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力环流最终教案

合集下载

热力环流最终教案

热力环流最终教案

2.3大气的运动——“热力环流”教学设计【课题】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热力环流【教材版本】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必修1)【教学内容】本教学设计的内容选自普通高中地理新课标实验教材人教版必修1的第二章第一节中的《热力环流》。

主要介绍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生活中的一些常见例子—海陆风和城市风等。

【教材分析】热力环流是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它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

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是本单元的基础,也是理解大气运动的突破口,后面大气的水平运动、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都是热力环流的具体体现,所以热力环流奠定了整个章节的基础,也是学生理解大气运动这部分内容的最基本、最基础的知识和最佳切入口,对于理解由于热力原因而引起的大气运动、学习大气环流具有很大的帮助作用。

因此,学好这部分内容是学好大气运动的基础,为后面学习大气环流(三圈环流、季风环流)打好基础,起到分散降低教学难度、便于学生掌握的作用【学情分析】课前学生已有必备的相关知识技能基础,如大气压强与海拔高度的关系:气压随海拔的升高而降低;物体的热胀冷缩性质;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布不均等。

但由于高中阶段刚开始学习立体几何,空间概念建立不牢固,不清晰,所以本节课的学习对于学生有一定难度。

【设计理念】在这节课我主要设计了以下活动:1.用关于三国“诸葛亮火烧葫芦峪”故事的视频引入,通过问题,激起学生学习热力环流的兴趣。

2.观看地理小实验的视频,让学生直观、真实的理解热力环流的成因以及气流运动特点。

为学生能顺利画环流图埋下伏笔。

3.观看flash动画演示,解决热力环流过程中气压分布与气流分布之间的关系。

理解等压面的概念。

4.三个案例:城市热岛效应、山谷风、海陆风让学生自己拓展探究。

这部分内容教科书上没有提到,考虑到新课程对学生的教育目的,加入了实际生活中典型的三个热力环流案例,目的为使学生更加理解热力环流的原理,使理论联系实际。

热力环流教案原创课程设计

热力环流教案原创课程设计

热力环流教案原创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热力环流的基本概念,包括热力环流的形成原因、影响因素及地理分布。

2. 让学生了解大气层中不同气层的温度、湿度特性,以及它们在热力环流中的作用。

3. 使学生了解热力环流对天气、气候的影响,并能够分析实际案例。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地图、气象图表等工具分析热力环流现象的能力。

2. 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对热力环流问题进行探究和解决的能力。

3. 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激发他们探索自然现象的热情。

2.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让他们认识到人类活动对热力环流及其影响的重要性。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使他们学会在探究过程中相互协作、共同进步。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地理学科教学,针对性强,注重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的结合。

学生特点:学生处于八年级阶段,具有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好奇心强,喜欢探索自然现象。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采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探究精神,使他们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提高综合素质。

通过分解课程目标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为后续教学设计和评估提供明确方向。

二、教学内容本节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1. 热力环流的概念与形成原因:介绍热力环流的基本概念,分析大气层中不同气层的温度、湿度特性,探讨热力环流的形成原因。

2. 热力环流的影响因素:讲解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等因素对热力环流的影响,分析各因素的作用机制。

3. 热力环流的地理分布:介绍全球主要的热力环流分布,如赤道低压带、副热带高压带、极地低压带等,分析其地理特征。

4. 热力环流对天气、气候的影响:讲解热力环流对降水、气温等天气、气候要素的影响,分析典型实例。

5.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观察、实验等实践活动,如观察当地气象图表,分析热力环流对天气现象的影响。

教学内容安排与进度:1. 第一课时:热力环流的概念与形成原因,以及大气层气层的特性。

热力环流教案原创

热力环流教案原创

热力环流教案原创教案标题:探索热力环流原理教学目标:1. 了解热力环流的概念和相关术语;2. 掌握热力环流的形成原因和运动规律;3. 能够解释热力环流对气候和天气的影响;4. 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释地球上不同地区的气候特征。

教学重点:1. 热力环流的形成原因;2. 热力环流的运动规律;3. 热力环流对气候和天气的影响。

教学难点:1. 热力环流与气候的关系;2. 热力环流在地球上的分布和变化。

教学准备:1. 地理教科书和参考资料;2. 世界地图和气候图;3. 实验材料和设备:热力环流模型、温度计、风速计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世界地图和气候图,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上不同地区的气候特征。

2. 提问:你认为导致地球上不同气候的原因是什么?二、知识讲授(15分钟)1. 讲解热力环流的概念和相关术语,如赤道低压带、副热带高压带、温带低压带和极地高压带等。

2. 分析热力环流的形成原因:地球的倾斜和不均匀加热。

3. 解释热力环流的运动规律:赤道低压带的上升气流、副热带高压带的下沉气流、温带低压带和极地高压带的气流运动。

三、实验探究(20分钟)1. 利用热力环流模型进行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

2. 引导学生使用温度计和风速计测量不同地区的温度和风速,进一步理解热力环流的影响。

四、讨论与总结(15分钟)1. 小组讨论: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和解释地球上不同地区的气候特征。

