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生态学复习资料

合集下载

海洋生态学复习资料

海洋生态学复习资料

海洋生态学复习资料第一章 生态系统及其功能概论1.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的空间内生物的成分和非生物的成分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互相作用、互相依存构成的一个具有自动调节机制的生态学功能单位。

2.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和空间结构(食物链:生物之间通过食与被食形成一环套一环的链状营养关系)3.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基本过程食物链本质上是能量流动途径。

物质循环:物质元素通过生态系统中生物有机体和环境之间的循环活动。

生物地化循环:生态系统之间各种物质或元素的输入和输出以及它们在大气圈、水圈、土壤圈、岩石圈之间的交换。

物流具有量不变性和循环性特点。

库(pool):研究生态系统中某一物质在生物或非生物环境中贮存的数量。

流通率表示生态系统库与库之间流通的速率,用单位时间、单位面积通过的量表示。

周转率 = 流通率 周转时间 = 库中营养物质流通率 库中营养物质4.生态系统的自校稳态和生态平衡反馈分为正反馈和负反馈。

负反馈使系统的各个参数趋向于在一个恒定水平附近波动。

生态平衡:如果生态系统能量和物质的输入和输出在较长时间趋于相等,系统的结构与功能长期处于稳定状态(这时动、植物的种类和数量也保持相对稳定,环境的生产潜力得以充分发挥,能流途径畅通),在外来干扰下能通过自我调节恢复到原初的稳定状态,生态系统的这种状态就叫做生态平衡。

5.生物圈是经过非常漫长的地质年代发展起来的,并且是诸物种协同进化(coevolution )的历史。

6. 生态系统的主要类型l .陆地生态系统1.1 森林生态系统(热带森林生态系统 温带森林生态系统)1.2 草原生态系统 1.3 荒漠生态系统2.水域生态系统2.1 湖泊生态系统 2.2 河流生态系统2.3 海洋生态系统{海岸带生态系统(潮上带、潮间带、河口) 岛屿生态系统 浅海生态系统 外海和大洋生态系统}3.人工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 城市生态系统)7.生态系统服务:由自然生态系统(包括其中的各种生物种群)在其生态运转过程中所产生的物质及其所维持的生活环境对人类产生的服务功能就称为生态系统服务第二章 海洋环境与海洋生物生态类群1.海洋具有三大环境梯度:纬度梯度 深度梯度 延伸梯度2.海洋环境的主要分区水层部分和海底部分水层部分:浅海区(大陆架水体,深200m ,宽80km ),大洋区海底部分:海岸带:潮间带(过渡带),潮下带(低潮线-20m 海底)大陆架和大陆边缘:大陆架,大陆坡,大陆隆大洋底:深海平原,洋中脊,深海沟图2.1 海洋环境主要分区(引自Tait 1981)上 层 中 层 深 海 海 面 200 m 1,000 m 4,000 m 11,000 m 深 渊大陆缘水层区 大洋区 浅海区海岸(沿海带)浅海带深海带深渊带陆地图2-13.海洋沉积物(一)大陆边缘沉积(陆源沉积)经河流、风、冰川等作用从大陆或邻近岛屿携带入海的陆源碎屑。

海洋生态学复习

海洋生态学复习

第一章1、生态系统的基本组成成份:非生物部分;生物部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2、食物链的起点可将它分为:1、牧食食物链(植食食物链),2、碎屑食物链,3、寄生食物链3、物质在生态系统中库与库之间的流通速率称为流通率,某物质的流通率与库含量之比为周转率,周转率的倒数为周转时间。

周转率越快周转时间越短。

周转率=流通率/库含量;4、反馈:当生态系统中其一成份发生变化的时候,它必然会引起其它成份发生一系列的相应变化,这些变化最终又反过来影响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份,这个过程叫作反馈。

正反馈:系统中的部分输出通过一定路线又变成输入,起促进和加强的作用。

负反馈:输出反过来起削弱和减低输入的作用。

第二章1、海洋具有三个环境梯度:纬度梯度、深度梯度、水平梯度。

2、远洋沉积(深海沉积):红黏土、钙质软泥、硅质软泥。

3、洄游:产卵洄游:产卵季节前集群向产卵场的洄游。

索饵洄游:为寻找或追逐食料的洄游。

越冬洄游:主要是暖水性游泳动物的一种习性,通常是在晚秋和初冬水温下降时集群游至适宜过冬的海区。

4、根据底栖生物与底质的关系,可以区分为底表、底内和游三种生活类型底表生活型:包括在各种底质上部营固着、附着和底表移动等生态类群;底内生活型:管栖动物、埋栖动物(底埋动物)、钻蚀动物(钻孔生物)底游生活型:甲壳动物和某些鱼类。

第三章1、生态因子:生态学上将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起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称为生态因子。

非生物因子:(理化因子)光、温度、盐度、海流和各种溶解气体。

生物因子:生态因子的作用特征:(1)综合作用、(2)非等价性、(3)阶段性、(4)主导因子作用、(5)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6)不可替代和互补性。

2、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Libig's Law of minimum):植物的生长取决于处在最小量状况的必需物质,也就是说,一种生物必须有不可缺少的物质供其生长和繁殖,这些基本的必需物质随种类和不同情况而异,当环境中某物质的量接近于植物所需的最低值时,该物质就对植物生长和繁殖起限制作用,成为限制因子。

海洋生态学考试复习资料(可打印)

海洋生态学考试复习资料(可打印)

海洋生态学考试复习资料(可打印)第三章海洋非生物生态因子及其生态作用Boyd模式DOt = DOdusk±DOdf-DOf-DOm-DOp 式中:DOt为天黑t小时后的溶氧。

DOdusk 为黄昏时的DO;DOdf为扩散引起的DO 得失;DOf为鱼呼吸耗氧;DOm为底泥呼吸耗氧;DOp为浮游生物群落呼吸耗氧。

这一模式成功地预测了沟鲶池塘夜间DO的变化,Boyd将模式的成功归因于浮游生物群落呼吸在DO消耗中占相当大的比例,而计算浮游生物呼吸的方法是准确可靠的,各耗氧组分在夜间DO降低中所占比例为:DOp82%,DOf 9%,DOm5%,DOdf 4%。

