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记忆与人的历史精选版

合集下载

人类学视角下的历史与记忆研究

人类学视角下的历史与记忆研究

人类学视角下的历史与记忆研究人类学作为一门独特的学科,以研究人类的文化和社会行为为主要对象。在历史与记忆研究领域,人类学的视角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独特的途径,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解释个体、社群和民族在历史进程中的角色和影响。本文将从人类学的角度探讨历史与记忆研究,并分析其在社会科学领域的应用和意义。

一、历史作为文化的构建

人类学强调文化的重要性,认为历史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不仅仅是记录过去事件的时间线,更重要的是历史是由人类社会构建出来的一种意义体系。人们通过对历史事件的解读和叙述,来塑造和传承自己的文化认同和价值观。

在人类学研究中,考古学家通过发掘和解读古代文化遗迹,揭示了古代社会的生活方式、信仰体系和社会结构,从而帮助我们重新构建历史。人类学家还通过对口述历史的研究,挖掘民间故事和传说中的历史痕迹,进一步丰富了我们对历史的认识。

二、记忆与身份认同

记忆是个体和社群的重要构成要素,是对历史的主观解读和理解。人类学家通过研究民族、社群和个体的记忆传承和记忆建构,揭示了记忆对身份认同的重要影响。

以族群记忆为例,人类学家通过研究特定民族的传统习俗、神话故事和仪式活动,发现这些记忆活动对于族群的身份认同和凝聚力有着

重要影响。同时,个体的记忆也对其身份认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人们通过对个人经历和记忆的回忆和表达,构建起自己的个体身份,

并与社会和文化中的其他要素相互交织。

三、历史与记忆的权力斗争

历史和记忆的构建和解释是一个存在权力斗争的过程。不同社会群

体和不同政治势力有着不同的历史和记忆解释,因为历史和记忆涉及

运用社会记忆的理论方法解释历史

运用社会记忆的理论方法解释历史

运用社会记忆的理论方法解释历史

人的大脑是一个记忆的宝库,我们经历过的事物、思考过的问题、体验过的情感和情绪、练习过的动作等,都可以成为记忆的内容保存下来。而对于社会而言,记忆的内容、方式等,则映现了社会的内在机能。那么,什么是社会记忆学界对此项研究开展了哪些工作日前,记者围绕相关问题采访了专家学者。

记忆是历史的内在化过程

数个体从不同方面、角度、层次所进行的有关社会的记忆,通过相互影响、渗透和融合,以及一定的中介或转换机制,最终转化为带有整体性的社会记忆。武汉理工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副教授孙德忠告诉记者,人类生活中的一切存在和样式,都或隐或显地记载着人类在实践活动中所积累并沉淀下来的知识、经验、能力,甚至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等。

记忆的一个最基本功能就是进行区分和认同。人类学视野中的记忆分为个人记忆和社会或集体记忆。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冯天瑜表示,个体记忆要上升为集体记忆或公共记忆都要通过记忆媒介的传播与参与,这种媒介的具体形态包括各类文本、纪念仪式、纪念活动、纪念空间、现代视听媒体等。

社会记忆是立体的,并非只存在于人类大脑中,也存在于表演、仪式等日常行动中。复旦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副院长纳日碧力戈接受采访时表示,社会记忆有的以无意识方式保存下来,有的则是作为一种仪式、文化或行为方式固定下来。关于过去的记忆,通常服务于当代社会秩序的合法性。过去不是被保留下来的,而是在现在的基础上被重新建构的。对于记忆来说,最重要的不是记忆者本身对过去所体验事件和意象的回忆,而是社会的需求促成了记忆者对事件和意象的重建。

社会记忆与历史表述

社会记忆与历史表述

社会记忆与历史表述

在人类社会中,社会记忆和历史表述都是非常重要的文化现象。社会记忆指的是一个社会群体对过去事件的记忆和认知,而历史表述则是人们如何用语言和文字来表达和呈现这些记忆和认知。本文将探讨社会记忆和历史表述的定义、特点和关系,以及如何进行研究。

一、社会记忆

社会记忆是指一个社会群体对过去事件的记忆和认知,它具有以下特点:

1、社会性:社会记忆是在社会中形成的,它依赖于社会的共享文化和价值观念,是社会成员共同拥有的记忆。

2、历史性:社会记忆是对过去事件的回忆和认知,它具有历史的价值和意义。

3、动态性:社会记忆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环境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社会记忆对个人和社会都具有重要影响。对于个人来说,社会记忆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自己的身份和文化背景。对于社会来说,社会

记忆可以维护社会的稳定和统一,同时也是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二、历史表述

历史表述是指人们如何用语言和文字来表达和呈现社会记忆。历史表述的方式和种类非常多样化,包括口头传说、书面记载、博物馆展览、电影、电视剧等。这些表述方式都承载了人们对于过去的认知和回忆,是社会记忆的重要载体。

