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选修1《促进民族大融合》教案

合集下载

试讲稿教案设计】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全册教案 第三单元

试讲稿教案设计】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全册教案 第三单元

【试讲稿教案设计】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全册教案第三单元第三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第3课促进民族大融合以下内容为完整课时的教案,对试讲10分钟起启发作用,所以同学在试讲中遇到类似材料,还必须仔细看清楚试讲要求。

仔细看材料进行着重了解。

做到熟悉能讲!课标要求: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及评价。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识记:农业、手工业、商业的表现;尊儒崇经,兴办学校;恢复汉族礼仪制度;采纳汉族封建统治制度;汉族风俗习惯成为社会风俗习惯的主体;鲜卑族的文化精华融入汉族文化中;(2)孝文帝改革后北魏社会在经济、政治、风俗习惯的变化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认识经济的复苏和繁荣,政权封建化,民族的交流与融合这三个方面不是孤立的,而是相对联系的;(3)探究孝文帝改革的最重要的历史意义在于促进了北方以鲜卑族为中心的民族大融合,消除了民族隔阂,为国家由分裂到统一奠定了基础。

培养学生概括分析史实的能力和提高学生的论证和表达能力。

过程与方法:(1)小组讨论:通过对北魏孝文帝历史作用的分析,培养学生对历史现象的辩证分析、比较能力,以及提高学生运用正确历史观评价历史任务的能力;(2)查找有关孝文帝资料:认识孝文帝改革和民族融合推动了中华民族的发展和中华文明的进步,民族团结和民族统一是历史发展的潮流;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之一,还应看到其锐意改革、不断创新的精神,与时俱进是一个国家、民族不断进步的灵魂;(2)孝文帝改革在历史上影响深远,促进了民族大融合,进而认识到孝文帝是古代少数民族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

是中华民族的千古功臣;(3)课堂讨论孝文帝改革和民族大融合推动了中华民族的发展和中华文明的进步;民族团结和民族统一是历史发展的潮流。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孝文帝改革对政权封建化进程的作用。

教学难点孝文帝改革对民族融合和国家统一的历史意义。

一、经济的复苏和繁荣1、农牧业的发展(1)表现①生产工具的改进:整地碎土工具的复杂化与精耕细作;②耕作技术的提高:“宁可少好,不可多恶”,“顷不比亩善”;③重视兴修水利:有水田之处通渠灌溉;④经济作物和畜牧业的发展;⑤荒地得到更多地开垦,粮食产量提高,人口增殖。

人教版选修1 历史:第三单元 第3课 促进民族大融合 学案设计

人教版选修1 历史:第三单元 第3课 促进民族大融合  学案设计

促进民族大融合【学习目标】1.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2.认识民族融合的作用。

3.认识中国古代少数民族统治者改革对本民族与中国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

【学习重难点】孝文帝改革对政权封建化进程的作用。

【学习过程】一、经济的复苏和繁荣1. 原因:孝文帝改革措施的推动;北魏发展经济的政策;民族大融合的影响。

2. 表现:(1)农业:荒地开垦、粮食产量增加、人口增长;生产工具改进、耕作技术提高、兴修水利;畜牧业的发展。

(2)手工业:民间、官府手工业发展;丝织业发展显著,青瓷制造业直接影响了唐宋时期北方制瓷业的繁盛。

(3)商业:洛阳出现许多大的市场,货源充足,交易活跃,货币交易恢复;对外贸易也有长足的发展。

3. 影响:①经济的变化推动了鲜卑族的游牧经济向农耕经济的转型,增加了国家收入;②经济的变化促使孝文帝进一步接受汉族先进文化与制度,加速政权的封建化进程,巩固了封建统治;③经济的变化促进了民族大融合,使鲜卑族等少数民族为中华民族注入了新鲜血液。

二、政权封建化的加速1. 尊儒崇经,兴办学校。

2. 恢复汉族礼乐制度。

3. 采纳汉族封建统治制度:(1)模仿汉族官制,将北魏官制定为九品,改变官职的名称。

(2)修订律令,废除一些带有奴隶制成分的落后残酷刑律,适应中原地区的法律要求。

三、民族交流与融合1. 表现:(1)鲜卑族的汉化:①鲜卑人成为农民,由游牧走向定居,完成了封建化过程;②鲜卑贵族转化为封建地主,有的兼营工商业;③汉族的风俗习惯成为社会风俗习惯的主体。

(2)鲜卑族的文化精华融入汉族文化之中:①汉族学习到鲜卑族的畜牧生产经验和技能;②汉族服饰……等也受到鲜卑族影响。

2. 意义:孝文帝改革不仅缓和了民族矛盾,巩固了封建统治,更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为结束长期分裂局面,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

四、合作探究1.孝文帝改革的意义是什么?①北魏孝文帝改革有利于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进程。

②促进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促进民族大融合教案

促进民族大融合教案

促进民族大融合教案教案示例:北魏孝文帝的促进民族大融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识记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内容和意义(2)理解改革的背景、内容和意义(3)探究改革对民族融合的推动作用及实质(4)认识改革与社会进步、国家发展的关系过程与方法:问题探究、材料分析、情景教学、对比分析、综合分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顺应时代潮流改革是值得肯定的,改革策略和决心值得学习与借鉴,改革与创新,与时俱进是民族文化的精髓和社会进步的灵魂教学重难点: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内容和意义难点:改革对民族融合的推动作用及实质教学工具:幻灯片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教师用课件展示北魏孝文帝的形象和北魏的图片,提问:北魏是哪个时期的国家?北魏的基本情况是怎样的?学生回答问题,教师总结。

改革的背景:教师用课件展示“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图片,提问:改革的背景是什么?学生回答问题,教师总结。

教师用课件展示“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的图片,提问:改革的原因是什么?学生回答问题,教师总结。