Boyd 模式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影响夜间DO变化的各个因素,如果能够估算出各组分的量值,应该可以准确地预测池塘黎明的DO值。

然而,逐项求解各项呼吸组分耗氧量的过程相当复杂,非专业人员很难掌握。

Olah模式和WPRD模式则提供了计算池塘夜间溶氧变化率的近似方法。

这两种模式均可划分为呼吸组分和扩散组分,它们的区别在于对全池呼吸组分的计算方法不同。

在Olah模式中,全池呼吸率仅与DO水平有关,而在WPRD模式中,全池呼吸率与水温有关。

WPRD模型WPRD模型:d(DO)/dt = CekT + KL/PD(SAT(T,S) –DO); KL = ( –+ ) 式中:C为呼吸系数;k为呼吸随水温的瞬时增长率。

其中k 恒温下所作的室内呼吸试验得出其估计值为。

呼吸系数C的估计通过计算平均呼吸率(r)和平均温度而求得。

Olah 模式d(DO)/dt = -R(DO) + KL/PD(SAT(T,S) –DO) 式中: R为Olah呼吸系数(h-1); d(DO)/dt为池塘溶氧量随时间的变化率;KL为氧气运输系数;PD为平均池塘深度;S为盐度;AST(T,S)为在水温为T℃、盐度为S时的饱和溶氧量。

将Olah模型拟合黄昏及黄昏后3h DO观测值,可以估计出Olah呼吸系数R。

海洋生态 总复习

海洋生态 总复习

第○章绪论1.海洋生态学:研究海洋生物之间及其与栖息地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2.海洋生态学重大研究成果:(自我发挥)①海洋初级生产力总量的研究。

②微型和超微型浮游生物研究。

③海洋新生产力研究。

④海洋生态系统食物链、食物网的研究。

⑤海洋微食物环研究。

⑥大海洋生态系统的研究。

⑦全球海洋生态系统动力学研究。

⑧生物泵及海洋对大气二氧化碳含量的调节作用研究。

⑨热液喷口和冷渗口特殊生物群落的研究。

⑩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的研究与实践。

第一章生态系统概述2.Gaia假说/大地女神假说(地球自我调节理论):大气中活性气体的组成、地球表面的温度及沉积物的氧化还原电位和pH值等是受地球上所有生物总体的生长、代谢所调控的,当地球环境受到干扰或破坏时,地球上的生命总体就会通过其生长、活动和代谢的变化来缓和地球环境的变化。

Gaia 假说是生物圈水平上的控制论系统。

第二章海洋环境与海洋生物生态类群1.海洋三大环境梯度:①从赤道到两极的纬度梯度;②从海面到深海海底的深度梯度;③从沿岸到开阔大洋的水平梯度。

2.海洋生物的生态类群:①浮游生物:在水流运动的作用下,被动地漂浮在水层中的生物群。

②游泳生物/自游生物:具有发达的运动器官、游泳能力很强的一类大型动物。

③底栖生物:生活在海洋基底表面或沉积物中的生物。

3.按浮游生物的个体大小:①微微型:<2μm;②微型:2-20μm;③小型:20-200μm;④中型: 200-2000μm;⑤大型:2000μm-20 mm;⑥巨型:>20mm。

4.浮游生物的重要性:(1)数量多、分布广,是海洋生产力的基础,也是海洋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最主要环节(2)浮游植物生产的产物基本上要通过浮游动物这个环节才能被其他动物所利用。

(3)浮游动物通过摄食影响或控制初级生产力,同时其种群动态变化又可能影响许多鱼类和其他动物资源群体的生物量(4)有些浮游生物本身就是渔业对象。

(5)水团、海流的指示种(indicator species)(6)有些化石种类的分布有助于勘探海底石油资源 .5.游泳动物的洄游:①产卵洄游:产卵季节前集群游向产卵场的洄游。

复习材料(海洋生态学)

复习材料(海洋生态学)

一、填空题1、自然种群的基本特征包括空间分布特征、数量分布特征、遗传特征。

2、群落的稳定性包含弹性(resilience )或恢复力和抗性(resistance)或抵抗力两层含义。

3、海洋生态系统两类最典型的食物链是牧食食物链和碎屑食物链。

4、游泳动物的洄游类型主要包括产卵洄游(生殖洄游)、索饵洄游(摄食洄游)、和越冬洄游。

5、微型浮游生物的个体大小范围是2-20um ,中型浮游生物的个体大小范围为200-2000um 。

6、生物学过度捕捞的三种类型包括生长型过度捕捞、补充型过度捕捞和生态系统型过度捕捞。

7、种群的空间分布模式包括随机分布、均匀分布和成群分布三种类型。

8、根据观察一群同期出生的生物的存活情况所得数据而编制的生命表称为动态生命表。

9、鱼类洄游通常包括产卵(生殖)洄游、索饵(育肥)洄游和越冬洄游三种类型。

10、微型浮游生物的个体大小范围是2-20um ,中型浮游生物的个体大小范围为200-2000um ,大型浮游生物的个体大小范围2-20mm 。

11、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是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12、种群调节的内源性因素主要包括行为调节、内分泌调节和遗传因子调节三种学说。

