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解释——语文
名词解释语文
名词解释语文
语文作为小学课程中最重要的一门学科,对孩子终生受益非常之大,有效地学习语文可以提高孩子的文学素养,培养其正确思想,增强逻辑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使其成为一个优秀的人。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什么是语文?
语文是中国文化的基石,也是传承中国文化的重要方式,它不仅仅局限于书写和理解文字。它是记录中国文化的载体,涵盖了各类文学作品的创作、研究和解读,涵盖了古今中外文学思想的发展、比较和研究,也包括了文艺理论、论语文学、诗词文学等等。它以文字为中心,是一门特殊意义上的文科,是一种特定的语言文化素养。
语文不仅要求学生学习使用汉字,而且还要求学生具备识读、理解、鉴赏和表达的能力。它涵盖的内容很广,既有古典文学、诗词歌赋、文言文和汉语言文学,也有新文学、报刊杂志、经济社会等等,甚至还包括了新颖的语文研究,如社会语文、数字语文和跨文化交流等等。
语文学习的重点是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强化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鉴赏,培养学生细致入微、精思灵活的理解能力,以及逻辑分析、综合判断以及文言文演绎等复杂思维能力。
语文学习不仅关乎数量,还关乎质量。学生在学习语文时,一定要把握好学习的重点,结合实际,完成有意义的作业;一定要学会严格按照语文规则进行文字书写、写作和读书,以提高自己的文字能力;要耐心地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综合分析能力、组织分析能力、文笔
表达能力和书写能力,以此来掌握语文的学习。
通过以上,我们可以看出,语文作为最重要的学科,对孩子一生以后都有极大的影响。当孩子们学习语文时,不仅要把握好学习重点,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更是要加强自己的思维能力,培养发散性思维,积累更多的文字知识,提高自己的文字水平,为自己未来的学习、生活奠定良好的文字基础。
名词解释语文学
名词解释语文学
语文学是指对语言进行系统研究和探讨的学科,它包括对语言的构成、演变、形式与功能、应用等方面的研究。语文学旨在通过对语言的规则、特点和规律进行深入分析,从而揭示语言的本质和运作机制,为语言教学、语言研究和语言应用提供理论和方法支持。
语文学主要研究的内容包括语音学、语法学、语义学、语用学等方面。语音学探讨的是语言中声音的产生、分类和组织方式,研究语音的特点、规律和变异现象。语法学研究的是语言中词汇的组织方式、句子的结构规则以及句法现象的变化和演化。语义学研究的是词语和句子的意义及其表达方式,研究语言中意义的生成和传递机制。语用学则关注的是语言的使用情境、交际目的和交际效果,研究语言在特定社会环境中的功能和运作规律。
通过对语言的深入研究和理解,语文学可以为语言教育提供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帮助学习者掌握语言的基本规则和应用技巧。同时,语文学也为语言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方法基础,促进了文化交流和跨文化交际的发展。
名词解释 语文
名词解释语文
1. 语文作为学科名,有的地区称之为“国文”或“国语”,有的地方称之为“语文”。
2. 语文也是语言文字或语言文学的简称。
3. 语文也是一个人对自己国家的文字和语言的称呼。
4. 语文也包括听、说、读、写四种人类特有的交际方式。
语文教学论名词解释
语文教学论名词解释
语文教学论是指对于语文教学的理论探讨和研究的学科领域。它主要关注语文教学的原则、方法、目标、内容等方面的问题,旨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言表达能力。
在语文教学论中,有许多重要的名词需要解释和探讨。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名词解释:
1. 语文:指的是汉字的语言文字和汉字所组成的语言文字系统。在教育中,语文通常指的是中文教学,包括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内容。
2. 教学原则:是指在语文教学中所遵循的指导性原则和规范。常见的教学原则有启发式原则、综合原则、因材施教原则等,它们指导着教师在教学中的整体思路和方法。
3. 教学方法:是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所使用的具体教学手段和方式。常见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法、讨论法、实践法等,不同的教学方法适用于不同的教学目标和内容。
4. 教学目标:是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希望学生达到的预定的学习成果。教学目标可以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等,它们为教
师规划教学内容和评价学生学习提供了依据。
5. 教学内容:是指语文教学中所传授的知识、技能和情感等方面的内容。教学内容应该具有科学性、系统性和实践性,能够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发展需求。
除了上述名词外,语文教学论还涉及到许多其他名词的解释,如评价、素养、课堂管理、教学评估等。通过深入研究和探讨这些名词的含义和作用,可以更好地指导和改进语文教学实践,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
