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型病毒性肝炎诊疗规范

合集下载

戊型肝炎诊断标准

戊型肝炎诊断标准
诊断分为:疑似病例,确诊病例 治疗原则,预防原则
删去
临床诊断病例,确诊病例 删去 增加 鉴别诊断
甲型肝炎诊断标准 WS298-2008
诊断原则 依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体征和实验室检测
等进行综合分析和诊断,确诊依据特异性的血 清学检查 诊断分类 甲型肝炎分为急性无黄疸型和急性黄疸型
诊断依据
戊肝急性肝衰竭,戊肝亚急性肝衰竭
临床诊断,确定诊断 删去 增加 鉴别诊断
戊型肝炎诊断标准
诊断原则 依据流行病学史、症状、体征和实验室检
查进行综合诊断,确诊依据特异性的血清学 检查 诊断分类 戊型肝炎分为急性无黄疸型和急性黄疸型 急性肝衰竭和亚急性肝衰竭
诊断依据
1.流行病学史
发病前15~75天内有不洁饮食(水)史 或有接触戊型肝炎患者史 或到戊型肝炎高发区 或流行区出差、旅游史
诊断依据
2.临床表现
2.1无其他原因可解释的乏力、食欲减退或消化道 症状和(或)肝肿大伴有触痛或叩痛
2.2尿黄、皮肤巩膜黄疸、并排除其他疾病所致黄 疸
2.3肝衰竭患者表现为乏力、消化道症状、黄疸等 临床表现进行性加重,并可出现腹水和或神经精神 症状(烦躁不安、定向力障碍等)
诊断依据
1992年全国病毒性肝炎流行病学调查
城市地区l0岁儿童抗-HAV流行率在40%以下,属 中或低地方性流行地区
农村地区10岁儿童的抗一HAV流行率多在 50% 以上,属高地方性流行地区

2023中国戊型病毒性肝炎院内筛查管理流程专家共识(完整版)

2023中国戊型病毒性肝炎院内筛查管理流程专家共识(完整版)

2023中国戊型病毒性肝炎院内筛查管理流程专家共识(完整版)

戊型病毒性肝炎(简称戊型肝炎)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所规定的乙类传染病,由戊型肝炎病毒(HEV)感染引起。HEV是一种非包膜、正股、单链RNA病毒,直径为27~32 nm[1]。基因1型和2型HEV仅感染人类,主要分布在环境与水源卫生条件较差的发展中国家,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基因3型和4型为人畜共患病毒,多呈散发性感染,主要流行于发达国家[2]。基因5型和6型HEV在野猪宿主中被发现[3-5]。基因7型和8型HEV在骆驼粪便中被检测到[6-7],同时7型HEV在经常食用骆驼肉和骆驼奶的患者中也曾被检测到[8]。

全球每年约发生2 000万例HEV感染,其中约330万戊型肝炎病例,7万例与HEV感染相关的死亡病例[9]。据世界卫生组织[10]统计,2015年HEV感染造成约4.4万例死亡,占病毒性肝炎死亡病例的3.3%。我国属于戊型肝炎高发国家,近年来戊型肝炎已成为急性病毒性肝炎的常见病因,发病人数已超过甲型肝炎[11]。2020年,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我国戊型肝炎发病率为1.355 8/10万,病死率为0.000 9/10万[12]。我国人口基数大,应尤为重视HEV感染。流行病学研究[13]显示,我国HEV感染者大部分为4型HEV,小部分为1型HEV,主要为散发性病例。我国戊型肝炎由先前的以基因1型为主转变为以基因4型为最常见基因型,这与国内卫生基础设施明显改善相关。

HEV感染通常为无症状感染或自限性病毒性肝炎,病死率较低,急性戊型肝炎通常表现与其他病毒性肝炎相似,一般起病急,黄疸多见。半数有发

戊肝检测标准

戊肝检测标准

戊肝检测标准

戊肝检测标准

戊型肝炎是一种由戊型肝炎病毒引起的病毒性肝炎。该病毒主要通过血液传播,包括输血、注射药物、使用不洁针头等途径。目前,我国已将戊型肝炎纳入规划免疫范围,并制定了相应的检测标准。

一、检测对象

1.疑似病例:对患者有肝炎病症,且肝功能检查异常者。

2.血液供应者:对血液供应者进行戊型肝炎病毒抗体检测和核酸检测。

3.医疗人员和实验室工作人员:对医疗人员和实验室工作人员进行定期检查,尤其是与血液接触频繁的人员。

二、检测方法

1.检测抗体: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或化学发光免疫分析(chemiluminescence immunoassay, CLIA)法检测抗体。

2.检测核酸:采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病毒核酸。

三、检测结论

1.病毒感染:检测到戊型肝炎病毒抗体阳性或病毒核酸阳性,可判定为病毒感染。

2.病毒复原期:在初次感染后,病毒可自行清除,约80%的患者在3个月内抗体转阴,通常称为病毒复原期。

3.感染状态:检测到阳性抗体或核酸的患者可判定为戊型肝炎病毒的现感染状态,应进行相应的治疗和隔离措施。

4.既往感染:检测到阳性抗体且核酸阴性,可判定为戊型肝炎的既往感染史,应进行相应的检查和监测。

戊肝检测标准的制定和实施,有助于及时发现和管理感染者,有效减少戊型肝炎的传播和发生率,保障公众的健康。同时,我们也应该重视自身的健康和生命安全,不要轻易使用不洁针头和一次性注射器,避免常接触血液等危险因素,保障自己的健康和安全。