二、名词解释1、动态生命表:又称股群生命表和特定年龄生命表,是根据观察一群同期出生的生物的存活情况所得数据而编制的。

2、补偿深度:太阳辐射进入海水后,随深度的增大而减弱,当至一深度处,光合作用所产氧的量恰好等于其呼吸作用时消耗的量,这一光照强度即称为补偿点或称补偿光强度。

补偿点所在的深度即称为补偿深度。

3、饱和光强:在低光照条件下,光合作用速率与光强成正比关系。

随着光强的继续增加,光合作用速率逐渐达到最大值,这种光强称饱和光强。

4、最大持续产量:在不损害种群本身再生产能力的情况下,从种群资源中持续获得的最大产量,是海洋渔业资源管理的目标。

5、环境容量:在人类生存和自然生态不致受害的前提下,某一环境所能容纳的污染物的最大负荷量,包括绝对容量和年容量。

海洋生态学复习

海洋生态学复习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cycle of matter)
植物在光合作用过程中同时吸收各种养分,主要是无机物质(如NO3-、PO43-等),转变为生物体中各种有机物质(如碳水化合物、蛋白质、核酸等)。它们通过绿色植物吸收进入食物链,并在各营养级之间传递、转化,当生物死亡后,机体内各种有机物质被微生物分解成为无机物释回环境中,然后再一次被植物吸收利用,重新进入食物链,参加生态系统的物质再循环。
自然种群基本特征:
空间特征:种群具有一定的分布区域
数量特征:每单位面积(或空间)上的个体数量(即密度)及变动
遗传特征:种群具有一定的基因组成
生命表和存活曲线
1、动态生命表(dynamic life table)或称股群生命表(cohort life table)
根据观察一群同期出生的生物的存活(或死亡)情况所得数据而编制的,又称为特定年龄生命表。
海洋生态学,河流生态学,湖泊生态学,…
陆地生态学
森林生态学,草原生态学,荒漠生态学,…
生态学的研究方法:野外的;实验的;理论的。
第二章生物与环境
环境(environments)
概念: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周围一切因素的总和,包括空间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各种因素。
内涵:环境的本质就是生物生存和发展的资源或影响这种资源的因素
生态阈限:生态系统自我调节功能是有限度的,只有在某一限度内可以自我调节自然界或人类施加的干扰。
生态系统服务
什么是生态系统服务
由自然生态系统(包括其中的各种生物种群)在其生态运转过程中所产生的物质及其所维持的生活环境对人类产生的服务功能就称为生态系统服务
第四章海洋环境与海洋生物生态类群
海洋沉积物
远洋沉积(深海沉积)

海洋生态学复习资料

海洋生态学复习资料

1、真光层:也称透光层,有足够的光可供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其光合作用的量超过植物的呼吸消耗。

2、海洋动物的昼夜垂直移动:一般认为光是影响动物昼夜垂直移动的最重要的生态因子,所谓“最适光强”假说即认为浮游动物是停留在最适光强区,当光照超过其最适光强时,动物表现为负向光性;低于最适光强时,表现为正向光性,从而引起动物白天下降、夜晚上升的行为3、生物发光的生物学意义:作为同种集群的识别信号(识别同类、控制集群、引诱异性);作为对捕获物的一种引诱,如深海鱼类;作为一种照明和对肉食性敌害的一种警告或利用光幕来掩护自己。

4、密度制约机制:这类因素的作用强度随种群密度而变动,当种群达到一定大小时,某些与密度有关的因素就会发生作用,而且种群受到影响部分的比例也与种群大小有关。

5、r-选择:逻辑斯蒂生长曲线中表示种群的内禀增长能力的参数,这类生物称为r-对策者,这类动物通常是出生率高,寿命短,个体小,缺乏保护后代的机制,子代死亡率高,具较强的扩散能力,适应于多变的栖息生境。

6、K-选择:逻辑斯蒂生长曲线中表示环境所受负载的最大种群密度的参数,这类生物称为K-对策者,这类动物通常是出生率低,寿命长,个体大,具较完善的保护后代的机制,子代死亡率低,适应与稳定的栖息生境。

7、生物群落:在一定时间内生活在一定地理区域或自然生境里的各种生物种群所组成的一个集合体。

8、如何理解捕食者-被食者之间的辩证关系?答:①捕食者调节被食者种群的动态,防止被食者种群产生剧烈波动,维持被食者种群的相对稳定。

②当捕食者捕食被食者种群中那些体弱或有病的个体时,不仅对被食者的繁殖和增长无损害,反而可以提高被食者的种群素质。

③广食性种类有利于被食者的共存。

9、种间竞争:指两个或更多物种的种群对同一资源(如空间、食物、营养物质等)的争夺,通常在同一地域内,种类越多,竞争就越激烈。

10、生态位:指一个种群在生态系统中,在时间空间上所占据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与作用。

海洋生态学复习重点

海洋生态学复习重点

海洋生态学复习重点第一章:生态系统及其功能1.生态系统的概念(P9):指在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生物与非生物环境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所形成的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并具有自动调节机制的自然整体。

2.正负反馈的判断(P16):正反馈是系统中的部分输出通过一定线路又变成输入,起到加强和促进作用;负反馈是输出反过来削弱和减低输入的作用。

3.生态系统服务的基本特征(P21):①生态系统服务是客观存在的;②生态系统服务是生态系统的自然属性;③自然生态系统在进化发展规程中,生物多样性越来越丰富。

第二章:海洋环境和海洋生物生态类群1.海洋环境的三大梯度(P26):①从赤道到两极的维度梯度;②从海面到深海海底的深度梯度;③从沿岸到开阔大洋的水平梯度。

2.海洋环境的特点(P27):①由于海洋水体大,海水有较高的比热,加上混合作用,使得热量分布相对均匀,因而海洋温差小,温度变化缓慢;②海水组分稳定,缓冲性能好,即使有生物活动,其pH也相对稳定;③由于海洋表面与大气接触,加上光合作用产生氧气,所以表层氧气含量基本上饱和,高纬度表层海水冷却下沉冰箱低维度运动,就把氧含量高的表层水带到底层。

