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高宗与初唐文学(一)
唐朝文学发展阶段及主要流派、代表人物及代表作
唐朝文学发展阶段及主要流派、代表人物及代表作一、“初唐四杰“和陈子昂(一)“初唐四杰“及其在唐诗发展中的作用。
1、“初唐四杰”:是指初唐高宗至武后初时“以文章齐名天下”的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四人。
他们在唐诗开创时期,对开拓诗歌的思想内容与题材领域,格律的形成,都起了积极作用。
闻一多《唐诗杂论·四杰》中概括其共性说:“他们都年少而才多,官小而名大,行为都相当浪漫,遭遇尤其悲惨”,称他们是“唐诗开创期中负起了时代使命的四位作家”。
2、在唐诗发展中的作用:①思想内容上突破了宫廷诗的范围,反映生活更为广泛,现实意义增强,扩大了题材和思想;②继承了六朝诗歌语言的精美工致,色彩的鲜明艳丽,音律的和婉协调,而注意扫除其浮华堆砌,“骨气都尽,刚健不闻”的恶习,开始形成声律风骨兼备的唐诗;③发展乐府歌行,促进律诗的纯熟与定型。
(二)陈子昂及其在唐诗发展中的作用1、诗歌理论方面:在《修竹篇序》中提出了诗歌革新的主张,提倡“风骨”和“兴寄”,要求将壮大昂扬的情思与声律词采结合,创造出健康美丽的文学。
这对唐诗风骨的形成、新诗风的开辟具有关键性的意义。
2、诗歌创作方面:38首《感遇诗》等诗歌创作体现了他恢复“兴寄”传统的理论主张;《登幽州台歌》所包含的壮伟之情和豪侠之气体现了唐诗的风骨。
3、陈子昂的诗歌理论和创作,影响了整个唐代;他对风骨的追求,诗歌美学的提出,对唐诗风骨的形成和新诗风的开辟具有重要意义。
二、盛唐山水田园诗派因较多地描写山水田园的闲适生活而得名,主要代表作家是王维、孟浩然,故亦称“王孟诗派”。
该派其他诗人还有储光羲、常建、祖咏等。
(一)王维1、生平和思想:以四十岁左右为界,其思想、创作可分前后两期。
前期有向往开明政治的热情;后期政治热情日益低落,“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
”2、创作:前期有较多格调高昂,有进取精神的诗,表现出盛唐时代的精神风尚,如《使至塞上》、《少年行》等。
后期诗作主要写隐居终南、辋川的田园生活,山水风光,以寄托自己闲适的性情,如《渭川田家》、《山居秋暝》等。
人教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8课 三国至隋唐五代的文化知识点总结
第8课三国至隋唐五代的文化一、儒道佛的融合(一)过程:1. 儒家独尊:汉武帝时,确立“儒家独尊”的地位;2. 佛教东传:东汉初期,佛教传入,汉明帝重视发展,于洛阳修筑白马寺;3. 道教发展:东汉末期,道教在民间开始形成并发展,如:五斗米道、太平道;4. 儒道合流:魏晋之际,道家思想上浮,与儒家合流,形成玄学;5. 佛道交融:南北朝时期,佛道首先交融。
(设问:佛道为何能够首先交融?一是思维方式比较接近,习惯于直观性思维;二是有共同的沟通话题,佛家的“空”与道家的“道”可以相互理解;三是都带有一定的神秘性)佛教时而尊崇,如梁武帝四度出家,隋文帝和隋炀帝广造石像、普著佛经;时而备受打击,如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北周武帝宇文邕、唐武宗李炎、周世宗柴荣。
6. 三家交融:唐朝统治者奉老子为祖先,道教发展迅速,以茅山道为代表;武则天时,尊崇佛教,佛教社会地位显著提高;唐中期,韩愈、李翱和柳宗元等人掀起了儒学复兴的运动。
(设问1:儒佛交融的进程为何困难重重?一是儒家独尊地位及其深厚的理论基础,佛教难以轻易撼动,缺乏文化基础,即使某一阶段佛教备受重视,仍难以企及;二是受“华夷”思想影响,从心理抵制外来文化,佛教传播缺乏心理基础;三是儒家始终没有宗教化,世俗特征明显文化的产物,佛教缺乏社会基础)7. 儒家兼容:两宋时期,儒家吸收佛、道思想,形成哲学范式的“理学”(二)特点:1. 儒家思想始终在中国封建社会占据主导地位;2. 儒佛关系:佛教的发展经历了从魏晋南北朝时期对儒家思想的屈从到隋唐时期取得坚实的理论基础,形成独立的宗派体系;3. 道佛关系:道佛之间从魏晋南北朝时的道佛互用转为隋唐时期道佛争宠,并最终形成三家交融现象,孕育出中国封建社会最完备的官方正统哲学—理学。
(三)影响:1. 经济上:强化了农业社会所必需的身心内外合谐的价值取向——即人与人和自然的和谐;2. 思想上:强化了儒家思想在中国封建社会中的统治地位,出现了政治、哲学、宗教和伦理等交融的局面;3. 政治上:为统治者提供了多重治理国家的范本,一定时期内都有利于维系政治的稳定和国家的统一。
浅析唐太宗、唐高宗对初唐诗人的影响
浅析唐太宗、唐高宗对初唐诗人的影响作者:姚兰来源:《文学教育·中旬版》2013年第01期[摘要] 由于封建社会自上而下的政治管理制度,下属永远只对上级负责,而非广大的老百姓群体。
因此,当朝统治者的好恶与才智会一层一层的由政治中心向外辐射,直至覆盖选拔官吏标准,奖惩尺度,文化取向等各个方面。
而这必然会对在仕途上积极为之的诗人群体产生影响,或者可以说,几乎左右了他们政治命运。
[关键词] 唐太宗;唐高宗;初唐诗人一、唐太宗的“自视甚高”在唐朝的开拓阶段,戎马倥偬之际,公元621年,唐太宗便于长安宫城之西设置“文学馆”,招集天下名士,号称“十八学士”,有杜如晦、房玄龄、于志宁、陆德明、孔颖达、虞世南等名流。
李世民与他们“引礼度而成典则,畅文辞而咏风雅。
”[1]而在其即位第二个月,便下令于弘文殿聚书20万卷,设立“弘文馆”,集聚褚亮、姚思廉、蔡允恭、萧德言等英才于中。
不可否认,贞观时期,唐太宗是宫廷文坛的核心和领袖,他的素质全面,政绩出色令他极具权威。
然而,由他来亲自主持的宫廷诗歌唱和,虽参与唱和的臣子们元老有之,重臣有之,宰相有之,六部首脑有之,闲官虚职有之,表面看起来很热闹,但这样一批人或文思停滞于前朝,措辞老套,或藏愚守拙,只一味迎合太宗兴趣,因此,影响不小,成就却不大,实际的创作水平也无足称道。
而唐太宗本人,也并不真正懂得和了解文学,闻一多先生说:“太宗毕竟是一个重实际的事业中人:诗的真谛,他并没有,恐怕也不能参透。
他对于诗的了解,毕竟是个实际的人的了解。
他所追求的只是文藻,是浮华,是一种文辞的浮肿,也就是文学的一种皮肤病。
”[2]因此,唐太宗一向重文的思想固然使当朝诗人情绪激昂,以为所学有用武之地。
但无形中的权威压力也让他们始终压抑着个性,成为为宫廷服务,却与现实越发疏远的唐初画卷中点缀之笔。
除了政治红人魏征,和彻底放弃政治,选择隐逸的王绩这两个在政治上具有极端性质的诗人,文风与众不同外。
隋及初唐文学
隋及初唐文学概说主要讲述唐代文学繁荣的原因第一章隋代初唐诗歌第一节隋代诗歌一、文化环境与作者群素质二、隋诗风貌1.北朝入隋的作家群,重情思。
如薛道衡、卢思道、杨素。
2.杨广周围的文人,主要是从梁陈入隋的。
如王胄、诸葛颖、虞世基、徐仪等。
重彩藻,沿齐梁之旧。
杨广诗复杂,《春江花月夜》二首清新明快。
第二节贞观诗坛一、太宗朝的诗人李世民、魏征、虞世南、许警敬宗等。
由“浮艳”的宫体诗转向“雅正”的宫廷诗。
初唐的宫廷诗与梁陈及隋的宫廷诗有所不同。
二、王绩创造淡泊疏野的诗歌境界。
第三节上官仪(高宗龙朔诗风的代表)“上官体”绮错婉媚的特点。
“六对”“八对!之说。
第四节四杰(永徽调露间的诗坛)一、卢照邻1.生平2.诗歌。
《长安古意》把宫体诗由宫廷带来市井。
