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行为疗法及案例分析
强迫症的认知行为疗法及案例分析
强迫症的认知行为疗法及案例分析引言:强迫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患者会出现反复的强迫思维和行为,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
认知行为疗法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通过改变患者的认知和行为模式,帮助其摆脱强迫症的困扰。
本文将介绍强迫症的认知行为疗法,并通过一个案例分析来说明其应用。
认知行为疗法介绍:认知行为疗法是一种基于认知心理学理论的心理治疗方法,通过帮助患者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思维和行为模式,并通过改变这些模式来缓解心理疾病的症状。
在强迫症的治疗中,认知行为疗法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 认知重构:患者往往存在着一些不合理或过度担忧的认知,认为某些事物会导致灾难性后果。
治疗师通过与患者合作,帮助其辨别这些错误的认知,并替换为更合理和积极的认知。
例如,患者可能认为不按照特定顺序做事情会导致不好的结果,治疗师可以引导患者思考其他可能的结果,以减少强迫行为。
2. 暴露与反应阻止:这是认知行为疗法中最重要的一个步骤。
患者被暴露在触发其强迫行为的情境中,但被要求不采取强迫行为。
通过逐渐增加暴露的时间和强度,患者逐渐适应并减少了对强迫行为的依赖。
3. 心理教育:治疗师向患者解释强迫症的病因和机制,帮助其理解自己的症状。
这有助于患者减少对强迫行为的恐惧和焦虑,并增强对治疗的合作性。
案例分析:小明是一个26岁的年轻人,患有强迫症已有五年之久。
他每天都会花费大量的时间在清洁和整理上,例如,他要反复洗手、整理家具等。
这严重影响了他的工作和社交生活。
小明寻求了心理咨询,并接受了认知行为疗法的治疗。
治疗的第一步是心理教育,治疗师向小明解释了强迫症的病因和机制。
小明原本认为自己的强迫行为是为了避免灾难的发生,但治疗师告诉他,这种担忧是过度的,而且强迫行为并不能真正避免灾难。
接下来,治疗师与小明一起进行认知重构。
他们一起分析小明的强迫思维,并找到了一些不合理的认知,例如,他认为只有通过强迫行为才能保证安全。
治疗师帮助小明思考其他可能的结果,例如,他可以通过逐渐减少洗手次数来减少强迫行为,而并不会导致灾难性后果。
认知行为疗法治疗案例
认知行为疗法治疗案例期共同探讨,互相提高。
1、个案情况来访者为女性,25岁,供职于某大型台资企业IT部门,为软件开发人员。
主要困扰是明明知道自己的同居男朋友对自己很好,但还是怎么看男朋友都不顺眼,总想着和自己的男朋友分手,但是又觉得分手是很不理智的想法,因此在分手与不分手这两种想法中反反复复,对日常的生活和工作产生了影响,让自己感觉很痛苦。
来访者是二次寻求治疗,因为在一年前因为自己提出分手,男朋友做出开煤气自杀的过激行为而找一咨询机构陪男朋友去治疗,结果治疗师说问题并不在男朋友的身上,而是在她的身上,并和她进行了初步的同感和探索,但是因为300元/小时的费用,首次咨询后没有在继续。
结果这次咨询后男朋友因为听咨疗师说问题不在自己身上,问题马上就好了,从此象没事的人一样了。
而自己因为分手的想法一直盘绕在脑海,但另一方面又感觉自己有这样的想法是不对的,因而十分焦虑和痛苦,以至于感觉生活和工作都没有什么意思,做什么都没精神,十分痛苦。
来访者再次求助希望通过治疗能消除自己莫名其妙的想和男朋友分手的想法,减少由此带来的烦恼与痛苦,快乐的投入到生活和工作中去。
初次谈话中来访者显的有些焦虑,但整体情绪反应正常。
来访者自述其莫名想和男朋友分手的想法从他们恋爱开始不久就有,持续快四年了,随着年龄的增加和谈婚论嫁问题的日益紧迫,最近两年这种想分手的想法更加频繁和强烈。
依据DSM一IV,把来访者的情况诊断为“因未完成事件而焦虑”,严重水平为中度。
来访者感觉最后无明显的起因。
从小做事认真,并且因为自己父母是学校老师,小学和初中的时候成就一直很优秀,因此常受到长辈的表扬,在研究和举动中都是伙伴中的带领者。
初中卒业后以优秀的成就从一个小镇考入一个地级城市的重点中学研究,到了地级城市的这所重点高中当前很快就发现自己曾经引以为傲的资本全没了,而且因为自己来自农村,生活惯和言谈举止都比四周的同学差了良多,因此她感觉十分自卑,无法融入同学当中去,感觉十分孤单。
儿童辅导心理个案案例
儿童辅导心理个案案例案例背景:小明(化名)是一名7岁的男孩,他的父母在他3岁的时候离异。
此后,小明与母亲一起生活,而父亲则很少与他见面。
最近,小明的老师发现他在学校表现出了一些行为问题,如易激动,缺乏注意力,学习成绩下降等。
因此,小明的母亲决定寻求心理辅导来帮助他应对这些变化。
个案分析:小明的行为问题可能与他父母离异有关。
尽管他很小的时候就经历了离异,但这些因素对他的心理和行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离异可能导致儿童感到失去了安全感和稳定感,进而产生情绪和行为问题。
此外,小明与父亲缺乏交流和互动,可能缺乏男性角色模型的引导,导致他对情绪的处理和社交技巧的学习受到了影响。
个案目标:1.帮助小明减少情绪激动的频率,学会有效地应对挫折和困难。
2.提高小明的注意力和专注力,以提高学习成绩。
3.帮助小明建立积极、健康的自我价值感,增强自信心。
4.促进小明与父亲之间的交流和亲子关系。
个案干预方法:1.游戏疗法:通过游戏和玩耍,帮助小明表达情感,逐渐理解离异带来的情绪,并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
2.绘画疗法:通过绘画,小明可以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增强情绪表达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认知行为疗法:帮助小明认识到他的思维方式对情绪产生的影响,并教他如何转变消极的思维,以积极应对困难和挫折。
4.亲子关系建设:组织父母和小明一起参与活动,促进他们之间的交流和亲密感,帮助小明建立健康的父子关系。
