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方法09:还原模型法
高中物理思想方法总结
高中物理思想方法总结引导语:物理是一门很多学生都掌握不好的学科,其实学好物理是非常需要方法的,接下来是小编为你带来收集整理的高中物理思想方法总结,欢迎阅读!1.微元法与极限法它本是高等数学中的知识领域问题,但在高中物理中只是思想方法领域的问题。
在高中也根本不可能把具体知识体系教给学生,但作为思想方法,它的地位反而更高。
虽然对问题的分析都是定性的,却反应了思维的质量和深度。
在处理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瞬时速度,曲线运动速度方向、万有引力由“质点”向“大的物体”过渡、变力做功,等等,要大力向学生渲染这种思想方法。
2.隔离法除前面提到的对物体系统进行隔离的例子,还有对问题的过程或问题性质进行隔离的思想方法问题。
例如我们把电源隔离成无阻理想电源和电阻串联的两部分;把碰撞问题分隔成纯粹碰撞阶段和纯粹运动阶段──很多教师说“碰撞瞬间完成,还没来得及运动,忽略其位移”,其实这话不严密:不是没位移,而是把位移成分(哪怕很微小的位移)在运动阶段中体现了。
再如,在讨论卫星运行中的变轨问题时,往往分隔成变速、变轨,再变速、稳定在另一轨道等等几个理想段,实际中这些过程并不是界限分明分阶段进行的,而是交融在一起、伴随在一起的。
隔离法的运用,不是忽略了什么,也不是允许了什么误差,而是思维的一种方法与技巧。
运用这种方法,研究的结果是精确的。
3.忽略次要因素思想很多学生在讨论问题时,有两个误区:一是看问题不全面,类似的如电路中的功率等于电压与电流二者的积,电压增大为原来二倍时,有的学生就说功率就变为原来二倍;二是不知道多个因素影响中,需要忽略无穷小的和次要的因素。
例如随温度的增加导体的电阻究竟增加还是减小?再如在研究光学的成像时不用考虑色散、在研究干涉问题时不考虑衍射影响、在研究声速时不考虑温度影响等。
对此,应该让学生归纳出理性化的思绪:第一,精确度方面。
例如,研究铁球的自由落体运动,不做精确测量时,不考虑空气阻力。
但要进行精确研究,即便下落的是铁球,也要考虑空气阻力。
怎样解题数学思维的新方法
怎样解题数学思维的新方法
数学思维新方法是指通过运用新的方法和技巧来解决数学问题
的思维方式。
以下是几种解题数学思维新方法:
1. 逆推法:逆推法是指从问题的表面出发,逐步推导出它的深刻
内在联系的一种方法。
这种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发现解题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
2. 类比法:类比法是指从一个问题中找到与之相似的另一个问题,并运用已知的知识来解决那个问题的一种方法。
这种方法可以帮
助我们将复杂的问题转化为更容易理解的形式,从而更好地解决问题。
3. 抽象法:抽象法是指从具体的数字或图形中抽象出概念,并将
它们联系起来的一种方法。
这种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将问题抽象成更简单的形式,从而更好地解决问题。
4. 模型法:模型法是指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来解决数学问题的一
种方法。
这种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将问题简化为模型,并通过模型来分
析问题。
高中数学的思想方法
高中数学的思想方法数学方法是分析、处理和解决数学问题的策略,这些策略与人们的数学知识,经验以及数学思想掌握状况密切相关.从有利于中学数学教学出发,本着数量不宜过多原则,我们认为目前应予以重视的数学方法有:数学模型法、数形结合法、变幻法、函数法和类分法等.一般讲,中学数学中分析、处理和解决数学问题的活动是在数学思想指导下,运用数学方法,通过一系列数学技能操作来完成的.2方法一:函数与方程的思想函数是高中代数内容的主干,函数思想贯穿于高中代数的全部内容,函数思想是对函数内容在更高层次上的抽象、概括与提炼,是从函数各部分内容的内在联系和整体角度来合计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
所谓方程的思想就是特别研究已知量与未知量之间的等量关系,通过设未知数、列方程或方程组,解方程或方程组等步骤,达到求值目的解题思路和策略,它是解决各类计算问题的基本思想,是运算能力的基础。
函数和方程、不等式是通过函数值等于零、大于零或小于零而互相关联的,它们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函数与方程的思想,既是函数思想与方程思想的体现,也是两种思想综合运用的体现,是研究变量与函数、相等与不等过程中的基本数学思想。
3方法二:分类与整合思想解题时,我们经常碰到这样一种状况,解到某一步之后,不能再以统一方法,统一的式子持续进行了,因为这时被研究的问题包涵了多种状况,这就必须在条件所给出的总区域内,正确划分假设干个子区域,然后分别在各个子区域内进行解题,当分类解决完这个问题后,还必须把它们总合在一起,因为我们研究的毕竟是这个问题的全体,这就是分类与整合的思想。
有分有合,先分后合,不仅是分类与整合的思想解决问题的主要过程,也是这种思想方法的本质属性。