2. 学生汇报讨论结果,进行总结,归纳热力环流对气候和天气的影响。

五、拓展延伸(10分钟)1. 阅读相关科普文章,了解热力环流在全球范围内的分布和变化。

2.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热力环流的变化是否会影响地球上的气候模式?六、作业布置(5分钟)1. 要求学生完成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2. 提醒学生预习下一堂课的内容。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导入、知识讲授、实验探究、讨论与总结等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实践中探索热力环流的形成原因和运动规律,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热力环流教案

热力环流教案

热力环流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热力环流的概念和基本原理。

2. 分析和解释热力环流在自然界中的重要性。

3. 探索并理解全球热力环流系统和其对地球气候的影响。

教案内容:I. 导入1. 天气预报展示:引起学生兴趣,让他们思考与天气相关的因素。

II. 热力环流概念和基本原理1. 定义热力环流:解释热力环流是指由太阳辐射引起的大气循环。

2. 热力环流的基本原理:介绍太阳辐射、热量传递以及空气密度与气流运动之间的关系。

III. 热带环流1. 热带环流的特点:解释热带地区的特殊气候条件和环流系统。

2. 热带环流的产生机制:讨论太阳辐射导致赤道附近空气升温和上升运动的原因。

IV. 转向环流1. 转向环流的特征:介绍转向环流在中纬度地区的表现和影响。

2. 科氏力的作用:解释科氏力如何影响气流流向,产生转向环流。

V. 极地环流1. 极地环流的特征:讨论极地地区的冷气团和环流系统。

2. 极地环流对全球气候的影响:解释极地环流如何影响全球气候和海洋循环。

VI. 全球热力环流系统和气候1. 三个独立的细胞模型:介绍赤道低气压带、副热带高压带和极地低气压带。

2. 热带降雨带和干旱带:解释热带和副热带地区气候的特点和原因。

VII. 总结和评估1. 知识回顾:总结热力环流的概念和不同环流系统的特征。

2. 学生评估:进行问答或小测验,检验学生对热力环流的理解。

教案特点和编排:1. 结构清晰:根据热力环流的逻辑关系,按照导入、概念和原理、具体环流系统以及最后的总结和评估进行编排。

2. 简洁明了:每个部分都需要简明扼要地介绍相关的概念和原理,不过分冗长或技术性。

3. 图文并茂:使用插图和图表来辅助解释热力环流的概念和模型,增加学生的直观理解。

4. 活动多样:在教案中穿插互动问题和学生评估,以促进学生的参与和思考。

5. 教师指导:教案中应有教师指导的部分,指导教师如何安排和引导讨论、观察和评估学生的学习。

通过本教案,学生可以全面了解热力环流的概念和基本原理,以及它们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和影响。

大气热力环流教案

大气热力环流教案

大气热力环流教案第一章:大气热力环流概述1.1 教学目标了解大气热力环流的定义和意义掌握大气热力环流的基本概念和特点1.2 教学内容介绍大气热力环流的定义和意义讲解大气热力环流的基本概念和特点分析大气热力环流在地球气候系统中的作用1.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基本概念和特点通过案例分析法分析大气热力环流在实际气候现象中的应用第二章:大气热力环流的形成和变化2.1 教学目标掌握大气热力环流的形成和变化机制了解大气热力环流对地球气候的影响2.2 教学内容讲解大气热力环流的形成和变化机制分析大气热力环流对地球气候的影响2.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形成和变化机制通过气象图和实际案例分析法分析大气热力环流对地球气候的影响第三章:大气热力环流的应用3.1 教学目标了解大气热力环流在天气预报和气候预测中的应用掌握大气热力环流对航空、农业等领域的启示3.2 教学内容介绍大气热力环流在天气预报和气候预测中的应用讲解大气热力环流对航空、农业等领域的启示3.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大气热力环流在天气预报和气候预测中的应用通过实际案例分析法介绍大气热力环流对航空、农业等领域的启示第四章:大气热力环流与气候变化4.1 教学目标了解大气热力环流与气候变化的关系掌握大气热力环流在气候变化研究中的作用4.2 教学内容讲解大气热力环流与气候变化的关系分析大气热力环流在气候变化研究中的作用4.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大气热力环流与气候变化的关系通过气候变化案例分析法分析大气热力环流在气候变化研究中的作用第五章:大气热力环流的观测和研究方法5.1 教学目标掌握大气热力环流的观测方法了解大气热力环流的研究方法和发展趋势5.2 教学内容讲解大气热力环流的观测方法介绍大气热力环流的研究方法和发展趋势5.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观测方法通过学术论文和实际案例分析法介绍研究方法和发展趋势第六章:大气热力环流与大气污染6.1 教学目标理解大气热力环流对大气污染的影响掌握大气污染物的迁移和扩散规律6.2 教学内容讨论大气热力环流如何影响大气污染的分布讲解大气污染物的迁移和扩散机制分析大气热力环流在大气污染防治中的作用6.3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法讲解大气热力环流与大气污染的关系通过数值模拟和实际观测数据探讨污染物的迁移和扩散第七章:大气热力环流与生态环境7.1 教学目标认识大气热力环流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理解大气热力环流在生态系统平衡中的作用7.2 教学内容探讨大气热力环流如何影响生态环境分析大气热力环流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影响讨论大气热力环流在生态系统管理和保护中的应用7.3 教学方法采用互动讨论法分析大气热力环流与生态环境的关联通过生态模型和自然现象案例了解大气热力环流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第八章:大气热力环流与水资源8.1 教学目标掌握大气热力环流对水资源分布的影响了解大气热力环流在降水形成中的作用8.2 教学内容讲解大气热力环流如何影响全球和区域水资源分布分析大气热力环流在降水形成和分布中的关键作用讨论大气热力环流变化对水资源的潜在影响8.3 教学方法采用图表和实例分析法讲解大气热力环流与水资源的联系通过气候模型模拟展示大气热力环流对降水的影响第九章:大气热力环流与人类活动9.1 教学目标理解人类活动如何影响大气热力环流掌握人类活动对大气热力环流影响的案例分析9.2 教学内容讨论工业排放、城市化等活动对大气热力环流的影响分析温室气体排放与大气热力环流变化的关系探讨减缓气候变化对大气热力环流影响的策略9.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人类活动与大气热力环流的关系通过时事新闻和科学研究案例分析人类活动对大气热力环流的具体影响第十章:大气热力环流的未来研究方向10.1 教学目标了解大气热力环流研究的新趋势和挑战掌握未来大气热力环流研究的关键科学问题10.2 教学内容讨论大气热力环流研究的新进展和未来方向分析气候变化、大气污染等对大气热力环流研究的挑战探讨跨学科合作在解决大气热力环流问题中的重要性10.3 教学方法采用小组讨论法激发学生对大气热力环流未来研究的思考通过阅读最新的科研论文和参加学术讲座了解研究的新趋势和挑战重点和难点解析1. 大气热力环流的基本概念和特点补充和说明:大气热力环流是由于地球表面受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运动现象,它在地球气候系统中起着关键作用。