个案干预过程:在心理辅导师的指导下,小明通过游戏疗法和绘画疗法逐渐表达了自己对父母离异的情感。
他开始逐渐理解到离异并不是他的过错,并逐渐接受了这个事实。
在认知行为疗法的帮助下,小明学会了识别负面思维,并替换为积极的思维方式。
此外,心理辅导师还组织了一些亲子活动,让小明与父亲有机会互动和交流,逐渐建立了积极的亲子关系。
个案结论:通过对小明进行心理辅导,他的情绪问题逐渐减少,他学会了更好地应对困难和挫折。
小明的注意力和专注力也有所提高,他的学习成绩逐渐恢复。
认知疗法要点及案例
认知疗法(CognitiveTherapy)是根据认知过程影响情感和行为的理论假设,通过认知训练和指导改变来访者适应不良的认知,从而达到改善和矫正适应不良的情绪和行为,以便促进个体对社会的适应。
认知疗法的基本观点认知过程及其导致的错误观念是行为和情感的中介,适应不良行为和情感与适应不良认知有关。
认知疗法常采用认知重建、心理应付、问题解决等技术进行心理辅导和治疗,其中认知重建最为关键。
例如:两个儿童一起走在路上,迎面碰到一个认识他俩的人,但对方没与他们打招呼,径自走过去了。
对此,其中一名儿童是这样想的:“他可能正在想事情,没注意到我们;就算是看到了我们而没理我们,也可能有什么特殊的原因”;而另一名儿童可能想:“他可能是故意这样做的,就是不想理我。
他怎么可以这样对我?!”这样他们的情绪及行为反应就会不同,前者可能觉得无所谓,而继续干自己的事;而后者则可能觉得不安,而无法平静下来做自己的事。
一、合理情绪疗法(Rational Emotive Therapy )RET 是艾利斯在20世纪50年代创立的,认为情绪障碍是由于非理性信念、绝对性思考和错误评价所形成的。
认知疗法即是使来访者改变非理性信念,代之以理性的生活哲学,则可以促使来访者的情绪好转。
核心:改变认知合理情绪疗法的基本原理该理论是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阿尔伯特·艾利斯于20世纪50年代创立的一种心理治疗体系,其理论认为引起人们情绪困扰的的并不是外界发生的事件,而是人们对事件的态度、看法、评价等认知内容,因此要改变情绪困扰不是致力于改变外界事件,而是应该改变认知,通过改变认知,进而改变情绪。
他认为外界事件为A,人们的认知为B,情绪和行为反应C,因此其核心理论又称ABC理论。
常见的非理性思维对自己、对他人和对周围环境事物的绝对性要求和信念。
①人应该得到所有人的喜爱和赞许;②一个人就应该在各方面都能力十足;③犯了错误,就一切都完了,应该受到惩罚;④任何事情都要按自己意愿发展,否则就太糟了;⑤情绪是由于外部事件决定的,自己无法控制;⑥总是担心灾祸降临;⑦逃避困难和责任比正视它们要容易得多;⑧人要依靠他人,尤其要依靠强者;⑨过去事件的影响是无法消除的;⑩任何问题都应有一个圆满的正确答案;⑾一个人应对别人的问题关注和负责。
认知行为疗法个案概念化案例
认知行为疗法个案概念化案例
问题概述:
小明一直都是个安静并好学的孩子,但最近他开始出现了焦虑和抑郁的症状。
他对于很多事情都感到无助和无望,且无法集中注意力。
这给他的学习和家庭关系带来了影响。
认知疗法分析:
小明内在的负面自我评价和思维习惯是引起焦虑和抑郁的关键因素。
他的想法包括:“我总是失败”,“我做不了好事”,“我没有朋友”,“我无法改变我的处境”,“我是个无用的人”。
这些思想导致了他的消极情绪和有害的行为。
目标:
通过认知行为疗法来解决小明的问题及达成以下目标:
1. 帮助小明了解负面自我评价和思维习惯对他的健康和人际关系的负面影响;
2. 培养小明更积极的思维和行为习惯;
3. 提高小明的自尊心和信心。
干预策略:
1.认知习惯改变:帮助小明记录和分析缺陷思考,并给予积极的替代想法;
例如:当他觉得自己失败时,可以说“我尽了最大的努力,没有什么好后悔的了”;
2.心理教育:通过阐述压力的成因和管理方法,增加小明对于问题的理解和处理
策略;
3.行为疗法:帮助小明减少消极行为和增加积极行为,例如参加体育课程、和同龄人交流、参加社交活动。
预计结果:
通过对小明的认知行为干预,他会变得更积极、自信和乐观。
他将意识到自己的进步并培养新技能,从而更专注于学习和与家人和朋友间的交往。
心理学课的认知行为疗法
心理学课的认知行为疗法教案:认知行为疗法在心理学课上的应用导语:认知行为疗法是一种常用的心理疗法,通过认知和行为的改变,帮助个体解决问题和改善心理状态。
本节课将介绍认知行为疗法的基本原理和应用,并通过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认知行为疗法。
一、认知行为疗法概述1. 什么是认知行为疗法- 认知行为疗法是一种以认知和行为为基础的心理疗法,旨在帮助个体改变不健康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
- 认知行为疗法认为,人的情绪和行为是由思维方式决定的,通过调整思维模式来改变情绪和行为。
2. 认知行为疗法的基本原理- 思维与情绪的关系:思维方式直接影响个体的情绪和行为。
- 三元模式:认知行为疗法将问题分为触发事件、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部分,通过改变认知来影响情感和行为。
- 错误思维方式:认知行为疗法指出了一些常见的错误思维方式,如过度推理、情绪化思维等。
3. 认知行为疗法的应用领域- 心理障碍治疗:如抑郁症、焦虑症等。
- 工作和学习压力管理。
- 自我管理和性格塑造。
二、案例分析:认知行为疗法在实际中的应用1. 案例一:抑郁症治疗- 案例背景描述:某学生因学业压力过大导致抑郁,情绪低落,消极思维严重,并出现进食不规律和睡眠障碍等问题。
- 认知行为疗法介入:通过认知重构和行为调整来帮助学生改善情绪和行为。
包括自我评价的调整、积极行动措施等。
- 预期效果:学生情绪逐渐恢复,思维变得积极乐观,行为逐步规律。
2. 案例二:社交焦虑症治疗- 案例背景描述:某学生在社交场合中非常紧张,害怕他人的评价和拒绝,常常回避社交活动。
- 认知行为疗法介入:通过认知重构和暴露治疗来帮助学生克服社交焦虑,包括修改对他人评价的错误认知和逐渐面对社交场合。
- 预期效果:学生社交能力逐渐提高,对他人评价的过度关注和担忧减少。
三、小组讨论:认知行为疗法的优缺点及适用情况1. 小组讨论:请学生分小组探讨认知行为疗法的优势和不足,并讨论哪些情况下适合应用认知行为疗法。
[认知行为疗法案例分析]运用贝克认知疗法进行治疗的案例分析49