改革的内容:教师用课件展示“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的图片,提问:改革的内容是什么?学生回答问题,教师总结。

教师用课件展示“均田制”的图片,提问:均田制的内容是什么?学生回答问题,教师总结。

教师用课件展示“租调制”的图片,提问:租调制的内容是什么?学生回答问题,教师总结。

改革的意义:教师用课件展示“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意义”的图片,提问:改革的意义是什么?学生回答问题,教师总结。

教师用课件展示“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局限性”的图片,提问:改革的局限性是什么?学生回答问题,教师总结。

小结:教师用课件展示“小结”的图片,提问:这节课你学习了什么?有什么感受?学生回答问题,教师总结。

高中历史选修1《促进民族大融合》教案

高中历史选修1《促进民族大融合》教案

高中历史选修1《促进民族大融合》教案【教学内容】:高中历史选修1《促进民族大融合》【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中央政府的民族政策的演变,掌握各个政策的特点和影响。

2. 能力目标:能够分析各种因素对民族融合的影响,并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3. 情感目标:懂得如何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树立和谐、包容的民族观念。

【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中央政府的民族政策的演变和影响。

2. 教学难点:如何通过对不同政策的分析,探讨如何促进民族大融合。

【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5分钟)多媒体课件放映新疆的美景和多元化文化,让学生感受新疆是一个具有非寻常多元化特点的地区。

要求学生围绕新疆文化进行讨论,引出本堂课的主题——促进民族大融合。

二、讲解(30分钟)讲授内容:1. 民族政策的演变和影响。

中央政府为促进各民族之间的融合和发展,先后采用了“一统天下”、“平定西域”、“新疆建设”、“少数民族自治区”等一系列的措施来维护民族团结、促进经济繁荣和社会稳定。

分别讲解各个时期的政策特点和影响。

2. 当前新疆内部存在的一些问题。

政策的执行和民族文化的发展等等。

三、讨论(30分钟)1. 要求学生就所学内容,及时反馈自己的理解和看法。

帮助学生理解政策的种种画面和民族文化的多样性。

2. 学生围绕如何促进民族大融合进行讨论。

教师给学生提供开放式和有意识争论和意见指导的平台,帮助学生理解多种立场和观点,形成善意和不那么偏执视角的看问题的态度。

四、总结和评价(15分钟)1. 教师进行总结,明确本节课的训练目标,以及讲述的关键内容和意义。

2. 要求每位学生写下自己的收获与感想。

教师遴选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文章、观点和哲理,分别以口头或者书面的方式进行评价。

【拓展延伸】:学生在阅读相关文献或者前往新疆旅游时,可以继续了解和探究促进民族融合的实际效果和投资回报。

也可以在科技感驱动的时代里,通过互联网、大数据、虚拟现实等先进的技术手段,在更广阔的范围内获取相关信息资源和开展多维信息分析。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三单元第三课促进民族大融合讲课教案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三单元第三课促进民族大融合讲课教案
• 1.农牧业的发展的表现 • 2.手工业的成就的表现 • 3.商业活动活跃的表现
一、农牧业发展表现
牧马
牵羊的少数民族
(魏晋荒墓地壁得砖到画更)多地开(垦魏,晋粮墓食壁产砖量画提)
高,生产工具的改进,耕作技术的提高,
兴修水利,经济作物的种植和畜牧业的
发展 。
扬场图 (魏晋墓葬壁画)
耕牛图 (魏晋墓葬壁画)
龙门石窟虽然是佛教文化的艺术表现,但它也折射出了当 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时尚。石窟中至今仍然保留着大量 的宗教、美术、建筑、书法、音乐、服饰、医药等方面的实物 资料,因此它堪称为一座大型石刻艺术博物馆。
龙门石窟是佛教的石刻艺术,然而古代的艺术匠师们却突 破了宗教“仪轨”的束缚,以现实生活为源泉,创制了形态各 异、大小不同、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为研究中国的雕刻艺术 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山西大同云冈石窟
山西大同云冈石窟
云冈石窟位于山西省大同市西郊武周山北崖,石窟依山 开凿,东西绵延1000米,现存主要洞窟45个,大小窟龛 252个,石雕造像51000余躯,是我国规模最大的古代石 窟群之一。据文献记载,北魏和平年间(公元460年至 465年)由一个著名的和尚昙曜主持,在京城(平城, 今大同市)西郊武周塞,开凿石窟五所,现存云冈第16 窟至20窟,就是当时开凿最早的所谓“昙曜五窟”。其 他主要洞窟,也大多完成于北魏太和十八年(公元494 年)孝文帝迁都洛阳之前。从石窟所保存的纪年铭刻和 艺术风格上看,这处宏伟的艺术工程基本上都是北魏的 遗物,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现存洞窟53个,石雕 造像5万 1千余尊。大佛最高者17米,最小者仅几厘米。




四通市
洛阳
鲜卑族经济的转型了汉族先进文化与制度, 对北魏的政治生活乃至整个中国历 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第3课 促进民族大融合》教学设计(部级优课)

《第3课 促进民族大融合》教学设计(部级优课)

课程简介选修1 第三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第3课促进民族大融合一、本课地位本课上承两汉后国家分裂、民族融合的大时代,孝文帝抛弃民族观念,顺应历史潮流,大刀阔斧进行汉化改革,稳定北魏统治,发展了北方经济,缩小了南北经济的差距。

为隋朝统一和唐朝开创中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打下基础。

而当今我国正处于改革开放和大大创新的时代,古今结合正好。

二、本课教学目标达成1、本课具有一定的理论性,所以在教学过程展示了许多相关史料,在培养学生概括分析史实能力和提高学生论证、表达能力的前提下,让学生理解改革促进北方以鲜卑族为中心的民族大融合,为国家由分裂到统一奠定了基础。

