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地域文化研究2

合集下载

陕西地域文化特色的论文范文(2)

陕西地域文化特色的论文范文(2)

陕西地域文化特色的论文范文(2)地域文化论文篇1浅谈地域文化音乐融入本土高校音乐课堂对本土音乐资源的开发利用,满足了地方音乐课程改革的需要,促进了地方高校音乐教学的系统化、合理化。

值得我们思考的是怎样在音乐教学的具体过程中将这种思想贯彻进去。

作者长期从事地方高校音乐教育工作,在这一问题上初步地进行了教学和科研过程的探索。

一、加强对本土音乐的收集整理工作,充实和丰富本土音乐文化作为我国珍贵的文化遗产,挖掘、整理、保护濒危的本土音乐这一文化遗产,是地方高校音乐教育工作者的重点工作。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十二木卡姆,是一种融合了舞蹈、文学、音乐、民俗的艺术种类,具有曲调色彩变化多样的特点。

这种口传心授的民间文化遗产由于歌词冗长难记,正在地区和民族中逐渐消失,那么对于本土音乐文化的保护、收集整理就变得十分重要,刻不容缓。

“艺术教师应充分利用和开发本地区、本民族的文化教育资源”是《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2001年―2010年)》中明确要求的,对于地方大学生来说,传唱本土音乐是一种义务也是一种责任。

课程教学实施的水平和范围是直接取决于课程资源是否丰富的,那么本土音乐文化资源的丰富可以让地方高校在教学过程中营造出健全和教学体系和优化的音乐结构。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先让大学生学习本土音乐,然后再加入民族音乐,最后是对外国音乐的了解。

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们可以通过多种方法丰富对本土音乐文化的认识,增强自己整理音乐信息的能力,认识到它的独特性和丰富性,提高审美能力,促进可持续发展。

二、重视本土音乐教材的编写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完成教学魔表,教材是必不可少的重要部分,很多地方高校充分利用了地域条件的优越性,对优秀的、具有代表性的民间音乐作品进行收集整理,结合本地区音乐的特点,编写了适合本地音乐教育的教材。

在编写教材的方面,我们应该给予高度重视,以本校学生的非专业学习的实际情况为依据,充分考虑到地区以及民族之间的差异性,要与当地的风俗、文化有着合理结合,让教材通俗易懂。

陕北现代生土建筑风貌与地域文化

陕北现代生土建筑风貌与地域文化

陕北现代生土建筑风貌与地域文化【摘要】:本文从陕北地区独特的地貌环境和资源禀赋特色入手,深入分析陕北地区的地域文化特色及其表现形式,通过总结陕北建筑风貌的总体特征,提出具有陕北特色建筑风貌的构建策略和途径。

【关键词】:陕北;黄土高原;地域文化;建筑风貌;构建策略。

陕北地区处于黄土高原腹地,总面积89327平方公里,北部与毛乌素沙漠相接,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海拔多在600~1900米之间。

陕北地区北与毛乌素沙漠相接,南与关中平原相连,形成由北到南的风沙、黄土沟壑、黄土塬等多类型地貌区域。

在特殊地貌环境的影响下,陕北地区呈现出特殊的资源禀赋特色。

陕北地区形成于第四纪,200万年以来逐渐形成的连续而深厚的原生黄土是黄土高原最大的自然特征,是世界上发育最好、分布最广的黄土区域。

陕北黄土地区河流众多,水网密集,形成了典型的树枝状水系结构。

陕北地区地貌形态主体为黄土丘陵沟壑区,其基本地貌类型是黄土塬、梁、峁、和各类沟壑,北部为风沙丘陵区,沙、土、林所形成的横向三区带状渐变的生态空间特征鲜明,依托河流大小而形成的主、次、支河谷生态网络体系分明。

在黄土高原连续而深厚的原生黄土地下蕴含着丰富的地下矿物资源,其中煤炭、石油、天然气三大能源矿产在我国能源开采行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一、陕北地域文化分析陕北地区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