语文的名词解释
语文的名词解释
语文,作为一门学科,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人们进行沟通、表达思想的工具,是文化和传统的载体。本文将从语文的定义、主要内容以及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等方面,对语文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探讨。
一、语文的定义
语文一词源于汉语,即汉字之文,通常指汉字的书写和使用。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语文的定义逐渐扩大,涵盖了更多的内容。语文不仅包括文字的书写和语言的运用,也包括语言文字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语文不仅仅是一种工具,更是人类思维和文化的体现。它包括了语言文字的学习与应用、文学作品的读写分析、修辞手法的运用等方面,以及忠实地传承和表达传统文化的重要任务。
二、语文的主要内容
语文的主要内容包括语音、文字、语法、词汇和修辞等方面。语音是语文的基础,它涉及到声音的产生、发声器官的运动和声音的规律。文字是一种符号系统,用于表达语言的含义。语法是语言的规则系统,研究各种语言形式和句子结构的规律性。词汇是一个语言中的基本单位,它包括单词、词组和短语等。修辞是指通过各种手法让语言更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以达到更好的表达效果。
除了以上的基础内容外,语文还涉及到文学作品的阅读与理解,包括诗词、小说、戏剧等不同文体的作品。通过阅读和分析文学作品,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人类的思想、情感和生活,同时也能够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和表达能力。
三、语文对个体的影响
语文作为一门学科,对个体的影响是深远的。首先,语文的学习可以培养人们
的逻辑思维和表达能力。通过学习语文,我们能够了解语言的结构和规律,提高我们的思维能力,使我们的表达更加准确和清晰。
语文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考点:人物:生活时代,身份属性(思想家,作家),主要成就(著作,学说,功业),代表性成果名称(著作,观点),地位影响
作品(著作或诗文):产生于何时代,何人所作,基本内容,主要特色,流传状况及地位影响。
《论语》:儒家学派经典,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表现了孔子的哲学,政治,美学,教育等思想,其思想核心是仁。全书为语录体,共20篇,492章,其中有不少名言警句广为流传,影响深远。《孟子》:由孟子及其弟子合著而成,多载孟子的言行。他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希望统治者实行“仁政”“王道”全书共7篇,每篇分为上,下,共269章。其体式虽仍属语录体,但结构趋于复杂,某些片段已具议论文特征。书中善用比喻及浅显事实说明道理,感情浓厚,气势充沛,语言简洁流利,富于感染力。
《荀子》:先秦后期儒家代表著作,多为荀子自作,少数出于门人弟子之手。书中吸收各家学说之长,提出以“性恶”为基础,以“礼法”为核心,以“性化”为手段的伦理学说。全书32篇,其中不少篇目堪称合乎规制的说理文,且能围绕中心,逐层展开,比喻引证,反复说理,形成简朴浑厚的文风。
《中庸》:出自《论语·雍也》,意指坚持正确原则,待人处事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中:指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是“天下之正道”。庸:指平常,恒常,是“天下之定理”。由于达到在仁爱基础上坚守居正不偏的处事原则(中),保持常行不变的毅力(庸)十分不易,所以孔子视之为最高的道德标准。
《老子》:又名为《道德经》纯为语录,但构筑了以“道”为核心的
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道”本意为道路,后引申为规律之意,而老子赋予“道”以形而上的地位,它不仅是天地万物的根源,也是天地万物的本体,它无处不有,无时不在,却不以具体事物的形态存在。它不可以用一般的感官心智去认识。由其道生物,物返道的思想,《老子》借日常生活现象,展示了朴素的辩证法,其中论述最多者为对立统一问题,此外,在历史观上,表现出以复古为特征的历史发展观。《庄子》:《庄子》将《老子》中的自然无为,相对辩证等思想予以绝对化,形成消除一切区别,崇尚精神自由的虚无主义,相对主义,混世主义的人生观念和思想体系。《庄子》在先秦诸子中最具文采,其文想象丰富,描绘逼真,语言灵动,汪洋肆意,具有浓郁的浪漫色彩和强烈的感染力量。
名词解释语文
名词解释语文
语文,泛指汉字的语言文化。在中国的传统教育中,语文是学校教
育的基础学科之一,也是学生必修的课程之一。语文包含了汉字的学习、词语的理解、语法的掌握、古代文学的阅读等多个方面。
首先,语文可以理解为汉字的学习。汉字是中国特有的文字系统,
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学习汉字需要掌握字的结构、发音和意
义等方面的知识。通过学习汉字,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表达中文的含义。
其次,语文还包括词语的理解。词语是语文中的基本单位,通过词语,可以表达出具体的意思。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学会词