2、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引导学生客观评价孝文帝改革,认识到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之一。

孝文帝改革在历史上影响深远,促进了民族大融合,进而认识到孝文帝是古代少数民族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是中华民族的千古功臣。

但是,全盘汉化也带来给鲜卑民族带来了消极影响。

同时,学生还要认识到民族交流与融合过程中,汉族风俗习惯成为社会风俗习惯的主体;鲜卑族的文化精华也融入到汉族文化中。

三、教学重点难点处理本课采用讲授法与讨论法、合作探究、多媒体教学辅助。

在“情境-探究-史鉴-升华”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理解掌握孝文帝改革对政权封建化和多民族国家统一与发展的深远影响。

四、导入新课:介绍历史人物独孤信,独孤信与北周、隋、唐朝皇室都有血缘关系,容易激发学生兴趣,利于新课导入。

五、教学设计思路:本节课借助多媒体,展示四组史料,调动学生分组阅读、思考、讨论,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历史思维,最终形成对孝文帝改革影响的相关结论。

在学习方法方面,学会正确评价历史人物,同时,引导学生以史为鉴,在课后对我国现在的改革进行讨论和思考。

六、教学流程:(一)、提出问题,各抒己见:史学界对北魏孝文帝改革观点不一。

有人认为北魏孝文帝是千古功臣,也有人认为他是毁灭本民族的千古罪人。

同学们,试结合相关内容,简要谈谈孝文帝改革的影响。

高中历史 3.3《促进民族大融合》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1

高中历史 3.3《促进民族大融合》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1

高中历史 3.3《促进民族大融合》学案新人教版选修1学习方法点拨1.孝文帝改革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

一方面促进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另一方面加速了北方的民族融合。

2.在学习时,要注意通过北方农业生产的发展和洛阳商业的繁荣,把握北方经济的恢复。

要通过北方各民族的变化,把握孝文帝改革对民族融合的促进。

3.注重把握孝文帝改革和隋唐时期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材自学导引与解读一、经济的复苏和繁荣1.农业⑴农业①得到改进,耕作技术提高,兴修②。

⑵黄河中游的许多荒地得到开垦,③产量增多,人口增多。

⑶适应④的需要,城郊⑤的种植发展起来。

⑷⑥得到发展。

2.手工业⑴⑦发展尤其显著,达到魏晋以来的最高水平。

⑵青瓷制造业直接影响了⑧时期⑨制瓷业的繁盛。

3.商业⑴⑩出现许多大市场,交易活跃。

⑵政府铸造⑪,使长期战乱以来的⑫代替货币交易。

⑶⑬也有长足发展。

【拓展点拨】生产关系的调整是由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

生产力的因素包括:生产工具、劳动者和劳动对象,其中劳动者是生产力是最活跃的因素,生产工具的变化是生产力发展的显著标志。

【自我校对】①生产工具;②水利;③粮食;④城市生活;⑤蔬菜;⑥畜牧;⑦丝织业;⑧唐宋;⑨北方;⑩洛阳;⑪铜钱;⑫实物交易;⑬对外贸易;二、政权封建化的加速1.背景:迁都①后,鲜卑族统治者接受了②先进文化与制度。

2.措施⑴尊儒崇经,兴办③。

⑵恢复汉族④。

⑶采纳汉族⑤制度。

修订律令,适应中原地区的法律需要。

【拓展点拨】礼乐制度:所谓礼乐制度是周代最早对“礼”(祭祀仪式)和“乐”(伴随“礼”进行的乐舞)作出规定的制度,是对宗法制和等级制的固定的强调。

孔子对礼乐制度加以系统地理论说明,提出“仁”的理念,高扬仁爱与和谐的思想,用以提升和深化已有的礼乐文化,使礼乐文化进一步成为礼仪文化,历代统治者没用这一制度来维护统治。

【自我校对】①洛阳;②汉族;③学校;④礼乐制度;⑤封建统治;三、民族的交流与融合1.表现⑴鲜卑族A.内迁的鲜卑劳动者成为中原的①,贵族成为中原的②。

人教版选修1《促进民族大融合》word教案

人教版选修1《促进民族大融合》word教案

第3课促进民族大融合一、教材分析【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识记:农业、手工业、商业的表现;尊儒崇经,兴办学校;恢复汉族礼仪制度;采纳汉族封建统治制度;汉族风俗习惯成为社会风俗习惯的主体;鲜卑族的文化精华融入汉族文化中;(2)孝文帝改革后北魏社会在经济、政治、风俗习惯的变化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认识经济的复苏和繁荣,政权封建化,民族的交流与融合这三个方面不是孤立的,而是相对联系的;(3)探究孝文帝改革的最重要的历史意义在于促进了北方以鲜卑族为中心的民族大融合,消除了民族隔阂,为国家由分裂到统一奠定了基础。

培养学生概括分析史实的能力和提高学生的论证和表达能力。

2、过程与方法:(1)小组讨论:通过对北魏孝文帝历史作用的分析,培养学生对历史现象的辩证分析、比较能力,以及提高学生运用正确历史观评价历史任务的能力;(2)查找有关孝文帝资料:认识孝文帝改革和民族融合推动了中华民族的发展和中华文明的进步,民族团结和民族统一是历史发展的潮流;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之一,还应看到其锐意改革、不断创新的精神,与时俱进是一个国家、民族不断进步的灵魂;(2)孝文帝改革在历史上影响深远,促进了民族大融合,进而认识到孝文帝是古代少数民族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

是中华民族的千古功臣;(3)课堂讨论孝文帝改革和民族大融合推动了中华民族的发展和中华文明的进步;民族团结和民族统一是历史发展的潮流。

【教学重难点】重点:孝文帝改革对政权封建化进程的作用。

难点:孝文帝改革对民族融合和国家统一的历史意义。

【教学方法】情境再现、探究法、讨论法、讲述法二、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利用教材中的引言导入新课:教师先出示山西大同云冈石窟和河南龙门石窟的两幅佛像图片。