[认知行为疗法案例分析]运用贝克认知疗法进行治疗的案例分析49导读:就爱阅读网友为大家分享了多篇关于“认知行为疗法案例分析”资料,内容精辟独到,非常感谢网友的分享,希望从中能找到对您有所帮助的内容。
相关资料一 : 运用贝克认知疗法进行治疗的案例分析49运用贝克认知疗法治疗的案例分析本文通过对一例有交往障碍的女大学生求助者的咨询案例研究,结合咨询过程,运用贝克认知疗法对求助者心理问题的形成原因与发展过程进行了解释和分析,节选部分咨询过程说明了贝克认知疗法相关技术的使用和咨询效果评估的有关问题,最后结合该案例总结了作者对贝克认知疗法的应用体会。
一、案例事件1、个人资料1杜某,女,20岁,大学二年级学生,独生子。
身高大约1.70左右,体态正常,无重大躯体疾病历史。
家族无精神疾病史。
家庭经济状况不好,母亲曾是小学老师,后父母一起经商,家庭和睦,无老人同住。
2、症状详情存在交往障碍,不敢与他人交谈,害怕集体活动,更愿意独处,对此感到十分苦恼、且情绪低落。
自己在努力解除,但由于一直无法摆脱胆怯希望借助帮助尽快解脱;学习和日常生活照常,但有些妨碍。
未查出幻觉、妄想及其他思维障碍。
情感时而高涨时而低落。
自知力完整,求治欲望强烈。
精神活动协调一致,个性比较内向。
3、个人自述入学后曾与本宿舍一名同学(称为C)关系不错,这位同学家庭条件优异,各方面比较能干,性格活泼开朗人缘很好。
后来由于两人观点分歧,产生争执,不欢而散,自己感到受到了伤害,慢慢不敢与其交往。
大概是从进入大学军训过后开始,求助者称自己开始感到严重的不合群。
宿舍的人都爱讨论买护肤品保养品,还时常约定好出去聚餐,自己家庭条件差又不好意思说出来,然后就受到了孤立。
C家庭条件好且性格外向爱交朋友,并没有嫌弃求助者而是和她玩到了一起,但求助者很快就感觉到C有时候的言行是在刻意嘲讽她,让自己感到十分气愤。
慢慢地,2求助者觉得与周围的人都格格不入,没有共同话题,甚至害怕和他人交谈,养成了独来独往的习惯。
cbt认知行为疗法案例逐字稿
【概述】1. 本文将介绍一位患者接受CBT认知行为疗法的个案,通过对患者的治疗过程进行逐字记录和分析,以了解CBT在实际应用中的效果和作用。
【患者个案介绍】2. 患者尊称:李小姐3. 芳龄:32岁4. 主要症状:抑郁和焦虑5. 就诊原因:患者因工作压力大、人际关系紧张和家庭问题导致情绪低落、经常焦虑不安,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
【治疗过程记录】6. 2019年10月1日患者首次接受CBT认知行为疗法治疗。
治疗师首先对患者的情绪进行了初步评估,了解患者的主要症状和诉求。
患者表达了她长期以来的焦虑和抑郁感,以及在工作和家庭中遇到的困扰。
7. 2019年10月15日患者进行了第二次治疗,治疗师和患者共同制定了具体的治疗目标和计划。
治疗师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指导患者学习一些放松和缓解焦虑的方法,并帮助患者建立积极的情绪调节策略。
8. 2019年11月1日患者进行了第三次治疗,治疗师和患者讨论了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进展和困难。
在治疗师的指导下,患者学会了一些认知行为疗法的技巧,如积极思考、自我放松等。
9. 2019年11月15日患者进行了第四次治疗,治疗师和患者一起总结了治疗的效果和未来的计划。
患者表示在治疗过程中逐渐学会了更好地应对焦虑和抑郁,找到了一些自我调节的方法,并对未来充满了信心。
【治疗效果分析】10. 经过3个月的CBT认知行为疗法治疗,患者的抑郁和焦虑症状有显著改善。
患者学会了一些有效的应对策略和自我调节方法,提高了情绪管理能力和心理韧性。
11. 在治疗过程中,患者对治疗师的指导和支持感到满意,明显减少了负面情绪和症状的出现频率。
患者在工作和家庭中也表现出更积极的态度,与他人的关系有所改善。
【总结与展望】12. 本文通过患者接受CBT认知行为疗法的个案介绍,展示了CBT在治疗抑郁和焦虑症状中的有效性和作用。
患者在治疗过程中获得了实质性的帮助和改善,对未来充满了信心。
13. 进一步的研究和实践表明,CBT认知行为疗法在心理治疗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能够帮助更多的患者有效地应对负面情绪和压力,重建健康的心理状态和生活态度。
抑郁症心理治疗的成功案例
抑郁症心理治疗的成功案例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疾病,给患者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困扰。
然而,通过心理治疗的方式,许多人成功战胜了抑郁症,恢复了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
本文将通过一个真实的成功案例,介绍抑郁症心理治疗的过程和效果。
案例患者名为李小姐,她是一位年轻的职场女性,平时活泼开朗,热爱生活。
然而,突然间她陷入了长时间的情绪低落和消沉中,开始对事物失去兴趣,并感到极度疲惫。
她就诊于一位专业的心理咨询师,经确诊为抑郁症。
在李小姐的心理治疗中,咨询师采用了认知行为疗法(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CBT)的方法,以帮助她解决负面的思维和行为模式。
治疗的第一步是建立起良好的治疗关系,让李小姐感到舒适和被理解。
咨询师倾听她的困扰,并给予关心和支持。
然后,咨询师开始与李小姐共同探索她患抑郁症的原因和触发因素。
经过深入交流,咨询师了解到李小姐工作压力大、社交圈较小、家庭关系复杂等问题,这些因素都是她患上抑郁症的重要原因。
基于这些分析结果,咨询师与李小姐制定了治疗目标,并帮助她建立积极的自我认知。
通过认知重建的技巧,咨询师教给李小姐如何认识和调整负面的思维模式,比如将消极的自我评价转化为积极的自我肯定,培养她更加乐观的心态。
此外,咨询师还引导李小姐学习一些有效的应对技巧。
例如,帮助她制定合理的工作计划,学会与他人沟通和解决冲突,以及鼓励她参加一些兴趣活动,拓宽社交圈子。
通过这些行为改变,李小姐更能够逐渐摆脱消极情绪的困扰,恢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在心理治疗过程中,咨询师与李小姐定期进行回顾和总结,调整治疗方法和目标。