语的识别、记忆和应用。同时,了解词语的搭配规律和用法,有助于
提高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流畅度。
语法是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法是规范语言结构和用法的学科,
它包括了词语的搭配、句子的构造、语法的变化等方面的知识。通过
学习语法,可以使我们的语言表达更加规范、准确,并且避免语病的
出现。
除了基础知识的学习,语文还涉及了对古代文学的阅读和理解。中
国有着悠久的文学历史,古代文学作品是中华文化的瑰宝。通过阅读
古代文学作品,可以了解到中国古代社会的历史、文化和人民的思想
情感,从而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和审美能力。
在现代社会中,语文的学习不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更是为了提升自己的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通过学习语文,可以提升我们的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和需求。
总结而言,语文是汉字的学习、词语的理解、语法的掌握和古代文学的阅读等方面的综合学科。通过学习语文,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表达中文的含义,提升自己的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增加人文素养和审美能力。正是因为语文的重要性,我们应该重视语文的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语文水平。
语文的含义名词解释
语文的含义名词解释
语文,在广义上指的是人们交流的一种工具,它是人类思维和情感的表达方式。狭义上的语文,特指汉字的书面表达。然而,语文的含义远不止于此。
语文的本质是一种符号系统,通过词语、语法和语境等方式,传递信息、共享
理解和构建文化。它在人类社会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首先,语文是传承和表达文化的一种工具。文字的发明,使得人们能够将知识、智慧和经验传承给后代。汉字作为中国最古老的文字,记录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和人类智慧。通过学习语文,我们能够沉浸在千年文化的河流中,感受历史的变迁和智慧的积淀。
其次,语文是思考和思维的载体。通过语文,人们能够将思想、观点和感受转
化为具体的文字表达。语文的学习不仅仅是背诵和记忆,更重要的是培养思考的能力,善于分析和表达。通过语文的学习,我们可以提升自己的思维能力,培养逻辑思维和创造力,为自己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此外,语文是人际交往的桥梁。语言的运用让人们能够相互理解、交流认识,
进而形成互助、合作和共同进步的社会关系。通过语文,人们能够分享彼此的故事、心情和思考,增进相互间的信任和理解。语文的学习能够帮助我们提升沟通的能力,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为个人的发展创造更多的机会和可能性。
事实上,语文既是学科,也是一门艺术。从学科角度来看,语文涵盖了词汇、
语法、修辞等多个方面的知识。学习语文需要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同时还需要具备理解和运用的能力。从艺术角度来看,语文的魅力在于其优美的表达和深刻的内涵。通过独特的语言运用和形象的描绘,语文能够触动人的情感,唤起人的共鸣。在语文的世界里,我们可以感受到文字的美妙和力量。
名词解释语文
名词解释语文
语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体现着中国传统的文化思想和学术思想,培养着中国人的理性思维和文化修养。随着时代的发展,语文教育有了很大的变化,在新的学习系统中,有许多新增的名词需要被解释和理解,以下给出一些语文中的常见名词在教育领域中的解释。
1.文基础知识:指在语文教学中,学生所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如汉字、拼音、词汇、语法等。
2. 作文:指学生书面表达的能力。学生在学习中,需要充分练习,以便在考试中可以有条不紊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见解,从而获得良好的成绩。
3.读理解:指学生在阅读文章时,能够准确的理解文章的内容,并从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意图,对文章提出正确的判断。
4.文能力:指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取的一系列知识、技能和素养,如学生能够正确使用语言应用,具备高超的思维能力,写一篇很有深度的文章,这样的能力称为语文能力。
5.学鉴赏:指语文通过阅读文学作品,从作品中获得美感,运用分析、研究思想提升自身文学素养的过程。在学校教育中,这是一种较为重要的语文活动,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审美能力为目的。
6.言文字:指语文教育中学习的关于语言和文字的基本知识,如文字的构成和词汇的构造,以及文字和语言之间的关系和特征等。
7.文水平:指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的知识,语文水平是通过考