对,从上面两幅佛像造型看出,北魏孝文帝改革前后所发生的重大变化。

那么,除了服饰变化外,孝文帝的改革还引起了哪些方面的变化呢?由此导入新课。

【优选整合】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第三单元第3课 促进民族大融合 教案2

【优选整合】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第三单元第3课 促进民族大融合 教案2

第3课促进民族大融合(教案)【学习目标】1、识记:农业、手工业、商业的表现;加速北魏政权封建化的措施;汉族和鲜卑族之间民族融合的表现史实。

2、理解:孝文帝改革后北魏社会在经济、政治、风俗习惯的变化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3、运用:用历史史实分析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方以鲜卑族为中心的民族大融合,消除了民族隔阂,为国家由分裂到统一奠定了基础。

【学习重点、难点】重点:孝文帝改革对政权封建化进程的作用。

难点:孝文帝改革对民族融合和国家统一的历史意义。

【基础预习】(一)、经济的复苏和繁荣:1、原因:北魏孝文帝的_______推动了北方经济的______和_______。

2、表现:(1)农业方面:①工具得到改进,提高,兴修水利;②荒地开垦,粮食产量增多,人口增加;③适应的需要,城郊、以及的种植发展起来;④也得到发展。

(2)手工业方面:达到魏晋以来的最高水平;直接影响了后来时期的制瓷业。

(3)商业方面:出现许多大市场,交易活跃;政府铸造,使代替实物交易;也有长足的发展。

(二)、政权封建化的加速:1、背景:孝文帝,鲜卑族统治者接受了汉族先进的和,大大加速了北魏政权的。

2、措施:(1),________ 。

在洛阳建立,兴办等学校,教授;(2)恢复汉族;(3)采纳汉族。

(三)、民族的交流和大融合:1、表现:(1)鲜卑族逐步汉化:内迁的鲜卑劳动者成为中原的,贵族成为中原的。

_______的变化促使风俗习惯成为整个社会风俗习惯的主体。

(2)鲜卑族原有文化精华融入汉文化之中。

的畜牧业生产经验和技能在广泛传播汉人从服饰或风度上深受的影响。

2、意义:加速了鲜卑族的汉化,促进了民族的_________________。

【基础检测】1、下列关于孝文帝改革后北魏经济发展表现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C )A、许多荒地得到开垦,人口大为增加B、开始出现整地碎土农具,有利于精耕细作C、官府手工业和民间手工业生产都有所发展D、商业活动日趋活跃,对外贸易有了长足发展2、下列不属于...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加速政权封建化的措施是( D )A、兴办太学等学校,教授儒家经典B、废除鲜卑族祭祀礼仪,改用汉族礼仪制度C、修订律令,废除一些带有奴隶制成分的落后残酷刑律D、制定官吏俸禄制,地方实行三长制3、下列关于北魏孝文帝改革后民族融合表现的叙述,不符合...史实的是( D )A、迁居洛阳的劳动者陆续成为中原的农民B、鲜卑贵族广占良田,成为中原的封建地主C.汉族学习了鲜卑族的游牧经验D.“褰裙逐马如卷蓬,左射右射必叠双”描写了鲜卑女子的汉化4、下列哪一历史现象与北魏孝文帝改革互为因果关系( B )A、北方实现统一B、北方少数民族完成封建化进程C、民族矛盾尖锐D、北方出现民族大融合趋势5、下列关于北魏孝文帝改革不正确...的是( D )A、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进程B、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C、使北方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D、促进了黄河流域的统一6、孝文帝改革的主要作用有①缓和了民族矛盾②巩固了封建统治③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④为结结束分裂割据,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 A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①③④7、北魏孝文帝改革的阻力主要来自于( C )A、北方各族的上层势力B、地主阶级守旧势力C、鲜卑贵族D、汉族地主阶级8、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过程,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实际是( D )A、内迁的过程B、汉化过程C、农业化过程D、封建化过程8、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魏主下诏,认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

高中历史选修1教学设计1:第3课 促进民族大融合教案

高中历史选修1教学设计1:第3课 促进民族大融合教案

第3课促进民族大融合一、教学目标目标内容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识记理解运用经济的复苏和繁荣农业、手工业、商业的表现孝文帝改革后北魏社会在经济、政治、风俗习惯的变化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探究孝文帝改革的最重要的历史意义在于促进了北方以鲜卑族为中心的民族大融合,消除了民族隔阂,为国家由分裂到统一奠定了基础。

培养学生概括分析史实的能力和提高学生的论证和表达能力制作表格分析图片问题探究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之一政权封建化的加速尊儒崇经,兴办学校;恢复汉族礼仪制度;采纳汉族封建统治制度问题探究分析图片孝文帝改革在历史上影响深远,促进了民族大融合,进而认识到孝文帝是古代少数民族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

是中华民族的千古功臣民族的交流与融合汉族风俗习惯成为社会风俗习惯的主体;鲜卑族的文化精华融入汉族文化中分析图片问题探究课堂讨论孝文帝改革和民族大融合推动了中华民族的发展和中华文明的进步;民族团结和民族统一是历史发展的潮流二、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1.知识结构2.教材分析与建议课时安排1课时。

重点孝文帝改革对政权封建化进程的作用。

难点孝文帝改革对民族融合和国家统一的历史意义。

教材内容分析与建议本课教材从三个方面向学生介绍了孝文帝改革后的影响:经济的复苏和繁荣,政权封建化,民族的交流与融合。

这三个方面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孝文帝改革推行均田制、三长制及租调制,把农民与土地紧密结合起来,使鲜卑的牧民转化为农民,扩大和巩固了自耕农队伍,经济得到了恢复与发展,促进了民族融合。