高考将分类与整合的思想放在比较重要的位置,并以解答题为主进行考查,考查时要求考生理解什么样的问题必须要分类研究,为什么要分类,如何分类以及分类后如何研究与最后如何整合。
特别注意引起分类的原因,我们必须相当熟悉,有些概念就是分类定义的,如绝对值的概念、整数分为奇数偶数等,有些运算法则和公式是分类给出的,例如等比数列的求和公式就分为q=1和q1两种状况,对数函数的单调性就分为a1,04方法三:转化与化归思想转化与化归是中学数学最基本的数学思想之一,是一切数学思想方法的核心。
哲学方法论系列文库:还原法
哲学方法论系列文库——还原法哲学是人类文化结晶,方法论在哲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本文提供“还原法”的现代视点解读,以供大家了解。
还原法指建立在还原论基础上的一般方法论。
还原论的基本观点是;自然界的每一样东西,包括生命机体和人类行为,最终都可用化学和物理学的术语来解释。
分子生物学是还原论主张成功的例子,还原论者认为,在生命物质和非生命物质之间没有本质的差别,生物体的一切活动都可以归结为组成生物体的基本物质的分子运动,并遵循物理学和化学的规律。
这里,把物质的高级运动形式归结为低级运动形式,用低级运动形式的规律去代替高级运动形式的规律的做法,或认为在研究高级运动形式时,只要研究低级运动形式就够了,把复杂的运动“还原”为简单的运动形式,用低级运动形式的理论去概括高级运动形式的本质,抹杀高、低级运动形式间根本区别的看法,都是具有大片面性的。
实际的情形是,各种运动形式既在本质上相互区别,又是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
因而,为了把握高级运动形式的本质而研究其中包含着的低级运动形式,利用低级运动形式的规律和方法去研究更高级的运动形式,作为方法论。
这样的做法是可取的。
在还原论基础上产生的,作为一般方法论的还原法,就是使事物恢复和显露“原状”,即把事物分成各个细部,去找出它们是由什么组成的,并考察这些孤立的细部。
作为一种研究策略,对事物的组成进行分析的方法,在实际应用上极富成效。
为了理解整体而理解部分是必要的,但却不是充分的,比如,它忽视了有组织的复合体尤其是生物有机体的专有特征。
只有用系统观点进行考察,把还原论和整体论协调起来,同时分析简单的和复杂的特征及它们的联系,找出事物的各个细部是如何相互作用而使整体发挥作用,以克服还原论的片面性,这就是系统方法。
在这种情况下,被还原的既是较大系统的部分,其本身又是独自构成一个较小系统,并有一定的自主性。
初中物理思想方法
初中常见得探究问题得物理方法有:1、控制变量法:把其中得一个或几个因素用人为得方法控制起来,使它保持不变,然后来比较,研究其她两个变量之间得关系,这种研究问题得科学方法就就是“控制变量法”。
例:⑴电流I与导体电阻R与它两端电压U得关系;⑵压强与压力与受力面积得关系;⑶导体得电阻与长度、横截面积、材料得关系。
2、(理想)模型法:为了更形象,更直观地表示某一种物理现象或物理规律,利用科学抽象得方法,抽象出简单直观得物理模型,利用物理模型研究物理问题。
这种方法就叫做(理想)模型法。
例:⑴太阳系模型代表原子结构,⑵光线描述光得传播;⑶磁感线描述磁场⑷用简单得线条代表杠杆。
3、转换法:一些瞧不见,摸不着得物理现象,不好直接认识它,我们常根据它们表现出来得瞧得见、摸得着得现象来间接认识它们。
在物理学中有一些微观得或不易观察得现象,经常把这些现象通过转化,成为容易观察到得现象,这种方法就叫做转换法。
例:⑴分子得运动情况通过扩散现象来认识;⑵电流得大小(存在)通过电流得热效应、磁效应来认识;⑶磁场得存在通过磁场中小磁针得偏转来认识并研究它。
⑷音叉得振动通过乒乓球被弹起来认识;⑸拉力得大小通过弹簧伸长得长度来体现⑹温度得高低通过温度计中液柱得高度(体积)来体现4、放大法:在实验中,为了更好、更方便地对实验中一些微小量得测量与显示,对一些量进行适当放大得方法。
例:⑴形变放大:如右图所示,在压力作用下,玻璃瓶发生形变,将容积得变化通过红色水,转化为细玻璃管中得红色小柱长度得变化。
⑵减小斜面倾角,如伽利略得斜面实验得结果就是“放大了时间”5、理想实验法(实验推理法):有一些物理现象,由于受实验条件所限,无法直接验证,需要我们先进行实验,再进行合理推理得出正确结论,理想实验法也叫做实验推理法,就就是在物理实验得基础上加上合理得科学得推理得出结论得方法就叫做理想实验法。
例:⑴真空不能传声。
⑵牛顿第一定律——物体如果不受力得作用将保持原来得速度与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
小学思维数学讲义:还原问题(一)-含答案解析
还原问题(一)本讲主要学习还原问题.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可以使学生掌握倒推法的解题思路以及方法,并会运用倒推法解决问题. 1. 掌握用倒推法解单个变量的还原问题.2. 了解用倒推法解多个变量的还原问题.3. 培养学生“倒推”的思想.一、还原问题 已知一个数,经过某些运算之后,得到了一个新数,求原来的数是多少的应用问题,它的解法常常是以新数为基础,按运算顺序倒推回去,解出原数,这种方法叫做逆推法或还原法,这种问题就是还原问题.还原问题又叫做逆推运算问题.解这类问题利用加减互为逆运算和乘除互为逆运算的道理,根据题意的叙述顺序由后向前逆推计算.在计算过程中采用相反的运算,逐步逆推.二、解还原问题的方法在解题过程中注意两个相反:一是运算次序与原来相反;二是运算方法与原来相反.方法:倒推法。