陕北神木高家堡石峁遗址是中国已发现的龙山晚期到夏早期时期规模最大的城址,是探寻中华文明起源的窗口。

陕北黄陵有天下第一陵之称的华夏先祖轩辕黄帝陵,从春秋时期开始即为历朝历代国家大祭场所,见证了中华五千年文明史。

陕北地区自古即为农草文化交融区,以统万城遗址、古长城遗址、镇北台遗址为代表的寨、堡、台、城等防御体系广泛分布,更有以秦直道为代表的古代军事道路纵横交错。

独特的地形地貌、气候、历史文化造就了陕北地区独特的地域民俗文化。

黄土高原地区的特殊环境造就了最具代表性的窑洞民居,是历经数千年的人居智慧精华。

家乡文化调查——陕北榆林绥德文化调查

家乡文化调查——陕北榆林绥德文化调查
家乡文化调查
——陕西省榆林市绥德县文化调查纪实
绥德县简介
绥德县位于陕西省北部,榆林市东南部,有着悠久的,资源丰富。
我们县地处黄土高原,梁峁交错,沟壑纵横,道路崎岖,举步维 艰,交通运输甚为不便。由于自然环境的制约,解放以前居民外出,普 遍步行,只有极少数官宦富户才有条件骑马、坐轿或乘坐“驾窝子”。平 民百姓只有结婚嫁娶,迎人送亲妇女和新娘才可骑毛驴或坐轿,平日出 行,与骑马坐轿无缘。物资运输,完全依赖担挑、肩扛、畜驮、人背。 解放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绥德交通运输迅猛发展,骑马坐轿和 畜驮肩扛已成为过去的历史。
有了活水,有了大河就会养大鱼。绥德的唢呐文化 活水河就养了一批大鱼,冯光临、马生祥、李长春、 王恩、郝永发、晋文化、常文州是其中的优秀代表。 六七十年代的赵英武、刘汉玉、赵国斌、赵世和、刘 德义、袁久岗也深受群众欢迎。八九十年代唢呐演奏 家更多更活跃了,赵虎、刘雄弟兄、马祥等人迅速脱 颖而出。这些历代唢呐演奏家各有绝活,技压群雄, 冯光临一支喇叭吹奏秦腔、晋剧、陕北碗碗腔、陕北 道情……他吹遍绥德、米脂、吹到山西,吹到大长安,成了陕西省歌舞 团的著名演奏员,《保卫黄河》等是他的代表作。马生祥不仅是“头 吹”,而且团结了著名的李长春、王恩、晋文化、常文州等唢呐演奏 家,成了弘扬绥德唢呐文化的领军人物。1955年,他和王恩、麻胜高、 常文州等荣获陕西省民间音乐舞蹈会演甲等奖。他改编和领奏的《蓝花 花》、《三十里铺》在纪录影片《鲜花朵朵》中留下了骄人的镜头。李 长春不仅唢呐吹得好、名震榆林地区,而且改革了绥德传统的唢呐制作 工艺,改革后的绥德大唢呐好看、好听、声音传的远,为绥德唢呐文化 立了大功。刘子德的唢呐体现了绥德汉的那种威武、豪迈、粗犷的英雄 气慨,他一吹唢呐就惊天动地、热烈奔放,深受绥、清、吴三县群众的 钦佩和欢迎。他是唢呐音乐的活字典,为绥德唢呐音乐留下一百多首宝 贵的乐曲。

陕西地域文化特色调研报告

陕西地域文化特色调研报告

陕西地域文化特色调研报告陕西地域文化特色调研报告陕西是中国的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繁荣的省份,拥有丰富的地域文化特色。

本次调研旨在深入了解陕西地域文化的独特之处,以下是对陕西地域文化特色的调研报告。

一、历史文化陕西是中华文明的摇篮之一,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

首先是兵马俑,兵马俑是秦始皇陵陪葬的制陶工艺精美、数量众多的陶俑,被誉为世界八大奇迹之一,是我国古代艺术的杰作。

其次是秦始皇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之一,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此外,陕西还有丝绸之路的起点——西安,在这里可以感受到浓厚的历史氛围。

二、建筑文化陕西的建筑文化以古代建筑为主,具有独特的风格。

首先是古城墙,位于西安城内的古城墙是中国境内现存最完整、规模最宏大的古代城墙,被誉为中国古代城垣工程中的杰出代表。

其次是大雁塔,大雁塔是中国古代佛教建筑的珍品之一,是唐代著名高僧玄奘为了收藏文物而修建的,是佛教文化的重要遗址。

此外,陕西还有华清宫、陕西历史博物馆等重要的建筑文化景点。

三、民俗文化陕西的民俗文化丰富多彩。

首先是皮影戏,陕西皮影戏是中国三大皮影戏之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其次是莜麦文化,莜麦是陕西的传统农作物,它不仅是当地人民的重要食品,也是陕西农耕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外,陕西还有丰富多彩的民间节日和传统手工艺品,如关中彩灯、西安刺绣等。

四、风俗习惯陕西有独特的风俗习惯。

首先是陕北的坨子宴,坨子宴是陕北地区的一种传统风俗,是一种由土豆制成的面点,口感独特,深受当地人民喜爱。

其次是陕西的脑白菜宴,脑白菜是一种在陕西特产,被当地人民视为富贵之物,而举办脑白菜宴则被看作是一种独特的风俗习惯。

此外,陕西的人们还会在正月初一吃酸辣豆腐羹,这是陕西的传统风俗。

总结起来,陕西地域文化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建筑文化独特,民俗文化丰富多彩,风俗习惯引人注目。

这些特色使陕西成为一个独具魅力的旅游目的地,也为陕西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文化支撑。

陕北的民俗

陕北的民俗

陕北的民俗
陕北地区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民间文化颇具特色,下面为
大家介绍一些陕北地区的民俗文化。

一、陕北婚俗
陕北地区的婚俗多半是“三迎一送”,即迎亲、迎娘、迎妇和送亲,俗称“三迎一送”。

婚礼上还有很多传统的礼仪和习俗,如“红
头绳”、“拜堂”、“抬花轿”等等。

此外,婚礼上的“随礼”也是
很重要的一环节,通常以一对红包为宜。

二、陕北祭祀
陕北地区的重要节日有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
等等。

在这些节日里,人们会到祖先陵墓前祭祀,敬献鲜花、食物、
酒等,以表达对祖先的尊敬和怀念之情。

三、陕北民歌
陕北地区的民歌多以“陕北调”为主,经典的陕北民歌有《兰花花》、《阳关三叠》、《梁山伯与祝英台》等等。

这些民歌表达了人
们对生活、爱情、亲情的感悟和态度,被认为是陕北地区的文化瑰宝。

四、陕北民间艺术
陕北地区的民间艺术形式五花八门,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皮影戏、秧歌、大鼓、弹戏等等。

这些艺术形式既是人们娱乐的方式,同
时也承载着陕北的历史、文化与精神。

以上就是陕北地区的一些民俗文化,这些文化传承至今,成为了
人们生活的一部分,体现了陕北地区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