戊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

戊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

戊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viral hepatitis E)【WS301--2008】

(2008-12-11发布,2009-06-15实施)

3 诊断依据

3.1流行病学史

发病前15d~75d内有不洁饮食(水)史、或有接触戊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史,或到戊型病毒性肝炎高发区或流行区出差、旅游史。

3.2临床表现

3.2.1无其他原因可解释的持续乏力、食欲减退或其他消化道症状和(或)肝肿大伴有触痛或叩击痛。

3.2.2 尿黄、皮肤巩膜黄疸,并排除其他疾病所致的黄疸。

3.2.3肝衰竭患者表现为乏力、消化道症状、黄疸等临床表现进行性加重,并可出现腹水和(或)神经精神症状(表现为烦躁不安,定向力障碍,甚至神志不清、嗜睡、昏迷)。

3.3实验室检测

3.3.1 血清学检测抗-HEV IgG和(或)抗-HEV IgM阳性。检测方法见附录A。

3.3.2 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明显升高。

3.3.3 血清总胆红素(TBIL)>17.1μmol/L(10mg/L)和(或)尿胆红素阳性。

3.3.4 凝血酶原活动度肝衰竭患者的凝血酶原活动度进行性降低至40%以下。

3.3.5 血清学排除急性甲、乙、丙型肝炎。

4 诊断原则

依据流行病学史、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进行综合诊断。因为戊型病毒性肝炎的临床表现与其他急性肝炎极其相似,确诊依赖于特异性的血清学检查。

5 诊断

5.1 临床诊断

5.1.1 急性戊型病毒性肝炎,无黄疸型:3.1和 3.2.1和3.3.2和3.3.5。

5.1.2 急性戊型病毒性肝炎,黄疸型:5.1.1和 3.2.2和3.3.3。

023.黄疸(戊型病毒性肝炎,重度)中医临床路径及中医诊疗方案

023.黄疸(戊型病毒性肝炎,重度)中医临床路径及中医诊疗方案

黄疸(戊型病毒性肝炎,重度)中医临床路径

(2018年版)

一、黄疸(戊型病毒性肝炎,重度)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黄疸,阳黄(TCD编码:BNG022)。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戊型病毒性肝炎。急性黄疸型戊型病毒性肝炎(ICD-10:B17.202),血清总胆红素(TBIL)≥85.5μmol/L(5 mg/dl)、凝血酶原活动度≥50%者进入本路径。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黄疸(戊型病毒性肝炎)诊疗方案(2018年版)》。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2008年发布的《戊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

2. 证候诊断

热重于湿证

湿重于热证

湿热并重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黄疸(戊型病毒性肝炎)诊疗方案(2018年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急性黄疸型戊型病毒性肝炎。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21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急性黄疸型戊型病毒性肝炎(ICD-10:B17.202)的患者。

2.病情严重程度属重度,未达到急性肝衰竭(ICD10:K72.002)或亚急性肝衰竭(ICD10:K72.051)诊断标准,即:血清总胆红素≥85.5umol/L(5mg/dl),凝血酶原活动度(PTA)≥50%,无定向力下降、行为异常等肝性脑病表现。

3.慢性肝病/肝硬化基础,无恶性肿瘤、风湿免疫病、器官移植等需要应用免疫抑制治疗/化疗等情况;

4.患者同时存在其他系统性疾病,如在治疗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

戊型肝炎诊断标准

戊型肝炎诊断标准

传播途径
主要是粪-口途径 日常生活接触 水和食物传播 日常生活接触传播是维持一个地区甲型肝炎地方 性流行的方式
人群易感性
人群普遍易感 幼年儿童的亚临床型感染比例比成年人高 甲型肝炎病毒感染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
临床表现
甲型肝炎病毒潜伏期为14d~49d,平均为30d 临床分为三期 黄疸前期、黄疸期和恢复期 典型患者发热畏寒、厌食纳减,乏力,恶心,呕吐, 关节酸痛及上腹不适等症状,持续数日至2周 主要体征有肝区压痛,肝肿大。少数有皮疹,荨麻 疹等
新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WS298 -2008 甲型病wenku.baidu.com性肝炎诊断标准
甲型肝炎,急性甲型肝炎(无黄疸型) 急性甲型肝炎(黄疸型)
删去
临床诊断病例,确诊病例
亚急性重型
诊断分为:疑似病例,确诊病例
治疗原则,预防原则
删去
增加 鉴别诊断
甲型肝炎诊断标准
WS298-2008
诊断原则 依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体征和实验室检测 等进行综合分析和诊断,确诊依据特异性的血 清学检查 诊断分类 甲型肝炎分为急性无黄疸型和急性黄疸型
诊断依据
1.流行病学史 发病前2~7周内有不洁饮食史或不洁饮水史 或与甲型肝炎急性病人有密切接触史 或当地出现甲型肝炎暴发流行 或有甲型肝炎流行区出差、旅游史