历史表述在学术研究中也具有重要作用。历史学家通过研究历史表述,可以深入探讨一个社会群体对过去的认知和回忆,分析其背后的文化、政治和经济因素。此外,历史表述还可以为政策制定和文化传承提供重要参考。

三、社会记忆与历史表述的关系

社会记忆和历史表述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首先,社会记忆是历史表述的重要来源。历史表述所呈现的内容往往来源于社会记忆,是社会成员对过去的认知和回忆的反映。其次,历史表述对于社会记忆的传承和维护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历史表述,人们可以将社会记忆传递给下一代,从而保持社会记忆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此外,历史表述还可以通过对过去事件的反思和解读,对社会记忆进行修正和完善。

社会记忆与历史共识的形成研究

社会记忆与历史共识的形成研究

社会记忆与历史共识的形成研究

近年来,社会记忆和历史共识的形成问题备受学者们的关注。随着历史学、社

会学和心理学等学科的交叉研究,人们对于社会记忆与历史共识之间的复杂关系逐渐有了新的认识。本文将探讨社会记忆和历史共识的定义及其形成过程,并对这一研究领域中的相关问题进行一些思考。

首先,我们来明确社会记忆和历史共识的概念。社会记忆,指的是一个群体或

社会集体对于过去事件的共同记忆。这种记忆往往是通过口头传承、文化符号等方式被传递和存储下来的,不同群体的社会记忆可能存在差异。而历史共识则是指在一个社会中对于历史事件一致的理解和认知。历史共识的形成通常依赖于社会记忆的共享和相互认可。两者紧密关联,相互作用,在历史解释、国家认同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那么,社会记忆和历史共识是如何形成的呢?首先,社会记忆的形成受到多种

因素的影响。历史事件的亲身经历者、媒体报道、教育传承、象征符号等都可以塑造和传播社会记忆。例如,庆祝国庆节的仪式和纪念活动,通过强调国家独立和团结,加强了人们对国家历史的认同感。国家教育体系也会通过教科书和教学内容来引导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解释。此外,社会群体和社交媒体等渠道的影响也不容忽视。人们在尝试理解历史事件时,会受到这些因素的导向,从而形成自己对历史的认知和看法。

其次,历史共识的形成涉及到多个层面的因素。个体经验、社会交往、国家政

策等均对历史共识的形成起到重要作用。个体经验是人们对历史事件理解的基础,不同个体根据自身的经历和感受,可能形成不同的历史认知。社会交往则通过对话、互动和交流,促进了不同群体的历史共识的形成。国家政策在塑造历史共识方面具有重要影响力,政府可以通过历史课纲、纪念活动等方式,引导民众对历史的看法和认知。

《南京大屠杀》文学作品中的历史记忆与社会批判

《南京大屠杀》文学作品中的历史记忆与社会批判

《南京大屠杀》文学作品中的历史记忆与社会批判“历史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用在南京大屠杀这个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屠杀事件上尤为贴切。无论是纪实文学还是虚构文学,都以不同的方式记录了南京大屠杀的历史记忆,并对当时的社会批判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探讨。本文将以南京大屠杀为背景,分析一些著名的文学作品如何通过自身的叙事手法和艺术表达,揭示历史真相并对社会现实进行批判。

1. 介绍

南京大屠杀,是指日本帝国主义者在1937年至1938年期间,在中国南京(当时的首都)进行的一系列暴行。据统计,该事件导致超过30万中国平民和士兵丧生,是当时最为残忍的战争罪行之一。为了让后世铭记这段历史,许多文学作品以南京大屠杀为背景,以强大的叙事力量和艺术表达力,诉说着那些被遗忘的伤痛和历史真相。

2. 南京大屠杀的历史记忆

南京大屠杀作为二战期间的重大罪行之一,长时间被日本政府所隐瞒和否认。直到1980年代,才逐渐被世界所知,并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国际纪念馆的重要展示内容。然而,在中国文学作品中,早在日本还未承认的时候,已经有了一些作品以南京大屠杀为题材,记述了当时的历史真相,为后世留下了重要的历史记忆。

2.1 《记忆的光辉》

《记忆的光辉》是中国作家大小非创作的一部战争小说,以南京大屠杀为主题,通过再现当时的历史场景,向读者展现了日本侵华者对南京的残暴行为。小说中,作者以真实历史人物为基础,将他们的亲历故事融入到虚构的叙事之中,