陕西地理环境对其地域文化的影响研究

陕西地理环境对其地域文化的影响研究

多 年 , 以民间剪纸 抓髻 娃娃 、 他 出土 文物 和古史 传统三者 印
证 ,破 译 出了 2 0多个 出土文 物的原始 文化符号 。安 塞民间
剪 纸家 高如 兰所剪 《 髻娃 娃 》 她 把 女孩 头上 的 两个抓髻 抓 ,
剪成 两个鸡 , 鸡 的欢 跃 、 用 飞腾 来表示 少女 的成熟 。少女一
古南部 的“ 山调” 民歌 的影 响 较大 。如今 流传 的一 些 民 爬 等 歌就是异 地 民歌 的“ 陕北 化 ” 。陕北 民居 、 民俗也体 现了陕北
2陕北文化是 多元 的文化 。 . 陕北 文化 的多元性 是不同类 型 的文 化整合 的结果 。在 陕北 历史 上 ,几乎 每一次社 会动 荡、 变迁 , 也使 不 同的文
言、 、 、 声 色 文化 习尚和特 色 , 造就不 同人群 的 自 特质 与文 然
山仍 然是农耕 区和半农半牧 的天然分 界线 ,这种状况在宋代 以后才逐 渐有所改变 。农牧结合 的经 济结构对 陕北 传统 文化
的形成给予深刻的影 响 , 是华族( 代以后的汉族) 汉 和其他少数
迹, 分音词 的 出现和大 量异族 地名 的存 在 , 与陕北历 史上 都 的民族大交替 、 大动乱有关 。例如 : 长县可也村 , 源于稽 延 来 胡族 ;稽 胡呼堡 为 ‘ 野 ”(太 平 寰宇 记》; “ 可 ’ 《 )陕北话 称父 亲
以秦岭 为界 的大关 中区域属 黄土高 原 区段 ,秦 岭南麓 汉水 流 域属 巴楚 边缘 区段 。不同 的纬度 区段 ,便 产生 不 同的语
手举 鸟( , 手举 兔( , 阳结合 便产 生 了生命 , 阳)一 阴) 阴 是生殖
崇拜 的遗存 。它反映 了男婚 女嫁 、 盼子孙 繁衍 , 一种万 企 是 世不变 的吉 祥物 。这幅 剪纸 同故 宫博 物 院收藏 的青 玉女佩 完全一样 , 家考证这 是别处早 已失传 了的商代 民俗文化 。 专

论路遥《平凡的世界》中陕北地域文化内涵-精品文档资料

论路遥《平凡的世界》中陕北地域文化内涵-精品文档资料

论路遥《平凡的世界》中陕北地域文化内涵1.《平凡的世界》的简介《平凡的世界》是我国著名当代作家路遥在1991年创作的杰出作品,这一部作品一经发表就获得了极大的关注,后来荣获了第三届茅盾文学奖。

这部长篇小说从内容上来说,主要讲述的是从1975年到1985年这十年间中国城乡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小说以孙少安和孙少平两兄弟为主人公,以整个社会的历史变迁、人们思想变化为小说背景,通过描述陕北黄土高原双水村孙、田、金三家命运的矛盾纠葛,刻画了社会各阶层普通人们的形象,成功塑造了主人公两兄弟以为了生活默默承受苦难,坚持拼搏、自信追求的顽强品质,尤其是他们兄弟不甘被命运压垮,积极发掘生命的价值,自强不息的可贵精神[2]。

2.陕北地域文化的特征及形成原因2.1陕北地域文化的特征在地理分布上,陕北地区它既不属于华北,也不属于西北,他有他自己独特的人文地理和自然地理特征,形成了他独特的文化地域特征。

陕北地区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五千年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

从我国缤纷多彩的文化组成内涵方面来看,陕北文化也是我国民间文化的重要内容,包括历史古迹、历史人物、文学艺术、方言民俗、陕北民歌等等,这些都是我国陕北人民历史活动和精神活动的重要积累,代表着他们几千年来的人文风貌。

总而言之,我们在探究陕北地域文化时,既要探究他们同我国其他地区一样的地域文化特征,也要深入体会其独特的地域色彩。

2.2陕北地域文化的多元性上文我们提到,陕北文化是有其自身独特性和相对独立性的文化组成部分,从历史上来说,它是由几种不同民族文化经过不断的交流融合形成的,主要是中原的农耕文明和北方的游牧民族的文化的交融。

因此,从这一方面来说,陕北文化的形成是不断交流融合继而走向和谐的过程,它是对民族多文化的统一体。

可以说,多元性和融合性是陕北地域文化的一个独具特色又非常重要的特征。

另一方面,由于陕北地区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征,直接影响了当地农民生活及生产的独特性。

陕北民歌的演唱风格

陕北民歌的演唱风格

陕北民歌的演唱风格
陕北民歌是中国西北地区一种独具特色的民间音乐形式,其演唱风格粗犷、豪放、富有感染力。

本文将从陕北民歌的音乐特点、演唱技巧以及地域文化等方面,探讨陕北民歌的演唱风格。

陕北民歌是一种流行于中国西北地区的民间音乐形式,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

其演唱风格独特,以粗犷、豪放、富有感染力为主要特点,下面将从音乐特点、演唱技巧以及地域文化等方面,展开探讨陕北民歌的演唱风格。

一、音乐特点
陕北民歌的音乐特点主要表现在曲调、节奏和音色等方面。

其曲调高亢、嘹亮,音域宽广,旋律起伏较大,富有变化。

陕北民歌的节奏一般较为自由,拍子较强,常常采用切分节奏和三拍子节奏。

在音色方面,陕北民歌以真声为主,声音雄厚、朴实,富有情感。

二、演唱技巧
陕北民歌的演唱技巧主要包括呼吸、发声、咬字和表情等方面。

陕北民歌的呼吸要求深呼吸,保持气息的稳定和充足。

在发声方面,陕北民歌要求声音洪亮、真挚,注重声情的结合。

咬字方面,陕北民歌要求清晰、准确,突出歌词的情感和意境。

表情方面,陕北民歌要求歌手要全身心地投入,将自己的情感和歌词的情感融为一体。

三、地域文化
陕北民歌的地域文化特点主要表现在歌曲的内容和形式上。

陕北民歌的歌词内容往往涉及生活、劳动、爱情等方面,反映了当地的风土人情和文化传统。

在形式上,陕北民歌常常采用独唱、对唱、齐唱等方式,演唱场合多样,具有浓厚的民俗文化气息。

陕北民俗的审美价值

陕北民俗的审美价值

陕北民俗的审美价值陕北地区位于中国陕西省北部,东临黄河,西接黄土高原,地势高低起伏,气候干旱且多风沙。

陕北地区地广人稀,人口较少,但这里却拥有独特的民俗文化,其审美价值在陕西乃至整个中国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民俗风情陕北地区的民俗风情丰富多彩,包括婚礼习俗、节日庆典、服饰装扮等。