2022戊型肝炎防治共识(全文)

2022戊型肝炎防治共识(全文)

2022戊型肝炎防治共识(全文)

戊型肝炎是由戊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E virus,HEV)引起、主要经粪-口途径传播的急性病毒性肝炎。免疫抑制患者感染HEV后,可进展为慢性戊型肝炎,甚至肝硬化。

目前我国戊型肝炎的诊断、治疗和预防多依据中国医师协会感染科医师分会于2009年7月制订的《戊型病毒性肝炎诊疗规范》、英国公共卫生局于2015年发布的《戊型肝炎公共卫生操作指导》、英国移植学会于2017年发布的《戊型肝炎与实体器官移植指导》,以及欧洲肝病学会于2018年6月发布的《戊型肝炎病毒感染临床实践指南》。鉴于近年来,戊型肝炎的病原学、临床诊断、治疗和预防等方面有较大进展,以及医疗单位对戊型肝炎诊断、治疗和预防方面的迫切需求,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特组织有关专家,查阅大量已发表的戊型肝炎文献,收集并汇总临床热点问题,经专家们认真讨论,形成此共识,供有关医务人员在制定戊型肝炎预防、诊断和治疗决策时参考。在戊型肝炎防治实践中,需结合疫情和患者的具体情况,综合评价后做出防治决策。今后本分会将根据国内外研究进展,对本共识进行更新和完善。

本共识采用推荐、评估、制订和评价(Grades of Recommendation,Assessment,Development,and Evaluation,GRADE)系统,对证据质量和推荐意见进行分级,证据质量分为A、

一、病原学

HEV属于戊型肝炎病毒科(Hepeviridae),直径为30~40 nm。HEV 基因组为单股正链RNA,全长约7.2 kb,含有3个部分重叠的开放阅

戊型病毒性肝炎诊疗规范

戊型病毒性肝炎诊疗规范

·标准与指南·戊型病毒性肝炎诊疗规范

中国医师协会感染科医师分会

戊型病毒性肝炎(hepatitisE,以下简称“戊型肝炎”)是由戊型肝炎病毒(hepatitisEvirus,HEV)感染导致的急性传染病,主要经消化道传播,是我国乙类法定传染病之一,常引起暴发流行,近年来散发病例持续上升[1 2]。戊型肝炎既往曾被称为“肠道传播的非甲非乙型肝炎”,1989年起被命名为戊型肝炎。

目前临床上戊型肝炎的诊断和治疗多依据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分会、肝病学分会于2000年9月联合修订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3]。2000年以来,国内外在戊型肝炎的病原学、流行病学、临床及预防控制等方面的研究都取得了不少进展,尤其是HEV的IgM抗体、IgG抗体检测试剂的质量有了显著提高。为进一步规范戊型肝炎的诊断和治疗,2009年7月,中国医师协会感染科医师分会组织国内相关专家,参考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遵照循证医学的原则,制订了《戊型病毒性肝炎诊疗规范》。

1 病原学

HEV为直径27~34nm的二十面体无包膜病毒,基因组为线性单股正链RNA,核苷酸全长约7.2kb,含有3个互相重叠的开放阅读框架(ORF1、ORF2和ORF3)[4]。ORF2编码病毒的结构蛋白,组成病毒衣壳,包含HEV的主要免疫优势抗原表位,其抗体具有保护性。HEV不稳定,对高盐、氯化铯和氯仿敏感,在4℃下保存易裂解,但56℃加热1h后仍有感染性[5]。

HEV最初曾被划分为杯状病毒科,2005年国际病毒学分类委员会(ICTV)将其单独归类为戊型肝炎病毒属(hepevirus),将与人类疾病相关的HEV分为4个基因型(HEV 1~4),但仅有1个血清型[6 7]。HEV 1是发展中国家戊型肝炎暴发流行及散发流行的主要病因,HEV 2仅在南美洲和非洲少数国家中有报道,而发达国家的本土戊型肝炎病例主要由HEV 3或HEV 4导致[8 9]。迄今在我国戊型肝炎患者中仅发现HEV 1和HEV 4。

戊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戊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戊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G B17011—1997 前言

戊型病毒性肝炎是由戊型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实质细胞炎性坏死为主的肠道传播性疾病;患者主要为成年人,病死率较高,尤其孕期最后3个月的妊娠妇女患病后,病死率可达10%~39%;戊型病毒性肝炎,首先在印度次大陆发现,中亚、东南亚、非洲、印度次大陆均有较大流行的报道;多数爆发流行为水源性的;食源性的报道亦见诸文献;我国人群戊型肝炎的感染率约18%;急性散发性肝炎中戊肝约占10%,是我国乙类法定传染病之一;

本标准的附录A是标准的附录;

本标准的附录B是提示的附录;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提出;

本标准由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病毒学研究所和北京地坛医院负责起草;