使读者更加真实地感受到那段黑暗时期的恐怖和痛苦。

2.2 《纪念馆》

《纪念馆》是作家高晓声的一部小说,也以南京大屠杀为背景。小说通过讲述

看坟人的历史记忆与民俗生活共3篇

看坟人的历史记忆与民俗生活共3篇

看坟人的历史记忆与民俗生活共3篇

看坟人的历史记忆与民俗生活1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许多传统文化习俗都逐渐被淡化或遗忘。然而,有一种民俗活动,却一直流传至今,那就是看坟人。看坟人,顾名思义即是在清明节或重阳节等传统节日,前往祖先陵墓瞻仰祭扫的人。这种活动在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都有着悠久的历史,除了具有祭扫祖先、缅怀故人的意义外,还反映了人们对历史记忆及传统文化的尊重与珍视。

看坟人起源于古代的祭祀活动,据历史记载,早在商代时期,人们就已经开始祭祀祖先和神灵。这样的仪式一直延续到今天,而看坟人则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种仪式。在古代,人们祭祀祖先时,除了舞蹈、献祭等仪式外,还会前往祖先的陵墓瞻仰祭扫,并以此表达对祖先的崇敬和缅怀之情。此后,随着时间的推移,看坟人逐渐成为了一种传统的节日活动,逐渐融入到人们的生活中去。

除了祭扫祖先、缅怀故人的意义外,看坟人还有着非常重要的历史意义。在中国历史上,每个朝代都有许多名人英雄,他们为中国的繁荣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然而,这些名人英雄的功绩和事迹却逐渐被人们遗忘。看坟人的出现,恰好可以让人们重新回忆起这些功绩卓著的英雄们,并进一步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看坟人不仅是一种传统文化习俗,更是一种民间艺术。在祭祀

活动中,人们会表演各种特殊的舞蹈和音乐,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踩高跷”。踩高跷是一种传统的表演形式,表演者在高跷上跳舞,寓意着祖先在天上欣赏后代的表演。此外,看坟人的其他表演形式也非常多样化,有唢呐、建筑和民俗等等,大大丰富了祭祀活动的文化内涵。

在现代社会,看坟人的习俗逐渐被淡化,很多人对它的了解也仅限于字面意义上的“看坟”。然而,这种传统文化习俗蕴含着特殊的历史意义和文化内涵,是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尊重和珍视的。在中国民俗生活的长河中,看坟人的历史记忆,不仅仅是一种祭祖仪式,更是人们对于祖先的敬仰、对于历史的尊重和对于传统文化的珍视。

纪录片中社会记忆的保留与呈现

纪录片中社会记忆的保留与呈现

纪录片中社会记忆的保留与呈现

1. 引言

1.1 纪录片的定义

纪录片是利用影视技术手段对现实社会进行真实记录和再现的影

像作品,是一种真实性、历史性和社会性相结合的影像艺术形式。纪

录片的特点是突出反映社会生活、记载历史事件、展现人物形象、表

现人类文化等多种社会信息,具有较高的历史记录价值和社会传播功能。它以自然的叙述方式和真实的镜头所记录的画面向观众传达事实

真相,唤起观众对现实社会的思考和关注。纪录片不同于虚构性电影

作品,其真实性和客观性使其成为了解历史、认识社会、增进文化交

流的重要载体。通过纪录片,人们可以感受到真实生活的情境与氛围,对社会现象和历史事件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和认识,从而提升个人的文

化修养和社会责任感。纪录片是一种重要的艺术形式,对于传承和弘

扬社会记忆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1.2 社会记忆的重要性

社会记忆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甚至一个社会群体共同拥有的记

忆和文化遗产,它包括历史事件、文化传统、社会习俗等方面的内容。这些记忆凝聚着人们对过去的认知和理解,是社会发展和文化传承的

重要组成部分。

社会记忆的重要性体现在多个方面。社会记忆是一个国家或民族

的文化基因,是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的重要来源。通过对历史事件和

文化传统的传承和弘扬,人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的身份和文化根源,增强集体凝聚力和认同感。

社会记忆对于历史的研究和教育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历史事件

和文化传统的记忆和传承,人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过去的经验教训,避

免重蹈历史的覆辙,同时也可以在历史的镜子中找到启示和借鉴,推

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社会记忆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文化传承和身份认同方面,还体现