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推动了鲜卑族统治者接受汉族先进文化与制度,如兴儒学、恢复汉族礼乐制度、定官制、修律令等,大大加速了政权封建化进程。

孝文帝移风易俗的改革和经济、政治的变化又使鲜卑族等少数民族与汉族交往密切、交流频繁,风俗习惯逐渐趋同化,汉族的风俗习惯成为整个社会风俗习惯的主体,同时鲜卑族原有的文化精华也融入汉族文化之中。

建议教师通过探究问题、分析图片和课堂讨论的形式让学生认识这三方面的相互关系,把握本课的中心和线索,进而高屋建瓴地认识到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统一体,民族融合是中华民族形成的重要过程,孝文帝改革是促进民族大融合的一项力措,使学生体会到孝文帝是一位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家、改革家,加强了这堂课的思想性。

人教版高二历史选修一《促进民族大融合》教案及教学反思

人教版高二历史选修一《促进民族大融合》教案及教学反思

人教版高二历史选修一《促进民族大融合》教案及教学反思前言作为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思维发展和能力培养,通过讲授历史的知识点,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达到深入理解历史、把握历史规律的目的。

本文旨在分享在授课《促进民族大融合》时的教学经验及反思,以供历史教师参考。

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促进民族大融合的实质和意义;2.把握我国实现民族大融合的历史进程和历史经验;3.了解新时代我国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政策、措施和成效。

教学重点1.民族大融合的实质和意义;2.促进民族大融合的历史进程和历史经验;3.新时代我国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政策、措施和成效。

教学难点1.深刻理解我国实现民族大融合的历史进程和历史经验;2.研究新时代我国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政策、措施和成效。

教学方法1.情景教学法;2.课堂讲授法;3.学生讨论法;4.多媒体教学法。

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投影《准格尔画像》,通过提问为教学话题展开。

•教师:这幅画像可能代表着什么历史事件?•学生:这可能代表一个汉族人通过恶劣环境逃到草原上寻求保护。

•教师:会有什么原因使这个汉族人要逃到草原上寻求保护?•学生:可能是因为他受到了汉族中的迫害或者农民战争等内部矛盾。

通过导入,让学生对民族融合产生好奇心和探究欲。

第二步:讲授(20分钟)通过多媒体资料展示我国历史上的民族合并和各民族融合,引导学生了解我国实现民族大融合的历史进程和历史经验。

然后,引导学生研究新时代我国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政策、措施和成效。

第三步:小组讨论(30分钟)学生分为小组,通过讨论新时代我国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政策、措施和成效,让学生合作思考和探究。

第四步:汇报(10分钟)每个小组派出一名代表进行总结汇报,对学习感悟进行分享和交流。

第五步:小结(5分钟)通过在线答题方式,对学生进行测试,加深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和理解。

教学反思本次教学主要采用了情景教学法、课堂讲授法、学生讨论法和多媒体教学法等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优秀,学生学习积极参与度高。

教学设计7:第3课 促进民族大融合

教学设计7:第3课 促进民族大融合

第3课促进民族大融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孝文帝改革后北魏社会在经济、政治、风俗习惯的变化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

2、过程与方法探究孝文帝改革的最重要的历史意义,在于促进了北方以鲜卑族为中心的民族大融合,消除了民族隔阂,为国家由分裂到统一奠定了基础。

培养学生概括分析史实的能力和提高学生的论证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之一。

孝文帝改革在历史上影响深远,促进了民族大融合,进而认识到孝文帝是古代少数民族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

是中华民族的千古功臣,民族的交流与融合,汉族风俗习惯成为社会风俗习惯的主体;鲜卑族的文化精华融入汉族文化中。

二、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孝文帝改革对政权封建化的影响2、教学难点:孝文帝改革对政权封建化和祖国发展的影响三、教学方法讲授法与讨论法、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多媒体教学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欣赏两张幻灯片:图片1:云冈石窟的第六窟的图片:云冈石窟创建于公元450年,魏孝文帝令沙门统昙曜开凿5个大石窟(第16~20窟),后人称为昙曜五窟。

最大的是第6窟(魏孝文帝时开凿),由地面到窟顶高达20公尺,中央直立一个宽约60平方米的大塔柱,上连窟顶,整个塔柱和洞壁嵌满了大小佛龛和多种装饰,找不出一块没有雕刻的空隙。

云冈石窟大部分是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以前的作品。

佛像的形状一般是厚唇、高鼻、长目、宽肩,有雄健的气概,体貌表现了少数民族的特征。

图片2:龙门石窟图片:主要是北魏时期开凿的作品。

古阳洞等。

由于孝文帝迁都后,大力推行汉化,此时的雕像一改云冈时期的风格,服饰、装饰,甚至人物体形面貌等处,都带有明显的汉族文化的特征。

之所以发生如此大的变化,主要源于北魏孝文帝改革,加速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讲授新课一、经济的复苏与繁荣1、概念阐述民族融合是指不同民族之间不同生产方式、风俗习惯、文化心理特征等方面的相互影响和渗透,是民族之间的自然融合。

民族融合既包括少数民族汉化的过程,又有汉族对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吸收。

《促进民族大融合》 说课稿

《促进民族大融合》 说课稿

《促进民族大融合》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促进民族大融合》。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本节课选自_____版本历史教材_____单元的第_____课。

这一时期的民族融合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对于理解中国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教材首先介绍了民族融合的背景,包括当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状况。

接着详细阐述了民族融合的表现,如生产方式的交流、文化的相互影响等。

最后总结了民族融合的影响,对后世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学情分析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_____年级的学生。

他们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对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有了一定的了解,具备了一定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但是,对于民族融合这一相对较为抽象的概念,学生可能理解起来会有一定的难度。

