蓄洪防旱、降解污染、调节气候、补充地下水、控制土壤侵蚀等方面均有着重要作用,因而湿地享有“地球之肾”的美誉。

(3)湿地破坏现状:由于不合理的利用和破坏,湿地的面积急剧缩减。

世界上最大的湿地——巴西中南部的潘塔尔沼泽地也在不断退化。

在我国,长江中游河湖的快速淤积与天然湿地的过度开垦,使湿地面积大为减少,为调蓄防洪问题3问题4学生分组探究一主要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和治理措施第1步探究——分层设问,破解疑难1.试分析物种灭绝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提示】自然原因:在生物竞争中自然淘汰;人为原因:人类破坏森林、草地等生物生存环境。

我国生态环境恶化成因与对策论文

我国生态环境恶化成因与对策论文

我国生态环境恶化的成因与对策摘要:本文首先分析了我国生态环境的态势,指出森林是平衡生态环境的关键,并且阐述了我国森林覆盖率低的历史成因,在此基础上提出拯救我国生态环境的对策,并以广东为例,进一步启示森林与生态平衡的关系。

关键词:生态环境森林残缺对策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气候变暖,冰山融化,洪水泛滥,热浪夺命等等反常气象。

概括起来就是生态环境日益恶化,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存基础,拯救地球的呼声铺天盖地。

作为地球一员的中华大地,不可能是世外桃源,许多方面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尤其是人类的生命之源——水资源的短缺与污染。

如果国人还不意识到这种危机的严重性,那么最后一滴水就是我们的眼泪,这并非危言耸听。

本文的意图就是想探索我国生态环境恶化的成因与对策,我的看法是,造成我国生态环境恶化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重要的原因之一,是维护生态平衡的骄子——森林不断遭受蚕食与破坏。

重中之重的对策是恢复和发展大森林。

1 我国原生态环境的态势远古不说,自唐太宗统一中国形成的疆界算起,东北有西伯利亚、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的林海山原,孕育了黑龙江、松花江、鸭绿江、松辽河等流域,并造就出肥沃的东北黑土平原。

北边是天苍苍地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莽莽草原,养育出牛羊肥、兵马壮的彪悍游牧民族。

西北高原有山高林密的天山、昆仑山、喜马拉雅山和珠穆朗玛峰的冰川,产生出滔滔黄河、滚滚长江和美丽的珠江三大水系和黄淮平原、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的肥沃土地。

从西北高原到东南沿海的广阔大地上,还有纵横交错的群山峻岭形成的青山绿水,滋润华夏腹地的山村、田野。

这是大自然赐予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原生态环境,是我国占世界7%耕地却养育着世界四分之一的生命之源。

而今天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怎样的图景呢?东北的林海顶多是“林湖”,草原也只能说是“草堆”,北边已不是风吹草低见牛羊而是沙尘暴,西北高原早已变成山高林希,据林业部调查统计,青海、甘肃、新疆、宁夏森林覆盖率不足5%,青海只有0.43%。

鲁教版2.2生态问题及其表现

鲁教版2.2生态问题及其表现
1.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⑴图中②地区产生的地理环境问题 是__草__场__退___化__、__水__土___流__失__加__剧___;问 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是__滥__垦__荒__地___和__ _过__度__放__牧___,__植__被__遭___到__严__重__破__坏___。 (2) 图中①地区90年代与50年代 相比,区内__湖__泊___面积明显减少, 其主要原因①_围___湖__造__田___,②_泥__沙__ __淤__积__;产生的后果是__湖__泊__失__去____ __了__对__长__江__水___量__的__调__节___作__用__,__易___发__ __生__水__旱__灾__害___。
达226天,断流河段逐年增长,据统
计每年因断流和供水不足造成的经
济损失约达60亿元。
(3)图中②③④⑤⑥等城市今年出现罕见的沙尘暴天气,其自然原因是 _冬__春___季__多__快__行__冷___锋__,__天__气___干__燥___,为改变这种状况应在图中甲地区实施 __三__北__防__护___林__工程。
(4)用“×”在图中相应位置上画出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该工程的建设
对黄河下游有什么重要意义? 防洪、防凌、减淤为主,兼顾供水、
灌溉、发电。
水频发、水土流失加剧、土地沙化、河道淤塞等问题。另外,
自然灾害频发,生物多样性 原始森林的大量消失会导致空气中氧的减少和二氧化碳的增
加。氧减少的结果使包括人类在内的一切动物的生命活动受
锐减。 到威胁,二氧化碳的增加则会促使地球的温室效应,提升温
度,从而造成干旱的气候环境,同时也影响农业生产。 热带雨林大面积破坏造成的损失,人类可以通过人工措
抗外界干扰能力低, 牧交错带、山地平 生态系统等