6.18热力环流教案

6.18热力环流教案

学校教师授课班级授课时间篇章节(单元)人教版必修一第二章第一节课题热力环流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能阐述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会判断气压的高低。

(2)、能够利用热力环流的原理解释分析生活中的一些地理现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培养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与数学推理能力,同时通过分析生活中的一些热力环流的自然现象,提高自己的知识迁移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自主探究地理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1、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

2、热力环流的应用—海陆风、山谷风、巴山夜雨教学难点1、热力环流动态过程引起的气压与气温,海拔与等压面的弯曲关系。

课型综合课教学方法读图教学法、比较分析法、多媒体演示法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组织导入新课1、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现在开始上课!在上课之前老师想问一下同学们有玩过找不同的游戏吗?今天老师也给大家出了一道找不同的题,请同学们找出《军港之夜》歌词中所描述的地理现象与理论上不同的地方?请同学们试着找一下。

(教师板书题目)学生认真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学生回答:(可能通过《军港之夜》与找不同这个游戏相结合,这样的导入能够引起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同时为后面好同学们找出来没有,可能有的同学找出来了有的同学没有。

好,那么答案到底是怎样的呢?结果在我们后面的学习中来揭晓。

2、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首先请同学们仔细阅读教材29页的内容,并找出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以及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

(教师板书)同学们阅读完没有?【提问】1、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于?2、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对,而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

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探究热力环流的具体形成过程。

先请同学们仔细阅读教材30页的热力环流形成图,找出热力环流的定义,思考它的形成过程。

(教师板画)假设ABC三地受热均匀我们知道热力环流是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引起的空气环流。

热力环流教案

热力环流教案

热力环流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热力环流的概念和基本特征;2.掌握热力环流的形成机制和影响因素;3.能够分析热力环流对气候和环境的影响。

二、教学内容1. 热力环流的概念和基本特征热力环流是指在地球大气中,由于地球的自转和不同地区的不同热量分布,形成的大气环流。

热力环流的基本特征包括:•热带低压带:赤道附近的低气压带;•副热带高压带:赤道向两极方向的高气压带;•极地低压带:两极附近的低气压带。

2. 热力环流的形成机制和影响因素热力环流的形成机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地球自转:地球自转会使得地球表面受到不同的热量照射,从而形成不同的气压带;•热带低压带:赤道附近的太阳辐射强烈,地面温度高,导致空气上升形成低气压带;•副热带高压带:赤道向两极方向,由于地球自转和大气运动的影响,形成了高气压带;•极地低压带:两极附近的气温低,空气密度大,形成低气压带。

热力环流的影响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地球自转速度;•地球表面的地形和海洋分布;•太阳辐射的强度和分布。

3. 热力环流对气候和环境的影响热力环流对气候和环境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气候:热力环流决定了不同地区的气温和降水分布,从而影响了气候的形成和变化;•大气污染:热力环流会影响大气的扩散和传播,从而影响大气污染的程度和分布;•自然灾害:热力环流会影响自然灾害的发生和分布,如飓风、台风等。

三、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讲授和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首先,通过讲授的方式介绍热力环流的概念、基本特征、形成机制和影响因素;然后,通过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热力环流对气候和环境的影响,从而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1. 热力环流的概念和基本特征•讲授:介绍热力环流的概念和基本特征;•讨论:引导学生思考热力环流的基本特征,如热带低压带、副热带高压带、极地低压带等。

2. 热力环流的形成机制和影响因素•讲授:介绍热力环流的形成机制和影响因素;•讨论:引导学生思考热力环流的形成机制和影响因素,如地球自转速度、地球表面的地形和海洋分布、太阳辐射的强度和分布等。