试或作文等形式而评估的,一个高水平的学生,除掌握语文基本知识外,还要有较强的语文能力,写出结构良好、内容充实、语言优美的文章,表现出语文思维的锐利。
以上就是常见的语文教育中的名词的解释,正确地认识这些名词对于学生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有助于他们正确理解语文,获得更好的学习成绩。
常用的语文名词解释
常用的语文名词解释
语文,是指人类用来进行交流以及表达思想和情感的语言文字。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接触到一些语文名词,下面就常见的语文名词进行解释和探讨。
一、汉字
汉字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文字系统,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之一。汉字以线条的形式
表示事物的形象,具有独特的象形、指事和会意的特点。汉字在语言交流中承担着文字表达的功能,是中华民族的文化象征。
二、词语
词语是用来表达含义的一种组合方式,一般由一个或多个汉字组成。词语通过
特定的搭配与语境的配合,具有特定的含义和表达能力。词语可以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等可以单独充当句子成分的词,而虚词包括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等不能独立成句的词。
三、句子
句子是用来表达完整意思的一种语言单位,它由主语、谓语、宾语以及其他成
分构成。句子是语言表达的基本单位,可以表达陈述、疑问、命令等语言功能。根据句子的结构和用途,句子可以分为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等不同类型。
四、修辞手法
修辞是一种修饰语言的艺术,通过运用一些特定的手法和修辞技巧,使语言表
达更加精练、生动和富有感染力。常见的修辞手法包括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反问等。这些手法可以使语言更有趣味性,并能够更好地传达信息和情感。
五、文言文
文言文是指中国古代的一种文字和语言形式,主要用于古代文献和经典文学作品。文言文以古汉语为基础,有着严格的词序和语法规则,具有古雅、庄重、含蓄的特点。文言文是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途径,也被广泛应用于古代文学的研究和教育领域。
六、写作技巧
写作技巧是用于提高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的一些方法和技巧。写作技巧包括如
语文学的名词解释
语文学的名词解释
一、语文学的定义
语文学是指对语言和文学的综合研究,即通过对语言和文学的认识和分析来提高人们的语言能力和文学素养的学科。
二、语文学的起源
语文学起源于中国古代文化中的“文”,它既包括文字和语言的学问,又包括文学的研究和创作。在古代,语文学是与儒家思想相辅相成的,儒家强调人的言行举止应符合一定的规范,而这种规范便来源于对语言和文学的研究。
三、语文学的研究领域
1. 语言学
语言学是语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研究语言的发展演变、语音、词汇、语法等各个方面。通过对语言学的研究,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文字的含义、词语的用法以及句子的构造,从而提高语言的表达能力。
2. 文学学
文学学是语文学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研究文学作品的创作、鉴赏和批评。文学学的研究可以使人们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的内涵和意义,提高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同时也有助于人们通过自己的创作来表达情感和思想。
3. 汉字学
汉字学是对汉字的演变、造字法和字义等进行研究的学科。汉字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了解汉字的发展历程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古代文献和古代文化,同时也有助于汉字的正确使用和书写。
四、语文学对个人的意义
1. 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通过学习语文学,人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语言的规范和用法,掌握正确的书写和
口语表达方式,并能够更加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提高与他人的沟通能力。
2. 增强文学素养
语文学的学习可以使人们了解各种文学作品的特点和风格,从而提高自己的文
学鉴赏能力。通过阅读文学作品,人们能够感受到不同时代和不同地域的文化氛围,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东北师范大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名词解释考研真题及参考答案
东北师范大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名词解释考研真题及参考答案
(2010——2015)
非官方,非标准答案,仅供参考!
