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型病毒性肝炎诊疗规范

合集下载

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

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

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
第9页
(二)各型肝炎临床诊疗依据
• 3. 重型肝炎:
• (1)急性重型肝炎 以急性黄疸型肝炎起病,2周内 出现极度乏力,消化道症状显著,快速出现Ⅱ度 以上(按Ⅳ度划分)肝性脑病,凝血酶原活动度 低于40%并排除其它原因者,肝浊音界进行性缩 小,黄疸急剧加深;或黄疸很浅,甚至还未出现 黄疸,但有上述表现者均应考虑本病。
(注射部位瘀斑等)、严重感染、难以纠正电解 质紊乱或Ⅱ度以上肝性脑病、脑水肿、凝血酶原 活动度≤20%。
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
第12页
• 4. 淤胆型肝炎:起病类似急性黄疸型肝炎, 但自觉症状常较轻,皮肤瘙痒,大便灰白,
常有显著肝脏肿大,肝功效检验血清胆红
素显著升高,以直接胆红素为主,凝血酶 原活动度>60%或应用维生素K肌注后一周 可升至60%以上,血清胆汁酸、γ谷氨酰转 肽酶,碱性磷酸酶、胆固醇水平可显著升
肝内管道走行欠清楚或轻度狭窄、扭曲;门静脉
和脾静脉内径增宽;脾脏肿大;胆囊有时可见 “双层征”。
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
第8页
• 慢性肝炎试验室检验异常程度参考指标
项目
轻度
中度
重度
ALT和/或AST(IU/L) 胆红素(μmol/L) 白蛋白(A)(g/L)
≤正常3倍 ≤正常2倍 ≥35
>正常3倍
>正常3倍
• (1)轻度 临床症状、体征轻微或缺如,肝功效指标 仅1或2项轻度异常;
• (2)中度 症状、体征、试验室检验居于轻度和重度 之间;
• (3)重度 有显著或连续肝炎症状,如乏力、纳差、 腹胀、尿黄、便溏等,伴有肝病面容、肝掌、蜘蛛 痣、脾大并排除其它原因,且无门静脉高压征者。
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

甲型和戊型病毒性肝炎

甲型和戊型病毒性肝炎

治疗方法
► (一)一般治疗:包括平时习惯、生活作风
等方面。
► (二)保肝药
针灸治疗
► (三)中医治疗
单验方
► (四)膳食因素 (四)膳食因素
治疗原则
► 甲、戊型肝炎一般为自限性,多可完全康复, 戊型肝炎一般为自限性,多可完全康复,
以一般治疗及对症支持治疗为主。 以一般治疗及对症支持治疗为主。 ► 急性期应进行隔离,症状明显及有黄疸者应 急性期应进行隔离, 卧床休息。 卧床休息。 ► 恢复期可逐渐增加活动量,但要避免过劳。 恢复期可逐渐增加活动量,但要避免过劳。 肝功能正常1 个月后可恢复工作。 肝功能正常1-3个月后可恢复工作。
易感人群
► 主要流行于亚洲和非洲一些发展中国家; 主要流行于亚洲和非洲一些发展中国家; ► 我国各省、市、自治区均有发病; 我国各省、 自治区均有发病; ► 易感人群为抗HEV阴性者; 易感人群为抗HEV阴性者 阴性者; ► 人类对HEV普遍易感,以隐性感染为主; 人类对HEV普遍易感,以隐性感染为主; HEV普遍易感 ► 原有HBV感染者或晚期孕妇感染HEV后病死 原有HBV感染者或晚期孕妇感染 感染者或晚期孕妇感染HEV后病死
多伴有发热、乏力, 消化道症状明显, 多伴有发热、乏力, 消化道症状明显,部分病 人有肝脾肿大,伴有肝区叩击痛。 人有肝脾肿大,伴有肝区叩击痛。病程一般 不超过6个月。 不超过6个月。 ► 黄疸型病人可有皮肤、巩膜黄染,尿色加深。 黄疸型病人可有皮肤、巩膜黄染,尿色加深。 ► 实验室检查丙氨酸转氨酶(ALT )、天冬氨酸 实验室检查丙氨酸转氨酶(ALT )、 转氨酶(AST)显著升高 显著升高, 转氨酶(AST)显著升高,黄疸型肝炎时直接 和间接胆红素均升高。 和间接胆红素均升高。

戊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GB17011—1997

戊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GB17011—1997

戊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前言戊型病毒性肝炎是由戊型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实质细胞炎性坏死为主的肠道传播性疾病。

患者主要为成年人,病死率较高,尤其孕期最后个月的妊娠妇女患病后,病死率可达%~%。

戊型病毒性肝炎,首先在印度次大陆发现,中亚、东南亚、非洲、印度次大陆均有较大流行的报道。

多数爆发流行为水源性的。

食源性的报道亦见诸文献。

我国人群戊型肝炎的感染率约%。

急性散发性肝炎中戊肝约占%,是我国乙类法定传染病之一。

本标准的附录是标准的附录。

本标准的附录是提示的附录。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提出。

本标准由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病毒学研究所和北京地坛医院负责起草。

本标准的主要起草人:刘崇柏、徐道振。

本标准由卫生部委托技术归口单位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负责解释。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戊型病毒性肝炎的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本标准适用于各级医疗卫生防疫机构作为戊型病毒性肝炎的诊断和防治依据。