他们保持着良好的沟通和信任,使心理治疗得以顺利进行。
经过数月的治疗,李小姐逐渐恢复了正常的情绪和能量。
她逐渐恢复了对工作和生活的兴趣,并重新找回了自信和快乐。
在心理治疗的帮助下,她明白了自己的价值和能力,更好地调整了与他人的关系,并学会了更好地管理工作压力。
这个案例中的成功经历证明了抑郁症心理治疗的有效性。
认知行为疗法
求助者:是的,我想我在这方面的确不同于别人,也许和我的幼年经历有关。 我读过一些弗洛伊德的书,我想我的这种状态是我幼年恋母情结的结果。
咨询师:这是精神分析理论中的一些问题,也许我们会在其他时间里讨论这些 问题,但是现在我关心的是一些可以见到的事实,以及你的切身感受。比如,你很 爱她(求助者的女友)是吗? 求助者:是的,两年来我一直很爱她,对她有很深的感情,否则我也不会像现 在这样。
(3)模仿。
让求助者先观察一个模特完成某种活动,然后要求求助者通过想象或模仿来 完成同样的活动。这样他可以直接体验自己恐怖情绪的产生过程。(死亡恐怖 症例子) 把以上几种技术结合起来应用,是可以纠正了那些表层的错误观念,但并 不能纠正深层错误观念而不能使求助者的问题得到根本的解决。
第2~3次治疗。 在这两次治疗中,求助者逐步暴露出一些不正确的观念,如认 为自己不能像以前那样和人交往,自己的吸引力也不如从前,别人 对自己的印象不好,感到做什么事都做不好等。这都是一些具体事 件,代表着求助者的表层错误观念。针对这些观念,咨询师建议他 在实际情境中加以验证,让他去问问周围的人对他的印象是否真的 那样坏。同时鼓励求助者从事一些简单活动,看看他是否真的不能 做这些事情。 实际反馈回来的结果是,求助者周围的人除了觉得他情绪不好 外,其他方面和以前并无很大差别,对他的评价仍然较高。求助者 对此结果感到高兴,因为他一直认为别人会因那件事看不起他,并 坚信自己做不好任何事情,通定是个美满的婚姻和家庭呢?
分
析
• 咨询师所提出的问题大都是基于可见的事实,很容易被验证。“你很爱她(求助 者的女友)是吗?” • 重要的是这些问题通常都是求助者所忽略的经验和感受。“她也很爱你吗?”这 一问题又换了另一种方式提问“你的意思是不是她并不像你爱她一样爱你?”以 及他忽略了自己在认识女友以前的生活体验。 • 咨询师在提问题、引导求助者自我审查时,应特别注意两个问题:首先是要使 谈话固定在一个范围内,讨论那些易被观察和体验的问题,咨询师必须把握谈 话的方向;另一个需要注意的问题是咨询师应善于引导求助者对自己去思考。
认知行为疗法案例
认知行为疗法案例认知行为疗法(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CBT)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心理治疗领域的治疗方法,它通过帮助患者改变其不健康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从而达到治疗心理问题的目的。
下面,我们将介绍一个认知行为疗法的案例,以便更好地理解这种治疗方法的应用和效果。
小明是一名25岁的大学生,他在最近的一段时间里感到压力很大,经常焦虑和沮丧。
他的学业压力很大,经常要熬夜复习,但成绩却不如人意,这让他感到很失落。
他还有社交恐惧症,经常觉得自己在人群中格格不入,无法放松自己。
在这种情况下,他决定寻求心理治疗的帮助。
在与心理治疗师的会谈中,小明逐渐了解到了认知行为疗法的基本原理。
治疗师通过与他一起分析他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帮助他认识到了自己的负面思维对情绪和行为的影响。
在治疗的过程中,小明学会了如何通过正面的自我对话来改变自己的不健康思维,比如将“我做不好”改为“我会尽力去做”。
同时,他还学会了一些放松技巧和社交技巧,帮助他更好地面对学业和社交压力。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小明逐渐感到自己的情绪得到了缓解,他的学习状态也有了明显的改善。
他开始能够更好地管理自己的压力,而且在社交场合中也变得更加自信。
他的社交恐惧症得到了缓解,他能够更加放松地与同学交流和交往。
通过这个案例,我们可以看到认知行为疗法在治疗焦虑、抑郁和社交恐惧症等心理问题方面的应用效果。
它通过帮助患者认识到自己的不健康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引导他们改变这些模式,从而达到治疗的效果。
当然,每个人的情况都是不同的,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来制定治疗方案,但认知行为疗法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可以为心理治疗提供一个重要的参考框架。
总之,认知行为疗法作为一种有效的心理治疗方法,对于改善个体的心理健康状态有着积极的作用。
通过帮助患者认识到自己的不健康思维和行为习惯,并引导他们改变这些模式,认知行为疗法可以帮助患者摆脱心理问题的困扰,重拾自信,重建健康的生活状态。
心理案例分析范文
心理案例分析范文患者简况:患者小明,男性,25岁,大学生。
患者在家庭中排行老大,父母对他期望很高,希望他能够成为家庭的顶梁柱。
小明性格内向,平时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情感,对人际关系较为敏感,有时会因为一些小事情而感到焦虑和沮丧。
最近,小明的父母发现他整天闷闷不乐,不愿意与人交流,开始担心他的心理健康问题。
初步诊断:小明被送到心理咨询师处进行咨询。
经过初步的观察和交谈,心理咨询师发现小明可能患有社交焦虑症。
社交焦虑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患者在社交场合中会感到过度的紧张和恐惧,害怕被他人评价和否定,因此会避免与他人交流,甚至出现明显的回避行为。
症状分析:小明在咨询中表现出明显的社交回避行为,他对于与陌生人交流感到非常紧张,甚至在一些正常的社交场合中也会感到不安。
他害怕被别人看出自己的焦虑和紧张,因此会选择回避社交,避免与他人交流。
在家庭中,他也很少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对父母的期望感到压力很大。