陕北婚礼通常以“迎亲”为核心,亲友邻里们会合力布置婚庆场地,在拜堂前,新娘会穿上鲜艳的红色褂子,头戴一片大红花。

而陕北的传统节日也有着浓郁的民俗色彩,如元宵节的花灯、清明节的祭扫等,使得这些节日更加独特。

陕北地区的服饰装扮也是其独特的民俗之一。

陕北女性喜欢在头上纳花,尤其是在春秋时节,她们会将自家鲜花采摘下来,编织成花环戴在头上,给人一种清新自然的感觉。

男性则喜欢穿戴带有传统特色的褂子和腰带,曲领的褂子上有人物故事,腰带上还会绣上各种吉祥图案,将民俗文化与时尚巧妙地结合在一起。

二、艺术表现陕北地区的民俗艺术表现形式丰富多样,其中包括音乐、舞蹈、曲艺等。

陕北民间音乐以曲子、调子丰富多样而著称,如“黄河大合唱”、“秧歌”等。

这些音乐常常以激昂的节奏、豪爽的旋律和深情的歌词表达人们对家乡和生活的热爱。

舞蹈是陕北地区的另一种重要艺术表现形式,如“二人转”、“大鼓舞”、“架子舞”等。

这些舞蹈多以动作鲜明、节奏跳跃、舞姿优美为特点,表达了人们对生活的热情和对未来的美好向往。

曲艺也是陕北地区独有的民俗艺术形式之一。

陕北的曲艺通常以脱口秀、滑稽戏剧等形式呈现,善于运用夸张、幽默的表演手法,给观众带来欢笑和共鸣。

秦腔就是陕北地区的一种著名曲艺形式,以其独特的演唱方式和精彩的表演形式成为了中国曲艺界的瑰宝。

三、审美价值陕北民俗文化具有独特的地域特色,与其他地区的民俗文化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这种独特性源于地理环境和历史背景的影响,使得陕北民俗文化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审美特征。

陕北民俗文化具有传承性,代代相传。

陕北人民对民俗文化的珍视和保护使得陕北地区的传统艺术得以传承和发展,在时代变迁中保持了独立性和鲜活性。

描写陕北的经典文章-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描写陕北的经典文章-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描写陕北的经典文章-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部分:陕北地区位于中国西北,是一个充满独特魅力的地方,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和人文风情。

其地域特点和人文风情深深影响了当地的文学创作,形成了许多经典的文学作品。

本文将探讨描写陕北的经典文章,通过对陕北地域特点、人文风情以及代表作品的分析,来探究这些作品在文学史上的重要意义,以及对未来文学创作的启示和影响。

通过本文的阐述,希望能够让读者更加了解和欣赏陕北地区的文学传统,感受其中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

1.2 文章结构:本文主要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引言部分将从概述陕北地域的基本情况入手,介绍陕北的地理位置、历史背景等,为读者建立对陕北地区的基本认识。

接着将介绍本文的结构,包括各个部分的内容安排以及主要讨论的内容。

最后明确本文的目的,即通过分析陕北的经典文章,挖掘其中蕴含的文化内涵和价值。

正文部分将分为三个小节,分别是陕北地域特点、陕北人文风情和陕北经典文章代表作品。

在陕北地域特点部分,将介绍陕北地区的地理环境、气候特点等,以及对当地文学创作的影响。

在陕北人文风情部分,将探讨陕北人民的生活习俗、思想观念等,以深入了解陕北的人文底蕴。

在陕北经典文章代表作品部分,将选取几部代表性作品进行分析、解读,展现陕北文学的独特魅力。

结论部分将对陕北经典文章的特点进行总结,阐述其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价值。

同时探讨这些经典作品对今后文学创作的启迪和指引,展望陕北文学的未来发展方向。

通过结论部分,读者将对陕北经典文章有一个更加全面深刻的认识。

1.3 目的文章的目的是通过描写陕北的经典文章,展示该地区独特的地域特点、丰富的人文风情,以及蕴含其中的深刻文化内涵。

通过这些经典作品的呈现,可以更深入地了解陕北地区的历史、民俗、风土人情,进而反映出当地人民的生活状态和精神风貌,呈现出真实、鲜活的陕北风貌。

同时,通过对这些经典作品的分析和探讨,可以揭示出陕北文学的独特魅力、社会意义和文化价值,对于推动地方文学的发展和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路遥小说《人生》中的陕北地域文化研究