热力环流教案

热力环流教案

热力环流教案第一篇:热力环流教案《热力环流》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理解热力环流的原理,掌握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二)过程与方法运用图表说明热力环流的过程,并据此分析城市热岛效应等自然现象。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认识热力环流规律,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培养学生探索自然现象的兴趣,塑造热爱大气环境的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1)热力环流的发生原理和形成过程。

(2)热力环流的运用。

难点:热力环流中垂直方向上和水平方向上气压的高低关系。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法四、教学过程复习:在两种情况下,谁会引起空气的水平运动?新课:应用1:海陆风——根据海陆热力差异,画出风向:海陆风是因海洋和陆地受热不均匀而在海岸附近形成的一种有日变化的风系。

白天风从海上吹向陆地,夜晚风从陆地吹向海洋。

前者称为海风,后者称为陆风,合称为海陆风。

应用2:山谷风由于山顶与谷底附近空气之间的热力差异而引起白天风从谷底吹向山顶,这种风称“谷风”;到夜晚,风从山顶吹向谷底称“山风”。

山风和谷风总称为山谷风。

应用3:城市风城市中的气温明显高于外围郊区的现象。

城市区是一个高温区,由于热岛中心区域近地面气温高,大气做上升运动,与周围地区形成气压差异。

白天和晚上是一样的,近地面风都是由郊区吹向城市,高空是由城市吹向郊区的。

五、当堂检测见课件六、教学反思第二篇:《热力环流》教案《热力环流》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理解热力环流的原理,掌握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二)过程与方法运用图表说明热力环流的过程,并据此分析城市热岛效应等自然现象。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认识热力环流规律,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培养学生探索自然现象的兴趣,塑造热爱大气环境的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1)热力环流的发生原理和形成过程。

(2)热力环流的运用。

难点:热力环流中垂直方向上和水平方向上气压的高低关系。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法四、教学过程复习:在两种情况下,谁会引起空气的水平运动?新:应用1:海陆风——根据海陆热力差异,画出风向:海陆风是因海洋和陆地受热不均匀而在海岸附近形成的一种有日变化的风系。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热力环流一、教学内容本教学设计的内容选自普通高中地理新课标实验教材湘教版版必修1的第二章第三节大气环境中的《热力环流》。

主要介绍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生活中的一些常见例子—海陆风和城市风等。

二、课标解读课标要求: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在本单元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后面学习“风”“全球性大气环流”“常见的天气系统”等知识的基础。

同时,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和形成原理又是一个难点,很多学生在学习后仍然思维模糊,概念混淆。

如何才能突破这个难点,只有在教学过程中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循序渐进,步步深入,才能让学生更好地接受。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掌握热力环流的定义,熟练阅读热力环流示意图,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②通过绘制热力环流图,培养学生的绘图能力和理解问题的能力。

③能够利用热力环流原理解答生产、生活中的局地环流问题。

2.过程与方法本课遵循由问题→媒体演示获得感性认识→分析推理运动过程→归纳概括运动规律(理性认识)→应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主线,在此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用分析、推理、归纳等方法学习地理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分析、理解、观察热力环流和局地环流,培养学生探索自然、热爱科学的精神。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应用难点: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五、重难点的突破热力环流是本节的重点,要讲清两个问题:一是大气的垂直运动是由于地面冷热不均产生的(大气垂直运动直接影响天气的变化);二是大气的水平运动是由于大气的垂直运动导致在同一水平面上产生气压差异(大气水平运动直接影响热量与水汽的输送)。

在讲大气热力环流时采取大气运动由静态到动态的发生过程,直观深入地展示大气环流发生时气温、气压、气流3者之间的关系,即可突破难点。

六、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实验直观演示法七、教学过程录像内容,在玻璃箱内冰块盆和热水盆,在玻璃箱点燃香,观察烟雾的飘动方向。

关于高一地理热力环流教案7篇

关于高一地理热力环流教案7篇

关于高一地理热力环流教案7篇关于高一地理热力环流教案7篇教师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

教案包含很多,各个教学步骤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等等,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教案模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一地理热力环流教案精选篇1一、教材分析:地壳是自然地理环境中众多要素的基本载体。

了解地壳的物质组成与物质循环,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前提。

地壳的物质组成主要为矿物与岩石,地壳物质的运动,构成了大大小小的物质循环过程,其中规模最大、历时最长、影响最为深远的就是地质循环。

二、教学目的:1.了解矿物的定义及分类,能正确识别常见的矿物。

2.观察岩石标本,说明三大类岩石的特征及其成因3.运用示意图说明三大类岩石的相互转化过程。

4.结合实际,理解地质循环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5.通过对不对矿物、岩石的对比,初步学会对常见岩石的识别方法。

6.通过对常见矿物和岩石的简易识别,了解矿物的基本特征,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

7.通过填绘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说明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从而提高学习能力和想像能力。

三、教学重点:1.三大类岩石的特征及其成因。

2.地壳的物质循环。

四、教学难点:1.正确识别常见的矿物。

2.地壳的物质循环。

五、教具:教师:矿物、岩石标本、瓷板、多媒体课件学生:采集岩石标本六、教学方法:讲解法;图表对比法;多媒体课件演示法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在第一章,我们从宇宙的角度了解了地球,现在让我们回到地球,站在地球上来认识人类的唯一家园--地球。