口诀:加减互逆,乘除互逆,要求原数,逆推新数.关键:从最后结果出发,逐步向前一步一步推理,每一步运算都是原来运算的逆运算,即变加为减,变减为加,变乘为除,变除为乘.列式时还要注意运算顺序,正确使用括号.模块一、计算中的还原问题【例 1】 一个数的四分之一减去5,结果等于5,则这个数等于_____。
【考点】计算中的还原问题 【难度】1星 【题型】填空【关键词】希望杯,五年级,二试,第3题【解析】 方法一:倒推计算知道,一个数的四分之一是10,所以这个数是104=40⨯。
方法二:令这个数为x ,则1554-=x ,所以40=x 。
【答案】40【例 2】 某数先加上3,再乘以3,然后除以2,最后减去2,结果是10,问:原数是多少?【考点】计算中的还原问题 【难度】1星 【题型】解答【关键词】可逆思想方法【解析】 分析时可以从最后的结果是10逐步倒着推。
这个数没减去2时应该是多少?没除以2时应该是多例题精讲知识点拨教学目标去2,此数是:10212+=,如果没除以2,此数是:12224⨯=,如果没乘以3,此数是:2438÷=,如果没加上3,此数是:835-=,综合算式()1022335+⨯÷-=,原数是5.【答案】5【巩固】 (2008年“陈省身杯”国际青少年数学邀请赛)有一个数,如果用它加上6,然后乘以6,再减去6,最后除以6,所得的商还是6,那么这个数是 。
还原论
还原论简介还原论或还原主义(英语:Reductionism,又译化约论),是一种哲学思想,认为复杂的系统、事务、现象可以通过将其化解为各部分之组合的方法,加以理解和描述。
还原论的思想在自然科学中有很大影响,例如认为化学是以物理学为基础,生物学是以化学为基础,等等。
在社会科学中,围绕还原论的观点有很大争议,例如心理学是否能够归结于生物学,社会学是否能归结于心理学,政治学能否归结于社会学,等等。
信念在还原论方法的解析下,世界图景展现为前所未有的简单性。
早在19世纪,德国物理学家亥姆霍兹(Helmholtz.Von)就曾认为“一旦把一切自然现象都化成简单的力,而且证明自然现象只能这样来简化,那么科学的任务就算完成了。
” 现代物理学借助“还原”,把世界的存在归于基本粒子及其相互作用;生物学家开始相信分子水平的研究将揭开生命复杂性的全部奥秘。
复杂的世界经由还原被清晰地分割为可以重组的简单粒子、部分,关于世界的知识也被分解为种种不同、分类庞杂的学科与部门。
卡普拉(Fritjof Capra)对此指出:“过分强调笛卡尔的割裂成碎片的方法成为我们一般思维和专业学科的特征,并且导致了科学中广泛的还原论态度——一种相信复杂现象的所有方面都可以通过将其还原为各个组成部分来理解的信念” ,即我们由还原论方法嬗变为本体论意义上的还原论信念。
还原论信念是一种本体论预设、一种关于实在的观念与态度。
还原论信念及其还原主义主要根源于一元论哲学(monism) ,预设“表面上不同种类的存在物或特性是同一的。
它声称某一种类的东西能够用与它们同一的更为基本的存在物或特性类型来解释。
”[9]还原论信念的核心理念在于“世界由个体(部分)构成”。
牛顿力学观盛行的18-19世纪是还原论信念的高峰。
古代有机的、生命的和精神的宇宙观被把世界看作“钟表机器”的观念所取代。
还原论信念的持有者相信客观世界是既定的,世界是由基本粒子等“宇宙之砖”以无限精巧的方式构成,宇宙之砖的性质与相互作用从根本上决定了世界的性质,最复杂的对象也是由最低层次(同时也是最根本)的“基本构件”组装而成。
4第四讲,还原法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 方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 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 猿啼是有声的,而欣喜是默默的,舟行是动的, 视听是应接不暇的,安宁是静的,欢欣是持续不 断的,到达江陵是突然发现的:构成张力是多重 的。此是第四层次。这才深入到李白此时感情纵 深的最底层。古典诗话注意到了李白此诗写舟之 迅捷,但是忽略了感觉和情感的层次的深化。迅 捷、安全只是表层感觉,其深层中隐藏着无声的 喜悦。这种无声的喜悦是诗人对有声的凝神中反 衬出来的。通篇无一喜字,喜悦之情却尽发痒。这个“痒”字,本来很普通,可是用在这里,却很精彩:鸟的
嘴巴会把小树啄得发痒,这样的小小的感觉,幼小的感觉,是不是只有小孩
子才有?
•
这首诗的特点,就集中在幼小的、孩子的感觉之中。抓住这个小小的、
幼稚的感觉,才能抓住这首诗的想像的出发点。
•
从这幼小的“痒”的感觉开始,发展下去,逐渐透露出一系列的孩子气
一个“残月”,说明醉了一夜,天已经亮了。第三,在什么地方
•
多情自古伤离别, 醒来?醒来以后竟还不知道身在“何处”,可见酒之酣;醒来还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迷迷糊糊,可见酒醉后是随地倒下的。不是在室内,而是在露天,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 岸,晓风残月。此去 经年,应是良辰好景 虚设。便纵有千种风 情,更与何人说?