社会变迁与历史记忆

社会变迁与历史记忆

社会变迁与历史记忆

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不断发生变化,很多事物正在改变着我

们的生活。社会变迁给我们带来了新的机会和挑战,同时也带来

了对历史的不同理解和记忆。历史记忆是我们在社会变迁中传承

下来的文化遗产,它是我们认识社会和自我身份认同的重要来源。社会变迁和历史记忆是一体的,在相互影响与促进的关系中,推

动着社会的发展进程。

一、社会变迁与历史记忆的互动关系

历史记忆是社会变迁的产物。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历史记忆。

对历史记忆的理解和记忆,也在不停地变化着。社会变迁导致了

历史观念的变迁,不同的社会变迁也使人们重新审视和理解历史。从一个更广泛的视角来看,历史记忆会影响社会的变迁,而社会

变迁也会影响历史认知的转变。

每一次重大的社会变革,都会对历史记忆产生深远的影响。历

史事实没有发生变化,但对历史事件及其意义、推动、合理性的

认知随着社会环境、政治、经济、文化、价值和人的发展而发生

变化。例如中国的文化大革命,它的发生和结束对中国现代化进

程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它对中国的历史记忆产生了强烈的扭曲和

伤害。文革结束后,中国的社会变革、人民观念、政治制度的转型,才使人们逐渐理性地认识文化大革命的不可取之处,重新审

视文化大革命的历史。同样,二战和欧洲的重建也是历史记忆和

社会变迁的相互影响。二战极大地摧毁了欧洲国家的文化传统,

战后重建欧洲的过程正是为了还原文化传统,拯救人类文明史。

反过来,历史记忆也能够影响社会的发展和转变。历史记忆承

载着以往的经验和智慧,也暴露着社会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是社

会发展进程中的源泉和动力。例如,若干年前,中国的文物保护

历史记忆对社会文化认同的塑造

历史记忆对社会文化认同的塑造

历史记忆对社会文化认同的塑造

历史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根基,是其文化认同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记忆

承载着民族的集体记忆,塑造着社会文化认同。历史记忆通过讲述历史事件、英雄人物、传统习俗等方式,将过去的经历和价值观传承给下一代,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模式。

首先,历史记忆对于社会文化认同的塑造起到了关键作用。历史是一个民族的

根基,它凝聚了一个民族的共同记忆、共同认同和共同价值观。民族文化是历史记忆的延伸和表现,它通过一系列的传统习俗、宗教信仰、语言文字、节日庆典等形式,传承着民族的文化认同。比如中国人通过春节、清明节等节日纪念祖先,弘扬孝道,传承着中华文化的精髓。历史记忆使人们产生归属感,让人们感到自豪和自信,从而形成良好的社会秩序和文化特色。

其次,历史记忆对于塑造个体的文化认同也具有重要意义。个体生活在一个特

定的历史环境中,受到历史背景的影响,形成了自己的文化认同。个体的历史记忆来自于家庭、教育、社会环境等多个方面,这些记忆与个体的成长经历、人际交往等相互作用,塑造并强化着个体对于特定文化的认同感。比如一个身处西方国家的华人,在接触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过程中,历史记忆通过其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念的交融,不断加深对自己身份认同的影响。个体的文化认同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行为模式和价值追求,也为自身在社会中找到归属感提供了依据。

历史记忆对于社会文化认同的塑造也会对文化交流和语言沟通产生影响。在全

球化的趋势下,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变得更加频繁和普遍。历史记忆的差异将对文化交流造成一定的障碍,因为不同历史和记忆对人们的价值观和认同感形成了差异。然而,正是这种差异促使文化交流更加多样化和丰富化。通过对不同历史记忆的了解和尊重,人们可以增进对他人文化的理解和共鸣,实现跨文化的和谐与融合。历史记忆促进着不同文化间的对话和交流,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创造了机遇。

社会心理学视角下的集体记忆与历史认识

社会心理学视角下的集体记忆与历史认识

社会心理学视角下的集体记忆与历史认识引言:

集体记忆和历史认识是社会心理学中重要的研究领域,涉及到个体与社会之间的相互作用、历史事件的解读以及集体身份的形成等问题。本文将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出发,探讨集体记忆与历史认识之间的关系,并分析其对社会与个体的影响。

一、集体记忆的形成

集体记忆是指一群人对于共同经历或者共同历史事件的共享记忆。它不仅仅是个体记忆的简单叠加,而是在社会交互和文化传承的过程中形成的。集体记忆的形成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社会认同、社会情境和社会交往等。

1.1 社会认同的作用

社会认同是个体对于自己所属社会群体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个体在社会中的认同会影响其对于集体记忆的形成和维持。例如,一个民族或者一个国家的人民往往会共同记忆一些重要的历史事件,这种共同记忆有助于加强他们的社会认同,促进集体身份的形成。

1.2 社会情境的影响

社会情境是指个体所处的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社会情境对于集体记忆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比如,在纪念活动、教育课程和媒体报道等社会情境中,特定的历史事件被强调和传承,从而影响了集体记忆的形成和传播。

1.3 社会交往的作用

社会交往是个体之间相互交流和互动的过程。社会交往有助于集体记忆的形成和共享。人们通过交流和分享自己的记忆,加强彼此之间的联系和理解,从而形成

共同的集体记忆。例如,通过家庭、学校和社区等社会交往场所,历史事件的记忆被传承和强化。

二、历史认识的塑造

历史认识是指个体对于历史事件的理解和解读。它是个体对于集体记忆的内化

和再建构的过程。历史认识的塑造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社会文化、教育和个人经验等。