2010年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30分)
1、语文(10年、14年、15年考察):“语文”是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学科中的一个最基本的概念。是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合称,指通过听说读写等言语活动去养成听说读写的能力,以适应社会生活中听说读写的需要。语文不是语言文学,也不是语言文章,而是语言的运用。建国以前亦把语文称为“国文”或“国语”,1949年叶圣陶主持华北人民政府教科书编审工作,将新中国实施听说读写教育的学科正式定名为“语文”。
2、模块:“模块”原本是外来词,其基本内涵是在一个系统内若干个彼此具有一定独立性,完整性同时又有一定联系的部分。教育学意义上的模块理论最早由美国认知心理学家福多提出。《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方案(试行)》将模块解释为:“基于明确的教育目标,围绕某一特定内容整合学生经验和相关内容,构成相对完整、独立的学习单元。其基本特点是(1)综合性。每一模块以特定主题为核心,所有内容紧紧围绕主题设置。(2)相对独立性。它以科目内相对独立的内容为基础,围绕特定内容,对学生经验与社会生活等内容进行整合,形成相对独立的学习单元。(3)相对开放性。它改造了原有课程内容组织的梯状序列。课程内容得以纵横沟通,相互连结。(4)灵活性。我们可以根据社会发展和教学要求,在每一组模块系列中选择从任何一个模块开始学习。具有一定独立性,完整性同时又有一定联系的部分。“模块”的这些特点使得它可以涵盖更为广泛的主题,打破学科界限壁垒,更好的适应工业技术迅猛发展的要求。
语文名词解释
语文名词解释
语文,作为一门学科,是指对语言文字的学习、掌握和运用的过程。它是培养
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和文化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语文学科包含了丰富的名词,下面将对其中几个重要的名词进行解释。
一、修辞手法
修辞手法是指在语言表达中运用特定的方法和技巧,以达到增强语言表达效果
的目的。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夸张、排比等。比喻是通过将一个事物与另一个事物进行类比,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描述。拟人是将无生命的事物赋予人的特性和行为,使其更具形象感染力。夸张则是对事物进行夸大处理,以引起读者的注意和共鸣。排比则是通过并列的方式表达一系列相似的事物或观点,以增强表达的力度和效果。
二、文言文
文言文是指古代汉语的书面表达形式。它具有严谨、精练和富有韵律感的特点。文言文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学习文言文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提高我们的语言修养和阅读能力。
三、修辞格
修辞格是修辞手法的一种,是指在语言表达中运用特定的句法结构和词语,以
达到一定的修辞效果。常见的修辞格有对偶、反问、排比、反复、转喻等。对偶是通过对称的句子结构和相近的词语,使句子更具韵律感和美感。反问则是通过提出一个问题,但实际上是表达一种肯定或否定的观点,以引起读者的思考和共鸣。排比是通过并列的方式表达一系列相似的事物或观点,以增强表达的力度和效果。反复则是在表达中多次重复某个词语或句子,以强调和加深印象。转喻则是通过将一个事物与另一个事物进行类比,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描述。
四、修辞学
名词解释语文
名词解释语文