• 张爱玲非常直率地表述自己对于生活的看法:“生活是 一袭华丽的袍,长满了蚤子。”
常见的数学思想方法
常见的数学思想方法
1. 归纳法:通过已知结论推导出未知结论的方法。
2. 反证法:通过假设逆命题的真假,来证明所需要的命题的真假。
3. 递推法:通过已知项和递推关系式,推导出未知项。
4. 分析法:通过分析问题的特点和条件,将其转化成易于解决的数学模型。
5. 近似法:通过简化问题,使用近似的方法求解。
6. 对称法:通过利用问题的对称性质,简化问题的求解过程。
7. 反思法:通过回顾和反思已有的知识和结果,寻找新的问题解决思路。
8. 等价转化法:通过将问题转化为等价或相似的问题,来求解原问题。
9. 极限思想:通过分析问题的极限情况,来得到问题的解或性质。
10. 约束条件法:通过分析问题的约束条件,确定问题的可行解范围。
11. 逆向思维:通过倒推或逆向思考,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法。
12. 概率思想:通过概率与统计的方法,分析问题的可能性和影响因素。
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中的还原方法
第33卷第5期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V +33 N +52017 年 10 月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Research Oct . 2017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中的还原方法石阔(辽宁工程技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牟新123000)摘要:理解是人的精神活动中最重要最常见的现象,我认为至少作为学习型理解,其实质就是还原,即把概念还原为表象,把原理还原为思路,并达到概念与表象的统一,原理与思路的统一。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尤其是马克 思主义原理课教学之首要目的是让学生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内容。
因此,可以说这种教学的实质就是引 导学生做还原性思维以达到真正理解内容的目的。
还原的具体形式有两种,即概念还原和思路还原。
关键词!理解;概念还原;思路还原 DOI :10. 15938/j . cnki . ip er .2017.05.011中图分类号:G 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 -9749(2017)05 -0049 -07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究竟应该给学生讲一些 什么?这在很多人看来是不成问题的,在他们看来 全国统一的教学大纲和教材就是讲解的内容,教师 所应该做的是一些通俗化口语化的复述,至多根据 学生的思想情况,增加或更换一些例证,强调或突 出一些重点而已。
这显然是一种缺乏思考的简单 化观点。
还有一些同志较多地谈论把教材体系转 化为教学体系的问题,这一提法本身比前一种看法 是一个很大的进步。
但是,在如何转化的问题上, 除了强调通俗化、联系实际以及透彻性、契合性等 原则之外,也没有提出更多具体的意见。
笔者认 为,这种转化可能包括很多方面,但是最重要的是 还原。
其基本做法主要有两点:一是对所涉及的主 要概念回溯到它赖以形成的低层次的概念,需要的 话直至最简单的表象。
二是在概念还原的基础上 把原理还原为它赖以产生的思路。
并把它们讲给 学生。
这样会使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真切感,实在 感,并达到真正理解。
还原法
还原法重点:有些数学问题的解答,需要从最后的结果出发,运用加法与减法、乘法与除法的互逆关系,从后往前一步一步地推算,逐步使问题获得解决的一种思考问题的方法,叫做还原法。
“还原”的基本途径是:从最后一个已知数开始,逐步逆推回去。
原来加的,运算时用减;原来减的,运算时用加;原来乘的,运算时用除;原来除的,运算时用乘。
对于一些比较复杂的问题,运用这种方法时,一定要抓住最后的结果,从后往前推算,逐步使问题获得解答。
例题:✧小花问小英:“你今年几岁?”小英回答说:“用我的年龄减去9,乘5,加上7,除以6,正好等于2。
请你算一算,我今年几岁?”解:我们可以用还原法从最后的结果“2”逐步倒着推算。
“除以6,正好等于2”,如果不除以6时,此数是2×6=12;“加上7”此数是12,如果不加上7时,此数是12—7=5;“乘5”此数是5,如果不乘5时,这个数是5÷5=1;“我的年龄减去9”是1,如果不减去9时,我的年龄是1+9=10岁。
✧某人去银行取款,第一次取了存款的一半多50元,第二次取了余下的一半多100元。
这时他的存折上还剩1250元。
他原有存款多少元?【分析】从上面那个“重新包装”的事例中,我们应受到启发:要想还原,就得反过来做(倒推)。
由“第二次取余下的一半多100元”可知,“余下的一半少100元”是1250元,从而“余下的一半”是1250+100=1350(元)余下的钱(余下一半钱的2倍)是:1350×2=2700(元)用同样道理可算出“存款的一半”和“原有存款”。
综合算式是:[(1250+100)×2+50]×2=5500(元)✧有26块砖,兄弟2人争着去挑,弟弟抢在前面,刚摆好砖,哥哥赶来了。
