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高宗与初唐文学(一)
隋和初唐前期文学创作的主要群体相对集中于什么文人
隋和初唐前期文学创作的主要群体相对集中于什么文人
“隋和初唐前期,文学创作的主要群体相对集中于宫廷文人。
公元589年,隋灭陈,结束了南北朝三百多年的分裂局面。隋代虽然仅统一30年,却为唐代的全面繁荣做了重要的铺垫。
隋代宫廷文学
隋与初唐时期的知名文人都聚集在宫廷,隋文帝杨坚本为北周权臣,所以在他的倡导下,隋代前期文学继承了北朝刚健的风格,代表作家为薛道衡和杨素。
《人日思归》乃作者开皇五年任聘陈主使(驻陈国的外交大臣)时所作,文字朴实而构思精巧。
杨素的《出塞》作于开皇末年作者率军征讨突厥时,全诗刚健有力,气魄雄伟,一洗梁陈时期诗歌普遍的脂粉气。
相较于隋文帝的北国风气,曾担任十年扬州总管的隋炀帝却对南方文化心驰神往。他仿照南朝都城建康修建了东都洛阳,还开凿了贯穿南北的运河,旨在以南方文化来统领改造全国各地的文化。
隋炀帝本人的作品也稍能融合南北文化之长,刚健与清丽并重,
初唐宫廷文学是在对炀帝时期文化的继承和反思中发展起来的。
贞观八年,李世民对虞世南、魏征说:“秦始皇平六国,隋炀帝富有四海,既骄且逸,一朝而败,吾亦何得自骄也?”——《贞观政要》。
贞观之治后,社会稳定发展,承平日久,奢侈之风渐起,从唐高
宗时期开始,宫廷文人开始注重诗歌语言的雕琢和格律形式的全面探索,同时开始在诗歌内容上强调歌功颂德。
初唐四杰指高宗、武后时期,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他们代表的,是与宫廷诗人相对立的下层文士创作群体。
他们针对宫廷诗文风格单调,欠缺力度的缺陷,大力提倡诗文的刚健和骨气,积极开拓新的创作题材,将初唐的诗歌题材从宫廷扩展到市井和塞外荒原,扩大了诗歌的表现领域。
浅析唐太宗、唐高宗对初唐诗人的影响
浅析唐太宗、唐高宗对初唐诗人的影响
作者:姚兰
来源:《文学教育·中旬版》2013年第01期
[摘要] 由于封建社会自上而下的政治管理制度,下属永远只对上级负责,而非广大的老百姓群体。因此,当朝统治者的好恶与才智会一层一层的由政治中心向外辐射,直至覆盖选拔官吏标准,奖惩尺度,文化取向等各个方面。
而这必然会对在仕途上积极为之的诗人群体产生影响,或者可以说,几乎左右了他们政治命运。
[关键词] 唐太宗;唐高宗;初唐诗人
一、唐太宗的“自视甚高”
在唐朝的开拓阶段,戎马倥偬之际,公元621年,唐太宗便于长安宫城之西设置“文学馆”,招集天下名士,号称“十八学士”,有杜如晦、房玄龄、于志宁、陆德明、孔颖达、虞世南等名流。李世民与他们“引礼度而成典则,畅文辞而咏风雅。”[1]而在其即位第二个月,便下令于弘文殿聚书20万卷,设立“弘文馆”,集聚褚亮、姚思廉、蔡允恭、萧德言等英才于中。
不可否认,贞观时期,唐太宗是宫廷文坛的核心和领袖,他的素质全面,政绩出色令他极具权威。然而,由他来亲自主持的宫廷诗歌唱和,虽参与唱和的臣子们元老有之,重臣有之,宰相有之,六部首脑有之,闲官虚职有之,表面看起来很热闹,但这样一批人或文思停滞于前朝,措辞老套,或藏愚守拙,只一味迎合太宗兴趣,因此,影响不小,成就却不大,实际的创作水平也无足称道。
而唐太宗本人,也并不真正懂得和了解文学,闻一多先生说:“太宗毕竟是一个重实际的事业中人:诗的真谛,他并没有,恐怕也不能参透。他对于诗的了解,毕竟是个实际的人的了解。他所追求的只是文藻,是浮华,是一种文辞的浮肿,也就是文学的一种皮肤病。”[2]
初唐四杰的创作风格和所体现出的时代精神
引言
