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4单元第1节《圆柱和圆锥》单元分析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材梳理:空间与图形三圆柱与圆锥冀教版
三
圆
柱
与
圆
锥
圆柱的认识
1.圆柱的特征:圆柱由两个底面和一个侧面组成。它的底面是完全相同的两个圆,侧面是一个曲面。圆柱的侧面沿高展开得到一个长方形(当圆柱的高与底面周长相等时,侧面展开图是正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的底面周长,宽等于圆柱的高。
2.圆柱的高: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高。
圆锥的认识
1.圆锥的特征:圆锥是由一个底面和一个侧面两部分组成的。它的底面是一个圆,侧面是曲面。
2.圆锥的高: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是圆锥的高。
3.圆锥只有一条高。
圆锥的体积
1.圆锥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 。
2.圆锥体积的字母公式:V圆锥= Sh或V= πr²h
3.圆柱有无数条高。
圆柱的表面积
1.圆柱的侧面积: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用字母表示为:
S侧=Ch=2πrh
2.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表面积=侧面积+底面积×2
用字母表示为:S表=S侧+2 S底=2πrபைடு நூலகம்+2πr²
圆柱的体积
圆柱的体积公式: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用字母表示为
V=Sh或V=πr²h
六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 单元归纳总结-冀教版 第4单元 圆柱与圆锥 归纳总结
重要考点
考点解析
典型例题
圆柱的表
面积
1.圆柱的底面是两个完全相同的圆面。
2.圆柱的侧面是一个曲面,沿高展开后是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一边长等于圆柱底面周长,相邻的另一边长等于圆柱的高。
3.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是圆柱的高。圆柱有无数条高线。
4.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字母公式为S侧=Ch。
【解答】3.14×32×4=113.04(cm3)
圆柱的容积
1.容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一样。
2.容积计算时用物体内测量的数据,单位用升和毫升。
在一个底面直径为8厘米(从内量),高是15厘米的圆柱形保温杯内最多可以装多少毫升水?
【解答】3.14× ×15=753.6(立方厘米)=753.6(毫升)
答:这个保温杯内最多可以装753.6毫升水。
圆锥的体积
1.圆锥底面是一个圆面。
2.圆锥侧面是一个曲面,展开后是一个扇形。
3.从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就是圆锥的高。圆锥只有一条高线。
4.圆锥的体积=底面积×高× ,字母公式为V= Sh= πr2h。
(易错题)一个圆锥的底面周长是25.12厘米,高是6厘米,求它的体积。
【解答】25.12÷3.14÷2=4(厘米)
3.14×42×6× =100.48(立方厘米)
答:这个圆锥的体积是100.48立方厘米。
体积的测量
1.运用“浸没法”测量物体的体积。
2.浸没在水中的物体的体积等于容器中升高的那部分水的体积。
将一个铁块浸没在底面直径是10厘米的圆柱形容器内,水面上升了2厘米,这个铁块的体积是多少?
【解答】3.14× ×2=157(立方厘米)
5.圆柱的表面积=底面积×πr2+2πrh。
数学六年级下册-《圆柱与圆锥》单元分析
《圆柱与圆锥》单元分析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使学生认识圆柱和圆锥,掌握它们的特征;认识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认识圆锥的底面和高。
2.使学生理解求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会正确计算。
3.使学生理解求圆柱、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会运用公式计算体积、容积,解决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1.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概括的能力和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引导学生逐步学会转化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分析的能力3.培养学生乐于学习,能于探索的情趣。
二、教学重点掌握圆柱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和圆柱、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三、教学难点圆柱、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的推导。
四、教材分析1.通过观察、操作,认识圆柱和圆锥。
学生通过摸、滚等活动初步感受了圆柱与圆锥的形状与长方体、正方体有不同之处,从整体上体会它们的特征,成圆柱或圆锥的各个面,认识圆柱和圆锥的高,并会测量高。
2.在现实的情境中,探索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圆柱的表面积是它的侧面积与两个底面面积的和,其中侧面积是新知识,底面积是旧知识。
为此,教材先在例2里教学圆柱的侧面积,再在例3里教学圆柱的表面积。
在探索圆柱侧面积算法的过程中,学生把曲面转化成平面,开展了一系列的推理活动,空间观念和思维能力能够得到锻炼。
3.通过猜想—验证探索圆柱、圆锥的体积公式。
例5教学圆柱的体积计算,分两步进行。
第一步认识底面积相等、高也相等(以下简称等底等高)的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第二步推导圆柱的体积公式。
安排第一步教学要达到三个目的,一是认识等底等高的含义,便于判断圆柱可以转化成与它等底等高的长方体。
二是从长方体与正方体等底等高,体积也相等的事实,引发等底等高的圆柱与长方体的体积也相等的猜想,形成把圆柱转化成长方体的活动心向。
三是复习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公式,圆柱的体积最终也要这样计算。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4.4.1 圆柱和圆锥|冀教版
冀教版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圆柱和圆锥》圆锥教学内容:冀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40—42页一、教材分析本节课《圆锥》是学生在学习了圆柱体积相关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教材安排了两个知识点:一是从实物中抽象出圆锥的立体图形并认识圆锥各部分名称,二是通过实验探索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
从实物中抽象出圆锥图形、认识特征比较容易。
学生通过猜想、观察、实验等活动,自主探索出圆锥体积和圆柱体积之间的关系,初步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并能运用公式正确地计算圆锥的体积,解决实际生活中有关圆锥体积计算的简单问题。
二、学情分析学生已经探索并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和圆柱的特征及体积计算方法,而且六年级的学生对圆锥物体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学生具有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探究能力。