哥哥看弟弟挑得太多,就拿来一半给自己。
弟弟觉得自己能行,又从哥哥那里拿来一半。
哥哥不让,弟弟只好给哥哥5块,这样哥哥比弟弟多挑2块。
问最初弟弟准备挑多少块?还原法习题1.如果某数扩大5倍,再减去6得39,如果这个数先减去6,在扩大5倍得多少?2.同学们玩扔沙袋游戏,甲、乙两班共有140只沙袋,如果甲班先给乙班5只,乙班又给甲班8只,这时两班沙袋数相等,两班原来各有沙袋多少只?3.小马虎做一道减法题,把被减数十位的6当作9,把减数个位的3当作5,结果是217,正确的答案是多少?4.妈妈从超市买回几个面包。
初中物理思想方法
初中常见的探究问题的物理方法有:1、控制变量法:把其中的一个或几个因素用人为的方法控制起来,使它保持不变,然后来比较,研究其他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这种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就是“控制变量法”。
例:⑴电流I与导体电阻R和它两端电压U的关系;⑵压强与压力和受力面积的关系;⑶导体的电阻与长度、横截面积、材料的关系。
2、(理想)模型法:为了更形象,更直观地表示某一种物理现象或物理规律,利用科学抽象的方法,抽象出简单直观的物理模型,利用物理模型研究物理问题。
这种方法就叫做(理想)模型法。
例:⑴太阳系模型代表原子结构,⑵光线描述光的传播;⑶磁感线描述磁场⑷用简单的线条代表杠杆。
3、转换法:一些看不见,摸不着的物理现象,不好直接认识它,我们常根据它们表现出来的看的见、摸得着的现象来间接认识它们。
在物理学中有一些微观的或不易观察的现象,经常把这些现象通过转化,成为容易观察到的现象,这种方法就叫做转换法。
例:⑴分子的运动情况通过扩散现象来认识;⑵电流的大小(存在)通过电流的热效应、磁效应来认识;⑶磁场的存在通过磁场中小磁针的偏转来认识并研究它。
⑷音叉的振动通过乒乓球被弹起来认识;⑸拉力的大小通过弹簧伸长的长度来体现⑹温度的高低通过温度计中液柱的高度(体积)来体现4、放大法:在实验中,为了更好、更方便地对实验中一些微小量的测量与显示,对一些量进行适当放大的方法。
例:⑴形变放大:如右图所示,在压力作用下,玻璃瓶发生形变,将容积的变化通过红色水,转化为细玻璃管中的红色小柱长度的变化。
⑵减小斜面倾角,如伽利略的斜面实验的结果是“放大了时间”5、理想实验法(实验推理法):有一些物理现象,由于受实验条件所限,无法直接验证,需要我们先进行实验,再进行合理推理得出正确结论,理想实验法也叫做实验推理法,就是在物理实验的基础上加上合理的科学的推理得出结论的方法就叫做理想实验法。
例:⑴真空不能传声。
⑵牛顿第一定律——物体如果不受力的作用将保持原来的速度和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
高考物理中的物理研究方法、思想方法、思维方法归纳总结
高考物理中的物理研究方法、思想方法、思维方法归纳总结摘要:高考物理时常有对高中物理中蕴含的物理思维方法或研究方法或思想方法的考查。
本文对高考物理常考的方法进行的归纳总结并列举了常见的例子。
关键词:高考物理;物理研究方法;物理思想方法;物理思维方法1、理想模型法对于实际的物理对象或物理现象,抓住其主要矛盾或主要特征,忽略次要矛盾和特征,从而抽象出能够体现主要特征的一种简化模型的方法,也叫建模法。
理想模型包括实体模型、过程模型、条件模型。
每种模型都有限定的运用条件和适用范围。
实体模型是用来代替研究对象实体的理想化模型。
如:质点、弹簧振子、轻弹簧、单摆、点电荷、理想变压器、理想气体、点光源、平行玻璃砖、玻尔原子结构模型等。
过程模型是只考虑主要因素引起的变化过程,是对干扰因素的一种简化。
如:匀速直线运动、匀变速直线运动、匀变速曲线运动、自由落体运动、匀速圆周运动、简谐运动、弹性碰撞、等温过程、绝热过程、稳恒电流等。
条件模型是把研究对象所处的外部条件理想化建立的模型,是对相关环境的一种理想简化。
如:光滑平面、轻绳、轻杆、均匀介质、匀强电场、匀强磁场等。
2、理想实验法理想实验法也叫思想实验法,是在一定的实验基础上经过概括、抽象、科学地合理外推至理想情境时,得出物理规律的一种研究问题的方法。
如:伽利略的理想斜面实验推导出牛顿第一定律、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推导出自由落体是初速度为0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3、控制变量法由于决定一个现象的产生和变化的因素太多,为了弄清现象变化的原因和规律,设法把其中的一个或几个因素控制不变,然后再来研究剩下的变量之间的关系,从而转化为多个单一因素影响某一物理量的问题的研究方法称为控制变量法。
如:探究加速度、力和质量三者关系的实验;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波意耳定律;查理定律;盖吕萨克定律;电流的热效应与哪些因素有关;研究安培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欧姆定律的探究、平行板电容器的决定因素与哪些因素有关、感应电流的方向与哪些因素有关等。
还原论思维方式和还原论方法
还原论思维方式和还原论方法
还原论思维方式是一种寻根探源的思考方式,其核心理念是将复杂的事物或系统化解为其组成部分,以揭示其本质和真实情况。
在学习和解决问题时,这种思维方式鼓励人们深入到事物的底部,找出根本的规律或问题。