我们知道,地球从形成至今经历了46亿年,而在这漫长的时间里,其地表形态、大气环境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这些变化是由于什么引起的呢?引起这些变化的主要因素就是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那么自然环境中的物质是怎样运动的?能量又是如何进行交换的呢?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课程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

【讲授新课】一、地壳的物质组成(板书、图片、幻灯片并讲解)(一)矿物(板书并讲解结合用表格形式讲解)1、矿产的概念(板书并讲解)2、矿产的基本存在形式(板书并讲解)3、矿物的硬度等级4、矿产的形成地壳中的矿物很少单独存在,它们常常按一定的规律聚集在一起,形成岩石。

热力环流教案

热力环流教案

2.1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热力环流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理解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2、掌握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应用。

3.能够利用热力环流原理,解答生产、生活中的局部环流问题,达到知识拓展的目的。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获得热力环流的感性认识;2、通过读图分析,自主归纳变化规律;3、通过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2、使学生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3、通过对“热岛效应”的介绍和分析,让学生增强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应用2、应用热力环流原理解释海陆间热力环流、城市热岛环流等现象难点:等压面的变化规律教学方法:实验教学法、图示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学法指导:观察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法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学环节教学活动设计意图教师活动学生活动1、创设情景新课导入展示课件录像视频:《三国演义》火熄上方谷片段:人们都说诸葛亮能掐会算,怎么这回竟失算了呢?上方谷为什么会突降大雨,浇灭了大火,而使司马懿父子死里逃生呢?观察、思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热情。

2、介绍有关气压的基础知识教学新课【趣味小实验】点燃一支蜡烛,火焰向上,罩上一个右侧有洞的透明塑料瓶,引导学生观察蜡烛的火焰方向会发生怎样变化,从而引出气压概念观察、思考“学贵于思,思源于疑”。

通过探究实验,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教学新课让学生观察空气柱内的空气分子,可见海拔越高,空气密度越小,取不同海拔高度的a1、a2两点,比较气压高低,得出结论一:垂直方向上,同一地点,海拔越高,气压越低?读图析图,感性认知为学生自主学习热力环流做好知识铺垫。

教(一)情境导疑,提出问题创设情境:假设地表性质均一,且受热均匀的情况下,近地面ABC三地空气密度都相等,同一水平面气压都相学生分小组合作完成实验并问题是学习的载体,通过创问题是学习的载体,通过创设问题情学新课教学新课等,等压面是平直的平面。

高中地理《热力环流》教案

高中地理《热力环流》教案

高中地理《热力环流》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热力环流的概念和原理。

2.理解热力环流对全球气候和生态环境的影响。

3.掌握热力环流与季风气候、洋流的关系。

【教学重点】1.热力环流的概念与原理。

2.热力环流对全球气候和生态环境的影响。

【教学难点】1.热力环流与季风气候、洋流的关系。

【教学方法】1.教师讲授法。

2.讨论交流法。

3.案例分析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教师利用地图或杂志等资源展示地球的不同气候带和气温分布,引发学生关于气候带差异的好奇心,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二、知识讲解(30分钟)1.热力环流的概念和原理:(1)热力环流是指地球上空气和水的流动状况,是由于热量的不均匀分布所引起的。

(2)由于赤道处的辐射能量最多,温度最高,空气会向高温低压区域移动,形成赤道低压带,同时受到地球自转离心力的影响,向赤道两侧形成副热带高压带。

赤道低压带和副热带高压带的存在决定了全球的热力环流和气候带。

(3)地球的自转和赤道两侧的锥形运动,使得地球表面沿着水平方向上流动的大气和水体会产生一定的偏转,形成科氏力和地形力,引起气流和洋流的偏转。

2.热力环流对全球气候和生态环境的影响:(1)垂直热带变化使得不同的气温和湿度的区域对应不同的植被和动物群落。

(2)充足的日照量和温度使得热带雨林成为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生态系统之一,而高温和低降水容易导致半干旱和沙漠化。

(3)热力环流也影响海洋和大气中的热量、水分和养分的分布和传输,导致洋流和气流的形成和运动。

三、案例分析(10分钟)1.热力环流与季风气候的关系(1)我国东南沿海地区一带的气候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冬季大陆上的冷空气抵达海洋上空,使得冷空气下降形成高压,形成冬季“持久”高压。

夏季,亚热带高气压均向西伸展,使得南亚印度洋上空形成低压,形成夏季的季风气候。

2.热力环流与洋流的关系(1)南北半球赤道两侧的副热带高压和赤道低压带的存在和偏向力的效应形成赤道反气旋和副热带高压系统,对海洋产生了强烈的影响,形成了一些众所周知的洋流。

热力环流教案

热力环流教案

热力环流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热力环流的概念和原理;2. 熟悉热力环流的分类和特征;3. 掌握热力环流的形成机制和影响因素;4. 了解热力环流在地球大气循环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1. 热力环流的分类和特征;2. 热力环流的形成机制和影响因素。

教学难点:1. 掌握热力环流的形成机制和影响因素;2. 理解热力环流在地球大气循环中的作用。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投影仪、电脑、教学PPT等教学工具;教材《地理》教科书。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通过展示一张描绘地球大气循环的图,引导学生讨论大气循环的概念,并提出热力环流的相关问题。