3.海洋生物生态类群包括:浮游生物、底栖生物和游泳动物。

4.浮游生物(P31-P32):按体型①小型(<500um)②中型(500~1000um)③大型(>1000um);按浮游时间①终生②阶段性③暂时性。

5.很多海洋游泳生物有周期性的洄游,鱼类洄游通常包括三个类型(P37-P38):产卵洄游、索饵洄游、越冬洄游。

6.海洋浮游生物针对海洋环境的进化特征:P31-P36总结。

第三章:海洋主要生态因子及其对生物的作用1.谢尔福德耐受性定律(P48):如果某一因子的量增加或降低到接近或超过这个界限,生物的生长和发育就受到影响,甚至死亡。

生物只能在耐受限度所规定的生态环境中生存,我们把这种最大量和最小量限制作用称为谢尔福德耐受性定律。

海洋生态学

海洋生态学

第一章1.生态学定义2.现代海洋生态学的研究进展3.生态系统的基本组成成分以及生物成分的三大类群4.生态系统是怎样实现自校稳态第二章1.海洋环境的基本特征及分区2.海水物理特征的生态学意义3.海洋生态系统三大生态类群的特征4、海洋游泳动物包括哪些主要类群?说明鱼类生活周期中的洄游行为及其意义。

5.结合底栖生物的生活方式谈谈海洋底栖生物种类繁多的原因第三章1.生态因子概念及其作用的一般规律2.限制因子定义及其作用原理3.耐受限度、生态幅及谢尔福德耐受性定律内容4.简述生物与环境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5.光照的生态作用及其在海洋中的水平和垂直分布6.温度与海洋生物的地理分布关系7、温度对海洋生物新陈代谢和发育生长的影响。

8、说明海洋中盐度分部及其生态作用9、说明海水中氧气、二氧化碳的来源于消耗途径第四章1.种群的概念及其群体特征2.集群现象及其生态学意义3.种群统计学的基本参数4.阿利氏规律及其研究意义5.生命表的常用参数计算6.种群数量变动的基本数学模型及自然种群的数量变动规律7、K、R生态对策的特征8、影响种群数量动态的密度制约和非密度制约因素9、生态美爵与灭绝漩涡10、集合种群的概念、意义与应用第五章1.群落的定义及基本属性2.优势种、关键种3.平行群落与生态等值4.如何理解捕食者-被捕食者之间的辩证关系5.海洋动物摄食的基本类型和食物分化6、共生现象有哪些主要类型?共生有什么生态学意义?7、简述生态位的概念及其与种间竞争的关系8、影响群落结构的主要因素9、何为群落的生态演替?生态演替过程中群落的组成结构和功能有哪些变化?第六章1.影响海洋初级生产力的因素及其作用机制2.常用的初级生产力的测定方法3.新生产力和再生生产力4.新生产力测定方法第七章1.海洋经典食物链有哪些类型?为什么说碎食食物链与牧食食物链是紧密联系的?2、什么事海洋微型生物食物环?3.生态效率4.什么叫简化食物网、同资源种团?5、如何绘制粒径谱、生物量谱?6.说明营养级内和营养级之间有哪些生态转化效率以及它们的含义。

复习材料(海洋生态学)

复习材料(海洋生态学)

一、填空题1、自然种群的基本特征包括空间分布特征、数量分布特征、遗传特征。

2、群落的稳定性包含弹性(resilience )或恢复力和抗性(resistance)或抵抗力两层含义。

3、海洋生态系统两类最典型的食物链是牧食食物链和碎屑食物链。

4、游泳动物的洄游类型主要包括产卵洄游(生殖洄游)、索饵洄游(摄食洄游)、和越冬洄游。

5、微型浮游生物的个体大小范围是2-20um ,中型浮游生物的个体大小范围为200-2000um 。

6、生物学过度捕捞的三种类型包括生长型过度捕捞、补充型过度捕捞和生态系统型过度捕捞。

7、种群的空间分布模式包括随机分布、均匀分布和成群分布三种类型。

8、根据观察一群同期出生的生物的存活情况所得数据而编制的生命表称为动态生命表。

9、鱼类洄游通常包括产卵(生殖)洄游、索饵(育肥)洄游和越冬洄游三种类型。

10、微型浮游生物的个体大小范围是2-20um ,中型浮游生物的个体大小范围为200-2000um ,大型浮游生物的个体大小范围2-20mm 。

11、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是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12、种群调节的内源性因素主要包括行为调节、内分泌调节和遗传因子调节三种学说。

二、名词解释1、动态生命表:又称股群生命表和特定年龄生命表,是根据观察一群同期出生的生物的存活情况所得数据而编制的。

2、补偿深度:太阳辐射进入海水后,随深度的增大而减弱,当至一深度处,光合作用所产氧的量恰好等于其呼吸作用时消耗的量,这一光照强度即称为补偿点或称补偿光强度。

补偿点所在的深度即称为补偿深度。

3、饱和光强:在低光照条件下,光合作用速率与光强成正比关系。

随着光强的继续增加,光合作用速率逐渐达到最大值,这种光强称饱和光强。

4、最大持续产量:在不损害种群本身再生产能力的情况下,从种群资源中持续获得的最大产量,是海洋渔业资源管理的目标。

5、环境容量:在人类生存和自然生态不致受害的前提下,某一环境所能容纳的污染物的最大负荷量,包括绝对容量和年容量。

海洋生态学复习资料培训资料

海洋生态学复习资料培训资料

海洋生态学复习资料1、真光层:也称透光层,有足够的光可供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其光合作用的量超过植物的呼吸消耗。

2、海洋动物的昼夜垂直移动:一般认为光是影响动物昼夜垂直移动的最重要的生态因子,所谓“最适光强”假说即认为浮游动物是停留在最适光强区,当光照超过其最适光强时,动物表现为负向光性;低于最适光强时,表现为正向光性,从而引起动物白天下降、夜晚上升的行为3、生物发光的生物学意义:作为同种集群的识别信号(识别同类、控制集群、引诱异性);作为对捕获物的一种引诱,如深海鱼类;作为一种照明和对肉食性敌害的一种警告或利用光幕来掩护自己。