这些都为学生自主探究圆锥的特征奠定了基础。
因此在教学中应尽可能放手,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发现和总结出圆锥的特征和体积公式。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圆锥的特征及各部分名称、测量圆锥的高的方法。
探索出圆锥体积和圆柱体积之间的关系、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讨论、实验等活动,经历认识圆锥和探索圆锥体积计算公式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借助已有的生活和学习经验,在小组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猜测、动手操作能力和自主探索能力。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圆锥的特征、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测量圆锥的高的方法、正确探索出圆锥体积和圆柱体积之间的关系,理解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五、教具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纸圆锥模型、等底等高的圆柱形容器和圆锥形容器各一个、沙子、直尺、剪刀等。
学具:圆锥学具、每组等底等高的圆柱形容器和圆锥形容器各一个、沙子、直尺。
六、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小组合作探究、练习法。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师:我家有一个装粮食的粮囤,仔细观察粮囤图片,粮囤下半部分是属于什么立体图形?你能说说它具有什么特征吗?生:是圆柱。
冀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精品教案-第4单元圆柱和圆锥
冀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精品教案第4单元圆柱和圆锥教学内容本单元主要围绕圆柱和圆锥的几何特性、计算方法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展开。
具体包括圆柱的定义、底面半径和高、侧面积、表面积、体积的计算;圆锥的定义、底面半径和母线、侧面积、表面积、体积的计算。
还涉及到圆柱与圆锥的相互转换,以及它们在立体几何中的位置和作用。
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圆柱和圆锥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2. 培养学生运用圆柱和圆锥的公式进行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几何直观。
4.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难点1. 圆柱和圆锥侧面积、表面积、体积公式的推导和应用。
2. 圆柱与圆锥的相互转换,以及它们在立体几何中的位置和作用的理解。
3. 学生对立体几何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具:圆柱和圆锥的模型、计算器、多媒体设备。
2. 学具:直尺、圆规、量角器、计算器、草稿纸。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观察和发现圆柱和圆锥的存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圆柱和圆锥的定义、性质,以及它们的计算方法。
3. 案例分析:通过具体的例子,让学生了解圆柱和圆锥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4. 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解决练习中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7. 课后作业:布置适量的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板书设计1. 圆柱和圆锥2. 目录: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难点、教具学具准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作业设计、课后反思3. 按照教学过程,逐步展示教学内容,重点突出,层次分明。
作业设计1. 基础题:计算圆柱和圆锥的侧面积、表面积、体积。
2. 提高题:解决实际问题,运用圆柱和圆锥的知识。
3. 拓展题:研究圆柱和圆锥的相互转换,以及它们在立体几何中的位置和作用。
冀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第四单元 圆柱和圆锥 4.9 整理与复习
圆柱和圆锥整理与复习教学内容:冀教版六年级数学下第四单元整理与复习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进一步掌握圆柱和圆锥的特征,掌握圆柱表面积和体积、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提高应用公式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绘制单元知识思维导图,经历对本单元知识系统复习、整理和巩固提高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回顾整理、复习已学知识的良好习惯,提高学习效果,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重点:进一步掌握圆柱和圆锥的特征,能正确应用圆柱表面积和体积、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培养回顾整理、复习已学知识的良好习惯。
教学准备:课前布置学生绘制单元知识思维导图、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一、整体回顾谈话导入:第四单元圆柱、圆锥的学习已经结束。
今天这节课我们来对圆柱和圆锥的知识进行整体梳理。
(板书:圆柱、圆锥知识梳理)请同学们回顾一下这一单元我们都学习了哪些知识?学生汇报:二、小组合作、知识梳理师:课前,老师给大家布置了一个小作业,让同学们用自己的方式对本单元的知识进行梳理,绘制一张单元知识思维导图。
不知大家完成好了吗?下面,请同学们先小组内交流自己绘制的思维导图并思考下面的问题。
1、小组合作,交流自己整理的知识梳理思维导图并思考。
(1)、说一说你整理的思维导图都有哪些知识点?(2)、你认为你整理的思维导图有哪些优缺点?(小组内相互说一说,选一名代表详细讲解。
)2、学生代表通过实物投影展示并讲解自己的知识梳理思维导图。
(如有问题,教师适时指导完善。
)3、师生小结并板书:圆柱的表面积=侧面积+2×底面积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圆锥的体积=底面积×高÷3三、综合运用1、指出下面物体的形状哪个是圆柱,哪个是圆锥。
2、判断。
对的画“√”,错的画“×”。
(1)、一个三角形沿着一条边旋转一定可以形成一个圆锥。
()(2)、圆柱的侧面展开图不一定是个长方形。
六年级下册数学《圆柱与圆锥》教学归纳总结
姓名:XXX 部门: XX部YOUR LOGO Your company name2 0 X X六年级下册数学《圆柱与圆锥》教学归纳总结六年级下册数学《圆柱与圆锥》教学归纳总结1、认识圆柱和圆锥,掌握他们的基本特征。
认识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认识圆锥的底面和高。
2、掌握圆柱的测面积、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以及圆柱、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会运用公式计算体积,解决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3、通过观察、设计和制作圆柱。