路遥小说《人生》中的陕北地域文化研究

净,充分体现中国农民的善良、质朴、勤劳、智慧。以人 物性格的塑造反映其所在地域的群众形象,由群众形 象折射出其所在地域的文化特征。 2.2 具有方言特色的人物对白描写
小说《人生》中的人物对白,主要以陕北方言特色 进行描写, 丰满人物的形象, 增加读者的画面感。其 中,“火炕”“窑掌”“塄坎”等词语的运用,使得陕北特 色更加浓厚。以刘巧珍为例,“加林哥!你如果不嫌我, 咱们两个一搭里过!你在家里盛着,我给咱上山劳动, 不会叫你受苦的……” 巧珍的语言描写短小精悍,处 处体现出陕北方言的地域特点,尤以北方的人最为知 晓,读来朗朗上口,感情真挚,同时体现出巧珍作为陕 北农民妇女形象实在、率真,对待爱情一心一意却又 内心忐忑的复杂的爱情观的特点。此番对话中的“不 嫌我,一搭里过,家里盛着”这些词语,形象生动得表 现出巧珍面对加林自卑的心理,其语言特点深刻体现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含义。再比如德顺爷爷流着泪 唱完《走西口》后连哭带笑地说:“啊呀,把它的!这是 干甚哩!老呀老了,还老的这么不正相!哭鼻流水的, 惹你们娃娃家笑话哩!”通过这几句人物语言的描写, 将德顺爷爷的内心苦恼挣扎一一点明,虽然内心很痛 苦,但是还能够积极乐观面对,笑看人生,充满豁达的 姿态,由老汉的形体描写上升到情感领悟,衔接自然, 活灵活现。 德顺爷爷在知道加林与巧珍的事情后,非 常支持赞成“ , 两个娃娃正好配一对,年轻人配年轻人 好啊!”,从这句方言中可以看出德顺爷爷作为农民形 象的朴实,以及陕北人心目中乐见其成的姻缘,这都 是陕北地域文化的主要表现。 2.3 具有陕北特色的场景描写
小说《人生》中的人物特点处处充满了作者对于 黄土高原土地的热爱, 对于农民的赞美依恋之情。比 如小说中关于德顺老汉的描写内容, 德顺老汉年近 70,是村里的光棍,没有文化,却始终保有一颗善良的 心,总是在加林出现困扰烦恼之际出现,帮助其渡过 难关。加林小时候家庭条件困难,但是非常热爱学习, 连买铅笔的钱都没有,德顺老汉就 3 毛 5 毛的经常给 他;加林长大后进行劳动犁地,“两只嫩手被镢把拧了 个稀巴烂,老汉心里实在受不了,把加林拉在一个土 崖的背影下,硬按着让他坐下,他又抓了两把干黄土 抹在他手上,说:‘黄土是止血的,…加林!你再不敢耍 二杆子了。刚开始劳动,一定要把劲儿使匀。往后的日 子长着呢!’”短短的几句话,加入了对德顺老汉的动 作、神态的描写,字里行间透露出老汉关心加林,心疼 加林,爱护加林的感情,加林因为劳动心情郁结,老汉 用朴实无华的话语开导加林。这是作为陕北农民形象 的典型代表,内心柔软强大,富有智慧,外表质朴素

陕西 民俗 调研报告

陕西 民俗 调研报告

陕西民俗调研报告陕西民俗调研报告一、引言陕西位于中国西北地区,是一个具有丰富多样的民俗文化的省份。

在长期的历史演进过程中,陕西形成了独特的民俗风情,其中融合了汉族、回族、壮族等多个民族的传统文化。

本报告将以陕西省为研究对象,对陕西的民俗进行调研,并探讨其历史背景、特点以及对当地社会的影响。

二、历史背景陕西作为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在西周时期,陕西地区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礼仪制度,如祭祀、宴会等。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传统仪式被延续并逐渐形成陕西的民俗风情。

三、陕西的民俗特点1. 丰富多样的节日活动:陕西的民俗活动内容丰富多样,其中包括传统的节日庆祝、婚礼习俗、葬礼仪式等。

春节是陕西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人们会举行烟火晚会、舞狮子、放爆竹等庆祝活动。

婚礼是陕西人生中重要的一个仪式,新郎和新娘会进行浓缩牛奶的交杯酒、抢红包等习俗。

葬礼则有祭奠祖先、吃团葬等传统仪式。

2. 特色饮食文化:陕西的民俗饮食以面食为主,如面皮、腊汁肉夹馍等是陕西人常吃的传统美食。

陕西面皮的制作工艺独特,师傅们手工擀面,将面皮拉得又宽又薄。

腊汁肉夹馍是陕西的特色小吃,它的制作需要经过腌制、煮汤、切片等多个步骤。

3. 发达的剪纸艺术:剪纸是陕西传统的民间手工艺之一,陕西的剪纸艺术以其独特的刀法和形象生动的作品而闻名于世。

陕西的剪纸艺术形式多样,包括吊饰、贴窗花等。

其中,“人”和“花鸟”是陕西剪纸的两个主题,表现了陕西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界的崇敬。

四、民俗对当地社会的影响陕西的民俗文化在当地社会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丰富多样的民俗活动为陕西的旅游业发展提供了独特的资源。

每年,大量的游客来陕西观赏传统的节日庆祝活动、品味陕西的特色美食以及欣赏剪纸艺术等,为当地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益。

其次,陕西的民俗传统有助于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

通过举办各种民俗活动和传统节日,陕西人民可以加深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同,激发民众对传统文化的热情,进而促进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陕北道情的音乐考察与文化研究——以子长县强家沟道情为例

陕北道情的音乐考察与文化研究——以子长县强家沟道情为例

绪论1绪论陕北既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之一,也是中国多民族文化的主要交融带。

绵延纵横近千里的黄土高原和起伏上下近千米的沟沟壑壑不仅孕育了华夏古文明,而且至今仍保藏和储存着许多由优秀的文化传统。

经过几千年的演变发展,封闭的自然、社会环境虽然限制了这一地带物质生产水平的提高,但是为包括民间音乐在内的传统文化的传播、保存构建起一个天然的保护屏障,使该地区成为蕴藏最丰富的汉民族音乐瑰宝之一。