Step 2:介绍热力环流的概念和原理通过PPT展示,讲解热力环流的概念,即因地球各地纬度和高度不同,在接收太阳辐射的大小和角度上存在差异,从而形成的大气环流。

并简要介绍热力环流的原理,即热带高压与副热带低压的形成。

Step 3:分类和特征介绍热力环流的分类和特征,包括地球大气循环的三大环流区域(赤道低压带、副热带高压带和极地低压带),以及它们的特征(例如赤道低压带降水充沛,副热带高压带干燥少雨)。

Step 4:形成机制和影响因素详细介绍热力环流的形成机制和影响因素,包括太阳辐射的垂直照射、地球自转和地球表面特征等因素对热力环流的影响和调控。

同时,通过实例讲解不同地理位置和季节对热力环流的影响。

Step 5:热力环流的作用讲解热力环流在地球大气循环中的作用,包括平衡气候、分布气候带、影响降水分布等方面。

Step 6:复习和总结带领学生复习热力环流的关键概念和内容,并总结重点。

Step 7:作业布置布置相应的课后作业,例如阅读相关文章、答题或小组讨论等。

教学延伸:将课堂内容延伸至世界各地的热力环流特点和气候分布,通过实例让学生更加深入了解热力环流的实际应用和意义。

教学评价:通过课堂的小组讨论、师生互动和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价学生对热力环流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热力环流教案

热力环流教案

热力环流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热力环流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掌握热力环流的形成条件和影响因素;3.理解全球大气环流和热带风暴的形成机制;4.能够解释热带风暴对全球气候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1.热力环流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全球大气环流和热带风暴的形成机制。

三、教学难点1.理解热力环流与全球气候的关系;2.掌握热带风暴的形成机制。

四、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5分钟)1.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介绍热力环流的定义和作用;2.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热力环流与全球气候的关系。

第二步:热力环流的基本概念和特点(10分钟)1.讲解热力环流的基本概念和特点,包括:热力环流是大气中水平方向上的风系统,是地球表面温度分布不均匀导致的,具有逆时针(在北半球)和顺时针(在南半球)的旋转方向;2.利用示意图和动画形象地展示热力环流的形态和运动规律。

第三步:热力环流的形成条件和影响因素(15分钟)1.解释热力环流的形成条件,即地球表面温度分布不均匀和地转偏向力的作用;2.介绍热力环流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太阳辐射的不均匀分布、地球自转的效应、地形等。

第四步:全球大气环流和热带风暴的形成机制(15分钟)1.介绍全球大气环流的分类和特点,包括:赤道低压带、副热带高压带、副极地低压带和极地高压带;2.讲解热带风暴的形成机制,主要包括:热带海洋地区的高温和高湿度、海洋表面温度的升高、上空风切变和螺旋云带的形成等。

第五步:热带风暴对全球气候的影响(10分钟)1.简单介绍热带风暴对全球气候的影响,包括:影响赤道附近地区的降水和风速、扰动大气环流、影响全球能量平衡等;2.观看相关视频,展示热带风暴对人类社会和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

第六步:小结与评价(5分钟)1.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让学生进行简单的小结;2.老师进行评价和点评,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肯定和指导。

五、教学媒体与资源1.示意图、动画和视频;2.课件和投影仪。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入热力环流的概念和作用,帮助学生理解热力环流与全球气候的关系。

热力环流教案范文

热力环流教案范文

热力环流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理解热力环流的概念和基本原理;2.掌握热力环流的形成和影响因素;3.分析热力环流在地球和大气中的作用。

二、教学内容:1.热力环流的概念和基本原理;2.热力环流的形成和影响因素;3.热力环流在地球和大气中的作用。

三、教学重点:1.热力环流的概念和基本原理;2.热力环流的形成和影响因素。

四、教学难点:1.热力环流在地球和大气中的作用。

五、教学方法:1.教师讲授结合学生讨论;2.实例分析;3.图片和视频展示。

六、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教师通过展示一张全球温度分布图,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为什么地球上的温度分布会出现这样的模式?为什么赤道附近温度高,而两极温度会很低?2.知识讲解:(1)热力环流的概念和基本原理:-热力环流是指由地球自转和太阳辐射引起的温度差异所产生的大气环流。

地球的自转使赤道附近相对于两极有较大的线速度,而太阳辐射使赤道附近的地表温度比两极高。

这两个因素结合起来,形成热力环流。

(2)热力环流的形成和影响因素:-热力环流的形成由地球的自转和太阳辐射共同作用引起。

地球自转使赤道附近的大气相对于两极有较大的线速度,而太阳辐射使赤道附近的地表温度比两极高。

这两个因素导致了热量在全球范围内的不均匀分布,从而形成热力环流。

-影响热力环流的因素包括地球自转、太阳辐射、大气中水汽的分布、地形地貌等。

3.实例分析:通过展示全球风化带分布图和全球大气环流带图,教师引导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分析热力环流在地球上的分布和变化。

4.图片和视频展示:教师展示一些有关热力环流的图片和视频,例如飓风形成的过程、气候带的分布等,帮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热力环流的作用。