圆锥模型等活动,了解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之间的联系,发展空间观念。
本单元教学时我的感受开学之后工作很多,有时来不及细细备课仓促上课,讲解的内容有时因为准备不充分,造成上课时课堂效率低下,对于圆锥的体积的讲解有赶课的心理,整个单元来讲状态不是非常好。
本单元从学生的总结里看,学生存在的问题不多,本单元更多的是公式的推理和运用,掌握了公式的推理,应用起来不是很麻烦的,总结起来有两点1、计算错误。
本单元的计算和π有关,所以计算方面有时错误会多一些,尽管我告诉学生在涉及π的时候,可以放到最后进行计算,但还是有学生迫不及待的和π较量,没关系,如果能细心,反复计算,每次计算π也可以,我们不仅要理解题意,列出正确的计算公式,而且还要保证计算的正确性。
2、不会逆推。
学生能根据半径、高计算侧面积或者体积,如果题目告诉的是知道侧面积或体积,个别学生不会逆推。
我的理解是学生不理解公式的含义,还是没有完全掌握侧面积或体积的计算,如果掌握了,逆推也不是大问题,这个需要个别指导。
通过多次的对单元知识的梳理和总结,现在学生基本掌握了如何写数学总结,也有学生在总结中写了自己成绩好的方法,如睡前进行第2 页共4 页知识的梳理,做练习,不懂就问等方法,这个方法实际就是温故知新,做法了复习和练习相结合。
六年级的学生如果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我的每个单元的知识梳理和总结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还有部分成绩好的学生是本单元知识点的罗列,全篇总结中没有一句自己的话,这也是我应当重视的一个问题,当学生抄知识点的时候,我的引导是你是如何快速高效的掌握本单元的所有知识点的?引导学生总结学生方法,我所做的一切,都是引导学生总结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为他们的终身学生做准备!第3 页共4 页THANKS谢谢您的阅览仅供参考第4 页共4 页。
2017年春季冀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学期第4单元、圆柱和圆锥单元复习教案1
教学内容:冀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4单元第7课时圆锥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通过观察、实验等活动,经历认识圆锥和探索圆锥体积计算公式的过程。
2. 能力目标:认识圆锥,掌握圆锥的体积公式,会用公式计算圆锥的体积。
3. 情感目标:积极参加数学活动,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感受数学结论的确定性。
教学重点:圆锥体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圆锥体积计算公式。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教案、一个圆柱形杯子和一个等底等高的圆锥形容器。
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新课师:同学们看见过斗笠吗?让学生观察教材中的圆锥形物品,并说明这些物品的形状是圆锥。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圆锥的相关知识。
二、教学新课(一)认识圆锥1.拿出一个圆锥形物体让学生进行观察,并用手摸一摸它的表面。
2.提出“议一议”的问题,让学生讨论,了解圆锥的特点。
圆锥展开的形状如果学生想不到,教师介绍并用一个纸圆锥展开。
3.介绍圆锥的底面、侧面、顶点和高。
4.拿一个圆锥形实物,让学生指出它的底面、侧面和高。
(二)探索公式1.在圆锥形容器中装满沙子,然后倒入和它等底等高的圆锥形杯子中,让学生估计一下几次能装满。
2.提出每倒入一次,测量一下杯子中沙子的高度,装满为止,直到学生进行实验,边实验边填写实验记录表。
3.交流实验过程、实验记录和实验结论。
根据实验结论,让学生描述圆柱与圆锥之间的关系。
4. 让学生总结归纳出圆锥体积公式,并写出字母表达式。
三、练一练第1题,指名回答。
第2题,利用圆柱和圆锥的关系,求圆锥的体积。
四、课堂总结今天收获了什么?你是如何理解的?教学反思:1.课堂提问没有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思考空间。
2.实验结束后,你想说什么?学生经历了猜想、体验、探究、验证的过程,在实验的过程中肯定会发现很多问题、矛盾。
实验结束后,学生应该有很多话要说。
此时问一问,你想说什么?既给了学生一个思维提升的过程,又能顺利的总结出这节课的结论。
3.如何有效的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让高年级的学生也能积极回答问题?这个问题,一是出在我平时的课堂上。
冀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学期第四单元《圆柱和圆锥》单元知识点归纳与教案
四圆柱和圆锥一、认识圆柱、圆柱的组成部分1.圆柱的形成:圆柱是以长方形的一条边为轴旋转得到的;也可以由长方形卷起来得到。
2.生活中常见的圆柱:3.圆柱各部分的名称及其特征:(1)圆柱的上、下两个面都是圆形的,大小相同,叫做底面。
(2)圆柱周围的面是曲面,我们叫它侧面。
(3)圆柱两底之间的距离叫做高,一个圆柱有无数条高,它们都相等。
二、圆柱的侧面以及侧面积的求法1.圆柱的侧面展开图及其形状:(1)沿着高展开,展开图是长方形,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的底面周长,长方形的宽等于圆柱的高;当底面周长和高相等时(h=2πr),侧面展开图为正方形。
(2)如果不沿着高展开,展开图形是平行四边形或不规则图形。
(3)无论如何展开都得不到梯形。
2.圆柱的侧面展开后各个部分与圆柱的关系:展开后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的底面周长,宽等于圆柱的高。
3.圆柱的侧面积=底面的周长×高,即S侧=Ch=πd×h=2πr×h。
三、圆柱的表面积的计算1.圆柱的侧面积加上两个底面的面积就是圆柱的表面积。
巧记小圆柱直挺挺,上、下底面都相同,可以看作是由长方形旋转而成的,还可以看作是由平面卷曲而成的。
易错点:1.圆柱的侧面是曲面,高有无数条,不是1条。
2.高指圆柱两底面之间的距离。
易错点:1.如果底面周长和高相等,展开图为正方形。
2.底面直径和高相等,侧面展开图不是正方形。
巧记规律沿高剪,圆柱侧面展开是长方形,侧面积是底面周长和高的积。
2.圆柱的表面积=2×底面积+侧面积,即S表=S侧+S底×2=2πr×h+2πr2。
3.圆柱的切割引起表面积的变化:(1)横切:切面是圆,表面积增加2个底面积,即S增=2πr2。
(2)竖切(过直径):切面是长方形(如果h=2r,切面为正方形),该长方形的长是圆柱的高,宽是圆柱的底面直径,表面积增加两个长方形的面积,即S增=4rh。
四、圆柱表面积的计算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在实际生活中,有时需要计算圆柱的表面积,如制作水桶时,不要上底面;制作圆柱形通风管时,不需要两个底面,这时需要计算圆柱的侧面积。
六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第4单元 圆柱和圆锥 圆柱的体积 冀教版
圆柱的体积说课稿一、教材分析《圆柱和圆锥》这四单元是在学习了长方体和立方体的基础上进入了小学里学习立体图形的最后阶段,这个单元知识的综合性和对学生的要求都比较高,化归和类比是常用的思想方法要进行总结,长方形正方形以及圆的基础知识都是本单元的认知基础。
教学中注重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实践研究,让学生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自主发现规律,先用想一想的思考,回忆圆面积公式推导过程,激活原先“化曲为直”的极限思想和“转化”的思想方法记忆储存,接着用较多的篇幅讲解切拼的过程,便于学生理解和感受转化的过程和极限思想,然后推导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并抽象到字母公式。
二、学情分析《圆柱和圆锥》这四单元是小学阶段学习几何形体知识的最后部分,是几何知识的综合运用。