齐、梁、陈、隋时代,文人一味追求形式上的新巧华美,乏善可陈,为后人留下了“垢病”的把柄。唐初文坛一仍其旧,骈体文、宫体诗风靡一时。骈体文以歌咏皇家气象、帝居风光为能事,形式上表现为抽黄对白,采丽竞繁,柔媚无骨,华而不实。最有代表性的骈体文作者,当首推陈隋遗老虞世南。在他的带动下,当时的宫廷文士们都热衷于“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刘勰《文心雕龙·明诗》),成为一时风气。他的许多骈体文章一味追求偶对,堆砌辞藻,了无生气。和骈体文相对应,宫体诗以歌颂宫廷生活,描写妇女病态美为主要内容,形式上表现为辞采华丽,缺乏骨气。最有代表性的宫体诗人,莫过于活跃于唐太宗时代的上官仪。上官仪创立的“六对”、“八对”之说,及其大量的诗歌创作实践,把诗歌的形式美推到了极致。他所创立的“六对”(即正名对、同类对、连珠对、双声对、叠韵对、双拟对)、“八对”(即地名对、异类对、双声对、叠韵对、联绵对、双拟对、回文对、隔句对)之说,为中国古代格律诗的形成和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由于他长期深居宫廷,颇得唐太宗欢心,所以,他的诗多是奉皇帝诏命创作的“应制”之作。后人以“绮错婉媚”四字评价他的诗,可谓非常准确。意思是说他的诗辞采绮艳,柔婉多媚,是用来博得皇帝欢心的。由于唐太宗十分喜欢宫体诗,常让上官仪唱和,只要有宴集,上官仪必定参加。皇帝的爱重,使宫中文人纷纷仿效上官仪的诗风,当时人们称之为“上官体”。但举一例,作一斑之窥:步辇出披香,清歌临太液。
晓树流莺满,春堤芳草积。
风光翻露文,雪花上空碧。
花蝶来未已,山光暧将夕。
初唐的诗歌
一、初唐宫廷诗人
唐朝开国初期,起初大多数诗人尚有刚劲质
朴之作,然入帏宫廷后应酬唱和之作渐多, 诗风也趋于浮艳华靡,显现了贵族化、宫廷 化的倾向。
初唐宫廷诗人
1、贞观诗人 在南、北朝文学由对立走向融合的历史进程中,初 唐的贞观时期是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 贞观诗坛上主要是唐太宗及其身边的北方文人和 南朝文士的宫廷诗人诗歌创作。北方文人以关陇士 人为主,入唐后多为史臣。 主要作家有虞世南、魏征、杨师道、李百药等。其 中,影响最大的是主掌贞观诗坛的唐太宗李世民 (598~649) ;成就最高的是魏征。
“初唐四杰”
骆宾王生七岁即能诗,被称为“神童”。杨炯年十 岁即应童子举,翌年待制弘文馆。王勃十六岁时, 被太常伯刘祥道称为神童而表荐于上,对策高第, 拜为朝散郎。卢照邻二十岁即为邓王府典签。但是 在仕途上,他们又都是坎坷不遇的。 四人中,仅杨炯官至县令。年少志大,才高位卑, 这种人生经历深刻地影响了他们的思想性格和文学 创作。
文章脉络
第一部分(1):概写洪州地理风貌,引出参 加宴会的人物。 第二部分(2—3):写三秋时节滕王阁的万 千气象和周围的自然人文景观。 第三部分(4—5):写宴会的盛况,抒发人 生的感慨。 第四部分(6—7):述说自己的身世和怀才 不遇的苦闷,感叹盛宴难再。
趋名楼,登高阁,览观楼台的壮丽、山川的旷 远、市井的繁华、舟楫的众多,点缀以渔歌、雁声, 描绘出一幅色彩鲜明、情景交融的图画。“潦水尽 而寒潭清”,清澈的潭水给人清爽的感觉。高耸入 云,溢彩流丹的滕王阁令人叹为观止。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朦胧 秋景,“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弥津,青 雀黄龙之舳”的富庶祥和都洋溢着无比愉悦的心情。 喜悦心情毫不张扬,而是寓情于事于景,含蓄 婉转地表达出来的,给人天衣无缝、妙合无垠之感。
初唐四杰的创作风格和所体现出的时代精神
引言
齐、梁、陈、隋时代,文人一味追求形式上的新巧华美,乏善可陈,为后人留下了“垢病”的把柄。唐初文坛一仍其旧,骈体文、宫体诗风靡一时。骈体文以歌咏皇家气象、帝居风光为能事,形式上表现为抽黄对白,采丽竞繁,柔媚无骨,华而不实。最有代表性的骈体文作者,当首推陈隋遗老虞世南。在他的带动下,当时的宫廷文士们都热衷于“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刘勰《文心雕龙·明诗》),成为一时风气。他的许多骈体文章一味追求偶对,堆砌辞藻,了无生气。和骈体文相对应,宫体诗以歌颂宫廷生活,描写妇女病态美为主要内容,形式上表现为辞采华丽,缺乏骨气。最有代表性的宫体诗人,莫过于活跃于唐太宗时代的上官仪。上官仪创立的“六对”、“八对”之说,及其大量的诗歌创作实践,把诗歌的形式美推到了极致。