这些症状表明小明可能患有社交焦虑症。
潜在原因分析:小明的社交焦虑症可能与他在家庭中的角色定位有关。
作为家中的长子,父母对他的期望很高,希望他能够成为家庭的顶梁柱。
这种期望给小明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他感到自己需要完美地履行自己的责任,否则会让父母失望。
这种压力导致小明在社交场合中感到紧张和焦虑,害怕被别人看出自己的不安和脆弱。
此外,小明的内向性格也使他更容易产生社交焦虑症。
治疗方案:针对小明的社交焦虑症,心理咨询师制定了一系列的治疗方案。
首先,通过认知行为疗法,帮助小明改变他对社交的负面认知,减少对于他人评价的过分在意。
其次,通过暴露疗法,让小明逐渐接触社交场合,减少对社交的回避行为。
同时,心理咨询师也建议小明与家人进行沟通,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减轻家庭压力对他的影响。
疗效评估: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小明的社交焦虑症有了明显的改善。
他能够更加从容地面对社交场合,与他人交流的紧张感明显减轻。
在家庭中,他也开始更加主动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法,与父母之间的关系也有了明显的改善。
一例广泛性焦虑障碍患者认知行为治疗的个案概念化报告
一例广泛性焦虑障碍患者认知行为治疗的个案概念化报告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呈现一例广泛性焦虑障碍患者的认知行为治疗(CBT)个案概念化报告。
广泛性焦虑障碍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表现为持续且过度的担忧和紧张感,往往伴随着一系列生理和心理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认知行为治疗作为一种广泛认可的心理治疗方法,对于缓解焦虑症状具有显著效果。
在本报告中,我们将详细阐述个案的概念化过程,包括患者的基本情况、问题的识别与评估、治疗目标的设定以及治疗计划的制定。
我们将关注患者的认知过程、情绪反应和行为模式,通过收集患者的自我报告、临床观察和标准化评估工具的数据,全面了解患者的焦虑症状和相关的心理社会因素。
通过个案概念化,我们期望能够帮助治疗师更深入地理解患者的焦虑障碍,为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提供科学依据。
我们也希望通过分享这一治疗过程,为其他治疗师在处理类似案例时提供参考和借鉴。
最终,我们的目标是帮助患者建立积极健康的认知模式,有效应对焦虑情绪,提高生活质量。
二、患者背景患者李华(化名),男,43岁,已婚,育有一子,目前在一家大型企业担任中层管理职务。
李华自幼学习成绩优异,人际关系良好,性格开朗,但近年来工作压力逐渐增大,家庭关系也面临一些挑战。
他自诉常常感到紧张不安,担心工作失误、家庭不和等问题,甚至出现失眠、食欲下降等躯体症状。
这些症状严重影响了他的日常生活和工作效率,使他感到十分痛苦和无助。
在过去的一年里,李华的症状逐渐加重,他尝试过多种方法来缓解焦虑,如运动、听音乐、与朋友聊天等,但效果均不明显。
在朋友的建议下,他来到我院寻求心理方面的帮助。
经过初步评估和诊断,李华被确诊为广泛性焦虑障碍(GAD)。
为了更好地了解李华的心理状况,我们进行了详细的病史采集和心理评估。
评估结果显示,李华存在明显的焦虑情绪,对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事情过度担心,同时伴有一定的抑郁情绪和自卑感。
他自我评价较低,缺乏自信,对未来感到迷茫和不安。
认知行为干预实践案例
认知行为干预实践案例:抑郁症的认知行为治疗背景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患者常感到沮丧、消极,失去兴趣和乐趣,严重时还可能出现自杀的念头。
认知行为干预(Cognitive Behavioral Intervention)是一种有效的心理治疗方法,通过改变患者的错误观念和负面思维方式,以及培养积极的行为习惯来帮助患者摆脱抑郁状态。
案例背景张小颖是一位35岁的女性,她在工作和生活中一直感到沮丧和无助。
最近,她的心情变得更加消极,常常感到压力和绝望。
她已经迷失方向,不再享受以前的爱好和社交活动。
她开始失眠,食欲也明显减退,还出现了意识模糊和注意力难以集中的问题。
于是她决定接受心理咨询,并被诊断为抑郁症。
过程阶段一:评估与目标设定在第一次咨询中,心理治疗师与张小颖进行了详细的谈话和评估。
他们探讨了张小颖的抑郁症状、触发因素和她过去的经历。
心理治疗师帮助张小颖认识到她的负面思维和行为习惯对她的心情产生了消极影响。
在评估的基础上,他们一起设定了治疗目标:(1)减少消极思维和自责;(2)恢复社交和兴趣爱好;(3)建立积极的自我形象。
阶段二:认知重建在治疗的第二阶段,心理治疗师以认知行为干预为基础,帮助张小颖重建她的思维方式。
他们使用了几个常用的技术:1.观察和记录负面思维:张小颖被要求在治疗期间观察自己的负面思维,记录下来。
通过反思和分析,她渐渐发现了自己负面思维的模式,并开始意识到这种思维模式对她的抑郁情绪起到了强化作用。
2.反思和重构错误观念:治疗师通过与张小颖分析她的负面思维观念,帮助她识别她的错误观念和认知扭曲。
例如,她常常将自己的失败归咎为自己无能,而不是将其归因于外部因素。
治疗师指导她从不同的角度审视问题,并鼓励她采用更积极、合理的观点。
3.积极自述:治疗师鼓励张小颖练习积极自述,从事前已准备好的纸条或语音录音中播放正面、激励性的自述内容。
这种方法有助于改变她对自己的帮助和重新构建积极的自我形象。
认知疗法(情绪ABC理论案例)
ABC理论自我分析案例毕业季到来,大家都处于各种压力综合的高压状态,因此情绪都比较浮躁,遇事都不够冷静。
有一天A老师找我帮他整理了一些发票,我非常认真细致地完成了,老师说我很较真。
后来选导师的时候我抽签抽到A老师,可是我把名额让出去了。
后来该老师和其他同学说“XXX啊,别再给我提她了,较真的很。
”以至于我再也不敢去见这位老师。
后来导师选定了,是大三的时候某专业课的一个男老师B。