我国生态环境问题的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

我国生态环境问题的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

我国生态环境问题的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王京城合肥工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安徽合肥(230009)摘要:本文针对目前我国生态环境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做了深层次的分析,得出我国生态环境问题是由人口过多、产业结构不合理、环境法制不健全、环保投入不足等多方面原因所引起的。

并在符合国情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的相应对策,如:严格控制人口数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优化产业结构、调整能源结构等。

关键词:生态环境;水土流失;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对策0引言生态环境问题是当今全球面临的严峻课题,对我们这样一个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环境脆弱的发展中国家更是一个严峻的挑战。

目前,生态环境的恶化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成为威胁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重大问题。

如何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坚持的一项基本方针。

目前,有关我国生态环境问题的文献多而繁杂,但由于我国正处于由传统向现代化加速转型历史时期,使我国的生态环境问题呈现了多样化、复杂化的新特点。

本文基于我国现阶段的生态环境现状,分析了我国的生态环境问题的成因,并提出了解决我国生态环境问题的对策。

生态环境包括气候、土壤、植被、水力资源等因素,它们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重大的作用,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也是经济系统运行的基础。

生态环境问题是由于人类活动所引起的生态环境质量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对人类生产、生活乃至健康和生存的影响问题。

对中国目前环境状况的一般评论可简化为以下表述:自然条件不利;人为破坏失控;水土流失和污染并存;局部改善但总体恶化;环境保护落后于环境破坏。

因此,环境质量继续恶化,并导致了我国历史上最严重的、大规模的生态破坏。

1我国生态环境的现状1.1水土流失严重。

我国目前水土流失面积达356万km2,超过国土总面积的1/3,其中水利侵蚀面积165万km2,风力侵蚀面积191万km2,水、风交错侵蚀面积25万km2,此外还有125万km2的冻融侵蚀面积[1]。

内蒙古生态环境现状成因及对策

内蒙古生态环境现状成因及对策

内蒙古生态环境现状成因及对策1. 引言1.1 内蒙古生态环境现状及重要性内蒙古作为我国重要的生态区域,其生态环境现状备受关注。

在近年来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内蒙古的生态环境恶化情况日益严重,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

内蒙古的草原遭受过度放牧、草原退化等问题,水资源短缺、水质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大气污染程度也在逐渐加剧。

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内蒙古地区的环境质量,也对当地居民的健康和生活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内蒙古的生态环境问题并非无解,只要我们采取科学合理的对策和治理措施,就有望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状况。

加强监督与评估工作,确保各项保护措施的有效实施,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内蒙古的生态环境保护不仅关乎当地群众的切身利益,也与全国生态环境整体格局息息相关。

加强对内蒙古生态环境现状的分析和研究,深入剖析其成因,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建议,制定科学有效的治理措施,加强监督与评估工作,都是非常紧迫的任务。

只有不断努力、持续改善,才能够为内蒙古的生态环境保护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2. 正文2.1 内蒙古生态环境现状分析内蒙古地处我国的北部边陲地区,地域广阔,自然资源丰富,拥有独特的生态环境。

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加快,内蒙古的生态环境面临严峻挑战。

内蒙古的草地退化严重。

由于过度放牧、过度开发,草原面积减少,草原质量下降,草地退化现象严重。

这不仅影响了草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也影响了当地的畜牧业发展。

水资源短缺问题突出。

内蒙古气候干旱,水资源稀缺,加上人为活动过度开发和污染,导致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尖锐,许多地区频繁发生水灾、干旱等自然灾害。