戊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依据流行病学资料,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进行综合诊断,确诊则依赖病原血清学或病原学检查。

.急性戊型肝炎及(黄疸型/无黄疸型)..流行病学资料:发病前~周内接触过肝炎病人或饮用过被粪便垃圾污染的水或外出就餐,到戊型肝炎高发区或流行区。

..无其他原因可解释的持续周以上乏力、食欲减退或其他消化道症状或肝肿大伴有触痛或叩击痛。

..血清谷丙转氨酶()明显升高。

..血清病原学排除急性甲、乙、丙、庚型肝炎。

..皮肤巩膜黄染、血清胆红素>.μ/(>/)或尿胆红素阳性,并排除其他疾病所致的黄疸。

..病原血清学检测,抗-阳性或抗-由阴转阳,或滴度由低转高,或高转低倍以上者。

临床诊断:..、..加..。

确诊病例:..。

注:有..者为黄疸型,无..者为无黄疸型。

.急性重型戊型病毒性肝炎..符合急性黄疸型戊型肝炎(参照.)。

..起病后天内出现精神、神经症状(指肝性脑病)而排除其他原因者。

..黄疸迅速加深,血清胆红素大于μ/。

..凝血酶原时间延长,凝血酶原活动度低于%。

病毒性肝炎分型及肝衰竭诊断书写格式

病毒性肝炎分型及肝衰竭诊断书写格式

规范病毒性肝炎和肝衰竭诊断名称的通知为进一步规范我院病毒性肝炎和肝衰竭诊断名称,根据国家卫生部《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国际疾病分类第十次修订本(ICD-10)、中华医学会《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0版)和《肝衰竭诊疗指南》(2006版),经医院病案管理委员会审定通过,现就病毒性肝炎和肝衰竭诊断名称规范如下。

一、病毒性肝炎诊断名称规范(一)急性肝炎急性×型病毒性肝炎黄疸型/无黄疸型如:急性甲型病毒性肝炎急性甲型病毒性肝炎黄疸型急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无黄疸型(二)慢性肝炎慢性×型病毒性肝炎如: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HBeAg阳性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HBeAg阴性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根据生物化学试验及其他临床和辅助检查结果,上述慢性肝炎也可进一步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

如: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HBeAg阳性轻度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重度(三)携带者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四)肝炎肝硬化×型肝炎肝硬化代偿期/失代偿期如:乙型肝炎肝硬化代偿期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亦可将代偿期和失代偿期肝硬化再分为活动性或静止性如: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活动性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静止性(五)混合感染急性×型、×型病毒性肝炎混合感染黄疸型/无黄疸型如:急性甲型、戊型病毒性肝炎混合感染黄疸型(六)重叠感染×型、×型病毒性肝炎重叠感染如:乙型、甲型病毒性肝炎重叠感染急性甲型黄疸型慢性HBV携带者(七)病原不明对诊断病毒性肝炎而病毒学标志均阴性者:如:急性病毒性肝炎病原未定(限入院诊断)急性病毒性肝炎病原未明(限出院诊断)二、肝衰竭的规范诊断肝衰竭不是一个独立的临床诊断,而是一种功能判断。

因此,原则上肝衰竭不能独立存在,而应首先列出病因诊断,将肝衰竭作为一种补充诊断。

病因待查或未明时,肝衰竭可作为独立诊断,此时应注明原因待查或原因未明。

(一)急性/亚急性肝衰竭常伴发于急性病毒性肝炎,书写格式为“急性×型病毒性肝炎急性/亚急性肝衰竭”如:急性甲型病毒性肝炎急性肝衰竭急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亚急性肝衰竭(二)慢加急性肝衰竭常伴发于慢性病毒性肝炎或肝炎肝硬化,书写格式为“慢性×型病毒性肝炎慢加急性肝衰竭”或“×型肝炎肝硬化慢加急性肝衰竭”如: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慢加急性肝衰竭丙型肝炎肝硬化慢加急性肝衰竭(三)慢性肝衰竭常伴发于肝炎肝硬化,书写格式为“×型肝炎肝硬化慢性肝衰竭”如:乙型肝炎肝硬化慢性肝衰竭丙型肝炎肝硬化慢性肝衰竭(四)肝衰竭作为独立诊断如:急性肝衰竭原因待查(作为入院诊断,后面应列出至少2个可疑诊断)亚急性肝衰竭原因未明(仅可作为出院诊断)。

肝炎诊疗指南 (2)