5.学生讨论: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让学生提出热力环流在地球和大气中的作用,并展示他们的观点和理解。

6.拓展延伸:分组让学生自主选择一个地区,探究该地区热力环流对当地的影响,并展示调研结果。

七、教学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理解了热力环流的概念和基本原理,掌握了热力环流的形成和影响因素,并能够分析热力环流在地球和大气中的作用。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2.互动问答: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巩固重点知识,如“热力环流是如何形成的?”“热力环流在生活中的应用有哪些?”
3.归纳总结: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强调热力环流的重要性,并指出其在气象、气候等方面的应用。
4.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关注热力环流相关的研究动态,了解其在环保、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意义。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大气层的基本结构,理解大气温度、密度与气压的关系,掌握热力环流的基本概念。
2.掌握热力环流的形成原因、过程和影响因素,了解热力环流在天气变化、气候形成等方面的作用。
3.学会运用热力环流原理解释生活中的气象现象,如城市热岛效应、山谷风等。
4.能够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软件分析热力环流现象,具备一定的地图阅读和分析能力。
3.制作海报:以小组为单位,制作一张关于热力环流知识点的海报,要求内容丰富、设计美观、简洁明了,便于传播热力环流的相关知识。
4.探究实验: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验证热力环流现象。要求学生详细记录实验过程、观察结果,并分析实验原理。
5.研究性学习:针对以下课题进行深入研究,撰写一篇研究性学习报告:
-热力环流对气候变化的影响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章节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特布置以下作业:
1.观察记录:请学生观察并记录一周内身边的气象现象,如城市热岛效应、山谷风等,要求学生详细描述现象、分析成因,并尝试运用所学知识解释这些现象。
2.案例分析:选择一个典型的热力环流现象,如台风、季风等,收集相关资料,分析其形成过程、影响范围及应对措施,撰写一篇案例分析报告。
3.填空题:补充热力环流的相关概念和过程,如“热力环流是由于大气层中的____和____之间的温差引起的。”

热力环流最终教案

热力环流最终教案

2.3大气的运动——•热力环流”教学设计【课题】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热力环流【教材版本】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必修1)【教学容】本教学设计的容选自普通高中地理新课标实验教材人教版必修1 的第二章第一节中的《热力环流》。

主要介绍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生活中的一些常见例子一海陆风和城市风等。

【教材分析】热力环流是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它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

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是本单元的基础,也是理解大气运动的突破口,后面大气的水平运动、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是热力环流的具体体现,所以热力环流奠定了整个章节的基础,也是学生理解大气运动这部分容的最基本、最基础的知识和最佳切入口,对于理解由于热力原因而引起的大气运动、学习大气环流具有很大的帮助作用。

因此,学好这部分容是学好大气运动的基础,为后面学习大气环流(三圈环流、季风环流)打好基础,起到分散降低教学难度、便于学生掌握的作用【学情分析】课前学生已有必备的相关知识技能基础,如大气压强与海拔高度的关系:气压随海拔的升高而降低;物体的热胀冷缩性质;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布不均等。

但由于高中阶段刚开始学习立体几何,空间概念建立不牢固,不清晰,所以本节课的学习对于学生有一定难度。

【设计理念】在这节课我主要设计了以下活动:1.用关于三国“诸亮火烧葫芦峪”故事的视频引入,通过问题,激起学生学习热力环流的兴趣。

2.观看地理小实验的视频,让学生直观、真实的理解热力环流的成因以及气流运动特点。

为学生能顺利画环流图埋下伏笔。

3.观看flash动画演示,解决热力环流过程中气压分布与气流分布之间的关系。

理解等压面的概念。

4.三个案例:城市热岛效应、山谷风、海陆风让学生自己拓展探究。

这部分容教科书上没有提到,考虑到新课程对学生的教育目的,加入了实际生活中典型的三个热力环流案例,目的为使学生更加理解热力环流的原理,使理论联系实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3大气的运动——“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课题】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热力环流
【教材版本】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必修1)
【教学内容】本教学设计的内容选自普通高中地理新课标实验教材人教版必修1 的第二章第一节中的《热力环流》。

主要介绍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生活中的一些常见例子—海陆风和城市风等。

【教材分析】
热力环流是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它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

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是本单元的基础,也是理解大气运动的突破口,后面大气的水平运动、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都是热力环流的具体体现,所以热力环流奠定了整个章节的基础,也是学生理解大气运动这部分内容的最基本、最基础的知识和最佳切入口,对于理解由于热力原因而引起的大气运动、学习大气环流具有很大的帮助作用。

因此,学好这部分内容是学好大气运动的基础,为后面学习大气环流(三圈环流、季风环流)打好基础,起到分散降低教学难度、便于学生掌握的作用
【学情分析】
课前学生已有必备的相关知识技能基础,如大气压强与海拔高度的关系:气压随海拔的升高而降低;物体的热胀冷缩性质;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布不均等。