空气污染严重。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内蒙古的工业排放量大增,造成空气污染加剧。

尤其是冬季取暖期间,燃煤排放导致大气污染严重,影响居民健康。

对内蒙古生态环境的现状进行分析,必须看到困难和挑战,更要思考解决之道。

只有深入分析问题根源,才能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建议,才能实现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2.2 成因分析内蒙古生态环境的现状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主要的成因包括人类活动导致的生态破坏、气候变化、资源开发利用不当等几个方面。

生态环境问题的成因和措施

生态环境问题的成因和措施

国际生态环境问题的合作领域
气候变化
国际社会共同应对气候变化,采取积 极措施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推动全球 绿色发展。
生物多样性
保护和利用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平 衡,防止生物物种灭绝。
环境污染
共同治理环境污染,保护环境资源, 改善空气质量,防止水体和土壤污染 。
能源资源
推动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减少对化石 能源的依赖,促进能源资源的可持续 利用。
技术创新
资金支持
政策制定
各国在国际会议上签署协议,共同承 诺采取行动解决生态环境问题。
国际社会共同提供资金支持,帮助发 展中国家改善生态环境状况,推动全 球环保事业的发展。
05
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的成就与挑 战
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的成就
• 总结词:我国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包括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政策和法规,加强了生态环境监 管和管理,推进了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提高了公众的环保意识和参与度等。
过度开发和城市化导致自然生态 系统的破坏,野生动物栖息地减
少,水资源短缺等问题。
污染和废弃物排放
工业、农业和城市化过程中产生大 量废弃物和污染物,如废水、废气 、废渣等,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污 染。
生物入侵
生物入侵导致本地生物物种减少和来自生态系统失衡,外来物种可能破坏 原有生态平衡,影响生物多样性。
社会经济因素
06
结论与展望
结论
生态环境问题成因
生态环境问题的产生主要源于人类活动,包括过度开发、污染、城市化等,导 致自然生态系统的破坏和环境质量的下降。
生态环境问题措施
针对不同的生态环境问题,需要采取不同的措施,包括环境保护、生态修复、 污染治理等,以遏制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

我国主要环境问题成因危害措施

我国主要环境问题成因危害措施
自然原因:1气候干旱,降水少,风沙危害严重2蒸发旺盛,地表径流少等
人为原因---植被的破坏:1过度樵采2过度放牧
3过度开垦4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自然:全球变暖,生态系统调整
人为原因:
1生存环境破坏与丧失2滥捕滥猎
3外来物种入侵
4环境污染
危害
1木材和林副产品短缺
2珍稀动物减少甚至灭绝
3生态系统失调
4环境质量下降(恶化)
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化土地分布最广的国家之一,全国荒漠化土地面积,已大大超过全国耕地面积的总和
我国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的国家之一。我国的生物多样性正面临严重威胁。
成因
1采育失调,林质下降,
2毁林开荒,
3基本建设和采矿等。
1粗放经营,
2过度放牧,
3重用轻养,
4工业污染,
5鼠害虫害
自然原因:1地形地质:坡度大,环境脆弱2降水强度大,多暴雨3植被覆盖率低4土壤风力冻融等。人为原因---植被的破坏:1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2毁林开荒3乱垦滥伐4开矿修路等
5自然灾害加剧。
1载畜(chu)量降低,
2土地沙化,
3动植物资源遭到破坏
4生物物种濒临灭绝
直接:破坏土地资源,土地生产力下降。
间接:引发滑坡,泥石流,洪涝等自然力下降
3破坏生存环境
4形成沙尘暴(强风,沙源,不稳定的天气)
1破坏自然界的生态平衡
2加速一些物种的灭绝
措施
1植树造林,封山育林,
主要生态问题
森林资源匮乏
草场退化
水土流失
土地荒漠化
生物多样性减少
备注
森林资源现状:1森林覆盖率低2人均拥有量少 3森林资源地区分布不均(西南,东南,东北多)4采伐速度过快,许多地方森林资源锐减。