二、络宾王1.生平2.诗歌。
《帝京篇》写法近似于赋。
五律风骨凝炼。
三、王勃1.生平2.诗歌擅五律五绝。
开始转向朴素和个性化。
骈文《滕王阁序》。
四、杨炯1.生平2.诗歌。
五律。
第五节沈宋和律诗一、沈宋诗歌的内容和艺术二、沈宋对律诗发展的贡献第六节陈子昂一、生平二、思想与政治主张1.思想复杂(1)纵横家(2)道有气质,可说是其家风(3)佛家2.以政治主张以“安人”为核心的政治主张三、诗歌主张四、诗歌1.提倡兴寄、复归正始之音的具体实践――《感遇》38首2.“风骨”来归,表现出昂扬壮大的感情基调。
《登幽州台歌》和《蓟丘览古》7首。
五、陈子昂在唐诗发展史上的地位第七节诗歌意境创造的进展一、刘希夷及《代悲白头翁》二、张若虚及《春江花月夜》通过《春江花月夜》探讨铺陈作为叙事与抒情结合的一种模式。
第二章盛唐诗坛第一节张九龄及盛唐前期诗人一、张说二、张九龄1.生平2.诗歌。
《感遇》12首。
《望月怀远》三、贺知章四、张旭五、王翰六、王湾第二节王之涣、崔颢、李颀、王昌龄一、王之涣。
《凉州词》二首。
二、崔颢。
《黄鹤楼》三、李欣1.生平2.诗歌。
①赠答诗,善于描写鲜明形象性格。
②边塞诗。
初唐四杰分别是谁
初唐四杰分别是谁初唐四杰是指中国唐代初年,文学家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合称,简称“王杨卢骆”。
王勃王勃(约650年唐高宗永徽元年-约676年唐高宗上元三年),字子安。
绛州龙门(今山西省运城市河津市)人。
唐代诗人,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为“初唐四杰”,王勃为四杰之首。
王勃出身儒学世家,自幼聪敏好学,据《旧唐书》记载,他六岁即能写文章,文笔流畅,被赞为“神童”。
九岁时,读颜师古注《汉书》,作《指瑕》十卷以纠正其错。
十六岁时,应幽素科试及第,授职朝散郎。
因做《斗鸡檄》被赶出沛王府。
之后,王勃历时三年游览巴蜀山川景物,创作了大量诗文。
返回长安后,求补得虢州参军。
在参军任上,因私杀官奴二次被贬。
唐高宗上元三年(676年),自交趾探望父亲返回时,不幸渡海溺水,惊悸而死。
王勃在诗歌体裁上擅长五律和五绝,代表作品有《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主要文学成就是骈文,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上,都是上乘之作,代表作品有《滕王阁序》等。
明人辑有《王子安集》。
《滕王阁序诗》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王若水点评:此诗是王勃的名篇《滕王阁序》一文末尾的概括性七言古诗。
滕王阁为江南名楼,为唐太宗李世民的弟弟李元婴所建,李元婴骄奢淫逸,品行不端,在政治上一无是处,但他精通歌舞,善画蝴蝶,很有艺术才情。
李元婴曾被封于滕州(今山东省枣庄市滕州市)为滕王,他于滕州筑一阁楼名以“滕王阁”,后滕王李元婴调江南洪州(今江西省南昌市)任都督,又筑豪阁仍冠名“滕王阁”,此阁便是后来人所熟知的滕王阁(历史上滕王阁三处分别位于山东滕州、江西南昌和四川阆中)。
滕王阁在赣江边,俯视远望,视野均极开阔。
唐高宗上元二年(675年),诗人王勃远道去探望在交趾(今越南)做县令的父亲,途经洪州,参与都督阎伯屿宴会,即席作《滕王阁序》,“序”是古代送别赠言的文体,又叫作“赠序”,内容多是对于所赠亲友的赞许、推重或勉励之辞,文中“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成为千古不朽的词句。
初唐的诗歌资料
文章脉络
第一部分(1):概写洪州地理风貌,引出参 加宴会的人物。 第二部分(2—3):写三秋时节滕王阁的万 千气象和周围的自然人文景观。 第三部分(4—5):写宴会的盛况,抒发人 生的感慨。 第四部分(6—7):述说自己的身世和怀才 不遇的苦闷,感叹盛宴难再。
趋名楼,登高阁,览观楼台的壮丽、山川的旷 远、市井的繁华、舟楫的众多,点缀以渔歌、雁声, 描绘出一幅色彩鲜明、情景交融的图画。“潦水尽 而寒潭清”,清澈的潭水给人清爽的感觉。高耸入 云,溢彩流丹的滕王阁令人叹为观止。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朦胧 秋景,“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弥津,青 雀黄龙之舳”的富庶祥和都洋溢着无比愉悦的心情。 喜悦心情毫不张扬,而是寓情于事于景,含蓄 婉转地表达出来的,给人天衣无缝、妙合无垠之感。
初唐诗歌
一、初唐宫廷诗人
唐朝开国初期,起初大多数诗人尚有刚劲质
朴之作,然入帏宫廷后应酬唱和之作渐多, 诗风也趋于浮艳华靡,显现了贵族化、宫廷 化的倾向。
初唐宫廷诗人
1、贞观诗人 在南、北朝文学由对立走向融合的历史进程中,初 唐的贞观时期是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 贞观诗坛上主要是唐太宗及其身边的北方文人和 南朝文士的宫廷诗人诗歌创作。北方文人以关陇士 人为主,入唐后多为史臣。 主要作家有虞世南、魏征、杨师道、李百药等。其 中,影响最大的是主掌贞观诗坛的唐太宗李世民 (598~649) ;成就最高的是魏征。
写自然景观,抒发情感
1、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 2、云销雨霁,彩彻区明。 3、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4、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 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5、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
抒发怀才不遇、愤懑悲凉的感情
1、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 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 2、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 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 3、时运不齐,命途多舛。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中国唐朝历史故事_历史故事
中国唐朝历史故事历史故事对于历史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
对于历史故事的选择,必须遵循真实性、针对性、生动性和探究性的原则,以充分发挥历史故事的明理启智的作用。
下面是小编为您整理的中国唐朝历史故事,希望对你有所帮助!中国唐朝历史故事篇一:初唐四杰初唐文学家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合称。
《旧唐书·杨炯传》说:“炯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以文诗齐名,海内称为王杨卢骆,亦号为四杰。