他所创立的“六对”(即正名对、同类对、连珠对、双声对、叠韵对、双拟对)、“八对”(即地名对、异类对、双声对、叠韵对、联绵对、双拟对、回文对、隔句对)之说,为中国古代格律诗的形成和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由于他长期深居宫廷,颇得唐太宗欢心,所以,他的诗多是奉皇帝诏命创作的“应制”之作。后人以“绮错婉媚”四字评价他的诗,可谓非常准确。意思是说他的诗辞采绮艳,柔婉多媚,是用来博得皇帝欢心的。由于唐太宗十分喜欢宫体诗,常让上官仪唱和,只要有宴集,上官仪必定参加。皇帝的爱重,使宫中文人纷纷仿效上官仪的诗风,当时人们称之为“上官体”。但举一例,作一斑之窥:步辇出披香,清歌临太液。
晓树流莺满,春堤芳草积。
风光翻露文,雪花上空碧。
花蝶来未已,山光暧将夕。
第三章 初唐文学作品1
第三章初唐文学
初唐是指唐朝建立到唐玄宗以前,即618~712年,共94年,是唐诗的开创期。初唐文学可以分为两个时段。初唐前期是指前五十年,主要是贞观年间。此时主盟诗坛的多为陈隋旧臣,因此齐梁诗风盛行。这一时期,对文坛影响较大的是唐太宗和魏征,而超脱流俗、独树一帜的诗人则是王绩和王梵志。初唐后期是指后五十年,主要有两大潮流:一股以上官仪和杜审言、沈佺期、宋之问等宫廷文人为代表,形成讲究精工和声调格律的“上官体”;另一股以四杰和陈子昂为代表,批判六朝文风,探索诗歌的新内容、新风格,为盛唐诗歌的繁荣奠定基础。
第一节初唐前期的文人
一、唐太宗和魏征
唐太宗李世民的文学思想和创作实践,对初唐文坛起了重要的导向作用。他的诗歌中成就较高的是那些忆征战、述胸怀的作品。
魏征是贞观宫廷文人中,文学成就最高的人。他诗歌的传世之作是五言古诗《述怀》,气骨高古,对盛唐风格有较大影响。魏征的文章,主要是奏章条陈,有二百多奏。他的文章崇尚质朴,反对绮靡,对陆贽、欧阳修、苏轼影响不小。
二、王绩和王梵志
在贞观文坛上,王绩在诗文的内容和风格上卓然不群,独树一帜。他当过小官,后来便弃官归隐。他的诗今存五十多首,多吟咏隐居旷放之趣,
也寄寓愤激之情。人说他是“王杨卢骆之滥觞,陈杜沈宋之先鞭”。王绩的文章,多为牢骚之文。汉代之时,士人不得志,多羡慕苏秦、张仪;隋唐以后,失志文人,则称道阮籍、陶潜。王绩是始作俑者。
王梵志是个诗僧,生平不详。他大概生活在隋末和初唐时期。早年家庭殷实,中年败落,皈依佛门。他的诗作曾远播日本,却长期湮没,直到二十世纪初敦煌写卷中发现他的三十多本诗,才引起人们的重视。王梵志留下的诗,今天发现的有近四百首。其内容多反映社会现实,揭露贫富对立;诗风平易通俗,幽默善讽。
初唐的诗歌资料
“初唐四杰”
骆宾王生七岁即能诗,被称为“神童”。杨炯年十 岁即应童子举,翌年待制弘文馆。王勃十六岁时, 被太常伯刘祥道称为神童而表荐于上,对策高第, 拜为朝散郎。卢照邻二十岁即为邓王府典签。但是 在仕途上,他们又都是坎坷不遇的。 四人中,仅杨炯官至县令。年少志大,才高位卑, 这种人生经历深刻地影响了他们的思想性格和文学 创作。
廷诗人的作家,在诗歌的创作上, 显示着不同的创作特点。这类诗人 以“初唐四杰”和陈子昂、张若虚 为代表。
初唐四杰
王 勃(647-676) 卢照邻(635-689) 杨 炯(650-693) 骆宾王(640-684) 27岁; 55岁; 44岁; 45岁。
“初唐四杰”
活跃于高宗、武后时期文坛上的王勃、杨炯、卢照邻、骆 宾王。 他们虽然年辈不同,但在思想性格、生活遭遇、文学主张, 以至创作实践上都有许多共同倾向,故合称初唐四杰。 官小而名大,年少而才高的诗人,怀着变革文风的自觉意 识和明确的审美追求。 反对纤巧绮靡,提倡刚健骨气。他们的诗歌从宫廷走向人 生,题材较为广泛,风格也较清俊。 卢、骆的七言歌行趋向辞赋化,气势稍壮;王、杨的五言律 绝开始规范化,音调铿锵。
骆宾王,少年神童,起草著名的《讨武氏檄》(即 《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