但由于高中阶段刚开始学习立体几何,空间概念建立不牢固,不清晰,所以本节课的学习对于学生有一定难度。

【设计理念】
在这节课我主要设计了以下活动:
1.用关于三国“诸葛亮火烧葫芦峪”故事的视频引入,通过问题,激起学生学习热力环流的兴趣。

2.观看地理小实验的视频,让学生直观、真实的理解热力环流的成因以及气流运动特点。

为学生能顺利画环流图埋下伏笔。

3.观看flash动画演示,解决热力环流过程中气压分布与气流分布之间的关系。

理解等压面的概念。

4.三个案例:城市热岛效应、山谷风、海陆风让学生自己拓展探究。

这部分内
容教科书上没有提到,考虑到新课程对学生的教育目的,加入了实际生活中典型的三个热力环流案例,目的为使学生更加理解热力环流的原理,使理论联系实际。

激发学生探究自然奥秘,认识社会生活环境的能力,达到学习身边的地理,有用的地理的课程标准。

5.设计一些由浅入深的问题,并联系学生身边的一些现象,再借助多媒体计算机,把抽象的大气运动具体、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充分挖掘了学生的潜力,培养了学生思考、归纳、表达、交流的能力.
6.让学生小组活动探讨地理知识和原理,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教学理念】
1. 注意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从感性知识入手,使学生更容易接受,由浅入深,引导学生分析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并结合实例让学生探究。

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受到人类与大气之间相互影响的关系,明确人地应该协调发展的道理。

2.教学中要淡化知识讲解,凡是学生能看懂的就由学生自己去看;凡学生能说得清楚的都由学生自己去说。

给学生更多的动手、动口、动脑的机会。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能说出气压,等压面的定义,会判断气压的高低。

(2)、知道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称为热力环流,这是大气运动中的最简单的形式。

(3)、能归纳等压面的凹凸与气压高低的对应规律。

(4)、理解热力环流的原理,能解释实际生活中的热力环流
能力目标:
(1)、通过画热力环流模式图,培养学生的绘图、析图能力。

(2)、会做热力环流的简单实验。

(3)、通过理解热力环流原理,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人类活动可改变下垫面状况,如扩大湖面、森林面积,从而导致局部的环流状况改变,创造良好的人类生存环境。

培养学生环保意识。

(2)、通过分析、理解、观察热力环流和局地环流,培养学生探索自然、热爱科学的精神。

【教学重点】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应用
【教学难点】等压面的凹凸变化规律,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授课类型】新授课
【授课时长】40分钟
【教学方法】以讲授法为主,以情景设问法、实验演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为辅。

【教学用具】电子教鞭,PPT
【教学过程】
教学新课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适当纠偏:
如果学生回答得很好,直接将学生
引入总结阶段。

如果学生回答得不完全,则教师进
行讲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引导学生
分析。

1、分析受热均匀状态下
假设地面受热情况是均匀的时候,
在同一高度空气密度相同。

气压面如下
图:是平直并且相互平行的。

以上为原始状态的气温气压图,气温气
压的状况表明A、B、C三地气温相等,
气压相同,大气处于静止状态。

2、分析地区间冷热不均引起的空气垂
直运动。

以及分析空气垂直运动导致同
一氷平面上的气压差异
实际上各地受热是不均的。

如下
图:
A地
受热多,B、C两地受热少,A地近地面
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到上空聚积起来,
使上空的空气密度增大,形成高气压;
B、C两地的空气冷却收缩下沉,上空的
空气密度减小,形成低气压。

在近地面,
A地空气上升后向外流出,使A地近地
面的空气密度减小,形成低气压;B、C
两地因有下沉气流,近地面的空气密度
增大,形成高气压。

高压与低压是相对
同一高度的周围地区气压言的。

3、分析同一氷平面上气压差异形成的
空气水平运动:近地面B、C两处气压
高,A处气压低,大气由B、C处流向A
处,高空,则由A处流向B、C两处。

学生认真听老师讲
解。

并进一步思考热
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进一步加深对热力环
流的理解。

学生观察、
领会、总结规律,并
动手在草稿上画出热
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直观教学,形成
感性认识' 通过
演示热力环流
形成过程,通过
观看.分析、思
考.回答,教师
的讲解、归纳来
使学生获得感
性认识。

化繁为
简,一坏扣一
环,让学生更深
刻透彻的理解
热力环流。

3分钟
【板书设计】
第一节、热力环流
一、概念:
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称为热力环流。

二、形成过程:(如图)
1.在近地面,热低压,热高压。

(相应的高空,与之相反)
2.在同一水平高度,气压从高压流向低压。

3.在同一水平高度,高压面上凸,低压面下凹。

4.各地冷热不均——大气的垂直运动——同一水平上的气压差异——大气的水平运动——热力环流
承转 过渡
讲解热力环流的4个知识点: 1.在近地面,热低压,冷高压。

(相应的高空,与之相反)2.在同一水平高度,气压从高压流向低压。

3.在同一水平高度,高压面上凸,低压面下凹。

4.各地冷热不均——大气的垂直运动——同一水平上的气压差异——大气的水平运动——热力环流
现在同学们应该知道为什么会下雨了吧,我们近地面由于有东西在燃烧,空气受热会膨胀上升,到高空遇冷,水汽凝结,形成降水。

其实火是诸葛亮放的,雨也是诸葛亮自己下了。

现在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典型的热力环流
学生听老师讲解,并思考和记忆热力环流的原理及相关的知识点。

目的为使学生更加理解热力环流的原理,使理论联系实际。

激发学生探究自然奥秘,认识社会生活环境的能力。

4分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