本标准的主要起草人:刘崇柏、徐道振;

本标准由卫生部委托技术归口单位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负责解释;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戊型病毒性肝炎的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本标准适用于各级医疗卫生防疫机构作为戊型病毒性肝炎的诊断和防治依据;

2 戊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

依据流行病学资料,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进行综合诊断,确诊则依赖病原血清学或病原学检查;

2.1 急性戊型肝炎及黄疸型/无黄疸型

2.1.1 流行病学资料:发病前2~6周内接触过肝炎病人或饮用过被粪便垃圾污染的水或外出就餐,到戊型肝炎高发区或流行区;

2.1.2 无其他原因可解释的持续1周以上乏力、食欲减退或其他消化道症状或肝肿大伴有触痛或叩击痛;

2.1.3 血清谷丙转氨酶ALT明显升高;

2.1.4 血清病原学排除急性甲、乙、丙、庚型肝炎;

2.1.5 皮肤巩膜黄染、血清胆红素BIL>17.1μmol/L>10mg/L或尿胆红素阳性,并排除其他疾病所致的黄疸;

病毒性肝炎诊疗规范

病毒性肝炎诊疗规范

病毒性肝炎

病毒性肝炎(viral hepatitis)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损害为主的一组全身性传染病。目前按病原学明确分类的有甲型、乙型、丙型、丁型、戊型五型肝炎病毒,分别引起相应的病毒性肝炎,即甲型肝炎、乙型肝炎、丙型肝炎、丁型肝炎和戊型肝炎。各型病毒性肝炎临床表现相似,以疲乏、食欲减退、厌油、肝功能异常为主,部分病例出现黄疸。甲型和戊型主要表现急性感染,经粪口传播;乙型、丙型和丁型多呈慢性感染,少数病例可发展为肝硬化或肝细胞癌,主要经血液、体液等胃肠外途径传播。

【诊断要点】

(一)流行病学资料

甲型肝炎:1.注意当地甲型肝炎流行情况;2.病前半月至一个半月有无甲型肝炎患者密切接触史;个人、集体饮食卫生状况;去外地或国外旅游、出差。3.食物或水型暴发,起病前进食未煮熟海产品如毛蚶、蛤蜊或饮用污染水等。4.儿童及青少年为好发病年龄以及秋、冬和春季高峰,皆有利于甲型肝炎的诊断。

乙型肝炎:1.输血、不洁注射史;2.与HBV感染者密切接触史或有HBV感染家庭聚集史;3.出生于HBsAg阳性母亲的婴幼儿;4.手术、血液透析、器官移植、多个性伴侣等。

丙型肝炎:1.输血及应用血制品史;2.静脉吸毒、血液透析、多个性伴侣史;3.母亲为HCV感染者;4.与HCV感染者有密切接触史等。

丁型肝炎:1.输血、不洁注射史;2.与HBV感染者密切接触史或有HBV感染家庭聚集史;3.出生于HBsAg阳性母亲的婴幼儿;4.手术、血液透析、器官移植、多个性伴侣等。

戊型肝炎:1.注意发病前2月内是否到过疫区、有不良饮食习惯、进食未煮熟食物或饮用生水、或与戊型肝炎患者有密切接触等,如当地有戊肝暴发流行则更有助于诊断;2.可籍水或食物型传播引起暴发流行,暴发以水传播为主;3.流行发病多见于雨季或洪水后,散发病例季节不明显;4.多见于成年人。

戊型病毒性肝炎

戊型病毒性肝炎

戊型病毒性肝炎

一、知识要点

1.戊型病毒性肝炎是由戊型肝炎病毒(HEV)感染导致的急性传染病,主要经消化道传播,

是我国乙类法定传染病之一,常引起暴发流行,近年来散发病例持续上升。

2.2005年国际病毒学分类委员会将HEV单独归类为戊型肝炎病毒属,将与人类疾病相关

的HEV分为4个基因型(HEV-1~4),但仅有 1个血清型。HEV-1是发展中国家戊型肝炎暴发流行及散发流行的主要病因,HEV-2仅在南美洲和非洲少数国家中有报道,而发达国家的本土戊型肝炎病例主要由HEV-3或HEV-4导致。迄今在我国戊型肝炎患者中仅发现HEV-1和HEV-4。

3.戊型肝炎的传染源包括戊型肝炎临床感染者、亚临床感染者以及感染HEV的动物。人

是HEV-1、2的惟一自然宿主和传染源,猪是HEV-3、4的主要动物传染源。目前已公认戊型肝炎是一种人畜共患病。

4.任何年龄组均可感染HEV,但儿童、青少年以亚临床感染为主,而戊型肝炎临床病例

主要见于青壮年和中老年人。孕妇感染HEV后,病情较为严重,尤其是妊娠中晚期孕妇感染HEV,病死率可高达20%。孕妇感染HEV后易发展成肝衰竭,也易致早产、死胎、产后大出血,加重病情。老年戊型肝炎临床症状重,持续时间长,且黄疸深,皮肤瘙痒多见,容易出现合并症和并发症,治疗效果差。