而还原论方法则是在科学研究中广泛应用的一种方法论,它认为复杂的系统、事务或现象可以通过将其分解为其组成部分来加以理解和描述。
这种方法的核心是“reduction”,即事物和原因的可分解性。
值得注意的是,哲学中的还原论可以分为三种:本体还原论、方法还原论和理论还原论。
化学思想方法
化学思想方法1.微观角度,从物质的结构理解物质的性质。
2.反应原理角度氧化还原原理可以说是整个高中化学学习的核心。
化学反应速率和平衡是物质化学变化的核心3.实验和工业原理角度课本从来没有完整的讲解过工业和实验设计的逻辑和思路,但是实验是整个化学的核心包括上面所以的原理都是为工业生产服务。
4.细节性知识的记忆和理解。
化学有太多零碎的知识点,学习中一定要多积累多记。
化学学科思想方法一、现象与本质的思想方法这是化学学科重要的思想方法。
化学实验现象是物质发生变化的标志,其本质是物质发生了变化,包括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要透过现象抓住本质。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离开了化学实验,一切的化学理论、原理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化学就无从谈起。
因此,我们就要从实验开始学习化学,要用化学实验研究、解决化学问题。
学会观察化学实验现象,并对其进行深入的分析,是学习、研究化学的不二法门。
首先是解决了一个认识问题。
有了这样的思想方法,我们再去学习化学实验,就不会觉得实验是可有可无的。
其次,要学会观察实验现象,用对比的方法,观察反应前、反应过程中、反应后,物质颜色、状态、声音、光、烟等方面的变化。
第三,要学会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就是通过实验现象去了解实验的原理,弄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哪些现象是物理变化引起的,哪些现象是化学变化引起的,也就是要抓住本质特征,避免物理变化现象的干扰,找到发生的化学反应。
第四,要学会增加对比度的、或借助药品、仪器等办法,来提高对实验现象的观察效果,从而获得全面、准确的实验信息。
在学习中,我们会经常遇到物质推断问题,而这些问题都会涉及到实验和实验现象,而抓住物质的特征反应现象,正是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
二、结构与性质的思想方法这是化学学科核心的思想方法。
这一思想贯穿化学学习与研究过程的始终,根据这一思想,与之相关的思想方法还有:1.结构与性质的关系是: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反映结构。
性质与用途的关系是:性质决定用途,用途反映性质。
还原论方法
还原论方法
还原论方法是一种分析和理解历史文化现象的方法论,其基本思想是通过研究文化现象的历史背景、社会环境、文化语境等因素,来还原和理解这些现象的本质和意义。
这种方法的主要特点是强调历史性和文化性,认为文化现象是历史和文化的产物,不能脱离历史和文化的背景来进行理解。
此外,还原论方法还注重对文化现象的内在结构和意义进行分析,强调现象背后的根源和深层次的因素。
还原论方法主要应用于人文学科领域,如哲学、文学、艺术、历史、社会学等。
在哲学领域,还原论方法被用来探究哲学概念的历史渊源和演变,以及哲学问题的深层次原因。
在文学和艺术领域,还原论方法被用来揭示作品背后的文化和历史脉络,以及作品的内在构造和意义。
在历史和社会学领域,还原论方法被用来研究历史事件和社会现象的背景和深层次因素,以及它们对当代社会和文化的影响。
总之,还原论方法是一种重要的人文学科研究方法,其强调历史性和文化性,注重对文化现象的内在结构和意义进行分析,可以帮助人们更深入地理解和阐释历史文化现象。
利用简单的思维模型还原出事物复杂的信息,这是思考关键的基本功
利用简单的思维模型还原出事物复杂的信息,这是思考关键的基本功温馨提示,阅读此文,要慢。
要具有一定的逻辑基础,大脑里最好要形成一个系统的逻辑框架把逻辑基础能联系起来。
个人的专栏【逻辑基础】与【从0到1设计一个简单的逻辑框架】有助于你更好的掌握逻辑基本功,有助于你更好的解读此文。
利用简单的思维模型还原出事物复杂的信息,这是思考的基本功,就象扎马步一样,模型掌握的不扎实、停留在表面,其实就没法应用模型去还原事物复杂的信息。
模型是针对事物的一种简化。
从一个真实的复杂的系统到一个相应简单的模型,要做大量的抽象简化。
就象一个概念一样,也是对所思考事物的简化。
人这个概念,其实是做了大量抽象的简化人就是会制造和使用生产工具的动物。
在这个简化中抓住了本质属性【制造工具和使用工具】,而把其它属性给减技掉。
如果不做简化,人这个概念就没法定义出来,人有太多的性质属性和关系属性。
针对一个理论、假设,要能被人用起来,就得简化,就得抽象。
今天以逻辑学来谈模型,下边这张图是逻辑思维的一个框架,它也是一个模型,逻辑思维的模型。
做了大量的简化。
甚至可以说,整本的逻辑学,都在这个很基础的模型之中。
逻辑学很复杂但逻辑思维的模型很简单。
复杂----->简单。
但这个简单其实并不简单。
你要能够在大脑里形成复杂的联系去关联各个分立的概念,并把它们组块起来。
思考的时候就会即有局部又有整体之感。
举一个大家熟悉的例子{!-- PGC_COLUMN --}1.人是会死的2.小明是人3.小明会死这个例子深挖掘下去一点也不简单。
要看这个推理是什么运作的。
要回到概念、定义、外延、内涵。