”王勃(650--676作诗能突破当时文坛的宫体诗束缚,风格较为清新明朗。
名篇《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一扫前人送别伤离的低沉格调,历来为人们传诵。
亦长于骈文,代表作《滕王阁序》,在唐代就已家喻户晓。
学术着作亦丰,除《黄帝八十一难经序》、《平台秘略论赞》等篇被收入《文苑英华》外,余皆散佚。
杨炯(650--693?)作诗擅长五律,叙写边塞生活的诗作尤为突出,如《战城南》、《从军行》等篇都气势轩昂、风格豪健。
其他题材的却未能尽脱绮艳文风。
多赋、序、表、志等,今存50篇。
在所作《王勃集序》中,对王勃改革当时淫风的理论和实践,给予了较高评价。
"四杰"中,他的诗数量最少,成就也略小些。
卢照邻(约636--695后)作有《五悲文》。
有诗名,其诗以七言歌行体为佳。
作品辞彩富艳,内容广阔,意境清迥,以韵胜。
代表作《长安古意》,揭露了上层社会的奢靡生活和内部斗争,在初唐长篇歌行中成就突出。
骆宾王(约626--684)名作《帝京篇》,内容与卢照邻的《长安古意》相近,但篇幅更长、铺排更甚,当时被称为绝唱。
又精于五言诗。
五律《在狱咏蝉》,《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即《讨武后檄文》)。
四杰齐名,原指其诗文而主要指骈文和赋而言。
《旧唐书·杨炯传》记张说与崔融对杨炯自说“愧在卢前,耻居王后”的评论,《旧唐书·裴行俭传》说他们“并以文章见称”等,所说皆指文。
《朝野佥载》卷六记“世称王杨卢骆”后,即论杨炯、骆宾王之“文”为“点鬼簿”、“算博士”,所引例证为一文一诗,则四杰齐名亦兼指诗文。
古代文学重点整理
第二章:两晋文学陆机——太康之英代表作:诗歌:《赴洛道中作》(二首)赋作:《文赋》我国第一篇系统的文学创作论,影响到刘勰《文心雕龙》。
艺术特色:1、以“缘情绮靡”(《文赋》)为准则,将诗歌进一步推向文人化、贵族化,引导了华丽雅致的诗风,流播久远。
2、文词华美,对偶工稳,而且意象描绘的工巧细致,感受的敏锐和刻炼之功明显超过建安诗人。
缺点:过分雕琢,堆砌辞藻,繁冗乏力,缺乏鲜明的自我形象。
潘岳:代表作《悼亡诗》左思代表作:《三都赋》,有“洛阳纸贵”之誉《咏史》诗八首《咏史》诗的主题:抒发下层知识分子怀才不遇的不平之气。
侧重点:一是直接抨击门第观念和社会对下层人才的打压二是借咏史来大力歌颂历史上出身下层或沉沦下僚的著名人物艺术特点:1、善用比兴手法2、风格直白、坦诚、明朗,具有“建安风骨”3、用组诗的形式4、将咏史与咏怀相结合玄言诗名词解释:魏晋以来,玄学兴盛,文学也受到了影响。
到了东晋,玄言诗开始盛行。
所谓玄言诗,就是用诗歌的形式阐释玄学,语言枯燥,缺乏形象性,其所阐释的“理”也基本限制在《老子》《庄子》的范围内,诗歌主题相对单一。
代表作家:孙绰和许询。
玄言诗本身艺术价值并不高,但对后世影响相当深远,如谢灵运、白居易、宋明理学家之诗都或多或少受其熏染。
《玄言诗》的影响:1、玄言诗人深受道家思想的影响,崇尚自然,他们往往在山水中体味道的玄妙,诗中有不少关于山水的描写,这对山水诗的形成至关重要。
2、玄言诗对言外之意的追求影响了后世的审美趣味。
3、玄言诗注重说理,说理诗写作的尝试,开拓了古代诗歌的表现领域,为后来说理诗写作提供了创作经验第三章:陶渊明人生道路:陶渊明的人生道路以辞彭泽令为界分为前期和后期。
前期尚积极谋仕,但也向往隐逸生活,追求精神自由。
后期走向归隐陶渊明的反复出仕和反复归隐,其思想根源是儒道两家思想的取舍调和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的“自然”哲学。
思想:(一)坚守“固穷”的思想。
不失气节和人格(二)崇尚“自然”的思想道德修养上的“抱朴含真”生活道路上的“归园田居”生死观念上的“纵浪大化诗歌题材:一、田园诗:1、描绘田园风光的恬美,抒写闲适自得的心境。
外国文学史资料(打印)最重要
(1)两汉经学时代:
1989-3.提出写赋是“雕虫篆刻”“壮夫不为”的人是:
A.司马迁 B.司马相如 C.班固 D.扬雄
1997-10.提出写赋是“雕虫篆刻”“壮士不为”的人是:
A.司马迁 B.司马相如 C.班固 D.扬雄
1997-4.主张诗歌要“吾手写吾口”的是黄遵宪;首倡“诗界革命”的是梁启超。
1989-20.梁启超提倡的“诗界革命”、“文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运动,都是为了使文学成为变法维新,启迪民智的工具。
1996-28.近代诗坛明确提出“诗界革命”口号是黄遵宪、梁启超。
1993-9.“诗界革命”的倡导者是:
1991-13.“沈宋横驰翰墨场,风流初不废齐梁。论功若准平奂例,合著黄金铸子昂”这首诗的作者是元好问,全诗充分肯定了陈子昂(谁)在诗歌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1992-18.元好问《论诗绝句》说:“沈宋横驰翰墨场,风流初不废齐梁。”“沈宋”指的是沈佺期和宋之问。
1994-15.元人方回编写的体现“格高”诗论的选本叫《瀛奎律髓》。
1992-13b.“诗缘情而绮靡”,这句话见于陆机的《文赋》。
(3)南朝:
1989-12.诗歌声律的“八病”是沈约提出的。
2003-24.诗歌声律的“八病”说是沈约提出的理论。
1994-7.《文心雕龙》共2卷,50篇。
1992-16.《文心雕龙·总述》把无韵的文章称为笔,有韵的文章称为文。
1994-7.下列作品中都属于《九章》的一组是:
A.《惜往日》、《哀郢》、《怀沙》、《抽思》
B.《思美人》、《惜往日》、《东君》、《卜居》
C.《橘颂》、《哀郢》、《怀沙》、《抽思》
初唐文学课件
第四章
宗教与信仰
●下层士子的人生定位 ●终生不已的价值追求 ●兼容渗透的理想变奏 ●双向互动与单向追寻 ●超乎自然与顺乎天性 ●自然空灵与超凡脱俗
一、儒学:人生的终极目标
二、道学:心灵的缓释渠道
三、佛学:缥缈的精神向往
●无处不在,觉恒悟久 ●超越现世,归于心灵 ●统摄物象,建构诗境
第五章
伤悼与艳情
第五节 张若虚与《春江花月夜》
王闿运:“孤篇横绝,竟成大家”。 闻一多:“诗中的诗,顶风上的顶峰。”
迷人景色与婉转情感的美妙结合:
1.由情入景、以景结情的情景关系。 2.月水相映、情理互见的意境构成。 3.纵横自如、时空交织的篇章结构。
课后作业:背诵《春江花月夜》。
本章小结
初唐文坛近百年,完成了诗歌从齐梁向
第二节 王绩与初唐四杰
二、初唐四杰:
一、初唐四杰:(李治,649年—683年在位;武则天655—683为皇后、唐中宗和 唐睿宗时为(683—690)皇太后,690—705为武周皇帝) 人物: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时间:“四杰”活跃于唐高宗到武后 初年。 地位:官小而名大,年少而才高。 创作:从宫廷到市井,从台阁到江山塞漠。 二、杜甫《戏为六绝句》: “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三、“四杰”的代表作: 1、王勃,生于永徽元年(650年),卒于上元三年(676年),生年27岁。王 勃的今存诗80多首,文90多篇。清同治甲戌蒋清翊著《王子安集笺注》20卷。清宣 统三年(1911年)刊姚大荣《惜道味斋集》有《王子安年谱》。 代表作品:《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滕王阁序》。 2、杨炯,(650~693年),弘农华阴(今属陕西)人。于显庆四年(659)举 神童。上元三年(676)应制举及第。天授元年(690),任教于洛阳宫中习艺馆。 如意元年(692)秋后迁盈川令,吏治以严酷著称,卒于官。世称杨盈川。作《王 勃集序》。今存诗33首,五律居多。杨炯以边塞征战诗著名,代表作有《从军行》、 《出塞》、《战城南》等,表现了为国立功的战斗精神,气势轩昂,风格豪放。