当年上课时他的穿着打扮比较中性化,言谈举止有点女性化,因此大家给他起了个外号“X娘娘”。
有一次我们没完成作业,他当着班上同学发了火,一副很讽刺的表情,很讽刺的哼哼了几声,给我们留下了非常尖酸刻薄的印象。
前段时间“X娘娘”让我们几个同学帮他校对一些文字,我又非常认真的把每一个细小语病都揪出来,并注明错误原因。
其中一处标注“严重语病问题”,写过之后我就后悔了。
开会时老师看了我一眼,回去之后我越想越不对,好像老师当时是白了我一眼,一定是不满我昨天的话。
再联想,以前A老师认为我太较真了,这次“X娘娘”被我说严重语病肯定会认为我较真的,肯定会和同学们说:“不要再给我提XXX了!”我都可以想象他的那种哼哼的语气,肯定恨死我了。
以后毕业论文有问题需要请教,他一定会用鼻子哼哼回答。
最后肯定也不会让我论文通过了。
我最后肯定比不了业了。
真是越想越恐怖,都不敢再去开会了,翻来覆去一晚都睡不着,做事更是毛焦火辣的。
情绪ABC理论分析A:诱发事件。
我给老师B批注“严重语病问题”,老师B开会时看了我一眼。
B:个体在遇到诱发事件之后相应而生的信念,即他对这一事件的看法、解释和评价。
过分概括的评价:认为所有老师都不喜欢较真的学生;认为老师B对所有的事都会出言讽刺。
糟糕至极的结果:认为只要有一点不和老师心意就会被老师讨厌,只要被老师讨厌就毕不了业、前途无望了。
C:特定情景下,个体的情绪及行为的结果。
内心恐惧,不敢去开会,晚上失眠,做事毛焦火辣。
认知疗法改变B——不合理信念。
焦虑症患者的认知行为疗法案例分析
焦虑症患者的认知行为疗法案例分析焦虑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疾病,患者容易出现过分担忧、紧张、恐惧等情绪,严重影响他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
本文将通过一个焦虑症患者的案例来探讨认知行为疗法在治疗焦虑症方面的有效性。
案例背景:小明25岁,大学毕业后进入一家公司工作。
近几个月,他一直感到焦虑和紧张,想到即将面临的工作压力和进行演讲时的尴尬场景,他的情绪开始失控。
他很难入睡,思绪不断盘旋,不能集中注意力。
心跳加快、呼吸急促,甚至出现胃痛和头痛的症状。
这些症状使他感到彻底丧失了控制,日常生活和工作都受到了严重的干扰。
认知行为疗法介入:认知行为疗法旨在帮助患者改变其不合理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从而减少焦虑症状。
治疗的关键在于患者对自己的情绪和行为进行自我观察,并学会应对负面情绪和挑战焦虑的不合理想法。
自我观察过程:首先,小明被要求自我观察和记录焦虑情绪的触发因素、反应方式以及相关思维。
他注意到,当他开始担心工作表现或即将进行的演讲时,他的身体感受到紧张和疑虑。
他开始质疑自己的能力和价值,并产生负面的自我评价。
认知调整过程:在认知调整的阶段,治疗师帮助小明识别他的不合理想法,并帮助他找到替代的更加合理和积极的思考方式。
小明的不合理想法主要集中在“我会犯错”和“我无法胜任”的思维模式上。
治疗师帮助小明反驳这些不合理想法,并向他提供证据来证明这些想法的不准确性。
治疗师还引导小明思考替代性的观点,例如“我是一位值得信赖的员工”和“我具备演讲的能力和知识”。
行为调整过程:在行为调整的过程中,治疗师鼓励小明逐步面对他害怕的情境,如进行模拟演讲、与同事交流等。
通过逐渐暴露于这些不适应的情境中,小明可以逐渐发展对焦虑情绪的适应性。
治疗效果评估:经过几个月的认知行为疗法,小明的焦虑症状有了明显的改善。
他学会了分辨自己的不合理想法,并通过积极的自我对话来调整这些想法。
他逐渐恢复了对工作和演讲的信心,焦虑的程度明显下降,且不再影响到他的日常生活。
认知行为干预实践案例
认知行为干预实践案例认知行为干预是一种心理学上常见的治疗方法,旨在帮助个体改变消极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从而提升其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
下面将介绍一个关于认知行为干预的实践案例,以展示其在实际应用中的效果。
在一个心理咨询机构工作的心理咨询师小明,接手了一个患有社交恐惧症的患者小玲。
小玲长期以来对社交场合感到焦虑和紧张,避免与他人交流和参加社交活动。
这给她的工作和人际关系带来了很大的困扰,因此她希望能够通过心理咨询来改变自己的思维和行为。
在第一次咨询中,小明通过与小玲的对话发现她对社交场合抱有强烈的担忧和恐惧,主要集中在被他人评价和拒绝的可能性上。
小明采用认知行为干预的方法,帮助小玲识别和纠正她的消极思维。
他首先询问小玲,在社交场合中她会产生哪些消极的自我评价和担忧。
小玲回答说,她认为自己不够漂亮、不够聪明和不够有趣,担心别人会看不起她。
小明随后与小玲一起分析这些消极思维的合理性和客观性。
他帮助小玲找出她可能滥觞于负面经历或过度一般化的思维方式,比如一次被嘲笑或拒绝会导致她将所有社交场合都看作是威胁。
通过这个过程,小明引导小玲重新审视她的负面自我评价,寻找证据来支持或反驳这些评价。
小玲逐渐开始意识到,她的消极思维并没有充分的客观依据,而是基于她主观的恐惧和不安全感。
接下来,小明引导小玲进行认知重构。
他鼓励小玲寻找与现实相符的积极自我评价,并帮助她建立一个更平衡和客观的认知模式。
例如,小明和小玲一起制定了一项作业,要求她每天写下三个自己在社交场合中取得的小胜利。
这样的训练有助于改变小玲的注意力焦点,使她更加关注正面的经验和反馈。
随着时间的推移,小玲意识到她在社交场合中实际上取得了不少成功,这进一步加强了她对自己的积极评价。
除了认知重构,小明还通过行为实验帮助小玲逐渐面对她的恐惧。
他安排小玲逐渐参与一些轻度的社交活动,从而逐渐习惯并适应社交环境。
在每次咨询中,小明都会与小玲讨论她的体验和反馈,以进一步调整和优化治疗计划。
CBT案例——1例适应障碍认知行为治疗的个案概念化报告
【个案研究】1例适应障碍认知行为治疗的个案概念化报告本文探讨如何对适应障碍的来访者做出认知行为治疗 ( CBT) 取向的个案概念化及其对咨询过程的重要指导意义。
4 个月前,来访者因工作变动、职位上升、支持系统改变等应激源,逐渐出现情绪低落、怀疑自身能力、失眠、工作效率下降等症状; 针对其认知的、情绪的和行为的问题开展咨询实践,采用贝克抑郁问卷( BDI) 、贝克焦虑量表( BAI) 和主观困扰程度( SUDs) 评估咨询前后及过程中情绪的变化。