二、临床诊断

1.流行病学史

(1)发病前15~75天内有不洁饮食(水)史;

(2)或有接触戊型肝炎患者史;

(3)或到戊型肝炎高发区;

(4)或流行区出差、旅游史;

2.临床表现

(1)无其他原因可解释的乏力、食欲减退或消化道症状和(或)肝肿大伴有触痛或叩痛;

戊型病毒性肝炎诊断与治疗PPT

戊型病毒性肝炎诊断与治疗PPT

避免接触:避免与 戊型肝炎患者或携 带者接触,避免接 触其血液、体液等
加强营养:加强营 养,提高免疫力, 降低感染风险
健康宣教
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勤洗手,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避免与戊型肝炎患者密切接触,避 免共用餐具、毛巾等个人物品
避免食用生食,确保食物煮熟煮透
定期进行戊型肝炎疫苗接种,提高 免疫力
抗病毒药物:如恩替卡韦、替诺福韦等 保肝药物:如甘草酸、水飞蓟素等 免疫调节药物:如胸腺素、干扰素等 抗炎药物:如阿司匹林、布洛芬等 抗纤维化药物:如秋水仙碱、吡非尼酮等 辅助治疗:如营养支持、心理辅导等
特殊治疗
抗病毒治疗:使用抗病毒药物,如 干扰素、利巴韦林等
保肝治疗:使用保肝药物,如甘草 酸、水飞蓟素等
肝硬化:肝硬化患 者可能出现类似戊 型病毒性肝炎的症 状
其他肝脏疾病:如 脂肪肝、肝囊肿等 也可能出现类似戊 型病毒性肝炎的症 状
病情评估
症状:黄疸、乏力、食欲不振等
实验室检查:肝功能、病毒学检测等
影像学检查:超声、CT等
病理学检查:肝活检等
诊断标准:符合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结果
鉴别诊断:与其他类型肝炎、肝硬化等疾病进行鉴别
对症治疗
抗病毒治疗:使用抗病毒药物,如干扰 素、利巴韦林等
保肝治疗:使用保肝药物,如甘草酸、 水飞蓟素等
免疫调节治疗:使用免疫调节药物,如 胸腺素、干扰素等

戊型病毒性性肝炎诊疗规范(2009)

戊型病毒性性肝炎诊疗规范(2009)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戊型病毒性肝炎诊疗规范

作者:中国医师协会感染科医师分会

作者单位:

刊名:

中华临床感染病杂志

英文刊名:CHINESE JOURNAL OF CLINICAL INFECTIOUS DISEASES

年,卷(期):2009,2(5)

引用次数:0次

1.Dalton HR,Bendall R,Ijaz S,et al.Hepatitis E:an cmerging infection in developed countries.Jancet Infect Dis,2008,8(11):698-709.

2.Zhuang H.Studies on etiology and vaccines of hepatitis E.Zhonghua Ganzanghing Zazhi,2004,12(1):5-6.(in Chinese)庄辉.重视戊型肝炎研究.中华肝脏病杂志,2004,12(1):5-6.

3.Chinese Society of Infectious Diseases and Parasitology and Chinese Society of Hepatology of Chinese Medical Association.The programme of prevention and cure for viral hepatitis.Zhonghua Chuanranbing Zazhi,2001,19(1):56-62.(in Chinese)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奇牛虫病学分会、肝病学分会.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中华传染病杂志,2001,19(1):56-62.

211098348_中国戊型病毒性肝炎院内筛查管理流程专家共识(2023年版)

211098348_中国戊型病毒性肝炎院内筛查管理流程专家共识(2023年版)

!()*+,!DOI:10.3969/j.issn.1001-5256.2023.04.008中国戊型病毒性肝炎院内筛查管理流程专家共识(2023年版)

中国戊型肝炎研究协助组(CCSHE),中国医师协会感染科医师分会,国家感染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通信作者:李兰娟,ljli@zju.edu.cn

摘要:戊型病毒性肝炎(简称戊型肝炎)是由戊型肝炎病毒(HEV)引起的一种急慢性传染病。全球每年约发生2000万例HEV感染,其中约有330万例戊型肝炎,7万例与HEV感染相关的死亡病例。过去10年我们对戊型肝炎的认识

发生了巨大变化,我国仍有大部分HEV感染者,尤其是重症及慢性戊型肝炎患者被漏诊或误诊。根据世界卫生组织

提出的到2030年消除病毒性肝炎这一公共卫生危害的目标,并基于医疗机构是目前我国诊断和治疗HEV的主要场

所这一事实,中国戊型肝炎研究协助组(CCSHE)、中国医师协会感染科医师分会和国家感染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

心共同制订了共识,希望促进医疗机构管理、疾病预防控制、临床、检验、感染控制的多学科、多部门联合,有效筛查和

诊断HEV感染人群;帮助戊型肝炎患者及时会诊和转诊,优化患者随访及复诊管理流程,提供正确的治疗方法。同时

加强非感染、非肝病专科医师对戊型肝炎的认知,以便在日常医疗活动中及时发现HEV感染者。

关键词:戊型肝炎;普查;诊断;治疗学;专家共识

Expertconsensusontheprocessofin-hospitalscreeningandmanagementofviralhepatitisEinChina(2023)ChineseConsortiumfortheStudyofHepatitisE(CCSHE),ChinesePhysicianAssociationforInfectiousDisease,NationalClinicalResearchCenterforInfectiousDiseases