不灭的历史记忆与时代同行个人感悟(二篇)

不灭的历史记忆与时代同行个人感悟(二篇)

不灭的历史记忆与时代同行个人感悟

中午一点钟,我和同学们一起观看了南京大屠杀纪念片,感触非常深。里面描述了日本在占领南京时对南京展开了惨不忍睹的屠杀。其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位怀孕妇女被日本的士兵用刀剖肚把里

面的婴儿刺出来的残酷场面,更是让我们热血沸腾,咬牙切齿。此时我的心像油在煎、针在刺似的。日本鬼子简直禽兽不如,对手无寸铁的百姓下手这么狠,毫无人性根本就是地狱魔鬼……

南京大屠杀,给人们留下了阴影人们永远都不会忘记的,历史也会被人们记住的。对于日本鬼子的种.种禽兽行为,和那些沾满中华民族人民血液的会子手们我感到万分痛恨。这真是惨无人道啊!

原本美丽富饶的南京,却变成了一片污烟瘴气、人烟绝迹的废墟。这一次非人为的屠杀,使许多人冤死;原本幸福美满的家庭已支离破碎、家破人亡。战争实在是太残酷了……

相比之下,我们的生活是多么的幸福啊!在明亮的教室里学习;在蔚蓝的天空下生活;在温暖的怀抱中成长;在和平的天堂中飞翔;在……

看了片子,和听了老师对当时情景的分析我们更感到不安,因为我们懂得“落后就要挨打”这个道理,虽然我们渴望和平,但事实不容乐观,作为新时期的学生,作为祖国未来的建设者们,我们现在就必须要努力学习,用科学知识武装自己,练就本领,用自己的力量把

我们的“家园”建设的更加美好、富强,使我们的民族不再遭受侵略、遭受折磨、遭受欺凌。我们不能让历史重演,不能让悲剧再次发生,这是我们的责任,更是我们的义务。要想不被欺负,首先国家要强大,才能使中国人不再是东亚病夫,而是东方雄狮!它一旦苏醒,必定震惊全世界,必定要走向世界顶端,攀上世界的最高峰!

人类学中的历史人类学研究历史记忆与文化遗产

人类学中的历史人类学研究历史记忆与文化遗产

人类学中的历史人类学研究历史记忆与文化

遗产

人类学中的历史人类学是研究历史记忆和文化遗产的重要分支,它关注人类社会在历史中留下的痕迹以及这些痕迹对当代社会的影响。通过对历史事件、历史遗迹以及传统文化的研究,历史人类学为我们提供了了解过去的窗口,深化了对人类文化多样性的理解。

一、历史人类学的定义

历史人类学是人类学的一个子学科,它主要研究人类社会和文化在历史演变过程中的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对当代社会的影响。它关注的是历史事件、历史遗迹和传统文化的重要性,通过对这些研究的深入探讨,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人类社会的变化和发展。

二、历史记忆的研究

历史记忆是人类社会对过去事件的认知和记录,它包括了人类社会对历史事件的回顾、总结和评价。历史记忆的研究是历史人类学的关键内容之一,它通过搜集历史资料、研究历史文献以及采访历史目击者等方式,还原历史事件的真实面貌,帮助我们了解过去社会的发展和演变。

三、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文化遗产是人类社会在历史中留下的物质和非物质的痕迹,它包括了建筑物、文物、传统习俗、传统技艺等。历史人类学很大程度上关

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通过对文化遗产的研究和记录,可以帮助

我们更好地保护它们,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

四、历史人类学与当代社会

历史人类学的研究对于当代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它可以帮助我们理

解现代社会的起源和发展,同时也对我们的现实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通过研究历史记忆和文化遗产,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到不同文化

之间的联系和影响,促进文化的交流与对话。

五、历史人类学研究的方法

历史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多种多样,常见的方法包括考古学、文献研究、口述历史调查和比较研究等。考古学通过对文物、遗迹等实物的

纪录片中社会记忆的保留与呈现

纪录片中社会记忆的保留与呈现

纪录片中社会记忆的保留与呈现

纪录片通过还原历史事件、人物等,保留了社会记忆的实物化形式。纪录片通常通过

搜集、整理历史档案、资料等,通过影像、文字等形式将历史事件的经过以及当时的社会

环境还原出来。关于二战的纪录片通过使用真实的战地摄影、战争片段等来还原当时的战

争景象,使观众能够更加直观地了解当时的历史场景。这些实物化的形式帮助人们更加直

接地触摸、感受历史,帮助社会记忆保留下来。

纪录片通过记录历史事件的不同视角,呈现了社会记忆的多样性。不同的纪录片制作

人会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待和呈现同一个历史事件,这样就使得社会记忆的呈现变得更加多