《圆柱的体积》一课,是在学生已经学过了圆面积公式的推导和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公式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学生已经有了把圆形拼成近似的长方形的经验,联想到把圆柱切拼成长方体并不难,学好这部分知识,为今后学习复杂的形体知识打下扎实的基础,是后继学习的前提。
三、教学目的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经历通过用切割拼合的方法借助长方体的体积公式,推导出圆柱体积公式的教学活动过程,使学生理解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能够运用公式正确地计算圆柱的体积。
并会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教学时,要充分利用教具、学具,引导学生观察、操作和交流探索新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运用的过程,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获得成功的喜悦。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掌握圆柱体积计算公式及熟练运用计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引导学生经历圆柱体积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体会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五、说教法从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认识规律出发,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化解难点,扫清学生认知上的思维障碍,在实施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直观教具,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再让学生动手操作讨论,使学生在丰富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在老师的指导下,推导出圆柱体积计算的公式。
数学六年级下册-《圆柱与圆锥》单元分析
数学六年级下册-《圆柱与圆锥》单元分
析
圆柱与圆锥》单元分析
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认识圆柱和圆锥的特征,并掌握它们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
通过观察、操作和概括,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数学思想。
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本单元的重点是掌握圆柱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以及圆锥的体积的计算公式。
难点是圆柱和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
在教材分析方面,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初步感受了圆柱与圆锥的形状与长方体、正方体有不同之处,从整体上体会它们的特征。
在探索圆柱侧面积算法的过程中,学生把曲面转化成平面,开展了一系列的推理活动,锻炼了空间观念和思维能力。
通过猜想—验证探索圆柱、圆锥的体积公式,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和数学思维。
在教与学的建议方面,应加强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师应注意加强与实际生活的联系,训练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六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第4单元圆柱和圆锥圆锥的体积冀教版
(一)我今天教学的内容是圆锥的体积,圆锥是小学几何初步知 识的最后一个教学单元中的内容, 是在掌握了圆的周长、 面积和圆柱 的体积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圆锥,掌握圆锥 的特征以及各部分的名称。 理解求圆锥体积公式的计算公式, 会运用 公式计算圆锥的体积。 圆锥体是人们在生产、 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形体。 教学这部分的内容, 有利于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为进一步学 习和解决实际问题打下基础。
让学生了解圆锥的体积与圆柱的体积有什么关系?让学生充分 交流后达成共识“圆锥的体积是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 一。
1. 圆锥的体积怎样计算?计算公式是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 书: V锥=1/3 SH
本步骤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进一步理解和巩固新知,培 养学生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的条理性、准确性,并突出教 学重点。找出关键句、划出重点词。这样做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数学阅 读能力。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通过观察和实验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圆锥特征和圆锥 的体积公式,能运用公式正确地计算圆锥的体积。 2.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培 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目标:渗透事物间相互联系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 蒙教育。 (三)教学重难点 1. 重点:理解和掌握圆锥的特征、体积的计算公式。 2. 难点:掌握圆锥高的测量方法和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二、说教法: 以课件演示法、引导法、实验演示法为主,实现教学目标。用课 件演示生活中常见的圆锥体, 并显示出直观图, 让学生清晰地掌握初 步空间观念;用课件演示圆锥的高,帮助学生理解高的概念。充分发 挥教师的引导者、组织者身份,引导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如引 导学生如何测量圆锥的高,组织学生利用实验发现、寻找、搜集和利 用学习资源,自主寻求等底等高的圆锥和圆柱之间的关系。 三、说学法: 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亲身实践。学生通过观察发现圆锥的特征,认识圆锥体。学生做实验 的方法获取知识, 自己动手测量圆锥的高。 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围绕 着教师创设的问题情景之中,通过自己观察比较、操作实验、讨论小 结推导出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从而初步学会运用实验的方法探索新 知识。
冀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圆柱和圆锥》单元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安排了自己制作、剪开、展开侧面、观察图形等活动。通过实践操作,使学生领悟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柱底面的周长,长方形的宽相当于圆柱的高,从而逐步归纳出圆柱的表面积的计算公式。由此可见,借助实践操作活动建立丰富的直观表象,可以为学生的数学理解提供支撑,更重要的是在操作过程中学生积累了数学活动经验,奠定了良好的数学理解基础。