4、密度制约机制:这类因素的作用强度随种群密度而变动,当种群达到一定大小时,某些与密度有关的因素就会发生作用,而且种群受到影响部分的比例也与种群大小有关。

5、r-选择:逻辑斯蒂生长曲线中表示种群的内禀增长能力的参数,这类生物称为r-对策者,这类动物通常是出生率高,寿命短,个体小,缺乏保护后代的机制,子代死亡率高,具较强的扩散能力,适应于多变的栖息生境。

6、K-选择:逻辑斯蒂生长曲线中表示环境所受负载的最大种群密度的参数,这类生物称为K-对策者,这类动物通常是出生率低,寿命长,个体大,具较完善的保护后代的机制,子代死亡率低,适应与稳定的栖息生境。

7、生物群落:在一定时间内生活在一定地理区域或自然生境里的各种生物种群所组成的一个集合体。

8、如何理解捕食者-被食者之间的辩证关系?答:①捕食者调节被食者种群的动态,防止被食者种群产生剧烈波动,维持被食者种群的相对稳定。

②当捕食者捕食被食者种群中那些体弱或有病的个体时,不仅对被食者的繁殖和增长无损害,反而可以提高被食者的种群素质。

③广食性种类有利于被食者的共存。

9、种间竞争:指两个或更多物种的种群对同一资源(如空间、食物、营养物质等)的争夺,通常在同一地域内,种类越多,竞争就越激烈。

10、生态位:指一个种群在生态系统中,在时间空间上所占据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与作用。

(完整word)海洋生态学 各章复习要点

(完整word)海洋生态学 各章复习要点

(完整word)海洋生态学各章复习要点海洋生态学各章复习要点From Dove 第一章绪论生态系统;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食物链;食物网;营养级;生态效率;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反馈机制;生态平衡;牧食食物链;碎屑食物链;补加能量;周转率;生态系统服务1 、生态系统有哪些基本组分,它们各自执行什么功能?2 、生态系统的能量是怎样流动的,能流过程有哪些特点?3 、生态系统的物质是怎样循环的?有哪些特点?4 、生态系统是怎样实现自校稳态的?5、生态系统服务有哪些基本特征和常见内容?6、按能量来源和能流特征划分的生态系统有那些?第二章1 、联系海洋主要说明海洋在纬度、深度和从近岸到大洋等三大杯境梯度特征.2 、按个体大小可将浮游生物划分为哪些类别?这样划分的类别有何重要生态学意义?3 、名词:浮游生物(plankton);底栖生物游泳生物;污损生物4 、海洋浮游生物的共同特点及其在海洋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5 、按个体大小划分的底栖生物有哪些类群?第三章环境,生态因子,生境,限制因子,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谢尔福德耐受性定律,生态幅,透明度,两极同源,热带沉降,生物学零度,有效积温, 厄尔尼诺现象,Marcet原则1、说明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和谢尔福德耐受性定律的主要内容。

2、举例说明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规律3、生态学上的环境概念于环境科学里的环境概念有何异同点?4、简述光在海洋中的分布规律及其主要生态作用.5、简述海水温度的水平和垂直分布规律及其主要生态作用。

6、说明海洋中盐度分布及其生态作用。

第四章种群,种群密度,阿利氏规律;生命表,存活曲线,内禀增长率,周限增长率,环境负载能力,逻辑斯谛方程,r选择;K选择,K对策者,r对策者,种群调节,非密度制约, 密度制约,生态对策;灭绝漩涡;集合种群1 、种群有哪些与个体特征不同的群体特征?2、什么叫阿利氏规律?3 、种群数量变动受哪些种群参数的影响,影响自然种群数量变动的主要外界因素是什么?4 、种群逻辑斯谛增长模型的假设条件是什么?为什么说该模型描述了种群密度与增长率之间存在的负反馈机制?5、 r选择者和K选择者的生活史类型有哪些差别?举例说明种群生活史类型的多样化。

(完整word)国科大海洋生态学复习资料

(完整word)国科大海洋生态学复习资料

一、基本概念种群指特定时间内栖息于特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集合,是进化的基本单位,同一种群的所有生物共用一个基因库。

关键种自身的消失或削弱能引起整个群落和生态系统发生根本性的变化的物种。

(补充)冗余种:自身的消失或削弱对整个群落和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不会造成太大的影响的物种集合种群:也叫复合种群、联种群,是在一定时间内具有相互作用的局域种群的集合,即局域种群通过某种程度的个体迁移而连接在一起的区域种群。

生物量谱:某一粒径级生物量除以粒径宽度,作为标准化的生物量。

以标准化的生物量为纵坐标,以个体生物量为横坐标,在双对数坐标上的分布模式,即生物量谱。

粒径谱:将海洋生态系统食物网,从微生物和浮游植物到浮游动物、直至鱼类和哺乳类,都视为“颗粒",并以等效球径表示大小。

生物量在对数粒径级上的分布称为粒径谱。

生物泵:由有机物生产、消费、传递、沉降和分解等一系列生物学过程构成碳从表层向深海底转移就称为生物泵,也称CO2泵或软组织泵。

高斯假说:或称竞争排斥原理,即亲缘关系接近的、具有同样习性或生活方式的物种不可能长期在同一地区生活,或完全的竞争者不能共存,因为它们的生态位没有差别.生产力金字塔:随着营养级逐渐向上,其净生产呈阶梯状递减,形成生产力底宽上窄的塔形锥体,叫生产力金字塔或能量金字塔.生态演替: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一种生态系统类型(或阶段)被另一种生态系统类型(或阶段)替代的顺序过程。

生态位:是指一个种群在生态系统中,在时间空间上所占据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与作用。

边缘效应:不同生物群落之间往往有过渡地带称为群落交错区,在群落交错区中可能具有较多的生物种类和种群密度,这种现象称为边缘效应。

补偿深度:在某一深度层,植物24h中光合作用所产生的有机物质全部为维持其生命代谢消耗所平衡,没有净生产量,此时的深度被称为补偿深度。

生态灾害:指由于生态系统平衡改变所带来的各种始未料及的不良后果.主要有以下类型:1水土流失2土地沙化与流沙扩展3森林、草原退化 4环境污染上行控制(bottom—up control ):较低营养层次(如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和生物量对较高营养层次(如植食性浮游动物和鱼类)的种类组成和生物量的调控作用,即所谓资源控制。