唐宋文学名词解释
唐宋文学名词解释1.初唐四杰:唐高宗武后朝,杨炯,王勃,卢照邻 ,骆宾王以文词齐名,四人才俊志雄,仕途淹蹇;创作上有相似的审美追求,四人从理论和实践上与“上官体”对立,在文学主张上都竭力反对华而不实的绮靡之风,提倡刚健骨气,抒发真情实感;他们对齐梁诗风的批判尤显自觉,努力摆脱齐梁诗风的影响,积极开拓诗歌的思想题材的领域,使诗歌由宫廷走向市井,由台阁移至江山与塞漠;对诗的格律形式也有所探索,在初唐文坛起了继往开来的作用;他们的诗激昂豪迈与忧愤感伤交织;海内称为王杨卢骆,亦号为“初唐四杰”;2.风雅兴寄:是唐代诗人陈子昂的诗歌主张;壮伟之情和豪侠之气,是陈子昂诗歌创作的个性风采,也是他倡导的风雅兴寄中能反映一个时代士人精神风貌的新内容,被称为唐诗风骨的东西;他的诗歌创作表现出明显的复古倾向,主张恢复古诗比兴言志的风雅传统,提倡风骨和兴寄,对于当时诗风的变革有积极的推动作用;3.吴中四士:指包融、贺知章、张若虚、张旭;四人为吴、越之士,文词俊秀,名扬于长安,号称“吴中四士”;4.初唐体:初唐诗坛继承汉魏六朝乐府诗逐渐发展起来的一种歌行体诗歌;句式自由,以七字为主,间以三、五、九言,骈散兼行,音韵格律也较自由,篇幅较长,往往融叙事、写景、议论、抒情于一炉;代表作如卢照邻长安古意、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等;5.上官体:指高宗朝以上官仪为代表的宫廷诗风,其诗歌好以绮错婉媚为本,题材以奉和、应制、咏物为主,内容空泛,重视诗的形式技巧、追求诗的声辞之美;时人纷纷仿效,形成了着力刻画美丽的物象,讲究对仗,用典整丽,精切,音律和谐优美,体制精巧玲珑,他为诗歌的趋于格律化提供了新的范式,是齐梁以来,新体诗过渡到沈宋律诗的一座桥梁;6.沈宋:指沈佺期与宋之问的并称;二人皆为初唐宫廷诗人,同以五言律诗见长;他们在总结前人和当代人应用声律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完成了“回忌声病,约句准篇”新唐书"宋之问传的工作,为律诗在平仄粘对、句数用韵方面的定型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使以后作诗的人有明确的规格可以遵循;律诗形式的定型,在诗歌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他们的作品“回忌声病,约句准篇”,声律精确,属对工整,推动了律诗的发展,五律体制至此已完全定型,七律的体制也开始规范;他们对唐代律诗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律诗形式的定型,在诗歌发展史上有重要的意义,自此以后,近体诗与古体诗的界限有了更明确的划分,诗人在创作上,专工新体和专工古体也渐渐有了分道扬镳之势;7.文章四友:指初唐武后时期的宫廷诗人李峤、杜审言、苏味道、崔融的并称;他们的诗歌以宫廷应制奉和之作,内容不外歌功颂德、宫苑游宴,内容贫弱,文辞浮艳;但在他们的其他一些作品中,却有时透露了诗歌变革的消息,有的还对诗歌体制的建设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四人中以杜审言成就最高;胡应麟诗薮说:“初唐无七言律,五言亦未超然;二体之妙,杜审言实为首倡;”他在游宦之中写了一些感情真挚的好诗;8.沉郁顿挫:杜甫诗歌最具有特征性的艺术风格;沉郁顿挫主要指思想感情的博大深厚、深沉苍凉, “沉郁”有深挚、沉雄、郁结、抑塞之意,主要指感情的力度、浓度、深度,侧重于“意”、“思想”;“顿挫”主要指表现手法的沉着蕴藉、曲折有力,而不是感情奔放,一泻无余,有抑扬顿挫、句断意连、波澜起伏之意,主要指感情表达的层次、节奏,侧重于“法”“表现”;沉郁顿挫之间有紧密联系,是指感情特别充沛深厚而又无法一下倾吐出来,仿佛有东西梗塞其间,几经反复终于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了;沉郁顿挫:所谓“沉郁”,所谓“顿挫”,;9.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盛唐时期一个重要的诗歌流派;以王维、孟浩然、储光羲、常建、裴迪、丘为、等为代表,又称“王孟诗派”;内容以描写秀丽的山水和恬淡的田园风光为主,表达淡薄闲适的生活情趣;风格清新疏淡,写景状物工细传神;体例上多五言律诗和五言绝句;10.盛唐边塞诗派:盛唐时期一个重要的诗歌流派;以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王翰、崔颢、李颀等为代表,又称“高岑诗派”;主要内容以描写边塞风土人情和战争及战争带来的种种矛盾:如离别、思乡、闺怨、厌战、苦乐不均等;诗风悲壮,格调雄浑,他们的诗歌兼容了建安风骨和秾丽哀怨的齐梁笔致,形成慷慨壮丽的风格,洋溢昂扬奋发的时代精神;形式上以七言歌行为主,兼及七言绝句;具有极高的思想认识价值和艺术审美价值;11.七绝圣手:指盛唐诗人王昌龄,他大力用七绝写作,留存下来有七十馀首绝句,约为存诗的五分之二;他的七绝不仅数量多,质量也高,在唐人七绝诗的发展过程中据有重要地位,前人往往将他与李白并称,故有“七绝圣手”之称;12.箧中集:诗集名;元结收沈千远、赵微明、孟云卿、张彪、王季友等诗二十四首,命名为箧中集;他们诗中没有盛唐诗中那种慷慨豪雄情调,而以悲愤写人生疾苦,他们是最先感受到哀败景象到来的一群人,冷眼旁观,走向写实;元结把他们的诗作编在一个集子里,给予了很多的评价;元结主张诗应有规讽寄托,有益政教,故选录其中以警时人; 13.大历十才子:指活跃于唐大历年间的十位诗人,史籍所载十人姓名略有出入,包括:“卢纶、吉中孚、韩翃、钱起、司空曙、苗发、崔峒、耿讳、夏侯审、李端;”其出处最早见于姚合极玄集;诗风清丽空静,省净纤巧,但内容贫乏,他们的诗歌很少反映社会的动乱和人民疾苦,大多是唱和和应制之作;歌颂太平、吟咏山水,流连光景、称道隐逸是他们诗歌的基本主题;他们在艺术方面都有一定修养,部分诗作抒写沉沦下僚,怀才不遇之感;诗歌艺术造诣较高,多为近体,五律成就尤高,但大都缺乏鲜明的艺术特色,有形式主义的倾向;其中钱起、卢纶、韩翃较有成就14.行卷、温卷——唐代科举考试时士子“行卷”“温卷”之风盛行;士子在应试之前,常把先以所作诗文投献名公巨卿,以求荣誉,称为“行卷”;见云麓漫钞“文备众体,可见史才、诗笔、议论,故常用作'行卷'.”唐代士人行卷,逾日又投,谓之'温卷'“;”行卷“”温卷“之风盛行对唐传奇的繁荣产生了一定影响;15.