伪临朝武氏者,人非温顺,地实寒微,昔充太宗下陈,尝以更衣入侍。 洎乎晚节,秽乱春宫。密隐先帝之私,阴图后庭之嬖。入门见嫉,蛾眉不 肯让人;掩袖工谗,狐媚偏能惑主。践元后于翚翟(用美丽的羽毛织成的 衣服,皇后礼服),陷吾君于聚麀。加以虺蜴( 毒蛇和晰蜴)为心,豺 狼成性。近狎邪僻,残害忠良,杀姊屠兄,弑君鸩母。神人之所共疾,天 地之所不容。犹复包藏祸心,窥窃神器。君之爱子,幽之于别宫;贼之孟 之不作,朱虚侯之已亡。燕啄皇孙,知汉祚之将尽;龙漦帝后,识夏庭之 遽衰。 敬业皇唐旧臣,公侯冢子。奉先君之成业,荷本朝之厚恩。宋微子之 兴悲,良有以也;桓君山之流涕,岂徒然哉!是用气愤风云,志安社稷。 因天下之失望,顺宇内之推心。爱举义旗,誓清妖孽。南连百越,北尽三 河,铁骑成群,玉轴相接。海陵红粟,仓储之积靡穷;江浦黄旗,匡复之 功何远。班声动而北风起,剑气冲而南斗平。喑呜则山岳崩颓,叱咤则风 云变色。以此制敌,何敌不摧!以此攻城,何城不克! 公等或家传汉爵,或地协周亲,或膺重寄于爪牙,或受顾命于宣室。 言犹在耳,忠岂忘心!一掊之土未干,六尺之孤安在?倘能转祸为福,送 往事居,共立勤王之勋,无废旧君之命,凡诸爵赏,同指山河。若其眷恋 穷城,徘徊歧路,坐昧先几之兆,必贻后至之诛。请看今日之域中,竟是 谁家之天下!移檄州郡,咸使知闻。
中国古代文学史
1、上官体:指唐高宗龙朔年间以上官仪为代表的宫廷诗风。它继承了六朝“宫体诗”传统,婉媚工整,在形式上重视声律、用典,所写内容也大多是一些歌功颂德的应制之作。
2、四杰:指初唐文学家王勃、杨炯、卢照邻和骆宾王。四人诗文齐名,当时称为王、杨、卢、骆,号称四杰。卢、骆长于歌行,王、杨长于五律。他们的作品逐渐摆脱齐、梁以来的绮丽颓靡习气,在唐代文学风气的转变上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3、王孟:盛唐诗人王维、孟浩然的并称。他们是盛唐时期著名的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二人都以擅长描绘山水田园风光而著称。田园诗派又叫王孟诗派。
4、高岑:盛唐诗人高适和岑参的合称。二人都善写边塞诗,风格相似。
5、七绝圣手:盛唐诗人王昌龄的誉称。他的七绝不仅数量多,质量也高,在唐人七绝诗的发展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王世贞认为唐诗七绝只有他可以和李白争胜,列为“神品”,故有此称。
6、诗仙:指盛唐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其诗歌往往脱去笔墨蹊径,不受常规所限制,语言流畅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其诗歌总体特征是豪放飘逸,富有丰富神奇的想象、炽烈端直的情感、阔大高远的境界及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等特征。题材所选意象和创造的意境皆与神仙有关,他被称为诗仙也与他学神仙的思想有关。
7、诗圣:唐朝由盛转衰时期著名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宋人称杜甫“圣于诗者”,主要指杜甫在诗歌史上的“集大成”地位,认为他无体不工、无美不备。其诗歌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以“沉郁顿挫”四字准确概括出他自己的作品风格,而以沉郁为主。
第一章初唐诗坛
五绝《山中》 长江悲已滞, 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 山山黄叶飞。 2、杨炯《从军行》 为乐府《相和歌· 平调曲》旧题,多写军旅生活。 杨炯擅长五律,其边塞诗写得雄浑刚健。唐汝询曰: “此盈川抱才不遇而发愤于从军也,不平之感者,正 以朝廷尊宠武臣,使穷深入,虽未免风雪之苦,而有 茅士之封,是百夫之长胜吾辈矣。” 这首诗借用乐府旧题“从军行”,描写一个读书士 子从军边塞、参加战斗的全过程。仅仅四十个字,既 揭示出人物的心理活动,又渲染了环境气氛,笔力极 其雄劲。对纤弱的诗风是有力的冲击,给盛唐边塞诗 以良好的影响。