肝炎诊疗指南 (2)
肝炎症状
肝炎患者可出现乏力、食欲减退、 恶心、呕吐、厌油、腹胀、肝区疼 痛等症状,部分患者可出现黄疸。
肝炎的分类
病毒性肝炎
由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炎症为主要表现的一组疾病, 包括甲型肝炎、乙型肝炎、丙型肝炎、丁型肝炎和戊型 肝炎等。
药物性肝炎
由药物引起的肝脏损害,可表现为药物性肝炎或药物性 肝病。
酒精性肝炎
根据肝炎的病因,采取相应的抗病毒、抗炎、抗纤维化等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
抗病毒药物
针对病毒性肝炎,采用抗病毒 药物进行治疗,如乙肝抗病毒
药物、丙肝抗病毒药物等。
抗炎药物
针对肝炎引起的炎症反应,采 用抗炎药物进行治疗,如糖皮 质激素、抗生素等。
抗纤维化药物
针对肝炎引起的肝纤维化,采 用抗纤维化药物进行治疗,如 秋水仙碱、干扰素等。
案例二:慢性肝炎的长期管理
慢性肝炎的特点
慢性肝炎患者病情持续时间较长,病情反复发作,治疗难度较大 。
慢性肝炎的长期管理
慢性肝炎患者需定期进行肝功能检查、肝炎病毒检测、肝脏超声 等检查,以监测病情变化。
慢性肝炎的生活管理
慢性肝炎患者需注意饮食、运动、休息等方面,避免过度劳累和 不良生活习惯对肝脏的影响。
具有抗氧化作用,可以保护肝细胞免 受氧化损伤。
食物禁忌
高脂肪食物
高糖食物
过多的脂肪摄入会加重肝脏的负担,不利 于肝脏的健康。
过多的糖分摄入会导致血糖升高,不利于 肝脏的健康。
高盐食物
刺激性食物
过多的盐分摄入会导致血压升高,不利于 肝脏的健康。
如辛辣、油腻、烟酒等,会刺激肝脏,不 利于肝脏的健康。
06
案例三:重症肝炎的紧急治疗
重型肝炎的症状

几种常见传染病的诊疗规范标准

几种常见传染病的诊疗规范标准

几种常见传染病的诊疗规甲类传染病(2种):鼠疫、霍乱。

乙类传染病(25种):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

丙类传染病(12种):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手足口病,水痘甲型肝炎【诊断要点】 1. 流行病学(1)注意当地甲型肝炎流行情况;(2)病前半月至一个半月有无甲型肝炎患者密切接触史;个人、集体饮食卫生状况;去外地或国外旅游、出差。

(3)食物或水型暴发,起病前进食未煮熟海产品如毛蚶、蛤蜊等。

(4)儿童及青少年为好发病年龄以及秋、冬和春季高峰,皆有利于甲型肝炎的诊断。

2. 临床表现潜伏期15~45日,平均30日。

(1)急性黄疸型1)黄疸前期:起病较急,多有发热,突出的症状为乏力和厌食、厌油、恶心、呕吐等胃肠道症状。

尿色逐渐加深。

本期一般持续5~7日。

2)黄疸期:热渐退,自觉症状好转,尿色继续加深,皮肤巩膜出现黄染,肝脏肿大,有压痛及叩击痛。

本期持续2~6周。

3)恢复期:黄疸渐退,症状消失,肝脏逐渐回缩至正常。

本期持续2周~4个月,平均1个月。

(2)急性无黄疸型:临床表现与黄疸型相似但较轻,也以乏力和胃肠道症状为主,但不出现黄疸。

(3)急性重型:极少见,参见乙型肝炎。

(4)急性淤胆型:主要表现为较长期(超过3周)的肝梗阻性黄疸。

黄疸较深而自觉症状较轻,肝肿大较明显,多有皮肤瘙痒。

3. 实验室检查(1)常规检查:外周血白细胞总数正常或稍低,淋巴细胞相对升高。

黄疸前期末尿胆红素及尿胆原开始呈阳性反应。

(2)血清酶的测定:血清转氨酶明显升高,是早期诊断的重要依据。

中医内科病毒性肝炎中医诊疗规范诊疗指南2023版

中医内科病毒性肝炎中医诊疗规范诊疗指南2023版

病毒性肝炎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肝炎病毒所引起的传染病,现已知有甲型、乙型、丙型、丁型和戊型等不同类型。

甲型与戊型肝炎病毒主要由于污染的水或食物通过消化道传染而致病;乙型肝炎病毒可由血液传播,或接触传播和母婴传播;丙型肝炎病毒乃经血传播;丁型肝炎只在乙肝病毒存在情况下才造成感染。

临床表现有黄疸型与非黄疸型两种类型,分别属于中医学的“黄疸”和“胁痛”范畴。

多因脾胃素弱,外受时邪湿热,加之饮食不慎或嗜好饮酒,多食油腻,以致湿郁热蒸,脾失健运,肝失疏泄而发病。

如迁延不愈,湿热逗留,肝脾两伤,气滞血瘀,则可酿成慢性。

少数重症肝炎(暴发型肝炎)符合中医学“急黄”范围,其病势急骤,热毒炽盛,每易迅速内陷营血,预后多差,需中西医综合治疗,及时抢救。

【诊断】1 .本病具有传染性较强、传播途径复杂、流行面广泛、发病率较高等特点。

2 .有与病毒性肝炎患者密切接触史(潜伏期:甲型肝炎2〜4周,平均1个月左右;乙型肝炎4周〜6个月,丙型肝炎2〜26周,戊型肝炎2~9周,丁型肝炎2〜11周),或有进食污染之食物或饮水史,或有近期输血史。