样化。关于一个历史事件的纪录片可能会从受害者、加害者、观察者等不同的视角来呈现,这样能够让观众更加全面地了解历史事件,并且能够看到不同角度下的真相。这种多样性

的呈现有助于避免社会记忆的单一化,使得人们对历史事件的了解更加全面、客观。

纪录片通过故事化的呈现方式激发观众的情感共鸣,进一步保留了社会记忆。纪录片

通常会通过讲述一个具有吸引力的故事,来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并激发他们的情感共鸣。通

过纪录片中的故事情节,观众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历史事件的发展过程,同时也能够与历

史事件中的人物产生情感共鸣。这种情感共鸣使得观众更加容易记住和理解一个历史事件,并且能够更加深入地感受到历史的沧桑和人类经历的苦难,从而更好地保留了社会记忆。

纪录片通过技术手段的不断创新,进一步推动社会记忆的保留和呈现。随着科技的不

断发展,纪录片制作的技术手段也在不断创新。高清摄像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的应用,

浅析社会记忆与口述历史的关系

浅析社会记忆与口述历史的关系

20205News Dissemination

新闻传播

口述历史以历史亲历或目击人物在一定历史背景下的生平经历为选题的依据,真实而全面地记录和讲述历史事件或在该时代下的所见、所闻、所思。口述历史以讲述者为主体,再以讲述者的视角对史实进行描述和复盘。在讲述中,通常围绕着具有特殊意义的历史事件或者划时代意义的节点。本文将以《世纪行过——张学良》这一视听新闻作品为例,分析社会记忆与口述历史的关系。

一、时代烙印——社会记忆

在历史的长河中,总会有人站在时间的某个节点上眺望,向前或者向后都是眺望,而时代的亲历者,社会的推动、守望者都会虔诚地眺望这段影响其一生甚至影响整个时代的历史。

所谓社会记忆,从历史活动的主体而言,属于人类主体能力和本质力量对象化结果的凝结、积淀和破译、复活的双向运动,是人作为实践主体对历史的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主体能力和本质力量进行确证、保存和延续的内在机制,它体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自觉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创造性和依赖性、历史阶段性和活动连续性的统一。

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社会的进步源于亿万人民的劳动,在亿万人民中,总有一些人和群体会成为社会发展、民族进步或是改变历史走向的引擎。这些引擎具有着巨大纪念意义和记录价值。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离不开人,在每一个时代的每一种社会背景下,都会催生一个又一个影响社会走向、民族发展、时代沿革的人物,他们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在日后被记录,被传承。这些人身上所承载的记忆,便是社会记忆。社会记忆便是人的记忆,具有很强的共性,而每个社会形态都有着自己的个性,渐渐的会成为整个时代的烙印。马克思曾说:“人是名副其实的社会动物,不仅是一种合群的动物,而且是只有社会中才能独立的动物。”口述历史是除文字外,记录和讲述历史最具鲜明特点的方式。生动而形象地描述社会背景,讲述社会故事。记忆在属于它的人身上总会有不一样的光芒,讲述社会记忆,是对社会行过最好的见证。在《世纪行过——张学良》一片中,对社会背景的描述都交由主人公张学良来进行讲述,历史的亲历者在讲述历史时,总能说出很多细节,文字描述通常是宏观且书面的,而口述则更能有代入感。社会变迁,但它的记忆将和亲历者以及他的话语,传播向更远的地方。

社会历史变迁与社会记忆的塑造研究

社会历史变迁与社会记忆的塑造研究

社会历史变迁与社会记忆的塑造研究

社会历史变迁与社会记忆是人类社会发展中重要的方面,影响着社会的进步和

个体的认同感。社会记忆是一个民族或一个群体对历史事件的共同记忆,是不同时期之间的接力传承。社会历史变迁则是社会制度、价值观念、经济政治等方面的变化和演进。本文将从历史事件的影响、记忆的塑造和变迁对社会认同感的影响等方面展开讨论。

社会历史事件对人们的影响不可忽视。回顾历史,无论是政治革命、经济改革

还是文化革命,都对社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这些事件不仅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还塑造了社会的政治格局。例如,法国大革命时期的“自由、平等、

博爱”理念深刻地影响了西方社会的发展,并成为人们追求的目标。这些事件在社

会历史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社会记忆在社会历史变迁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社会记忆是一种由个体共享的

集体记忆,具有集体认同的特征。它通过文化传统、教育制度和社会媒体等方式被塑造和传递。社会记忆为人们提供了历史事件和过去经验的参考,使人们能够更好地应对当前的挑战。例如,珍·古道尔的《亲爱的朱迪思》通过描述犹太人在二战