语文是一门研究文字和文化的科目,也是一门记录和传播中华传统文化的学科。在语文教学中,学习者掌握许多词语是必不可少的,它们构成了语言的构成部分,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字信息,培养学生细致的观察能力,并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语言文本。
在语文教学中,名词是一种常用的词语,它们包含了人物、地点、事物及其他客观实体的概念,通过对它们的认识,使学生能够掌握文字的基本内容,从而了解文中所记载的事件,有助于深入探究文字的内容。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使用这些名词,学生首先应该学会把它们所代表的概念正确认识,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语文文本,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使语言表达更加准确。
其次,学生要掌握名词的正确用法,这就要求学生要通过观察和思考,了解词语的英文释义,从而理解其意义和使用。同时,学生还要观察文字中的语境,以便把握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此外,学生还要掌握一些名词的变形,如复数、分词、形容词等,这些变形可以修饰或彰显名词的用法,使文字内容更完整、更有表现力。
最后,学生要掌握语文中的概念,这些概念是我们理解语文文本的基础,因此,学生要充分理解,以使语文学习更有效果。
通过以上几点,我们可以看出,语文中的名词不仅重要,而且是多种多样的,在掌握和使用这些名词的过程中,学生要认真观察、理
解、记忆和运用,才能从文本中获取更多的信息,更好地理解文字知识。
语文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浑水摸鱼:比喻趁混乱的机会谋求不正当的利益。
雷厉风行:比喻政事法令的执行严厉、速度。
当仁不让:遇到应该做的事,积极主动去做,不退缩。
道貌岸然:形容故作正经,表里不一之状。
朝秦暮楚:比喻反复无常,亦比如行踪不定。
绘声绘色:表现、描写得生动逼真。
南辕北辙:比喻行动与目的相反。
侃侃而谈:形容说话理直气壮,从容不迫,褒义。
改头换面:比喻只改形式,不该内容,贬义。
忝列门墙:表示侮辱他们自己有愧。
不知所云:形容说话者的语言紊乱,空洞。
美轮美奂:形容新屋高大美观,也形容装饰、布置等美好漂亮。
七月流火:指天气逐渐凉爽起来。
河东狮吼:比如悍妇发怒。
下里巴人:指通俗的、普及的文化艺术,与阳春白雪相对。
开诚布公:诚信待人,坦白无私。
推心置腹:比如真心待人。
束之高阁:比喻扔在一边,不用它或不管它。
穷形尽相:指丑态毕露,也指描写刻画细致生动。
四平八稳:形容做事、写文章稳当。也指做事只求不出差错,缺乏创
新精神。
轻佻:形容言行举动等不庄重、不严肃。
逶迤:形容道路、山脉、河流等弯弯曲曲延续不断的样子。
斡旋:指调解问题、争议等。
眼饧口涩:指眼发花,口发干。
眩于名利:迷惑、追逐、沉溺于名利、金钱等
弭患:消除祸患。
肯綮:筋骨结合的地方,比喻关键的地方。
韶光:指美丽的春光,也比喻美好的时光。
伉俪:指夫妻。
钤记:旧时机关团体使用的图章。
乖剌:违背常情。
揆度:估计、揣测。
神祇:泛指神
无的放矢:没有箭靶乱射箭,比喻言语、行动没有明确目标。
明眸皓齿:形容女子的美貌。
时乖命蹇:指时运不好。
宁缺毋滥:宁可缺少一些,不可不顾质量一味求多。
语文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考点:人物:生活时代,身份属性(思想家,作家),主要成就(著作,学说,功业),代表性成果名称(著作,观点),地位影响
作品(著作或诗文):产生于何时代,何人所作,基本内容,主要特色,流传状况及地位影响。