此外,学生对于历史事件的认识往往停留在表面,缺乏深入的思考和分析。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材料、分析图表等方式,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探究精神。

三、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民族融合的背景、表现和影响。

能够分析民族融合的原因和特点。

培养学生阅读、分析历史材料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和表达能力。

引导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历史问题,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使学生认识到民族融合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

培养学生的开放意识和包容精神,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民族观和价值观。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民族融合的表现和影响。

民族融合的原因和特点。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民族融合这一抽象概念。

如何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历史问题。

《促进民族大融合》 说课稿

《促进民族大融合》 说课稿

《促进民族大融合》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促进民族大融合》。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促进民族大融合》是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中的重要内容。

这一章节主要讲述了北魏孝文帝改革后期,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采取的一系列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以及这些措施所产生的深远影响。

通过对这一内容的学习,学生能够深入了解古代中国民族融合的历史进程,认识到民族融合对于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和文化自信心。

二、学情分析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中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基础知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但是,对于民族融合这一较为抽象的概念,学生可能理解起来存在一定的难度。

此外,学生对于历史事件的评价和分析往往不够全面和深入,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加以引导和启发。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学生能够了解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如迁都洛阳、移风易俗等;理解民族融合的内涵和表现;分析民族融合对北魏社会以及后世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和综合归纳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史料分析、小组讨论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意识和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使学生认识到民族融合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增强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同时,让学生从历史中汲取智慧,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和文化观。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及其影响。

2、教学难点民族融合的内涵和历史意义。

五、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让学生对基本史实有清晰的了解。

2、史料分析法引导学生分析相关的史料,培养学生的史料解读能力和实证意识。

3、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表达能力。

六、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组反映民族融合的图片,如不同民族的服饰、饮食、建筑等,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民族融合?民族融合在历史上是如何发生的?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促进民族大融合。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 3.3《促进民族大融合》参考教案1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 3.3《促进民族大融合》参考教案1

第三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第3课:促进民族融合(一)课标及解读课标: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解读:孝文帝的改革使北魏政治、经济发展以及鲜卑族进一步封建化的必然结果,但从另一方面,孝文帝的改革也促进了北魏政治、经济的发展,体现了民族融合的巨大作用。

鲜卑族用武力征服了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但却不得不被汉族较高的文化所征服,并从中吸收了汉族文化的精华,更加促进了自身的发展、巩固了封建统治。

同时汉民族也从中吸收了鲜卑族文化中优秀的部分,使自己的发展更为完善。

孝文帝的改革体现了民族融合的巨大推动作用,整个中华民族的文明就是各个民族不断交流、融合所产生的,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我们应该具有高度的民族凝聚力与民族情感,懂得民族间的尊重与友爱。

然而孝文帝的改革也遇到了鲜卑旧贵族的激烈反对,在孝文帝的坚决镇压下才保证了汉化政策的推行,巩固了改革的成果,由此也可见孝文帝改革的勇气与决心以及高瞻远瞩的改革眼光。

重点:孝文帝改革对政权封建化进程的作用。

难点:孝文帝改革对民族融合和国家统一的历史意义。

(二)教学过程【复习导入】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1、前期:冯太后主持,重点是建立新制:制定官吏俸禄制;推行均田制;设立三长制;推行租调制。

2、后期:孝文帝主持,重点是接受汉族先进文化:迁都洛阳;移风易俗(易服装、讲汉话、改汉姓、通婚姻、改籍贯)【讲授新课】一、题解:民族融合1、概念:民族融合是指历史上各民族人民经过长期的经济文化交流,不同民族之间不同生产方式、风俗习惯、文化心理特征等方面的相互影响和渗透,后进民族接受先进民族的生产方式、文化、思想和制度,原来各民族之间的界限逐渐消失,民族特征趋向统一,形成自然同化。

由于中国古代历史上汉族的经济文化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少数民族,因此历次民族融合均以汉族为核心发生。

民族融合既包括少数民族汉化的过程,又有汉族对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吸收。

这是中国历史上的进步现象。

2、实质:A从生产方式角度看,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由游牧经济转向农耕经济的过程;B从民族习俗角度看,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汉化的过程;C从社会发展角度看,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政权封建化的过程(封建化是指处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阶段的少数民族向封建社会的过渡)。

历史选修1人教新课标3.3促进民族大融合教案

历史选修1人教新课标3.3促进民族大融合教案

第3课 促进民族大融合【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识记:农业、手工业、商业的表现;尊儒崇经,兴办学校;恢复汉族礼仪制度;采纳汉族封建统治制度;汉族风俗习惯成为社会风俗习惯的主体;鲜卑族的文化精华融入汉族文化中;(2)孝文帝改革后北魏社会在经济、政治、风俗习惯的变化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认识经济的复苏和繁荣,政权封建化,民族的交流与融合这三个方面不是孤立的,而是相对联系的;(3)探究孝文帝改革的最重要的历史意义在于促进了北方以鲜卑族为中心的民族大融合,消除了民族隔阂,为国家由分裂到统一奠定了基础。

培养学生概括分析史实的能力和提高学生的论证和表达能力。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北魏孝文帝历史作用的分析,培养学生对历史现象的辩证分析、比较能力,以及提高学生运用正确历史观评价历史任务的能力;(2)查找有关孝文帝资料:认识孝文帝改革和民族融合推动了中华民族的发展和中华文明的进步,民族团结和民族统一是历史发展的潮流;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之一,还应看到其锐意改革、不断创新的精神,与时俱进是一个国家、民族不断进步的灵魂;(2)孝文帝改革在历史上影响深远,促进了民族大融合,进而认识到孝文帝是古代少数民族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