3、骆宾王《在狱咏蝉》 是骆宾王陷身囹圄之作。唐高宗仪凤三年(678)。屈居 下僚十八年,刚升为侍御史的骆宾王被捕入狱。其罪因, 一说是上疏论事触忤了武则天,一说是“坐赃”。这两 种说法,后者无甚根据。前者也觉偏颇。从诗的尾联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来看,显然是受了他人诬 陷。闻一多先生说,骆宾王“天生一副侠骨,专喜欢管 闲事,打抱不平、杀人报仇、革命、帮痴心女子打负心 汉”(《宫体诗的自赎》)如《艳情代郭氏赠卢照邻》。 这几句话,道出了骆宾王下狱的根本原因。他敢抗上司、 敢动刀笔,被抨击者当然要以“贪赃”、“触忤武后” 将他收系了。也正因为如此,骆宾王才在狱中写下这首 诗。
3、卢照邻(约637-689)字升之,自号幽忧子。 幽州范阳(治今河北涿县)人。博学能文。四杰 中最悲苦的一位。屈沉下僚,患风疾,手足痉挛, 自投颖水而死。今存其集有《卢升之集》和《幽 忧子集》均为 7卷。 4、骆宾王(619-687年),字务光,婺州义乌 (今浙江义乌)人。少负才名。曾随李敬业讨武 后,作《代李敬业讨檄天下文》。“斥武后罪。 后读,但嬉笑,至‘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安 在’。矍然曰:‘谁为之’?或以宾王对,后曰: ‘宰相安得失此人!’”十一月,起事失败,失 踪。
13 隋唐五代 第一章 南北文学的合流与初唐诗坛
二、王绩与“四杰”
相对于歌行体而言, 当时渐趋于成熟的五言律, 因追求对偶的整齐和声律的谐调, 常表现出一种感 情的相对稳定。但是 , “四杰” 所写的五言律 , 尤其是王勃和杨炯的五律, 也透露出一种非常自负 的雄杰之气和慷慨情怀, 这主要反映在他们的羁旅 送别之作和边塞诗中。“四杰” 的送别诗 , 于伤 别之外, 尚有一种昂扬的抱负和气概, 使诗的格调 变得壮大起来。
一、统一国家的建立
隋代文学的作者基本上由两部 分人组成 : 一是北齐、北周旧臣 , 如卢思道、杨素、薛道衡等; 二是 由梁、陈入隋的文人, 如江总、许 善心、虞世基、王胄、庾自直等。 前者是北朝诗风的代表, 后者把南 朝诗风直接带入隋朝。由于南朝的 文学比较发达, 在诗歌体式和表现 形式方面, 为北方作家提供了可资 借鉴的作品。
一、贞观诗风及上官体
上官体的“绮错婉媚”, 具有重视诗的形式技 巧、追求诗的声辞之美的倾向。上官仪提出的“六 对” “八对” 之说, 以音义的对称效果来区分偶 句形式, 已从一般的词性字音研究, 扩展到联句的 整体意象的配置。在他的作品里, 有不少通过精妙 对法来写景传神的佳句。 缘情体物 , 密附婉转而绮错成文。音响清越 , 韵度飘扬, 有天然媚美之致, 体现了一种较为健康 开朗的创作心态和雍容典雅的气度, 成为代表当时 宫廷诗人创作最高水平的典型范式。
隋和初唐前期,文学创作的主要群体是什么
隋和初唐前期,文学创作的主要群体是什么隋与初唐时期的知名文人大多都聚集在宫廷。隋代前期文学继承了北
朝刚健的风格,代表作家为薛道衡和杨素。隋炀帝继位后,围绕在他周围,形成了宫廷文学集团。
到了唐太宗朝,尚不能完全摆脱隋朝宫廷文学的影响,到了唐高宗年间,形成了以上官仪(上官婉儿的祖父)为代表的宫廷诗风,所作诗歌多
为奉和、应制、咏物之作,只重视形式技巧,追求修辞之美,歌功颂德,
内容空泛。宫廷文人写不出啥有真情实感的好诗来。
由于隋朝时间较短,对中国文学的影响不大。虽然有提出浮靡文风的
要求,但是后继中断,古文运动需要到唐朝中叶才成功的发展起来。
当时有专门研究音律学的著作,也有不错的散文与诗歌。在南北朝时,南朝文学讲究声律和彩色,北朝文学讲究质朴且实用。由于南朝艳丽的文
学征服了北朝,使得隋朝文学大多承袭梁陈学风,没有新的突破。
而隋朝南北著名文士,总数居然不过十余人。杜正藏所著的《文章体式》,有助于学习南朝文学,号为“文轨”。甚至连高句丽、百济也学习
杜书,称为《杜家新书》。这使得南朝文学流行到外国,影响较大。584年,隋文帝下令要求朴实文学。
李谔建议不能依文藻华丽而录取人才。然而隋炀帝又提倡华丽的南朝
文学,他醉心于南朝的豪华,“三幸江都”,“好为吴语”,“贵于清绮”、“宜于咏歌”的南朝文学,正合他的口味。隋炀帝也是一个文学家,最有名的是《江都宫乐歌》。每作诗文,都要南朝名士庾自直评议才发表
出来,可见他是南朝文学有力的提倡者。
唐宋文学名词解释
唐宋文学名词解释