生态海洋复习资料

生态海洋复习资料

绪论1、生态学可定义为:“研究生物生存条件、生物及其群体与生物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其目的是指导人与生物圈(即自然、资源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2、生态学的三方面是有优先研究的领域:全球变化、生物多样化、可持续的生态系统。

3、现代海洋学的研究进展(1)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2)20世纪初至50年代(3)20世纪60年代以来第一章1、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的空间内生物的成分和非生物的成分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互相作用、互相依存构成的一个具有自动调节机制的生态学功能单位。

23、食物链(food chain):是指生物之间通过食与被食形成一环套一环的链状营养关系。

第二章1、按浮游生物的个体大小可分为⑴微微型(picoplankton):<2 µm⑵微型(nanoplankton): 2~20 µm⑶小型(microplankton):20~200 µm⑷中型(mesoplankton): 200~2,000 µm⑸大型(macroplankton):2,000 µm~20 mm⑹巨型(megaplankton):>20 mm第三章1、环境泛指生物周围存在的一切事物;或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及直接、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生态因子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如温度、湿度、食物和其他相关生物等。

2、生态因子作用特征①综合性②非等价性③阶段性④不可替代性和可补偿性⑤直接性和间接性3、任何接近或超过某种生物的耐受极限而阻碍其生存、生长、繁殖或扩散的因素,就叫做限制因子(limiting factors)。

4、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Liebig's Law of Minimum)“植物的生长取决于处在最小量状况的必需物质”。

两个辅助原理:(1)利比希定律只在严格的稳定条件下,即能量和物质的流入和流出处于平衡的情况下才适用。

海洋生态学

海洋生态学

1. 生态系统: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生物与非生物环境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所形成的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并具有自动调节机制的自然整体。

2. 生物地化循环:生态系统之间各种物质和元素的输入和输出以及它们在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土壤圈之间的交换。

3. 关键种:对群落组成结构和物种多样性(包括生态系统稳定性方面)具有决定性作用的物种。

4. 生物泵:有机物生产、消费、传递、沉降和分解等一系列生物学过程构成碳从表层向深海底转移的过程5. 生态阈值(环境容量):在人类生存和环境不致受害的前提下,某一环节所能容纳污染物的最大负荷量。

6. 富营养化:氮磷等植物所需的营养物质大量进入湖泊、水库、河口、海湾等水体,引起藻类大量繁殖、水体透明度和溶解氧含量下降、水质恶化的污染现象。

7. 洄游索饵:为寻找或追逐食物所进行的洄游。

8. 牧食食物链:以活体植物开为起点,然后是食草动物、一级肉食动物、二级肉食动物等的食物链。

9. 碎屑食物链:以动植物死亡尸体等碎屑为起点的食物链。

10. 海洋酸化:指由于吸收大气中过量的二氧化碳,导致海水逐渐变酸的过程。

11. 生态平衡:能在外来干扰下通过自我调节恢复到原初的稳定状态。

12.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有自然生态系统在在其生态运转过程中所产生的物质及其所维持的生活环境对人类产生的服务功能。

13. 环境梯度:从赤道到两极的纬度梯度、从海面到深海海底的深度梯度以及行延安到开阔大洋的水平梯度。

14. 浮游生物:在水流运动的作用下,被动地漂浮在水层中的生物群。

15. 越冬洄游:主要是暖水性游泳动物的一种习性,通常在晚秋和初冬水温下降时集群游到适于过冬的海区。

16. 产卵洄游:产卵季节前集群向产卵场的洄游17. 生态因子:生态学上将环境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18. 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植物的生长取决于处在最小量状况的必须物质,即,当环境中某物质的量接近于植物所需的最低量时,该物质就对植物的生长和繁殖起限制作用,成为限制因子。

海洋生态学 复习资料

海洋生态学 复习资料

海洋生态学复习资料海洋生态学第一章1.生命的最基本特征是?(1)细胞是生物的基本组成单位(病毒除外) (2)新陈代谢、生长和运动是生命的基本功能(3)生命通过繁殖而延续,DNA是生物遗传的基本物质 (4)生物具有个体发育和系统进化的历史(5)生物对外界可产生应激反应和自我调节,对环境具有适应性2.生物多样性:是指在一定时间和一定地区所有生物(动物、植物、微生物)物种及其遗传变异和生态系统的复杂性总称。

它主要包括遗传(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

3.衡量物种多样性的指标:①物种总数;②物种密度;③特有种比例4.生态系统多样性主要指地球上生态系统组成、功能的多样性以及各种生态过程的多样性 5.生态阈值:即环境容量,是指某一环境区域内对人类活动造成的影响的最大容纳量。

大气、土地、动植物等都有承受污染物的最高限制。

第二章1.海水的物理特性和生态学意义物理特性:溶解性、透光性、流动性、浮力及缓冲性能生态学意义:由于海水具有很强的溶解性,浮游植物可直接吸收光合作用所必需的氮、磷等无机盐。

同时海水具有透光性,为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提供必需的光照条件。

此外,海水中的二氧化碳和碳酸氢盐含量非常丰富。

有了上述这些条件,生活于海洋表层的浮游植物就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碳水化合物等有机物质。

而在海洋环境中,大量个体小、结构简单而脆弱的生物得以生存,这是由于海水浮力对这些生物具有支撑、传送和保护的作用。

海水较高的比热以及流动性使水温、pH值环境因素保持相对稳定和有利于生物的分布和扩散。

2.按浮游生活阶段在生活史中所占时间长短可分为以下3类。

①终生浮游生物:大多数浮游生物属于这一类。

②阶段性浮游生物:即在生活史的某个阶段营浮游生活的生物,成体则营底栖生活(或游泳生活)。

通常指底栖或游泳生物的卵和幼体。

在每年一定季节出现,具周期性。

③暂时性浮游生物:这类原非浮游生物,仅有时短暂地离开底层营浮游生活,如涟虫类、糠虾类、等足类和介形类等底栖生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海洋生态学:研究海洋生物有机体与其栖息地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2、分子生态学:以分子生物学方法研究分子进化,种群遗传,物种形成与进化生态学效应与规律的科学。