生态恶化的成因与表现

生态恶化的成因与表现

生态恶化的成因与表现一、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的原因研究中国近代生态环境遭到破坏较为严重,究其原因,主要是战争和矿藏不合理开采、人口.灾荒等因素造成的。

(一)战争和矿藏不合理开采因素战争方面,康沛竹通过描述长江中下游地区、黄河流域以及西北、四南.新疆等地战后的情景,明确指出战争对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破坏,并强调频繁的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经济的巨大破坏正是导致晚淸灾荒发生的不容忽视的因素[l]o与康沛竹的观点形似,史革新认为,在战争中,大片森林或被战火焚烧,或被砍伐用以构筑营垒、建造船只、生产火药,遭受惨重损失。

战争使国家自然生态环境遭受了极大的破坏,生态环境的破坏又助长了灾情的蔓延[2]。

伍启杰以黑龙江地区为视点,在剖析该地区的近代林业经济时,明确阐述了进入近代以来黑龙江森林遭受战争以及帝国主义掠夺的破坏状况,指出近代黑龙江地区几乎都是原始森林,天然林木的滥砍滥伐破坏了生态平衡,导致该地区生态环境逐步恶化[3]。

矿藏的不合理开采方而,赵珍指出近代开发过程中对于生态环境,由于矿业专门技术人才奇缺, 开采技术落后,再加上只追求效益的最大化,忽视了对矿藏周用生态的保护。

这种掠夺式开采,大而积破坏了山体和河床,污染了河流,从而使生态环境失衡,使西北业已脆弱的生态环境失去承载能力[4]。

(二)人口因素人口因素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宏观上的人口压力,二是移民带来的人口膨胀。

宏观上的人口压力方而,王振堂等认为,生态环境的变迁与人口压力有莫大的联系,长期的人口压力引起了中国生态资源的破坏,如珍稀动植物资源的消退与消逝,泰山、燕山、长白林海的消逝等。

生态资源的破坏导致了生态环境的破坏,出现如河口淤积、地下水位下降、荒漠化、城市热岛等生态问题[5]。

移民带来的人口膨胀方而,陶继波就淸初至民国前期河套地区的移民认为,这200余年间主要迫于灾害威胁,大量的内地人口源源不断地迁到河套地区, 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该地区的气候条件,也使该地区的生态环境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6]。

生态危机成因研究评述_张胜旺

生态危机成因研究评述_张胜旺

2014年3月总第355、356期前沿Forward Position No.32014Sum No.355、356生态危机成因研究评述张胜旺(中北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山西太原030051;天津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天津300387)[摘要]随着工业文明的不断发展,人类进入非凡的物质丰裕时代,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辉煌成就,但却导致生态环境严重恶化的后果,由此产生的生态危机已威胁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国内外学者深刻反思现实的严峻生态问题,深切关注人类的未来命运,从经济发展、社会制度和思想观念等方面剖析了生态危机产生的原因,这些研究成果具有很强的启示作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有着现实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生态危机;成因,生态文明,研究评述[中图分类号]X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267(2014)03-0020-04[基金项目]本文系山西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生态补偿的内在机理及实现路径研究———以山西省为例”(晋规办字[2014]2号)阶段性成果;中北大学2013年度科学基金计划资助项目。

[作者简介]张胜旺(1970—),男,山西太原人,中北大学人文学院讲师,天津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

自从资本主义社会的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成就,进入非凡的物质丰裕时代。

在这个时代,人类在征服与改造自然界征途上取得了空前的胜利,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给社会进步带来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然而,由于人类日益膨胀的无止境欲望以及操持的不断扩张的工具理性,在创造大量物质财富的同时,却迷失在一派繁荣与浮华之中,人类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人类自身行为的疏忽给自然界带来了难以抚平的巨大创伤,自然界开始向人类报复。

人类自食其果,陷入灾难深重的生态危机之中。

生活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时期的马克思和恩格斯,他们亲眼目睹了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发展所带来的生态环境恶化状况,也体会到了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给人们带来的生态灾难,这些都深深地刺痛了他们。