3 .急性肝炎之主要症状和体征乏力,纳呆,恶心,腹胀,肝脏肿大,质软或充实,多伴压痛或触痛,少数并有脾肿大。

黄疸型肝炎除上述症状外,常先有恶寒发热,持续3〜5天,自行消退,然后尿色加深,巩膜与皮肤先后出现黄疸,皮肤瘙痒,大便呈白陶土色,持续2~6周后,黄疸消退,进入恢复期。

多见于甲型病毒性肝炎。

4 .上述之主要症状与体征持续不愈,病程超过半年以上,肝功能轻度损害或正常者为慢性迁延性肝炎。

病程在1年以上,或出现肝外多脏器损害的症状,如慢性多发性关节炎、慢性肾小球肾炎等,并伴脾肿大或肝掌、蜘蛛痣、面色黝黑、毛细血管等扩张、肝功能明显异常者,为慢性活动性肝炎。

多见于乙型病毒性肝炎。

5 .反复进行肝功能检查,包括多种血清酶学检测,如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谷氨酰转肽酶等,及血清胆红素测定等;特异性抗原抗体检测,包括甲肝病毒免疫球蛋白M、抗乙肝病毒核心抗体免疫球蛋白M、乙肝病毒表面抗原、乙肝病毒e抗原及其相应抗体、乙肝病毒核心抗体、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多聚酶及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等。

病毒性肝炎诊疗规范

病毒性肝炎诊疗规范

电泳γ球蛋白 (%)
凝血酶原活动 度(PTA,%) 胆碱酯酶 (CHE,U/L)
≤21
>70 >5400
>21- <26
70-60 ≤5400- >4500
≥26
<60- >40 ≤4500
22
淤胆型肝炎
●起病类似急黄肝,但症状较轻,黄疸重; ●胆汁淤积表现:皮肤搔痒、大便颜色变浅;
●化验:ALT轻度升高,TB显著升高,以结合胆
红素为主;γ-GT、ALP及胆固醇明显升高。
23
重型肝炎
①极度乏力; ②消化道症状进行性加重,尤常出现频繁恶心、呕吐 及顽固呃逆; ③黄疸迅速进行性加深;(每天上升 17.1 mol/L或大 于正常值10倍) ④出血倾向进行性加重,后期消化道大出血;
⑤腹胀明显,腹水;后期可出现肝肾综合征;
⑥可出现肝性脑病表现; ⑦肝浊音界缩小; ⑧酶—胆分离; ⑨凝血酶原时间明显延长,凝血酶原活动度<40%。
6
●丙肝:主要为急、慢性丙肝患者和HCV携带者。
急性患者从起病前两周起有传染性。起病后血 中HCV RNA阳性代表有传染性。由于HCV在血
中的浓度很低,因次即使HCV RNA 阴性仍不能
排除有传染性。同样,抗-HCV阴性,亦不能
排除有传染性。这就是为什么不能完全防止输
血后丙型肝炎的发生。
7
● 丁肝: 发生于 HBV感染的基础上,也是以慢
12
临床表现
13
病毒性肝炎的临床类型
2000年西安第十次全国病毒性肝炎会议标准 急性肝炎 急性无黄疸型 急性黄疸型 轻度 中度 重度 急性重型肝炎 亚急性重型肝炎 慢性重型肝炎
慢性肝炎
重型肝炎 淤胆型肝炎
分早、中、晚期

病毒性肝炎诊疗指南

病毒性肝炎诊疗指南

(一)甲型肝炎病毒(HAV)是一种RNA病毒,属微小核糖核酸病毒科,是直径约27nm的球形颗粒,由32个壳微粒组成对称20面体核衣壳,内含线型单股RNA。

HAV具有4个主要多肽,即VP1、VP2、VP3、VP4、其中VP1与VP3为构成病毒壳蛋白的主要抗原多肽,诱生中和抗体。

HAV在体外抵抗力较强,在-20℃条件下保存数年,其传染性不变,能耐受56℃30分钟的温度及PH3的酸度;加热煮沸(100℃)5分钟或干热160℃20分钟,紫外线照射1小时,氯1mg/L30分钟或甲醛(1:4000)37℃72小时均可使之灭活。