1.初唐四杰:唐高宗武后朝,杨炯,王勃,卢照邻 ,骆宾王以文词齐名,四人才俊志雄,仕途
淹蹇;创作上有相似的审美追求,四人从理论和实践上与“上官体”对立,在文学主张上都竭力反对华而不实的绮靡之风,提倡刚健骨气,抒发真情实感;他们对齐梁诗风的批判尤显自觉,努力摆脱齐梁诗风的影响,积极开拓诗歌的思想题材的领域,使诗歌由宫廷走向市井,由台阁移至江山与塞漠;对诗的格律形式也有所探索,在初唐文坛起了继往开来的作用;他们的诗激昂豪迈与忧愤感伤交织;海内称为王杨卢骆,亦号为“初唐四杰”;
2.风雅兴寄:是唐代诗人陈子昂的诗歌主张;壮伟之情和豪侠之气,是陈子昂诗歌创作的
个性风采,也是他倡导的风雅兴寄中能反映一个时代士人精神风貌的新内容,被称为唐诗风骨的东西;他的诗歌创作表现出明显的复古倾向,主张恢复古诗比兴言志的风雅传统,提倡风骨和兴寄,对于当时诗风的变革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3.吴中四士:指包融、贺知章、张若虚、张旭;四人为吴、越之士,文词俊秀,名扬于长安,
号称“吴中四士”;
4.初唐体:初唐诗坛继承汉魏六朝乐府诗逐渐发展起来的一种歌行体诗歌;句式自由,以
七字为主,间以三、五、九言,骈散兼行,音韵格律也较自由,篇幅较长,往往融叙事、写景、议论、抒情于一炉;代表作如卢照邻长安古意、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等;
5.上官体:指高宗朝以上官仪为代表的宫廷诗风,其诗歌好以绮错婉媚为本,题材以奉和、
应制、咏物为主,内容空泛,重视诗的形式技巧、追求诗的声辞之美;时人纷纷仿效,形成了着力刻画美丽的物象,讲究对仗,用典整丽,精切,音律和谐优美,体制精巧玲珑,他为诗歌的趋于格律化提供了新的范式,是齐梁以来,新体诗过渡到沈宋律诗的一座桥梁;
初唐文学课件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童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诗写山野秋景,闲逸中带几分彷徨和苦闷,是王绩的代表作。受沈约的影响, 体裁是成熟的五言律诗。比后来的沈、宋早六十余年。整首诗首尾两联抒情言 事,中间两联写景,经过情──景──情这一反复,诗的意思更深化了一层—— 这是律诗的一种基本章法。
第二节 王绩与初唐四杰
二、初唐四杰:
3、卢照邻(约637~约689),字升之,自号幽忧子。幽州范阳(治今河北涿县) 人。年少博学能文。曾被横祸下狱,为友人救护得免。后染风疾,居太白山,服丹 中毒,手足残废。徙阳翟具茨山,买园数十亩,疏凿颍水,环绕住宅,预筑坟墓, 偃卧其中。由于政治上的坎坷失意和长期病痛的折磨,终于自投颍水而死。卢照邻 墓位于河南省禹州市无梁镇龙门村尚家村的河溪西岸。高大的墓冢尚存。今存有 《卢升之集》和《幽忧子集》均为 7卷。卢照邻工诗,尤其擅长七言歌行,对推动 七古的发展有贡献。代表作《长安古意》。傅璇琮著有《卢照邻杨炯简谱》。 4、骆宾王(约640~684)唐代诗人。字观光,婺州义乌(今中国浙江义乌)人。 他7岁能诗,有“神童”之称。武则天当政,骆多次上书讽刺,得罪入狱。骆在狱 咏蝉。调露二年(680),出任临海县丞,世称骆临海。弃官游广陵。嗣圣元年(684), 武则天废中宗自立,徐敬业(即李敬业)起兵扬州。骆宾王作《讨武氏檄》(即 《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武则天感叹曰:“宰相安得失此人?”11月徐敬业兵败 被杀,从此下落不明。 代表作品:《在狱咏蝉》、《长安古意》 四、课程论文: 初唐四杰与初唐文学的演进轨迹。
唐朝文学发展阶段及主要流派、代表人物及代表作
唐朝文学发展阶段及主要流派、代表人物及代表作
一、“初唐四杰“和陈子昂
(一)“初唐四杰“及其在唐诗发展中的作用。
1、“初唐四杰”:是指初唐高宗至武后初时“以文章齐名天下”的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四人。他们在唐诗开创时期,对开拓诗歌的思想内容与题材领域,格律的形成,都起了积极作用。闻一多《唐诗杂论·四杰》中概括其共性说:“他们都年少而才多,官小而名大,行为都相当浪漫,遭遇尤其悲惨”,称他们是“唐诗开创期中负起了时代使命的四位作家”。