水灾害中水生态环境恶化的成因200字

水灾害中水生态环境恶化的成因200字

水灾害中水生态环境恶化的成因200字多年来,由于缺乏治理和有效管理,农村骨千河道淤积严重,清淤整治力度不大,“清”赶不上“淤”,特别是未经处理的工业废水的排放,每年都要造成很大的淤积量。

许多河道岸坡塌陷,沿河居民私搭私建,阻塞河道,造成水流不畅,使得河道功能降低,各种生活垃圾充斥河道,普遍存在脏、乱、差等现象。

同时环保意识较淡薄的农。

村居民肆意向河道大量倾倒各种生产、生活垃圾,导致河道变成了垃。

圾场、臭水沟,水质严重恶化,每到夏季,蚊蝇滋生,臭气熏天,严重影响周边居民的生活。

农业长期大量引用河道内的污水进行灌溉,使农产品和土壤遭到污染,造成农业生态环境恶化,对农村河道进行水环境整治已是当务之急。

农村河道水环境的恶化既有自然因素,又有人为因素的影响。

农村河道多年没有经过疏通清淤治理,河道淤积严重,水系沟通不畅,导致河道水体恶化,加上人为破坏,生活垃圾的乱扔乱放,单一追求经济产值最大化,大量工业废水的排放等等,都加剧了农村河道水环,境的恶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态恶化的成因与表现
一、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的原因
研究中国近代生态环境遭到破坏较为严重,究其原因,主要是战争和矿藏不合理开采、人口、灾荒等因素造成的。

(一)战争和矿藏不合理开采因素
战争方面,康沛竹通过描述长江中下游地区、黄河流域以及西北、西南、新疆等地战后的情景,明确指出战争对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破坏,并强调频繁的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经济的巨大破坏正是导致晚清灾荒发生的不容忽视的因素[1]。

与康沛竹的观点形似,史革新认为,在战争中,大片森林或被战火焚烧,或被砍伐用以构筑营垒、建造船只、生产火药,遭受惨重损失。

战争使国家自然生态环境遭受了极大的破坏,生态环境的破坏又助长了灾情的蔓延[2]。

伍启杰以黑龙江地区为视点,在剖析该地区的近代林业经济时,明确阐述了进入近代以来黑龙江森林遭受战争以及帝国主义掠夺的破坏状况,指出近代黑龙江地区几乎都是原始森林,天然林木的滥砍滥伐破坏了生态平衡,导致该地区生态环境逐步恶化[3]。

矿藏的不合理开采方面,赵珍指出近代开发过程中对于生态环境,由于矿业专门技术人才奇缺,开采技术落后,再加上只追求效益的最大化,忽视了对矿藏周围生态的保
护。

这种掠夺式开采,大面积破坏了山体和河床,污染了河流,从而使生态环境失衡,使西北业已脆弱的生态环境失去承载能力[4]。

(二)人口因素
人口因素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宏观上的人口压力,二是移民带来的人口膨胀。

宏观上的人口压力方面,王振堂等认为,生态环境的变迁与人口压力有莫大的联系,长期的人口压力引起了中国生态资源的破坏,如珍稀动植物资源的消退与消逝,泰山、燕山、长白林海的消逝等。

生态资源的破坏导致了生态环境的破坏,出现如河口淤积、地下水位下降、荒漠化、城市热岛等生态问题[5]。

移民带来的人口膨胀方面,陶继波就清初至民国前期河套地区的移民认为,这200余年间主要迫于灾害威胁,大量的内地人口源源不断地迁到河套地区,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该地区的气候条件,也使该地区的生态环境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6]。

王俊斌针对“走西口”与近代内蒙古中西部社会生态的恶化,指出晚清以来实行“移民实边”后,大规模的走西口移民到来,才真正在规模和程度上对内蒙古草原地区传统游牧产业和生态环境产生了深刻影响。