气盛言宜:韩愈主张的散文创作理论;在孟子“养气说”和梁肃“文气说”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一条为文的原则;“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认为重视作家的道德修养及文章的情感力量是写好文章的关键;“气”是修养的结果,其中不仅有道德因素,还源于个性禀赋和社会实践的精神气质,情感力量;当“气”极度喷盈而出时,文章就会写得好有动人力量;16.韩孟诗派:中唐时期一个重要的诗歌流派;以韩愈、孟郊为代表,包括贾岛、卢仝、姚合、李贺等;他们交往酬唱、相互奖掖,形成共同追求;主张“不平则鸣”与“笔补造化”;崇尚雄奇怪异之美,追求深险怪僻,刻意推敲,所以又称“险怪派”;突破了温柔敦厚的诗教传统,由重视社会功能转向重视内心展露和艺术创造力的发挥;17.元白诗派:中唐时期一个重要的诗歌流派;以元稹、白居易为代表,还包括张籍、王建等人;以浅近通俗的语言、新乐府的形式,反映安史之乱后的社会现实,创造了“以俗为美”的艺术境界;18.新乐府运动:中唐时期贞元、元和年间,元稹、白居易等人继承杜甫“即事名篇,无复依傍”的现实主义文学传统,“重通俗,尚写实”,本着“文章合为文而着,歌诗合为事而作”的创作原则,倡导写作新乐府以反映民生疾苦、讽喻时政的诗歌运动,是中唐革新思想在诗坛的反映;参加者除元、白外,还有张籍、王建、李绅等;这一运动发展了我国的现实主义创作传统,在文学史上具有深远影响;19.新乐府:所谓新乐府,即“新题乐府”,是相对于古乐府而言,新乐府以新题写时事,专门美刺现实,不以是否入乐为标准,在内容上则是直接继承了的现实主义精神;白居易曾把写的“美刺比兴”、“因事立题”的五十多首诗编为新乐府而得名;始创于,为元结、等继承,又得到、大力提倡; “元白”明确地提出了“文章合为时而着,歌诗合为事而作”的一整套理论,加之元、白诗才盖世,写作了大量新乐府诗歌,给当时以极大影响;20.张王乐府:中唐诗人张籍、王建的合称,二人皆长于乐府诗,内容多反映民生疾苦,诗风浅近,故齐名;21.元和体:唐代诗人白居易、元稹开创的一种诗风;因昌盛于唐宪宗元和年间,故名;旧唐书元稹传:“稹聪慧绝人,年少有才名,与太原白居易友善;工为诗,善妆咏风态物色,当时言诗者称元白焉;自衣冠士子,至宫阁下俚,悉传讽之,号为元和体;”元白体包括次韵相酬的长篇排律,和元白那些流连光景,浅切言情的“小碎篇章”;其中也有元稹的艳体诗;22.元、白:中唐诗人元稹、白居易;白居易刘白唱和集解:“江南士女语才子者,多云元白;”又新唐书白居易传:“居易于文章精切,然最工诗;……初与元稹酬咏,故号元白;”两人为好友,文学主张也相同,都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23.古文运动:是我国散文发展史上一次重要的文学革新运动;它经历了从两晋到隋的萌芽期,初唐到盛唐的准备期,中唐的高潮期,晚唐的衰落期等四个阶段;它以儒学复古为号召,以先秦两汉优秀散文为楷模,用刚健质朴的散文取代绮丽柔靡的骈文,以达到张扬道统,革新文风和文体的目的;中唐贞元、元和年间,韩愈和柳宗元,提出了以“文以载道”为核心的完整的古文理论,创作了大量优秀的散文,大力倡导古文运动,并把它推向高潮,一时追随者云起响应,终于确立了古文的统治地位;文风文体的改革,自内容言,是明道载道,把散文引向政教之用,和当时的政治形势有密切的关系;自形式而言,是由骈体而散体,是散文自身发展的一种要求;古文:文体名,是散句单行,不讲对偶声律,用文言写的散体文,与骈文相对而言;韩愈提出古文运动:中唐时期由韩愈领导、得到柳宗元大力支持、有“韩门弟子”参加的,以“文以载道”相号召,以古文反对骈文,以恢复先秦和汉代散文内容充实、长短自由、质朴流畅的传统,反对浮华的文风的文学革新运动;他们所提倡的散文实际是一种新型的散文,既有所继承,又具有鲜明的个性特色和时代特点;自内容言,是明道载道,把散文引向政教之用,和当时的政治形势有密切的关系;自形式言,是由骈体而散体,是散文自身发展的一种要求;这是一次有目的、有理论主张、有广泛参与者并且有深远影响的文学革新,它带来了散文创作的大繁荣,造成了中国古典散文发展的又一个高峰;古文运动扭转了六朝至唐初骈文统治文坛的局面,在散文的思想与艺术发展上也都取得了重大成就;24.永州八记:柳宗元的永州八记,属游记,写出了山水景物中的奇妙动人之处,神形毕肖的地再现山水景色的自然美;有卓越的的艺术独创性,善于抓住景物的最主要特征,又善于以动写静的手法与大量的比喻和拟人化的手法,他的游记,画廊式的展现了永州的山水胜景;25.韩孟诗派:中唐诗人韩愈、孟郊的合称,孟郊诗颇得韩愈赏识,当时即有“孟诗韩笔”的称誉;同时二人作诗皆好奇思硬语,诗风相近,故称;26.韦柳:中唐诗人韦应物、柳宗元的合称,二人皆长于山水田园诗,且诗风淡远,后人往往并称之;27.惟歌生民病:白居易的诗歌主张重写实、尚通俗、强调讽谕,目的是补察时政,“文章合为时而着,歌诗合为事而作”;为时为事而作,首要的还是“为君”而作;他也说:“但伤民病痛,不识时忌讳”,并创作了大量反映民生疾苦的讽谕诗,但总体指向却是“唯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因为只有将民情上达天听,皇帝开壅蔽、达人情,政治才会趋向休明;28.韩柳:唐散文家韩愈、柳宗元的并称;他俩是唐代古文运动的中坚和领袖,以其理论主张和实际创作的突出建树而被视为当时文坛的旗帜;他们的文论都主张文道统一,文质并重,指导了古文运动的健康发展;他们的古文较前人有新的创造与突破,韩愈精于论说文,柳宗元善作山水游记和寓言;两人都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散文风格,韩文雄健奔放,柳文峭拔精悍,两人都名列“唐宋八大家”;29.唐传奇:是指唐代流行的文言小说,作者大多以记、传名篇,以史家笔法,传奇闻异事;代表性作品有王度的古镜记、白行简的李娃传、杜光庭的虬髯客传等;它是在六唐志怪小说的基础上,融合历史传记小说、辞赋、诗歌和民间说唱艺术形成的新的小说文体;使得小说由单纯的谈神说鬼,以通过写人来反映复杂的社会生活方面演进;它的兴盛和唐代城市经济的繁荣和唐代佛教道教思想的流行有密切关系;艺术上,情节比较复杂,结构相当完整,语言典雅华丽,富于文采;始自晚唐裴鉶的传奇一书,其情节奇特神异,一般用以指称唐、宋人用文言写作的短篇小说,如南柯太守传长恨歌传李娃传等;唐传奇艺术构思奇异新颖,寓于变化,叙述事件简洁明快,人物对话生动传神,词汇丰富,句式多变;标志着我国文言小说发展到了成熟的阶段;“传奇”是我国文学的体裁之一,以其情节多奇特神异,故名;唐传奇是后人对唐代所创作的文言小说的称谓,它代表了唐代小说的发展水平成熟;“传奇”这一名称的来源,可能与晚唐时裴鉶所作的小说集传奇有关,后来人们即用“传奇”这一名称作为这一类小说的通称;唐传奇虽是六朝小说的发展而来,但它与六朝志怪小说相比,在艺术上已有了很大不同,这主要表现在它情节更加曲折丰富,结构上更加完整,文字上更加华丽生动,而且在人物刻画上更加形象生动;更为重要的是,传奇作者是有意的写小说,着有白行简的李娃传、陈玄佑的离魂记等,后来一些改编成戏曲,可见唐传奇在我国小说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30.变文:唐代说唱文学作品之一,或简称“变”;当时有一种称为“转变”的说唱艺术,在表演时,往往与图画相配合,一边向听众展示图画,一边说唱故事,其图称为“变相”,其说唱故事的底本称为“变文”;内容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累讲述佛经故事,宣扬佛教经义,如大目乾连冥间救母、降魔变文等;一类讲述历史传说或民间故事,富有生活气息和现实意义如孟姜女变文、董永变文、伍子胥变文等;;形式约有散文韵文相间,全部散文和全部韵文三种;31.