陕北道情就是基于此种文化背景之中孕育出了的一种道情类的剧种奇葩。

1.1问题的提出陕北道情作为一种陕北地方小剧种,一直以民间流传的形式存在于黄土高原。

不但历史悠久而且其旋律优美动听, 内容贴近百姓生活, 演唱方式随意自如而深受百姓的喜爱。

多少年来, 世代相传, 经久不衰, 生命力极盛。

经过几百年劳动人民的锤炼,已经发展的比较成熟。

它的旋律热情而奔放,在陕北人民的心目中,道情几乎是最亲切、最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了。

它在当地老百姓的心中是其他音乐形式无法替代的地位。

其主要分布于陕西北部的延安、榆林地区,最集中的是子长县、延川县和清涧县。

由于笔者自幼受到陕北道情的熏陶, 对陕北道情感情深厚,在对陕北道情的实地调查中,笔者多次走访了子长、延川和清涧等地的道情戏班,发现这三个县相连,包括语言和风俗习惯基本一致,所以笔者就以延安市子长县最为有名的强家沟道情为例,多次对以子长县强家沟的道情班社为代表的陕北道情进行了考察和研究。

陕北道情它所携带的思想含量、历史信息、文学价值绝不逊色于陕北民歌。

可惜因为它的知名度太低,又受方言的局限,很难引起更多的人关注。

因而,在现代主流文化的冲击下,面临着失传的危险。

尽管国家在2006 年就将它列为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但实际上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

笔者希望有更多的人起来关注我们的民间文化,因为民间文化是先民们生产生活最直接、最诚实的记录。

陕北道情作为陕北民间俗信仰的一种文化形态,值得研究的问题还很多,本文主要侧重探讨以强家沟为例的陕北道情的音乐形态与文化内涵。

陕北秦岭地区的历史文化

陕北秦岭地区的历史文化

陕北秦岭地区的历史文化陕北秦岭地区位于中国的西北部,是中国历史文化发源地之一。

自古以来,这里就是黄河流域文化和西北地区文化的交汇点,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本文将为您介绍陕北秦岭地区的历史文化。

一、黄河流域文化的影响黄河流域文化是中国古代文明的核心,它的发展历史和文化传承成为了整个中国的学术研究和文化探究的重要内容。

陕北秦岭地区位于黄河上游,因此黄河流域文化对于这个地区的影响尤为深远。

早在新石器时代,这个地区的先民就已经开始了农业生产活动,使用石器等简单工具,形成了一系列原始文化。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文化逐渐融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体系。

在黄河流域文化的影响下,秦岭地区的文化也不断得到了发展和传承。

二、秦汉文化的传承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也是陕北秦岭地区的文化传承的黄金时期。

秦朝的统一使得这个地区各个部族之间的纷争得到了缓解,同时秦朝建设的山阳、陕城等重要城市也为这个地区的经济和文化发展提供了契机。

汉朝时期更是推动了这个地区文化的发展,众多文学家、诗人、音乐家等纷纷涌现,形成了一批优秀的文化遗产。

著名的“秦岭赋”、“陶渊明集”等文化经典是整个中国的文化宝库,这也展示了陕北秦岭地区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中的重要地位。

三、佛教文化的传播在唐朝时期,佛教传入中国,陕北秦岭地区也成为了佛教文化的传播中心之一。

在经过了二十多年的发展之后,佛教在这个地区得以茁壮成长。

众多的寺庙建立,佛教教义的传播和演化都得到了不少人们的支持和参与。

作为一个文化中心,陕北秦岭为整个中国的文化传承和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四、革命文化的发展陕北秦岭是中国革命斗争的发源地之一,红军长征时期在这里留下了深刻的历史印记。

尤其是为革命事业付出了生命的陕北革命烈士,成为了陕北秦岭地区文化发展中的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

在革命时期,陕北的文化传承和发展也面临了很大的困境。

但这并没有影响到文化多样性和它的广泛传播。

五、结语作为一个地区文化中心,陕北秦岭地区在整个中国历史文化传承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平凡的世界陕北地域方言文化的重要价值

平凡的世界陕北地域方言文化的重要价值

平凡的世界陕北地域方言文化的重要价值一、概述1.1 话题概述方言是某一特定地区或裙体所使用的口头语言,它是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我国广袤的土地上,各地都有着丰富多彩的方言文化,其中陕北地域的方言文化更是独具特色、深厚悠久。

1.2 研究意义陕北地域的方言文化不仅是当地人民的语言表达工具,更是蕴含着丰富历史、文化和价值观念的载体。

对陕北地域方言文化的研究,有助于深入了解当地的社会风俗、传统习俗和人文精神,具有重要的历史、社会和文化意义。

二、陕北地域方言文化的历史渊源2.1 方言分类陕北地域的方言主要属于官话的一个分支,受到了汉语方言区域特征的影响,同时也融合了古代汉字文化和民族传统文化的元素,形成了独特的方言系统。

2.2 历史演变陕北地域方言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随着历史的变迁和文化的交流,方言逐渐形成并不断演变。

在陕北地域的不同地方,方言的差异较大,甚至相邻的两个地方都可能有着不同的方言特点。

三、陕北地域方言文化的特点和价值3.1 丰富的词汇陕北地域的方言词汇丰富多样,其中包含了大量古代汉字和当地特有的词汇,这些词汇反映了当地人民的文化传统、生活习俗和精神信仰,具有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3.2 独特的语音语调陕北地域的方言在语音语调方面与普通话有着明显差异,有其独特的韵味和音韵特点。

这种独特的语音语调是陕北地域人民日常交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他们与外界交流的独特标志。

3.3 传承和保护陕北地域的方言文化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但受到现代化和全球化的影响,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面临着丧失和褪色的风险。

传承和保护陕北地域方言文化具有重要意义,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陕北地域的历史和文化。

四、陕北地域方言文化的意义和作用4.1 历史文化价值陕北地域的方言文化是我国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