是中华民族的千古功臣;(3)孝文帝改革和民族大融合推动了中华民族的发展和中华文明的进步;民族团结和民族统一是历史发展的潮流。

【教学重难点】重点:孝文帝改革对政权封建化进程的作用。

难点:孝文帝改革对民族融合和国家统一的历史意义。

二、教学过程:新课导入:通过这些图片,你从中获得哪些历史信息?北魏佛教文化的兴盛。

北魏石窟艺术的发展。

孝文帝改革前后佛像的迥异。

……这些作品的艺术风格有何不同?说明了什么问题?云冈石窟的佛像主要是北魏时期开凿的,这些雕像共同的特征是:面相丰满,目大眉长,鼻梁高隆,直通额际,口唇较薄,嘴角微微上翘,呈微笑之意,肩宽胸挺,躯肢浑厚健壮,神态温静具有伟丈夫的气概。

第3课促进民族大融合-人教版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教案

第3课促进民族大融合-人教版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教案

第3课促进民族大融合-人教版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清朝时期的民族问题和分裂状况;2.掌握光绪新政和辛亥革命推动民族融合的相关知识;3.理解近代中国促进民族大融合的重要性;4.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对民族文化多元性的认识以及跨文化交流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光绪新政和辛亥革命:清朝时期推动民族融合的两次尝试;2.民族文化多元性的认识和跨文化交流的能力。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理解清朝时期的民族问题和分裂状况,以及推动民族融合的重要性。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简单介绍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并与学生们互动交流,让学生们自由发言,引导学生们思考:民族问题在中国近现代史中占据着什么样的地位,推动民族融合的措施有哪些。

2. 讲解(20分钟)清朝时期的民族问题和分裂状况1.清朝时期的民族问题:满族与汉族对立。

2.清朝时期的分裂状况:雍正时期的回乡差官政策,使得汉人不得进入边疆地区;道光、咸丰时期的洋务运动与太平天国运动,加剧了民族矛盾。

#### 光绪新政和辛亥革命推动民族融合的相关知识3.光绪新政:光绪年间,以李鸿章为首的一批先进知识分子,在推行对外开放政策的同时,也进行了大胆的变革尝试。

如保路运动、煤矿调查等。

4.辛亥革命:辛亥年间,推动辛亥革命的各界人士,提出了民主、科学、教育等口号,倡导民族平等、互信互爱等具有现代气息的思想,对中华民族的未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推动民族融合的重要性通过上述两大事件,我们可发现,近代中国推进民族大融合对于国家的发展具有基础性和重要性,进而引领中国180余年的民族历程,直到今天该历程仍在不断发展。

3. 练习(30分钟)1.自选阅读:请学生自选相关书籍、资料,了解光绪新政和辛亥革命的相关知识,并在下节课上向全班学生做一次分享。

2.写作训练: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写一篇有关“我对民族大融合的理解”的作文,字数不少于800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选修1《促进民族大融合》教案【教学重难点】重点:孝文帝改革对政权封建化进程的作用。

难点:孝文帝改革对民族融合和国家统一的历史意义。

【教学方法】
情境再现、探究法、讨论法、讲述法
二、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利用教材中的引言导入新课:教师先出示山西大同云冈石窟和河南龙门石窟的两幅佛像图片。

对,从上面两幅佛像造型看出,北魏孝文帝改革前后所发生的重大变化。

那么,除了服饰变化外,孝文帝的改革还引起了哪些方面的变化呢?由此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影响(一)经济的复苏和繁荣:1、农牧业的发展:(1)表现:
①生产工具的改进:整地碎土工具的复杂化与精耕细作;
②耕作技术的提高:“宁可少好,不可多恶”,“顷不比亩善”;
③重视兴修水利:有水田之处通渠灌溉;
④经济作物和畜牧业的发展;
⑤荒地得到更多地开垦,粮食产量提高,人口增殖。

(2)原因:
①政府政策的调整即孝文帝改革推行的均田制、三长制和租调制;
②民族大融合的影响;
③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包括生产工具的改进,耕作技术的进步,水利设施的兴修等
2、手工业的成就:(1)表现:
①丝织业发展达到魏晋以来的最高水平:绢布产量大增,府存绢帛多;
②制瓷业的发展对唐宋时期北方瓷器的繁盛有直接影响:北魏迁都洛阳以后,制瓷业又发展起来。

北方青瓷在造型、胎釉、纹饰等方面与南方不同,一般器型较大,以尊、瓶、罐、钵之类居多。

胎体厚重,胎色灰白,釉较厚,玻璃质强,流动性大,器表往往有玻璃质流珠现象。

器物多以莲花瓣纹、忍冬纹作装饰,装饰方法有堆贴、模印、刻划多种。

北方青瓷的莲花纹饰与佛教的盛行关系密切。

(2)原因:农业、商业的发展,孝文帝的扶持政策。

3、商业活动的活跃:(1)表现:①洛阳大市场的繁荣:设有专门管理贸易和税收的官吏;货源充足、交易活跃,商人实力雄厚。

如市场上金银、锦绣、瓷器、漆器等,应有尽有;全城十多万户居民中,有上万户来自各地的商人,其中包括来自远方异国的商人。

②重新铸造铜钱;
③对外贸易有长足发展:与朝鲜半岛诸国、日本以及地中海沿岸国家都有贸易往来。

(2)原因: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孝文帝铸造铜钱,重视和支持商业。

(二)政权封建化的加速:
1、措施:
①尊儒崇经,兴办学校:孝文帝从小熟读儒家经典,建孔庙并亲自祭拜,起用儒家人士,
兴办太学,教授儒家经典,培养人才。

儒家文化是汉文化的主体,儒学既重外在的行为规范又重内在道德的自律,维护了封建统治和社会秩序的稳定。

②恢复汉族礼乐制度:所谓礼乐制度是周代最早对“礼”(祭祀、朝食等仪式)和“乐”(伴随“礼”进行的乐舞)作出规定的制度,是对宗法制和等级制的强调和固定。

孔子对礼乐制度加以系统的理论说明,提出“仁”的理念,高扬仁爱与和谐的思想,用以提升和深化已有的礼乐文化,使礼乐文化进一步成为礼仪文化,历代统治者沿用这一制度来维护统治。