《论语》:儒家学派经典,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表现了孔子的哲学,政治,美学,教育等思想,其思想核心是仁。全书为语录体,共20篇,492章,其中有不少名言警句广为流传,影响深远。《孟子》:由孟子及其弟子合著而成,多载孟子的言行。他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希望统治者实行“仁政”“王道”全书共7篇,每篇分为上,下,共269章。其体式虽仍属语录体,但结构趋于复杂,某些片段已具议论文特征。书中善用比喻及浅显事实说明道理,感情浓厚,气势充沛,语言简洁流利,富于感染力。
《荀子》:先秦后期儒家代表著作,多为荀子自作,少数出于门人弟子之手。书中吸收各家学说之长,提出以“性恶”为基础,以“礼法”为核心,以“性化”为手段的伦理学说。全书32篇,其中不少篇目堪称合乎规制的说理文,且能围绕中心,逐层展开,比喻引证,反复说理,形成简朴浑厚的文风。
《中庸》:出自《论语·雍也》,意指坚持正确原则,待人处事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中:指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是“天下之正道”。庸:指平常,恒常,是“天下之定理”。由于达到在仁爱基础上坚守居正不偏的处事原则(中),保持常行不变的毅力(庸)十分不易,所以孔子视之为最高的道德标准。
《老子》:又名为《道德经》纯为语录,但构筑了以“道”为核心的
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道”本意为道路,后引申为规律之意,而老子赋予“道”以形而上的地位,它不仅是天地万物的根源,也是天地万物的本体,它无处不有,无时不在,却不以具体事物的形态存在。它不可以用一般的感官心智去认识。由其道生物,物返道的思想,《老子》借日常生活现象,展示了朴素的辩证法,其中论述最多者为对立统一问题,此外,在历史观上,表现出以复古为特征的历史发展观。《庄子》:《庄子》将《老子》中的自然无为,相对辩证等思想予以绝对化,形成消除一切区别,崇尚精神自由的虚无主义,相对主义,混世主义的人生观念和思想体系。《庄子》在先秦诸子中最具文采,其文想象丰富,描绘逼真,语言灵动,汪洋肆意,具有浓郁的浪漫色彩和强烈的感染力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始六义:《诗经》有四始,关于此“四始”各家说法不一:一、一般指“风”﹑“小雅”﹑“大雅”﹑“颂”的首篇。《史记.孔子世家》:“《关雎》之乱以为…风‟始,《鹿鸣》为…小雅‟始,《文王》为…大雅‟始,《清庙》为…颂‟始。”二、指“风”﹑“小雅”﹑“大雅”﹑“颂”。《<诗>大序》:“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谓之…风‟;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风谓之…雅‟;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政有大小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是谓四始,《诗》之至也。”孔颖达疏引郑玄《答张逸》云:“四始…风‟也,…小雅‟也,…大雅‟也,…颂‟也。此四者人君行之则为兴,废之则为衰。”三、指“大雅”的《大明》,“小雅”的《四牡》﹑《南有嘉鱼》﹑《鸿雁》。《<诗>大序》:“是谓四始。”孔颖达疏:“《诗纬泛历枢》云:…《大明》在亥水始也;《四牡》在寅木始也;《嘉鱼》在巳火始也;《鸿雁》在申金始也。‟……《纬》文因金﹑木﹑水﹑火﹑有四始之义以《诗》文托之。”
《诗经》的“六义”。最早记载于《周礼·春官》,汉代《毛诗序》中明确提出:“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对于“六义”的解释,有着一个历史发展过程。唐代孔颖达提出了“三体”“三法”的说法,也就是将“六义”分为两组,“风”“雅”“颂”这三者是指体裁,“赋”“比”“兴”这三者是作法。