通过研究陕北地域方言文化,可以更好地了解我国古代的语言演变、文化传承和区域文化多样性。

陕北民俗的审美价值

陕北民俗的审美价值

陕北民俗的审美价值陕北地区是中国的一个重要地域,其历史悠久,文化资源丰富,民俗传统深厚,因此在陕北的民俗文化审美价值方面也是具有很高的地位。

陕北的民俗文化审美价值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建筑艺术:石窑洞、窑洞房和山洼院落陕北地区的建筑艺术能够充分展示出其民俗文化审美价值。

最为著名的当属石窑洞,这是陕北地区特有的一种建筑形式,是采用人工或天然石板向内倾斜,形成一定倾角的山洞,进而在山洞中进行建筑。

这种建筑方式早已发展出完整的建筑体系,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建筑风格。

其它常见的建筑风格还包括窑洞房和山洼院落等。

窑洞房采用土块或石头修筑,借助窑道为房间供气、采光和通风,较为通用;而山洼院落则是利用山地地形起伏,利用科学的设计和布局方法,将房间布置在山洞间,民居与山地融为一体,让人感到自然而又舒适,别具韵味。

二、服饰装扮:灰布蓝靛陕北的民俗文化中,服饰装扮也是一大亮点。

灰布蓝靛是最有名的陕北民俗传统服饰,在清末民初时期的陕西、山西、河北三省流行。

它以灰布、蓝布和靛染为主要材料,色彩鲜艳、用料考究、工艺复杂、图案繁多,是陕北地区民俗文化中珍贵的财富。

这种服装最显著的特性是色调深沉,用染料呈现的颜色是钓鱼蓝、玫瑰红、芙蓉花、五马血、山茶花等,红、黄、绿、蓝、紫等其他颜色都是一定比例的配合,变化万千,图案上主要以花为主题。

这种服饰装扮在现在虽然不怎么流行,但是在陕北地区还是有一定的影响力。

三、民间音乐:梆子陕北地区民间音乐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梆子了。

梆子起源于中国古代音乐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表现形式。

在梆子中,人声和打击乐器被同步运用,音乐旋律和节奏也得到了很好的协调。

陕北的梆子基本以吼唱为主,但主要强调的是音乐乐器的演奏,许多评弹艺人娴熟地演奏着乐器,细腻而无决,旋律悠扬,给人一种朴素、淳朴、清新的感觉。

梆子的歌词则通常以古代战争、英雄事迹、爱情故事为素材,其内涵深厚,宛若一幅宏伟而激动人心的历史画卷。

陕北历史文化

陕北历史文化

陕北历史文化陕北自古就是民族融合的“绳结区域”。

从商周时代起,鬼方,猃狁,白狄,匈奴,林胡,稽胡,卢水胡,鲜卑,氐,突厥,党项羌,女真,蒙古,满等少数民族先后以战胜者的雄姿,走上这块历史舞台,从而演出了一幕幕历史壮剧。