孝文帝制定各种礼仪制度,废置鲜卑族的祭祀礼仪,改用汉族的祭祀礼仪,加速了政权的封建化,最终维护鲜卑族的统治。

③采纳汉族封建统治制度:孝文帝仿汉官制,制定北魏官制。

修律令,废除一些带有奴隶制成份的落后残酷的法律,保证了汉化政策与制度的施行。

2、影响:北魏统治者接受了汉族先进文化与制度,大大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对北魏的政治生活乃至整个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民族的交流与融合:1、表现:(1)生活习惯的汉化:即三个变化——①鲜卑族经济方式的变化:鲜卑族筑起简陋的房舍,经营小块土地,最终脱离了游牧生活和部落联系,开始转向中原汉族的农业文明。

②鲜卑族的阶级成分的变化:迁居洛阳的鲜卑族劳动者陆续成为中原的农民,贵族占领良田成为中原的封建地主,有的还兼事工商业。

③生活习惯也发生变化:汉族风俗习惯成为整个封建社会风俗习惯的主体。

(2)鲜卑族优秀文化的融入:①鲜卑族畜牧业生产经验的融入:如北魏贾思勰写的《齐民要术》,总结了北方先进的农牧业生产经验,对北方的经济生产起着一定的影响。

②服饰与风俗的融入:如诗歌描写汉族女子“褰裙逐马如卷蓬,左射右射必叠双”。

③食物的融入:如教材插图《汉人胡食画像砖》就是明证。

2、影响:北魏孝文帝改革缓和了民族矛盾,巩固了封建统治,更促进了民族的大融合,为结束长期分裂局面,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

【合作探究】今天我们吃着烤羊肉串,徜徉在云冈石窟中,遥想当年鲜卑人叱咤风云、横扫天下的气势,他们作为单一的民族消失了,从这个角度上说孝文帝或许被称为历史的罪人,但孝文帝的改革顺应了民族融合的大趋势,推动以鲜卑族为中心的北方少数民族的汉化进程,为中华民族注入了新鲜血液,鲜卑族及鲜卑文明在一个民族大家庭里也得到了永生。

我们又谁能说得清自己身上是否流淌着鲜卑族人的血液?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凝聚力就是来自于历史上无数次的民族融合。

请大家结合孝文帝改革的三节内容,分析孝文帝改革成功的原因是什么?对我们今天的改革有何启示?谈谈你对孝文帝改革的评价。

提示:成功的原因:
①改革顺应了时代潮流;
②符合民族融合趋势和各族人民的愿望;
③符合统治者巩固统治的需要;
④孝文帝的胆略和卓越见识,冲破阻力,毅然改革。

认识:
①先进必然战胜落后;
②改革必须符合历史潮流、顺应民意;
③任何改革都不是一帆风顺;
④民族融合与孝文帝改革互为因果关系的。

评价: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方经济的复苏和繁荣,加强了民族大融合,为国家结束分裂、走向统一和封建社会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孝文帝是我国少数民族中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是中华民族的千古功臣。

★教学小结:北魏孝文帝在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的情况下积极地、主动地、彻底地进行了一系列改革,这场改革是由冯太后和孝文帝自上而下掀起的一次改变北魏社会面貌的封建化改革运动,它使鲜卑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社会制度封建化、生产方式农业化、风俗习惯汉族化,从而有利于北方经济的发展,缓和了民族矛盾,巩固了封建统治,加强了民族大融合,为国家结束分裂、走向统一和封建社会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孝文帝是我国少数民族中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是中华民族的千古功臣。

★学思之窗:北魏的贵族大都经商的事实,说明了什么问题?参考答案提示:北魏商业繁荣,商品经济深入人心;鲜卑族逐渐汉化。

★本课测评:1、北魏孝文帝实施改革后,北魏的社会经济出现了哪些变化?这些变化对北魏社会历史的发展又具有什么样的影响?参考答案提示:社会经济的变化农业:荒地得到开垦,粮食产量提高,人口增加,耕作技术提高,畜牧业发达。

手工业活跃:民间和官办手工业发展快,绢布产量增加且工艺精湛,北方青瓷出现。

商业活动活跃:洛阳出现许多大市场,货源充足,交易活跃,对外贸易远达西方国家。

影响:经济的变化推动了鲜卑族的游牧经济向农耕经济的转型,增加了国家收入;经济的变化促使孝文帝进一步接受汉族先进文化与制度,加速政权的封建化进程,巩固了封建统治;经济的变化促进了民族大融合,使鲜卑族等少数民族成为汉族一部分,为中华民族注入了新鲜血液。

2、为什么说孝文帝改革的最重要历史意义在于它促进了北方地区的民族大融合,并为隋唐时期国家重新实现统一奠定了基础?参考答案提示:孝文帝改革是在民族矛盾和社会矛盾尖锐的情况下为发展生产,巩固统治而进行的自上而下的改革。

经济上推行均田制和租调制,农业成为经济的主要成分,使游牧为主的鲜卑族变为农民,促进了经济的复苏与繁荣;政治上迁都、实行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设立三长制,采纳汉族封建统治制度,这些措施加强了国家管理,巩固了统治,团结了汉族地主,有力地推动了政权的“汉化”。

文化和风俗习惯上全面接受汉族先进文化,移风易俗。

这些措施促进了鲜卑族人对汉族文化的认同,加强了民族的交流与融合。

孝文帝改革使鲜卑族最终融于汉族之中,有力地推动了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

同时,南北之间民族隔阂的消除,北方经济的繁荣,为隋唐时期国家的重新统一奠定了基础。

教学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