实验动物中猴与黑猩猩均易感,且可传代。

体外细胞培养已成功,可在人及猴的某些细胞株中生长,增殖和传代。

HAV仅有一个血清型,各病毒株在基因结构上虽略有差别,但无显著不同,目前仅检测到一种抗原抗体系统。

HAV存在于患者的血液、粪便及肝胞浆中。

感染后血清中抗-HAV1gM 抗体很快出现,在2周左右达高峰。

然后逐渐下降,在8周之内消失,是HAV近期感染的血清学证据;抗-HAVIgG抗体产生较晚,在恢复期达高峰,可持久存在,具有保护性。

(二)乙型肝炎病毒(HBV)是一种DNA病毒,属嗜肝DNA病毒科(hepadnavividae),是直径42nm 的球形颗粒。

又名Dane颗粒,有外壳和核心两部分。

外壳厚7-8nm,有表面抗原(HBsAg),核心直径27nm,含有部分双链,部分单链的环状DNA,DNA聚合酶,核心抗原及e抗原。

HBVDNA的基因组约含3200个硷基对。

长链的长度固定,有一缺口(nick)此处为DAN聚合酶;短链的长度不定。

当HVB复制时,内源性DNA 聚合酶修补短链,使之成为完整的双链结构,然后进行转录。

HBV DNA的长链有4个开放性读框(ORF),即S区、C区、P区和X区。

S区包括前S1前S2和S区基因,编码前S1、前S2和S三种外壳蛋白;C区以包括前C区,C区基因编码HBcAg蛋白,前C区编码一个信号肽,在组装和分泌病毒颗粒以及在HBeAg的分泌中起重要作用;P基因编码DNA聚合酶;X基因的产物是X蛋白,其功能尚不清楚。

戊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WS301-2008)有关问题商榷20160616)

戊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WS301-2008)有关问题商榷20160616)

中国暴发疫情
2005
2004 2004 2004 2002
广州
广州 丹东 漯河 北京
4
41 56 4(儿童) 32
2.6%
14.2% 15.4% nd 1.9%
19%
40.6% nd nd 8.7%
2002
2001 2001
2009 月20日,国务院颁布《中华人民共 北京 年7 33 2.27% 7.57% 和国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 》,明确规定食品 新疆 167 0.64% nd 从业人员体检时需进行戊肝检测。
北京 18 2.25% 13.38%
Nd:未提供数据
戊肝病毒的传播途径(Transmission routes of HEV)
Genetics and Evolution 22 (2014) 40–59
戊型肝炎病程中各种感染指标的变化
重要事实
全球每年约2000万人HEV,300多万急性HE病例,5.66万例与戊肝有关的死亡。
做好传染源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和传染源粪便管理是切断传播的关键。
具有HEV构象依赖表位的重组抗原新一代抗HEV-IgG和抗HEV-IgM检测试剂具有良好的敏感 性和特异性,较传统试剂的质量有了显著提高,其商品化试剂盒已广泛应用;E2 -IgM是一 个良好的戊肝急性感染诊断指标,E2-IgG是一个良好的戊肝既往感染诊断指标为越来越多 的实验数据所证实。
规范全国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疗机构和采供血机构及 其执行职务的人员的戊肝诊断和报告
诊断与报告
WS301-2008与GB-17011-1997比较
WS301-2008
01
组织 结构 诊断 原则
GB-17011-1997
02

病毒性肝炎诊疗规范

病毒性肝炎诊疗规范

病毒性肝炎诊疗规范病毒性肝炎是指肝炎病毒引起的肝炎,可分甲、乙、丙、丁和戊型病毒性肝炎,分别由甲型、乙型、丙型、丁型和戊型肝炎病毒引起。

甲型和戊型肝炎病毒由胃肠道途径传播。

临床可引起急性肝炎和重型肝炎。

乙型、丙型和丁型肝炎病毒由胃肠道外途径如血液、围生期、性传播。

临床除急性和重型肝炎外,可以发展为慢性肝炎、肝硬化和肝癌。

病理改变主要是肝组织有程度不等的肝细胞变性、炎症、坏死、增生和纤维化。

主要的临床表现有乏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胀、肝区疼痛、黄疸、肝脏和脾脏肿大和肝功能异常。

血清和肝组织中可检出各型病毒性肝炎标志物。

根据病毒性肝炎临床表现的不同,可以分别表现为肝炎病毒携带者、急性肝炎、慢性肝炎、重型肝炎、淤胆型肝炎和肝炎肝硬化多种临床类型。

【诊断标准】病毒性肝炎的诊断应根据流行病学资料、症状、体征和实验室检查,结合病人具体情况及动态变化进行分析,并应做好鉴别。

必要时应作肝脏组织学检查,最后作出诊断。

病毒性肝炎的诊断应包括临床诊断和病原学诊断。

(一)临床诊断潜伏期:甲型肝炎为2~6周,平均4周。

乙型肝炎为4~25周,一般10~12周。

丙型肝炎为2~26周,平均8周。

丁型肝炎为3~12周。

戊型肝炎为4~10周,平均6周。

1.急性肝炎(1)急性无黄疸型肝炎1)流行病学资料:①密切接触史,是指与确诊病毒性肝炎病人(尤其是急性期)同吃、同住、同生活或经常接触肝炎病毒污染物,如血液、粪便,或有性接触而未采取防护措施;②有注射史,是指半年内有输血、血制品及消毒不严格的药物注射、免疫接种、针刺治疗等;③吃过不洁食物,是指经常在外吃饭、并吃过贝壳类食物如毛蚶等。