结果显示,来访者的症状及总体功能均有明显改善,达到了预期的咨询目标。
本研究提示,针对适应障碍进行认知行为取向的个案概念化能有效指导咨询的实践。
适应障碍( adjustment disorder,AD) 是一种对应激源的适应不良的反应。
常见的应激源包括如生病、家庭/婚姻问题、工作、经济问题等生活事件或其他重大的生活改变。
根据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Fifth Edition,DSM-5) ,情绪的反应和行为的变化需在应激源出现的3 个月内发生,且即使考虑到外在环境和文化因素,个体显著的痛苦和应激源的严重程度或强度也是不成比例的; 或( 并) 导致了社交、职业或其他重要功能方面的明显损害。
以往的研究表明,对适应障碍而言,心理干预尤其是认知行为治疗( cognitive behavior therapy,CBT) 是最主要的方法,CBT 的干预策略( 如认知重建) 可以非常有效地帮助来访者改变关于压力源影响的非理性信念,从而缓解抑郁、焦虑和睡眠等问题。
此外,在沟通和情感需要方面给予支持也是非常强有力的干预措施。
但是,到目前为止,国内核心期刊上几乎检索不到针对适应障碍进行 CBT 个案概念化指导下的咨询或治疗的研究报告,缺少细致深入的个案分析,仅有的几篇是关于CBT 对社交焦虑、广泛性焦虑、精神分裂症和强迫症个案的咨询或治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认知行为疗法与案例分析尹童20120403006一.概述认知行为治疗师一组通过改变思维和行为的方法来改变不良认知,达到消除不良情绪行为的短程心理治疗方法。
其中有代表性的阿尔伯特•艾利斯的合理情绪行为疗法(REBT),阿伦•T.贝克(A.T.Beck)和雷米(V.C.Raimy)的认知疗法(CT)以及唐纳德•梅肯鲍姆(Donald Meichenbaum)的认知行为疗法(CBT)认知行为疗法具体有以下特点:1.求助者和咨询师是合作关系。
2.假设心理痛苦在很大程度上是认知过程发生机能障碍的结果。
3.强调认知改变,从而产生情感与行为方面的改变。
4.通常是一种针对具体的和结构行的目标问题的短期和教育性的治疗。
二、唐纳德•梅肯鲍姆(Donald Meichenbaum)的认知行为矫正技术唐纳德•梅肯鲍姆(Donald Meichenbaum)的认知行为矫正技术,简称(CBM)技术。
关注的是求助者的自我言语表达的改变。
梅肯鲍姆认为一个人的自我陈述在很大程度上与别人的陈述一样能够影响个体的行为。
CBM的一个基本前提是求助者必须注意自己是如何想的、如何感受的和行动的以及自己对别人的影响,这是行为改变的一个先决条件。
要发生改变,求助者就需要打破行为的刻板定势,这样才能在不同的情境中评价自己的行为。
CBM假设痛苦的情绪通常是来自于适应不良的想法。
然而,与合理情绪疗法之间也存在区别。
合理情绪疗法在揭露和辩论不合理想法时更直接和更具有对抗性。
梅肯鲍姆的自我指导训练则更多地注意帮助求助者察觉他的自我谈话。
治疗过程包括交给求助者做自我陈述与训练他矫正给自己的指导,从而使他能更有效地应对所遇到的问题。
咨询师和求助者一起进行角色扮演,通过模仿求助者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情境来练习自我指导和期望的行为。
重要的是要获得对一些问题情境具有实践意义的应对技能,其中的一些问题包括强迫和攻击行为、考试恐惧和演讲恐惧。
在梅肯鲍姆的疗法中认知重组起着关键的作用。
梅肯鲍姆认为认知结构是思维的组织方面,它似乎监督和指导着想法的选择。
认知结构就像一个“执行处理者”,它掌握着思维的蓝图,决定什么时候继续、中断、改变思维。
梅肯鲍姆提出,“行为的改变是要经过一系列中介过程的,包括内部言语、认知结构与行为的相互作用及随之而来的结果。
他区分了变化过程的三个阶段,在每一阶段这个三个方面都相互交织在一起。
他认为只关注一个方面将被证明是不够的。
第一阶段:自我观察。
改变过程的第一步是求助者学习如何观察自己的行为。
当治疗开始的时候,求助者的内部对话是充满了消极的自我陈述和意象的。
在这一步,关键的因素是他们愿意和有能力倾听自己。
在这个过程包括提高对自己的想法、情感、行为、生理反应和对别人的反应方式的敏感性。
例如:如果抑郁求助者希望取得建设性的改变,他就必须首先认识到他不是消极想法和情感的“受害者”。
相反,实际上是他告诉自己的东西造成了他的抑郁。
尽管自我观察被视为改变发生的一个必需过程,但它本身并不是改变的充分条件。
随着治疗的进行,求助者获得了新的认知结构。
这就使得他们能够以一种新的角度来看待他们的问题。
这个重新概念化的过程是通过求助者与咨询师的共同努力而产生的。
第二阶段:开始一种新的内部对话。
早期的求助者与咨询师接触使求助者学会了注意他们的适应不良行为,并且开始看到不同的适应性行为的存在。
如果求助者希望改变,他对自己所说的就必须能够产生一种新的行为链,一个完全不同于他原先适应不良行为的行为链。
求助者通过治疗学会改变他的内部对话,新的内部对话将作为新行为的向导。
反过来,这一过程也会影响求助者的认知结构。
第三阶段:学习新的技能。
矫正过程的第三个阶段是教给求助者一些更有效的、可以在现实生活中应用的应对技能。
例如:不能应对失败的求助者可能会回避任何行动,因为他们害怕失败。
认知重组可以帮助他改变他的消极观念,因而使他更乐观于去进行自己喜欢的活动。
同时,求助者要继续注意告诉自己一些新的内容,并且观察和评估它们的反应结果。
当他在各种情境下以不同的方式行动时,通常就可以从别人那里得到不同的反应。
求助者所学内容的稳定性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他告诉自己的新学的内容及其结果的影响。
三、梅肯鲍姆的认知行为矫正技术(CBT)的工作程序有代表性的认知行为矫正技术是应对技能学习程序,其具体原理是通过学习如何矫正认知定势来获得更有效的应对压力情境的策略。
具体程序是:1、通过角色扮演和想象使求助者面临一种可以引发焦虑的情境。
2、要求求助者评价他们的焦虑水平3、教给求助者觉察那些他们在压力情境下产生的引发焦虑的认知。
4、帮助求助者通过重新评价自我陈述来检查这些想法。
5、让求助者注意重新评价后的焦虑水平。
压力接种训练(SIT)是应对技能学习程序的具体应用。
它是一系列技术、过程的组合,包括信息给予、苏格拉底式讨论、认知重组、问题解决、放松训练、行为复述、自我监控、自我指导、自我强化和改变环境情境。