教学反思:
在这一堂课中,让学生结合旧知自主参与圆柱特点的探究,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营造了宽松的课堂学习氛围。每个学生都经历了“猜想---实验---发现”的自主探究学习的过程。学生获得的不仅是鲜活的数学知识,获得更多的是科学探究的学习方法和研究问题的方法,孩子们体验到了探究成功的喜悦,进行了探究失败的深刻反思,有利于从小树立科学的实验观。
在推导方法时,放手让学生操作,反复展开,再围起来,使学生直观地体会展开后长方形与原圆柱侧面的联系: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的底面周长,宽等于圆柱的高。由顺利地推导出圆柱的侧面积。及时板书:
长方形的面积=长X宽
冀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第四单元教材分析
冀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第四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内容是在学生探索并掌握了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圆的面积公式等基础上学习的。
主要单元内容包括四个知识模块: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体积、容积、圆锥和解决问题,结合本单元内容,还设计了“木材加工问题,测量不规则土豆体积”的综合与实践活动。
教学圆柱和圆锥扩大了学生认识形体的范围,增加了形体的知识,有利于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本单元教材的编写,呈现以下特点:
1.在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下学习数学,经历知识的构建过程。
2.在动手操作中理解、学习新知识,发展空间观念。
3.重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让学生从情境图中找出圆柱,再让学生举例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
的形状是圆柱的。
然后引导学生通过自学、观察、比较、交流等活动,
进一步探索圆柱的特征。
单元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使学生认识圆柱和圆锥,掌握它们的特征;认识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认识圆锥的底面和高。
2.使学生理解求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会正确计算。
3.使学生理解求圆柱、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会运用公式计算体积、容积,。
冀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四、圆柱和圆锥》1.ppt
答:圆柱的侧面积为100.48 m2。 (3)底面直径是8 cm,高是4 cm。
8×3.14×4=100.48( cm2 ) 答:圆柱的侧面积为100.48 cm2 。
1. 右图是一个生日蛋糕,底盘 是塑料板。(单位:厘米) (1)为生日蛋糕选择一个合适的蛋糕盒。 选中间的那个蛋糕盒 (2)这种蛋糕盒上面是透明塑料,周围是硬纸 板。算 一算: 制作一个蛋 糕盒需要多少硬纸板? 28×3.14×13=1142.96(平方厘米) 答:制作一个蛋糕盒需要1142.96平方厘米硬纸板。
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底面的周长,宽等于圆柱的高 。
2.给下面圆柱的各部分填上相应的名称。
3.填空。
(1)圆柱是由( 3 )个面围成的,圆柱的上、下两个面叫做
( 底面 ),圆柱有一个曲面,叫做( 侧面 ),圆柱两底之 间的距离叫做( 高 )。
(2)如下图所示,将长方形ABCD以边AB所在的直线为轴旋 转一周,形成一个( 圆柱 ),它的底面半径是( 6 ) cm,
形状的。
(1)长方形纸的长和宽分别与罐头盒的什么有关系? (2)长方形纸的面积和罐头盒的侧面积有什么关系?
怎样计算罐头盒的侧面积?
测量罐头盒底面的周长和高,并计算出罐头盒 的侧面积。
1.下面哪些图形是圆柱,在圆柱下面的括号里画“√”。
(
)
(
)
(
)
(√ )
(
)
(√ )
圆柱侧面展开后得到的长方形与圆柱的关系
这个圆柱的底面积是( 50.24 ) cm2 ,侧面积是
( 376.8 ) cm2 。
7.计算下面各圆×6=138( dm2 )
答:圆柱的侧面积为138 dm2 。 (2)底面半径是3.2 m,高是5 m。
精编冀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 第4单元圆柱和圆锥
第4单元圆柱和圆锥第1课时圆柱和圆柱的侧面积【教学内容】教材第27,28页及练一练。
【教学目标】1.在观察、交流、操作等活动中,经历认识圆柱和圆柱侧面展开图的过程。
2.认识圆柱和圆柱的侧面展开图,会计算圆柱的侧面积。
3.积极参与学习活动,愿意与他人交流自己的想法,获得愉快的学习体验。
【教学重点】圆柱的特征和圆柱的侧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圆柱的侧面展开图与圆柱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罐头盒,圆柱,小鼓、卷纸、小木头段、圆柱形物品。
完成《全科王·同步课时练习》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圆柱和圆柱的侧面积圆柱两个底面相等圆平面长方形面积长宽一个侧面曲面圆柱侧面积底面周长高【教学反思】[成功之处]在教学侧面积的过程中,通过操作化抽象为具体,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也体现了新课标的精神,确实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不足之处]在教学的过程中,过于注重侧面积的计算方法而忽略了影响侧面积大小的因素。
[再教设计]通过将等底不等高、等高不等底的不同圆柱的侧面沿高剪开后进行比较,从而得出影响侧面积大小的因素。
第2课时圆柱的表面积【教学内容】教材第30页及试一试。
【教学目标】1.经历认识圆柱的展开图、总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尝试计算的过程。
2.认识圆柱的展开图,掌握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会计算圆柱的表面积。
3.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了解圆柱的表面积与展开图的联系,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教学重点】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圆柱的侧面积、底面积和表面积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教学准备】圆柱形纸盒,剪刀,PPT课件,圆柱形茶叶筒。
教学过程教师批注4.完成《全科王·同步课时练习》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表面积=侧面积+底面积×2【教学反思】[成功之处]在本节课中,通过直观演示和实际操作,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探索圆柱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新知。
[不足之处]在认识圆柱上、下两个底面完全相同时,学生不能说出验证的方法,也没有时间让学生去动手操作验证。
六年级数学下册 教材梳理 空间与图形 三 圆柱与圆锥 冀教版
圆
柱
与
圆
锥
圆柱的认识
1.圆柱的特征:圆柱由两个底面和一个侧面组成。它的底面是完全相同的两个圆,侧面是一个曲面。圆柱的侧面沿高展开得到一个长方形(当圆柱的高与底面周长相等时,侧面展开图是正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的底面周长,宽等于圆柱的高.