人就是会制造和使用生产工具的动物。
【人】是一个被定义的概念。
定义如下:人就是会制造和使用生产工具的动物。
内涵是制造工具和使用工具。
外延是具有这个内涵的所有事物。
小明、小王、小李、李三、jack 、john都是人的外延。
概念的定义是针对人的本质属性而言。
人还有其它属性,比如•性别•肤色•会死1.人是会死的-----会死也是人的一种性质属性,但它不是本质属性。
常用的小学数学思想方法:对应思想方法、假设思想方法、
常用的小学数学思想方法:对应思想方法、假设思想方法、比较思想方法、符号化思想方法、类比思想方法、转化思想方法、分类思想方法、集合思想方法、数形结合思想方法、统计思想方法、极限思想方法、代换思想方法、可逆思想方法、化归思维方法、变中抓不变的思想方法、数学模型思想方法、整体思想方法等等。
数学的思想方法是人们对数学知识和规律本质的认识,是分析、处理和解决数学问题的根本想法。
它不象数学概念、法则、公式、性质等知识都明显地写在教材中,是有“形”的,而是隐藏于教材之外的无“形”的知识系统。
但是却对学生数学的学习和终身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所以,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深入挖掘文本中的数学思想和方法,适时对学生进行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渗透。
那么,在小学阶段,教师要注意渗透哪些数学思想和方法呢?1、对应思想利用数量间的对应关系来思考数学问题,就是对应思想。
集合、函数、坐标等问题都以这一思想为基础。
找数量之间的对应关系,也是解答应用题的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
在低、中年级整数应用题训练时,教师就应该让学生明白数量之间存在着一一对应的关系。
例如,水果店上午卖出橘子6筐,下午又卖出同样的橘子8筐,比上午多卖100元。
每筐橘子多少元?在这里存在着钱数和筐数的对应关系,学生如果能看出下午比上午多卖的100元,对应的筐数是(8-6)筐,此题就迎刃而解了。
即100÷(8-6)=50(筐)。
此外,在教学归一问题,相遇问题等都要让学生找到题中数量之间的对应关系。
到了高年级学分数乘除法应用题时,则要找到具体数量和分率之间的对应关系。
分数应用题虽然千变万化,但万变不离其宗,找到了对应关系,也就找到了解题的关键。
例如,修一段路,第一天修了全长的1/4,第二天修了全长的 2/5,还剩2100米,这条路全长多少米?根据题意列出对应关系表:总米数————“1”第二天米数——— 2/5第一天米数——— 1/4 剩下2100米——(1-1/4-2/5)从上表可以看到2100米对应的分率就是(1-1/4-2/5),也就是说,总米数的(1-1/4-2/5)就是2100米。
现象学还原的实例
现象学还原的实例现象学还原是胡塞尔的现象学中的最重要的哲学方法。
本文的题目并不是暗示着维特根斯坦和胡塞尔有着同一种哲学(事实上他们的哲学道路非常的不同)。
但是,现象学方法如果仅仅被理解为一种纯粹的方法而不连系于某种具体的理论的话,它似乎恰好表明了历史上种种最重要的哲学的一种共同普遍性质,这就是,哲学最根本的工作是对观念系统(这些观念作为对全部现象的理解)的改革,这种改革集中表现为重新寻找哲学出发点,表现为对作为一切基础的绝对无可置疑的原则的寻求。
从这个意义上说,哲学的还原实质上总是现象学还原,或者说,现象学还原并不局限于胡塞尔的现象学,而是哲学还原的普遍形式。
在本文中,我将分析维特根斯坦的哲学还原的方法牲以及由此产生的哲学结构,不将论证维特根斯坦所寻找的哲学出发点相对而言具有更大的合理性和可靠性,同是也就证明了维特根斯坦的哲学还原更具合理性。
一、还原的步骤维特根斯坦对哲学性质的认知同意了他哲学方法。
对于维特根斯坦来说,哲学问题不是科学知识或者科学的问题,严苛地说道,并不真的存有着哲学问题,哲学实际上就是一种消解哲学问题的分析活动,顺利的哲学所导向的却是非哲学的问题。
正如维特根斯坦所表示的:“哲学只把一切事物展现出在我们面前,即为不表述也不推理小说——一切事物都已官方可知无须表述。
人们可以把先于全部新发现和李凤奎而可能将的东西称作‘哲学’。
”①哲学问题看起来是不恰当的观念和思想方式的产物,结果哲学家们苍蝇一样把自己关在瓶子里而为找不到出路而苦恼。
于是,维特根斯坦坚信处理一个哲学问题就像治疗一种疾病,哲学并不改变任何一种事实而只是改变看世界的方式。
这一点和胡塞尔几乎是异曲同工。
胡塞尔强调经解决哲学问题必须放弃心理主义和自然态度下的各种偏见,但决不想否认任何一种事实尤其是科学陈述的那些事实。
虽然维特根斯坦和胡塞尔在哲学还原的形式上有着某种相似之处,但其方向却几乎是相反的,这形成一种有趣的对比。
维特根斯坦的哲学还原成方法从根本上说道由两个步骤共同组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D.v>3v0
)
B.c 点
C.cd 之间
D.d 点
如右图:假设第二颗炸弹经过 Ab,第三颗经过 PQ,则 a,A,B,P,C 在同一水 平线上,由题意可设 aA=AP=xo,ab=bc=L,斜面倾角为 θ,三颗炸弹到达 a 所在水平面的竖 直速度为 vy,水平速度为 v0,则对第二颗炸弹:水平向有 x1=Lcosθ- 1 2 x0=v0t1,竖直向有 y1 v y t1 gt1 ;对第三颗炸弹:水平向有 x2=2Lcosθ 2 1 2 -2x0=v0t2,竖直向有 y1 v y t2 gt2 ;解得:t2=2t1,y2>2y1,所以 Q 2 点在 c 点的下方,也就时第三颗炸弹将落在 bc 之间,故 A 正确. 真题 004☆ [2014 四川不定项 7](6 分 ) 如图所示,水平传送带以速度 v1 匀速运动,小物体 P、Q 由通过定滑轮且不可伸长的轻 绳相连,t=0 时刻 P 在传送带左端具有速度 v2,P 与定滑轮间的绳水平,t=t0 时刻 P 离开传 送带.不计定滑轮质量和滑轮与绳之间的摩擦,绳足够长.正确描述小物体 P 速度随时间变 化的图象可能是( )