3、随着生态学的发展,关于生态学的定义有何新的内涵?现代生态学的发展已经不仅是生物科学中揭示生物与环境相互关系的一门分支学科,而已经成为指导人类对自然的行为准则的一门学科。

提出了“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的概念,高度概括为“人类生存的科学”。

研究生物生存条件、生物及其群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其目的是指导人与生物圈(即自然、资源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4、海洋生态学有哪些重要的研究成果?(1)在海洋初级生产力方面发现初级生产力是由再生产力和和新生产力两部组成,初步估计新生生产力在总初级生产力中所占比例,并且与海洋生物泵过程及海—气之间的CO2交换联系起来。

(2)在食物网结构研究中发现微型生物食物网结果及在海洋生态系统能流、物流中的作用。

(3)在生物地化循环方面对包括以碳为主的各种元素循环的源,汇集其与全球生态平衡的关系等方面都取得重要研究成果。

(4)发现热液口,冷渗口生态系统,对海底生物也有新的认识。

1、为什么说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单位?联系海洋主要分区说明海洋在纬度、深度和从近岸到大洋三大环境梯度特征。

1) 地球表面大部分为海水覆盖,海洋约占地球面积的71%,平均深度为3820m,最深处超过10000m。

海洋的空间总体积达1370 ×106km3,比陆地和淡水中生命存在空间大300 倍。

所以,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单位。

2) 大洋区是海洋的主体,包括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和北冰洋。

海洋具有三大环境梯度,即从赤道到两极的纬度梯度,从海面到深海海底的深度梯度以及从沿岸到开阔大洋的水平梯度。

①纬度梯度主要表现赤道向两极的太阳辐射强度逐渐减弱,季节差异逐渐增大,每日光照持续时间不同,从而直接影响光合作用的季节差异和不同维度海区的温跃层模式。

②深度梯度主要由于光照只能照射到海水表层,其下方只有微弱的光或是无光世界。

同时,温度也有明显的垂直变化,表层因太阳辐射而温度较高,地处温度较低且恒定。

压力也随深度不断增加,有机食物在深层很少。

③从沿海到开阔大洋的梯度主要涉及深度,营养物质含量和海水混合作用的变化,也包括其他环境因素的波动呈现从沿岸向外洋减弱的变化。

2、简述海洋浮游生物的共同特点及其在海洋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共同特点:一般个体较小,缺乏发达的运动器官,运动能力弱或完全缺乏运动能力,只能随水移动,具有多种多样适应浮游生活的结构。

作用:(1)数量多,分布广,是海洋生产力的基础,也是海洋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最主要环节。

(2)有的浮游生物可以作为判别水团,海流的指示种。

(3)有些化石种类的分布有助于勘探海底石油资源。

3、结合底栖生物的生活方式谈谈海洋底栖生物种类繁多的原因。

底栖生物是由生活在海洋基底表面或沉积物中的各种生物所组成。

按生活方式分为营固着生活的、底埋生活的、水底爬行的、钻蚀生活的、底层游泳等类型。

以上的生活类型说明,大部分底栖动物活动范围小,有的甚至固着不动。

但是,它们也以不同的方式发展一些防御捕食者的适应机制。

那些营底埋生活的方式的种类,利用了沉积物底内隐蔽作用,管栖沙蚕还具有革质管,钻蚀种类以钻蚀对象保护自己,天敌很难侵害它们。

海底各种生境的复杂,所以生活在海底表面或沉积物中的各种底栖生物的种类组成及所代表的门类都比浮游生物和游泳生物丰富的多。

1、鱼在海水中生存产生适应机制表现为身体具有流线形体形、气鳔、增加脂类物质。

2、洄游按照目的可分为产卵洄游、索饵洄游、越冬洄游。

3、根据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可知:植物的生长取决于在最小量状况的必需物质。

限制因子:在生态因子中,任何接近或超过某种生物的耐受极限而阻碍其生存、生长、繁殖或扩散的因素。

驯化:改变野生动物的栖息环境、遗传基因,使其成为家禽、家畜的过程,改变外来植物遗传性状使其适应新的环境的过程。

休眠:生物体在不良环境下的不活动状态,是对不利环境的强制适应。

待不良环境过去后,苏醒并恢复正常的生长和生命活动。

在休眠期,耐受范围变宽并最大限度地降低能量消耗。

生物学零度:有机体开始发育所必须达到的一定温度界限。

有效积温法则:K=N(T-C),即发育期的平均温度(有效温度)与发育所经历的时长之积是一个常数,此常数因种类不同而有差异。

(K 热常数;C 生物学零度;N 发育历期;T 发育期的平均温度)哈奇森提出高斯假说有两个例外。

第一,由于环境因素的强烈作用,种群被抑制在一个低密度水平上;第二,因环境不停的发生变动,竞争的结果不能达到一定的平衡。

10、生态因子作用特征?(1)综合性(4)不可替代性和可补偿性(2)主导因子作用(5)直接性和间接性(3)阶段性11、说明海水中O2、CO2的来源与消耗途径。

为什么说pH可作为反映海洋生物栖息环境化学特征的综合指标?O2来源:空气溶解与植物光合作用。

消耗:海洋生物呼吸、有机物质分解、还原性无机物氧化。

CO2来源:空气溶入、动植物和微生物呼吸、有机物质的氧化分解以及少量CaCO3溶解。

消耗:主要是光合作用,一些CaCO3形成也消耗CO2。

原因:(1)pH与CO2含量、溶解氧密切相关,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海洋生物的营养和消化、呼吸、生长、发育和繁殖,可作为反映水体综合性质的指标。