2.圆柱的高: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高。
3.圆柱有无数条高。
2.圆锥的高: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是圆锥的高。
3.圆锥只有一条高。
圆锥的体积
1.圆锥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 。
2.圆锥体积的字母公式:V.圆柱的侧面积: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用字母表示为:
S侧=Ch=2πrh
2.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表面积=侧面积+底面积×2
用字母表示为:S表=S侧+2 S底=2πrh+2πr²
圆柱的体积
圆柱的体积公式: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用字母表示为
V=Sh或V=πr²h
圆锥的认识
1.圆锥的特征:圆锥是由一个底面和一个侧面两部分组成的。它的底面是一个圆,侧面是曲面。
六年级下册数学《圆柱与圆锥》教学归纳总结
六年级下册数学《圆柱与圆锥》教学归纳总结单元学习目标:1、认识圆柱和圆锥,掌握他们的基本特征。
认识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认识圆锥的底面和高。
2、掌握圆柱的测面积、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以及圆柱、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会运用公式计算体积,解决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3、通过观察、设计和制作圆柱。
圆锥模型等活动,了解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之间的联系,发展空间观念。
本单元教学时我的感受:开学之后工作很多,有时来不及细细备课仓促上课,讲解的内容有时因为准备不充分,造成上课时课堂效率低下,对于圆锥的体积的讲解有赶课的心理,整个单元来讲状态不是非常好。
本单元从学生的总结里看,学生存在的问题不多,本单元更多的是公式的推理和运用,掌握了公式的推理,应用起来不是很麻烦的,总结起来有两点:1、计算错误。
本单元的计算和π有关,所以计算方面有时错误会多一些,尽管我告诉学生在涉及π的时候,可以放到最后进行计算,但还是有学生迫不及待的和π较量,没关系,如果能细心,反复计算,每次计算π也可以,我们不仅要理解题意,列出正确的计算公式,而且还要保证计算的正确性。
2、不会逆推。
学生能根据半径、高计算侧面积或者体积,如果题目告诉的是知道侧面积或体积,个别学生不会逆推。
我的理解是学生不理解公式的含义,还是没有完全掌握侧面积或体积的计算,如果掌握了,逆推也不是大问题,这个需要个别指导。
“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
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
《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
其实《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
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近。
冀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 四 圆柱和圆锥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冀教2011版六年级下册四圆柱和圆锥《圆柱的表面积》(2)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经历认识圆柱展开图和探索表面积计算方法的过程。
过程与方法:认识圆柱展开图,掌握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会计算圆柱的表面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积极参加数学活动,能根据具体情境,灵活运用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问题,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圆柱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圆柱表面积。
教学难点:使学生能够掌握圆柱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灵活运用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问题。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认识了圆柱,并且学习了圆柱的侧面积的计算方法,现在老师想了解一下大家掌握情况,请学委组织回顾。
课件出示习题,教者适时点拨。
二、探究新知1、课件出示例3圆柱的展开图是什么样子?圆柱的侧面积加上两个底面的面积就是圆柱的表面积。
怎样求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表面积公式:S表=S侧+2S底=2πrh+2πr2圆柱的表面积=侧面积+两个底面的面积通过直观演示,让学生感受圆柱的表面积的组成以及圆柱表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2、教学例4 课件出示一个圆柱的底面半径是5厘米,高是14厘米。
它的表面积是多少?(1)、读题,题中告诉( )和( ),求( )。
(2)、求的是圆柱的表面积,需要注意些什么?(3)、指名板演,其他学生独立进行计算。
①侧面积:﹏﹏﹏﹏﹏﹏﹏(平方厘米)②底面积:﹏﹏﹏﹏﹏﹏﹏(平方厘米)③表面积:﹏﹏﹏﹏﹏﹏﹏(平方厘米)鼓励学生自主解答,给学生充分时间独立计算,交流学生的计算方法和结果。
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随机板书,并进行必要的指导。
3、巩固练习P31.“练一练”第1题4、课件出示:试一试一个无盖的圆柱形铁皮水桶,高是35厘米,底面直径是30厘米。
做这个水桶至少要多少平方厘米铁皮?让学生独立审题。