思想方法 09:还原模型法
真题 001☆ [2004 全国②单选 18](6 分 ) 如图所示,四个完全相同的弹簧都处于水平位置,他们的右端受到大小皆为 F 的拉力作 用,而左端的情况各不相同:①中弹簧的左端固定在墙上,②中弹簧的左端受大小也为 F 的 拉力作用,③中的弹簧的左端拴一小物块,物块在光滑的桌面上滑动,④中弹簧的左端拴一 小物块,物块在有摩擦的桌面上滑动.若认为弹簧的质量都为零,以 l1、l2、l3、l4 依次表示 四个弹簧的伸长量.则有( )
第 2 页
)
两个介质是一样的,第一次是空气到介质,垂直于界面不会折射,第二次是从介 质到空气,发生折射,方向改变,第三次是又从空气到介质,发生折射,方向再变回来,第 四次和第一次折射对应,他们的折射率都是一样的,最后方向还是一致的,即 4、5、6(彼此 平行)中的任一条都有可能. 真题 006☆ [2004 北京计算 24](21 分 ) 对于两物体碰撞前后速度在同一直线上,且无机械能损失的碰撞过程,可以简化为如下 模型:A、B 两物体位于光滑水平面上,仅限于沿同一直线运动,当它们之间的距离大于等于 某一定值 d 时,相互作用力为零;当它们之间的距离小于 d 时,存在大小恒为 F 的斥力.设 A 物体质量 m1=1.0kg,开始时静止在直线上某点;B 物体 质量 m2=3.0kg,以速度 v0 从远处沿该直线向 A 运动,如图 所示,若 d=0.10m,F=0.60N,v0=0.20m/s,求 (1)相互作用过程中 A、B 加速度的大小; (2)从开始相互作用到 A、B 间的距离最小时,系统(物体组)动能的减少量; (3)A、B 间的最小距离. 答案 006☆ (1)0.60m/s2,0.20m/s2;(2)0.015J;(3)0.075m F F (1) 由 F=ma 可得: A 的加速度为 a1 0.60 m s 2 , B 的加速度为 a2 = m1 m2
答案 004☆ BC 若 P 在传送带左端时的速度 v2 小于 v1,则 P 受到向右的摩擦力,当 P 受到的摩擦 力大于绳的拉力时,P 做加速运动,则有两种可能:第一种是一直做加速运动,第二种是先 做加速度运动,当速度达到 v1 后做匀速运动,所以 B 正确;当 P 受到的摩擦力小于绳的拉力 时,P 做减速运动,也有两种可能:第一种是一直做减速运动,从右端滑出;第二种是先做 减速运动再做反向加速运动,从左端滑出.若 P 在传送带左端具有的速度 v2 大于 v1,则小物 体 P 受到向左的摩擦力,使 P 做减速运动,则有三种可能:第一种是一直做减速运动,第二 种是速度先减到 v1,之后若 P 受到绳的拉力和静摩擦力作用恰好平衡,则其以速度 v1 做匀速 运动,第三种是速度先减到 v1,之后若 P 所受的静摩擦力小于绳的拉力,则 P 将继续减速直 到速度减为 0,再反向做加速运动并且摩擦力反向,加速度不变,从左端滑出,所以 C 正确. 真题 005☆ [2001 年津晋单选 22](6 分 ) 如图所示,两块同样的玻璃直角三棱镜 ABC,两者的 AC 面是平行放置的,在它们之间 是均匀的未知透明介质,一单色细光束 O 垂直于 AB 面入射,在图示的出射光线中( A.1、2、3(彼此平行)中的任一条都有可能 B.4、5、6(彼此平行)中的任一条都有可能 C.7、9、9(彼此平行)中的任一条都有可能 D.只能是 4、6 中的某一条 答案 005☆ B
A.l2>l1 答案 001☆ D
B.l4>l1
C.l1>l3
D.l2=l4
①弹簧一端固定一端用力 F 拉和两端都用力 F 拉相同,故弹簧的弹力为 F,弹簧 F F 的伸长量为 l1 ;②由①的分析可知 l2 l1 ;③物体在光滑的水平面上加速运动,由于 k k 弹簧是轻弹簧质量忽略不计,故弹簧所受合力为 0,即物体对弹簧的拉力等于 F,故弹簧的伸 长量 l3=l1;④物体在粗糙的水平面上运动时,物体的加速度虽然变小,但轻弹簧两端拉力相 F 同,故物体对弹簧的拉力仍等于 F.所以 l4 l3 l2 l1 ;故只有 D 正确. k 真题 002☆ [2012 上海单选 12](3 分 ) 如图,斜面上 a、b、c 三点等距,小球从 a 点正上方 O 点抛出,做初速 为 v0 的平抛运动,恰落在 b 点.若小球初速变为 v,其落点位于 c,则( A.v0<v<2v0 答案 002☆ A 过 b 做一条水平线,如图所示其中 a 在 a 的正下方,而 C 在 C 的正上方,这样 ab bc ,此题相当于第一次从 a 正上方 O 点抛出恰好落到 b 点,第二次还是从 O 点抛出若落到 C 点,一定落到 C 的左侧,第二次的 水平位移小于第一次的 2 倍,显然第二次的速度应满足:v0<v<2v0. 真题 003☆ [2015 上海单选 16](3 分 ) 如图,战机在斜坡上进行投弹演练.战机水平匀速飞行,每隔相等 时间释放一颗炸弹,第一颗落在 a 点,第二颗落在 b 点.斜坡上 c、d b 共线, 两点与 a、 且 ab=bc=cd, 不计空气阻力, 第三颗炸弹将落在( A.bc 之间 答案 003☆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