二十四品:晚唐司空图所作,共二十四则,每则四言十二句,用韵语写成,故称二十四品;它是一篇论述诗歌风格的专文;共分二十四品,每品以两字标名,揭示诗的风格特色,有雄浑,冲淡,纤秾,沉着等;诗品在指陈诗歌风格特征时,除了少数理论性概况词语外,大量运用了比喻象征的手法来描述诗的风格特征;清代文人多有读作;今人证实它非司空图所作;待考;32.花间词:五代时后蜀赵崇祚选录了温庭筠、韦庄等十八家的词为花间集;这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文人词总集,花间词派因此得名;其核心内容不脱冶游宴乐、男女私情,风格绮艳婉丽,对宋词产生了直接而深远的影响;33.无题诗:指李商隐着名的以无题为名的诗篇,多数与爱情有关,也有些可能有政治寄托,每用比兴,象征等手段,具有朦胧的特点;34.温韦:温庭筠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以词名家的人,以宫怨闺诗为主要题材,韦庄是唐末另一位卓有成就的词人;二人齐名,并称“温韦”;35.小李杜:晚唐诗人李商隐、杜牧的合称,二人皆晚唐杰出诗人,又生于李白、杜甫之后,故称;36.词:是一种文体,它的特定含义是依照燕乐府乐曲所定的乐段乐句和音节声调而填写的歌词;词有各种不同的曲调,每个曲调都有一个名称,谓之词牌,如菩萨蛮、苏幕遮、忆江南、念奴娇等;每首词,可以无题目,但绝不可无词牌;词是依曲填写的,所以每个词牌都有固定的乐谱,这就决定了每个词牌的句数,每句的音节,也就决定了词本身的句数、字数、用韵的位置及平仄关系,也就是说,每个词牌都有固定的格式,即所谓“调有定格,字有定声”;词是供演唱用的,一支乐曲演奏一遍叫一阙,所以一段歌词也叫一阙,或称一片;一般的乐曲演唱时要重复一遍,所以词一般也就分为上下两阙;只有一段歌词的词称单调,当然后世也有一首词有三阙或四阙的;词又根据篇幅的大小分为小令、中调和长调,长调又称慢词;37.词牌:乐谱名称,表示音韵、节奏、句式;每调的句数,每句的字数,用韵的位置,字声的平仄,都有相应的格式;所谓“调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声;”38.敦煌曲子词:是指在甘肃敦煌石窟发现的唐五代民间词;是我国现传最早的民间词;敦煌曲子词保存了词的初始形态与内容特征;内容丰富庞杂,主要反映社会民众的生活和情感,国家战争频繁、边疆多故的历史事实,反映的社会生活面较为广阔,风格清新明快,质朴自然,情感真率,生活气息很浓厚,体现了鲜明的民间文学特色;39.花间词:因西蜀赵崇祚编选花间集而得名,代表词人有温庭筠、韦庄、皇甫松等,以温庭筠为花间鼻祖;花间词人在词风上大体一致,以华艳的词藻和婉约的构思,形容妇女的服饰和体态,描写离愁别恨;内容多花间月下,男女之情;风格以剪红刻翠、香软浓艳为主;题材过于狭窄,表现伤于柔弱,词句过于雕琢,流于形式主义的创作特征;40.花间集五代时后蜀赵崇祚选录了温庭筠、韦庄等18家“诗客曲子词”,编成花间集十卷,计五百首,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文人词总集;它集中代表了词在格律方面的规范化,标志着在文辞、风格、意境上,词性特征的进一步确定,具有文本范例的性质,为以后词体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宋1.宋初“三体”:宋初诗坛诗派林立,主要有“白体”、“西昆体”、“晚唐体”,合称宋初“三体”;2.晚唐体:是指宋初模仿唐代贾岛、姚合诗风的一群诗人所代表的诗风,这一派追踪贾岛、姚合的诗风,多写清幽枯寂的隐居生涯,代表诗人有九僧、潘阆、魏野、林逋;3.西昆派: 是北宋初期出现的一个文学流派;其特点是专从形式上模拟李商隐,追求词藻,堆砌典故;代表作者有杨亿、刘筠、钱惟演等人;因他们曾相互唱和,由杨亿编成西昆酬唱集,故名;欧阳修六一诗话谓:“盖自杨、刘唱和,西昆集行,后进学者争效之,风雅一变,谓之昆体;”“西昆体”写作作风,也表现于骈文及其它文的写作上;4.西昆体:北宋初年一种追求辞藻华美、对仗工整而内容空泛的诗体,因杨亿编辑西昆酬唱集而得名;这本诗集共收杨亿、钱惟演、刘筠等十七人的诗248首,内容主要是描写内廷仕宦优游豪华的生活,也有一些咏物、咏史诗,共同特点是只重辞藻、用典、声律和对仗,缺乏现实内容与真情实感;西昆酬唱集行世后,西昆体风行一时,成为当时诗坛上独领风骚的诗歌流派;欧阳修说:“盖自杨、刘唱和,西昆集行,后进学者争效之,风雅一变,谓之昆体;”六一诗话;杨亿等人最崇拜唐代诗人李商隐,兼重唐彦谦;西昆集中的诗人多师法李商隐诗的雕润密丽,音调铿锵;西昆诗人学习李商隐诗的艺术有得有失,其得益之处为对仗工稳、用事深密、文字华美,呈现出整饬、典丽的艺术特征,然而西昆诗人专门模仿李商隐诗的艺术外貌,而缺乏李诗蕴含的真挚情感和深沉感慨,所以往往得其华丽的外表而缺乏内在的气韵;西昆体:宋初诗坛上声势最盛的一派是西昆体,它是以西昆酬唱集而得名的,全部为近体律诗,杨亿、刘筠、钱惟演三人为代表作家;它是晚唐五代诗风的沿续,大多师法李商隐诗的雕润密丽、音调铿锵,呈现出整饰、典丽的艺术特征;但是从总体上看,西昆体诗的思想内容是比较贫乏的,无外乎歌咏宴饮生活,咏物、咏史及泛咏男女情爱;它们与时代、社会没有密切的关系,也很少抒写诗人的真情实感,缺乏生活气息;5.苏梅:北宋诗人苏舜钦、梅尧臣的并称;他们的诗歌创作都有现实主义精神,同是反西昆派的重要人物;梅尧臣在艺术风格上追求“平淡”之美,而苏舜钦诗直率自然,意境开阔,以雄豪奔放的风格见长;二人以诗齐名,故曰“苏梅”;6.唐宋八大家:指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北宋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八位着名的散文作家;八人都提倡散文,反对骈文,是唐、宋古文运动的健将;明初朱右选辑八人古文为八先生文集,始有八家之名;明中叶唐顺之选辑唐、宋文,亦取此八家;嘉靖时茅坤编选唐宋八大家文钞,流传最广,八大家之名遂家喻户晓;八大家散文风格各异,韩愈散文雄健奔放,波澜壮阔;柳宗元散文精密峻峭,清新秀美;欧阳修散文流畅婉转,迂徐委备;苏洵散文博辩宏伟,简劲凝练;苏轼散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苏辙散文和平坦荡,体气离妙;王安石散文峭刻雄劲,简丽幽远;曾巩散文平易舒畅,简括严密;八大家中,以韩、欧影响最大;韩文如创阁奇景,欧文如江南秀色,并称“韩欧”;八大家中的宋代六家,又都受韩愈影响;7.韩潮苏海:是对唐代古文家韩愈和宋代文学家苏轼文学成就及特色的形象化概括;南宋李涂文章精义中说:“韩如潮,柳如泉,欧如澜,苏如海;”概括了四大家散文的风格特。
02第四编 第一章 隋及初唐文学