问:要求“做这个水桶要多少材料”,实际是求圆柱的什么?(水桶是一个圆柱形,没有盖,这个水桶就是由一个侧面和一个底面组成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圆柱和圆锥》单元分析教材分析:本单元内容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圆柱,探索并掌握了长方体、正方体体积公式,圆面积公式等知识基础上学习的。
本单元内容包括四个知识模块: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体积、圆锥和解决问题,结合本单元内容,还设计了两个综合应用内容:一是“木材问题”;二是“测量土豆的体积”。
本单元教材在内容安排和编写思路方面,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重视知识间的联系,在学生已有知识和活动经验背景下学习新知识。
圆柱形物体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学生在第一学段通过实物和模型已经能辨认圆柱的立体图形,具备了学习圆柱的直接经验,因此认识圆柱时,教材选择了生活中的一些典型物体。
其中,有的是圆柱体,有的不是圆柱体。
在学生利用已有知识找圆柱体的活动中,进一步认识圆柱体。
再如,圆柱体的表面积。
圆柱的侧面展开是一个长方形,圆柱侧面积加上两个底面(圆)的面积就是圆柱的表面表面积。
而长方形面积和圆面积的计算方法都是学生已经学过的知识,教材在设计上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把圆柱表面积的计算分为两个课时。
首先,第1课时,在认识了圆柱体后,通过把一个罐头盒的商标纸剪开得到一个长方形,探索圆柱体侧面积的计算方法。
第2课时,认识圆柱体的展开图,讨论并形成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还有,圆柱体的体积公式的探索,因为,圆柱体体积公式推导的关键是利用圆面积公式推导的方法和经验,把圆柱体转化为近似的长方体。
所以,教材推导公式之前,设计了“怎样求圆柱的体积呢?”的讨论,启发、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活动经验探索圆柱体的体积公式。
二、重视了动手操作,学生在操作中理解、学习新知识。
教材在学习圆柱表面积计算方法、探索圆柱体积公式、探索圆锥体积公式以及解决问题时,都特别重视学生的实践和动手操作,让学生在“做”中学。
比如,通过剪罐头盒商标纸——展开,理解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圆柱底面周长和高的关系,学习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通过等分圆柱——拼成近似的长方体,探索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通过小实验,用圆锥形容器往圆柱形容器中倒沙子,探索圆锥体积公式;通过在一个盛有半杯水的水杯中测量土豆和石块的体积,探索求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方法等。
这些动手操作活动,既使学生积累了数学活动经验,又是理解知识,形成方法和掌握数学技能的过程。
三、重视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和解决实际问题。
现实生活中有许多圆柱形的物体,教材充分利用这些课程资源,设计学习活动。
如,利用罐头盒的包装纸认识圆柱的侧面积;利用爷爷、孙子同一天过生日,两个大小不同的蛋糕,认识圆柱体积的大小;测量茶叶筒的有关数据,计算它的体积;测量水桶的有关数据,计算它的容积。
另外,还设计了许多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用一个长方形铝板制成一个圆柱;做一个无盖的圆柱形铁皮水桶,至少要用多少平方厘米铁皮;砌一个圆柱形的沼气池,抹水泥部分的面积;计算易拉罐的体积;估计一堆小麦的质量;矿泉水桶、矿泉水瓶盛多少水;建蓄水池、木材问题等,这些问题都是现实生活中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不但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价值,而且学会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丰富了数学活动经验,发展了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单元教育目标是:1、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圆柱、圆锥和圆柱的展开图。
2、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圆柱的体积和表面积以及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会解决有关体积、容积的简单实际问题;探索某些实物体积的测量方法。
3、在探索物体体积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4、能与同伴合作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能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5、通过观察、操作、推断等数学活动,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感受数学结论的确定性。
本单元课时安排:本单元一共安排10课时,其中综合应用“木材问题”和“测量土豆的体积”。
用2课时。
1、圆柱的表面积,共安排了3课时。
第1课时,圆柱和圆柱的侧面积。
本节有两个方面的学习内容,一是认识圆柱,二是探索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材首先选择了生活中的一些典型圆柱,如饮料筒、鼓、茶叶桶等六种实物(其中,鼓、瓶子不是圆柱)。
让学生判断,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柱。
再让学生说一说,在生活中还见过哪些形状是圆柱的物体。
然后让学生拿一个圆柱的物体进行观察,用手摸一摸它的面,直观感受圆柱面的特点。
在学生直观感受圆柱的基础上,教材提出:圆柱有几个面?各有什么特点?接着教材结合立体图形,介绍了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让学生认识圆柱的各部分名称。
教学时,要给学生充分思考和交流的时间。
必要的话可以让学生用现实的物品指出圆柱的各部分。
在认识了圆柱后,接着探索圆柱侧面积计算方法。
教材设计了“把罐头盒的商标纸沿着它的一条高剪开,再展开,看看商标纸是什么形状”的活动,并呈现了剪商标纸的过程示意图。