戊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WS301-2008)有关问题商榷20160616)

戊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WS301-2008)有关问题商榷20160616)

戊型肝炎 (Hepatitis E, HE)是由戊型肝 炎病毒 (Hepatitis E Virus, HEV)引 起的一种以粪口途径传播为主 的人畜共患病。
Balayan用免
疫电镜技术首 先在感染的志 愿者和猕猴粪 便中发现病毒 样颗粒
肝炎会议上正式
命名为戊型肝炎 病毒(Hepatitis E Virus, HEV) 。
适用范围 和目的
• 适用于各级医疗卫 生防疫机构作为对 戊肝病例诊断和防 治依据
GB-17011-1997
WS301-2008
• 详细分节描述了作为诊 断依据的流行病学、临 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 潜伏期为15d~75d,临 床表现强调了肝衰竭,
03
诊断 依据
• 潜伏期为2~6周,血清 学检测抗HEV-IgG需动 态检测(由阴转阳,或 滴度由低转高,或高转 低4倍以上者)作为戊
北京 18 2.25% 13.38%
Nd:未提供数据
戊肝病毒的传播途径(Transmission routes of HEV)
Genetics and Evolution 22 (2014) 40–59
戊型肝炎病程中各种感染指标的变化
重要事实
全球每年约2000万人HEV,300多万急性HE病例,5.66万例与戊肝有关的死亡。
肝确定诊断依据。
血清学检测仅一次抗
HEV IgG阳性即可作为 戊肝确定诊断依据

传染病诊疗规范

传染病诊疗规范

第三十一章病毒性疾病

第一节病毒性肝炎

病毒性肝炎(viral hepatitis)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病变为主的一组传染病。临床上以乏力、食欲减退、肝肿大及肝功能异常为主要表现,部分病例出现发热及黄疸。按病原分类,病毒性肝炎至少可以分为甲、乙、丙、丁、戊、庚六型,分别由HA V、HBV、HCV、HDV、HEV 及HGV引起。其中甲型和戊型主要表现急性肝炎,不转为慢性。乙、丙、丁型可转为慢性肝炎并可发展为肝硬化和肝细胞癌。HGV的致病性及其临床意义尚待进一步研究。

甲型肝炎

【诊断要点】

1. 流行病学

(1)注意当地甲型肝炎流行情况;

(2)病前半月至一个半月有无甲型肝炎患者密切接触史;个人、集体饮食卫生状况;去外地或国外旅游、出差。

(3)食物或水型暴发,起病前进食未煮熟海产品如毛蚶、蛤蜊等。

(4)儿童及青少年为好发病年龄以及秋、冬和春季高峰,皆有利于甲型肝炎的诊断。

2. 临床表现潜伏期15~45日,平均30日。

(1)急性黄疸型

1)黄疸前期:起病较急,多有发热,突出的症状为乏力和厌食、厌油、恶心、呕吐等胃肠道症状。尿色逐渐加深。本期一般持续5~7日。

2)黄疸期:热渐退,自觉症状好转,尿色继续加深,皮肤巩膜出现黄染,肝脏肿大,有压痛及叩击痛。本期持续2~6周。

3)恢复期:黄疸渐退,症状消失,肝脏逐渐回缩至正常。本期持续2周~4个月,平均1个月。

(2)急性无黄疸型:临床表现与黄疸型相似但较轻,也以乏力和胃肠道症状为主,但不出现黄疸。

(3)急性重型:极少见,参见乙型肝炎。

(4)急性淤胆型:主要表现为较长期(超过3周)的肝内梗阻性黄疸。黄疸较深而自觉症状较轻,肝肿大较明显,多有皮肤瘙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2 戊型肝炎的临床分型 感染 HEV后,可表现为临床型和亚临床型。临床型可表现 为急性黄疸型肝炎、急性无黄疸型肝炎、淤胆型肝炎和肝衰 竭,基本上均表现为急性自限性, 一般不会发展成慢性肝炎。 最近国外有报道发现肝脏移植患者感染 HEV后部分可转为 慢性,长期免疫抑制治疗的患者感染 HEV后也可以呈现病 程迁延或反复发作的倾向,并可能在较长时间携带病毒。 戊型肝炎的临床经过与甲型肝炎相似,但肝衰竭的发生率较 高,病死率为1% ~4%,孕妇感染后的病死率可高 达 2 0%
戊型病毒性肝炎 诊疗规范
中国医师协会感染科医 师分会

戊型病毒性肝炎(hepatitisE, 以下简称“戊型肝炎”)是由戊型肝炎病毒 (hepatitisEvirus,HE V)感染导致的急性传染病,主要经消化道 传播,是我国乙类法定传染病之一,常引起 暴发流行,近年来散发病例持续上升。戊型 肝炎既往曾被称为“肠道传播的非甲非乙型 肝炎”,1989年起被命名 为戊型肝炎。