▪ 在诗歌格律方面,“四杰”也有积极探讨。如骆宾王《在狱 咏蝉》: ▪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 子昂存诗约127首,其中《感遇诗》三十八首是其代表作。 ▪ 朔风吹海树,萧条边已秋。亭上谁家子,哀哀明月楼。自 言幽燕客,结发事远游。赤丸杀公吏,白刃报私仇。避仇至 海上,被役此边州。故乡三千里,辽水复悠悠。每愤胡兵入, 常为汉国羞。何知七十战,白首未封侯。(其三十四) ▪ 呦呦南山鹿,罹罟以媒和。招摇青桂树,幽蠹亦成科。世 情甘近习,荣耀纷如何。怨憎未相复,亲爱生祸罗。瑶台倾 巧笑,玉杯殒双蛾。谁见枯城蘖,青青成斧柯。(其十二) ▪ 兰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幽独空林色,朱蕤冒紫茎。迟 迟白日晚,袅袅秋风生。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其二)
二、太宗朝宫廷文学
▪ 太宗朝宫廷文人由于大多亲历了隋末战乱到贞观年间国家太 平的过程,故他们的创作虽不能完全摆脱陈隋宫廷文学的影 响,但主观上他们能积极要求摒落梁陈宫体细密孱弱的一面 和炀帝宫廷文学骄逸自得的一面;他们的部分创作表现出了 一定的气势,但这种气势却是经由理性权衡而适度收敛的。 这对唐代文学的发展无疑有相当的规定性,是值得肯定的。
林》一百卷、《玄览》一百卷、《三教珠英》一千三百卷。 ▪ 唐初类书的编纂与撰写群史一样,最初皆着重于政治借鉴, 但它同样适应并影响了初唐文化和文学的发展。初唐宫廷文 学题材的限定、辞藻的讲求以及诗歌格律形式的探讨,与此 均有密切联系。
第三节 “初唐四杰”与 陈子昂、张若虚等的诗歌创新
初唐诗歌
中宗正月晦日幸昆明池赋诗,群臣应 制百余篇。帐殿前结彩楼,命昭容选一 首,为新翻御制曲。从臣悉集其下。须 臾,纸落如飞,各认其名而怀之。既进, 唯沈、宋二诗不下。又移时,一纸飞坠, 竞取而观,乃沈诗也。及闻其评曰: “二诗工力悉敌,沈诗落句词气已竭; 宋诗犹涉健举。” 《唐诗纪事》
独不见 卢家少妇郁金堂, 海燕双栖玳瑁梁。 九月寒砧催木叶, 十年征戍忆辽阳。 白狼河北音书断, 丹凤城南秋夜长。 谁谓含愁独不见, 更教明月照流黄。
在狱咏蝉 西陆蝉声唱, 南冠客思侵。 那堪玄鬓影, 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 风多响易沈。 无人信高洁, 谁为表予心。
吟乔树之微风,韵资天纵;饮高秋之 坠露,清畏人知。 情沿物应,哀弱羽之飘零;道寄人知, 悯余声之寂寞。 《在狱咏蝉序》
作者借蝉自喻,用比兴手法寄托自己 遭谗被诬的悲愤心情。 马茂元
二十八宿指的是黄道和赤道附近 的二十八个星宿。
东方苍龙七宿:角、亢、氐(dī)、房、
心、尾、箕 北方玄武七宿:斗、牛、女、虚、危、 室、壁 西方白虎七宿:奎、娄、胃、昴(mǎo)、 毕、觜(zī)、参(shēn) 南方朱雀七宿:井、鬼、柳、星、张、 翼、轸(zhěn)。
小结:初唐重要文学事件
诗歌格律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
中唐诗人元稹说:“沈、宋之流, 研炼精切,稳顺声势,谓之为律诗。 由是而后,文变之体极焉。”这是 “律诗”之名首见于文献。可见是先 有沈宋表率在前,尔后律诗一体才为 人们所公认,从而确立其在诗坛的地 位的。 自齐永明以来两百多年,中国古 典诗歌的格律化过程至此终于完成。
初唐四杰分别是谁
初唐四杰分别是谁初唐四杰是指中国唐代初年,文学家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合称,简称“王杨卢骆”。
王勃王勃(约650年唐高宗永徽元年-约676年唐高宗上元三年),字子安。
绛州龙门(今山西省运城市河津市)人。
唐代诗人,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为“初唐四杰”,王勃为四杰之首。
王勃出身儒学世家,自幼聪敏好学,据《旧唐书》记载,他六岁即能写文章,文笔流畅,被赞为“神童”。
九岁时,读颜师古注《汉书》,作《指瑕》十卷以纠正其错。
十六岁时,应幽素科试及第,授职朝散郎。
因做《斗鸡檄》被赶出沛王府。
之后,王勃历时三年游览巴蜀山川景物,创作了大量诗文。
返回长安后,求补得虢州参军。
在参军任上,因私杀官奴二次被贬。
唐高宗上元三年(676年),自交趾探望父亲返回时,不幸渡海溺水,惊悸而死。
王勃在诗歌体裁上擅长五律和五绝,代表作品有《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主要文学成就是骈文,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上,都是上乘之作,代表作品有《滕王阁序》等。
明人辑有《王子安集》。
《滕王阁序诗》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王若水点评:此诗是王勃的名篇《滕王阁序》一文末尾的概括性七言古诗。
滕王阁为江南名楼,为唐太宗李世民的弟弟李元婴所建,李元婴骄奢淫逸,品行不端,在政治上一无是处,但他精通歌舞,善画蝴蝶,很有艺术才情。
李元婴曾被封于滕州(今山东省枣庄市滕州市)为滕王,他于滕州筑一阁楼名以“滕王阁”,后滕王李元婴调江南洪州(今江西省南昌市)任都督,又筑豪阁仍冠名“滕王阁”,此阁便是后来人所熟知的滕王阁(历史上滕王阁三处分别位于山东滕州、江西南昌和四川阆中)。
滕王阁在赣江边,俯视远望,视野均极开阔。
唐高宗上元二年(675年),诗人王勃远道去探望在交趾(今越南)做县令的父亲,途经洪州,参与都督阎伯屿宴会,即席作《滕王阁序》,“序”是古代送别赠言的文体,又叫作“赠序”,内容多是对于所赠亲友的赞许、推重或勉励之辞,文中“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成为千古不朽的词句。
初唐四杰与唐高宗时代的宫廷诗人们
初唐四杰与唐高宗时代的宫廷诗人们初唐四杰与唐高宗时代的宫廷诗人们初唐是一个以宫廷文学为主流的文学时代,帝王与文人和文学的关系相当密切。
唐太宗、武则天、唐中宗等帝王不仅对文学相当爱好和重视,而且他们自身也有一定的文学修养和创作能力。
与他们几位相比,唐高宗算得上是初唐时期文学修养最差、对文学最缺乏兴趣的帝王之一。
他的诗现仅存九首,比太宗和武则天少得多。
而从其现存的几首诗来看,水平都比较低。
比如唐高宗写过一首《九月九日》,这类题目通常应该由深秋景象写到思远怀人,追求意境的清悠深远。
而他的这首诗前半部分写清幽的秋景,后半部分则转写扈从侍卫的盛大威严,显得很不协调。
这足以见出他对诗歌创作传统缺乏基本的了解。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太宗等帝王在位期间,文学创作的总体水平并不高,文学的发展比较缓慢,而高宗在位期间,无论是宫廷文学还是宫廷以外的文学,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出现了上官仪和“初唐四杰”等具有开拓性的重要作家,形成了初唐文学的一个高峰。
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但同唐高宗本人也有一定的直接关系。
贞观时期,唐太宗是宫廷文坛的核心和领袖。
但是,太宗出身行武,早年没有受过良好的文化教育,而且他一生的理想和建树主要是在政治方面。
所以,尽管他对文学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和兴趣,却并不真正懂得和了解文学,当然也就不可能创作出上乘的作品来。
闻一多说:“太宗毕竟是一个重实际的事业中人,诗的真谛,他并没有,恐怕也不能参透。