在学生动手操作,直观体验的基础上,教材设计了两个问题。
(1)长方形商标纸的长和宽分别与罐头盒的什么有关系?(2)长方形纸商标纸的面积1和罐头盒的侧面积有什么关系?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提出议一议:怎样计算罐头盒的侧面积?总结出计算侧面积的方法。
教学时,要给学生充分的操作、讨论的空间,指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自主总结出侧面积的计算方法。
在探索出圆柱侧面积计算方法之后,“试一试”安排了测量罐头盒的周长和高,并计算出它的侧面积。
由于学生已经学过圆周长的计算方法,所以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能够独立解决。
在练习中,还设计了已知圆柱底面半径和高求侧面积的练习题。
第2课时,圆柱的表面积。
在学生已有的认识并计算圆柱侧面积的基础上,教材呈现了圆柱形纸盒展开的示意图,让学生认识圆柱体的展开图,接着提出了“怎样求表面积”的问题,使学生了解圆柱的表面积就是上、下两个底面和侧面的面积。
教学时,教师可实际展开一个纸盒,让学生观察、了解了圆柱的表面是由上、下两个相等的底面(圆形)和一个侧面(长方形)组成的,然后再讨论议一议的问题,结合学生的讨论,师生共同总结出求圆柱表面积的方法,既:圆柱的侧面积加上两个底面的面积,就是圆柱的表面积。
总结出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后,设计了已知圆柱底面半径和高,求圆柱表面积的计算问题,教材呈现了分步计算的过程,通过兔博士的话提出:你能列成一个综合算式吗?教学时,分步计算可以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
把分步计算列成一个综合算式,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师生共同完成,不作统一要求。
试一试,安排了已知茶叶筒的底面直径和高,求它的表面积的计算问题。
第3课时,解决和圆柱表面积有关的实际问题。
教材呈现了一个无盖的圆柱形铁皮水桶示意图,设计了两个问题。
(1)做这个水桶至少要用多少平方厘米的铁皮?(2)照这样计算,做50个水桶需要多少铁皮?教材中的第(1)个问题就是求侧面积和一个底面积的和。
这是学生在学会求侧面积和表面积的方法以后,灵活运用知识解决的实际问题。
第(2)个问题比较容易解决。
教学时,可让学生讨论一下:为什么问题(1)要用至少两个字。
使学生了解实际制作水桶时,还有接缝处要用铁皮。
试一试设计了在一块铁板上制作一个无盖的圆柱形水桶,给出了水桶的底面直径和高。
由于画图时需要考虑侧面的长度及侧面和底面在白铁板上的位置,有一定的挑战性。
教学时,要先指导学生读题,弄清题意,并把自己的想法和大家进行交流,然后再画图。
2、圆柱的体积,共安排了3课时。
第1课时,探索圆柱体积公式。
教材首先选择了生活中学生非常熟悉、又非常典型的生日蛋糕,设计了一个“亮亮和爷爷同一天过生日”的情境。
在这个情境中,有一大一小两个蛋糕,呈现了一家五口人在“祝你生日快乐”的音乐声中愉快的为爷爷和亮亮过生日画面。
设计了,观察上面的情境,你想到了哪些问题?通过学生的观察、交流,知道“两个蛋糕都是圆柱形”,并认识“爷爷的生日蛋糕大,就是蛋糕的体积大”。
然后教材呈现了两个高和矮、粗和细都不相同,而且体积比较接近的茶叶筒,提出了“下面是两个茶叶筒,你能说出哪个茶叶筒的体积大吗?”的问题,通过这个事例的问题讨论,一方面借助学生的生活经验,知道“哪个筒装茶叶多,哪个体积就大”,并引出“要能计算出体积就好了”。
在茶叶筒大小比较的基础上,讨论“议一议”的问题:怎样求圆柱的体积呢?鼓励学生大胆猜测,启发学生联想圆面积公式推导的思路、活动经验和“长方体体积=底面积×高”的计算方法,形成探索圆柱的体积公式思路。
本节的第二个主要活动,探索圆柱的体积公式。
通过兔博士的话提出:“把圆柱转化成学过的立体图形来计算”的解决问题的思路,并呈现了把一个圆柱等分成16份和等分成32份的直观图以及兔博士的发现:“等分的份数越多,就越接近一个长方体”。
教学时,首先要给学生充分的讨论“怎样求圆柱的体积?”的时间,启发学生回顾已有的活动经验。
然后有条件的要让学生亲自用学具操作或教师用教具(也可用课件)演示。
接着讨论:近似长方体的体积和圆柱的体积有什么关系?在学生充分交流的基础上,师生共同总结出圆柱体积公式及字母表达式:V=S×h。
探索出体积公式之后,安排了已知“圆柱形钢材的底面积和高,求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的问题。
这是推导出圆柱体积公式后的第一次应用,学生在统一单位后可以直接利用公式计算出它的体积。
第2课时,圆柱体的体积计算。
本节课的测量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测量出圆柱物体的相关数据;第二,计算出圆柱物体的体积。
在现实生活中,求一个圆柱的体积时,高能够直接测量出来,而底面积是不能直接测量的,但可以通过测量直径或周长等,计算出圆柱的底面积,最后计算出圆柱的体积。
根据解决现实问题的需要,本课内容选择一个开放性活动,提出“同桌合作,测量自己准备的茶叶筒的有关数据,并计算出它的体积”的要求,并通过兔博士的话,要求学生把测量的数据和计算方法给大家介绍一下。
这是学生在学会圆柱体积公式以后,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活动。
教材设计目的,学生可以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
比如:(1)测量出直径和高,先求出底面积,再求出体积;(2)测量出周长和高,先求出底面半径、再求出底面积,最后求出体积。
教学时,课前要求学生同桌至少要准备一个圆柱形茶叶筒或圆柱形饮料筒,要给学生充分测量、计算和交流的时间,使学生获得自主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感受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第3课时,容积计算。
在学习长方体、正方体之后,学生已经认识了容积的概念,并会求长方体、正方体物体的容积。
本节课教材选择了生活中常见的保温杯这一典型事例,呈现了保温杯示意图,并提出了两个问题。
(1)这个保温杯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2)已知保温杯壁的厚度是0.8厘米。
如果在里面装满水,能容纳多少毫升的水?第(1)个问题,由于学生已经掌握了圆柱体积计算公式,可以先求出底面积,再求出体积,解决问题的方法比较简单,所以教材没有呈现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留给学生来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