(2)海水pH对鱼类呼吸速度和代谢过程具有影响,过高过低的pH对生命活动是有害的。

12、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两个辅助原理?(1)利比希定律只在严格的稳定条件下,即能量和物质的流入和流出处于平衡的情况才适用。

(2)应用利比希定律时还应注意到因子的互相影响问题。

13、简述生物昼夜移动的机制。

在夜晚升到表层,随着黎明的来临又重新下降。

光是影响动物昼夜垂直移动的最重要的生态因子,当光照超过生物的最适光强时,动物表现为负的向光性;低于最适光强时,表现为正的向光性。

其他因子如温度、压力、食物以及生物本身生理特点也与移动有关。

从而引起动物白天下降,夜晚上升的行为。

生物昼夜移动是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很重要的适应机制有利于生存繁衍后代。

机制有:逃避捕食者、能量代谢上的好处、有利于遗传交换、集群习性可减少被捕食的机会、避免紫外线的伤害。

种群:特定时间内栖息于特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集合群,种群是生态系统中生物群落的基本组成单元。

生物种:一组彼此能互配并产生后代的种群,组与组之间在生殖上是隔离的。

分布广泛的物种常在形态、生理、行为与遗传特征上存在广泛变异。

阿利氏规律:种群密度过疏和过密对种群的生存与发展都是不利的,每一种生物种群都有自己的最适密度。

动态生命表(股群生命表):根据观察一群同期出生的生物的存活(或死亡)情况所得数据而编制,又称“特定年龄生命表”。

静态生命表:根据某一特定时间,对种群作年龄分布的调查结果而编制,所以又称“特定时间生命表”。

内稟增长率:种群处于最适条件下(食物、空间不受限制,理化环境处于最佳状态,没有天敌出现,等等)种群的增长率称为内稟增长率。

能量分配原则:任何生物做出的任何一种生活史对策,都意味着能量的合理分配,并通过这种能量使用的协调,来促进自身的有效生存和繁殖。

生态灭绝:一般认为,一个种群的数量减少到对群落其他种群的影响微不足道时,此种群可能处在生态灭绝的状态。

最小生存种群:种群为免遭灭绝所必须维持的最低个体数量。

哈—温定律:指在理想状态下,各等位基因的频率和等位基因型频率在遗传中是稳定不变的,即保持着基因平衡,基因型比例保持不变。

灭绝旋涡:环境变化、统计变化和遗传因子的共同效应使得由一个因素引起的种群数量下降反过来又加剧其他因素的敏感性,产生旋涡效应,加速种群走向灭绝。

等位基因:种群内个体具有不同形态的同源染色体即等位基因,是产生遗传变异的分子基础,丰富的遗传变异有助于种群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

遗传漂变:种群中因等位基因频率降低而逐渐丧失遗传变异性的现象。

两极同源:南北半球中高纬的生物系统分类上表现有密切关系,相应的种,属,科,存在,这些种类在热带海区消失,但在热带海区两侧均有分布。

热带沉降:某些在两极或温带海域浅水区生活的冷水动物,在热带海域陈降到较深水层,找到了他们适宜生存温度的一种现象。

局域种群:分布在生境斑块中的种群,局域种群内个体相互之间关系密切,在该生境块中生存与繁殖。

集合种群:在一定时间内具有相互作用的局域种群的集合,即由局域种群之间通过某种程度的个体迁移、扩散而相互联系的区域种群。

也叫复合种群、联种群。

16、什么是集合种群?有什么意义与应用?含义:局域种群通过某种程度的个体迁移而连接在一起的区域种群。

也叫复合种群、联种群。

意义:(1)受人类活动影响,种群生境破碎、片段化日益严重,种群动态变化出现新的特征,集合种群现象越来越普遍。

(2)在内湾、潮间带,人为造成的生境破碎化也日益普遍,造成很多负面效应,对生态环境和生物物种的生存极为有害:①一个刚刚破碎化栖息生境中生存的种群因个体迁移能力差不具备集合种群功能②生境隔离程度越明显,局域种群个体的扩散受阻碍越明显,增加其灭绝的风险③原先的区域大种群逐渐转变为一些孤立的小种群,其结果将引起遗传变异的丧失和随机波动的加剧,从而增加局域种群灭绝的速率④人为造成的空间破碎化会改变内湾和潮间带的水动力学过程,使之失去原来生态环境的特征(生境退化)并导致该环境中的生物群落结构也发生变化。

应用:(1)濒危种类的保护,是否会走向灭绝或还能维持生存多少时间,注意维持迁移通道。

(2)大范围害虫的防治问题。

(3)保护区的资源溢出效应。

(4)建立一个大保护区与几个小保护区的争论与集合种群理论有关。

17、为什么说人们更应该注意珍稀物种的保护?K–对策者种群有一个稳定平衡点(S)和一个灭绝点(X)。

当种群量低于x时会走向灭绝。

地球上很多珍稀物种大都出生率低、寿命长、个体大,具有完善的保护后代的机制,子代死亡率低、扩散能力较差,适应于稳定的栖息环境,属于典型的K-对策者,由于各种原因(特别是人类对生境的破坏和捕杀)都面临着灭绝(或已灭绝)的反应。

因此,我们要特别注意保护珍稀物种。

优势种:群落中数量和生物量占比最多的一个或几个物种,也是最反映群落特征的种类。

关键种:对群落组成结构和物种多样性(包括生态系统稳定性方面)具有决定性作用的物种。

冗余种:被从群落中去除时,其功能作用可被其他物种所替代而不会对群落的结构、功能产生太大的影响,在保护生物学实践中未被重视。

高斯假说或竞争排斥原理:亲缘关系接近的、具有同样习性或生活方式的物种不可能长期在同一地区生活,即完全的竞争者不能共存,因为它们的生态位没有差别。

如果他们在同一地区出现,必定利用不同的食物,或在不同的时间活动,或以其他方式占据不同的生态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