2)症状:指近期内出现,持续几天以上,无其他原因可解释的症状,如乏力、食欲减退、厌食及厌油腻、恶心等。

3)体征:肝肿大并有压痛和叩痛。

部分病人有轻度脾肿大。

4)实验室检查: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升高和病原学检测阳性。

血清ALT升高并有流行病学资料、症状、体征三项中有两项阳性或血清ALT升高及体征(或血清ALT升高及症状)均明显阳性并排除其他疾病者,可诊断为急性无黄疸型肝炎。

《戊型肝炎防治共识》解读PPT课件

《戊型肝炎防治共识》解读PPT课件
接种对象
根据《戊型肝炎防治共识》,戊型肝炎疫苗的接种对象主要为16岁及以上的易感 人群,包括未感染过戊型肝炎病毒的人群、高风险职业人群(如医务人员、食品 从业人员等)以及前往戊型肝炎流行地区的人群。
疫苗效果和安全性评估
疫苗效果
临床试验结果显示,戊型肝炎疫苗具 有良好的免疫原性和保护效果。接种 后,人体能够产生针对戊型肝炎病毒 的特异性抗体,从而有效预防病毒感 染和发病。
流行病学
戊型肝炎呈世界性分布,发展中国家发病率较高。近年来,发达国家中戊型肝 炎的发病率也呈上升趋势。我国是戊型肝炎高发区,人群普遍易感,尤以青壮 年为主。
临床表现和诊断
临床表现
戊型肝炎潜伏期一般为2~9周,平均4周。临床可分为急性 黄疸型、急性无黄疸型、重型和淤胆型四种。主要症状包括 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胀、肝区痛等。部分患者 可出现皮肤瘙痒、灰白便及发热等症状。
安全性评估
在临床试验和实际应用中,戊型肝炎 疫苗表现出较高的安全性。常见的不 良反应包括注射部位疼痛、发红、肿 胀等轻微症状,严重过敏反应极为罕 见。
未来研究方向
加强疫苗研发
尽管已有戊型肝炎疫苗问世,但仍需继续加强疫苗研发工 作,提高疫苗的保护效果和持久性,降低生产成本,以满 足更广泛人群的接种需求。
临床医生应认真学习和掌握《戊型肝炎防治共识》的内容和精神,将其
贯彻到日常诊疗工作中。
02
提高诊疗水平
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提高戊型肝炎的诊疗水平,为患者提供更加精准
、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03
加强患者教育
临床医生应加强对患者的教育和指导,提高患者对戊型肝炎的认知和自
我保健能力。同时,鼓励患者积极参与疾病的防控工作,共同推动戊型

几种常见传染病的诊疗规范标准

几种常见传染病的诊疗规范标准

几种常见传染病的诊疗规甲类传染病(2种):鼠疫、霍乱。

乙类传染病(25种):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

丙类传染病(12种):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手足口病,水痘甲型肝炎【诊断要点】 1. 流行病学(1)注意当地甲型肝炎流行情况;(2)病前半月至一个半月有无甲型肝炎患者密切接触史;个人、集体饮食卫生状况;去外地或国外旅游、出差。

(3)食物或水型暴发,起病前进食未煮熟海产品如毛蚶、蛤蜊等。

(4)儿童及青少年为好发病年龄以及秋、冬和春季高峰,皆有利于甲型肝炎的诊断。

2. 临床表现潜伏期15~45日,平均30日。

(1)急性黄疸型1)黄疸前期:起病较急,多有发热,突出的症状为乏力和厌食、厌油、恶心、呕吐等胃肠道症状。

尿色逐渐加深。

本期一般持续5~7日。

2)黄疸期:热渐退,自觉症状好转,尿色继续加深,皮肤巩膜出现黄染,肝脏肿大,有压痛及叩击痛。

本期持续2~6周。

3)恢复期:黄疸渐退,症状消失,肝脏逐渐回缩至正常。

本期持续2周~4个月,平均1个月。

(2)急性无黄疸型:临床表现与黄疸型相似但较轻,也以乏力和胃肠道症状为主,但不出现黄疸。

(3)急性重型:极少见,参见乙型肝炎。

(4)急性淤胆型:主要表现为较长期(超过3周)的肝梗阻性黄疸。

黄疸较深而自觉症状较轻,肝肿大较明显,多有皮肤瘙痒。

3. 实验室检查(1)常规检查:外周血白细胞总数正常或稍低,淋巴细胞相对升高。

黄疸前期末尿胆红素及尿胆原开始呈阳性反应。

(2)血清酶的测定:血清转氨酶明显升高,是早期诊断的重要依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 戊型肝炎的治疗原则 戊型肝炎尚无特异的治疗 药物及方法,治疗原则是根据患者的病情轻重、临 床类型、合并症及组织学损害区别对待。 5.1 一般处理 戊型肝炎急性期患者应卧床休息, 进食高蛋白质、低脂肪、高维生素类食物,摄取碳 水化合物要适量,不可过多,以避免发生脂肪肝。 患者不宜饮用含有乙醇的饮料。

2.3 易感人群 任何年龄组均可感染 HE V,但儿童、青少年以亚临床感染为主,而 戊型肝炎临床病例主要见于青壮年和中老年 人。

2.4 流行特征 戊型肝炎的流行特征与病毒 的基因型有关。HEV1和 HEV2所致的 戊型肝炎多见于冬春季节,易在雨季或洪水 后暴发流行,病例以 15~40岁的青壮年 为主; HEV3和 HEV4所致的戊型肝 炎以散发为主,全年均可发生,冬春季稍多, 病例以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为主。
戊型病毒性肝炎 诊疗规范
中国医师协会感染科医 师分会