歌行体:“歌行”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是初唐时期在汉魏六朝乐府诗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刘希夷的《代悲白头吟》与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的出现,可说是这种体裁正式形成的标志。
明代文学家徐师曾在《诗体明辨》中对“歌”、“行”及“歌行”作了如下解释:“放情长言,杂而无方者曰歌;步骤驰骋,疏而不滞者曰行;兼之者曰歌行。”
《辞海》注曰:“行”是乐曲的意思;“歌”与“行”名称虽不同,但并无严格的区别,后来就有“歌行”一体。
风骚:1.指《诗经》和《离骚》。风指《诗经》中的《国风》,骚指《楚辞》中屈原的《离骚》,后来泛指广义文化;在文坛居于领袖地位或在某方面领先叫独领风骚。永明体:永明是南朝齐武帝的年号,“永明体”亦称“新体诗”,这种诗体要求严格四声八病之说,强调声韵格律。这种诗体的出现,对于纠正晋宋以来文人诗的语言过于艰涩的弊病,使创作转向清新通畅起了一定的作用。对“近体诗”的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建安风骨:建安风骨是以曹氏父子为中心形成的文人集团所表现出的共同的文学倾向,他们高扬政治理想,展示强烈个性,具有浓郁的悲剧色彩,展现了东汉末年动荡的时代,形成了慷慨激昂、刚健有力的诗歌风格,所以被称为“建安风骨”,代表人物主要有“三曹”、“七子”和蔡琰等。
宫体诗:宫体诗--指以南朝梁简文帝萧纲为太子时的东宫,以及陈后主、隋炀帝、唐太宗等几个宫廷为中心的诗歌。“宫体”既指一种描写宫廷生活的诗体,又指在宫廷所形成的一种诗风,始于简文帝萧纲。萧纲为太子时,常与文人墨客在东宫相互唱和。其内容多是宫廷生活及男女私情,形式上则追求词藻靡丽,时称“宫体”。后来因称艳情诗为宫体诗。
盛唐气象:盛唐气象在宋元明清时代是一个文学批评的专门术语,指盛唐时期诗歌的总体风貌特征。宋代严羽的《沧浪诗话》等著作最推崇盛唐诗,指出盛唐诗的特征是“既笔力雄壮,又气象浑厚”(《答出继叔临安吴景仙书》),并对此在其诗话中多有阐述。以后明清诗论家承严羽之说,常把雄壮、浑厚二者(有时合称雄浑)作为盛唐诗歌的风貌特征,并称之为盛唐气象。
古体诗:古体诗一般又叫古风,这是依照古诗的作法写的,形式比较自由,不受格律的束缚。从诗句的字数看,有所谓四言诗、五言诗和七言诗。四言是四个字一句,五言是五个字一句,七言是七个字一句。唐代以后,四言诗很少见了,所以通常只分五言、七言两类。五言古体诗简称五古;七言古体诗简称七古;三五七言兼用者,一般也算七古。近体诗: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或格律诗,是中国讲究平仄、对仗和押韵的诗体。为有别于古体诗而有近体之名。指唐代形成的格律诗体。在近体诗篇中句数、字数、平仄、押韵都有严格的限制。近体诗是唐代以后的主要诗体,代表诗人有:李白、杜甫、李商隐、陆游等。在中国诗歌史上有着重要地位。
乐府诗:两汉乐府诗是指由朝廷乐府系统或相当于乐府职能的音乐管理机关搜集、保存而流传下来的汉代诗歌。汉乐府掌管的诗歌按作用主要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供执政者祭祀祖先神明使用的郊庙歌辞,其性质与《诗经》中“颂”相同;另一部分则是采集民间流传的无主名的俗乐,世称之为乐府民歌。
骊歌:先秦时代有一首逸诗(即除《诗经》305篇以外的先秦诗歌)名为《骊驹》,为古代客人离别时所唱的歌。骊歌即指代《骊驹》,后被人们用以泛指有关离别的诗歌或歌曲,如李白的诗《灞陵行送别》中写有“正当今夕断肠处,骊歌愁绝不忍听”。
玄言诗:一种以阐释老庄和佛教哲理为主要内容的诗歌。玄言诗是东晋的诗歌流派,约起于西晋之末而盛行于东晋。代表作家有孙绰、许询、庚亮、桓温等;其特点是玄理入诗,以诗为老庄哲学的说教和注解,严重脱离社会生活。阳关三叠:《阳关三叠》,又名《阳关曲》、《渭城曲》,是根据唐代诗人王维的七言绝句《送元二使安西》谱写的一首著名的艺术歌曲。目前所见的是一首古琴歌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