2、在唐诗发展中的作用:①思想内容上突破了宫廷诗的范围,反映生活更为广泛,现实意义增强,扩大了题材和思想;②继承了六朝诗歌语言的精美工致,色彩的鲜明艳丽,音律的和婉协调,而注意扫除其浮华堆砌,“骨气都尽,刚健不闻”的恶习,开始形成声律风骨兼备的唐诗;③发展乐府歌行,促进律诗的纯熟与定型。
(二)陈子昂及其在唐诗发展中的作用
1、诗歌理论方面:在《修竹篇序》中提出了诗歌革新的主张,提倡“风骨”和“兴寄”,要求将壮大昂扬的情思与声律词采结合,创造出健康美丽的文学。这对唐诗风骨的形成、新诗风的开辟具有关键性的意义。
2、诗歌创作方面:38首《感遇诗》等诗歌创作体现了他恢复“兴寄”传统的理论主张;《登幽州台歌》所包含的壮伟之情和豪侠之气体现了唐诗的风骨。
3、陈子昂的诗歌理论和创作,影响了整个唐代;他对风骨的追求,诗歌美学的提出,对唐诗风骨的形成和新诗风的开辟具有重要意义。
二、盛唐山水田园诗派
因较多地描写山水田园的闲适生活而得名,主要代表作家是王维、孟浩然,故亦称“王孟诗派”。该派其他诗人还有储光羲、常建、祖咏等。
中国古代文学史唐宋文学笔记
中国古代文学史唐宋文学笔记
“初唐四杰”:指初唐诗坛上的四位诗人王勃、杨炯、卢照邻和骆宾王,出现在唐高宗至武后时期,他们名高而位卑,官小才大,心中充满博取功名的幻想和激情,郁积着甘居人下的雄杰之气。在诗歌创作上有着共同的追求:反对纤巧绮靡,提倡刚健骨气。诗中始见壮大的气势,具有一种慷慨悲凉的感人力量。突破了宫体诗的狭小范围,加强了诗歌的抒情性和艺术表现力,在题材、风格、形式方面都有新的开拓和贡献。题材上“由宫廷走向市井”,“从台阁移至江山与朔漠”,风格上与宫体诗的绮靡不同,而是真实情感的抒发,开朗豪放、积极进取。诗体上王、杨长于五律,卢、骆长于七言歌行。
“沈宋”:沈佺期、宋之问的并称,二人皆为初唐宫廷诗人,同以五言律诗见长。他们在总结前人和当代人应用声律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完成了“回忌声病,约句准篇”(《新唐书•宋之问传》)的工作,为律诗在平仄粘对、句数用韵方面的定型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使以后作诗的人有明确的规格可以遵循。律诗形式的定型,在诗歌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陈子昂的诗歌创作主张和创作特点:创作主张:一、复归风雅。陈子昂在著名的《与东方左使虬修竹篇序》中一针见血地指出初唐宫廷诗人们所奉为偶像的齐梁诗风是“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指出了“风雅兴寄”和“汉魏风骨”的光辉传统作为创作的先驱榜样,在倡导复古的旗帜下实现诗歌内容的真正革新。“兴寄”的实质是要求诗歌发扬比兴寄托的优良传统,要求诗歌有鲜明的政治倾向。“风骨”的实质是要求诗歌有高尚充沛的思想感情,有刚健充实的现实内容。这一倡导,对于当时诗风的变革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二、要求将壮大昂扬的情思与声律和词采的美结合起来,创造健康而瑰丽的文学。创作特点:诗歌创作恢复古诗比兴言志的风雅传统,倡导风雅兴寄,具有壮伟之情和豪侠之气,追求风骨以及对美学思想的提出对于唐诗的变革具有关键性的意义。
隋唐五代文学第一章
(2)他们的诗歌创作还突破了宫廷诗歌狭窄的内容题 材范围,走向了更广阔的社会人生天地。他们的诗歌内 容丰富,题材广泛,有写边塞军旅生活的,有抒发个人 的壮志豪情和怀才不遇的,也有赠别怀归、闺怨相思、 咏史咏物等。他们的创作题材由宫廷到市井,由京都至 边塞,即使是抒发个人的情感也与时代的精神相契合, 显示着开阔的视野和宏阔的气象。