戊型病毒性肝炎(hepatitisE, 以下简称“戊型肝炎”)是由戊型肝炎病毒 (hepatitisEvirus,HE V)感染导致的急性传染病,主要经消化道 传播,是我国乙类法定传染病之一,常引起 暴发流行,近年来散发病例持续上升。戊型 肝炎既往曾被称为“肠道传播的非甲非乙型 肝炎”,1989年起被命名 为戊型肝炎。


4.2 戊型肝炎的临床分型 感染 HEV后,可表现为临床型和亚临床型。临床型可表现 为急性黄疸型肝炎、急性无黄疸型肝炎、淤胆型肝炎和肝衰 竭,基本上均表现为急性自限性, 一般不会发展成慢性肝炎。 最近国外有报道发现肝脏移植患者感染 HEV后部分可转为 慢性,长期免疫抑制治疗的患者感染 HEV后也可以呈现病 程迁延或反复发作的倾向,并可能在较长时间携带病毒。 戊型肝炎的临床经过与甲型肝炎相似,但肝衰竭的发生率较 高,病死率为1% ~4%,孕妇感染后的病死率可高 达 2 0%

4.2.5 亚临床型感染 与其他嗜肝病毒一 样,HEV感染后可能不发病,几种特殊类型的戊型肝炎 4.2.6.1 妊娠合并戊型肝炎 孕妇感染 HE V后,病情较为严重,尤其是妊娠中晚期孕妇感染 HEV,病死率可高达 20%。孕妇感染 HEV 后易发展成肝衰竭,也易致早产、死胎、产后大出 血,加重病情。 4.2.6.2 老年戊型肝炎 临床症状重,持续 时间长,淤胆型肝炎及肝衰竭的发生率较青壮年明 显增高,且黄疸深,皮肤瘙痒多见,容易出现合并 症和并发症,治疗效果差。

4.1.2 临床症状和体征 近期内出现的、 持续几天以上但无其他原因可解释的症状, 如乏力、纳差(食欲不振)、恶心、 呕吐、 上腹不适、肝区疼痛、腹胀、腹泻等。部分 患者可有肝脏轻度肿大、触痛和叩击痛,尿 色逐渐加深。体检可见肝脏肿大并有压痛、 肝区叩击痛、巩膜黄染等。一般比甲型肝炎 病程更长、病情更重。

5.3 肝衰竭的治疗 采用综合性治疗,同时加强护理,密 切观察病情变化。应加强支持疗法,维持水和电解质及能量 平衡,补给白蛋白和(或)其他血制品,使用抑制炎性坏死 及促肝细胞再生的药物。改善肝脏微循环,降低内毒素血症, 预 防和治疗各种并发症(如肝性脑病、大出血、肾功能不 全、继发感染、脑水肿、电解质紊乱、腹水及低血糖等)。 合并肝衰竭患者应在早期采用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晚期肝 衰竭患者可在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基础上行肝移植手术。具 体参照 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和肝病学分会制定的《肝 衰竭诊疗指南》 。



4.2.1 急性黄疸型肝炎 符合戊型肝炎的临床表现、生 化改变及病原学指标,且患者在病程中出现尿黄和(或)皮 肤巩膜黄染,血清总胆红素水平超过正常值上限的 2倍。 4.2.2 急性无黄疸型肝炎 符合戊型肝炎的临床表现、 生化改变及病原学指标,但患者在病程中未出现黄疸,血清 总胆红素水平未超过正常值上限的 2倍。 4.2.3 淤胆型肝炎 表现为较长期(3周以上)肝内阻 塞性黄疸如皮肤瘙痒、粪便颜色变浅、肝脏肿大和梗阻性黄 疸(化验结果以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血清碱性磷酸酶、5′ 核苷酸 酶和 γ谷氨酰转移酶增高,三酰甘油和胆固醇增高)。 肝脏影像学检查肝内外胆管无扩张。
2 流行病学 2.1 传染源 戊型肝炎的传染源包括戊型肝炎 临床感染者、亚临床感染者以及感染 HEV 的动物。人是 HEV1、2的惟一自然宿主 和传染源,猪是 HEV3、4的主要动物传 染 源 。传染源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排泄物对 水源、食物的污染上。目前已公认戊型肝炎 是一种人畜共患病。


2.2 传播途径 戊型肝炎的传播途径主要是 粪-口传播,主要通过饮用被污染的水和食用 被污染的食物而感染,食用不当烹煮的动物 组织或内脏也可能导致食源性戊型肝炎。此 外,输血和人畜交叉感染也是重要的传播途 径。


4.2.6.3 重叠感染的戊型肝炎 在我国,多 见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重叠感染 HEV,也可见慢 性丙型肝炎患者重叠感染 HEV。重叠感染后,可 使原来肝脏病变加重,肝衰竭的发生率及病死率均 明显增高 。 4.2.6.4 慢性肝病合并戊型肝炎 酒精性肝 硬化、药物性肝炎及其他原因不明慢性肝病合并戊 型肝炎,可使原来肝脏病变加重,肝衰竭的发生率 及病死率均较未合并戊型肝炎的慢性肝病高 。