它是为教授既可以应用于当前问题,也可以应用于未来困难的应对技能而设计的。
梅肯鲍姆为压力接种训练设计了一个三阶段模型:1.概念阶段。
首要的关注点是与求助者建立一种工作关系。
这一点主要是通过帮助他们获得对压力本质的一个更好的理解,以及用社会交互作用观点来对它进行重新定义而做到的。
在这一早期阶段,咨询师要得到求助者的合作,并且一起来重新思考求助者问题的实质。
一开始,咨询师为求助者提供一个专门为他设计的简单概念框架,帮助理解他是如何对一系列压力情境作出反应的,让求助者认识到认知和情绪在造成与维持压力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
咨询师是通过教学呈现、苏格拉底式询问和有引导的自我发现过程来完成的。
在开始咨询的时候,求助者经常感觉自己是外部环境、想法、情感、行为的受害者,而这些因素都是他无法控制的。
压力接种训练就包括教给求助者觉察自己在压力形成中的作用。
要获得这种觉察,就必须系统的观察他的内部陈述,并且监控这一内部对话带来的适应不良行为。
这种自我监控贯穿了各个阶段的始终。
求助者通常要记一种开放性的日记。
在日记中,求助者系统记录自己的具体想法、情感和行为。
在教授这些应对技能的过程中,咨询师要努力做到灵活地使用各种技术,并且要求求助者的个人、文化和情境环境保持敏感。
2.技能获得和复述阶段。
关注点是教给求助者各种行为和认知应对技术应用于不同的压力情境。
这一阶段包括一些直接行动,例如收集有关求助者各种恐惧的信息,明确找到是什么情景带来了压力,通过各种途径来做一些不同的事以减缓压力,以及学习躯体和心理放松方法。
这样训练包括认知应对。
通过学习,求助者认识到适应性与适应不良的行为都是与他内部对话相联系的,他需要获得和复述一种新的自我陈述。
例如:我怎样面对和处理这和压力?(用什么方法能够解决这个压力源?我怎样才能战胜这一挑战?)我怎能不感觉被压垮了?(眼下我可以做什么?我怎样才能把恐惧保持在自己的控制之下?)我怎样强化我的自我陈述?(我怎样可以认识自己?)作为压力管理程序的一部分,求助者要接受各种不同的行为干预,其中包括放松训练、社会技能训练、时间管理指导和自我指导训练。
咨询师帮助他们改变生活方式,例如:重新评价各种事情的轻重缓急,发展支持系统以及采取直接行动去改变压力情境。
咨询师介绍给求助者一系列的放松方法,并教给他们如何使用这些技术来降低压力的唤醒水平。
通过教授、示范和有指导的练习,求助者可以学会逐步放松技术,并且定期练习。
3、应用和完成阶段。
该阶段关注的是将治疗情境中发生的改变迁移到现实生活中,并将之维持下去。
很明显,教授应对技能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有赖于各种不同的治疗程序。
对于求助者来说,仅仅告诉自己新的东西通常还不足以带来变化。
他需要实践这些自我陈述,并且把他的新技能应用到现实生活的情境中。
一旦求助者熟练掌握了各种认知和行为应对技能,他就开始练习难度逐步提高的行为家庭作业。
咨询师让求助者写出他愿意完成的家庭作业。
这些作业的完成情况在随后的会面中得到仔细的检查。
如果求助者没能完成它们,咨询师将和他一同寻找失败的原因。
四、适应症状与注意事项压力管理训练对于许多问题和求助者都存在着应用价值,它既可以用于矫正也可用于预防。
他的应用领域包括愤怒控制、焦虑管理、自信训练、创造性思维的提高、抑郁治疗和对健康问题的处理。
压力训练也被用于治疗肥胖者、多动儿童、社会孤立者、创伤后应激者。
认知行为疗法可以有效解决一般心理问题,并可以用于抑郁神经症、焦虑症、恐惧症(包括社交恐惧症)、考前紧张焦虑、情绪的激怒和慢性疼痛的求助者。
对神经性厌食、性功能障碍及酒精中毒等,也可以作为选用的一种方法。
但是,心理障碍和疾病有很多种类,认知行为疗法并非对所有的这些障碍和疾病都有效果。
五、案例分析欧某,男,35 岁,近3 个月以来,情绪低落,总感觉焦虑、紧张、心情郁闷,睡不着,悲观失望,感觉活着没意思,对前途失去信心,甚至有想死的念头,做什么事情都没精神。
本案例诊断为严重心理问题。
运用认知行为疗法进行心理咨询后,求助者痛苦情绪得到缓解,消极想法和行为基本消失,生活、劳动和学习能力基本恢复。
主诉:近3 个多月以来,我一直很难适应监狱生活,家人也一直打亲情电话时得知家中先后发生房子倒塌、母亲病故、四个儿女没人抚养、因为违反计划生育没有上户口没有书读,我对不起家人,很担心我的小孩,觉得活着没意思。
我总感觉脑袋“几百斤”,很难过,全身没劲,总感觉焦虑、紧张、郁闷,晚上翻来覆去总是睡不着,即使睡着了,梦也很多,容易醒来,早上醒后感觉头痛、疲劳、全身无力,很悲观、感觉活着没意思,对改造失去信心,甚至有一死了之的念头,做什么事情都打不起精神。
白天吃不下饭,劳动任务也完不成,集中学习教育时常常走神,不想讲话,常常想起自己的四个小孩和死去的母亲,是自己害了他们,但是自己刑期却遥遥无期,很无奈。
每当看到电视里演一些家庭的电视,我就会想到家里,感觉很难过。
前几天,分监区警官带我到医院检查了一下,身体没有什么问题,医生叫我安心改造,不要胡思乱想,要吃饭,睡好觉,但是我却做不到,很痛苦,不知道该怎么办?分析:求助者入狱后,家中出现一系列变故,产生强烈的无助和痛苦。
因得知家中先后发生房子倒塌、母亲病故、四个儿女没人抚养、没有书读,而产生抑郁、焦虑情绪。
主要表现在失眠、食欲低下,学习、劳动兴趣减退,效率降低,注意力不集中,不愿与他人交流,失去改造信心,觉得活着没有什么意义,但能主动求助。
这说明求助者主、客观统一,知、情、意协调一致,具有良好的自知力,其表现也符合人之常情,人格相对稳定。
因此,根据郭念锋的病与非病“三原则”判断属于心理咨询工作范畴。
运用认知分析疗法来治疗来访者的抑郁、焦虑情绪。
参考文献:[1]黄希庭.心理学导论.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2]林秉贤,郭勇.心理学咨询的技术与方法.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3]江光荣.心理咨询与治疗.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3[4]天津腾龙学院.二级心理咨询师论文与成长报告精编. 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