4.1.2 临床症状和体征 近期内出现的、 持续几天以上但无其他原因可解释的症状, 如乏力、纳差(食欲不振)、恶心、 呕吐、 上腹不适、肝区疼痛、腹胀、腹泻等。部分 患者可有肝脏轻度肿大、触痛和叩击痛,尿 色逐渐加深。体检可见肝脏肿大并有压痛、 肝区叩击痛、巩膜黄染等。一般比甲型肝炎 病程更长、病情更重。

5.3 肝衰竭的治疗 采用综合性治疗,同时加强护理,密 切观察病情变化。应加强支持疗法,维持水和电解质及能量 平衡,补给白蛋白和(或)其他血制品,使用抑制炎性坏死 及促肝细胞再生的药物。改善肝脏微循环,降低内毒素血症, 预 防和治疗各种并发症(如肝性脑病、大出血、肾功能不 全、继发感染、脑水肿、电解质紊乱、腹水及低血糖等)。 合并肝衰竭患者应在早期采用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晚期肝 衰竭患者可在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基础上行肝移植手术。具 体参照 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和肝病学分会制定的《肝 衰竭诊疗指南》 。

3 戊型肝炎的发病机制和病理 戊型肝炎的 发病机制尚不明确,HEV对肝细胞的直接 致病力较弱,肝脏损伤的发生可能与机体抗 HEV免疫应答有关。戊型肝炎的病理特征 主要是肝细胞的弥漫性水样变性,常可见到 较明显的毛细胆管淤胆及胆栓形成。
4 戊型肝炎的诊断和临床分型 4.1 戊型肝炎的诊断 戊型肝炎潜伏期 2~9周,平均约 40d。应根据流行病学 史、临床症状和体征及实验室检查结果,并 结合患者具体情况及动态变化进行综合分析, 做出诊断。

5.4 淤胆型肝炎的治疗 可根据情况应用肾 上腺皮质激素、苯巴比妥、腺苷蛋氨酸等药 物,严重淤胆经常规治疗无效者可考虑行人 工肝支持系统治疗 。

5.5 特殊情况下戊型肝炎的处理 妊娠特别是晚期妊娠合 并戊型肝炎、老年戊型肝炎、慢性肝病合并戊型肝炎、乙型 肝炎或丙型肝炎重叠感染 HEV者,有较高的肝衰竭发生率 和病死率,在临床治疗中应对这类患者高度重视,监测、护 理和治疗措施应强于普通戊型肝炎患者。若病情出现恶化, 应及时按肝衰竭处理。妊娠特别是晚期妊娠合并戊型肝炎患 者消化道症状重,产后大出血多见,必要时中止妊娠。国外 已有器官移植患者感染 HEV后出现慢性化的个别报道 , 对这类患者是否需要抗病毒治疗和抗病毒治疗能否改善患者 预后目前尚缺乏循证医学依据。

4.2.5 亚临床型感染 与其他嗜肝病毒一 样,HEV感染后可能不发病,而仅仅引发 一个特异性免疫过程。


4.2.6 几种特殊类型的戊型肝炎 4.2.6.1 妊娠合并戊型肝炎 孕妇感染 HE V后,病情较为严重,尤其是妊娠中晚期孕妇感染 HEV,病死率可高达 20%。孕妇感染 HEV 后易发展成肝衰竭,也易致早产、死胎、产后大出 血,加重病情。 4.2.6.2 老年戊型肝炎 临床症状重,持续 时间长,淤胆型肝炎及肝衰竭的发生率较青壮年明 显增高,且黄疸深,皮肤瘙痒多见,容易出现合并 症和并发症,治疗效果差。
2 流行病学 2.1 传染源 戊型肝炎的传染源包括戊型肝炎 临床感染者、亚临床感染者以及感染 HEV 的动物。人是 HEV1、2的惟一自然宿主 和传染源,猪是 HEV3、4的主要动物传 染 源 。传染源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排泄物对 水源、食物的污染上。目前已公认戊型肝炎 是一种人畜共患病。


2.2 传播途径 戊型肝炎的传播途径主要是 粪-口传播,主要通过饮用被污染的水和食用 被污染的食物而感染,食用不当烹煮的动物 组织或内脏也可能导致食源性戊型肝炎。此 外,输血和人畜交叉感染也是重要的传播途 径。



4.2.1 急性黄疸型肝炎 符合戊型肝炎的临床表现、生 化改变及病原学指标,且患者在病程中出现尿黄和(或)皮 肤巩膜黄染,血清总胆红素水平超过正常值上限的 2倍。 4.2.2 急性无黄疸型肝炎 符合戊型肝炎的临床表现、 生化改变及病原学指标,但患者在病程中未出现黄疸,血清 总胆红素水平未超过正常值上限的 2倍。 4.2.3 淤胆型肝炎 表现为较长期(3周以上)肝内阻 塞性黄疸如皮肤瘙痒、粪便颜色变浅、肝脏肿大和梗阻性黄 疸(化验结果以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血清碱性磷酸酶、5′ 核苷酸 酶和 γ谷氨酰转移酶增高,三酰甘油和胆固醇增高)。 肝脏影像学检查肝内外胆管无扩张。