这时期全面放垦、滥垦政策,对内蒙古草原生态环境的破坏极为严重,再加上当地脆弱的生态条件和恶劣的社会环境,导致近代内蒙古中西部地区土地的荒漠化[7]。

战争带来的移民问题有两篇文章,常云平等针对抗战大后方难民移垦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指出,1937年抗战爆发后,随着国民政府政治中心的转移,大后方人
口急剧膨胀、高度集中,给后方资源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在此压力之下,人们毫无节制地掠取自然资源,从而催生了各种自然生态环境问题,如森林和草地面积缩小、生物多样性减少、水土流失严重等[8]。

张根福等就抗战时期浙江省的社会变迁认为,迫于战争压力,大量人口南迁,浙江省工业的迁入和新建破坏了后方各县的森林资源,人口避难搭建房屋,伐薪取暖,也造成了生态环境的破坏[9]。

(三)灾荒因素
对于灾荒因素,区域性研究乃其特点,主要包括河南和陕北地区。

河南方面,苏全有等就晚清河南灾荒的影响指出,灾荒导致生态环境的恶化、人口减少和社会危机。

灾荒过后,生物圈、水圈首先遭到破坏,触动反馈机制,生态环境系统失去平衡,进一步恶化;再就是植物稀少,缺少生态屏障,水土荒漠化、生物多样性减少、水生态失调;又导致泥石流、滑坡、山洪、干旱等自然灾害不时发生[10]。

苏新留针对近代以来黄河灾害对河南乡村环境的影响,详细探讨了晚清和民国时期黄河泛滥的情况以及黄河灾害对河南农田、村社、人们生活的影响,认为灾害对乡村生态环境最大的威胁是对农田生态系统的破坏:灾害一方面导致大量人口死亡和流亡,从而使大量土地无人耕种;另一方面灾害直接导致土壤沙化,土地贫瘠,无法耕种[11]。

王颖以1923-1932年陕北地区为例,梳理了自然灾害对民众造成的危害。

灾害发生时,食物短缺,为了生存,陕北各县的灾民主要食用草根、
树皮,这些正是植物得以生长的基础,而它们在各县已被掘剥殆尽,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危害,而且动物的大量蚕食也影响了生物链,间接破坏了生态平衡[12]。

除了以上三方面的因素外,王合群等强调了近代中国城市化带来了城市环境问题(垃圾问题)和城市污染问题[13]。

邵侃等从历史传统的视角,比较分析了历史时期中西农业技术的不同,并论述了不同的农业技术发展模式对生态环境破坏的差异性,指出中国以“节约土地”为核心的精耕细作的发展模式在取得阶段性开发成果的同时,加剧了生态环境的恶化[14]。

二、生态环境恶化的表现及影响
(一)生态环境恶化的表现
中国近代生态环境恶化主要表现在土地荒漠化及盐碱化、湖泊的泥沙淤积、生物物种的减少甚至灭绝等方面。

在土地荒漠化及盐碱化研究方面,王俊斌概述了近代内蒙古中西部土地沙漠化情况,并分析了土地荒漠化的原因,如移民不科学的土地开垦,不合理的生产、生活行为,国家政策的消极影响和恶劣的社会生存环境等[7]。

苏泽龙通过田野调查、引用大量文献数据等方式,指出明清以来交城及文峪河流域生态环境的恶化加剧了该地区的土地盐碱化[15]。

在湖泊的泥沙淤积研究方面,杜耘等以洞庭湖为个案探析中国近代湖泊的泥沙淤积问题。

虽然作者是从自然科学的角度探讨近代洞庭湖沉积速率,
分析洞庭湖孕灾环境,但也承认人类围垦、上游森林砍伐导致洞庭湖泥沙增多,甚至淤积,进而又导致了湖泊容积不断减小,调蓄洪水能力下降,洪涝灾害连年不断[16]。

在生物物种的减少甚至灭绝研究方面,魏东岩指出,近代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物种的灭绝速度加快。

其原因主要是近代气候变暖,工业进程加快,人口激增,森林的过度砍伐,草场的超载放牧,化学制品的滥用,环境污染加重等,此外还有气候因素、灾变因素、新兴疾病因素等[1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