陕北成为华族(汉代以后的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融合与交流的“绳结区域”。

在陕北形成了以秦汉文化为主体,融合了北方草原文化等少数民族文化的独特文化个性。

秦汉以前,陕北一直是畜牧区。

西汉以后,农耕业才大量发展,成为半农半牧区。

一直到隋唐时期,陕北南界的黄龙山仍然是农耕区和半农半牧区的天然分界线,这种状况在宋代以后才逐渐有所改变。

从陕北地名中,可以看出古代民族的地理分布和各民族文化的交流融合。

著名语言学家罗常培先生曾指出:“被征服民族的文化借字残留在征服者的语言里,大部分是地名。

”因为地名是各民族文化起源,行政管理的真实记录。

由于历史变迁,陕北许多地名演变较为复杂。

各民族的迁徙杂居造成有些地名至少包括三重层次:少数民族语言地名,汉语方言地名和汉语书面语地名。

这些地区的少数民族语言地名产生较早,可以称为“底层地名”。

发掘研究“底层地名”可以了解掌握古代少数民族的地理分布。

这些地名大致有两种情况,一是用少数民族语言命名的地名。

如延安,延长,延川的某些地名就与“稽胡族”有关。

“稽胡族”在北魏称“山胡”,北周称为“稽胡”。

历史学家认为“稽胡”为南匈奴的一支。

匈奴自东汉初分裂为南北两部之后,南匈奴入塞,在大漠南北活跃了三百余年,其后又在中原地区活跃了二百年,给中国历史以较大的影响。

匈奴人的语言属阿尔泰语系,“自七、八世纪以后,匈奴语已经成为一种死的语言。

”现有的匈奴语汇是由两汉时人用汉语音译保存下来的,其能依据文献探求语义的只有几十个。

延川县文安驿,北魏时曾设文安县。

《太平寰宇记》载:“魏置文安县,以稽胡为淳,取‘文德以来安’之义。

宜川县有库涡川、延安的库利川、延长有渭牙川,便是以匈奴语库涡、库利、渭牙,加汉语通名“川”命名的。

陕北地域文化之形成及发展

陕北地域文化之形成及发展

陕北地域文化之形成及发展陕北这块地方,历史上是指耀县以北的陕西北部地区。

这是因为,早在周代,耀县以北就先后被捡犹、白翟部落占领,捡犹还长时期和周朝统治者作战。

《诗经》里就留下了“不逞启居,捡犹之故”,“捡犹匪茹,整居焦获。

侵镐及方,至我径阳”的诗句。

到了后代,陕北成了三秦之一的翟秦,由秦降将董黔立国,时间虽短,却也在地区划分上留下了鸿爪。

现在研究陕北的文化,亦即陕北的民俗文化,笔者以为可名之曰陕北地域文化,并将在以下几个方面加以阐释。

一、民族圣地开发最早孕育了陕北文化人文初祖轩辕黄帝的陵墓在黄陵县城北的桥山上。

黄陵县曾被称作中部县,应该是位于陕西中部,但历史的原因使它不折不扣成了陕北的一个县。

这样,就有理由说,陕北是中华民族的民族圣地。

民族发祥地理所当然地是开发最早的地区。

考古发现早在一万五千年至三万年前,现在延安市的黄龙县就有人类居住,并且被命名为“黄龙人”。

这些黄龙人的后裔,很可能就是后来的黄帝部落。

轩辕黄帝被公认一为华夏人类的祖先,在他统治的时代,虽无确切的文字记载,但和他差不多同时代的人神农氏尝百草以发现五谷的传说,他的妻子螺祖发现蚕并养蚕的传说,他的大臣苍领造字的传说,他的大臣杜康酿酒的传说,和他相距不远的有巢氏造屋的传说,和他作战的蛋尤氏冶铁的传说,以及他那个时代就发明了指南车,发明了阴阳历算等等,都说明黄帝的子民们为了生存,千方百计加速物质生产的同时,精神文明也得到了大力的发展。

这些,都可看作是陕北地域文化形成的基础。

陕北民歌现在还保留极其简易的三种民歌,即《回牛歌))、《踩场歌》和《打夯歌》。

《回牛歌》只一句,是犁地犁到地畔时要牛回头才唱的,歌词为“噢,回来!”,声音当然拖的很长;((踩场歌》是吆牛或拉牛踩踏铺在场上的庄稼时唱的,歌词为“哞哞来,好好来,好好来来好,来来好好来,好来来”。

好像很繁复,实词也只两个字:好来。

《打夯歌》歌词是“咳哟咳哟,咳哟咳哟,调呀么来着。

咳!哼!咳!”已经可说是完整的陕北民歌了,但实词也只有“调来”二字。

陕北历史文化述略

陕北历史文化述略

陕北历史文化述略
陕北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故乡之一,这里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遗产。

陕北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据考古学家研究表明,距今约7万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陕北地区已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创造了独具特色的文化。

在历史长河中,陕北经历了许多重要的历史事件,如商周、西周、秦、汉、晋、唐、宋等王朝时期的建设、发展与振兴,每一个时期都留下了丰富的历史遗迹和文化遗产。

其中,秦始皇的陵墓、汉武帝的陵墓、大唐盛世的丝绸之路等,都是陕北历史文化的重要代表。

陕北是闻名海内外的革命老区,曾经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和“延安革命根据地”的所在地。

陕北是以晋察冀边区为核心的八路军新四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诞生地,是全国抗日战争的重要战略地带,对于中国革命史的发展起了至关重要的历史作用。

陕北地区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民族文化地位给予了其丰富、多彩和独特的文化内涵。

陕北的民歌与舞蹈、陕北的书法与绘画、陕北的传统制造业和民俗文化,无不展现着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文化魅力。

随着时代进步和经济发展,现代陕北正在以全新的面貌展现在大众眼前。

陕北的旅游资源、文化产业、矿产资源和科技产业等方面的发展,逐步将陕北打造成为综合型的中西部经济中心。

历史长河中,锻炼出了陕北人民坚韧毅力、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和奋发向前的民族风貌,他们在保护弘扬民族文化遗产的过程中,创造了更加美好的生活,为中华民族文化繁荣和发展的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我们应当在传承这些文化遗产的同时,关注陕北地区的新发展,将陕北这片古老而又充满生气的土地,打造成为中华民族的重要精神家园。

陕北文化的心得体会和感悟

陕北文化的心得体会和感悟

陕北文化的心得体会和感悟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陕北文化是中国文化瑰宝中的一枚。

我曾有幸深入陕北地区,感受和体验了这里的文化气息和独特魅力。

在此,我想分享我的一些心得体会和感悟。

一、手工艺的魅力陕北的手工艺非常有特色,例如剪纸、刺绣、木雕等等。

这些手工艺品无论在质量上还是在技巧上都可圈可点,每一件作品都充满了匠人的心血和智慧。

从制作材料到技艺传承,手工艺品中隐藏着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和历史背景。

这些手工艺品不仅仅是美的表现,还是情感的传递者,它们所蕴含的人文精神深深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与心灵。

鉴赏陕北的手工艺品让我深刻感受到了传统文化之美和人情之温暖。

二、西安古今中外文化交汇之地西安是我国古代文化的发源地和中华民族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汉唐文化、丝绸之路文化、中华佛教文化等在这里得以充分展示。

同时,随着西安的飞速发展,西安的文化环境变得日益多元化。

在百姓文化、体育文化、社区文化等方面都有很好的表现。

这里的国际化和多元化文化融合,让我感受到了一种开放的氛围和一种超越界限的文化思维。

三、生态文明和自然文化的重要性陕北的自然风光非常迷人,山水之间,自有一份宁静和致远。

在这里,农耕文化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史久力深,自然文化之美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同时,在当今落后的自然环境状况下,陕北的生态文明建设更是引人注目。

生态文明是产生于自然人相互之间最为殷切的参与和协作中的一种人类行动模式和生存形态,它如同一道主题曲贯穿于人类文明的发展史之中。

环保节能和生态文明建设必将成为未来人类文化之发展的主要方向。

四、民俗文化和人情味道陕北的民俗文化丰富多样,像擂茶、拉板筋、吃凉皮、摆手繁、踏铁板、唢呐……每一个都有一段深厚的历史根基。

陕北旅游民俗之美不仅仅是在于展现其曲艺、文艺、工艺等艺术门类的特色,更重要的是在于通过旅游民俗,展现出一种民俗风貌,这种民俗风貌可以体现当地人的文化习惯、价值观、生活方式,以及对生命、天地、人文等方面的感悟和思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