中的遭遇,唤起了人们对这段历史的记忆,呼吁社会不要重蹈覆辙。社会记忆对于塑造个体的身份认同和团体的凝聚力至关重要。

然而,社会记忆也是不断变迁的。社会历史变迁带来新的社会认同和记忆建构。社会记忆的演变往往伴随着社会历史的转折点。例如,二战后日本经历的历史事件使其国家记忆重新审视和调整。通过教育、纪念活动和历史研究等手段,日本重新塑造了自身的历史认识,从而对外界形成了新的国际形象。同样,在中国,改革开放之后,社会记忆也发生了新的变迁。曾经被忽视的历史事件如文化大革命被重新审视,国家通过教育和媒体等途径加强了对历史事件的正面记忆和解读,以塑造新的国家认同和社会凝聚力。

社会记忆与历史共识的形成研究

社会记忆与历史共识的形成研究

社会记忆与历史共识的形成研究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事件逐渐成为社会记忆的组成部分,而历史共识则是这些社会记忆形成的重要基石。社会记忆与历史共识的形成研究,涉及到人类对过去的理解和解释,以及这种理解对于社会的影响和塑造。

一、社会记忆的来源和作用

社会记忆是人们对历史事件的共同记忆,可以通过口述、书籍、纪念活动等多种方式传承和保存。社会记忆不仅仅是个体记忆的总和,更是社会共同认同和认知的产物。社会记忆的形成与传承,有助于加深人们对过去的认识,并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现实社会的发展。

社会记忆还有助于构建个体和集体的身份认同。通过与他人分享和沟通记忆,人们能够建立起共同的价值观和认同,从而增强社会凝聚力。此外,社会记忆还有助于提醒人们不忘历史教训,预防类似错误再次发生。

二、历史共识的概念及形成方式

历史共识是社会记忆的一种表现形式,是对历史事件的共同理解和认同。历史共识的形成方式多种多样,常见的有通过教育传承、文化宣传和社会对话等途径。

教育传承是历史共识形成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人们可以接受相同的历史教育,培养出共同的历史观。此外,文化宣传也是历史共识形成的重要手段。通过电影、电视剧、文学作品等文化媒体的传播,可以对社会记忆进行影响和塑造。

另外,在历史共识的形成过程中,社会对话也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各种形式的对话和讨论,人们可以共同理解历史事件,乃至重新解读历史。这种对话不仅能够形成共识,还能够推动社会对历史事件的反思和重建。

三、社会记忆与历史共识的挑战

社会记忆和历史共识的形成并非一帆风顺,面临着各种挑战和困难。首先,社会记忆与历史共识常常受到当权者和政治势力的干预。某些政治组织往往试图通过操纵记忆和共识来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甚至进行历史事件的篡改和美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记忆与人的历史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GB-LBS98YT-BS8CB-BSUT-BST108】

社会记忆是一个民族的良知

中央电视台“社会与法”栏目曾播出这样一个节目:河北保定农民李红旗十年前从古董市场高价“淘”到五张抗美援朝烈士证书,这个爱好收藏且原本以赚钱为目的的普通农民开始了贴钱寻找烈士家属的过程。十年间,李红旗在不懈的努力和有关部门与媒体的帮助下,找到了三位烈士的家人,使自己成为送这些英雄魂归故里与其家庭团聚的使者。烈士的家人在接到证书之前甚至不知道自己的亲人五十多年来身处何方、魂归何乡——生不见人,死不见尸;当他们手捧烈士证书老泪纵横甚至嚎啕失声的时候,我们能够体会到李红旗的确很像上苍派来的使者。

媒体的有关报道当然是高度赞扬这位“送烈士回家的人”的普通农民亦堪称英雄的举动,而除了钦佩赞赏之外,一些问题一直在心中回旋,挥之不去,左突右奔,尤如一股力量将胸膛撞击得生疼。这些问题就是:烈士证书为什么没有送达烈士家庭即使送交有困难也应该在相应部门存档,但却为什么流入旧货市场谁有权力这样地处理这些宝贵资料,把它们当作废品卖掉这些牺牲于战场的英雄对于国家来说可能只是千千万万英烈中的一员,而对于他们的家庭来说却是唯一、是一切,他们难道仅仅是国家获得和巩固政权的工具普通人的历史命运难道就是在历史中消失的无影无踪应该由政府来完成的工作为什么却由一个普通农民千辛万苦地来承担……媒体除了表扬这类“好人好事”之外,是不是也该问几个为什么

长久以来,也许久到有史以来,民众的历史一直都无足轻重,如同水滴随意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翻不起一点涟漪,留不下任何痕迹。类似于上述“寻亲”的事件还有许许多多,难道我们真是一个健忘的民族忘记过去,忘记前辈,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的,对一个族群而言,都是一种灾难,对一种文化来说也将是毁灭性的。从涂尔干学派第二代重要代表人物哈布瓦赫那里我们可以获知记忆的社会本质:集体记忆是由社会框构的,存在着一个记忆的社会框架,具体而言,“进行记忆的是个体,而不是群体或机构,但是,这些植根在特定群体情境中的个体,也是利用这个情境去记忆或再现过去的”;“过去是由社会机制存储和解释的”(哈布瓦赫,68-69,303)。例如,在涂尔干着力