1 病原学 HEV为直径 27~34nm的二十面 体无包膜病毒,基因组为线性单股正链 RNA,核 苷酸全长约 7.2kb,含有 3个互相重叠的开 放阅读框架(ORF1、ORF2和 ORF3) 。 ORF2 编码病毒的结构蛋白,组成病毒衣壳, 包含 HEV的主要免疫 优势抗原表位,其抗体具 有保护性。HEV不稳定,对高盐、 氯化铯和氯 仿敏感,在 4℃下保存易裂解,但 56℃加热 1 h 后仍有感染性。

4.2.4 肝衰竭 4.2.4.1 急性肝衰竭 起病14d内出现极度 乏力,消化道症状明显,黄疸急剧加深(每日上升 幅度 >17.1μmol/L),肝浊音界进行性缩 小,迅速出现Ⅱ度以上(按Ⅳ度划分)肝性脑病, PTA≤40%并排除其他原因者。 4.2.4.2 亚急性肝衰竭 起病15d~26周 内出现极度乏力,消化道症状明显,血清总胆红素 高于正常值上限的 10倍 以上,PTA≤40%, 中晚期患者常出现腹水和(或)肝性脑病。

5.4 淤胆型肝炎的治疗 可根据情况应用肾 上腺皮质激素、苯巴比妥、腺苷蛋氨酸等药 物,严重淤胆经常规治疗无效者可考虑行人 工肝支持系统治疗 。

5.5 特殊情况下戊型肝炎的处理 妊娠特别是晚期妊娠合 并戊型肝炎、老年戊型肝炎、慢性肝病合并戊型肝炎、乙型 肝炎或丙型肝炎重叠感染 HEV者,有较高的肝衰竭发生率 和病死率,在临床治疗中应对这类患者高度重视,监测、护 理和治疗措施应强于普通戊型肝炎患者。若病情出现恶化, 应及时按肝衰竭处理。妊娠特别是晚期妊娠合并戊型肝炎患 者消化道症状重,产后大出血多见,必要时中止妊娠。国外 已有器官移植患者感染 HEV后出现慢性化的个别报道 , 对这类患者是否需要抗病毒治疗和抗病毒治疗能否改善患者 预后目前尚缺乏循证医学依据。

5.2 普通型肝炎的治疗 戊型肝炎为自限性 疾病,一般无需抗病毒治疗,可酌情应用一 些保肝药物,但应避免滥用。患者有明显食 欲不振、频繁呕吐并有黄疸时,可静脉滴注 10% ~20%葡萄糖液及维生素 C等。急 性黄疸型肝炎在祖国医学中多属阳黄,其中 热重者可用茵陈蒿汤、栀子柏皮汤加减;湿 重者可用茵陈胃苓汤加减。

3 戊型肝炎的发病机制和病理 戊型肝炎的 发病机制尚不明确,HEV对肝细胞的直接 致病力较弱,肝脏损伤的发生可能与机体抗 HEV免疫应答有关。戊型肝炎的病理特征 主要是肝细胞的弥漫性水样变性,常可见到 较明显的毛细胆管淤胆及胆栓形成。
4 戊型肝炎的诊断和临床分型 4.1 戊型肝炎的诊断 戊型肝炎潜伏期 2~9周,平均约 40d。应根据流行病学 史、临床症状和体征及实验室检查结果,并 结合患者具体情况及动态变化进行综合分析, 做出诊断。
4.1.3 实验室检查 4.1.3.1 肝功能指标 短期内突然出现 ALT和 AST升高。ALT的升高较慢性 肝炎更为明显,通常不低于 2.5倍的正常 值上限。与甲型肝炎相比,戊型肝炎患者的 血清胆红素往往更高,凝血时间往往更长。

4.1.3.2 病原学指标 HEV急性感染的诊断指标包括: 抗HEV IgM阳性;抗HEVIgG阳转或含量有 4倍及以上升高;血清和(或)粪便 HEV RNA阳性。一般情况下这 3项指 标的任 何一项阳性都可作为 HEV急性感染的临床 诊断依据,如同时有 2项指标阳性则可确诊。

6 戊型肝炎的预防 预防本病的重点是切断粪-口传 播途径。因此要加强水源和粪便管理,改善供水条 件,搞好环境卫生和个人卫生。对于戊型肝炎患者 应适当隔离。饲养场、屠宰场要加强猪粪便等排泄 物的处理,防止其污染水源及周围环境。加工猪肉 食品时要做到生熟厨具分开使用,避免加工好的猪 肉受到污染。目前尚无戊型肝炎疫苗供人群使用。


4.1.1 流行病学史 若患者有接触戊型肝 炎患者,食用烹煮不当的猪内脏,饮用或频 繁接触未经适当处理的沟河水,密切接触生 猪,在外不洁饮食,近期输血或频繁透析治 疗等明确的危险因素,则有助于戊型肝炎的 诊断。但由于我国为戊型肝炎高流行区,H EV感染在全国各地均较常见,即使没有上 述这些危险因素,也不能排除戊型肝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