他对于诗的了解,毕竟是个实际的人的了解。
他所追求的只是文藻,是浮华,是一种文辞的浮肿,也就是文学的一种皮肤病。
”另一方面,太宗又是一位极具权威且自视甚高的皇帝,由他来亲自主持和领导宫廷诗歌的唱和,则参与唱和的臣子们当然不敢尽情展现和发挥自己的水平。
所以贞观时期的君臣唱和表面上看虽然很热闹,而实际的创作水平却实在无足称道。
高宗即位以后,由于他对文学缺乏兴趣和热情,自然也就不可能像太宗那样身边围绕着一大群文人,经常在一起优游唱和了。
唐高宗与初唐宫廷文学
唐高宗与初唐宫廷文学
鲁华峰
【期刊名称】《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1(032)004
【摘要】唐高宗具有尚实、端方、稳重的儒学政教型人格特点,对文学创作既无才能又少兴趣,宫廷文坛遂从贞观时的帝王主导型转变为高宗时的权贵主导型,上官仪和许敬宗等权臣成为宫廷文坛的领导者。
质地纤弱、热衷于华丽藻饰的"上官体"风靡一时,失去了贞观宫廷诗的宏大整肃与雅正之风。
在用人方面,高宗重吏干而轻文学,使得新进文士的仕进之途受挫,处境尴尬,阻碍了文学高潮的孕育和催发。
【总页数】6页(P41-46)
【作者】鲁华峰
【作者单位】安徽师范大学中国诗学研究中心,安徽芜湖241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6.2
【相关文献】
1.唐高宗与初唐宫廷文学关系新探
2.唐高宗书《李勣碑》与初唐书坛时尚
3.唐高宗与初唐宫廷文学
4.从学者到诗人:初唐宫廷文学人才文化身份的转变
5.唐高宗宫廷佛道论衡程式考论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杨炯是哪个朝代的诗人
杨炯是哪个朝代的诗人杨炯(唐代文学家、“初唐四杰”之一)杨炯(约650—约693),华州华阴(今属陕西)人,唐代文学家,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
杨炯自幼聪敏博学,唐显庆四年(659年)应童子举及弟,翌年待制弘文馆,唐高宗上元三年(676年)应制举,补秘书省校书郎,唐永淳元年(682年)擢为太子(李显)詹事司直,唐垂拱二年(686年)被贬为梓州司法参军,唐如意元年(692年)任盈川令,约如意二年(693年)卒于任上。
杨炯文学才华出众,善写散文,尤擅诗。
现存诗30余首,以五言见长,多边塞征战诗篇,所作如《从军行》《出塞》《战城南》《紫骝马》等,气势轩昂,风格豪放,表现了为国立功的战斗精神。
在艺术上,对仗工整,音韵合律,既有律诗的严谨之风,又有乐府诗的明快特色。
其他唱与、纪游的诗篇则无甚特色,且未尽脱绮艳之风。
另存赋、序、表、碑、铭、志、状等50余篇。
杨炯反对宫体诗风,主张“骨气”、“刚健”的文风。
他的诗在内容与艺术风格上以突破齐梁“宫体”诗风为特色,在诗歌发展史上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明代童佩辑有《杨盈川集》十卷。
人物生平幼举神童杨炯幼年时就非常聪明博学,文采出众,唐显庆四年(659年),应弟子举及弟,被举神童。
唐显庆五年(660年),杨炯时年十一,待制弘文馆,待制十六年。
刚进弘文馆的时候,杨炯因为年轻,对出仕与否还不太经意。
有了“予出身”的待遇,能在弘文馆“待制”,心中已经感到满足。
但随着年岁的增长,阅历与学识的加深,“学而优则仕”的信念强烈地萌动起来,期间杨炯创作了《青苔赋》与《幽兰赋》表达自己渴望仕途,却怀才不遇的情志。
秘府校书在弘文馆待制十六年后,杨炯于唐高宗上元三年(676年)在京应制举,补秘书省校书郎。
据《新唐书·百官志》二载:秘书省有“校书郎十人,正九品上,正字四人,正九品下,掌雠校典籍,刊正文章。
”心怀经国理想的杨炯,年近三十,才获得一个“雠校典籍”的九品小官,对自己仕途上的这种蹇滞不畅,杨炯心中很郁勃不平,期间创作了《浑天赋》,以示自己的情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高宗与初唐文学(一)
初唐是一个以宫廷文学为主流的文学时代,帝王与文人和文学的关系相当密切。
唐太宗、武则天、唐中宗等帝王不仅对文学相当爱好和重视,而且他们自身也有一定的文学修养和创作能力。
与他们几位相比,唐高宗算得上是初唐时期文学修养最差、对文学最缺乏兴趣的帝王之一。
他的诗现仅存九首,比太宗和武则天少得多。
而从其现存的几首诗来看,水平都比较低。
比如他写过一首《九月九日》,这类题目通常应该由深秋景象写到思远怀人,追求意境的清悠深远。
而他的这首诗前半部分写清幽的秋景,后半部分则转写扈从侍卫的盛大威严,显得很不协调。
这足以见出他对诗歌创作传统缺乏基本的了解。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太宗等帝王在位期间,文学创作的总体水平并不高,文学的发展比较缓慢,而高宗在位期间,无论是宫廷文学还是宫廷以外的文学,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出现了上官仪和“初唐四杰”等具有开拓性的重要作家,形成了初唐文学的一个高峰。
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但同唐高宗本人也有一定的直接关系。
贞观时期,唐太宗是宫廷文坛的核心和领袖。
但是,太宗出身行武,早年没有受过良好的文化教育,而且他一生的理想和建树主要是在政治方面。
所以,尽管他对文学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和兴趣,却并不真正懂得和了解文学,当然也就不可能创作出上乘的作品来。
闻一多先生说:“太宗毕竟是一个重实际的事业中人:诗的真谛,他并没有,恐怕也不能参透。
他对于诗的了解,毕竟是个实际的人的了解。
他所追求的只是文藻,是浮华,是一
种文辞的浮肿,也就是文学的一种皮肤病。
”(《唐诗杂论·类书与诗》)这番话讲得是很深刻的。
另一方面,太宗又是一位极具权威且自视甚高的皇帝,由他来亲自主持和领导宫廷诗歌的唱和,则参与唱和的臣子们当然不敢尽情展现和发挥自己的水平。
所以贞观时期的君臣唱和表面上看虽然很热闹,而实际的创作水平却实在无足称道。
高宗即位以后,由于他对文学缺乏兴趣和热情,自然也就不可能像太宗那样身边围绕着一大群文人,经常在一起优游唱和了。
于是,贞观时期热闹一时的君臣唱和的景象到高宗时不复存在了。
没有了皇帝的积极参与,宫廷诗的创作中心自然也就要发生转移。
上官仪、许敬宗等政治地位比较高的文人自然就代替高宗成为这个时期的宫廷文坛的领导者。
上官仪、许敬宗等都是文学造诣相当高的诗人,由他们来领导宫廷文坛,宫廷诗的创作很快就出现了新局面。
《旧唐书·上官仪传》:“(仪)本以词彩自达,工于五言诗,好以绮错婉媚为本。
仪既显贵,故当时多有效其体者,时号‘上官体’。
”尽管“上官体”因其严重的形式主义倾向饱受后来诗人的批评,但比起贞观时期那种形同类书的粗糙作品,其艺术上的精美程度明显要高得多;而它在声律对仗方面的尝试和探索,使初唐诗歌开始向格律化的方向迈进,为近体诗的发展和定型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这些进步的因素都是我们不应否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