讨论的“集体欢腾”如庆典、仪式、重大活动等之外的日常生活期间的空白正是由集体记忆填充和维持的,就此而言,哈布瓦赫继承并且推进了涂尔干富于洞见的思想。

说社会记忆是一个民族的良知,不仅在于作为后人我们不应该忘恩负义,而且更在于记忆是思想和理性的源泉,是明辨是非、以史为鉴的先决条件。因为正如哈氏所言,“人们生活在社会之中,使用着他们可以信手拈来的词语,这是集体思想的先决条件。但是,每一个(被理解的)词语,均伴之以回忆,不存在没有词语对应的回忆”(哈布瓦赫,290)。如果说语言是思维的工具和材料,记忆则是思想的源流,如果没有了社会记忆,思想的河流就会趋于干涸;当然更不会有反思、有质疑、有批判,因为没有记忆就不会有基于历史的比较和分析。而缺少思想、理性和良知的民族又如何能有前途呢

社会记忆是由权力控制的

哈布瓦赫说:“过去不是被保留下来的,而是在现在的基础上被重新建构的”(哈布瓦赫,71)。这种种历史的“重新建构”依靠社会记忆,而记忆却是权力和治理的产物,也就是说,决定什么被记住和什么被忘却的是权力。权力之所以能够控制社会记忆,原因在于哈布瓦赫所论述的:“集体记忆可用以重建关于过去的意象,在每一个时代,这个意象都是与社会的主导思想相一致的”(哈布瓦赫,71)。

人们已经熟悉的乔治·奥威尔的《1984》以近乎天才式的寓言描绘了极权主义所能达到的思想和心理控制的极致,其中最重要的权力技术之一就是对社会记忆的消灭。人们能够自由地思想需要对过去的记忆和当下的经验材料,而“大洋国”的统治者“老大哥”有意识、有步骤地修改和消灭过去:种种历史记录被有计划地销毁,各类报刊被不断地修改重写,以使人产生执政者永远是正确的印象。于是“历史就像一张不断刮干净重写的羊皮纸”,以权势者们所希望的样子存在。对历史记录的篡改和消除使思想者失去了可供比较和判断的标准,因为过去是存在于个人的记忆和历史的记录之中的,通过焚毁和篡改历史的记录,通过抑制和消除个人的记忆,思想与文化的源泉就被切断了,思想

之流趋于枯竭,或者只能沿着统治者指定的渠道流淌。这就是奥威尔所说的“控制过去就意味着控制现在和未来”,而“谁能控制现在就控制过去”。

我们的社会也在不同程度上经历了历史被改写、记忆被消磨的过程,其结果就是不该忘记的忘记了,应该记住的模糊了或者扭曲了。许多对整个社会极其重要的事件、人物、数字、经历都遭遇遗忘,要么是搁置不论、“不争论”,要么是“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吧”;然而成千上万人们的经历和命运,无论功过成败都是民族的文化积累和精神财富,那种深厚、那份沉重,岂是一句“××无悔”那样简单和轻飘

就社会科学研究而言,面对以往的事件和经历,设置讨论和研究的禁区也是控制记忆的权力技术。追寻历史的真相,探究过程与逻辑并从中发现社会结构性特点和规律,是社会科学的学术使命与社会担当,如若学术研究不能承担这样的任务,反而成为制造迷雾、扭曲历史的权力工具,那么社会失忆与社会失语就是必然的结果。

个体记忆的宝贵和意义

哈布瓦赫说:“人们通常正是在社会之中才获得了他们的记忆的。也正是在社会中,他们才能进行回忆、识别和对记忆加以定位”。但“只是说明个体总是使用社会框架来记忆并不充分,……个体通过把自己置于群体的位置来进行回忆,但也可以确信,群体的记忆是通过个体记忆来实现的,并且在个体记忆之中体现自身”(哈布瓦赫,68-71)。

人们的生活经历和对这些经历的记忆当然是个人性的,是许多个体或者由个体组成的群体(如哈布瓦赫所概括的家庭、宗教群体、社会阶级等)的生活故事。正是由于个人的经历包括苦难往往是社会世界深层的结构性矛盾的产物,或者简单地说如布迪厄所强调的“个人性即社会性,最具个人性的也就是最非个人性的”(布迪厄、华康德,1998,263-265),个体记忆具有了超越个体的意义。个体记忆与社会记忆的关系确立了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与宏观社会历史过程之间的有机联系,也表明必须从社会结构和权力关系视角理解记忆的社会属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