5.2 普通型肝炎的治疗 戊型肝炎为自限性 疾病,一般无需抗病毒治疗,可酌情应用一 些保肝药物,但应避免滥用。患者有明显食 欲不振、频繁呕吐并有黄疸时,可静脉滴注 10% ~20%葡萄糖液及维生素 C等。急 性黄疸型肝炎在祖国医学中多属阳黄,其中 热重者可用茵陈蒿汤、栀子柏皮汤加减;湿 重者可用茵陈胃苓汤加减。
4.1.3 实验室检查 4.1.3.1 肝功能指标 短期内突然出现 ALT和 AST升高。ALT的升高较慢性 肝炎更为明显,通常不低于 2.5倍的正常 值上限。与甲型肝炎相比,戊型肝炎患者的 血清胆红素往往更高,凝血时间往往更长。

4.1.3.2 病原学指标 HEV急性感染的诊断指标包括: 抗HEV IgM阳性;抗HEVIgG阳转或含量有 4倍及以上升高;血清和(或)粪便 HEV RNA阳性。一般情况下这 3项指 标的任 何一项阳性都可作为 HEV急性感染的临床 诊断依据,如同时有 2项指标阳性则可确诊。


4.2.6.3 重叠感染的戊型肝炎 在我国,多 见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重叠感染 HEV,也可见慢 性丙型肝炎患者重叠感染 HEV。重叠感染后,可 使原来肝脏病变加重,肝衰竭的发生率及病死率均 明显增高 。 4.2.6.4 慢性肝病合并戊型肝炎 酒精性肝 硬化、药物性肝炎及其他原因不明慢性肝病合并戊 型肝炎,可使原来肝脏病变加重,肝衰竭的发生率 及病死率均较未合并戊型肝炎的慢性肝病高 。


5 戊型肝炎的治疗原则 戊型肝炎尚无特异的治疗 药物及方法,治疗原则是根据患者的病情轻重、临 床类型、合并症及组织学损害区别对待。 5.1 一般处理 戊型肝炎急性期患者应卧床休息, 进食高蛋白质、低脂肪、高维生素类食物,摄取碳 水化合物要适量,不可过多,以避免发生脂肪肝。 患者不宜饮用含有乙醇的饮料。


4.1.1 流行病学史 若患者有接触戊型肝 炎患者,食用烹煮不当的猪内脏,饮用或频 繁接触未经适当处理的沟河水,密切接触生 猪,在外不洁饮食,近期输血或频繁透析治 疗等明确的危险因素,则有助于戊型肝炎的 诊断。但由于我国为戊型肝炎高流行区,H EV感染在全国各地均较常见,即使没有上 述这些危险因素,也不能排除戊型肝炎。

1 病原学 HEV为直径 27~34nm的二十面 体无包膜病毒,基因组为线性单股正链 RNA,核 苷酸全长约 7.2kb,含有 3个互相重叠的开 放阅读框架(ORF1、ORF2和 ORF3) 。 ORF2 编码病毒的结构蛋白,组成病毒衣壳, 包含 HEV的主要免疫 优势抗原表位,其抗体具 有保护性。HEV不稳定,对高盐、 氯化铯和氯 仿敏感,在 4℃下保存易裂解,但 56℃加热 1 h 后仍有感染性。

6 戊型肝炎的预防 预防本病的重点是切断粪-口传 播途径。因此要加强水源和粪便管理,改善供水条 件,搞好环境卫生和个人卫生。对于戊型肝炎患者 应适当隔离。饲养场、屠宰场要加强猪粪便等排泄 物的处理,防止其污染水源及周围环境。加工猪肉 食品时要做到生熟厨具分开使用,避免加工好的猪 肉受到污染。目前尚无戊型肝炎疫苗供人群使用。

Biblioteka Baidu
4.2.4 肝衰竭 4.2.4.1 急性肝衰竭 起病14d内出现极度 乏力,消化道症状明显,黄疸急剧加深(每日上升 幅度 >17.1μmol/L),肝浊音界进行性缩 小,迅速出现Ⅱ度以上(按Ⅳ度划分)肝性脑病, PTA≤40%并排除其他原因者。 4.2.4.2 亚急性肝衰竭 起病15d~26周 内出现极度乏力,消化道症状明显,血清总胆红素 高于正常值上限的 10倍 以上,PTA≤40%, 中晚期患者常出现腹水和(或)肝性脑病。

2.3 易感人群 任何年龄组均可感染 HE V,但儿童、青少年以亚临床感染为主,而 戊型肝炎临床病例主要见于青壮年和中老年 人。

2.4 流行特征 戊型肝炎的流行特征与病毒 的基因型有关。HEV1和 HEV2所致的 戊型肝炎多见于冬春季节,易在雨季或洪水 后暴发流行,病例以 15~40岁的青壮年 为主; HEV3和 HEV4所致的戊型肝 炎以散发为主,全年均可发生,冬春季稍多, 病例以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为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