(3)此诗最主要的手法是咏物与抒怀相结合。全 诗的构思紧紧围绕咏物抒怀而进行,前两联是先 咏物,后抒怀,后两联是表面咏物,暗里抒怀。 围绕咏物抒怀作者主要采用了寄情志于物象的手 段,借蝉自喻,寄托遥深。清高步瀛《唐宋诗举 要》评曰:“以蝉自喻,语意沉至。”可谓是达 到了物我浑融的艺术境界。刘勰《文心雕龙·物色》 云:“情以物迁,辞以情发。一叶且或迎意,虫 声有足引心。”此诗正是情以物迁,辞以情发。 此外,诗歌用典自然贴切,格律严整,对仗工稳。 因此,此诗以咏物抒怀的高度艺术技巧,成为初 唐五律的著名诗篇。
1.此诗是诗人被贬大庾岭时所作的一首五言律诗。2.情景交融 是此诗突出的特点,清高步瀛《唐宋诗举要》引清吴汝纶曰: “情景交融,杜公常用此法。”诗歌感情真挚而凄怆,明钟 惺《闻鹤轩初盛唐近体读本》曰:“三四沉痛,情至之音, 不关典色。第六亦是异句,结怨而不怒,得诗人温厚之旨。” 此诗章法严谨,音韵谐婉,属对精密,词藻平实而锻炼。
颔联由对仗转用散句,点明送别题意,转入了离别的心 境和情绪的描写,但表述得却十分含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高宗与初唐文学(一)
初唐是一个以宫廷文学为主流的文学时代,帝王与文人和文学的关系相当密切。唐太宗、武则天、唐中宗等帝王不仅对文学相当爱好和重视,而且他们自身也有一定的文学修养和创作能力。与他们几位相比,唐高宗算得上是初唐时期文学修养最差、对文学最缺乏兴趣的帝王之一。他的诗现仅存九首,比太宗和武则天少得多。而从其现存的几首诗来看,水平都比较低。比如他写过一首《九月九日》,这类题目通常应该由深秋景象写到思远怀人,追求意境的清悠深远。而他的这首诗前半部分写清幽的秋景,后半部分则转写扈从侍卫的盛大威严,显得很不协调。这足以见出他对诗歌创作传统缺乏基本的了解。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太宗等帝王在位期间,文学创作的总体水平并不高,文学的发展比较缓慢,而高宗在位期间,无论是宫廷文学还是宫廷以外的文学,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出现了上官仪和“初唐四杰”等具有开拓性的重要作家,形成了初唐文学的一个高峰。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但同唐高宗本人也有一定的直接关系。
贞观时期,唐太宗是宫廷文坛的核心和领袖。但是,太宗出身行武,早年没有受过良好的文化教育,而且他一生的理想和建树主要是在政治方面。所以,尽管他对文学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和兴趣,却并不真正懂得和了解文学,当然也就不可能创作出上乘的作品来。闻一多先生说:“太宗毕竟是一个重实际的事业中人:诗的真谛,他并没有,恐怕也不能参透。他对于诗的了解,毕竟是个实际的人的了解。他所追求的只是文藻,是浮华,是一
种文辞的浮肿,也就是文学的一种皮肤病。”(《唐诗杂论·类书与诗》)这番话讲得是很深刻的。另一方面,太宗又是一位极具权威且自视甚高的皇帝,由他来亲自主持和领导宫廷诗歌的唱和,则参与唱和的臣子们当然不敢尽情展现和发挥自己的水平。所以贞观时期的君臣唱和表面上看虽然很热闹,而实际的创作水平却实在无足称道。高宗即位以后,由于他对文学缺乏兴趣和热情,自然也就不可能像太宗那样身边围绕着一大群文人,经常在一起优游唱和了。于是,贞观时期热闹一时的君臣唱和的景象到高宗时不复存在了。没有了皇帝的积极参与,宫廷诗的创作中心自然也就要发生转移。上官仪、许敬宗等政治地位比较高的文人自然就代替高宗成为这个时期的宫廷文坛的领导者。上官仪、许敬宗等都是文学造诣相当高的诗人,由他们来领导宫廷文坛,宫廷诗的创作很快就出现了新局面。《旧唐书·上官仪传》:“(仪)本以词彩自达,工于五言诗,好以绮错婉媚为本。仪既显贵,故当时多有效其体者,时号‘上官体’。”尽管“上官体”因其严重的形式主义倾向饱受后来诗人的批评,但比起贞观时期那种形同类书的粗糙作品,其艺术上的精美程度明显要高得多;而它在声律对仗方面的尝试和探索,使初唐诗歌开始向格律化的方向迈进,为近体诗的发展和定型做出了一定的贡献。这些进步的因素都是我们不应否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